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体育俱乐部形势下的学校体育变革的论文

时间:2022-12-07 07:37:01 体育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试论高校体育俱乐部形势下的学校体育变革的论文(精选12篇)由网友“姬无命妹姬无力”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试论高校体育俱乐部形势下的学校体育变革的论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试论高校体育俱乐部形势下的学校体育变革的论文

篇1:高校体育俱乐部形势下的学校体育变革论文

高校体育俱乐部形势下的学校体育变革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体育俱乐部学校体育变革

论文摘要:现今,高校体育俱乐部这个话题,得到了我国学校体育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从目前的形势看,高校以体育俱乐部形式代替高校体育课来实现提高身体素质、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灌输终生体育意识的功能的这种方式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是在转变的过程中,必然会带来在管理体系中的一系列变革。如何在这种情况下顺利实施学校体育教学是我们关注的话题。

一、前言

我国目前是世界上极少数在大学还保留体育必修课的国家,有许多国家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取消了大学阶段的体育必修课程。因为他们认为,对于身体锻炼的方法和运动技能的掌握,在基础教育阶段已经完成。在大学以及更高阶段,不需要在这个方面进行重复学习。此阶段,在体育方面的主要目标是运用在基础阶段学习到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促进身体锻炼,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逐步在脑中形成终生体育的观念。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国外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

国外的体育运动都是在体育俱乐部中进行。在国外各种俱乐部中,90%的教练员和工作人员都是志愿人员。其组织形式以各种体育俱乐部为主,其中包括大型综合俱乐部,这类俱乐部规模宏大,经济实力雄厚,开展项目多;各种单项俱乐部,占全国俱乐部的40%以上;企业赞助的俱乐部,某些大企业为提高知名度,加强企业的凝聚力而创办的俱乐部属于此类。瑞典体育的基础也是在自愿原则上建立起来的地方体育俱乐部,1993年,瑞典就已有2700多个俱乐部,其中数量最多的是足球俱乐部。次之,是滑雪俱乐部和体操俱乐部,以下是学校体育俱乐部。学校体育俱乐部是二次大战后各国普遍发展起来的一种学校体育管理体制,开始时是以学生自发参加为主。发展到现在,学校体育俱乐部的种类、形式、活动内容都有了很大变化。

2.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形势下学校体育的变革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之世界学校体育变革趋势的影响,高校体育也加快改革的步伐,取得了较大进步,特别是在体育观念上发生了很大变化,树立了素质教育、终身体育和健康教育的观念,许多高校在体育改革中越来越多地开设了专项选择课,学生能较自由地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学习,学生从客体变为主体,学习氛围从封闭变为开放,凡此种种深受学生和教师的欢迎。在很多学校已出现了各种单项体育协会、长跑俱乐部、健美俱乐部等多种形式的运动组织,这些都为在我国大学实行学校体育俱乐部管理体制提供了实践基础。

用俱乐部制代替学校的体育课教育,使得俱乐部能够担当起学校体育教育必要的内容。因此,俱乐部日常工作范畴必须涵盖学科建设、课程建设、科研、教学、群体活动、业余训练、竞赛和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对外交流等,要让俱乐部体制集教学、群体、训练竞赛、体育文化为一体,既不同于国外松散选修的单一俱乐部模式,也不同于国内的一些单项运动俱乐部。它是带有一定的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我们的体育工作者,或者更直接一点的说是我们的体育教师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理念。这样才能切实地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

原先,我们的体育课是统一按照国家制定的教学大纲进行。大纲中明确规定了教学内容,并且教学内容反复多次的在各个教学阶段出现。极大地伤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阻碍了教师的创新能力。但是,一旦引入俱乐部制之后,我们的体育工作就面临着比以前更大的考验。因为作为一名俱乐部的体育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他们对所从事的运动项目的发展历史、技术特点、战术要求、训练方法、发展趋势等要了如指掌,对自己的专项具有特殊的敏感性,甚至常常能依靠下意识的潜思维活动,依靠直觉对专业领域中的许多问题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俱乐部教学模式下的体育教师要具有教学艺术。教学是一门特殊的艺术,教学和艺术是相通的,尤其体育教学的过程更能表现其独特的艺术性。体育教学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形象性、创造性,形象性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特征,创造性是体育教学的生命力。两种特性在俱乐部教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说:“所谓创造就是从现阶段出发,继承过去的传统,向未来发生质的飞跃的历史过程。”创造是艺术的'本质特征,也是体育教学的根本特征之一。体育教学的艺术是教学实践艺术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绝不是靠原来的技术和经验,而是对过去的技术动作加以改造、创新或从新编排,使学生看到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体育课的创新和编排主要体现在教学准备、教学计划和教学实践中,在准备阶段体育教师要选择教学内容、场地、器材,针对学生的素质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再这个过程教师就是一位导演。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更能体现教师的创造性和艺术性,动作编排的新颖、动作示范的舒展、优美,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展示体育教师的教学艺术。体育教学的形象性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特征,它主要借助于语言、表情、动作、音响等方式来描述、表现动作技术,给学生直观、生动的表现形式,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良好的效果。

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体育,教师要善于创造教学情境。教学环境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很重要,因为教学是师生双方情感交流的活动,情感交流离不开具体的环境。在具体的环境中,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场地、器材,都成为教学的积极因素,对体育教学产生积极效应。比如,我们上篮球课,通过录像观看美国NBA的扣篮、三分远投和基本技能大赛的演示来激发学生,然后我们在场地、器材上降低难度,在练习扣篮时降低篮圈的高度或用排球代替篮球,使每个学生都能完成扣篮动作,然后在逐渐升高篮圈的高度,用篮球代替排球,最终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还使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俱乐部体育教师应擅长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体育课堂教学是一种多层次、多功能、综合运用各种感官、运动器官的活动,是教与学双向作用的复杂而又细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体育教师应该考虑,也必须解决好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作用,俱乐部教学是学生积极参与配合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是俱乐部教学的特点。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挥它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决定着学生的兴趣浓淡,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高低。假如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垄断课堂,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洗耳恭听。这样课堂气氛只会越来越沉闷,教学效果越来越不好。最终,学习兴趣被湮灭,学习动机被窒息。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的重要保证,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与发挥,是教师创造性与教育艺术性表现的主要形式。

三、结论

将俱乐部这一概念引入学校体育教育,必然会带来学校体育内部的重大变革。不但教育模式要改,就连教师也要摒弃原先的教育方式,重新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掌握和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变革就意味着阵痛,就如学校体育学会杨贵仁司长所说:“疼我们也要改,而且不改不行。改或许还有出路,不改只有死路一条。”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为了我们的学生积极坚持这项教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孙建华,吴志坤.高校实施俱乐部制课外体育活动的可行性分析[J].体育师友,,(2).

[2]乌兰.包铁全国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思路的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

[3]陈小蓉.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01,(2).

[4]吴秋林,茆飞霞.华东区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现状研究.中国体育科技,,(3).

