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学设计(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15篇)由网友“Sen”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乡愁》教学设计(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篇1:《乡愁》教学设计(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通过反复朗诵,理解本诗内容。
二、学习诗歌借助具体形象表现抽象感情的方法。
三、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乡爱国之情,明确祖国的统一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
教学设想
一、反复诵读,理解内容。
二、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乡愁”中的形象及寓于其中的感情。
三、通过写作训练(续写、仿写)并借助作者的其他诗歌作品,深化这一主题,并让学生学习以形象写抽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做一 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我来当导演”。导演的任务是设计一个电影短片或者戏剧小品,表现的主题是“乡愁”。也就是让你通过几个简单的镜头或者简短的故事情节来表现游子思念故乡的情怀。
(写信、寄信;一轮明月,哼唱歌曲,辗转不眠,梦回故乡;夕阳西下……)
评价。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看看诗人余光中是怎样用诗歌的形式、组合了哪几个镜头来表现他浓烈而深远的乡愁的。(演示文稿1出示课题)
二、指导朗读
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同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朗读这首诗该注意哪些问题?该怎样读才能准确地真切地表现诗人的感情呢?
(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感情凝重……)
(演示文稿2,放录音)请同学们听朗诵录音,可以小声跟读。
全班齐声朗诵。
指一生朗诵。师提供配乐。(演示文稿3)
试背诵这首诗。
二、我们知道,学习诗歌,朗读很重要。刚才大家已经读得不错了,但是更重要的是深入地 感悟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大家理解得怎么样了呢?我们可以从诗中了解到作者哪些生活情况?(作者本人曾经说《乡愁》是很“写实”的诗。请同学们根据这首诗说说作者的简单生活经历)
(演示文稿4:余光中的生活简历)
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大致经历和诗中的内容基本相同。正是由于作者有着这种独特的生活经历,所以他的诗歌常常流露出游子的思乡之情,弥漫着浓浓的乡愁。
全诗分四节,每节都有“乡愁是……”的字眼,但是每节诗所表达的具体思想感情是不是完全一样的呢?(生思考,回答,简评)
(演示文稿5:感情线索与主题)
大家看屏幕,也就是说,这四节在形式上是并列的,但在感情的抒发上却不是并列的.,而是由个人的生活经历、家庭的悲欢离合到民族情感、国家统一,由小到大,层层深入的。
那么,作者的这些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同学们是从诗里的哪些关键词语看出来的呢?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明确:正是由于作者借助了这几个能够引发读者丰富想象的典型形象,作者才能够以短短的四节诗就告诉了我们极为丰富的内容;它们使诗歌的语言更加凝练。
另外,我们知道,乡愁是一种抽象、复杂的感情,它看不见,摸不着,难以感知。于是作者就把这种感情倾注于邮票……这几个具体想象中,这样,就使乡愁变得可知可感,具体形象,又很含蓄、委婉。用形象说话,这也是写诗的一个重要要求。事实上,这种化抽象为形象的写法,我们以前也遇到过,我们叫它借物抒情,或托物寄情。
好,下面就让我们由这四个典型形象生发想象,再一次品味诗中那浓烈悠远的乡愁吧……请同学们齐读全诗。
三、续写。(演示文稿6,配乐)
余光中先生如今已年过古稀,快奔八十岁的人了。我们可以想象,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常常手捧那枚发黄的邮票摩玩不已,也许他还时常拿出那张珍贵的船票,浮想联翩;也许,睡梦之中,他一次次面对母亲那矮矮的坟墓,轻轻低语;也许,老先生此时此刻就在海峡的彼岸,登上高处,遥望大陆,久久伫立……
我看,我们还是为余老先生做点什么吧。请同学们顺着作者的思路,为《乡愁》续写一节,要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提示:时间、形式)
小组内交流,讨论,每组推选出一名代表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续写的诗。
(从形象的选用等方面评价学生的续写)
余先生如果知道大家如此理解他的游子情怀,为他续写出这么精彩的诗句,一定会倍感欣慰的。看大家写的那么好,老师也不由心动,也想说几句,好吗?(演示文稿6配乐)
将来呢?将来,乡愁可能是一幅画,画里有家乡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有家乡的清风明月、人面桃花;乡愁也可能是一支家乡小调,哀怨凄婉,催人泪下;也可能是一封抵过万金的家书,让诗人激动万分,老泪纵横;也可能是一叶扁舟,载着诗人,乘风破浪,驶向故乡;也可能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犹豫的步履,也可能是亲人相逢时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也可能是亲人捧上一杯的热茶,诗人一饮而尽,洗去了几十年的满腹辛酸和惆怅……
同学们一定会衷心祝愿余老先生能在有生之年叶落归根,在家乡安度晚年。事实上,(演示文稿7:余光中照片三幅)老先生在1992年就回到了阔别43年的家乡,后来又先后七此回到大陆讲学,游览,圆了他几十年的还乡梦。
但是我们知道,在海峡对岸,绝不是只有余光中先生一个人在思念故土,千千万万的台湾同胞,只要是稍有良知,有谁不时刻思念家乡、眷恋祖国呢?极少数的台独分子企图分裂祖国,搞什么“公投”,搞什么“就职演说”,他们违背了两岸人民的意愿,伤害了炎黄子孙的民族感情,最终是必然要失败的!
同学们,怎样才能让海峡彼岸千千万万像余光中先生这样的同胞不再经受这痛彻心肺的乡愁的折磨呢?
生:……
师:台湾回归,祖国统一。
同学们,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要为祖国的文明进步、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这样,台湾才能早日回归,祖国才能真正实现统一。
四、小结
1.(演示文稿8)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借助具体形象表现抽象感情的方法,理解了乡愁这首诗所表达的思乡爱国之情,懂得了祖国的统一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
2.(演示文稿9)最后,让我们一起静静聆听由余光中作词、罗大佑作曲并演唱的《乡愁四韵》。思考:在这首诗里,作者借助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
五、作业:仿照《乡愁》的形式,以生日、理想、人生、母爱、幸福等为题,写一首小诗。
篇2:乡愁诗教案(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
乡愁诗教案(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
乡愁诗教案
一、导入:
同学们年龄小,不知道有没有想家的感受。我老家在内蒙古,,高中时,曾到广西求学,整整三年没回家。我就时常想家,想起风雨中父母忙碌的身影,想起那一望无际的草地,想起黄昏中赶着羊群回家的牧人……家乡的点点滴滴都成了我心头的牵挂,每到这时候,我都喜欢坐在穿流过城市的西江边,轻轻的唱李叔同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音乐声渐起渐强),想家的时候,父母的电话,朋友的信件和小照,总能抚慰我孤单寂寞的心灵,缓解我无边的思乡愁绪。可是啊,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在外的游子呢?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相隔,更因为政治上人所共知的原因,长期不能与亲人相见,它们的乡愁又是多么浓郁,多么哀痛啊!让我们听听台湾同胞心底的呼唤吧。
二、朗读,感知诗意。
老师强调:朗诵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
1.自由读
请同学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的时候,揣摩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
师生共评。
(在这个环节里,要指出节奏和重音的处理原因)
引出本诗歌朗诵的基本要求:本诗感情是忧郁深沉的,所以语速要稍慢且舒缓。重音和节奏的处理如下:
四节,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
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间,约停2。5秒。
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想象,全情投入。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重读“小小”)
我/在这头 (重读“这”,以下类推)
母亲/在那头 (重读“那”,以下类推)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重读窄窄)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重读矮矮)
我/在外头 (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 (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轻微颤音) 而/现在 (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重读“浅浅”)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
三、品味,质疑欣赏
1、现在大家对诗已比较熟悉了,我们按照惯例,想先说说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学生可能的问题是:)
(1)乡愁浓郁,诗人为何用“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些形容词?
老师可点拨:正是用这些面积小重量轻的词语,来反衬乡愁之浓郁。古人也有这样的写法:李清照:“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2)乡愁怎么会和坟墓联系在一起?
老师可点拨:这一节与前两节相比,气氛上有什么不同?(多了些悲凉)前两节是生者对生者的思念,乡愁都是有所寄托有所排遣的;这一节是生者与死者的诀别,时空的隔离再也得不到沟通了。诗人自己少年起就在外漂泊,一直想好好孝敬老母亲,抚慰她那一颗望儿回家望穿双眼的慈母心,可是,“子欲养而亲不在”,因为远离故土,诗人不仅未能在母亲膝前尽孝,就是在白发苍苍的母亲去世时,都未能让老人家看上自己一眼,就让他带着长长的思念、未了的心愿长眠于地下,念及此,怎不让人肝肠痛断啊!这种撕心裂肺般的疼痛,正是亲情最浓重时,乡愁最感人时。
(3)乡愁怎么会和海峡联系在一起?
