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找因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合集18篇)由网友“solitude_boy”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一)找因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欢迎大家分享。
篇1:(一)找因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二、新授:
: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从12的因数可以看得出,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那我们一起找找看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汇报
(18的因数有: 1,2,3,6,9,18)
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通过观察找规律得出此结论:共同点:1和自己;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
汇报36的因数有: 1,2,3,4,6,9,12,18,36
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
看来,任何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一定是( ),而最大的一定是( )。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自练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
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如 18的因数
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通过观察找规律得出此结论}
(二)找倍数:
1、我们一起找到了18的因数,那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
汇报:2、4、6、8、10、16、……
师:为什么找不完?
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倍数的? (生:只要用2去乘1、乘2、乘3、乘4、…)
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最大的你能找到吗?
2、让学生完成做一做1、2小题:找3和5的倍数。
汇报 3的倍数有:3,6,9,12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应该怎么改呢?
改写成:3的倍数有:3,6,9,12,……
你是怎么找的?(用3分别乘以1,2,3,……倍)
5的倍数有:5,10,15,20,……
师: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情况,除了用这种文字叙述的方法外,还可以用集合来表示
2的倍数 3的倍数 5的倍数
师: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那么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怎么样的呢?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独立作业:
完成练习二1~4题
五、附加练习见相关课件资料文件《因数和倍数练习》
教学反思:
补充资料:完美数
●稀少而有趣的完美数
已知自然数a和b,如果b能够整除a,就说b是a的一个因数,也
称为约数。显然,任何自然数a,总有因数1和a。我们把小于a的
因数叫做a的真因数。
例如6,12,14这三个数的所有真因数:
6 :1,2,3; 1+2+3=6 6 = 6
12:1,2,3,4,6;1+2+3+4+6=16 16>12
14:1,2,7; 1+2+7=10 10<14
像12这样小于它的真因数之和的叫做亏数(不足数);大于真因数之
和的(如14)叫做盈数或过剩数;恰好相等的(如6)叫做完全数,
也称为完美数。
古希腊人非常重视完全数。大约在公元1,尼可马修斯写了第一
本专门研究数论的书《算术入门》,其中写道:“也许是这样:正如美
的、卓越的东西是罕有的,是容易计数的,而丑的、坏的东西却滋蔓
不已;所以盈数和亏数非常之多,而且紊乱无章,它们的发现也毫无
系统。但是完美数则易于计数,而且又顺理成章……,它们具有一致
的特性:尾数都是6或8,而且永远是偶数。”
现在数学家已发现,完全数非常稀少,至今人们只发现29个,而且
都是偶完美数。前5个完美数分别是:6,28,496,8128,33550336。
经过不少科学家的研究,现在已经发现,假如数(2^n-1)是素数,那
么数( 2^(n-1)×(2^(n-1)) )就一定是完全数,其中的n也同样是素
数。为此,数学家就用英文prime(素数)的第一个字母p代替n,
还把形如 (2^p -1)的素数叫“默森尼数”。但是对于下面两个问题:
“偶完全数的个数是不是有限的?”“有没有奇完全数?”数学家到
现在还没有解决。
完美数有许多有趣的性质,例如:
1.它们都能写成连续自然数之和:
6=1+2+3
28=1+2+3+4+5+6+7
8128=1+2+3+4……+127
2.它们的全部因数的倒数之和都是2。
1/1+1/2+1/3+1/6=2 ,
1/1+1/2+1/4+1/7+1/14+1/28=2 ,
1/1+1/2+1/4+1/8+1/16+1/31+1/62+1/124+1/248+1/496=2 .
●锃亮的更新:目前共发现45个完美数。
●孤星断魂的更新:如果公式是“Cn=2^(n-1)*(2^n-1) 当 n和2^n-1
是素数时,Cn是完美数
今天的课上得很不爽,本以为这节课时的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也很
容易把握的,设计的时候把因数和倍数合在了一起,还准备把完美数
也比较详细的介绍给孩子们,让他们体会一下数学的美,没想到40
分钟时间下来只解决了如何找因数和最大最小因数这两个知识点,练
习也只是完成了作业本上的照样子写因数的一个题目,我大为失望,
是根据已知长方形面积去设计长方形形状的引入环节出了问题呢,还
是我自己扶的太牢没有放手让孩子们去探究出了问题呢?或是因为
孩子们刚过完年学习的状态还没出来出了问题呢?我不得而知,心中
难免很有失落,开学第一节数学课居然让我摸不找头脑,连问题出在
哪儿了也找不到,奇怪了,好多年没有这样的感觉了,下节在1班上
课,我可得好好斟酌斟酌到底问题出在哪儿?
第二课时
课题: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掌握 2 、 5 倍数的特征
2、理解并掌握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3、能运用这些特征进行判断。
4、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是2 、5 倍数的数的特征。
2、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教学用具: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
① 说出 20 的全部因数。
② 说出 5 个 8 的倍数。
③ 26 的最小因数是几?最大因数是几?最小的倍数是几?
2、按要求在集合圈里填上数。
二、 学习新课:
(一)2 的倍数的特征。
1、教师:(练习 2) 右边集合圈里的数与左边圈里的数是什么关系?
教师:请观察右边圈里的数,它们的个位数有什么特点?
( 个位上是 0,2,4,6,8。)
教师:请再举出几个2的倍数,看看符不符合这个特点?
学生随口举例。
教师:谁能说一说是2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个位上是 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2、口答练习:(投影片)请把下面的数按要求填在圈内(是2的倍数,不是2的倍数)
1,3,4,11,14,20,23,24,28,31,401,826,740,1000,6431。
学生口答完后,老师介绍:奇数和偶数的定义
板书:上面两个集合圈上补写出 “ 偶数 ”,“ 奇数 ”。
教师:上面两个集合圈里该不该打省略号?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老师说明:
在本题所列的有限个数里,奇数、偶数都是有限的,但是自然数是无限的,奇数、偶数也是无限的,所以集合圈里要写上省略号。
教师:奇数、偶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吗?习惯上称它们为什么数? (单数、双数。)
3、练习:( 先分小组小说,再全班统一回答。)
① 说出5个2的倍数。(要求:两位数。)
② 说出3个不是2的倍数的三位数。
③ 说出 15 ~ 35 以内的偶数。
④ 50以内的偶数有多少个?奇数有多少个?
(二)5 的倍数的特征。
1、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两个集合圈,然后提出要求:你们能不能用与研究2的倍数的特征的相同方法,找出 5 的倍数的特征?
学生自己动手填数、观察、讨论。老师巡视过程中选一位同学板书填空。
教师:说一说5的倍数的特征?
教师:请举几个多位数验证。
教师:再说一说什么样的数是5的倍数。
板书: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是5的倍数。
2、练习:
① 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出50以内5的倍数。
② (投影片)下面哪些数是5的倍数?
240,345,431,490,545,543,709,725,815,922,986,990。
③(投影片)从下面的数中挑出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这些数有什么特点?
12,25,40,80,275,320,694,720,886,3100,3125,3004。
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个位数字是 0 。
④ 教师随口说出数,请立即说出这个数是2的倍数还是5的倍数,或者同时是2和5的倍数,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三、巩固反馈:
1 、在1~100的自然数中,2的倍数有( )个,5的倍数数有( )个。
2 、比75小,比50大的奇数有( )。
3 、个位是( )的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
4 、用 0 , 7 , 4 , 5 , 9 五个数字组成 2的倍数;5的倍数;同时是 2 和 5 的倍数的数。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经历在100以内的自然数表中找3的倍数的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感悟3的倍数的特征,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总结特征。
2、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奥妙;在运用规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是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提出课题,寻找3的特征。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2、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呢?谁能猜测一下?
生1: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
生2:不对,个位上是3、6、9的数不定是3的倍数,如l 3、l 6、19都不是3的倍数。
生3:另外,像60、12、24、27、18等数个位上不是3、6、9,但这些数都是3的倍数。
师:看来只观察个位不能确定是不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共同来研究。(揭示课题)
师:先请在下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学生人手一张。在学生的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呈现学生已圈出3的倍数的百以内的数表。)(如下图)
二、自主探索,总结3的特征师:
先请在下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学生利用p18的表。在学生的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呈现学生已圈出3的倍数的百以内的数表。)(如下图)
师:请观察这个表格,你发现3的倍数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同桌交流后,再组织全班交流。
生1:我发现10以内的数只有3、6、9是3的倍数。
生2:我发现不管横的看或竖的看,3的倍数都是隔两个数出现一次。
生3:我全部看了一下,刚才前面这位同学的猜想是不对的,3的倍数个位上0~9这十个数字都有可能。
师:个位上的数字没有什么规律,那么十位上的数有规律吗?
生:也没有规律,1~9这些数字都出现了。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3的倍数按一条一条斜线排列很有规律。
师:你观察的角度与其他同学不同,那么每条斜线上的数有规律吗?
生:从上往下观察,连续两数都是十位数增加1,而个位数减少1。
师:十位数加1、个位数减1组成的数与原来的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我发现“3”的那条斜线,另外两个数12和21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加起来都等于3。
师:这是一个重大发现,其他斜线呢?
生1:我发现“6”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6。
生2:“9”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9。
生3:我发现另外几列,除了边上的30、60、90两个数字的和是3、6、9,另外的数两个数字的和是12、15、18。
师:现在谁能归纳一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生: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等于3、6、9、12、15、18等,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师:实际上3、6、9、12、15、18等数都是3的倍数,所以这句还可以怎么说呢?
生: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师:刚才是从100以内数中发现了规律,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如果是三位数甚至更大的数,3的倍数的特征是否也相同呢?请大家再找几个数来验证一下。
学生先自己写数并验证,然后小组交流,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全班齐读书上的结论。
三、巩固练习:
完成p19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课题:质数和合数
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
2、初步学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难点: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
教学过程:
一、探究发现,总结概念:
1、师:(出示三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每个正方形的边长为1,用这样的三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
2、师:这样的四个小正方形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学生各自独立思考,想像后举手回答。
3、师:同学们再想一下,如果有12个这样的小正方形,你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师:我看到许多同学不用画就已经知道了。(指名说一说)
4、师:同学们,如果给出的正方形的个数越多,那拼出的不同的长方形的个数--,你觉得会怎么样?
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会越多。
师:确定吗?(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5、师:同学们,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有时只能拼出一种,有时拼出的长方形不止一种。你觉得当小正方形的个数是什么数的时候,只能拼一种? 什么情况下拼得的长方形不止一种?并举例说明。
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同学们,像上面这些数(板书的3、13、7、5、11等数),在数学上我们把它们叫做质数,下面的这些数(4、6、8、9、10、12、14、15等数)我们把它们叫做合数。那究竟什么样的数叫质数,什么样的数叫合数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再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总结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略)
6、让学生举例说说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并说出理由。
7、师:那你们认为“1”是什么数?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展开讨论。
二、动手操作,制质数表。
1、师出示:73。让学生思考着它是不是质数。
师:要想马上知道73是什么数还真不容易。如果有质数表可查就方便了。(同学们都说“是呀”。)
师:这表从哪来呢?
(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这上面是1到100这100个数,它不是质数表,你们能不能想办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制成质数表?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
2、让学生动手制作质数表。
3、集体交流方法。
三、练习巩固:
完成练习四第1、2题。
四、课题小结:
这节课你在激烈的讨论中有什么收获?
