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篮球运动作为中学生课余体育的价值论文

时间:2023-09-21 07:31:45 体育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浅谈篮球运动作为中学生课余体育的价值论文(共12篇)由网友“艾瑞思”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浅谈篮球运动作为中学生课余体育的价值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浅谈篮球运动作为中学生课余体育的价值论文

篇1:浅谈篮球运动作为中学生课余体育的价值论文

浅谈篮球运动作为中学生课余体育的价值论文

终身体育是伴随着终身教育思想而兴起的一种体育思想。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也是朝着“快乐化、生活化、终身化的方向发展,终身体育将成为我国学校体育的主导思想,中学生由于繁重的学习任务,不容易发展自己的爱好和个性。而在课余体育活动中,是最容易发展自己的爱好、专长和个性的。篮球运动无认从场地设施,环境条件,学生课余体育观念还是体育文化个性等方面对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和心理健康,健全学生心里,完善学生个性,以及奠定学生终身体育思想都是一项比较适合中学生进行的课余活动体育项目之一。

[关键词]终身体育、篮球运动、课余体育、价值

关键词:

1、前言

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经济的高度发展。经济是基础,是开展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条件,现代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为学校教育和体育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学生课余体育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证。目前,我国的体育休闲运动虽然出现了快速发展的景象。全心健身运动也在积极的开展过程中,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经济发展水平尚不能为体育休闲运动的广泛开展提供更多的保证。学生们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少之又少而且还不具有连续性,所以如何运用有限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通过课余体育锻炼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和生理健康,培养学生的兴趣,完善学生个性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现代篮球运动诞生于1891年,1895年传入我国,至今已经一百多年了。篮球运动之所以长久不衰,风靡全球,是因为它是一项综合性的运动,普及于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凝聚世界各国数亿人观赏于参与,是一项开展最广泛、最具群众性和特殊社会影响的体育项目,现代篮球竞技运动不仅使人们感官上得到享受。同时对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守时惜时,团结协作的积极进取精神,创造意识和高度凝聚的集体荣誉感都是大有裨益的,而且篮球运动的平等竟争性对培养学生良好竞争意识和优良的心理素质均有很好的教育作用。

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

3、分析与讨论

3.1目前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时刻,是人生的花季,是由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也是决定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在生理上,学生忙的骨化过程仍未结束,肢体骨骼仍处于缓慢生长过程中,肌纤维明显增粗,心肺功能已逐步完善,在心理上,随着身体形态,生理机能的不断成熟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其特点是由少年时期的半幼稚,半成熟向逐渐成熟过渡,这一时期认知能力,特别是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水平进一步发展与提高,主要表现为抽象性和概括性的提高;个人的感情世界进一步丰富和复杂,爱美思想进一步发展;对自然和社会有初步的看法。具备了形成社会观的思想基础,而在这一时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最积极,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有健康才有追求和梦想,有健康才有快乐和幸福,所以人们经常说,年轻时用健康赚取金钱,年老时又用金钱买健康,殊不知这不是一个可逆的等价反应,健康可以换取金钱,但金钱却不一定买得来健康。健康是富人之幸福,穷人之财产。

3.2中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现状

马克思曾经指出:“从整个社会来说,创造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也是创造产生科学、艺术等等的时间。”而学生的课余体育即是指学生在学习,工作之余,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里所开展的体育活动,它完全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内容丰富多彩,不受体育教学、体育教师等制约,也不受规定的时间和地点的制约。十分有利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独自主、创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充分发展学生的体育个性与特长,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制和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符合素质教育,快乐教育和终身体育思想的要求。但学生的.课余体育的发展受着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学生自由支配时间少,设施发展缓慢与环境条件的制约;学生课余体育的观念狭窄以及体育文化个性不鲜明等,所以,随着学生的课余时间增多,如何欢度课余时间――节假日、寒暑假,如何有利于陶冶学生身心,如何选择学生课余体育活动方式,方法引起了我的注意和思考。

3.3篮球运动作为中学生课余体育的价值

3.3.1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和心理健康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身体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是锻炼身体的“黄金时期”。体育运动对于中学生犹如日光,空气和水对生命都是缺一不可的。但仅仅依靠每周2~3节体育课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靠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来完成。篮球运动从体育运动分类学而言属于综合性运动,这是因为其运动内容结构多元性和竞赛过程多变化性、综合化特点而决定的。参加篮球运动有助于增进身体健康,活跃身心,增长知识,对锻炼人的综合才干也有积极影响。参与篮球运动的过程,是通过对抗、变化着的时间、场地、距离、设施条件等,运用跑、跳、投掷等手段来完成的。从生命学的角度而言,适量参加篮球运动,势必对促进人的生理机能,心里修养,特别是对提高内脏器官和感受器官的功能、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能力、提高身体的生命基础水平、增进健康以及发展灵敏、速度、力量、弹跳等身体素质、锻炼意志品质培养优良的作风和集体主义精神起着积极作用。但是,无论是室内休闲活动还是户外休闲,均离不开场地和设施环境等条件。体育设施和所需的体育环境条件严重制约着学生余暇体育的发展,篮球运动也不例外。目前我国体育场馆设施大约有61万个,其中77%都在学校。所以说学校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课余活动的主要场所。而且由于篮球场地的面积不是很大和半块场地,一个篮筐的活动方式决定了篮球得活动不是很剧烈,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可以达到很好的活动效果,并获得很好健身价值,其次,篮球场上的位置可以分为前锋、中锋和后卫,具体还可以分为大前锋、小前锋、强力中锋、得分后卫、组织后卫等多个位置,每个参与活动的学生无论是大个子,小个子。体重大的,还是速度快的在场上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即使是身体素质比较差的学生,只要通过自己的练习,提高远距离的投篮命中率,场上也会有他的一席之地的。并且可以能过在余暇时间参与篮球活动,提高自己各项身体素质。

3.3.2健全学生心理,完善学生个性

课余体育的最大特点是身心的娱乐和调理,它可以使学生的心理获得松弛和消遣。课余体育即不同于真正意义上的竞技体育,也不同于一般的体育课,它具有一些区别于上述体育的特性:它既不是通过比赛追求运动成绩,也不是以崇拜力量为目的;它既不要求体育教师的安排,也不要求有规律的系统训练,而是通过自发参与的体育活动。所以中学生如何因己而宜,因地制宜从众多运动项目中选择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身体条件、健康水平和运动能力的项目,作为自己相对稳定的锻炼内容和形式,以取得较好锻炼效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现代篮球运动的本质已经远远超过了该项运动起源之初的游戏性,它以丰富多彩的实践内容溶入全面综合素质教育,开发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修养身心,提高素质,开拓人的思路,在特殊复杂的情况下去掌握不同时间、空间条件下自身运动规律和支配规律的各种技能和能力。其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职位健身、娱乐的需要,它是人类文明进步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并逐渐完善起来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3.3.2.1篮球运动对中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

竞争意识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之一,有竞争才能有发展,才能有个人素质的提高。现代社会中竞争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优胜劣汰是自然界和人类赖以进步的客观规律。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处于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中。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目前最大的任务就是努力学习,掌握知识,奠定基础,所以一切都是以学习为中心,以取得好成绩为目标。在篮球运动中,无论是观赏还是参与,篮球场无疑为人们在生活中即将发生的竞争提供了极佳的预演场所,可以说篮球运动是浓缩着社会性、群众性和竞技性的社会群体性运动,篮球运动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依据迁移原理,人们在运动场上所养成的良好品行和行为习惯,可以迁移到日常行为模式之中面受到社会的认同和接纳。在篮球场上不论尊卑,不讲资历,最讲效率,它不承认任何出个人身体条件和心理以外的不平等,培养了学生应具有积极向上,勇于进取、不满足现状、超越对于,超越自己,敢于冒险和创新的良好竞争意识。

3.3.2.2篮球运动对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

篮球运动是一项有较强集体性的对抗项目,他要求每名参与者在场上必须做到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得运动对于一个群体来说,首先要学会的就是合作。合作是提高群体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中获得胜利的重要条件。群体内的合作,依靠个体之间的统一目标、统一的思想意识,以及相互沟通理解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展开与对手的竞争对抗。合作可以互补,可以把松散的个体有机的整体,在整体对抗中克服困难,排除障碍,是对团队力量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有整体的效能去夺取胜利。

3.3.3完善学生体育个性,奠定终身体育基础

体育个性是指学生在其生理素质和心理特征得到发展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通过体育的实践锻炼与陶冶,逐步形成的体育观念、态度、习惯与行为。对于中学生来说,参与课余体育活动对促进他们的体力和技能是十分明显的。由此可以给他们带来成功、喜悦和满足感,以及来自伙伴的赞誉和肯定,从而可以进一步促进他们体育个性的开成和发展。“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对体育的兴趣,是促使其参加体育锻炼的最强有力的内在动力之一,学生课余体育能够奠定终身体育基础的原因就在于它能够培养学生对体育的良好兴趣、态度、观念和锻炼身体进行娱乐的习惯。也能使学生具备终身体育的基础。21世纪的教育将从一次性学习走向终身学习,教育将不再是大中小学意义上的学历教育,它将成为一个人的终身需求。同样,这样认识亦将改变,即体育不仅仅局限于在学校阶段它具有超越学生时代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在人生的任何年龄段都可以收益。总之,终身体育的思想要与现代化社会对体育的需求密切联系起来,顺应时代的发展的超势,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4.结论与建议

