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文第七册习作教案

时间:2022-05-02 20:49:35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想自闭辽”为你分享19篇“小学课文第七册习作教案”,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小学课文第七册习作教案

篇1:小学课文第七册习作教案

小学课文第七册习作教案

教学目标:

1.读懂习作要求,知道本次字作是写按自己心愿设立的一个节日,而不是现实中的一个节日。

2.能把设立的这个节日的原因和怎样渡过这个节日的过程说清楚。

教学重点、难点: 能把设立的这个节日的原因和怎样渡过这个节日的过程写清楚。想象人们怎么渡过节日的情景,交待具体。

教学准备:师生搜集有关节日的来历和传说。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习作要求,知道本次字作是写按自己心愿设立的一个节日,而不是现实中的一个节日。

2.能把设立的这个节日的原因和怎样渡过这个节日的'过程写清楚。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节日很多,大家说说看,你知道哪些节日?

2.学生谈谈自己知道的节日名称。

3.教师相机询问节日的来历、传说或节日里的特殊活动,学生交流。

4.每个节日的创设无不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情感与愿望,刚才大家说到的那些节日,寄托了人们怎样的情感呢?

学生知道哪个就说哪个。

二、展开想象,指导说。

1.引导学生看图,让学生自己联想是要设立什么节。

如:(1)设立爱鸟节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它。

篇2:第七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教案全集1作者:第一单元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整体感知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已经掌握了“个”、“十”、“百”、“千”这几个计数单位,并且会正确地读写万以内数的基础上,把计数单位扩展到“亿”,再分别学习万级数的读法和含有两级的数的读法,万级数的写法和含有两级数的写法,最后学习比较数的大小,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以及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亿以内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按照四位一级的计数特点正确读、写亿以内的数.帮助学生建立较完整的计数知识体系.为进一步学习亿以内加法和减法,乘数和除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和除法打下基础.本单元教学重点是万级数的读法和写法,培养学生运用迁移、类推的方法获取新知,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内容:教材1页―3页,例1、例2,2页―3页做一做,练习一1―5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2.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3.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以及按数级读数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能按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2.帮助学生建立有关数的概念,掌握一系列的计数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在万以内数的读法基础上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突出我国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鼓励学生在科学领域中研究与创造.

教学重点: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 :每级末尾、中间带0的数的读法.

教具、学具准备:算盘、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答:(1)一千里面有个百,一万里面有()个千.

(2)()个一百是一千,()个一千是一万.

2.复习万以内的数位顺序.

教师出示5张卡片: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教师首先把“百位”贴在黑板上,指名同学按照顺序依次贴其它卡片.全部贴好后请同学口述万以内的数位顺序.

3.读数练习:

教师在贴好的数位下填数字,学生进行读数练习.重点引导学生复习中间或末尾带0的数的读法.

4.想一想,万以内的数的读法规则是什么?

(引导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为后面类推亿以内数的读法作铺垫.)

二、探究新知

1.设疑导入  :

(1)投影出示:

①1993年我国台湾省大约有20944000人.

②人造地球卫星速度是每分钟约474000米.

③某县去年试种水稻新品种,总计增产5471000千克,增值6705000元.学生自由读一读上面3句话.

(2)导语 :

我们已经学会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这些比万大的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像这些比较大的数的读法.

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2.新授:

(1)教学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①学生观察板书:个、十、百、千、万,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呢?你能按这样的规律继续往下数吗?

(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迁移、类推,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生根据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的规律自己数出:十个一万是十万,十个十万是一百万,十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教师板书:十万、百万、千万.

②认识“一亿”:

用刚才的方法,我们接着往下数,十个一千万是多少呢?(学生认知有难度,可能会说出,十个一千万是十千万,在这时,教师要同学生一起数,并指明,十千万就是“一亿”.)

教师板书:一亿,并指出一亿是个很大的数,到底有多大呢?请同学看投影:

自由读一读.(把抽象的数形象化)

③结合板书,教师指出个、十、百、千……等都是计数单位.亿以内的计数单位有哪些呢?

从刚才数数的过程中,你发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引导学生明确: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即十进关系.

(2)教学数位和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①引导学生观察:计数单位之间是怎样排列的?

教师说明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②师生共同完成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板书:在每个计数单位下面写一个“位”字.

重点提示亿位前面要加“……”.

③分清数位与计数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引导学生明确个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一、十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十、……千万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千万;几个一写在个位上,几个十写在十位上……几个千万写在千万位上.

同一个数字,把它写在不同的数位上,它表示的计数单位就不同.教师出示卡片:数字“5”,把它放在不同的数位上,同学分别说出它的计数单位.

④认识数位分级:

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右起每四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

突出我国四位一级的计数知识,并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板书,进一步完成数位顺序表.

⑤反馈训练:

请同学仔细观察数位顺序表,完成练习一1、2题.(灯片出示)

(3)教学万级数的读法:

①先读出下面各数:

28、308、4007、3070

这些数都在哪一级?表示多少?

如果把这些数放在万级,又表示多少呢?

引导学生明确:同一个数在个级时表示多少“个”

在万级时表示多少个“万”

(渗透个级数与万级数读法的内在联系.)

②教学例1:

教师在标有计数单位的珠算上分别拨上二十八万和三千零七十万.

学生对照数位表,先写出阿拉伯数字,然后自己试读这两个数.

引导学生根据个级数的读法,类推出万级数的读法.

同学之间互相汇报试读结果.

③反馈训练:2页做一做.

④思考讨论:

万级数与个级数读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明确:读万级里的数,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在后面加一个“万”字.

(4)教学含有万级和个级数的读法.

①出示例2:

观察:例2与例1的各数有什么区别呢?

(例1都是整万数,例2是含有两级的数)

像这样含两级的数该怎样读呢?你能不能应用刚学过的知识再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自己读出这几个数呢?

②学生试读例2的三个数.

2460064070010030040

思考讨论:

先读哪一级,怎样读?再读哪一级,怎样读?在什么情况下,“0”不读出来,什么情况下“0”要读出来?

(用试读讨论方法,突破难点:鼓励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③在学习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亿以内数的读法法则.

④反馈训练:3页做一做.

三、巩固发展

1.练习一第3题:读下面每组数

34和3400003004和30040000

340和34000003040和30400000

(通过此练习,使学生弄清个级的数与万级的数在读法上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读数法则的第二条)

2.练习一第4题:

学生充分说、读,面向全体,引导学生根据读数法则来读中间、末尾带零的数.

3.判断:

(1)4080500读作:四百八十万零五千()

(2)3706000这个数中所有的“0”都不读出来.()

(3)40506000这个数中有一个零要读出来.()

(此题考察学生对难点的掌握情况)

4.出示活动数字卡,在数位顺序表上进行读数练习: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数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一第5题.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这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六、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学内容:教材7页例3、例4;7页做一做,练习二1-6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在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基础上,掌握整万数的写法和含有两级数的写法.

2.能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

(二)能力训练点

运用迁移、类推方法,引导学生总结亿以内数的写法规则,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对反映国情的一组数据的读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 :每级中间或末尾带0的数的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数位表、电脑.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答.

(1)在数位顺序表中,左起第5位是什么位?第9位是什么位?

(2)万级包括哪几个数位,个级包括哪几位数位?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黑板上贴上数位表)

2.读数练习:读出各数,并说一说读法.

(1)70000、700000、7080000

(2)102345、320600、2050700

(读数与写数有密切联系,通过此练习,复习亿以内数的读法,为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作铺垫)

3.写出下面各数:

七万、七十万、七百零八万

想一想:万以内数的写法规则是什么?

(从高位写起,哪一位上是几,就在那一位写几,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二、探究新知

导入  :万以内的数同学都会写了,那么用这个写数方法是否能写出更大的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师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写法

1.教学整万数的写法.

(1)出示例3:写出下面各数:

七万七十万七百零八万

①读题,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点?(都是整万数)

②借助数位表写数

按照刚才写数的方法,你能对照数位表写出下面各数吗?请同学们在自己的数位表中试写这几个数.

③指名同学到黑板上对照数位表写出各数,并说明这样写的理由.

引导学生类推:根据个级数的写法,哪一位上是几,就对着那一位写几;

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对着那一位写0.

七万:在万级上写7,其它数位写0,写作:70000

七十万:在十万位上写7,其它数位写0,写作:700000

七百零八万:在百万位上写7,在万位上写8,其它数位上写0,因此写作:7080000

(使学生运用迁移和类推方法获取新知,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的精神.)

(2)总结整万数的写法

①刚才我们是根据数位表来写,如果离开数位表,怎样很快写出这些整万数呢?

(请同学小声议论一下,不急于找同学回答,目的是给学生一段思考时间)

②借助电脑来理解万级数与个级数写法的联系.

请同学看屏幕,教师按以下步骤切换画面:

第一步画面:七万、七十万、七百零八万在数位表中的写法,如图:

第二步画面:去掉数位表,请同学观察这几个数写法的共同特点.(个级都是四个“0”)

第三步画面:把三个数末尾的四个0去掉,请同学再读这几个数,提问:这几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去掉四个0后,三个万级数分别变成7、70、708,都成了个级数.)

如果把7、70、708再变成万级数七万、七十万、七百零八万该怎么办呢?

(再在7、70、708的后面添4个0)

第四步画面:第三步中每个数末尾去掉的4个0再分别回到原来的位置,并闪动两次.

③根据电脑演示,请同学想一想:整万数该怎样写?

(引导学生理解写整万的数,先按照个级数的写法来写,然后在后面加4个0就可以了.)教师板书.

(通过电脑的动画效果,使学生直观地发现万级数和个级数写法的联系和区别,帮助总结整万数的写法.训练学生由直观――抽象的思维过程.)

(3)反馈训练:练习二第2题.

2.教学含有两级数的写法.

(1)出示例4:写出下面各数

十万二千三百四十五、三十二万零六百、二千零五十万七千

①同学自由读一读,观察这些数与例3各数有什么区别?

②讨论:含有两级的数应先写哪一级,后写哪一级呢?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写数要从高位写起,所以应先写万级数,再写个级数.

教师板书:先写万级,再写个级.

③同学们按照这个写数顺序,试着在自己的数位表中填写出这三个数.

④指名同学边板演边讲述自己写数过程.

(2)总结含有两级数的写法

①在刚才写数的过程中,你认为应特别注意哪一点呢?

引导学生说出,要特别注意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②讨论:既然这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又为什么要写0呢?0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通过讨论,突破难点,使学生明确“0”在写数时起占位的作用,千万不能丢掉.

教师板书: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③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同学总结含有两级数的写法.

教师在板书中加虚线框.

(3)反馈训练:7页做一做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一个数的最高位是万位,它是()位数.

一个数最高位是十万位,它是()位数.

(2)一个8位数,最高位是()位.

一个6位数,最高位是()位.

(3)在写数时,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

2.练习二第3题.

3.练习二的第4题.

让学生读一读这些数,然后再按含有两级数的写法逐级写出各数.教师结合这几组数字向学生重点讲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所取得的日新月异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练习二第5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那些新知识?

(学生总结亿以内数的写法)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6题.

六、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写法

例3:写出下面各数: 例4:写出下面各数:

七万写作:70000 十万二千三百四十五写作:102345

七十万写作:700000三十二万零六百写作:320600

比较数的大小近似数

教学内容:教材10-11页例5、例6,10-11页做一做,练习三1-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学会比较亿以内数大小的方法.

2.使学生学会将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3.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亿以内的数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迁移、类推方法获取新知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求的习惯.

教学重点:亿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篇3:小学数学第七册教案

以下为节选点击此处打开,或右键另存为下载

第三单元乘数、除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和除法

整体感知

本单元是在学过了乘数、除数是二位数的乘法和除法后继续学习乘、除数是三位数的乘、除法,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对乘、除法的法则有了全面认识,为今后各种计算打下基础.

本单元分四节,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以及乘、除法中的一些简便算法.

本单元的口算是乘、除数是整百的口算,它是后面学习笔算的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计算能力.本单元的笔算是乘数、除数是三位数的乘、除法,这些内容是两位数笔算乘、除法的扩展,笔算的计算法则是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应注意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两位数乘、除多位数的方法)通过自己思考,小组讨论等形式,概括三位数乘、除的计算法则,这样,不仅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加深对计算法则的理解,便于记忆,而且能使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形成认知结构,渗透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此外,本单元还安排了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这些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又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学生在对前面的学习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概括起来的一些知识,学生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对乘、除法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就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的认识,为进一步概括乘、除法的意义做准备.乘、除法的一些简便计算,不论是乘法简算还是除法简算,它们都是使学生初步发现一些规律,有利于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本单元主要是计算,对学生来说难免有枯燥、乏味的感觉,这就需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习兴趣,体会成功的愉悦.

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49页例1、例2及“做一做”,练习十二1-5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比较熟练地口算,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用整百数乘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总结出用整百数乘的口算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投影片出示口算题)请同学们口算:

100×6300×54×208×60

200×7400×813×3023×20

2.通过上述后四个题的练习,你能说出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乘法应该怎么想吗?(通过以上两个内容的复习,使学生明确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和算理,突出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学习新知识创设了条件)

3.引入课题:我们已经学过了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乘法,那么乘数是整百数又该怎样口算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乘法.

板书课题,乘数整百的口算的乘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投影)例1的坐标纸图,让学生横着数每排有几个小方格,有几排,这张坐标纸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方格?

引导学生先明确,用乘法计算:100×4板书:100×4=400

(2)再引导学生竖着数有多少个小格?