海峡隔开了大陆和台湾,台湾人民有家难回,亲情难叙。诗人只好把浓浓的乡愁寄予这湾浅浅地海峡。前三个意象联结的是亲情、爱情,这节连接的是爱国情。诗人已经把乡愁升华为整个民族感情的寄托。诗人在他的诗《从母亲到外遇》中这样写道:“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故土……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岁。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这不啻于泣血的悲啼,含泪的呼唤!“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啊。
2.不理解的地方说过了,同学们有没有找到自己最喜欢或是感受很深的地方?(这部分内容也可能在质疑中出现,一些人的疑问,正是另一些人的感悟)
可能有:
(1)诗人在诗歌中用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代表着漂泊、隔离和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诗人抽象的恋国思家的乡愁。感情是层层深入的,先是母子别,夫妻别,再是生死别,故国别,诗人由个人情感,上升到民族情感。
(2)“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种表示时间的时序语句,不着痕迹的表现时间变化,情感增强。
(3)“乡愁是……”的反复出现,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4)“这头”“那头”“里头”“外头”自然显示了空间的隔离,反复使用营造出一种低徊掩抑、如泣如诉的气氛。
(5)量词“枚”“张”“方”“湾”,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师小结:这首诗中,诗人借助四个意象,抒发自己浓浓的乡愁。有评论认为,最可人的是第一段,最迷人的是第二段,最感人的是第三段,最惊人的是第四段。“可人”在于有母亲可依可恋;“迷人”在于有新娘可思可愁,那愁是绮丽的;“感人”在于丧母之痛乃切肤之痛,有所谓“未丧母者来细看,既丧母者来痛苦”之说;“惊人”在于最后一段将全篇升华,愁系祖国,着笔惊人。没有国魂、民族魂的人是做不出来的。
四、想象,体会画面美。
诗是精当的含蓄的艺术,光靠这样的领会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去拿美丽的画面中飞翔。诗人在人生的四个时期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四个意象,若把人的一生比作四季,诗的四节就分别代表了春夏秋冬,请你想想根据诗人四个典型意象,结合人生不同阶段的情况和四季景物特点,用你细腻的笔触,描绘不同阶段的美丽图画。
1。哪一节最难想象?(生可能觉得三、四节比较难)
请生齐读。老师描绘画面。
第三节:中秋月圆人应团圆,但是当作者历尽千辛万苦,归心似箭地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乡时,却再也听不见母亲慈爱的唤儿声,再也看不见母亲慈爱的笑容,再也感受不到母亲温情的摩挲了。含辛菇苦的母亲由于年老体衰,由于念儿成疾已经长眠于地下了,那“矮矮的`坟墓”便是明证,“矮矮”也正说明母亲溘然去世已久了!“鬓已星星”的作者在冷风苦雨中直挺挺地跪在坟前!没有眼泪,眼泪也许在漫长的思念中流尽了!今日的冰冷的雨水就是他的泪吧!没有了哭声,哭声也许在刚跨进家门看到母亲遗容时,发出的撕心裂肺的一声“娘啊”的哀叫时已哭尽了!今日凄厉的秋风就是他的痛哭吧!他仿佛在想:在漫长的无期无望的等待中,老母亲该是怎样的望眼欲穿!每年的365天的希望变成365天的失望,十年就这样过去了,又十年还这样过去了……时间老人已不忍心再让母亲活得这样苦了,这样苦苦的等待了,在母亲就要闭上眼的那一瞬间,她还努力想听儿子的喊“娘”声,她还努力地伸出枯槁的手想抚摸一下儿子,但是无望了,多年的希望、失望的交替此刻变成了黑漆如夜的绝望了,这时一滴冰冷如古井之水的眼泪在紧闭的眼角流出。他仿佛又想起多年前离家的晚上的情景:母亲在昏黄灯下给自己密密地缝着衣服,“意恐迟迟归”,谁又想到这一迟就几十年!总算回来了,却不见了母亲,生死两茫茫,天人永相隔;他仿佛在想:母亲的恩情如三春之阳,一生也报答不完,但是总可以服侍妈妈养老送终呀。可是只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刻骨铭心的无法弥补的一生的伤痛了!后悔当时为何要离开母亲,内疚自己没有尽人之子孝,哀悼母亲凄凉的一生,痛恨隔断天伦的无情世事。这一切的一切只留下浓浓的悲哀。所以坟墓矮矮,哀痛浓浓! 第四节:“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人纵然抱着孝养母亲的心,却正如风中树叶自己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无情的风喻指了什么样的社会局势呢?不难理解是祖国的不统一。正如“冬,岁之暮”一样,作者已是人生的暮年,白发苍苍、老态龙钟了!他站在高山向大陆眺望,耳边仿佛传来亲人的呼唤!想渡,却被那浅浅的海峡所阻隔!它阻断了多少亲人的团圆的梦想,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离、天人永隔;这海峡的浩荡之水啊,怎比思乡之泪的多、深、重!这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旷古的乡愁之泪啊!他还在想:现在还没有实现祖国的统一,但在不久的将来,台湾大陆一定会统一!正如雪莱所说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到那时,两岸骨肉团圆,让那喜悦的泪水肆意奔流“顿做倾盆雨吧”!所以海峡浅浅,悲怆深深。 2。哪节最易想象?
生自选,听朗读欣赏,听完后写,3分钟。
五、补写,展示能力
这首诗构思精巧,意象具有单纯而丰富的画面美,节奏具有音乐美,结构整齐,具有建筑美。这些好处,同学们都通过朗读和联想充分体会到了。老师想请大家集思广益,给《乡愁》补上一段“读书时”,要求与全是其他意象绾合在一起,不破坏全诗的和谐性。
(附:读书时,乡愁是一线细细的电话,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六、结束语:
1.通过补写,大家更好的了解了诗歌所包含的感情,让我们再一次通过朗读吟诵,感受海外游子浓浓的乡愁吧。
2.听啊,这样一曲时时在耳边萦绕的旋律,正是余光中作词,罗大佑谱曲并演唱的《乡愁四韵》,让我们静静地聆听一分钟吧。
篇3:乡愁教案教学设计
乡愁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学习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用具体物象创造主题鲜明的意想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① 通过诵读品析,自主、合作学习,准确理解诗的主题。
② 通过研读赏析、仿说训练,学会用具体形象的事物表达抽象情感体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主题,体会诗歌的美。
教学难点:利用具体形象的物象创造具有深刻意义的意象。
教法设计:《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
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故乡的云》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见。”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
联想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学法设计:古人云:品韵方晓丝竹雅,执毫始觉草篆神。我将结合教学中的四大模块,听读、朗读、品味、迁移,指导学生“听读课文”、“深情朗读”、“品味赏析”、“迁移运用”。力争能通过这四个环节使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受到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熏陶。
课前准备:①学生在网上和图书馆查找到各类乡愁诗歌或散文,并自己查找了解有关作
家余光中的生平、创作情况及《乡愁》的写作背景,丰富学生的语料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达到课内外资源整合。②教师创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在教学中使学生进行多感官的文本接触,尤其在课件背景选择上力求贴近教材内容,如:突显海峡两岸的地图背景。从视觉感官上始终为学生创设浓浓的乡愁情境,使学生更易于入情入境地理解诗歌,有效地完成整堂的学习。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活动:诵读乡愁组诗。目的在于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导 入:播放《故乡的云》,将学生带入情境。
师:这种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就是“乡愁”。“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更是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主题。当然,“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位诗人也就有一千种乡愁情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乡愁》
板书课题:乡愁(余光中)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卷首语导入,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料资源、达到课前积累的目的,而且过渡和衔接自然,再用音乐营造一种与诗歌相一致的浓浓的乡愁氛围,缩短认知距离,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教者以启发质疑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游子的思乡情节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作家身影 ①关于作者,由学生介绍。
② 教师补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材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加深对本节课要学习的余光中《乡愁》的印象。同时,在了解作者生平的过程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感染,使学生悠然产生思念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第一环节----听读课文:
听读录音朗读,边听边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
听读视频朗读,学生边听边留意:朗读这首诗要把握哪些技巧?
把握技巧:语调:深沉
语速:舒缓
情感:深挚
停顿: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设计意图: 第一遍听,要求学生感受诗中的真情,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对诗人表达的思想内容有浅层次的认识;第二遍听,要求学生注发现并感知朗诵技巧。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使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对诗人表达的思想内容有浅层次的认识,初步体会游子思乡情怀。
第二环节------深情朗读
自由练读:模仿第一小节,练习朗读全诗。
反馈朗读:① 指名朗读自己喜欢读的一小节(师生评价)
② 指名读全诗
设计意图: 诵读,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是帮助学生品味名篇佳作、培养语言功底的最佳方法之一,我们学习第二语言——汉语,更是如此。“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古人也知对诗歌的学习重在读,所以在诗歌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己去读,通过反复朗读,把无声的文学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使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深入诗歌情境,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语言美,并感悟诗歌表现的主题。
第三环节------品味赏析
协作交流:
① 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的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让诗人怅
惘不已,这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②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③ 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的?
集中反馈并明确:
小时候(少年)——邮票——母子分离
长大后(青年)——船票——夫妻别离
后 来(中年)——坟墓——母子死别
现 在(老年)——海峡——思乡念国
师:乡愁本是非常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情感体验,而诗人要讲究形象性,运用了独特的比喻,化抽象、难以捕捉的离愁别绪为具体可感的东西,从亲历的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来寄寓情感,这种取向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这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写作技巧,叫借物抒情或托物寄情。由此,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篇4:乡愁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美。
2、体会诗中的比喻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3、体会本诗在构思上的特点和结构美、音乐美。
4、背诵本诗。
5、通过本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确台湾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乡愁》的构思特点。(四个时段,四个意象。)
教学难点:一咏三叹,同一结构形式,反复陈说分离之苦,不仅富有音乐美,而且更有利于突出主题。
3.
教学用具
1、教师搜索图片或视频,有关文字资料。
2、学生课前上网查找图片资料
4.
标签
教学方法
诗歌教学重点应在读上下功夫,因此,教学本诗重在教会学生读,采用反复诵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品,读中感。再初步结合我校中学语文“反刍”式单元教学法实验,给学生提供另外几首有关《乡愁》的诗作,拓展思路。
诗歌重在读,学习本诗,要让学生加强诵读,运用反复育读法,适当辅以讲授法,充分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导入:同学们,乡愁是思念家乡的忧伤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子里就会涌现出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下面就请同学们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乡愁的诗句。 学生回答: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学生回答: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学生回答:王湾的“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
学生回答:杜甫的“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
2、引入: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乡愁》。
二、检查预习
1、请大家打开课本,先来了解作者。书上的介绍非常简单,哪位同学能介绍得更详细些?
