电工技术教改分析论文

时间:2024-05-04 07:31:18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电工技术教改分析论文(共16篇)由网友“威廉古堡”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电工技术教改分析论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工技术教改分析论文

篇1:电工技术教改分析论文

电工技术精品教改分析论文

一、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

“电工技术”课程是面向河北农业大学工科非电类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门类复杂,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机电一体化、农田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包装工程、生物技术、畜牧兽医等近二十个专业。对于不同专业学生而言,他们不仅要掌握“电工技术”课程所包含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并能应用这些知识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如何协调不同专业需求,适应教学需要,课程组与各专业教学负责人深入探讨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电工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重新整合为:“直流电路、交流电路、时域电路、电气控制线路、变压器与电机学、仪表测量与安全用电”等6个教学模块,如图1所示,并配以相应的实验,以便于各专业选择与组合。“电工技术”课程定位于适应不同专业需求,柔性设置知识模块,灵活组合系列课程,并分别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和基本要求、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的学时数,满足了全校多个非电类专业的教学要求,得到各被授课院系的认可。

二、改进教学方法及手段,提升精品课程水平

1.教学方法改革

(1)“学而必知其用”观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对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对全课程及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重点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新旧知识对比,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2)启发式教学。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避免死记硬背概念、原理,教师在课堂上主要多讲知识背景、知识重点,最后自然引出原理;在答疑时间里更注意引导学生自发的思维、学习习惯,避免了学生思维懒惰的发生,这些都贯穿了教师的启发式教学。

(3)“循环式”教学。通过实验实例得到感性认识,通过理论分析上升到理性认识;再依据理性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我们把这种教学方法称为“循环式”教学法,并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中。

(4)探究型教学。教师经常提出综合性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加以分析,按设定条件提出解决办法,使学生从中领会自学的思路,学会独立解决问题。课程中讨论教学题目的设置、实施就是探究型教学方法的一种体现。

2.教学手段改革

(1)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灵活、恰当地利用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质量。实践证明,其成功的方式是将现代媒体与传统媒体教学有机结合。现代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形象生动、交互性强的优势,而传统媒体教学中教师通过口头、笔头表达能力、语音手势,甚至表情的相互传递能产生无穷的魅力,这又恰恰是现代媒体教学所缺少的。因此,只有将这两者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每一种媒体的优势,同时又要注意弥补其不足,才能真正将课程中的难点和抽象内容通俗直观地表现出来,使学生在充满趣味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2)利用网络教学系统。网络教学系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教学资源。课程的电子教案、教学大纲、授课进度表、习题与测试等都挂在校园网上,作业的布置与批改、答疑与辅导、资料的查找都可以在网络上完成。网络教学资源经常更新,运行机制良好,在教学中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同时,利用网络教学系统也解决了扩招后辅导相对短缺的问题。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障精品课程的实施

课程组充分认识到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通过引进和自我培养相结合,努力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鼓励教师攻读高层次学位。目前,本专业有专职教师8人,其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如图2所示。课程组坚持由教授领衔、以教授为核心形成教学团队。同时,对于年轻教师的培养也刻不容缓,对此我们实施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一对一的指导模式,促进了年轻教师的'成熟。所有教师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以科研促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不仅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而且丰富了教学内容。由于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素质,课程组教师的授课水平大大提高,有5名教师在学校的“教师讲课大赛”、“多媒体讲课大赛”、“青年教师论文大赛”等比赛中获奖,发表了10余篇教改论文。

四、改革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建立新的实验体系

对于实验教学,我们建立了新的、更合理的实验体系。新的实验体系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由易到难,分别开设“基础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把实验分为基础、综合、设计、创新四个层次,从实验上切实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能力。对实验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在对传统实验项目充实和改进的基础上,开设多种类型的实验,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大大地锻炼和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创新能力。同时,我们强调以学生为本,老师做学生的指路人,而不做学生的带路人。培养学生自己上网或去图书馆查阅参考资料,指导他们自己对电路进行反复实验,分析遇到的问题并尝试寻找解决办法,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地提高。

2.建立实验室开放制度

改革实验教学,必须将原来封闭的实验室变为开放的实验室,让学生在学习该课程的整个学期内根据需要进行合理实验。实验室不仅在时间上开放,更重要的是包括器件、设备和实验过程的全程开放。在开放式实验教学中,学生在完成由课程规定的一些必要的基本技能训练实验后,可以自己设计条件允许的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在开放中,我们注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作风。开放不同于常规教学,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迅速捕获大量的信息,接触大量的知识,使他们知识、能力等全面快速的升华,这样才能培养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团队协作形式恰好为学生提供了这种成长的环境。这里不分年级、不分专业,大家的兴趣爱好不同,能力不同,涉及的内容和知识面很广,学生们来到这里,很快开阔了视野,在开放活动中,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背景和情况,安排他们合作,老同学带新同学,能力强的带能力弱的,对于某一个知识点,教师会专门做出具体的计划,使参与的学生水平迅速提高,许多获奖作品都是学生们合作努力的成果。

3.建立虚拟实验室

为了拓宽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扩大学生进行知识交流的范围,为更多的学生提供方便参与的途径,解决时间、场地问题对开放的束缚,我们利用网络优势,建立了一个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教育性、服务性为一体的实验室教学网站,提供仿真软件的下载与使用,同时可以进行开放性实验、科技制作经验交流、学生科技作品资料展示、知识论坛等。虚拟实验室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探索空间。

4.实验独立设课、单独计分、单独考核

采用独立设课方式,既有利于更灵活地选择、更新实验内容,也有利于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和实用性实验的开设。考核方式为实验操作考试,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含预习报告、实验操作情况及实验总结报告三部分,期末考试从实验题库中随机抽取设计题目,而后在实验箱上搭建电路实现,操作考试占总成绩的80%。目前,课程组已在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实施了实验单独设课的改革,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认真完成实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普遍得到了加强。

五、注重配套教材建设,突出专业特点

教材建设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体现。建设精品课程必须重视教材建设,依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的精神:精品课程教材应是系列化的优秀教材,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依据这一精神,课程组编写了适合不同专业特点的、完整的、体现大纲要求的统编教材。

1.配套讲授教材

(1)由课程组教师主编的“21世纪电学科高等学校教材”系列教材之《电工技术》于8月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

(2)由课程组教师主编的“高等学校‘十一五’精品规划教材”之《电工技术》于1月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

(3)由课程组教师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之《电工学》于207月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

(4)编写了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手册。

2.配套实验实训教材

实验教学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课程组教师根据课程实际情况,编写了配套的实验指导书,改革了实验教学内容,增加了新器件、新技术的内容,鼓励学生尽早投入科研活动;同时改革了实验辅助环节,通过开放实验室的办法加强学生积极探索、努力创造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探索空间。

3.配套多媒体课件

经过多年的努力,“电工技术”逐步完成了PowerPoint电子教案和CAI课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精益求精,形成了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其丰富、多样的信息承载形式,灵活方便的交互特点,深受广大学生欢迎,也得到同行及专家的高度评价。精品课程精在创新、重在实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精品课程为契机,进一步明确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通过开发和实施精品课程战略,全面提升课程建设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的提高,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学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篇2:电工技术实践课程分析论文

电工技术实践课程分析论文

1项目课程的内涵及其特征

一般来说,项目课程是基于工作过程,分析完成工作任务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确定工作任务能力分析表,围绕工作任务进行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目标的一种课程教学模式,其目的是为了加强课程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之间的关联度和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项目课程体系及其内容设计是构建在对工作岗位(或岗位群)及工作过程的分析基础之上的,以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解决学生就业任职的基础和在工作岗位群范围内具有一定的职业竞争力为最终目标。在工学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中,要想学生在真实工作情境中实现理论知识与职业能力、工作过程与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的三维一体化,关键是进行相关课程设计,其实质就是寻找合适的载体即反映实际工作情境的项目,让学生不但学习了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在整个工作过程的流程中逐步增强职业意识,通过小组学习、合作学习学会交流与沟通,形成最终的职业能力。因此,由企业专家与教师共同进行项目课程内容设计是实施项目课程教学的前提,项目质量直接决定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项目设计成为实施教学的关键,同时如何有效地展开和实施项目,以及最终评价体系三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主要特征为:以项目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主要目标,评价方法多样性,评价主体多元化,强调过程性评价以及评价目标的全面化、多层化。

2项目课程设计与实施在高职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传统高职的电工技术与实践教学通常以学科体系为主线,注意学科及知识的逻辑性,一般以“了解”、“掌握”为特征设定课程目标,立足于知识量的灌输,而很少考虑学生自身的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刚性的教学计划也难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单一的注入式教学,不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在工作情景缺失的情况下,学生可能得到的是知识学科本位而非职业能力本位,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培养不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竞争力了。总之,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无法得到很好的培养。高职教育项目课程设计按专业自身定位创建特色,在一定的专业理论指导下的专业技术应用性项目课程,与职业标准相融合,内容应尽量覆盖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注重专业实践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要素主要从两方面着手: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特别是职业竞争力的培养,重视职业竞争力在职业能力构成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职业技能训练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课程,通过体验式教学、主动型学习、适应性培养等方法,以项目课程的形式对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职业技能进行训练,它强调的教学一体化,通过模仿练习、独立操作;进一步反复训练、充分巩固;最后学会技能、形成技巧。突出了“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注重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在评价体系上,项目课程重视过程和反馈。在评价的甄别、选拔、鉴定能力基础上,增加了教育、改进、反馈与激励的功能。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发展,而且能提高教学效果。

3项目课程设计与实施在高职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3.1项目设计

“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竞争能力”是项目课程总体设计方向和要求。“电工技术与实践”课程设计以形成学生对电路的制作、安装和测试能力形成为目标,突出职业能力与基础知识的培养,让学生在项目实践活动中具备本专业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应用人才所必需的电路基本理论、分析计算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

