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多媒体高中语文论文

时间:2022-12-09 07:43:56 语文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浅析多媒体高中语文论文(共14篇)由网友“水泽泽吴小姐”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浅析多媒体高中语文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浅析多媒体高中语文论文

篇1:多媒体高中语文论文

[摘要]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必然,它能使课堂变得丰富,能创造多种情景,对课堂内容进行优化,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但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又不能完全取代板书,也不能过于依赖。本文主要从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特点、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多媒体技术的在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关键词]高中语文 多媒体

1 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角色转变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可以更多地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即以引导为轴线,以知识传授为内容。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作用可以从提供者和传授者逐步过渡为知识的导航者。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查阅和掌握有关的语文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借助网络,获得一些教师也不曾掌握的知识。通过网络,学生可以与远在天边的人进行特定内容的交流,获取对学习的有益指导;通过网络,学生可以主动地探索未知空间,丰富自己的知识,训练出良好的信息素质。总而言之,在网络媒体提供的条件下,有效的客观资源更为丰富,学生自身资源得到更为充分的利用,对教师的依赖陛相对减少。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与传统教学相比发生很大改变,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与灌输,教师的角色主要是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表现主要是从前台走到了后台。

2 情境再现、培养思维

有专家曾经说过,语文是思维的体操。尤其是高中生,其思维品质的开发应从形象思维入手,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发散思维、集中思维及创造性思维,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向学生提供音、形、图、文、画等综合信息,可以将语言文字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可使学生耳听言美,眼见形美,在充满美感和智慧的环境中,引起他们积极思维,从而起到促进思维发展的目的。

同时,针对高中生好奇心强、有意注意时间短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借助其形象逼真、彩色清晰的投影画面所呈现的丰富教学信息,一定会引起高中生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起到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思维创造能力的目的。

3 善用文字和配乐,调动学生内心学习情感

从本质上看,多媒体就是文字、声音和图像的组合,从“视觉、听觉”上来为学生营造学习的气氛,让学生彻底摆脱“古板沉闷”的学习环境。试想下,若教师在语文课上播放一段清脆优雅的笛声,或一首动听感人的乐曲,学生的思维神经将得到莫大的放松。拿高中第三册教材中《沁园春长沙》、《再别康桥》两诗来说,两首现代诗反映的是不同环境、不同背景下的创作思想。前者描述的是慷慨激昂的斗争岁月,后者呈现给读者的却是依依不舍的人文情怀,从文字内容上看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学享受。教师若仅凭自己的阅读,是很难把诗句中的韵味体现出来的,课堂教学效果也会不尽如人意。而教学过程中运用“文字配乐”,在阅读诗句的同时配上一段与之相呼应的音乐,其营造出来的效果必会让人为之一叹,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会立刻被波澜起伏的诗意带动起来。

4 多媒体教学深化学科知识,扩大学生知识视野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的本源是生活,语文课必须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这样的语文课才会有生命力,学生才会感兴趣。在当今多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语文教材不再是由以往枯燥文字构成的固定材料,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教材也呈现多样化的形式。通过网络,教师能查询和搜集到全国高中语文教学最前沿的资料,如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课外知识素材(图片、图表、视频、高考试卷等),然后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特点,有选择的进行整合,这样既能给学生提供大量崭新的知识材料,扩大了学科的知识总量,展拓了学生知识的空间,也提升了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5 多媒体的运用有利于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习语文知识不同于学习数理化知识,数理知识是一步一步进行判断推理论证,逻辑思维占着优势。语文知识的学习偏重于形象思维,表现为联想翩翩、灵感涌动、想象丰富。按部就班恰恰是语文学习的失败。从这一点上说,在语文学习中运用多媒体恰恰真正有利于开发想象力、创造力。如:在北宋柳永的《望海潮》一课中,制作优美的课件图片进行观赏,一是鸟语花香的江南胜地杭州的美景,配以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赏心悦目;二是展现汹涌澎湃的钱塘大潮,这样形象直观的画面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又培养了想象力,激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触景生情、浮想联翩,产生语言的形象感,更进一步体会到柳永富有诗意的语言所产生的魅力,使学生最终真正理解文学形象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境界。

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与必然趋势,确实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系列可喜的改观。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多媒体在带来优势的同时也不避免地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我们既不能盲目夸大多媒体的优势,无视其劣势,亦不能只看到它的劣势而无视其优势。

多媒体技术以其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特点,使语文课堂教学大放异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愿有更多的同仁参与到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研究中来,使语文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富有成效。

[多媒体高中语文论文]

篇2:浅析多媒体高中语文论文

浅析多媒体高中语文论文

一、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这种背景下,学生获得的知识较为笼统,对其的理解与掌握也并不牢固,这种忽视学生主地位的教学模式是造成课堂教学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师可以立足于知识建构理论,充分利用先学后教模式进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所谓先学后教模式,就是指以学生的自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开端,让学生带着教学任务进行有针对性的自学。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总结与点评,针对学生面对的疑难问题进行详细解答,进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例如,在《离骚》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教学任务,如:离骚想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是什么?结合屈原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分析离骚创作的动机。此时,教师就将高中语文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寻求答案。在此过程中,学生就真正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中,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地位。最后,教师就针对学生面对的问题进行解答,并指出学生自学时容易犯的错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在先学后教模式中,学生并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建构和探寻知识,不但完成了基本的教学目标,同时也切实提高了自身的能力,最终达到了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最后,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已经正式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并且对社会各个领域造成冲击。具体地说,现代化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教育领域,并且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不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来建设高效高质量的高中语文课堂。通过多媒体设备,教师能够进一步表现出高中语文学科的生动性与趣味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设备,教师就能够将死板的'教材内容通过图片、音乐或音像等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这就极大的提高了高中语文学科的生动性与趣味性,并且加强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效果。例如,在学习《我有一个梦想》这篇文章时,无论教师的语气如何强烈,却始终难以再现马丁路德金在演讲时的表达效果,也就无法让学生对课文表达的感情进行深刻理解。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相关的音像视频,让学生对当时的演讲现场有直观的感受,进而对演讲的效果有深刻感受。通过多媒体设备,学生就能够对作者表达的感情有深层次领悟,就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散文的教学,能够将散文描绘的景色通过图片等形式展示出来。这就能够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得到更深刻的体会,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相应的画面,进而加强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高效高中语文课堂的打造与建设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不断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才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市场需求的优秀人才。这就需要众多高中语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方法、模式和理论进行改革创新,打破传统的教学限制。同时,教师必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和交流,提出更具有针对性与可行性的策略,进一步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

篇3:高中语文多媒体教学刍议

高中语文多媒体教学刍议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电化教学手段已被越来越多地引人中学课堂,在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等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势.但是,于此同时,在语文课堂上单纯追求教学形式的现代化,过分夸大电教手段的作用,将电教形式简单化,甚至以电教手段冲击和替代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良现象也在滋生和蔓延.致使本来颇具积极意义的电化教学在素质教育中走人了误区.