启发学生明确:用乘法计算4×100板书:4×100

(3)教师启发学生观察上面两个算式,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根据被乘数和乘数交换位置,得数不变.因为100×4=400所以4×100=400

2.出示100×1212×100启发学生先思考,然后分组交流

引导学生明确:100×12表示求12个100是多少,即12个一百是1200

12×100就是算一个数乘以100,可以想100乘以这个数,简便算法实际上是几乘以100就在几的末尾添写两个0.

反馈练习:6×10018×10027×10049×100

(先口算,再指名说说你的口算方法)

(通过说算理,既加深了学生对例1算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为例2的学习做了铺垫)

3.教学例2:

(1)出示例2,7×200引导学生想200是几个百?

(2)那么7和200相乘得多少可以怎样表述

引导学生口述:7和2个百相乘得14个百,也就是1400

(3)出示算式:12×300学生独立试算,订正时汇报算法.

[通过(12×100)、(7×200)逐步过渡到(12×300)不但使教学的层次清楚,而且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总结用整百数乘的口算规律.

(1)教师提出问题:根据上面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分组讨论后汇报.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简要概括:用整百数乘,要把整百数看成几个百和被乘数相乘,得多少个百,再在得数后面添上2个0.

(3)完成49页做一做(订正时,找三个题说应怎样想)

(通过基本题的练习,检查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促进学生新知内化)

三、巩固发展

1.50页练习十二第1题,先独立完成,然后指名三人说说前三组题中上下两题的关系(含义和计算的想法)

2.练习十二的3、4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练习十二的第2题,做为小组抢答题,教师出示题目,每小组指一名学生抢答,哪组抢答的多,哪组优胜.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二第5题.

六、板书设计

乘数是整百的口算乘法

例1:100×4=400例2:7×200=1400

4×100=40012×300=3600

100×12=1200想:7和2个百相乘得14个

12×100×1200百是1400

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52-53页例3及做一做,练习十三的1-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

2.知道因数概念及检查乘法的计算是不是正确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验算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能抽象概括出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法则.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前后知识的联系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抽象概括乘数是三位数的计算法则.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314×2314×5314×30314×14×400

2.算出下面的乘法题,并在右面的方框填上数

(一人板演,其它同学填在52页书上)

3.说说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

4.导入: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分别用乘数的个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的每一位数,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又该如何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这方面内容,板书课题:笔算乘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复习,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学生试做例3

(2)小组讨论

(3)订正引导学生明确:

①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用乘数的个位数十位数去乘被乘数的计算方法与乘数是两位数的相同.

②用乘数百位上的2乘被乘数,表示200个314是628个百,所以第三部分积628的末位数8应与百位对齐.

③最后把三次求得的数加起来.

(4)扩展:若乘数百位上的2改为3去乘,表示什么?积的末位数应该写在哪里?为什么?若改为4、5、6……呢?

(5)练习:52页的做一做

2.概括法则

(1)比较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和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概括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法则.使学生明确:

①从低位到高位用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

②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

③然后把三次求得的数加起来.

(3)练习:235×314

3.教学因数概念及乘法验算方法

(1)学生自学53页下半部分内容,同时完成书上填空.

(2)通过自学使学生明确:

①被乘数和乘数都叫做积的因数.

②检查乘法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可以用交换因数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

(3)练习:在这三个乘法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

221×123=271837×9=63a×b=c

(4)完成53页做一做

(5)看书质疑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在乘法里,被乘数和乘数都叫做积的()

(2)用乘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对齐.

2.判断改错.

3.55页3题

4.55页4题

四、全课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五、布置作业:55页1题.

六、板书设计

乘数是三位数的笔算乘法

例3:

法则:1.从低位到高位分别用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

2.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

3.然后把三次求得的数加起来.

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57页,练习十四1-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掌握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进行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

2.提高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教学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掌握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掌握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这一步可以省略,省略后注意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投影出示)

24×2031×30025×40300×2260×2

304×24100÷413700÷37

2.计算下面各题(分小组完成)

306×213621×167

提问:结合具体题目说一说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法则.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板书课题)

2.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287×304

(2)启发学生自己计算:

287×304=87248

(3)揭示简便算法

教师提问:从式题当中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口述:第二部分积是0,既然这一步乘积为0,在计算中是不是可以省略?引导学生明确:用0乘这一步分可以省略.教师提问:省略这一步作你能准确计算吗?应该注意什么?试试看.学生在书上完成.学生板演.

请板演的学生讲述计算过程:第二部分得零不写,第三部分的积末位与百位对齐.

3.把计算补充完整

4.完成57页做一做(学生能运用法则和所学简便算法去完成)教师订正.并提问用2和5去乘被乘数所得积的末位与哪位对齐?

5.小结新知: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什么?师生共同总结: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用0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但要注意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投影出示)

6.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质疑问难.

三、巩固发展

1.填空.(投影出示)

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用()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但要注意用乘数()上的数乘,乘得的数的()就要和()对齐.

2.判断并说明理由(投影出示)60页4题.

[此练习设计突出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用0这一步乘可以省略,但要注意下一位的对位这一难点,强化重点]

3.计算:(小组赛)

60页1题的后2个

60页2题的前2个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又学会了哪些知识?

师生共同总结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计算法则.

五、布置作业:60页3题.

六、板书设计

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教材58-59页例6例7及做一做练习十四的5-9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扩大”“缩小”的含义

2.理解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规律.

(二)能力训练点

1.能抽象概括: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的规律.

2.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这一数学规律的教学渗透函数思想,培养学生发现规律,进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这一数学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并运用规律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24××3016×8×300

2.下面两题,用竖式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28×402800×30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扩大”或“缩小”几倍的含义.

(1)讲授把一个数“扩大”几倍就是把这个数乘以几.

如5扩大3倍就是5×3=15板书: 15,把一个数缩小几倍就是把这个数除以几.如15缩小3倍就是15÷3=5板书: 5

(2)练习:

①6扩大4倍是多少?②3扩大10倍是多少?

③200缩小20倍是多少?④8缩小8倍是多少?

2.教学例6.

(1)出示表格

(2)学生口算填表

(3)想:发现了什么?分组讨论

引导学生明确:

①第2、3、4、5组的第二个因数同第一组比较,分别扩大5倍、10倍、100倍、500倍,积也随着扩大5倍、10倍、100倍、500倍.

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4)练习:58页做一做,说说是怎么想的

[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通过教师必要的点拨,使每位学生透彻理解]

(5)观察1、2、3、4组第2个因数与5组第2个因数比较,引导学生归纳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6)启发学生把发现的两条规律进行概括.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7)填空练习:

①在4×5=20中,如果4不变,5扩大2倍,那么积也()倍

②在6×8=48中,如果8不变,6缩小3倍,那么积也()倍

3.教学例7.

(1)出示例7

(2)启发学生从用两位数乘的方法类推出用三位数乘的方法

①先自己试算.

②订正:使学生明确怎样列竖式最简便

(3)练习:59页做一做1(直接填在书上)

59页做一做2

三、巩固发展

1.填表

观察:每次计算同前一次比较,因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

2.填空:

(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积也().

(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5倍,积();一个因数缩小7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一个因数不变,要想使积扩大24倍,另一个因数().

3.练习十四6题(填在书上)

4.改错

5.练习十四7题第一横行(三人板演,全班齐练)

6.练习十四8题

四、全课小结:今天你又学得了哪些新知识?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四61页7题第二横行、9题.

六、板书设计

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

例6: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若干倍.

例7:280×340=95200

口算除法

教学内容:教材67页例1、例2及“做一做”练习十六1-5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掌握除数是整百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提高口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用整百数除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用整百数除的口算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口算卡片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360÷6360÷9410÷10540÷60500÷10

2.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是什么?

3.口答:500是多少个百?1300是多少个百?3200呢?

4.我们已经学过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今天我们来学习除数是整百数的口算除法,板书课题“口算除法”.(通过复习,一方面老师可弄清学生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口算方法的.复习,为把口算规律迁移到除数是整百的口算除法做了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1

(2)根据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你能推导出500÷100得多少吗?(学生思考)

(3)指名说结果并追问:你是怎样求出得数是5的呢?引导学生说出:想500里面有几个百,因为500里面有5个百,所以500÷100=5

(4)再出示2400÷100,你能很快算出它的商,并说出你是怎样想的吗?引导学生口述2400里面有几个百,因为2400里面有24个1百,所以2400÷100=24(通过迁移,扩展和学生思考,发现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学生自觉地学会用己有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

2.教学例2:

(1)出示例21200÷400

引导学生想:1200是多少个百?400是多少个百?12个百里面有几个4百?

使学生明确:因为12个百里面有3个4百,所以1200除以400等于3.

(2)出示3600÷300

教师启发学生,应该怎样想?

引导学生明确:36个百里有12个3百,所以3600÷300=12

3.总结规律:

(1)根据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师生一起总结出用整百数除的口算规律:先把被除数和除数分别看成几个百,再除.

(2)完成67页做一做(订正时,找两题说应怎样想)

三、巩固发展

1.68页第1题

2.第3题找朋友练习(把第3题的算式和得数分别做成卡片分两组,每组10人,其中5人手拿算式,5人手拿卡片)

3.练习十六第2题,做为小组抢答题,教师出示板条每小组指名一人作为代表抢答,哪组抢答的又多且对,哪组为优胜.

四、全课小结:引导学生总结口算除法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六4、5题.

六、板书设计

口算除法

例1:500÷100=5例2:1200÷400=3

2400÷100=243600÷300=12

笔算除法:商多位数

教学内容:教材78-79页例7例8及做一做练习十九1-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除数是三位数除法的计算算理.

2.掌握笔算除法的计算法则.

(二)能力训练点

1.能运用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法则正确地进行笔算.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知识间的迁移类推,渗透辩证唯物主义.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掌握用三位数除商多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商多位数的算理.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计算:

(1)2432÷421(2)4832÷592

[复习商的定位和试商方法]

2.计算并讲算理:

(1)845÷32(2)2736÷48

3.口答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

4.导入:教师在845÷32的被除数、除数的后边加一位变成8450÷325,从而揭示出这节课要学的内容,笔算除法:商多位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7

(1)出示例78450÷325

(2)请同学们根据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试算(全班齐练,一人板演)

(3)订正,引导学生明确:

①除数是三位数,先用除数去试除被除数的前三位,就是除845个十.

②商2写在十位上表示2个十.

③325除1950商6,商写在个位上面,这道题的商是26.

(4)启发学生用乘法验算,检查商是否正确.

(5)练习,先确定商的最高位在哪一位,再计算

2.教学例827480÷482

(1)学生交流比较例8与例7有什么不同?

(2)引导学生明确算理,自己试算,互相订正,并检验.

(3)练习:下面各题,先说出商是几位数,再计算出来.

[教师鼓励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确定商的位置与位数,并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计算,使之学有信心,并且印象深刻]

3.概括法则:

(1)引导学生明确:

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与除法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①都是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

②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商.

③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④除数是两位数,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被除数的前三位数.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三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被除数的前四位数.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3)概括法则

(4)练习:79页做一做(两人板演,全班齐练)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计算25144÷449时,先用449去试除被除数的前()位,商是()位数.

(2) ()内填哪些数字商是两位数?()内填哪些数字商是三位数?

2.确定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3.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4.小组赛:80页练习十九2题

5.练习十九3题(一人板演、全班齐练)

6.练习十九6题

四、全课小结:今天你又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九3题(1)(2).

六、板书设计

笔算除法商多位数

例7:8450÷325=26

325除854个十,商2个十余195个十,325除1950商6

法则:

1.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三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四位数.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商.

3.每次除后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例8:27480÷480=57……6

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内容:教材84-85页例10、例11、例12.85页做一做:练习二十的1-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2.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被除数、除数末尾有零的口算除法和笔算除法的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总结规律的能力.

2.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渗透函数思想,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商不变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商不变规律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投影出示)

288÷4003600÷3005400÷9008000÷800

1200÷200÷7001500÷5006000÷600

2.提问:扩大几倍是什么意思?缩小几倍是什么意思?

3.填空(投影片出示)

(1)把24扩大10倍是()

(2)把4800缩小200倍是()

(3)70扩大()倍是490

(4)4800缩小()倍是120.

4.填表(小黑板出示)

提问:从表中发现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表中被除数,除数变了,商为什么不变呢?你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2.教学例10,引导学生总结商不变的规律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①2组同1组比较,被除数有什么变化?除数有什么变化?商有什么变化?

②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准确表述: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了5倍,商不变.

③让学生分别照上面的样子总结出:3组同1组比较,4组同1组比较,5组1组比较被除数、除数、商的变化.

④教师提问:如果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30倍,100倍3000倍商会怎样?

教师提问:通过观察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总结.教师板书: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2)教师提问

①我们把2、3、4、5组同1组比较发现了以上规律,如果我们把4、3、2、1组同5组比较又会发现什么?

②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并说给同桌.

③师生一起订正讨论结果:

第4组与第5组比较,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2倍,商不变.

第3组同第5组比较,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20倍,商不变.

第2组同第5组比较,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了200倍,商不变.

第1组同第5组比较,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了200倍,商不变.

教师板书:缩小了2倍、20倍、40倍、200倍.

④如果同时缩小20倍、50倍、500倍,商会有什么变化?板书:被除数、除数同时缩小相同倍数,商不变.

(3)概括规律:你能用一句话来总结今天学到的规律吗?

(4)看书理清重点词语.

①如果被除数扩大100倍,要使商不变,除数应该怎样?

②如果被除数缩小100倍,要使商不变,除数应该怎样?

③如果除数扩大了10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怎样?