学生回答:余光中,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台湾,1958年赴美进修,1959年任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讲师,1974年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学生回答:余光中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白玉苦瓜》。
学生回答:余光中诗作的特点是具有浓重的中国意识和深厚的历史感,构思奇巧,意象新奇。
2、同学们能充分利用课外学习资源获取信息,非常好。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写下了这首诗。 同学们,诗歌是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下面我们将奏响的是第一乐章,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三、朗读吟诵
1、先范读,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2、听朗读,谁说说这首诗的语调、语速、节奏? 学生回答:这首诗语调深沉,语速舒缓。
学生回答:诗歌的节奏按照课后习题三的示例,以此类推,就可以划出来。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4、一名学生朗读后,学生点评。
5、指导诗的节奏和重音。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6、接着同学们采取男女生交叉朗读,同桌之间交叉朗读的方式。
7、音画欣赏
四、研读感悟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首诗既然采用了叙事的形式,叙述了什么事?
生:诗人从小到大的经历。
2、诗言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理由是什么? 学生回答:思乡之情,因为“乡愁”一词贯穿全诗。
学生回答:对家乡的思念及对祖国统一的期盼,“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可以看出诗人渴望和祖国团圆。
3、同学们学习诗歌的方法很巧妙,“诗以一字为工”,光靠读是不够的,还要仔细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挖掘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我们进入第二乐章,这就是琢磨品味,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同学们分组讨论:诗歌当中有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
4、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讨论的结果。
学生回答:“小小的”、“窄窄的”这两个形容词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反衬出浓烈的思乡之情。
学生回答:“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组意象是乡愁这一抽象情绪的具体对应物,具体生动。
学生回答:“小时候??而现在”,这些表示时间的诗,既写出了诗人的经历,又体现出了诗人情感的步步增强。
学生回答:“这头”、“那头”,这两个表示方位的词语,用空间上的隔离来表示诗人产生的乡愁。 ??
5、美丽的语言,忧伤的乡愁,通过对局部语言的品味,我们真切地
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精练含蓄、富有感染力,加深了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让我们大家从整体上再去发现、总结诗歌的新奇美。
学生回答:这首诗意象独特,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邮票”等前三个意象是铺垫,末节抒发了爱国主义深情。
学生回答:诗歌用表示时间的词语来组构全篇,层层深入,及至最后,集中抒发了诗人思念大陆的强烈感情,构思精巧。
学生回答:全诗都采用“乡愁是??”的句式,既写出了乡愁,又分清了层次脉络。 ??
五、拓展提升
1、《乡愁》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丽的恋歌,我们在感受诗人这种真挚的情感之余,何不来尝试一下,模仿“乡愁是??”这一句式来写一写乡愁?
学生仿写: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学生仿写: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的童话。 学生仿写:乡愁是远行时母亲久久的伫望。 学生仿写:乡愁是故乡的天空中放飞的风筝。 ??
2、同学们,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让我们期盼大陆和台湾的统一早日来到。
3、阅读欣赏
4、集体背诵
板书
乡愁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个人思乡之情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推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进
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分离普遍的家国之情
托物寄情
六、教学反思
《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对于这首诗歌的学习,我既没有要求学生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也没有概括诗歌每节的内容,而是按照“朗读——品味——发现”这样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发现诗歌的新奇美,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的层次。
针对学生对诗歌的朗读能力较差的现状,结合诗歌的特点,在课上我加强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主要是读出感情、节奏、重音,注意语速、语调等。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情感。在这里,有感情地朗读始终是放在首位的。
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深刻地感受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在这一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的精神,既有个人的见解,又有集体的智慧,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学生的即兴写诗,是让他们借助这种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学生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是他们积累的学习语文的宝贵财富。当学生的生活体验被引发时,学生的情感就会自然地抒发出来,而不是刻意地模仿。这个练习的目的不在于他们能说出多么富有韵味的诗句,而是在于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
篇5:乡愁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现代诗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提高阅读水平。
2、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3、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意识。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朗读,把握节奏,重音,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探讨诗歌的主题。
3、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
4、阅读迁移训练。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2、深层理解文本,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
导言:同学们,每到周五,你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将来你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在遥远的异地工作生活,最容易产生一种什么感情? (思乡之情) “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抒发过这种美好的情愫。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曾经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 有关作品:
1、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
“ 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李煜的词《虞美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王湾《次北固山下》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李白的《静夜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崔颢的《黄鹤楼》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是啊!游子思乡,故土难忘。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其乡愁诗也是异彩分呈。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幻灯片]
二、简介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幻灯片] 展示幻灯片后补充:
1928年余光中出生于南京,1949年随国民党军到台湾,台湾与大陆由于人为的长期隔绝,有近四十年不通来往,漂流到孤岛上去千千万万的同胞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和亲人。余光中也不例外。余光中在台北的办公室靠着台湾东海岸,他说:“我看太平洋和美国有什么意思?这也许是天意,我凭窗而立,就可以直视海峡,可以眺望香港,可以一生守望着我的大陆。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美国是外遇。”这一番话让我们感受到余光中的故园情结是多么的浓烈!1972年,饱尝了23年乡愁之苦的余光中终于按捺不住,在台湾的寓居内,用了仅仅20分钟时间创作了《乡愁》,唱出了两岸人们共同的思乡曲。1992年余光中第一次回大陆探亲,圆了43年来的思乡梦;春节,余光中在中央电视台亲自朗诵了这首诗。现在就请同学们听听这首诗的配乐朗读,感受诗人的浓浓乡情。
三、朗读
1、课件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朗读节奏与重音的划分。
四、赏析全诗:
1、思考讨论:
(1)、诗中有四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像一条红线贯穿全诗,请找出这几个词语。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这种难以言尽的情感?那么作者的这四个人生阶段又各因什么而愁呢? (3)、有人说把诗歌的第四节删去会更好,你认为呢?
2、归纳板书 补充讲解:
(1)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
现在
(2)诗人将抽象的乡愁描写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使乡愁有了寄托,变得具体,形象,生动,感人。
小时侯外出求学,“小小的邮票”,使作者可以用家信来寄托对母亲,对故乡绵绵的思念;
长大后,出外谋生,为生活而奔波,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思念,“窄窄的船票”能使作者回家与爱人团聚,了却作者无尽的牵挂。 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使我与母亲永远生死相隔,永生无缘再见,也许,在母亲临死时还满含热泪盼望着团圆!
现在,“一弯浅浅的海峡”(指什么?指台湾海峡)使多少骨肉同胞两地相隔,日夜思念!诗人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千千万万人的家国之思。暗含了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主题更为深刻。
(3)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画龙点睛,把个人的思乡之愁升华为普遍的家国之思了(国愁与民愁)。
五、分析本诗的写作特点。
1、比喻新奇,把这种难以言尽的抽象的乡愁寄托在四个具体形象上。(借物抒情)
2、结构整齐,且成功运用反复手法(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和叠音词(小小的,窄窄的??),使诗歌富有音乐美,好读易背。
篇6:乡愁教案教学设计
类
别: 中学语文教案设计
题 目:《乡愁》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作者姓名: 刘小霞
作者单位:茂名市新世纪学校
联系电话:13413367723
邮箱:l__36911@126.com
《乡愁》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1、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关注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阅读和鉴赏现代诗歌。
2、教学方法:本课定位为“讲读课”,而诗歌教学重点应在读上下功夫,教学本诗重在教会学生读,因此,主要采用反复诵读的形式,适当辅以讲授法,共分为四个步骤:
1、读中感;
2、读中悟;
3、读中想;
4、读中比。
3、教学思路:紧扣现代诗歌的文体特点,教会学生阅读和鉴赏现代诗歌。 初一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主要以诵读为主,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读中感——读中悟——读中想——读中比”。通过诵读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诗人,了解诗人的感情。
2、把握诗歌的朗读技巧,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能力目标:
1.学习本诗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深刻的主题。 2.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品读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
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难点: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四、教学时数:1课时
五、教学流程:
课前预备时间:播放音乐,罗大佑的《乡愁四韵》
(一)导入新课:
据说当年在台湾开的现场演唱会上,罗大佑的这一曲荡气回肠的《乡愁四韵》,曾使全场观众热泪潸然。是啊,对于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回家”是他们最大的愿望、最美的梦想。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一些人却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见,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传千古、满载思乡之情的诗章。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大屏幕显示课题)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营造课堂气氛,使学生对游子的思乡情节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歌曲《乡愁四韵》是根据余光中《乡愁四韵》所谱的曲子,播放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乡愁》的印象。
(二)复习关于现代诗歌的特点以及鉴赏方法
1、现代诗歌的特点:形式自由,音律灵活
形象生动,意境优美
语言凝练,含蓄灵动
联想自然,虚实相生
饱含真情,立意新颖
2、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反复诵读
知人论世 把握形象 理解情感 品味语言 分析技巧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因为此课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在初步学习现代诗歌的基础上,这节课进一步来掌握现代诗歌的文体特点,从而提高学生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
(三)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先提问学生,老师再补充。
2、(大屏幕显示):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 为自己写作 的“四度空间”。
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著名文集有《白玉苦瓜》、《灵河》、《石室之死》等。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此环节主要让学生来完成,先了解诗歌的作者及写作背景,让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才能更好理解诗歌的主旨,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
(四)朗读指导
1、听录音
师:同学们,诗歌是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下面我们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先请同学们欣赏配乐朗读,注意诗歌感情基调,标记出朗读的停顿与重音。
2、朗读指导:
师:录音声情并茂的朗读,将我们带入了诗歌营造的感情氛围当中。这首诗歌朗读有什么特点呢?.明确答案: 语速是舒缓的,语调是深沉的,感情是深挚的,节奏上停顿较多。
3、让学生按这样的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歌。
(学生自由朗读
指名朗读
男女交叉读
同桌交叉读
师生齐读 )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揣摩作者情感,并通过朗读的轻重缓急和声调的抑扬顿挫表达出来。通过朗读理解节奏美感,是理解这首诗的敲门砖。
(五)读中悟
师:诗歌光靠读是不够的,还要仔细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挖掘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这就应该琢磨品味,领悟诗歌的情感美。(幻灯片出示问题)
1、本文按照什么顺序去写,从哪些词语看出来?作者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感寄托在哪些具体可感的事物上?
