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应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时间:2022-08-25 07:51:39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应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精选20篇)由网友“生如夏花”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应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应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篇1: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应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课题四:

教学要求  ①进一步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能运用这一关系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②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③知道“事物间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口答:30分米=(   )米   180分=(   )时

练习后引导学生回顾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名数的方法。

2.说一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用分数表示下面各算式的商。

(1)7÷9(2)4÷7(3)8÷15(4)5吨÷8吨

二、揭示课题

这节课学习“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应用”。(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出示例4。

(1)出示例4并审题。

(2)提问:根据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名数的方法,这两题该怎样计算?当两数相除得不到整数商时,商应该如何表示?

让全体学生尝试练习。

(3)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4)比较例4与复习题第1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重点说明当两数相除得不到整数商时,其结果可以用分数表示。

2.练习教材第91页下面的“做一做”。

3.教学例5 。

(1)出示教材第92页复习题,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集体订正时启发学生分析:这道题把谁与谁比,求鸡的只数是鸭的几倍,把什么看作标准,用什么方法计算?算式怎样列?

板书:30÷10=3

答:鸡的只数是鸭的3倍。

(2)出示例5并读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并组织学生讨论解题方法。

讨论后师生共同评价,主要有两种方法:

①从分数意义入手。求养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也就是求7只是10只的几分之几。把10只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每份1只,7只就是这个整体的 。

②从倍数关系入手。求养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是以鸭的只数作标准,可以用除法计算,列式为:7÷10= 。

(3)比较复习题与例5异同点。

通过比较使学生看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都用除法计算,都拿作标准的数作除数,得出的商都表示两个数的关系,都不能注单位名称。所不同的是,前面的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得到的商是大于1的数,后面的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得到的商是小于1的数。

4、练习。教材第92页“做一做”第1、2题。

四、课堂实践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分数。

8厘米=(   )米   146千克=(   )吨    23时=(    )日

41平方分米= (  )平方米  67平方米=(   )公顷 37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2.五(1)班有女生25人,比男生多4人。

(1)男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2)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3)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五、课堂小结

1、把低级单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名数当得不到整数商时,该如何表示?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是什么?

六、课堂作业

练习十九第4~7题。

七、思考题。

练习十九第8题及思考题。

篇2: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课题三: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②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③渗透辩证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用具  投影片(教材第89页的饼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填空。

(1) 表示(                 )。

(2) 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计算。(1)5÷8    (2)4÷9

二、揭示课题

我们知道,在计算整数除法时经常遇到除不尽或得不到整数商,有了分数,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教学例2

(1)读题后,指导学生根据整数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板书:

1÷3=

(2)讨论:1 除以3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3)教师画出线段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1米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把1米平均分成3份,其中一份应是1米的 ,就是 米。

(3)写出答语。

2.教学例3。

(1)读题后,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4。

(2)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拿出三张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把它看作3块饼,用剪刀把它们分成同样大小的4份。

(3)请几名学生口述分法及每份分得的结果,教师总结几种不同的分法。

(4)归纳。从上面的操作可以知道,把3块饼平均分成4份,无论怎样分,每一份都是3块饼的 ,即3个 块,把3个 块拼合起来就是1个饼的 ,即 块。因此,

3÷4= (块)。

由此可见, 不仅可以理解为把1块饼(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的数,也可以看作把3块饼组成的整体(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3、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引导学生观察1÷3= 、3÷4= 这两道算式,想一想:

①两个自然数相除,在不能得到整数商的情况下,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②用分数表示商时,除式里的被除数、除数分别是分数里的什么?

③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怎样的?

(2)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归纳出以下三点:

①分数可以表示整数除法的商;

②在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要用除数作分母、被除数作分子;

③除法里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里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里的分母。(强调“相当于”一词)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以表示成下面的形式:

板书:被除数÷除数=

(3)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那么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发怎样表示?

板书:a÷b= (b≠0)

(4)想一想:这里的b能为0吗?为什么?

启发学生说出在整数除法里,除数不能是零,在分数中分母也不能是零,所以这里b≠0。

(5)再想一想:分数与除法有区别吗?区别在哪里?

着重强调:分数是一种数,但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除法是一种运算。

4、学生阅读教材,质疑问难。

四、课堂实践

教材第91页中间的“做一做”。

五、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全课,说说学到了什么,自我总结,教师作补充。

六、课堂作业。练习十九第1~3题。

篇3:《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莞师附小 林少暄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P65-66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会用两种方法叙述分数的意义。

2、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合作探索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抽象思维。

3、情感目标:体会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一个分数所表示的两种意义。

【教具准备】:圆形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剪刀、直尺、圆形纸、彩笔。

【课前游戏】:

1、IQ题。

(1)毛毛很怕打针,但今天医生替他打针时,他觉得屁股不痛了,为什么?

(2)一只山羊,在它的左边放一块牛肉,在它的右边放一块鱼肉,请问它会吃哪一块?

2、玩相反游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知。(0分钟)

1、师:林老师想知道我们班有哪位同学准备要过生日呢?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边学数学,一边跟这位同学庆祝生日好吗?

师:同学们请看,林老师带来了什么?(课件出示8个蛋糕)

2、师:如果要把这8个蛋糕平均分给这个同学所在的小组里面的4个人,每人可以分得多少个?

师指名由那名生日的同学回答。

生:2个,8÷4=2(个)(师板书)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教学例1。(3分钟)

(1)课件出示例1。

师:同学们真棒,现在将8个小蛋糕变成1个大蛋糕,把这个大蛋糕平均分给他们4个人,每人又可以分得多少个呢?现在请每个同学用手上的圆折一折,分一分,然后同位交流一下,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板书)

(2)学生议论,教师巡视。(巡视时找一组同位汇报)

(3)生1:1÷4=0.25(个)

师:为什么这样列式?

生:要求每人分得多少个,就要算1÷4得多少。

生2:1÷4= (个)

师:你是怎样想的?

(如果第1个学生说得不好,再找第二个)

(4)教师用课件演示验证: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人吃,就是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人吃其中的1份,这1份占这1个蛋糕的 ,也就是 个蛋糕。

(5)师:请同学们拿着你们手上的圆,自己说一次分的过程。

(6)补充练习: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现在看谁学得最棒,老师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可以分得多少个?平均分给7个人呢?(师提问时指着板书说)

生回答,师同时板书。

(7)引出课题。

师:两个数相除,商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究竟怎样准确地用分数表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板书课题)

2、教学例2。(7分钟)

(1)把例1变例2。

师:刚才老师带了1个蛋糕平均分给你们4个人,今天我们跟这位同学庆祝生日,请问你愿意带1个蛋糕来吗?(生:愿意),你呢?你呢?好,现在有3个蛋糕。

教师在四人小组身边说完后,先改正板书,再用课件出示3个蛋糕。

师:现在将他们带来的3个蛋糕平均分给他们4个人,求每人分得多少个,要怎样列式呢?

生:3÷4

师:你能猜想一下它的结果吗?

生:3÷4= (个)(板书: (个)?)(?号用红色粉笔板书)

师:大家的猜想都是这样吗?

(2)师:他的猜想对不对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65页,四人小组利用桌面上的学具合作来分一分,剪一剪,并讨论这两个问题。(课件出示)

1、每人可以分得多少个蛋糕?

2、你是怎样分的?

(3)学生动手剪拼,先独立思考,后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巡视。(9分钟)

(教师可用激励语言:这个小组合作得很好)

(4)学生汇报,集体探究。(14分钟)

生1:一个一个分,把每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1份就是1个蛋糕的 ,每人可分得3个 个蛋糕,就是 个蛋糕。

(学生汇报分时,教师站在讲台与学生之间,听请学生的汇报,特别是“平均分”三字,教师订正时注意把圆摆正。)

师:小组的另外几个同学有补充吗?其他同学对于这种分法有补充非吗?对,这个小组1个1个地分。其它小组有不同的分法吗?

生2:把3个蛋糕摞在一起分,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其中的1份,这1份占这三个蛋糕的 ,相当于一个蛋糕的 ,就是 个蛋糕。

师:小组的另外几个同学有补充吗?其他同学对于这种分法有补充非吗?对,这个小组很聪明,三个一起分。

生3:先把2个蛋糕摞在一起,平均分成2份,得4个 个蛋糕,再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然后把 个和 个蛋糕拼在一起,就是就是 个蛋糕。

生4:1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 个蛋糕,3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3个 个蛋糕,就是 个蛋糕。

(教师不可重复学生的汇报,注意引导)

(5)课件演示分饼过程:

师:刚才两个小组为我们展示了两种不同的分法,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种方法:一个一个地分,把每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1份就是1个蛋糕的 ,每人可分得3个 个蛋糕,就是 个蛋糕;第2种方法:把3个蛋糕摞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其中的1份,每份占这三个蛋糕的 ,相当于一个蛋糕的 ,就是 个蛋糕。

师:全班齐读这句话。

生:3个蛋糕的 ,就是1个蛋糕的 。

师:其实3个蛋糕的 ,就是 个蛋糕,而1个蛋糕的 也是 个蛋糕。(师指着投影说)

(6)师:通过我们的合作,证明这个同学的猜想是对的。3÷4= (个),但要记得答数。

师:请同学们完成书中的填空并指着例2的过程图说一说分这3个蛋糕的过程。

(7)补充练习: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出2道题考考大家,把5个蛋糕平均分给7个人,每人分得多少个?

学生口答:5÷7= (个)。

师:如果把7个蛋糕平均分给9个人,每人又分得多少个呢?

