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 教案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

时间:2022-07-02 05:49:31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芦花荡》 教案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推荐17篇)由网友“ordinary”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芦花荡》 教案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欢迎大家分享。

《芦花荡》 教案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

篇1:《芦花荡》 教案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

《芦花荡》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学习运用各种描写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描写的能力。

4、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文章对抗日军民的讴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  借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由《新儿女英雄传》《小兵张嘎》谈起,他们的故事也是发生在白洋淀一带,皆取材于此,都是革命战争题材,也都是小人物英雄故事。走进《芦花荡》去领略白洋淀的风光。

二 检查预习  1  了解作者  先有学生讲述自己了解到的作者情况,教师最后补充,放映图片,拉近与作者的距离,强调几个重点知识:《白洋淀纪事》、《荷花淀》、“荷花淀派”、诗体小说。

2介绍背景   以教师补充为主,(放映“背景介绍”)

3检查字词   1)给汉字注音

竹篙        疟子        寒噤         蹿    泅着     仄歪      飒飒  白洋淀      莲蓬       提防      转弯抹角           张皇失措

趴下              竹篙              浸透             荷花淀

扒手              蒿草              侵略              绽开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

1、小心防备。(          )

2、央求。(          )

3、尖锐;锐利。(          )

4、技能、本能。(          )

5、闲适自得。(          )

6、倾斜、歪斜。(          )

7、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

8、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        )

9、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

三  课文赏析

1 引导学生回顾小说文体知识,包括小说的定义、小说的三要素、刻画人物的方法、小说的情节、小说的环境。(提醒学生注意积累,可以让自己的赏析有理有据)

2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能否用最简洁的语言介绍   故事梗概。

文中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作者用哪些方法刻画人物的?试举例说明。

明确情节:一次惊心动魄的 护送            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

让学生结合课文谈对“惊心动魄”和“酣畅淋漓”的理解。

可用“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         ”的句式说话,(先由学生归纳,再教师总结)

可以有如下结论: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路途的危险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交通工具的简陋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军密集的火力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我势力的悬殊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设下的圈套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敌人的愚蠢上钩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痛打敌人上。

……

3 分析人物

1)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有关主要人物--老头子的各种描写,标明什么描写方法。

学生发言后总结:对其描写方法:

正面描写:外貌描写(第3、4段)

行动描写(第55、57、61段等)

语言描写(第21段等)

心理描写(第47段)

侧面描写:如第8段和第1段首句中的“呆望”以及   文中对二菱怀疑、不信任老头子的描写,都从侧面描写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

2)你能概括老头子的性格特点吗?(先找到他的主要性格特点)

明确:老头子的性格核心--“过于自信和自尊”

让学生解释“过于”的语境意, 并且在文中找到依据。

学生发言后总结:“过于”一指“非常”,二有“过头”的意思。所以,本句话既有非常自尊自信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

这句话有为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的作用。第5段“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

过于自信:第6段“每天夜里……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第10段“安心睡一觉吧……”  第19段“不怕,洗一洗吧”

第21段“不怕,探照灯照不见我们”

第31段“他打不着我们”

过于自尊:第38、39段: 知道女孩因为他的不慎而受伤后十分难过 “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第47段:由自尊自信激起他对日本鬼子无限的怒火;

第51-54段 :女孩与老头的对话,表现老人的自尊。

追问学生:老头子还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学生回答后总结:高涨的爱国热情:年近六十,仍像青壮年一样,充满活力。

爱憎分明:对小女孩等同胞充满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

智勇双全: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引诱鬼子上当,痛打鬼子。

3)欣赏精彩的心理描写

请在文中找出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并细细体味。然后发挥想象,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写出来。

学生赏析时教师可以提醒:体味这个比喻句的作用: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了老头子的心。

明确:形象贴切地突出了老英雄内心的后悔程度非常深。

学生补写二菱的心理描写,学以致用。找2-3名学生展示后,教师也可以提供一范例。        (这位老同志昨天说的话可不是放空炮,自己真是小看了他,

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啊!你看他,面对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想不到他足智多谋,原来把一大捆莲蓬放在船头,自己剥着吃,是在引诱鬼子。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象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鬼子在水里转怎么会不敢动弹?怎有一股血水冒上来?定然是水下设了机关,他可真有点子。他真有本事,

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叫他们头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让她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鬼子!)

4)让学生概括两个女孩的性格特点。

明确:爱国、舍己为人、勇敢、不畏艰险

5)探究这些小人物成为英雄的力量源泉,他们都受到了怎样的影响?

文章有没有正面描写到这支抗日队伍?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怎么样的一支队伍?

明确:  从苇塘的歌声可以想见他们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在敌后根据地,男女老少都发动起来了,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这歌声是对敌人最有力的打击。

过渡《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

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

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益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

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

4 赏析环境描写

1)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优美的环境描写,

2)齐读这些句子,感受它们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进而思考:怎样让文章富有诗情画意?

学生可以小组合作,总结后发言。

教师归纳明确: 选择富有美感的物象

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

写出动感

写出声音

锤炼语言:叠音词、对句等

3)以开头和结尾处的景物描写为例赏析,并体会其在文中的作用。(教师引导着集体参与,共同赏析,掌握方法)

第一段:例:第一句:“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风泛起涟漪,给人要滴落下来

的幻觉。

第二句:写出优美的水乡却被敌人封锁,字里行间流露  出鲜明的爱憎感情。

第三句:写出苇子长势旺盛。也把白洋淀人民在那种残 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  和力量。

作用:渲染故事的气氛,衬托人物的心情,给作 品增添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

结尾处的:烘托作用:这是老头子致敌人于死地时,“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所 看到的美景,(老人此刻正沉浸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之中,那鲜嫩的卢花在老人的眼里,自然会显得格外美丽。)

衬托出老英雄在痛打鬼子时内心萌发出的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

4)学生自由赏析自己喜欢的其他景物描写,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组内推荐班内展示。

5)总结景物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

5回顾全文,总结写法,概括主旨。

写法  通过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

通过景物描写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

主旨:  小说描写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白洋淀人民对敌斗争的生活,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大女孩受伤,第二天严惩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通篇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现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四 课堂小结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一定要切合环境和人物的心情,切忌无根据地写景。适当的环境描写可以烘托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

五 练笔:你能把家乡的景物写得如诗如画吗?请尝试一下。

六  课外阅读:课后也可以找《芦花荡》的姊妹篇《荷花淀》来读一下,可以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板书设计:

(一)老英雄的性格特征:1、爱国抗日

2、爱憎分明

3、自信自尊

4、智勇双全

(二)景物描写的作用:1、渲染故事气氛

2、烘托人物精神

3、加强抒情韵味

汪俊艳

篇2:《芦花荡》 教案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

《芦花荡》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班级 八(3) 课时安排 2课时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2.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

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教学重点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及典型意义。 2、学习富于特色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教学难点 对老英雄性格的核心的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师活动 预计达成目标

一 4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都看过《铁道游击队》吧!在富饶的齐鲁大地上,在长长的铁路沿线,游击队员们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打击了敌人,收获了胜利。在辽阔的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抗日战争的洪流也锻造出许许多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大家想认识他们吗?让我们--走进芦花荡 激情导入,印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走进芦花荡

1.听配乐朗读,初步感受芦花荡,将感受用“这是一片”的芦花荡说出来。2.将《芦花荡》中写景物的句子找出来,并展开想象,感受美景。

三、感受人和事情

1.粗略感知

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自由细读文章,将自己对人事情的感受说出来。

如人物: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可爱而勇敢的姐妹一群愚蠢的鬼子兵

事件: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

情感:一份深沉的爱国情一份屈辱的亡国痛

2.重点探究

①用“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说话,重点探究人物的性格内涵。

可以有如下结论: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过于自信自尊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智勇双全的行为上;

②用“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重点探究事件发生的过程与意义。

可以有如下结论: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路途的危险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交通工具的简陋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军密集的火力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我势力的悬殊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设下的圈套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敌人的愚蠢上钩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痛打敌人上;

③依照上面的格式,用“深沉的爱国情表现在”“屈辱的亡国痛表现在”的句式发现说话。

四、探究诗性美

《芦花荡》是孙犁“诗体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读之有一种如诗如画的感觉,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文章的“诗性美”。讨论交流,明确:

① 轻缓的节奏。孙犁的小说一般不具有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他着力展示的是人情美,而不力图以情节取胜。《芦花荡》就是这样,讲的是一位老人护送两个小女“战士”,又为她们负伤报仇的故事,全文几乎没有明显的情节高潮,一切都在柔美的芦花荡里缓缓的进行,就像那脉脉的流水一样。

② ②白描的手法。

写人不以外形为主,而是注重神似。往往抓住事物的传神之处,突出重点,通过简洁的,最有特征性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点出人物的神韵,展现他们的精神世界。本文在刻画主人公--协助我军的“老头子”就体现出了这点。他“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像是“老了的鱼鹰”,这是形貌的描写。紧接着以“短短的花白胡子”和“尖利明亮的眼睛”点出老人矍铄干练的内在气质。在战斗中,又以“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叹了一口气”,“像连珠箭”,“射穿了老头子的心”等几处心理描写,展现了老人的自尊。而人物的几句精简的语言描写,如“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和“等到明天,你们看吧”,就把老人的自信自强、爱憎分明的性格表现得生动而深刻。着墨不多却直指人物的灵魂精神,却反映人物的人性美和灵魂美。

③ 诗意的意境。作者追求作品中诗的情调,诗的感情。本文中的景物描写,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月明风清”、“一片苇叶”、“稻米和肥鱼的香味”“飒飒的风响”等情境和语言的选择,就连写战斗,也不忘那“莲蓬的清香”等美的意象的选择。景物的描写是为展现情感的,即古人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而使作品的情与景都饱含着诗意,展现出作者对美好的事物和光明的人生、以及优雅的人情的向往和追求,对罪恶、丑陋、陈旧和黯淡的事物的厌弃。

④ 清新的语言。本文语言的特色是凝炼、含蓄、优美、生动、富于色彩美和音响效果。课文的第一段,写苇塘、星光和水鸟,都是那么的轻婉柔美,把读者带到一个清新的语境中。“悠悠”“弯弯”“飒飒”“溜溜”等叠音词的运用,给人以轻缓的节奏美感。“风清月明”“清爽”“悠闲”“丝绒”“清香”等词语也给人以舒适、光亮的情感体验,使文章清丽自然,含蓄隽永,柔婉秀美,富于抒情性。 了解课文大概,重点把握文章重心

.课文背景资料  孙犁与“荷花淀派”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孙犁,河北安平县人。其作品大部分是小说和散文,不少篇章都具有抒情诗的艺术腕力,最能代表这种风格的,是作者的名篇《荷花淀》。《荷花淀》写于1945年。发表后,在文学艺术界影响很大;有许多作家都努力探索其写作技巧,并在艺术实践中体现其风格,不久便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这个流派被评论界称为“荷花淀派”。其代表作家有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等。“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我国杰出的语言大师、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的领导人之一茅盾在评介孙犁时说过:孙犁有他自己的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有抒情味,他的小说好象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绝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文学常识补充

课堂作业 课堂活动设计:

◆ 一学生读课文: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 一学生配画外音:这位老同志昨天说的活可不是放空炮,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呢!你看他,面对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想不到他足智多谋,原来把一大捆莲蓬放在船头,自己有滋有味剥着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鬼子在水里转来转去怎么会不敢动弹了呢?怎么一股一股血水冒上来呢?老同志还没动手,鬼子怎么就流血了呢?定然是水下设了什么机关,他真有点子。原来他真有他的本事,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叫他们头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让她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日本鬼子。 课堂训练、巩固学习效果