篇2:第二单元 因数和倍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一、教学内容
1.因数和倍数
2. 2、5、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合数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三、编排特点
1.精简概念,减轻学生记忆负担。
(1)不再出现“整除”概念,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不再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只作为阅读性材料进行介绍。
(3)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移至“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作为约分和通分的知识基础,更突出其应用性。
2.注意体现数学的抽象性。
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学生到了高年级也应注意培养其抽象思维。
四、学情分析与教学建议
1.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
从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去理解其他的相关概念。
2.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第一课时:因数和倍数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各列一道乘法算式。
2、师:看你能不能读懂下面的算式?
出示:因为2×6=12
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3、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
(指名生说一说)
师:你有没有明白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了?
那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4、你能不能写一个算式来考考同桌?学生写算式。
师:谁来出一个算式考考全班同学?
5、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因数和倍数。(出示课题:因数 倍数)
齐读p12的注意。
二、新授: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从12的因数可以看得出,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那我们一起找找看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汇报
(18的因数有: 1,2,3,6,9,18)
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
汇报36的因数有: 1,2,3,4,6,9,12,18,36
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
看来,任何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一定是( ),而最大的一定是( )。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
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如
18的因数
1、2、3、6、9、18
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二)找倍数:
1、我们一起找到了18的因数,那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
汇报:2、4、6、8、10、16、……
师:为什么找不完?
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倍数的? (生:只要用2去乘1、乘2、乘3、乘4、…)
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最大的你能找到吗?
2、让学生完成做一做1、2小题:找3和5的倍数。
汇报 3的倍数有:3,6,9,12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应该怎么改呢?
改写成:3的倍数有:3,6,9,12,……
你是怎么找的?(用3分别乘以1,2,3,……倍)
5的倍数有:5,10,15,20,……
师: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情况,除了用这种文字叙述的方法外,还可以用集合来表示
2的倍数 3的倍数 5的倍数
2、4、6、8…… 3、6、9…… 5、10、15……
师: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那么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怎么样的呢?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独立作业:
完成练习二1~4题
第二课时: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掌握 2、5 倍数的特征
2、理解并掌握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3、能运用这些特征进行判断。
4、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是2 、5 倍数的数的特征。
2、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教学用具: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
① 说出 20 的全部因数。
② 说出 5 个 8 的倍数。
③ 26 的最小因数是几?最大因数是几?最小的倍数是几?
2、按要求在集合圈里填上数。
二、 学习新课:
(一)2 的倍数的特征。
1、教师:(练习 2) 右边集合圈里的数与左边圈里的数是什么关系?
教师:请观察右边圈里的数,它们的个位数有什么特点?
( 个位上是 0,2,4,6,8。)
教师:请再举出几个2的倍数,看看符不符合这个特点?
学生随口举例。
教师:谁能说一说是2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个位上是 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2、口答练习:(投影片)请把下面的数按要求填在圈内(是2的倍数,不是2的倍数)
1,3,4,11,14,20,23,24,28,31,401,826,740,1000,6431。
学生口答完后,老师介绍:奇数和偶数的定义
板书:上面两个集合圈上补写出 “ 偶数 ”,“ 奇数 ”。
教师:上面两个集合圈里该不该打省略号?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老师说明:
在本题所列的有限个数里,奇数、偶数都是有限的,但是自然数是无限的,奇数、偶数也是无限的,所以集合圈里要写上省略号。
教师:奇数、偶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吗?习惯上称它们为什么数? (单数、双数。)
3、练习:( 先分小组小说,再全班统一回答。)
① 说出5个2的倍数。(要求:两位数。)
② 说出3个不是2的倍数的三位数。
③ 说出 15 ~ 35 以内的偶数。
④ 50以内的偶数有多少个?奇数有多少个?
(二)5 的倍数的特征。
1、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两个集合圈,然后提出要求:你们能不能用与研究2的倍数的特征的相同方法,找出 5 的倍数的特征?
学生自己动手填数、观察、讨论。老师巡视过程中选一位同学板书填空。
教师:说一说5的倍数的特征?
教师:请举几个多位数验证。
教师:再说一说什么样的数是5的倍数。
板书: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是5的倍数。
2、练习:
① 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出50以内5的倍数。
② (投影片)下面哪些数是5的倍数?
240,345,431,490,545,543,709,725,815,922,986,990。
③(投影片)从下面的数中挑出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这些数有什么特点?
12,25,40,80,275,320,694,720,886,3100,3125,3004。
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个位数字是 0 。
④ 教师随口说出数,请立即说出这个数是2的倍数还是5的倍数,或者同时是2和5的倍数,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三、巩固反馈:
1 、在1~100的自然数中,2的倍数有( )个,5的倍数数有( )个。
2 、比75小,比50大的奇数有( )。
3 、个位是( )的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
4 、用 0 , 7 , 4 , 5 , 9 五个数字组2
的倍数;5的倍数;同时是 2 和 5 的倍数的数。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经历在100以内的自然数表中找3的倍数的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感悟3的倍数的特征,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总结特征。
2、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奥妙;在运用规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是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提出课题,寻找3的特征。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2、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呢?谁能猜测一下?
生1: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
生2:不对,个位上是3、6、9的数不定是3的倍数,如l 3、l 6、19都不是3的倍数。
生3:另外,像60、12、24、27、18等数个位上不是3、6、9,但这些数都是3的倍数。
师:看来只观察个位不能确定是不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共同来研究。(揭示课题)
师:先请在下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学生人手一张。在学生的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呈现学生已圈出3的倍数的百以内的数表。)(如下图)
二、自主探索,总结3的特征师:
先请在下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学生利用p18的表。在学生的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呈现学生已圈出3的倍数的百以内的数表。)(如下图)
师:请观察这个表格,你发现3的倍数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同桌交流后,再组织全班交流。
生1:我发现10以内的数只有3、6、9是3的倍数。
生2:我发现不管横的看或竖的看,3的倍数都是隔两个数出现一次。
生3:我全部看了一下,刚才前面这位同学的猜想是不对的,3的倍数个位上0~9这十个数字都有可能。
师:个位上的数字没有什么规律,那么十位上的数有规律吗?
生:也没有规律,1~9这些数字都出现了。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3的倍数按一条一条斜线排列很有规律。
师:你观察的角度与其他同学不同,那么每条斜线上的数有规律吗?
生:从上往下观察,连续两数都是十位数增加1,而个位数减少1。
师:十位数加1、个位数减1组成的数与原来的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我发现“3”的那条斜线,另外两个数12和21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加起来都等于3。
师:这是一个重大发现,其他斜线呢?
生1:我发现“6”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6。
生2:“9”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9。
生3:我发现另外几列,除了边上的30、60、90两个数字的和是3、6、9,另外的数两个数字的和是12、15、18。
师:现在谁能归纳一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生: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等于3、6、9、12、15、18等,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师:实际上3、6、9、12、15、18等数都是3的倍数,所以这句还可以怎么说呢?
生: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师:刚才是从100以内数中发现了规律,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如果是三位数甚至更大的数,3的倍数的特征是否也相同呢?请大家再找几个数来验证一下。
学生先自己写数并验证,然后小组交流,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全班齐读书上的结论。
三、巩固练习:
完成p19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四课时:质数和合数
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
2、初步学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难点: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
教学过程:
一、探究发现,总结概念:
1、师:(出示三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每个正方形的边长为1,用这样的三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
2、师:这样的四个小正方形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学生各自独立思考,想象后举手回答。
3、师:同学们再想一下,如果有12个这样的小正方形,你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师:我看到许多同学不用画就已经知道了。(指名说一说)
4、师:同学们,如果给出的正方形的个数越多,那拼出的不同的长方形的个数--,你觉得会怎么样?
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会越多。
师:确定吗?(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5、师:同学们,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有时只能拼出一种,有时拼出的长方形不止一种。你觉得当小正方形的个数是什么数的时候,只能拼一种? 什么情况下拼得的长方形不止一种?并举例说明。
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同学们,像上面这些数(板书的3、13、7、5、11等数),在数学上我们把它们叫做质数,下面的这些数(4、6、8、9、10、12、14、15等数)我们把它们叫做合数。那究竟什么样的数叫质数,什么样的数叫合数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再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总结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略)
6、让学生举例说说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并说出理由。
7、师:那你们认为“1”是什么数?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展开讨论。
二、动手操作,制质数表。
1、师出示:73。让学生思考着它是不是质数。
师:要想马上知道73是什么数还真不容易。如果有质数表可查就方便了。(同学们都说“是呀”。)
师:这表从哪来呢?
(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这上面是1到100这100个数,它不是质数表,你们能不能想办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制成质数表?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
2、让学生动手制作质数表。
3、集体交流方法。
三、练习巩固:
完成练习四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在激烈的讨论中有什么收获?
五、课外作业:
第五课时:“因数和倍数”练习课
教学目标:
通过综合练习,使学生巩固倍数和因数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掌握2、5和3的倍数的特征的认识,能从不同角度加深对偶数、奇数的理解。
教学重点:掌握倍数、因数、偶数、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根据特征判断2、5、3的倍数。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因数与倍数
师:我们每天要与数字打交道,下面请大家看小明同学写的一篇日记,请你轻声读一读,找一找,小明用到了哪些数字?(课件出示)
“我叫小明,今年12岁。3周岁时妈妈把我送进了幼儿园,后来又在琴湖小学读书,还有2年我将结束6年的小学学习生活,我爱我的学校,我的老师、同学。我也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等到我年满18周岁,我将长大成人啦!我盼望着自己快快长大,早日成才!”
学生交流看到的数字(课件出示这些数字:12 3 18 6 2 )
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你能把这些数字用乘法或除法算式表示,并用学到的知识说说这些数字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说。
全班交流并板书:12÷6=2或2×6=12;18÷3=6或6×3=18;6÷3=2或2×3=6
交流时注意以下三点:
① 三种不同选择方法都要交流。
② 选择三个数后要列出不同的乘、除法算式。
③说说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倍数,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因数。
师:生活就是课堂,我们要有一双善于捕捉生活的眼睛,去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生活中的数学。在这些数字中,我们知道2、3、6都是18的因数;6、12、18都是3的倍数。如果给你一个数,你会既快又好地找出它的因数或倍数吗?请在作业本上完成(课件出示)
48的因数:
13的倍数: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
师:请你向大家介绍介绍你的好方法。
二、2、3和5的倍数特征的练习。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提到双数和单数,在数学上我们称是“偶数”和“奇数”,我们把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你能找出下面这些数中哪些是2的倍数吗?(课件出示)根据学生回答在30、48、102上加圈。
27 30 48 65 102 147 345
师:那这些数中哪些数是奇数?
师:哪些数是5的倍数?你是怎样找到?(在数字30、65、345上加圈)
哪些数是3的倍数?说说你判断的理由?(在数字27、30、48、102、147、345上加圈)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有哪些?它们有什么特征?
哪一个数同时是2、3和5的倍数?它有什么特征呢?
你会应用刚才的规律按要求填一填吗?