4.1、中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对促进他们身心的发展个性的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学生的紧张的学习之余,放松紧张精神,调整生活节奏的重要辅助手段。

4.2、篮球运动具有趣味性、技艺性、竞争性以及结果即时性和不确定性很容易对学生产生直接兴趣。而且由于篮球运动的场地设施和环境条件容易满足,对于学习紧张的中学生而言是最佳的课余体育活动之一。

4.3、篮球运动是一项综合性运动,通过科学的,适量的参加篮球运动,可以对学生起到一定的健身,增知,养心的作用。

5.建议:

5.1、课余体育活动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自愿选择的。其活动内容和方式发布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所以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应该更好地为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创造更好的条件。

5.2、篮球是一项在学校开展广泛,深受学生喜爱的项目。在体育教学中是主要教学内容之一,在课余体育活动中是学生喜欢参与的运动项目,只要我们能够重视引导学生,不断研究篮球运动这一项目的特点和它的多功能性,使学生热爱篮球运动,主动学习和掌握篮球运动的技能,使学生在参与篮球运动中培养竞争能力和欣赏能力、享受篮球运动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身心素质、文化素质、美育素质。

参考文献

1、陈小芬。邓星华、李文家。中国学校体育学校学生余暇体育管理的研究。、3

2、许建武,试论当前体育教学改革中需要明确的几个问题。2000、2

3、马骏,论终身体育意识在体育教学中的培养。、3

篇2:浅析体育的美学价值论文

浅析体育的美学价值论文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对于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和身体形态的培养往往是主要的目的,然而单一的关注学生的生理发展,对学生审美观的培育却日显不足。体育美育还停留在体育教学中简单的外形表现,这一问题造成的结果往往是学生喜欢体育运动,却不喜欢上体育课,那么如何使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与审美能力协调发展,从而使学校体育工作达到“身心合一”目的是当前体育美学研究的价值所在。

体育运动的目的,除强身健体外,更以运动美的形式给人们展示绚丽多姿的艺术世界,给予人美的陶醉,美的享受[1]。体育美学的构建和发展是通过社会实践的发展需要来完成的。随着21世纪社会变迁所带来的审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体育美学作为美学的一个分支将愈来愈显示出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在响应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21世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号召下,学校体育工作要注重学生“身心合一”的教学,培养学生用寻找美、发现美的眼光进行体育活动,让学生不仅喜欢体育运动更明白为什么喜欢体育运动。所以,体育的审美功能在以后的体育教学中将会更加受到重视,体育美学也将以指导人们体育运动的方式为更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成为人们完善自身、陶冶心灵、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1 体育美的起源与发展

体育和美自古以来就是紧密相连的。体育美伴随着最原始社会实践的产生,人类正是通过走、跑、跳、投、攀登等身体活动完善了智力和体能,而这些最原始的动作中就蕴含着体育美。随着体育活动内容的不断丰富,人类认识事物也不断地深化,于是对体育活动的动作、神态、技术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人的美感不仅仅是外界环境所决定的,而是与人的能动机制有关,于是关于体育美的鉴赏与评价就产生了。

西方文明是从古希腊开始,体育美育思想也在这时候开始形成。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阐述了他关于青少年身心和谐发展和理性教育的思想,他认为体育锻炼可以使身体健康、体型完美、体力充沛,并且培养人勇敢顽强的意志。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人的身体发展在前,灵魂培养在后,美育是贯穿整个过程中的”。古希腊的美育思想是体育美学的初步表现,即人体美。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利诺创办的“快乐之家”目的就是使学生的身体、智力和道德和谐发展。他的“通才教育”主张重点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就是体育美学所表现的心灵美。

1987年,教育理论家滕纯先生提出的“大美育”思想是美育向各个学科发展的标志。熊飞在《中国体育美观的演变与反思》中提出:体育美育就是指人们在体育审美实践中按照美的规律,在改变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人类自身情感教育的过程,是体育美学研究的最终归宿[2]。

2 体育与美育的关系

著名美学家曾繁仁先生曾说过:“美育与体育作为身心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美,同样是体育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体育运动本身就包含美的因素。”著名体育美学家胡小明先生在《体育美学》中对体育进行了3个方面的论述,分别是体育教学中的美育、运动训练中的美育和面向社会的美育。

体育和美育虽然是两个独立的学科,是育人的两个方面,但它们并不是孤立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类依照美的规律塑造物体”。所以,体育与美育的结合才是体育的发展之道。廖艳君指出,在美育与体育的融合过程中,二者有着不解之缘。美育培养的是“美”,体育塑造的是“健”,于是“健美”一词就由此而生。

体育和美育的关系决定了学校体育美育的主要任务,那就是培养青少年学生对于人体美、运动美和心灵美的感受、理解和评价能力,使他们养成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真正在体育美中热爱运动,并在运动中发现美,享受美。所以,要打破当前学校只满足于“书声”,忽视了“歌声、球声”,忽视了美育教育的不良现象,让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的教学与美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体育美育的多维视角

体育美的形态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人体美、运动美、精神美。体育运动要以人体动作为基础和前提,所以,人体美是体育美的第一要素。通过人体的运动来完成体育动作所达到的形态、姿势美就是运动美,这就构成了体育美的第二要素。人体美、运动美的表现都是为精神美做铺垫,只有真正对运动中的美感产生能动性的反应,通过审美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来才能达到真正美的享受。

3.1 体育美育中的人体美

法国著名艺术大师罗丹说:“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东西比人体更美”,苏联的马雅可夫斯也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衣衫比健康的皮肤和发达的肌肉更美”。这些观点表明了人体美在体育美中的重要作用。体育运动是以人体美的运动形式来表现和创造美的,如,健美运动,健身运动员做动作的时候会根据音乐节奏来展现自己的健美肌肉。他们健壮的肌群、挺拔的.身躯、优美的线条,无处不是体育美的展现,让人陶醉其中。

身体美是人类健康身体所呈现的美,是一种由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综合显示出的健康之美,身体美与人类的健康理想相一致[3]。体态美是身体美的基本表现形式,指人的形体和姿势美。主要通过体育运动使人的身体形态,骨髂和肌肉发育表现在比例、匀称、和谐和线条上的完善化程度。人的身体形态,一般说是获得性遗传赋予的,但体育运动能够改善和加以控制身体形态,使之完善。

人本身的生理结构是最高形体类的典范,人体美源于劳动改造人体形态。人体美最直观的表现是人体符合美的规律,而健康则是人体美的基本条件。从生物学角度看,健康表现为人体各器官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健康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人体各个系统、器官功能正常,这也是人体美的必备条件。

人体美满足黄金分割规律,讲究的是左右对称美。同时左右对称不仅包括左右形体的对称,也包括左右功能的对称,例如:人的左右眼与左右脑功能是对称的。所以说健康美是体育对人类文化的特殊贡献,也是对体育运动进行审美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

3.2 体育美育中的运动美

运动美是身体运动之美,是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美。体育运动中的美以观众对人身体活动的直观感受表现出来。体育运动既具有观赏性,丰富了人们精神生活,又增进人类健康,发展个性。

体育的根本属性就是运动,体育运动能给人精神上的愉悦及美的享受。人的机体掌握的技术和技能是后天获得的,不是遗传的。在最简单的走和跑的体育活动中,也必须学习要领和方法,掌握正确的技术,这样才能有益于身体健康和提高竞技水平。因此,在讨论运动美,是具有体育概念的运动美,它不是日常生活中无锻炼目的的身体动作,而是有目的的身体练习。对运动美的认知和感受,有赖于社会文化的发展,只有不断地挖掘人类的生理潜能,锻炼更加精湛的动作技能,才能为人类文明宝库提供精神财富[4]。

3.3 体育美育中的艺术美

体育美和艺术美没有本质的差异,但是它们在美的创造方法和表现形式上以及人在审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是有很大差异的。艺术美是生活美的集中体现,它充分、强烈、典型地反映出生活的美丑。艺术美不仅是生活美的概括与加工,更溶进作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塑造一系列的艺术形象。而体育美主要本质在于解决美的有机构成[5],也就是说它在接受竞技性要求的同时,也要尊重人体科学规律,通过最少的体力消耗把人的天赋、技能和速度发展到极致。

体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艺术创作的生活源泉之一,对艺术来说,体育就是艺术取材的领域。体育借助艺术来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正是通过体育的“艺术化”趋势,美学因素越来越多的渗透到体育领域中,在实践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6]。庄子《逍遥游》中有“鹏之徙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也。”运动的壮丽之美体现的淋漓尽致;“珠缨炫转星宿摇,花蔓抖擞龙蛇动”,古人优美的舞姿也把运动的姿态美演绎的惟妙惟肖,秀美大方。