2、每个时间段诗人因为什么而忧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师:这首诗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 指名学生答。
明确:时间顺序,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四个时间词语对应了人生的四个成长阶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
(2)师:乡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情感。诗人为人生四个阶段的乡愁分别找到了哪些承载物呢?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代表。
(3)师:诗是精当含蓄的艺术,我们不能仅停留在这四项事物上,应该通过这些形象的事物来想象在什么时间,在哪里,何人在干什么事,他又能想到什么。这些和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应有所联系。
?生自读,想象讨论、回答。教师多点拨、启发、鼓励。没有统一答案,鼓励创新。但教师可点拨用四季的递嬗来演绎四个不同阶段的心理历程。
①师小结第一节: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喻示人生的少年。所以可以想象为在一个春寒料峭的晚上,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起母亲,但是路途遥远隔着万水千山不能回到她的身边。只有在昏黄的灯下把这份依恋和思念倾注在信笺间,再小心翼翼地贴上这小小的邮票。因为只有它可让自己的心儿飞越万水千山。真是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朗读提示:此时的作者是“少小离家”为读书,未经世事沧桑,略带“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更多的是对母亲的依恋。
?生自读、范读、齐读。师点评。
②师小结第二节:少年成长为青年,就如夏季朝气蓬勃、感情丰富。在一个夏季的中午,作者手持一张窄窄的船票挤在拥挤的船中,他不由想起家中操劳家务的新娘,美丽贤惠的她一定在计算着他的归期,想起上次离家时,她无限牵挂的含泪双眼,充满着无尽的牵挂,虽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但如能长相厮守又该是多么的幸福,可是生活却使我们分隔,真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可又想到即将见面,那时“共剪西窗烛”,再话两地相思情,又是多么的温馨。一丝淡淡的喜悦又袭上心头,而这一切又离不开这张窄窄的船票。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朗读提示: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
?生:自读、齐读、范读。师点评。
③师小结第三节:中秋月圆人应团圆,但是当作者历尽千辛万苦,归心似箭地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乡时,却再也听不见母亲慈爱的唤儿声,再也看不见母亲慈爱的笑容,再也感受不到母亲温情的摩挲了。含辛菇苦的母亲由于年老体衰,由于念儿成疾已经长眠于地下了,这方矮矮的坟墓,将诗人与敬爱的母亲阴阳相隔,生死两茫茫。余光中是个孝子。可是,还没来得及多听妈妈的几次唠叨,还没来得及再给妈妈洗几次脚,妈妈就永远地离开了他。只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刻骨铭心的无法弥补的一生的伤痛了!后悔当时为何要离开母亲,内疚自己没有尽人之子孝,哀悼母亲凄凉的一生,痛恨隔断天伦的无情世事。这一切的一切只留下浓浓的悲哀。所以坟墓矮矮,哀痛浓浓!
?朗读提示:恰当运用颤音,表达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哀伤。
?师范读、领读,学生自读、范读,师点评。
④师小结第四节:作者已是人生的暮年,白发苍苍、老态龙钟了! 正如“冬,岁之暮”一样,他站在高山向大陆眺望,耳边仿佛传来亲人的呼唤!想渡,却被那浅浅的海峡所阻隔!它阻断了多少亲人的团圆的梦想,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离、天人永隔;这海峡的浩荡之水啊,怎比思乡之泪的多、深、重!这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旷古的乡愁之泪啊!他还在想:现在还没有实现祖国的统一,但在不久的将来,台湾大陆一定会统一!正如雪莱所说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到那时,两岸骨肉团圆,让那喜悦的泪水肆意奔流“顿做倾盆雨吧”!所以海峡浅浅,乡愁浓浓。
?朗读提示:文章最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
?师范读,生自读、范读。师点评。
(4)师:另外,我们留心的同学会注意到,四个意象前分别用了“小小、窄窄、矮矮、浅浅”,那是否就是说作者的感情就是很淡的呢?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生讨论答。
明确:这四个形容词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和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反射出浓烈有思乡情绪。这种手法也可以说是“举重若轻”。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指导学生切己体察。初中生由于生活阅历浅,对于本文不能有深刻领悟。如果教师教学还停留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上,得到的还只能是浮光掠影的感悟。为此教师应着重指导学生抓住这四个意象,联系四季特点,创设情境,进行联想和想象,切己体察,点爆头脑里储存的生活表象,唤起鲜明的“内心视象”,再现作者笔下的生活情境,或者补充文章实际内容,切实做到领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旨,切实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做到声情并茂地朗读。
(六)读中想
师:诗人思念故乡,热爱祖国的感情深深的感动着我们。我想请一位同学再次来朗读这首诗歌,读出自己内心的这种感动。其余的同学请闭上眼睛,边听朗读边展开想象:想象诗人思念母亲,想念妻子,失去母亲后怀念母亲,如今身居孤岛思念大陆的情景与画面。
(配乐《思乡曲》,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其余同学展开想象)
师:在听到第一节诗时,我的头脑中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夜深了,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坐在书桌前,一遍又一遍的读着母亲的来信。他想起了家乡,想起了母亲。少年站起来,推开窗户,望着窗外的那轮圆月,听着风吹树叶的沙沙声,他在心 6
里说:妈妈,您放心吧,您的谆谆教诲我一定铭记在心。您说您想念儿子了。妈妈,您可知道,此刻您的儿子也正想念着您啊!
师: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把你们刚才想象的画面,或用优美的文字写出来吧。(配乐《思乡曲》,出示优美图片)
生1:在遥远的美国校园里,一位中国的男青年,手里紧握着一张船票,他看到船票就想起了远在台湾的妻子。表妹,我没有给你新婚的甜蜜,却在结婚不久就离开了你,真对不起你呀.生2:天下着蒙蒙细雨,一位中年男子手捧鲜花,长跪在母亲的墓碑前。他眼里噙满泪水,心中充满了悲伤,想起母亲慈祥的笑脸和辛勤劳作的身影,两行清泪从脸颊滑落,滴到了母亲的墓碑上??
生3: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站在大海边,海风呼呼的吹着,海浪拍打着礁石。夕阳西下,几支海鸥从头顶飞过。老人遥望着远方。他遥望着,憧憬着。突然,他朝大海跪下去,老泪纵横,悲痛万分,他大声喊道:“大陆啊!故乡啊!??”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播放歌曲、出示图片等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诗的美,又重视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并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审美层次想结合,整个学习过程是知识深度与广度的渐进。
(七)读中比
师:思乡是游子共同的心声。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另一位台湾诗人席慕蓉的《乡愁》。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生齐读)
师:席诗共用了哪三种意象表达乡愁?这三个意象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故乡月夜的笛声——寄寓月明之夜便会思乡
(2)雾中的挥手别离——难回故乡的一种惆怅
(3)没有年轮的树——对故乡绵绵无期的思念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用已掌握的方法来鉴赏诗歌,进一步理解什么是意象,诗人怎样通过具体意象来表达复杂抽象的感情。
(八)仿写训练
师:同学们,我们中绝大部分也是寄宿生,我们也离开了家乡,离开了妈妈,来 7
到学校求学。当我们生病的时候,不开心的时候,考试不理想的时候,我们也会想家,想妈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那你心中的乡愁又是什么呢? 乡愁是 ——
老师范例: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那根在灵魂深处流动的血管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乡愁是别离时妈妈不断的挥手
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将抽象的意象物化成形象的东西,掌握比喻的修辞手法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课外去收集抒写“乡愁”的诗歌,在班级举行一次“乡愁”主题的诗歌朗诵会
七、小结:
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感受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站在海峡彼岸,遥望大陆,满目贮满乡愁的情感。
附:板书设计
小时候——母子分别——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故乡之思 长大后——夫妻分离——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后来
——母子死别——坟墓矮矮,哀痛深深
→ ↓
升华
现在——与大陆分离——海峡浅浅,乡愁浓浓
国家之情
篇7:乡愁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诗歌,学习诗歌借助具体意象表现抽象感情的方法。
2、发挥想像和联想,体会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思乡爱国的深厚情感。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情感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诗歌,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联想想像,进入诗歌意境。
一、渲染气氛
欣赏歌曲腾格尔的《乡愁》谁来说说听了这首歌的感受?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理解,其乡愁诗也异彩纷呈。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预习展示
1、我会读
生朗读《乡愁》(生正音评价朗读优缺点)
2、思考: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余光中说:“一首诗要读出来,生命才算完成,朗读者要像演奏家一样,把诗歌潜在的生命激发出来,这样才能吸引人。”)想想应用怎样的语速、语调来读?