④如果除数缩小了10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怎样?

3.教学商不变规律的应用.

(1)出示例11,说明式题特点.3600÷600,启发怎样利用所学规律算出商?(板书)

3600÷600=6

想:把3600和600同时缩小100倍变成36÷6,得6

4800÷400得多少?怎样想?

把4800和400同时缩小100倍,变成48÷4=12

尝试练习(投影出示)

420÷60660÷64800÷8005400÷9006000÷3000

53000÷1000(提问1-2个是怎样想的?)完成书上85页做一做

(2)出示例128760÷120

提问:被除数、除数有什么特点?根据刚才的口算方法,怎样算更简便?在竖式上怎样表示呢?请观察老师怎样做? (老师演示)提问:老师怎样做的,表示什么?如果同时划出2个0,3个0呢?876表示的是什么?(876个十),12表示什么?(12个十)

学生完成笔算部分,一生板演.

练习(投影出示)

①判断:(投影)划的0对不对,为什么?

②计算:

8060÷6500÷270(2人做投影片,其余做练习本)

三、巩固发展

1.根据商不变的规律判断(投影片)

48÷12=4

(4×5)÷(12×5)=4

(48×6)÷(12÷6)=4

(48÷3)÷(12÷4)=4

(4÷2)÷(12÷2)=4

48÷(12÷3)=4

2.填空:

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扩大(或缩小)()倍数,()不变.

3.下面计算对吗?(投影出示)

4.87页1、2题在书上完成.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学得了什么知识?(学会了商不变规律和运用规律口算除法和笔算除法).

五、布置作业:87页3题.

六、板书设计

商不变的规律

例10:

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例11:3600÷600=64800÷400=12

想:把3600和600同时缩小100倍,变成36÷6=6

例12:8760÷120=73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95-96页例1、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二十二.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掌握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应用这些关系,对乘法进行验算和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概括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做出判断推理,概括出关系式.

教学难点: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熟练进行乘法验算和求未知数X.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下面各题:

65÷517×345÷517×0×4

15×512×8480×160÷25×9

25×()=100()×14=280

2.说出下面各题中X的值,并指出计算根据.

X+15=45X-6=2490-X=3036+X=40

3.引入新课:

同学们对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已经很清楚了,那么乘法各部分间又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板书:“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图:

教师口述题意:每盘30个鸡蛋,3盘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引导学生口述算式:30×3=90(个)(板书)

学生口述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板书:因数×因数=积

(2)出示例1的(2)(3)两题

学生先口述题意,然后引导学生在书上直接计算,启发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90÷3=30(个)90÷30=3(盘)

2.观察比较,总结关系.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2)式和(3)式与(1)式比较,发现了什么?

(2)学生思考后,小组讨论,互相讲自己的想法.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讨论结果.

启发学生明确(2)式(3)式与(1)式比较,都是知道了两因数的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

同时板书: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3.教师提示:应用此关系,可以对乘法进行验算.

(1)引导学生说出怎样验算

(2)完成“做一做”验算24×36=1008112×43=4736

4.应用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求未知数X.

(1)教学例2启发学生思考X在什么位置上,用什么方法计算.引导学生口述:X是乘法算式中的一个因数,根据已知两个数的积与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2)教师板书:X×6=96

X=96÷6

X=16

(3)引导学生进行检验:16×6=96

(4)教学例3:出示例3后,先启发学生议论,然后独立试算,汇报时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5.看书质疑.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2)因数×因数=()

2.练习二十二第1题(分两个小组练习)

3.填表,说说你是怎样想的,97页2题

4.练习二十二第3题(分组练习,每组选一个题说方法)

5.共同完成第5题,并说说你的根据.

四、全课小结.引导学生共同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五、布置作业:练习二十二第4题.

六、板书设计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98页―99页,例4.例5.例6.99页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第1-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掌握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除法验算和求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体会“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的道理.

重点: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式.

难点:除法各部分间关系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纸盒3个,月饼模型18块.(也可以用其它代替)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8÷7= 8÷4= 4×7= 25÷5=

17×2= 45÷9= 35×4= 18÷3=

18÷6= 6×3=

2.口答:

求未知数x,并说明根据:

35x=70 x+18=20 x-6=15 42-x=40

3.导入:

通过同学们自己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那么除法各部分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还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掌握它.板书: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二、探求新知

1.教学例4:

(1)引导操作:指导学生操作并完成(1)小题.

拿出学具,把18块月饼,平均放在三个盒子里,怎么分?如何列式,并说出18.3和6的名称.

你是怎样求商的?它们有什么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

(2)学生完成(2)小题.引导学生说出已知什么?求什么?列式回答.

和(1)小题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18÷6=3(盒)

此题中的18.6和3在原来(1)小题中各是什么数?

已知的是被除数、商,求得是除数.

(3)指导学生按(2)小题的学习方法学习(3)小题.此题中的6.3和18在原来(1)小题中各是什么数?

已知的是商、除数,求得是被除数.

2.归纳总结关系式:

仔细观察(2)、(3)小题,各求得是什么?各用什么方法计算?从而各得到什么?

因此由学生归纳出: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3.关系的应用:

(1)验算:

以前我们都是用乘法验算除法,今天我们学习了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还可以用除法验算除法.

完成做一做.

让学生汇报你是怎样验算的.

(2)求未知数x.

我们学习了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求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

出示例5,

求280÷x=56中的未知数x

引导学生口述,x在除法算式中是什么位置,根据什么来计算?

280÷x=56

x=280÷56

x=5

(3)解文字叙述题:

出示例6.

一个数除以48得15.这个数是多少?

启发学生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引导学生口述,x是除法算式中的什么数?怎样来计算?

设要求的数是x

x÷48=15

x=15×( )

x=( )

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并说出根据.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除数=( ) 被除数=( )

2.判断:

(1)验算“1944÷36=59”时,因为59×36=1944,所以此题的计算是正确的.( )

(2)求“4815÷x=45”中的未知数x的过程是:

4815÷x=45

x=4815÷45

x=107( )

(3)解“什么数除以64得28”文字题时,过程是:

x÷64=28

x=64×28

x=1792( )

3.选择:

(1)根据“120÷8=15”,验算正确的算式是( )

①120×15=8 ②15×8=120 ③120÷15=8

(2)被除数=( )

①商÷除数 ②商×除数 ③被除数÷商

(3)在“x÷50=14”中,求x的式子是( )

①50÷14 ②14÷50 ③14×50

(4)在“256÷x=64”中,x的值是( )

①4 ②9 ③16384

4.求未知数x(分组练习,并说出根据)

x÷104=9 x÷120=31 141÷x=47

5.文字题:

15375是哪个数的75倍?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五、布置作业:练习:二十三,1:(2),2:(后三题),3:(2).

六、板书设计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例4.例5.

商=被除数÷除数

(2)18÷6=3(盒)

例6:x÷48=15

除数=被除数÷商x=15×48

(3)6×3=18(块)x=720

被除数=商×除数

乘除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教学内容:教材107―108页例1、例2及做一做,练习二十五的1―5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改成乘以这两个一位数的积的算理.

2.理解一个数乘以一个两位数转化为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的算理.

(二)能力训练点

1.能正确运用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和一个数乘以两位数的简便算法.

2.正确、合理地进行简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灵活、合理的简便算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掌握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和一个数乘以一个两位数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选择合理的简便算法.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12×30 18×20 24×40

35×4 25×4 45×2

2.把两位数写成两个一位数相乘

15=( )×( ) 30=( )×( ) 24=( )×( )

3.应用题:商店有5盒手电筒,每盒12个.每个手电筒卖6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让学生自己用不同方法列综合算式解答)一人板演,其它学生完成在练习本上.

第一种解法: 第二种解法:

6×12×5 6×(12×5)

=72×5 =6×60

=360(元) =360(元)

你发现什么?

使学生明确:

(1)两种解法的结果是一样的,即6×12×5=6×(12×5)从而得出:三个数相乘,除了从左到右依次相乘外,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结果不变.

(2)当两个乘数相乘得整十数时,第二种算法简便.

板书课题:简便算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135×5×2

学生试做

(2)订正:使学生明确简算方法

35×5×2

=35×(5×2)

=35×10

=350

(3)拓展补充45×2×9

(4)学生完成做一做

2.教学例2

(1)出示例225×16

①讨论怎样计算简便?

引导学生说出把16分成4×4,这样25×4×4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25×16

=25×(4×4)

=25×4×4

=100×4

=400

②启发学生想不同的算法.

(2)拓展补充

15×12怎样算比较简便?

(3)练习:108页的做一做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27×4×5 (2)15×12

=27×[()○()] =15×[()○()]

=27×[()○()] =15×[()○()]

=27×[] =15×[]

= =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在○里填写适当的运算符号,使计算简便

46×25×4=46×[()○()]

3.练习二十五1题

4.练习二十五3题(填写在书上)

5.练习二十五5题

四、全课小结:今天你又学得了哪些新知识?

五、布置作业:练习二十五4题.

六、板书设计

简便算法

有时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改成乘以这两个一位数和积,比较简便.

例1:35×5×2

=35×(5×2)

=35×10

=350

有时一个数乘以两位数,改成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计算比较简便.

例2:25×16 25×16

=25×(4×4) =25×(2×8)

=25×4×4 =25×2×8

=100×4 =50×8

=400 =400

简便算法(二)

教学内容:110-111页例3、例4.111页做一做.练习二十六的1-5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每次都能除尽的时候,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的规律.

2.使学生掌握除法中两种简便算法:

(1)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如果这两个一位数的乘积是整十数时,就可以把两个一位数先乘起来,再用它们的积去除被除数:

(2)一个数除以一个两位数,如果能把除数分解成两个一位数,而且用其中的一个位数去数被除数比较简便时,就可以用这两个一位数依次去除被除数.

(二)能力训练点

1.进一步掌握总结规律的方法.

2.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概括能力和积极探索规律的精神.

2.通过对规律性知识的运用,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育学生做事要符合实际不要生搬硬套.

教学重点:了解一个数连续用两个一位数去除,每次都能除尽的时候,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这一规律.掌握由此规律得出的两种简便方法.

教学难点:在除法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简便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投影出示)

240÷20 360÷40 450÷30

350÷70 450÷50 630÷70

800÷100 240÷80

2.填空,把下面各数,分解成两个一位数相乘.

35=( )×( ) 54=( )×( )

32=( )×( ) 40=( )×( )

25=( )×( ) 28=( )×( )

3.应用题(小黑板出示)

三年级同学参加春季植树,把9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3组,每组多少人?(两种方法解答)

读题,学生独立完成,一生板演,教师巡视点拨学生,订正.

二、探究新知

1.教师:刚才我们用两种解法解同一应用题,观察两种算式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明确:已知数相同,计算结果也一样,只是运算顺序不同.

教师说明:也就是说两个算式相等.

教师板书:90÷2÷3=90÷(2×3)

教师:抛开具体的事理,单看两个算式,90÷2÷3还可以用90除以2和3的乘积计算

填空练习:

180÷4÷5=180÷( ) 140÷5÷4=140÷( )

240÷5÷6=240÷( ) 190÷5÷2=190÷( )

教师提问:由以上练习,你能得到什么规律?请同桌讨论,学生试述.

教师引导明确: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每次都能除尽的时候,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投影出示)

教师:学习了这一规律,可以帮助我们进行除法中的简便计算,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内容“除法中的简便算法”教师板书课题.

2.教学例3

(1)出示例3390÷5÷6①学生独立完成,②引导学生汇报,先算出5和6的积,再用积30去除390.

提问为什么?因为两个一位数的乘积是整十数利用上面的规律计算简便.

反馈练习1360÷8÷5引导学生口述思路.

(2)练习810÷9÷2怎样计算简便?学生独立试算,教师巡视把学生的不同作法板书并比较:

810÷9÷2 810÷9÷2

=90÷2 =810÷(9×2)

=45 =810÷18

=45

教师提问:(启发学生)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在计算连除法时,如果两个除数的积是整十数时,就可以先把两个除数先乘起来,用它们的积去除被除数,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教师提示:计算时方框的步骤不必写出来.

(3)反馈练习:111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并补充:190÷19÷2(加强对比灵活运用)

教师巡视,指点差生,集体订正.

3.教学例4

教师:在例3中,我们利用这一规律把连续除以两个数,改成除以这两个数的积来简算.

(1)出示例4:420÷35

教师:你能进行简便计算吗?试试看,学生独立去完成,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中的不同作法,然后板书:

420÷35 420÷35

=420÷7÷5 =420÷5÷7

=60÷5 =84÷7

=12 =12

请同学们比较两种作法哪种要简便?为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第一种简便,因为第一步用7去除,能迅速地用口诀求商,所以比较简便.

(2)教师小结:在计算时,要注意,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怎样使计算比较简便,就怎样计算.

(3)反馈练习:111页做一做(幻灯出示)

350÷25480÷32

4.新知小结:今天你又学得了哪些新知识?

教师提示:今后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使计算简便.

三、巩固发展

1.用简便算法填空:(投影出示)

750÷2÷5=720÷( )

420÷3÷7=420÷( )

190÷5÷2=190÷( )

180÷36=180÷( )÷( )

360÷24=360÷( )÷( )

420÷28=420÷( )÷( )

2.判断哪种方法更简便?

(1)360÷8÷5 360÷8÷5

=360÷(8÷5) =45÷5

=360÷40 =9

=9

(2)810÷45 810÷45

=810÷5÷9 =810÷5÷9

=162÷9 =90÷5

=18 =18

3.简便计算:

800÷5÷8 240÷48

4.112页3题(小组赛)

四、全课小结:引导学生总结又学习了什么新知识?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还存在哪些问题?