学生口答:7÷9= (个)。

(分别请2名学生回答,师同时板书))

3、观察,发现分数与除法间的关系。(20分钟)

(1)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组算式,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请独立观察思考。

(2)师:请同位交流。

(3)学生同位交流讨论。

(4)生汇报。

生1:我发现被除数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让学生拿着棒指着黑板的数字说)

(学生能够说出“相当于”教师要表扬,学生没有说出“相当于”,教师待学生说完后订正)

师板书:相当于。

师:再请1个同学说一说。

生2:被除数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

(学生汇报时教师划线,板书时把第2、3组算式往下移)

(5)师小结:请每个同学看着这些算式说一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师板书)

师:我们能不能反过来说,分数的分子相当于什么?

生:分数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号。(师在板书上把另一端箭头补上)(激励)

(6)师:如果用字母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谁可以用字母来表示这种关系。

生: ,b≠0(师板书: )

师:为什么b≠0?

生:因为除数不能为0,所在b不能为0。

师:这位同学非常细心。对,除数和分母都不能为0。(师板书b≠0)

4、质疑问难。(24分钟)

(1)师:请同学们看课本65和66页,画出重点知识,再看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2)生1:如果商是整数,可不可以用分数表示。

师:哪位同学能帮助一下这位同学?

生:可以,但我觉得用整数表示比较合适。

师:对,像8÷4,它的商可以怎样表示?(板书: )

(3)生2: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区别?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谁知道?

生:分数是一个数,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运算,而除法是一种运算。

师:你真棒,掌声鼓励。我们在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要用“相当于”来说。

(教师不要问:懂吗?)

(4)生3:如果被除数大于除数,商应该怎样表示?

师:谁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生:同样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比如9÷7,商应该用 表示。

三、扎实训练,活用新知。

1、课本P66做一做:第1题。(27分钟)

(1)师:刚才同学们带来很多好吃的东西让我们共同分享,同学们都很团结,合作。今天是你的生日,你有什么生日愿望呢?

生:我希望得到很多不同的礼物。

师:现在这里有4份礼物,我们先看看第1份礼物是什么?请同学们在课本中完成66页做一做的第1题。

(2)学生在课本中独立完成。

(3)师指名回答。(学生用实物投影展示)

(4)师:现在,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仿照这3道题,自己写出几道等式。

(5)师:请同位互相检查,选其中1题说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6)用钥匙打开礼物。

2、课本P67练习十二:第1题。(31分钟)

(1)师:同学们真聪明,现在打开第2份礼物,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完成课本P67页练习十二第1题。(课件出示)

(2)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题目。

(3)指名回答,课件出示答案。

(4)师:如果现在有2千克葡萄干,平均装在3个袋子里,每个袋重多少千克?(课件出示)

生:2÷3= (千克)(课件出示答案)

(5)用钥匙打开礼物。

3、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33分钟)

(1)师:同学们真棒,让我们再看第3份礼物,先看看这道题。

(2)课件出示题目: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

1、9÷16=                                         (    )

2、 =13÷10                                       (    )

3、把4块月饼分给5个人,每人分得 块月饼。        (    )

(3)学生抢答,及时订正。

(第2小题,判断后改为正确的)

(第3小题,判断后要求说出正确的一句话)

(4)用钥匙打开礼物。

4、综合练习。(37分钟)

(1)师:现在打开最后1份礼物,其实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呢!(课件出示)

(2)出示题目:

小明和小红都用包装带包装礼物,小明把3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取其中的1段,而小红用1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取其中的3段,谁用的包装带长一些呢?

(3)教师指名回答。

(4)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把3米长的包装带平均分成5段,取其中的1段,就是 米,而把1米长的包装带平均分成5段,取其中的3段,也是 米,所以两个人用的包装带是一样长的。

(教师不要问超过2个人,第2个学生答不出师就引导)

(5)教师课件演示小结。

(6)师:每个同学自己说说这句话:3米的 与1米的 同样长。

(7)用钥匙打开礼物。

四、全课总结,拓展新知。(39分钟)

1、师:大家今天有什么收获吗?

生:我学会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要求学生具体说)

师:今天我们跟你庆祝生日,你感觉怎样?

2、师:你觉得自己今天表现怎样?你觉得同学们的表现怎样?你觉得老师表现怎样?课堂上你高兴吗?

3、唱生日歌。

五、时间调控性练习:课本P67:练习十二第2题。

六、板书设计:

篇4: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单元目标:

1、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

2、会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3、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并能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能够正确地化简比和求比值。

4、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单元重点:

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并会分数除法解决相关的问题。

单元难点:

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的推导。

1、 分数除法

(1)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以分数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例,使学生知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是相同的,并使学生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2、 动手操作,通过直观认识使学生理解分数除以整数,引导学生正确地总结出计算法则,能运用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3、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算理,正确总结、应用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整数除法的意义

(1)引导学生回忆整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根据已知的乘法算式:5×6=30,写出相关的两个除法算式。(30÷5=6,30÷6=5)

2、口算下面各题

×3       ×       ×        ×        ×6       ×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出示插图及乘法应用题,学生列式计算:100×3=300(克)

(2)学生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两道除法应用题,并解答。

A、3盒水果糖重300克,每盒有多重?   300÷3=100(克)

B、300克水果糖,每盒100克,可以装几盒?   300÷100=3(盒)

(3)将100克化成 千克,300克化成 千克,得出三道分数乘、除法算式。

×3= (千克)   ÷3= (千克)   ÷ =3(盒)

(设计意图:通过将单位“克”转化成“千克”,让学生在整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上自然得出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从而感知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突出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

(4)引导学生通过整数题组和分数题组的对照,小组讨论后得出: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个一个因数。都是乘法的逆运算。

2、巩固分数除法意义的练习:P28“做一做”

3、教学例2

(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小组讨论操作,如何把这张纸的 平均分成2份,并通过操作得出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小组汇报操作过程,得出:将一张纸的 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 。

(3)引导学生数形结合,对照不同的折法,说出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A、 ÷2=        = ,每份就是2个 。

B、 ÷2= × = ,每份就是 的 。

(设计意图: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算一算,引导学生数形结合,对照不同的折法,说出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4)如果把这张纸的 平均分成3份呢?让学生从上面两种方法中选择一种进行计算,通过操作对比,让学生发现第二种方法适用的范围更广。

4、引导学生观察 ÷2和 ÷3两个算式,概括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除以整数,等于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三、练习

÷3       ÷3       ÷20       ÷5       ÷10       ÷6

四、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分数除法的意义及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2、谁来把这两部分内容说一说?

五、作业

课后作业:必做作业本P15

回家作业:课时特训必做P31-P32/1-6

选做P32-P33/思维拓展

(2)一个数除以分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使学生会正确地计算一个数除以分数。

2、在学生学习了分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分数的基础上,概括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总结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并抽象概括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利用法则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3、把 6/7米铁丝平均分成2段,每段长多少米?

4、

二、新授

1、默读例3,理解题意,列出算式:2÷         ÷

2、探索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图”与“式”对照起来,进行分析和说理,让学生在理解感受计算过程几何意义的同时,逐渐体会数形结合的优势。)

(1)2÷ 如何计算?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进行理解。

(2)先画一条线段表示1小时走的路程,怎么样表示 小时走了2 km这个条件?(将线段平均分成3份,其中2份表示的就是 小时走的路程)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已知 小时走了2 km,要求1小时走了多少千米?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线段图补充完整,并板书出过程。

先求 小时走了多少千米,也就是求2个 ,算式:2×

再求3个 小时走了多少千米,算式:2× ×3

(5) 综合整个计算过程:2÷ =2× ×3=2×

(6)小结出计算法则:从上面这个推算过程,我们发现--整数除以,分数等于用整数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3、计算 ÷ ,探索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学生根据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自己独立尝试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

÷ = × =2(km)

(2)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4、总结计算法则:无论是整数除以分数,还是分数除以分数,都可以转化成乘法来计算,也就是说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计算方法的共同特点,体会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理解算理,统一算法。)

三、练习

1、P31“做一做”的第1、2题。

2、练习八第2、4题。

四、作业

课后作业:必做作业本P16

回家作业:必做课时特训P35-P36/1-6

选做课时特训P36/思维拓展

篇5:五年级下册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个整数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

2、使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 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

教学难点:

1、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

教学用具: 圆片 DVD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口算。 3.8+1.29= 7.4-0.6= 2、口答。 (1)3/5 表示什么意思?它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它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把一根铁丝平均截成 3 段,每段的长度是这根铁丝的几分之几?你们把谁看作 单位1? (3)计算:59=

(二)教学实施 1、学习教材第 65 页利用例 1。

(1)DVD出示例题 把 1 个蛋糕平均分给 3 个人,每人分得多少个?

(2)请同学读题。

(3)分组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4)指名把讨论结果告诉大家。 我解答这道题的列式是 13,从分数的意义上理解 13,就是把 1 个蛋糕看成单位1、 把单位1平均分成三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可以用分数 1/3 来表示,1 块的 1/3 就是 1/3 块。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3=1/3)

老师:从图中可以看出 13 和 1/3 都表示阴影部分这一块,它们之间是相等关系。 2、学习教材第 65 页的例 2。

(1)板书例题。 把 3 块月饼平均分给 4 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块?