篇2:试论高校体育俱乐部形势下的学校体育变革的论文

试论高校体育俱乐部形势下的学校体育变革的论文

一、前言

我国目前是世界上极少数在大学还保留体育必修课的国家,有许多国家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取消了大学阶段的体育必修课程。因为他们认为,对于身体锻炼的方法和运动技能的掌握,在基础教育阶段已经完成。在大学以及更高阶段,不需要在这个方面进行重复学习。此阶段,在体育方面的主要目标是运用在基础阶段学习到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促进身体锻炼,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逐步在脑中形成终生体育的观念。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国外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

国外的体育运动都是在体育俱乐部中进行。在国外各种俱乐部中,90%的教练员和工作人员都是志愿人员。其组织形式以各种体育俱乐部为主,其中包括大型综合俱乐部,这类俱乐部规模宏大,经济实力雄厚,开展项目多;各种单项俱乐部,占全国俱乐部的40%以上;企业赞助的俱乐部,某些大企业为提高知名度,加强企业的凝聚力而创办的俱乐部属于此类。瑞典体育的基础也是在自愿原则上建立起来的地方体育俱乐部,1993年,瑞典就已有2700多个俱乐部,其中数量最多的是足球俱乐部。次之,是滑雪俱乐部和体操俱乐部,以下是学校体育俱乐部。学校体育俱乐部是二次大战后各国普遍发展起来的一种学校体育管理体制,开始时是以学生自发参加为主。发展到现在,学校体育俱乐部的种类、形式、活动内容都有了很大变化。

2.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形势下学校体育的变革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之世界学校体育变革趋势的影响,高校体育也加快改革的步伐,取得了较大进步,特别是在体育观念上发生了很大变化,树立了素质教育、终身体育和健康教育的观念,许多高校在体育改革中越来越多地开设了专项选择课,学生能较自由地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学习,学生从客体变为主体,学习氛围从封闭变为开放,凡此种种深受学生和教师的欢迎。在很多学校已出现了各种单项体育协会、长跑俱乐部、健美俱乐部等多种形式的运动组织,这些都为在我国大学实行学校体育俱乐部管理体制提供了实践基础。

用俱乐部制代替学校的体育课教育,使得俱乐部能够担当起学校体育教育必要的内容。因此,俱乐部日常工作范畴必须涵盖学科建设、课程建设、科研、教学、群体活动、业余训练、竞赛和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对外交流等,要让俱乐部体制集教学、群体、训练竞赛、体育文化为一体,既不同于国外松散选修的单一俱乐部模式,也不同于国内的一些单项运动俱乐部。它是带有一定的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我们的体育工作者,或者更直接一点的说是我们的体育教师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理念。这样才能切实地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

原先,我们的体育课是统一按照国家制定的教学大纲进行。大纲中明确规定了教学内容,并且教学内容反复多次的在各个教学阶段出现。极大地伤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阻碍了教师的创新能力。但是,一旦引入俱乐部制之后,我们的体育工作就面临着比以前更大的考验。因为作为一名俱乐部的体育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他们对所从事的运动项目的发展历史、技术特点、战术要求、训练方法、发展趋势等要了如指掌,对自己的专项具有特殊的敏感性,甚至常常能依靠下意识的潜思维活动,依靠直觉对专业领域中的许多问题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俱乐部教学模式下的体育教师要具有教学艺术。教学是一门特殊的艺术,教学和艺术是相通的,尤其体育教学的过程更能表现其独特的艺术性。体育教学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形象性、创造性,形象性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特征,创造性是体育教学的生命力。两种特性在俱乐部教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说:“所谓创造就是从现阶段出发,继承过去的传统,向未来发生质的飞跃的历史过程。”创造是艺术的本质特征,也是体育教学的根本特征之一。

体育教学的.艺术是教学实践艺术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绝不是靠原来的技术和经验,而是对过去的技术动作加以改造、创新或从新编排,使学生看到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体育课的创新和编排主要体现在教学准备、教学计划和教学实践中,在准备阶段体育教师要选择教学内容、场地、器材,针对学生的素质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再这个过程教师就是一位导演。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更能体现教师的创造性和艺术性,动作编排的新颖、动作示范的舒展、优美,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展示体育教师的教学艺术。体育教学的形象性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特征,它主要借助于语言、表情、动作、音响等方式来描述、表现动作技术,给学生直观、生动的表现形式,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良好的效果。

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体育,教师要善于创造教学情境。教学环境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很重要,因为教学是师生双方情感交流的活动,情感交流离不开具体的环境。在具体的环境中,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场地、器材,都成为教学的积极因素,对体育教学产生积极效应。比如,我们上篮球课,通过录像观看美国nba的扣篮、三分远投和基本技能大赛的演示来激发学生,然后我们在场地、器材上降低难度,在练习扣篮时降低篮圈的高度或用排球代替篮球,使每个学生都能完成扣篮动作,然后在逐渐升高篮圈的高度,用篮球代替排球,最终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还使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俱乐部体育教师应擅长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体育课堂教学是一种多层次、多功能、综合运用各种感官、运动器官的活动,是教与学双向作用的复杂而又细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体育教师应该考虑,也必须解决好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作用,俱乐部教学是学生积极参与配合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是俱乐部教学的特点。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挥它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决定着学生的兴趣浓淡,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高低。假如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垄断课堂,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洗耳恭听。这样课堂气氛只会越来越沉闷,教学效果越来越不好。最终,学习兴趣被湮灭,学习动机被窒息。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的重要保证,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与发挥,是教师创造性与教育艺术性表现的主要形式。

三、结论

将俱乐部这一概念引入学校体育教育,必然会带来学校体育内部的重大变革。不但教育模式要改,就连教师也要摒弃原先的教育方式,重新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掌握和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变革就意味着阵痛,就如学校体育学会杨贵仁司长所说:“疼我们也要改,而且不改不行。改或许还有出路,不改只有死路一条。”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为了我们的学生积极坚持这项教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孙建华,吴志坤.高校实施俱乐部制课外体育活动的可行性分析[j].体育师友,1999,(2).

[2]乌兰.包铁全国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思路的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01,(2).

[3]陈小蓉.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01,(2).

[4]吴秋林,茆飞霞.华东区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现状研究.中国体育科技,2003,(3).

篇3: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论文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已经开展很多年了,广大体育教学者也力求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吸引更多的而大学生全身投入到大学体育运动中去。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上涨,很多大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体质变得越来越差。虽然我国高校一直都开展体育教学,很多高校都进行大学生体质测试,但是,测试结果每况愈下。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目前紧迫的问题是如何建立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使大学生积极参与进大学体育运动中来。而且,这种体育教学不应该只让学生觉得自己是被逼迫的情况下实现体育教学效能的最大化,努力做到使学生终生受益,培养学生终生投入体育教学的运动中去。为此,有很多一线体育教学专家提出建立一种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即俱乐部模式。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对外开放以来,我国体育教学人员在吸收国外优秀教学成果的同时又注重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作出的一项体育教学创新措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改变了那种传统的以学校、老师为中心的状态,学生才是这种模式的真正的主人,学生不再被安排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进行体育运动,学生可以自行进行选择时间锻炼。同时,过去学生只能够按照老师安排的活动进行运动,俱乐部模式中学生却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如今,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在国内的很多大学采用,很多高校大学生都很乐意体验这种俱乐部模式的体育教学。

一、俱乐部模式的理论渊源与现实依据

理论渊源。多年以来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一直以老师为主体,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很多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对教师安排的体育项目不感兴趣,而且很多高校安排的项目也比较单一,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对体育课抱有消极的态度,不能正确认识体育课的好处、不能正确的树立终生锻炼的意识。为此,有很多一线体育教学专家提出建立一种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即俱乐部模式。少年强则国强,一方面科学技术要强、另一方身体素质也要强。俱乐部是一种较为自由的活动方式,其存在以运动者的自发的运动为基础,学校为运动者提供相应的平台和设施,由学校制定专门的教学大纲、由专门的老师进行教学,将体育教学和课外运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种模式的建立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树立终生运动的理念,同时可以有效避免老师和学生存在隔阂的问题,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2.现实依据。高等学校中俱乐部之所以能够起到这些作用是由其的主要特点决定的:①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一直以老师为主体,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对体育课感兴趣就必须让学生真正的参与进来,只有学生对某一项运动真正产生了兴趣才能后积极的投入到这项运动中来,这样开展高校体育课的目的才达到了。同时,只有这样让学生感到身心舒悦以后,才能够坚持不懈的锻炼下去,从而逐渐养成终生锻炼的习惯。由于我们国家的教育资源分配很不合理,有些学校既缺少体育器材又缺乏专业的体育老师,还有一些学校学生人数很多,无法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课程。这中体育俱乐部模式可以很好的避免这种高校体育课瓶颈,使学生和老师都积极投身到体育锻炼中来;