教学反思

赵文学

篇3:《芦花荡》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芦花荡》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小说,它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写的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年近六十的干瘦的老头子的“英雄的行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跟孙犁的大多数小说一样,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是课文的主要艺术特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理清记叙的要素,把握故事情节。

②感知老头子的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③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品味课文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迅速抓住记叙要素,初步感知人物形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及朗读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揣摩景物描写,品味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1、识记字词,感知人物形象。

2、展开想象,体验人物心理。

教学难点 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问题设计

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试各举一例。

4、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5、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核心语句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窠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2、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的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3、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策略方法 感知、品读中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前预习1、掌握生字词。

2、阅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1、整体感知 2、品味赏析

3、重点研读课文部分内容

4、小结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时间

分配 设计

意图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快) 自主合作

探究问题

(慢) 互动展示

解决问题

(透) 当堂训练

巩固问题

(精) 巡视指导

激励启发

整体感知 投影显示问题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人小组讨论,完成上述题目。

提问,教师总结明确 让学生通过听来捕捉有效信息,在想象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激发学生更大的阅读兴趣。 巩固文体知识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要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并且学会提炼概括 20分钟 培养阅读能力和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品味赏析 品味景物描写 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四人一组讨论,明确答案。

体味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 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四人一组,讨论分析,分析合理即可。

动笔仿写几句,写写你家乡的景物。 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以及拓展迁移能力。 15分钟,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和拓展迁移能力

重点研读课文部分内容 研读重点内容 迅速默读选段,掌握主要内容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明确答案 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教师点拨学生,锻炼分析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10分钟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想象能力

作业设计 1、课外阅读《芦花荡》的姊妹篇《荷花淀》,比较两篇文章有何异同。

2、借鉴文中的景物描写,试着写写家乡的景物。不少于四句。

板书设计 2、芦花荡

(一)老英雄的性格特征:

1、爱国抗日

2、爱憎分明

3、自信自尊

4、智勇双全

(二)景物描写的作用:

1、渲染故事气氛

2、烘托人物精神

3、加强抒情韵味

课后反思

篇4:八年级上册《芦花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尖利、能耐、悠闲、寒噤、阴惨、仄歪、央告、转弯抹角、月明风清、张皇失措”等词语,掌握字音、字形和词义。

⑵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⑶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及环境特征,感受其传奇色彩。

2、能力目标:

⑴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掌握解读叙事性作品的方法、思路。

⑵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⑶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3、德育目标:

从文中智勇双全的“老头子”,投身革命的大菱、二菱,苇塘里坚持抗战的队伍身上,学习他们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我们有理由相信: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教学重点】

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

探究问题: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故事情节,在复述中再现文章内容,感受其传奇色彩。在熟悉内容的前提下,对文章进行美点追寻,赏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景物描写,感受作品的美。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感受课文内容的传奇色彩,并探究传奇色彩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你们一定听到过许多英雄的故事吧,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个抗日英雄“老头子”的故事。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可谓智勇双全,让我们走进《芦花荡》去见识见识这位神奇的老人。(板书文题。)

设计二:

请大家翻开课本前面的彩色插图《白洋淀》,白洋淀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四十多万亩,水道纵横,芦苇万顷,俯仰吐穗,风光旖旎。面对浩淼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我们可曾想到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的故事,让我们在芦花丛中,寻找英雄的足迹,追随他们高大的身影。

二、作者、作品简介

多媒体显示: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反映抗战时期的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多媒体显示白洋淀优美风光,声屏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感受课文内容:

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多媒体显示):

1、辨明字音:

2、辨析词义:

寒噤(因寒冷而哆嗦)

仄歪(倾斜、歪斜)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2、学生自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选两位同学复述故事,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教师点拨: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一大要素,复述时应抓住主要人物“老头子”,他活动在敌人监视的苇塘里,“老头子”的主要活动构成了整个故事内容的框架。

明确:一个干瘦的、眼睛特别明亮的老者撑着一只小船,无数次地穿过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运干部。他不带一支枪,甚至也不穿一件像样的衣服(除了那件蓝色的破旧短裤),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驰骋,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稻米和肥鱼的香味,才和歌声一起从苇塘里飘出来;靠了他,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才得以维系。

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接着复述故事情节的后半部分,即最精彩的部分。以“但有一次,却发生了意外……”开头,续说下文。

四、美点大追寻

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一次美点大追寻,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美,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美,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美。

1、教师以记者的身份采访同学读这篇小说的感受,要求同学用“我喜欢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这样的句式说话。

学生各抒己见,畅谈阅读的感受。

可能出现的答案有:

“我喜欢这篇小说的情节,因为它具有浓浓的传奇色彩。”

“我喜欢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老头子’,因为他孤身一人捉弄并战胜十几个鬼子,本领神奇。”

“我喜欢这篇小说中的两个俊女子,因为她们小小年纪便投身革命,大菱受伤后表现得异常坚强,是个真正的革命战士。”

“我喜欢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因为它富于诗情画意,比如‘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

“我喜欢小说把严酷的战争与温柔的水乡结合在一起的写法,因为它具有一种摇曳的美。”

……

2、教师对同学的发言作总结归纳,明确这篇小说的美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情节、人物、环境描写。

五、教师引导学生深层体味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

1、要求学生就“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表现在什么地方?”的问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2、各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发言,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表现在老英雄身上。老人年近六十,身体干瘦,却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就是因为他,敌人的阴谋总不能得逞。

表现在老英雄的英雄行为上。老人手无寸铁,独自一人,竟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3、深层探究:

提问: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的?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

⑴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部落空,保证了塘内物质的充足与联络的通畅。两方面的巨大反差,使老英雄富有传奇色彩。

⑵“英雄的行为”更富有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大菱受伤后,老人发誓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而女孩却一再怀疑,先不答话,后来竟说“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女孩的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后来叙述打鬼子,也只交待打鬼子的过程,而不写他事先已设好圈套;写打鬼子的过程,只写老人的行动,也不写其用意,就在剥莲蓬、绕小船中,巧妙地痛击鬼子。让人读后才恍然大悟,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赏析小说的人物美、景物美,把握刻画人物的多种手段,明确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充分体会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感觉《芦花荡》像一块磁铁深深地吸引着我们,身处磁场,我们似乎身不由己。今天,我们继续品读《芦花荡》,赏析小说的人物、景物。

二、赏读小说中的人物

1、以小组为单位,就“你认为小说中人物的刻画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小组组长作总结归纳。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明确: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为“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很丰满,很真实,很可爱。“丰满”表现在小说中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手段,写出了人物的各个方面,具有一种立体美;“真实”表现在作为一个大英雄,小说不仅写其智勇双全,而且写其过于自信、自尊,写他自责、歉疚;“可爱”表现在“老头子”对待两个女孩的态度上。

2、引导学生赏析小说中人物的立体美:

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画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并说明表现人物的'手段,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学生读课文,画出相关语段。

明确:外貌描写:“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枝竹篙。”

肖像描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语言描写:“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不怕,他打不着我们!”“我没脸见人。”“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

心理描写:“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动作描写集中表现在那一场英雄行为中,他捉弄鬼子,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

教师点拨:这些片断从多方面展示了“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他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他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他爱乡土、同胞,他恨敌人;他过于自信自尊,他有勇气,有胆略,只身制服敌人。

教师补充:除了对老英雄的正面刻画外,也有侧面描写,如“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歌声、香味让我们想像到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从侧面表现老英雄的功劳。再如“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写敌人的束手无策,从侧面表现老英雄的神奇。又如写二菱对老英雄的怀疑、不信任,侧面写老人的英雄行为。

3、引导学生赏析小说中人物的真实美:

⑴提问: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学生明确:

①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许诺一切靠他,一切保险;

②通过敌人封锁线,老人就像一个没事人,显得悠闲自得;

③送两个女孩进苇塘,他以为万无一失,结果大菱受伤,确实过于自信;他觉得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又有些过于自尊。

④老头子发誓要讨回血债,这场极其精彩的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自信的。

⑵仔细揣摩文中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感受人物的真实、可爱。

学生齐读相关语段,在想像中感受老人的复杂心理。

三、赏读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领悟这种描写的好处

1、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要求学生从文中画出并摘抄,仔细体味写景的妙处。

明确:

⑴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⑵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⑶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⑷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⑸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⑹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⑺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⑻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学生齐读写景语段,展开想像,感受那浓浓的诗情画意。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写景的作用:

⑴教师示范分析第⑴、第⑻句。

明确:“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么优美的水乡却被敌人封锁。白天一片死寂,连水鸟也躲避;只有到晚上,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鲜明的爱憎情感。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这段景物描写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第⑻句是老人致敌人于死地时,“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所产生的感受。老人此刻正沉浸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之中,那鲜嫩的芦花在老人的眼里,自然会显得格外美丽。这段景物描写有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决非可有可无。

⑵学生品味其他写景句,分析其作用。可从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等角度入手。

四、课堂小结

孙犁的《芦花荡》写得异常优美,那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那人物的真实、可爱,那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让我们流连驻足,不忍离去,这是孙犁创作魅力的最高体现。特别是文中那位智勇双全、自信自尊的老英雄,让我们赞叹不已。从他身上,我们深深地感到,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五、课堂练习

请同学们展开想像,把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教师点拨:抓住对老英雄的崇敬、赞叹,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对昨天自己怀疑老人的羞愧、歉疚等心理来写。

选三位同学口头回答,其余同学点评。

六、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孙犁的《荷花淀》,感受作品的诗意美。

篇5:八年级上册《芦花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小说的一般知识。

2、过程和方法:

研讨,讲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景美:

领略白洋淀的优美风景,体会景物描写的妙处。

⑵人美:

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的英雄性格。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领悟和欣赏能力。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

【课型】

导读课。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语

在辽阔的华北大地有一个地方被称为华北明珠。这里水光天色,四季竞秀。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这样的课文。

整体感知

一、明确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

三、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投影显示:

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

3、初读课文,划出文中的环境描写。

四、走进芦花荡

1、听配乐朗读,初步感受芦花荡,将感受用这是一片______的芦花荡说出来。

2、将《芦花荡》中写景物的句子找出来,并展开想象,感受美景。

五、感受人和事情

1、粗略感知:

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自由细读文章,将自己对人事情的感受说出来。

人物: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对可爱而勇敢的姐妹,一群愚蠢的鬼子兵。

事件: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

情感:一份深沉的爱国情,一份屈辱的亡国痛。

2、重点探究:

用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_____说话,重点探究人物的性格内涵。

初步体会老头的性格特点。

3、提问:老头是怎样一个人?文中写了哪几件事来体现老头的性格?

4、自读课文,复述故事。

5、课后作业:

仔细研读课文。体会老头的英雄性格。

第二课时

一、速读课文,研究下列问题

1、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

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2、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3、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二、把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抄出来,仔细品味,细心揣摩,在仿写几句家乡的景物。

篇6:八年级上册《芦花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尖利、能耐、悠闲、寒噤、阴惨、仄歪、央告、转弯抹角、月明风清、张皇失措”等词语,掌握字音、字形和词义。

2.了解有关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了解小说的三要素,理清故事情节。

3.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教学重难点

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掌握解读叙事性作品的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了解故事的背景,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河北保定的白洋淀吗?白洋淀有“华北明珠”之称,这里水光天色,四季竞秀,风景如画。在春天,芦芽竞出,满淀碧翠;每到盛夏,蒲绿荷红,岸柳如烟;时逢金秋,芦花飞絮,稻谷飘香;隆冬季节,坚冰似玉,坦荡无垠。但在七十多年前,这里却遭到了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躏!在抗战时,白洋淀人民积极投身到保卫家园的民族战争之中。在美丽的白洋淀里,演绎出一幕幕抗日的传奇故事。惊天我们要讲的《芦花荡》的故事,就发生在白洋淀。

课堂实录

一、作者简介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作家的生平事迹和作品。】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194月6日出生。1937年冬投身革命,他的文学作品都是反映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对敌斗争生活的,赞颂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主要作品有:《荷花淀》、《芦花荡》等,后来都收在《白洋淀纪事》,这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

二、了解小说的有关的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的学习,了解小说的三要素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1.情节要素

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2.人物要素(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3.环境要素

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

三、掌握文中的生字解词。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准确掌握汉字的音形义。】

1.掌握生字。

2.理解词语的意思。

编算:方言。这里有计划、盘算的意思。

央告:央求。

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打牙跌嘴: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意思。

四、阅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阅读与复述了解故事的情节。】

点拨: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一大要素,复述时应抓住主要人物“老头子”,他活动在敌人监视的苇塘里,“老头子”的主要活动构成了整个故事内容的框架。

明确:

《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五、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意在是学生理清文章的层次,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本文一共多少个自然段,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主要写了些什么?