(1)48□,25□,是5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
(2)24□,37□,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3)10□,2□□,是5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实际应用
1、有一只小鸭往返于一条小河的左右两岸。如果最初小鸭在右岸,往返若干次之后,它回到了右岸。那么这只鸭子过河的次数是奇数还是偶数?(同桌可以画图或用手头的东西演示)(课件出示简单的图示)
2、三(2)班有48位学生,体育老师上课时把这个班的学生正好分成了人数相等的若干小组。如果每组不是1人,你认为可以怎样分?说说你的想法?(课件出示:48的因数:1、2、3、4、6、8、12、16、24、48)
3、一辆公共汽车每隔8分钟发一次车,另一辆公共汽车每隔12分钟发一次车。这两辆公共汽车上午九时同时出发,下次同时出发是什么时间呢?
(课件出示:8的倍数:8、16、24、32、40、48……
12的倍数:12、24、36、48……)
四、总结:“数学”两字中就有一个字是“数”,数学中有一大块只是就是专门研究数字的。今天我们只是研究了数字知识中非常浅显的一部分,著名的数学问题“哥德巴赫猜想”听说过吗?它就是研究数字的,被誉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下面我们就来了解这颗璀璨的明珠。(课件:你知道吗?)
五、课外作业:课后练习
板书:
因数与倍数练习课
第六课时:“质数和合数”练习课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巩固质数和合数的含义。
2、能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
3、在研究的过程中丰富对数学发展的认识,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理解质数和合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及卡片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回顾再现。
1、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什么了,请大家回忆。
2、质数和合数有哪些特点?
3、怎样找质数。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20以内的质数有( )。
2、判断
(1)所有的偶数一定是合数。( )
(2)2是质数,同时也是因数。( )
(3)区分质数和合数,是以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为标准的。( )
3、分一分
1 3.4 12 19 54 87 417 13 398
奇数 偶数 质数 合数
3、书Р25 3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4、书P26 4
5、书P26 5
6、阅读书P26你知道吗?
7、观察例题1表中圈出所有的质数,并回答下列问题。
(1) 除了2、5两个质数外,其余的质数都分布在那些列中?
(2)在把两个最小的质数相乘,用他们的积去除其他的质数,看你能发现什么?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外作业
练习四补充练习
板书:
“质数和合数”练习课
篇3:总复习(因数和倍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因数和倍数。
复习目标:
1: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掌握2 、5 、3 的倍数的特征,掌握求因数、倍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复习重点:自主梳理知识,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复习难点:辨析和理解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步骤
一、巩固相关概念,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同学们回忆一下,有关因数与倍数我们学到了什么?介绍了哪些概念?
板书概念名称,并让学生说出每个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相关概念,并形成相应的知识网络。
二、巩固练习
1、复习自然数、整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
(1)在2、3、0、91、0.25、1、65和50中,是自然数,()是奇数,()是偶数,()是质数,()是合数。
(2)教材第138页第2题。
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写出答案,并集体交流。
将其中的合数分解质因数。
问:质数与分解质因数有什么不同?
(3)师小结:自然数按能否被2整除分为奇数和偶数。自然数(0除外)按因数的个数分为1、质数和合数。
2、复习因数、倍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和互质数。
判断。完成141页第1题(引导学生完成,教师订正)
补充:(1)一个数的倍数都比它的因数大。()
(2)4.2÷0.6=7,我们说4.2是0.6的倍数。
说明:“4.2是0.6的7倍”是对的,但几倍与倍数是有区别的。因数和倍数只在整数范围内研究。所以,我们不能说0.6是4.2的因数, 4.2是0.6的倍数。
(3)24÷6=4,我们说24是倍数,6是因数。()
(4)是互质数的两个数一定是质数。()
问:互质数与质数有什么不同?
(5)两个质数相乘的积一定是合数。()
(6)如果一个自然数是6的倍数,那么它一事实上是2的倍数。()
小结: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最小是1,最大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3复习2、3、5的倍数的特征。
做教材138页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4、复习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完成第141页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小结:当两个数是互质数时,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总人倍数数是它们的乘积。当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倍数时,较小数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较大数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三、全课总结(略)
四、作业:
课后反思
复习课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某一阶段,以巩固、疏理已学知识、技能,促进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课型。这与我们教研组以前提出的复习课要进行“知识梳理、查漏补缺、巩固提升”是基本一致的。本节课的流程也是“知识梳理、查漏补缺、巩固提升”这样三步骤。
一节课下来,通过讨论和自己的进一步思考,觉得还是有一些不足。
1.课堂不够开放。
开放的数学课堂已经成为当前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主流。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学习体验。在复习课的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我回忆”、“自我整理”、“质疑问难”、“自我反思”的空间。这与传统的复习课中,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系统的知识结构图呈现在学生面前,供学生复习是有很大区别的。
这节课中,学生的自我知识的整理,还可以进一步放手。可以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完成,一个人完成不了的,可以小组合作完成。只有通过真正的自我整理,学生才会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
在回忆了知识点之后,还可以设计这样一道开放题:请你从7、14、21、25、35这列数中找出与众不同的一个,并说明理由。这样可以充分激起学生的知识储备,灵活主动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2.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还不够。
让学生对复习的结果进行评价与反馈。教育心理学十分重视教学评价与反馈,认为通过教学评价给予学生一种成功的体验或紧迫感,从而强化或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并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调控,改进学习方法。老师可以这样提问促进学生反思:你认为哪些地方是容易搞错的?或者说你需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些问题?
篇4: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1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课题:因数和倍数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各列一道乘法算式。
2、师:看你能不能读懂下面的算式?
出示:因为2×6=12
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3、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
(指名生说一说)
师:你有没有明白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了?
那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4、你能不能写一个算式来考考同桌?学生写算式。
师:谁来出一个算式考考全班同学?
5、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因数和倍数。(出示课题:因数 倍数)
齐读p12的注意。
二、新授: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从12的因数可以看得出,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那我们一起找找看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汇报
(18的因数有: 1,2,3,6,9,18)
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
汇报36的因数有: 1,2,3,4,6,9,12,18,36
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
看来,任何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一定是( ),而最大的一定是( )。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自练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
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如
18的因数
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二)找倍数:
1、我们一起找到了18的因数,那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
汇报:2、4、6、8、10、16、……
师:为什么找不完?
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倍数的? (生:只要用2去乘1、乘2、乘3、乘4、…)
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最大的你能找到吗?
2、让学生完成做一做1、2小题:找3和5的倍数。
汇报 3的倍数有:3,6,9,12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应该怎么改呢?
改写成:3的倍数有:3,6,9,12,……
你是怎么找的?(用3分别乘以1,2,3,……倍)
5的倍数有:5,10,15,20,……
师: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情况,除了用这种文字叙述的方法外,还可以用集合来表示
2的倍数 3的倍数 5的倍数
师: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那么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怎么样的呢?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独立作业:
完成练习二1~4题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题: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掌握 2 、 5 倍数的特征
2、理解并掌握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3、能运用这些特征进行判断。
4、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是2 、5 倍数的数的特征。
2、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教学用具: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
① 说出 20 的全部因数。
② 说出 5 个 8 的倍数。
③ 26 的最小因数是几?最大因数是几?最小的倍数是几?
2、按要求在集合圈里填上数。
二、 学习新课:
(一)2 的倍数的特征。
1、教师:(练习 2) 右边集合圈里的数与左边圈里的数是什么关系?
教师:请观察右边圈里的数,它们的个位数有什么特点?
( 个位上是 0,2,4,6,8。)
教师:请再举出几个2的倍数,看看符不符合这个特点?
学生随口举例。
教师:谁能说一说是2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个位上是 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2、口答练习:(投影片)请把下面的数按要求填在圈内(是2的倍数,不是2的倍数)
1,3,4,11,14,20,23,24,28,31,401,826,740,1000,6431。
学生口答完后,老师介绍:奇数和偶数的定义
板书:上面两个集合圈上补写出 “ 偶数 ”,“ 奇数 ”。
教师:上面两个集合圈里该不该打省略号?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老师说明:
在本题所列的有限个数里,奇数、偶数都是有限的,但是自然数是无限的,奇数、偶数也是无限的,所以集合圈里要写上省略号。
教师:奇数、偶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吗?习惯上称它们为什么数? (单数、双数。)
3、练习:( 先分小组小说,再全班统一回答。)
① 说出5个2的倍数。(要求:两位数。)
② 说出3个不是2的倍数的三位数。
③ 说出 15 ~ 35 以内的偶数。
④ 50以内的偶数有多少个?奇数有多少个?
(二)5 的倍数的特征。
1、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两个集合圈,然后提出要求:你们能不能用与研究2的倍数的特征的相同方法,找出 5 的倍数的特征?
学生自己动手填数、观察、讨论。老师巡视过程中选一位同学板书填空。
教师:说一说5的倍数的特征?
教师:请举几个多位数验证。
教师:再说一说什么样的数是5的倍数。
板书: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是5的倍数。
2、练习:
① 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出50以内5的倍数。
② (投影片)下面哪些数是5的倍数?
240,345,431,490,545,543,709,725,815,922,986,990。
③(投影片)从下面的数中挑出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这些数有什么特点?
12,25,40,80,275,320,694,720,886,3100,3125,3004。
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个位数字是 0 。
④ 教师随口说出数,请立即说出这个数是2的倍数还是5的倍数,或者同时是2和5的倍数,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三、巩固反馈:
1 、在1~100的自然数中,2的倍数有( )个,5的倍数数有( )个。
2 、比75小,比50大的奇数有( )。
3 、个位是( )的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
4 、用 0 , 7 , 4 , 5 , 9 五个数字组成 2的倍数;5的倍数;同时是 2 和 5 的倍数的数。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篇5:找次品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纸笔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2.以“找次品”为载体,让学生通过学习观察、猜想、试验、推理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5盒口香糖
学具准备:9个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电脑出示图片:美国第二架航天飞机,再出示它爆炸的图片。
电脑解说:1986年1月28日,美国第二架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在进行飞行时发生爆炸,价值12亿美元的航天飞机化作碎片坠入大西洋,造成世界航天史上最大的悲剧。据调查,这次灾难的主要原因是生产了一个不合格的零件引起的。
师:可见,次品的危害有多大,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质量不同的,重一点或轻一点的物品。需要想办法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
师:下面我们一齐来研究找次品。
出示课题:找次品
二、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原理
1、自主探索。
A 出示口香糖:老师这儿有三盒口盒糖,其中有一盒是吃了两粒的,你说有什么办法帮忙将它找出来吗?
师:对,我们可以用天平帮忙找出次品。
让生根据讨论题同桌互相说说方法:
电脑出示:同桌说说:(1)你把待测物品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2)假如天平平衡,次品在哪里?(3)假如天平不平衡,次品又在哪里?
B 学生汇报方案并上台边讲边在天平演示。
师据生回答板:3(1,1,1) 1次
2、老师又拿来了两盒口香糖,和前面的三盒混在一起,你还能用天平将那盒吃了两粒的口香糖找出来吗?
A 出示:小组讨论:(1)你把待测物品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2)假如天平平衡,次品在哪里?(3)假如天平不平衡,次品又在哪里?(4)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让生根据讨论题在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小组其他成员听。
B 学生在投影上演示,边演示边讲。
师据生回答板:5(2,2,1) 2次
5(1,1,1,1,1) 2次
三、从多种方法中,寻找“找次品”的最佳方案 “9”
“刚才大家都很聪明,都能在几盒口香糖里找出轻的那盒次品来,那如果有的次品是比是重一些的,那你又能不能把它找出来呢?”