当今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已经成为全球文化盛宴,开幕式的设计往往把奥林匹克精神与举办国的文化融合在一起,集体育、音乐、艺术表演等多种元素为一体,以运动会为载体,表现体育伟大的艺术之美。其中北京奥运会就被称为“中华艺术的满汉全席”。

4 结语

随着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体育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价值也越来越显示出来。现代体育运动实现了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有机融合,给人巨大的感官刺激,使人们获得一种体育艺术美的享受。体育美育的崛起与发展是现代体育教学的需要,人类科技文明的进步为体育美学的发展创造了优异的条件,体育美学也会走向更广阔、更深层次的境地。应用于当前体育教学来说,把体育美育与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是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一条光明之道。

篇3:篮球运动对体育文化建构的影响论文

校园体育文化是以师生为主体,以体育运动主要内容的一种群体文化,有着自身的特点:一是学生既是文化的受益者又是创造者。学生会受到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影响,接受体育文化的熏陶而成为其中的一分子,同时又通过自身的言行创造文化。二是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开放性。校园体育文化有着体育活动特有的竞技性,也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与过去相比开放性较强。三是校园体育文化教育性突出。校园体育文化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较注重的是学生参与的广泛性,重视其教育意义。

高校篮球运动的文化特点

篮球运动最初来自美国校园,慢慢地成为很多国家的学校体育项目。以CUBA为主体的篮球运动使得中国高校掀起了一股篮球文化热,使篮球在高校校园得到普及与推广,篮球文化成为校园文化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篮球运动文化特点表现在:一是篮球渊源文化。篮球运动最初是以游戏的形式出现的。游戏其实就是人的审美的自由活动。二是篮球发展文化。篮球运动由最初的游戏发展到后来的竞技运动,使得很多相关的事物也发生了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也走向现代化。比如篮球队员更高、更壮;篮球竞技规则更为完善;篮球战术风格更明显等。三是篮球人文文化。篮球运动是以人的参与为中心的,运动场上的教练员、运动员、球迷等都是其组成部分。人文文化其实是人文关怀,运动场上队员与裁判员、队员与队员之间的相互信任与尊重,都是人文关怀的体现。四是篮球市场文化。篮球比赛的观赏性强,很容易带动体育用品企业、体育赛事赞助、电视转播、球星、赛场广告等行业的关注。世界性的大型运动会不仅让中国队员走向世界,也推动了篮球事业的发展,为相关公司带来经济利益。

篇4:篮球运动对体育文化建构的影响论文

篮球运动的蓬勃发展,对大学生的体育观念与体育精神产生深远影响,形成稳定的篮球文化。篮球文化与校园文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校园文化融入了文化、娱乐、健康等多种因素,有助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一)篮球运动促进校园体育意识文化的发展

篮球运动涉及到体育精神、体育道德风尚、体育观念、体育宣传等方面。其中体育观念是人们在观赏或参与体育的过程中产生的在健身、娱乐、心理、道德等方面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好的体育观念会正确地指导人的体育行为。篮球运动运动量大,身体各机能要承受一定的负荷,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并且篮球运动由娱乐作用,同学们一起参与篮球运动,在愉悦的氛围内能减少不良情绪的出现,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体育精神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培养学生互助互爱的良好的品德。当今的篮球运动已完全超越了起源时的游戏性,能开发人的智力,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它的价值已超越了健身、娱乐的需求,成为社会发展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和电视使得篮球运动也走出国际,走向全球化。世界性的大型运动会,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和电视就可以即时看到全国各地的赛事,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球员所在的球队的赛事。喜爱篮球的学生关注篮球,会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学生对篮球运动知识的了解,追溯篮球运动出现的源头及发展的历史,对篮球运动及相关运动的宣传开始感兴趣,也即是说对与篮球相关的方面都想了解,都感兴趣。同时在关注篮球运动的过程中还慢慢地认识到体育精神是胜不骄气不馁的体现,赛场上不仅要竞技,更要团结协作、互助互爱的体育道德观念,逐渐地使终身体育、快乐体育成为自身的一种自觉的行为。篮球运动过程中会对学生的体育观念、体育精神、体育道德观念等产生积极地影响,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养成良好的体与道德风尚,这些积极地影响会不自觉地影响到校园体育意识文化的发展,从而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篮球运动促进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建设

篮球运动的开展必须要有一定的基础条件,包括体育场馆、体育设施、体育器材等方面,这构成了篮球运动的物质文化。如果没有好的体育场地与体育场馆,不能保证在任何天气下都能进行体育运动的话,就不可能建设好的体育文化。但这并不是说,只要选一块地然后建个像样的体育场馆就行了,体育场地及体育馆的建设要根据实际来定,最大程度地发挥体育场馆的作用。一些运动项目如羽毛球运动会受到天气等各种条件的限制,不便于在学校内广泛开展,健美操由于特殊条件的限制,学生不便于广泛的参与。但篮球运动所受的限制较小,场地建设时投入较小,一旦投入可以长期使用,不需要经常花力气维修保养,很适宜学生在业余时间作为日常性的运动项目参与。所以在全国所有的高校中,我们都能看到篮球场地,并且它的利用率也最高。篮球运动所需的这些条件在无形中会促进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建设。

(三)篮球运动促进校园体育行为文化的发展

篮球运动非常受学生的欢迎,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篮球运动也变得轻而易举,为举办相应的篮球比赛提供了多种可能。篮球运动过程中会涉及到团结、合作、竞争、对抗等因素,所以,参与篮球运动的过程也会影响到学生自身品格的形成,篮球赛事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篮球运动能够在全世界广泛地普及,除了给参与者带来身心方面的好处外,还因为篮球运动具有很高的娱乐性、便利性。参与者除了能获取运动带来的快乐外,还可以锻炼参与者的耐力、速度、灵敏度、弹跳等身体素质。

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中,与学生生活最为紧密的是校园体育行为文化,而体育行为文化包括体育制度、体育竞赛、体育运动会等方面的文化。体育制度文化是篮球运动中的比赛规则、规章制度等都包含着大量的教育内容,比如赛场的公平公正等道德品质教育,会给参与者和观看者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在观看篮球运动时,会体会到篮球比赛。

这些需要在体育教学中开设篮球运动课,引导学生了解篮球运动,只有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参与进来,进而享受篮球运动带来的身心快感。同时举办篮球赛事可以活跃校园体育气氛,现场观看比赛会拉近人的情感,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篮球,热爱篮球,促进篮球运动的发展,更好地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服务。

总之,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涉及到多个方面,篮球运动因其普遍受欢迎,对场地场馆的要求较低,又是集文化性、健身性、娱乐性等为一体的运动项目,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篇5: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的思考论文

关于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的思考论文

[摘要]课余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何搞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充分发挥课余体育的功能,值得学校体育工作者去总结和探讨。文章在对高校课余体育概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普通高校课余体育模式应以依靠大学生自觉性为中心,加强体育理论教育,还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普通高校课余体育可以弥补体育课堂教学的不足,保证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可以全面提高学生健康水平,能够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普通高校 课余体育 模式与作用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加上“双休工时制”的实行,大学生们相对可以腾出较多的课余时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其中课余体育就是他们首选的活动内容之一。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些时间,成为教育工作者及学生们共同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我国体育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均已认识到单靠1周2节体育课,是无法实现增强体质任务的。课余体育对于学生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及为运动队伍输送后备人才都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实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必须重视学校课余体育工作,并把它列入整个学校的教育工作计划的日程上来。本文就高校课余体育概念、课余体育应采用的模式及其作用进行相关探讨。

一、高校课余体育概念分析

课余体育是指学生在学校体育课之外的时间里采用身体练习的方式,从事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娱乐身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等为目的的身体活动。课外体育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我国体育教育中,课外体育同样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与体育课一起,课外体育活动成为发展学生的身体,增强体质,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养成个人体育爱好的重要途径。可以说,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

课余体育与体育课相比,它具有活动内容的广泛性和活动空间的广阔性;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活动方法的灵活性;学生活动的主体性和教师指导的辅助性;组织活动的法定性和学生参与的自愿性;参与对象的群众性和课余训练的精英性;体育课堂的延伸性和自成体系的独立性等特点。课余体育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它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素质教育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课余体育在为学生打好体质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把培养学生的个性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打好基础。由于课余体育既是课余的又是体育的,所以无论从环境因素、教育因素,还是从个性形成的阶段性因素来说,它对每个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与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现阶段,我国在课余体育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些经验。第一种做法是开展两类体育课程,即在上好每周两课时正规体育课的同时,再安排一课时体育活动课程,并把活动课程列入学生的课程表中,使活动课程在时间上,辅导力量上,运动设施和器材上得到确实的保障。两类课程的互相补充,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提高。第二种做法是在上好正规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的前提下,开展大课间锻炼的活动,这就是延长课间操的时间,把课间锻炼延长20~30分钟,改变只做广播操的'单一内容,增加跑步、武术、跳绳、游戏、健美操素质练习等多种内容,使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得到增加。无论是活动课程还是大课间锻炼,在其组织形式上已出现小组锻炼的组织形式和学生自选活动内容,这是逐步推进我国课余体育改革的有益尝试。但是课余体育训练这一过程毕竟属于“课余”的性质,因此,它不同于职业型的优秀运动员训练。由于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运动训练在许多方面均有自己的独特的运行模式。