(2)指名读题,理解题意并列出算式。板书:34 老师:34 的计算结果用分数表示是多少?请同学们用圆片分一分。 老师;根据题意,我们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把 3 块月饼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 4 份,每份是多少,你想怎样分? 通过演示发现学生有两种分法。 方法一:可以 1 个 1 个地分,先把 1 块月饼平均分成 4 份,得到 4 个 1/4,3 块月饼共 1 57= 0.60.5= 2.14+0.6= 12-3.6= 1.50.3= 得到 12 个 1/4,平均分给 4 个学生,每个学生分得 3 个 1/4,合在一起是 3/4 块月饼。 方法二:可以把 3 块月饼叠在一起,再平均分成 4 份,拿出其中的一份,拼在一起就得 到 3/4 块月饼,所以每人分得 3/4 块。 讨论这两种分法哪种比较简单?(相比较而言,方法二比较简单。)

教学设计

(3)理解。 3/4 个饼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把 3 个饼平均分成 4 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表示把 1 个饼平均分成 4 份,表示这样的 3 份的数。 现在不看单位名称,再说说 3/4 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 4 份,表示这 样的 3 份的数;还可以表示把 3平均分成 4 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可以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用除数作分母,被除数作分子,除 号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线。 用文字表示是: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老师讲述:分数是一种数,除法是一种运算,所以确切地说,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的被 除数,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法的除数。 在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这个算式中,要注意什么问题?(除数不能是零,分数的 分母也不能是零。) 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如果用字母 a、b 分别表示被除数和除数,那么除法与分数之间的关系怎样表示呢?

总结板书:ab=a/b(b0) 明确:两个整数相除,商可以用分数表示,反过来,分数能不能看作两个整数相除? (可以,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 老师:现在想想这节课我们所学的知识,能否解答刚上课时 59 的商是多少?你会 做了吗?

( 三) 课堂作业

1、分数可以用来表示除法算式的。其中分数的分子相当于x,分母

2、要分数表示下面各题的商。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发现了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 法的被除数,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法的除数,出号相当于分数的分数线。

(五)家庭作业 练习十二 1.2.3

1.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及反思

2.《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3.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4.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教学设计

5.小学四年级笔算除法教学设计

6.《 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7.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8.百分数单元教学设计

9.分数乘整数教学设计(2篇)

10.《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篇6:分数的意义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数学五年级下册P45-48

【教学目标】

1、了解分数的产生,让学生理解单位“1”不仅是一个物体,许多物体也可以看成单位“1”。

2、学生能掌握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分数。

3、能用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4、学生能知道某一个量是整体的几分之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母,分子及分数单位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数单位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分数的意义。

二、揭示目标:这节课的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这个目标能当堂达到吗?:

三、自学指导:请同学们打开书第45-46页,认真看课本内容边看书,并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情况下用分数表示。

2、分数四分之一表示什么

3、什么叫单位“1”

4、什么是分数单位?

五分钟后比一比,谁自学最认真,谁能做对检测题。

四、先学

一)看书(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的自学。

(二)检测(做一做):

1、完成课本46页做一做,指明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练习本上。(要求字写的大小适中,字体端正。)

2、教师巡视发现错例,准备二次备课。

五、后教

(一)更正:

观察黑板上的题,发现错误的进行更正。(不同颜色的粉笔)

1、看做一做的第1空,若对,问:认为对的举手?为什么?若错,问:为什么错了?

2、看做一做的第2空,若对,问:认为对的举手?为什么?若错,问:为什么错了?

3、看做一做的第3空,若对,问:认为对的举手?为什么?若错,问:为什么错了?

4、看做一做的第4空,若对,问:认为对的举手?为什么?若错,问:为什么错了?

通过刚才的解答,我们可以看出,(总结)一堆糖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可以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数,所以分数单位也不相同。(学生一分钟时间记忆)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意义,知道了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可以看作单位1,把这个整体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学生记忆并板书)

七、当堂训练

1、课本63面练习十一第1、2、3题。(必做题)

2、有三个小盒里面装有小棒,我从第一个小盒中拿出一根小棒,这一根小棒是这个整体的五分之一,我从第一个小盒中拿出二根小棒,这二根小棒是这个整体的五分之一,我从第一个小盒中拿出三根小棒,这三根小棒是这个整体的五分之一。你能猜出每个盒子里面原来有几根小棒吗?那你能不能说一说这三个五分之一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思考题)

八、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

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可以看作单位1,把这个整体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的重点就是分数的意义。考虑到如果让我自己概括分数的意义,概念中“一份”我也会把它纳入到“几份”中去,让学生自主、完整地概括出这一概念几乎不可能。因此我主要是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各个分数的产生,使学生在回顾的过程中感受、理解、提炼出分数意义的模型,结合教师的板书补充,逐步形成分数的意义。而对于分数单位的教学,我是在分数的意义教学之后,让学生通过看书,再通过尝试回答,去理解。在多次回答“它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它里面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之后,学生势必会有一些发现,再请学生概括出分数单位、分数单位的个数与分数分子、分母的关系,使学生在数学技能方面得到发展。

在设计练习时,我着重围绕本课重点既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行安排,既安排了完成书本上的习题,也设计了一道综合性、生活化、渗透数学思想的习题。首先是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际生活问题中理解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其次是使学生感受到同一个分数,“单位1”的量变化,所对应的数量也随之变化。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感受到“单位1” 的量的变化是如何影响分数所对应的数量的变化的。二是发展学生数感,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其实也渗透深化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三是渗透数学思想,极限的思想。引导学生在现实的问题情景中,通过想象,体会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学生数感的发展需要专项的训练,但更需要教师课堂教学进行长期的、适时地渗透进行,数学思想、数学文化更是如此。这不是一蹴可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但是回顾整课的教学,还是存有一些遗憾。比如一些细节上处理还是不够好。在新授部分将许多物品作为整体呈现时还是需要用一些符号使学生深入感受到将它们看作一个整体,在学生看书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引导和指导。还有就是练习的量还是较少,学生在技能层面发展不够。

篇7: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应用教案

课时目标

①进一步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能运用这一关系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②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③知道“事物间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及训练

重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教学内容和过程教学札记

一、创设情境

1.口答:30分米=米180分=()时

练习后引导学生回顾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名数的方法。

篇8: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应用教案

3.用分数表示下面各算式的商。

(1)7÷9(2)4÷7(3)8÷15(4)5吨÷8吨

二、揭示课题

这节课学习“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应用”。(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出示例4。

(1)出示例4并审题。

(2)提问:根据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名数的方法,这两题该怎样计算?当两数相除得不到整数商时,商应该如何表示?

让全体学生尝试练习。

(3)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4)比较例4与复习题第1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重点说明当两数相除得不到整数商时,其结果可以用分数表示。

2.练习教材第80页下面的“练一练”第1题。

3.教学例5。

(1)出示教材第80页复习题,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集体订正时启发学生分析:这道题把谁与谁比,求鸡的只数是鸭的几倍,把什么看作标准,用什么方法计算?算式怎样列?

板书:30÷10=3

答:鸡的只数是鸭的3倍。

(2)出示例5并读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并组织学生讨论解题方法。

讨论后师生共同评价,主要有两种方法:

①从分数意义入手。求养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也就是求7只是10只的几分之几。把10只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每份1只,7只就是这个整体的。

②从倍数关系入手。求养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是以鸭的`只数作标准,可以用除法计算,列式为:7÷10=。

(3)比较复习题与例5异同点。

通过比较使学生看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都用除法计算,都拿作标准的数作除数,得出的商都表示两个数的关系,都不能注单位名称。所不同的是,前面的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得到的商是大于1的数,后面的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得到的商是小于1的数。

4、练习。教材第80页“练一练”第2题。

四、课堂实践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分数。

8厘米=()米146千克=()吨23时=()日

41平方分米=()平方米67平方米=()公顷37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2.五(1)班有女生25人,比男生多4人。

(1)男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2)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3)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五、课堂小结

1、把低级单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名数当得不到整数商时,该如何表示?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是什么?

六、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5-9题。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一个数÷另一个数=教学

后记

教学效果良好,学生能熟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篇9:教学内容 应用广角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P119-120页的第25-319题)6.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练习,能综合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自己在本学期的整体学习情况,体会与同学交流和学习成功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3.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发现错误及时纠正的学习习惯,在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倾听,踊跃发言的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学生收集一些用统计图或分数表示的信息。30根小棒或火柴,形如

的框,今年的月历卡一张。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过 程 目 标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教  学  反  思

谈话引入 通过谈话,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及价值,并揭示课题。 1.谈话:你 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数学问题,曾经提出过哪些数学问题?哪些问题你已经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解决了呢?。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板书课题:应用广角

学生自由发言。 在复习过程中学生能与其他同学开展有效的合作,并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能合理灵活地解决问题。但有一部分学生在审题方面还不够仔细,要有意识的进行培养。

综合应用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和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用统计方法和分数描述交流信息的意识。

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运用规律的过程中加深对有关数学规律的理解。

通过“个案探索===举例验证---归纳规律”的过程探索并发现以某个整数为分母的所有最简真分数的和的规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存在于分数及其计算中的奥秘,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通过练习体会数对表示位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观察研究物体作成圆形的好处,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圆的特征的理解。

通过一个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探索取胜的方法。

通过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完成第25题。

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指名汇报并说说从数据中看出了什么?了解了哪些情况?

2. 完成第26题。

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只能横着框。

组织汇报交流,操作情况。

3. 指导完成第27题。

让学生集体说出分母是8的最简真分数有哪些?它们的和是多少?

让学生每人选两个整数,写出用这个整数作分母的所有最简真分数,并求出和。

组织汇报交流,适当板书。

教师追问:你有什么发现?

得出结论:任何一个比2大的整数,用它作分母的所有最简真分数的和一定是整数。

4.完成第28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离校近的学生的作业,进行集体评价。

5. 完成第29题。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表述。

6.完成第31题。

学生游戏结束后追问:谁有必剩的策略?说说你的想法。

要想取胜,可以倒过来推想:自己最后一次取之前应该留几根给对手?