1、课件出示例2,有9个零件,其中有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让生自己审题,并找出重点、关键的词语,课件用点标出重点词语:次品重、至少、
一定。
2、让学生拿出九个正方体,把它当作这几个零件,自己根据刚才的讨论题,说说方法,如果想到有几种方法的,都将方法说出来。
然后让生说说方法,师据生回答板:
零件个数 分成的份数 保证能找出次品的次数
9 3(4,4,1) 平
不平4(2,2) 不平2(1,1) 3次
9 3(3,3,3) 平 3(1,1,1)
不平3(1,1,1) 2次
9 5(2,2,2,2,1)平(2,2)平 不平2(1,1)
不平2(1,1) 3次
9 9(1,1,1,1,1,1,1,1,1) 4次
2、观察分析,寻找规律。
“好,刚才我们在9个零件里找次品,方法就有四种了,如果待测物品更多一些,那方法也会更多,如果每次都这样找的话就比较?(麻烦、复杂)对,那我们能不能找出一些规律呢?”
“同学们观察表格,那种方法最简便、最快的?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那这种方法我们分成几份?是怎么分的?”(分成三份,并且平均分)
“是否所有“找次品”的问题中,都可以将物品平均分成三份呢?”(不是)
“对,有的数能平均分成3份,如:6、9、12、27等。有的数不能均分成3份,如5。”
“我们看看前面的5的例子,(师指板5(2,2,1)),我们要分成三份时要分得尽量怎样?”(要分得尽量平均)
然后再让学生小组讨论:找次品的最好方法是怎样?
(1) 把待测物品分成几份?
(2) 假如待测物品不能平均分,怎么办?
据生回答出示:最好方法:一是把待测物品分成三份;
二是要分得尽量平均。
3、练习:如果零件是10个,你认为怎样分最好?
让生思考后回答,师电出:10(3,3,4)
如果零件是11个呢?11(4,4,3)
四、看书质疑
五、练习:书本第136页的第2题
六、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请跟同桌交流交流。”
师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是学了如何找次品,那找次品的最好方法是什么?
“同学们这节课上得不错,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希望同学们多观察、多思考,从而发现更多知识。”
七、板书设计:
找次品
最好方法:一是把待测物品分成三份;
二是要分得尽量平均。
3(1,1,1) 1次 零件个数 分成的份数 保证能找出次品的次数
5(2,2,1) 2次 9 3(4,4,1) 平
5(1,1,1,1,1) 2次 不平4(2,2) 不平2(1,1) 3次
9 3(3,3,3) 平 3(1,1,1)
10(3,3,4) 不平3(1,1,1) 2次
9 5(2,2,2,2,1)平(2,2)平 不平2(1,1)
11(4,4,3) 不平2(1,1) 3次
9 9(1,1,1,1,1,1,1,1,1) 4次
篇6:循环小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P27、28例8、例9、课文,P30练习五第1、2题。
教学目的:
1、通过求商,使学生感受到循环小数的特点,从而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了解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能用“四舍五入”法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能用循环小数表示除法的商。
2、理解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扩展数的范围。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及敢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循环小数、无限小数、有限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师谈活引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正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正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说:……这个故事讲得完吗?为什么讲不完呢?(板书:重复出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和这个故事有相同的地方,首先我们一起到运动场上去看一看吧。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全班齐笔算王鹏平均每秒跑了多少米?(指名一生板演)。
2、初步感受循环小数的特点。
有些同学算着算着就停下了,发现了什么问题吗?(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
可能发现:1、余数总是“25”。2、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3、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
师:你们怎么能肯定会永远除不完,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明确余数一旦重复出现,商也就重复出现。
师:那么商如何表示呢?你为什么使用省略号?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师板书)
3、总结概括循环小数的意义
其他除法算式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请同学们算一算:
28÷18 78.6÷11
先计算,再说一说这些商的特点。如果继续除下去,商会怎样?能除尽吗?(请生板演计算结果)
观察例8、例9的三道题,你们发现他们的异同吗?(不同点:一个是小数“3”的循环,另一个是小数“4”和“5”的循环。相同点:
学生讨论后,指名汇报,教师抓住学生回答板书:
(1)小数部分,位数无限(或者除不尽)。
(2)有的是一个数字不断重复出现,有的是两个……。教师小结循环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4、巩固练习:下列哪些是循环小数?并说一说理由。
0.999…… 52.52525…… 4.1677……
3.212121…… 3.1415926……
学生评议。
5、介绍简便记法
除了用省略号来表示循环小数外,还可以用简便记法来表示。如5.333……还可以写作5.3,7.14545……还可以写作7.145,请学生把前面判断题中的循环小数用简便记法写一写。(请学生板演),同座互相检查,大家交流订正,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
(52.52525……可能出现问题52.52 52.525 52.52,师生共同辨析)
6、看书P27-28第一自然段,及了解“你知道吗?”
7、理解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意义。
师:想一想,两个数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的商会有哪些情况?请举例说明?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师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会有两种情况:1、商的小数部分位数是有限的,叫做有限小数;2、商的小数部分倍数是无限的,叫作无限小数。判断前面练习题中的小数哪些是有限小数?哪些是无限小数。
循环小数是有限小数,还是无限小数?为什么?
学生有可能会质疑,结果会不会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教师可根据课堂或本班学生实际和学生共同分析。
二、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些概念的吗?
三、巩固练习
用计算器算出商后,说出商是什么小数,依据是什么?是循环小数的要求用简便方法写出来。
19÷11 1.08÷3.3 13.25÷10.6
四、作业:P30第1、2题。
板书设计:
循环小数
(1)小数部分,位数无限(或者除不尽)。
(2)有的是一个数字不断重复出现,有的是两个……
5.333……=5.3 7.14545……=7.145
7、循环小数的练习
教学内容:
P30练习五第3-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正确区分。
2、培养学生总结规律的能力,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相关概念并建立联系。
教学难点:
对循环小数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主动回顾,知识再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二、单项训练,夯实基础:
1、进一步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
下面哪些数是循环小数,如何判断的?
0.666…… 3.27676…… 301415926……
40.03666…… 100.7878 0.06262……
3.203203…… 70.2641 0.2142857142857……
2、上面这些小数可以分为几类?哪几类?这几类小数有怎样的关系?
有限小数
小数 循环小数
无限小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三、综合练习,运用提高:
1、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P30第3题
先请学生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2、P30第6题
先观察这些小数的特点,再试一试.
请学生说出判断大小的过程,教师适时评价。
方法:把这些简便记法的循环小数还原。
师小结:先观察需要还原的小数位数,再比较,比较方法与以前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相同。
四、独立练习 :P30第4、5题。
板书设计:
循环小数的练习
有限小数
小数 循环小数
无限小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篇7:《找规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
鸭溪镇第二小学 梁启美
教学内容: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科书85页《找规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并联系实际感知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规律。
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观察、说一说、涂一涂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通过观察、说一说、涂一涂活动发现排列规律,能准确地进行猜测、推理出图形的排列规律。
教具准备:磁珠若干,作业纸每人一张。
学具准备:彩色笔
教法:情景教学法、讲解法、归纳法。
学法:自主探究 独立思考 动手操作
教学程序
一、在生活中感知规律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教室里来了很多客人,他们是县二小的老师。有客人来,我们应该怎样做呀?一是向客人问好,二是用掌声欢迎,今天的这个欢迎仪式由点特别,孩子们先看老师是怎么做的,然后你们再照着做两遍,好吗、 师:从你们的掌声中,发现了什么?哇,你们真厉害,说得很棒!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好多像这样按照一定方式来排列的事物,我们把这种排列方式叫做规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找规律。 (出示课题:找规律)
二、在探究中发现规律
师:谁来说一说六月一日是什么节日?(生回答是儿童节)
⒈过“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同学们打算庆祝一下,开个联欢会。你们看他们布置的教室多漂亮啊!他们是用什么来布置的?(出示主题图)(生:他们是用彩旗、小花、灯笼来布置的。)那你还从中发现了什么?它们是胡乱摆放的吗?你们能找出它们的规律吗?
⒉出示彩旗图(彩旗按红黄交替的规律出现,最后一面没有颜色) 红黄 红黄 红黄 红黄 师:谁来猜一猜最后这面旗会是什么颜色? 师:你猜得真准,你是怎么知道的? 彩旗的规律我们已经找到了。那么小花又是怎样摆放的呢?
3.出示小花图 红紫 红紫 红紫 红紫 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告诉其他的小朋友?
4.出示灯笼图 让学生同桌互说:它有什么规律?再让学生说说下一盏灯笼是什么颜色的? 红蓝蓝 红蓝蓝 红蓝蓝 红蓝蓝
5.大家看到自己动手布置的会场特别漂亮,高兴地在会场中围成一圈跳起舞来。仔细观察跳舞的同学又是按怎样的规律站的?
三、在操作中创造规律
1.猜一猜(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想不想利用刚才学的知识来做一个涂色比赛。让学生说一说。
2.摆一摆 学生摆规律 老师在上面摆磁珠,当我停下来的时候,让学生摆出接下来那个的颜色,好吗?
3、涂一涂 自己做一回小小设计师 ,按自己喜欢的规律涂色。师:不光图形有规律,生活中处处有规律。
四、在生活中欣赏规律。
联系生活实际找规律、欣赏规律带给我们的美。 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周而复始有规律的现象,像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日出日落…...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怎样找规律,我们知道了不仅图形有规律,颜色有规律,声音也可以创造规律。希望同学们课下找一找你身边有规律的事物。
篇8:课题:解方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的含义以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及检验的方法。
3、培养的分析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初步学会检验某个数是否是方程的解,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提高计算能力。帮助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铺垫:
1、教师:前面我们学了方程的意义,你还记得什么叫方程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怎样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2、判断下面哪些是方程吗?
(1)a+24=73 (2)4x<36+17 (3)234÷a>12
(4)72=x+16 (5)x+85 (6)25÷y=0.6
3、教师:上节课我们还通过玩天平游戏认识了等式的基本性质,还记得等式的基本性质吗?
4、新课引入:这节课,我们就来应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去解简易方程。(板书课题:解简易方程)在学习解简易方程前,我们先来认识两个概念----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二、探究新知:
认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1、看图写方程。
出示上节课用天平称一杯水的情景图。(100+X=250)
2、求方程中的未知数
教师:那么方程中的x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交流后汇报:
方法一: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250-100=150,所以X=150
方法二:根据数的组成100+150=250,所以X=150
方法三:100+X=250=100+150,所以X=150
方法四:假如在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去100,那么也可得出X=150
3、引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
教师: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像上面,x=150就是方程100+x=250的解。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4、辨析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
教师: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
5、完成课本57页做一做:X=3是方程5X=15的解吗?X=2呢?
探究例1:
1、出示例1图,让学生说图意后列出方程。
2、课件出示天平图,引导学生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理解解方程的方法。
3、学生独立完成解方程,并板示,着重强调解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
x+3=9
解: x +3-3=9-3
x =6
4、引导学生检验方程的解。
探究例2:
1、引入和出示例2:前面我们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求出了方程x+3=9的解,下面我们再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来求出方程3X=18的解,同学们有信心吗?
2、课件出示天平图,引导学生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理解解方程的方法。
3、学生独立完成解方程。
3x=18
解: 3x÷3=18÷3
x =6
方法总结:
1、交流讨论:如果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乘以一个数,左右两边会相等吗?