3.1.1项目设计的阶梯度

学生是知识和职业能力建构过程中的主体,学习目标都要由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来实现。高职学生喜欢“实践”的学习方式而不是抽象的学习方式;善于形象思维而不是逻辑思维;比较容易接受“直接经验”而不是“间接经验”,而且每个学生的个体特质、理解接受能力的差异性。因此,在项目设计时要充分考虑阶梯度,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要注意学生的特点与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和兴趣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每一个模块,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来设计不同阶段和层次的练习,也就是说“项目”要有阶梯度层次感。使得每个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相应的熏陶和锻炼。

3.1.2项目设计的关联度

从教学方法上来看,项目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对工作任务的解决活动来学习知识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自我反思与监控的能力;同时促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技能应用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甚至间接或直接地参与到社会生产的各项活动中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不断结合实际生活,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自学。例如,在《电气控制与安装调试》这一项目教学中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电气原理图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外观、内部结构、接线原则、接线注意事项和思考问题,并向学生展示本次教学任务结束时要完成的任务,使学生对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有理解的方向和模仿的榜样。

3.1.3项目设计的学生参与度

组织好教学内容,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项目中的任务。例如《,电气控制与安装调试》项目,先让同学们推选一位能力强的同学示范连接电路,一般来说,继电器、漏电保护器很难组装成功,就算能组装,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且需要的时间长,有故障时不会设法排除。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认识到自已的不足。再全班分组进行操作训练,并记录每一组组装所用的时间及出现故障的次数,最后对全班操作进行小结,对表现优秀的小组进行表扬加分。从而不仅让全班同学都能参与进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避免部分学生袖手旁观,并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3.1.4项目设计的延伸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知识更新越趋迅速。项目设计在工作情境的框架下,要考虑学生能构建知识要素和职业技能训练,但不必面面俱到,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尝试的余地,开放性任务,有学生自我拓展延伸空间。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应该鼓励和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参加专业社团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在教学做一体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启发他们去尝试去探究去发现,鼓励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2组织形式与实施

项目设计完成后,就要考虑采用如何的组织形式和如何有效地展开。组织形式上主要是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根据高职学生特点、课程特点,在实训室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边讲课演示,边示范指导;学生边模仿学习,边动手操作;从而实现知识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培养的融合。项目重构课程知识与技能体系,将知识与技能有机地融入到项目中,同时还将重难点知识和操作技能加以细化和分解,以利于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保持项目讲授与训练及课程知识、技能学习同步性。实施分三阶段进行。

3.2.1准备阶段

在此阶段教师要做好三个准备:技术准备即完成某一功能要采用哪些技术,知识准备即实现这些技术需要哪些知识,应用准备即这些知识如何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具体操作规程。如根据原理图,怎样画出装配图;根据项目需要,怎样选择适当的材料,准备安装电路;根据装配图,怎样在实验板上安装电路,怎样用万用表对已完成电路进行检测。

3.2.2展开阶段

根据学生个性、学习能力、自控能力差异进行小组划分,分组时即要考虑防止个别学生依赖性,又要考虑组与组之间的平衡,应尽量根据实际情况,作好组员的配备。另外教师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同学问题和困难以给予适当的指导。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指导的深度和侧重面要有所不同。总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运用知识、提高操作技能。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指导的尺度。即使学生有问题,也应该是启发性的,启发式指导不但使学生记忆深刻,还能增强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如,当学生连接的电路发生故障时,不要立刻指出错误点,应该提示学生如何用万用表测电压、电阻的方法进行自查,寻找其错误之处。

3.2.3总结阶段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对项目完成后的评价工作、自评、互评和老师点评。同时可进一步拓展和延伸项目内容,针对学生以后可能遇到的类似问题,能够想到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决。讲解目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发展趋势,使学生的学习贴近生产现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某企业的具体电路故障怎么去解决以及怎么样去排查常见的电路故障等等。项目课程注重教学做一体化,强调人人参与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边讲边练的`形式,步步为营,基础扎实,气氛活跃,教师与学生容易形成交流和共鸣。它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整体过程。

4对实践能力培养有效性的分析总结

在相对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基本职业技术、技能体系支持支撑平台上,通过项目课程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有机结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职业竞争力的培养,只有发挥了职业竞争力在职业能力构成要素的重要作用,才能适应我国“十二五”规划中对职业人才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指导思想,坚持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宗旨,改革传统的教学管理即统一的压抑学生个性发展的封闭式的教育,提倡弹性的、宽松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解放的开放教育。项目课程的实施要求把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结构转变为注重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教学结构。项目课程弱化了理论的推导、概念的记忆和原理的分析及习题的运算,而是侧重于学生阅读和分析电路原理图,正确规范地使用设备等,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先知道怎么做,再去掌握为什么这么做。为有效地实施项目课程,也必然促使教师深入行业及企业,加强校企合作,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进行教育管理制度和教学体系的创新,大力倡导项目化教学,同时要强调学生的参与度,提倡“学生自治”,发挥其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管理过程中学会思考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学校的主人,从而体现学校教育的以人为本的宗旨。考核评价必须紧紧扣住培养目标,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和激励性功能,重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评价,评价的目标不仅要涉及知识的掌握,更要突出人的多种能力、态度、兴趣等,特别是职业能力。现代教育特别强调学生自信心的树立。重点应放在对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和岗位职业技能考核、评价上。

由终结性评价发展为形成性评价,实行多次评价和随时性评价等方式,突出过程性;注重学生责任心,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的培养;由定量评价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不仅关注分数,要注重学生行为习惯、意志品质,尤其是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等培养。教学考试要尽量与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接轨,考核重点要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考点相吻合。具体表现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每完成一次项目,教师都要给定相应的成绩,课后再对学生每次的项目报告给定一个成绩。阶段学习完成后,向学生列出几个综合性较强的实训项目,学生抽出其中的一个项目作为考试题目,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师在对考试题目打分时应详细标识出来,按步骤给分。但目前问题是由于现有的国家政策不足以调动产业、企业的积极性,由于行业、企业积极性不足,在参加课程改革活动中,往往也处于配合和勉为其难的被动地位。由于专业基础课较难设计与工作实际环境相近的学习情境,特别是教学初期,学生缺少相应的知识储备,对项目教学实施造成一定的困难,学生动手能力是增强了,但学生理论知识的构建不是非常有效,知识体系相对零散,会影响到学生今后职业竞争力的提升。这也是课题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

篇3:电工技术仿真课件教学分析论文

电工技术仿真课件教学分析论文

一、教学理念

以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我们实行课程教学的工学结合,即把课程的学习过程当做工作过程进行,通过设计工作任务(学习任务),组织工作任务的完成及质量的检查,实现接近实际工作效果的课程教学过程,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课程教学的主要工作是设计工作任务,创设工作情境,开展有效的工作质量监控。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不再以知识的系统性进行设计,而是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技能知识组织教学内容。就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来讲,传统的教学内容是从电气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低压电器的组成、原理入手,先了解硬件,进而学习控制系统,然后进行应用设计的学习。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内容,则强调一切知识能力要为完成工作任务而服务,即工作任务需要什么就学习什么,工作任务以外的知识则通过知识扩展去学习。学习的重点是为完成工作任务而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如项目中的学习情境“电动机星—三角启动的继电器控制”,完成这一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是时间继电器触点线圈和通电延时,需要前期的预备知识是三相异步电动机的Y—△降压起动工作原理。有了这些知识,学生就可以完成一个基本的Y—△降压起动控制系统设计。学生给出设计方案,小组讨论和教师点评,然后小组成员针对工作计划实施操作,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完成实施准备工作,并对学生的实施操作进行全方位的监控,确保实施过程的用电安全并关注学生团队合作、成本节约等意识。对于一名高级技能型实用人才而言,停留在此阶段是不行的,因此要进行知识的扩展和知识技能的总结。各小组可采用不同的方案,通过总结交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学生可通过多种方法完成这一系统的设计任务,从而获得到一次综合性的小型控制系统应用设计的锻炼。

三、教学方式及方法

1.采用项目教学

教学方式由传统的教师讲授变为依据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论所揭示的“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阶段法组织教学,教、学、做同步进行。教师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组织项目小组、布置项目任务、解答学生疑问、监控任务完成等环节。组织项目小组: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沟通能力,课程进行之初,首先要进行学习团队的组织,将班级全体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同时选出班组长。布置项目任务:教师向学生交代项目的学习目标,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等等,并向学生说明完成任务需要准备的知识。解答学生疑问:这是教学过程的主要活动部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围绕完成工作任务需要制订工作计划,然后通过自主搜集材料、学习研究、设计制作等过程完成工作任务。教师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是导师,即通过引导、答疑解决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困难,包括学习的疑惑,设备的使用疑惑,等等。监控任务完成:在整个项目完成的过程中,教师要作为一个监工,始终处于清醒的状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便引导项目有计划有目的的顺利完成。

2.仿真课件的教学应用

首先,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仿真技术有了长足进步,在很多课程教学中得到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利用仿真课件,可以清楚明了地表达出电器元件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让学生有更多的感性认识,同时能实现拆装、维修的虚拟化,减少实训实习成本。其次,仿真教学环节引入《电工技术》课程的教学环节中,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培养机械类等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拓展《电工技术》课程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适应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四、教学环境

创设企业岗位工作环境,进行人才规格的零距离培养,这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本次课改从教学场所的选择、工作任务的下达、工作任务的执行到工作质量的检查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1.教学场所

教学活动的完成不再主要在教室,而是主要在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这样的目的主要是提示、暗示学生:你所进入的学习场所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场所,在这一场所里所要做的工作是什么。本课程的主要校内实训场所有中级电工实训室、电工电子实训室、仿真实验室。