让学生再做两次游戏,两人各先取一次完成后让学生说说取胜的策略。

7.课后分组完成第30题。

学生将收集到的用统计图或分数表示的信息,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在小组进行操作,尝试完成。

学生齐答。

学生任选两个整数进行尝试。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自己的作业,说说自己家的位置。

学生先在小组中交流然后汇报。

学生理解题意后尝试做几次游戏。

学生思考后明白每次取完后留下的火柴根数必须是4的倍数。

学生同桌再次进行游戏,体会取胜的策略,说说自己的想法。

自我

评价

通过逐项对照作出自我评价,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使学生得到帮助,从而激励学生的自信,提高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1.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说每项指标的意义。

2.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3.组织交流,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学习中的优点及不足。 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说说自己对每项指标的理解。

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自我评价。

学生自由发言。

板书

设计 应用广角

1/8+3/8+5/8+7/8=2

1/3+2/3=1

1/5+2/5+3/5+4/5=2

任何一个比2大的整数,用它作分母的所有最简真分数的和一定是整数。

篇10:《桥》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朗读中感受洪水的危急、肆虐。在品读课文中感受老汉的“如山”形象。

教学重点:在品读课文中感受老汉的如山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桥”的象征意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设计:

一、 引入:孩子们,请静下心来,静静地看老师写,板书《桥》。读读课题。

师:有一个小村庄,曾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它陪着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这样平静地过了许多年。可是有一天黎明,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这一切都改变了。这究竟是一场什么灾难呢?孩子们,你们都预习了课文,能告诉我吗?(山洪暴发了。)

二、 教学新课:

(一)、朗读课文,感受洪水的危急

师:是啊,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让全村人都陷入了恐慌,自由读读课文,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出了山洪的可怕?

生读课文后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1)、女生读读这个句子,想一想,“咆哮”这个词在这里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大家看看这两个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都是“口”字旁),看着这两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听到了什么声音?

(2)、男生读读这个句子,想想:山洪像什么?山洪像怎样的野马?山洪像一匹受惊的野马吗?(三个问题层层递进,让学生能真实地感受到山洪的可怕)。

师:这样一群受惊的野马,它们桀骜不驯,力大无穷。读读这句话,想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场面?(让学生想象,感受万马奔腾、浩荡而来的场面,从而感受洪水的可怕。)

(3)、齐读这个句子,理解“势不可当”的意思。

师: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山洪的可怕,还有哪些句子也写出了山洪的可怕?

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1)、师:一米高有多高?大家比一比,估计在你身体的哪个部位?(生纷纷用手在自已的身上比划后得出结论。)

(2)、师:“跳舞”这个词多美!但在这里,我们的感受是怎样的呢?(可怕,恐怖),因为洪水跳得是“死亡之舞”啊!

(3)、指名读这个句子,相机指导朗读。将“一米高”和“跳舞”这两个词略重读。

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也能让我们感受到洪水的可怕?

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3: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生齐读这个句子,师:读着这个句子,你仿佛听到了什么?谁在笑?在怎样的笑?(得意、猖狂、)

课件出示这三个句子,自由读读这三个句子,想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应该怎样读?可以讨论。(洪水越来越近,情况越来越危急。在朗读时语气要由轻到重,语速要由慢到快。)学生汇报后,指导朗读。

过渡:死神狞笑着向人们逼近,此时此刻,只有那座桥是生的唯一希望。人们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地向木桥拥去。如果就这样拥去,大家想一想,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

(二)、品读课文,感受老汉的“如山”形象

师: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谁出现了?(老汉)。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汉?孩子们,快速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描写老汉的句子,把你的感受批在旁边。可以写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个短句。

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A: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

(1)、咱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你读出了什么?(镇静、从容)

(2)、从哪些词语中可以感受到老汉的从容、镇静?(不说话、盯着)

(3)、创设情境朗读:

a:师:倾盆大雨中,面对你拥我挤的人群,生接读: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

b:师:山洪咆哮,死神一步步逼近,面对疯了似的人群,生接读: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

c:师:窄窄的木桥,跌跌撞撞蜂拥而来的人群,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生接读: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

师:此时此刻,我想你们一定明白了这样一位清瘦的老汉为什么像一座山,他是一座什么山?(人们的靠山)

过渡:是啊,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老汉就是村子里一百多号人生命的靠山,你认为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能让我们感受到老汉是人们的靠山呢?

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B: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1)、咱们一起读读这句话,然后我请你们来说说你读出了什么?生汇报。

(2)、孩子们,看看这句话,短短十几个字用了三个感叹号!老汉的声音虽然是沙哑的,但却是铿锵有力的!想想,我们在读这句话时应该怎样读?(指导学生读时语速可稍慢一点,语气要有力!)

师:孩子们,你们可真会读书,这句话告诉了我们老汉把生的希望留给了老百姓,把死的危险留给了党员,留给了自己,他的确是人们的靠山!那么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也能让我们感觉到他是人们的靠山?

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C: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1)、孩子们,咱们来猜一猜,老汉为什么要单单把小伙子揪出来呢?

生汇报:A:因为他是老汉的儿子。师:你从哪儿知道的?孩子,你可真会读书,你真正读懂了这篇课文。

B:小伙子是个共产党员。师:对,小伙子是个共产党员,他可能排在了什么地方?

(2)、师:小伙子不光是老汉的儿子,他更是一位共产党员。所以老汉把他揪了出来,让他排到了后面!就这样,村子里的其它人都安全地撤离了,只剩下了老汉和小伙子。此时此刻,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汉?(大公无私、顾全大局、不徇私情……)

过渡:在群众的心中,他是一位不徇私情的老汉,是他们的靠山。那么,在儿子的心中,他又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呢?

生汇报:狠心的父亲。

生汇报:不称职的父亲。

……

师:是啊,曾经我也这样认为,可事实真是这样的吗?自由读读19、20自然段。想一想老汉是位怎样的父亲?你从哪能里感受到的?

生汇报,师相机指导。

师:当儿子被洪水吞没的那一瞬间,老汉似乎想喊什么,孩子们,想一想,老汉会喊什么?谁能帮他喊出来?

师:是啊,当村子里的其他人都安全了,只有老汉和儿子时,他就是一位普通的、平凡的父亲。他和我们每个人的父亲都一样,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儿子。他比谁都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活下来。这就是“父爱如山”。

过渡:村民安全地撤离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也在洪水中消失了,只剩下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三)、感受“桥”的深刻含义

(1)、音乐响起,孩子配乐读最后几段。

过渡;看不到美丽的小村庄,看不到窄窄的小木桥,看不到健壮的小伙子,也看不到如山的老汉,假如你就是这被救的村民中的一员,你会对老汉说些什么?你会为老汉做些什么?

生讨论后汇报。

(2)、这篇课文以《桥》为题,你认为“桥”仅仅是指那座窄窄的小木桥吗?

小结:是啊,桥不仅仅是那座小木桥,它更是老汉用自己的生命为村民搭建的生命桥、希望桥。

三、 板书设计:

老汉

村民               桥              小伙子

[《桥》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篇11:课题五:分数大心比较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掌握分母或分子相同的几个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并能正确比较分数的大小。②应用观察图示边比较边归纳的方法,渗透化归、分类等思想。③培养学生口述算理及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用具  投影片(教材例6、例7直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教材第93页复习题,请一名学生口答。

2.看图写分数,并比较分数的大小。

0         ()   1

二、揭示课题

以前我们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初步学会了最简单的两个分数大小的比较,这节课就来进一步探究“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1)比较 和 的大小。

出示例6左图,引导学生观察后提问: 和 相比,哪个分数大,哪个分数小?(板书: > )

如果没有直观图,该怎样比较 与 的大小呢?

因为 和 的分母是相同的,它们的分数单位都是 , 是2个 , 是1个 ,2个 比1个 多,所以 > 。

(2)用类似的方法引导学生比较 和 的大小。

(3)观察例6这两组分数,找出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该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请一名学生口答)

板书: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2.练习:教材第93页“做一做”。

3.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

(1)比较 和 的大小。

①出示直观图,使学生从图上看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所以 大于 。

② 和 的分子相同,表示所取的份数一样多,它们的大小是由分数单位决定的。分母小的分数表示分的份数少,每一份就大,也就是分数单位大;分母大的分数表示分的份数多,每一份就小,也就是分数单位小。所以 大于 。

(2)比较 和 的大小。

用类似的方法进行比较并得出结论: < 。

(3)想一想:上面每组中的两个分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怎样比较大小?

板书: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

4、练习:教材第95页的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首先要看清是分母相同还是分子相同。如果分母相同,关键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如果分子相同,关键看分母,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

五、课堂实践

1.练习二十第1题。

2.练习二十第3题。

六、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第2、4题。

七、思考练习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   )   < <    > >

篇12: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107页至108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利用它改变分数的分子和分母,而使分数的大小不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等。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良好品德。

教学准备:长方形纸片、彩笔、各种分数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课件示故事。同学们,今天是快乐的      ,老师祝愿同学们节日快乐!在我们欢庆自己的节日时,花果山圣地也早已是一派节日喜庆的气氛。

【六一节到了,猴山上张灯结彩, 小猴们享受着节日的快乐。猴王给小猴们做了三块他们爱吃的饼。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第一只小猴贝贝一块。第二只小猴佳佳见到说:“太小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第二只小猴两块。第三只小猴丁丁急了,它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第三只小猴丁丁三块。贝贝、佳佳见了,连忙说:“猴爷爷,不公平,不公平,我们要分得和丁丁的同样多。”】

“同学们,猴王真的分得不公平吗?”

二、动手操作 、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猜想一下猴王分得公平吗?为什么公平?我们平常怎样去做?让我们也来分分看。请每组拿出课前准备的三张长方形纸片,共同来分一分,并完成操作报告(课件出示操作报告)。请小组长分工一下,明确记录的同学。

任选一小组的同学台前展示实验报告,并汇报结论。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  板书:14 = 28 = 312

2.组织讨论。

(1)通过操作我们发现三只猴子分得的饼同样多,表示它们分得饼的分数是相等关系。那么,这三个分数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让学生小组讨论后答出:它们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也就是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变化了,但分数的大小不变。

(2)猴王把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子一部分后,剩下的部分大小相等吗?你还能说出一组相等的分数吗?