2、总结: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也就是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可以求出方程的解。
三、应用巩固:
1、完成课本59页“做一做”的第1题,先找到等量关系,再列出方程并解方程。
2、解方程。
x+3.2=4.6 x-1.8=4 x-2=15
1.6x=6.4 x÷7=0.3 x÷3=2.1
3、我会选
(1)32+χ=76的解是( )
A、χ=42 B、χ=144 C、χ=44
(2) χ-12=4的解是( )
A、χ=8 B、χ=16 C、χ=23
(3)5χ=60的解是( )
A、χ=65 B、χ=55 C、χ=12
(4) χ ÷20 =5的解是( )
A、χ=15 B、χ=100 C、χ=4
4、解决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你能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并解方程吗?
四、全课小结、课外延伸:
教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同学们思考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运用解方程和知识帮我们解决问题,把你想到的和同伴一起分享。
五、知识扩展:
1、引出讨论:如果在解方程时,遇到减数或除数是未知数时,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如何解呢?
2、解方程。
100- x =15 180÷x=30
课后反思:
学生在解方程的时候都喜欢用等式各部分间的关系来解,很少用到天平原理,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能解对方程就可以了,但用等式各部分间关系解题时,要与学生强调加、减、乘、除各运算在移到数字的时候,符号有什么的变化,学生也常在这些地方出错。
篇9:小数乘法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一、复习
1、3.6×0.4 7.25×0.8 板演
2、把240缩小10、100、1000、10000是( )
同步口答 追问 指出:移动小数点位数不够 添0补足。
3、评议 追问算法 随即揭题
二、新课
1、例3 0.36×0.24
试算 集体评议 比一比 一样 对吗?追问:为什么积的十分位上是0?
你能用交换因数位置的方法验算吗?
结果怎样?说明什么?
2、例4 小明体重35.5千克,爸爸体重是小明的1.8倍,爸爸体重多少千克?
集体读 怎样列式?为什么用乘法?35.5×1.8表示什么意思?
估计积比35.5大还是小?为什么 练习 简评
3、 香蕉 买 多少元?
每千克3.6元
师 引出第一条规律,生说规律2、3。
一个大于0的数乘 ,积 这个数
应用规律 比较大小
3.2×0.8○3.2
0.56×1○0.56
0.63×1.1○0.63
0.9×2.7○2.7
三、练习
练一练1
练一练2
四、收获
五、作业
篇10:确定位置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确定位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形式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并增强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福娃情境一体化的创设,学生在体验中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及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能按照从左往右、从前王后的顺序,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老师很高兴能认识同学们,通过这节课我想和我们班所有的同学都成为好朋友
二、 探究新知
1、师:同学们平时在教室里一般分4大组,今天咱们把全班同学分成8组,也就是一竖行为一组。(从窗户起)依此为第一组、第二组……
(请第2组的同学招招手;请第5组的同学晃晃头;请第7组的同学拍拍肩)大家都清楚自己是哪一组的了吗?
2、请一名同学起立,请同学们把他的位置记录在纸上。(比较或者直接说)
师:同学们刚才表示这位同学位置的时候用了几个数?它们分别表示什么?老师这里有一种方法,特别简单,你们想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方法吗?
师:把这样两个数的中间用逗号隔开,再加上括号,就变成了一组数,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数对”。
3、小结:用数对确定某一位置时,要先从左往右横着看,是第几组就先写几,再从前往后竖着看,是第几个就写几,用逗号隔开,再扩上括号!刚才这位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就是(4,2)读作:四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用数对来确定生活中物体的位置。
三、趣味练习
1、你能用数对表示你自己的位置吗?(学生在纸上标,指名到黑板上标)写好的同学和同桌的同学说一说。汇报
2、你能用数对表示好朋友的位置吗?大家猜一猜,这位同学的好朋友是谁,并大声说出他的名字!
3、师:现在在教师中我们已经会用数对确定位置了,下面让我们去小青的班级看一看。小青的位置用数对怎样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4、小游戏:教师说名字,学生说数对。
教师说数对,学生说名字。、
5、如果把这些小朋友简化成一些小圆点,你还会用数对表示他们的位置吗?(课件演示)
6、把这些点用线连起来,就形成了这样的网格图。(课件动画演示)
如小青的位置,从左往右横着看是第3组,从前往后竖着看是第2个,所以用数对(3,2)来表示。
7、课件出示 ,加上网格图,你能用我们新学的知识--数对,来确定他们的位置吗?说一说,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同学们,请大家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11、小游戏,用手中纸条上的数对确定自己新的位置。
四、联系生活,应用“数对”
1、课件出示学校附近的地图。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这是我们学校附近的地图。
师:是的,你能用数对来表示他们的位置吗?
学生说,课件演示,集体评议。
2、课件出示游乐场的平面图。
1)用数对表示各景点的位置。
2)小敏的位置是(4,2)她要到溜冰场去,请画出路线图。
学生做题,评议。课件配合演示。
五、找位置游戏。
老师将赠送6个同学一张电影票,先听要求再行动。
(1) 票装在信封里,每人抽到一张后,先在座位上想一想,你的新位子在哪里?
(2) 等音乐声响起,就带上你的学习用具,对号入座,如果有人坐错了你的位置,请你帮助他。(拿票、思考、找座位。)
六联系生活,反思提问(6分钟)
1.同学们不仅能够在实际情境中确定位置,而且在模拟情境中也能用数对确定位置,同时还能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推测,很会学习,那请大家想一想,在生活中哪里需要确定位置。(2分钟)
在电影院找位置、乘坐火车……下围棋,象棋
7、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确定位置
从左边往右边数 从前面往后面数
第几列 第几个
数对: ( , )
(设计意图: 在生活中经常运用有关确定物体位置的知识,所以课前学生已经积累了相关的感性经验。这里就是要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复习已有的表示物体位置的有关知识,为本课的学习做铺垫,同时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设计意图:呈现学生多种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头脑中原始的、粗浅的、局部的、零碎的经验进行调整、提升、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感悟等自主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操作的教学活动中,自主发现、探究、获取有关确定位置的知识,掌握表示位置的方法。同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主题图上的学生位置实物图逐步抽象出坐标图,让学生初步感知坐标图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构新知系统。)
设计理念:
为了更好的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设计中,我结合教学内容,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发展。
首先,充分体现“学生活中的数学”的教学理念。确定位置的方法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加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学习数学。
其次,在关注学生知识技能获得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同学的认可,老师的赞扬,都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当学生获得成功、自信的良好体验时,内心的体验是积极愉悦的。这种体验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使他们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感。从而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获得持久的学习动力。
最后,在活动中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在过去的学习中,教师讲的多,学生听的多。而现在,要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在课开始,我创设了一个找位置的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从而引起矛盾冲突,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发现,有所体会,在交流讨论中明白道理,在质疑中发展自我,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
篇11:练习二十三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P103.例3及练习二十二第1-3题。
教学目的:
1、通过罗列的方法写出两人玩“剪子、石头、布”的所有可能的结果,计算出其可能性。
2、了解采用“剪子、石头、布”游戏的公平性。
3、通过游戏的公平性,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教学重点:用列举法来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并会用小数表示出来。
教学难点: 不重复、不遗漏的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会玩“石头、剪子、布”的游戏,谁能和老师一起玩两盘。
指名与老师玩游戏,玩之前让其他学生猜测谁会赢。
揭示课题:今天的学习就从石头、剪子、布开始。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3
(出示主题图)小丽和小强准备玩游戏:跳房子。谁先跳呢?有人出主意让他们用“石头、剪刀、布”来决定谁先跳 。你们认为这样决定公平吗?说说你的理由。
下面我们就从可能性的大小来看看这个游戏是否公平?同学们能不能运用前面的知识直接计算出小丽和小强获胜的可能性呢?
2、罗列游戏中的所有可能。
计算发生的可能性,首先要看一共有多少种可能的结果,再看发生的事件有几种,最后算出可能性。小强和小丽玩“石头、剪刀、布”的结果有哪些呢?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统计表。
小丽 石头 石头 石头
小强 剪子 布 石头
结果
小丽获胜 小强获胜 平
怎样才能将所有的可能都列出来?方法交流
从表中看,一共有多少种可能的结果?它们的可能性各是多少?
小强获胜的情况有几种?可能性是多少?
小丽获胜的可能性是多少?为什么?
通过这种方式决定谁先玩公平吗?
3、通过观察表格,总结
一共有9种可能;小丽获胜的可能有3种,小强获胜的可能也是3种,平的可能也是3种。所以小丽获胜的可能性是,小强获胜的可能性是,二者相等,所以用“石头、剪子、布”的游戏来决定胜负是公平的。
4、反馈练习
P103.做一做
看一个规则公平不公平,主要看它们的可能性是不是一样的。那你们认为这个规则公平吗?为什么?
先独立在草稿本上写一写、算一算,然后同桌交流,最后全班集体订正。重点说明:一共有多少种可能,如何想的。
注重学生判断的方法多样化,(1)计算出单数、双数的可能性;这3张卡片能够摆出的所有三位数分别是356、365、536、563、635、653,一共有6个数。其中有4个单数,2个双数,所以单数出现的可能性是4/6,双数出现的可能性是2/6。双方的可能性不相同,所以这个游戏是不公平的。(2)其他方法,单双数是看个位上的数。3、5、6都可以放放在个位上,那么放在个位上的3、5都是单数,双数只有一个6,因此单数的可能性是2/3,双数的可能性是1/3。因此这种规则不公平的。
三、练习
1、练习二十三第一题 独立完成,集评。
2、练习二十三第二题 可以采用初步判定,然后罗列验证的方法。
这个游戏的规则是什么?
投掷一个骰子可出现哪几种结果?投掷两个骰子共可以出现多少种结果?(6×6=36种)
完成104页表格。
从表中看,和是单数和双数的结果分别为多少?它们的可能性呢?游戏公平吗?
3、练习二十三第三题 制定游戏规则,小组内合作完成!
四、课内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P105--106.例4、例5及练习二十三。
教学目的:
1、了解中位数学习的必要性。
2、知道中位数的含义,特别是其统计意义,会求数据组的中位数。
3、区分中位数与平均数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会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统计量。
4、通过对中位数的学习,体会中为数在统计学上的作用。
教学重点:理解中位数的统计意义,会求数据组的中位数。
教学难点:理解中位数和平均数各自的特点和运用范围。
教学准备:挂图,学生带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校体育课上,五(1)班的同学正在参加掷沙包的比赛。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挂图)今天的学习,我们就从操场上的掷沙包测试开始。五(1)班第3组的同学刚参加了测试,这是他们的比赛成绩, 你从这个表中得到哪些信息?
二、新课学习
1、提问:先估一估他们的平均水平应该是多少?(学生估计会在23-25米之间)
请同学们计算一下,第二组的平均数是多少?指名板演,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计算出来的平均数得27.7为,可是绝大多数同学的成绩都低于27.7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有两个同学的成绩太高,而大多数同学的成绩都低于平均值,说明用平均数来表示这一组的一般水平不太合适。那用什么样的数合适呢?
2、认识中位数
我们可以把找掷沙包的成绩数据进行大小排列,找出最中间的数,即24.7来代表第三小组的一般水平。这个数还有自己的名称,猜一猜叫什么?