五、布置作业:112页4、5题.

六、板书设计

简便算法

90÷2÷3=90÷(2×3)

例3:390÷5÷6

=390÷(5×6)

=390÷30(整十数)

=13

810÷9÷2

=810÷(9×2)

=810÷18(非整十数)

=45

例4:420÷35

=420÷7÷5

=60÷5(口诀求商)

=12

420÷35

=420÷5÷7

=84÷7(不能口诀求商)

=12

第四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整体感知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亿以内数的四则运算、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本单元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一、两位小数,学会比较小数的大小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学习这部分知识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为以后系统学习小数打下坚实的基础.

依据教材编排上小步子特点,在教学小数意义时注意加强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结合整数加减法教学小数加、减法.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教学中采取多种直观手段,结合几何初步知识和计量单位知识,通过观察、操作、迁移、类推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

认识一位小数

教学内容:教材127―118页例1、例2:118页的“做一做”.练习二十八1―3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理解一位小数的含义.

2.知道一位小数的读、写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熟练的读写一位小数.

2.通过直观演示、观察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小数的学习,鼓励学生在知识的领域里探究.

2.在初步认识小数产生的过程中,渗透“实践第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一位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一位小数的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米尺示意图,投影仪、学生准备米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投影出示:用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

2.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1份是1米的――,是――米;

3份是1米的――,是――米.

3.口答.1米=()分米1元=()角

二、探究新知

1.设疑导入.出示(标有实物及价格的商标纸).

观察:从这些数中发现了什么?(3.6)(7.8)(1.5)比整数多一个小圆点.

导入:这就是今天学习的新知识.

板书课题四、小数的初步认识

1.认识一位小数

2.新授.教学例1(出示米尺示意图).

学生拿出米尺.

(1)观察后说出图意.

(2)引导学生明确:①每段长几分米?

②1分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

2分米、3分米……

(学生依次把分数写在图下面)

(3)提示:

①说明:这些十分之几的分数还可以这样表示, 米可以写成0.1米(图下标出)“0.1”中圆点左面不够1米,用0占位,右面的“1”表示 ,读作:零点一.

②学生类推:2分米、3分米……写成小数.

③讨论交流:1米4分米=()米

④学生举例(任意说小数)

(4)反馈练习:118页“做一做”第1题.

(独立做,巡视时纠正学生写法上的错误)

3.教学例2.出示:1元=10角.

(1)引导学生讨论:把1角、2角、1元3角以元为单位分别用分数、小数表示

(2)使学生明确:钱数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表示方法.

(3)交流后板书:1角=元=0.1元

2角=元0.2元

1元3角=1.3元

(4)反馈练习:118页“做一做”2题(独立做,同桌交流)

4.一位小数的读写.

(1)自学课本117页―118页前三行.你知道了什么?

(2)使学生明确:①整数、小数的概念及区别

②小数的读法

(3)反馈练习:118页“做一做”3题

(同桌互读,纠正错误,对读、写有困难的学生适当提示)

三、巩固发展

1.119页练习二十八1题(填在书上,同桌互议)

2.读出下面各小数.

0.30.81.73.54.410.6100.8

3.填上适当的小数.

1角=()元3角=()元

8分米=()米6分米=()米

1元2角=()元9米4分米=()米

4.在每个图里,涂上颜色表示下面的小数.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五、布置作业:练习二十八2.

六、板书设计

小数的初步认识

1.认识一位小数

例1

例2

1角=元=0.1元1米4分米=1.4米

2角=元=0.2元1元3角=1.3元

(注:.用红色标出)

认识两位小数.

教学内容:教材121页―122页例4、例5、例6,122页做一做,练习二十九1―3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理解两位小数的含义;

2.知道小数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小数的数位;

3.学会两位小数的读、写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能熟练地读、写两位小数;

2.通过直观演示、迁移类推等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根据小数点易丢、易错,对学生进行做事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2.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又为实践服务”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两位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小数数位的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米尺、投影仪、米尺示意图.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口答:1米=()分米=()厘米

1元=()角=()分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大家知道,1分米是10厘米,那么1厘米用分数、小数表示是多少分米?1厘米用分数、小数表示是多少米呢?这节课继续学习两位小数.

板书课题:认识两位小数

2.教学例4.

出示米尺示意图.

(1)引导学生观察思考:①1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为什么?

②2厘米、5厘米、15厘米……

使学生明确:1厘米可以用 米来表示,几厘米可以用 米来表示.(引导学生在米尺示意图上标出各分数)

(2)鼓励学生任意举例.

(3)教学两位小数的写法.

提示:百分之几的分数也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

①回忆 写成0.1的方法;

② 米写成小数.不够1米,整数是0;也不够1分米,小数点右边第一位也写0. 米要在小数点右边第二位写“1”,就是0.01米,读作:零点零一米.

③类推:2厘米、5厘米、15厘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

(要求学生说出思考方法,注意:将15厘米写成0.15米后,读数可能有难度,教师给予点拨)

④学生任意说出几个两位小数.

⑤反馈练习:122页做一做第3题.(独立填空,同桌交流)

3.教学例5.

(1)引导学生讨论:1分、2分、2角5分、1元3角8分用分数、小数表示是多少元?

明确:

①元、角、分为单位的钱数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表示方法;

②区分2分、2角5分中的两个“2”表示的意义.

交流后板书:1分=元=0.01元

2分=元=0.02元

2角5分=元=0.25元

1元3角8分=1.38元

(2)反馈练习:122页“做一做”第2题.(独立完成,同桌交流)4.教学例6.

出示复合片(抽拉)

(1)引导学生观察:一小格用分数、小数表示分别是多少?

3个格、36个格、10个格……

(学生任意举例)

明确:

①每个正方形图都表示整数1”.

②表示百分之几的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

(2)渗透“十进”关系.

讨论:0.10为什么等于0.1?

点拨:10个小方格是 即0.10,也可以看作1个长条,即 ,小数表示是0.1.

明确:①10个0.01是0.1;

②10个0.1是1.

板书: =0.01 =0.36

=0.03 =0.10=0.1

(3)反馈练习:122页“做一做”第1题.(独立完成,同组互议)

5.教学小数数位和读法.

(1)引导学生自学122页上半部分.

思考:通过读书你明白了什么?

使学生明确:

①小数的数位顺序;

②小数的读法.

(2)点拨:

①整数、小数相邻数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

②小数部分顺次读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③百分位后面还有数位,以后再学.

(3)检查效果:出示120.85

要求:

①指出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数位名称.

②读出小数.

板书:(见板书设计)

(4)质疑.

(5)反馈练习:读出下面各小数,说出各小数的数位名称.

出示:10.115.49100.480.70.340.0590.062.07

三、巩固发展

1.124页二十九第1题(填书,同桌互议)

2.124页练习二十九第2题

(互问,重点明确同一个数字“1”所在位置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同)

3.填空.

(1)10个0.01是().

(2)0.01是()分之一.

(3)98厘米=()米.

(4)4元零7分=()元.

(5) =().

(6) =().

(7) =()=()

4.判断.

(1)0.37中,没有整数部分,只有小数部分.()

(2)7.25读作:七点二十五.()

(3)3.02元表示3元2角.()

5.出示:7、0、6三张卡片,一学生将“.”放在三个数字之间,使它们成为一个较大的数和一个较小的数,并读出来.

(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小数点位置的重要性,渗透做事要认真仔细的思想)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对小数又有了新的认识,知道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二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懂得了小数的数位和读法.有关小数的知识今后还要继续学习.

五、布置作业:练习二十九.3题.

六、板书设计

认识两位小数

例4

例5例6

1分=元=0.01元 =0.01

2分=元=0.02元 =0.03

2角5分=元=0.25元 =0.36

1元3角8分=1.38元 =0.10

=0.1

读作:一百二十点八五

简单的小数加法

教学内容:教材127―128页例1、例2、128页“做一做”,练习三十第1-3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并掌握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2.正确区分整数加法和小数加法的异同.

(二)能力训练点

1.能正确计算小数加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计算小数加法,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

教学重点: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对齐数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的算理.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答.说出下列小数中每一位数表示的意义.

0.40.081.0323.715.26

2.说出下面的钱数各是几元几角几分.

1.82元0.03元7.90元0.65元0.27元15.04元

3.整数加法法则是什么?

(强调: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竖式计算1283+2642479+560

转化成12.83+26424.79+5.60导入课题.

板书简单的小数加法

2.新授.

(1)教学例1.

出示:小红买一支自动铅笔用0.65元,买一支转笔刀用0.27元.一共用了多少钱?

启发学生思考:通过看题,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

①列式.

②用几角几分知识计算.(学生试算,教师巡视时提示:列竖式时把数位对齐)

(2)小数计算的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时提示:

①0.65中的“6”“5”、0.27中“2”“7”的意义.

②竖式排列的道理:明确相同数位对齐,即小数点对齐.

③从低位加起,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④和的小数点和加数的小数点对齐.

板书(见板书设计)

(3)启发思考: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明确: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低位加起,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③结果对齐加数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4)比较以上两种方法哪种简便?

(5)反馈练习:127―128页“做一做”1、2.(要求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6)教学例2.

出示:王宏的妈妈买花布1.5米,买白布2.6米.一共买了多少布?

①用例1的方法类推,学生独立计算.

(教师巡视时点拨十分位上满10个0.1向前一位进1的道理.)

②检查效果.

板书1.5+2.6=4.1(米)

③质疑.

④反馈练习:182页下面的“做一做”1、2题.(分组做,互相交流)

(7)启发学生思考: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点?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明确相同点:(1)相同数位对齐(2)从低位加起,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不同点:小数加法在和里点上小数点.

(8)计算导入时的两个小数加法.

12.83+2.6424.79+5.60

三、巩固发展

1.填空(用小数计算)

(1) =()+()=()

(2) =()+()

(3) =()+()=()

2.判断对错,并改正.

3.计算.

0.45+0.780.34+0.520.54+0.080.47+0.37

4.129页2题.

四、全棵小结: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重点从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及整数加法的异同方面总结)

五、布置作业:练习三十1题后4个题.

六、板书设计

简单的小数加法

答:一共用了9角2分.

简单的小数减法.

教学内容:教材130页例3、例4.131页做一做,132页练习三十一1―3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并掌握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懂得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二)能力训练点

1.能正确地计算小数减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通过减法教学,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计算小数减法,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

教学重点: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本位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的算理.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0.32+0.450.27+0.691.4+1.90.33+1.25

引导学生说出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2.竖式计算:489-2641000-905

说出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强调: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减起,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1)出示:

求:梳子和牙刷一共多少元钱?(学生计算)

(2)思考:梳子比牙刷贵多少元钱?怎样列式?

板书:0.65-0.48

(3)揭示: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小数减法.

板书:简单的小数减法

2.教学例3.

(1)启发学生思考:根据0.65-0.48这个算式,你想到什么?

(2)使学生明确:①用几角几分计算,②用小数计算.

(3)学生试算.

揭示:①用元、角、分计算时,分与分不够减,怎样退位;

②小数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③百分位不够减要从十分位退1作10,在百分位上加10再

减.

(4)交流后板书:0.65元=6角5分

0.48元=4角8分

元角分

(5)讨论: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低位减起;③百分位不够减向十分位借1,然后再减.

(6)反馈练习:131页“做一做”第一题.(同桌订正)

3.教学例4.

出示:跳远比赛,张明跳3.1米,李华跳2.9米,张明跳的比李华跳的远多少米?

(1)启发思考:通过看题,你知道了什么?

明确:①列式,②计算.

点拨:十分位不够减时的借位方法,个位相减应得“0”.

(2)交流后板书:3.1-2.9=0.2(米)

(3)反馈练习:131页“做一做”第2题.(独立完成,互相订正)讨论交流:小数减法和整数减法有什么相同点?计算小数减法要注意什么?

明确:(1)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都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减起;

(2)哪一位不够减都要向前一位借1;

(3)和里小数点的位置.

4.反馈练习:131页“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发展

1.判断.

2.选择.

(1)1.35-1.30=()①1.05②1.22③0.05

(2)12.12-8.88=()①4.34②3.24③3.34

3.计算并验算(板演).

5.8-4.30.93-0.478.1-6.9

4.132页练习三十一第3题.

5.计算比赛.

0.46-0.132.2-1.50.49+0.65

4.3-1.93.4+2.75.1-3.8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新知识?引导学生总结.

五、布置作业:132页练习三十一第1题后4个题.

