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说理题的解答与讲授论文(共11篇)由网友“栖头鸭呀”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物理说理题的解答与讲授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篇1:物理说理题的解答与讲授论文
物理说理题的解答与讲授论文
一、物理说理题解答现状的分析
1.物理说理题的重要性
所谓说理题,从广义上说就是用语言文字记叙、说明、回答、论证的物理问题,要求回答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及怎么做。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不但要传授物理规律与原理,更需要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具体过程。为了体现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题中出现了说理题型。翻开物理教科书,可以发现以前的框框条条不复存在,更多的图片代替了原有的大段大段的文字。其中占有较大篇幅的是物理体验与物理探究过程。不管是物理体验还是物理探究过程的教学都离不开说理。由此可见说理在物理教学中越来越重要。
2.学生为什么感觉物理说理题难
要想完成物理说理题,就要求学生能“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就是通常所说的要明其理。而要想准确完整的解答此类试题,学生则必须集多种能力于一身———观察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能同时具备以上四种能力谈何容易,于是物理说理题成了学生的老大难。
3.学生在解答物理说理题时存在的问题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仔细的观察与分析,笔者发现学生在解决说理题时通常存在以下问题:
①学生面对物理情景不能准确的用物理概念术语来解释,依然根据生活经验用日常生活语言(日常生活用语)来解释。
②学生不知道用何种物理知识来解答,即不能明确题目中情景到底与哪些物理概念是相关联的。
③学生在书面表达时东拉西扯、空话连篇,甚至自相矛盾、漏洞百出。
二、物理说理题的解题思路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物理说理题大体思路为如下三步:第一步,找出原理(即找出该说理题所考查的主要物理知识点);第二步,结合材料(即结合材料来扩充原理);第三步,得出结论(实质就是将问题改成陈述句而已)。
例如:为什么煤气炉停火后,锅中的汤还能继续沸腾一会?一眼看过去就知道这道题考查的是沸腾的两个条件:达到沸点和继续吸热。所以解答的第一步就写:汤要沸腾就必须满足两个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第二步结合材料。先来分析一下该材料:煤气炉停火后,锅中的汤还能继续沸腾一会。言下之意是煤气炉停火前,锅中的汤一直在沸腾。此时锅中的汤已经达到沸点了。煤气炉停火后,照理说锅中达到沸点的汤应该停止沸腾,因为煤气炉再也不能提供汤沸腾所需要的热量了。可是题目中却说汤能继续沸腾一会,也就是说还有东西能提供汤沸腾所需要的热量。那么这个东西会是什么呢?稍作思考便知它只能是与汤紧密接触的锅了。于是第二步就显而易见应该这样写:煤气炉停火后,因为锅底仍有余热,此时锅中已经达到沸点的汤继续吸收来自锅底的热量。最后,得出结论:所以锅中的汤还能继续沸腾一会。(题目中“锅中的汤还能沸腾一会?”改为陈述句的表述。)
但是,物理中的说理题千变万化,问法也是多种多样。有时考查知识点相同,问题改变一下,那我们回答的`方式也要随之改变。但是万变不离其中,不管怎样变,都离不开以上介绍的三步骤。唯一需要改变的是结合材料的方式。问题多样,结合材料的方式也应是多样的。
三、几种常见的说理题的解答
1.含蓄文字的说理题
此类说理题一般是对含蓄文字如成语、古诗、谚语等比较晦涩的语言进行说理。一般解答此类题型在结合材料时就必须先对含蓄文字进行解释一番,解释成白话文,然后再结合原理进行说理。
例如:与厨房有关的两个词分别是“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这两个词个说明了什么道理?同样此题也是考查的沸腾的两个条件:达到沸点和继续吸热。因此第一步与上面所说一样,即写为汤要沸腾就必须满足两个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而在回答第二步前就必须先解释一下“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的涵义。前者“扬汤止沸”是指把热水舀起一部分,然后再倒回去,由于这部分水要带走部分热量,放入锅里时又要从锅里的水中吸收热量,使锅里的水的温度低于沸点从而使水暂时停止沸腾;后者“釜底抽薪”则是将灶里的燃料拿出,停止热量供给,使锅里达到沸点的水因无法再吸收热量,从而停止沸腾。
2.为什么要这样做的说理题
(1)冬天或气温很低时,往玻璃杯中倒入沸水,应当先用少量的沸水预热一下杯子,这是为什么?
(2)在高山上煮食物,如果用平常所看到的锅,则食物不会熟,而要用高压锅,请说说理由?
(3)当人骑自行车前进时,若遇到紧急情况,一般情况下要先捏紧后刹车,然后再捏紧前刹车,或者前后一起捏紧,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以上三题都是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题目。第一题告诉我们,在冬天或气温很低时,在往玻璃杯中倒入沸水前,应当这样做即先用少量的沸水预热一下杯子。第二题告诉我们,在高山的上煮食物应该用高压锅。第三题告诉我们,当人骑自行车前进遇到紧急情况时,应该要先捏紧后刹车,然后再捏紧前刹车,或者前后一起捏紧。
解答此种说理题一般在结合材料时需要正反两面来说,即正说若这样做了有什么好处;反说若不这样做会出现什么后果。正反的顺序可以根据题目的要求而定。以题(2)为例来说一下怎样解答此种题型。第一步,找原理:气压越低,水的沸点越低。第二步,结合材料:反说:顶较山底气压低,水的沸点低,
因此食物不会煮熟;正说:若用高压锅,锅上方的气压高,水能达到100℃,因此食物会煮熟。第三步,得出结论:所以在高山上煮食物,我们用高压锅而不用平常所看到的锅。
3.惯性说理题
在物理课程标准中“惯性”这一节要求达到理解的程度即要求学生要把惯性与头脑中已有知识建立联系,并会用语言对惯性现象进行解释。惯性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那如何来解释惯性说理题呢?首先应该明确惯性不能用“作用”来描述,而应该说“具有惯性”或“由于惯性”。其次需要掌握解答惯性题的一般步骤:
①物体原来什么状态;
②与研究对象紧密接触的物体由于什么原因变成了后来的状态;
③研究对象由于惯性变成了什么状态。
以“为什么把锤柄的一端在地面上撞击几下,锤头就紧紧套在锤柄上了?”这题为例。解答过程如下:第一,找出原理,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第二,结合材料。
①(物体)锤头和锤柄在撞击地面之前共同处于运动状态;
②(与研究对象紧密接触的物体)锤柄着地后,因地面的撞击而停止运动;
③(研究对象)锤头由于惯性要继续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第三,得结论。所以把锤柄的一端在地面上撞击几下,锤头就紧紧套在锤柄上了。
四、培养学生解答说理题的方法
1.注重概念与规律教学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知道解答此类题目的基础就是对物理规律和原理的熟练掌握。就像盖房子一样,打地基是基础,只有地基坚强牢固,上面的工程才能顺利进行。若地基如豆腐一般,那可是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搞不好就全军覆没了。由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尤其注重概念和规律的教学。
2.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
做任何题目,审题是关键。如果审题不清,即使后面回答的精彩绝伦、无与伦比,也会像竹篮打水一样一场空,得不到分数。因此,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就变得至关重要。如何训练学生在物理说理题中的审题,就是让学生尽可能全方位、多角度地挖掘题目中的物理原理与规律,然后在草稿纸或是在心里一一罗列出来。经常这样训练,学生才不会一叶障目,才能全面思考问题。
3.培养学生结合材料的能力
从上面的解答技巧中,我们得知,结合材料是物理说理题中的中心环节。一道物理说理题的成败就看结合材料部分是如何了。培养学生的物理说理题的能力的关键就在此步。要培养学生结合材料的能力,就着重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是:
“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在这一过渡时期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其逻辑推理能力还是极不完善的。因此,学生往往对说理题中所提供的物理事件和情景,无法分析和推理出关联哪个物理知识,从而感到无从下手或答非所问。比如,在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为什么要取两个棋子?学生往往回答“是为了验证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学生回答的是“在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为什么要取等大的两个棋子”,而非回答“为什么要取两个棋子?”如此就答非所问了。上述问题只有通过有针对性的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才能改观。
那么如何进行呢?通过教学实践发现,训练学生进行“语段分析”对培养其逻辑推理能力是很有帮助的。例如:人从深水区慢慢走向岸边的过程中,脚有何感觉?语段分析如下:首先让学生找出其中的关键词———脚的感觉,然后找出有用的信息———深水区至岸边,最后进行思维加工———为什么人从深水区走向浅水区,脚的感觉会不同?从生活经验可知人从深水区到浅水区,脚是越来越疼的。显然脚越疼说明脚所受的压强越大。那么问题就转化为为什么人从深水区走向浅水区,脚所受的压强会增大呢?再引导到“深水区与浅水区的区别是深度不同”上去思考,如此一步步推理才能直指对应的物理知识———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强越大。