作 者:郑宝友  作者单位:宝应县安宜高级中学,江苏,宝应,225800 刊 名:科技致富向导 英文刊名:KEJI ZHIFU XIANGDAO 年,卷(期): “”(6) 分类号:G63 关键词:高中语文   电化教学   素质教育  

篇4:高中语文论文

一、加强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语文表达能力

新课标改革中明确要求,高中语文教学活动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且两者应该保持平等关系的基础之上,来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互相交换观点看法,达到情感上的统一。因此,高中语文教学课堂的改革,要能够重视师生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中,教师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进行相关情境的设计,让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与学生进行对话、沟通,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一语文《再别康桥》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进行示范朗诵,再邀请学生A进行朗诵,提问学生B点评教师和学生A朗诵情感的变化,并得出结论,即应该用什么样的情感来进行这篇文章的朗诵,再邀请其他学生来进行朗诵。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将教师情感意识传达到学生的思想中去,进行精神层面的交流,同时,促进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实现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目标。

二、采用“主动发展”模式,强调学生主体地位

一般来说,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课堂,大多采取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很难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十分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目前,存在很多教师片面的将学生看做是知识的接受者,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只简单的对学生进行重复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很难达到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学生的发展,学习效率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采取“主动发展”的教学模式,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内在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更好的进行高中语文的学习。例如,在进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搜集关于马克思生平的资料,开展学习探究活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此同时,还可以以此篇文章作为范文,举行小规模的演讲比赛,展现学生的朗读风采,从而有效的增加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增加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高中语文的学习。

三、开展“开放协同”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新课标改革后的高中语文教学课堂,要能够体现出多样性。这就需要立足于语文教材的大框架下,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进行“开展协同”式的教学。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提高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视,将学生从传统思想中解放出来,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事实上,这也是一种超越书本知识、注重共同发展和开放的教学方法。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必须走出课本知识,走向真实的社会生活,并能够与其他学科的进行有效结合,切实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实用性,将传统封闭的语文课堂,逐渐向开放式、协同式发展,推动学生更好的进行高中语文的学习,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这才是有效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学要能够落实新课标改革的相关措施,就要与时俱进的发展,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有效性,强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增进与其他科目的联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语文综合素养。只有这样,才能符合新课标改革的要求,全面实行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

篇5:高中语文论文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发展现状

不能为学生展现生动的教学情境。在高中阅读材料中,多数阅读教材来源于新民国时代,许多学生不能理解当时的生活环境,不能深刻领会作者的思想和写作意义。教师简单的阅读讲解和课前对作者的生平介绍并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使学生不能准确回答课后问题,而不能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二、阅读教学的解决对策

1.以学生为阅读课程主体

由于过往的教师阅读课程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教师在设计阅读问题时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提问,同时教师可以在学生自主举行阅读课堂中细心观察学生的兴趣点。例如在某高校,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新人教版语文教材后《大卫科波菲尔》一文,安排学生到讲台上发表自己的阅读感想,并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针对自己的疑惑点进行标记,在课堂讨论中与同学分享、研究解题方案。教师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题目及时给与点拨,确保在阅读过程中使学生真正融入阅读任务中,在与他人讨论分析的过程中加深对阅读教程的理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除此之外,教师可组织朗诵活动,丰富教学方式,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能力。

2.拓展阅读材料,提供舒适的阅读环境

新人教版的教材均为学生推荐了阅读材料,但远远达不到学生的阅读要求,学生需要了解的阅读材料来自多方面事迹,所以,教师需要针对学生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书籍,例如小说、报纸、课外书籍。同时由于教材课本内容简单,教师可根据教材为学生推荐有关阅读内容,辅助学生更深层理解教材内容。例如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教师可推荐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或与鲁迅先生同一时期的其他作者的作品,帮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当时生活情况,分析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总结其写作风格,有助于学生日后的阅读理解。

3.巧妙结合多媒体教学

现如今多媒体教学已普遍应用于教学,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同样需要教师灵活运用新科技教学,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动力。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时,教师可推荐学生课下观看红楼梦电视剧,并挑选极具独特风格的画面与学生在课堂分享,在观看过程中讲解阅读材料有关的知识,对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人文特点、生活环境等进行详细讲解。利用视频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阅读思想。

三、总结

阅读对于高中生是一项不可缺少的能力,新人教版的语文教学不仅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量,而且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弘扬中华文化的历史。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开拓自己的阅读思维,提高语文成绩。教师充分利用课堂的阅读训练,运用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推荐学生阅读更多的资料,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升学生对语文的深刻认识,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篇6:高中语文论文

一、积极的态度与平等的对话

教师要有积极的教学态度,才能引导学生喜欢语文课堂,喜欢语文的教学。此外,教师还要极力破除教师高高在上的姿态,平等的、地进行对话才能激发出认真的思考。教师要掌握一般学生的学习基础,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与学生一起实践与探索,最后将这些经验融合到教学中去,这样的教学的设计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积极的态度应当表现在方方面面,比如说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内阅读的延伸,还有课外阅读,这需要教师为学生们设计书单并推荐,鼓励大家撰写读书笔记,说说自己读了这些书的感受;又比如说在提问学生时,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对发散性思维的活动多多推广,不设置标准答案;还比如说在批改周记、写作练习的时候多写评语,使学生觉得教师很认真地对待他的作品,以培养学生更加积极的学习态度。与学生的沟通应保持平等,在教师-学生这一权利关系中,适当地调低自己的位置,以更低的姿态与学生交流问题,比如说运用“我认为如何如何可能是更好的选择”而不是“你应该怎样去做才对”这样的句式。不强制要求学生完成作业的方式和手段,而是运用倡导的方式慢慢渗透,让学生觉得教师对其是尊重的,平等的,这样学生才会对高效课堂学习回报以尊重的态度。