六、板书设计

简单的小数减法

第五单元面积单位

整体感知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长方形、正方形的知识以及它们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土地面积单位一公顷、平方千米.通过学习,可使学生对土地面积有一感性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因为土地面积单位是抽象的,靠教师的室内讲解是很难使学生建立这些土地面积单位观念的,所以教学时一定要指导学生进行实地测量,实地观察,以便使学生对1公顷有多大具有明确的表象.第136页上的例题是一道联系实际的题目,计算出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后再换算成公倾.在初步感知1公倾有多大的基础上,教材接着说明计算大面积的土地用平方千米作单位,1平方千米土地有多大,以及1平方千米也叫做1平方公里.然后让学生推想1平方千米土地有多少公顷,进而引出土地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得出相邻两个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篇4: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

教材分析:

本次练习安排了四项内容:“处处留心”“读读背背”“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

教学目标:

1.掌握读书时作记号的方法,便于自己的学习

2.积累词语和名人名言,体会名言的含义

3.认识歇后语,训练口头表达的能力

4.继续练习钢笔和毛笔字的书写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读书做记号。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练习3-教案教学设计不错

理解成语的意思。

学会在生活中使用赞美语。

教学准备:

卡片、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读书时作记号的方法,便于自己的学习

2.积累名人名言,体会名言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 处处留心

1. 读题目要求

2. 自己看表格中的内容,明确对应的记号

3. 你怎样将这些记号记下来,(学生讲自己的方法)

预习15课,尝试用记号做批注

学生读名人名言,指生读,记下来

思考:两则名人名言是什么意思?作者运用打比方想告诉读者的'是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记成语,理解意思

2.认识歇后语,训练口头表达的能力

3.写好钢笔字

教学过程:

一.读读背背

1.(1)学生自由地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

(2)学生分组讨论成语的意思。

(3)交流。

(4)同座的同学互相练背,交流记忆方法。

篇5:小学数学第七册教案

小学数学第七册教案

小学数学第七册教案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比较熟练地口算,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用整百数乘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总结出用整百数乘的口算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投影片出示口算题)请同学们口算:

100×6300×54×208×60

200×7400×813×3023×20

2.通过上述后四个题的练习,你能说出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乘法应该怎么想吗?(通过以上两个内容的复习,使学生明确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和算理,突出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学习新知识创设了条件)

3.引入课题:我们已经学过了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乘法,那么乘数是整百数又该怎样口算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乘法.

板书课题,乘数整百的口算的乘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投影)例1的坐标纸图,让学生横着数每排有几个小方格,有几排,这张坐标纸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方格?

引导学生先明确,用乘法计算:100×4板书:100×4=400

(2)再引导学生竖着数有多少个小格?

启发学生明确:用乘法计算4×100板书:4×100

(3)教师启发学生观察上面两个算式,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根据被乘数和乘数交换位置,得数不变.因为100×4=400所以4×100=400

2.出示100×1212×100启发学生先思考,然后分组交流

引导学生明确:100×12表示求12个100是多少,即12个一百是1200

12×100就是算一个数乘以100,可以想100乘以这个数,简便算法实际上是几乘以100就在几的末尾添写两个0.

反馈练习:6×10018×10027×10049×100

(先口算,再指名说说你的口算方法)

(通过说算理,既加深了学生对例1算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为例2的学习做了铺垫)

3.教学例2:

(1)出示例2,7×200引导学生想200是几个百?

(2)那么7和200相乘得多少可以怎样表述

引导学生口述:7和2个百相乘得14个百,也就是1400

(3)出示算式:12×300学生独立试算,订正时汇报算法.

[通过(12×100)、(7×200)逐步过渡到(12×300)不但使教学的层次清楚,而且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6:第七册《习作2》教学设计

苏教版第七册《习作2》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剪纸人》,初步感知介绍做小制作一类文章的写法。

2、读懂“习作要点讨论”,通过讨论进一步领会介绍做小制作类习作的写作要领:讲明所用的材料、制作的方法和过程。

3、弄清习作要求,摹仿例文的写法写一篇介绍自己做小制作情况的写法。

二、作前准备

认真想一想,需要哪些材料,应该怎么做。把材料带进来。

三、教学设计

(一)研读例文,感知写法

1、人人都有一双能干的手,它能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东西。今天我们先来看一看一位小朋友的巧手创造出了什么。

2、自读思考:

(1)例文写了什么?

(2)为了把情况介绍清楚,抓住了哪些要点?

3、交流总结:抓住介绍的要点——制作所用的材料、制作的`方法和过程

重点要把制作的具体方法和过程交代清楚,动词运用很准确。

为了使习作生动,可以写进遇到的困难及其克服的过程。

(二)明确要求,现场制作

1、师明确要求:

(1)动手做一做,记住制作过程,以及制作中发生的小插曲。

(2)虚心听一听,倾听别人的意见。

(3)详细记一记,记下制作的材料,制作的过程,记下小插曲,以及心情的变化。

2、生动手制作,师巡回指导。

3、组织生生之间的互评。

4、指导大家记一记。

(三)词语超市

笨手笨脚 奇思妙想 精雕细琢 画龙点睛

不听使唤 折折叠叠 妙手巧绘 神来之笔

笨拙可爱 咬牙切齿 心灰意冷 烦躁不安

半途而废 有始有终 啧啧称赞 爱不释手

(四)修改习作

1、自改。

2、找朋友互改。

3、指名读,集体修改。

篇7:数学 - 小学数学第七册教案全集1

数学 -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教案全集1

以下为节选点击此处打开,或右键另存为下载

第一单元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整体感知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已经掌握了“个”、“十”、“百”、“千”这几个计数单位,并且会正确地读写万以内数的基础上,把计数单位扩展到“亿”,再分别学习万级数的读法和含有两级的数的读法,万级数的写法和含有两级数的写法,最后学习比较数的大小,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以及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亿以内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按照四位一级的计数特点正确读、写亿以内的数.帮助学生建立较完整的计数知识体系.为进一步学习亿以内加法和减法,乘数和除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和除法打下基础.本单元教学重点是万级数的读法和写法,培养学生运用迁移、类推的方法获取新知,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内容:教材1页―3页,例1、例2,2页―3页做一做,练习一1―5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2.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3.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以及按数级读数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能按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2.帮助学生建立有关数的概念,掌握一系列的计数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在万以内数的读法基础上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突出我国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鼓励学生在科学领域中研究与创造.

教学重点: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每级末尾、中间带0的数的读法.

教具、学具准备:算盘、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答:(1)一千里面有个百,一万里面有()个千.

(2)()个一百是一千,()个一千是一万.

2.复习万以内的数位顺序.

教师出示5张卡片: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教师首先把“百位”贴在黑板上,指名同学按照顺序依次贴其它卡片.全部贴好后请同学口述万以内的数位顺序.

3.读数练习:

教师在贴好的数位下填数字,学生进行读数练习.重点引导学生复习中间或末尾带0的数的读法.

4.想一想,万以内的数的读法规则是什么?

(引导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为后面类推亿以内数的读法作铺垫.)

二、探究新知

1.设疑导入:

(1)投影出示:

①1993年我国台湾省大约有20944000人.

②人造地球卫星速度是每分钟约474000米.

③某县去年试种水稻新品种,总计增产5471000千克,增值6705000元.学生自由读一读上面3句话.

(2)导语:

我们已经学会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这些比万大的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像这些比较大的数的读法.

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2.新授:

(1)教学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①学生观察板书:个、十、百、千、万,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呢?你能按这样的规律继续往下数吗?

(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迁移、类推,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生根据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的规律自己数出:十个一万是十万,十个十万是一百万,十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教师板书:十万、百万、千万.

②认识“一亿”:

用刚才的方法,我们接着往下数,十个一千万是多少呢?(学生认知有难度,可能会说出,十个一千万是十千万,在这时,教师要同学生一起数,并指明,十千万就是“一亿”.)

教师板书:一亿,并指出一亿是个很大的数,到底有多大呢?请同学看投影:

自由读一读.(把抽象的数形象化)

③结合板书,教师指出个、十、百、千……等都是计数单位.亿以内的计数单位有哪些呢?

从刚才数数的过程中,你发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引导学生明确: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即十进关系.

(2)教学数位和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①引导学生观察:计数单位之间是怎样排列的?

教师说明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②师生共同完成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板书:在每个计数单位下面写一个“位”字.

重点提示亿位前面要加“……”.

③分清数位与计数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引导学生明确个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一、十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十、……千万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千万;几个一写在个位上,几个十写在十位上……几个千万写在千万位上.

同一个数字,把它写在不同的数位上,它表示的计数单位就不同.教师出示卡片:数字“5”,把它放在不同的数位上,同学分别说出它的计数单位.

④认识数位分级:

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右起每四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

突出我国四位一级的计数知识,并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板书,进一步完成数位顺序表.

⑤反馈训练:

请同学仔细观察数位顺序表,完成练习一1、2题.(灯片出示)

(3)教学万级数的读法:

①先读出下面各数:

28、308、4007、3070

这些数都在哪一级?表示多少?

如果把这些数放在万级,又表示多少呢?

引导学生明确:同一个数在个级时表示多少“个”

在万级时表示多少个“万”

(渗透个级数与万级数读法的内在联系.)

②教学例1:

教师在标有计数单位的珠算上分别拨上二十八万和三千零七十万.

学生对照数位表,先写出阿拉伯数字,然后自己试读这两个数.

引导学生根据个级数的读法,类推出万级数的读法.

同学之间互相汇报试读结果.

③反馈训练:2页做一做.

④思考讨论:

万级数与个级数读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明确:读万级里的数,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在后面加一个“万”字.

(4)教学含有万级和个级数的读法.

①出示例2:

观察:例2与例1的各数有什么区别呢?

(例1都是整万数,例2是含有两级的数)

像这样含两级的数该怎样读呢?你能不能应用刚学过的知识再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自己读出这几个数呢?

②学生试读例2的三个数.

2460064070010030040

思考讨论:

先读哪一级,怎样读?再读哪一级,怎样读?在什么情况下,“0”不读出来,什么情况下“0”要读出来?

(用试读讨论方法,突破难点:鼓励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③在学习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亿以内数的读法法则.

④反馈训练:3页做一做.

三、巩固发展

1.练习一第3题:读下面每组数

34和3400003004和30040000

340和34000003040和30400000

(通过此练习,使学生弄清个级的数与万级的数在读法上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读数法则的第二条)

2.练习一第4题:

学生充分说、读,面向全体,引导学生根据读数法则来读中间、末尾带零的数.

3.判断:

(1)4080500读作:四百八十万零五千()

(2)3706000这个数中所有的“0”都不读出来.()

(3)40506000这个数中有一个零要读出来.()

(此题考察学生对难点的掌握情况)

4.出示活动数字卡,在数位顺序表上进行读数练习: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数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五、布置作业:练习一第5题.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这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六、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学内容:教材7页例3、例4;7页做一做,练习二1-6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在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基础上,掌握整万数的写法和含有两级数的写法.

2.能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

(二)能力训练点

运用迁移、类推方法,引导学生总结亿以内数的写法规则,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对反映国情的一组数据的读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每级中间或末尾带0的数的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数位表、电脑.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答.

(1)在数位顺序表中,左起第5位是什么位?第9位是什么位?

(2)万级包括哪几个数位,个级包括哪几位数位?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黑板上贴上数位表)

2.读数练习:读出各数,并说一说读法.

(1)70000、700000、7080000

(2)102345、320600、2050700

(读数与写数有密切联系,通过此练习,复习亿以内数的读法,为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作铺垫)

3.写出下面各数:

七万、七十万、七百零八万

想一想:万以内数的写法规则是什么?

(从高位写起,哪一位上是几,就在那一位写几,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二、探究新知

导入:万以内的数同学都会写了,那么用这个写数方法是否能写出更大的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师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写法

1.教学整万数的写法.

(1)出示例3:写出下面各数:

七万七十万七百零八万

①读题,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点?(都是整万数)

②借助数位表写数

按照刚才写数的方法,你能对照数位表写出下面各数吗?请同学们在自己的数位表中试写这几个数.

③指名同学到黑板上对照数位表写出各数,并说明这样写的理由.

引导学生类推:根据个级数的写法,哪一位上是几,就对着那一位写几;

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对着那一位写0.

七万:在万级上写7,其它数位写0,写作:70000

七十万:在十万位上写7,其它数位写0,写作:700000

七百零八万:在百万位上写7,在万位上写8,其它数位上写0,因此写作:7080000

(使学生运用迁移和类推方法获取新知,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的精神.)

(2)总结整万数的写法

①刚才我们是根据数位表来写,如果离开数位表,怎样很快写出这些整万数呢?

(请同学小声议论一下,不急于找同学回答,目的是给学生一段思考时间)

②借助电脑来理解万级数与个级数写法的联系.

请同学看屏幕,教师按以下步骤切换画面:

第一步画面:七万、七十万、七百零八万在数位表中的写法,如图:

第二步画面:去掉数位表,请同学观察这几个数写法的共同特点.(个级都是四个“0”)

第三步画面:把三个数末尾的四个0去掉,请同学再读这几个数,提问:这几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去掉四个0后,三个万级数分别变成7、70、708,都成了个级数.)

如果把7、70、708再变成万级数七万、七十万、七百零八万该怎么办呢?

(再在7、70、708的后面添4个0)

第四步画面:第三步中每个数末尾去掉的4个0再分别回到原来的位置,并闪动两次.

③根据电脑演示,请同学想一想:整万数该怎样写?

(引导学生理解写整万的数,先按照个级数的写法来写,然后在后面加4个0就可以了.)教师板书.

(通过电脑的动画效果,使学生直观地发现万级数和个级数写法的联系和区别,帮助总结整万数的写法.训练学生由直观――抽象的.思维过程.)

(3)反馈训练:练习二第2题.

2.教学含有两级数的写法.

(1)出示例4:写出下面各数

十万二千三百四十五、三十二万零六百、二千零五十万七千

①同学自由读一读,观察这些数与例3各数有什么区别?

②讨论:含有两级的数应先写哪一级,后写哪一级呢?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写数要从高位写起,所以应先写万级数,再写个级数.

教师板书:先写万级,再写个级.

③同学们按照这个写数顺序,试着在自己的数位表中填写出这三个数.

④指名同学边板演边讲述自己写数过程.

(2)总结含有两级数的写法

①在刚才写数的过程中,你认为应特别注意哪一点呢?

引导学生说出,要特别注意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②讨论:既然这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又为什么要写0呢?0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通过讨论,突破难点,使学生明确“0”在写数时起占位的作用,千万不能丢掉.