2.教学活动的过程

首先告诉学生本堂课的主要要解决的问题和要达到的目标,布置任务,并进行安全教育。教师讲解完成任务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布置学生为完成本任务应获取的相关资讯。学生4人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在教师指导下查阅相关资料,收集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与信息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学会与小组成员、教师的沟通与交流。接下来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对每个学员的设计方案进行论证,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确定一个实施性的方案。教师讲解成功案例,分析问题案例。针对实施方案,教师指导学员制订控制电路实现的工作计划,包括:硬件接线,小组成员的分工,等等。小组成员按照工作计划进行操作。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完成准备工作,并对学生的操作进行全方位的监控,确保实施过程的用电安全,并关注学生团队合作、成本节约等意识。学生对照上述阶段进行自查,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最后教师对任务完成的情况点评,并对知识点和基本操作点进行小结。

五、存在的'问题

1.考核问题

在考核方式上,项目教学法注重过程和反思。传统的考核方法是一张试卷定成绩,强调了评价的甄别、选拔、鉴定能力,忽视了教育、改进、反馈与激励的功能。在项目电工技术教学中,这种方法是行不通的,因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通过项目实现的,注重技能,有些内容试卷考不了。但没有恰当的评价也是不行的,因为没有必要的检测手段就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高职学院教学的任务和学生的特点,考核可分为5个环节:学生自评和互评、老师点评、对照反思、集体交流、修改任务。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发展,而且能提高教学成效。

2.设备问题

工科专业课程的项目教学,要学生完成的是一件一件的工作任务。这些工作任务,大部分与一定的设备有关,没有可以操作的设备对象,学生学习过程的“做”就无从谈起;没有“做”,就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就影响工作的兴趣。因此,保证设备的数量和完好程度是开展好项目教学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有了设备,需要管好、用好,需要一定的管理制度,需要采取一些激励政策护航,特别是在采用仿真课件教学之后,学院应该鼓励教师加强仿真课件的开发或引进。

总之,教学的改革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以新颖的角度展开实践教学,充分挖掘各方的潜力,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提高和完善实践水平,为培养合格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篇4:生物医学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教改分析论文

《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习《单片机原理》的先导课程,能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1]。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全面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内部结构、原理和接口应用,并能够掌握典型机的工作原理,具备简单的微机应用系统设计及开发能力。《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的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软硬件相结合,理论概念抽象,内容涵盖多,记忆起来较困难。教学中一般采用理论为主、实验为辅的授课方式,但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学生很难理解抽象的概念,并难以达到教学目标。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教师难教,二是学生难学[2]。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校对《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改革进行了初步探讨。

1《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内容与所学专业脱节

该课程目前的主要教学内容以80X86CPU和其组成的微型计算机系统为重点,包括微机原理和外部接口两大部分内容,并且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但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发展,以80X86CPU组成的微型计算机已经逐步退出了常见应用领域。因此,存在着教学内容相对陈旧的问题,并且缺少与学生所学专业相联系的实际案例,加之实验条件有限等诸多问题,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难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需要进一步调整教学内容,以适应学生就业的需要。

1.2教学方法过于陈旧

本课程的第一部分主要以微型计算机的原理为重点,抽象的概念较多,各个章节的名词术语和知识点多且复杂,并且各部分内容前后交叉。传统教学主要采用理论讲解为主的授课方式,教学方法单一陈旧,致使学生学习起来枯燥难懂、兴趣不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差,课堂气氛较沉闷,导致教学效果欠佳。因此,教学方法亟需改进。

1.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本门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其实验课程由软件部分和硬件部分组成。所开设的实验大部分属于验证性实验,只要学生按照实验指导编写的程序连接电路图就能得到结果,整个实验过程自主创新少,学生缺少自主学习与思考;并且,书写实验报告时存在袭现象。目前的《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实验课程难以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动手能力的目标。

1.4考查方式单一

现行的考查方式是期末一卷定终身。这种考查方式容易使学生出现期末考试前突击复习、背书应付考试,考后遗忘的现象。因此,需要改革这种单一的考查方式,以达到全面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目的。

2教改措施

2.1优化教学内容,与本专业相联系

合理制定教学大纲,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补充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相关的实际案例,突出课程特色。以增强课程的实用性为原则,以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概念为主线,确保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应用性。授课时可将课程分为三大部分:基本概念、汇编指令、接口技术,以这三部分为重点,着重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的基本思想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加强与所学专业联系为原则,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基础上介绍微型计算机新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帮助学生解决本专业要求的实际应用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他们主动学习的潜能。

2.2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加强网络资源建设

为了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在《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授课过程中采用了MOOC、翻转课堂、任务驱动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多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培养了他们团队协作的能力[3]。结合我校多媒体网络课程复习互动中心(以下简称课程中心)的建设,将教学课件、网络课件以及一些其他教学资源发布到网站上,学生们可以登录学校的网站学习、观看、下载,不但方便了学生自主学习,并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课堂内容。在课程中心的网站上,学生们还能在线与教师和其他同学交流,不仅方便了学生学习,而且丰富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方式。除开展网上课程中心的建设外,还开展了试题库的建设,主要题型包括选择、填空、判断、简答与编程等题型。

2.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是实用性非常强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由于学校的硬件条件有限,授课时将计算机仿真技术和网络平台引入到实践教学中,教会学生使用可视化软件Proteus、multisim,并鼓励学生用它们完成实验,以此来弥补仪器设备和经费的不足[4]。这样,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微机原理的基本知识,也让他们对电工电子技术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2.4改革考核模式

为达到检验教学效果的目标,应改变传统的考核模式,采用形成性评价的考核模式,以全面、客观、公正的反应学生的学习情况[5]。考核分两个部分,理论部分和实验部分。理论部分考试,采用期末试卷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的方式,平时成绩包括出勤、作业、提问、随堂测验等,每次课前公布上次课的平时成绩,可制定考核表贴于班级教室内或发至班级公共邮箱;实验部分考试从实验态度、操作能力、创新性和实验报告四个部分进行考核,考核方式和成绩公布同理论课平时成绩的公布方式。

3小结

近两年来,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改善教学效果,我校对《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的课程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明显提高,利用计算机思维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明显改善,对堆栈、指令队列、时序等抽象概念能够正确理解,基本能够完成简单的程序编写。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学习态度功利化,遇到问题容易浮躁、习惯性的去网上查找等,这些还有待继续探讨、改善。

【参考文献】

高敏.微机原理课程改革初探[J].电脑知识与技术,,10(33):7912-7913.

舒秀兰,李骁龙,叶伟慧.“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科技视界,,(11):63,141.

蒋翀,费洪晓.面向MOOC的新型教学模式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4,(9):17-20.

谢春祥,陈龙.基于Proteus的8086和8255A接口实验仿真[J].蚌埠学院学报,,2(4):12-14.

杜社会,游开明,谭家杰,等.师范类本科院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改探讨[J].轻工科技,2014,(9):142-143,145.

作者:贝翠琳1 张宁宁1 杨金鹏2 单位:1.承德医学院 2.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

篇5:电工技术的论文

摘要:新的电工技术实验装置和相关联的零部件的常见故障和维修我们找出了相应的常见故障维修的一般步骤。为了避免实验室设备故障问题的产生,我们需要对日常的实验室进行维护处理,避免实验室发生设备故障,提升实验室的设备的使用效率和完整性。将使用的实验设备故障诊断周期和检修办法进行记录留档,为各大学院和科学实验室的电工技术实验装置的故障维修保留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电工技术论文发表

修维护经过大家教学的努力,基于实验的需求,我们在实验室配置了15台电工技术实验装置,以此满足“电工学”和“电路分析”这两个基础实验教学需求。经过这些实验装置的长期使用,机器设备多少出现了一些故障,大家在维修设备的同时,增强了处理问题的能力。其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直流毫安表、信号发射器、受控源和设备的钥匙开关、机器的电源控制屏、连接线和连接线插孔的端子。文章就是以这些问题进行研究。

1直流毫安表的主要故障

1.1电压表显示读数而电流表却没有显示遇到这样的情况一般就是实验人在连接线路的时候将正极接线端子接错了位置,没有将其与所对应的连接。要求实验人先切断电源,再将连接电路修正,使得连接线与量程对应连接上就可以。1.2电流表的小量程读数和大量程的读数总有一个不正常这样的问题一般就是由于大量程的小阻值线绕电阻有问题,因为其电流太大,导致染线电阻接触不准确,焊接点氧化,严重的话直接导致了显示不了读数。我们的处理过程一般就是将绕线电阻通过焊接把它从表头拆卸,清理端子在重新焊接连上。这样的话故障就会被解决,但是需要重新开机启动。1.3按钮失灵这种情况一般都是实验操作者对电流表的量程切换太过频繁,弹簧老化,效果变差。这时候就需要我们用手将按钮轻轻用力往外拉一下,把按钮恢复到原来的位置,这样的话量程按钮就可以继续使用。在有形同效果的配件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弹簧更换,使组件功能恢复正常使用。延长电流表的正常使用和寿命,我们需要注意以下的方式:(1)量程的连接需要连接路的正极连接线端子对应,不然的话会影响读数。(2)轻轻的慢慢的切换量程弹簧按钮,不能一直用力按住,不然弹簧的寿命比较短。(3)电流表的正极与正极相对应,负极与负极相对应。(4)电流表在进行测量之前,应该进行一次实验预算,选择合理的量程,降低不必要的设备超负荷。