明确:

全文共63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8)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主要人物。

第二部分:(9-54)叙述老头子护送两女孩回苇塘途中的事。(开端、发展)——护送

一层:写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回苇塘找队伍。

二层:写大女孩在冲破敌人封锁线时负了伤。

三层:老头子为没能完成护送任务而内疚,发誓要为女孩报仇。(情节的一波三折)

第三部分:(55-63)叙述老头子智惩鬼子,为大菱报仇,讨回了自尊。(高潮、结局)

篇7:芦花荡(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芦花荡(人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一、 导入:

(课前欣赏电影片段。)

师:大家知道这部电影的名字吗?

生:(异口同声)《小兵张嘎》。

师:知道这个小兵张嘎的故事发生在我国哪个省吗?

生:白洋淀。

师:这位同学真不错,知道影片中生长着大片芦苇和荷花的地方叫白洋淀。但是白洋淀是省份吗?

生:河北省。

二、介绍白洋淀:

师:(多媒体介绍“白洋淀”,附图片。)在河北省冀中平原的北部,有一个被称为 “华北明珠”的白洋淀。请同学们齐读下列有关白洋淀介绍的文字。

生:白洋淀占地四十多万亩,整个白洋淀被39个村落、3700多条沟壕、12万亩芦苇荡分成了143个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淀泊。这里水光天色,四季竞秀,遍淀芦苇,漫天芦花,云雾低绕,淀水清澈。

三、概述故事:

师:今天,咱们要讲的就是发生在白洋淀的一个故事--《芦花荡》。大家知道“芦花荡”的意思吗?

生:长满芦花的荡。

师:“荡”是什么?

生:湖泊。

师:对,“芦花荡”的意思是生长大片芦苇的浅水湖。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孙犁(板书课题和作者)。

师:下面,我请大家结合文章的内容,完成下面一个填空(多媒体出示)。先给大家几秒钟时间快速浏览,然后齐读填空,看看有没有同学滥竽充数的。

生:(齐读填空)事情发生在 抗日战争时期,我们的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运送粮草、护送干部全靠一个近六十岁的不带枪的非常自信的老头子。一次,他护送大菱、二菱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大菱受了伤,他觉得特别愧疚,并发誓要报仇。第二天,他用莲蓬诱敌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钩住鬼子并用竹篙痛打,消灭了十几个鬼子。

四、初步感知:

师:看来,大家对这则故事的主要情节都非常熟悉了,上面这个填空是有关课文内容的,接下来的这个填空是要结合你自己的阅读感受的:

(多媒体出示):初读《芦花荡》,我觉得这篇文章真      。(用一个字填空)

生:爽(多数)、美(少数)、好(个别)、妙(个别)

师:好,那咱们就选择“爽”。(板书“爽”)

五、一字品文:

师:接下去,让我们一字品文,探究本文这“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先找出大的方面,然后再从文中找出你的证据来?下面,请你们沉入文本,快速浏览课文两分钟。

师:(边巡视边提示)小说是用文字塑造的艺术,所以,我们在欣赏“美”的时候,还是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分析。

(两分钟后)

师:好,大家应该有很多话想说了吧?

生1:老师,我觉得这个老头子挺爽的,你看他的话: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个老头子做事特别爽,也很自信。

师:从他的话中分析出了这是一个自信的老头子。好。

生2:我觉得这位老头子过于自信了。

师:何以见得?

生2:因为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自信过了头,大菱受伤了。

师:(板书:人物:过于自信)很好,老头子还有什么性格特点呢?

生3:他的自尊也过了点。

师:为什么?

生3:你看他,第43段,当大菱受伤后,他说他“没脸见人”了,这说明他很要脸面,很自尊。

师:(板书:过于自尊)分析得有道理。但这里他这么在乎面子是因为什么?(教师把手放在自己的肩上)

生:责任重。

师:(点头)继续分析老头子的性格特点。

生4:这个老头子很聪明,而且很勇敢。他能一个人没带枪去打鬼子,而且消灭了十几个,不简单。

师:说得很对,我也这么觉得,既聪明又勇敢,我们用一个成语是--?

生:智勇双全、有勇有谋。

师:(板书:有勇有谋)

师:大家看第61段,齐读。

师: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了,作者为什么把砸鬼子比作是“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生5:为了说明这个鬼子很顽固。

师:老玉米顽固吗?

生6:顽固的,老玉米很难揉下玉米粒来的。

师:你在农村生活过?

生6:这倒没有,但我见过。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的男孩,确实,玉米如果晒得太老,用宁波话说就变得“拧皮皮”的,很难揉下玉米粒来。这就说明了鬼子确实也比较顽固。其次,大家想想,玉米在农民的眼中代表着什么?

生:丰收。

师:对,所以,用在这里也说明了这是一个丰收的时刻,是吗?

生:是的。

师:多么奇特浪漫的想象啊。此外,玉米这个喻体是就地取材,非常形象又贴近生活的。文中类似的比喻还有吗?

生7:“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我觉得把“鲜嫩的芦花”比喻成“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非常形象。

师:确实,鲜嫩的芦花在阳光底下会呈现出一片淡紫淡红的颜色,多美啊。

生8:第55段中,“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中的“白绸子”是白色的,很光滑,用来比喻“水鸟”很形象,而且白绸子可能也是当地的一种常见的东西。

师:你的分析非常到位,但“白绸子”是不是白洋淀的盛产,我没有考证过,你课后可以去查证一下,我只知道白洋淀出产苇席子。

师:还有吗?大家可以看课文开头几段。

生:“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生:把“小船”比作“像一片苇叶”。

师:是的,“鱼鹰”和“苇叶”都是白洋淀地道的特产,鱼鹰是用来抓鱼用的,小船像“苇叶”很形象,这种小船在当地被称作是“鹰排子”,两头尖,船底突出呈三角形,因为阻力小,行驶速度极快,可容两三人,本是当地渔民放鱼鹰用的。由此看来,文字艺术是来源于什么的?

生:生活。

师:希望大家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师:大家还有关于老头子的发现吗?

生9:我觉得他很爱两个小女孩。其一,我是从“不怕,洗一洗,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这句话中看出来的,其二,他自己没儿没女。所以,当大菱受伤的时候,他才会这么难过。

师:这位同学分析问题时候条理清晰,“其一、其二”,有理有据,真不错。因为爱,所以,在大菱受伤后,他才会说什么?

生:我没脸见人。

师:还有呢?

生: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师:对啊,这是怎样的爱,又是怎样的--?

生:恨!

师:所以说,老头子还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有爱有恨、爱憎分明。

师:(板书:爱憎分明)性格特点还有得分析吗?

生10:我觉得老头子特别厉害,他能不带一支枪出入苇塘,还“像个没事人一样,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师:从中,咱们可以看出,这个老头子他怕不怕鬼子呢?

生:不怕。

师:所以,他的身上还有一股藐视敌人的精神在。(板书:藐视敌人)

师:但是,他藐视敌人是不是只是空口白话呢?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

生11:本领大着呢。他会撑船,会泅水,且技术很高。

师:对,他技艺高超。(板书:技艺高超)

师:大家分析的都特别好,那么在他的这些性格特点中,最主要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呢?

生:过于自信,过于自尊。

师:大家还有证据来证明他的这一性格特点吗?

生12:老师,我找到了三句话,“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不怕。他打不着我们!”,这三句话中都有“不怕”这个词,从中可以看出,他非常自信。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真是太棒了,他能从这么长的文章中筛选出这三句关键性的话,可见,他非常善于统观全文来查找信息,值得咱们学习。老头子自信地说“不怕”,但是,最后呢?

生:大菱挂花了。

师:大家知道“挂花”是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受伤了。

师:那为什么不直接说受伤呢?

生:这样说比较形象。

师:你们知道这里用“挂花”是什么修辞手法吗?

生:比喻。

师:不对,这种修辞手法可能大家都没有听到过。这叫婉曲,或者叫“讳饰”(板书:婉曲)比方说,碰到有人死了,人们一般都说是--

生:走了、老了、去了、挂了、翘翘了。

师:“走了、老了、去了”都是婉曲手法,如祥林嫂死了,短工因鲁四老爷忌讳多,而说“老了”,而“挂了”、“翘翘了”这两个词对死者不够尊重,而“婉曲”却是为了曲折、委婉含蓄地来表达意思,所以,应该不能算婉曲。还有,比方说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马克思是“永远地睡着了”,少妇怀孕了,人们一般说她--

生:有了。

师:对,有喜了。

师:说远了,拉回来,咱们再来说说,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头子的过于自信,过于自尊?

生13:当老头子听到大菱受伤了后,他的“身体往上蹿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他本来是一个很自信的人,但从中,可以看出,他的自尊心让他受不了了。

师:这是个细节,你真仔细,分析得也很好,下文中类似的细节还有吗?

生:“觉得两只老眼有些昏花”,“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说”。

生:还有他说的话。

师:对,这篇文章中的对话描写也是非常精彩的。下面,咱们请三位同学来分角色朗读一下文中老头子、大菱、二菱的话。注意人物的神态语气语调。

(三个学生举手朗读。鼓掌。)

师:总体上读得很棒,很用情。但是有几处小的瑕疵。第一,“血”的读音有误,(板书“血”:xiě  xuè,并解释不同的读音用法)第二,没有注意到文中提示的特殊的环境和人物表情。如“遭遇小火轮”这一情节中,气氛非常紧张,周围又很安静,老头子说话应该是怎样的呢?

生:小声的。

师:学学看。(生私下模仿)

师:二菱知道大菱挂花了后,她的表情是什么?

生:带着哭声向老头子喊。

师:虽然是“喊”,声音可能很大吗?

生:不可能。

师:所以,必须把声音沉下去,哭着,又很害怕,很着急。(教师模仿)

师:我们分析了老头子形象,看出了这是一个过于自信,过于自尊;有勇有谋,爱憎分明;藐视敌人,技艺高超的老头。他没有名字,如果,我们给他一个名字的话,你给他取什么名?

生14:鱼鹰。

师:为什么?

生14:因为鱼鹰也是干瘦的。

师:哦,你给他起了个绰号。可是,这个“鱼鹰”不能囊括他的性格特点。老师给他取了个“英雄”你们觉得好吗?

生:可以,但他有缺点啊?

师:英雄又不是圣人,允许他有缺点,这样更真实。这是一个传奇式的英雄。

生:哦。

(板书:英雄)

师:好,关于老头子,我们已经深深地体会到他身上的“爽”了。(板书:在“人物”两字后写上“爽”。)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这篇文章的“爽”还表现在哪些地方?

生:老师,我觉得文章的情节很爽。(板书:情节)

师:怎么个爽法?

生:扣人心弦。

师:扣人心弦体现在哪里?