教师板书: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③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同学总结含有两级数的写法.

教师在板书中加虚线框.

(3)反馈训练:7页做一做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一个数的最高位是万位,它是()位数.

一个数最高位是十万位,它是()位数.

(2)一个8位数,最高位是()位.

一个6位数,最高位是()位.

(3)在写数时,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

2.练习二第3题.

3.练习二的第4题.

让学生读一读这些数,然后再按含有两级数的写法逐级写出各数.教师结合这几组数字向学生重点讲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所取得的日新月异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练习二第5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那些新知识?

(学生总结亿以内数的写法)

五、布置作业:练习二第6题.

六、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写法

例3:写出下面各数: 例4:写出下面各数:

七万写作:70000 十万二千三百四十五写作:102345

七十万写作:700000三十二万零六百写作:320600

比较数的大小近似数

教学内容:教材10-11页例5、例6,10-11页做一做,练习三1-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学会比较亿以内数大小的方法.

2.使学生学会将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3.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亿以内的数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迁移、类推方法获取新知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求的习惯.

教学重点:亿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求亿以内数的近似数.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答:

(1)一个五位数,最高位是()位,一个六位数最高位是()位.

(2)99864里面有()个万,101010里面有()个十万.

2.在○里面填上“>”“<”或“=”

999○1010601○564687○678

(先让学生填一填,然后指名同学说一说各是怎样比较,引导学生说出万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比较数的大小:

(1)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那么亿以内数的大小如何比较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

教师板书:比较数的大小

(2)教学例5

①出示例5: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99864和101010356000和360000

②比较第一组数99864和101010

观察这两个数,并试着比较大小.

想一想:你是根据什么比较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比较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第一种:通过读来比较:99864是九万九千八百六十四;101010是十万一千零一十,十万多比九万多大,所以99864<101010.

第二种:通过位数来比较:101010是六位数,99864是五位数,因为六位数的最高位是十万位,而五位数的最高位是万位.所以,六位数比五位数大,99864<101010.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肯定两种方法道理相同,第二种方法比较简便.

③反馈训练:98965○10000096780○109650

④总结方法:刚才我们比较的几组数,每组的两个数位数有什么特点?那么这样的两个数如何比较大小呢?

使学生明确:位数不同的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

教师板书:位数不同,位数多的就大.

⑤比较第二组数356000和360000

观察这两个数,想一想用刚才的比较方法行不行,为什么?该如何比较呢?同桌同学互相讨论.

启发学生想: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当两个数的位数相同时,要比较左起第一位数,第一位数大的数就大.第一位数相同时,要比较左起第二位数,第二位在的数就大.第二位相同时,再比较第三位数……,现在,这两个数位数相同,左起第一位也相同,就比较左起第二位的数:

然后引导学生比较,第一个数左起第二位是5,第二个数左起第二位是6,所以,第二个数大.356000<360000

⑥总结方法:位数相同的两个数,如何比较大小?

教师板书:位数相同的两个数,先比较左起第一位……

再比较左起第二位……

⑦反馈训练:70080○7010150140○63140

(3)总结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有几种情况?位数不相同的怎么比较?位数相同时,怎么比较?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总结,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教学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教师板书:50000和1800000

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这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这两个数都是整万的数)

(2)教师指出:为了读写方便,我们常常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因为整万的数后面都有4个0,所以改写时,只要从后面去掉4个0,换上一个“万”字就可以了.

教师板书:50000=5万

(3)学生自己把18000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并说一说改写方法.

180000=180万

(4)反馈训练:10页做一做.

3.教学求亿以内数的近似数.

(1)出示例6:

①读一读例6各数,想一想:整万的数可以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读、写都很方便,那么像例6这样不是整万的数,如果在不需要特别精确数据的情况下,也可用什么办法让它读、写方便呢?

(引导学生想:可以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

②求近似数用什么方法呢?(四舍五入法),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把下面各数千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们的近似数.

49269375

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学生做完后,请他们说一说.

③能不能用这种方法把例6各数万位后面的数省略,求出它们的近似数呢?

教师板书例6的题目要求.

同学试着做一做,边做边想: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要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

(引导学生类推出:因为省略十位后面的尾数时,是根据百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的,所以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时,要根据千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

指名学生说出每个数的近似数,并说出自己是怎样求的?

教师板书;84380≈8万726310≈73万

(2)总结求亿以内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讨论: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

引导学生归纳出: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要根据要求确定尾数,然后根据尾数的最高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它的近似数.

(3)反馈训练:11页做一做.

三、巩固发展

1.练习三1题后2小题.

38456○8354641020○409300

2.练习三第3题和4题.

3.练习三第2题.

四、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哪些知识呢?五、布置作业:练习三第5题.

六、板书设计

比较数的大小

例5: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99864和101010

356000和360000

99864<101010

(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数就大)

356000<360000

(位数相同时,先比较左起第一位…再比较左起第二位……)

50000=5万

1800000=180万

近似数:

例6:把下面各数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们的近似数.

(1)84380(2)726310

84380≈8万

726310≈73万

(省略万后面的尾数看“千”位)

第二单元亿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整体感知

本单元教材包括四项内容:口算、笔算加减法,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及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本单元教材内容是随着学生认数范围的扩展,计算数目的增长而安排的.因为学生在第四册已经掌握了万以内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所以采用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小学教学中重要的理论知识,学生掌握了这部分知识,可以加深对加减法的理解,并能利用这些关系对加减法进行验算;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主要是教学一个数加减接近整十,整百数的简便算法.

总之,这四项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运用迁移、类推的方法主动获取新知,进一步提高学生自学、计算、表达、分析等多种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口算加减法

教学内容:教材14页―15页,例1―例3,15页做一做练习四1~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口算方法.

(2)学会整万数的口算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口算能力.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三)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及整万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口算几百几十数加减几百几十数过程中数的记忆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投影出示,抢答)

27+38 64-38 29+15 46-27

670+80 530-400 780+90 540-80

350+200+70 280+300+90 920-700-30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准备题:25+47,学生口述计算过程.

导语:25+47我们会算了,那么现在老师把这道题改变一下(在末尾添上一个0变成例2)又该怎样口算呢?

教师板书例2:250+470

(2)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加数有什么特点?怎样把这道题化成以前学过的口算?

(3)同桌小声商量.

(4)启发学生说出不同的想法,教师把有代表性的想法板书出来.

①25+47=72所以250+470=720

②25个十加47个十是72个十,也就是720

③250+400=650 650+70=720

④250+450=700 700+20=720

⑤200+400=600 50+70=120 600+120=720

⑥250+500=750 750-30=720

(5)请学生打开书本,看哪种方法和课本中小明、小华的想法是一样的,然后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哪种方法最简便?

(6)讨论后,教师提示:以后做这样的口算题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口算方法,怎样算得快就怎样算.

(7)反馈练习:(15页最上面做一做中的部分题)

250+490 520+480

360+180 260+160

请学生说思考过程及得数,不拘限于一种算法.

2.教学例2

(1)准备题;170+370怎样算?

(2)板书例2:口算540-370

导语:170+370我们已经会口算了,那么540-370会算吗?

(3)鼓励学生抢答540-370的口算方法,教师给予适当点拔,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简要板书:

①540-300=240 240-70=170

②54个十减去37个十是17个十,也就是170

③因为170+370=540所以540-370=170

④540-400=140 140+30=170

⑤540-340=200 200-30=170

(5)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哪种方法最简便?

(6)反馈练习:(做一做中部分题目)

410-240 520-150 330-80

说出思考过程及得数.

3.教学例3

(1)准备题:把下列各数简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40000简写成( ),70000简写成( )

40000+70000简写成( )+( )得( )

(2)请学生打开书,把例3在书上填充完整,一生在胶片上做.

(3)集体订正,投影出示学生试做的式题,引导学生说说口算整万数加减时应注意什么?

(4)反馈练习:

口算:34万+18万 23万-18万 24万+6万

250万+750万 50万-27万 15万+35万

69万+26万 82万-54万 40万-18万

(抢答:直接说出得数)

三、巩固发展

1.填空:(幻灯出示)

(1)370+280=( )想:370+( )=( )

( )+( )=( )

520-360=( ) 520-( )=( )

( )-( )=( )

(2)250+( )=720 ( )-480=290

520-( )=360 ( )-150万=390万

2.填上“>”“<”或“=”

170+320()850-390 650+180()860-47

910-180()502+290 100-51()460-380

3.列式计算:

(1)一个数是390,另一个数比它多150,另一个数是多少?

(2)一个数是820万,另一个数比它少150万,这个数是多少?

4.比一比,赛一赛:

练习四第2、3题.

5.抢答:说出与下列各数组成1000的数,

470、290、380、990、860

6.开火车游戏:上面或下面的数每移动一格,口算上下两数的和差各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整百整十数加减整百整十数,要想算得又对又快,必须记好每一步的得数,怎样算比较简便就怎样算.

五、布置作业:练习四.4.

六、板书设计

口算加减法

例1:250+470=720想:①25个十加47个十得72个十

所以:250+470=720

②250+400=650

650+70=720

③200+400=600

600+120=720

……

例2:540-370=170想:①54个十减37个十是17个十,

所以540-370=170

②540-300=240

240-70=170

③540-400=140

140+30=170

……

笔算加减法

教学内容:教材25页-29页例1、例2、25页做一做,练习六1―8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掌握笔算多位数加法和减法的算法.

(2)能正确进行多位数连加的笔算.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养成认真细致和验算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和自学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讨论、抢答、竞赛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迅速地进行笔算多位数加、减法及多位数连加法.

教学难点:多位数连加法的验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口算卡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6+9+47+2+89+7+1

5+8+58+3+79+5+5

2.笔算.

(1)练后订正,引导学生回忆计算法则.

(2)计算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我们常常要验算.启发学生回忆验算方法.

教师板书: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导入:我们已经掌握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请同学们自己阅读教材例1.

(1)学生阅读例1,把例1填完整.

(学生完成例1的同时,教师把例1板书在黑板上)

(2)启发学生把例1填完整,说一说是怎么计算的,并引导学生明确:

①亿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

②笔算加法时要特别注意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

③笔算减法时要注意哪一位上退位了,不要忘记退1;

④凡是要求验算的,一定要写出验算的竖式.

(3)反馈练习:25页做一做,做后同桌订正.

2.教学例2.

板书例26845+14270+9238=

这道连加法应该怎样计算?

(1)引导学生明确:①计算时注意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②从个位加起.

(2)启发学生想一想,怎样算比较快就怎样算.学生自己完成,填在书上,教师巡视.

(3)引导学生交流:哪种计算方法比较简便?

教师说明:几个数连加时,能凑十的先凑十.每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

(4)教学连加法的验算方法.

导入:几个数连加时,也要验算.怎样验算连加法呢?同桌商量一下.引导学生回答:

①只用原来的坚式,从下往上再加一遍.这种方法适用于题目中没有明确要求验算的.

②调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并提示学生验算例2,写在书上.

(5)反馈练习:25真做一做13465+8972+27035

三、巩固发展

1.计算并验算.练习六3、4题前两小题.(同桌相互订正.)

2.投影出示,手势判断对错.(练习六3、4后两小题的变式)

3.练习六第7题.

教师提示:谁知道我们国家的植树节是哪一天?

投影出示:3月12日植树节,某市少先队员今年计划植树25850棵,比去年多植树4156棵.去年植树多少棵?

4.填合适的数.

练习六1题的变式,投影出示.

5.争冠军.

练习六第11题.(学生在书上填,又对又快者为冠军)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笔算亿以内数的加、减法时应注意什么?计算连加法时怎样算比较快?

五、布置作业:练习六2、5题.

六、板书设计

笔算加、减法

例1

例2

6845+14270+9238=30353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30-31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七1-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掌握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加深对加法的理解.

2.会根据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对加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2.提高检查计算结果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在知识迁移、归纳整理过程中,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变化的观点.

2.通过求未知数X,渗透方程思想.

教学重点: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加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学生课前准备20、30、50的数字卡片各3个,“+”、“-”符号各2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35+25 40-15 20÷5

66-18 640-80 80×60

2.填空:( )+25=60 35+( )=60

( )+8=15 300+( )=360

二、探究新知

1.课前引入:

请同学们用学具摆一摆,能摆出几种算式?

得出:20+30=50

50-20=30

50-30=20

这样的3个数为什么可以组成不同的算式?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板书课题: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教学例1.

(1)出示例1第1幅图.

互相讨论:理解图意,列式并注明各部分名称,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列式:35+25=60(本)

名称:加数加数和

知道加法算式:加数+加数=和

教师提示:算式也可以写成另一种形式:和=加数+加数

交流后板书:35+25=60(本)加数+加数=和

加数加数和和=加数+加数

(2)出示例1中的第(2)、(3)幅图:

讨论:通过看图与(1)题比较,你又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小结:通过看图知道(2)题已知的是和、第二个加数,求第一个加数;第(3)题已知的是和、第一个加数,求第二个加数.

归纳出:第一个加数=和-第二个加数

第二个加数=和-第一个加数

交流后教师板书上面两个关系式.

(如果学生说不全面,教师加以提示.)

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用一个关系式来概括呢?为什么?使学生明确:不论求加法算式中哪个加数,都用和减去另一个加数进行计算.

归纳出: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教师板书: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3.用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验算加法:

(1)引导学生自读教材30页“做一做”上边一段话.

提问:知道了什么?

使学生明确:验算时,从和里减去一个加数,如果得另一个加数,加法就做对了.

