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程的意义》教案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精选20篇)由网友“桃子MM”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方程的意义》教案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方程的意义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课题:方程的意义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与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和等式两个概念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体会“生活中处处蕴涵数学知识”; 渗透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和方掌握程的意义,会用方程的意义去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教学难点: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今天学习解简易方程。这部分知识非常重要,掌握了它会使我们多了一种解题方法,可以使某些较难的应用题化难为易,有助于提高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方程的意义:
介绍天平:(课件出示天平图)
天平实验,引出方程:
1、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
第二步,往杯子里倒人约X克水,使天平出现倾斜。
第三步,增加100克砝码,发现了什么?如果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一个式子该怎么表示杯子和水比200克重这个关系呢?(100+x>200)
第四步,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平往砝码这边倾斜。哪边重些?怎样用式子表示?(100+x<300)
第五步,把一个100克的砝码换成50克,天平出现平衡。现在两边的质量怎样?用式子怎样表示?( 100+x=250)
2、教师:①观察100+x=250:这是一个等式吗?这个等式有什么特点?
②像100+x=250这样含有求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方程)
小结:像100+x=250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3、深入探讨理解:
①根据方程的含义,方程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②方程与等式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用集合图来表示吗?
写方程,加深对方程的认识:
三、练习巩固:
1、完成课本第54页做一做。在是方程的式子后面打上“√”。
判断并说胡理由。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一看是不是等式,二看有没有未知数。
2、判断,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1)等式都是方程,方程都是等式。 ( )
(2)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方程。 ( )
(3) 不是方程。 ( )
3、用方程表示下面的等量关系。
(1) 加上35等于91。 (2) 的3倍等于57。
(3) 减31的差是86。 (4)7.8除以 等于1.3。
4、先说出下面题目中的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然后用方程表示出各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1)文具店原有乒乓球40筒,卖出χ筒,还剩18筒。
(2)某班有男生23人,女生χ人,共有50人。
(3)小红买了5支铅笔,每支χ元,共付9元。
(4)一头大象重5.1吨,一头牛重χ吨,这头牛比大象轻4.75吨。
(5)甲地距乙地S千米,一辆汽车以每小时42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12小时到达。
5、开放题:妈妈生日到了,小明想用12元零花钱为妈妈买几枝康乃馨,康乃馨每枝X元,他的钱如果买4枝则多3.6元,如果买6枝则少0.6元。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选择有用的条件,你能列几个方程?(同桌议一议)
四、课堂总结:
教师:想一想,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反思:
学生对什么是方程都有所了解,本节课是成功的。
篇2:解简易方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 方程的意义
教学内容:数学书P53-54及“做一做”,练习十一1-3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2、会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会用方程的意义去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教具准备:天平、空水杯、水(可根据实际变换为其它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上课要用到一种重要的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对,它是天平。同学们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呢?天平由天平称与砝码组成,当放在两端托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根据这个原理,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
二、新知学习
1、实物演示,引出方程。
操作天平: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板书:1只空杯子=100克;
第二步,往往空杯子里倒入约150毫升水(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问:发现了什么?天平出现了倾斜,因为杯子和水的质量加起来比100克重,现在还需要增加砝码的质量。
第三步,增加100克砝码,发现了什么?杯子和水比200克重。现在,水有多重,知道吗?如果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一个式子该怎么表示杯子和水比200克重这个关系呢?100+x>200。
第四步,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平往砝码这边倾斜。问:哪边重些?怎样用式子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300.
第五步,把一个100克的砝码换成50克,天平出现平衡。现在两边的质量怎样?用式子怎样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250。
像这样含有求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对,叫方程。请大家试着写出一个方程。
2、写方程,加深对方程的认识。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看书第54页,看书上列出的一些方程,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小结:一个式子要是方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两个条件,一要是等式,二要含有求知数(即字母),这也是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的依据。
3、反馈练习。
完成做一做,在是方程的式子后面打上“√”。对于不是方程的几个式子要说明其理由。
4、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怎么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提问:方程是不是等式?等式一定是方程吗?
看“课外阅读”,了解有关方程产生的数学史。
三、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一第2题,先让学生说出图意,再根据图意再列出相应的方程。
2、独立完成第3题,评讲时,介绍什么叫数量关系要,然后让学生先说出各幅图中的数量关系,再说出相应的方程,同一幅图由于数量关系有不同的形式,因此方程形式也可能不同。
四、作业
练习十一第1题。
板书:
课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书P55-56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演示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让学生初步认识等式的基本性质。
2、利用观察天平保持平衡所发现的规律能直接判断天平变化后能否保持平衡。
3、培养学生观察与概括、比较与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能用自己的话来阐述天平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进而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教具准备:天平及相关物品。(也可以将插图制作成课件让学生逐步观察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用天平做过实验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天平去发现一些重要的规律,有信心吗?
二、新知探究
(一)探寻发现“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1”。
第一步,出示天平,左盘放一茶壶,右盘放两茶杯,天平保持平衡。问:这说明什么?如果设一把茶壶重a克,1个茶杯重b克,则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即a=2b(板),
第二步,问:想一想,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呢?待学生思考片刻,进而问:往两边各放一个茶杯,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教师演示加以验证,在已平衡的天平两边同时增加一个相同的杯子,天平保持平衡。这个过程可以表示为a+b=2b+b 。
第三步,问:如果两边各放上2个茶杯,天平还保持平衡?两边各放上同样的一个茶壶呢?学生回答后,老师一一演示验证。
第四步,想一想,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保持平衡?天平两边增加同样的物品,天平保持平衡。如果天平两边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会保持平衡吗?
第五步,在第三步的基础上同时减少一个茶壶,天平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2a-a=2b+a-a 。因此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概括起来可以怎么说?天平两边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会保持平衡。(课件)
第六步,应用,进一步验证。展示数学书P55页第2幅图的场景,1个花盆和几个花瓶同样重呢?该怎么办?两边同时减少一个花瓶,天平保持平衡。
(二)探寻发现“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2”。
第一步,出示天平,左盘放一瓶墨水,右盘放两个铅笔盒,天平保持平衡。一瓶墨水等于两个铅笔盒的质量,如果设一瓶墨水重c克,1个铅笔盒重d克,则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即c=2d(板),
第二步,问:想一想,如果在左边再放上1瓶墨水,右边再放上2个铅笔盒,天平还保持平衡吗?验证,天平两边加的东西不同,数量也不同,为什么还能保持平衡呢?学生可能会说,因为两边增加的质量相同,肯定;同时引导,天平左边的质量在原来的基础上发生了什么变化?(扩大了2倍),右边呢?(也扩大了两倍)因此,天平两边尽管所增加的东西不同,数量不同,但两边质量所发生的变化是相同的,都扩大了2倍,所以天平仍然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c×2=2d×2 。
第三步,刚才的演示反过来,就是天平两边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2c÷2=4d÷2。因此,天平除了在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会保持平衡外,还可怎么变换也可以保持平衡?归纳得出:天平两边物品的质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
第四步,进一步验证,出示P56的情景,问要求1个排球和几个皮球同样重该怎么办?两边质量同时缩小2倍,即把两边的球都平均分成2份,保留其中的一份,按其操作,天平保持平衡,得出结论:1个排球和3个皮球同样重。
(三)小结天平保持平衡的变换规律,引出等式不变的规律。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了什么,谁来总结一下。
得出天平保持平衡的变换规律:(1)天平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保持平衡;(2)天平两边的质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
老师引导:我们可以发现,天平保持平衡时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当天平两边发生变化时,等式的两边也在发生变化,天平保持平衡,等式也保持不变。从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我们可以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吗?想一想,四人小组讨论。
交流,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保持不变;(2)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不变。
三、练习。
实物演示并判断:(准备8袋花生,4袋盐)
天平两端分别放有一袋500克的盐和两袋250克的花生。
1、当两边各增加3袋同样的花生(250克/袋)时,天平是否保持平衡?为什么?
2、在“1”的基础上,现在将把天平两端的东西减少,怎样变化?可使天平依然保持平衡?怎么想的?(可抽学生上台动手操作。)
3、假如天平两端只能加与先前完全一样的东西,要保持平衡可以怎么做?怎么想的?
4、一端放有两袋1千克的白糖,另一端放有4袋500克的盐,问一袋白糖与几袋盐同样重,怎么想的?
五、小结。
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课后记:
篇3:第四单元简易方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教材简介:
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是用字母表示数和解简易方程,以及简易方程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本单元的内容分为两节,第一节的主要内容是用字母表示数、表示运算定律、计算公式和数量关系。第二节的主要内容是方程的意义,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解简易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些内容的编排体系如下表(见底部附件)。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够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
式,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
2、使学生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
1. 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
2. 用好教材资源,适当扩展联系实际的范围。
3. 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课时安排:
1.用字母表示数 3课时
2.解简易方程 12课时
1.用字母表示数
第一课时:用字母表示数(一)
教学内容:教材P44-P46例1-例3 做一做,练习十第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表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初步应用公式求周长、面积。
3、使学生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知道一个数的平方的含义及读写法。
4、在学习中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
教学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例1(1):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两行图中,数的排列规律。
问:每行图中的数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指名口答)
2、学生自己看书解答例1的(2)、(3)小题
提问请学生思考回答:这几小题中,要求的未知数表示的方法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用一些符号或字母来表示的)
师:在生活中、在数学中,我们经常用字母来表示数。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
问:你还见过那些用符号或字母表示数的例子?
如:扑克牌,行程A、B两地,C大调…….
二、新授:
1、学习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性质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例2:
(1)学生用文字叙述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运算定律。
(2)如果用字母a、 b或 c表示几个数,请你用字母表示这个运算定律。
(3)当用字母表示数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看书45页“用字母表示…….”这一段。
(4)你还能用字母表示其它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吗?
请学生在草稿本上能写几个写几个,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根据学生写的情况师逐一板书。(学生在表示时,一定要清楚表示的是哪一个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减法的性质:a-b-c=a-(b+c)
除法的性质:a÷b÷c=a÷(b×c)
2、教学字母与字母书写。
引导学生看书P45提问:在这些用字母表示的定律、性质中,哪一个运算符号可以省略不写?是怎样表示的?(请一生板演)
a×b=b×a (a×b)×c=a×(b×c)
可以写成:ab=ba或ab=ba (ab)c=a(bc)或(ab) c=a(bc)
(a+b)×c=a×c+b×c
可以写成:(a+b)c=ac+bc或(a+b)c=ac+bc
其它运算符号能省略吗?数字与数字之间的乘号能省略吗?为什么?(小组同学之间互相说说)师强调:只有字母与字母、数字与字母之间的乘号才可以省略不写。
3、教学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例3(1):
师:字母不但可以表示运算定律还可以表示公式、及数量关系。
用S表示面积,C表示周长,a表示边长你能写出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吗?
学生先自己试写,然后小组交流,看书讨论。
问:
(1)两个相同字母之间的乘号不但可以省略,还可怎样写?怎样读?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2)字母和数字之间的乘号省略后,谁写在前面?
a2表示什么?2a表示什么?
师强调:a 表示两个a相乘,读作a的平方。
口答结果:3的平方 5的平方 6的平方
省略数字和字母之间的乘号后,数字一定要写在字母的前面。
4、练习: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x×x m×m 0.1×0.1 a×6 3×n χ×8 a×c
教学例3(2):
学生自学并完成相关练习。两生板演。师强调书写格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1、2题。
要求:第1题在书上完成。第2题先写出字母公式,再应用公式计算。
2、练习十:第1-3题 先独立解答后,再集体评议。
四、总结:今天你学到什么知识,你体会到什么?(让学生自由畅谈)
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一)
乘法交换律:a×b=b×a S=a×a C=a×4
可以写成: ab=ba或ab=ba S =a2 C=4a
课后小记:
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系统接触代数知识。这一单元学生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初中代数知识的学习。因此,我将其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学习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时反馈出学生C与S不分。为此,我用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记忆:摸图形的周长时就要用手沿边画一周,所以是C;摸面积是时就要用手把物体的表面全部都摸到,所以是S。通过这种动作形象记忆法,绝大多数同学能够正确区别这两个字母的含义。
今天十分紧张的在一节课内完成了全部教学内容,但从作业反馈来看却差强人意。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省略乘号写出各式子问题较大。如b×1应该简写成b,而学生却常常会写成1b,没想到1乘任何数还得原数;x×x应该简写成x2,可学生却往往习惯于只省略乘号写成xx;(a+b)×2应该简写为2(a+b),而学生却常常会写成(a+b)2,忘记将数字放在字母的前面。
2、作业格式错误。部分学生求图形周长和面积时列式结果均正确,但却不喜欢将已知数据代入计算公式求值的格式。看来,这中间还需要一段适应调整的过程。
第二课时:用字母表示数(二)
教学内容:教材P47-P48例4 做一做,练习十第4-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常用数量关系,理解式子的含义。
3、能较熟练地利用公式、常用数量关系求值。
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常用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字母所表示的含义,知道在含有字母的式子中字母的取值是有一定范围的。
教学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字母表示数,有哪些好处?但要注意什么?
2、用字母a、b、c表示乘法分配律。
3、用S表示面积,C表示周长,a表示边长,b表示宽,写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4、下面各式中,哪些运算符号可以省略?能省略的就省略写出来。
2×3 a×7 14+b a÷7 a×a 5-x 0.6×0.6
二、新授。
导入: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计算公式,而含有字母的式子还可以表示数量。(板书课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1、教学例4(1):
(1)猜一猜老师今年多大了?(指几名学生来猜)
师:老师不告诉你们实际年龄,只告诉你们我比XX同学大23,请你们算一算,XX同学在1岁、2岁、3岁……到现在11岁时,老师各是多少岁?
跟着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
XX同学的年龄(岁) 老师的年龄(岁)
1 1+23=24
2 2+23=25
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接着写,其他同学在草稿本上写一写。
师:这样的式子还能写下去吗?(师在表下补一栏,并打上省略号)
师:XX同学的年龄在变,老师的年龄也在变,但有没有不变的?
师:这些式子,每个只能表示某一年爸爸的年龄。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吗?(可让同桌的两个同学小声讨论)
结合讨论情况师适时板书:
法1:XX的年龄+23岁=老师的年龄
法2:a+23
提问:比一比,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表示方法,为什么?让学生发表各自意见。
在式子a+23中,a表示什么?23表示什么?a+23表示什么?