生1:护送俩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一开始说“你什么也靠给我”,结果却让女孩受伤了,后来又去报仇,结果把鬼子给打得个落花流水。

师:一开始这样,后来却那样了,再后来又这样了(老师用手势作波浪状),这种情节我们称它为?

生:一波三折。(板书:一波三折。)

师:另外,刚才这个同学“落花流水”这个词可用得真形象。那么,老师问大家,这部分情节大家在看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生2:特别爽,一开始不知道老头子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到最后才知道原来如此。

师:这种写法在小说中叫“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板书: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师:大家都分析得特别好,还有同学对这篇文章的“爽”发表意见吗?

生:……

师:或者是分析“美”也可以?

生15:我觉得第一段很美。

师:第一段是什么描写?你为什么觉得它美呢?

生15:环境描写。因为这段的文字表现出了一种清幽的氛围。让我向往。

师:“清幽”这个词用得真好。(板书:环境:清幽。)

师:老师有几个小问题要问大家。第一,既然大家感觉都是美的,为什么文中用了 “阴森黑暗”这个词来形容大苇塘?

生16:这个“阴森黑暗”是因为有敌人侵占了。

师:那你的意思是感觉“阴森黑暗”的是咱们自己人了?

生16:不对,应该是敌人眼中的大苇塘是阴森黑暗的。

师:那是谁让敌人面对这么美的苇塘,竟感觉出了“阴森黑暗”?

生:像老头子一样的抗日军民。

师:很对。第二个问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这是怎么回事?

生17:因为苇塘很大,和天似乎连在一起了,加上是夜晚,都是黑色的,所以,分不出哪里是天空,哪里是水面,而且水面有星星的倒影,所以,看上去星星像浸在水里。

师:这位同学说得可真在理。可见他有很好的想象联想能力。这种景象不禁让我想起了王勃的一句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非常美的水天一色之景。这种意境在下文中还有,大家谁能先发现?

生18:第9段中,“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师:大家赞同吗?

生:赞同。

师:第三个问题,星星“而且要低落下来的样子”,这是为什么?

生19:因为星星是一眨一眨的,感觉若隐若现,像要低下来了。

师:你的联想能力也很丰富,能从星星的情态来考虑问题,很好。还有同学有不同见解吗?

生:……

(教师启发:比方说,我手尖拿着的这支粉笔,什么情况下它会掉下来?

生:手放开的时候,动的时候。

生20:老师,我知道了,因为苇塘里有风,风一吹,微波荡漾,加上刚才说的星星像浸在水里一般,所以,星星看上去就摇摇欲坠了。

师:说得真好,你一定是一个善于推理的同学。这么美的家乡,被鬼子践踏着,我们该怎么办?

生:生气。

师:仅仅是生气?

生:憎恨。

师:是啊,这该是怎样的恨啊?所以,千千万万个像老头子一样的人民站了出来,誓死

捍卫他们的家乡。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成了一个天然的抗日大根据地,有一支叫“雁翎队”的水上游击队就在这里生根开花,他们利用有利的地形,驾小舟出入芦苇荡中,神出鬼没,声东击西,辗转茫茫河淀上,面对敌人的洋枪洋炮,用小米步枪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他们自发的抗日行为得到了白洋淀周围群众的极大支持,群众们不管男女老少,除去每日回家做饭外,也长期生活在船上,活动于苇丛之间,配合着雁翎队和八路军的水上部队,不屈地同敌人战斗,老头子就是其中的一个。最终他们把鬼子赶出了白洋淀,赶出了中国。下面,让我们一起带着美的感情来朗读第一段。

(全体学生朗读完后,有个学生举手)

生21:老师,我还有话要说。

师:你说。

生21:我觉得第一段中,“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这句话写得特别好。

师:是吗?你说说你的理解。

生21:这里的“苇子”本是一种植物,但是,现在它似乎也带有了生命,他们狠狠的往上钻,就表明了他们身上那种旺盛的生命力,这是敌人永远战胜不了的,“苇子”好像就是我们人民,充满意志和力量。

师:这位同学说得太精彩了,老师都没有发现这“苇子”的特别之处,他竟然从它身上看到了当地人民的精神。这也正印证了我刚才所说的人民对敌人的憎恨和抗日意志的坚强。那么老师顺便还想问大家一句,文中的植物具有这种如人般的精神,那么,动物是不是也有呢?找找看。

生:……

师:大家可以看一下第55段。

生:水鸟。

师:是的,大家看,这里的水鸟似乎也是通人性的,仿佛也憎恨鬼子,“往北飞去了”,而且这里的“北”也是有所指的。

生22:老师,是不是指延安?因为延安是在中国的北部,是红军的聚集地。

师:你的知识真是渊博,能博古通今,延安确实是抗日的心脏。这里的“北”到底是不是延安,老师不置可否。但是,老师还可以提供另一种解读。其实,白洋淀是在冀中平原的北部,乾隆皇帝有一句赞誉白洋淀的话:谁知今赵北,大似向杭西。此外,在文中,还有一句话,也出现了“北”的意向。

生:他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

师:对,这里的`“北斗”就是人民心目中的指明灯,是队伍所在的地方。

师:咱们说远了。总之,这里展现给我们的环境是非常--

生:美。

师:(板书:在“环境”后加上“美”)

师:大家看板书,这篇小说的人物很爽,环境很美,那么情节呢?

生:趣、曲、奇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咱们选择一个最好的。

生:曲。

(板书:在“情节”后加上“曲”)

师:因为这个,所以,大家就觉得读这篇文章感觉特别的“爽”,特别的“美”,特别的“棒”,事实上,人物、环境、情节正好构成了小说的三要素。这三要素都是美的,那么,小说自然就充满了美感了。但老师这里有个疑惑了,这是一则抗日故事,按理该是刀光剑影,枪林弹雨,血肉横飞,硝烟弥漫,但咱们读着怎么就变成美的享受了呢?

生:……

师:文学是一种用“语言文字”堆砌起来的美的艺术。所以,小说的美其实就是来源于什么?

生:语言文字的美

师:是的,孙犁所用的语言非常特别,大家能根据这篇小说概括一下他的语言特色吗?

生:语言很优美。

(板书:语言美:优美)

师:还有其他的感受吗?

生:形象。

(板书:形象)

生:……

师:老师让大家看一首诗歌。

(多媒体出示: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师:请大家配乐齐读。

(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大家觉得它写得美吗?

生:是的。

师:能给这首小诗配个题目吗?

生:美丽的芦花。

师:注意地点和时间。

生:苇塘月夜。

师:这个题目不错。老师也想到了这一个,不知道有没有更好的,大家课后再去思考一下。

师:大家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生:是孙犁。

师: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这首诗是从文中拿来的。

师:对了,老师把文中的三句有关环境描写的句子分开来变成了这首诗。现在,我请大家再来说说本文的语言特色。

生:像诗一样的语言。

师:是的,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描写了如诗如画的环境。(板书:“环境美”后写上“如诗如画”,“优美形象”后加上“诗化的语言”。)

师:而这,正是孙犁小说一个突出特点。他的小说被称为诗体小说。(板书:诗体小说)

师:今天我们收获了很多,在美丽的芦花荡中流连驻足,不忍离去,因为美是人人都向往的,这正是孙犁“诗体小说”的魅力所在。

六、作者简介:

师: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孙犁,请大家齐读:

(多媒体出示“孙犁简介”)

生:孙犁(1913~),和赵树理、周立波、柳青三位作家一起,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 “四杆铁笔”。《芦花荡》是孙犁“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就是《荷花淀》,毛泽东曾称赞他是一位极有风格的作家。他的风格主要就是用清新的诗化的语言来写小说,因此他的小说被称为“诗体小说”。后来文艺界以“清新”的“诗体小说”作为标志,创立了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荷花淀派”,《芦花荡》就是这一流派的代表作。

师:好,今天的课我们就学到这里了,我让大家再用一个字来形容这篇文章给你的感受的话,你选择用哪个字?

生:(异口同声)美。

七、布置作业:

师:是啊,美的故事总是让人爱不释手的。下面我留两道作业给大家。

1、课外阅读《荷花淀》,那里还有更美的风景,更美的人物,更美的故事。

2、初读课文的时候,大家的感觉是“美”就一个字。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之后,你一定有更多的话想说了,课后,请你写一首诗歌,选择一个角度,用诗歌语言表达自己的读后感。

题目:1、假如我是一只飞鸟--有感于《芦花荡》

2、假如我是一棵芦苇--有感于《芦花荡》

板书:

人物爽:     过于自信   过于自尊

(老头子)    有勇有谋   爱憎分明

(英雄)     藐视敌人   技艺高超          诗

花       爽   环境美:     清幽       诗情画意          体

荡  孙 (美)

犁        情节曲:      一波三折                    小

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

语言美:      优美形象  诗化的语言

篇8:八年级语文上册《芦花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2.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

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在阅读赏析中,品味语句的优美,把握作用;着眼于文本,在熟读的基础上分析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四、教学重点: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英雄的性格。

五、教学难点:揣摩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六、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内容,查找资料。一些影片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创设问题,2分钟

电影《小兵张嘎》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你们知道电影中的小男孩是谁吗?(小兵张嘎)有哪位同学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河北白洋淀) 在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大片的芦苇、美丽的荷花还有一望无际的水域,以及白洋淀独有的水上生活、斗争情景。这部电影中小英雄嘎子机智勇敢,智斗鬼子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白洋淀优美奇特的水上风光也令我们心生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课文,讲述的也是抗战时期打鬼子的故事,同样发生在河北白洋淀上,只不过,其中的主要人物,不是一位小英雄,而是一位老英雄。让我们一起走近课文《芦花荡》。

二、作者简介 学生补充,板书巩固。3分钟

孙犁,194月6日,河北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主要作品《荷花淀》《芦花荡》《白洋淀记事》等。

三、阅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梗概:

1、边阅读边标出段序,并注意以下字词和词语解释 阅读感悟,自主研讨。15分钟

提防 疟子 寒噤 吆喝 蹿 仄 飒飒 泅水

2、解释词语:

转弯抹角: 悠闲:

张皇失措: 月明风清:

3、复述故事,理清文章思路:快速默读课文,理清记叙要素。(学生口述,教师引导。5分钟)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复述故事情节:注意交代清楚六要素,突出故事的主要内容。

示例: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大意正确即可)

四、再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行文思路。

反复阅读感悟,理清思路。13分钟

第一部分:(1-8)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主要人物。(为情节展开作铺垫)

第二部分:(9-54) 在一次护送两个女孩进芦花荡的看病途中,由于老头子过分的自信, 导致大女孩受伤,老头子感到丢人,决定当着小女孩的面教训敌人,挽回面 子。 (开端、发展)

一层:写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回苇塘找队伍。

二层: 由于老头子的过分的自信和自尊,导致大女孩受伤。 。

三层:老头子为没能完成护送任务而内疚,发誓要为女孩报仇。

第三部分:(55-末尾) 写老头子用计谋通达了几十个日本鬼子,为大女孩报了仇,找回了自己的自尊。 (高潮、结局)

五、课堂小结:学生梳理本节课的收获。学生口述,2分钟)

六、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完成练习册,将故事内容复述整理在笔记上。

B组(中等生):将故事内容复述整理在笔记上,字词小楷。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字词小楷,识记文学常识。

板书 芦花荡

一、作者简介:

二、字词

三、故事情节: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结果――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文学常识、字词等 口头提问,笔试小考。3分钟

二、导入新课:创设问题,提问导入。2分钟

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小说。

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2、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找出来分析 学生齐答,1分钟