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得出结论      教师板书:34 = 68 = 912 。

3.引入新课:黑板上二组相等的分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回答后板书: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 分数的大小不变。

虽然他们的分子和分母变化了,但是它们的大小却不变。那么他们的分子和分母变化有规律吗?我们今天就来共同探讨这个变化规律。

三、比较归纳,揭示规律。

请每组拿出探究报告,任意选择黑板上的二组相等分数中的一组,共同讨论、探究,并完成探究报告。

1.课件出示探究报告。

2.分组汇报,归纳性质。

(1) 从左往右看,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怎样?选择一组学生根据探究报告,到黑板上边说边用箭头表示出分子、分母的变化过程。

(根据学生回答  板书:同时乘上 相同的数)

(2)从右往左看,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又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  板书:除以 )

(3)有与这一组探究的分数不一样的吗?你们得出的规律是什么?

(4)综合刚才的探究,你发现什么规律?

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课题,

(……这叫做    板书:  分数的基本性质)

对这句话你还有什么要补充的?(补充“零除外”)

讨论:为什么性质中要规定“零除外”?

(红笔板书:零除外)

(5)齐读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分数的基本性质中,你认为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同时、相同的数、0除外)。为什么?你能举例说明吗?教师则根据学生回答,在相应的字下面点上着重号。

师生共同读出黑板上板书的分数基本性质(要求关键的字词要重读)。

3、智慧眼  (下列的式子是否正确?为什么?)

(1) 35 =3×25 =65  (生: 35 的分子与分母没有同时乘以2,分数的大小改变。)

(2)512 =5÷512÷6 =12  (生:512 的分子除以5,分母除以6,除数的大小不同,分数的大小也不同)

(3)112 =1×312÷3 =34  (生:112 的分子乘以3,而分母除以3,没有同时乘以或除以,分数的大小不相等。)

(4)25 =2×x5×x =2x5x  (生:x在这里代表任何数,当x=0时,分数的大小改变。)

4、示课件  讨论:现在你知道猴王运用什么规律来分饼的?如果小猴子要四块,猴王怎么分才公平呢?用分数表示为?如果要五块呢?

三、回归书本,探源获知

1、 浏览课本第107-108页的内容。

2、 看了书,你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3、 师生答疑。

你会运用分数与除数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吗?

4、自主学习并完成例2,请二名学生说出思路。

四、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热身房。35 = 3×(  )5×(  ) = 9(  )

824 = 8÷(  )24÷(  ) = (   )3

学生口答后,要求说出是怎样想的?

2、溜冰场    在下面(  )内填上合适的数。

后二题采取师生对出数的游戏形式进行,如先由教师出分子,再让学生对出分母,也可以先由学生出分母,再让教师对出分子。

3.智力冲浪   (选择你喜爱的一道题完成)

(1)、35 的分子加上6,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加上多少?

(2) 1/a=7/b(a、b是自然数),当a=1,2,3,4……时,b分别等于几?

讨论:a与b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关系?依据是什么?

(3)把6/20、70/100、45/50、1/2和4/5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思考:分数的分母相同了,有什么作用?揭示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学好、用好。

五、游戏:请找找我的好朋友。

同学们,老师对你们今天的表现很满意,很想融入你们的集体,和大家做朋友,喜欢我这个大朋友吗?不过,老师有一个小小的条件,只要达到这个小要求,很快我们就可以成为好朋友。每位同学都把教师课前准备的分数卡片拿出来,如果你持有的分数与老师出示的分数大小一样,就请起立,你就是我的好朋友。准备好了吗?

播放 “找朋友”。

出示一张12 分数卡片。

出示一张2/3分数卡片。

还有部分同学没有成为老师的好朋友,你们希望老师出示一个什么分数?

老师今天真高兴,因为在快乐的节日里认识了仓小这么多快乐的好朋友!感谢大家精彩的配合,同学们再见!

“找朋友”歌曲声中教师和学生相互道别。

附:

操 作 报 告

我们小组将三张大小      的长方形纸都看作是     ,分别作如下操作:

平均分成几    份 涂色部分表示这样的几           份 分数表示为

第一张

第二张

第三张

通过比较涂色部分的大小,我们发现这三个分数          。

汇报人:

  月  日

操 作 报 告

我们小组将三张大小      的长方形纸都看作是     ,分别作如下操作:

平均分成几    份 涂色部分表示这样的几           份 分数表示为

第一张

第二张

第三张

通过比较涂色部分的大小,我们发现这三个分数          。

汇报人:

20   月   日

探 究 报 告

我们小组研究的一组分数是

(1)从左往右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们发现的变化规律是                           。

(2)从右往左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们发现的变化规律是                           。

汇报人:

日  期:   年   月   日

篇13:《分数的意义》教案(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分数的产生和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单位“1”的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应用分数解决有关的问题。掌握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参与整个学习活动,经历比较、交流、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猜想、总结等学习过程,自主掌握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自主、交流、探究的过程中感悟新知,使学生体会到分数就在我们身边,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激发起探究数学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难点:在理解“整体”的基础上,理解单位“1”的含义和概括分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橙子一个,水果刀一把,小棒12根。

学具:12根小棒,学生自制的表示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寻根,引入新知

1.你能用分数表示图中涂色部分并说出每个分数所表示的意思吗?

2.通过课前预习,关于分数的意义你知道了什么?与三年级所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比较有什么相同、不同之处?

二、活动探究,新知建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拿出一个橙子,指名要分给班里的两个同学,让学生想一想应该怎么分?

(引导学生意识到要从中间平均分成两份)

2、教师演示不平均分的方法,让学生说一说可不可以,以此引导学生认识到要平均分。

3、提出问题:(1)每个人能分到整数个橙子吗?(不能)

(2) 每个人分到多少? 1/2 (个)

(3)引导学生认识到都得不到整数的结果,都是用分数表示的。

(二)认识单位“1”--进一步扩大平均分的范围

课件出示:1个苹果,2个苹果,6个苹果,100个苹果,……当我们把一些物体看作单位“1”时,通常用一个集合圈把这些物体圈起来。单位“1”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单位“1”是一个物体时分的结果我们已经学习过,今天我们重点研究单位“1”是一些物体时分的结果。

(三)的再认识--建构分数的意义

(1)看一看,说一说。

课件分别演示:把1个、2个、6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学生说出它的一份是它的,一份是()个。

(2)想一想,填一填。

把20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些苹果的(),一份()个。

把100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些苹果的(),一份()个。

把一堆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些苹果的(),一份()个。

(3)画一画,议一议。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

(4)问题:①我们所分物体的形状不同、数量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表示?②同样是,为什么每个表示的个数不一样?

引导学生理解:整体可以很多,也可以很少,所以平均分的份数相同时,每份不一定一样多。如:4支粉笔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一盒粉笔也可以看作一个整体,如果把这两个整体都平均分成相同的份数,那么其中的一份一样多吗?

教师说明: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

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四) 小棒游戏--提升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1)拿出12根小棒的;(2)拿出12根小棒的;(3)拿出12根小棒的;

(4)通过这个游戏你想说点什么?

概括分数意义。

老师: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对于单位“1”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些物体。整体(单位“1 ”)可以很少,也可以很多。那么到底什么是分数,你能尝试用文字描述一下吗?

先引导学生交流:把“谁”平均分?这里的“谁”我们要把它看作什么?(整体或单位“1”), 了多少份(分母),表示了其中的几份(分子)。

板书:把单位“ 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强调:必须是平均分。

(五) 砌分数墙--认识分数单位,拓展思维

(1)初步认识分数单位

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什么是分数单位。(板书: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分数的单位。)

提出问题:你能说出分数中分数线、分母、分子的含义吗?同桌讨论一下。

以3/4为例。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板书:

3   ……分子    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多少份)

─   ……分数线   表示(平均分)

4  ……分母    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

(2)借助分数墙深化对分数单位的认识,感悟数学的魅力,体验数学好玩。

课件动态演示:

设计以下问题:

①会得到多少个分数单位?(无数个)

②观察分数墙,你能发现什么?(砖越分越小  大于大于……..)

③你能在分数墙上找一个和相等的分数吗?能找到几个?和相等的分数呢?(初步感知分数的基本性质)

④运用分数墙可以解决分数学习中的许多问题,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继续研究。

三、释疑应用,回归生活

1、分数的产生和演变

引导观看课本上的插图,课上交流,体会分数的产生是人类智慧的产物。迄今为止,分数的产生已有三千多年,当一些问题用已有知识解决不了时,人们就会积极寻找合适的方法,例如在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   表示。也正是在问题--发明--新问题--新发明的过程中,推动着数学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关于分数的知识还有很多,主要在百度首页输入“分数”二字,你会找到关于分数的许多知识。

2、巩固练习:

第1题:指名学生完成;

第2题、第3题:先让学生思考:每幅图中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然后完成填空。

四、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先让学生说一说(教师引导性板书回顾)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

1、(一个物体、一些物体)整体------单位“1”

2、分数的意义:把单位“ 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3、分数的单位: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分数的单位。

4、分数的产生

篇14: 小学五年级数学分数与除法关系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数学分数与除法关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圆是常见的几何图形之一,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在几何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是进一步学习数学以及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本节讲的是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掌握运用圆心的距离的数量关系或用圆与圆交点个数来确定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的方法.