(a表示XX的年龄,30表示老师比XX大的年龄,a+23即表示老师的年龄)
想一想:a可以是哪些数?a能是200吗?为什么?
(3)结合关系式解答:当a=15时,老师的年龄是多少?
2、小结: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运算定律、公式,也可以表示数量。
3、教学例4(2):
1969年7月21日,美国宇宙飞船“阿波罗11”号登上月球,首次实现人类登上月球的梦想。在月球上宇航员是跳着走路的,你知道是为什么吗?这是因为月球的引力只有地球的1/6。
引导学生看书讨论:(可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1)从图、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2)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吗?表中的X表示什么?6X呢?
(3)式子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出示举重记录的小资料。
人的寿命是有限的,能举起的重量也是有限的,因此,字母表示的数也是有限的。
(4)图中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多少?
6X=6×15=90,使学生掌握求含有字母算式值的正确写法。
请小组派代表回答以上问题。
4、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P48做一做 集体评议。
2、独立解答P49 第4题 做完后在投影仪上展示评议。(问问字母、式子表示的含义)
四、作业:
1、独立完成P50 第5题
2、独立完成P50 第6题
解答第6题时可提问:v = t = 让学生掌握三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注意巡视指导求式子值的书写格式。
即:S=vt=150×30=4500
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二)
例4(1): 例4(2):
法1: XX的年龄+23岁=老师的年龄 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6a
法2: a+23 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
当a=11时,老师的年龄是: 6a=6×15=90
a+23=11+23=34
教学反思:
本课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话题,探讨老师与郑X同学之间的年龄关系,引发学生自主思考,亲近数学,激发起他们对新知的学习热情,拉近了与新知的距离。学生在草稿本上由郑X同学的年龄计算老师年龄时,产生了厌烦的心理,自然而然地想到用更简便的方式来表示老师的年龄。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经历了由数到式的认识过程;在这一过程后,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简约美,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的理解。
困惑:教材50页第5题“鸟的骨骼约是体重的0.05~0.06倍,人的骨骼约是体重的0.18倍。一个人重a千克,骨骼约是( )千克。”按以往老教材的说法,这里只能说人的骨骼约是体重的18%。因为不足1倍,所以只能说是几分之几或零点一八,为何在这题还能以“倍”自居?不知道是否与老教材有所区别。
篇4:稍复杂方程(三)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课题:稍复杂方程(三)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会根据两个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列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解“已知有两个数的和或差,和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两数各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理解和掌握列方程解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2、在教学解题思路的同时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类比、比较的能力;
3、在解题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初步的类推和迁移的能力及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4、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学会根据两个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列方程解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恰当地设未知数,并根据数量据两个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铺垫: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填空。
(1)科技组的男同学人数是女同学的3倍。设女同学有X人,男同学有( )人;设男同学有X人,女同学有( )人。
(2)美术组的男同学人数比女同学多18人。设女同学有X人,男同学有( )人;设男同学有X人,女同学有( )人。
比较两种设求知数的方法,选择设哪个量为X,另一个量就比较容易表示?
(3)书法组有女同学X人,男同学人数是女同学的2.5倍。男同学有( )人,男女同学一共有( )人,男同学比女同学多( )人。
2、地球科普知识介绍,引出准备题。
(1)地球科普知识介绍:(电脑演示出现地球)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你对它了解多少呢?地球表面大部分的地方都被海洋所覆盖,海洋的面积要远远超出陆地的面积。因此,也有人把地球称为“水球”,所以通过卫星,地球看上去是漂亮的深蓝色。你想知道陆地面积、海洋面积到底有多少吗?好,下面你给老师提供一些信息。 (课件出示:地球上的陆地面积为1.5亿平方千米;
海洋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2.4倍;)
(2)教师:你能根据老师给出的关于地球面积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反馈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引出准备题:
地球上的陆地面积为1.5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2.4倍。地球的表面积是多少亿平方千米?
理解题意后,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并就学生找出数量关系, 独立完成计算。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 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
其中,海洋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2.4倍。
教师:现在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出例3: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2.4倍。
地球上的海洋面积和陆地面积分别是多少亿平方千米?
2、让学生比较复习题与例3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引导学生把准备题的线段图改为例3的线段图,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题意和找出题目中数量关系。
4、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这道题要求的数量有两个,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我们应设哪一个数量为x比较简便?为什么?
5、让学生任意选择一个喜欢的关系式尝试列方程解答。
6、反馈学生的尝试完成情况,引导学生列方程完成例3(重点在于解方程方法的指导)。
解:设陆地面积为X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为2.4X亿平方千米。
陆地面积+海洋面积=地球上的表面积
x+2.4x=5.1
(1+2.4)x=5.1 (这是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x=1.5
7、教师:方程求出了陆地面积后,海洋面积怎样求呢?根据是什么?
5.1-1.5=3.6 (利用和的关系)
或2.4X=1.5×2.4=3.6 (利用倍数的关系)
答:陆地面积为1.5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为3.6亿平方千米。
8、引导学生进行检验。
教师:我们做得对吗?如何检验呢?除了代入方程检验之外,还可以怎样验算?
9、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今天我们学习的列方程解决的这种问题有什么特点?怎样怎样列方程解答?
归纳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列方程解决的这种问题是已知两个数量的倍数关系,以及这两个数量的和或差的关系,求这两个数量各是多少?我们一般根据这两个数量的倍数关系,设一倍数的数量为x,另一个数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再根据这两个数量的和或差的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一个数量,最后再利用先求出的数量,求出另一个数量。
三、练习巩固:
1、解方程。
7x+9x=80 3.6x-0.9 x=5.4
2、看图列方程(单位:棵)
3、铅笔的支数是钢笔的3倍,铅笔比钢笔多8支,铅笔和钢笔各有多少支?列方程是( )。
解:设钢笔有x支,铅笔有3x支。
① 3x+x=8 ② 3x-x=8 ③ (x+8)÷x=3
4、、试一试,我能行:列方程解决问题。
(1)小英买了一枝铅笔和一个练习本,一共花了1.5元,练习本的价钱是铅笔价钱的2倍。铅笔和练习本的单价各是多少钱?
(2)小红妈妈年龄是小红的4倍,小红比妈妈少27岁。她们俩人的年龄各是多少岁?
板书设计:
稍复杂方程(三)
例3:解:设陆地面积为X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为2.4X亿平方千米。
陆地面积+海洋面积=地球上的表面积
x+2.4x=5.1
(1+2.4)x=5.1
x=1.5
5.1-1.5=3.6 (利用和的关系)
或 2.4X=1.5×2.4=3.6 (利用倍数的关系)
答:陆地面积为1.5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为3.6亿平方千米。
课后反思:
在稍复杂方程应用题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对应用题进行分类,因为并不是每一种应用题都要去分析数量关系,可以用画图、列表法等进行数量的分析,这样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篇5:稍复杂的方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1页例4,练习十一的第9-11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列方程解答问题的步骤和基本方法,能够正确列出ax=b的方程解答比较容易的问题。
2、自主探究,正确地列出方程解答问题。
3、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好习惯,并渗透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列出ax=b的方程解答比较容易的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题意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准备:例题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知道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每分钟浪费多少水吗?如果想要知道每分钟浪费的水,你能想到什么办法?
介绍教材中一位少先队员的做法:拿桶接了一段时间,然后称出其一共接了多少质量的水。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解方程]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61页例4的情境图,组织学生审题,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找出题目的等量关系。
提问:半小时的接水量表示什么?
每分钟滴水量、30分钟、半小时的滴水量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 每分钟滴水量×30=半小时滴水量
半小时滴水量÷每分钟滴水量=30
半小时滴水量÷30=每分钟滴水量]
3、根据等量关系式,哪些量是已知的?哪些量是未知的?我们应该设哪个量为未知数?
[板书:设每分钟滴水量为X克]
怎样根据等量关系列出议程,与同位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提醒:设每分钟滴水量为X克,与已知条件“共接水1.8千克”单位不一致,应该怎样解决呢?
[板书:1.8kg=1800g]
组织学生列出方程,并在课本上完成解题过程的填空。提醒学生要验算。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板书:解;设每分钟滴水量为X克。
每分钟滴的水×30=半小时滴的水
1.8kg=1800g
30x=1800
30x÷30=1800÷30
x=600
与同位交流验算的过程,集体核对。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练习十一第6题。让学生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指名口答。再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解答。
2、实践运用
学校买来20米长的布,准备做16件儿童表演服。每件儿童表演服用布多少米?
王老师买奖品,其中有42棵练习本,是日记本的3倍。日记本有多少本?
四、全课小结:说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解方程
例4
解:设每分钟滴水量为X克。
每分钟滴的水×30=半小时滴的水
1.8kg=1800g
30x=1800
30x÷30=1800÷30
x=600
验算(略) 答(略)
课后小记:
校领导对本课教学设计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1、从课堂反馈来看,本课的导入问题设计不太合适。当问“想要知道每分钟浪费的水,你能想到什么办法”时,学生回答拿一个容器接水龙头的滴水,1分钟后用工具测量所接水的质量。如果按学生的方法已经能够直接测量出结果,那还需要列方程解答吗?所以建议先出示“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浪费水,同学们拿桶接了半小时,共接了1.8千克水。”然后请同学们思考知道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什么问题,如何用算术方法解答,并说明列式理由。这样既能够直奔主题,又能够使学生主动思考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2学生质疑“我想知道这个水龙头1小时共浪费多少水”,教师以这个问题不是咱们本节课研究的重点,只请一名学生口头列式并计算出结果后即一笔带过。其实,这里可适当拓展,让学生也试着分析其数量关系式。
3学生在新授前通过预习共提出了以下五个想要了解的问题“我想知道这个水龙头1小时共浪费多少水”、“怎样求每分钟滴水量为多少”、“为什么要将1.8千克要化成克”、“列的方程是不是已经学过的”“这题除书上的解法外还有没有其他解法”5个问题。我在新授前解决了第1个问题,紧接着我将学生的问题按照教学的顺序重新进行了编号,在教学中接号依次解决。校领导建议这些问题不必编号,当教师进行到某个教学环节时,适时指明所需要解决的相应问题即可。
4在评课时,校领导首先让我自己谈一谈本课最成功与失败之处。当时,我就谈到学生质疑的水平还有待提高,他们只重结果,却没有刨根问底的精神。大家普遍只关注到怎样解决这一实际问题,却少有人去关注为什么可以这样列方程(算式)。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是在引导学生读题后,要求学生去分析三种数量之间的关系,再选择其中最喜欢的一种列方程或算式解答。等量关系的引入很被动,学生解决也很被动,此处他们的学习热情较质疑时明显下降。如何调整教学,能够使他们的情绪始终高昂呢?校领导建议: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再大胆些,放得更开些,由于有例3的学习作基础,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先尝试解答例题,不会的学生可以建议他们翻开书本自学,其他学生则独立完成。在全班交流时,通过追问的方式将三种数量关系式一一呈现出来。这样的学习就是自主探究式的学习,这样的学习,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
5、当教学完三种不同解法后,我请学生对不同解法进行点评,他们补充并完善了板书中的设和答,我也就顺手将答板书在黑板上,最后才对结果进行了验算。其实这种做法不严谨,应该先引导学生验算完后再写答,因为如果在难处中发现有错可以修正,不能写完答后再验算。
再教改进设计:
补充复习环节,请学生思考要求下列问题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还剩多少米布?
要求速度
平均每天跑多少米?
平均每分钟浪费多少水?
由最后一个问题直接引入本课的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同时能够顺畅地引入新课的学习。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三5页例1。练习十二的第1-6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形如ax±b=c的方程,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灵活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用意识与规范书写和自觉检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解形如ax±b=c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正确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 解方程。
X-2.5=10
0. 4X=12
3.2+X=40
2、 根据下列句子说出其数量间相等的关系。
1) 女生比男生人数的3倍少10人。
2) 这个月比上个月水电费的2倍多200元。
二、情景导入:
1、同学们见过足球吧?(出示1个足球)那你们观察过足球上的花纹有什么特点呢?
(出示例1)一起观察挂图,问:同学们能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要求什么问题?
2、师:几位同学的观察能力都很强。老师还知道:那款黑白相间的足球是1970年墨西哥世界杯的比赛用球,此后的一系列世界杯用球都是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的。
三、探究新知:
1、 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刚才有一位同学想知道黑色皮有多少块,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怎样解决黑色皮有多少块呢?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一部分学生用算术的方法解答,在学生讲解题思路时,老师可以用线路图表示; 另一部分学生找到题中的等量关系,并依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还有另外的学生找到另外的等量关系式,列方程。)
师:第一小组的同学用我们前面学过的知识成功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运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帮助分析,很善于动脑。其他同学依据不同的数据关系列出较复杂的方程,怎样解答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稍复杂的方程”。(板书课题)
2、 小组合作探究稍复杂方程的解法:
1) 生:我们还可以用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这个等量关系式列方程,最后求出 X=12,还要检验12是不是这个方程的解。(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解方程的步骤)
师:这位同学特别会想办法,利用我们原来学过简单方程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还有检验方程的好习惯。但像 2X-20=4 和 2X-4=20 这样的方程能转化成我们原来学过的简单的方程再解答吗?
2)(两个学生在黑板上展示两个不同方程的解法步骤,并检验)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这几个小组解答较复杂的方程都是先转化成简单的方程,然后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请同学们不要忘记,最后要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大家在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时候,有什么共同特点吗?步骤是什么呢?