二、先进的科技辅助和创新的提问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的高效课堂越来越多,特别是发展较好的城市中,教室内电脑、电视、投影仪等等设备一应俱全。语文教师不必拿着录音机跑到各个教室播放课文录音,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轻松实现许多功能。同时,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也使得课堂氛围更加轻松愉悦,学生的上课心情也不会太过沉重和严肃。此时,教师应学习、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为教学质量加分。比如说在学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文章时,可以播放《辛德勒名单》的电影原声曲,或者截取电影中的一小片段给予学生一些感性认识,再进入文章的学习之中。这样学生能更有对比性,也对历史有了真实的认识;比如在学《我有一个梦想》的时候,也可以播放当时的视频给学生欣赏,带动大家感受激情演讲的魅力。高效课堂提问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引入新课,还可以用来巩固旧的文章知识,是一种常用的教学设计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比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先通读,然后回答问题:这篇文章的时间是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文中对林黛玉的描写是怎么样的?等等这些问题都可以把文章的线索串起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意思。在深入分析的时候,又可以加入一些分析的问题,比如说关于修辞手法的表达中,有哪些觉得特别好的句子?或者那些词暗喻了人物的哪些特质?这样的问题使得学生能够注意到文章的细节,并在细细品味之后发现文章的美好之处。

三、合作式学习的推动

合作式的学习要求学生有很高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层次和兴趣,全面地安排合作课题。学生的合作式学习主要以小组讨论为主,有两种方式:一是分组后,每组讨论的课题是一样的,课题中分为若干个问题,需要讨论后得出结论;二是设计多个课题,学生按照课题选择小组,加入后讨论此课题中的若干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讨论的内容有所点拨和引导,或者作为小组中的一员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平等的关系)。在讨论时间结束之后,教师应请学生来分享讨论的心得体会,然后邀请本组其他同学,以及其他组别的同学来补充其问题的答案,这样的形势下,学生会认为自己的讨论和回答都是有价值的,所以会更加积极认真地加入讨论之中。当出现不同意见时,教师还可以请多位同学进行小辩论,为自己的答案辩护,提出各种发散性的观点,激发全班同学的思考。

四、结语

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要求教师要有积极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善于利用丰富的多媒体技术来提升教学体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善于设计问题,为学生引导出学习线索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合作式学习的体验,增加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兴趣能动性。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上,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终极目标,培养出具有人文素养和高尚品德的优秀人才,才能达到高效的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篇7:高中语文论文

一、尊重高中生的实际阅读体验

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的是主人的角色,教师要想从根本上提升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就要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发挥主导作用,从教学实际状况出发,把学生摆在教学工作的中心位置,从而让他们能够成为阅读教学的出发点以及落脚点,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对于学习效率以及学习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开展有效的阅读教学活动,就要保证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阅读教学活动的安排及设计要能够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阅读需求,从根本上提升阅读目标以及阅读效率的达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转变学生的传统阅读方式,从较高的层次对阅读教学内容要求进行理解。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能够从“技能与知识、方法与过程、情感、价值观和态度”等不同的层面对教学目标进行设定。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对于各种阅读教学内容的分析只是局限在知识解读层面,对于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方法、能力、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很少关注。这种传统的文本阅读习惯很容易导致原本生动丰富的文本变得枯燥和干瘪,还可能导致教师以一种线性思维来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设计与选择。另外,任何知识的生成以及发展都有着自己的特征,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对知识的生成进行认识,才能够对阅读教学的三维目标进行准确定位,从而保证学习方式的科学性。

二、关注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在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之上对新的因素进行运用,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引导这些因素逐渐成熟,取得完善和发展,保证教学工作达到新的水平。阅读教学要尽可能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阅读水平进行密切关注,并且实现学生的语文素养与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阅读教学活动要能够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尽可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意识,创造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还要给学生制定阅读目标,通过领悟自得、示范点拨以及师生交流等活动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方法。在各种多样丰富的阅读活动中,让学生对自我学习效果进行评定和反馈,从而提升自主反思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对阅读教学的流程要进行合理科学的设计,包括解析文本内容、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定位阅读教学目标、选择阅读起点、预设阅读结果等。通过关注学生的实际阅读体验、传授给学生阅读方法、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能够实现良好的阅读效果。

目前很多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选修课本,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课程的开发以及实践存在重合,只有对一些旧的教材或者课程进行重新定位或者完善,才能够在节约开支的基础之上,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语文教师要从根本上明确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认识到有效的阅读教学措施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对教学理念进行更新,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保证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取得更大的成效。

篇8:高中语文论文

一、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以往的教学方式相对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显得刻板,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当前学生发展的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逐渐形成了情境教学方式、游戏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方式等,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探索和实践,在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通过设置探究性课题,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积极地参与到实践探索中,从而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时代的教学要求需要将教师的教学角色进行不断转换,在以往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基本上都是机械性地完成知识灌输,教师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这种教学方式显然是非常不合理的,遏制了学生思维的拓展,因此在新时代条件下,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角色,和学生形成平等的课堂关系,让学生对于教师不再只有尊敬和害怕,还可以是平等关系,快乐地相处,将教师作为朋友,这样就会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互相加强沟通和认识,能够更好地保证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都会主动去思考课文内容,一旦遇到问题后,也会在第一时间和教师进行分享,这样就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有利于教师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由此在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形成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和教学中心的教学认识。

三、教学课堂特性的转变

课堂要素逐渐从二元性转变成为多元性,同时课堂管理也开始依靠学生的自律实现,将阅读教学这个封闭性的课堂形成开放性课堂更有助于高中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在新课标理念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必须要进行转变,只有发展和改变,才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才能够真正地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策略,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9:高中语文论文

一、高中语文课堂中小说教学的重要性

其次,小说教学可以陶冶情操。我们可以通过小说当中的人物形象解读,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小说教学中,不仅要体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还需要对作者所提倡的价值观有所反应与考量。再次,小说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学习到作者的写作方式,例如将看似毫无关系的事情联系到一起,亦或是作者如何将主人公周围环境融入到故事情节的描写中。