2直流电源的主要故障

2.1直流电源消失2.1.1现象直流系统控制、合闸电压表指示为零;直流系统发告警信号;综自系统发告警信号。2.1.2原因直流电源消失故障一般为直流回路瞬时性短路造成,而且有可能是检修或故障查找时人为因素造成,通常情况下能迅速查明、排除故障并恢复直流系统正常。由于直流电源消失时会导致控制及保护瘫痪,一旦此时发生供电设备接地短路故障,变电所开关将不能正常跳闸,后果非常严重,所以要行动迅速,尽快恢复供电,保证设备安全。2.1.3处理措施直流电源消失分直流屏内部、外部两种情况:内部故障。直流电源消失后,如检查为直流屏内部故障,无法通过控制、合闸空气开关供电时,立即断开整流模块开关,将其全部退出运行,使用蓄电池组对控制、合闸回路进行临时供电,并立即组织人员查找、处理故障,并向供电调度和主管部门汇报情况。外部故障。运行中直流盘控制电源输出空气开关跳闸,造成所有的'控制电源消失。此时,应立即断开所有控制、保护屏供电的直流电源的空气开关,后合上直流屏控制电源馈出总开关,再分别合上各个控制、保护屏已断开的控制电源开关。当合至某一开关又造成直流消失时,即可确认为此屏的直流负载回路故障。此时,应按上述程序恢复其他屏的直流供电,将有故障的断路器或保护装置退出运行,投入备用设备,然后进行故障的彻底处理。2.2直流接地故障2.2.1现象直流屏监控模块报警,并发出直流接地信号(部分所直流系统无监控模块时,直流盘发“直流接地光字牌”告警信号),利用直流屏绝缘监察切换开关检查正、负极电压指示时,存在接地的电源极指示为零。原因:直流回路带电裸露线头未作绝缘处理或绝缘线皮破损,特别时下雨时通过水珠或潮湿空气间接的接地;直流端子排有杂物或鼠害咬破绝缘线;元件击穿发生直接接地。2.2.2处理措施(1)直流接地故障查找起来比较麻烦。首先通过绝缘监察切换开关确定是正极或负极发生接地。如果当切换开关打到正极电压表指示为零,打到负极电压表指示不为零时,可判断是直流正极发生了接地。(2)其次用“拉路停电、逐个排除”法来确定是哪条回路、哪个设备发生了接地;拉路查找法因遵循“先室外后室内,先信号后控制,先备用后运行,先负极后正极”的原则。具体方法顺序:先断开事故照明回路、其次是合闸回路、信号回路、控制回路;每条回路断开不得超过3秒钟。如果在检查发现直流接地瞬间消失,即可判断故障所在回路或设备。(3)当确定直流回路接地所在的回路或设备后,值班员用万用表测量回路各元件的电压,至到查找出接地点。查找时注意不得发生“两点”接地,使用表计必须是高阻万用表,禁止在带电运行的设备上用欧姆档测量(故障查找最好是设备停电退出运行时进行)。

篇6:电工技术的论文

3.1欧姆定律有了欧姆定律,我们就能用电饭煲做饭吃。3.2电磁理论有了电磁理论,我们才可以看电视,才能使用手机通话,成为现代社会的低头族。有了电磁感应理论,我们才有了交流电,才能使我们在夜晚看到光明。3.3电化学理论正是因为电化学理论,我们才需要在钢的表面上涂上油漆加以保护,在家用电器的外表面上喷上各种装饰的保护膜,以此来美化我们的生活。3.4电击穿理论有了它,我们才能设计出各种开关,使得电可以随时为我们所用。3.5微电子理论和数电理论有了它,我们才有计算机和各种数控装置,才有游戏可以玩,才能看得见网络信息。3.6电机理论有了它,我们才有动车,使得美丽的中国能成为世界上动车技术最优秀、动车里程最长的国家。总而言之,我们的衣食住行都能牵涉到电工的理论。

4结语

经过我们对电工技术实验装置维护经验的思考总结,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地方原则性的规则。才能够使得机器设备在出现问题时的及时修复,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从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郑雪红,郑爱榕.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促进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发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09).

篇7:浅谈电工技术电工技师论文

浅谈电工技术电工技师论文

摘要:该文主要以细述对理论与实际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的必要性为切入点,并对采用该模式的基本条件进行了简要分析,接着对将该模式放置于中职电工技术课程教育中的相关方法展开了一番探究,望可以为广大中职电工技术有关教育人员提供一些建议。

电工技术是属于一门强专业性课程,其除了学生需要对课程内相关概念及技术原理掌握以外,还要有着一定的实践水平,有着高要求的操作能力。在该专业教学过程中,第一步是需要对与电工相关的职业素质及涉及到的技术理论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并在此前提上,对扎实的实践技术和优良的操作水平给予培养。实际上,在常规教学方法中,大部分是教师担当主角,应用“传授式”,完全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从而造成学习质量低下。而所谓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主要是实践与理论进行巧妙结合,来对中职学生的电工技术学习兴趣起到激发的作用,进而落实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文章下面对该教学模式的具体实践进行深入分析。

1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第一,是中职教育的潜在需要。中职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其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是要直接面临就业的,是属于社会技术人员中的中坚力量[1],因此当他们走出校门,就更换了角色。中职教育所传授出来的学生能否达到企业要求,进而为公司带来一定效益,则是对中职教育评价的主要标准。因此,这也意味着中职学生必须要有扎实的技术,而从这一点也就观察到了实理一体化是中等职业教育必须要实行的教学模式。第二,社会对新型电工技术人才的实际要求。据相关调查显示,在常规教学模式中,一般成绩优异以及抱有多种证书的学生,实际与其技能的掌握是有很大差别的,严重存在理论与实际相互不平衡现象。而现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使得众多企业对中职专业学生产生了怀疑。换而言之,中职学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已无法满足社会对技术人才的实际需要,难以跟上社会发展步伐。因此,必须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改变,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植入中职教育中,这也是必经之路。因为该模式可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实用性强的技术人才,达到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要。

2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本条件

2.1培养运用相关模式的中职电工技术教师

在中职电工技术教学中,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运用势必要改变传统教师的职能与所扮演的角色[2]。第一,传授该课程的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准及文化知识,不仅如此,还要有教研水平、高素养、稳固的理论与技术知识掌握,这对于开展实理一体化教学的教师来说,是必备的基本条件;第二,担任电工技术教学中的任何一位教师都应当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并对电工技术的前景发展给予重视,实现技术学习与社会的联合性;第三,教师在课堂中,要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合格的中职教师,除了需要做好日常的授课工作以外,还据具备真实高水平的职业技术。

2.2开发相关一体化教材

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还务必要有对应的教材提供。在常规教学模式中,理论传授过重是普遍现象,而这样会严重造成与实际动手操作相偏离。外加大部分中职学生都是初中毕业生,其对于专业术语的理解是感到非常吃力的,且外加电工技术本身就是一项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对一套实践性比较强的电工技术教材进行开发,做到通俗易懂,有关理论知识可以充分运用、训练等,这无疑对于教学效率的提升是有着一定现实意义的。

3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在中职电工技术中的相关举措

3.1构建教学情境

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构建情境无论是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还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升均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3]。在中职电工技术教学中,植入理实一体化,教师第一要重视的则是对于教学情境的构建,将学生后期踏入社会中的工作环境照搬到课堂教学中,做到让课堂任务的完成与实际问题应对相仿。而事实上,对于电工技术该课程教学而言,有85%的课程内容是需要在一体化或电工技术实训室里完成的。

3.2安排教学过程

教师首先需要对电工技术有关的理论知识开展全方位的叙述和授解,接着对一些与之对应的'学习任务进行科学合理的布置,且允许学生之间共同探讨,从而让学生通过该过程去善于对问题进行发现,并努力解决,进一步实现学生主观能动性水平的提升。其次,动手实践与理论相互融合,在日常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务必要做好引路人,需身体力行,与学生共同操作,认真投入到实践课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教师需要经常对学生给予警示,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尽量独自处理。

3.3划分为多个学习小组

教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将全班学生进行同量分组,通常4~6人为1组,接着将分成的若干个小组对不同的单位进行命名[4],小组长由组中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担任,并把已设计好的任务分配给不同组,组长负责对具体实践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另外,小组中的任何一员均要认真对待教师所安排的任务,倘若有出现难题则组长可以与其他小组进行沟通、研究,但前提是尽最大可能组内处理,并对其进行记录接着让教师来给予相关辅导。

3.4构建考核制度

构建中职电工技术实践与理论一体化考核制度,可以为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创建有利的条件。但是在进行该制度中,必须要做到严谨对待,考核内容为实践、理论这两方面,且要大力突出“实”在教学考核中的主要地位。其中,理论考试可规划为占总成绩的40%,实践占60%,而根据两方面成绩之和得到最后总成绩。综上所述,将理实一体化教学植入中等职业教育电工技术课程教育中,除了可以对课堂教学氛围进行改善以外,还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大幅度提升效果,加强学生学习积极性,能更好地对学生的职业技术及实践水平给予培养。另外,该模式的运用还能使得学生在教学过程可以在扮演主角的前提下,去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进一步让学生在中职毕业以后,可以快速适应电工技术性相关工作,融入社会。

篇8:环境科学教改分析论文

环境科学教改分析论文

一、环境科学专业教学现状

传统高等教育的“逻辑起点”是“高深学问”。在前苏联专才教育的影响下,环境科学专业的传统教育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例如:在教学体系上,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试验;在教学方法上,满堂灌,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全面能力的提高;在具体课程的安排上,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在各相关课程的内容上缺乏沟通,彼此重复、繁琐,学生听课感到乏味,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环境科学专业教学改革

教学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设施、教学管理诸多要素,其中,应把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以实践教学改革为重点,同时考虑到各要素之间互相牵制、互相影响,教学改革还应以各个要素协调发展、系统最优化为目的。