(生答完特点后,师生共同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① 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表示;
② 分析、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③ 解方程;
④ 检验并写答语。)
四、 巩固拓展:
1、解下列方程
4X+13=365
8+4X=56
3X-2=28
2、说出数量间相等的关系。
故宫的面积比天安门广场面积的2倍少16万平方米。
猎豹的速度比大象的2倍还多30千米。
亚洲的面积比大洋洲面积的4倍还多812万平方千米。
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比水星绕太阳一周所用时间的4倍还多13天。
3、P66 第二题
五、 全课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P66-P67 练习十二 1、3、4
板书设计: 稍复杂的方程
例1
解:设共有X块黑色皮。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2X-20=4
2X-20+20=4+20
2X=24
2X÷2=24÷2
X=12
验算:方程左边=2X-20=2×12-20=4
方程的右边=4
左边=右边
所以X=12是方程的解
答:共有12块黑色皮。
课后小记:
本节课担负着双重任务,不仅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等量关系,学会列方程,同时还要教会他们解形如ax±b=c的方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节奏的调控,重难点处应把握好轻重缓急。
在尝试用算术方法解答此题过程时,我班学生错误频频。有的用20÷2-4,还有的用(20-4)÷2……。当然,也正是由于有了这些错误才使得学生对方程充满期待,正是因为这些错误才使学生倍感方程的“好”、“顺”、“易”。所以,错误并不可怕,合理利用它可以成为课堂的“催化剂”、“助动器”。
在教学例题时,我根据学生思维特点将教材中介绍的方程“2X-20=4”改为了“2X-4=20”对学生进行重点指导。因为根据条件“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学生更容易分析得出“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的块数”的等量关系式。
教学困惑:当一题多解时,教材如果只呈现一种解法时,这种方法往往是其中最简洁、最容易理解、更值得推荐的方法。可这一课为何会采用“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呢?难道这个关系式比其它两种更好理解吗?
篇6:第四单元简易方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杜玉梅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够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2.使学生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材说明
1.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及其地位作用。
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是用字母表示数和解简易方程,以及简易方程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学了一定的算术知识(如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及其应用),已初步接触了一点代数知识(如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用○、△或□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一般地说,在小学教学简易方程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一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因为对小学生来说,从具体事物的个数抽象出数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现在由具体的、确定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变的数,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而且,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解发展到列出方程解,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是有助于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的算术知识。通过用字母表示所学过的数量关系、运算定律以及一些图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同时,由于用字母表示比用文字表述更简明易记,所以便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三是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的衔接。让学生初步接触一点代数知识,能使学生摆脱算术思维方法中的某些局限性(逆向思考,未知数不参加运算,等于缺少一个条件,思维的步骤增加),为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做好认识的准备和铺垫。
本单元的内容分为两节,第一节的主要内容是用字母表示数、表示运算定律、计算公式和数量关系。第二节的主要内容是程的意义,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解简易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解简易方程
第一课时 方程的意义
教学内容:数学书P53-54及“做一做”,练习十一1-3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2、会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会用方程的意义去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上课要用到一种重要的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对,它是天平。同学们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呢?天平由天平称与砝码组成,当放在两端托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根据这个原理,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
二、新知学习
1、实物演示,引出方程。
操作天平: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板书:1只空杯子=100克;
第二步,往往空杯子里倒入约150毫升水(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问:发现了什么?天平出现了倾斜,因为杯子和水的质量加起来比100克重,现在还需要增加砝码的质量。
第三步,增加100克砝码,发现了什么?杯子和水比200克重。现在,水有多重,知道吗?如果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一个式子该怎么表示杯子和水比200克重这个关系呢?100+x>200。
第四步,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平往砝码这边倾斜。问:哪边重些?怎样用式子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300.
第五步,把一个100克的砝码换成50克,天平出现平衡。现在两边的质量怎样?用式子怎样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250。
像这样含有求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对,叫方程。请大家试着写出一个方程。
2、写方程,加深对方程的认识。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看书第54页,看书上列出的一些方程,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小结:一个式子要是方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两个条件,一要是等式,二要含有求知数(即字母),这也是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的依据。
3、反馈练习。
完成做一做,在是方程的式子后面打上“√”。对于不是方程的几个式子要说明其理由。
4、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怎么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提问:方程是不是等式?等式一定是方程吗?
看“课外阅读”,了解有关方程产生的数学史。
三、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一第2题,先让学生说出图意,再根据图意再列出相应的方程。
2、独立完成第3题,评讲时,介绍什么叫数量关系要,然后让学生先说出各幅图中的数量关系,再说出相应的方程,同一幅图由于数量关系有不同的形式,因此方程形式也可能不同。
四、作业
练习十一第1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书P55-56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演示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让学生初步认识等式的基本性质。
2、利用观察天平保持平衡所发现的规律能直接判断天平变化后能否保持平衡。
3、培养学生观察与概括、比较与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能用自己的话来阐述天平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进而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用天平做过实验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天平去发现一些重要的规律,有信心吗?
二、新知探究
(一)探寻发现“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1”。
第一步,出示天平,左盘放一茶壶,右盘放两茶杯,天平保持平衡。问:这说明什么?如果设一把茶壶重a克,1个茶杯重b克,则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即a=2b(板),
第二步,问:想一想,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呢?待学生思考片刻,进而问:往两边各放一个茶杯,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教师演示加以验证,在已平衡的天平两边同时增加一个相同的杯子,天平保持平衡。这个过程可以表示为a+b=2b+b 。
第三步,问:如果两边各放上2个茶杯,天平还保持平衡?两边各放上同样的一个茶壶呢?学生回答后,老师一一演示验证。
第四步,想一想,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保持平衡?天平两边增加同样的物品,天平保持平衡。如果天平两边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会保持平衡吗?
第五步,在第三步的基础上同时减少一个茶壶,天平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2a-a=2b+a-a 。因此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概括起来可以怎么说?天平两边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会保持平衡。(课件)
第六步,应用,进一步验证。展示数学书P55页第2幅图的场景,1个花盆和几个花瓶同样重呢?该怎么办?两边同时减少一个花瓶,天平保持平衡。
(二)探寻发现“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2”。
第一步,出示天平,左盘放一瓶墨水,右盘放两个铅笔盒,天平保持平衡。一瓶墨水等于两个铅笔盒的质量,如果设一瓶墨水重c克,1个铅笔盒重d克,则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即c=2d(板),
第二步,问:想一想,如果在左边再放上1瓶墨水,右边再放上2个铅笔盒,天平还保持平衡吗?验证,天平两边加的东西不同,数量也不同,为什么还能保持平衡呢?学生可能会说,因为两边增加的质量相同,肯定;同时引导,天平左边的质量在原来的基础上发生了什么变化?(扩大了2倍),右边呢?(也扩大了两倍)因此,天平两边尽管所增加的东西不同,数量不同,但两边质量所发生的变化是相同的,都扩大了2倍,所以天平仍然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c×2=2d×2 。
第三步,刚才的演示反过来,就是天平两边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2c÷2=4d÷2。因此,天平除了在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会保持平衡外,还可怎么变换也可以保持平衡?归纳得出:天平两边物品的质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
第四步,进一步验证,出示P56的情景,问要求1个排球和几个皮球同样重该怎么办?两边质量同时缩小2倍,即把两边的球都平均分成2份,保留其中的一份,按其操作,天平保持平衡,得出结论:1个排球和3个皮球同样重。
(三)小结天平保持平衡的变换规律,引出等式不变的规律。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了什么,谁来总结一下。
得出天平保持平衡的变换规律:(1)天平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保持平衡;(2)天平两边的质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
老师引导:我们可以发现,天平保持平衡时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当天平两边发生变化时,等式的两边也在发生变化,天平保持平衡,等式也保持不变。从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我们可以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吗?想一想,四人小组讨论。
交流,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保持不变;(2)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不变。
三、练习。
实物演示并判断:(准备8袋花生,4袋盐)
天平两端分别放有一袋500克的盐和两袋250克的花生。
1、当两边各增加3袋同样的花生(250克/袋)时,天平是否保持平衡?为什么?
2、在“1”的基础上,现在将把天平两端的东西减少,怎样变化?可使天平依然保持平衡?怎么想的?(可抽学生上台动手操作。)
3、假如天平两端只能加与先前完全一样的东西,要保持平衡可以怎么做?怎么想的?
4、一端放有两袋1千克的白糖,另一端放有4袋500克的盐,问一袋白糖与几袋盐同样重,怎么想的?
四、小结。
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书P57,及“做一做”,练习十一第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题目,让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
2、会检验一个具体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掌握检验的格式。
3、进一步提高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比较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复习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及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学习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会逐渐发现到它的重要作用了。
二、新知学习。
1、解决问题。
出示P57的题目,从图上可以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天平保持平衡说明什么?杯子与水的质量加起来共重250克。
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这一等量关系吗?得到:100+x=250,x是多少方程左右两边才相等呢?也就是求杯子中水究竟有多重。如何求到x等于多少呢?学生先自己思考,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并把各种方法记录下来。
全班交流。可能有以下四种思路:
(1)观察,根据数感直接找出一个x的值代入方程看看左边是否等于250。
(2)利用加减法的关系:250-100=150。
(3)把250分成100+50,再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或者利用对应的关系,得到x的值。
(4)直接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
对于这些不同的方法,分别予以肯定。从而得到x的值等于150,将150代入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3、认识、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得出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
像这样,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刚才,x=150就是方程100+x=250的解。
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刚才,我们用这几种方法来求100+x=250的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这两个概念说起来差不多,但它们的意义却大不相同,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
方程的解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方程的解是解方程的目的。
4、练习。(做一做)
齐读题目要求。
怎么判断X=3是不是方程的解?将x=5代入方程之中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写作格式是:方程左边=5x
=5×3
=15
=方程右边
所以,x=3是方程的解。
用同样的方法检查x=2是不是方程5x=15的解。
二、作业。
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题,强调书写格式。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书P59及“做一做”,练习十一第5-7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图例,根据等式不变的规律会解方程。
2、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
3、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迁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等式在哪些情况下变换仍然保持不变呢?等式这些规律在方程中同样适用吗?完全可以,因为方程就是等式,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解方程。板书:解方程。
二、新知学习
(一) 教学例1
出示例1,从图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图中表示了什么样的等量关系?盒子中的皮球与外面的3皮个球加起来共有9个,方程怎么列?得到x+3=9
要求盒子中一共有多少个皮球,也就是求x等于什么,我们该怎么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求出方程的解呢?
抽答。
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3,左右两边仍然相等。板书:x+3-3=9-3
化简,即得: x=6
这就是方程的解,谁再来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解方程的?
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因为,两边减去3以后,左边刚好剩下一个x,这样,右边就刚好是x的值。因此,解方程说得实际一点就是通过等式的变换,如何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x即可。
追问:x=6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x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数值,因此不带单位。
要检验x=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还需要验算。怎么验算呢?可抽学生回答。
板书:方程左边=x+3
=6+3
=9
=方程右边
所以, x=6是方程的解。
小结:通过刚才解方程的过程,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书写的过程中写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二) 教学例2
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我们再来解一个方程。
出示方程:3x=18,怎样才能求到1个x是多少呢?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如有问题,可以出示书上的示意图帮助分析。
抽答,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即可。为什么两边同时除以的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刚好把左边变成1个x。让学生打开书59页,把例2中的解题过程补充完整。
展示、订正。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或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这是我们解方程常用的两种方法,想不想用它们来试一试呢?
(三) 反馈练习
1、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先找到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解方程。集体评讲。
2、思考“想一想”:如果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乘上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依据是什么?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试着解方程:x-2.4=6 x÷9=0.7 (强调验算)
(四) 课堂作业:“做一做”第2题。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讨论:什么时候应该在方程的两边加,什么时候该减,什么时候该乘,什么时候该除呢?
四、作业:练习十一5-7题。
篇7:第四单元简易方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一、教学内容
1.用字母表示数
2.简易方程(解方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够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2.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
本单元的作用
1.从具体到抽象、个别到一般的一次飞跃。
具体的物(3个苹果)----数(3)----字母(用字母a表示3)
用一个符号表示一个数(常量)----用一个符号表示可变的、抽象的数(变量)
2.有助于对所学的算术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理解。
运算定律、周长与面积计算公式
3.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的衔接,初步渗透代数的思想。
(1)算术思维方法存在局限性:※逆向思考,※未知数不参加运算,等于缺少一个条件,思维的步骤增加。
(2)代数方法是数学的一般方法,在这里学习方程,可先行渗透代数方法。
课标对这方面内容的规定和说明:
(1)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3)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如3x+2=5,2x-x=3)。
和义务教材对比,有以下不同:
(1)解方程的方法
九义教材:利用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
实验教材:利用等式的性质,思路更统一,基本方程的解法可归结为“两边同时加上、减去、乘上、除以同一个数(除法时此数不能为0)”。
从已有的实验来看,方程解法的这种改变学生是可以接受的。在培训过程中,也有很大一部分老师认可这种改变。
(2)方程的类型
由于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实验教材删去了a-x=b 、a÷x=b的方程基本类型(不是不能解,是解答过程比较麻烦,如果学生列出这样的方程,一是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解方程的方法,二是可以引导学生列出其同解方程,如x+b=a、bx=a)。
增加了a(x±b)=c的类型。
(3)解方程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有机整合。
九义教材:先独立学习解方程,再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重难点分散。
实验教材:为了突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方程是根据现实素材而列出来的,因此解方程的过程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尤其是在“稍复杂的方程”部分,两者完全融合。
三、具体内容
标题 例题安排
第1节 用字母表示数 例1 用字母表示数
例2 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例3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例4 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第2节 方程的意义 方程的意义
等式基本性质一
等式基本性质二
解 方 程 方程的解、解方程
例1 解形如x±a=b的方程
例2 解形如ax=b或x÷a=b的方程
例3 列方程解加减计算的问题
例4 列方程解乘除计算的问题
稍复杂的方程 例1 解方程ax±b=c及其应用
1.用字母表示数
例1(用字母表示某个具体的数)
通过复习以前所学知识,巩固用符号、字母表示某个具体的、特定的数,渗透求未知数的思想,从符号表示逐渐过渡到字母表示,并引出例2。
例2(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1)使学生认识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简明性、优越性,一是可以表示一般规律,二是叙述方便。在这儿,字母不止表示一个特定的数,而是表示一般的数。
(2)两字母相乘的表示法。
(3)教材上只给出乘法交换律的表示法,要求学生自己写出其他定律。
“你知道吗?”