实践证明,如果日常的教学当中能够坚持如此分析引导学生,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必将得到极大的提高,从而使其解答物理说理题时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2)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语言是思维的外显,因此语言表达的不清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思维的不清晰,而思维的流畅清晰有时又要借助于语言表达来促进,只有能够借助专业语词概念进行思考的人才能进行顺畅的思维,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也是人类有别于其他生物的本质区别所在。基于此,要想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完全可以从用专业语言翻译的思维过程入手。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让学生用语言翻译课本中的插图内涵。因为插图总是出现在相关知识的旁边,学生往往一看就能明白其中的含义,但真正要其表达时他们就会表达的含糊不清,断断续续。究其原因,学生此时的思维往往是凌乱的和跳跃的,并不是流畅清晰的。此时语言与思维不能同步的困境正好为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和契机。教师只要适时要求学生用语言述说其推理过程,则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就能得到提升。如果同时,教师更进一步要求学生将过程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效果将会更加明显。
笔者在教学中还采用以下做法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平时的习题课中,无论是选择、填空、实验、计算,只要题目存在两步以上的思维推导过程时,不仅要求学生写出答案,而且要求学生用语言表达其思维过程,而不是简单的仿效教师讲解思路。虽然刚开始时学生可能不习惯,课堂节奏有些慢,甚至对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打击。因为他们可能会认为自己都答对了,怎么还要说为什么这样呢?情绪上会出现急躁和逆反。此时就需要教师排解引导了。如果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就会习惯成自然,他们往往也会自觉尝试用语言帮助其思维推理,从而使得思维与语言进入了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之中。因此,可以从根本上克服了学生“想当然”就得出结论的情况,学生的表达能力无形之中也得到极大的锤炼和提升。
4.引导学生总结解答各种物理说理题的模式
从以上的物理说理题的解答技巧中,我们发现,其实物理说理题是有规律可循的,每种说理题将有自己的一种说理模式。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在经过一系列的练习之后,学生是完全有能力自己总结出解答每种物理说理题的模式的。
篇2:怎样解答化学说理题
怎样解答化学说理题
说理题是一种要求推理过程严谨,理论性、逻辑性较强的题目。由于一些同学在平时的学习中存在着重计算、轻说理的倾向,加之知识面窄,表达能力差,故而在解答化学说理题时,往往说理不全、条理不清、主次不分、用词不准、因果不明。那么,怎样正确地解答说理题呢?一般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即从一般原理、定律出发,推导出特殊事物的结论。由一般的判断(大前提)、特殊的判断(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的三段论法,是解答说理题中应用最广的一种演绎推理方法。这种推理过程首先要求前提正确、其次是推理过程应一贯,不矛盾,不模棱两可,每步都要有根有据,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正确。下面通过举例向同学们加以说明。
例1.下列物质里各元素以游离态存在还是以化合态存在,为什么?
①氧气②二氧化硫③铁粉④硫粉⑤CaO(初中《化学》第45页习题3)解答:元素一般都有两种存在的形态。以单质形态存在的叫元素的游离态;以化合物形态存在的叫元素的'化合态(大前提)。因为氧气、铁粉、硫粉是单质,二氧化硫和氧化钙是化合物(小前提)。所以,组成氧气、铁粉及硫粉的氧元素、铁元素,硫元素皆以游离态存在;而组成二氧化硫、氧化钙的氧元素、硫元素、钙元素均以化合态存在(结论)。
例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镁带的质量增加了,为什么?
(初中《化学》第54页习题1第四题)
解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一定等于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大前提)。镁带在空气里燃烧,是镁和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镁(小前提),所以,生成物的质量比镁带的质量增加了(结论)。
三段论法,大前提和小前提先后次序也可颠倒。
例3.为什么用湿手接触正在通电的电器设备更容易发生触电事故?(初中《化学》第172页习题1)解答:一般天然水和汗水都是某些电解质的稀溶液(小前提)。电解质溶液能够导电(大前提)。所以用湿手接触正在通电的电器设备更容易触电(结论)。
上述例题的解答过程是应用一个三段论的推理,但在有些题目中需要几个三 段论组合起来成为一个复合推理,才能得出最后结论,其中前一个三段论的结论是作为后一个三段论的大前提或小前提的。
例4.炉火用扇子扇,越扇越?蜡烛火焰却一扇就灭,?裁矗浚ǔ踔《化学》第220页总复习题14题第①题)解答:燃烧着的可燃物当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火焰就会熄灭(大前提)。
用扇子扇火会使空气流动带走热量(小前提),所以,不论是炉火还是燃蜡用扇子扇时都会降低温度(结论又可作大前提)。不过,扇子扇燃蜡时,空气流动带走的热量会使其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而炉火的着火面积大,热量多,用扇子扇时不能使它们温度迅速降到着火点以下,相反,由于空气流通,使氧气供给更充分(小前提),所以,炉火用扇子扇,越扇越旺。蜡烛火焰却一扇就灭(结论)。
通江以上例题说明,要透彻、全面地解答说理题,
[1] [2]
篇3:高考物理解答题解题技巧
一:反证举例法
有些选择题的选项中,带有“可能”、“可以”等不确定词语,只要能举出一个特殊例子证明它正确,就可以肯定这个选项是正确的;有些选择题的选项中,带有“一定”、“不可能”等肯定的词语,只要能举出一个反例驳倒这个选项,就可以排除这个选项。
二:等效替换法
等效替换法是把陌生、复杂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保证某种效果、特性或关系相同的前提下,转化为简单、熟悉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来研究,从而认识研究对象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想方法。等效替换法广泛应用于物理问题的研究中,如:力的合成与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效场、等效电源等。
三:整体隔离法
分析多对象问题时,当题干所要分析和求解的物理量不涉及系统内部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时,可把多个物体所构成的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称为整体法,这是一种有效的解题思路。整体法与隔离法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一般要采取先整体后隔离的方法,这两种方法配合起来使用,常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四:估算求值法
有些选择题本身就是估算题,有些貌似要精确计算,实际上只要通过物理方法(如:数量级分析),或者数学近似计算法(如:小数舍余取整),进行大致推算即可得出答案。估算是一种科学而有实用价值的特殊方法,可以大大简化运算,帮助考生快速地找出正确选项。
五:单位判断法
从物理量的单位出发筛选出正确答案。如果等式两边单位不一致,或所列选项的单位与题干要求量不统一,则肯定有错误;或者,尽管式子两边的单位一致,却仍不能确保此式肯定正确,因为用单位判断法不能确定常数项的正确与否。
高考物理常见的失分项
1、不按题目要求答题,画图不规范;
2、实验器材读数时不注意有效数字的位数;
3、高考物理解题过程分析不全面,只注意到开始阶段,而忽视对全过程的讨论;
4、计算数值错误,无法求解;
5、书写不规范,失分。
提高学习的效率方法
经验一:
1、不妨给自己定一些时间限制。连续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自己产生厌烦情绪,这时可以把所有的功课分成若干个部分,把每一部分限定时间,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效率,还不会产生疲劳感。如果可能的话,逐步缩短所用的时间,不久你就会发现,以前一小时都完不成的作业,四十分钟就可以完成了。
2、不要在学习的同时干其他事或想其他事。一心不能二用的道理谁都明白,可还是有许多同学在边学习边听音乐。或许你会说听音乐是放松神经的好办法,那么你尽可以专心的学习一小时后全身放松地听一刻钟音乐,这样比带着耳机做功课的效果好多了。
3、不要整个晚上都复习同一门功课。这样做非但容易疲劳,而且效果也很差。每晚安排复习两三门功课,情况要好多了。
经验二:
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呢?