中位数就是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数据就是中位数,它不受偏大偏小数据的影响。谁能再次回忆咱们是如何找到这组数据的中位数的?
3、小结
平均数、中位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但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严重偏大或偏小时,最好选用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4、教学例5 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出示数据 ,问:用什么数来表示这一组的一般水平?
(1)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2)求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问:我们能从表中直接看出它的中位数吗?
调整统计表中的数据位置,按大小排列(从大到小,从小到大),再求中位数。
(3)比较用哪个数代表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更合适?并说明理由。(因为有5名男生的成绩都低于平均值,所以用平均数不合适。因此,应该选用中位数来代表该组的一般水平。)
(4)矛盾:当一共有偶数个数据,最中间的数找不到时怎么办?
在上面的数据中如果增加杨东的成绩2.94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
遇到什么问题?知道如何解答吗?小组讨论。
师:当数据数据中有双个数据时,可以将处于中间的那两个数相加,再除以2,就可以得到中位数。那现在同学们计算一下,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
排列大小,独立计算出中位数。
5、课内小结
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应根据数据组中各个数据的分布情况合理选择统计量。如果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严重偏大或偏小,最好选用中位数来表示该组数据比较合适。
三、练习
1、第1题
(1)先估一估他们跳绳的一般水平大约是多少。
(2)独立计算平均数和中位数。
(3)观察比较是用平均数,还是用中位数表示他们的一般水平?
师小结:这道题用中位数140来表示该小组跳绳一般水平比较合适。因为平均数是144,而7个人有5个人的成绩低于该数值,所以不合适。
(4)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其中一人成绩过高)
师:当数据偏大或偏小时,用中位数表示一般水平比较合适。
2、第2题
(1)学生独立解答,集体核对。
(2)讨论:为什么中位数比平均数小?
师:如果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严重偏大,则往往会抬高平均数,使平均数大于中位数;反之,会使平均数小于中位数。另外,如果一部分数据严重偏小,则互相抵消,使平均数逼近中位数。
3、第3题
(1)不能,因为经理和副经理的工资与职工工资差距悬殊,这就抬高了公司职员的平均水平。
(2)普通职工在公司里占绝大多数,所以他们的工资更能代表职工工资的一般水平。这也就是工资统计表的中位数。
(3)那爸爸选择哪个公司比较好呢?
课后作业 第4题
四、课内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铺一铺(教材第109页、110页)
教学要求:
1、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探索哪些平面图形可以密铺,哪些不能密铺,使学生认识一些可以密铺的平面图形。
2、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密铺中有关的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研究,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欣赏美和创造美。
教学用具:平面图形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老师搜集了一些图片,请同学们欣赏。(出示密铺的图案)
问:看完后你发现了什么?
2、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有关密铺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实验活动
1、问:刚才的密铺图案都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
学生回答时老师出示相应的图形。
2、提出问题:如果密铺平面时只用一种图形,请你们猜猜,哪种图形能用来密铺?
让学生进行猜测。
3、小组合作,进行操作活动。
(1)先用长方形进行密铺,展示学生作品。
(2)问:其他图形行不行呢?试一试。
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操作活动。
汇报,展示,并向大家说一说自己拼的过程。
4、验证猜测,用手势表示下列图形能否密铺。
圆、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
5、设计活动。
(1)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密铺?
(2)设计图案。
王小明家要铺地,请你选择一组瓷砖为他设计一个图案。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3)交流展示设计作品。
同学互相点评:谁的作品有创意?更美观?
(4)面积计算。
交流自己好的计算面积的方法。
三、活动小结
1、说一说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设计作业:
用附页中的图形进行设计。
完成后进行交流、展示。
附:密铺图案
课后反思:
篇12:梅花魂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6.梅花魂
教学目标
1.认识“魂、幽”等12个生字,会写“魂,缕”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幽芳、漂泊”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说说课文从那几件事情感受外祖父的思乡之情。
3.领悟梅花不畏“风欺雪压”的品格。
教学重点
体会“梅花魂”的含义和华侨眷恋祖国的情怀。
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梅花的资料,了解梅花的特点。
2.自学生字词。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魂、幽”等12个生字,会写“魂,缕”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幽芳、漂泊”等词语。
2. 整体感知课文,弄清课文从那几件事情感受外祖父的思乡之情。
3.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我国古代文人墨客写了许多动人的诗篇来赞美花中君子。你知道我国花中四君子都有什么吗?(梅、兰、竹、菊)
2.(教师板书“梅花”二字。)你见过梅花吗?你知道梅花的品格吗?学生相互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资料。(播放一幅幅梅花图片。)
3.(教师板书“魂”字。)查字典说说“魂”字的意思。
4.揭题,质疑。
教师过渡语:是啊,梅花只不过是一种植物,它何来之魂?这个“魂”在文中指什么呢?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课文,解答心中的困惑。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小组伙伴之间互相读课文,交流自读生字新词的效果。
3.全班交流,指名分段读。一些较拗口的地方提醒学生多读几遍。
4.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阅读全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几件事?(五件事:a.外祖父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还常流眼泪、b.外祖父对墨梅图分外珍惜,“我”不小心弄脏,他竞大发脾气。c.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了。d.外祖父将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了“我”。e.分别那天,外祖父又把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我”。)
5. 试着给每件事拟个小标题。( 吟诗词流泪 珍爱墨梅图 分别时痛哭 赠送墨梅图 送梅花手绢)
三、合作交流
1.讨论交流:比较课文中首尾两段,你发现了什么?(第一自然段作者由梅花想到了外祖父,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又由梅花图想到了外祖父那颗眷恋祖国的心。在写法上这是首尾呼应。)
2.文中的外祖父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例:外祖父思念故乡、珍爱梅花。
四、交流第一件事,体会思乡之情 1.首先,让我们把目光集中在第二自然段,自由地读一读这段话,你的心里是不是产生了很大的疑问呢?(为什么外祖父读到这些诗句会流泪?)
2.(出示)
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⑴读诗
⑵了解诗意(深深的思念之情,深深的忧愁之情)
⑶想象,体会情感:每当读到这些句子,外祖父的思绪就飘啊飘,飘到了家乡的小院里,飘到了家乡的小学堂里,飘到了家乡的田野里,飘到了他记忆中的每一个地方,他想起了--(伤心 悲伤 难受等)
⑷朗读练习。
五、积累运用
1.抄写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作业指导 P11 1、2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研读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对梅花的深厚感情,对故乡,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2.结合诗句深入体会,体会情感的升华。
3.课外拓展,美读古诗文,丰富积累古诗文,增强情感。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写法进行小练笔。
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回顾感知
同学们,读了梅花魂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一位老华侨外祖父的故事,那么课文主要描写了外祖父的哪些事情呢?
(吟诗词流泪 珍爱墨梅图 分别时痛哭 赠送墨梅图 送梅花手绢)
二、精读感悟与梅花有关的事例 1.珍惜墨梅图
⑴默读第3自然段,你能感受到外祖父对梅花的钟爱吗?
(领会“古玩”--不甚在意;“墨梅图”--碰不得)
“古玩”(古董),所有的古董最大的特点是--(年代久远,价值很高等),可老人的态度是--“不甚在意”,换一个词也可以说(不太在乎,不是很在意等)(朗读练习)
⑵“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意思是--(请多名学生改成肯定句,朗读训斥的语气)
⑶你还从哪里感受到外祖父钟爱梅花?(动作描写;朗读练习)
2.外祖父为什么如此钟爱梅花呢?梅花到底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继续默读课文,划出相关的词句,写写你的感受。
⑴出示: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⑵理解梅花的坚强不屈的精神。(朗读练习)
⑶理解梅花是有气节的中国人的代表,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朗读练习)
在外祖父的眼中,梅花魂其实就是什么魂?(板书:中华魂)
⑷齐读13自然段。
⑸正是对梅花的钟爱,离别前外祖父郑重地把珍贵的墨梅图和梅花手绢送给了莺儿。其实莺儿哪里只是带走了这两样东西,更带走了什么?(一位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思念家乡眷恋祖国的心。)
三、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 学习第5课时,我们通过一个个不同的景物,一次次感受到思乡爱国之情,今天,我们又一次感受到海外游子对祖国的眷恋之情。我们是怎样感受到的呢?(从一个个具体的事例中,感受外祖父爱梅、思乡、眷恋祖国的情感。)
四、想象练笔,升华情感。
今天,看着梅花图和绣有梅花的手绢,莺儿又打开了印有梅花图案的日记本,想着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写下了这样几句话:亲爱的外祖父……(请你以莺儿的身份来写这几句话)
(思念外祖父之情,回忆外祖父对祖国和家乡的思念,作者对这幅墨梅图今后会怎样保存着,以梅花精神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等。)
五、总结全文 同学们,海外的华侨华人,无论离开祖国多远,思乡爱国之情都是绵绵不断的。请大家静静地听,耳边传来的是让每一位漂泊在外的游子都为之震动的歌声。(播放课件:《我的中国心》)
六、作业指导 见课件
七、教学感受
[梅花魂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篇13:解决问题(二)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没分装在一些玻璃瓶中,每个瓶最多装0.4千克,需要多少个瓶子?
2.5÷0.4=6.25≈7(个)
答:需要7个瓶子。
11、解决问题的练习
教学内容:
P35练习六第7-10题。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进一步感受要根据实际需要取商的近似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灵活运用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P35第6、7题
(1)P35第6题
问:“最多可以做几个蛋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最多”?
理解后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吃完蛋糕,我们还要吃点水果,果农民正在运葡萄,请你们帮忙算一算,需要几个纸箱?
(2)P35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分析过程,并讨论结果的处理?(为什么这样处理?)
对比第6、7题,有什么不同之处?
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有时要用“进一法”,有时要用“去尾法”。
2、判断下面各题如何处理结果?
(1)有110米的布,做儿童套装,每套用布2.3米,能做多少套?
(2)有110吨的煤,用载重2.3吨的小车运,需运多少车?
3、问:你们还发现生活中哪些问题也是用“进一”法或“去尾”法来解决的呢?
教师可请学生将搜集的问题进行汇报。
二、指导练习
1、解决下列问题
(1)一筒橙汁粉450克,每冲一杯需要14克橙汁粉和8克方糖,冲完这筒橙汁粉,大约需要多少克方糖?(P35第9题)
提醒学生橙子粉瓶上隐藏了450克这个条件;学生在计算450÷16时就要遇到取商的近似值,然后再用取的近似值与9相乘,这种情况是学生第一次经历。因此,教师要给以必要的指导或提示,避免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走过多的弯路。
(2)电信局为新建小区的680户居民安装宽带网,工人平均每周安装70条,电信局需要几个星期才能安装完?
请学生先在小组内谈谈自己的想法和解题思路,然后再在练习本上独立练习,指名演板,集体订正。
2、P35第8题
如何处理结果?组织学生讨论,鼓励他们说出理由,在交流中,自己发现不足校正。
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P35第10题
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不同方法
4、小结,请学生说说感受。
三、课堂练习:P35第9题。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
整理和复习P36-37
教学目的:
1、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循环小数的概念。
2、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应用意识。
4、培养学生自我总结,反思,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小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主动回忆,再现知识。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在组内先说说整理后再在全班汇报,互相补充。
2、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学生先独立完成练习七第1题,做完后再说一说计算法则。
你在解题中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
师根据本班情况,选择前面学习中易错题巩固。
3、取商的近似值应注意什么?