(思乡之情)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故国暂不能还,作者便滋生了宝马香车也载不动的乡愁。
3、请大家带着浓烈的思乡之情再读读这首诗歌。
4、想进步的更快吗?老师给大家找一个PK的对象(放录音)。
5、生挑战读。
四、合作探究
1、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乡愁本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在本诗中作者用什么事物来形象表现它的?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2、诗是精当含蓄的艺术,我们不能仅停留在这四项事物上,应该通过这些形象的事物来想像在什么时间、在哪里、何人在干什么,他又能想到什么。
示例:一个春寒料峭的晚上,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母亲,但是路途遥远隔着千山万水不能回到她的身边。他只有在昏黄的灯下把这份依恋和思念倾注在信笺间,再小心翼翼地贴上这小小的邮票。望着家的方向,他仿佛看见母亲此时也在昏黄的灯光下为自己织毛衣……
请大家依据自己的理解任选一小节诗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3、悟感情:作者借这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邮票(小)—母子情 船票(窄)—夫妻情
坟墓(矮)—生死别 海峡(浅)—家国恋
4、“已恨海峡相阻隔,海峡还被暮云遮”,乡愁是余光中不变的情结。余光中为什么对大陆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呢?
师相机补充: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去台湾,当时仅21岁,再还乡时已64岁。正如他自己所说:“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余光中60年代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的乡愁诗人。70年代初创作《乡愁》,在离开大陆整整时,他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20分钟便写出了本文。他还说:“20分钟写出的是20年的思乡之情”。
(齐读全文,体会诗人蕴蓄了20年的思乡之情)。
五、巩固拓展
1、“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大家还能知道哪些写乡愁的诗、词、曲。
2、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勾起我们的思乡恋土之情。请以“乡愁是________________。”仿写句子。
六、师生结合板书小结
七、布置作业
任选一个角度或物象(如:季节、色彩、情绪、校园)写一首诗。
板书:
小时候 邮票(小)—母子情
长大后 船票(窄)—夫妻情 家愁
后来啊 坟墓(矮)—生死别 ↓
而现在 海峡(浅)—家国恋 国愁
乡愁教案教学设计
篇8:乡愁(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乡愁(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徐焕武(淮南十七中)
教学目的:1、学习欣赏诗歌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之情;
2、学习运用象征抒发感情的写法;
3、尝试模仿所学的艺术手法写作诗歌。
教学设想:本文是以独特的意象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中浓烈的感情情真意切,很能使 学生在欣赏中产生共鸣。教学本诗宜采取在探讨中理
解,在理解中朗 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的方法。在学生理解本诗后,还要引导他们进行知识的迁移,模仿本诗的结构以及象征的写法, 以《幸福》为题写一首诗。
教学重点:领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象征手法抒发感情的写法;知识迁移,以《幸福》为题写一首诗。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 具:录音机 VCD 打印相关材料(附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复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引入。
有人说,诗歌是最华丽的文体,同学们现在正处于诗一般的年龄,我们现在就应该爱读诗多读诗学写诗,写出令人骄傲的自己诗一般的年华诗一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首诗歌,然后再尝试写作一首诗歌。 (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生于南京并在南京生活十多年,童年时离家在寄宿学校读书,青年时在厦门、台湾和美国等地求学。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经香港到台湾定居。他的诗作中有许多都是以思念家乡为主题的。
代表作有《舟子的悲歌》、《兰色的羽毛》等。
三、整体感知全诗
1、学生仿读全诗(可单个仿读也可集体仿读)
2、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在听读时注意朗读时的重音。
四、欣赏理解全诗
1、全诗四个诗节,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自由讨论,从内容 和形式两方面找出四个诗节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共同点;①行数、字数相同--体现出该诗的结构美,音乐美。
②均以时间性的词语开头
③都运用了比喻
④都以具体的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为意象(此点较难,学生可能答不上来)
不同点;①每诗节所写思念的人不同。
②朗读时所用的语调(气)亦有不同(此点较难,学生可能答不上来)]
齐读课文一遍,加强对全诗的感知。
2、感情是很抽象的,人们很难把握。文学作品常常以具体的意象(即: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或:借助具体外物,用比兴手法所表达的作者情思。)来抒发抽象的感情。 诗人选取哪几个时间段来抒写的呢?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和“现在”--把几个时间连在一起,这恰好写出了诗人的半生经历:少年时别母上寄宿学校,青年时别妻上大学,成年时丧母,中、老年时别大陆。极具“纵的历史感”。]
我们再具体欣赏一下每个诗节所写的内容。
3、学生试读第一诗节。要求学生回答:
①本诗节写了对谁的“愁”?
[“愁”母亲。]
②诗人通过什么来寄托对母亲的“愁”的?
[“一枚小小的邮票”]
③请同学们想想诗人在写下这一 诗节时都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
[此问题是一 开放性题目,学生只要能围绕诗人当时情景言之成理即应给予肯定。]
幼小的年龄,远远的离开了母亲去求学,只能将思念和依恋倾注在信纸之上,让邮票把这份情送给远方像我思念她一样深深思念着我的母亲。
小小的邮票,依依的思念--板书]
4、学生试读第二诗节。要求学生回答:
①同学们有没有觉得本诗节哪一个词用得很新鲜?
[“新娘”]
②请同学们探讨一下此词新鲜的原因?
[此知识点较难,学生如回答不出教师可适当做些点拨。
明确:“长大后”,与新婚妻子短暂的团聚,又预示着更远更久更伤心的别离。用“新娘”暗示出作者新婚不久就面临分别,深深的爱恋被大洋阻隔。身在异国他乡,满眼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而在每天的“夕阳西下”之时,诗人有的只是“断肠人在天涯”的殷殷的爱恋之情。利用短短的假期,赶紧买上一张“窄窄的船票”,以求短短的相聚。这份喜悦虽是淡淡的,但确是温馨的。新婚的喜悦始终在心中回味,新娘的面容始终在眼前飘荡。因此用“新娘”就比用“妻子”更能体现诗人的那份殷殷的爱恋之情。
窄窄的船票,殷殷的爱恋--板书]
5、朗读指导:
别离母亲、别离新娘去求学,但总还有相聚的时候,所以这份“愁”是淡淡的,朗读时应抓住淡淡的哀愁和似水的柔情。
学生试读。亦可教师范读。
6、学成了,拿到了红红的毕业证书。此时的诗人最想干什么?
[“飞”到同样思念我的新娘身边;“飞”到同样思念我的母亲身边。感受一下久别的新娘的温存;深情的喊一声长久未喊过的“妈妈”,再听一听母亲呼喊儿子乳名的沙哑而慈祥的声音;再感受一下母亲粗糙而温暖的手的抚摩……]
7、可是,现在怎么样呢?齐读或找一学生试读第三诗节。要求学生回答:
①请同学讨论此时诗人的心情。
[此题亦有一定难度,学生只要能围绕“愁”与“痛苦”讲出一些自己的理解即应给予肯定。
教师即情渲染:“矮矮的坟墓”将母子隔成“天上人间”,使诗人蕴藏已久的即将重逢的喜悦顿时化为浓浓的哀痛。那沙沙的风声,不就是诗人的哭声吗?那斜斜的雨丝,不就是诗人的泪水吗?欲再尽孝而不能,内疚之情何其深?
矮矮的坟墓,浓浓的哀痛--板书]
8、朗读指导:
因为与母亲是诀别,哀痛之情自然比前两诗节要浓。故在朗读本诗节时应适当运用颤音,要读出如泣如诉的深深的哀伤。
学生试读,亦可教师范读。
9、学生试读第四诗节。要求学生回答:
①第四诗节所写“愁”的对象与前三诗节有何不同?
[前三节“愁”的是人,本节“愁”的是大陆(非人)。感情因此得到了升华--此种艺术手法同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的结尾所用的艺术手法一样。]
②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本诗节所写内容与我们在地理书上学的不一样的地方?
[“海峡”其实是很深的,可作者为何说是“浅浅的.”]
③请同学们讨论诗人为何这样写?
[此题较难,估计学生不易答出来。学生回答如偏离太大,教师可作点拨。
这似乎寄托着诗人的理想:“浅浅的海峡”是无法阻止两岸同胞的思念,兄弟终究会团圆。“浅浅的海峡”多象是拥有“乡愁”的人的“泪”啊。“泪”干了,人们就要用双脚跨过这“浅浅的海峡”。正所谓“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头”、“那头”终会成为“一头”。]
浅浅的海峡,深深的悲戚--板书]
10、朗读指导:
本诗节,诗人由个人的哀愁上升到家国之思,“愁”之情达到了高潮。朗读时要荡气回肠,结尾处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要读出激昂慷慨之感。
学生试读。亦可教师范读。
五、小结全诗
1、课题为“乡愁”,可每个诗节写的都是“愁母”、“愁妻”、“愁大陆”,为何?