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劳逸结合。学习效率的提高最需要的是清醒敏捷的头脑,所以适当的休息,不仅仅是有好处的,更是必要的,是提高各项学习效率的基础。
那么上课时的听课效率如何提高呢?
课前要有一定的预习,这是必要的,不过预习比较粗略,无非是走马观花地看一下课本,这样课本上讲的内容、重点大致在心里有个谱了,听起课来就比较有针对性。预习时,不必搞得太细,如果过细一是浪费时间,二是上课时未免会有些松懈,有时反而忽略了最有用的东西。
上课期间还有一个时间分配的问题,老师讲有些很熟悉的东西时,可以适当地放松一下。
另外,记笔记有时也会妨碍课堂听课效率,有时一节课就忙着抄笔记了,这样做,有时会忽略一些很重要的东西,但这并不等于说可以不抄笔记,不抄笔记是不行的,人人都会遗忘,有了笔记,复习时才有基础,有时老师讲得很多,在黑板上记得也很多,但并不需要全记,要记一些书上没有的定理定律,典型例题与典型解法,这些才是真正有价值去记的东西。否则见啥记啥,势必影响课上听课的效率,得不偿失。除了十分重要的内容以外,课堂上不必记很详细的笔记。如果课堂上忙于记笔记,听课的效率一定不高,况且你也不能保证课后一定会去看笔记。课堂上所做的主要工作应当是把老师的讲课消化吸收,适当做一些简要的笔记。
经验三:
学习效率是决定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如何提高自己学习效率呢?
一、要自信。很多的科学研究都证明,人的潜力是很大的,但大多数人并没有有效地开发这种潜力,这其中,人的自信力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无论何时何地,你做任何事情,有了这种自信力,你就有了一种必胜的信念,而且能使你很快就摆脱失败的阴影。相反,一个人如果失掉了自信,那他就会一事无成,而且很容易陷入永远的自卑之中。
二、学会用心。要自信。选“好题”,时间限制。连续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自己产生厌烦情绪,这时可以把功课分成若干个部分,分门别类。
篇4:高考物理解答题解题技巧有哪些
物理部分一般是3道理论大题,其中两道力学题一道电学题,也有一道力学题两道电学题的情况,不过这种情况较少。其中,力学题常常以物体的碰撞或连接体为背景,涉及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牛顿运动定律、平抛运动与圆周运动规律、动能定理、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等知识的综合;电学题则以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匀强磁场中的运动最为常见,有时还出现有关电磁感应的综合性大题,涉及电场、磁场、电磁感应定律与力学规律的综合。那么,考生怎样才能在物理计算题上获得高分呢?可以参考以下答题技巧:
1.对于多体问题,要正确选取研究对象,善于寻找相互联系
选取研究对象和寻找相互联系是求解多体问题的两个关键。选取研究对象需根据不同的条件,或采用隔离法,即把研究对象从其所在的系统中抽取出来进行研究;或采用整体法,即把几个研究对象组成的系统作为整体来进行研究;或将隔离法与整体法交叉使用。
通常,符合守恒定律的系统或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系统,宜采用整体法;在需讨论系统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时,宜采用隔离法;对于各部分运动状态不同的系统,应慎用整体法,有时不能用整体法。至于多个物体间的相互联系,通常可从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运动的时间、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方面去寻找。
2.对于多过程问题,要仔细观察过程特征,妥善运用物理规律
观察每一个过程特征和寻找过程之间的联系是求解多过程问题的两个关键。分析过程特征需仔细分析每个过程的约束条件,如物体的受力情况、状态参量等,以便运用相应的物理规律逐个进行研究。至于过程之间的联系,则可从物体运动的速度、位移、时间等方面去寻找。
3.对于含有隐含条件的问题,要注重审题,深究细琢,努力挖掘隐含条件
注重审题,深究细琢,综观全局重点推敲,挖掘并应用隐含条件,梳理解题思路或建立辅助方程,是求解的关键。通常,隐含条件可通过观察物理现象、认识物理模型和分析物理过程,甚至从试题的字里行间或图像中去挖掘。
4.对于存在多种情况的问题,要认真分析制约条件,周密探讨多种情况
解题时必须根据不同条件对各种可能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必要时要自己拟定讨论方案,将问题根据一定的标准分类,再逐类进行探讨,防止漏解。
5.对于物理技巧性较强的问题,要耐心细致寻找规律,熟练运用物理方法
耐心寻找规律、选取相应的物理方法是关键。求解物理问题,通常采用的物理方法有:方程法、比例法、数列法、不等式法、函数极值法、微元分析法、图像法和几何法等,在众多物理方法的运用上必须打下扎实的基础。
6.对于有多种解法的问题,要开拓思路避繁就简,合理选取最优解法
避繁就简、选取最优解法是顺利解题、争取高分的关键,特别是在受考试时间限制的情况下更应如此。这就要求我们具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和熟练的解题技巧,在短时间内进行斟酌、比较、选择并作出决断。当然,作为平时的解题训练,尽可能地多采用几种解法,对于开拓我们的解题思路是非常有益的。
篇5:高考物理解答题解题技巧有哪些
无论答什么题都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1、选择技巧
高考物理选择题一般考查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及应用,选择题答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因为物理选择题答案是多选的,所以当某一选项不能确定时,宁可少选也不要错选。
(2)注意要求,看选择的是“不正确的”还是其他。
(3)做选择题的常用方法:①排除法②直接推断法③观察
2、解答题
(1)审题:对于高考物理解答题,首先要仔细读题,弄清题意。对题目中的信息进行搜索、提取、加工,在物理审题中,要全面细致,重视题中的关键词和数据,还常常要通过画草图展示物理情景来帮助理解题意,保证审题的准确性。否则,高考物理审题一旦方向偏了,只能是白忙一场。
(2)计算:高考物理解答题通常都立足于数学方法,解题就是方程,然后求解。方程蕴含在物理过程中以及整个过程的各个阶段中,存在于状态或状态变化之中。要注意计算的结果的准确,否则及时过程再好也是徒劳。
(3)书写:在高考物理答题是要注意规范作答,保证一定的卷面分,高考物理答题过程尽量使用专业术语简单明了、突出物理知识点。方程式准确、条理规范,文字符号要统一,单位使用要统一,作图要规范,结果要检验,最后要有明确结论。
3、实验题
实验题是高考物理必不可少的题型之一,实验题一般采用填空题或作图题的形式出现。高考物理常规实验题:主要考查课本实验:试验器材、原理、步骤、读数、注意问题、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解答常规物理实验题时,要在细、实、全上下足功夫。设计型实验重在考查实验的原理。要求同学们能审清题意,明确实验目的,应用迁移能力,联想相关实验原理。一定要强调科学性、安全性、准确性、简便性。
高考物理选择题做题技巧
一:反证举例法
有些选择题的选项中,带有“可能”、“可以”等不确定词语,只要能举出一个特殊例子证明它正确,就可以肯定这个选项是正确的;有些选择题的选项中,带有“一定”、“不可能”等肯定的词语,只要能举出一个反例驳倒这个选项,就可以排除这个选项。
二:等效替换法
等效替换法是把陌生、复杂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保证某种效果、特性或关系相同的前提下,转化为简单、熟悉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来研究,从而认识研究对象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想方法。等效替换法广泛应用于物理问题的研究中,如:力的合成与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效场、等效电源等。
三:整体隔离法
分析多对象问题时,当题干所要分析和求解的物理量不涉及系统内部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时,可把多个物体所构成的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称为整体法,这是一种有效的解题思路。整体法与隔离法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一般要采取先整体后隔离的方法,这两种方法配合起来使用,常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四:估算求值法
有些选择题本身就是估算题,有些貌似要精确计算,实际上只要通过物理方法(如:数量级分析),或者数学近似计算法(如:小数舍余取整),进行大致推算即可得出答案。估算是一种科学而有实用价值的特殊方法,可以大大简化运算,帮助考生快速地找出正确选项。