主人公:老头子。刻画手法:外貌,语言,行动,心理,动作。

三、研究阅读 阅读文本,勾画圈读,学生补充。10分钟

请用不同的标记分别从文中画出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的句子。

外貌描写: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枝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语言描写: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不怕,他打不着我们!”“我没脸见人。”“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

心理描写“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动作描写:

集中表现在那一场英雄行为中,他捉弄鬼子,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

4、这些描写表现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特点? 教师引导,归纳总结。15分钟

①具有老当益壮的英雄气概。――老头子将近60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按理说应该在后方安度晚年,可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

②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他对同胞姐妹充满了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大菱受了伤,他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并且付诸实际行动。

③智勇双全――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

④过于自信与自尊――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 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

5、小说中着意突出的是其中哪一性格特征?“过于自信与自尊”的“过于”应当怎样理解?这一性格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小组讨论,深入理解。10分钟)

――过于自信与自尊;“过于”有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方面,确实有过头的意思,大女孩子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系的。小女孩子洗脸,大女孩子还警惕一些,老头子却说“不怕,洗一洗吧”,洗脸有响声。老头子以为小火轮上的探照灯照不见他们,事实上探照灯把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这些都是他过于自信以致有点麻痹的表现。“过于自信和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

五、课堂小结 教师一语带过

这篇小说通过对人物的刻画,表现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

六、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口头作文:说说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完成习题。

B组(中等生):口头作文:说说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完成布置的习题。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说说自己“心目中的英雄”

板书设计

芦花荡

孙犁

外貌 老当益壮

老头子 语言 爱憎分明

心理 智勇双全

动作 过于自信和自尊(性格核心)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一语带过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老头子的人物形象,了解老头子的性格特点,今节课我们来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分析文中环境描写 教师引导,学生研读教材。25分钟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1、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

2、体味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

(1段)“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里去了。”从这句话里,你能感受到当时芦花荡处于一种什么环境中? 说明当时芦花荡一带处于日寇占领、严密的封锁中。(抗日战争时期,敌人把白洋淀重重包围,我军处境异常艰难)。

――“呆望”一词还可以看出敌人的束手无策;――“狠狠地往上钻” 象征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意志和斗争的力量。

(2段)“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表现老头子的身轻如燕,可用一种轻快、潇洒的语调来读。

(9段)“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天空的明净,用环境的宁静、优美来为下文所发生的不平常的事情作铺垫。

-

(13段)“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梁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去,她们长大成人了”

――把女孩子的逐渐成长描述得多么富有生活韵味,庄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飞北回,暗喻着时光的流逝。“天边的北斗“也是一种暗喻,暗喻她们在党的光辉的指引下,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

(38段)“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用飒飒的风响”来形容老头子此时的心情,月亮也落下去了,老头子心情十分沮丧。

(55段)“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咽气。”

――因为天气闷热,所以鬼子要出来洗澡,为下面情节作铺垫。

(59段)“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通过静来反衬下面的情景,引出下文的情节。以静来写动。

(60段)“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老头正狠狠地敲打着鬼子,内心萌发着轻松、痛快的感受,鲜嫩的芦花也显得格外美丽。

小结:《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件,但决没有那种凄惨的描绘,就连那个女孩子受伤后的几声呻吟,也被轻轻一笔带过,作品要高昂浓重地传达出来的,是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情绪,即使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作者仍然以沉静从容的姿态抒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细心地镌刻白洋淀人民心灵的塑像。

――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三、探究讨论 阅读文本,发现问题,15分钟

1、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可由歌声想象战士的情绪,想象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的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因为 炮楼里的敌人监视着芦花荡企图用这种卑劣手段困死荡中的军民。

2、老头子的船头为什么要放那一大捆的莲蓬?

――为了引诱鬼子上当。

3、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望”字表现了老头子什么样的心理?你能够写出老头子当时的心理活动吗?

――怎么样,我没有夸海口吧,小鬼子伤了人,我一定要叫他们付出代价。

4、结尾段写有个女孩子目睹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她是谁?她当时心理是怎样想的?请同学们把她当时的心理补写出来。

――二菱;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她想这位老同志昨天说的话可不是放空炮,自己真是小看了老同志,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啊!你看他,面对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想不到他足智多谋,原来把一大捆莲蓬放在船头,自己有滋有味剥着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鬼子在水里转来转去怎么会不敢动弹了呢?怎么一股一股血水冒上来呢?老同志还没动手,鬼子怎么就流血了呢?定然是水下设了什么机关,他真有点子。原来他真有他的本事,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叫他们头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让她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日本鬼子。

四、课堂小结

真正的爱国情感,是从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开始,从你接触的每一位凭着诚实劳动养活全家的人开始,从平凡的生活中解读人的情感开始,从逐步了解用 血汗写就的几千年文明开始,而不是空喊。

五、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练习册同步

B组(中等生):书后习题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整理笔记

六.板书设计

芦花荡

孙犁

人物――真实

环境――诗情画意

情节――传奇色彩

1.《芦花荡》教学设计

2.芦花荡教学设计

3.课文芦花荡的教学设计

4.芦花荡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5.八年级语文课《背影》教学设计

6.初一上册语文《理想》教学设计

7.初一上册语文《春》教学设计

8.初一上册语文《秋天》教学设计

9.初一上册语文口技教学设计

10.初一上册语文第六课《理想》教学设计

篇9:八年级语文上册《芦花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2.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

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在阅读赏析中,品味语句的优美,把握作用;着眼于文本,在熟读的基础上分析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四、教学重点: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英雄的性格。

五、教学难点:揣摩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六、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内容,查找资料。一些影片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创设问题,2分钟

电影《小兵张嘎》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你们知道电影中的小男孩是谁吗?(小兵张嘎)有哪位同学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河北白洋淀) 在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大片的芦苇、美丽的荷花还有一望无际的水域,以及白洋淀独有的水上生活、斗争情景。这部电影中小英雄嘎子机智勇敢,智斗鬼子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白洋淀优美奇特的水上风光也令我们心生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课文,讲述的也是抗战时期打鬼子的故事,同样发生在河北白洋淀上,只不过,其中的主要人物,不是一位小英雄,而是一位老英雄。让我们一起走近课文《芦花荡》。

二、作者简介 学生补充,板书巩固。3分钟

孙犁,1913年4月6日,河北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主要作品《荷花淀》《芦花荡》《白洋淀记事》等。

三、阅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梗概:

1、边阅读边标出段序,并注意以下字词和词语解释 阅读感悟,自主研讨。15分钟

提防 疟子 寒噤 吆喝 蹿 仄 飒飒 泅水

2、解释词语:

转弯抹角: 悠闲:

张皇失措: 月明风清:

3、复述故事,理清文章思路:快速默读课文,理清记叙要素。(学生口述,教师引导。5分钟)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复述故事情节:注意交代清楚六要素,突出故事的主要内容。

示例: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大意正确即可)

四、再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行文思路。

反复阅读感悟,理清思路。13分钟

第一部分:(1-8)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主要人物。(为情节展开作铺垫)

第二部分:(9-54) 在一次护送两个女孩进芦花荡的看病途中,由于老头子过分的自信, 导致大女孩受伤,老头子感到丢人,决定当着小女孩的面教训敌人,挽回面 子。 (开端、发展)

一层:写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回苇塘找队伍。

二层: 由于老头子的过分的自信和自尊,导致大女孩受伤。 。

三层:老头子为没能完成护送任务而内疚,发誓要为女孩报仇。

第三部分:(55-末尾) 写老头子用计谋通达了几十个日本鬼子,为大女孩报了仇,找回了自己的自尊。 (高潮、结局)

五、课堂小结:学生梳理本节课的收获。学生口述,2分钟)

六、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完成练习册,将故事内容复述整理在笔记上。

B组(中等生):将故事内容复述整理在笔记上,字词小楷。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字词小楷,识记文学常识。

板书 芦花荡

一、作者简介:

二、字词

三、故事情节: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结果——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文学常识、字词等 口头提问,笔试小考。3分钟

二、导入新课:创设问题,提问导入。2分钟

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小说。

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2、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找出来分析 学生齐答,1分钟

主人公:老头子。刻画手法:外貌,语言,行动,心理,动作。

三、研究阅读 阅读文本,勾画圈读,学生补充。10分钟

请用不同的标记分别从文中画出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的句子。

外貌描写: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枝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语言描写: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不怕,他打不着我们!”“我没脸见人。”“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

心理描写“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动作描写:

集中表现在那一场英雄行为中,他捉弄鬼子,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

4、这些描写表现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特点? 教师引导,归纳总结。15分钟

①具有老当益壮的英雄气概。——老头子将近60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按理说应该在后方安度晚年,可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

②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他对同胞姐妹充满了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大菱受了伤,他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并且付诸实际行动。

③智勇双全——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

④过于自信与自尊——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 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

5、小说中着意突出的是其中哪一性格特征?“过于自信与自尊”的“过于”应当怎样理解?这一性格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小组讨论,深入理解。10分钟)

——过于自信与自尊;“过于”有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方面,确实有过头的意思,大女孩子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系的。小女孩子洗脸,大女孩子还警惕一些,老头子却说“不怕,洗一洗吧”,洗脸有响声。老头子以为小火轮上的探照灯照不见他们,事实上探照灯把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这些都是他过于自信以致有点麻痹的表现。“过于自信和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

五、课堂小结 教师一语带过

这篇小说通过对人物的刻画,表现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

六、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口头作文:说说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完成习题。

B组(中等生):口头作文:说说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完成布置的习题。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说说自己“心目中的英雄”

板书设计

芦花荡

孙犁

外貌 老当益壮

老头子 语言 爱憎分明

心理 智勇双全

动作 过于自信和自尊(性格核心)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一语带过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老头子的人物形象,了解老头子的性格特点,今节课我们来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分析文中环境描写 教师引导,学生研读教材。25分钟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1、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

2、体味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

(1段)“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里去了。”从这句话里,你能感受到当时芦花荡处于一种什么环境中? 说明当时芦花荡一带处于日寇占领、严密的封锁中。(抗日战争时期,敌人把白洋淀重重包围,我军处境异常艰难)。

——“呆望”一词还可以看出敌人的束手无策;——“狠狠地往上钻” 象征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意志和斗争的力量。

(2段)“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表现老头子的身轻如燕,可用一种轻快、潇洒的语调来读。

(9段)“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天空的明净,用环境的宁静、优美来为下文所发生的不平常的事情作铺垫。

-

(13段)“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梁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去,她们长大成人了”

——把女孩子的逐渐成长描述得多么富有生活韵味,庄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飞北回,暗喻着时光的流逝。“天边的北斗“也是一种暗喻,暗喻她们在党的光辉的指引下,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

(38段)“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用飒飒的风响”来形容老头子此时的心情,月亮也落下去了,老头子心情十分沮丧。

(55段)“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咽气。”

——因为天气闷热,所以鬼子要出来洗澡,为下面情节作铺垫。

(59段)“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通过静来反衬下面的情景,引出下文的情节。以静来写动。

(60段)“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老头正狠狠地敲打着鬼子,内心萌发着轻松、痛快的感受,鲜嫩的芦花也显得格外美丽。

小结:《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件,但决没有那种凄惨的描绘,就连那个女孩子受伤后的几声呻吟,也被轻轻一笔带过,作品要高昂浓重地传达出来的,是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情绪,即使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作者仍然以沉静从容的姿态抒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细心地镌刻白洋淀人民心灵的塑像。

——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三、探究讨论 阅读文本,发现问题,15分钟

1、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可由歌声想象战士的情绪,想象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的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因为 炮楼里的敌人监视着芦花荡企图用这种卑劣手段困死荡中的军民。

2、老头子的船头为什么要放那一大捆的莲蓬?

——为了引诱鬼子上当。

3、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望”字表现了老头子什么样的心理?你能够写出老头子当时的心理活动吗?