②活动内容的拓展化。过去学校的体育课一般都是按照项目来分班,而且虽然制度上是实行选课模式,但是有很多学生选不到自己喜欢的课程而被迫选择一些自己不喜欢的课程,从而导致兴趣的丧失。还有一些同学本身就有一些喜欢的体育项目但是学校却没有开设这种项目,也容易导致学生对体育课丧失兴趣。体育俱乐部项目充分体现了专业化、多元化的特点,项目非常丰富,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去选择项目,而且每个项目都配备有专美的老师去辅导;③最终目的的综合化。过去学校发展体育课的目的就是为了单纯的完成教学目的,现在的俱乐部模式则本着吸引学生积极投入体育锻炼中去努力培养终生锻炼的目的,实现了目的的综合化。

二、俱乐部模式发展的现状

目前虽然我国很多高校已经陆陆续续的开始实习俱乐部模式,但是在实行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的不到解决,那么建设一个现代化强国就是一句空话、一句假话。我们应该认真对待这些问题,针对每个学校的具体情况及时收集开展俱乐部模式的相关信息,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纠偏措施,使这种模式合乎正常的轨道运行,使这种模式符合我们预期的设想。把这种模式的最大效能发挥出来。下面简要介绍一下我国俱乐部模式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①缺乏专业化教师队伍,教师的水平良莠不齐。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高校学生的体育兴趣也不仅仅局限在过去一些传统的项目,而学校的老师所专业的学科依旧很单一化。要认识到俱乐部的教师和普通体育课的教师是不一样的,俱乐部的教师充当的角色更多的是辅导的作用,但是这种辅导并不是单一化的,而是促使学生形成一种锻炼的意识;②基础设施缺失,体育经费投入情况不理想。很多学校只注重科研成果,很少关注学校的'体育发展,认为只要科研成果达标了,体育运动只要完成分内的任务就行了;③学生自己的主体意识不强,学校没有为学生服务的理念;④没有正规化的管理制度,俱乐部管理比较混乱;⑤课内体育教育和课外体育教育发展不平衡,通用水平低。目前,我国的体育教学中只注重课内而忽略了课外,很多锻炼场所在课外甚至就不对学生开放,这是一种浪费资源的表现。

三、俱乐部模式的意义和改革对策

1.俱乐部模式的意义。我们应该看到在高校中实行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意义是重大的:首先,这种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过去学生只能按照学校安排好的项目进行锻炼,而且学校在设定体育课科目的时候也没有综合考量学生的素质,就导致很多运动和学生自身不合适。其次,这种俱乐部模式有利于逐渐培养学生树立终生锻炼的理念。体育锻炼不是一朝一夕就行了的俱乐部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体育课锻炼,课下就荒废的不良局面。再者,这种俱乐部模式有利于创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国民体质势在必行,经济水平要发展,体质也要跟得上。最后,这种俱乐部模式可以高效的利用学校的体育设施,目前许多高效的一些体育设施都处在荒废、闲置的状态。深入开展俱乐部模式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些体育设施。2.现时期俱乐部模式的改革对策。对于我国俱乐部实行过程中的问题我们应该认真的对待,深入分析、研究,笔者就改革我国俱乐部模式提供一下几点建议:①建立专业化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水平;②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③积极倡导学生形成自己的主体意识,同时学校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理念;④制定正规化的管理制度,俱乐部管理交予专人管理;⑤努力推行课内体育教育和课外体育教育发展平衡的制度,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综上所述,俱乐部教学模式是值得提倡的,虽然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我们应该积极的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因噎废食。体育教学是强国战略的一部分,只有终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理念进入每个人的内心,我们的国家才能富强。本文对我国高校中体育俱乐部模式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希冀能为我国的高校体育改革提供一些帮助,希冀致力于把体育教学融入每一个学生的学业生涯中去,希冀他们能够树立终生锻炼的意识。

篇4:高校体育俱乐部制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一直处于改革前列。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体育教育模式在体育锻炼意识、社会体育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改革。俱乐部制便是高校体育改革中的一种典型,具备许多教学优势。为了更好地推动高校体育改革,本文详细分析了体育教改背景下的高校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

【关键词】高校教育;体育教改;俱乐部制;教学改革

一高校体育俱乐部制教学特征

1.教学指导思想。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是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作为教学核心,突出教师在体育领域中的特点,并在教学活动当中突出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时间、自主选择教师以及自主选择项目的权利。与此同时,还可以构建一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可以在课程教育中让学生自己选择具体的专项俱乐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填报志向,打破原本的专业、系别、班级、年级等界限,同时采取网络化的选课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实现差异性的提升。俱乐部制教学更加注重人本主义,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2.有计划地开展俱乐部竞赛。俱乐部制教学在实际应用中的最大特点便是可以根据俱乐部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定期开展相应的俱乐部竞赛活动,促使学生的体育竞赛水平得到提升,从而形成一种多元化、高层次的校园体育环境氛围,正确地引导与规范体育专业教育的模式与方法,促使教学与课余的锻炼保持较高的一致性与衔接性。

二高校体育俱乐部制教学存在的缺陷

虽然俱乐部制教学许多优势,但是因为开创经验不足,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项目对学生的选项方面存在制约性。在一些项目的开设过程中,如乒乓球、游泳、羽毛球等项目受大量的学生喜爱,导致学生过多的地集中于这些项目。但是一般每个班只能够有几十个人参与学习,导致部分特别喜爱这一项目的学生无法参与到这一俱乐部学习当中。另外,因为师资条件、场地条件等因素,导致部分项目无法开设或开设课程时间比较少,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选课。其次,俱乐部制教学无法实现层次性的教育。当前学生大多数属于独生子女,在体质方面的差异较为突出,运动水平、身体素质方面的差异较为突出,俱乐部制的教学普遍在教学方法、内容以及考核方式方面以统一性的标准为主,导致最终呈现部分学不够、部分学不会的窘境。另外,俱乐部制的教学管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在转会、考勤、成绩的评定方面无统一性的标准。

篇5:高校体育俱乐部制研究论文

第一,注重教学主体,突出课程改革与建设。在实际教育中,高校体育俱乐部制教学过程中应当及时构建“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育体系和教学理念,高度重视学生的健康发展规律以及特点,并以所有学生全面发展与成长、积极主动参与作为基本的原则。按照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学校场地的实际情况与条件,适当添加一些不同体育类型的教学项目。如在俱乐部制教学中添加攀岩、太极拳、跆拳道、健美操、越野、棒球等,以此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以及促使学生学习的分流,达到优化教育资源作用的改进目的。第二,划分俱乐部制教学层次。在实际的教育中,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层次性的提升与成长,可以将俱乐部制教学的教学班级划分为初级与高级两个层次,打破以往的年级界限模式,学生可以按照自身的素质状况以及个人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对于初级班级而言,教学方面以慢进度、重基础、高重复、高质量、细致性为主,高级班级以快进度、多内容、概括性为主。每一个层次都应当有一个相应的教学大纲、要求以及形式,在教学内容方面两个层次之间不能只是简单的增减与拼凑的关系,而是需要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运动能力,设计出准确且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考核要求等。例如,对于初级班级而言,考核应当是以基础能力与完成全面性为主,而高级班级则是以技巧、创新等为主。第三,构建行之有效的考核体系。在俱乐部制教学的模式当中,学生需要采取持卡上课的考勤方式,假如学生在一段时间之后发现教学内容或教学方式、进度等并不适合自己,可以凭借上课的考勤情况提出相应的申请,同时办理俱乐部的`相关转移手续。学生在每一个学期之内参加一定学时的活动,考核合格之后可以获得学分,同时学生可以参与多个专项的体育俱乐部活动,在完成某一个专项体育的俱乐部活动之后便可以作为本学期体育成绩当中的一部分,成绩考核合格之后可以获得学分。第四,突出教师的教育作用,提升教育水平。在高校教育中,教师是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是保障俱乐部制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在高等院校中,学校管理者应当重视师资力量的完善与培养,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俱乐部制体育教育的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专项体育运动能力,否则怎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对于学校管理人员而言,一方面需要加大对于社会人才的引进力度,在各个领域中吸纳具备较强体育素养与其他素养的人才,将专项体育运动教育的理论教育与实践行动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需要不断提高当前教师的专项体育运动素养,借助各种培训途径提高教师的能力与素养,从而保障整体教育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同时充分发挥了教学主体之间的优势和作用,学生在体育技能以及体育意识、技巧、习惯等方面均有所提升,但是在实践应用中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探讨与分析教育效果,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优化,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安妮.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观念、主体与策略[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6)