二、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的模式

(一)以依靠大学生自觉性为中心

目前在校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处在17~22岁左右,独立性、自制力及自主意识较强。高校校园的运动氛围较浓厚,运动场地、器材相对较齐全,而且高校学生的课程安排灵活性大,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时间随意性大。那么高校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管理就应根据上述的特点,以依靠大学生的自觉性为中心,体育教师不宜过多直接参与管理,可以通过协助制定适当的目标,建议采取科学有效的锻炼方式方法,提高必要的技术辅导,提供应有的场地、器材以及组织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等途径间接地管理。

具体做法有很多类型,比如我们可以为了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巩固学生的体育兴趣,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鼓励学生组建和参加各单项体育协会或俱乐部,如“篮协”“排协”“网协”“乒协”“足协”“羽协”等。校内进行的所有体育活动都可以成立协会和俱乐部,学校应在理论、技术、场地、设施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并加强管理,组织各协会开展形式多样和经常性的体育比赛活动。另外,学校体育运动会的设项,要充分考虑广大学生的参与性,避免过分竞技化。要通过组织多种多样的体育比赛活动,推动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

(二)加强体育理论教育

大学生知识水平较高,理解能力较强,但对人体科学知识和体育理论知识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体育理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育认识和体育意识,了解体育活动中生理、心理变化的规律,掌握体育煅练与健身的科学方法,教你如何欣赏体育,如何去组织安排体育活动竞赛等。因此,体育理论的教学内容要紧紧围绕着体育理论教学的目标,任务去组织选择教学内容。依据体育理论的教学任务、目的,体育理论教学的内容应该包括:运动解剖、运动生理、运动生物,运动力学的最基本知识,体育保健,体育卫生,体育竞赛的组织编排方法,体育欣赏等。因此,在课余时间可采用讲座、讨论、沙龙等形式向学生系统传授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运动保健学、体育医疗康复、自我保护等知识。这样既丰富了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更开拓了他们的知识面,引导他们从理论上去了解体育对人们的深远影响,从而培养他们锻炼身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指导他们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

(三)引进与提高相结合,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实施素质教育最根本的一条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素质、高待遇与高奉献,是三位一体的。所以我们要继续致力于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继续解决好教师住房和工资待遇问题,要制定一些优惠政策,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吸收优秀教师进入人大、政协等各级组织机构。另一方面还要讲奉献,只讲待遇不讲奉献也是不行的。教师这个词的本质含义,我认为就是“奉献”两个字。为什么大家用很多优美的词汇来赞美教师?人梯、蜡烛、绿叶、老黄牛,都是一个意思,说明教师这个职业的本质含义就是“奉献”,如果丢掉了奉献,那就不能称其为教师。所以,在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方面,素质要高,待遇要相应提高,还要强调有高度的奉献精神。学校要大力引用高学历体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以尽快改变数量不足,学历不高的状况。还要做好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支持教师考研究生。每年从事业经费中拨出一定数量的资金,组织选派教师到其他高校进修学习,积极进行业务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教学、训练水平。各高校体育训练教师应充分利用本校资源,加强与校医院和各生化实验室密切联系,对一些影响和评定运动成绩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试,以便更好地指导训练提高运动成绩,引起领导重视,加大对科学体育训练的投入,创造出有利的训练环境。

三、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的作用

(一)弥补体育课堂教学的不足,保证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

学校体育目标概括起来主要有:增进健康目标、教养目标、教育目标、竞技目标、娱乐目标,但课堂教学因为时间短(一星期只有两节课),教学内容杂,针对性差等多方面的不足,往往不能很好的实现这些目标,课外体育训练可以弥补这个不足。

(二)全面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课余体育活动不单纯只是对学生体能的提高有好处,通过课余体育活动,学生的身心健康会获得全面的发展。目前对健康的两种权威解释,不管是健康的三维观,还是健康的五要素学说,概括地说,健康诸因素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身心之间的关系。生理健康有助于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同样影响着生理健康。课余体育活动,使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嬉戏玩耍,不仅可以愉悦身心,还可交友漫谈,不仅获得身体的,同时获得心理的需要和满足。所以,课余体育活动不仅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全面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三)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体育活动在育人过程中具有“身心双育”特点,校园体育文化对学校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独到之功。课余体育活动的群体性可以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集体主义观念,提高校园文化主体的思想道德水平;学生投身于多姿多彩的校园体育生活,浸染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氛围时,会形成积极进取、发奋向上的情感。同时,课余体育将体育精神与校风、学风有机融合在一起,使体育精神成为校园文化有机成分,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青少年学生最富于朝气和活力,对生活充满着美好的憧憬,他们不但需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需要娱乐,需要友谊,需要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需要情感和精力的宣泄,而课余体育活动正是满足青少年学生这些精神与心理需要的最好方式之一。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课余体育活动,充分利用体育运动的交往性、娱乐性、互助性、竞争性的功能,发挥课余体育的内在与外化效应,丰富校园文化,体现多样性,创造出紧张严肃与生动活泼相统一的文化氛围,从而满足学生生理、心理多方面的精神情感需要。通过课余体育活动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使校园文化产生更加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到课余体育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将他们剩余的精力得到有效的、正常的释放,达到既锻炼身体,又陶冶情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韩毅.现行高校课余体育的形式与特点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4).

[2]吴长青.课余体育在学生个性发展中的优势研究[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6).

[3]冯喜军.浅析我国课余体育的发展趋向[J].辽宁师专学报,2005.

[4] 张帆.关于加强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及相应管理的思考[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

[5]杜东照.浅析高校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

[6]王发昌.论河南省高校在课余体育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

[7]常智.试论课余体育活动在提高学生体能中的作用[J].贵州体育科技,,(3).

[8]杨寿雨.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社会化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2005.

篇6: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社会化透析论文

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社会化透析论文

体育社会化是指社会对体育发展的作用及影响,表现为社会根据自身的需要,通过各种社会力量及各种社会形式来直接对体育的发展、组织、体育的总目的和任务进行规划、决策和参与,使体育成为社会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纳人社会发展的轨道。就体育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来讲,体育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体育社会化包含着课余体育社会化,课余体育社会化是体育社会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1、课余体育在现代教育和校园文化中的作用

课余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伸和补充,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形式。课余体育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运用各种身体练习方法,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活跃身心、提高运动技术能力和水平、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体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作为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形式和内容,课余体育在当代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1课余体育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其主动性、丰富性、娱乐性氛围

青少年学生最富于朝气和活力,对生活充满着美好的憧憬,他们不但需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需要娱乐,需要友谊,需要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需要情感和精力的宜泄,而课余体育活动正是满足青少年学生这些精神与心理需要的最好方式之一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课余体育活动,充分利用体育运动的交往性、娱乐性、互助性、竞争性的功能,发挥课余体育的内在与外化效应,丰富校园文化,体现多样性,创造出紧张严肃与生动活泼相统一的文化氛围,从而满足学生生理、心理多方面的精神情感需要.通过课余体育活动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使校园文化产生更加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到课余体育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将他们剩余的精力得到有效的、正常的释放,达到既锻炼身体,又陶冶情操的目的。

1.2课余体育活动有助于冲破传统校园文化的封闭,突出开放性教育理念

校园文化应适度保护一般社会文化的超然性,体现必须性,但也要加大其对社会的开放性,需要加强与社会文化的交流和沟通,而课余体育活动正是加强这种开放性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通过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以体育为内容、形式、载体的广泛交流和接触,可以增进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与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汲取社会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从而弥补校园文化单纯性的不足;其次,体育运动具有较强的社会性,民族的、传统的、区域的、环境的情感认知可以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培养社会交往能力、个性张扬和自我表现力、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1.3课余体育有助于弘扬校园文化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课余体育为学生个体体育运动才能的'发挥和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学生有机会发挥体育运动的特长和爱好,在运动技能和专项特长方面弥补课堂文化知识的学习以分数衡量、评价个人学习能力与成绩为唯一尺度的不足;另外,体育运动又一重要特征就是鼓励和要求精神和竞技水平不断的创新,因为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保证学生在体育竞赛的激烈竞争中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由于体育的竞争性、获得性、公平公正性使得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始终有一个终极目标在支撑着自己的信念,那就是“努力创新、挑战自我、战胜对手、成为强者”.正是这种体育本身固有的精神,激励着学生不断战胜各种困难,超越自我,超越对手,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新的“纪录”.“鼓励创新”是体育运动的文化特质,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也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文化内涵。