五:单位判断法
从物理量的单位出发筛选出正确答案。如果等式两边单位不一致,或所列选项的单位与题干要求量不统一,则肯定有错误;或者,尽管式子两边的单位一致,却仍不能确保此式肯定正确,因为用单位判断法不能确定常数项的正确与否。
高考物理常见的失分项
1、不按题目要求答题,画图不规范;
2、实验器材读数时不注意有效数字的位数;
3、高考物理解题过程分析不全面,只注意到开始阶段,而忽视对全过程的讨论;
4、计算数值错误,无法求解;
5、书写不规范,失分。
高考物理解答题解题技巧
篇6:物理与生活论文
正反态物质探究【1】
我们知道,在著名的Dirac方程中,出现了负能态。
一时期有人建议将它强行抛弃。
但是,后来发现,有两条基本理由反对抛弃负能态。
第一条理由是理论物理上的。
即由Dirac方程得出,开始时处于正能态的体系有诱导跃迁到负能态的几率,因此,若抛弃负能态,会出现矛盾;第二条理由是数学上的,即抛弃负能态会导致波函数集合不完备,而任意函数无法表示为一个不完备的函数集展开式。
因此,负能态是必要的,负能态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态之一,是客观存在。
从时空点1到时空点2的相对论情况下的传播子
可以看出,t2时刻x2处的波函数是由二相项决定的,头一项是来自早些时候的正能态的贡献,而第二项来自迟些时侯的负能态的贡献。
这说明,正能态与负能态是紧密相关的,它们是同一物质的不同运动状态。
下面我们考虑宇宙力的问题:
我们考虑相对论情况下的万有引力定律为:
再考虑量子测不准原理有:
当△r〈△rc或△t<△tc;即物质的活动空间足够小或物质的存在时间足够短,则其内部物质力将由正值变为负值,即万有引力将变为万有斥力;也就是说,此时,时空进入反时空,物质成为反物质,这也是就是宏观内看不到反物质的根本原因。
但可以说,反物质(即反宇宙)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同样,若把我们目前的宇宙初期定义为r0=0或t0=0时,(r为宇宙半径,t为宇宙时)则有:
当r由上所述,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宇宙模型,我们称为关屹瀛模型,如图(1)
AB-O-DC区(即环内双喇叭区)构成虚时空(反态),它是高能态区,能量为负值,空间曲率为负值,满足罗氏几何性质;AB-FE-DC区(即球外表面)构成实时空,它相对于虚时空为低能态,能量为正,空间曲率为正,满足黎氏几何性质。
虚时空中不存在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因果律也不再成立.用数学言语言说,即罗氏空间里,过直线外一点,可做无数条直线不与该直线相交;在黎氏空间中,过直线外一点的所有直线都与该直线相交.AB,DC构成视界环.。
从外部看,DC环构成白洞,AB构成黑洞,黑洞与白洞通过O段相连通。
现在,假设一物质以恒定速率由O处开始向下旋转,当旋过DC时,时间反转,由负变正,手性翻转,反态物质变为正态物质,继续旋至AB时,时间,手性再次翻转,时间由正又变为负,物质态又变为反物质态。
因此,上述过程可以说成一电子_正电子对在CD处产生,并沿时间正向运行至AB处湮灭。
另外,同样也可以说,有一粒子从CD处起经EF运动至AB处,在这一段中,粒子显负电性;当粒子从AB经O点逆时间旋至CD处时,在这一段中粒子显正电性。
如果我们沿中线切开模型,从横断面看一侧,如图2。
则物质由O经内侧至D,再经外侧F至B,再经内侧至O点的过程,可看成是经O-D-F-B的过程,这类似粒子在时空图中做匀速运动。
如果把这一过程投影在空间轴上,则这一过程又形成一个简谐振动过程。
假设规定空间轴由模型外部指向内部为正,则图2中粒子运动在空间轴上的投影,在D-F-B段,力为正,以引力为主;在B-O-D阶段,力为负,以斥力为主。
粒子在时空图中B、D点上的运动速度在空间轴上的投影,其速率最大,方向相反,而加速度为零。
在O、F点处运动速度在空间轴上投影速度为零,但加速度绝对值最大,且符号相反。
如果把上述过程投影在二维空间平面上(图3),则可见,宇宙初期为超光速加速膨胀,以斥力为主,为罗氏空间,空间曲率为负,为负能态区;当膨胀到一定尺度(r=rc或t=tc)时,宇宙开始低光速减速膨胀,此时以引力为主,为黎曼空间,空间曲率为正,为正能态区。
由于引力的作用,宇宙膨胀到一定程度时,开始低光速加速收缩,此时仍为黎曼空间,仍以引力为主;当收缩的一定尺度(r=rc或t=tc,即视界面)时,宇宙开始超光速减速收缩,此时又以斥力为主,又为罗氏空间。
宇宙就是这样循环往复的。
另外,当物质空间足够小(或许在普朗克尺度以下)或物质发生时间足够短时,将进入超光速的.负的高能态罗氏空间中,宇宙力将改变符号,以斥力为主,这一空间形成小宇宙,小宇宙同样遵循关屹瀛环式宇宙模型。
小宇宙与我们宏观宇宙之间存在由近光速构成的视界面,这些特殊区域(小宇宙)将在我们目前的宏观宇宙中形成大量小的黑洞和白洞。
由于视界环上运动的物质在空间轴上的投影形成了以光速运动的物质构成的视界面,但界面内的观察者仍可以认为其所在宇宙是无限的,因为,依照公式(2)所有不断接近界面的观察者的尺,都在随速度的不断增大而不断缩短.因此,该观察者可以用它的尺无限地丈量下去,而永远也不能到达以光速运动的物质构成的宇宙的边界.由哈勃定律可知,在距离我们十分遥远的宇宙深处运动的物质,其速度是可以无限地接近光速.在那里由于十分接近宇宙的边缘,正物质与反物质相互作用也十分剧烈,其作用的结果产生了大量的高能伽玛光子,这种光子将均匀地弥漫在整个空间.这就是宇宙深处强烈物质脉动现象及伽玛射源的弥漫性来源。
所以,正、反态物质的区别:在时间上,表现为一个在时间正向运行,一个在时间中逆向运行;在空间上,表现为加速度符号相反。
至此。
可以推断,在同一的不变的参考系中,其粒子的加速度符号不同,必然显示出不同的电荷性质。
由此,可以解释雷雨云中电荷的形成与分布,以及降水电荷的形成与分布。
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研究【2】
摘要:
本文阐述了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保持、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学习物理的方法,以及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同时渗透了一些自己对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理解。
关键词:学习兴趣方法成功物理教学师生关系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不喜欢某一学科,最终将导
致该科目的成绩下降,甚至放弃该门功课。
类似例子比比皆是,所有的人都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愿意学习、乐意学习、主动学习,就会事半功倍[1]。
然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像温室中的幼苗,经不起太多的打击,特别是物理课,许多学生反映难学,面对一道道物理题,就像雾中看花一样,总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感。
其实,难不难在于学生对该科有没有兴趣,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保持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兴趣,从而提高物理成绩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现做如下浅谈:
一、由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常听学生私下说:某老师说话不好听,受不了她的刻薄,不愿意上她的课等,继而一下子就对该门功课失去了兴趣,学生去学校是为了学习知识,一个合格的教师都认为能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是人生一大乐事。
然而,有的老师,把自己的位置摆的过高,学生不敢亲近,如何传授知识呢?有这么一句话:亲其师,信其道。
我总是想办法让学生喜欢我,同时点燃他们热爱物理的火花,并经常关注他们。
初识李铮发现其特爱下五子棋,物理成绩53分。
我是初二下学期接他们班物理课的,课前一分钟,他还在用铅笔和同学下五子棋,一上课,我就把他点起来,告诉他53分不是他的真实成绩,他纳闷,以为我在批评他抄袭,我接着说:你五子棋下得很好,脑子肯定聪明,稍加努力,再多考上50分不成问题,并约好放学后和他一起下棋,继而和他成了好朋友,送给他趣味物理书读,每次上课前,他主动和课代表一起帮我准备实验用品,并期待着上我的课,期末物理考了118分的好成绩,由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爱屋及乌,愿意学物理,可见感情的力量是神奇的。
二、用幽默的授课方式,活跃课堂气氛,保持学习兴趣
1、用优美的语言熏陶。
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授课时做到时有起伏,快而不乱,慢而不断,高而不喧,低而不闪,时而用学生的语言来逗笑,适当地添加些英语调味等,通过幽默地语言来激发学生思维兴趣[2]。
2、用高科技知识吸引。
介绍宇宙飞船、能源方面的知识,如潮汐能,就是由于地球、月球相对位置发生变化而造成海水的定时运动。