[2]王伟思.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地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对策――评《现代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及改革新论》[J].当代教育科学,(5)

[3]张惠.体育教学改革背景下架设体育理论与运动实践的桥梁――评《体育教学与训练的理论和实践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14)

篇6: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全民健身运动成为人们的共识。大学生作为特殊群体,在宣传与推动全面健身运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体育俱乐部正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它进一步优化了高校体育教学,从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需求出发,对发展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优势

1.激发大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不受传统课时约束,相对开放,师生、生生互动充分,学生之间竞争性较强,拥有较多的自主选择空间。因此,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促成体育教学目标达成。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由于趣味性较强,尊重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需求,体现了快乐学习、生活化学习、终身学习思想,将体育学习有机渗透在娱乐活动、学生日常生活与竞技活动中,更容易促成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

3.全面提升学生体育素质。传统高校体育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学生体育素质发展比较狭隘。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将具有共同兴趣与爱好的学生凝聚在一起,使之在趣味化活动与竞赛活动中进行充分学习互动,全面提升学生体育综合素质,优化学生体育素质结构。

4.丰富高校体育文化内涵。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它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与欢迎。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出现,必将进一步丰富高校体育文化内涵,通过浓郁的娱乐、竞赛、健身等活动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新发展。

二、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现状

1.经费缺乏保障。高校教学规模不断扩大,体育俱乐部教学需求也日趋显著。这就对高校体育俱乐部运动设施、场地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单一的.会员会费收入渠道使高校俱乐部教学模式缺乏经费保障。

2.机制不够健全。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由于开放程度高,组织形式弹性较大,这就对高校俱乐部教学模式管理机制提出更高要求。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导致俱乐部教学模式缺乏可持续性,与其他体育教学模式缺乏有机对接。

3.教师素质滞后。高校体育俱乐部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对体育教师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高校体育教师素质与俱乐部教学模式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例如野外生存、击剑等体育俱乐部,教师素质明显滞后于俱乐部教学模式实际需求。

4.课内外缺乏整合。目前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课内俱乐部、课外俱乐部、课内外结合俱乐部。其中,课内体育俱乐部形式最为常见,课内与课外俱乐部教学模式缺乏有效的整合,教学层次性与系统性不强。

三、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发展策略

1.多方筹措,确保资金投入。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有效实施必须要以资金为保障。高校体育俱乐部要积极探索资金渠道,多方筹集。目前,除了用好高校教育教学投入资金与会员经费外,还要开源引水,如加强与企业互动,争取企业资金注入,通过商业化运作与赞助、冠名等形式,为高校体育俱乐部获得足够的建设资金,确保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有效实施。

2.完善机制,优化管理体系。高校要基于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实施,进一步完善教学机制,优化体育教学管理体系;要在彰显俱乐部教学优势的前提下,健全教学目标机制、过程管理机制、学生评价机制等,制订有效的、持续的阶段性衔接机制,确保高校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连续性;通过完善各项机制,提升高校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科学性、系统性,促进俱乐部教学模式不断完善与日臻成熟。

3.援培结合,提升教师素质。教师是高校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软资源,是实施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关键。高校要根据俱乐部教学需要,通过援引与培训等方式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高校要对现有的体育教师进行专项培训,使其能够适应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需求,努力拓展教师培训渠道,建立长效教师培训机制,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此外,还要合理地引进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为体育教师队伍注入新鲜活力,构建一支富有活力的教师队伍。

4.突出主体,课外课内一体。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要立足于学生主体发展,充分彰显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开放性强的优势,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赋予学生自主选择教师的权利,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因材施教。为进一步促进学生主体发展,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要致力于推动课内课外一体化,使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学习迁移能力发展。总之,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具有其他教学模式所不具备的优势,为进一步放大俱乐部教学模式优势,高校要进一步审视俱乐部教学模式现状,不断强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促进学生体育素质发展,助推全民健身运动。

参考文献:

[1]郭嵩.关于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14):89-89.

[2]申丽琼,翁润洁.论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资源优化配置[J].科技创新导报,(27):45-46.

篇7:高校体育游戏下体育教学论文

高校体育游戏下体育教学论文

1.体育游戏在选择上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无论学习什么,首先必须对所做的事产生浓厚的兴趣,生如很多高校体育老师对于现在的体育授课方式的变化。一提起体育课,给很多学生的感觉就是一上课学生们在操场上集合,体育老师点名,点完名之后就是围绕着操场跑步。很多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缺乏锻炼,以至于在体育课上少量的运动就会体力不支,只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就体育老师喜欢让学生围着操场跑步而言,很多学生开始厌恶上体育课,有的甚至选择逃课,针对这些突出问题,作为新世纪的体育老师,应该深刻的思考日常的授课方式,选择什么样的课程才能吸引学生,让学生们在快乐的做游戏之余也能更好的锻炼身体呢?

1.1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游戏的选择上要有针对性

首先在体育课上选择游戏一定要有针对性,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锻炼。例如立定跳远有利于学生们的双腿锻炼,然而很多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缺乏双腿的锻炼,剧烈的运动会拉上学生们的双腿韧带,这是,作为体育教师,在上体育课时可以举行踢毽子比赛,让学生们在快乐的比赛中不仅锻炼了身体,而且也进一步加深了学生们之间的友谊。

1.2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游戏的选择上要具有目的性

体育游戏种类繁多,作为教师,不能盲目的安排学生们的体育游戏,必要的体育游戏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帮助学生们减轻学习生活中的压力。所以,体育教师在体育游戏的选择上一定注意具有目的性。我们所做的体育游戏针对的是高等院校的学生,所以体育教师在考虑问题时与中学教师考虑的问题应有所不同。高等院校的学生几乎都已经是成年人,对待问题的看法也趋近于成熟,所以在选择体育游戏的种类时要更加的具有目的性。

2.运用体育游戏在高校教学中的效率

作为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师,体育游戏在实际的课堂中一定要灵活运用,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做什么样的体育游戏至关重要。大学生的年龄绝大部分都已经达到成年人阶段,所以在实际的操作中无论是接受能力还是训练能力,都能很迅速的参与到游戏当中。

2.1体育游戏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体育游戏,通常情况下都是提前设计好的,都有一定的游戏规则,学生们按照规则进行游戏活动,很具有约束性。游戏也不是以个体为单位,多数的体育游戏也都是需要在集体中进行,需要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或者是帮助才能完成。大学时期,学生们的交流远远没有高中时的密切,如果不在一个宿舍住的话,很少有在一起做事情的机会,这样的集体体育游戏活动也能很好的促进学生们的交流,提高学生们之间的团结意识。

2.2体育游戏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所做的游戏,一般采用分组竞争的方式,以提高学生们的竞争意识,使学生在游戏中必须要有顽强的意志才能完成,特别是有些耗体力的体育游戏,需要学生们有超长的智力,足够的勇气和耗力的体能才能完成。这样,在激烈而有趣的体育游戏中不仅形成了很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而且也磨练了自身的意志,战胜了自己。现在的社会是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社会,竞争的本质和体育游戏的本质相同,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在游戏当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本能,为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3.体育游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大学阶段也是青少年身体和心理成长的至观重要阶段,大学时期,很多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也都趋近于社会化,也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必要的体育游戏有助于提高青少年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调节学生们积极的心理状态。例如一些诱导性的游戏,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的掌握新的知识,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分析,可以快速的激发学生的大脑皮层,在已接受的运动条件反射中,作为新的环节恰当的运用到实际的技能之间,另外也可以纠正之前的`不良动作。关于诱导性的游戏我们最常见的就是“空中”立定跳远,可以激发学生的大脑皮层中枢神经。