(2)反馈练习:30页“做一做”验算加法.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指导书写格式.

订正时强调:用减法验算时,先确定用哪个数减去哪个数,再用竖式计算.

4.教学例2:

(1)引入题:()+15=40

请同学们思考:()里表示的什么数?

教师点拨:未知数可以用字母X表示.

(2)读、写X.

X是拉丁字母,读作〔eks〕,用汉字注音读“爱克斯”,一般用来表示未知数.

(3)把()+15=40的未知数,换成X就变成例2.

出示例2:X+15=40

引问:在加法算式中,根据什么求未知数X?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学生回答后,教师边说明书写格式,边板书:

X+15=40

X=40-15

X=25

强调:①每一步等号必须对齐;②每一步X必须写下来.

(4)指导检验:把X=25代入原式中,看等式两边是否相等.

(5)反馈练习:学生独立做例2下面的做一做,教师巡视,如有不正确的格式,加以纠正.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根据什么算的.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加数+( )=和

一个加数=( )-( )

100+80=( )

( )-80=100

180-( )=80

2.练习七1题.

3.练习七3题.

4.判断下列计算的格式对吗?结果不对请改正:

5.求未知数X:

X+80=176 X+361=890

6.练习七2题(填在书上)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谁能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利用这种关系,怎样对加法进行检验和求未知数X?

五、布置作业:教材32页4题右边3个题.

六、板书设计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例1.(1)35+25=60和=加数+加数

加数+加数=和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60-25=35

和-第二个加数=第一个加数例2.X+15=40

(3)60-35=25X=40-15

和-第一个加数=第二个加数X=25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34-35页例4例5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八1-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初步掌握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加深对减法的理解.2.会根据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对减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2.提高检查计算结果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在知识的迁移、归纳整理的过程中,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观点.

2.通过求未知数X渗透方程思想.

教学重点: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30-1835+4818+1225×40

350-170370+15-98350÷70

2.填空:

加数+()=和一个加数=和-()

3.求未知数X(口述):

X+25=60140+X=760

二、探求新知

1.导入:出示减法算式:30-10=20

要求:把这个算式转化成其它关系的式子:

第一种:30-20=10

第二种:10+20=30

这个减法算式能转化成其它两种算式,减法各部分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研究它.

板书课题: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学习例4:

(1)出示例4的第(1)幅线段图:

互相讨论:理解图意,列式并标明各部分名称,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明确算式:30-18=12(米)

名称:被减数减数差

知道减法算式:被减数-减数=差

教师提示:上述减法算式也可以写成差=被减数-减数

交流后板书:30-18=12(米)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差=被减数-减数

(2)出示例4的第(2)、(3)幅线段图:

讨论:通过看图与(1)题比较,你又知道了什么?

(如果学生说不全面,教师点拨.)

引导学生小结:

通过看图知道②题已知被减数、差,求减数.

③题已知减数、差,求被减数

从而归纳出: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教师板书两个关系式.

启发学生思考:求减数和求被减数的方法为什么不同?

使学生明确:被减数中包括减数和差两部分,去掉一部分就得另一部分,所以求减数用减法.把减数和差这两部分合起来就得被减数,所以求被减数用加法计算.

3.用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验算减法:

(1)引导学生自读课本34页的“做一做”上面两句话,知道了什么?使学生明确:验算时,如果用减数加差得到被减数,或者用被减数减去差得到减数,就是减法做对了.

教师说明:因为减数加差得被减数的验算方法以前就学过了,所以今天我们主要用减法来验算减法.

(2)反馈练习:34页“做一做”.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要看学生验算的格式是否符合要求,对没有用减法验算的学生给予纠正.

4.教学例5.

(1)出示例5,求未知数X.

①X-48=35②135-X=98

引导学生观察:X在两个减法算式中各是什么数?根据什么求未知数X?用什么方法计算?

指名板演,全班齐练,教师巡视,注意学生的书写格式.

(2)引导学生口述检验过程.

(3)反馈练习:例5下面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订正时指名口述求未知数X的根据.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被减数-()=差

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

(2)38-12=()

38-()=12

26+()=38

2.练习八1题

3.练习八3题

4.判断:

5.求未知数X(口述解题根据).

540-X=80-64=174

6.练习八2题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谁能说一说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什么?应用这些关系,怎样检验减法和求未知数X?

五、布置作业:练习八4题最后2个.

六、板书设计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教学内容:教材43―44页例1-例3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十1-5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数和减数接近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的简便计算的算理.

2.使学生能根据简便计算的方法正确灵活地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类比迁移能力、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认真审题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2.在知识的迁移、归纳整理的过程中,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根据简便算法正确灵活地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填空.

78=80-()99=100-()87=90-()

101=100+()56=60-()

2.口算.(出示两组算式,第一组为三位数加减整十或整百的数;第二组为三位数加减两位或三位数.)

第一组 113+60 276+100 574+200 165-100 453-300

第二组 113+59 276+98 574+198 165-97 453-299

要求:让两名学生到前面进行口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其他同

学和老师一起当好裁判.

订正后教师宣布结果.如果学生有想法,教师给予鼓励和肯定,并指出如果我们掌握了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第二组题照样能算得很快.

二、探究新知

1.导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第二组加数或减数有什么特点?(第二组题的加数、减数都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

接近整十、整百的数的加减法,怎样计算简便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板书课题: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2.学习例1.113+59

出示例1.113+59

(1)引问:59接近几十?(60)可以把59写成几十减几(注意要使减数最小)?113+59怎样算最简便?

引导学生回答:计算113+59先算113+60再减去1.

如果还有其它算法老师要给予鼓励,然后比较哪一种最简便,从而认识到113+60-1最简便.

(2)追问:为什么加60?为什么再减1呢(多让学生说理由)

交流后板书113+59=113+60-1=172

多加1还要减1

教师指出,因为刚学习简算,过程要写出来.计算熟练后,思考过程可以省略不写.

(3)反馈:

①113+58怎样简算?把58看成60,应写成113+60-2=171

为什么减2而不减1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把思考过程对应式子板书:多加2要减2.

②如果113+57呢?把57看成60,如果113加60多加了3要减去3所以113+57=113+60-3=170

③计算:113+67113+77(口述)

3.学习例2.276+98

(1)观察题的特点,怎样简算,把教材42页例2的简算过程补充完整.

(2)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

教师板书:276+98=276+100-2=374

多加2要减2

4.观察比较.

引导学生观察例1和例2这两道题的第二个加数有什么特点,是怎么简算的,用语言概括一下.

引导学生概括出:在计算加法时,如果加数是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把它们先看作整十、整百的数,然后多加了几就要减去几.

5.反馈练习.43页中间例2的“做一做”.

6.教学例3.165-97

(1)尝试练习:

互相讨论后,学生自己试算(教师巡视后,指名说出简算过程.)

可能出现的两种做法:

第一种:165-97=165-100-3=62

第二种:165-97=165-100+3=68

比较两种算式哪一步相同,再讨论减去100后,究竟是减去3还是加上3?

(2)演示说明算理.

出示投影图(纸盒上标的数字是鸡蛋的个数).

要取走97个鸡蛋怎么办?(先拿出大箱100个鸡蛋.)

思考:要取走97个鸡蛋,结果取走了100个,应再取走3个还是把多取的3个送回来(边说边演示)?

出示图:

师:指名说出正确的思考过程应该是哪个算式,并说明理由.

追问:多减3再加上3,如果多减去2呢?多减去1呢?

(3)总结规律:引导学生概括减去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怎样算简便.

得出:在计算减法时,如果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把它们看成整十、整百的数,多减了几就要加上几.

(4)反馈练习:43页下面例3的“做一做”.

三、巩固发展

1.练习十1题(填在书上)

2.板演.99+36250-199

3.在○里填上>、<或=

195+238○200-5+238 386-199○386-200-1

357+980○357+100+2 901+577○577+900-1

4.判断.

(1)X+297=X+300-3() (2)X-297=X-300-3()

(3)X+799=X+800-1() (4)X-799=X-800-1()

5.分组比赛:86+89 54+97 299+435

155-99 148-791176-98

6.选择(把正确解法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197+98=() 98+299=()

(1)197+98=197+100-2 (1)98+299=98+300-1

(2)197+98=197+100+2 (2)98+299=98+300+1

(3)197+98=98+200-3 (3)98+299=299+100-2

(4)197+98=98+200+3 (4)98+299=299+100+2

(5)197+98=200+100-3-2 (5)98+299=100+300-2-1

四、全课小结

回顾加法和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比较加、减法简算的异同点:

相同点:把加数或减数都看作整十、整百进行加减;

不同点:计算加法时多加几就要减去几,计算减法时,多减几就要加上几.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4题后2个5题.

六、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例1.113+59=113+60-1=172113+58=113+60-2=170

多加1要减去1 多加2要减去2

例2.276+98=276+100-2=374计算加法时,多加几要减去几

多加2要减去2

例3.165-97=165-100+3=68计算减法时,多减几要加上几

多减3加上3

篇8:小学语文第七册九寨沟教案

小学语文第七册九寨沟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神奇的九寨沟,在那儿有如诗如画的自然风景,有许许多多的异兽珍禽,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走进这片神奇的土地,细细地欣赏。

二、学习第三小节

1、请你自由轻声读第三小节,边读边想象,让所有的人都喜欢上它,感受到它的美。

2、这里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雪峰:

(1)指名读

(2)我们一起来看看插入云霄的雪峰。(多媒体显示)

(3)看到这幅图,你想说什么?(板书:雪峰插云)

(4)这么雄伟的雪峰老师请男生来读。(读得真有气势)

湖泊:

(1)指名读有关语句

(2)这么美的湖泊真想亲眼看一看。(多媒体显示)

(3)你看到了什么?(你看得真仔细!你不仅看得仔细,还能用这么美的语言表达出来,真不简单!)

引到森林(在这片原始森林里,树木长得郁郁葱葱,许多树长得又粗又高,真可谓古木参天。)(板书)

(4)这么美的湖泊能不能美美得读一读呢?

先自己练读一下   指名一位好同学读

(听了你的朗读,我们如同进入了童话般的世界,真美!)

瀑布:

(1)你能通过读向大家展示瀑布的雄伟吗?

(2)让我们来亲眼看看瀑布,听听它的声音,一定会读得更好。(多媒体显示)

(3)喜欢瀑布的同学一起来读。(读得真有气势)

3、刚才我们欣赏了水平如镜的湖泊、雄伟壮观的瀑布,这一动一静就可以用一个成语来表示:平湖飞瀑(板书)

4、九寨沟的山是美的、水是美的、森林是美的,连湖底的石块也是美的,学到这儿,我也忍不住要来美美地读读这一小节。

5、想不想读,敢不敢和老师比一比(生齐读)(你们读得真好,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三、学习第四小节

欣赏了插入云霄的雪峰、五彩缤纷的湖泊和壮观的瀑布,我们继续向纵深行进,四处林深叶茂,游人逐渐稀少。注意,这时你已经走到珍稀动物经常出没的'地区。在这里,你可能有幸结识哪些珍稀动物?

1、请你轻声读第四小节。

2、交流 看它们来了(逐个显示动物)这是(    )。

3、你最喜欢哪个?把写这种动物的句子多读几遍,待会儿要请你当小导游来向大家介绍介绍。

4、现在你们都是九寨沟的小播音员,正在向大家介绍九寨沟神奇的动物,你们能通过读把游客都吸引到九寨沟来旅游吗。如果你是老师,你认为请几个人来读这一节课文比较合适,为什么?

四、学习第五小节

1、刚才我们一起游览了九寨沟,听了小导游和播音员的热情介绍,现在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2、是啊,九寨沟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怪不得到过九寨沟的游人看到这如诗如画的美景都说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有机会,一定要亲眼去看看!