二、当前高中语文课堂小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高中语文课堂小说教学中还是存在着多种问题。首先,教师在进行小说教学时,教学理念比较陈旧。教师往往对考试中常考的小说作者简介、小说三要素等等为主进行教学;学生在接受的同时,其个性无法体现出来,阅读鉴赏能力也只是跟着老师的步调走。其次,相关小说阅读的学习材料比较匮乏。学生和老师因为高考的压力,对于小说阅读的重视力度就明显的下降,对一些中外名著的阅读也只是匆匆带过,相关材料也就没有准备,学生也没有衍生材料可供阅读或是参考。

三、高中语文课堂中小说教学的应对措施

(一)将必修与选修相结合

苏教版的语文课本重视的是学生的自主能力,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究中提高语文应用能力。为了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编排体例上也做了变化,用人文话题进行一个个专题的统筹。苏教版语文5必修本中就有22个专题,都是根据某一话题按照深浅度编排展开的。但是并不是说对必修本中的课程进行掌握,就学好了语文,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多收集一些名言警句、成语、格言或是诗句,再将必修课本与选修课本结合起来,对课文中出现的异同点进行对比。因为,如果不跳出语文教材,那么就学不到更多的语文知识。

(二)对小说进行多元化的解读

在上文了解到,现在小说教学中一个通病,就是使用一套传统的方式。该种方式,严重遏制了师生多元化的精神方式、思考方式、个性语言。就以苏教版课文中的《项链》为例,该篇课文是说美丽的妇人经过项链丢失、还债以及最后还债结束后坦然面对之前借项链给她的好友,反应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与追求享乐的思想以及主人公心理历程的改变过程。又或者是苏教版课文中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就是对当时在沙皇警察制度下的毒害,对于封建礼教的讽刺与批判。如果只是老三样的解读,将会错失课文中的多种趣味性。通过多元化的解读,解放了学生受传统解读模式的禁锢,从而肯定与鼓励了多角度多层次的对小说的温习,有利于培养出学生具有自我的理性思维,解放自由精神。但是在进行多元化解读时,要避免脱离文本的结构与形象体系,这样才不会偏离最开始的小说解读方向。

(三)研究新的小说教学模式

根据《新语文课程标准》,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对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以及评价能力进行培养,因此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的时候,要多角度、有创意的进行阅读。正因为如此,就需要创新出新的小说教学模式。其一是互动探究性的阅读。该种教学方式比较灵活,学生在课前可以提出自己在阅读中所不懂的问题,之后由教师筛选,在课堂上提出,随后大家在轻松地教学氛围中讨论。其二是自主研究性阅读。该种方式具有一定的引导性,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获得小说中的知识,从而锻炼出语文能力。综上所述,文章通过对小说教学在语文教学课堂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对当前的小说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从而在现状问题的基础上制定相关的应对措施,了解到只有以学生为主体,才能够真正的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篇10:高中语文论文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论文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发展现状

不能为学生展现生动的教学情境。在高中阅读材料中,多数阅读教材来源于新民国时代,许多学生不能理解当时的生活环境,不能深刻领会作者的思想和写作意义。教师简单的阅读讲解和课前对作者的生平介绍并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使学生不能准确回答课后问题,而不能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二、阅读教学的解决对策

1.以学生为阅读课程主体

由于过往的教师阅读课程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教师在设计阅读问题时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提问,同时教师可以在学生自主举行阅读课堂中细心观察学生的兴趣点。例如在某高校,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新人教版语文教材后《大卫科波菲尔》一文,安排学生到讲台上发表自己的阅读感想,并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针对自己的疑惑点进行标记,在课堂讨论中与同学分享、研究解题方案。教师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题目及时给与点拨,确保在阅读过程中使学生真正融入阅读任务中,在与他人讨论分析的过程中加深对阅读教程的理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除此之外,教师可组织朗诵活动,丰富教学方式,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能力。

2.拓展阅读材料,提供舒适的`阅读环境

新人教版的教材均为学生推荐了阅读材料,但远远达不到学生的阅读要求,学生需要了解的阅读材料来自多方面事迹,所以,教师需要针对学生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书籍,例如小说、报纸、课外书籍。同时由于教材课本内容简单,教师可根据教材为学生推荐有关阅读内容,辅助学生更深层理解教材内容。例如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教师可推荐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或与鲁迅先生同一时期的其他作者的作品,帮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当时生活情况,分析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总结其写作风格,有助于学生日后的阅读理解。

3.巧妙结合多媒体教学

现如今多媒体教学已普遍应用于教学,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同样需要教师灵活运用新科技教学,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动力。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时,教师可推荐学生课下观看红楼梦电视剧,并挑选极具独特风格的画面与学生在课堂分享,在观看过程中讲解阅读材料有关的知识,对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人文特点、生活环境等进行详细讲解。利用视频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阅读思想。

三、总结

阅读对于高中生是一项不可缺少的能力,新人教版的语文教学不仅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量,而且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弘扬中华文化的历史。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开拓自己的阅读思维,提高语文成绩。教师充分利用课堂的阅读训练,运用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推荐学生阅读更多的资料,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升学生对语文的深刻认识,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篇11:高中语文论文

高中语文论文

摘要:高中语文展开深度阅读教学拓展,教师要有观照意识,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实际需要,给出不同的教学应对策略。教师帮助学生梳理文本情境、把握课文主旨、探知作者情感、启动教学反思,从不同维度展开教学互动,帮助学生尽快走进文本内涵核心,以顺利形成全面而深刻的阅读认知。

关键词:高中语文深度阅读经纬度

所谓深度阅读,就是指对文本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并结合读者自身认知积累,形成凝练而深刻的阅读思想,完成阅读学习。高中学生有一定阅读认知基础,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文本展开深度阅读时,需要给出明晰的引导路线,让学生体会文本蕴含的智慧、情感、思想、品位,进而形成更深入的人生思考。深度阅读是一种思想层面的学习行为,具有极强个性特征,需要教师做出深刻思考和个性设计。