[这一知识点较难,这是一种象征手法(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 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见课本第13课《我爱这土地》之“思考与练习”一)。我在他乡,母亲、新娘在家乡,大陆就是故乡。思念他们,其实就是想念“家乡”,这样写使抽象的“愁”,具体形象,平实易懂,读来琅琅上口。]
2、朗读全诗
视时间多少,可采用配乐诗朗诵,齐读,个人读等不同形式。
六、布置作业
1、课后做“练习四”,下节课在课堂交流。(如时间允许,可以让大家齐读一遍,师生做些讨论。)
2、课后阅读讲义上的以“思念家乡”为主题的诗词名作,同学之间可以自己共同喜爱的一、二首诗展开讨论,以扩大知识面。
3、以《幸福》为题,仿照《乡愁》的结构形式,运用象征的手法,写一首诗。“少年不识愁滋味”,七年级的学生写“愁”有一定的难度,写前教师可给予适当的指导。可以让学生将“小时候”对应自己的“学龄前”;“长大后”对应自己的“学前班时期”;“后来”对应自己的“小学时期”;“现在”对应自己的“中学时期”。其目的是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学习的迁移能力,完成本单元的“写作”要求:仿写诗歌。(印发讲义--附后)
/04/23 作者邮箱: xuhuanwu53@yahoo.com.cn
篇9:乡愁 教案教学设计
乡愁 教案教学设计
作者: 狗尾草 - gouweicao_
余光中
学习目标:①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感情及诗的意境美。
②掌握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意象分析。
教学过程:
导 入:中国是诗的国度,我们又处于诗一般的年龄,正如叔本华所说“抒情诗,少年
之作也!”我么对诗歌有着特殊的的感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余光中的《乡愁》。
A、作者介绍: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评论家。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乡愁》《听听那冷雨》是其诗歌和散文中流传最广的。
余光中在文章中写道:“我庆幸自己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直根于心中。”他还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
回忆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余光中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的时候,我在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B、朗诵:
强调:朗诵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
自由读(强调:在读的时候,揣摩一下怎样才能读好。)
指名读(强调:认真听,指出他的朗诵好在哪儿,还有哪些不够好的地方。)
学生评价,并引出诗歌朗诵的基本要求:
①语速--稍慢
②感情--是昂扬激越还是忧郁深沉的呢?
③重音
④节奏(重音和节奏以第一节为例,引导学生把握。)
教师范读(配乐)
强调:一首诗只有读出来,生命才算完成,朗诵者要象演奏家一样,把诗歌的潜在生命激发出来,这样才能吸引人。
自由读
指名读(配乐)
C、赏析:
1、介绍意象:
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呢?--乡愁!
那么作者是如何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感表达出来的呢?为了更好的解读作者的情感,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概念--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作者为表达观点,抒发情感所借助的事物。简而言之,就是作者的情感载体。
比如:马致远《天静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三个意象的简单排列组合,使我们感受到的是落寞单调的秋
景和作者心中凄凉断肠的情怀,为我们营造出一种凄凉、哀婉的意境。
可怜数行雁,点点长空排。--寂寥、凄冷的氛围。
2、分析意象:
(1)请大家浏览诗歌,找出这首诗中的意象。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2)四个人生阶段,作者分别选取了最能表达乡愁的对应物--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那么这些意象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
板书:
小时侯 邮票 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
长大后 船票 夫妻分离对妻子的依恋
后 来 坟墓 母子死别对母亲的追念
现 在 海峡 离开大陆对故土的眷恋
抽象的情感,投射到四个具体可感的'对象上,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反衬出诗人内心浓烈的思乡之情。可谓是“一首怀乡诗,满腔故园情。”
D、诵读:
1、分别诵读给同位听。
2、设置情景朗诵:
旁白:有一天背着行囊,浪迹天涯,夜晚在野外燃起篝火,对着一轮明月,弹起吉它,轻轻吟唱……(学生配乐朗诵)
在诵读声中结束本课。
作者: aimin - aimin
我是这样处理这首诗的--
--欣赏:不看书,听录音,请学生讲讲看: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回答时追问,板书“物象”)
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物象
朗读:打开书,边朗读、边思考:作者用什么话语把物象“串”起来的?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讨论:(讨论中,注意学生的回答思路,抓住下列关键词语,用板书强化)
板书:“小时侯”“长大后”“后来呀”“到现在”--时间线索引起作者一生的重大转折
“母子别”“新婚别”“生死别”“故乡别”--“情”注入“物象”-→“意象”产生
再读:试背,边朗读、边体会:诗歌采用的“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音乐性。
扩充:关于余光中的简介。
与gouweicao_2001老师的处理方法不同的是:我觉得首先应该用诗本身的魅力去“征服”学生,而不要一开始就用“作者”名气去“压”学生(这或许是我们语文教学形成“背景→读文→主题→写法”僵化的教学模式的原因!!!)
--不知大家以为如何?
----------------------------------------
======================================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上海市浦南中学--陆爱民(200120)
篇10:《乡愁》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揭阳市乔林中学 王銮贞
一 教材简析: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以独特的视角,满含深情地表达了作者思念故国、盼望祖国统一、亲人团聚之情,其作品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将飘渺抽象难以捕捉的思乡愁绪变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诗歌充分运用了比喻、对比、反复等修辞手法,语言新奇朴实,结构匀称,低回婉转,具有很深的艺术感召力。
二 教学思路: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技巧,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情感。
②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③提高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①通过诵读、体味,准确理解诗歌主题。
②发挥想象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感受作者在特殊的时代、地理条件下产生的思念之情。
②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感情。
4.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5.教法选择:诵读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探究法等。
6.课时安排:1课时。
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播放音乐《乡愁四韵》)
[学生畅谈曾经离开家的感受,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游子的思乡之愁。]
(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大屏幕显示)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离开大陆,现居台湾,是台湾当代著名诗人、诗评家。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散文、评论和译著共40余种。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乡愁》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几乎隔绝。这是他众多乡愁诗中最有代表性,也是流传最广的一首诗。
(三)感知探究
1. 读--领略诗歌的韵律美
①引导学生掌握有关诗歌的朗诵技巧。
要读好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朗读技巧方面,还要注意语速、节奏、轻重音。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感情基调应该是忧郁深沉,语速应该是深沉舒缓。(教师范读,播放音乐《二泉映月》)
②学生自由诵读、反复体味,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大屏幕显示:诗歌节奏的划分)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ya)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③荐读点评
[学生自我推荐诵读,师生共同点评]
2. 赏--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适当引导]
①诗人借助什么具体事物表现浓浓的乡愁?
②这些事物分别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③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发展的?
明确:①诗人借助“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这些意象来抒发感情,这样就使乡愁有了寄托,变得具体形象,生动感人。这是诗人写诗常用的“托物寄情”法。
明确:②③小时候离家在外求学,乡愁惟有通过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这思念的对象既是母亲也是故乡。
长大后,为了生计四处奔波,外出求学工作。这时候的乡愁除了对母亲的思念,还有对爱人的惦念回家探亲总要乘船,所以,那缕缕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上。
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到后来,母亲去世了,时空的隔离在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永远地隔开了。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氛围更强!
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和大陆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3. 悟--感悟诗歌的构思美
[学生质疑、自主谈感受]
①学生发言,教师评点。 (从赏析的角度,语言的表达等方面)
②教师小结,归纳整理。 (学生听记,形成一个“板块式积累”)
4.小结:
诗人以独特的视角,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充分运用了比喻、对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将飘渺抽象难以捕捉的思乡愁绪变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委婉地把思念故国、希望回归、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全诗语言新奇朴实,结构匀称,低回婉转,具有很深的艺术感召力。
5.背诵全诗
(四)拓展延伸
1.各领风骚说乡愁(播放音乐《乡愁四韵》)
这首诗诗人借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形象具体的事物来表达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乡愁离绪。其实呢,除了这些形象的事物,还有很多物象能触动你心中的痛,触发你的情感,引起你的愁绪。请你以“乡愁是……”为乡愁打个比方。
例:乡愁是一根长长的电话线。
乡愁是一封小小的E-mail。
乡愁是一缕轻烟,缭绕在游子心头。
2.全班齐诵全诗 (播放音乐《思乡曲》) 。
四 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
托 物 寄 情
小时侯--邮票--母子离愁 个人的思乡之情
长大后--船票--夫妻别愁 ∣
后来 --坟墓--丧母哀愁 ∣
现在 --海峡--思归忧愁 普遍的家国之思
五 教后反思: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始终用新课标的理念作指导,建立起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启发指导,师生共同长进的教学模式;改变了长期以来以被动学习为主的语文学习方式,建立起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拓展创新为主导的新型学习方式。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使整堂课的基调都沉浸在浓浓的思乡情感中。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样学生可以自主理解、感受诗歌的主旨、情感,从而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和发现。这就大大拓展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度。但个别学生未敢大胆质疑,积极发言。这节课的设计也依据了诗歌体裁特点,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一般方法,即:“读(诗歌)──赏(意境 )──悟(情感)”的品读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让学生了解《乡愁》一诗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善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作者邮箱: wlz8204@163.com
[《乡愁》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1:《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分享
一、教学目标
1 把握诗中的意象
2 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体悟诗中作者的感情
3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找到记忆的恰当方法
4 能够结合该篇自己创设意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确理解诗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学以致用,自如想象,创设新意象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课前播入《乡愁》曲,创设氛围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一:同学们有没有三五天或较长时间的离开家、离开过父母?你想家了吗?想家时是什么感受?生列举,师述同感,引出小诗:
“……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觉得到,谁也说不清。”——王慧敏《想家的心情》(媒体配乐)
是啊,想家的心情,谁都说不清。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呢?(媒体示图)尤其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导入二:,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二)了解余光中
1 学生根据所积累的资料,简要地介绍。
2 补充(媒体示):
余光中祖籍大陆。1928年生于南京,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台湾。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一往情深,承继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写出了新意;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不免经常流露出来(是他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对此,他在一篇散文中曾不乏风趣幽默地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老婆,香港是情人,美国是外遇。
代表作《乡愁》、《乡愁四韵》,《春天,遂想起》,被称为乡愁诗人。
(三)听录音,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
1 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带哀伤,所以朗读时的速度就是——缓慢的。
2 生小声朗读,边读边标出节奏和重音(“/”、“·”)
师巡回,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小时候 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新娘∕在那头
长大后 而现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外头我∕在这头
母亲∕在里头 大陆∕在那头
3 请学生个别朗读,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并适当指导:
第一、二节,语速慢,读出思念之情
第三节,注“呵”的变调,应读为轻声,读出适当的颤音(生列离别)
第四节,音调上扬,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头”要一字一顿。
4 齐读
(四)解读全诗,以便更有感情地朗读
1 整体感知
你投入了怎样的感情去朗读?(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 细细体会
(1)诗人的这种感情是不是突发偶感?