4.高校体育教育游戏化所面临的问题

高等院校的体育游戏是以教学大纲为基础,体育教育游戏化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虽然有着较大的优越性,但按照我国目前的高校体育教学形式,运用体育游戏化的教学方式,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和挑战。

4.1高等院校授课方式的局限性

很多高等院校并非给学生们安排充足的体育课程,有的甚至一周只安排一节的体育课程,而做一项体育游戏则需要很长的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体育教师对体育游戏的安排。多数高等院校的体育老师在思想上还是认为学生应该掌握更多的基本理论知识。

4.2游戏化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要求极高

体育游戏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对体育教育的极大创新,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有极高的课堂组织能力及教学素养。

5.结束语

综上所述,21世纪是飞速发展的世纪,我们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体育游戏化教育已经成为高等院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师应努力把实际的体育游戏与教学大纲有机的结合起来,我们不仅要重视新世纪新时代高等院校对学生科研成果方面的重视,也要更加注重高等院校的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只有身体强壮了,才能潜心力行的为我们的社会做更多的贡献。

篇8:高校体育下伤害事故的论文

高校体育下伤害事故的论文

一、高校体育教学中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

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学生身体素质差是导致体育教学中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体育教学中,每一项体育运动都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有特定的要求。而如今的高中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父母及爷爷奶奶的宠爱,娇生惯养,大部分父母由于怕孩子受到伤害而不敢放手,学生很少能自己去户外锻炼,身体素质在不断下降。此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的学生营养充足,身体发展非常快,但是由于高中的学习任务繁重,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机会非常少,导致运动能力不高,很难适应正常的体育教学,不能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另一方面,学生不认真听取教师的讲解、不服从教师安排也是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体现便是在运动过程中动作不标准或者是与同学嬉戏打闹,不认真对待体育运动,由此导致自己或他人受伤。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伤害事故的预防策略

1.学校加强对场地、器材等设施的检修工作

调查显示,在体育教学发生的伤害事故中,有将近三成是由学校设施问题而导致。因此,学校应充分重视起体育设施安全问题,加强对体育教学场地、器材等设施的检修工作。首先,学校应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定期对学校的体育设施进行检查,及时处理或修复质量问题的设施,以消除安全隐患。其次,学校应加大资金的投入,定期对运动场地进行检查与维修,不断完善学校的运动场地,确保体育教学中场地能够正常使用,杜绝因场地问题而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最后,学校要及时对放置不合理的设施进行整改,将危险设施变为安全设施。

2.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机制

为明确体育教学中发生的伤害事故的责权关系,学校需要根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对学校和体育教师的在体育教学中的义务进行规定,并明确指出学校和教师的的义务范围,以从根本上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在高中,安全保障机制的完善需要学校与体育教师的大力配合,并且要对安全保障机制的管理方式进行创新,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来推动安全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

3.提高体育教师的安全意识

由于体育教师的`安全意识差是导致体育教学中伤害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高中体育教学中,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可以从增强体育教师的安全意识入手。学校可以通过讲座、培训、宣传等方式来加大对体育教师安全意识的培养,也可以通过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安全隐患问题进行分析,让教师认识到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从而做到在教学中能够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使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有效增加。

4.体育教师增强责任心,提高业务水平

在课堂上,教师要对学生的行为负责,尤其是在危险性较高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增强责任心,看管好学生,维持课堂教学的秩序,以确保学生的安全。一方面,体育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特点,并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备课,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适当选择教学场地、器材等,并为学生留下充足热身时间;另一方面,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加规范、准确的示范,教师平时应自觉提高业务水平,通过不断练习使每一个动作都能做得标准、到位,并在教学中对每一个动作的技巧及技术进行明确,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从而减少学生因为动作不到位而受伤的几率。

三、结语

总之,学校和体育教师要积极加强对高中体育教学伤害事故的防范工作,不断提高安全意识,将体育教学的危险性降到最低;而学生自己在课上也要听从教师的安排,增加自我保护意识,以减少或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篇9: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思路论文

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思路论文

1、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的特点

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是近几年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下出现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是以自发为性质,以增强人的身体素质和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协作为目的的持续性体育活动的社团组织。体育管理部门则对体育俱乐部作出如下定义:体育俱乐部是指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利用非政府的财政拨款举办的,以开展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基层体育组织[2]。目前来看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主要分为:课外体育俱乐部、课内体育俱乐部和课内外结合的体育俱乐部三种模式。其共性都是从课程宏观角度出发,老师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更加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情感,通过对不同学生进行答疑或者辅导,既可以满足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学习需求,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新型教学模式不再强调教师、教科书以及体育技能的主导地位,而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为主要内容,只保留部分基础的课堂常规。这种教学模式在增加了学生和教师自由度的同时,更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掌握选择任课教师、教学内容以及上课时间的主动性,让学生能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育运动的习惯,还有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素质发展。俱乐部模式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培养为主要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的特长以发展学生个性为依据,从理论上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注重体育技能的教育而忽略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让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以运动为乐,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以及终身运动的意识。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场馆设备,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因扩招导致的学生人数增多,但现有的师资力量和教学场地等教学资源紧缺的问题,从而使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都得到了有效的拓展。研究结果表明,俱乐部教学模式能较大程度地发展学生个性,满足学生需要[3]。

2、高校俱乐部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

2.1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类型及特点

从目前来看,我国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大致分为三基型、一体化型、并列型、三段型(分段型)和分层型。三基型以原行政班级为单位,对学生进行体育基本知识、基本内容和基本技术等相关体育知识的传授;一体化型强调体育课程课内课外一体化,不以课堂成绩为最终体育成绩,而是将成绩与早操锻炼与课外活动相挂钩;并列型在培养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专项课为主要教学课程,辅以体育相关技术和技能的理论知识,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分段型为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将课程体系划分为基础课、选修课和选项课三个部分;分层型,在尊重体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状况以及体能特征的差异,划分不同层次的教学班级供学生选择的教学形式。几种教学类型虽然在教学形式上存在差异,但都以增强学生体质和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为最终教学目标。但是从总体来看,教学内容比较单一,以田径术科的内容为主,而缺乏对体育知识和健康理论的学习[4]。教学形式相对呆板,教学方式较为单调,且太过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2.2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组织形式

目前体育俱乐部虽然分为课堂俱乐部模式、课外俱乐部模式和课内课外一体化模式三种,但从教学改革情况来看,还以课内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居多。以课内体育俱乐部模式为例,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采用体育俱乐部的模式进行课堂组织,开展形式大致分为大众健身室教学模式、运动处方式模式、流动式教学模式以及自由轮转式教学模式四个类别。大众健身式教学模式,以班级为授课单位,教师依据课程内容进行轮流教学,教学过程在统一授课的基础上对个别学生进行单独指导,在课堂中留给学生足够的训练时间对教学内容加以创新,并进行选择性的练习;运动处方式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课堂制定为依据,教师根据教学大纲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具体要求制定阶段性的教学计划,学生则按照教师的制定计划进行练习,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指导、纠正和配合学生的作用,并且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计划;流动式教学模式,学生根据自身的身体素质及兴趣爱好,有选择体育项目和授课教师的权力,修满课时且成绩合格则给与学分;自由轮转式教学模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体质特征及体育兴趣,选择同时段课时内开设的项目上课,不同时段可以更换体育项目及课堂教学内容。

2.3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的教学价值

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教学形式灵活,教师的作用也不同于传统模式的填鸭式教学,而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课堂计划,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身体素质及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体育项目及授课教师,因此,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空间更加自由宽松,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在俱乐部模式中的主体地位,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体育积极性,还能够发掘学生的体育创新意识,最大程度地发展学生个性,这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体育俱乐部模式在对传统教学模式优化改革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要求,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式教育,充分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

2.4传统教学与体育俱乐部模式的比较分析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和优化,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弊端日趋明显,学生从小学至大学之间所接受的都是相同的体育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形式单调呆板,因此,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多元化的大学课堂,也不利于学生主观创造性的发挥,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现代体育教育与现代教学模式的结合,从多角度、多层面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进行内容和理念上的更新,提倡课堂形式的多元化,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锻炼习惯的养成,提倡“终身体育”的教学理念。