篇7:物理与文化论文
物理与文化论文
论惯性物理学论文
摘要: 对经典力学范围内现行的惯性观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对于惯性要区分:个别研究对象的性质与存在的性质;保持某种状态的性质与改变某种状态的性质;物理学规律的动力学特性与审美性。
关键词: 惯性;存在;时间;空间
惯性是经典力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同时它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基础性观念,并且惯性问题也是经常被物理学界讨论的一个话题(1)。
可是,尽管经典力学经过了漫长的发展时期,大部分的物理教师在此问题上还存在着很多的混乱性(2),本文试从几个方面对惯性进行了讨论,望引起大家的共识。
一、惯性的意义
大家知道,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3)。
一个物体,只要不受外力作用,原来静止的就会一直静止下去,而原来运动的则会一直作匀速直线运动。
这里的问题在于:惯性是否是物体的性质?依据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任何物体均具有惯性。
因而,看来惯性不是被研究物体的性质,因为这一性质是一切物体所具有的,也就是说它与物体的个别特征无关。
因而,惯性只能是存在的一个特征,是被研究对象周围的环境在此对象上的表现。
换一句话说,它是存在于物体周围的一种条件,一种约束。
二十世纪初,德国数学家诺特尔(4)证明了:空间平移对称性导致动量守恒、空间转动对称性导致角动量守恒、而时间均匀性导致能量守恒。
事实上,物体的惯性是时间均匀性与空间对称性的必然结果。
因而它与个别的特殊研究对象无关。
惯性不是个别存在物的性质,个别存在物只是惯性的显现者,惯性的本质与个别存在物的特性无关。
从而我们就不能用反映个别存在物性质的量(例如质量)来测度惯性。
因为惯性作为存在的一种显现,并无大小可言,它只是存在之状态的表达。
二、惯性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难易程度无关
通常认为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是据于这样的理由:质量大的物体在相同的力作用下其运动状态不容易改变。
这是由牛顿第二定律所得到的基本结论。
而事实上物体运动状态是否变化,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是难还是容易是与惯性无关的。
惯性所揭示出的物体之性质不在于其使(或抗拒)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或代表改变的难易程度的能力,而在于它的保持某种特定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本领:在最相似的物之间,错觉说着最巧妙的谎;最小的罅隙是最难度(5)。
因而惯性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倘若惯性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的话,则我们也可以说力与惯性也有关系。
因为对于相同质量的物体而言,力越小其运动状态就越难改变。
因而,也即力越小物体的惯性越大。
事实上,在惯性概念发展的最初时期,牛顿就将惯性与力进行等价的思考,当然现在大家知道牛顿的把惯性等同于力的思想是错的了。
如果要说质量与惯性确有联系的话,作者以为也只能从这样的一个视角来看:惯性是由其表现物体周围存在着的与时空有关的天体质量分布情况决定着的性质。
这是因为,根据广义相对论,空间的性质是由天体质量的分布所决定的。
至于时间,自从奥古斯丁(6)提出“什么是时间?”以来,人们还没有认清它的真面目,也因而从更深的层次上而言,人们只认识到什么是惯性而还没有搞清惯性是什么。
惯性不是一种由个别物体自身所具备的原因(诚然,所有物体均会表现出惯性),它不是我们的一种吃力的、需要支撑的、痛苦感的反映,事实上,它是存在之美感的绽开。
因而“惯性是物体对任何改变其运动状态的外来作用的阻抗的性质”(7)这样一种说法就是不当的。
因为这一注释还是从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分析而来的,在这一注释中已经隐藏了牛顿第二定律及对惯性与物体质量等价的认同感。
其实,惯性是一种令人十分安全的、舒适的、和谐的存在之性质,它使物体的存在行为非常简单,而人们也往往由于常见到这种存在的简单性而忽视了它的深层含义。
静止的永远静止,运动的永远作匀速直线运动,惯性就是将存在如此单调而重复地显现在人们眼前。
凡是背离了这两种物体的存在情况而用惯性去解释其存在原因的,作者以为均属一种不当的诡辩行为。
可是这种诡辩行为不仅麻木了人的脑神经而且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教科书(8),我们来看一些下面的例子。
例1.惯性也有不利的一面,高速行驶的车辆因惯性而不能及时制动常造成交通事故。
所以,在城市的市区,对机动车的车速都有一定的限制,以利于行车安全。
(9)
在这里,不能及时制动是由于惯性还是由于制动力不够大?略作思考,读者就可判断出是由于后者。
将惯性看成一种破坏力是十分荒唐的。
而发生交通事故的真正原因是,由于车辆质量较大,而相应的制动力在如此质量的物体上所产生的加速度很小,不能使车辆很快地减速,从而在短时间内停下来。
倘若对于质量较大的车辆来说制动力也允许更大,那么作者认为还是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制动车辆的。
并且,这个例子中的“高速行驶的车辆”及“对机动车的车速都有一定的限制”的字句很容易使学生认为惯性和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
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误导。
例2.把斧柄的一端在水泥地面上撞击几下,斧头就牢牢地套在斧柄上了,这是什么缘故呢?(10)
通常标准答案是这样的:开始斧头和斧柄同时向下运动,当斧柄遇到障碍物时突然停止,而斧头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这样斧头就牢牢地套在斧柄上了。
事实上,斧头在斧柄上套牢是由于斧头克服了阻力相对于斧柄运动了一段位移,而惯性不是克服某种阻力使斧头运动的原因。
在此问题中的一个效果是斧头相对于斧柄产生了某种(克服一定力的)运动,因而我们必须以斧柄为参照系来考察此种运动的实质。
当以斧柄为参照时,实际上斧柄在撞击的过程中是一个非惯性系,它相对于惯性系有一个向上的加速度。
因而斧头在此参照系中必受到一个向下的“惯性力”,正是此力与斧头的重力克服了斧头与斧柄之间的弹力与摩擦阻力使斧头相对于斧柄前进了一段位移,从而使斧头在斧柄上套牢。
如果一定要以地面为参照系来看斧头在斧柄上套牢的问题,那么可以这样认为:虽然斧头在斧柄上向下套牢的过程中没有受到除重力以外的向下的另外力,但相对于地面而言斧头具有一定的动能和重力势能,正是这个能量克服了阻力作功从而转化为内能。
所以从效果上看,一是斧头相对于斧柄向下移动了一段位移,二是斧头与斧柄的接触面上在发热。
如果仅从动力学的角度来看,斧头在斧柄上套得牢不牢是由其受到的作用力大小与作用时间(或所通过的位移)所共同决定的,也就是说它和斧头相对于斧柄的动能或动量变化有关。
斧柄在“水泥地面”上“撞击”这两个条件只是使斧柄产生了相对于水泥地面的较大的动量变化率,从而也使斧头具有了相对于斧柄的惯性力。
但是,虽然这个惯性力构成了斧头套牢在斧柄上的直接原因,可严格地说,斧头在斧柄上套得牢不牢的原因还和斧头的重力及斧柄的弹性和斧头与斧柄的摩擦力大小均有关系。
并且斧头在斧柄上套得牢不牢和作用时间也大有关系,因而,撞击“几下”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例3.小车上竖直放置一个木块,让木块随小车沿着桌面向右运动,当小车被档板制动时,车上的木块向右倾倒。
这是怎么回事呢?(11)
教科书上的答案是这样的:小车突然停止的时候,由于木块和小车之间的摩擦,木块的底部也随着停止,可是木块的上部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木块向右倾倒。
事实上,本例中小车上木块的倾倒是由于力矩作用的缘故。
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小车对木块的摩擦力对木块的重心而言有一个顺时针旋转的力矩,从而木块向右倾倒。
若以小车为参照物,小车被档板制动时已是一个非惯性系,作用在木块(重心)上的“惯性力”对木块的底端也产生一个使木块作顺时针旋转的力矩。
需要指出的是,在上述例2和例3中,斧头在斧柄上套牢和木块在小车上倾倒已是一个涉及物体在非惯性系中的动力学的问题。
其中例2是非惯性系中的质点动力学问题,而例3则是非惯性系中的刚体动力学问题。
可是,在非惯性系中,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论述的牛顿第一定律已不成立,从而也失去了此两例的代表意义。
也就是说,这两个例子不仅是不准确的解释而且是不适当的例子。
在涉及惯性的问题上我们必须分别那些是属于惯性现象,而那些则不属于惯性现象——即为动力学现象。
牛顿的例子,毫无疑问是正确的(12),但我们许多的物理学工作者却将惯性对事物的解释范围作了相当随意而并不恰当的扩展或扭曲。