(一)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方面,改革脱离行业实际的学科型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过去比较单一的以理论为中心的课程体系,重组课程结构,重点突出专业素质与专业技能。围绕培养目标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专业技能素质结构的要求,制定既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应用性,又让学生具备一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学计划。按专业岗位群的需要,采用模块化的形式,将专业技术课程拓展为污染治理工程技术、环境监测和环保产业技术、生态环境保护及恢复、环境管理等应用领域,使专业教学计划具有柔性,更加体现行业特点,所设课程涵盖职业岗位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应大大提高所培养人才的适应性及加强具体岗位的针对性,考虑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还应尽可能辐射到相关的专业。

(二)教学内容改革

环境科学历史资料不多但发展迅速,现代环保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如何在学时相对减少的条件下,处理好原有理论与现代科技的发展及最前沿的研究内容间的关系,是教学改革中首先遇到的问题。课程性质决定教师在授课时内容深浅、新旧等问题,这在课程设置时要考虑。不管是培养哪一方面的环保人才,基础内容必须扎扎实实地教、学,包括基本理论、基本的知识、基本技能,这是当前高等教育中的立足之本,必须做到厚基础。而作为培养学生某一方面才能的课程才可以针对性较强地讲授某些知识,就水处理工程来说主要介绍处理方法技术,最重要的还是这些方法技术应用的案例,而对环境管理来说主要就是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等这些管理方法。环境科学快速发展的特点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事实使得环境科学的热点不断变更,在课堂上介绍热点问题、前沿动态及新思想、新工艺、新手段,可以缩短教学与环境变化、技术进步的“时间差”。环境科学作为一门涉及面广的学科,各课程具有交叉性,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各门课程之间的协调性。环境科学专业的课程杂、多,像《环境学概论》、《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毒理学》等,这些典型的专业课在教材内容上有很大一部分是重复的,如何减少内容重复,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地在现有的学时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成了一个难题。笔者作为一线教师,深切体会到成立一个专业教研室的重要性。教师常常交流教学内容及心得,从而可以删减无用、少用、重复、过时的内容和知识点,合并部分内容。比如,我们可以将生态学知识、人口、资源问题并入《环境学概论》与《环境科学概论》。

(三)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是理工科课程重要组成部分,是如何实现理论———实践———理论这个认识过程的一个必经途径。实践教学的改革与优化,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重要保证,是教育质量的关键保证。从实践的特点来看,主要包括三部分:依附理论课进行的实验;与专业有关的单位实习;反映整个学习过程的毕业论文设计。传统的实验往往是对理论课上某些原理或现象而设计的简单型,绝大部分是验证性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减少示范性、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平时所有的环境专业实验室都开放,学生随时可以进入实验室,观摩高年级的同学实验,学习有关仪器的使用方法,作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在该实验过程中所有的环节都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在这中间他们碰到的困难,任何一个教师都有义务和责任进行指导。通过这些实验,学生掌握了环境方面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综合性的实验一般是针对某一个比较复杂的环境问题,实验教材上没有现成的方法,要求学生查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出具体的实验方案,常涉及多个环境理论与方法,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结果表明,这样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了过去学生单纯依赖试验教材做实验的现象,能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至于提高型的设计性实验,主要是在前两个层次实验基础之上,按照知识、技能、思维综合的原则,结合现代科技和环境手段的最新发展,选择一些更具有实践性或应用性的实验题目,进行综合训练的实验。每门实验课要求至少做一个实验,最后要求学生以课程论文形式写出实验总结报告。这类实验不仅能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使学生初步学会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其综合素质。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实习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是专业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性环节。从实践工作经验来看,环境科学专业的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初的第一个月比较合适,这样学生实习的时间往往不止一个月,他们可以在第七学期末就开始考虑实习事项。实习宜采用集中和分散两种方式。集中实习都是在与学校签订的实习基地进行的,学生常是分成几个组,到不同的实习单位实习,一般一个星期后再交换实习单位,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见识,拓宽其知识面。开放式实习最适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是一种分散实习的方式。进行这种实习的同学首先必须根据实习要求,结合自己的特点和兴趣,找到合适的实习单位。有的已经签约的学生可以在以后的工作单位进行实习,提前接触以后的工作环境,尽快熟悉以后的工作内容,找出自身现有的知识能力结构与今后所从事的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结构之间的差距,以便在毕业前夕有针对性地对自己所缺的知识进行补充和完善。未签约的学生可以找到一个合适的单位认真实习,锻炼自己,证明自己,同时争取单位的认可,为最后签约单位创造机会。从实习的过程和结果来看,开放式实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成效明显。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整个本科阶段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指导教师常常在第七学期初就开始制定论文题目,最迟该学期中期学生可以见到导师公布的题目。学生此时便可以选择导师及题目,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始准备论文。但有一种情况例外,低年级开始协助教师进行科研的同学,他们具有一定的科研思维,有的同学对自己一直研究的课题比较了解,此时我们鼓励他们发现科研点,提出研究方向,报相关导师审批后可以作为其毕业论文题目。这项工作应长期坚持,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且做毕业论文时容易上手。

(四)其他教学要素改革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推行启发式、发现式、讨论式为主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尽可能采用现场教学、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技术服务等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让课堂教学变得“鲜活”起来;大力推广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用幻灯、实物,CAI课件提高教学效果,尽可能实现教学互动。在教学管理上,完善以学分制改革为主的开放灵活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从刚性、大一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向具有弹性、灵活性的教学管理模式转变,加大实训项目、选修课、课余活动学分所占比重,贯彻标准学制与弹性学制相结合的原则。改革考试制度,建立专业课程试题库,实施考教分离;逐步将实践项目单列考核,与理论教学同等对待;尝试用口试、答辩、现场测试、查阅环境资料、撰写环境调查报告、环保小论文等新的考核方式,取代过去一张试卷论成绩的考试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提高。

篇9:《电工技术》的教学论文

《电工技术》的教学论文

一、借助生活常识,认识电工物理量

电学的物理量较多,一般都比较抽象,学员不易理解。在讲解过程中,我们应尽量借助生活中的经验和常识,帮助学员理解电学各物理量的概念。让学员深切感到:看似陌生抽象的物理量,其实只要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都能找到其相同或相似的地方,从而加深对电工物理量的理解。

例如,学习“电流”、“电压”、“电动势”前,学员对“水流”、“水压”、“水泵”等概念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因此在讲解这些物理量之前,可以先复习以下知识:“水流”是指水分子在“水压”的作用下由高水位向低水位的移动,而低水位的水又由“水泵”把它抽到高水位位置,从而保证高水位和低水位之间始终存在“水压”,致使“水流”能不断循环。进而说明:“电流”是指电荷在“电压(电场力)”的作用下,由高电位有规则流向低电位 ,而低电位的电荷又通过“电动势”的作用,不断由低电位移到高电位,从而维持电路两端“电压”及“电流”。

在講述“电容器、电容量”概念时,学员很难想象和理解,我们就可以用一般容器作为例子,指出“水桶”是一种容器,它储存的东西是“水”;“电容器”也是一种容器,只不过它储存的东西是“电荷”。水桶储存水量的多少,取决于水桶的容量;同样电容器储存电荷的多少,取决于电容器的电容量(电容)。再进一步指出电容的大小与其结构的关系,学员就会融会贯通了。实践证明,借助生活常识指导学员认识电工物理量的方法,的确能够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二、探索生活与定律的密切关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只要善于思考,就能发现,许多生活现象都隐藏着电学中的某种定理、定律。如果在教学中恰当地将定理、定律融人生活实例中进行讲解,那么,抽象而深奥的电工理论的教学就会变得趣味盎然,浅显易懂了。

如在讲解“基尔霍夫电流定律”之前,不妨 先提出“自来水管总管的水流量和各支流水管中的水流量是否相等?”、“总自来水管和各支流水管的接头能否储存水?”等大家都能凭生活经验判断出来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给学员们创造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能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然后,教员抓住时机,讲解基尔霍夫电流定律的内容,学员们一定能很快明白其中的道理,即电流在电路节点中流动的情况和水流在水管各接头的流动情况相同,从而准确地理解定律的内涵。

在学习了“电磁感应定律”后,学员容易混淆线圈中磁场的“变化率”和“变化量”两个概念。我们可以通过举生活中的实例加以区别和理解。如:汽车一小时走了100公里,自行车一天走了200公里,试问哪种车的速度快?哪种车走的路途长?显然,像这类简单的问题,学员们很快就能够回答出来。教员只要根据学员们本身所具有的理解能力,可以很方便地讲清楚“变化率”和“变化量”的区别,即变化率相当于生活中所讲的速度,而变化量相当于生活中所讲的路途,线圈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线圈中磁场的变化率成正比。待学员对定律的内容有了透彻理解后,再引导他们进一步联想,理解发电机发电的原理,进而讲述为什么发电机转子的转速越快,产生的电动势越大的道理,也就易如反掌了。

三、善用课堂演示消化理论知识

在《电工技术》教学中,除了按教学要求完成常规的.实验,在课堂上尽可能多使用教学模具及相关的实验装置外,还应有目的地设计一些演示小实验,让学员在实验过程中感受理论,有助于学员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从而透彻地理解理论知识。

《电工基础》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其中大部分内容都可以通过实验加以验证、总结。利用实验研究电工问题也是最具体、最理想的调动学员积极思维的方法,是帮助学员理解并 掌握电工知识的有力手段。

例如,学员在学习单相交流电路时,总是忽视交流电的相位问题,在计算 R-L电路的总电压时,老是用代数求和方法代替矢量求和方法。根据这一情况,我们可组织学员开展电工实验,通过实验,让学员客观地看到电阻端 电压和电感端电压的相互关系,从而解决了课堂上的疑难问题,加深了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四、利用实物教学,引发学习兴趣