一、梳理文本情境,明确阅读感知范畴

语文阅读教学展开后,教师常常摆出阅读任务,让学生展开个性阅读探索,在解决阅读问题的基础上完成阅读学习。由于阅读教与学操作较程式化,学生阅读探索始终浮在表面,难有深刻认知形成。因此,教师需要给学生一些阅读辅助引导。首先,要让学生借助多种教辅材料,对文本内容进行细致梳理,对文本情节、人物、情感等因素有整体把握。其次,要利用多种教学设计,让学生复述、演绎、讨论文本内容,以形成直观感知。再次,教师要展示明晰的阅读学习目标,矫正学生阅读方向。最后,阅读方法选择要呈现多元化特征,让学生利用不同方法展开阅读学习,可以获得不同阅读认知体验。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最后的常春藤叶》是一篇小说,其情节设置独具匠心。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本内容时,先复习小说的基本知识。学生总结了小说的定义、三要素、分类等内容后,教师让学生以一个完整情节构建要素视角梳理小说基本内容。学生开始阅读、讨论小说主要情节,最终达成学习共识:这篇小说情节非常完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构成要素清晰。开端: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病情加重;发展:琼珊不听大家劝阻,并以窗外藤叶落下确定生命终结,望叶等死;高潮:窗户上藤叶始终不落,点燃琼珊生的欲望;结局:琼珊因为不落藤叶支撑信念,最终脱险,而老贝尔曼却病逝了,揭开窗户上不落叶的谜底。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展开阅读感知,首先是题解:常春藤叶挽救一个年轻的生命,这个标题具有怎样的意义?学生展开热议,其个性观点彰显创意和感怀:“这不落的藤叶,是老贝尔曼的生命化身,自然具有不凡的功效,琼珊的生命之所以会重新放出光彩,那是有老贝尔曼精神的力量做支撑。”最后的常春藤叶,无疑是小说展开的线索,也集中体现了人物的精神境界。这个关键人物就是老贝尔曼先生,用自己的生命为代价,画出人世间最美的图画——一片常春藤叶。这片常春藤叶挽救了一条年轻的生命。教师对学生阅读认知进行点评。

教师先让学生梳理文本内容,然后再发动学生展开阅读探究。学生有了文本梳理经历,其阅读认知明显深刻起来。梳理文本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阅读体验,也为深度阅读奠定基础。学生展开深度阅读探索时,观照意识大大提升,阅读认知维度明顯拓宽了。

二、把握课文主旨,探索阅读纵深域度

要深入展开阅读学习,需要先把握文本的主题,教师对此要有到位认知。主旨是文本构建蓝图,只有明晰文本主旨,并围绕主旨展开阅读学习讨论,这样的阅读才有较大的操作价值。不同文本体裁,其主旨体现形式不同,教师要给学生以清晰的指引,让学生学会总结主旨。阅读文本,探索主旨,再运用主旨指导阅读,自然构成良性学习循环,在主旨指引下的阅读学习自然属于深度阅读范畴,学生从阅读学习中形成的感知会更深刻、更丰富。

《一个人的遭遇》属于短篇小说,小说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让读者近距离感知战争带来的痛苦和不幸。在设计课堂阅读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复述文本主要故事情节。然后结合小说片段,讨论第一人称叙述方式的特点,体会作者强烈的心理体验。学生经过一番阅读讨论,对小说主题有了一定感知,纷纷给出自己的总结。有学生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应该是通过索科洛夫对战争经历和心路历程进行梳理展示,让读者全面感受战争的残酷和为人类带来的创伤。索科洛夫的遭遇是悲催的.,而他的遭遇并非个例,在整个战争中,像索科洛夫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可见战争的危害是多么严重。教师让学生归结索科洛夫的遭遇示意图,然后体验他的心理变化。学生很快就给出总结:受伤被俘(沮丧悲哀)—成功逃亡(激动不已)—妻女被炸死(心缩成一团,穿心的痛)—找到儿子(喜气洋洋)—儿子牺牲(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领养孤儿(心轻松光明)—出车祸(悲愁的心,心震荡得厉害)……教师让学生从作者视角总结:应该如何理解战争,面对生活困境,又该如何应对?学生再次展开热议:“我们看到战争造成的灾难,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只有痛苦……”

教师引导学生对小说展开深度阅读学习,注重了主题方向的挖掘,给学生带来丰富认知体验,当教师再次抛出思考问题时,学生阅读感知也快速升级。

三、探知作者情感,拓宽阅读立体体验

高中文本选择的大多属于经典篇目,其思想的深刻性是毋庸置疑的,为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能够与文本思想情感产生共鸣,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展开文本赏析互动。无论什么样式的文本,其思想性、情感性特征都是十分明显的,这也是展开深度阅读的重要取点。在发掘时,要让学生明确文本人物情感和作者自身情感的区别,这样才能理清阅读学习中情感挖掘方向,为深度阅读认知生成创造良好条件。

探索文本人物和作者情感走向时,教师要给出不同的引导,让学生逐渐建立情感接轨基础。如学习《金岳霖先生》时,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金岳霖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汪曾祺写金岳霖选择了哪些材料?学生快速给出答案:金岳霖先生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教授,不但学识渊博,其性情还特别率真耿直。汪曾祺选择了金岳霖穿着、课堂提问、关心林国达、理解专业、对话教学、捉跳蚤、斗鸡、和孩子比赛、坐三轮车逛王府井大街等内容。教师继续引导:我们从这些细节描写中可以看出金岳霖的真性情,如果让你选择一个场景进行赏析,你会如何操作?有学生选择“斗鸡”这个片段进行赏析:金岳霖先生单身,无儿无女,养了一只很大的斗鸡。这只鸡经常和金先生一起吃饭,一有机会,金先生还要带着斗鸡和其他孩子比赛。这个细节描写非常有趣味性,一个著名大教授,居然能够和孩子一起玩斗鸡,这样的画面真让人忍俊不禁,但这就是真实的金岳霖先生,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从这里可以看出,金先生的生活态度是积极向上的,为人是乐观豁达的。或许,这就是金先生的人格魅力的具体体现……

教师让学生从文本人物情感角度展开阅读分析,给学生以明确思考方向。从学生阅读表现可以发现,学生阅读认知已经进入一个较高的层面。通过细节描写赏析操作,学生阅读感知由感性到理性,实现了认知跨越式成长。