介绍单位名称的字母表示法,今后教材中的单位名称一般用字母表示,面积单位可放在例3平方的表示法以后再教学。
例3(用字母表示面积和周长计算公式)
(1)两个过程:用公式表示面积、周长公式是一个一般化的过程(具体到抽象),而根据公式计算某一具体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则是一个特殊化的过程(代入求值)。代入求值在这儿要多加训练,后面解方程的验算就是一个代入求值的过程。
(2)平方的表示,数与字母相乘的表示。
例4(代数式)
(1) 用一个代数式可以表示两个含义:数量、数量关系。如a+30可以表示爸爸的年龄,也可以表示爸爸与小红年龄之间的关系。
(2) 通过归纳法,从具体到一般,得出代数式的表示法,渗透函数思想,第1小题是加减法数量关系,第2小题是乘除法关系。
(3) 渗透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定义域)。
(4) 代入求值。
练习十
出现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如第6、7题的速度、时间、路程以及单价人、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
2.解简易方程
方程的意义
(1)通过用天平称量物体的活动引出方程概念,与后面利用天平原理解方程相一致。
(2)前面已经有了列代数式的基础,因此天平左边的代数式学生比较容易列出来。
(3)通过两边物体轻重的直观比较引出不等式及方程。
(4)根据方程的概念自己写一些方程,范围可以很广,可以包括多元方程,只要符合方程的定义即可。
天平原理(等式性质)
(1)利用直观的形式使学生理解天平平衡的两条原理(在方程中相当于作同解变换):
天平保持平衡的原理1: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2:两边同时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2)其中第二、四个图蕴含了解方程的思路(即天平的左边只留下一种物体,在解方程时,最终目标是使方程左边只剩下未知数)。
解方程
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
(1)利用前面天平平衡的素材直接给出现成的方程,因此不涉及到如何列方程。
(2)利用已有知识,通过四种不同的方法求出未知数的值,其中一种方法就是后面要学到的一般的解方程的方法。再给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等概念。
解基本的方程
例1(x+a=b)
(1) 情境相对简单,利用直观即很容易列出方程,因此重点不是列方程而是解方程。
(2) 天平原理的直观演示与抽象的方程解法相对应。
(3) 重点突出“为什么要减3”这一问题,目的是使方程一边只剩下未知数。
(4) 验算。就是前面所学的代入求值的过程。
例2(ax=b)
具体过程同例1。“除以几”要求学生根据直观图自行探索。
x-a=b、x÷a=b这两种类型的解法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迁移类推,不出专门例题,在“做一做”中出现。
※解方程的一般性方法、步骤也要求学生自行总结。
例3(列方程解形如x±a=b的问题)
(1) 结合现实情境。
(2) 先给出算术解法,但在用算术方法解答时实际已经把“今天水位超过警戒水位0.64米”转化成了“警戒水位比今天水位低0.64米”,就是所谓的逆思考。
(3) 由于列方程解决问题时未知数是参与运算的,所以第一步要把未知数设成一个“假设已知数”。
(4) 第二步,根据题目中信息的叙述方式,通过顺向思考列出数量关系。由于是刚接触方程,列出文字性的数量关系对于学生正确地列出方程是很重要的。
(5) 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此时数量关系中的每一部分都是作为“已知数”参与运算的),解方程和验算的过程在这儿不是重点,可让学生独立完成。
例4(列方程解形如ax=b或x÷a=b的问题)
(1)基本过程同例3,可更多地让学生自主探究,列方程的过程中要注意单位统一,如把“半小时”写成“30分”,把“1.8千克”化成“1800克”。
(2)渗透环保教育。
练习十一
第8~11题结合生活实际,取材面宽。
篇8:解简易方程(四)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新塘小学 何济勇
教学内容:P105~106页例5、6和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ax±bx=c这一类简易方程的解法,知道计算这类方程的道理。
2、能正确解ax+bx=c的方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 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转化的观点。培养学生认真计算,自觉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ax+bx=c这一类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化简形如ax+bx的含有字母的式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解下列方程
3x-43=27 3x+4×3=27
二、新授
1、出示下图:看图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板书: 4x+3x (4+3)x
说明:这个式子中含有两个未知数。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解简易方程。(板书课题)
(1)这个式子怎样计算呢?学生分组讨论怎样计算,师巡视。
(2)分组汇报讨论结果: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认为4x表示4个x,3x表示3个x,4x+3x一共是(4+3)个x,也就是7x。或者先求一共有多少部车:4+3,再求一共多少元,就是(4+3)x=7x。
(3)教师对两种思考给以充分肯定后说明:两种思考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最后的结果都是正确的。板书如下:
4x+3x=(4+3)x=7x
答:这一天共卖出玩具车7X元。
(4)思考:上午比下午多卖多少元?口头列式后,板书:4X-3X=X。
(5)订正并提示:1个x,可以写成x,1可以省略不写。
(6)引导学生小结:一个式子中如果含有两个x的加减法,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和式子所表示的意义,将x前面的因数相加或相减,再乘以x,计算出结果。
(7)练习:
4X+5X= 3.5t-t= 7b+b= 12a-2a-4a=
3X+6X-8X= 2X+5X+3=
学生自己计算结果,集体订正。
订正时注意特殊类型如:3.5t-t 3x+6x-8x 2X+5X+3
2、将上题补充条件和问题:“玩具车一天共卖得56元,每辆玩具车多少钱?”
(1)生尝试列方程解答,师个别指导。
(2)集体订正,让学生讲计算过程,并板书解题过程。
解方程4x+3x=56
解: 7x=56
x=8
检验:把x=8代入原方程。
左边=4×8+3×8=56,右边=56。
左边=右边
所以x=5是原方程的解。
3、练习:P106做一做: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计算小数时要注意小数点。
4、拓展:
师:其实,用方程解决问题在人类历史上早有出现,你们知道吗?请看书P106。
生看书后让他们谈一谈自己的古朴,以激发他们热爱数学的感情。
三、巩固练习
1、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X”
(1)5x-4.7x==1.7x ( )
(2)8x+0.06x=8.06x ( )
(3)3.5x-x=3.4x ( )
2、P107第4题。
3、对比练习:解下列方程
3X+2=20 3X+2X=20 3X+2X+5=20
4、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方程与前几节课学习的方程有什么不同?解这样的方程首先应该怎么做?
四、作业
P107第2题。
篇9:中位数的统计意义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例3及“做一做”
例3要求出小强获胜的可能性是多大,首先应找出小丽和小强玩“石头、剪子、布”的所有可能的结果。
从表中可见,一共有9种可能的结果,因为每人出石头、剪子、布的可能性都相同,所以上述9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都相等,均为 。其中小强获胜的结果有3种,小丽获胜的结果有3种,平的结果也有3种,故小强获胜的可能性是3× = ,同理,小丽获胜的可能性也是 ,所以用“石头、剪子、布”来决定谁跳是公平的。
为了不重复、不遗漏地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教学时可让学生结合以前学的排列组合知识进行思考。在找出游戏的所有可能结果后,应引导学生认识到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都相等。
做一做。
为了求摆出的三位数是单数的可能性,首先应罗列出3,5,6这三张卡片能够摆出的所有三位数, 6个三位数中单数有4个,双数有两个,所以摆出的三位数是单数的可能性是 ,是双数的可能性是 。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利用以前学习的排列组合方法,以保证在罗列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除了列举法,也可根据单数和双数的特性来分析问题。判断一个数是单数还是双数主要看这个数的个位,若个位上的数字是单数,则该数就是单数,反之,则说明该数是双数。现在来看3,5,6这3个数字,3,5都是单数,只有6是双数,所以当3或5都放在个位时,组成的三位数就是单数,只有当6放在个位时,组成的三位数才是双数,因而摆出的三位数是单数的可能性是 ,是双数的可能性是 。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个游戏规则对猜“摆出的三位数是双数”的一方不利,所以游戏不公平。
练习二十二
第1题,从4张数字卡片中任意抽取两张,这是一个组合问题,共有 种,分别是:①2,3;②2,7;③2,8;④3,7;⑤3,8;⑥7,8。其中第一种和第五种情况下两数的乘积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所以可排除,即有效的组合有4种。在这4种组合中,乘积是2的倍数的有3种(2,7;2,8;7,8),乘积是3的倍数的有1种(3,7),所以这个玩法不公平。
根据已有的规则,为了使游戏公平,则必须换掉卡片2或卡片8,并且新加的数字卡片应满足如下条件:该数字是不能被3整除的奇数,如5,11等。教学时,应注意说明当两个数的乘积既不能被2整除又不能被3整除时,也要重来。
第2题,投掷一粒骰子,朝上的数字有6种可能的结果,根据乘法原理,同时掷两粒骰子时,则可能出现的结果共有6×6=36种,并且这36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都相等,均为 。与此对应,36种情况下两个数字的和的分布情况如下表阴影部分所示: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7
2 3 4 5 6 7 8
3 4 5 6 7 8 9
4 5 6 7 8 9 10
5 6 7 8 9 10 11
6 7 8 9 10 11 12
从表中可见,和是单数的结果有18种,所以和是单数的可能性是 ,同理,和是双数的可能性也是 ,故这个游戏对双方是公平的。
第3题,本题是开放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从熟悉的游戏、活动中寻找题材,先探究这些游戏、活动的规则是否对比赛各方都公平,如果不公平,则根据等可能性思想,对游戏的规则进行矫正,或重新制定,直到使其满足公平性。
2.理解,会求数据的中位数;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会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统计量。
例4
通过解决“用什么数表示第3组同学的掷沙包水平比较合适”这一问题,引出了中位数的概念。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知道用平均数来描述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比较方便和适用,但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有直接的关系,任意一个数据大小的变化都会对平均数值产生影响,从而很自然地引入中位数的概念。
教学时,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层次:一是引入中位数的必要性;二是定义中位数的概念时,要突出中位数的统计意义;三是阐明中位数与平均数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教学时应把中位数特点讲清楚,让学生明白: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数据就是中位数,它的优点是不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如在本例中,因为有两个特同学的成绩太高,严重偏离了大多数同学的水平,这时用中位数来表示第3组同学掷沙包的一般水平就比较合适。另外,计算中位数前首先应将该组数据按照大小顺序进行排列,再找出处于最中间位置的数据。
最后,教师可适当小结一下,使学生认识到平均数与中位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但针对具体的一组数据来说,则应根据数据组中各个数据的分布情况,合理选择适当的统计量。如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严重偏大或偏小时,就最好选用中位数来表示该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例5
设计本例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中位数的概念,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体会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作用。
本例呈现了几名男生的跳远成绩,并从平均数和中位数两个角度对该数据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用中位数代表这组成绩的一般水平更合适。针对给定的一组数据,判断某个统计量优劣的标准就是该统计量是否包含了数据组足够多的信息量,是否很好地反映了该组数据的大部分特征,也即该统计量蕴涵了更多的有关该组数据的信息。对例5而言,7名男生跳远成绩的平均数是2.96,中位数是2.89,分析发现有5名男生的成绩都低于平均值,从而说明在这里用平均数来代表该组成绩不太合适,应选用中位数。为让学生更完整地掌握求给定一组数据的中位数的方法,在本例最后,有意将原数据组的7个数据变成了8个,以向学生介绍当一组数据有偶数个数据时中位数的求法。
教学时可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分析平均数和中位数的特点,并引导他们结合本例的实际情况,以做出合理的选择。
练习二十三
第1题,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根据7名同学的成绩估一估他们跳绳的一般水平大约应是多少,然后再分别计算出平均数和中位数,比较后再选择合适的统计量。
第2题,本题的编写意图有两点:一是使学生认识到当一组数据中没有特别偏大或偏小的数据时,平均数和中位数这两个统计量都能较好地反映该组数据的统计特征;二是让学生初步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大小关系:当一组数据中所有比中位数小的数与中位数之差的和小于所有比中位数大的数与中位数之差的和时,中位数就比平均数小,反之中位数就比平均数大。
第3题,通过展示两个公司职工工资情况统计表,说明在生活中要特别警惕平均数的误用,要看清在平均数掩盖下的事实真相,以帮助我们在生活中作出科学合理的选择。
普通职员在公司里占绝大多数,所以他们的工资更能代表公司职工工资的一般水平,这实际上也是工资统计表里的中位数,从而也与前面学习的用“中位数代表全体数据的一般水平更合适”相一致。用平均工资来反映该公司职工工资的一般水平并不合适。
如果爸爸想应聘公司的员工,从工资水平的角度考虑应该选择甲公司,因为甲公司普通职员的工资是1200元,高于乙公司的1100元。
第4题,这是一道实践活动题,同时又是一道开放题,可让学生小组合作开展调查活动。首先是确定需要调查的内容,如调查本班同学视力情况,调查一个年级学生的身高、体重等,并制定好相应的调查计划,作好统计表,然后在全班(全年级或全校)的同学中进行调查。调查后把结果反映在设计好的统计表里,由此求出所收集数据的中位数,特别应让学生说说中位数的意义。例如在视力情况的调查中,如果中位数显示的视力结果是没有近视,则说明全班同学有一半以上都没有近视,反之则说明全班同学患近视的人数超过了一半。
五、教学建议
1.注重学生对等可能性思想的理解,淡化纯概率数值的计算。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存在两类不同的现象:确定性现象(即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和随机现象(即不确定事件)。概率论就是研究随机现象的规律性的数学分支。在小学阶段设置简单的“概率”内容,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随机思维,让其学会用概率的眼光去观察大千世界,而不仅仅是以确定的、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事物。因此,在可能性知识的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对学生概率素养的培养,增强学生对随机思想的理解,而不要把丰富多彩的可能性内容变成了机械的计算和练习。
2. 加强学生对中位数在统计学意义上的理解。
中位数和平均数一样,也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一个统计量。教学时应注意结合学生已经很熟悉的平均数,对比教学,以帮助学生厘清两者的联系和区别,使他们明白:平均数主要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中位数则更好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中等水平(或一般水平)。
在教学中,教师应选择恰当的数据组,以反映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价值,在与平均数的对比中体现中位数的特点。如例4、例5的数据组中,因个别数据严重偏大,影响到平均数也偏大,导致平均数不能很好地代表该组数据的总体水平,而中位数的优势正好能够避免一些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因而在这样的场合中,中位数就能很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3. 加强动手操作,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游戏、活动(如掷硬币、玩转盘、摸卡片等),让学生亲自动手试验,在试验中直观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探究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与等可能性事件的关系等,使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篇10:如何利用方程来解应用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书P58-P59及“做一做”,练习十一第5-7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图例,根据等式不变的规律会解方程。
2、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
3、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迁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等式在哪些情况下变换仍然保持不变呢?等式这些规律在方程中同样适用吗?完全可以,因为方程就是等式,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解方程。板书:解方程。
二、新知学习
(一) 教学例1
出示例1,从图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图中表示了什么样的等量关系?盒子中的皮球与外面的3皮个球加起来共有9个,方程怎么列?得到x+3=9
要求盒子中一共有多少个皮球,也就是求x等于什么,我们该怎么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求出方程的解呢?