《电工技术》课程中,既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也有具体的实际应用,其中很多内容都涉及电气元件及设备的结构。在讲解这方面内容时,如果只按书面教材死板地讲解,学员一般都会感到抽象难懂,从而觉得枯燥无味,严重影响学习热情。要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利用实物教学,即在讲解相关内容前,先让学员看看实物,从而提高他们探索元件及设备内部原理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发电机、变压器时,首先应找一台发电机或变压器,拆开让学员观看其结构,条件许可时可通电运行一下,引发学员的学习兴趣。这样在讲解原理时,学员一般都会主动思考,配合教学并且对学习过程产生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五、透过生活现象,认识电学本质

许多电学知识就隐藏在生活现象中,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地抛出一些有趣的生活现象供学员思考。然后,引导学员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

例如,学员也许平时并没留意“为什么大功率灯泡的灯丝比小功率灯泡的灯丝粗”。仔细分析就能发现导体电阻与导体的几何形状有关的道理。在电路中,所通过的电流越大,在电压不变时,要求电路中的电阻就越小,而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横截面积成反比,所以要求大功率灯泡的灯丝比小功率灯泡的灯丝粗。通过这样的思维训练,学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都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总之,通过生活中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可激发学员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学员对事物的观察能力,从而使学员扎扎实实地学好电工基础知识,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篇10:电工技术Multisim作用论文

电工技术Multisim作用论文

1Multisim10简介及特点

NIMultisim10是美国国家仪器公司(NI,NationalInstruments)推出的Multisim最新版本,是以Windows为平台的仿真工具,可以设计、测试、仿真和演示各种电子电路,包括电工学、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射频电路及微控制器和接口电路等。可以对被仿真的电路中元器件设置各种故障,如开路、短路和不同程度的漏电等,从而观察不同故障情况下的电路工作状况。在进行仿真时,软件还能存储测试点的所有数据,列出被仿真电路的所有元器件清单,以及存储测试仪器的工作状态、显示波形和具体数据等。NIMultisim10具有详细的电路分析功能,可以完成电路的瞬态分析和稳态分析、时域和频域分析、器件的线性和非线性分析、电路的.噪声分析和失真分析、离散傅里叶分析、电路零极点分析、交直流灵敏度分析等电路分析方法,以帮助设计人员分析电路的性能。与传统的电子电路设计与实验方法相比,具有如下特点:设计与实验可以同步进行,可以边设计边实验,修改调试方便。设计和实验用的元器件及测试仪器仪表齐全,可以完成各种类型的电路设计与实验。可方便地对电路参数进行测试和分析。因此,特别适合课堂教学。

2使用Multisim10进行仿真的步骤

(1)打开Multismi10,首先进行简单的设置。选择Options|GlobalPreferences菜单命令打开参数设置喜好选择(GlobalPreferences)窗口,可以进行各种选择设置。创建电路。1)选择电路元件,选择元件时单击元件工具栏中的工具按钮,弹出元件库窗口,选择需要的元件,在电路窗口中可看见鼠标拖动着该元件,将其拖动到要放置的位置,再次单击,即放到当前位置上。双击该元件,弹出一个虚拟元件设置对话框,可以进行参数设置

2)元件的连接,单击要连接的元件的引脚一端,当出现一个小黑点时,拖动光标至另一元件的引脚处并单击,系统就会用导线自动将两个引脚连接起来。电路中可以使用多个接地符号,但至少要使用一个接地符号,因为没有接地符号的电路不能通过仿真。

3)放置要使用的仪表并进行相应的设置。与使用实际仪表非常相似,放置仪表后要进行测试线的连接。按以上方法连接、设置完电路后,将电路保存。

4)调试、仿真。单击仿真开关或单击Simulate菜单的RUN,调节仪表设置,观察到合适的波形。

(1)利用分析功能。Multismi10提供了18种分析方法,可以通过选择Smiulate菜单中的Analysis命令项来实现,点击设计工具栏也可以弹出该电路分析菜单。

(2)后处理和传输。后处理功能可以对分析的数据结果进行各种运算处理,可以将已经设计好的电路传输到布线软件进行PCB设计,也可以导出各种电路数据。

3Multisim仿真在《电工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在电工技术中,动态电路的过渡过程是十分短暂的单次变化过程[1],通常在教学中都是以理论讲解为主,涉及到的瞬态变化波形,一般直接呈现给学生,如果利用仿真电路来展示瞬态过程的变化以及参数对于过渡过程时间长短的影响,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加深理解。下面以一阶RC电路为例说明Multisim仿真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3]。在Multisim环境中创建一阶RC电路。零输入响应:一阶电路仅有一个动态元件,如果在换路瞬间动态元件已储存有能量,那么即使电路中无外加激励电源,电路中的动态元件将通过电路放电,在电路中产生响应,即零输入响应。对于图1所示电路,当开关J1闭合时,电容通过R1充电,电路达稳定状态,电容储存有能量,电容电压值恒定为8V,如图2前半段波形所示。当开关J1打开时,电容通过R2放电,在电路中产生响应,即零输入响应,仿真波形如图2所示,后半段波形所示,电压从8V按指数规律变为0[4]。零状态响应:当动态电路初始储能为零时,仅由外加激励产生的响应就是零状态响应。对于图1所示的电路,若电容的初始储能为零,即开关断开。当开关J1闭合时电容通过R1充电,响应由外加激励产生,即零状态响应。全响应:当一个非零初始状态的电路受到激励时,电路的响应称为全响应。对于线性电路,全响应是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之和。电容电压全响应电路如图4所示,反复按下空格键使开关反复切换,通过示波器XSC2就可观察到电容电压全响应波形。在教学中电路直接使用Multisim软件创建,先引入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的概念,然后进行仿真让学生观察波形的变化,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再讲解全响应的概念,并对电路进行仿真,让学生通过观察仿真波形,加以分析、总结,得到全响应是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之和的结论。为了进一步讲解时间常数对响应速度的影响,可分别改变参数R和C改变时间常数,观察波形,得出结论。

4结束语

教学实践证明,将仿真软件进入电工技术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验形象化,许多实际中不易接触到的仪器可以方便地从软件中选用,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加深学生对概念、原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篇11:实验装置电工技术论文

实验装置电工技术论文

一、关于直流稳压电源故障的处理问题

电路中对于设备的电流、电压的输入主要通过电流和电压来控制,通过输入稳定的电流来控制其输入的称为电流电源,通过电压控制其输入的称为电压电源,而对于后者人们可以通过得到稳定的电压发生的故障问题。

(1)有稳定电压,无输出电流或电流值极小,导致其元因主要是因为开关打开,外部负载电子无法进入,导致电流源过载,内部保护装置自我保护开启,不能输出电流,防止电流因过大而导致的设备烧毁。此褚敏哈尔滨劳动技师学院150000时我们需要及时的切断电源,使设备逐渐冷却重启电路,使原有的内部存储数据清除,保证负载顺利接入,检查电源,最后打开开关即可排除故障。

(2)物稳定电压,有极其大的电流通过,导致设备自我保护开启,电压信号切断。此时我们需要及时的切断电源查到电路板电压正负两极,确认电路板是否受损,检查电路板与电源线直接是否有短路或断路现象,检查电位器电阻是否有问题,保证其未受损的情况下,重新接通电源既可以排除相关故障。

二、关于可变电阻故障的处理问题

实验装置上一般都会有很多的可调电阻,这是为了通过改变电阻,改变电压,从而实验中可能需要的电流以为电力实验服务,在实际实验过程中,由于经常改变电阻值,使设备的电流改变,会影响其发生损耗或产生故障问题。

(1)可变电阻可能会遇到的故障当电阻极大时,可能会导致电流过大,通过设备就可能因电流过大烧毁设备;当电阻长期使用过后发生电阻丝损耗,变细或断裂时,就可能导致电流断路,无法正常工作,此时就需要通过更换新的电阻设备,才能重新连接电路电源。

(2)解决方法通过故障排查,简单处理后,将可变电阻丝去除,检查是否有开路、断路问题,如果没有开路问题,可检查电路本身是否有通过的电流产生短路现象,如果确定可调电阻丝已经出现断路现象,则需要将可变电阻更换新的,配备于设备中。

三、预防电力实验装置发生故障的措施

在对于故障电路的处理和维修过程中,首先要确保实验员的`安全,建立合理而有效的处理解决方案,在排查故障中需要注意要严格遵守电力相关故障排查及处理操作步骤和相关条例,严格遵守、及时完成在故障排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保证实验设备的操作流程和相关步骤,满足测量仪器的使用条例和使用方式方法的要求;要始终高度重视维修人员的安全保证其对于安全意识的教育,及时处理排查现场可能遇到的问题,加强对安全意识的教育和学习;注重对于电力实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故障问题的分析问题和总结问题的能力,加强其能力的提高,这有利于在今后的实验设备故障问题中的经验的积累,技术水平的提升,新知识、新技能的突破,通过不断的学习,在实践过程中检验能力,为今后可以更好的排查故障做充分的准备。

四、结论

综上所述,加强电力技术实验装置的故障排查和处理对于排障设备人员技术的提高,对于设备可以更好的被人们所利用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只有将这些故障问题及时而有效的解决,才可以更好的为电力工程服务。在今后的电力设备装置的实验故障处理过程中,除了了解故障问题、及时有效的处理故障、分析和总结遇到的故障问题外,对于排障人员还需要加强自己的科技素质的提高,加强对于时下先进的科技的了解和学习,这不止是为了自身的提高,更有利于应对未来高速发展的科技下,可能会面临的挑战。