四、启动教学反思,建立阅读多元认知

阅读学习方法众多,如果只是粗读、浏览,无异于走马观花,无法走进文本,也不能感受作者情感。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会阅读反思,真正实现读思结合。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才能促使阅读认知自然生成。为做到阅读思考的顺利融合,教师要在思考问题、思考情境、思考评估等方面做出创新设计,为学生展开创造性阅读思考提供帮助。

学习《边城》时,教师为学生设计反思性问题:边城的美无处不在,这里的人美、景美,作者为什么一边赞美歌颂它,一边又把它写成了悲剧?针对这个问题,学生给出了不同的理解,课堂出现了争辩气氛。有学生认为:边城的确是很美的,它有优美的自然环境,还有淳朴善良的人们,但翠翠的爱情悲剧不能因为这些条件的存在而改变。边城地处偏远,信息闭塞,这自然是客观现实,出现翠翠爱情悲剧这样的故事也不足为奇了。也有学生认为:边城的民情、民俗和人情人性都是美的,给人以世外桃源的感覺,很显然,作者对边城的美具有渴望之情。透过小说描写,我们还可以深深感受到,生活就是生活,不能因为这些外界因素就改变了生活走向。这里的祖孙情、手足情、军民情都展示得非常到位,令人记忆深刻。也有学生认为:这篇小说虽然表现了翠翠的爱情悲剧,但在民情、民俗、人性、乡情等方面都呈现积极性,不能看作是悲剧小说,作者要为读者展示一种单纯自然的生活状态,这种意愿是非常强烈的……

教师发动学生展开阅读讨论,是深度阅读的重要组织形式。学生在争辩过程中获得的阅读体验会更为深刻,由此形成的阅读认知也会更为全面。课堂辩论本身就是一种探究性学习,教师切准学生思维展开有效设计,确保课堂辩论顺利展开。

高中语文启动深度阅读学习规划时,需要教师做好全面而深入的教学调研。注意从文本情境、文本主旨、作者情感等方面展开教学反思,引导学生顺利走进文本内涵核心,展开多种形式的学习体验活动,促使学生形成良好阅读学习习惯,形成语文学习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毅.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J ].语文教学通讯,(01).

[2]王芳.高中语文深度阅读的探索和实施[ J ].文学教育,2016(01).

[3]肖翠艳.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深度阅读的方法探究[ J ].西部素质教育,(01).

篇12:高中语文论文浅析

高中语文论文浅析

一、在语文新课程中我们应该面向“全体”同时着眼“全面”。

语文新课程要求我们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只抓“尖子生”,不能只针对一小部分学生安排教学计划。教师给学生设定学习目标时,既要给优生“发展性匹配”,即结合教材内容渗透、穿插、拓展、增加新知识和新方法,让学生感知最新信息,激发其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又要给中差生“适应性匹配”,使中差生不断获得成功,逐步增强信心,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切实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备课包括教材内容的加工,课外信息的利用,学生生活经验的挖掘,启发性问题和讲解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等,都要统筹考虑。备课给各层次学生确定的教学目标,上课时还要机动灵活地落实。每节课要通过对学生的质疑、答疑、讨论或练习等判断学情,了解每个学生新的“惑”和新的“需”,使教学有的放矢。依据层次目标,设计有梯度的问题或训练题,要遵循以下三个前提:

1、掌握学生已有的经验或知识,使设计的问题和训练题与之“衔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能达到各自的学习目标;

2、能引起学习兴趣,激发各层学生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

3、使学生有认识上的困难,值得思考与研究,但“跳一跳”,要能摘到“桃子”。保证使每个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全面充分地发展,使全体学生真正做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争取大面积地提高语文教育质量。

“全面”指全面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而不能忽略其中的任何一方面。读写听说每一方面又有多种方式。读,学生可以朗读、默读、读熟;教师可以范读,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体验和感受。学生也可根据内容略读或精读。学生精读时要在读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心得体会,观点和看法等,并在“讨论”和“训练”时,说或写出来。组织合作学习小组,通过合作、讨论、互助,排除学生对课文理解、领悟的障碍。在讨论时让学生见仁见智,遇到有价值、有话可说的问题,可引导学生辩论,活跃学生思维,在真实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辩论双方(或多方)必须要专注地听,听出对方的观点,听出对方的漏洞,还要在听的过程中观颜察色,辨析语气语调等;辩论时,学生必然要快速及时地组织语言表情达意,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艺术性等。课外语文读物可以略读。略读课外读物后可以以讲故事的方式把自己的所感写出来,并说出来与人交流,综合训练读写听说能力。还可以把研究性学习的理念贯彻到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之中,把提高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要求,变成语文教学的具体环节和学生的具体实践。

二、运用多媒体设备创设生动的情景,引起学生兴趣。

多媒体教学设备具有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特别在创设情景这方面。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为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就在于它能运用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知,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加深学生对实境的感受和理解。

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学习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充满好奇、疑问和探索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创造力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其实生疑、质疑、讨论、释疑等是思维过程的具体展示,也是提高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读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孔夫子说:“疑虑,思之始,学之始”。在教学中应该切实地把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真实而有序地展开。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独立性和灵活性。使学生在具体的语文学习实践中,逐步提高观察、发现、判断、推理、概括、想象和创新能力。“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注重“过程”。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长期以来,对教学的评价,往往只重视结果,不看过程,导致教的过程“走过场”;对学习的评价也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或只注重记住结果,而忽视亲历亲为的重要性,这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病根所在。“因材施教”已讲了两千多年,“启发式”教学早已写进了语文教学大纲,至今我们也没有很好地落实。这与我们忽视对教学过程的研究、管理和调控不无关系。异步推进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立足于过程的“到位”与“优化”。一是引导教师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对语文教学过程实施有效地调控。二是落实教学的具体环节,使过程“到位”,每个环节中还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并做到各种方式、方法综合贯通,做到教学流程合理。三是分层启动,教师走进每个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和学习过程,因材施教,尤其注意使学习的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四是使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建构的需要,循序展开。五是转变教学评价指向,即由侧重评价教师教的过程和艺术,转变为侧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积”就是积累,“悟”就是感悟。

积累包括知识积累和经历积累两个方面。知识积累是语文学习最直接最现实的目的,即学生要掌握一定量的语文基本知识,包括字、词、句、篇和文学文化常识以及读写听说的基本常识。而经历积累则主要是指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学习经历积累。这基本上涵盖了语文课程目标“积累·整合”的内容。