抽答。
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3,左右两边仍然相等。板书:x+3-3=9-3
化简,即得: x=6
这就是方程的解,谁再来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解方程的?
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因为,两边减去3以后,左边刚好剩下一个x,这样,右边就刚好是x的值。因此,解方程说得实际一点就是通过等式的变换,如何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x即可。
追问:x=6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x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数值,因此不带单位。
要检验x=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还需要验算。怎么验算呢?可抽学生回答。
板书:方程左边=x+3
=6+3
=9
=方程右边
所以, x=6是方程的解。
小结:通过刚才解方程的过程,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书写的过程中写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二) 教学例2
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我们再来解一个方程。
出示方程:3x=18,怎样才能求到1个x是多少呢?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如有问题,可以出示书上的示意图帮助分析。
抽答,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即可。为什么两边同时除以的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刚好把左边变成1个x。让学生打开书59页,把例2中的解题过程补充完整。
展示、订正。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或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这是我们解方程常用的两种方法,想不想用它们来试一试呢?
(三) 反馈练习
1、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先找到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解方程。集体评讲。
2、思考“想一想”:如果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乘上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依据是什么?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试着解方程:x-2.4=6 x÷9=0.7 (强调验算)
(四) 课堂作业:“做一做”第2题。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讨论:什么时候应该在方程的两边加,什么时候该减,什么时候该乘,什么时候该除呢?
四、作业:练习十一5-7题。
五、板书:
课后记: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书P60:例3、及61页的做一做,练习十一的第8题。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如何利用方程来解应用题
2、能比较熟练地解方程。
3、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找题中的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解下列方程:
x+5.7=10 x-3.4=7.6 1.4x=0.56 x÷4=2.7
学习方程的目的是为了利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节课就来学习如何用方程来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二、新知学习。
1、教学例3.
(1) 出示题目。(课件)
出示洪泽湖的图片,介绍到:洪泽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江苏西部淮河下游,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但每当上游的洪水来临时,湖水猛涨,给湖泊周围的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危险。因此,密切注视水位的变化情况,保证大坝的安全十分重要,如果湖水到了警戒水位的高度,就要引起高度警惕,超出警戒水位越多,大坝的危险就越大。下面,我们来就来看一则有关大坝水位的新闻。谁来当主持人,为大家播报一下。
“今天上午8时,洪泽湖蒋坝水位达14.14m,超过警戒水位0.64m.”
我们结合这幅图片来了解一下,课件演示警戒水位、今日水位,及其关系。
同学们想想,“警戒水位是多少米?”
(2) 分析,解题。
根据刚才所了解的信息,这个问题中有哪几个关键的数量呢?警戒水位、今日水位、超出部分。
它们之间有哪些数量关系呢?(板)
警戒水位+超出部分=今日水位①
今日水位-警戒水位=超出部分②
今日水位-超出部分=警戒水位③
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3) 评讲、交流。(侧重如何用方程来解决本题。)
学生展示,可能会是算术方法,也可能列方程。对于算术方法,给予肯定即可。
学生列出的方程可能有:
① x+0.64=14.14 ②14.14﹣x= 0.64 ③14.14﹣0.64= x
每一种方法,都需要学生说出是根据什么列出的方程。
如第一种,学生根据的是“警戒水位+超出部分=今日水位”这一数量关系(由于左右相等,也称等量关系)所得到的。解出方程,注意书写格式,并记着检验(口头检验)。
对于第二种,可以肯定学生所列的方程是正确的,但方程不容易解,为什么呢?因为x是被减去的,因此,在小学阶段解决问题,列的方程,未知数前最好不是减号。
对于第三种,可让学生让算术解法与之作比较,让其发现,大同小异,因此,在列方程的过程中,通常不会让方程的一边只有一个x。
(4) 小结
在解决问题中,我们是怎样来列方程的?
将未知数设为x,再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三、练习。
(5) 解决“做一做”中的问题。
从题中知道哪些信息?有哪些等量关系?
用方程解决问题,四人小组交流方法,评讲,特别提醒:别忘了检验。
(6) 独立完成练习十一中的第8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应用题)还有什么问题?
五、板书
列方程解应用题
解:警戒水位+超出部分=今日水位① x+0.64=14.14
今日水位-警戒水位=超出部分② x+0.64-0.64=14.14-0.64
今日水位-超出部分=警戒水位③ x=13.5
答
篇11:稍复杂的方程(一)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题:稍复杂的方程(一)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稍复杂的方程.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培养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与规范书写和自觉检验的习惯。
4、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用方程解“已知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铺垫:
1、根据下面叙述说说相等关系,并写出方程。
(1)公鸡x只,母鸡30只,是公鸡只数的2倍。
(2)公鸡有x只,母鸡有30只,比公鸡只数的2倍少6只。
2、足球知识引出准备题:
准备题:一个足球上有12块黑色皮,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共有多少块白色皮?
理解题意后,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并就学生找出数量关系, 独立完成计算。
二、探究新知 :
1、引入和出示例1:足球上黑色的皮都是五边形,白色的皮都是六边形的。白色皮共有20块,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共有多少块黑色皮?
让学生比较复习题与例1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引导学生把准备题的线段图改为例1的线段图,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题意和找出题目中数量关系。
3、教师:哪个数量是未知的?怎样设未知数X呢?请同学们任意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关系式尝试列方程解答。
4、反馈学生的尝试完成情况,引导学生列方程完成例1(重点在于解方程方法的指导)。
解:设共有x块黑色皮。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2x一20=4
2x一20+20=4+20
2x=24
2x÷2=24÷2
x=12
5、引导学生口头验算。
6、引导学生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①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表示。
②分析、找出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列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写出答案。
三、练习巩固:
1、完成课本66页练习十二第1题:解方程。
3x+6=18 2x-7.5=8.5
16+8x=40 4x-3×9=29
2、找出数量关系,只列方程不计算。(课件出示)
(1)图书室有文艺书180本,比科技书的2倍多20本,科技书x本。
(2)养鸡厂养母鸡400只,比公鸡的2倍少40只,公鸡x只。
(3)学校饲养小组今年养兔25只,比去年养的只数的3倍少8只,去年养兔x只。
3、试一试,我能行:列方程解决问题。
(1)共有1428个网球,每5个装一筒,装完后还剩3个。一共装了多少筒?
(2)北京故宫的面积是72万平方米,比天安门广场面积的2倍少16万平方米。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米?
(3)猎豹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能达到每小时110km,比大象的2倍还多30km。大象最快能达到每小时多少km?
(4)世界上最大的洲是亚洲,最小的洲是大洋州,亚洲的面积比大洋州面积的4倍还多812万平方千米。大洋州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四、全课总结:
教师: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板书设计:
稍复杂的方程
解:设共有x块黑色皮。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2x一20=4
2x一20+20=4+20 (把2x看作一个整体。)
2x=24
2x÷2=24÷2
x=12
答:共有12块黑色皮。
稍复杂方程(二)
课题:稍复杂方程(二)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景掌握根据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列方程,会把小括号内的式子看作一个整体求解的思路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来理解两积之差、两商之和、两商之差的数量关系,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经历算法多样化的过程,利用迁移类推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正确地寻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能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解题。
教学难点:正确地寻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并会解稍复杂的方程。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铺垫:
1、根据问题说出求问题的数量关系。
(1)足球和篮球一共有多少个?
(2)每枝钢笔比每枝铅笔贵多少少?
(3)王师傅每小时比李师傅每小时少加工零件多少个?
2、情景导入,引出准备题:
(1)教师: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是水果盛产的季节,天气慢慢变凉,而且比较干燥,同学们可以多吃些水果。你喜欢吃什么水果呢?在家里,妈妈经常买水果给你们吃吗?下面我们来看看小红的妈妈今天买了些什么水果?(出示准备题)
(2)准备题:妈妈买了苹果和梨各2千克,苹果每千克2.4元,梨每千克2.8元,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
理解题意后,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并就学生找出数量关系, 独立完成计算。
二、探究新知 :
1、教师:(电脑出示例2图)请同学们认真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能得出那些的数学信息?你能根据你得出的数学信息,编一道应用题吗?
引导学生编出例2:妈妈买了苹果和梨各2千克,一共要付10.4元,梨每千克2.8元,
苹果每千克多少元?
2、让学生比较复习题与例2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引导学生把准备题的线段图改为例2的线段图,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题意和找出题目中数量关系。并让学生任意选择一个喜欢的关系式尝试列方程解答。
4、反馈学生的尝试完成情况,引导学生列方程完成例2(重点在于解方程方法的指导: 会把小括号内的式子看作一个整体求解)。
解;设苹果每千克x元。
方法一: 苹果的总价+梨的总价=总钱数
2x+2.8× 2=10.4
2x+5.6=10.4
2x+5.6-5.6=10.4-5.6
2x=4.8
2x÷2 =4.8÷2
x=2.4
方法二: 两种水果的单价总和× 2=总钱数
(x-+2.8)×2=10.4
(x+2.8)× 2÷2=10.4÷2
x十2.8=5.2
x+2.8-2.8=5.2-2.8
x=2.4
答:苹果每千克2.4元。
5、比较两种解法。
教师:这两种解法2x+2.8× 2=10.4和(x-+2.8)×2=10.4,有什么联系?
小结:这两种解法,实际上是应用了乘法分配。
三、练习巩固:
1、完成课本71页练习十三第1题:解下列方程。(第二行两小题。)
8(x-6.2)=41.6 (x-3)÷2=7.5
熟练之后可以简化解方程过程的书写。如:
8(x-6.2)=41.6 熟练以后: 8(x-6.2)=41.6
解:8(x-6.2)÷8=41.6÷8 解: x-6.2=41.6÷8
x-6.2=5.2 x-6.2=5.2
x-6.2+6.2=5.2+6.2 x=5.2+6.2
x=11.4 x=11.4
2、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不计算。
(1)甲、乙两个工程队共同铺铁路,16天共铺2144米。甲队每天铺70米,乙队每天铺多少米?
解:设乙队每天铺X米。
(2)妈妈去超市买了3千克苹果和2千克橙子,共花了19.6元。苹果每千克4.8元,橙子每千克多少元?
解:设橙子每千克X元。
(3)甲、乙两艘轮船同时从一个码头向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船每小时行23.5千米,乙船每小时行21.5千米。航行几小时后两船相距315千米?
解:设航行X小时后两船相距315千米。
3、完成课本课本71页练习十三第2题。(课件出示情境图)
先让学生说说从情境图中得到的数学信息,再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最后独立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设儿童票每张X元。
成人票的总价+儿童票的总价=总钱数
4×2+2X=11
8+2X=11
2X=11-8
2X=3
X=3÷2
X=1.5
4、提高题:请同学们两人小组交流合作根据方程:(26+x)×3=150试着口头编出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并解答。
四、课堂总结:
五、课堂检测:
1、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46厘米,宽是28厘米。它的长是多少厘米?
2、杭州到宁波的铁路长168千米,甲乙两列火车分别从两城同时相向开出,经过1.5小时相遇。甲火车平均每小时行54千米,乙火车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板书设计:
稍复杂方程(二)
例2:解;设苹果每千克x元。
方法一: 苹果的总价+梨的总价=总钱数
2x+2.8× 2=10.4
2x+5.6=10.4
2x+5.6-5.6=10.4-5.6
2x=4.8
2x÷2 =4.8÷2
x=2.4
方法二: 两种水果的单价总和× 2=总钱数
(x-+2.8)×2=10.4
(x+2.8)× 2÷2=10.4÷2
x十2.8=5.2
x+2.8-2.8=5.2-2.8
x=2.4
答:苹果每千克2.4元。
课后反思:
学生在解方程时方法不对,总不能把2X等这一类型的方程中把2X看作一个数,所以教学中要重视方法的讲解。
篇12:第四单元简易方程1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用字母表示数(一)
教学内容:教材P44-P46例1-例3 做一做,练习十第1-3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表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初步应用公式求周长、面积。
3、使学生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
教学重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
教学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例1(1):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两行图中,数的排列规律。
问:每行图中的数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指名口答)
2、学生自己看书解答例1的(2)、(3)小题
提问请学生思考回答:这几小题中,要求的未知数表示的方法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用一些符号或字母来表示的)
师:在数学中,我们经常用字母来表示数。
问:你还见过那些用符号或字母表示数的例子?
如:扑克牌,行程A、B两地,C大调…….
二、新授:
1、学习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性质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例2:
(1)学生用文字叙述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运算定律。
(2)如果用字母a、 b或 c表示几个数,请你用字母表示这个运算定律。
(3)当用字母表示数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看书45页“用字母表示………….”这一段。
(4)你还能用字母表示其它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吗?
请学生在草稿本上能写几个写几个,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根据学生写的情况师逐一板书。(学生在表示时,一定要清楚表示的是哪一个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减法的性质:a-b-c=a-(b+c)
除法的性质:a÷b÷c=a÷(b×c)
2、教学字母与字母书写。
引导学生看书P45提问:在这些用字母表示的定律、性质中,哪一个运算符号可以省略不写?是怎样表示的?(请一生板演)
a×b=b×a (a×b)×c=a×(b×c)
可以写成:ab=ba或ab=ba (ab)c=a(bc)或(ab) c=a(bc)
(a+b)×c=a×c+b×c
可以写成:(a+b)c=ac+bc或(a+b)c=ac+bc
其它运算符号能省略吗?数字与数字之间的乘号能省略吗?为什么?(小组同学之间互相说说)师强调:只有字母与字母、数字与字母之间的乘号才可以省略不写。
3、教学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例3(1):
师:字母不但可以表示运算定律还可以表示公式、及数量关系。
用S表示面积,C表示周长,a表示边长你能写出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吗?
学生先自己试写,然后小组交流,看书讨论。
问:(1)两个相同字母之间的乘号不但可以省略,还可怎样写?怎样读?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2)字母和数字之间的乘号省略后,谁写在前面?