篇12:电工技术课程创建论文

电工技术课程创建论文

一、电工技术课程体系的构建

电工技术课程体系由基础知识、应用技能、综合测试和课程评价四个模块组成。其中,基础知识模块包括电工技术的最基本内容,其主要功能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应用技能模块包括实验、基本技能实训和电路仿真等与电工技术理论内容相配套的重要实践环节,其主要功能是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应用能力;综合测试模块包括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结合《国家职业标准――维修电工》的要求,注重考核学生掌握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的能力;课程评价模块包括学生、任课教师、专业教研室等对本课程的意见和建议。

二、重组理论内容,夯实理论基础

电工技术课程所包涵的内容较多,各专业对本课程的要求也存在差异,给课程的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通过与相关专业沟通、研究专业培养目标对本课程的需求,结合维修电工考试对基础知识的要求,电工技术基础知识模块按内容属性分为直流电路、交流电路、磁路和变压器及电机电器四个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下设若干个基本课题。各专业可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的需求组合出适合本专业的电工技术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各基本课题的内容要简练、实用,避免过多的理论推导。同时要贴紧实验和基本技能实训内容;贴紧维修电工考证的内容,力求达到基础知识、应用技能、电工考证的高度统一。

三、整合实践内涵,提升应用能力

1.实验教学,以仪表使用为主。电工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许多知识必须通过实验手段才能正确建立,实验教学环节在电工技术教学中至关重要。实验内容安排上力求做到以电路基本元件、基本电路及仪器仪表使用为主线合理安排,弱化理论验证性实验,强化应用性实验。通过实验巩固电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其内容包括电位、电压测量及基尔霍夫定律验证、常用阻容元件识别与测试、日光灯电路及功率因数的提高、三相电路负载、单相变压器特性的测试和三相异步电动机测试与使用。

2.基本技能实训,注重打好基本功。电工技术应用能力的落脚点就是岗位的工作能力,基本技能实训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内容包括安全用电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电工仪表的使用;照明系统图和平面图的识读及照明电路的安装;低压控制电器的拆装;电动机的拆装;电气控制图的识读及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通过基本技能实训使学生逐步积累电工基本知识和实用技能,不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3.开设虚拟实验,拓展学生视野。实验教学中引入EDA技术,一是解决了由于实验信号存在时间过短,常规仪器难观察得到的问题。二是解决了实验场地不足的问题。学生通过仿真实验,既预习了实验,又学习了电子设计自动化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活跃思维,锻炼提高实践技能。为其今后设计电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改革考核方法,理论、技能并重

考核是对学生知识、智力和技能的一种测量、也是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检验。综合测试模块包括基础知识考核、实验考核、基本技能实训考核三个单元。基础知识考核含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两部分。过程考核主要考查学生课堂发言、完成作业及单元测试的情况,占40%;结果考核要围绕教学大纲,贴紧中级维修电工考核标准,贴紧实验、实训教学内容,通过建立试题库,以客观题(填空、选择、判断、画图、计算)为主。内容的选择要体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合理考核,占60%。实验考核含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仪器仪表使用的能力、实验报告完成情况。注重实验过程的考核。基本技能实训考核以实训课题为基本单元进行考核。将考点及评分标准告知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要紧密围绕考点进行练习,注重实训结果的考核。

五、建立课程评价制度,不断完善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所包含的教学内容结束后,由相关部门组织包括学生、任课教师、专业教师等人员对本课程体系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将只对教师考核引深到对课程体系的评价。电工技术课程体系是在通过对学生未来职业活动需求及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合理组织基础知识、实验内容和基本技能实训课题,并注重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而建立的。该体系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为此,要将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建立具有电工技术特色的课程体系。

篇13:电工技术实验设计路径论文

电工技术实验设计路径论文

1指针式电工仪表的设计

电工仪表是用于测量电路中的各种电参量(如电压、电流、功率等)和元件参数(如电阻、电容等)的仪表,分为指针式仪表和数字式仪表2大类。其中,指针式仪表是利用指针在表盘上的偏转程度来对被测量的大小进行指示,具有简单直观的优点。实验要求:设计一个指针式直流电压表,量程分为100mV、1V、10V、100V4档。

2动态元件参数的测量

作为电路中的动态元件,电容和电感参数的测量方法有多种:交流电桥法、RLC串联谐振法、电压法、时间常数法等。实验要求:用3种以上的方法测量电容和电感的参数。实验方案举例:用时间常数法测量电容的参数。将电阻R和被测电容C串联,构成一阶RC动态电路,以幅度为US的脉冲信号作为输入信号ui,合理地选择电阻R的'值,用示波器观察uC的波形,使电容C两端的电压uC。

3数模转换器的设计

由于数字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计算机在自动控制、自动检测以及其他许多领域中的广泛应用,用数字电路处理模拟信号的情况也更加普遍了。为了能够使用数字电路处理模拟信号,必须把模拟信号转换成相应的数字信号,方能送入数字系统(例如计算机)进行处理。同时,往往还要求把处理后得到的数字信号再转换成相应的模拟信号,作为最后的输出。可见,数模转换器是一种非常实用的电路。同时,在很多情况下,它还是构成模数转换器的基本单元。常用的数模转换电路(D/A转换器)包括T型电阻网络D/A转换器、权电阻网络D/A转换器、权电容网络D/A转换器、权电流型D/A转换器、开关树型D/A转换器等,它们都可以用电阻、电容、开关等常用的电工元件来进行设计。实验要求:设计两种不同的数模转换电路,以4位二进制数字信号作为输入,通过电路将其转换为对应的模拟电压。

4放大电路的设计

放大电路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电子电路,在电子技术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分立元件构成的放大电路中,起核心作用的是三极管或场效应管;在电子技术中得到普遍应用的集成运算放大器,也是以三极管或场效应管为基本单元构成的。三极管和场效应管的交流小信号模型可分别用电流控制的电流源(CCCS)和电压控制的电流源(VCCS)来表示,因此,在没有实际三极管和场效应管的情况下,利用受控源这一基本的电工元件,同样可以设计出各种放大电路。实验要求:利用受控源设计一个2级放大电路,要求电路输入电阻大,第1级电压放大倍数为-30,总的电压放大倍数为600。

5结束语

电工技术综合性实验有助于学生对电工技术知识的全面掌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促使学生了解电工技术的实际应用,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上述综合性实验内容已在国防科技大学电工技术实验室得到应用,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以及各级领导和专家的充分肯定。

篇14:建筑节能技术分析论文

关于建筑节能技术分析论文

摘要:

本文主要阐述了民用建筑节能的两个原则,一是从源头遏制能源的过度消耗,对新建建筑节能全过程做好监管;二是加强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的开发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

建筑节能;监管;节能技术

1、要加强新建建筑的节能管理

建筑节能管理,要从源头上遏制建筑能源过度消耗,要对新建建筑节能全过程做好监管工作。

规划主管部门应在规划许可审批阶段,承担起指导、审查和监管职能。规划审查时,需要针对建筑设计方案是否满足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征求同级建设主管部门的意见;对于那些不满足强制性标准的,要加强指导,督促改进;对予不满足强制性标准的,不应颁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施工图审查机构应在设计阶段,重点审查施工图设计文件是否严格执行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规定,对于不符规定的,不应忽视,应指导督促建设单位改正;建设主管部门要把好发证关,对施工图设计文件经审查不满足强制性标准的,不得颁发施工许可证。

在建阶段,建设单位不得要求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违反节能强制性标准进行设计、施工。当然,设计人员要保持职业操守,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不应为了降低成本而曲意理解规范要求,抱着侥幸的心理进行设计。施工单位不应迎合建设单位的违规行为,对国家和社会造成实质性的损害。对于违规操作的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及其注册执业人员必须严厉处罚。

竣工验收时,建设主管部门应当重点查验建筑物是否满足节能强制性标准;对不满足强制性标准的,不得出具竣工验收合格报告。

2、加强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的开发应用和推广

建筑节能涉及到建筑物的方方面面,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设备的能效、新能源的利用、用水用地等等。

①建筑节能最有效的手段是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

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的优劣是影响建筑能耗最直接的因素,所以,建筑节能的最有效手段就是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

外墙、屋顶和外窗是建筑围护结构最主要的三个部分。在楼盘销售时,销售人员往往重点推荐外墙保温系统,而且将大飘窗、大幅落地窗、大阳台作为房屋的卖点,其实外窗是整个建筑围护结构中影响节能的最重要因素,外墙保温系统起到的作用还次于外窗。我们在对常州一些使用玻璃幕墙的.大楼用电情况进行调研时发现,这些大楼的用电量明显要大,而且很多大楼考虑对外墙进行改造以降低用电量。外窗散热量占建筑外围护结构总散热量的50%以上,它是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最薄弱的环节。因此,控制窗墙比并且提高窗户的保温隔热性能,是提高建筑外围护结构节能指标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设计人员和建设单位不应单纯追求立面效果,过多的使用玻璃材料,应在保证采光通风前提下,控制窗墙比,减少外窗传递的热量;另一方面,应使用新型玻璃材料和推广应用新型节能门窗,比如双层中空玻璃和新型太阳能遮阳系统的应用。比如常州朗诗国际街区采用了合金遮阳外窗,直接反射日照,大大降低日光热辐射。

外墙应采用低热转移值的外墙材料,采用新型节能墙体材料,如加气混凝土砌块、新型建筑模网、外墙保温材料等。江苏省是全国较早实行强制性外墙保温的省份,根据笔者对常州采用的外墙保温体系的研究,在炎热天气,采用外墙保温的居室,空调用电量比无保温措施的居室大约节约20-25%。

屋顶应当采用传热系数、热惰性指标符合标准的、高效的保温隔热屋面,层数不高的建筑物,应尽可能安装屋顶太阳能热水系统。比如蚌埠怡康新都花苑,其多层和小高层均预装太阳能,17层的住宅八层以上预装太阳能热水器,降低了屋顶直接受热,同时合理利用新能源。