感悟是一种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具体包含了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融会贯通和运用,对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的感受、思考、领悟、鉴赏,对学习过程和方法的优化和提升,对生活的观察、体会、总结、领悟。这包含有语文课程目标“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的相关内容。

在积累和感悟之间,积累是一个量变的过程,是学生将相关的知识和经历内化为语文素养的过程。感悟是在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质的飞跃,是将学生的语文素养外化为能力的表现。

我的.语文教学就围绕这两个方面,做了一些粗浅的探索和实践。

五语文教学“积”之探微

上文说过,积累包括知识积累和经历积累两个方面。

1、知识积累

除了常见的背诵默写、听写等方式外,我主要采取了两种方式:定量作业和知识记忆检测。

定量作业要求学生每天完成300字左右的作业量。每周有三次字词基础的积累,一次摘评,一次练笔。字词基础的积累主要是课文学习中遇到的生字词和练习、考试遇到的易错字词;摘评主要是摘抄课内外读到的好诗文及其片段,并对其作简要评析;练笔主要是进行作文练习,有时是完整的写作练习,有时是作文片段练习。这种作业形式没有限定具体内容,而是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有选择地积累,很依赖学生的自觉性,但也充分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知识记忆检测则是老师在每教学一个新内容后,或一篇或一个单元,将重点知识列成知识记忆清单,在限定时间内完成相关的知识记忆并检测过关,未达标者则强化记忆,跟踪检测。

此外,每学期要组织两三次知识竞赛,既强化了知识积累,又丰富了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2、经历积累

学生的生活经历是有限的,那该如何去丰富经历呢?我主要强调三个方面:一是学会观察体味生活,在有限的生活经历中去挖掘生活的内涵和深度,深化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二是积极地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三是广泛而深入的阅读,特别是阅读传记作品,通过认识和体味别人的生活经历来丰富自己的人生。

至于学习经历,主要是教会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对学习过程进行优化,对学习方法加以改进和完善。

以上做法与课程标准提出的“过程和方法”的目标不谋而合。

六、语文教学“悟”之探微

任何感悟都是有度的,是在不经意中的,因人而异的。学生可以是悟知识、悟文本、悟学法、悟生活、悟人生。感悟到的东西,有时是说不出来的,也不一定要求学生说出来,意会就行了。我们应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不应该也不可能只有一个答案,一个结论;不应该也不可能把全班学生培养成“一个人”。

有人说,学生的悟性是天生的,有就有,没有的也没有办法。就语文学习来说,感悟是一种综合能力。我认为,学生的悟性是可以培养的,可以强化的。大家都知道,量的积累是能够引起质变的。学习中的顿悟也是客观存在的。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由积累引起感悟的一种表现。吕叔湘先生说过:“运用语文是一种习惯”。当这种习惯养成了,也就拥有了语文学习中的感悟能力。

因此,感悟能力的培养就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学习,自己去领会。尊重学生的主人公地位,尊重学习语文的规律。我上面谈到的一些积累方法的设计,就是基于这种理念。

在由积累转化为感悟能力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梳理整合,对经历的总结反思是关键。缺少了学生的这种主动参与,感悟的产生就无从谈起。

除此之外,我在教学中开展了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以上就是我就语文教学之“积”“悟”所做的思考、探索和实践。

目前,新课程在我省已实施了一个轮回。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拓展了广泛的空间。语文教学,特别是在高考压力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迎来了灿烂的春天。

篇13: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语文阅读教学是通过一定数量文质兼美的文章及书籍的阅读,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要求。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个理念: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打破学科界限,学科间融会贯通,以达到培养综合型人才的目的。21世纪,信息技术在各领域中广泛应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能力将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网络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任何教育环境所无法提供的信息资源,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馈迅捷,为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在这样的形势和理念指引下,我们尝试将网络技术整合于语文教学中,寻求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交叉点,通过一种全新的手段,突破语文阅读教学的重、难点,让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网络技术相融,以探求一种高效、新颖的阅读教学模式。根据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思想,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引入网络概念,通过教师主机的主导,学生机的联网,使课堂中学生成为一个网上的整体。

我们相信交互网络在教育上的确有极大的应用价值,然而把一项新的.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毋庸置疑,网络技术运用于教学中,一方面确实可以解决目前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这诸多问题中,对我们组织课堂教学的教师来说,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有效使用的问题。本文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模式方面作些教学实践上的探究。

一、用课件提供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语文阅读教学要知人论世,要联系作者和作品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如教读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可选取一组北京胡同的图片,配以京腔京味浓郁的歌曲《北京的胡同》导入新课,为阅读教学营造一种京味十足而略带感伤怀旧情绪的文化氛围,从而为体会作者情感和语言风格奠定基础,利用课件巧妙地达到教学目标。

二、用课件设置生活情境,调动学生情感体验,促进学生领会文本的思想感情

如教读聂绀弩的杂文《我若为王》,可选取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宰相刘罗锅》中有关丑恶的奴才嘴脸的片断组成课件,从而让学生加深理解作者对王权思想、奴才意识的尖刻讽刺和对民主精神的强烈呼唤,有效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三、用课件渲染气氛,引发情感共鸣

如教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可选取与课文相符的地坛景物图片,选取富有感染力的与画面一致的段文录音制成课件,课件图文并茂、有声有色,教师授课语言声情并茂,就能很好地烘托出气氛,进入课文情境。然后紧扣课文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让学生细读慢品,解读母爱,可设计下列问题:文中关于母亲的描写,哪些细节特别能打动你?为什么?学生找出语段朗读、体悟。这就架设了学生与作者作品对话沟通的桥梁。这种自主化、个性化的解读能很好地达到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和审美教育的目标,也能促成精彩的课堂生成。

四、用课件帮助突破教学难点,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如教读沈从文的《边城》,文中多次写到虎耳草,写到翠翠梦中爬上高崖去摘虎耳草,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这是理解课文的一个难点,可将虎耳草的特写画面制成课件,让学生从虎耳草心形的叶面联想到它爱情的象征意,从而解决阅读中的难点——翠翠上山摘虎耳草的心曲。