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这一点,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这种感情看得见吗?
要把这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的情感具体地表达出来,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借助了一些形象的事物,也就是借助了意象,什么是意象?(P108)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
找一找,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 想象构图
其实诗人是巧妙地运用了诗歌创作的一种方法——托物寄情。诗是精当而储蓄的`艺术,只懂得这四个意象还不够,还应根据意象想象诗歌表达的具体内容(诗中有画)
(1)教师用语言描述自己读第一节诗后脑中出现的画面。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远方延伸……
一位少年,目光坚定,背着一个大包,步履匆匆……
一位母亲,满脸伤感,提着一个行李箱,吃力地跟着……
只听见他们脚下的落叶嚓嚓地响。
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来,母亲也缓缓放下箱子。
母亲盯着少年的脸,悠悠地说:“别忘了来信。”少年用力点点头。片刻,母亲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递给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记加衣服……”少年没有回答,提起箱子转身走向前方。
母亲还在原地,她的眼光随着少年的背影一起一伏。母亲久久伫望,目光深情而又专注,夕阳的余辉给她的面孔添上了一圈朦胧而美丽的光晕……
解析:母子别——邮票小小,含情依依。(媒体示)(朗读时注)
(2)学生轻读,作画(媒体音乐)
(3)说一说,适当评论(学生自评,师评结合)
明确:
第二小节:夫妻别——船票窄窄,相思殷殷。(媒体示)
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
第三小节:生死别——坟墓矮矮,哀痛深深。(媒体示)
第四小节:诗人在他的诗《从母亲到外遇》中这样写道:“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故土……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岁。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故国别——海峡浅浅,乡愁浓浓(媒体示)
(4)结合媒体所示,问:第四小节表达的情感,跟前三节比有何不同?
前三个意象联结的是亲情、爱情,这节连接的是爱国情。
感情的升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
篇12:《乡愁》教学设计稿
《乡愁》教学设计稿
《乡愁》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下面是《乡愁》教学设计稿,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一、唤起体验,读出情感
有人说,诗歌是无谱的音乐,欣赏音乐要用心聆听,整体感悟,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们不能把音乐拆成音符碎片来欣赏,诗歌阅读与欣赏也该这样,要注意对诗人整体情绪的判读。这一环节,由聆听歌曲或者引用爱国诗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了解背景和自由朗读中贴近作品贴近诗人,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1、播放歌曲《祖国之恋》或者用与爱国有关的古诗词导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对祖国的热爱。
2、自由朗读这首诗歌,感受诗人抒发的情感。
3、一首优秀的诗歌,往往会集中抒发人类的某种美好情感,而这种情感的爆发,可能有一个具体的诱因,比如受到欺负(杜甫的茅屋被风吹破,茅草被抢)或情绪受到触动(徐志摩告别心爱的康桥)。那么,你认为是什么诱因使艾青爆发出如此炽烈的爱国之情?
(根据诗歌创作的时间,学生应该能联系时代背景感受到诗人的创作激情。)
二、入情入境,读懂意象
(即“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
1、诗人是用怎样的方式来爱的?诗人用了“嘶哑”这个形容词,你会联想到怎样的形象?从中你体会到诗人什么样的情绪?”
2、诗人挚爱着的是一块怎样的土地?其歌唱的内容包括哪些?
学生交流后明确:(关键词句)
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四个意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就是通过这些意象和关键的修饰语来表达的,这些地方要读重音。
探究质疑。
3、诗人为什么把自己比作一只鸟,而不是一片云,一棵树?
提示: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个意象。《诗经》的第一首便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此后鸟的意象便逐渐具有了更多的意蕴,不单以双鸟、孤鸟来比喻欢爱相亲或者别离,更常常是一种不受羁绊、超然高举的自由生命的象征。搜索与“鸟”有关的诗句,读一读。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古诗十九首》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从此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文天祥《金陵驿》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
诗人对祖国、对土地、对民族的热爱,已到了不知如何倾诉的地步,他也就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爱情。虽然已不能再唱出美妙悦耳清亮动听的情歌,但这“嘶哑”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来的,是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执著的爱。
虽然我们与诗人不同时代,但我们从朗读中会深切感受到那个时代诗人沸腾的热血。
三、把握节奏,读出韵味
1、如果让你来朗读这首诗,你觉得诗中哪一处最有起伏跌宕的感觉?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正当我们为诗人不断的歌唱所吸引时,没料到诗篇陡然来了一个大的转折,有何深意?
2、这样的爱该用怎样的语调表现出来呢?
3、一首优秀的诗歌中总有几个句子能特别打动你。打动你的原因,就是情感真挚。这首诗中,表达感情最深切的是哪一处?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我们怎样理解诗人眼里的泪水?
(经过思考、探究,学生有能力理解这泪水中饱含的深情。“深沉”一词也许还不足以表达爱的炽烈程度,于是,其后紧跟的沉重的省略号,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我们的心房,激起我们持续的共鸣,留下不尽的余韵。)
4、所谓“诗歌”就是“诗”与“歌”的联姻,这首诗在音乐性上虽然不如古典诗词,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但其内在情感的旋律节奏非常鲜明。这个内在的节奏就呈现为情感的变化。试着画出诗人情绪起伏的走势图。(请学习小组共同完成)
抗争炽烈
悲愤憧憬
忧患执著
我们在诵读时要随着诗中感情的起伏体会内在的节奏,诗歌的韵味就自然流露了。读时将自己想象成诗人,沉浸到诗人创作时的情境中。
四、情绪对接,强化体验
祖国是亲爱的母亲,为了她,有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都在所不惜,一首首诗,就是献给祖国的铮铮誓言。如果让你抒写对祖国的热爱,会用什么样的诗句?
(为了点燃学生尝试写诗的热情,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读诗的目的是指导学习,指导生活,仿写诗句,就是将诗作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积累筛选,升华情感,建构起人文底蕴。
在读诗的过程中,我们与诗人的心是相通的,我们读懂了诗人殷殷的赤子情怀,祖国之爱在我们的心中,也就如潮水般奔涌──
五、写作特色
1、设喻。
2、结尾升华主题。
拓展阅读:《乡愁》教学反思
《乡愁》这首诗我很喜欢,备课也很用心,但上下来后感觉并不好。下面我就这节课从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效果两方面进行反思。
一、教学设计
这是一首抒情诗,在教学上我尽量体现其诗意。
1、在教学环节的命名上体现诗意。“走近余光中——读《乡愁》,感觉诗的音乐美——品《乡愁》,体会诗的情感美——说‘乡愁’,展现诗的神韵美”。
2、在教学语言上体现诗意。
课堂上,尽量去掉不必要的口头禅,多用散文化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呈现出一种美感,。如在介绍余光中的生活经历时,用这样的语言描述:他在南京生活了近十年,紫金山的风光,夫子庙的雅韵早已渗入他的血脉。抗战期间辗转于重庆读书,嘉陵江水,巴山野风又一次将他浸润。他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中华文化早已根植于他的心中,因此,对中华民族的眷恋与深情便化作他心灵深处的一缕缕乡愁。
3、在朗读中体现诗意。这节课,我设计了四次朗读,每一次朗读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读,要求声音响亮,读得字正腔圆;第二次读,要求把握节奏,读得抑扬顿挫;第三次读,要求把握情感基调,充满深情地读。第四次读是美读,分男女声部来读。这样的朗读,是小步轻迈,使朗读技巧及情感能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朗读中一步步感受诗意。
二、课堂教学效果
这一节课并没有达到我所预期的效果,虽然每个教学环节都能落实,但上完后总感觉少了什么,原来缺少的是一种感染力。主要表现在:
1、学生的朗读缺乏情感。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确实,我们的学生才十几岁,对这些离愁别绪并没有一种痛入心肺的感受。在课堂上我又没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引导,因此学生在朗读时并不能很好地把握深情哀伤的情感基调。
2、不必要的紧张使这节课上得很拘谨。站在讲台上整整了,可站在丹中多媒体教室却是第一次。情绪紧张使课堂少了些许灵动的东西,缺乏教学的机智,更少了一种教学的激情。由于这种紧张情绪的干扰,使课堂出现两处明显的失误,一是产生错觉,提前下课。二是收束本节课的配乐朗诵,本来是由老师朗诵的,因口误,多说了一句“让我们一起朗诵”,学生便一起朗诵了。学生参与朗诵,情感的表达未能恰到好处,使配乐朗诵缺乏感染力。
总之,这节课有得有失。我相信,在今后的日子,在丹中这个大家庭里,我的“得”会越来越多,我的“失”会越来越少。
篇13:《乡愁》经典教学设计
《乡愁》经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诗中感情的层次与变化
2.指导学生学会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去理解诗歌
3.引导学生感悟诗中情、情中理:两岸沟通、祖国统一是人心所向,是历史的必然
教学重点:学会抓住意象去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理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初中阶段我们学过哪些表现乡愁的古诗词?(学生当场回忆背诵马致远的《天净沙&8226;秋思》)是啊,乡愁就是游子想家时那种牵肠挂肚的思念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抒发过这种美好的情愫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一首脍炙人口的现代抒情诗
二.揭示目标,明确任务
三.整体感知,诵读欣赏
1.齐读注解①,了解作者
补充背景:1928年余光中出生于南京,1949年随国民政府军到台湾,台湾与大陆由于人为的长期隔绝,有近四十年不通来往,漂流到孤岛上去千千万万的同胞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和亲人余光中也不例外余光中在台北的办公室靠着台湾东海岸,他说:“我看太平洋和美国有什么意思?这也许是天意,我凭窗而立,就可以直视海峡,可以眺望香港,可以一生守望着我的大陆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美国是外遇”这一番话让我们感受到余光中的故园情结是多么的浓烈!1972年,饱尝了23年乡愁之苦的余光中终于按捺不住,在台湾的寓居内,用了仅仅20分钟时间创作了《乡愁》,唱出了两岸人们共同的思乡曲1992 年余光中第一次回大陆探亲,圆了43年来的思乡梦;春节,余光中在中央电视台亲自朗诵了这首诗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听这首诗的配乐朗读,感受诗人的浓浓乡情
2.朗读悟情:
(1)指导朗读:在诗中注明重音,朗读时语调舒缓,感情深沉,节与节之间要有起伏
(2)学生展示朗读,其他同学做好评价
四.自主学习,合作鉴赏
(一)赏析意象,感悟诗歌的情感美(着重指导学生学会抓住意象理解抽象情感的方法)
1.乡愁本是十分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的?为什么选取这样的事物?