——怎么样,我没有夸海口吧,小鬼子伤了人,我一定要叫他们付出代价。

4、结尾段写有个女孩子目睹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她是谁?她当时心理是怎样想的'?请同学们把她当时的心理补写出来。

——二菱;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她想这位老同志昨天说的话可不是放空炮,自己真是小看了老同志,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啊!你看他,面对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想不到他足智多谋,原来把一大捆莲蓬放在船头,自己有滋有味剥着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鬼子在水里转来转去怎么会不敢动弹了呢?怎么一股一股血水冒上来呢?老同志还没动手,鬼子怎么就流血了呢?定然是水下设了什么机关,他真有点子。原来他真有他的本事,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叫他们头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让她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日本鬼子。

四、课堂小结

真正的爱国情感,是从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开始,从你接触的每一位凭着诚实劳动养活全家的人开始,从平凡的生活中解读人的情感开始,从逐步了解用 血汗写就的几千年文明开始,而不是空喊。

五、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练习册同步

B组(中等生):书后习题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整理笔记

六.板书设计

芦花荡

孙犁

人物——真实

环境——诗情画意

情节——传奇色彩

篇10:八年级芦花荡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芦花荡教案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许多英雄的故事吧,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个抗日英雄的故事。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股掌之间,置他们于死地,可谓智勇双全,让我们走进《芦花荡》去见识见识这位传奇老人。

二、整体感知全文

1、师:《芦花荡》讲述的就是一个老英雄的传奇故事。速读全文,概括这个故事。

2、师生交流文章记叙的要素,小结:文章记叙了一个无名老英雄智歼鬼子为负伤的大菱报仇的故事。

3、师:文中的.无名老英雄充满了传奇色彩,读课文,说说他“奇”在何处。

教师示例:他“奇”在“将近六十岁”却不在家休息。

4、学生活动,交流:

“奇”在他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奇”在他手无寸铁,却神通广大: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样样都行。

“奇”在敌人封锁严密,他却来去自如。

“奇”在他穿行在枪林弹雨中,却一点儿也不害怕。

“奇”在他一支枪也没有,却让十几个鬼子送了命。

“奇”在他工作那么繁忙危险,他却始终是那么乐观和自信。

“奇”在他那么“好面子”,工作出了一点差错,就觉得“没脸见人”……

5、教师小结:“老头子”“奇”,就“奇”在他神通广大的本领,“奇”在他自信而又自尊的性格。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师:对这样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作者倾注了满腔热情来刻画他,比如概括介绍、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等。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用和“老头子”对话的方式在课文旁写批注。

教师示例:

我喜欢“老头子”身上那种自信,请看他的语言--

(1)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到苇塘里,咱们还有大米和鱼吃。

(2)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3)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4)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批注:每一次你都说:“不怕”,难道你刀枪不入吗?不,只是因为你熟悉芦花荡,对自己“水上的能耐”非常自信;同时,你有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这种信念使你藐视一切敌人,所以,你无所畏惧。

2、学生活动,如:

(1)我喜欢“老头子”的自尊,你看他得知大菱负伤后的心理感受--

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批注:敌人封锁得那么严,枪林弹雨中,谁又能担保万无一失呢?你对自己要求太严格了,出了一点差错你就自责成这样。

(2)我喜欢“老头子”的智勇双全,你看他的行为--

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着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批注:我真佩服你的胆量,在敌人的眼皮底下还如此悠闲;我也佩服你的智谋,这“一个一个”投进嘴里的“又肥又大”的莲蓬果然让鬼子馋得上了钩。

3、师: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正是“老头子”坚定信念和高度责任心的表现。

四、语言积累

1、师:孙犁笔下的战争不是弥漫着血腥味,而是笼罩着诗情画意,因为他要用美的环境来烘托美好的人性和心灵。用波浪线画出文中写景的句子,选择最喜欢的一句,说说它是怎样表现“老头子”的英雄形象的?

示例: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把小船比喻成一片苇叶,既表现了水乡的特色,又写出了小船的轻快敏捷,烘托出撑船者的高超技艺。

2、学生活动。

3、全课小结。

篇11:《芦花荡》教案(八年级)

《芦花荡》教案(人教版八年级)

第一课时  自主预习

补充资料

1.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194月6日出生。 1937年冬投身革命,主要从事革命文化工作。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反映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对敌斗争生活的,赞颂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主要作品有:《荷花淀》、《芦花淀》、《嘱咐》等,后来都收在《白洋淀往事》,这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一部小说和散文。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些作品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称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被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2.写作背景:白洋淀位于冀中平原,共有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达四十多万亩,淀中水道纵横,共的三千余道。孙犁长期在白洋淀生活,收集了一批抗日故事,这位老英雄的故事即是其中之一。孙犁以白洋淀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的优美故事,如《荷花淀》等。

预习提纲

一.给加点字注音

悠闲(    )  疟子(   )  寒噤(   )   吆喝(        )   蹿(    )   仄歪(    )  飒飒(      ) 泅着(     )  转弯抹角(    )  张皇失措(    )

二.解释词语

能耐:                  悠闲:                      央告:

吆喝:                         转弯抹角:

三.梳理文章思路。

1.快速默读课文,理清记叙要素,复述故事情节,把握课文内容。

时间:一天夜里       地点:芦苇塘       人物:老头子、大菱、二菱

事件:老头子送大菱、二菱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大菱负伤流血,老头子发恨要讨还血债。

2.学生复述故事情节。(注意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的把握。)学生互相点评,注意复述中的问题。

复述:《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3.再读课文,组织讨论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思路。

明确:第一部分:(1-8)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主要人物。(为情节展开作铺垫)

第二部分:(9-54)叙述老头子护送两女孩回苇塘途中的事。(开端、发展)

一层:写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回苇塘找队伍。

二层:写大女孩在冲破敌人封锁线时负了伤。

三层:老头子为没能完成护送任务而内疚,发誓要为女孩报仇。

第三部分:(55-末尾)叙述老头子智斗日本鬼子的经过。(高潮、结局)

[教学目标]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传奇色彩;学会复述课文情节;

2、细心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自己的描写能力;

3、懂得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教学重点]

重点:体味这个老头子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学会概括性复述课文情节;

难点:注意揣摩景物描写。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思考并明确下列问题:

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小说。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大意正确即可)

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画出来分析

主人公:老头子。刻画手法: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神态。

例如:外貌描写:“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枝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语言描写:“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不怕,他打不着我们!”“我没脸见人。”“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

心理描写:“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动作描写:集中表现在那一场英雄行为中,他捉弄鬼子,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

4、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1)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等。

A、老头子将近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按说应该在后方安度晚年,但他却像英勇的交通员。“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这是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

B、他说“你什么也靠给我”,这是他的豪言壮语,可见,为民族抗战他甘愿尽心竭力,而且充满自信,他的爱国热情是如此高涨。

C、 “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他勇敢悠闲,这不仅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有高超的“水上的能耐”,更是因为他具有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老头子能够冲破敌人的封锁,对于苇塘里面的队伍坚持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他对同胞姐妹充满了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大菱受了伤,他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并且付诸实际行动。

(3)还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插入解决“这一性格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这是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4)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

5、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体会老头形象的现实意义。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老头子。他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老当益壮。他没有姓名,他是千千万万普通而又伟大的中国人民的代表,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品味赏析

景物描写: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1、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四人一组讨论,明确答案。

2、体味下列景物描写的句子。(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①他“只穿一条兰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像是“老了的鱼鹰”。这是形貌的描写,点出老人矍铄干练的内在气质。

②“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比喻手法,体现出老头子的英勇、干练。

③“鲜敕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 语言清新隽永,柔婉秀美,富有诗情画意。

④“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拟人手法,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⑤“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里去了。”从这句话里,你能感受到当时芦花荡处于一种什么环境中?

说明当时芦花荡一带处于日寇占领、严密的封锁中。

⑥“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请你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狠狠”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意思是,面对凶暴的敌人,白洋淀的人民威武不屈,努力长高的苇子正好为淀里的抗日军民提供掩护,苇子俨然成了抗日利器。“狠狠”一词形象的表达了抗日军民对日寇的仇恨。

问题探究

1.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

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2.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人物描写写法探究: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老头子。他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1)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2)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A、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第48-50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B、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

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拓展延伸

讨论: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白鸽

篇12:《芦花荡》(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芦花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录像导入,了解背景、白洋淀以及作者情况。(由学生进行文稿演示) 7

1.导入:我们先来看一段录像:(《小兵张嘎》)

这个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电影中的小男孩是谁啊?(小兵张嘎)

这就是优秀抗战影片《小兵张嘎》。

有哪位同学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河北白洋淀)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芦苇、荷花、水淀)

我们看到了大片的芦苇、美丽的荷花还有一望无际的水域,以及白洋淀独有的水上生活、斗争情景。这部电影中小英雄嘎子机智勇敢,智斗鬼子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白洋淀优美奇特的水上风光也令我们心生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课文,讲述的也是抗战时期打鬼子的故事,同样发生在河北白洋淀上,只不过,其中的主要人物,不是一位小英雄,而是一位老英雄。让我们一起走近课文《芦花荡》。

2.检查预习,介绍白洋淀,介绍作家孙犁。

在上课之前,我已经向同学们提出了预习要求,要求各个学习小组,从背景环境和作家作品两个方面入手,通过互联网查找资料,并制作成powerpoint 演示文稿。下面我们请两个代表来展示他们的预习情况。

(一学生展示 背景环境介绍 )

教师评价:他向我们展示了优美的白洋淀水上风光,并且分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两个方面清晰地向我们介绍了白洋淀的有关情况。

(一学生展示 作家作品介绍)

教师评价:他们搜集到了作家孙犁的照片,对孙犁的介绍也简明扼要。

教师补充:

在这里,我向同学们补充关于孙犁的一项资料,就是孙犁自己说过的一段话,他说:“我非常怀念经历过的那一个时代,生长过的那些村庄,作为伙伴的那些战士和人民。我非常怀念那时踏过的路,越过的小溪,记得那些风雪、泥泞、饥寒、惊扰和胜利的欢乐,同志们兄弟一般的感情。”诗人艾青曾经说过: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噙着泪水,因为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因为孙犁对白洋淀这片土地的满腔热忱与执著热爱,才有了他《白洋淀纪事》这些充满深情的作品。

二.复述故事,整体把握 5

想必大家在预习时就被《芦花荡》这个故事深深吸引了,这个故事是以第三人称来叙述的,下面请同学们换一种人称,以文中的二凌为第一人称来复述这个故事。也就是说,你就是二凌,你来讲讲你亲身经历的这件事。

温馨提示:当叙述人称发生变化的时候,要注意视角的转换和前后的衔接。

要求:不看书,凭自己的记忆来讲述故事。做到简明清晰,而又流畅生动。

学生复述,学生评价。教师评价。

三.分析主要人物老头子 28

1.《芦花荡》是一篇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人物、情节、环境)1

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呢?(老头子)

2. 在读完课文之后,“老头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一句话回答,老头子是个 的人。2

一个矍铄干练的老头子

一个智勇双全的老头子

一个过于自信和自尊的老头子

一个老当益壮的'老头子

一个具有爱国热情的老头子

3.同学们都对这位老头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这个主要人物,作者倾注了满腔热情来刻画他,那文章是怎样把这个人物表现出来的呢?