2、学校课余体育新走向一体育杜会化

2.1树立全新的课余体育时空观,实现课余体育社会化

传统的高校体育在学科设置、专项选修、个人能力的发展与提高等诸方面制约着学生个性的发展和适应社会能力的提高.长期以来,人们总习惯于把课余体育活动看作是学校围墙内的体育,将学生的课余体育在内容和形式上局限于校园活动范围内,使课余体育与社会体育、家庭体育、生活体育截然分开,人为地造成彼此之间在目标、内容、形式上的脱节.随着现代体育发展的进一步大众化、社会化,课余体育在观念上己经冲破了学校的时空界限,正逐步向家庭和社会扩展.与从前相比。课余体育的内容、形式、规模水平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这就要求课余体育在观念上要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将娱乐体育、保健体育、生活体育、单位体育、竞技体育等一同纳人课余体育活动体系,走出校园课余体育的囿限,大力发展与社会体育的横向联系,打破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界限,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校课余体育活动,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发展。

2.2加强学校课余体育的科学化管理

加强对课余体育的科学化管理,必须严格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有关的体育法令、法规,使课余体育活动逐步实现科学化、制度化、正规化。学校要建立由分管校长、体育部(室)领导、校学生会体育部组织等组成的学校课余体育活动领导组织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对学校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规划、组织、协调、督导,及时解决课余体育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健全以体育专业教师为主,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学生体育骨干为辅的课余体育管理队伍,对课余体育活动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

2.3争取社会支持,为开展课余体育活动提供物质保障

近年来,国家为发展社会体育制定了许多重要措施和规划,如《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和城区体育场馆要面向社会开放的有关法令,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现代社会要发展课余体育,并跟上体育社会化的步伐,必须有大量的资金投人,学校体育和课余体育的发展仅靠国家有限的教育专项经费投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动员全社会来关心、帮助、支持学校体育事业,借助社会力量,为学校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物质和经费上的保障,实现学校课余体育经费和物质保证的社会化。学生社团自发组织的拉赞助冠名的系与系之间、校与校间的大学生篮球、足球联赛就是一种成功的范例。

3、实现学校体育社会化的主要途径

3.1加大宜传力度,引导学生树立体育消费观念和健康第一的思想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作为一种精神生活必需品已越来越受到学生们的认可。一方面,高校是学生受教育的最后阶段,对提高学生素质、促进社会体育健康蓬勃发展有着重大的责任。同时,高校具有一支素质高、业务精,受过良好训练和具有较强指导能力的专业体育教师队伍,在培养学生良好体育行为、习惯和体育意识,树立终身体育观念等方面起着重大作用。另一方面,在学校体育领域随着大众体育的推广,媒体不断向人们传播科学健身的手段、方法,学生的体育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处于“自娱”和“自我”的主体意识阶段,不少学生自购器材,积极投资参加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花钱买健康”、“科学锻炼换健康”等体育消费观念愈来愈多地被学生所接受。

3.2培养高素质的学校课余体育指导员

《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颁布以来,伴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一期工程的完成,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要求数量也在逐年增加.有资料表明,目前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仅有10余万人,多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人员区域分布极不均衡,专业人员缺口较大.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各种形式培养一批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广博的体育专业知识、综合业务能力强、精力充沛和身体健康的骨干体育指导员.建立由学生自己管理、自由参加的群众性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如在部分高校出现的各单项体育协会,就是一种学校课余体育较好的组织形式,他们在推动学校体育和课余体育社会化发展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3充分利用场馆设施,积极开展社区体育,促进体育社会化发展

随着国家健身计划的推广和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的有关法令的下达,人们的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观念、自我锻炼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群众对体育的不同需求将导致社会体育向多元化发展,通过国家投资和社会集资,不断修建和完善了相关环境的体育场地设施,为全民健身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建立了以各级领导为核心,以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志愿者为骨干的社会体育组织。充分利用社会、学校及单位的场地设施和人力资源,积极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在一定意义上加快了体育社会化的进程。近年来,体育社会化不仅使体育本身受益匪浅,而且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取得了很大的收益,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篇7:新篮球运动与高校体育篮球教学现况的论文

高校的篮球教学主要是针对在校的大学生开展的一项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篮球教学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篮球的文化,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在掌握篮球基本知识、技能和战术的基础上,学生能够养成长期锻炼身体的习惯。篮球属于一项较为传统的教学项目,长期的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使得高校的篮球教学将重心放在了技术的培养上,忽视了推广;重视能力的培养,忽视了素质目标的养成;重视竞赛,忽视了娱乐的教学传统。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按照少年运动员的初级训练开展的,教学内容上主要是以基本的姿势、简单的动作配合战术实现的,授课更多的是以老师的实际示范为主体,技术的系统性和规范性是其强调的内容。但是这种传统的篮球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体育教学的发展需要,没有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加以重视。所以,技术能力只是教学目标中的一部分,更重要的应该是学生在学习篮球的过程中有效提升娱乐、情操和终身锻炼的意识,从整体上养成整体的素质和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虽然作用重要,但是课堂氛围过于枯燥乏味,对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是一种限制,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与时代赋予的任务有着根本的差异。这要求高校的篮球教育必须要做好调整,以素质教育作为重要的基础,充分发挥出篮球的功能,构建出和篮球特征相符的教学环境,打造出娱乐和普及位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

2新篮球运动的特点以及主要功能

2.1新篮球运动的主要特点

新篮球运动从发展来看,已经是一个较为公认的篮球运动的实体。但是哪些运动属于新篮球的运动项目,但是在很多的学者中间却存在有明显的分歧,尚未形成一个准确的定义。所以,要想准确地敲定新篮球的'性质难度相对较大。很多的学者对新篮球运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大多还是就以下几点达成了一致的认识:首先,认为新篮球运动随意性相对较大;其次,认为新篮球运动不需要较高的技能;再次,不需要较大的场所开展运动;最后,不需要配置专门的裁判;此外,各种类型的人都可以参与到活动中来,极具乐趣和休闲意义,规则比较简单而且可以随时变化。

2.2新篮球运动的种类

从目前的发展来看,世界上盛行的新篮球运动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即街头花式、极限和三人制篮球。三人制篮球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斗牛,也就是说半场中两队的三人之间开展篮球的攻守对抗的游戏,最早是在美国的街头发展的,在一群青少年的篮球爱好者中间尤为盛行。不需要一个太大的场地就可以进行比赛,最近几年,三人制篮球已经在很多个国家得到推广,并成为一个较为正式的比赛活动,而我国近几年该项活动也有了全方位的推广。街头的花式篮球最先发源于美国纽约的一个著名的公园中,篮球爱好者会像杂耍似的运球,扣篮和传球都极具想象力再辅之以摇滚音乐,花式篮球也更具有娱乐性和观赏性,花式篮球作为一项重要的新篮球运动,更加侧重于表现篮球运动者的创意,花式篮球表现的是对篮球以及表演的追求,深层次的表现了美国文化。

2.3新篮球运动的主要功能

三人制的篮球极具趣味性,篮球比赛中最快乐的时刻莫过于进球得分。比赛过程中,因为人数比较少,攻守面积相对较大。三人制篮球比赛中更加强调得分。在战术中,要加强成员之间的密切配合,另外,参赛人数可以变化,参赛年龄也没有严格限定,参赛人员的性别也没有严格限定。场地的设施设备以及要求可以按照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比赛的强度也可以适时调节,但是务必保证能够让每一个人的专长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

3分析新篮球运动能够在高校体育课中开展的相关原因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了解了新篮球运动具有的特点和功能。为此,还需要加强对新篮球在高校篮球教学中应用可能性的了解,为高校体育教学老师积极开展新篮球教学活动提供条件。这对于促进高校篮球教学水平的提升也具有非常大的意义。同时对改变高校学生对篮球课程学习的印象也具有非常大的好处。

3.1分析在高校体育篮球教学中引入新篮球运动的必要性

随着新篮球在体育活动中的出现,很多青少年对此表示非常的喜欢,从这一点上看,高校体育教学课程的开展就需要引入新篮球运动。这同时也充分说明,高校篮球教学的传统方式方法已经没有办法满足现代学生们的需要,为此,高校体育篮球教学势必需要进行改革改革创新,在这改革创新的过程中,新篮球概念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新篮球概念的出现,更多是受到终身体育运动的影响,因此,新篮球和高校篮球教学之间的联系是必然存在的。新篮球的运动理念就是不论是谁,不论怎样的技能水平,不论是男是女,又或者处于怎样的年龄阶段,都能够在新篮球运动中找到快乐,这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无疑是最具有吸引力的。相比较传统的篮球教学活动来说,新篮球运动更具有表现力,还非常的具有自主性,能够有效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枯燥情况。所以,将新篮球教学内容加入到高校体育篮球教学中,对高校体育事业的未来发展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3.2分析高校体育篮球教学中引入新篮球运动的可能性

篮球的发展历史非常久远,现代人对篮球的热爱更是非常的明显,在各大高校的体育教学中篮球的普及率非常高。但是传统的篮球运动形式几乎没有什么大的改变,这使得很多学生对篮球课程的学习产生了厌倦感,失去了兴趣,这必然影响篮球课程的教学效果。新篮球运动则有效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模式和理念,使得篮球运动的竞争性得到提升,同时还增加了娱乐性。这对于篮球教学课程的开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对于现代高校学生而言,对那些具有挑战性的东西更感兴趣,而且喜欢相互追逐的感觉,可以很好地满足了学生们的猎奇心理。此外,新篮球的教学方法也得到了改进,学生们在教学课堂中能够学习到更多的技能,满足了大学生对篮球技能学习的好奇心。此外,通过篮球运动,能够有效增强高校学生之间的沟通合作能力。

4结语

总的来讲,加强高校体育篮球教学的研究讨论,对促进高校学生篮球知识学习水平的提升具有非常大的好处。在新篮球运动背景下,作为高校体育教学老师,需要加强对新篮球运动特点的了解,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实现现代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这对于体育篮球事业的发展而言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立坚.论新篮球运动与高校体育篮球教学[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19(5):40-42.