【明确】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邮票——写信可寄相思 (初涉人生,诗人对母亲的思念寄托在一封封的家书上)
船票——乘船可解相思 (一张船票虽然窄小,却凝结着对妻子的不尽相思)
坟墓——生死隔绝哀思难诉(坟墓矮小,却将慈母与我天人相隔,既无家书传达,又无船只抵达,其间的酸楚似乎已成了乡愁的全部
海峡——海水无尽忧思无尽(海峡虽然浅浅,却将台湾与大陆分隔多年,远望大陆,这思乡之情就融进了这一湾海峡之中)
【小结】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哪四个人生阶段?每个阶段的乡愁是否一样?这首诗的四个意象是按照什么关系排列的?它们之间又有着什么关系?
【明确】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概括了诗人的一生的乡愁
小时候——母子之情
长大后——夫妻之爱
后来 ——丧母之哀
现在 ——恋国之思
【小结】层进关系前三节都表达对亲人的思念感情愈来愈强烈,过去的乡愁是为了衬托现在的乡愁,在最后一节诗人将个人的悲欢与爱国之情,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具有以往乡愁诗无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唱出了时代的共鸣
3.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4.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明确】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小结】诗人用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阐明抽象的乡愁,这就是创设意象意象是理解和赏析诗歌的主要途径,写诗也要善于创设意象
(二)赏析形式,感悟诗歌的音乐美((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加以点拨,不作重点讲)
诗歌是非常注重形式的,这首诗形式完美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引导归纳)
【明确】
(1)结构美: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匀称,每节诗人又注重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充分体现出自由诗的特点
(2)音乐美: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与叠词的运用,如“小小”“窄窄”“矮矮”“浅浅”等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一种低回怅惘的氛围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泣如诉,加强了诗的音韵之美
五.课时小结,拓展延伸
¨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他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实物化,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
¨ 拓展延伸:席慕蓉的《乡愁》诗是如何表现缠绵悱恻的思乡之情的?
乡愁(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 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明确】这首诗共三节七行,但作者却别出心裁,运用奇特新颖的比喻通过月夜的笛声,雾里的挥手别离和没有年轮的树这三种形象来表现浓郁的乡愁,就像是三幅画面,使诗句更具形象性,尤其是“永不老去的没有年轮的树”这个创造性比喻说明故乡依旧,乡愁在心中永远挥之不去(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比较鉴赏:根据分析现代诗的方法,学习这首诗,并说说 两者之间的 同异
同:诗人都是选择几个深意的形象或画面来表达同样的主题,两篇都是通过创造性的比喻来书写心中的愁,两首都是抒情诗
异:余诗主要是通过形象来推进诗情,席诗主要通过画面和比喻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余诗的思想深度比席诗要广和深;余诗的结构比较对称,在表达的情感上,席诗相对细腻和缠绵。
拓展阅读:《乡愁》的赏析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 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篇14: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把握诗中的意象
2 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体悟诗中作者的感情
3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找到记忆的恰当方法
4 能够结合该篇自己创设意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确理解诗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学以致用,自如想象,创设新意象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课前播入《乡愁》曲,创设氛围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一:同学们有没有三五天或较长时间的离开家、离开过父母?你想家了吗?想家时是什么感受?生列举,师述同感,引出小诗:
“……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觉得到,谁也说不清。”——王慧敏《想家的心情》(媒体配乐)
是啊,想家的心情,谁都说不清。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呢?(媒体示图)尤其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导入二:,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二)了解余光中
1 学生根据所积累的资料,简要地介绍。
2 补充(媒体示):
余光中祖籍大陆。1928年生于南京,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台湾。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一往情深,承继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写出了新意;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不免经常流露出来(是他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对此,他在一篇散文中曾不乏风趣幽默地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老婆,香港是情人,美国是外遇。
代表作《乡愁》、《乡愁四韵》,《春天,遂想起》,被称为乡愁诗人。
(三)听录音,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
1 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带哀伤,所以朗读时的速度就是——缓慢的。
2 生小声朗读,边读边标出节奏和重音(“/”、“·”)
师巡回,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小时候 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新娘∕在那头
长大后 而现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外头我∕在这头
母亲∕在里头 大陆∕在那头
3 请学生个别朗读,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并适当指导:
第一、二节,语速慢,读出思念之情
第三节,注“呵”的变调,应读为轻声,读出适当的颤音(生列离别)
第四节,音调上扬,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头”要一字一顿。
4 齐读
(四)解读全诗,以便更有感情地朗读
1 整体感知
你投入了怎样的感情去朗读?(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 细细体会
(1)诗人的这种感情是不是突发偶感?
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这一点,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这种感情看得见吗?
要把这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的情感具体地表达出来,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借助了一些形象的事物,也就是借助了意象,什么是意象?(P108)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
找一找,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 想象构图
其实诗人是巧妙地运用了诗歌创作的一种方法——托物寄情。诗是精当而储蓄的艺术,只懂得这四个意象还不够,还应根据意象想象诗歌表达的具体内容(诗中有画)
(1)教师用语言描述自己读第一节诗后脑中出现的画面。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远方延伸……
一位少年,目光坚定,背着一个大包,步履匆匆……
一位母亲,满脸伤感,提着一个行李箱,吃力地跟着……
只听见他们脚下的落叶嚓嚓地响。
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来,母亲也缓缓放下箱子。
母亲盯着少年的脸,悠悠地说:“别忘了来信。”少年用力点点头。片刻,母亲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递给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记加衣服……”少年没有回答,提起箱子转身走向前方。
母亲还在原地,她的眼光随着少年的背影一起一伏。母亲久久伫望,目光深情而又专注,夕阳的余辉给她的面孔添上了一圈朦胧而美丽的光晕……
解析:母子别——邮票小小,含情依依。(媒体示)(朗读时注)
(2)学生轻读,作画(媒体音乐)
(3)说一说,适当评论(学生自评,师评结合)
明确:
第二小节:夫妻别——船票窄窄,相思殷殷。(媒体示)
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
第三小节:生死别——坟墓矮矮,哀痛深深。(媒体示)
第四小节:诗人在他的诗《从母亲到外遇》中这样写道:“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故土……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岁。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故国别——海峡浅浅,乡愁浓浓(媒体示)
(4)结合媒体所示,问:第四小节表达的情感,跟前三节比有何不同?
前三个意象联结的是亲情、爱情,这节连接的是爱国情。
感情的升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
(5)请一生再次有感情地读一读,或齐读
4 当堂记忆
通过朗读,想景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简单陈述意象美。像这么美的诗,不把它记下来岂不可惜?
注:切莫死记硬背,找规律。
每一小节的第一句都是表示时间,从小时候到现在。叠词。还有每一小节的开头都是“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
把这些词想一想,然后,我们试着一起来记忆一下——(单独记,齐忆)
五、拓展,仿句
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
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引起我们的思乡情绪。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吗? (适当穿插评,表扬)
例:乡愁是一枚青橄榄,苦苦的、涩涩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乡愁是一根电话线,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乡愁是一碗老醋,每尝一口,都让人心酸。
乡愁是母亲头上的乱发,理也理不清。
乡愁是一湾湛蓝的海洋,望不着边际,看不到底。
乡愁是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苦苦的、涩涩的。
六、小结当堂
一个深秋的夜晚,夜深了,一轮明月升上了天空,如水的月光推开了门窗,洒进了屋里,一位诗人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一股思乡之情如潮水般地涌出,一首诗从他的心中流淌出来:小时候,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
余光中《乡愁》原文欣赏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啊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篇15:《乡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感知《乡愁》的意境和情感。
2、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
3、体会台湾同胞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教学重点:
1、结合音画营造氛围,让学生走进自己所不熟悉的乡愁世界。
2、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和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 教学论坛
★ 教学内容的生成与创设《风筝》六题(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
★ 情景教学课例体会
★ 教学课例
★ 课的设计
★ 优秀课例
【《乡愁》教学设计(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15篇)】相关文章:
诗歌鉴赏中的欲擒故纵(教师中心稿)2023-07-17
七年级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2022-10-21
说课的范文2022-12-25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2022-10-18
席慕容长城谣教案教学设计2022-08-18
教师简案数学范文2022-08-22
三三制微教学2022-05-06
读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有感2022-05-08
初中乡愁作文2023-03-20
检查教案作业的看点-陈燕芳2023-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