其实在讲述惯性时,用不着举更新鲜的特别例子,倒是需指出惯性使我们对事物常态的存在方式太熟视无睹了。
这里问题的关键在于,惯性不是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使火车制动、使斧头套牢在斧柄上、使小木块倾倒)的原因。
严格地说,这些原因和物体的惯性无关,只和力有关,而至于火车制动得及时不及时,斧头套在斧柄上牢不牢,小木块倾倒得快不快,则不仅与力有关,还和物体的质量、形体、初速度有关。
但即使如此地与质量和初速有关却也与惯性无关。
惯性,这个我们通常认为是由物体内在因素决定的性质,其实是物体存在方式的一种条件性:“试取汽车为参考系统来研究‘当汽车急剧刹车的时候,车中乘客有向前倾倒的倾向’这个问题,在汽车急剧刹车前,相对于汽车而言,乘客是静止的,在汽车急剧刹车时,乘客突然向前倾,这就是说,以汽车为参考系统,乘客由静止而突然向前倾,并不保持其静止状态,并不表现出惯性”(13)。
这个条件就是:物体要表现出惯性,它必须处于惯性参考系中。
而“事物的存在顽强地延续维持不变,无论运动是快是慢抑或停止。”(14)也只在惯性系中才成立。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学与动力学问题时,惯性系总有着特殊的地位。
可是,这个特殊地位的存在并不单单是人类抽象理性的功劳,并不是人类贪懒和间集化的一个报应,惯性系的存在有其形而上的基础:自然之美的呈现及人对自然之美呈现体认的同一性。
如果没有了存在的时间均匀性与空间对称性,我们选取的相对于地面作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对研究动力学问题而言也就将成为一个畸形的怪胎。
惯性系不仅在计算上向人类提供了联系物体的相互作用与相对运动的便利方式,其更根本的是它使人与存在的关系成为审美性的。
惯性定律给我们的启示是:存在是美的。
而惯性系则是自然对人的一个馈赠。
也因而,我们应当从审美的视角来看待惯性,而不应当将它看成一个恶魔或一件便宜货。
所有的老师都要求学生不要把惯性与惯性定律混为一谈,可是当我们的老师用动力学的观点来看待惯性——也就是说,把惯性与牛顿第二定律混为一谈的时候,对学生的这一期望是合适的吗?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当教完一些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与规律以后,就要求学生用它们解释自然现象。
事实上,物理学中有些基本概念与规律不是要求我们去解释自然现象,它没有这个功能,它只是告诉我们要去感受些什么,它提供给我们的不是一种推理的方式,而是一个判断的原则 :它促成我们的判断更接近于自然之美的呈现。
三、惯性定律与牛顿第二定律的关系
篇8:高考成语题解答技巧与复习方法
高考成语题解答技巧与复习方法
1.要分辨成语的语义。
高考中有一些大家不常见的成语,这时切忌望文生义,很多的时候,字面的意思与它本来的意思是大不相同的。如果按字面的意思来理解就会出错。例如:
[狐假虎威]语出寓言故事,表面义即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实际义为倚仗别人的权势欺压人。
[凤毛麟角]表面义为凤凰的毛、麒麟的角;实际义为稀少而可贵的人才或事物。
[猫鼠同眠]表面义为猫和老鼠睡在一起;实际义为比喻上下互相包庇,一起干坏事。
2.要了解成语的适用范围和对象。
有些成语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不可张冠李戴。
(1)用于男女之间或夫妻之间。如: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夫唱妇随、举案齐眉、比翼双飞、相敬如宾、破镜重圆、耳鬓厮磨、藕断丝连等。
(2)用于形容文学才能突出。如:文不加点、一挥而就、倚马可待、行云流水、脍炙人口、洛阳纸贵、不落窠臼等。
(3)用于勤奋工作、学习。如:夜以继日、焚膏继晷、韦编三绝、夙兴夜寐、宵衣旰食、孜孜不倦等。
有些成语有一定的适应对象,切不可混淆。例如:
[明日黄花]指过时的事物,不是指未来的东西。
[美轮美奂]形容建筑,而不用于人或其他事物。
[炙手可热]用于人,不用于物。罄竹难书,形容罪大恶极,不用于其他方面。
[豆蔻年华]专指十三四岁的女孩,不用于成年女子,更不能用于男孩。
[行将就木]只能用于人将近死亡。感同身受,指替蒙受恩惠的人向施恩者表示答谢,不用于受恩者本人。
[气宇轩昂]指精神饱满,只能用于人。
[日理万机]只能用于党和国家领导人,不能用于普通人。
[对簿公堂]在公堂上受审,通常不用作双方打官司。
[大快人心]指坏人坏事受到惩罚而感到痛快,不用作好事。
[马革裹尸]形容军人战死沙场的英雄气概,不用作一般人穷困而死的结局。
[久假不归]意思是久借不还,不用作请长假不回家。
[相濡以沫]指患难中互相救助,不用于平时。
3.要分析成语的感情色彩。
成语的感情色彩可谓褒贬分明,如“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仅一字之差,感情色彩却截然不同,因此,我们在运用时,要因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而异,用于赞扬、夸奖的使用褒义成语,用于贬斥、批评的使用贬义成语。否则,成语运用就不恰当了。
有些成语在发展过程中,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应注意。例如:明目张胆,古义形容不畏权势,敢说敢为,有胆略,有气概,是褒义词;今义为公开大胆地干坏事,是贬义词。明哲保身,古义指明智的人不参与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的事,是褒义词;今义为因怕犯错误或有损自己利益而对原则性问题不置可否的处世态度,是贬义词。粉墨登场,古义指扮好装,登场演戏,是中性词;今义为比喻坏人登上政治舞台,是贬义词。不求甚解,古义指读书只需领会主要精神,不过于在字句上花费工夫,是中性词;今义为不深入了解,是贬义词。诸如此类成语在运用时一定要看准对象,否则就会弄巧成拙。
有的成语意义较为复杂,感情色彩呈现两面性。例如:灯红酒绿,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贬义;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褒义。想入非非,指胡思乱想,多含贬义;指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属中性。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境界或环境优美的地方,用于褒义;比喻空想的脱离现实的地方,含有贬义。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褒义;指暴露得彻底,贬义。
4.要看成语与其他词语的搭配。
一个词语依据的某种语法关系,往往有较固定的搭配方式,如果脱离这种搭配,则容易出错,有些成语的使用也有其特定规则,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词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有的本身就不能带宾语等等。例如:
篇9:中级会计师考点训练题与解答
中级会计师考点训练题与解答
多项选择题
下列固定资产中,不应计提折旧的有( )。
A.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
B.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
C.正在改扩建而停止使用的固定资产
D.经营租赁方式出租的机器设备
【正确答案】A B C
【试题解析】根据准则的规定,企业应当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但是,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和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除外,选项A不计提折旧;选项B不属于承租人的资产,承租人不计提折旧;处于更新改造过程中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选项C不计提折旧。
自行建造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
单项选择题
甲公司发生厂房工程支出100万元,设备及安装支出300万元,支付总工程项目管理费、可行性研究费、监理费等共计50万元,进行负荷试车领用本企业材料等成本20万元,取得试车收入10万元。208月30日,该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甲公司预计厂房使用寿命为,设备使用寿命为,假定其预计净残值均为零,按照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年该设备应计提的折旧金额是( )万元。
A.11.5
B.10
C.12.67
D.12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A