3、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3.1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发展现状

体育俱乐部模式是我国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产物,随着全面健身运动的发展以及终身体育理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始加入到体育活动中,并已形成了良好的锻炼习惯,在发挥自身运动特长的同时在体育中获得了更多的尊重和满足。学校有责任也有义务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条件,提供更好的体育服务,满足他们的`运动需求,只有形成了这种体育氛围,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才能在高校教学中得以扩大和发展。从目前来看,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的组织形式多以单项运动为主,例如:羽毛球、乒乓球、网球、足球、健美操等,但是受到体育设施以及指导教师的体育软硬件因素影响,有的体育项目的发展空间受到了极大的阻碍,例如一些球类运动的场地因素限制等。另外,社团参与的男女比例不平衡,以男生居多,女生所占份额极少,且大多集中在健美操、体育舞蹈等项目中。

3.2目前影响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开展的限制因素

3.2.1社团活动经费不足,参加社团活动人数少

目前普通高校的体育社团经费来源过于单一,从某种层面上限制了社团的发展,高校体育社团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学校的活动经费和小部分的入团时学生缴纳的入团费。如果体育社团只靠这些有限的经费必定制约了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而场地、器材的不足又制约了相关体育活动的开展。因此,学生入团的积极性也势必受到影响。

3.2.2课内体育俱乐部教学缺乏分层次和延续性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虽然已经开展体育俱乐部的教学,但具体的教学现状只是选修课的升级模式,冠以俱乐部教学的名称而实际上仍然和选修课并无实际性的区别。俱乐部教学不仅是单一的将体育运动项目分类,而是一种递进式的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的教学模式。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重点应该是学习阶段的分层和课内教学的延续性,例如: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等,通过细分不同的层次来实现针对性的强化教学,达到全面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效果。

3.2.3课内外结合体育俱乐部教学管理体系不完善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应将课内教学与课外的社团活动和学生体育竞赛相结合。课外的体育活动是课内教学的补充和延续,既强化了课堂教学内容又丰富了学生课余文化生活。课堂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竞赛相结合,相应的教学管理部门就应该与学生管理部门相结合,在课外体育活动中针对课内教学开展相应的竞赛活动。而当前高校的体育教学管理体系只覆盖到课内的教学当中,因此,从制度上应该实现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管理,使管理制度更加完善,以达到课内、课外相统一,全面提高教学的质量。

3.3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模式探析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优化改革,调动学生体育活动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的模式已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主流。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的增强,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重视自我身体健康的投资。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成立,为更多的学生加入到体育健身中来创造了更多的客观条件,学生在丰富了体育文化生活之余,提高了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创造能力,因此,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会更加符合大学生的需求。纵观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体育课程仅开设两个学年,到三、四年级便会中断,而体育俱乐部模式的出现,使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运动得到了延续,大学生在课余时间也可以进行练习,这对学生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体育俱乐部模式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参与体育的运动需求,还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良好的体育环境中,全面发掘自身的运动潜能,将体育理论与课外体育活动和生活教育相结合,提升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这种教学模式的尝试也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教师具备多项运动的能力,还要求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身体特征和心理需求,在有限的条件基础上,对传统的教学资源进行创新设计,给予学生在教学内容中更多的自主选择性,并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选项、练习中辅以指导和建议,同时教师要对阶段性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根据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学习计划,以此实现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预期效果。

总之,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发展,不仅促进了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还丰富了学生课外业余大学生活,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体育兴趣,有利于大学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也为优化大学体育教学和实现全面健身计划的目标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人数的增多,体育场馆设施与学生人数的配比矛盾越发明显,这也不同程度的影响了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的发展。因此,体育俱乐部模式的顺利开展还需要学校体育主管部门采取正确的引导措施,健全管理制度,使学生在锻炼身体之余更好地配合教师完成体育课堂教学。

篇10:高校体育教学论文

高校体育教学论文

高校体育教学中涉及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运动观而强化学生的体能发展,而是通过结合体能、心理及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团结合作精神及竞争意识等思想价值体系,以促使学生可以更快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高校体育教学论文

第一篇

1基于胜任力的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操作流程分析

通过动员,使评估工作人员认识到教学评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对评估人员进行培训,可以提高评估工作人员的评估技能,

使其更加熟悉体育教学质量评估的实际操作规程、掌握评估反馈机制的操作方法和要求,从而降低评估工作人员发生主观误差的概率,完善教学评估的监督机制。

2评估的组织实施

评估的组织实施阶段是对体育教学进行实际评估的过程,也是整个教学质量评估活动的核心环节和组织管理工作的难点和重点。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运用各种教育评估方法和技术,收集各种评估信息,并在整理评估信息的基础上,做出价值判断。

在组织实施过程中,需要科学制定评估计划,运用简便、合理、操作性强的评估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评估的科学性、真实性和实效性。

基于胜任力的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理念和方法与传统的评估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

胜任力模型注重外显和内隐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实际评估过程中,既要能准确评价体育教学的外显业绩,又能体现体育教师的动机、个性特质等内在个体特征对体育教学质量的影响和价值,在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评估效度的同时为高校体育教师发展提供努力的方向。

在具体评估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评估方式的多样与互补。

长期以来在高校体育教学评估中,大多采用终结性评价,习惯于注重评价教学的结果,而形成性评价流于形式,很少注重教学的过程。

然而教学过程是一个结构连续、整体延续的系统过程,在评估过程中,不能采用“期末一次性评价、开学一次性公布”的“一棒子式”评估方式,要采用日常评估与期末集中评估相结合,课前、课堂与课后评估相结合的系统评估方式,从而用评估方式的多样化来促进评估过程的科学化。

(2)评估主体的个性与真实。

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的主体主要包括领导、专家、教师自我、学生、同事等,每个主体在评估时,都会受到评估视角、文化背景、情感倾向等方面的影响,体现每个评估个体的个性特点,

这就需要在评估实施过程中,营造良好的评估氛围,加强严谨求实、坚持原则、公正客观的思想教育,实现评估过程的客观性。

(3)评估内容的丰富与针对性。

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主要就教学态度、内容、组织过程、效果、师德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评估,在组织实施中,各项内容的具体观察指标既要清晰明了,又要能涵盖和反映该项内容的主旨;

同时,根据不同评估主体,评估内容的针对性也要充分体现,对学生来说,对教学过程、内容和教学效果有更直接的认识,而同事、领导对教学态度、师德或科研能力等方面了解更多,因此,在组织实施中,就在丰富评估内容的同时注重评估的针对性。

在教学质量评估的组织实施中还需要通过收集、汇总、分析、处理来形成综合的评估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注重收集、汇总、处理时技术手段的科学性,也要防止技术操作不严谨或失误造成的疏漏,更要杜绝由于人为主观的情感偏好而弄虚作假的事件发生,这就需要评估的监督机制发挥作用。

3评估的总结反馈

体育教学质量评估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体育教师教学水平、推进体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创新。

如果忽视评估的总结反馈和沟通改进等后期工作,就会使教学评估工作成为对教学“历史”的清算。

基于胜任力的体育教学质量评估着眼于未来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校体育教师成长,体现评估工作的发展性,强调组织评估与教师个体的共同参与,重视评估中与评估后的沟通与辅导,并使沟通机制贯穿于评估工作的全过程。

在总结反馈中,要沿着上、中、下三个线路进行:上线要向主管体育教学的领导报告,为以后的体育教学发展决策提供服务与参考,在汇报过程中一定要讲究实事求是,客观地报告评估结果及相关情况。

中线要与被评估的教师进行沟通和反馈,以提高以后体育教学工作能力、促进教师成长发展,在沟通中,沟通反馈的方式尤为重要,是采用书面还是口头、正式还是非正式、详细还是笼统的方式,都要根据教师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下线要在一定情况及范围内向外界公布,以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促进整体教学工作的开展。