师强调:a 表示两个a相乘,读作a的平方;
省略数字和字母之间的乘号后,数字一定要写在字母的前面。
4、练习: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x×x m×m 0.1×0.1 a×6 3×n χ×8 a×c
教学例3(2):
学生自学并完成相关练习。两生板演。师强调书写格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1、2题。
要求:第1题在书上完成。第2题先写出字母公式,再应用公式计算。
2、练习十:第1-3题 先独立解答后,再集体评议。
四、总结:今天你学到什么知识,你体会到什么?(让学生自由畅谈)
板书: 用字母表示数(一)
乘法交换律:a×b=b×a S=a×a C=a×4
可以写成: ab=ba或ab=ba S =a2 C=4a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用字母表示数(二)
教学内容:教材P47-P48例4 做一做,练习十第4-6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常用数量关系。
3、能较熟练地利用公式、常用数量关系求值。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常用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字母表示数,有哪些好处?但要注意什么?
2、用字母a、b、c表示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分配律等。请学生结合字母表示的运算定律说说其含义。
3、用S表示面积,C表示周长,a表示边长,b表示宽,写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4、下面各式中,哪些运算符号可以省略?能省略的就省略写出来。
2×3 a×7 14+b a÷7 a×a 5-x 0.6×0.6
二、新授。
1、教学例4(1):
(1)引导学生看书提问:从图、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A、爸爸比小红大30岁。 B、当小红1岁时,爸爸岁,……
师:这些式子,每个只能表示某一年爸爸的年龄。
(2)启发学生: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吗?(可让同桌的两个同学小声讨论)
结合讨论情况师适时板书:
法1:小红的年龄+30岁=爸爸的年龄
法2:a+30
提问:比一比,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表示方法,为什么?让学生发表各自意见。
在式子a+30中,a表示什么?30表示什么?a+30表示什么?
(a表示小红的年龄,30表示爸爸比小红大的年龄,a+30即表示爸爸的年龄)
想一想:a可以是哪些数?a能是200吗?为什么?
(3)结合关系式解答:当a=11时,爸爸的年龄是多少?学生把算式和
结果填在书上。
2、小结: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运算定律、公式,也可以表示数量。
3、教学例4(2):
引导学生看书讨论:(可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1)从图、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2)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吗?
(3)式子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
(4)图中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多少?
请小组派代表回答以上问题。
4、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P48做一做 集体评议。
2、请学生结合自己的身高、体重情况,算算自己的标准体重,并讨论:比标准体重轻说明什么?如果比标准体重重,又说明什么?
3、独立解答P49 第4题 做完后在投影仪上展示评议。(问问字母、式子表示的含义)
四、作业:1、独立完成P50 第5题
2、独立完成P50 第6题
解答第6题时可提问:u = t = 让学生掌握三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注意巡视指导求式子值的书写格式。
即:S=ut=150×30=4500 (注:这里求出来的值不带单位名称)
板书: 用字母表示数(二)
例4(1): 例4(2):
法1: 小红的年龄+30岁=爸爸的年龄 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6a
法2: a+30 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
当a=11时,爸爸的年龄是: 6a=6×15=90
a=30=11+30=45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用字母表示数(三)
教学内容:练习课,教材P51-P52 练习十第7-13题
教学目的:1、能较熟练的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常用数量关系、数量。。
3、会利用公式、常用数量关系求值。
教学重、难点:能熟炼地运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
1、填空:(1)a+a=( ) a×a=( )
(2)当a=5时,2a=( ),a的平方=( )
2、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操,五年级站了x列,平均每列20人,六年级有a人。说出下面各式所表示的意义:
(1) 30x (2)30x+a (3)a-30x
3、小结;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数量关系,也可以表示数量。
二、综合练习:
1、独立解答P51 第7题 师巡视指导个别学困生。
投影展示,集体评议,注意评讲求值的书写格式。
2、讨论口答P51 第8题 注意指导学生理解(3)小题,3x表示投中3分球得的总分数。
3、分小组完成P51 第9题 请几个小组派代表说说式子表示的含义。
4、独立完成P52 第10-12题 师注意巡视指导学困生。
三、全课总结:通过练习,你还有什么疑困?你觉得你掌握得比较好的知识是什么?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地方是什么?
四、发展练习:
1、讨论P52 第13题 请学生先独立思考,再集体讨论。
2、在下面算式中,a、b、c、s各代表什么数?
a b c s
× 9
s c b a
篇13:第四单元简易方程2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2. 解简易方程
第一课时 方程的意义
教学内容:数学书P53-54及“做一做”,练习十一1-3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2、会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会用方程的意义去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教具准备:天平、空水杯、水(可根据实际变换为其它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上课要用到一种重要的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对,它是天平。同学们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呢?天平由天平称与砝码组成,当放在两端托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根据这个原理,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
二、新知学习
1、实物演示,引出方程。
操作天平: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板书:1只空杯子=100克;
第二步,往往空杯子里倒入约150毫升水(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问:发现了什么?天平出现了倾斜,因为杯子和水的质量加起来比100克重,现在还需要增加砝码的质量。
第三步,增加100克砝码,发现了什么?杯子和水比200克重。现在,水有多重,知道吗?如果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一个式子该怎么表示杯子和水比200克重这个关系呢?100+x>200。
第四步,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平往砝码这边倾斜。问:哪边重些?怎样用式子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300.
第五步,把一个100克的砝码换成50克,天平出现平衡。现在两边的质量怎样?用式子怎样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250。
像这样含有求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对,叫方程。请大家试着写出一个方程。
1、写方程,加深对方程的认识。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看书第54页,看书上列出的一些方程,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小结:一个式子要是方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两个条件,一要是等式,二要含有求知数(即字母),这也是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的依据。
1、反馈练习。
完成做一做,在是方程的式子后面打上“√”。对于不是方程的几个式子要说明其理由。
2、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怎么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提问:方程是不是等式?等式一定是方程吗?
看“课外阅读”,了解有关方程产生的数学史。
四: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一第2题,先让学生说出图意,再根据图意再列出相应的方程。
2、独立完成第3题,评讲时,介绍什么叫数量关系要,然后让学生先说出各幅图中的数量关系,再说出相应的方程,同一幅图由于数量关系有不同的形式,因此方程形式也可能不同。
五、作业:练习十一第1题。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书P55-56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演示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让学生初步认识等式的基本性质。
2、利用观察天平保持平衡所发现的规律能直接判断天平变化后能否保持平衡。
3、培养学生观察与概括、比较与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能用自己的话来阐述天平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进而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教具准备:天平及相关物品。(也可以将插图制作成课件让学生逐步观察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用天平做过实验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天平去发现一些重要的规律,有信心吗?
二、新知探究
(一)探寻发现“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1”。
第一步,出示天平,左盘放一茶壶,右盘放两茶杯,天平保持平衡。问:这说明什么?如果设一把茶壶重a克,1个茶杯重b克,则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即a=2b(板),
第二步,问:想一想,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呢?待学生思考片刻,进而问:往两边各放一个茶杯,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教师演示加以验证,在已平衡的天平两边同时增加一个相同的杯子,天平保持平衡。这个过程可以表示为a+b=2b+b 。
第三步,问:如果两边各放上2个茶杯,天平还保持平衡?两边各放上同样的一个茶壶呢?学生回答后,老师一一演示验证。
第四步,想一想,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保持平衡?天平两边增加同样的物品,天平保持平衡。如果天平两边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会保持平衡吗?
第五步,在第三步的基础上同时减少一个茶壶,天平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2a-a=2b+a-a 。因此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概括起来可以怎么说?天平两边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会保持平衡。(课件)
第六步,应用,进一步验证。展示数学书P55页第2幅图的场景,1个花盆和几个花瓶同样重呢?该怎么办?两边同时减少一个花瓶,天平保持平衡。
(二)探寻发现“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2”。
第一步,出示天平,左盘放一瓶墨水,右盘放两个铅笔盒,天平保持平衡。一瓶墨水等于两个铅笔盒的质量,如果设一瓶墨水重c克,1个铅笔盒重d克,则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即c=2d(板),
第二步,问:想一想,如果在左边再放上1瓶墨水,右边再放上2个铅笔盒,天平还保持平衡吗?验证,天平两边加的东西不同,数量也不同,为什么还能保持平衡呢?学生可能会说,因为两边增加的质量相同,肯定;同时引导,天平左边的质量在原来的基础上发生了什么变化?(扩大了2倍),右边呢?(也扩大了两倍)因此,天平两边尽管所增加的东西不同,数量不同,但两边质量所发生的变化是相同的,都扩大了2倍,所以天平仍然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c×2=2d×2 。
第三步,刚才的演示反过来,就是天平两边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2c÷2=4d÷2。因此,天平除了在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会保持平衡外,还可怎么变换也可以保持平衡?归纳得出:天平两边物品的质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
第四步,进一步验证,出示P56的情景,问要求1个排球和几个皮球同样重该怎么办?两边质量同时缩小2倍,即把两边的球都平均分成2份,保留其中的一份,按其操作,天平保持平衡,得出结论:1个排球和3个皮球同样重。
(三)小结天平保持平衡的变换规律,引出等式不变的规律。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了什么,谁来总结一下。
得出天平保持平衡的变换规律:(1)天平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保持平衡;(2)天平两边的质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
老师引导:我们可以发现,天平保持平衡时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当天平两边发生变化时,等式的两边也在发生变化,天平保持平衡,等式也保持不变。从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我们可以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吗?想一想,四人小组讨论。
交流,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保持不变;(2)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不变。
三、练习。
实物演示并判断:(准备8袋花生,4袋盐)
天平两端分别放有一袋500克的盐和两袋250克的花生。
1、当两边各增加3袋同样的花生(250克/袋)时,天平是否保持平衡?为什么?
2、在“1”的基础上,现在将把天平两端的东西减少,怎样变化?可使天平依然保持平衡?怎么想的?(可抽学生上台动手操作。)
3、假如天平两端只能加与先前完全一样的东西,要保持平衡可以怎么做?怎么想的?
4、一端放有两袋1千克的白糖,另一端放有4袋500克的盐,问一袋白糖与几袋盐同样重,怎么想的?
四:小结。
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书P57,及“做一做”,练习十一第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题目,让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
2、会检验一个具体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掌握检验的格式。
3、进一步提高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比较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复习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及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学习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会逐渐发现到它的重要作用了。
二、新知学习。
1、解决问题。
出示P57的题目,从图上可以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天平保持平衡说明什么?杯子与水的质量加起来共重250克。
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这一等量关系吗?得到:100+x=250,x是多少方程左右两边才相等呢?也就是求杯子中水究竟有多重。如何求到x等于多少呢?学生先自己思考,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并把各种方法记录下来。
全班交流。可能有以下四种思路:
(1)观察,根据数感直接找出一个x的值代入方程看看左边是否等于250。
(2)利用加减法的关系:250-100=150。
(3)把250分成100+50,再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或者利用对应的关系,得到x的值。
(4)直接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
对于这些不同的方法,分别予以肯定。从而得到x的值等于150,将150代入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2、认识、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得出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
像这样,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刚才,x=150就是方程100+x=250的解。
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刚才,我们用这几种方法来求100+x=250的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这两个概念说起来差不多,但它们的意义却大不相同,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
方程的解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方程的解是解方程的目的。
3、练习。(做一做)
齐读题目要求。
怎么判断X=3是不是方程的解?将x=5代入方程之中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写作格式是:方程左边=5x
=5×3
=15
=方程右边
所以,x=3是方程的解。
用同样的方法检查x=2是不是方程5x=15的解。
二、作业。
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题,强调书写格式。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课后反思:
篇14:绍兴县小学数学第八次备课(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编写者单位:绍兴县钱清镇中心小学 编写者姓名:孟彩娟 编号:
教材内容:方程的意义
教材分析:
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因此我设计教学方程的概念是从等式引入的,教材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首先通过天平演示,说明天平平衡的条件是左右两边所放物体质量相等。同时得出一只空杯正好100克。然后在杯中倒入水,并设水重x克,让学生说出能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出来,让学生知道方程源于生活。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组图形的变化,逐步引出等式,从而由不等到相等,引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在此基础上,一方面让学生列举像方程这样的式子,并予以区别,强化方程的意义。另一方面通过三位小朋友写方程,让学生初步感知方程的多样性。
“做一做”让学生判断哪些是方程,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方程的意义。在这儿,一般只要求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所以只要学生知道什么是方程,能判断就可,不必在概念上过分纠缠,更不必拓展太多,以免加重学生负担。
“你知道吗?”的阅读资料简要介绍了有关方程的一些史料。让学生只需感知,不作记忆的要求。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方程这块内容是第一次正式接触,虽然在这学期开始的作业本中有几次方程的题出现,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在他们头脑中还没有过方程这样的表象,所以授新课就要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开始,从他们知道的东西,如跷跷板到天平,然后再过渡到方程。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把握学生的接受能力,这节课只要学生能理解和判断,不能过分纠缠概念上问题和其他课外的知识,如果要学生了解太多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反而使学生因难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基础不太好、理解能力不太强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对新的内容不容易接受,特别是概念课,所以让学生课前预习会对这些学生有一定的帮助。在课堂上多让学生看形象的事物,从而理解概念,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
教学目标:1. 通过天平演示,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 使学生能够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
重点难点: 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课前准备: 课件、天平、带有磁铁的卡纸、彩色记号笔。
教学过程: 修改意见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一些数量关系,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已知我们学校有3077位同学,再加上所有老师,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师生一共有多少人吗?(板书:3077+ x)。学得真不错,今天我们要进一步来研究这些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所隐藏着的数学奥秘,想知道吗?请你用饱满的姿态告诉老师!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第一幅图:先展示翘翘板,然后以动画形式分别让两只小鸡跳到翘翘板左边(重量分别为300克、200克),一只500克的小鸭跳到翘翘板右边,翘翘板摇晃后平衡。
师:请同学们仔细看大屏幕。
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问:谁能用式子表示翘翘板的平衡情况?(卡片出示300+200=500)
师:在数学中与翘翘板原理一样的工具,你知道是什么吗?(生答:天平)
(出示天平)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用到的称量工具--天平。天平是由天平秤和砝码组成的。砝码有不同,越大就越重。把要称量的物体放在左边的托盘,右边的托盘放上相应的砝码,当天平平衡、指针指在正中央,说明这个物体的重量就是砝码的重量。
2.课件出示第二幅图:一个天平左盘上放了一个玻璃杯,右盘上放了100 g重的砝码,正好平衡。
师:请看这幅图。
思考: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生答。
师:对,我们找到了这样一个等量关系,(课件出示:1个空杯子=100g)
3. 课件出示第三幅图:一个天平左盘上放了一个加约150毫升水(红色)的玻璃杯,右盘上放了100 g重的砝码,天平左低右高。
师:如果我们在杯中加约150毫升的水呢?为了大家看得更清楚,老师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
问:这时发生了什么变化?(生能答:杯子里倒了水,水有重量,天平就不平衡了。)
问:如果水重x克,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结果吗?