[2]吴恒星,申怀松.从新篮球观探讨高校篮球文化建设[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5):83-85.

篇8:刍议中学体育课余训练教育论文

刍议中学体育课余训练教育论文

摘要促进中学课余体育锻炼,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热情,从而促进学生身体与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体育课余训练

中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训练作为中学课余体育活动的一项特殊组织形式与活动,在促进中学课余体育锻炼,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热情,促进学生身体与心理健康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体育人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如今提倡青少年身心健康,我们如何更好的提高中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训练水平,应该是我们中学体育老师深刻思索的问题。

一、现阶段中学体育课余训练的困惑

1、学生课业负担重,训练的系统性得不到保证,这是直接困扰体传校田径课余训练的最主要原因。

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15―17岁)时期应是具有田径才能的运动员展露头脚的时期,也是运动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专项训练阶段。此阶段的训练时间,训练强度,训练量都将大大增加,唯有如此才能为运动员今后取得优异成绩打下坚实基础。然而这时期正是高考制度下最为繁重的时期,文化学习和课余训练产生了激烈的矛盾。由于社会环境、升学就业压力迫使课余训练让步,运动训练时断时续,甚至是被迫中断课余训练。主动训练的系统性难以得到保证。

2、地方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对青少年竞技体育运动不重视,是中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课余训练发展的最深层原因。

现如今,城乡的体育设施依然落后,全民的体质测试水平,特别是青少年体质依然下降。其根本上在于地方各级政府及教育的主管部门对体育不重视,更何况课余的体育训练了。田径运动是最为彰显人的能力与价值的一项运动,受众广,参与人数多。然而在现阶段中,青少年田径比赛随意更改,推迟,取消,特别是在教育系统内普遍存在的。没有形成规范合理、系统的田径比赛制度,运动员和教练员的积极性大为挫伤。

3、各运动项目对运动等级评定的不一致性导致田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中参训运动员的积极不高。

在青少年体育竞赛中,球类项目比赛运动员技术等级评定是根据本次比赛的等级和球队所获的名次而定的,其标准是浮动的,有太多不确定因素。田径竞赛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是明文规定的,成绩是电子计时的,都是客观、准确的。懂体育的人都知道田径项目及其它计时项目运动员技术等级是较球类项目来说是最为可靠的。各项目对运动等级评定的不一致性,导致运动员在升学进入高校单招考试中的不公平,影响了田径运动员今后的发展。

4、教练员工作负担重、专业性不强、训练效率低。

现阶段中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课余训练的教练员都由体育教师担任。由于既要完成好教学、教改任务,又要兼顾田径课余训练;既要上好体育课,提高广大学生身心健康,又要选好、训练好运动员,展现他们运动潜能,身心疲惫。另外田径课余训练和田径体育教学应属于不同专业领域的两个范畴,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科学,随着科技发展,科技在田径运动训练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二、提高与改进中学体育课余训练的措施

1、提高思想认识,坚持“体教结合”,各部门协调配合,促进中学体体育传统学校田径训练发展。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学校应当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开展课外体育训练和比赛,培养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主体性教学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中学体传校田径课余训练实际上就是使具有田径特长的中学生运动员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具体形式与内容。“关注每一名学生发展”、“以生为本”是主体性教学的核心内容。各个部门只有真正认识到改进与提高中学体传校田径课余训练,不仅是国家体育后备人才和学校体育发展需要,而且也是具有田径运动天赋学生运动员的'内心需求。我们发扬体育部门在科技和经验方面的优势,坚持“体教结合”,通力协作,才能为中学体传校田径课余训练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与平台,为其健康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2、完善中学体传校田径课余训练规章制度,确保田径课余训练工作有效务实。

完善的中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课余训练的规章制度包括有:《田径课余训练考勤制度》、《田径课余训练备课制度》、《田径课余训练赛前集训制度》、《田径课余训练参赛制度》、《田径课余训练运动员补课制度》、《田径课余训练奖惩制度》等等。只要是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我们不怕订得细,细而不乱、细而不繁,因为这都是为促进田径课余训练发展的,都是为确保教练员和运动员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只有在完善的中学体传校田径训练规章制度的保证下,生动活泼,科学有效的田径课余训练局面才能得以展开。

3、减轻教练员工作负担,加强专业培养,提高训练的有效性。

中学体育传统学校的领导应按照国家有关要求,核准该校田径课余训练教练员的工作量,在体育教学方面不能和其他教师同等对待。田径课余训练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它与正常体育教学差距很大,运运员的肌肉类型,机能发展规律,素质敏感期,个性特点,运动技术的经济性等等都是体育教学中不曾深入了解的知识。更何况随着科技发展,田径训练的科学性不断向前发展。田径课余训练教练员固步自封,闭门造车是绝对不能的,必须加强专业培训,了解运动训练领域的科技发展动态和科学的训练方法,并且不断总结经验,整合原有的训练理论,研究探索适宜不同运动员,不同项目类型的科学的训练理论和方法,提高田径课余训练的有效性。

4、加强对青少年体育竞赛管理,严格运动员竞赛参赛制度,确保竞赛的公平。

在我国青少年体育竞赛中,更改户口年龄,以大欺小,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青少年田径比赛中这种不良现象一直都存在。它极大伤害了青少年训练积极性,在青少年心理上产生了弄虚作假的不良影响,影响了国家体育后备人才建设。因此我们说要提高我国体育竞争实力,加强对青少年体育竞赛的管理,打击和惩处更改户口年龄,以大欺小的功利主义。为青少年体育竞赛创造一个公平合理,干净的竞赛环境,确保真正有天赋和潜力的中学生运动员被挖掘出来,是我国体育事业得以健康发展的保证。

综上所述,中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唯有各级部门在理念上和行动上践行有所提高,才能开创中学体育传统学校田径训练的新局面,这对于促进青少年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国家田径后备人才建设起至关重要作用。

篇9:刍议课余体育的训练教育论文

刍议课余体育的训练教育论文

当前学校出现一种现象:重视学校体育工作的必然十分重视课余体育训练;不重视课余体育训练的必然十分不重视学校体育工作。课余体育训练为何成为学校体育工作焦点呢?

本文试从课余体育训练与竞技体育关系、课余体育训练与学校体育关系及课余体育训练价值展开分析研究。

1课余体育训练与竞技体育的关系

学校体育训练与竞赛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它工作对象是少数具有运动特长或运动天赋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采用竞技训练方法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旨在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心素质,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和水平,对这些学生实施“精英教育”。长期以来体育界把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与为国家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联系在一起;然而普通大、中、小学学校真能成为国家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基地吗?它在实现学校这一目标有多的现实意义,很值得我们探讨。虽然,我国大部分在国内、国际比赛中夺取优异成绩的运动员都启蒙于学校课余体育训练[1],但启蒙不等于培养。课余体育训练只是为竞技人才的选拔提供一个选拔的平台的功能,我国竞技人才的培养体系并没有真正把普通中、小学作为它的组成部分,只是把普通中、小学学生作为它的选材基地。一旦发现可造之才就会使其脱离中小学的课余训练而纳入各级的体育运动学校、各级专业运动队进行专业系统的训练。如果要说课余体育训练真的具备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功能的话,也仅存在于国家布点于个别大、中、小学学校的体育训练基地,极其不具有普遍性。如果真以为各级专业运动队输送多少人才来评价课余体育训练的成绩的话,绝大部分的学校的课余体育训练是失败的体育论文体育论文,一事无成的。由于现行的竞技体育开始走“体教结合”之路,普通大中、小学更多担负的是此类运动员学生文化学习,而不是竞技能力的打造。因此他们除了具有运动学校、各级专业运动队队员身份外,还具有挂靠所在大、中、小学学生的.身份。当然他们亦有资格代表所在学校参加校外各类的比赛,并轻易地取得出色的竞技成绩,为校争光。但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并不是所在普通中小学培养出来的,而是由体育运动学校或各级高水平专业运动队所培养出来的。从某一角度来说,他们有充当“枪手”,学校有“请枪”的嫌疑。若普通大、中、小学通过他们获得的荣誉鼓叫自己的学校体育工作如何出色;或这类运动员身份的学生在国内外大赛披金戴银,学校而利用媒体大肆宣传自己为国家竞技体育作出极大的贡献;此中给人以自欺欺人、欺世盗名之意。