公布评估结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应以“着眼于教师的发展”为最根本原则,一定要权衡公布的范围和具体方式,以鼓励先进为目的,以定量公布为重点,不能打击和挫伤了教师教学的信心与兴趣,引起并激化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评估结果的总结反馈还需要反映到下一步的体育教学工作中去,这就必须与一定的奖惩措施相联系。

如果评估结果出来以后,评估成绩不分优劣、不奖励、不与评聘挂钩,就会出现吃“大锅饭”的情况和个别教师滥竽充数、混迹其中;而评估结果一旦完全用于晋级、升职等功利目的,教学评估就较多地受人为因素的干扰,因此,需要有一个完善的教学评估保障机制,重视质量文化建设,给教师提供申诉和复议通道,不仅把评估结果反馈给教师,还要让教师的意见建议反馈给评估管理机构,进而形成完整的双向交流反馈机制。

4基于胜任力的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中要注意的问题

4.1重视受评教师的发展性

现代评估理论日益强调组织中的个体性价值及其发展,更加强调个人的自觉、自我激励、个体自治和自我实现,更强调以人为本的评价。

以胜任力为基础的高校体育教师评估本身具备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特征,但要想真正体现对体育教学过程和体育教师的发展性评价,实现发展性评价的根本目的,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仍需要细致、科学地进行规划。

因此,在促进高校体育教师发展性评价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一是管理氛围,应建立具有激励作用的超越自我氛围,促进教师追求卓越、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二是共同参与,评价中的每位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教学绩效目标,并且与学校体育管理目标保持一致,强调评估的全员参与性,突出教学评价的民主性和正向发展性;

三是机制建设,高校要把评价结果与体育教师的相关个人利益适度联系,将评估结果的一些重要指标作为选聘培训、晋职晋级等提升相关利益的重要依据,使得评估本身与高校外在奖励、激励制度联动发展,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2强化评估过程的系统性

体育教学质量评估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框架结构、组织人员、评估指标、流程设计、始末契合等方面进行构建。

在框架结构的设计上,既要配置有领导机构、组织团队、实施小组,又要有监督保障机构;在人员配置上,不仅要合理配置各级主管教学的领导、管理者,也要考虑人员的职称结构、年龄特征、学科背景;

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方面,要充分考虑胜任力中的显性和隐性指标的体现,从个性发展、工作态度、体育知识、运动技能等方面充分考量,组织体育学、管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专家进行研讨、确定;

在流程设计中,各个环节要有机结合,相互衔接,不可虎头蛇尾;

在每个评估周期的连续性方面,注重评估的常设机制建设,形成周而复始、循环提高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4.3提升评估操作的规范性

教学质量评估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有很多需要管理者及组织人员进行评估表的分发、宣传、收集、整理、分析、反馈等的工作,例如在这些微观操作中,

尤其是在体育教学中的很多体育运动实践操作过程中,必须注意提升操作的规范性,对不同评估主体、对象、内容等要提前制定好相关规范化操作程序和规定,避免人为的作弊、个人倾向、疏漏等问题的出现。

在操作规范化方面,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处理:

一是建设和完善规范化制度,对各种评估操作有详细的制度规定及操作规程,使相关人员按章办事;

二是建立健全监督反馈机制,对有些主观故意的作弊和个人失职行为进行责任追究,打击各种不规范、不尽责、不作为的工作行为,从而净化教学评估环境,真正使体育教学质量评估工作起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促进高校体育教育蓬勃发展的作用。

篇11:高校体育教学论文

一、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创新与改革的必要性

1.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之所以要不断创新,是由于目前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多不足,例如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落后都不利于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影响着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进一步创新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让大学生充分感受到体育学习中的乐趣,提高对体育学习和体育运动的积极主动性,以更加热情的态度和健康的体魄投入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去,对提高整体学习效果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2.不断创新和完善教育理念。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是高校教学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和完善,以科学有效的理念引导大学生。例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般将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质作为基本的教学理念,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体育教学不但要重视大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还要激发大学生的体育爱好,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运动,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精神。

3.推动整体教学效果的增强。体育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身体健康和体育事业的重视,高校体育教学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通过体育教学,可以帮助学生锻炼健康的体魄,培养积极向上坚韧不拔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推动整体教学效果的增强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创新和改革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促进体育教学健康快速发展,推动整体教学积极稳定发展已成为高校体育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创新与改革的几点建议

1.提高体育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比重。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并未引起所有高校的重视,体育教学在整个高校教学中仍占据较小的比重,这容易造成大学生忽视体育学习的重要性,并降低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所以,必须全面加强对体育教学的重视,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比重,增加体育教学时间和加大体育教学考核标准,促使大学生从思想上重视体育教学,在学习中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精神来完成体育教学的要求。

2.树立终身体育的教学理念。如今随着人们对体育的重视,已经掀起了全民运动的热潮,并且全民运动的理念已经被写在我国体育运动的发展纲要中,这也进一步体现了终身体育的教学理念。在这样的我国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更应该把握时代脉搏,树立终身体育的教学理念。一方面,引导大学生培养终身体育的观念,并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渗透终身体育的优势,通过一系列教学手段提高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促使大学生养成长期的体育习惯;另一方面,加强体育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尤其是关于人体健康和体育技能方面的教学,丰富大学生的体育知识,为大学生能够实现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3.完善高校体育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目前一些高校的体育相关配套设施的不完善成为制约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因此,高校可以适当加大体育教学的经费投入,逐步完善和更新相关的体育配套设施建设,引进一些智能化、科技化的运动设备,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便利条件。例如,运动检测器的引进可以用来检测大学生的身体情况和运动情况,为进行体育教学评价提供一个可靠的参考指数,还可以根据这一检测指标来进一步制定个性化、科学化的体育教学方案。

4.优化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直接引导者,对高校教学模式的实施和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性作用。根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明显不如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这直接影响着高校体育教学的深入发展。因此,进一步优化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刻不容缓。首先,高校要提高对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定期开展体育教学交流活动,及时发现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纠正,将体育教学的创新与改革落到实处。其次,要提倡高校体育教师的再学习再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组织教师参加体育学习的再教育活动,或者深入到健身俱乐部等体育活动中心了解现代人们的体育运动理念和方式,进一步丰富自身知识系统。

三、结束语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是一个长期系统性的工程,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体制,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模式与方法,不断探索和完善体育教学模式,以适应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需求。大学体育是高校体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对大学生以后进行体育运动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高校要树立起科学长远的人才培养目标,使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体育锻炼的意识,增强体质,建立起能够适应现代化社会的体育教学体系。

篇12:高校体育教学论文

1传统采茶舞的特点

采茶舞是从繁重的茶事活动中剥离出来的一种文体艺术形式,是茶文化兴盛的标志之一。其最早兴起于唐朝时期,以茶文化为基础,将软舞与健舞相融合而形成的特色舞蹈。采茶舞在民间流传盛广,三门石马采茶舞、广西壮族采茶舞以及杭州茶乡采茶舞都是我国传统采茶舞的优秀典范。采茶舞的服饰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不同角色的演员的服饰着装不同,所选用的道具也有所差异,其伴奏主要是以传统的二胡、笛子和唢呐为主。而采茶舞的背景乐则是朗朗上口的采茶调,富于变化的采茶调也是采茶舞的一大亮点。同时,采茶舞大多是以扇子花、矮子步和水袖的形式呈现出来,于一动一静中将采茶舞的艺术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1.1艺术性

扇子花、矮子步和水袖是采茶舞的艺术核心,其中所凝聚的艺术内涵自然是不言而喻。丰富多样的扇子花为采茶舞的表演增添了别样风采,形式不一的扇子花表演手法也极大地拓宽了采茶舞的创作思路。矮子步是采茶舞最基本的步法,虎背熊腰下蹲前后转的舞步,以欲扬先抑的手法将采茶舞中的地域文化阐释得酣畅淋漓,给人一种丑中赏美的艺术感。而水袖是采茶舞的艺术精华,轻盈的袖筒随着表演者的舞姿上下飘动,翩若惊鸿,动如凤过,长袖挥舞之间尽显采茶舞的飘逸灵动之美。另外,采茶舞作为民间传统舞蹈的优秀组成部分,其在产生之初就被注入了传统舞蹈的艺术精粹,无论是表演形式还是风格构成都在无形被打上了艺术化的烙印。例如,江西赣南的采茶舞中的单水袖元素、粤北采茶戏中的三角班以及黄梅采茶戏中的方言腔调都是从传统舞蹈文化中汲取而形成的。