取商的近似值时要看清题目要求,需要保留几位小数就除到后面一位,再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
完成练习七第2题。
4、计算除法时,商会出现哪几种情况?
什么是循环小数?请举例说明?
5、我们还了解了一些需要用小数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你会解决下面的问题吗?P36
①学生独立作答,再小组讨论分析解答过程,请小组代表汇报。
②试着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然后集体订正。
二、自主选择,重点练习。
1、根据自己的实际,从课本P37 1-5中选择对自己有针对性的题目进行练习。(学生自主选择,组内讨论交流)。
2、讨论分析,解答第6题
A、学生独立解答,交流
B、如果大部分学生有困难,可将此题分层提问 解答。
先出示“商就是24.6,求除数?”
再和原题比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得。
三、总结
注:教师留心学困生掌握情况,及时解决,可根据本班情况,配针对性的练习进一步训练。
篇14:相遇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1、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二单元的《相遇问题》
2、教材分析及学生特点:
相遇问题是和人们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数学的知识。本课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在这之前,学生已掌握的是关于一个物体运动的情况,了解了速度、时间、路程的相关概念,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欠缺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3、设计思想及理念
设计思想:
(1)注重生活资源与课堂资源的整合,为学生创新奠定必要的认知基础。
(2)注重数学素养和信息素养的整合,为学生创新提供另一条思考的路径。
理念:
(1)注重将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教师通过书本、网络所提供的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相遇问题的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掌握解题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分析、概括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形成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培养人人参与学习和自觉把数学知识应用实际生活的意识。
B: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
5、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相遇问题的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掌握解题方法。
难点:掌握相遇问题的出发时间、出发地点、运动方向、运动结果的知识要点及相互关系。
6、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1、复习旧知,引发联想
画面演示,画外音叙述:
这是一列货车,每小时行5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4小时能行多少千米?
这是一列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4小时能行多少千米?
请学生谈谈对这两道题的想法。
2、学生表演,理解概念
刚才,大家对前面的知识掌握的很好,今天,我们就要在速度、时间、路程关系的基础上,研究稍复杂的行程问题(师板书课题)。在学习新课之前,有四个词,请同学们理解一下。可以一人单独思考,用双手演示进行理解,也可以两人配合表演。
屏幕上依次闪动出现:相对、同时、相遇、相距
(1)请学生用动作和语言把这四个词的意思表演出来。注意:相遇与相距的区分。
(2)老师叙述,学生表演。
两个小朋友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而行,5分钟时,两人相遇了。
提问:问这两位同学,每人走几分钟,再问大家,他们同时走了几分钟。
(二) 尝试探索
1、出示例题
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钟走65米,小丽每分钟走70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2、提出问题
看到例题,你会想到什么问题?
师生对问题进行筛选,重点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1) 他们两1分钟走了多少路?2分钟呢?3分钟呢?
(2) 4分钟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
(3) 他们相遇时,小强和小丽所走的路程与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有什么关系?(让全班同学闭上眼睛思考)
3、列式讨论
(1) 请同学用算式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要能说出每一步的意思。
主要有两种思路:
第一种:65×4+70×4
第二种:(65+70)×4
4、认识速度和
题目中的65米、70米叫做什么?现在把65米和70米合在一起,谁能给这个和,起个合适的名字呢?
5、质疑
“对这道题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或问题吗”
(三) 巩固发展
1、基本练习
(1)两只轮船同时从上海和武汉相对开出。从武汉开出的船每小时行26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17千米,经过25小时两船相遇。上海到武汉的航路长多少千米?
(2)五(1)班举行一个“艺术节”,分配小红和小丽两名同学折纸鹤,小亮折纸花,小红平均每小时折20只纸鹤,小丽平均每小时折25只纸鹤,小亮平均每小时折18朵纸花。这三个同学一起折了2个小时,正好完成任务。一共折了多少只纸鹤?
2、看图说题,列出综合算式。小组讨论,一人说题,其他人列式。
3、游戏
再请两位同学表演,并提问两人相对而行可能出现什么情况?
(1)两人相遇;
(2) 行走一段未相遇;
(3) 相遇后继续行走。
给两位同学带上不同的头饰。头饰上标有65米、70米字样,分别表示速度。
教师一边叙述,一边出示5分钟时间的牌子。
(1) 小红和小丽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而行,小红每分钟走65米,小丽每分钟走70米,两人走了5分钟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2) 小红和小丽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而行,小红每分钟走65米,小丽每分钟走70米,两人走了5分钟时还相距200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3) 小红和小丽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而行,小红每分钟走65米,小丽每分钟走70米,见面后两人擦肩而过,5分钟时又相距200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篇15:通分(一)/通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第三课时
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93 页的内容及第95 页练习十八的第1 题。
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掌握,并学会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2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
三 重点难点
1 .重点:掌握同分母分数和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2 .难点:理解同分母分数和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算理。
四 教具准备
每人两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世界地图一幅。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提问:
1 . 的分数单位是( )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 . 与 ,哪个大,为什么?
(二)教学实施
1 .出示例3 。(出示世界地图)你知道地球上是陆地多还是海洋多吗?(学生观察图进行判断)
再出示条件:陆地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 ,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 。
2 .放手让学生自己根据条件比较。学生互相交流方法、结果及理由。
3 . 小结:要比较海洋面积和陆地面积谁大,就是要比较 和 的大小 。因为 表示把地球总面积看作单位“l ” ,把单位“l ”平均分成10份,陆地面积是这样的3 份,海洋面积是这样的7 份,所以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也可以这样想: 是3 个 , 是7 个 ,7 个 大于3 个 ,所以 大于 。
4 .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
○ ○ ○
学生独立完成,口答结果。
提问:以上各组分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同分母分数如何比较大小?(学生归纳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小结:同分母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5 .再出示: ○ ○ ○
学生尝试比较上面各组分数的大小。
6 .请学生汇报自己比较的结果及理由。
以 和 为例,学生可以用分数单位的大小推出:因为 < 所以3个 小于3个 。
也可以让学生利用手中的两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进行比较或画图来比较。
7 .提问:以上各组分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分子相同的分数如何比较大小?(学生试着归纳)
小结: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比较大。
8 .完成教材第95 页练习十八的第1 题。
学生独立填在教材上,口头叙述结果及依据,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这几组分数的大小,巩固分母相同和分子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四)思维训练
l . 在 < < ,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整数?
2 .小明、小刚、小亮和小红四人分别看一本同样的故事书。两天后,他们各看了这本书的 、 、 和 。他们谁看得多?按照从多到少的顺序排列起来。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在三年级学习比较分子是1 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的基础上,研究了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问题,并且得出了结论: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大的分数比较小。
第四课时
一 教学内容
(二)教材第94 页的内容及第95 、96 页练习十八的第2 一10 题。
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并能比较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2 .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 重点难点
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四 教具准备
投影。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口答下面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6 和8 7 和8 9 和18
12 和24 8 和12 4 和9
2 .填空。
= = = =
3 .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
○ ○ ○ ○
提问:分母相同的分数怎样比较大小?分子相同的分数怎样比较大小?
(二)教学实施
1 .出示例4 。
提问: 和 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
像这样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怎样比较大小?
2 .学生思考并回答。
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思路:
( 1 )化成同分母分数比较。
( 2 )化成同分子分数比较。
3 .老师指出:这两种思路,都能把新问题转化成已学过的问题,都是可以的。今天,我们重点研究化成同分母分数的方法。我们把几个分数的相同分母叫做公分母。
提问:( 1 )用什么数做公分母?
( 2 )怎样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学生先独立思考,尝试解答,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4 .请学生汇报解答过程。
(1) 先求出 和 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是20,用20做公分母。
(2) = = = =
提问:根据是什么?(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要把 的分母变成20,就要乘4 ;要使分数大小不变,分子2也要乘4;要把 的分母变成20,就要乘5 ,要使分数大小不变,分子1 也要乘5 。)
指出: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板书课题:通分)
提问:你能说一说怎样通分吗?(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
5.小结;通分时,先求出原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再看原来分数的分母变成公分母要乘上几,分子也要乘上相同的数。
提问:为什么用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用其他较大的公倍数作公分母可以吗?
6 .在通分的基础上,比较 与 的大小,让学生完整写出例4的比较过程。
提问:还能用什么方法比较 与 大小?学生还可以化成同分子分数比较或与“1 ”进行比较。( 1 )化成同分子分数比较:
= = 因为 > ,所以 > 。
( 2 )与“1 ”比较:
1- = 1- = 因为 < ,所以 > 。
7 .完成教材第94 页的“做一做”。
( l )让学生先观察,怎样求每组两个分数的公分母,然后分别口答出公分母是多少?
( 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8 .完成教材第95 页练习十八的第2 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方法。
9 .完成教材第95 页练习十八的第3 题。
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将这些分数与 比较,看谁选择的方法丁算得又对又快。
10 .完成教材第95 、96 页练习十八的第4 一8 题。
学生独立完成,应用分数大小比较解决实际问题。
11 .学有余力的学生试着完成教材第96 页练习十八的第9 、10 题。
(四) 思维训练
你能写出几个比 大而比 小的分数吗?
你能写出几个比 小而比 大的分数吗?