2课余体育训练与学校体育

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课余体育训练对学生来说不具普遍性,其面对的是少数具有运动特长与天赋的学生,属于高层次的体育教育;其要实现的是学校体育总目标之一的“提高少数学生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 [1]。 课余体育训练工作的好坏对学校学生整体体质的增强、运动技能的提高所起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对整个学校体育任务完成、目标的实现远次于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论文怎么写论文格式模板。学校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更多是基于学校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而不是基于学校体育的需要,表现出极强的工具性、手段性。

3课余体育训练价值分析

从理论上讲,课余体育训练较之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其不应成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可在现实的工作中,因其能成为学校的“面子”工程和“功利”的争逐场,很多学校对课余训练过分厚爱,很多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工作中,以课余训练为主,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为次。这种本末倒置“错位”现象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很多学校目前是要据课余训练的需要配备所需专项特长师资,而不是根据教学的需要,使得不少学校的师资配备不合理,制约着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落实。很多学校为了参加校外各类体育比赛取得荣誉而将本来就捉襟见肘的体育经费用于竞赛,使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缺粮”。学校之所以如此重视课余训练,是为了在校外各级体育竞赛中能获得优异的成绩,而这些都是源自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的考虑。

3.1通过训练以求获得优异体育竞赛成绩提高学校知名度

各级校际间的官方比赛它能为各个学校提供一个展现体育水平的舞台。各学校都想在此舞台上披金戴银打败对手塑造一个体育强校的形象,并借此宣传学校良好的精神面貌和较高的竞技水平体育论文体育论文,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3.2通过训练以求获得优异体育竞赛成绩彰显学校体育工作的成绩

体育竞赛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对外窗口,很多学校都试图通过这个窗口让兄弟学校和体育主管部门借此窥探到本校体育工作的成绩。虽然课余训练不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但是,很多学校都想通过训练以求获得优异竞赛成绩并借此论“英雄”。这就使得很多学校偏离学校体育工作的轨道狠抓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以图彰显学校体育工作的成就。

3.3通过训练以求获得优异体育竞赛成绩彰显“政绩”邀功论赏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工作当然是主管体育的学校领导和体育科组的工作职责,学校体育成绩当然亦成为学校领导其“政绩”的重要考评

摘要和较易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是学校课余训练与竞赛受到校领导和相关人员重视“热棒”,把其作为学校体育工作中心来抓的关键所在;使得学校体育在实践中不是践行“素质教育的方针”而是践行“功利”性的方针,扭曲学校体育三大部分的正常关系,这严重影响学校工作的健康、正常发展。

4结语

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对部分有运动天赋和运动特长的体育“尖子”实施的“精英”教育,以图实现学校、领导、体育教师的功利性目标。而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其不具有为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才的功能。学校体育不能以课余体育训练主导体育师资的配备、经费分配;不能把[:请记住我站域名/]把课余体育训练作为工作的重点,把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把在次要的位置,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

篇10:浅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延伸的价值论文

浅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延伸的价值论文

摘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延伸既是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与外延的拓展,又是顺应现当代体育文化发展趋势的一种“文化延伸”。文化延伸的重要价值取向在于增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软实力,增强人们对于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感,在新时代背景下融合当代互联网、大数据、现代体育科技等,在现代体育竞技中不断增强其实用性和吸引力,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延伸;民族文化;传承;

近些年来,我国关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一步传承和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受到当局和社会各界的重视。现今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大多存在于农村、少数民族集聚区以及城乡结合部等,这些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多带有民族传统色彩和历史年代感[1]。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对国外各种文化节日的不断引入,我国传统的体育文化受到巨大的冲击。虽然国家为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已经设立了相关的机构,出台了相应政策,但是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已经抵不住现代各种文化的冲击。

1.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延伸的现状

1.1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延伸的意义及影响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体分为理论类和非理论类两个方面。理论类主要表现在人类长久历史发展过程中渐渐形成的具有格式化和程式化的各种关于文化的理论基础。非理论类则主要表现和作用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具体可代指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心理状态、风俗特点、生活情趣和运动习惯等[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延伸是一种超越民族本身层次的延伸,超越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身所带有的保守性和民族性,文化的延伸是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未来发展空间的一种扩展。有效的文化延伸不仅可以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更重要的是可以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精神层面的价值内容。

1.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延伸特点分析

文化的进一步延伸可以促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结构更加完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本身的服务对象就是以人为主体,并且以满足人们最基本的主要需求为目标,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和不同身体功能的需求也造就了我们不同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比如东北常有的体育文化活动(滑雪、冬泳等),而在中原地区和西北地区与此不同。受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地域因素的影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则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特点。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延伸的形态在结构上的表现就更加完善,更加符合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和气候因素,真正在结构上做到满足不同人们在不同地域中体育文化需求[3]。与此同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延伸更注重对社会发展趋势的顺应,使各个民族的民族文化进一步融合交流以达到进一步的创新。

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延伸的价值取向

2.1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识更趋理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更加完善,人们对于文化的选择更加顺应时代的变化趋势,对于文化的选择更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4]。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上,人们潜意识选择去除了一些对于现代生活并没有太多意义的文化内容,传承和弘扬了一些千百年来留下来的对于我们精神生活有着良好督促作用的文化精华。这也是基于现当代社会价值观的要求下,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一步的有选择性的发扬和传承的必然。

2.2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地域特点更加明显

从当下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普遍存在地域差异性。根据我国历史进程中的各种文化风俗习惯来分析,由于长远的历史文化发展历程造就了更为丰富的体育文化资源,但是由于农耕封建社会所存在的种种局限性和未知性,我国在对地域性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上往往都会存在着一定的封闭和保守,正是这种封闭和保守大大阻碍了地域文化的互相融通,也造成了文化差异[5]。由于地域远近的差别很大,所以我国不同地域的人存在不同的体育文化认同感。虽然地域各异的文化造就了我国更为丰富多元化的文化内涵,但是由于各个地区的文化缺乏沟通交流,人们对于其他地域的文化缺乏认同感,这也就造成了文化交流的阻塞,同时大大限制了体育文化的发展空间。因此,当前建立相对完善的体育文化运行机制,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进一步广泛传播,能够大大推进群众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认知度和广泛度[6]。

2.3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得到加强

现如今经济、政治、科技各个领域的发展都日新月异,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延伸也必须要跟得上文化发展的步伐。各种新文化的.引入,对于传统民族体育文化来说何尝不是一种巨大的考验。无论是从我国经济发展来看,还是从人们的日常价值取向来看,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提高都是十分有必要的。只有在一定程度上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合理性、创新性的延伸,才能够使民族文化的软实力得到大大的提升,进一步适应人们的日常生活状态,提高我国在国际的文化竞争能力,提高我国文化的自主创新和发展能力。因此,只有进一步创新性文化延伸,把提高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软实力作为引导文化创新的价值取向,才能够对我国体育文化的长远发展起到更好的作用。

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

3.1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应与网络科技更加紧密融合

当代学校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教学普遍存在着教学方式上的问题,使得学生们对于传统体育文化的认知度并不高,而在现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和查询来源更加广泛和快捷。学校对于学生传统体育文化的教学工作中更应该创新性的加入互联网络技术,基于网络传播信息的快捷以及传播内容的多样化和趣味性,可以更大程度的对学生进行相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知识的普及和学习。而教师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并对于学生们互联网学习的内容进行一定合理化的筛选[7]。通过互联网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传统体育文化的兴趣和学习热情,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延伸和发扬。

3.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延伸在体育竞赛中得到发展

在现代各式各样的体育活动中,竞争成为体育运动的精髓所在。在不同的体育运动和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一定的竞技性,这也成为传统体育运动中常常会提到的一点[8]。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延伸,竞艺也成为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新方向。现如今体育竞艺已经成为了大多数体育学界所认可并且强烈支持的体育文化创新。竞艺是从体育的艺术和美学方面来看待体育活动的,具体可以表现在体育的器械、妆容、服装、动作、礼仪等各个方面。相比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竞技来说,在体育文化延伸中的体育竞艺更注重的是体育活动中人们身体上精气神的体现[9]。

3.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趋休闲大众化

据统计,我国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达到8836美元,预计到2022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将达到1.2万美元左右,进入到世界银行划分的高收入国家行列。在这个阶段,人们具备了享有更多休闲和闲暇时间,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对健身、康养等的需求不断增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延伸需要更加大众化、休闲化,适应人们需求变化的要求,必将越来越受到人们喜爱,其传播会更加广泛,影响将逐步扩大。

4.结语

目前保护和传承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一件大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延伸在基于现代互联网、大数据时代要求下,不仅有网络技术上的改变,更应该顺应时代趋势的变化。因此,需要加强民族体育文化的延伸工作,注重体育竞艺的进一步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我国体育文化延伸所要达到的目标,找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延伸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王保华.民族传统体育在农村体育建设中的重要性探讨[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8):111.