(2)了解切线、割线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事例,探索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发现,确认等数学活动,从探索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中,体会运动变化的观点,量变到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感受数学中的美感

(三)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数量关系揭示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难点:利用圆与圆位置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法学法

教法的设计情境创设设疑启发引导交流探索创新

学法的设计观察猜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创新

三、教与学互动设计

1.情境引入

2.合作探究

3.得出结论

4.巩固新知

5综合拓展

6布置作业

1.情境引入

本节课我是这样导入的.,首先出示四幅图片。【同学们你们观察这些图片,找一找其中的圆有哪些位置关系,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同学们会各抒己见,老师不要过早的下结论,而是让同学们在下一环节继续探究。

2.合作探究

在这一环节我让同学们拿出事先做好的圆,让他们小组合作探究圆和圆之间到底有几种位置关系。

老师巡回指导

3.得出结论

【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刻的理解掌握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教师演示课件。学生观看并总结结论。圆与圆之间有五种位置关系:相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

为了让同学们更加深刻的理解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在这里我又引导同学们从焦点个数对两圆位置关系进行分类。

为了让同学们理解圆心之间的距离在五中位置关系中和两圆半径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我在这里设计了五种动画课件,教师演示让同学们进行归纳。

4巩固新知

为了巩固以上知识,我在这里设计了三个简单的练习题,只是简单的应用五种位置关系中圆心和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

为了提高同学的能力,只是简单应用还不够,于是我又设计了例题。因为例题有难度所以需要师生共同完成。

5综合拓展

为了巩固以上学习的内容我在这里设计一个练习题,希望同学们能够独立完成。

为了提高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我在这里设计了一个环节,争当小小设计师。这一环节既能提高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提高同学们的能力。同时还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同学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来源于生活,同时课堂变的丰富多彩让同学们能够学着乐乐着学。

6布置作业

最后一个环节是布置作业,我的说课到此就结束了

篇15:众数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柯 秀 珍     、3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第122 、123 页的内容。

二、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是使学生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以及学生对平均数、中位数的已有知识,进一步理解统计量的作用和特点,这样既有助于加深对前面所学统计知识的理解,也便于新知识的领悟。

三、设计思路:

1、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2、 探索新知,整理数据,训练能力。

(1) 分组讨论,分析处理数据。

(2) 全班交流汇报。

(3) 比较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区别和联系。

3、 联系生活,巩固新知。

4、 回顾全课,畅谈收获。

四、  目标预设

1 、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 、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4、通过学习,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用眼卫生进行渗透。

重点难点

1 、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 、难点: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五、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平均数和中位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和一般水平的方法,且学生对于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也有一定的认识。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研究众数,所以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得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的重点应该在让学生体会学习众数的必要性与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并应用他们解决身边的问题,所以课堂上合理的安排活动,有效的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是教师努力的方向。

教学准备

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表示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或一般情况的统计量有哪些?(学生回忆)

指出: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主要是为了唤起学生的记忆,也是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由于学生对于平均数与中位数的学习已有一段时间,可能有所遗忘。】

(二)新知探究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这段时间我们学校正在进行十优比赛,接下去我们学校还准备举行校园集体舞比赛,各个班级就要开始积极准备了。学校规定每班选10名队员,所以班级要先进行一次选拔,大家说选什么条件的合适呢?

学生自由交流想法,可能有以下几种:

○选舞姿比较优美的,跳得比较好的或有舞蹈天赋的。

○选个头比较均匀的,这样组成的舞蹈队形才会整齐、美观。

师: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参与我们五二班的选拔,好吗?(课件出示例一主题图)

出示20名队员的身高情况。

1.32   1.33   1.44   1.45  1.46  1.46  1.47

1.47   1.48    1.48  1.49  1.50  1.51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数学情境的创设必须为教学服务,但也要为学生所接受。由学校正在进行的十优比赛引出集体舞比赛,从学生身边所发生的事件引入,即自然又能为学生所接受,符合新课标的“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教学理念。】

2.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根据以上数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你是如何得到的?

⊙同桌讨论,每人都谈谈自己的看法。

⊙全班交流汇报:

学生会很快得出结论:

身高是1.52m 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52m 左右比较合适。

师:为什么?我们选平均数或中位数不行吗?

学生再次通过计算,对比分析,做出决策(学生自由交流,得出结论):

平均数是1.475m, 中位数是1.485m,身高接近1.475m或1.485m,虽然也可以,但与1.52m比较以后,还是发现1.52m较好。因为用这个方案选出的队员身高比较均匀。

3.揭示课题

师小结:很好。你们说出了老师的想法,上面这组数据中,1.52m 出现的次数最多,以1.52m为标准选出来的队员身高会很匀称,组成的舞蹈队形也会很整齐、美观!那像1.52m这样的数叫什么呢?

1.52是这组数的众数,因为它出现的次数最多。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板书课题:众数)

【设计意图:本课的重点不仅是能求众数,还要理解众数的含义。为了让学生对众数的认识能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合作能力,在学生已找到1.52m为标准时,再让学生通过计算,对比分析,发现众数是最佳方案,也为在具体问题中区分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埋下伏笔。】

(三)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联系与区别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联系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想想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小组合作分析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师生共同分析三个统计量:

区  别:描述的角度和使用的范围不同

中位数: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居中的数,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众  数:与数据出现的次数多少有关。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平均数:与所有数据都有关。能够受到较大数与较小数的影响,可以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却不能表示一般水平。

师总结并指出:代表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但它们使用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代表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这组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设计意图: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合作的乐趣。并在合作交流中获得众数、平均数、中位数的联系与区别。】

(四)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出示做一做:

1、五(1)班全体同学左眼视力情况如下

5.0  4.9  5.3  5.2  4.7  5.2  4.8  5.1  5.3  5.2

4.8  5.0  4.5  5.1  4.9  5.1  4.7  5.0  4.8  5.1

5.0  4.8  4.9  5.1  4.5  5.1  4.6  5.1  4.7  5.1

5.0  5.1  5.1  4.9  5.0  5.1  5.2  5.1  4.6  5.0

(1)根据上面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左眼视力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人数

(2)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各是多少?

(3)你认为用哪一个数据代表全班同学视力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

(4)视力在4.9及以下为近视,五(1)班同学左眼的视力如何?你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2、(出示)学校举办英语百词听写竞赛,五(1)班和五(2)班参赛选手的成绩如下:

五(1)班:88  87  88  87  85  96  98  90  87  91

93 99  87  95  88  92  94  88  87  88

五(2)班:82  86  87  89  94  95  83  96  92  84

93  97  85  98  99  88  91  90  81  80

这两组数据的众数各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

结论: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有可能没有众数。

【设计意图:结合身边的数学,让学生体会统计知识和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更进一步理解众数,适时引导用眼卫生,保护视力对生活、学习的重要性。】

(五)巩固新知,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生活中还有什么样的问题可以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

(出示)某公司全体员工工资情况如下表:

员     工 总经理 副总经理 部门经理 普通员工

人     数 1 2 5 32

月工资/元 8000 6000 4000

(1)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是多少?

(2)你认为那个数据代表这个公司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在统计分析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来描述数据的特征。】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对一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培养学生的总结和概括能力。】

板书设计:

众     数

平均数   --  整体情况

中位数   --  一般情况

众  数   --  集中情况

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数,我们称之为众数。

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有可能没有众数。

篇16:《出塞》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出塞》教学设计

甘肃省武山县马力中心小学    巩斌斌

教学设想:

教学课型:诵读课

教学方法:从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

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古诗大意,体会古诗包含的情感。

3、入情入境地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

由本单元的主题“战争”入手,自读自悟,在读中感悟古诗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古诗来认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残酷的兵役制,体会人民苦难的生活。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戎边将士、渴望社会和平的感情。古今对比,珍惜眼前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体会古诗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戎边将士、渴望社会和平的感情。

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电脑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有关战争的古诗。

教学设计

一、    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感觉生活幸福吗?什么事情让你感到很幸福?

生:有爸爸妈妈的关心和爱护感觉很幸福。

得到老师的理解和信任感觉很幸福。

登上领奖台的那一时刻感觉很幸福。

……

师:我也说说我的幸福感觉吧。当看过一部部反映战争的电影、读过一篇篇描写战争的文章的时候,我为自己生活在今天这个和平的年代而感到无比的幸福!我想同学们一定和我有同样的感觉。

战争太残酷了,还记得古诗《十五从军征》里退役士兵回乡的那一凄惨的景象吗?

2、(播放《十五从军征》幻灯片伴奏音乐)同学们跟着音乐一块背诵《十五从军征》。

3、在封建社会里,国家连年征战,因此,反映战争及征人生活的诗歌举不胜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反映战争及征人生活的古诗。(幻灯片出示课题)

4、学生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古诗,边读边想古诗的意思。

二、由题入诗

1、同学们能理解题目的意思吗?题目里的“塞”指什么?从题目中你知道这首诗是写什么内容的吗?

生按照各自的理解回答。

师补充总结:“出塞”到边关去征战。“塞”,指边关、边塞。这首诗是写征人生活和战争的诗歌。(出示“题解”幻灯片)

2、我们以前已经了解过唐代诗人王昌龄的情况,哪个同学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诗人王昌龄?

学生介绍王昌龄。

出示幻灯片全面介绍诗人的情况。

王昌龄,子少伯,唐代著名诗人。擅长七绝,被后人称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在古代,由于国家分裂,外族入侵,战争不断,人们饱受战争的侵害,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而对美好安定的生活充满期待和向往。于是他就把自己的向往写成诗歌,广为传唱,其中高适、岑参等诗人也了解边塞战争生活,著有大量优秀的描写边塞生活的诗歌,于是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

3、说到边关或边塞,同学们联想到的是怎样的景象?请同学观看几幅有关边关塞外的图片,然后用一些恰当的词句说说边塞的环境。(幻灯片出示图片资料)

边塞环境:黄沙千里,风雪弥漫,人迹罕至……

4、看到这样的景象,我们对边关的感觉就是:自然条件非常艰苦。除了自然条件艰苦以外,边关处于两国交界处,这样在边关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先回答,后出示幻灯片)

匈奴入侵,战争不断,征人出征,死伤无数

5、说到边塞,同学们很快就会想到艰苦的自然条件和战争的残酷,同学们想一想有关写战争的诗句。(学生回顾,回答,师随机出示幻灯片,并简介诗意)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唐王翰

师大致讲述诗意:盛着葡萄酒的杯子里洒了一层月光,醉意中的我想在马上弹奏琵琶。在沙场上醉到了请君子不要笑话我,古今而来,奔赴沙场的人中有几个人能平安归来?