我们先回顾一下: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哪些?(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描写)

我们班有四个大组,我想请大家分别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四个方面来寻找相应的描写,并加以分析,看看这些描写表现了老头子什么特点? 15

我给每个探究小组组长一张卡片,要求你们用一个字写出对老头子这一方面的评价。

五分钟之后,四个学习小组的组长选派三名同学上台汇报,也就是由四名同学组成汇报小组。其中,有一人进行相应句子或文段的朗读;一人对所读句子进行分析,看看这些描写表现了老头子什么特点;一人回答老师提问的问题,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本组座位上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最后,由组长阐述你们所概括出来的一个字,并说说为什么你们选用这个字。

还有一个要求,等会上来汇报的同学必须男女搭配,不能全是男同学,也不能全是女同学。

外貌(瘦)(奇)

朗读: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提问:文中用一个比喻来形容老头子,是什么?为什么把老头子比作鱼鹰?

语言(奇)(信)

朗读:“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谁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他找不见我们。”

“他们打伤了你,留了这么多学,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提问:在老头子的话语中,你能感觉在整个过程中,他的内心发生了一些什么样的变化?

动作(力)(高)(勇)

朗读: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

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提问:文中有一句话“鬼子们拍着水打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 明明是老头子引诱鬼子上钩,为什么还要张皇失措,你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心理(悔)(奇)

大江大河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 这老脸呀!

提问:为什么在老头子在听到大凌痛苦的呻吟之后,想到的不是赶快送他们去部队,而是考虑自己的面子问题?

4.每组同学归纳出来的一个字,我想用一个字来统帅,大家想想:可以用一个什么字? 3

文中的老英雄充满了传奇色彩,我说他“奇”,“奇”在他手无寸铁,却神通广大。

请大家,用这个句式进行接龙,我说他“奇”在,“奇”在 。。。。。。。。。。。。。。。。。。。。

“奇”在他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奇”在他一支枪没有,却让几十个鬼子子送了命。

“奇”在他将近六十岁“, 却像个孩子似的“爱逞能”,大鬼子还要二凌跟着来看热闹。

“奇”在他那么“爱面子”,工作稍有疏忽,就觉得“没脸见人”

。。。。。

小结:老头子的奇就其在他神通广大的本领,“奇”在他自信而自尊的性格,“奇”在他悠闲而有乐观的情绪。

5.在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老英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品质和个性特征?

他爱憎分明,对日寇满怀仇恨,对同胞充满深情;他智勇双全,老当益壮。他过于自信与自尊。

6.看录像,进行评价。5

在前不久举行的湘潭市中小学生课本剧比赛中,我们学校演出的节目就是根据《芦花荡》改编的话剧《深深芦苇情》,下面我们一同来欣赏其中的片断,请大家注意其中的人物,谈谈你的体会。

7.刚才我们从各个角度全面深入分析了主要人物老头子的形象,通过感受老头子的英雄形象,对于抗战、对于英雄有了哪些认识?2

让我们感受到抗战队伍不畏艰险、豪迈乐观的性格和昂扬斗志。

让我们感受到敌后抗日根据地,男女老少人人皆兵。

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征服,不可战胜的。

四。拓展延伸,讲述英r>今年是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在半个多世纪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正是有了英勇抗战的八路军战士、有了像老头子这样的老百姓,我们的抗战才得以胜利。他们是正义的象征、是和平的缔造者。同学们一定看过不少表现战争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其中的英雄形象惊天地、泣鬼神,让我们来讲讲“英雄的故事”,用这种形式表达我们的敬仰与追思。

五。布置作业:写出心中英雄的故事,注意抓住个性特征来描写人物。

篇13:芦花荡(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芦花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分析小说的要素,把握小说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3、抓住富于特色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来体会小说的内涵

情感与态度目标:4、深入感知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学习分析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三要素。

2、体会作者的感情

3、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录音机

教学用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播放电脑课件。播放芦花荡的美丽景色。教师讲述发生在这里的几十年前的战争往事,引起学生的注意。

二、整体感知

⑴指导学生默读课文

学生通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⑵圈出不认识的字学生查字典解决。

⑶教师板书重点的字,学生认读

⑷分析体会老头子的性格

⑸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注意事项

教授学生阅读小说的方法,应找出与人物有关的语言动作来分析人物的性格

抓住环境描写的句子分析其对塑造人物性格的作用。

三、整理交流答案

学生交流答案教师适当的纠正

四、小结

提醒学生阅读小说,应注意从小说的三要素下手来阅读。

五、布置作业

熟悉课文情节并思考研讨课后练习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赏析与研讨

四人一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小黑板出示)

1、怎样理解“老头子的`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与”二字?

引导学生注意“过于”在文章中体现在什么地方?

“过于自信和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过都有此生发。

2、这篇小说是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了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三、体验与反思

1、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找出来体会它的高明之处。

如“明月清风的夜晚……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2、找出心理描写句子体会这段话的作用

一段是老头子的心理活动,一段是小姑娘的心理活动。

要求学生在品读中细细体味,在品读中展开想象。

四、拓展练习

学习课文描写景物的方法,描写一段家乡景物。

五、布置作业

学生完成基础训练

板书设计

人物

芦花荡{情节

环境

六、教后反思:

篇14:《芦花荡》教学设计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作者:刘彦亮    文章来源: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09-26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 积累文中的新词及生字2. 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3. 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及环境特征,感受其传奇色彩4. 把握故事情节,掌握解读叙事性作品的方法、思路过程和方法目标1赏析“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2.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习“老头子”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我们有理由相信: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教学难点1. 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受“老头子”的英雄性格2. 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教学方法自主活动,反复朗读把握故事情节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教学过程:一.录像导入,了解背景、白洋淀以及作者情况。(由学生进行文稿演示) 7 1.导入:我们先来看一段录像:(《小兵张嘎》) 这个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电影中的小男孩是谁啊?(小兵张嘎) 这就是优秀抗战影片《小兵张嘎》。 有哪位同学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河北白洋淀)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芦苇、荷花、水淀) 我们看到了大片的芦苇、美丽的荷花还有一望无际的水域,以及白洋淀独有的水上生活、斗争情景。这部电影中小英雄嘎子机智勇敢,智斗鬼子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白洋淀优美奇特的水上风光也令我们心生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课文,讲述的也是抗战时期打鬼子的故事,同样发生在河北白洋淀上,只不过,其中的主要人物,不是一位小英雄,而是一位老英雄。让我们一起走近课文《芦花荡》。 2.介绍作家孙犁。 多媒体显示:孙犁,194月6日,河北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主要作品《荷花淀》《芦花荡》《白洋淀记事》等。二.复述故事,整体把握 5 想必大家在预习时就被《芦花荡》这个故事深深吸引了,这个故事是以第三人称来叙述的`,下面请同学们换一种人称,以文中的二凌为第一人称来复述这个故事。也就是说,你就是二凌,你来讲讲你亲身经历的这件事。 温馨提示:当叙述人称发生变化的时候,要注意视角的转换和前后的衔接。 要求:不看书,凭自己的记忆来讲述故事。做到简明清晰,而又流畅生动。 学生复述,学生评价。教师评价。 三.分析主要人物老头子  1.《芦花荡》是一篇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人物、情节、环境)1 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呢?(老头子) 2. 在读完课文之后,“老头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一句话回答,老头子是个 的人。2 一个矍铄干练的老头子 一个智勇双全的老头子 一个过于自信和自尊的老头子 一个老当益壮的老头子 一个具有爱国热情的老头子 3.同学们都对这位老头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这个主要人物,作者倾注了满腔热情来刻画他,那文章是怎样把这个人物表现出来的呢? 我们先回顾一下: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哪些?(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描写) 我们班有四个大组,我想请大家分别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四个方面来寻找相应的描写,并加以分析,看看这些描写表现了老头子什么特点? 15 我给每个探究小组组长一张卡片,要求你们用一个字写出对老头子这一方面的评价。 五分钟之后,四个学习小组的组长选派三名同学上台汇报,也就是由四名同学组成汇报小组。其中,有一人进行相应句子或文段的朗读;一人对所读句子进行分析,看看这些描写表现了老头子什么特点;一人回答老师提问的问题,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本组座位上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最后,由组长阐述你们所概括出来的一个字,并说说为什么你们选用这个字。 还有一个要求,等会上来汇报的同学必须男女搭配,不能全是男同学,也不能全是女同学。 外貌(瘦)(奇) 朗读: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提问:文中用一个比喻来形容老头子,是什么?为什么把老头子比作鱼鹰? 语言(奇)(信) 朗读:“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谁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他找不见我们。” “他们打伤了你,留了这么多学,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提问:在老头子的话语中,你能感觉在整个过程中,他的内心发生了一些什么样的变化? 动作(力)(高)(勇) 朗读: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 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提问:文中有一句话“鬼子们拍着水打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 明明是老头子引诱鬼子上钩,为什么还要张皇失措,你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心理(悔)(奇) 大江大河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 这老脸呀! 提问:为什么在老头子在听到大凌痛苦的呻吟之后,想到的不是赶快送他们去部队,而是考虑自己的面子问题? 4.每组同学归纳出来的一个字,我想用一个字来统帅,大家想想:可以用一个什么字? 3 奇 文中的老英雄充满了传奇色彩,我说他“奇”,“奇”在他手无寸铁,却神通广大。 请大家,用这个句式进行接龙,我说他“奇”在,“奇”在 。。。。。。。。。。。。。。。。。。。。 “奇”在他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奇”在他一支枪没有,却让几十个鬼子子送了命。 “奇”在他将近六十岁“, 却像个孩子似的“爱逞能”,大鬼子还要二凌跟着来看热闹。 “奇”在他那么“爱面子”,工作稍有疏忽,就觉得“没脸见人” 。。。。。 小结:老头子的奇就其在他神通广大的本领,“奇”在他自信而自尊的性格,“奇”在他悠闲而有乐观的情绪。 5.在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老英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品质和个性特征? 他爱憎分明,对日寇满怀仇恨,对同胞充满深情;他智勇双全,老当益壮。他过于自信与自尊。 6。才我们从各个角度全面深入分析了主要人物老头子的形象,通过感受老头子的英雄形象,对于抗战、对于英雄有了哪些认识?2 让我们感受到抗战队伍不畏艰险、豪迈乐观的性格和昂扬斗志。 让我们感受到敌后抗日根据地,男女老少人人皆兵。 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征服,不可战胜的。 四。拓展延伸,讲述英雄的故事 5 今年是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在半个多世纪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正是有了英勇抗战的八路军战士、有了像老头子这样的老百姓,我们的抗战才得以胜利。他们是正义的象征、是和平的缔造者。同学们一定看过不少表现战争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其中的英雄形象惊天地、泣鬼神,让我们来讲讲“英雄的故事”,用这种形式表达我们的敬仰与追思。 五。布置作业:写出心中英雄的故事,注意抓住个性特征来描写人物。

篇15:八年级语文《芦花荡》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芦花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识记字词,感知人物形象。

2、展开想象,体验人物心理。

3、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4、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方法:探究,体验

教学媒体:投影仪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铁道游击队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它发生在齐鲁大地上,充满了传奇色彩。其实,在抗日战争时期,类似的传奇故事数也数不清。比如,在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上,就有这么一个老头子,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他仍像年轻人一样,毅然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去。并且以他的勇敢和智慧,狠很地教训了敌人。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作家孙犁的一篇小说《芦花荡》。

结合注释简介作家作品。

二、整体感知:

(一)明确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

(三)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试各举一例。

4、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5、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完成上述题目。

提问,教师总结明确:

1、小说。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2、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大意正确即可)

3、主人公:老头子。刻画手法: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神态。举例见课文。

4、(1)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等。(2)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他对同胞姐妹充满了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大菱受了伤,他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并且付诸实际行动。(3)还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插入解决这一性格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这是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4)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

5、主题: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三、总结: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老头子。他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者用了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封锁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不带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自信,业绩突出。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是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这种写法在同学们的作文中也可应用。

四、布置作业:

1、识记字词。

2、思考课后练习三。

五、课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检查字词

二、品味赏析:(完成课后练习三)

景物描写: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1、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四人一组讨论,明确答案。(答案见教参)

2、体味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教师示例:讲解第一处景物描写的句子文中第一自然段。

体味: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气氛。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写出了淀水的晶莹清澈和白洋淀自然环境的优美。可是,在这美丽的周围,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只有到了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爱和憎。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的生存姿态烘托了出来。

3、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四人一组,讨论分析,分析合理即可。

4、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5、动笔仿写几句,写写你家乡的景物。

三、重点研读文章的154段,问题如下:

1、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里去了。从这句话里,你能感受到当时芦花荡处于一种什么环境中?