【试题解析】发生的待摊支出按照厂房建筑及设备安装支出比例进行分摊,设备入账价值=300+[300×(50+20-10)/(100+300)]=300+45=345(万元),2015年该设备应计提的折旧金额=345/10×4/12=11.5(万元)。
存在弃置费用的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
单项选择题
下列关于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会计处理中,正确的是( )。
A.取得固定资产时,按弃置费用的现值借记“预计负债”科目
B.取得固定资产时,按弃置费用的终值贷记“预计负债”科目
C.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各期按实际利率法摊销的弃置费用借记“管理费用”科目
D.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各期按实际利率法摊销的弃置费用借记“财务费用”科目
【正确答案】D
【试题解析】取得固定资产时存在弃置费用的,弃置费用的金额与其现值比较差额较大,需要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按照弃置费用现值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预计负债”科目;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按照预计负债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费用应当在发生时,借记“财务费用”科目,贷记“预计负债”科目,选项D正确。
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
单项选择题
下列关于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会计处理中,正确的是( )。
A.固定资产的大修理费用一定予以资本化
B.固定资产的日常修理费用,金额较大时应采用预提或待摊方式处理
C.企业生产车间和行政管理部门发生的固定资产日常修理费用应计入管理费用
D.企业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发生的改良支出,不应予以资本化
【正确答案】C
【试题解析】固定资产大修理费用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时应予费用化,选项A错误;固定资产的日常修理费用,通常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管理费用或销售费用,并不得采用预提或待摊的方式处理,选项B错误;企业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发生的改良支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应予以资本化,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处理,并在合理的期间内摊销,选项D错误。
固定资产折旧及其计提折旧的范围
单项选择题
甲公司自行建造某项生产用大型设备,该设备由A、B、C三个部件组成。2015年1月,该设备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并投入使用。该设备整体预计使用年限为15年,预计净残值为零,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A、B、C各部件预计使用年限分别为10年、15年和20年。按照税法规定该设备采用年限平均法按10年计提折旧,预计净残值为零,其初始计税基础与会计计量相同。下列关于甲公司该设备折旧年限的确定方法中,正确的是( )。
A.按照A、B、C各部件的预计使用年限分别作为其折旧年限
B.按照整体预计使用年限15年作为其折旧年限
C.按照税法规定的年限10年作为其折旧年限
D.按照整体预计使用年限15年与税法规定的年限10年两者中较低者作为其折旧年限
【正确答案】A
【试题解析】对于构成固定资产的各组成部分,如果各自具有不同的使用寿命或者以不同的方式为企业提供经济利益,从而适用不同的折旧率或者折旧方法,各组成部分实际上是以独立的方式为企业提供经济利益,因此,企业应将其各组成部分单独确认为单项固定资产,分别按照其预计使用年限
作为各自的折旧年限。
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
多项选择题
采用自营方式建造厂房的情况下,下列项目中应计入厂房成本的有( )。
A.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费用
B.领用的工程物资
C.工程领用本企业的商品确认的增值税销项税额
D.建造厂房发生的职工薪酬
【正确答案】B C D
【试题解析】选项A,应计入管理费用。
篇10:物理教学与现代教育论文
物理教学与现代教育论文
1.探析物理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实践
1.1教师创设问题场景,实现现代化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背景下,要求物理教师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角,为学生提供和创设与教学相关的问题背景,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物理教师要解决两个问题,其一,学生兴趣如何得到提高;其二,课堂气氛如何营造。实际上二者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现代教学技术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手段,如视频、图片等。使传统教学中生涩难懂的物理概念变得十分清晰。通过问题创设,学生能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多媒体技术进一步拓宽了教师的教学思路,使其为学生创设的背景更符合物理教学的目标,也使物理教学更加动态化和直观化。问题的创设是现代教育技术在物理教学中应用的首要条件,需要物理教师改变自身的观念。
1.2现代化教育技术平台的构建在问题背景创设后,教师应将现代化教育技术平台的建立作为教学任务。结合物理教学的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育技术平台的构建进行分析。
1.2.1实现物理教学由抽象化到具体化的转变
物理教学中概念较多,较为抽象。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将其具体化,这是现代化教育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如在物理中力学基础的讲解中,教师不仅要进行相关课件的展示,还要将其具体化。这要求物理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过程中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物理教学中应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应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要目的,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作为教学重点。其次,在二者结合的实践过程中,要以物理教材和教学目标为主要依据,并做到因材施教。并且在情景创设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特点,重视学生角色的分配,使其在主动思考和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这是物理教学中,现代教育平台构建的基础,学生是教学主体,他们能够接受的教学方式才具有可行性。
1.2.2重视物理教学中的动态过程
物理教学涉及大量的实践,因而具有动态特征。受限于课堂教学的空间性,一些大型教学模型无法在教学中进行展示,而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导下,可建立相关概念的动态模型,并且可建立可视化的物理教学平台,通过动态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相关物理概念。其优势还在于能够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使其具有整体上的物理观念,提高物理教学的效率。物理教学中,空间思维能力十分重要,尤其是在力学学习中,空间思维决定了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因此,想要构建完善的现代化教育平台,就要注重物理教学中的动态过程。
1.2.3实现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