3 .请你写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分数。
( l )大于 并且小于 ;
( 2 )分母是两位数质数;
( 3 ).分子是一位数质数。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叫通分和通分的方法。注意通分时,要先观察原分数的分母,选择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异分母分数化成和原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还要掌握如何通过通分,比较分母、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并能运用比较大小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篇16:观察物体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观察物体课堂实录1
[说课]
随着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深化,数学课程标准把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定在探索、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强调要把学生的“学”作为教师“教”的基础。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树立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放手给他们一个自行探索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自我发展中发现,在自我发展中创新。
一、说教材,说学情
从数学知识、方法的角度看,“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是在直观认识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它是“空间与图形”中新增加的一个内容。以前的几何教学,教材上主要是对形体的具体认识的设计,对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培养没有一定的落实措施,教师在教学中的随意性较大,而现在根据“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内容标准编排的“观察物体”,就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观察物体”一课与美术有很密切的联系,但不等于美术课,它是教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与纯粹的美术上要求的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法表现世界是不一样的。此课例是要通过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对几何图形的记忆,让学生初步体验二维与三维空间相互转换的关系,使学生有一个丰富的数学学习经历,使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完整。
从学生思维特点的角度看,在我们的环境中,除了看不见的空气,无固定形状的水之外,绝大部分东西都有形状,只是有的形状简单,有的形状复杂,因此,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置身于三维世界之中。他们具有较多的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早期经验,上小学后,随着儿童思维能力的提高,他们渐渐将这种感性经验发展为抽象的概念,渐渐获得了简单的几何形体的概念,这是一个体验、积累和升华的过程,是建立在对周围环境直接感知基础上。同样,对空间与平面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把握,也是一个包括观察、想象、比较、综合、分析,不断由低到高向前发展的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对一年级六七岁的孩子而言,这一学段的教学要注重丰富学生对形状的感受和认知,要联系实际生活,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数学活动,注重知识发现和探索的过程,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只有在这样点点滴滴的累积之中,学生的视野才会不断开阔,对图形的理解也才能更加深入。所以,此课的设计总是朝着生活化的方向去做的。
二、说教法,说学法
(一)组织反映空间观念的数学材料
本课设计了五组材料。1.依次出现冰箱的三视图,运用反例,让学生思考这是一个什么物体。2.让学生将从家中带来的玩具、用品等实物摆放在桌上,仔细观察,把自己看到的画下来。3.利用课件提供的具体生活情境──三个小朋友从不同角度给熊猫照相及小老鼠看水壶等小朋友喜欢的画面。4.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相关的练习。5.动手操作摆积木的游戏。
(二)设计体现空间观念的呈现方式
先从看图片到猜物体,学生猜得五花八门,展现了他们的丰富想象力。对三维空间关系的认识能力本质上是一种空间想象能力,一种更高水平更复杂的空间概括能力。因此,课一开始设计的“猜一猜”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再从看实物到画出它的一个面,通过仔细观察,分析比较,发现坐在不同的方向、角度去观察,所看到的画面不同。然后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进一步体验感知,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达到感知的升华。最后通过搭积木的练习,利用课件出示的三视图,让学生想一想,再把头脑中形成的物体的表象摆出来,由面到体的训练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这样的呈现方式是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已有经验和认知规律,采用逐步渗透、深化、螺旋上升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研究有助于学生形成空间概念的教学策略
1.学生已有经验是发展学生空间概念的基础,学生的空间知识又来自于丰富的现实原型。对物体的认识学生并不是一点没有的,因此在设计教学时,要把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融合,在课一开始就遵循这个原理,猜冰箱、画实物、动画演示等,学生的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的界限就可渐渐地靠近。
2.发展空间观念的途径应多样化。过去,比较强调用算式加语言来表达数学思想,其实,表达数学思想的方式有很多,可以用符号来表达,也可以用动作来表达,发展空间观念也是如此。本课就是通过学生生活经验的再现、回忆(照相、穿球鞋)、对实物的观察(玩具、日常生活用品、人)、动手操作(画画、搭正方体)、猜测等途径,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空间,有助于学生空间概念的发展。
3.空间概念的培养需要自由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气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自由地观察小房子,并且把自己看到的画下来,再和同组的四个小朋友交流所画、所想、所思,这样以学生为本的操作活动,使学生更加具有主动性、创造性、探索性,更加具有合作与交流的意识,使他们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发展了自己的潜能,培养了空间观念。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课件:冰箱的上面、侧面、正面图)
猜一猜:这是从上面给一个物体拍的照片,你知道这是什么物体?
师:你们猜对了吗?我们再来看一张从侧面给它拍的照片。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去正面看一看。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一个物体。
(板书:观察物体)
2.思考:要观察物体可以从哪些方向去观察呢?
3.学生活动。师:用你们说的方法去观察桌上每个组带的东西,先选择你想观察的方向坐下来,再把你看到的画一画。
4.小组交流。师:画好后,把你的作品放在桌上,围着这个物体依次到同组小朋友的位置上,去看一看他画的画,想一想,你们画得一样吗?
5.思考汇报。师:奇怪哦,你们组明明画的是同一个物体,为什么不一样呢?有想法了,和组内同伴互相说一说再上台来汇报。
6.小结:你们每组4人坐在不同的位置,看的是同一个物体,但看到的画面却不同。
7.巩固。
(1)师:现在林老师站在这儿,你们看到的是林老师的哪一面?(正面)现在呢?(侧面)如果你想去看林老师的后面,怎么办?
(2)学生个体活动。师:拿出自己带的东西,从不同的方向去观察。把你看到的说给旁边的同学听。
8.总结。师:从不同的方向去观察,看到的形状是怎么样的?谁来总结今天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观察物体时,随着看的方向、角度不同,看到的形状也可能不同。)
三、联系实际,应用拓展
1.出示课件:三个小朋友从不同方向给同一只熊猫照相。
小组议论:是谁照的照片?
2.课件:演示球鞋不同方向的图。
思考:每一幅图是看到了球鞋的什么面?(先用手势表示,再齐说。)
3.图片:四只小老鼠正在看同一个水壶。
思考:对照看看,谁看到的水壶和A图的样子是相同的呢?知道的就直接指,想不到的也可以到老师摆的水壶旁边去看一看,站在你认为对的那一面。
4.练习卡:书上的习题独立完成、订正。
四、发展评价
1.师:你认为哪些同学表现得好?为什么?自己表现如何?你又学会了什么?
师评:同学们,你们都表现得非常出色,智慧爷爷送给每人一个礼物,藏在抽屉里,去找一找。(四个正方体)
2.开发性练习。
(1)师:这四个正方体可以拼摆成不同的图形,林老师就用这四个正方形拼摆了一个图形,从上面看是,从侧面看是,从正面看是,你能摆出这个图形吗?
先想一想它的形状,四人再合作试着摆一摆。摆好后,再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检查你摆的是不是这样。
哪个四人小组愿意上台展示你们的作品?
(2)只出示从上面看的形状:,任由学生摆。
3.作业:回家以后,可选择生活中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看有什么不同。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创新的思维火花、热烈的气氛都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上努力体现“三性”
(一)主体性
张扬、培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理应成为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培养、发展人
篇17:第二单元 因数和倍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一、教学内容
1.因数和倍数
2. 2、5、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合数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三、编排特点
1.精简概念,减轻学生记忆负担。
三方面的调整:
A. 不再出现“整除”概念,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B. 不再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只作为阅读性材料进行介绍。
C. 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移至“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作为约分和通分的知识基础,更突出其应用性。
2.注意体现数学的抽象性。
数论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学生到了高年级也应注意培养其抽象思维。
四、具体编排
1.因数和倍数
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过去:用 ÷ = 表示 能被 整除, ÷ = 表示 能被 整除。
现在:用 = 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1)用2×6=12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用3×4=12进一步巩固上述概念。
(3)让学生利用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自主发现12的其他因数。
(4)可引导学生利用一般的乘法算式 × = 归纳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5)说明本单元的研究范围。
注意以下几点:
(1)虽然不出现“整除”一词,但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基础,因此,乘法算式中的乘数和积都必须是整数。
(2)因数和倍数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
(3)注意区分乘法各部分名称中的“因数”和本单元中的“因数”的联系和区别。
(4)注意区分“倍数”与前面学过的“倍”的联系与区别。
例1(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
(1)可用不同的方法求出18的因数(列出积是18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数是18的除法算式),但应引导学生有序思考。
(2)用集合圈表示因数,为后面求两个数的公因数作铺垫。
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
(1)最大因数是其自身,最小因数是1。
(2)因数个数有限。
(3)此结论通过例1和“做一做”中的特例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体现了从具体到一般的思路。
例2(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
(1)求法:用该数乘任一非0自然数所得的积都是该数的倍数。
(2)用集合圈表示倍数,为后面求两个数的公倍数作铺垫。
做一做
与例1结合起来,提供了2、3、5的倍数,为后面探讨2、3、5倍数的特征作准备。
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
(1)最小倍数是其自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2)因数个数无限。
(3)此结论通过例1和“做一做”中的特例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体现了从具体到一般的思路。
2.2、5、3的倍数的特征
因为2、5的倍数的特征在个位数上就体现出来了,而3的倍数涉及到各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较为复杂,因此后安排3的倍数的特征。本部分内容对于熟练掌握约分、通分、分数的四则运算有很重要的作用。
2的倍数的特征
(1)从生活情境“双号”引入。
(2)观察2的倍数的个位数,总结出2的倍数的特征。
(3)介绍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4)可让学生随意找一些数进行验证,但不要求严格的证明。
5的倍数的特征
(1)编排方式与2的倍数的特征类似。
(2)可进一步总结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即10的倍数的特征。
3的倍数的特征
(1)强调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推翻猜想――再观察――再猜想――验证的过程。
(2)可任意选择一个数,用正面、反面的例子对结论进一步验证。
(3)也可对任一3的倍数的各位数调换位置,更深刻地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合数
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1)根据20以内各数的因数个数把数分成三类:1、质数、合数。
(2)可任出一个数,让学生根据概念判断其为质数还是合数。
例1(找100以内的质数)
(1)方法多样。可以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也可用筛法。
(2)把握教学要求: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五、教学建议
1.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
从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去理解其他的相关概念。
2.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篇18:课题:找因数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8---9。
教学目的: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全部因数的方法。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写出指定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3、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这种方法,并能运用这种方法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教具准备:
投影仪、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纸板。
学具准备:
每生12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纸板、方格纸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这一节课,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去找一种数,找什么数呢?是找因数。
板书课题:找因数。
师:你知道什么是因数?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一)活动一:拼一拼。
1、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中拼法?
2、在下面的方格内画一画。
(自己试着独立画一画,看看你有几种画法,画完后与你的同学进行交流。)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板书。
汇报交流自己的画法:
12=1×12 12=2×6 12=3×4
所以可以拼成三种长方形。
4、小结:1、2、3、4、6和12是12的全部因数。
(二)活动二:试一试。
1、分别找出9和15的全部因数。
(自己试着找一找,并说一说自己所用的方法。)
2、你能试着找出9和15公共的因数吗?
你是怎样找的?
(三)活动三:练一练。
1、填空。
24=1×24 24=2×12
( )=( )×( ) ( )=( )×( )
24的全部因数是:( )
小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2、看谁找得快。
9、18、2、4、7、6、1、3、21
18的全部因数:
活动一:拼一拼。
1、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中拼法?
2、在下面的方格内画一画。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板书。
4、小结:1、2、3、4、6和12是12的全部因数。
活动二:试一试。
分别找出9和15的全部因数。
你能试着找出9和15公共的因数吗?
你是怎样找的?
活动三:练一练。
1、填空。
24=1×24=2×( )=( )×( )=( )×( )
24的全部因数是:
小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2、看谁找得快。
9、18、2、4、7、6、1、3、21
(1)18的全部因数:
(2)21的全部因数:
(3)( )既是18的因数,又是21的因数。这样的因数叫做公因数。
3、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使得它的面积是16平方米,边长是整厘米书数。
(自己在书上画,然后找出16的全部因数。)
4、说一说下面的数各有几个因数。1、19、4、32、11。
5、48名学生排队,要求每行的人数相同,可以排成几行?有几种排法?如果有37名学生呢?
(自己试解决48人的排队方法。37人的请思考。48人排队和37人排队在方法的种类上有什么不同吗?)
6、这道题要用什么数学知识来解决?
介绍48是合数,37是质数。
三、总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
2、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找因数的方法,并能利用找因数的方法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如排队、植树、排桌子、分小组等等。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很多数学奥秘,就看我们能不能发现,并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请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多去看一看,想一想,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好吗?
板书设计:
课题:找因数
1、填空。
24=1×24 24=2×12
( )=( )×( ) ( )=( )×( )
24的全部因数是:( )
小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2、看谁找得快。
9、18、2、4、7、6、1、3、21
18的全部因数:
★ 第2节《小数乘小数》(一)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 第一单元小数的乘法1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 第四单元简易方程1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一)找因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合集18篇)】相关文章:
第四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2022-06-12
课题:《一个数除以分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2023-03-30
求平均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2023-06-27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导学案(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2-3)2024-03-23
数学书P55-56及做一做。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2022-05-06
第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2024-01-11
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应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2022-08-25
第3课题:一个数除以小数/第4课:一个数除以小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2024-05-14
求特殊情况下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2023-12-18
人教六上数学教学计划2023-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