2、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请你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狠狠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请你说说炮楼里的敌人监视着芦花荡,有什么罪恶用意?

4、请你指出第四段中从老头子特别明亮一段文字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5、透过每到夜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亮,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这句话,你看到了怎样的事实?反映了什么问题?

6、课文中有一段话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的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请找出这段话并细细体味,然后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7、老头子执行任务从不带枪,为大女孩复仇仍不带枪,你认为他这是不是鲁莽?请结合文段内容说明你的理由。

8、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明确答案:

1、说明当时芦花荡一带处于日寇占领、严密的封锁中。

2、这句话的意思是,面对凶暴的敌人,白洋淀的人民威武不屈,努力长高的苇子正好为淀里的抗日军民提供掩护,苇子俨然成了抗日利器。狠狠一词形象的表达了抗日军民对日寇的仇恨。

3、敌人企图用这种卑劣手段困死荡中的军民。

4、肖像描写。刻画了一个精明强干、敏锐、机智、特别有精神的、英勇果敢的老交通员的形象。

5、写敌人为封锁毒计的失败而哀愁,反映了我抗日军民的顽强和智慧。

6、心理描写的语句:课文47段中从一声一声像连珠箭这老脸呀!

补写的心理活动合理即可。

7、不是鲁莽。因他心中有着对人民的爱和对敌人的恨,靠着高超的水上技艺,拥有独特的对敌斗争的利器船桨和鱼钩使他在对敌斗争中游刃有余,是处于高度的自信。

8、可由歌声想象战士的情绪,想象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的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答案不求一致。

四、小结:

本文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艺术上融情入景,寄寓了作者深沉的情怀。希望大家能认真揣摩本文的景物描写,以便在今后自己的作文中充分的运用这一描写手法。

五、作业:

1、课外阅读《芦花荡》的姊妹篇《荷花淀》,比较两篇文章有何异同。

2、预习第三课,熟读课文,掌握字词。

六、课后记:

板书设计:

(一)老英雄的性格特征:1、爱国抗日

2、爱憎分明

3、自信自尊

4、智勇双全

(二)景物描写的作用:1、渲染故事气氛

2、烘托人物精神

3、加强抒情韵味

篇16:八年级语文上册《芦花荡》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芦花荡》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芦花荡》是以白洋淀地区军民抗日斗争为题材的小说。小说在飘逸精巧的叙事中蕴含着一股讴歌抗日军民的激情。小说的主人公是老头子。分析这位老英雄的思想性格,首先要把握他的爱与憎,智与勇,对他的过于自信自尊,要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根据这篇小说叙事、写景、抒情的特点,可以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怎样造成的,还可以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教学目标】

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展开想像,体验人物心理。

3、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4、认识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总体把握情节内容。

2、学习富有特色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教学难点】

对老英雄性格的`核心的理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学生简介作者背景,教师适当补充

二、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并思考: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三、粗略探究

1、复述故事情节,可以按照课文的顺序复述,也可以打乱课文顺序有创造性地复述。但要注意交代清楚六要素。由两位同学复述故事,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2、交流对文章的初步感受:

要求同学用我喜欢这篇小说的_____,因为______。这样的句式说话。畅谈阅读这篇小说的感受。

教师对同学的发言作总结归纳,明确这篇小说的美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情节、人物、环境描写。

四、布置作业

1、进一步思考这篇小说的情节美、人物美、景物美。

(由学生任选一方面思考,准备第二课时交流。)

2、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第二课时

一、引入

二、精细探究

(围绕上节课布置的思考题:小说的情节美、人物美、景物美作进一步探究。)

1、深层体味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

⑴ 要求学生就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表现在什么地方?的问题分小组展开讨论。

⑵ 各小组代表发言,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教师必须点评,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

2、赏读小说中的人物:

⑴ 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并说出运用哪些人物描写方法。

⑵ 学生朗读相关语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尤其是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⑶ 学生齐读表现老头子的复杂心理的语段,在想像中再次感受人物的复杂心理及理解人物性格。

3、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⑴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描写景物的句子,用心感受并揣摩其妙处,再在小组交流。

⑵ 各小组代表发言,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教师必须点评,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

三、拓展延伸

补写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

四、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谈谈学习这篇文章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1、摘抄这篇小说景物描写的精彩语句,并仿写家乡的景物。

2、阅读其姊妹篇《荷花淀》,比较异同,进一步感受孙犁作品的特色。

篇17:《芦花荡》说课稿 (八年级上册)

《芦花荡》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芦花荡》(板书)。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讲一篇课文首先要从研究教材入手。所以我们首先来看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本单元以战争为主题,课文以叙事作品为主。 孙犁的《芦花荡》讲述了一个老头子护送两个女孩寻找队伍,打鬼子的英雄故事。故事带有传奇色彩,通过对老头子智勇双全,痛打鬼子,讨血还债的故事的描写,显示了我们民族英雄的性格。说明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的教学目标设计设计将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进行感知、感受、感悟。结合本篇课文特点,我的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能够对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环境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习其描写方法。

能力目标:赏析人物“老头子” 这一形象,能够分析其思想性格特征。 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情感目标 : 学习老头子,大菱,二菱 不畏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精神。

教学重点:  小说中具有传奇色彩的情节,人物的性格特征的表现形式。

教学难点:  理解“老头子过于自尊和自信”这句话在小说中对人物描写所起的作用。

基于文本目标及学生情况,同时又新课程精神,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所以我的教法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我采用以下教法:

复述法: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复述,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把握。

品读法: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朗读,默读,品位课文的语言,感知人物形象。  情境导入法:通过图片的形式展示白洋淀的美景,创设环境,渲染气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相长,教是为了不教。结合学生特点,学法具体如下

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对重点段落的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讨论探究法: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合作意识和善于思考的精神。

为了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有效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本课我将安排两个课时,将教学过程分为:情境导入,作者简介,整体感知,课文小结,拓展延伸,这几个环节。

情境导入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鉴于本文的特点,我的导语设计如下:同学们请看左面的几幅照片。你们知道这美丽的景色是那个地方的吗?对这个美丽的地方的名字叫白洋淀。 白洋淀是河北省境内的一个湖泊,占地四十万亩,水道纵横,芦苇万顷。这里风光旖旎,然而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这里却惨遭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我们的革命前辈在这里同日本鬼子上演了许多场大大小小的战役。

我们熟知的小兵张嘎,小英雄雨来的故事都发生在这片土地上。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孙犁的脚步,学习一位老英雄抗战的故事。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 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  接下来我将以幻灯片的形式的展示作者简介,作者简介的展示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解读。

对作者的简介之后,我将引领学生进入整体感知环节。由于这是一篇小说,我将提出这样的.问题  同学们我们通过预习知道在这是一篇小说,那么请找出这篇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分别是什么? 在学生默读了全文之后,然后请学生回答问题,并复述故事情节。最后师生小结。(这样既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环境:敌人包围的苇塘(自然环境 )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抗日战争(从敌人、炮楼、躲避战火等分析)

人物:①老头子:孤胆老英雄(从年龄、任务分析)            ②大菱二菱,战士:情绪乐观、信心十足(从   “响”字分析)           ③敌人:监视苇塘(从两个“提防”分析)  情节:开端--护送两个女孩子寻找队伍。           发展--在护送过程中遭敌人袭击受伤。

高潮、结局--老头子为两个女孩子复仇。(这一问题的设置既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在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之后,我将引领学生进入课文研读环节,这一环节以提出四个问题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首先提出问题  1.本故事具有强烈的传奇色彩,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学生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加以点拨。经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小结。得出小说的传奇色彩主要体现在以下来两个方面。

1.老头子年近六十,照例该养老了,我们的老英雄却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

2.老头子手无寸铁,独自一人,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通过这一问题,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小说的传奇色彩,而且也能体会到小说的情节美。  在感受了小说的传奇色彩之后,我将引导学生去关注本文的主要人物形象老头子。

提出问题:  2.课文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丰满真实可爱的老头子的形象,老头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学生们找出描写老头子的语句回答问题?

(1).外貌描写: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对于外貌描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得出主要表现的是 老头子的老当益壮,以及他的抗日热情。)

(2.)语言描写: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不怕,他打不着我们!”“我没脸见人。”“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通过这些语言描写,可以看出老头子的抗日热情高涨,豪言壮志,又有过于自信和自尊)

(3.)心理描写: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这段心理描写非常的真实细腻,教师要点出不仅是老头子过于自尊自信的体现,也更是是一种责任心的体现,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稍有犯错就自责万分。)

4.)动作描写集中表现在那一场英雄行为中,他捉弄鬼子,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对于动作描写教师要引导学生得出写的是老头子的智勇双全,爱憎分明。)  在对老头子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

让学生总结出性格特征: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他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他自尊自信,他智勇双全。简单的可一总结写的是老头子的,人情美。  在对老头子的性格分析中我们提到了老头子过于自尊自信,那么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对于这个问题,我将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出具体的句断后,总结概括。学生可以总结出以一下几个方面。

①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许诺一切靠他,一切保险;②通过敌人封锁线,老人就像一个没事人,显得悠闲自得    ③送两个女孩进苇塘,他以为万无一失,结果大菱受伤,确实过于自信;他觉得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又有些过于自尊。④老头子发誓要讨回血债,这场极其精彩的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自信的。

对于过于自尊自信这句话,我将让学生合作讨论,在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得出“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在细品了老头子的人情美之后,我将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之美。提出问题,

3.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请你找出一两句品味. 在学生动手动脑之后,我将以第一自然段的景物描写为例,和学生共同品位。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首先看出这是一幅美景图。我将带领学生体会 “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这句话。这是一幅夜晚淀水图。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另一方面,让学生关注“敌人,炮楼”的那个字眼。在这美丽的苇塘四周,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然学生体会到字里行间,流露出多么鲜明的爱憎感情!接下去。

最后一句“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为什么要写芦苇长得高?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会明白这原来是一种比喻。暗指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在美丽的芦花荡上演绎了抗日英雄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还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故事。同学们,你们知道那些抗日的故事。请同学讲故事。  (既锻炼的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使同学们认识到了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珍惜所拥有的幸福。同时又引导同学要爱国。)

最后是作业布置;我们学习了课文中关于芦花荡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一定沉醉其中了吧!今天同学们也来写一写我们的家乡或学校的美景吧!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作文。学以致用,让学生勤于动笔,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张三

《芦花荡》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语文上册《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英语新目标八年级上第一单元教案

《芦花荡》第二课时教案

芦花诗歌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教学设计

新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芦花荡》优秀教案设计

八年级上第一单元的写作教案

初中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经典备课教案

《芦花荡》 教案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
《《芦花荡》 教案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芦花荡》 教案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推荐17篇)】相关文章:

八年级语文上册《静夜》2023-01-25

芦花荡youxiu说课稿2022-12-12

芦花荡 教案2022-12-31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方案2023-08-15

八年级语文《老王》说课稿2023-11-21

《芦花荡》的说课稿2022-09-05

花木兰八年级语文上册作文2023-11-24

八年级上语文教学计划2023-07-23

八年级语文上教学计划2023-04-26

《芦花荡》 12023-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