1.2生活性

艺术源于生活,采茶舞大多是以民间故事为原型而进行创作的,其反映的是百姓的生活常态,内容也是以日常琐事为主。采茶舞的语言形式、舞步动作以及道具布景都是从大众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因而,采茶舞自其形成之时便浸染上了生活的气息。例如,采茶舞声腔中夹杂着的“啊”、“呀”、“哟”、“呦”、“嗨”是从生活化的口语中提取而来的。此外,采茶舞也汲取了乡土韵味因子,声腔中的“三腔一调”、衬词中的方言文化与主奏乐器中的“勾筒”都在无意中诠释了采茶舞的生活化特性。总而言之,采茶舞作为我国传统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究其本质,采茶舞的任何表演艺术形式都是对生活的阐释,因此其所渐染的生活化气息极为浓郁。

1.3多样性

众所周知,我国地大物博,东西南北跨度较大。不同地区孕育不同的地域文化,而采茶舞作为传统艺术形式而存在,在不同区域背景下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形成了现在百花齐放流派繁多的采茶舞艺术格局。就地域因素而言采茶舞分为江西采茶舞、闽西采茶舞、阳新采茶舞、粤北采茶舞以及桂南采茶舞等多种形式,而且每一采茶舞的表演特征以及展现手法又都在不同程度上显示出鲜明的差异性。例如,江西采茶舞中的十字步、黄梅采茶舞中的黄梅调以及阳新采茶舞中的花灯,都是在不同地域文化中应运而生的特色元素,也构成了我国传统采茶舞异彩纷呈的多元化局面。同时,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处于转型时期的传统采茶舞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引入了现代舞蹈元素,为采茶舞的发展注入了个性化因子,将会极大地推动传统采茶舞向多样化迈进。

2传统采茶舞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传统采茶舞是我国优秀民间艺术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一支,其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潜藏着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历经千年而未衰竭的茶文化在纸醉金迷的现代社会里陷入了被遗忘冷落的境地,并且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断层危机。一旦采茶舞作为必修课程被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那么就意味着茶文化也被注入到了高校的文化氛围之中,茶文化也会因此而得到进一步的弘扬。同时,采茶舞中的茶文化精神也会在青春盎然的高校散发出耀眼的光芒,促进高校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推动高校体育活动课程向全面系统化迈进。

2.1丰富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

采茶舞是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精髓,是在茶文化的导向作用下而形成。所以采茶舞中渗透着浓浓的茶文化元素,而茶文化的精神理念对于触动高校体育文化教学活动课程的多样化发展大有裨益。一方面,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校对于体育教学持一种不重视甚至忽略的态度,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以草草了事的姿态对待体育课程,进而导致高校的体育教学活动步入了僵化的局面。而采茶舞中所寄寓的“天人合一”茶文化思想内涵将会以耳濡目染的形式对师生进行春风化雨般地鼓舞,使其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积极参与到采茶舞的体育活动中,进而构建完善的体育教学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当前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大多是以球类运动或者简单的健身操与瑜伽训练为主,课程的设置较为单一,学生只能被动地选择。但是,采茶舞走进高校体育课堂,也就为学生提供了另一种选择,使其能在主动的学习中感知采茶舞的体育魅力。

2.2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我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源地。在千年的历史积淀中,茶文化也愈发深厚。然而,大浪淘沙中传承至今的茶文化,却在无人问津中渐渐凋零。年轻人都沉迷于快餐文化的追捧中,崇洋媚外情绪的滋生也使得其对于传统文化缺乏基本的认知与归属感。而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以采茶舞的形式引入茶文化将会极大地促进茶文化在高校的弘扬。高校将采茶舞作为体育课程,学生则可以通过对采茶舞的学习来了解茶文化的基础知识,然后在循序渐进地过程中构建茶文化知识结构框架,并以一传十、十传百的形式将茶文化进行广泛传播。总之,高校将采茶舞纳入体育课程体系,将会使茶文化的传承之路更加顺畅。

3传统采茶舞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探讨

3.1透过采茶舞将茶文化精神内涵融入体育教学

虽然当前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活动尝试引入了采茶舞这一元素,但是由于茶文化内涵的缺失抑制了采茶舞对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作用,进而导致高校的采茶舞教学活动停留于浅尝辄止的表面状态。所以,高校在利用传统采茶舞重新构建体育教学框架时,应该结合其茶文化内涵,对采茶舞中的文化艺术元素进行深入挖掘。首先,高校体育教师应该主动根据体育教学特点,对茶文化知识进行系统性学习,从中提炼茶文化精神主旨,并逐渐融入到采茶舞的教学过程中,以健康向上的积极姿态进行采茶舞教学,使学生在刚柔并济的舞蹈中感受采茶舞的多重美。然后,高校教师也应该将茶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赋予到采茶舞中,以婀娜多姿的舞步与形象生动的艺术表演征服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于采茶舞好感,促使其主动地投入到对于茶文化的研究中。

3.2结合现代舞蹈艺术元素对采茶舞进行创新性改编

传统采茶舞饱含了我国传统文化因子的艺术内涵,但是在百花争艳的时代里,一成不变的传统事物只能被扔进如风的记忆里。所以,传统采茶舞要想在开放性的社会里寻求一丝立足之地,则必须以潮流时尚元素为基础,对其进行创新性改编,否则将会被历史的黄沙所覆盖掩埋。因而,高校在引入传统采茶舞时可以结合现代舞的艺术元素对其进行突破性改编,以自由多变的形式,对传统采茶舞的表演手法与艺术形式进行不同层次地改编设计。例如,高校的采茶舞教学可以利用爵士舞的步伐、华尔兹的舞姿以及嘻哈舞的风格对采茶舞进行适度改编,从而满足大学生对于舞蹈艺术的追求目标。而不是僵硬地将采茶舞引入高校体育课堂,并以刻板的方式进行教学,除了徒增学生的负担外,更是压制了学生对于采茶舞的喜爱之情。当然,高校也可以聘请专业舞蹈演员对采茶舞进行改编,从而使之与高校学生学习境地相适应。

3.3积极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优化采茶舞的`教学方式

传统采茶舞对于高校学生的体育课堂而言,犹如一阵清风吹皱了平静的湖面。传统采茶舞作为一种民间化因子被加入到高校的体育课堂中,也就意味着其所指向的对象发生了变化,教师不能再以传统的教学方式对采茶舞进行填鸭式教学,而是应该积极引进优秀的教学经验,以学生对于采茶舞的认知度为出发点,不断优化采茶舞的教学方式。所以,高校的体育教师应该加强同专业舞蹈教师的联系,并就教学方式与内容进行探讨性交流,从中总结优秀的采茶舞教学经验,并在实践中逐步改进采茶舞的教学方式。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采茶舞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从而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推动采茶舞教学向现代体育教育之路迈进。

初中教学论文题目大全

教学论文的题目

试论新形势下的高校教学管理改革问题与对策探析教育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题目精选

农学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关于作文教学的论文题目

教育管理论文选题

小学线上教学论文题目

★幼儿园教学论文题目

航天航空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试论高校体育俱乐部形势下的学校体育变革的论文
《试论高校体育俱乐部形势下的学校体育变革的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试论高校体育俱乐部形势下的学校体育变革的论文(精选12篇)】相关文章:

关于拼音教学的论文题目2022-05-06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选题题目2023-09-25

德育教学论文题目2024-02-15

小学教师教学论文题目2022-11-06

班主任管理的论文题目2024-01-27

化学教学论文题目大全2022-05-25

化学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与选题2023-10-30

高新技术与文化软实力的分析论文2023-11-22

酒店管理论文题目选题参考2023-08-25

护理毕业论文选题题目选择2024-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