6、《出塞》所反映的战争情景又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体会吧。

三、细读古诗

1、同学们一起朗读古诗。

2、请同学们仔细听一听电视里是怎样朗读古诗的。(出示两遍幻灯片,第一遍试听,第二遍跟读)

3、师跟着音乐伴奏范读古诗。

学生跟随音乐伴奏带感情朗读古诗:

⑴全体读古诗。

⑵分组朗读读古诗。

⑶叫单个学生(学困生)朗读古诗。

4、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学生先用自己的话说诗意,后出示幻灯片)

诗意:明月依旧是秦朝时期的明月,边关依旧是汉朝时期的边关。

5、你从第一句诗中体会到自秦汉以来怎么样的社会状况?(学生先用自己的话说诗意,后出示幻灯片)

从秦朝到汉朝一直都有战争发生。社会一直不安定

理解“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意思。(学生先用自己的话说诗意,后出示幻灯片)

诗意:万里征战的将士到现在仍然没有回家。

⑴引导学生从征人的角度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①这两句诗有没有讲述一件有关征人的具体事情?

②诗中没有说征人们具体的生活事件,你觉得征人们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③假如你是征人,面对如此艰苦的生活,你心中会有什么感受?

生:很愤怒,想回家……

④征人们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生说)要知道,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萦绕心头的梦却只化作一句:(引导学生朗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⑵从亲人的角度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过度:征人在万里之外征战沙场,同在一轮圆月下的他们的家人可能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

①白发苍苍的母亲相互搀扶,在村口一棵老树下面朝远方不断遥望。

②软弱无助的妻子给别人做着繁重的事情,不断向远方遥望,忍不住别过脸去,偷偷擦去眼里的泪水。

③无依无靠的孩子看见别人受百般爱护的孩子,忍不住流下了伤痛的泪水。

这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双亲、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可怜的妻子,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儿子、丈夫、父亲的期盼,却只能化成一句(引导学生朗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6、边关征战这么辛苦,征人有望回家吗?(生:没有希望回家)为什么他们不回家呢?(学生先用自己的话说诗意,后出示幻灯片)

封建兵役制度的不合理让征人不能回家或因征战而死。

古代的边塞诗,有很多就反映了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些古诗。(出示幻灯片)师对以下古诗大致做以解释。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qí )《古从军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曹松《己亥岁二首》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唐李颀《古意》

7、残酷的战争使得亲人离散,征人战死,面对这样的社会,你最大的希望是什么呢?(学生先用自己的话说诗意,后出示幻灯片)

亲人团聚,战争平息,社会安定,人民团结

8、王昌龄及天下苦难的人们也有个希望,(引导学生朗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示幻灯片)

⑴“飞将”是谁?(出示幻灯片介绍李广)

⑵“胡马”指什么?(出示幻灯片了解“胡马”)

⑶理解诗意。(学生先用自己的话说诗意,后出示幻灯片)

诗意:只要有汉朝李广这样的英雄在,匈奴就休想越过阴山,入侵我们的疆土,杀害我们的同胞。

9、从这两句诗中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愿望?(学生先思考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后出示幻灯片)

对战争平息的期望;对美好、安定生活的向往。

这两句诗只表达了诗人王昌龄的愿望吗?还表达了谁的愿望?(学生先思考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后出示幻灯片)

千百年来的千百万

苦难的征人病弱的父母孤苦的妻子可怜的孩子

10、其中还隐含着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先思考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后出示幻灯片)

对战争的痛恨;

对封建社会统治者不起用良将的失望;

对自己不能亲身抗战的遗憾、惋惜和无奈。

11、然而,战争停止了吗?是啊,没有停止,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请同学们带上诗人的那种感情放声朗读古诗一遍,(音乐响起,屏幕出示全诗)

四、总结、情感升华

师总结(音乐响起):封建社会的不安定让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社会安定和平成了人民永久的企盼。然而,和平安定的社会终于在今天出现了,这对我们大家来说是非常幸运的,希望大家都能加倍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做一个最好的自己。

五、完成思考练习

1、默写《出塞》。

2、搜集写边塞环境及战争的古诗。

板书设计:

出塞

边关         家

征人    父母     妻子     孩子

六、教学反思

《出塞》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这首诗视野开阔,由秦而汉,由汉而唐,时间纵越千年,空间横跨万里,气象苍凉雄浑。诗中感悟到诗人对于时空永恒,人生短暂,以及个人无法主宰自我命运的慨叹;而在历史与现实的比照与反观中,更蕴含着诗人的深沉痛诉:无休止的战争啊!使多少征人抛亲离乡,暴尸边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于是,诗的结尾唱出了千古征人们的一个共同心愿:希望戍边将帅能像飞将军李广那样英勇善战,体恤士兵,早日打败入侵的敌人,让士兵们回乡与家人团聚。

[《出塞》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篇17:分数的产生和意义 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一、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60-62,做一做和63页练习十一第1-4,教材通过古人度量长度得不到整数结果揭示分数的重要性。再通过举例说明四分之一这个分数的意义,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拓展分数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了解“分数”产生的原因。

2.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子,分母,分数单位的含义.

3.渗透“形式与实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认识分数,知道分数各个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等,为本课知识打下基础。需要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基础。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教材为师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归纳概括,以发挥形象思维和生活体验对于抽象思维的支持作用。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长方形、圆形纸片,线段图等操作材料。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创设情景,温故引新

二,联系实际,探究新知

三,加强练习,深化概念

1,提问:A,大家知道分数吗 谁能说一个分数

B,你能举个实例说说这个分数的意义吗

2,述:说得好,对不能用整数准确表示结果的问题,我们可用分数来解决.即: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或者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它的一份或几份来表示.

3,揭示课题:分数的意义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分数的知识.

2,探究深化,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阴影部分.[课件1]

(2)填空.[课件2]

① 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1份是它的( )/( );4份是它的( )/( ).

② 把一块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 )/( ).

③ 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1份是它的( )/( );3份是它的( )/( )

(4)抢答. [课件3]

① 把8枝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 )

② 把10枝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 )

③ 把这个文具盒你所有的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 ).为什么是1/2 若平均分给5位;10位;50位同学呢

④ 如果这个文具盒里只有6枝铅笔.现在把它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还能用1/2表示吗 谁来说说这里的1/2所表示的意义

⑤ 如果把8枝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还能用1/2表示吗 谁来说说这里的1/2所表示的意义 如果是100;1000枝呢

(5)说说下列分数所表示的意义.[课件4]

5/7 3/8 3/( ) ( )/9 ( )/( )

3,小结.

我们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比如:一堆苹果,一批玩具,一班学生,一个计量单位或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 把它叫做单位 “1”.

板书: 一个物体

单位“1” 一个计量单位

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比赛:请两位同学站起来.

提问:A,这两位同学是这组人数的几分之几

B,这两位同学是两组人数的------- 这两位同学是全班人数的-------

学生事先查找资料,本节课预设从生活情景引入后,激发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的冲突(怎样用合适的数来表示不同地区的温度),调动生活经验,主动接纳负数概念;

学生汇报比较:+16°( > )-16°{填>,<或=}

学生思考汇报

学生展示收集的生活中不同用法的负数,并说说表示什么?

学生提出疑难问题

板书设计:

一个物体

计量单位   单位“1”

一些物体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七、教学反思

篇18: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 通过自主探究,学生经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认识将新知转换成旧知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2、 学生能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会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并养成验算的良好习惯。

3、 通过对生活垃圾情况的调查、分析,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探究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探究,以及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一、创设情境,明确内容

1、把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分数通分

13 和 25       34 和 720     512 和 38

说一说你是怎样进行通分的?通分的目的是什么?

2、先说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再口算。

15 + 25 =         27 + 47 =      18 + 38 =

47 - 17 =        215 - 215 =     712 -512 =

为什么上面这样的分数相加减,你能直接说出得数呢?

3、出示   23 +19 =    揭示课题

板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二、导学探究,建立模型

1、课件出示各种生活垃圾图片

2、课件出示生活垃圾分类和危害的资料

(一)导学探究,解决问题

出示生活垃圾扇形统计图

废金属等14

纸张                危险垃圾

310                 320

食品残渣310

1、 导学提示,明确方向

(1)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提出用加减法进行计算的数学问题

(2)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怎样计算?

(3)试着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下面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进行操作,并共同完成导学问题。

(二)展示交流,建立模型

1.展示汇报,重点解释

(1)各位小组代表汇报

废金属和纸张是垃圾回收的主要对象,他们在生活垃圾中共占几分之几?

危险垃圾多还是食品残渣多?它们的差占生活垃圾总量的几分之几?

(2)课件演示,解题过程

2.归纳总结,建立模型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 ),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 )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分子是分母的倍数的要化成整数。

三、练习检测,巩固应用

1、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1)13 + 12 =25

(2)815 - 13 =815 - 515 =315

2、你能计算以下各题吗?(后面两题验算)

23 + 19 =     35 + 37 =   512 - 18 =

3、解决问题

春天到了,农民伯伯给果树浇水。第一天上午浇了所有果树的  14 ,下午浇了38  ,第二天上午浇了  310  ,一共浇了所有果树的几分之几?还有几分之几没浇?