[2]卢兵.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导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

[3]周强猛.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中的地域性探索[J].贵州民族研究,2017,9(38):138-140.

[4]向晋湘,张小林,李玉文.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与文化适应[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31(9):1153-1157.

[5]田祖国.地域文化视阈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44(9):66-69.

[6]徐华.传播学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15-16.

[7]刘风虎.从文化学的视角谈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J].体育与科学,2010,31(5):73-75.

[8]王岗.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社会文化选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9(7):872-876.

[9]常毅臣,陈青,张建华,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延伸的价值取向与路径选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51(1):61-66.

篇11:民族传统体育生存及价值取向分析论文

民族传统体育生存及价值取向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地理环境和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并进一步介绍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特有的文化内涵以及特有的民族审美心理,在文章最后提出了当下民族传统体育生存和发展的现状。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生存;发展

1地理环境和民主传统体育的形成

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创造了不同的文化,一个优秀的民族文化是这个民族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下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形成的。在五千年前,中华民族所在的环境是十分闭塞的,我国的大部分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因此我国的主要农业是耕作的方式,农牧业并存的格局。同时,我国的传统文化也是在农业文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随着农业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也不断地在发展。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我国的地理环境对民族体育的产生又有许多影响。我国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促使了我国有近千种民族体育项目,并且各有千秋,在西藏的青藏高原地区流行的是马球,在蒙古族盛行的是摔跤。位于亚热带地区最突出的民族传统体育就是长跑等。还有其他少数民族各具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例如白族的跳山羊、傣族的跳草垛、满族的骑马射箭等等。

2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特有的文化内涵

在人类社会的进程中,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民族体育形态,这种体育形态带有着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印记。我国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是在封建社会中依靠传统农业的文明文化的发展经过长年累月积累而来的,民族传统体育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也与我国的文化思想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国传统的民组体育思想结合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家的思想。所以,在我国传统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中就有“礼”的特征,强调了天人合一的观念。民族传统体育所关注的就是对人体运动过程中的精神、形态方面的描述。这些民族的传统运动都主张强调“和谐”,在民族传统的体育运动中,领悟其中的道理。例如:我国传统体育当中的太极拳等等。

3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特有的民族审美心理

每一个民族在审美心理上都反映着这个民族所具有的独特的思想和感情,并且在对与同样事物的理解方面上,不同民族的文化都存在着许多差异。这些并不是我们的大脑意识形态不同,而是我们民族在民族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与西方民族有着许多不同之处。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结合了我们民族特有的经济、文化、政治、地理等各种不同因素发展起来的具有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特点的民族传统体育。它具有独特的民族审美心理,从民族体育的角度上看突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从技术上来看,民族体育可以折射出中华民族善用技巧,以智斗勇的心里;在比赛规则上,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更具有表演特色比起具体的比赛规则,在双方比赛的过程中,中国传统的项目以礼为先,点到为止,反正中华民族高尚的人格。

4民族传统体育生存和发展的现状

4.1弘扬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党政机关十分注重民族文化的发展,提高了读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重视,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方针政策引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使民族传统体育能够繁荣发展。繁荣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相关政策的法规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越来越重视民族传统体育的法规建设,一些民族传统体育的制度也相继被纳入相关的法规条例中在《民族区域自治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这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中都有关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制度。这些相关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会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不断完善。

(2)多种民族传统体育积极开展活动。从1984年以来,我国的全国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运动会积极开展起来,运动会每四年一届,这种传统运动会比赛的体制不仅促进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并且还带动了少数民族地方的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发展,各省市也根据地方特色纷纷开展民族传统体育。

(3)一些民族地区通过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一步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并且民族传统体育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占得比重越来越重要。民族体育也成为发展民生的一种手段,就像湖南凤凰,当地有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打花鼓、上刀山等,这一些列活动都是促进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4)一些传统的体育项目被引入学校,进行授课。随着政府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许多高校、相关体育部门都建立了民族传统体育系统,例如传统的武术表演等。

4。2民族传统体育呈现“冷落”态势

尽管政府大力宣传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传统体育也积极扩宽多条道路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发展,但是随着现代体育的不断发展,现代体育对人们大众所产生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本民族的.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相比,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的发展还是十分艰难的,发展前景还不是很乐观。这种“冷落”态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为了将文化好好的保存下去,但正是这种保护,也越说明在这些受到保护的遗产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人们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低。例如湖南中部地区有一种民间武术叫梅山武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流行在当地的一些农村,但是到了九十年代这种武术就渐渐的淡出了农民的生活,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这种拳种就与当地群众的联系越来越少,在当地没有发展起来,这样的实例应该值得我们反思。

(2)新生代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在最近的调查显示中发现,少数民族居民在日常的体育锻炼中选择传统的民族体育的不到15%。而且在城市健身的居民中,只有少部分的老年群众会选择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健身,而许多新生代的市民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不是十分了解,并且大部分的新生代年轻人更乐于接受现代体育的方式进行健身。目前,许多地区都形成了这样的局面,只有少部分的老年人坚持传统的民族体育,中年人厌倦传统民族体育,绝大多数青年人不了解传统的民族体育有哪些具体的项目,不知道这样的状况持续下去,未来几十年会不会有更多的传统民族体育会消失在大众的眼中。

(3)学校传统民族体育教学活动开展困难。尽管血多学校都纷纷建立了有关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但是由于专业所受限制,许多项目都不能进行专业教学。在许多当地的中小学,虽然有当地的民族体育,但是由于传统的民族体育所消耗的精力比现代体育更多,不利于传统民族体育项目的好好开诊,更适合发展现代体育项目。

4。3影响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社会因素

(1)政府的主导力度。政府是国家的权力机关,政府的行为将会促使事物发展朝着国家建设的争取方向发展。我国政府积极制定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相关政策,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往更好的方向发展,同时也希望民族传统体育能满足更多的人民大众的生活,能进一步完善民族传统体育体系的建立。民族传统体育的积极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文化的发展,因此政府才会进一步采取措施大力法阵民族传统体育事业。正因为有了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民族传统体育事业才会越来越好的发展。

(2)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工业化社会,民族传统的体育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不仅仅满足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人们更乐于在现代体育事业中寻找共同的兴趣。民族传统体育余姚改进传统的方式,应该改进新的方式,更符合现代人民所需要的一种方式。

(3)文化发展中的冲突与融合。随着全球化的趋势逐渐加强,各民族文化也相互融合,其他民族文化也影响我国的民族文化,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人们总是习惯接受优秀的文化而抛弃较差的文化。民族文化的发展正是在这种不断的冲突和融合中相互存在。所以,我们在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时应该积极发展民族体育中优秀的部分,对于较差的部分我们应该及时改正或者抛弃。这样才会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又好又快的发展下去。

(4)传统农耕文化的滞后性。民族传统体育在农业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方式相融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思想的建设。这下传统思想深深的渗透到民族传统体育当中,这往往与现代体育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在许多传统的体育活动中,这些活动可能带有一定“神”的概念,这些单纯的民族传统活动不具有现代体育活动中的效果,因此这些民族传统的体育活动不能在高校的课堂上进行开展。这种传统的民族体育,没有正确价值体系,相比较现代体育缺乏核心的竞争制度和现代体育独立的思想价值体系。

5结语

民族传统体育要想发展好必须建立正确的民族体育价值体系,完善民族传统体育中的思想建设,才会使民族传统体育更好发展。

篇12: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价值取向研究论文

摘要:自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及冲击日益加强,致使我国众多优秀传统文化开始游离于我国主流文化之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含着丰富的哲学、养生学等文化内涵,然而近些年来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瓶颈日益凸显。本研究通过分析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内涵,从立足现代,融汇中西、树立价值,明晰内涵、面向未来,走向世界三方面阐述了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所应该坚持的价值取向,以期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浅析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

浅谈中职学校课余运动队心理训练策略研究的论文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新取向论文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论文

体育活动调查研究论文

体育工作总结

小议职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论文

体育科组学期工作计划

浅谈体育运动的作用和影响论文

绿色发展理念下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论文

浅谈篮球运动作为中学生课余体育的价值论文
《浅谈篮球运动作为中学生课余体育的价值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浅谈篮球运动作为中学生课余体育的价值论文(共12篇)】相关文章:

高校篮球俱乐部文化发展探究论文2022-09-08

体育组教学总结2022-04-29

小学体育教师述职报告2023-03-19

体育教学改革论文2022-09-08

浅析快乐体育的学科论文2022-09-13

秋季体育教师教学工作计划2022-12-24

试析对21世纪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的探讨论文2022-10-27

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的思考论文2023-03-20

小学体育课中的逻辑学小议论文2022-08-13

体育文化对构建和谐校园的作用的论文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