五、用课件整合课内外知识,提升知识迁移能力

如教读林庚的《说“木叶”》,教师必须明白:“木叶”只是能体现“诗歌的语言具有暗示性”的一个例子,如果仅仅停留在为说“木叶”而说“木叶”,为教课文而教课文,必然上不出一堂好课。此时,教师要努力开发教学资源:能够体现诗歌意象具有象征意义和多义性的意象还有哪些?哪些更为典型?教师可搜集一组咏柳、咏梅、咏月的诗句制成课件,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古典诗歌中传统意象的丰富内涵,从而有效训练学生的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迁移学生知识能力、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有效途径。

多媒体手段应用于教学,彻底改变了课堂教学靠教师一张嘴巴、一支粉笔一统讲台的局面,其在优化课堂教学、扩大课堂容量、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等方面的优势已让教师在实践操作中尝到甜头。但是多媒体手段应用于教学,其自身也存在局限性,处理时如不能把握好“度”和“量”,则可能流于形式,收不到应用的实效。

总之,网络技术为我们教师创造了良好的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它能够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展示自己的个性。多媒体手段应用于教学,彻底改变了课堂教学靠教师一张嘴巴、一支粉笔一统讲台的局面,其在优化课堂教学、扩大课堂容量、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等方面的优势已让教师在实践操作中尝到甜头。但是多媒体手段应用于教学,其自身也存在局限性,处理时如不能把握好“度”和“量”,则可能流于形式,收不到应用的实效。

篇14:多媒体教学论文

多媒体教学论文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进一步推广以及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多媒体技术已广泛进入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大大增强人们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声、像、图、文并茂的新天地。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智力、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堂结构方面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使用课件时,我们必须坚持知识性、科学性、严密性、趣味性有机结合的原则,否则就会适得其反。下面把我对多媒体教学的看法与同行交流一下。

一、媒体运用必须合理,找准媒体与教材的作用点

多媒体的优越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它优越性的发挥必须有一定的条件,并不是说在课堂上使用了多媒体就一定能改善教学,更不是说多媒体用得越多越好。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位教师在一堂课里,仅使用了5分钟的多媒体手段,然而,听课的老师几乎都认为那是一节最成功的多媒体教学课。可见媒体使用不再于多而在于精,当用则用,不当用则不用,可用可不用则不用。使用多媒体教学还需要多考虑在什么条件下使用,如何使用,这个知识点是不是适合用多媒体来展示。从教学内容上看,并不是所有学习内容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都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如果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能提高教学质量,也就谈不上比传统教学的新与优。因此,不能离开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来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不能只追求形式,而忽略学习的对象和主体。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教学之前要认真钻研教材,找准媒体与教材的最佳作用点,进行有的放矢,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要重视教学效果,避免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使用多媒体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往往有些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不是重知识的讲解而是重如何使课件精美。从封面到主页再到每个主题页,特别是要上公开课时,更是将课件制作得美不胜收。在课堂上展示时,给学生的.感觉是漂亮精美,耳目一新。整个课堂显得十分热闹,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整堂课下来,学生印象最深的是课件中漂亮的画面,而知识点却掌握得很不理想。象这样的肯定不能算是成功的,其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教者在制作和展示课件时,忽略心理学中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规律。在课件中过度采用与教学内容无直接关系的图像、音乐、动画等,只会使学生把更多的无意注意放在精彩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上,而无法专心于这些画面和音乐所蕴含的教学内容,所以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因此,在设计课件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当选用多媒体效果。紧抓教学的主题,不能本末倒置,更不能喧宾夺主。

三、使用多媒体技术必须注意交互性,避免“人灌”变“机灌”

现代化的技术必须要有现代化的思想与之相适应。使用多媒体教学并不是象有些教师所理解就是制作几张幻灯片,其实质就是将黑板板书换成幻灯片。制作课件时没有一个用于交互的按钮,从第一页开始一路放映到最后一页,中间没有任何页面的跳转和交互。整个课堂教学形成了由教师操作、计算机演示、学生“洗耳恭听”的新的“填鸭式”模式。由过去的“人灌”模式变为现在的“机灌”模式,这样更加强化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被动性。这样多媒体的优越性根本毫无体现。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教师在设计课件的时候必须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在课件结构上,可采用模块化思想,变线性结构为非线性结构,将课件设计成学生学习的资料库,并注意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及其界面的人性化,使课件流向能根据教学需要而随意调度。同时,要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馈情况,还可适当增强课件的智能化,提高自由度。能及时对学生的回答或提问做出正确的响应,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使用多媒体技术,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

任何教学手段的使用,都离不开教师。有的教师把上课要说的话,录制下来作为配音,跟随课件播放。上课时,教师操作计算机,学生随屏幕显示学习,一节课看不到教师在黑板上写几个字,在讲台上讲几句话。其实,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并不能代替教师的作用。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教师表情以及身体、语言的提示,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授课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是一个对学生心理活动进行积极引导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良好情绪智力的过程。而我们如果一味地依靠多媒体技术,不仅对学生的个性心理活动难以捉摸,而且不利于运用教师的体态语言对学生的情绪进行调控,难以引导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教书育人的目标也难以真正得到落实。

五、给学生留下创造思维发展的空间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性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思维,创造思维必须培养。多媒体技术在化抽象为形象、提高教学内容可接受程度的同时,很容易造成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想像能力培养的不足,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受到抑制。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我们要给学生留下创造思维发展的空间。

综上所述,我们应正确、辨证的对待多媒体,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使多媒体技术更好的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初高中、小学体育教学论文题目参考

小学教学论文题目精选

小学线上教学论文题目

关于体育教学环境的论文题目

化学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与选题

小学古诗教学论文题目

关于作文教学的论文题目

农学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浅析封山育林在运行中的困难及对策论文

小学一年级教学论文题目

浅析多媒体高中语文论文
《浅析多媒体高中语文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浅析多媒体高中语文论文(共14篇)】相关文章:

浅析微课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论文2022-09-02

浅析高中音乐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及内涵2022-11-10

教学论文的题目2022-07-22

★幼儿园教学论文题目2023-09-11

初中教学论文题目大全2022-08-26

英语专业教学论文题目2023-04-29

关于拼音教学的论文题目2022-05-06

班主任管理的论文题目2024-01-27

[高中生物论文]高中生物新教学大纲特点浅析2022-11-24

护理毕业论文选题题目选择2024-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