物理教学中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接受。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了科技带来的教学变革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个性思维,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提高。但在现代技术应用过程中,要不断地实现创新,以使学生真正接受这一种教学方式。另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现代化教学的要求,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将物理的实践性与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结合在一起。当然物理教学中的现代化技术应用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包括不能忽略物理实验的作用,掌握多媒体课件的操作方法和使用频率等问题。
2.结语
总之,在物理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的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物理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提高物理教学效率,有助于为社会培养专业的人才。现代技术的应用也使得教师的教学压力变小,但与此同时,对其多媒体等技术的操作要求提高。
篇11:物理与生活教学论文
物理与生活教学论文
摘 要:生活即教育。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是物理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学生学好物理的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生活 物理教学 实例探讨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是物理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学生学好物理的一条有效途径,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科学教师应当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生活世界作为很好的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本文结合具体实例与大家共同探讨生活物理的奥秘。
一、以生活用品为器材的实验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我们经常接触、随手可得的物品,通过对学生的引导,用生活当中的用品进行物理实验的探讨。
1.在“大气压强”一课中。
实验1:用一个平口玻璃杯,装满水后,用一硬纸盖住杯口,将杯子倒过来,纸片不会掉下来。
实验2:用一空纸制饮料盒,将吸管插入盒内,用嘴向外吸气,纸盒慢慢凹下去。
实验3:用两个塑料吸盘合在一起,用力向外拉,很难拉开,模拟了马德堡半球实验。
2.在“流速与大气压的关系”一课中。
实验1:取一张纸条,一端贴着嘴唇,另一端往下垂,然后用嘴向纸的上方吹气,结果纸会向上飘起,气流越快,纸条向上飘得越高。
实验2:在一个汽水瓶中加入染成红色的水,用一根细玻璃管插在水中,用一根塑料吸管向玻璃管上方吹气,水从玻璃内升起并向气流方向喷出,可在前方放一张纸片观察现象。
3.在“惯性”一课中,要演示惯性的现象。
实验1:用一辆玩具小汽车,在车上放一块橡皮擦,当小车由静止被推动忽然向前运动时,橡皮擦向后倒,当小车由运动被障碍物阻挡停止时,橡皮擦向前倒。
实验2:表演魔术,在桌面上铺一块桌布,在布上放上玻璃杯、书本、粉笔盒,用力快速抽走桌布,布上的物体没有随桌布离开桌面。
二、生活中存在的物理知识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我们经常看到、听到、接触到的事物或现象,我们都可以用学到的物理知识认识它的本质。
1.生活现象中可以了解到的物理知识。
①在声学知识中
为什么下雨天的时候,我们先看到闪电,然后才听到雷声呢?
因为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快。
②在热学知识中
夏天在给中暑的病人降体温时,为什么用沾有冷水的毛巾?
因为水的比热大,冷水吸热来降温,同时水会在人的皮肤上蒸发吸热,从而降低人的体温。
③在光学知识中
为什么黑板会反光,使我们看不清黑板上写的字?
因为黑板平面光滑,形成平面反射,光线集中,遮住了粉笔字的漫反射光线。
④在电学知识中
为什么家庭中会出现电路保险开关跳闸的现象?
因为由于家庭电路中线路短路或是用电器超负载使用,使电路中电流过大,而引起保险开关跳闸,从而保护电路中的用电器安全。
⑤在力学知识中
为什么用手打桌面时,手会觉得痛?
这是力学中力的相互作用的现象,手对桌面施力的同时,受到桌面的力的作用。所以手打桌面,桌面也打手,手就觉得痛了。
2.生活当中有许多用品都是利用物理知识制成的,如汽车上的一些物品。
①汽车驾驶室外面的观后镜是一个凸镜。利用凸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和成正立、缩小、虚像的特点,使看到的实物小,观察范围更大,从而保证行车安全。
②汽车头灯里的反射镜是一个凹镜。它是利用凹镜能把放在其焦点上的光源发出的光反射成为平行光射出的性质做成的。
③轿车上装有茶色玻璃后,行人很难看清车内情景。茶色玻璃能反射一部分光,还会吸收一部分光,这样透进车内的光线较弱。要看清乘客的面孔,必须从面孔反射足够强的光透射到玻璃外面。由于车内光线较弱,没有足够的光透射出来,所以很难看清乘客的面孔。
以上这样例子举不胜举,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极为密切的联系。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
谈到物理,有些同学觉得很难,对于物理探索,有些同学更是觉得只有科学家才能完成的事情,其实,只要我们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从生活走向物理,你就会发现,其实,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比如:我们学了测量的初步知识,一些同学纷纷做起了软尺。有位同学别出心裁,用透明胶把制好的牛皮纸软尺包扎好,这样更牢固。然后,用大大卷泡泡糖的包装盒作为软尺的外壳,在盒的中心利用铁丝做一摇柄中心轴,软尺的末端固定在轴上,这样一个可以收拾并反复使用的卷尺诞生了。同时,这位同学受软尺自作的启示,用实验解决了一道习题:用软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若把软尺拉长些,测量值是偏大还是偏小?他做了这样一个模拟实验: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标上刻度,然后用透明胶粘贴,再扯下来,便做成了“软尺”,用“软尺”不仅找到了上题的答案,而且清楚地看到分度值变大了,有同学在学习蒸发的知识时,不厌其烦地坐在桌旁观察相同的两滴水(其中一滴水滩开),进行聚精会神的观察,然后进行分析、对比,得出影响蒸发的因素;同学们越来越多地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进行实验和研究,从而更加直观地了解物理知识。
身边的事物是取之不尽的,只要时时留意,经常总结,就会不断发现有利于物理教学的事物,丰富课堂,活跃教学气氛,简化概念和规律。新课标告诉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今天,人类所有的令人惊叹不已的科学技术成就,如克隆羊、因特网、核电站、航空技术等,都是建立在早年科学家们对身边琐事进行观察并研究的基础上的。在学习中,同学们要树立科学意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经历观察、思考、实践、创新等活动,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不久你就会拥有科学家的头脑,为自己今后的发展惊叹不已,为今后美好的生活打下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2]中学物理教与学[J].2006(9).
★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物理说理题的解答与讲授论文(共11篇)】相关文章:
试论初中数学教学中自主探究学习方法的培养2023-03-09
大学生出国学习总结报告2022-10-16
有关语文教学设计的论文2022-05-06
[初中物理]把握初中物理起始阶段的教学2023-07-15
初三作文指导2022-08-02
法律逻辑学论文2024-01-14
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助力学习高速成长!2023-01-05
高三毕业班物理老师教学反思2023-01-26
高三物理3月份教学反思2023-04-15
高考议论文答题技巧2022-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