生回答后,课件、卡片出示:100+X>100
4.课件出示第四幅图:一个天平左盘上放了一个加了水的玻璃杯,右盘上加了100 g重的砝码,天平还是左低右高。
师:天平出现了倾斜,因为杯子和水的质量加起来比100克重,要使天平平衡,该怎么做?(增加砝码)对,要需要增加砝码的质量。
师:怎么样?刚才左低右高,现在呢?(生能答:还要加砝码)那就在加100 g重的一个砝码。(课件演示:右盘上再放100 g重的砝码,天平出现左高右低。)
师:现在什么情况?(生答:左高右低)这种情况你能用式子来表示吗?可以同桌讨论。
学生回答后课件、卡片出示: 100+X<300
问:观察列出的两个式子,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这个问题可能稍有难度,教师可以引导:当天平两边不平衡,一边比一边重时,要表示两边的关系,我们就可以用这样的不等式表示。(板书:不等式)
问: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不等式吗?
(学生列出不等式,教师选择两个写在卡片上贴于黑板。)
5. 课件出示第五幅图:一个天平左盘上放了一个加了水的玻璃杯,右盘上放了250 g重的砝码,天平平衡。
师:下面老师把其中一个100 g重的砝码换成50 g重的砝码。你再来观察一下。
(学生看到都说:平衡了)
问:谁来表示这个式子?
学生回答后课件、卡片出示:100+X=250
问:为什么用“=”呢?(平衡就是相等了)
问:哦,那这个式子与刚才两个不等式比较最大不同是什么?(生能答,不能教师引导:这个式子中间是等号,叫等式。板书:等式)
问:能再举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生举例,教师选择三个写在贴于黑板的卡片上。)
这时黑板上的卡片有:
300+200=500 100+X<300
100+X>100 100+X=250
80+X>100 100+50<300
5×a=40 X+200 X+X=8
三、探究交流,抽象概括
1.分类、建构概念
让全班观察黑板上的8个算式,根据它们的特点,小组讨论,试将他它们分类并说明理由。
学生讨论。
问:谁来说说你们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的?
(1)如果学生中有“是否含有未知数”(板书:含有未知数)“是否是等式”(板书:等式)这两类的重点说,其余的口头交流。
(2)让按“是否含有未知数”分的学生把式子分成两堆。
问: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结果。这一种分法,我们得到的这几个式子是什么式子?(含有未知数)那这几个呢?(没有未知数)
问:你能把这一种(指含有未知数)再分成两类吗?怎么分?指名板演。
(或者让按“是否是等式”分的学生把式子分成两堆。
问: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结果。这一种分法,我们得到的这几个式子是什么式子?(是等式)那这几个呢?(不是等式)
问:你能把这一种(指是等式)再分成两类吗?怎么分?指名板演。
根据学生的思路来讲。)
问:你们发现了这一类式子有什么特点?(揭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师: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我们把它叫做方程。(板书: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一起读一遍。(学生齐读)这也是我们今天这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方程的意义)
2.理解、巩固概念
师:自己理解一下方程的概念,方程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未知数和等式)
师:你会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生答:会。)请四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写两个,其他同学在作业纸上写。
写好后,请同学们用手势一起判断对错,说说你是怎么判断的。同桌互改。
小结: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一看是不是等式,二看有没有未知数。
(出示课件)问:老师这儿也有几个式子,它们是方程吗?(用手势表示,随机让学生说说为什么)
6+x=14 3+x 50÷2=25 ab=18
6+x>23 51÷a=17 x+y=18
问:通过这几道题的练习,你对方程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1)未知数不一定用X表示。
(2)未知数不一定只有一个。
四、巩固提高,形成技能
1.判断
下边哪些式子是方程?(课本54页“做一做”)
35+65=100 x -14>72
y+24 5x+32=47
28<16+14 6(a+2)=42
2.你知道吗?
课件动态显示关于方程的小知识。
你知道吗?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会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了。在我国古代,大约两千年前成书的《九章算术》中,就记载了用一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史料。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国数学家笛卡儿第一个提倡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数,才形成了现在的方程。
3.练练思维
孟老师今年的年龄加上7就是30岁,你知道老师今年几岁了吗?
某同学今年的年龄的2倍是22岁,他今年几岁?
4.提高智慧
小刚集邮共360张,小红集邮共400张,怎么才能使两人的邮票张数一样多?
5.数学游戏:小博士用他的手遮住了所写的内容。他想让你们猜猜他写的式子是不是方程。(用多媒体设计出手的形状盖在方格上)
(1)□ +X > 40 (不是)
(2)X÷□=80 (是)
(3)3×□=24 (不一定)
让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第三题:如果方格中填的是未知数这个式子就是方程,如果填的是8就不是方程,填其它的数就是一个错误的算式。)
五、总结提升。
回想一下刚才我们上课开始写的那个表示我们全校师生总人数的式子,现在老师告诉你一共有3193人,你能得到怎样一个方程并知道老师有多少人吗?(116人)好聪明!这是我们下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希望同学们也能像今天一样积极动脑,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去解开更多生活中的未知数,去迎接更多新的挑战!
作业设计:
1.作业本25页。
2.口算一页。
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
3077+ x
等式
不等式
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篇15:第8课时:用方程解决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P60:例3、及61页的做一做,练习十一的第8题。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如何利用方程来解应用题
2、能比较熟练地解方程。
3、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等量关系的能力。
知识重难点 找题中的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辅助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解下列方程:
x+5.7=10 x-3.4=7.6 1.4x=0.56 x÷4=2.7
学习方程的目的是为了利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节课就来学习如何用方程来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二、新知学习。
1、教学例3.
(1) 出示题目。(课件)
出示洪泽湖的图片,介绍到:洪泽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江苏西部淮河下游,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但每当上游的洪水来临时,湖水猛涨,给湖泊周围的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危险。因此,密切注视水位的变化情况,保证大坝的安全十分重要,如果湖水到了警戒水位的高度,就要引起高度警惕,超出警戒水位越多,大坝的危险就越大。下面,我们来就来看一则有关大坝水位的新闻。谁来当主持人,为大家播报一下。
“今天上午8时,洪泽湖蒋坝水位达14.14m,超过警戒水位0.64m.”
我们结合这幅图片来了解一下,课件演示警戒水位、今日水位,及其关系。
同学们想想,“警戒水位是多少米?”
(2)分析,解题。
根据刚才所了解的信息,这个问题中有哪几个关键的数量呢?警戒水位、今日水位、超出部分。
它们之间有哪些数量关系呢?(板)
警戒水位+超出部分=今日水位①
今日水位-警戒水位=超出部分②
今日水位-超出部分=警戒水位③
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3)评讲、交流。(侧重如何用方程来解决本题。)
学生展示,可能会是算术方法,也可能列方程。对于算术方法,给予肯定即可。
学生列出的方程可能有:
① x+0.64=14.14 ②14.14﹣x= 0.64 ③14.14﹣0.64= x
每一种方法,都需要学生说出是根据什么列出的方程。
如第一种,学生根据的是“警戒水位+超出部分=今日水位”这一数量关系(由于左右相等,也称等量关系)所得到的。解出方程,注意书写格式,并记着检验(口头检验)。
对于第二种,可以肯定学生所列的方程是正确的,但方程不容易解,为什么呢?因为x是被减去的,因此,在小学阶段解决问题,列的方程,未知数前最好不是减号。
对于第三种,可让学生让算术解法与之作比较,让其发现,大同小异,因此,在列方程的过程中,通常不会让方程的一边只有一个x。
(4)小结
在解决问题中,我们是怎样来列方程的?
将未知数设为x,再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课堂练习(1)解决“做一做”中的问题。
从题中知道哪些信息?有哪些等量关系?
用方程解决问题,四人小组交流方法,评讲,特别提醒:别忘了检验。
(2)独立完成练习十一中的第8题。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应用题)还有什么问题?
课后追记
让学生看懂线段图并尝试画出线段图,然后在线段图上标注相应的已知数字和未知数X,是帮助学生理解并列出方程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列方程解应用题
解:警戒水位+超出部分=今日水位① x+0.64=14.14
今日水位-警戒水位=超出部分② x+0.64-0.64=14.14-0.64
今日水位-超出部分=警戒水位③ x=13.5
答:警戒水位是13.5米。
篇16:五年级上解方程(二)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nbs p;“解方程(二)”说课稿
一、 说教材
1、教材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58-59页,例1例2。
2、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掌握了求未知数x的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等概念,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为今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会解简单的方程,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3)结合教学,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学习态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4、教学重点及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教具:天平一只,算式卡片若干张,茶叶筒一只。
二 、说教法学法
(一) 创设情境,自主体验
本课以游戏导入,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平衡,自主体验,积累数学材料,为更好地引入新课,理解概念作铺垫。并且无论是生活中有趣的平衡现象,还是天平称东西的实际状态,都无不放射出科学的光芒,它们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兴趣的激发,知识的体验,更有潜在的科学态度和求真求实的精神。(二) 突出重点,自主探索
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列式观察,自主探索,分析比较,逐次分类,讨论举例等一系列活动去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把知识探究和能力培养溶为一体,锻炼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投入。同时层层深入的设疑和引导也渗透了教师对学生科学思维的鼓励和培养,使学生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亲历求知的过程,如剥茧抽丝般汲取知识的养分。
(三) 自学思考,获取新知
在教学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时,通过出示两道自学思考题(1)什么叫方程的解?请举例说明。(2)什么叫解方程?请举例说明。”改变了以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学课本,将枯燥乏味的理论概念转化为具体的例子加以阐明,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依赖于直观这一矛盾。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在教学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和检验方法时,也采用了让学生通过自学来掌握检验的方法及规范书写格式。
(四) 使用交流,注重评价
要探索知识的未知领域,合作学习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新的教学理念使合作学习的意义更加广泛,有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等。生生合作有助于相互验证、集思广益。师生合作体现在“师导”,尤其在学生思维受阻,关键知识点的领会上,在本课中,有多处让同桌互说互评互查的过程,合作的力量必将促使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也将更好的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篇17:上册第四单元《简易方程》教学计划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柯木塱小学数学科 五年级备课组
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所教五年级两个班的学生数学成绩一直以来都存在着较严重的问题:基础不扎实甚至偏差,学习习惯没有培养起来;学习主动性欠缺,方法单一,疏于动脑;计算不准确,综合分析、概括和归纳的能力较为薄弱,在实际应用中对数量关系找得不准确,理解不到位,前后知识的联系不够紧密;对于知识规律性的探索和应用上欠灵活,掌握得不够牢固,成绩很不理想。
通过半个学期的教学,两个班学生的整体精神面貌有了较大改进,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不小的提高;在第一单元的考试很不理想的情况下,两个班的学生能积极的端正学习态度,绝大部分学生参加了学校的补差辅导班,在一边学习新知识一边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第二单元的检测有了较大的进步;不少后进生开始学数学、爱数学,学习的兴趣大为增强,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形成培养起来。
本单元的知识与前后知识的联系较为紧密,在以往教学中,已逐渐让学生认识和体会方程的意义和解法,如利用课本35页第12题、46页第九题、53页19题等题目的练习。在教学第四单元前,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促进学生的计算能力,并加强对解简易方程的计算,举行了一次口算能力的前测,在40道检测题中,有2人全对,占总人数的2%;有22人对35题以上,占总人数的25%;两个班的总平均分为26.8分。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习惯了用算术法思考,总想着用条件求问题,未能淡化条件,建立与问题相关的最明显的相等关系;因此在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中,要加强分析等量关系的训练,结合线段图,写出等量关系,建立代数意识。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知道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和作用,能用字母表示数和常见的数量关系;能根据字母的取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2.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方程与等式,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区别,会解简易方程.
3.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能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能根据题目中数量关系的特点灵活选择用方程法或算术法来解应用题。
三、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让学生知道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并能用字母表示数或常见的数量关系;能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2.理解: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的含义,会解简易方程并检验。
3.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并能正确列出方程。
教学难点:1.根据量与量之间的关系,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的的含义.
2.理解并掌握解含有二、三步运算的简易方程的方法与原理。
3.掌握根据题意找数量间相等关系的方法,并能正确列出方程解应用 题。
五、单元评价要点
1.能知道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并能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2.会根据字母的取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3.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并检验。
4.能准确地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应用题.
5. 能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的特点灵活选择解题方法。
六、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
本单元计划课时数: 25 节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计划
课时 授课
日期 备注
1.①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公式
1. 会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2. 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3. 掌握一个数的平方的意义及读写法。 1课时
14
周
1.②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1. 熟练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
2. 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的意义;
3. 掌握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的方法; 1课时
1. 熟练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及转换;
2. 简便运算用字母归纳的方法;
3. 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二十二.
1课时
1.③.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
1.根据量与量之间的关系,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
2.在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基础上,会根据字母的取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1课时
1.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的意义,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
2.能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3.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1课时
1.掌握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的方法;
2.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二十三. 1课时 15
周
2.①方程的意义
1.理解方程的意义;
2.知道方程和等式之间的区别;
3.能正确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1课时
解方程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出错较多的地方,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对计算原理的理解,并且要养成自觉检验的好习惯.
2.②解简易方程(一)
1.知道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与区别;
2.掌握一步计算的简易方程的解法并会检验;
3.培养规范书写和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1课时
2.③解简易方程(二)
1.初步学会ax+b=c或 b+ax=c这类方程的解法;
2.理解ax+b=c或 b+ax=c这类方程的解法原理;
3.进一步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格式.
1课时
1.熟悉ax+b=c或 b+ax=c这类方程的解法原理;
2.掌握ax+b=c或 b+ax=c这类方程的解法;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二十五。 1课时
2.④解简易方程(三)
1.初步学会 ax+bx=c这类方程的解法;
2.理解ax+bx=c这类方程的计算原理;
3.进一步掌握解ax+bx=c这类方程的书写格式. 1课时
16
周
此处加一节巩固练习,加强学生对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掌握.