四、整理回顾,反思提升

下面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这节课的内容,想一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篇19:除法的验算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知识点 322-05  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且有余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建议 把估算和笔算有机地结合起来。首先可引导学生估出大致结果,然后用笔算求出准确商,将两次结果进行对比,使学生体会用不同的算法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可以检验结果的正确性。

典型错例:

492÷6=712

712

6  4 9 2

4 2

7

6

1 2

1 2

0

分析:试商错误。

对策:1、熟练掌握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2、多做“(  )里最大能填几”的练习。

3、要时刻注意余数的大小。计算过程中每次除得的余数都要和除数进行比较,只有在余数比除数小的时候,才能除下一位.如果计算的最后一步仍有余数,别忘了把余数和商一齐写到横式上。

评价要点 1、 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且有余数)除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 能结合情境估算一位数除三位数的商。

3、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评价样例 A级(易):

1、教材第22页例3

B级(中):

2、教材第24页第6题

C级(难):

3、教材第24页第8题

知识点 322-06  除法的验算

教学建议 1、 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得出不同的验算方法。如,可能有的学生会用再算一遍的方法验算,有的会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验算。这些验算方法都应该肯定。

2、 组织交流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评价要点 理解被除数、除数、商与余数的关系,能对除法进行验算。

评价样例 A级(易):

1、教材第25页例4

B级(中):

2、教材第26页第4题

C级(难):

3、教材第27页第7*题

知识点

322-07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教学建议 1、 制成课件,并配上解说,在故事中嵌入数学问题:

(1)4个西瓜,师徒4人,平均每人吃几个?

(2)当猪八戒把西瓜全吃光了,其他三人还能分到西瓜吗?

三人一个西瓜也分不到怎样用算式表示?

引导学生写出0÷3=0,并领会其中的含意。

2、 让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说明“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评价要点 掌握“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评价样例 A级(易):

1、教材第28页例5

2、《标准》第79页例14

直接写得数。

0÷5=       0÷8=        0×5=       0÷9=

B级(中):

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    )÷8=0       240×(   )=0       65÷(   )=1

(    )÷(    )=0

知识点 322-08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建议 1、 放手让学生自主笔算309÷3和420÷3。把正确的与错误的、竖式简便的和不简便的进行对照,让学生在对比中理解:

(1)0起占位的作用;

(2)由于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因此,写竖式时,可省略用0做被除数的这一过程,得出竖式的简便写法。

2、 采用尝试、探究、讨论的学习方式。

(1)让每个学生自己试算832÷4、562÷4。

(2)让学生解说试算的过程,突出在竖式方框中填0的理由。

典型错例1:

832÷4=28

2 8

4  8 3 2

8

3 2

3 2

0

分析:在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除法中,漏写“0”占位。

对策:1、判断商是几位数。

2、理解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算理。

3、明确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试商方法。

4、针对商中间或末尾漏写“0”的情况进行专项练习。如:对比性练习、改错练习。

典型错例2:

分析:学生对于除法的含义理解得不够,并且容易被除数的数字迷惑,提前用口算进行计算,而不按照除法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对策:清楚除法计算的每一步含义,理解算理,准确掌握算法,达到熟练计算的要求。

评价要点 1、能正确计算一位数除三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

2、能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评价样例 A级(易):

1、教材第29页例6

2、教材第31页例7

B级(中):

3、教材第33页 第3、4题,第34页第6题

分析:在计算上,既有商中间有0的,商末尾有0的,也有一般情况。要求应用除法的含义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但难度不大。

C级(难):

4、教材第34页第7、8题

分析:第7题有一定的开放性,它要求学生应用分析的方法将几种不同的买票方案进行比较,得出合算的结果。需要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稍复杂实际问题。可向学生发问:“在什么情况下师生分别购票是合算的?又在什么情况下以团体的方式购票合算?”

第8题将本单元学习的口算笔算除法的内容融于同一个情境中,以统计图的方式呈现。使学生不但练习了口算和笔算,而且学会解读图意,学会看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体会统计图形象、直观的作用。

新 课 标 第 一 网

篇20:除法练习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第七课时

教学目标:巩固除法笔算中的难点和重点。通过练习,提高正确率和计算速度。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巩固除法笔算中的重难点,打好基础。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题:

1、做P10(3)先出示题目后,让学生观察,并指出错在哪里。

再在书上改正三道题,指名板演。

2、做P8(6)出示题目后,先估计第一题的商是几十多。并指名说说估计的方法。

再在书上写出各题的商是几十多

二、综合练习题:

1、做P8(4) 先看图,自己读题。说说你会解答吗?

2、做P8(5)先独立思考,再指名提问题。其他学生口答算式。

3、做P10(5)

先看图,读题。

解答第一问。说明解答格式。

思考第二问:怎样安排?

在黑板上列表帮助解答:

4、做P10(6)

先看图,读题。

自己在草稿本上试算。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

提问:为什么10顶帐篷还得加上1顶?

三、教学后记:

第八课时 练习二

练习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页。

练习目标:

1、进一步巩固被除数十位上数不能整除的除法笔算;

2、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法的计算和验算;

3、指导学生观察、思考、理解除法的计算和验算的算理;

练习重点:被除数十位上数不能整除的除法

练习难点: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确定

练习过程:

1、 请学生板演反馈作业中的情况;

2、 根据学生作业情况确定指导的内容和重点。

3、 先估计得数可能是几十,再算一算:

99÷3=   83÷6=     92÷4=    85÷8=

方法是:看被除数的十位数再背口诀

4、 独立完成练习二的第一题:连好后同座位的同学生互相验算。

5、 有84个本子,每人分2本,可以分给几个人?

每人分3本、每人分4本、每人分6本呢?你会填写下面的表格中吗?

每人分的本数 2本 3本 4本 6本,可以分给几人

6、 给学生解释单价:每件商品的价格。给学生懂练习二第3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这一题后,观察自己填写的表格,说一说自己有什么发现。(鼓励学生仔细观察、肯定有价值的发现)

7、 以游戏的形式尝试完成思考题。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

教学后记:

第九课时  单元复习(一)

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算以及验算的方法,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教学重难点:熟练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的口算、笔算方法以及验算的方法;在计算时对各种情况进行比较,弄清联系和区别,加深理解,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

教学过程:

1、做P12(1)直接写出结果。

集体订正。

选择几道题要求说说口算方法。

2、做P12(2)做第一组。

强调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

先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做完集体订正。说说上下两题在计算方法上的区别和联系。

3、做P12(3)做两题

做完后说说验算方法。

4、做P12(4)看懂题意。说说单价的意思。

直接填在书上。

集体订正。

5、做P12(5)先看图,说说从图中看到些什么。

小组交流,试着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并进行解答。

6、课堂作业:P12(2)后两组,P12(3)剩下两题

教学后记:

第十课时  单元复习(二)

教学目标:进一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在练习的同时不仅仅会做题目,还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1、做P12(6)出示题目,要求先算一算,然后比一比上下两题有什么规律。

出示54÷18,让同学们根据刚才得出的规律进行试算。

2、做P13(7)看图理解题意。

做在本子上。

指名说说是怎样解决的。

3、做P13(8)先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解决的。

4、做P13(9)看图理解题意。

小组先讨论准备怎样租船。

交流租船方案。

再讨论租金的计算方法。

交流,并选择较合理的方案。

(9只大船,2只小船最为合理)

5、课堂作业:P13(9)思考思考题。

教学后记:

第十一课时  农村新貌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4-15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与同学们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场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

1、出示教学挂图;

2、请一位发现有什么问题的同学提出问题;

3、大家一起讨论这个问题怎样解答;

4、根据同学们的意见,完成问题的解答。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并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思考问题的解答途径。

第二个环节:

小组或同座位同学相互提出问题,并说明能否解答。

设计意图:给各个层次学生都提供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习。

第三个环节:

提出问题,教师板书(不分类)

让提出问题的同学提出进行解答的同学来解答。

设计意图:给枯燥、平淡的提问、解答创设一点活跃的气氛

第四个环节:请同学们将黑板上板书出来的问题进行分类。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问题之间相互联系与区别,渗透一种教学思考方法。

第五个环节:选其中的6个问题,作为作业在作业本上完成。

设计意图:给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提供自由的展示空间,有能力的,可以多做复杂的,没有能力可以多做简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完成作业都能有机会收获成功的喜悦,体会学习的快乐!

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作业)

教学后记:

1、课堂实施情况(简录):

第一个环节:一学生提出苹果树比梨树多多少株?由于是两步解答的问题,完成的过程时间长了一点。

第二个环节::学生共提出了14个问题(重复和不能解答,或没有根据的问题除外)

第三个环节:同学们在分类的过程中,有三种情况:

一种是:按书的左边一页问题,右边一页问题分类,(去果园的问题激发了争议)

一种是:按不同情况的分类,人口,灯柱,玩具,去果园,苹果树,梨树

一种是:按一步计算和两步计算问题分类

2、作业情况: ①为计算错误;

②为答不完整;

③因问题不会解答需要辅导;

④一人重复解答了一个问题

第四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出塞》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求特殊情况下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数学书P55-56及做一做。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第五章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练习十九教案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一)找因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应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应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应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精选20篇)】相关文章:

第一单元小数的乘法1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2023-09-14

数字编码 教案教学设计(北京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2024-04-02

课题:《一个数除以分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2023-03-30

第二课时:一个数除以分数/第四课时:分数混合运算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2023-03-07

人教六上数学教学计划2023-10-22

第3课题:一个数除以小数/第4课:一个数除以小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2024-05-14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知识要点及教学目标1-6年级五上册 教学计划(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2022-12-18

《方程的意义》教案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2024-03-27

第二课时一个数除以分数/第三课时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2022-09-20

第四单元简易方程1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2023-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