②建筑节能最直接的办法是采用节能设备。比如无机房的电梯比有机房的电梯要省电,公共照明使用节能灯更省电,能效比高的空调或采暖设备更省电,地源热泵利用地下水调控室温起到节能的效果等等,我们不应单纯考虑节省建设成本而使用能耗大的产品,应综合权衡经济效益和节能两者厉害关系,尽量采用那些节能设备。

比如南京和常州的朗诗国际街区采用的“地源热泵”,通过利用地下水作为热源,较深的地下水常年恒温,冬季时地下水远高于室外温度,夏季时低于室外温度。根据国外经验,地源热泵运行费用较低,增加的初投资可在3~7年内收回,在整个服务周期内地源热泵系统的平均费用将低于传统的空调系统。

③强化太阳能等新能源新技术的应用是节能趋势。太阳能热水系统,既节能环保,又方便安全。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我国已把开发太阳能利用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措施之一。地方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太阳能的应用推广,比如江苏省明确规定“从1月1日起省内城镇区域新建的12层以下住宅及新建、改扩建的酒店、商住楼等公共建筑,都必须统一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

比如日本冲绳县系满市的新市政厅大楼采用的太阳能光电板技术。这幢6层大楼的建筑面积大约6000平方米,大楼的南立面和屋顶大面积安装了太阳能光电板,光电板与其他结构相配合,组成了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的遮阳体系。这套太阳能发电系统为大楼提供了大约12%的用电,而且光电板还能起到遮阳效果,使得大楼空调负荷降低大约25%。两个采光中庭设计在大楼中心,既保证了大楼的自然采光,也强化了自然通风的效果。根据使用评估核算,这些节能措施为大楼一次能源降低能耗约19%。

④建立节水系统是必要的补充。在住宅建设规划时,要合理的将生活废水与厕所冲水的管线分开布线,对生活废水实行回收并处理,再循环进入冲厕所的管线,或用其进行园区绿化的灌溉,形成一个节约用水的小环境。

参考文献:

[1]吕晋梁.建筑节能浅论[J].太原科技.,(7).

[2]姚兵.推进我国建筑节能事业向前发展[J].施工技术,,(12).

[3]夏大明,王峰.住宅建筑节能与室内设计研究[J].江苏建筑,,(3).

[4]华虹,陈孚江.国外建筑节能与节能技术新发展[J].华东科技大学学报,2006,(S1).

篇15:信息技术教改论文

1 课前教师充分备课,学生做好预习准备

其实一堂课总少不了这么几个重要的对象,一个是学生,另一个就是教师,教学活动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的一种交互的双边活动。在当今信息化发展的时代里,教师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学模式,着眼于课本教材的教学就显得“不灵活”,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也就必然会产生教学与课程的改革,倡导课堂的教学应是以学生为主,教师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指引人”,为学生提供学习所必需的学习资源和有利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课前认真地备学生、研教材,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怎样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怎样导入新课,怎样讲解新课内容,怎样选讲例题,怎样选择学生练习题,怎样进行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怎样进行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教师要使课上得深入浅出,就得精讲多练,让大多数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消化。教师对教材研究得透不透,都会从一定程度上对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教师上课好坏的“量尺”,教师如何根据这把“量尺”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提高教学效果,对教师来说无疑是要仔细琢磨的。

俗话说“熟能生巧”,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现代实用性科学,其中技能占据主要地位。那么我们的学生就要调整好自己的学习步调,可以利用课余的时间,将第二天要学习的新知识有步骤、有条理的进行温习,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疑惑”,这其实是很正常不过的事情,学生在课前开始产生了“恐惧感”,甚至产生了厌学的消极情绪,这很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这时教师就要做好心理辅导工作,耐心地指导和帮助学生,教他们在自己的课本上或者笔记本上进行有目的地标注,有“惑”的学生在第二天的教学过程中就要更加聚精会神的听教师讲解,做到有的放矢。可见,教师在学生整个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既教会了学生学习知识和调整心态的方法,又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 课堂需井然有序,教学要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教学的过程大部分体现在课堂上,这就要求学生遵守纪律,教师才有可能有条不紊地教学,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课堂上有纪律做后盾是教师正常实施教学活动的前提,单凭教师在讲台上一味的讲,学生交头接耳,大声喧哗,显然教师在做“无用功”。课堂的氛围跟学生平时的行为习惯和兴趣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从问题的解决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提出学习任务,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最大限度上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与班级的管理有联系,班主任应该给学生正确的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可见教师上课的思路就要十分清晰,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学生做好课堂记录,为课后知识的巩固与消化做好铺垫。教师在讲完后进行总结和归纳,最后形成一个“知识网络体系”,这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教会学生透过现象看清题目的本质,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可见,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细节在教学过程中显得重要。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敢于从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结合课堂笔记分析问题,最后运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只有通过实践才有可能做到对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动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加深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奥妙,这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的中心环节。

3 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学生复习、调整学习步调

学生常常在课堂上听得头头是道,课后就不去复习,一旦再做同样类型的题目时,忘记做题目的要领,这就是所谓的“眼高手低”现象。应遵循学生记忆发展的规律,学生在课后要及时复习,这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加强“实战演习”,有助于学生巩固与消化知识。

除此之外,教师的评价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教师可以从习题的完成情况点评,采用互评、自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以鼓励为主,提出可行性建议,还可展示优秀的作品,激发学生追求完美的品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教师鼓励学生登陆专题学习网站,通过在线测试得到反馈。系统随机出题,对每个学生来说产生不同的试卷,对网上测试过程进行控制,比如在教学需要时锁定系统,不允许学生进行与测试无关的浏览,能够对测试时间进行控制,时间一到系统自动提交试卷,学生测试完后,根据学生的做题情况,对答题的学生作出过程性评价,对他们下一步的学习提出建议,让他们及时调整学习步调。

4 结语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是不可缺少的,它们相辅相成。这对于一个教师传道、学生受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在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中,教师应该是设计者、组织者、导航者。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习者和“任务”互动,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培养积极的学习习惯、学习情感,加强学习者的责任心和实践创新的品质,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篇16:电工技术实践教学体系初探论文

电工技术实践教学体系初探论文

1“三创”教学环境的营造

在高职院校《实用电工技术》课程教学中,开展“三创”教育,培养学生的“三创”能力,对教师能力、教学场所、教学资源等都有了全新的要求,只有提供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才能真正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心,所以“三创”教学环境的营造是非常必要的。

2“三创”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能否把高职学生培养成具有“三创”能力的有用人才,很重要的一点是确立新的教学理念,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因此,在《实用电工技术》的实践教学中,我们进行了如下的探索。

(1)整合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实用电工技术》课程是工科电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要学生掌握实用电工技术中必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顺应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培养学生的'“三创”能力。根据该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我们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教学模式,坚持与企业合作开发《实用电工技术》课程的应用项目,以岗位和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确定课程标准,以从企业典型的工作任务提炼出来的项目为学习载体,重新整合了教学内容。

(2)拓宽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中主要运用“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教学模式,视具体内容和任务实施灵活交替。课堂教学内容由过去的“理论+实验+实训”转变为“项目+情景”,为避免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教学法导致学生不能在课堂上体现主体地位,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出一套阶梯式课堂项目教学模式,完成对学生“三创”能力的培养,其中创意、创造能力培养贯穿整个教学始终。具体方案如下:例如:三相电度表电路的组装项目中,在基本训练阶段,教师首先讲解三相电源和三相负载的联接与分析计算的相关知识,为学生自主完成该项目任务打好基础;在任务实施阶段,鼓励引导学生根据项目任务要求分组讨论设计电路,然后正确选择及检测元器件和电路设备,按装配图组装电路,最后进行测试和评估,此阶段注重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在项目完成阶段,是在实施完成各阶段任务的基础上实现对实际产品的制作,此阶段要求学生学会小组分工,进行协作及探究性学习,着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改进教学手段。

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三创”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实用电工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结合丰富的教学经验,本课程开展了以网络化教学资源建设为重点,以网络支持下的多媒体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在线学习和在线考核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课题组教师研制开发了与课程配套的网络教学平台,该平台以搭建教师和学生间信息化互动沟通为手段,以培养学生“三创”能力为目标,通过教师提供的相关项目教学资料的下载及学生完成的工作任务报告单等作业材料的上传。

(4)改革考核方式。

教学效果的评价在教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改革考核方式,也应向着评价牢固知识和创意、创造、创业能力培养方面转变,学生“三创”能力将成为考核的主要指标。我们将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考核评价融合于项目任务的完成过程之中,综合评价成绩应覆盖各个方面,具体标准为:理论知识占40%(闭卷考核),综合能力占20%,学习过程占20%,学习态度占10%,平时作业占10%。

3结语

通过在《实用电工技术》课程教学中,对学生“三创”能力的培养,使我们清楚的认识到:“三创”是创意、创造、创业的有机结合。为有效的保证学生“三创”能力的提升,我们逐步形成了“三创”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使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都发生了转变,教学效果也获得显著的提升。

教改论文怎么写

技能大赛对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

浅谈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范管理论文

骨干教师培养计划

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路径论文

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及实施方案

电工本人述职范文

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

提高实验队伍素质保证实验教学质量

区教务科年度工作总结

电工技术教改分析论文
《电工技术教改分析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电工技术教改分析论文(共16篇)】相关文章:

对《电工基础》课程教学的探索论文2022-09-20

小学骨干教师培养计划2022-04-30

推广“注、提”实验成果,提高教学质量2024-01-10

电子技术 教学 论文2022-07-28

创新能力培养下高职实践教学分析论文2022-10-23

校长年度教学工作总结2023-06-27

第一学期科学教研组工作总结2023-09-04

党风廉政建没对照检查材料2023-09-02

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改革2023-08-03

教务处工作总结2022-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