1.熟悉理解ax+bx=c这类方程的计算原理;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二十六. 1课时
3.①列方程解较容易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1.总结并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2.会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3.掌握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相等关系的方法;
4.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书写格式并会检验.
1课时
1.知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相等关系;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二十七. 1课时
3.②列方程解稍复杂的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3.③列方程解含有两个求知数的应用题
3.④用方程解和用算术法解应用题的比较 1.会用方程解答“已知比一个数的几倍多(或少)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2.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解题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初步学会列方程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2. 会分析稍复杂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出方程;
3.能用解相遇问题的思维方式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掌握列方程解稍复杂应用题的思路和解题步骤;
2.体会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二十八.
1.掌握含有倍数关系的、有两个求知数的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和方法,并能初步会列方程解答;
2.会设未知数,并能用含有求知数的式子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1.学会列方程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
3.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二十九.
1.知道用方程解应用题和用算术法解应用题这两种解题思路的区别;
2.根据题目中数量关系的特点灵活选择解题方法。
1.通过对两种方法的比较,进一步掌握用方程解应用题的特点;
2.分清用方程解和用算术法解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1.提高提高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选择解题方法的能力;
2.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三十.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7
周 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本处适当补充找找等量关系的方法:画线段图、列表法、写出等量关系式法等帮助解题。
18
周
此处可加强学生对多样化解题策略的训练,能根据题目特点灵活选择解题方法。
4.整理和复习
①用字母表示数和解简易方程
②用方程和算术法解应用题 1.进一步明确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用字母表示数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2.掌握解简易方程的计算原理与方法,能正确求解并检验.
3.巩固练习:完成整理和复习题.
1.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2.明确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相等关系的方法;
3.进一步明确列方程解和算术法解应用题的区别,并灵活选择解题方法。 1课时
1课时
单元测试 1课时 19
周
测试情况
反馈 1课时
合 计 27课时
篇18:解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道滘镇中心小学 卢凤香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9册57-5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根据等式的性质,使学生初步掌握解方程及检验的方法,并理解解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帮助学生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理解并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方程的意义
师:同学们我们前一段时间学了方程的意义,你还记得什么叫方程吗?
生: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2、判断下面哪些是方程
师:你能判断下面哪些是方程吗?
(1)a+24=73 (2)4x<36+17 (3)234÷a>12
(4)72=x+16 (5)x+85 (6)25÷y=0.6
生:(1)(4)(6)是方程。
师:你为什么说这三个是方程呢?
生:因为它含有未知数,而且是等式。
二、探究新知
(一)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1、看图写方程
师:同学们真厉害把学过的知识全都记得,请同学观察这幅图(出示57页天平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杯子重100克,水重X克,合起来是250克。
师:你能根据这幅图列出方程吗?
生:100+X=250.
2、求方程中的未知数
师:那么方程中的x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交流后汇报)
生1: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250-100=150,所以X=150.
生2:根据数的组成100+150=250,所以X=150.
生3:100+X=250=100+150,所以X=150.
生4:假如在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去100,那么也可得出X=150.
3、验证方程中的未知数,引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用不同的方法算出X=150,研究对不对呢?
生:对,因为X=150时方程左边和右边相等。
师:这时我们说x=150是方程100+X=250的解,刚才我们求X的过程叫解方程。这两个概念具体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57页找出什么叫方程的解?什么叫解方程?
学生自学后汇报。(板书)齐读两个概念。
4、辨析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
师:方程的解是未知数的值它是一个数,怎样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呢?
生:要看这个数能不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师:而解方程是求未知数的过程,是一个计算过程它的目的是求出方程的解。同学们要注意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5、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师:完成做一做:X=3是方程5X=15的解吗?X=2呢?(完成后汇报)
生:X=3是方程5X=15的解,因为X=3时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生:X=2不是方程5X=15的解,因为X=2时左边5×2=10,右边是15,左边和右边不相等,所以X=2不是方程5X=15的解。
(二)解简易方程
1、复习等式的性质
师:前两天我们学会了等式的性质,请根据等式的性质完成填空吗?
(1)如果5+3=8,那么5+3-3=8( )
(2)如果50-13=37,那么50-13+13=50( )
(3)如果a - 7=8,那么a - 7 + 7=8( )
(4)如果X+9=45,那么X+ 9-9=45( )
师:你是根据什么填空的?
生:等式的性质。
师:等式有什么性质呢?我们齐来说一遍。
2、理解方程与等式的联系,引出课题。
师:(3)(4)题不但是等式而且是方程,我们知道方程是等式的一部分,所以等式的性质对方程同样适用,今天我们将应用等式的性质来帮我们解方程。(板书课题:解简易方程)
3、出示例1图,列出方程。
师:图上画的是什么?你能列出方程吗?
生:X+3=9
师:这个方程用天平怎么表示呢?
生:天平左边放X个和3个球,右边放9个球。(电脑显示)
4、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解方程。
师:我们解方程的目的是求X,怎样使天平一边只剩x呢?
生:天平两边同时减去3个球。(电脑显示)
师:天平两边还平衡吗?怎样反映在方程上呢?
生:方程两边同时减3。(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师:为什么同时减3而不是其它数呢?
生:方程两边同时减3就可以使方程一边只剩X。
5、检验方程的解。
师:X=6是不是方程的解呢?
生:是,因为X=6是方程左边是6+3=9,右边是9,左右两边相等,所以X=6是方程X+3=9的解。
6、强调解方程的格式步骤
电脑显示: 解方程要注意:
(1)先写“解”,等号要对齐。
(2)做完后要注意检验。
7、看书质疑
8、学生练习
师:你会学老师这样解方程吗?请同学们解方程X+3.2=4.6, x+19=30。
9、学生板书练习集体订正
师:你是怎样解这个方程的,为什么方程两边要同时减19.
生:使方程一边只剩X。
师:在这个过程中哪些是解方程,哪些是方程的解。
生:我们计算的过程是解方程,而x=11是方程的解。
10、小组讨论怎样解方程X-2=15,X-1.8=4
师:请同学们小组讨论怎样解方程X-2=15,X-1.8=4说出你这样做的根据
生:我根据方程两边同时加上一个数,方程两过仍然相等来解这两个方程的。
三、实践应用,加深理解
1、下面的方程你打算怎样算。
①X+0.3=1.8
② X-1.5=4
③X-6=7.6
④X+5=32
2、我会填。
(1)含有( )的( )叫方程。
(2)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 )叫方程的解。
(3)求( )叫做解方程。
(4)x-15=20 这个方程的解是( )
3、我会选
(1) χ+32=76的解是( )
A、χ=42 B、χ=144 C、χ=44
(2) χ-12=4的解是( )
A、χ=8 B、χ=16 C、χ=23
(3) χ+8=60的解是( )
A、χ=480 B、χ=52 C、χ=7.5
(4) χ -3.5 =1.5的解是( )
A、χ=5 B、χ=20 C、χ=2
4、看图列方程并解答
5、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你能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并解方程吗?
学生练习
四、全课小结,课外延伸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请同学们思考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运用解方程和知识帮我们解决问题,把你想到的和同伴一起分享。
五、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课的内容。
2、完成课本63页练习十一第5、6题第1、2横行。
篇19:《新型玻璃》教案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丁寨中小学 朱永富
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其中5个生字。:
2:能够正确读写“急促、报警、盗窃、犯罪、嫌疑、金属、银行、图纸、即使、规定、窗帘、保持、噪音、集中、处理、对付、研制、奇迹、博物馆、安然无恙、藕断丝连”等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并理解重点词汇和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介绍的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4:了解当代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性的积极性。领悟说明方法,并学习运用。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认、读、写课文中的生字和词语,并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学习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1个课时
教学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导语:同学们,我们天天都见到玻璃,现在我们回忆一下,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呢?你们知道的玻璃有什么特点呢?等会儿老师请同学起来回答老师。
总结,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玻璃,比如,门窗、汽车、杯子、电灯、高楼大厦、玻璃仪器(烧杯、漏斗等)等等。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中的介绍的几种新型的玻璃,看一看,这些新型的玻璃有什么特点,用途。
一、整体感知,自主阅读,熟悉课文。
安排学生起来分段朗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提问“课文中一共介绍了几种玻璃?”
留足够时间让学生仔细的阅读,分小组讨论,再总结每种玻璃的特点和功能。
二、学习课文中生字,新词,注意字词的发音和用法。
1、课文介绍了哪几种玻璃?有哪些?
2、复习上生字和新词,要求正确的朗读;听写学习的8个生字。
3、仔细读课文,举例说明,作者在介绍各种玻璃的时候采用了那些说明方法。
三、结合上节课的内容,用表格形式来呈现各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新型玻璃
种类 特点 作用
夹丝网防盗玻璃 自动报警 防盗
变色玻璃 能随着阳光的强弱而改变颜色 “自动窗帘”
吸热玻璃 吸热,阻挡冷空气 可使室内冬暖夏凉
吃音玻璃 消除噪音 使噪音强度减弱
夹丝玻璃 非常坚硬,不易破碎 适于高层建筑使用
巩固,创新。
安排课堂任务,让学生以《xx玻璃自述》,要求结合课文介绍的玻璃特点和功能,并达到推销玻璃的效果,语句通顺,流利。
写完之后,老师抽选个别的作文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四、总结
1、新型玻璃的作用越来越大,你还希望,现代化科学技术创造出哪些新型玻璃?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新型玻璃》教案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篇20:《分数的意义》教案(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分数的产生和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单位“1”的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应用分数解决有关的问题。掌握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参与整个学习活动,经历比较、交流、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猜想、总结等学习过程,自主掌握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自主、交流、探究的过程中感悟新知,使学生体会到分数就在我们身边,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激发起探究数学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难点:在理解“整体”的基础上,理解单位“1”的含义和概括分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橙子一个,水果刀一把,小棒12根。
学具:12根小棒,学生自制的表示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寻根,引入新知
1.你能用分数表示图中涂色部分并说出每个分数所表示的意思吗?
2.通过课前预习,关于分数的意义你知道了什么?与三年级所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比较有什么相同、不同之处?
二、活动探究,新知建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拿出一个橙子,指名要分给班里的两个同学,让学生想一想应该怎么分?
(引导学生意识到要从中间平均分成两份)
2、教师演示不平均分的方法,让学生说一说可不可以,以此引导学生认识到要平均分。
3、提出问题:(1)每个人能分到整数个橙子吗?(不能)
(2) 每个人分到多少? 1/2 (个)
(3)引导学生认识到都得不到整数的结果,都是用分数表示的。
(二)认识单位“1”--进一步扩大平均分的范围
课件出示:1个苹果,2个苹果,6个苹果,100个苹果,……当我们把一些物体看作单位“1”时,通常用一个集合圈把这些物体圈起来。单位“1”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单位“1”是一个物体时分的结果我们已经学习过,今天我们重点研究单位“1”是一些物体时分的结果。
(三)的再认识--建构分数的意义
(1)看一看,说一说。
课件分别演示:把1个、2个、6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学生说出它的一份是它的(),一份是()个。
(2)想一想,填一填。
把20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些苹果的(),一份()个。
把100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些苹果的(),一份()个。
把一堆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些苹果的(),一份()个。
(3)画一画,议一议。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
(4)问题:①我们所分物体的形状不同、数量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表示?②同样是,为什么每个表示的个数不一样?
引导学生理解:整体可以很多,也可以很少,所以平均分的份数相同时,每份不一定一样多。如:4支粉笔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一盒粉笔也可以看作一个整体,如果把这两个整体都平均分成相同的份数,那么其中的一份一样多吗?
教师说明: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
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四) 小棒游戏--提升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1)拿出12根小棒的;(2)拿出12根小棒的;(3)拿出12根小棒的;
(4)通过这个游戏你想说点什么?
概括分数意义。
老师: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对于单位“1”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些物体。整体(单位“1 ”)可以很少,也可以很多。那么到底什么是分数,你能尝试用文字描述一下吗?
先引导学生交流:把“谁”平均分?这里的“谁”我们要把它看作什么?(整体或单位“1”), 了多少份(分母),表示了其中的几份(分子)。
板书:把单位“ 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强调:必须是平均分。
(五) 砌分数墙--认识分数单位,拓展思维
(1)初步认识分数单位
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什么是分数单位。(板书: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分数的单位。)
提出问题:你能说出分数中分数线、分母、分子的含义吗?同桌讨论一下。
以3/4为例。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板书:
3 ……分子 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多少份)
─ ……分数线 表示(平均分)
4 ……分母 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
(2)借助分数墙深化对分数单位的认识,感悟数学的魅力,体验数学好玩。
课件动态演示:
设计以下问题:
①会得到多少个分数单位?(无数个)
②观察分数墙,你能发现什么?(砖越分越小 大于大于……..)
③你能在分数墙上找一个和相等的分数吗?能找到几个?和相等的分数呢?(初步感知分数的基本性质)
④运用分数墙可以解决分数学习中的许多问题,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继续研究。
三、释疑应用,回归生活
1、分数的产生和演变
引导观看课本上的插图,课上交流,体会分数的产生是人类智慧的产物。迄今为止,分数的产生已有三千多年,当一些问题用已有知识解决不了时,人们就会积极寻找合适的方法,例如在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 表示。也正是在问题--发明--新问题--新发明的过程中,推动着数学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关于分数的知识还有很多,主要在百度首页输入“分数”二字,你会找到关于分数的许多知识。
2、巩固练习:
第1题:指名学生完成;
第2题、第3题:先让学生思考:每幅图中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然后完成填空。
四、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先让学生说一说(教师引导性板书回顾)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
1、(一个物体、一些物体)整体------单位“1”
2、分数的意义:把单位“ 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3、分数的单位: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分数的单位。
4、分数的产生
★ 数学书P55-56及做一做。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 绍兴县小学数学上册备课(观察物体第3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 第四单元简易方程1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 虎门外语学校教师教学设计用字母表示数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 第2节《小数乘小数》(一)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方程的意义》教案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精选20篇)】相关文章:
第三课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实际应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2024-03-10
第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2024-01-1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2022-07-24
第一单元小数的乘法1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2023-09-14
钓鱼的启示 教学案例(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2022-12-12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积的近似数试题2022-04-29
教学比武经历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2024-03-04
解方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公开课)2023-05-26
第三单元第八课时:练习三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2023-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