五、欣赏歌曲

我国著名歌手容中尔甲看到九寨沟这么美也忍不住高歌一曲,下面请欣赏《神奇的九寨》。

篇9:美术教案第七册

人教版美术教案第七册

第1课 四季的色彩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l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通过欣赏、分析艺术作品,能够认识到不同季节的色彩变化,及不同色彩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 应会:认识该课中介绍的四位画家,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其作品进行初步分析,并写出短文,以表达对画而的认识与感受。 2、隐性内容与目标 (1)通过本课欣赏,认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了解东西方不同的文化。 (2)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能力和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四季的色彩,能正确表达自己对艺术作品的感受。 难点:用写短文的方法,表达个人对艺术作品的感受。 课前准备 l教师设计《四季的色彩》课件,音像结合,图文并茂。 2学生搜集在不同季节拍摄的照片或相关资料,并和家人聊一聊对不同季节的感受。 导人 1请看,我给大家带来了什么?(课件出示四季图片) 2问题: (I)你看到了什么? (2)听到了什么? (3)又想到了什么?(请学生回答) 3自学:打开书第2页选择你最喜欢的季节,试着用“这是季,是 的季节。”来形容它。 4全班交流:你对最喜欢的季节有哪些美好的记忆或感受? 5出示课题:四季的色彩 新授 I、欣赏。 (I)出示教材中的四幅画。 (2)问题:说说四幅作品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2.分组活动。 (1)要求: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画,由组长带领分组欣赏。 (2)学生根据要求.在问题的引导下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指导。 反馈 l反馈。(以小组形式) (1)《早春之路》(日本画)东山魁夷(日本) ①画面体现了什么绘画风格? (写实性、装饰性) ②画家主要运用了哪些色彩表现春天? ③写一篇短文来表达你从这幅作品中看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什么?(请参考书上第2页对这幅图的提示。) ④你还想了解什么? (2)《夏》列维坦(俄国) ①画家运用了怎样的笔触来表现画面?(细碎、完整) 小知识:笔触是画家在再现或表现自然和生活时运用的各种笔痕。 ②画面主要使用了哪些颜色? ④用短文表达欣赏这幅作品之后的所见、所闻、所感。(请参考书上第2页对这幅图的提示。) (3)《金秋》(中国画)林风眠 ①画面用色有什么特点?(淡雅、浓重) ②树林在阳光照耀下呈现什么色彩’ ③给你带来哪些秋天的感受?试用短文表达。(请参考书上第2页对这幅图的提示。) (4)《冬猎》(油画)勃鲁盖尔(尼德兰) ①你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风景、人物、动物、植物)说一说。 ②观察作品的色彩,你有哪些体会? ③你能感受到哪些冬天特有的美丽?用一篇短文表达出来。(请参考书上第3页对这幅 图的提示。) 拓展 教师总结:虽然冬季将一切事物归于沉寂,但是却预示着春天的来l晦。四季的色彩是丰富的,有无限象征意义,四季的更替又是一种自然现象,它们之间是互相孕育、不断积累、循环往复的。 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希望同学们学会运用艺术的服光和美术的语言来观察、表达艺术作品和大自然带给我们 的感受。 第2课生活中的暖色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暖色的色彩特点和所表达的感受。 应会:能画一幅以暖色为主的画。 2隐性内容与目标 了解暖色知识,体验暖色带来的感受.提高学生色彩审美感受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暖色,初步掌握暖色基本知识,并能根据观察或回忆表现生活中以暖色为主的景象。 难点:以暖色为主的画中冷暖的搭配和感受。 (三)学习材料 教师:色卡、暖色为主的图片、教学课件《生活中的暖色》、学生优秀作业、绘画用具…・ 学生:暖色为主的图片、绘画用具。 教学活动 教学准备 布置课前准备内容: 1准备2~3张以暖色为主的图片。 2你认为暖色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3你喜欢冷色还是暖色?为什么? 组织教学 出示色卡,将暖色与冷色分开。 学生选择区分冷色与暖色。 认识暖色,了解暖色特点:对比中产生冷暖。 播放教学课件《生活中的暖色》。 你发现生活中、自然界中哪有暖色? 什么场合使用暖色? 研究活动 组织学生研究活动: 1分析自已带的图片中哪些是暖色。 2暧色画中的少部分冷色起什么作用? 3.介绍一幅画的名称、也.彩以及给你的感受。 小组活动: 分析自己带的图片中哪些是暖色。 暖色画中的少部分冷色起什么作用。 介绍一幅画的名称、色彩以及自己的感受。 艺术实践 分析名家名作《红色的房间》表现方法,谈谈给你的感受。 仿照马蒂斯《红色的房间》,选用与其不同的暖色改画一幅作晶。 第3课生活中的冷色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l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冷色的色彩特点和所表达的感受。 应会:能运用冷色点染的方法画一幅风景画。 2.隐性内容与目标 了解冷色知识,体验冷色带来的感受,提高学生色彩审美感受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冷色.初步掌握冷色基本知识,并能以冷色为主运用点染的方法画一幅风景画。 难点:运用点染的方法画一幅风景画。 (三)学习材料 教师:色卡、冷色为主的图片、教学课件《生活中的冷色》、学生优秀作业、绘画用具 学生:冷色为主的图片、绘画用具。 教学活动 课前准备 布置课前准备:收集表现水的图片。 组织教学 欣赏书中图片《水》。 组织研究活动 冷色卡中再分析偏冷和偏暖色。举例说明对比关系。 欣赏冷色表现水的图片,淡一谈冷色给你的感受。 分析、交流活动。 冷色给人的感受:清爽、宁静、安详、庄重、高雅、朴素 讲授新课 演示运用冷色表现水波纹方法: 将冷色滴洒在盆水中,(不要搅匀)趁色彩没有完全散开,将生宣纸覆盖在水面上.浸透轻拿出即可呈现自然水纹。 艺术实践 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准备好水盆、颜料、生宣纸 小组合作完成作业。 展示评价 l组织小组展示作业。 2组织评价作业。 给自己的画起个名字,介绍自己的画中最得意之处。 第4课快乐的人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可以应用于线造型的各种各样的媒材,发现线材的美感并进行艺术创造。 应会:了解线材的基本制作方法。 2隐性内容与目标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习惯,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研究身边各种各样的线材,通过对身边线材的搜集、整理和组织,进行不同人物动态的造型。 难点:人物动态夸张、生动及线材连接点的处理。 (三)学习材料 各类线材,如不同颜色的铝线、铜线等,质地较硬的线材如粗铁丝不适合学生使用;辅助材料及工具,如大号螺丝、圆锥形瓶子等,尖嘴钳子。 激情引趣 让学生听一段节奏轻松欢快的音乐,伴着音乐欣赏不同风格的歌舞表演。 听到这样的音乐,你是不是觉得浑身都想动起来? 这样的音乐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你觉得什么样的动作最能表现这段音乐? 小组探究 演示课件: 雕塑家族的新成员――动感雕塑。 小组研究: 表演并体会:当你活动时,主要是哪里在动? 欣赏书上名家作品: 它欢乐的动作和真实的人一样吗?哪里不一样?为什么? 动感雕塑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哪里? 研究教材 分析、研究材中学生作品: 你喜欢哪―件?为什么? 什么样的人是快乐的? 你打算运用怎样的造型突出表现快乐? 欣赏书中作品,看看他们如何用线材表现快乐的动感? 你觉得哪里的造型是难点?和同学交流一下。 技法指导 根据个人的喜好与力度情况,选择适合的线材进行表现。 教师就出现的问题进行有制对性.的指导。 有些东西(螺丝钉、铅笔、曲别针等)不属于线材,你觉得它们像什么?能够与线材有机地配合使用吗?启发了你哪些想? 创作实践 提出作业要求: 个人独立创作或与别人合作完成有快乐动态的人物雕塑造型。 展评 营造社区环境,作为背景,将学生作品展示其中。 你在创作中遇见过什么难题?是怎样解决的, 谁的造型最大胆? 你最喜欢哪一组造型?为什么? 你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课后拓展 欣赏现代雕塑作品。 第5课自行车局部写生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学习线造型的表现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 力和线造型能力。 2隐性内容与目标 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探究中,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以及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学习线造型的表现方法。 难点:如何用线精细地表现自行车。 (三)学习材料 白行车、图画纸、彩笔等。 教学活动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语言组织教学。 探究式学习活动 提问: l自行车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线有什么不同? 车把、车轮、车身、车上的线条有许多变化,比如,车条是直线、车筐是交叉线、链子上是曲线… 2谁能到黑板上画出自行车的某一部分? 组织同学们猜一猜是哪部分。 教师用线演示自行车局部写生方法,引导学生观察线的变化和衔接等。 学生观察、学习用线写生的方法。 小组讨论: 你认为教材上的学生作业哪些部分画得好?对你有什么启发? 组际之间进行交流。 他们观察得很仔细、表现得很具体、线条画得很丰富 学生动手实践 布置作业。 巡视辅导。 小结 教师组织学生小结、评价。 同学之间互相介绍、评价自己及他人的作品。 课后拓展 展示几幅表现一组自行车的学生作品,引导学生回家可以进一步写生。 第6课猜猜我是谁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学习,发现、表现背面人物头部的美感,进一步学习写生及线造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线造型能力及画面的组织能力。 2隐性内容与目标 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探究中,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以及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会捕捉背面人物头部的特征,能用线描写生的方法表现出来。 难点:如何用线表现人物头部的特征。 组织教学 导人新课 语言组织教学。 探究式学习活动 讨论:展示儿位本班同学背而头像,请同学们猜一猜是谁。(教师课前用数码相机照好。) 板书课题。 提问:你为什么能猜出来刚才的几位同学呢? 板书:头型、发型、头饰、服装。 引导学生分析、感悟画家是如何通过背面

篇10:美术第七册教案

人教版美术第七册教案

人教版美术第七册教案   全册教材分析   (一)主要内容及教材重点、难点: 主要内容: 本册教材是以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为主线,以由浅入深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为副线,主、副线密切关联,穿插并行。主要内容包括:色彩冷暖知识、线条、节奏、工艺制作、玩具、实用设计、电脑美术、欣赏等。 教材重点: 在循序渐进的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始终贯穿审美性和情意性的教学要求,兼顾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知识技能的学习的两方面的需要。 教材难点: 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设计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强化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在继承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美术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体会社会的进步与多元化的美术发展方向。   (二)教学目标: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谈。 知识和能力: 通过观赏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单的话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启发学生感受并表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从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帮助学生认识和使用常用色和点、线、面;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表达自己感受或意愿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知觉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和创造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欣赏、绘画、绘画创作等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在美术活动过程中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教学内容和活动方式要充分考虑开放性、立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美术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参与美术实践活动获得身心愉悦和持久兴趣;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贯彻新课程理念的具体措施   根据本班学生实际与个人的目标,抓住新课程理念的一个点谈本学期的具体措施(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科实践活动、创造性的培养、电教辅助教学、评价的改革、减负手段等) 合作的学习方式: 提倡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提高学生做小老师的兴趣及自学水平,也有利于优良班风的形成、发展;学生仍然按照上学期分好的小组进行合作学习,鼓励合作与探究,合作作业以组为单位进行评价。欣赏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前期准备,如:上网查阅有关资料,采访有经验的家长等。橡皮泥雕课以小组为单位准备材料,进行合作练习。而造型表现课、游戏式活动方式的课业一定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集体活动获得丰富的知识与情感体验。 学科实践活动(每学期2次): 1、 在《会走的玩具》一课学习完毕后,自己设计、利用废旧物品制作一间会走的玩具并进行展览。 2、  在《校徽设计》一课中,设计课后拓展作业为:为我们自己的学校设计一枚校徽。 创造性的培养: 培养形象思维能力,提高用美术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和切近自己生活的设计、制作能力。 采取巧妙的设计提问、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等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发散性,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将自己通过《变废为宝》一课学到的设计知识运用到为自己家的容器穿上花衣裳的实践过程中,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的成果的能力。 转变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变成人的主体性、创造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把发现、探究、研讨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从而使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美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自己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进而发展综合实践能力。 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在美术活动过程中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教学内容和活动方式要充分考虑开放性、立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全册教学进度   周次内 容   第一周《色彩的冷与暖》《线条的动与静》   第二周《美术的节奏》   第三周《变一变》《色彩的对比》   第四周《快乐的回忆》   第五周《登山游戏》   第六周《校徽设计》   第七周《精美的邮票》   第八周《做年历》   第九周《星座的联想》《窗外的景色1》   第十周《窗外的景色2》《我心中的未来》   第十一周《假如我是汽车设计师》    第十二周《梦幻之国》《纸带穿编1》   第十三周《纸带穿编2》《电脑美术》   第十四周  《会走的玩具》    第十五周《我们的生日聚会》   第十六周《漫画与动漫欣赏》   第十七周期末测评   第十八周优秀作业展示           第1课 色彩的冷与暖 教材分析: 色彩的冷暖会让人产生冷暖的联想。本课以直观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色彩的冷暖带给人的不同感受,体会色彩的情绪。并激发学生在色彩创作中有意识的运用冷色和暖色创造不同的画面效果。 课型:造型・表现 欣赏・评述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冷色与暖色,了解色彩的基础知识。   2、体验色彩给人的不同感受。   3、激发学生热爱美术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体验色彩给人的不同感受。 教学难点: 知道冷、暖色调各有哪些颜色。 教学准备: 投影仪、名家作品、水彩笔、油画棒、图画纸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谈话:色彩给人的联想 ① 红、黄、橙使你联想到什么?(火焰、太阳火热热、温暖的景色、物体)   ② 蓝、绿、紫使你联想到什么?(天空、海水、冰雾等 ;宁静、寒冷的场面)   ③ 小结:不同的色彩会给人不同的感受和联想。   2、欣赏名家作品,了解画家的用冷色与暖色表现的丰富画以及表达心中不同的内心情感。   3、用冷色或暖色或冷暖色并用的线条及色块表现画面,表达内心的丰富情感。 二、创作阶段:   ① 提出作画要求:   A、用线描或色块作画表现画面。   B、画面造型可以抽象的,也可以具体的。   C、用冷色或暖色或冷暖并用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②学生作画,老师巡回指导。   4、展示作品,引导评价。   5、教师总结,提出意见和建议。 学生在三年级时对冷色、暖色有初步了解了,因此本节课的难点较快突破。在作画时画面表现的冷色调,暖色调相对比较明确。 教学反思:关于冷和暖不是绝对的,是要置于一个大环境中来对比分析的。 第2课 线条的动与静 课型:造型・表现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线条的平直与弯曲,会使人产生动或静的感觉。平行的线条,会使人联想到平直的地平线,有静止的感觉,而弯曲的线条,会使人联想到蜿蜒的河流,有流动的感觉。充分运用线条的各种造型,已经成为重要的表现手段,而且对美化画面和深化主题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引导学生发现存在于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中的线条,并能巧妙地利用它们去塑造形象,从而赋予作品鲜明的艺术感染力。从教材的例图中,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线条能赋予画面的生动性和悦目性。   教学目的: 1、观察平行和弯曲的线条,使学生认识线条的曲直在视觉反应上产生的静止和流动的感觉。   2、运用线条和色彩进行作画练习,表达静止或流动的感觉。 教学重点: 感受线条的动与静。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线条表达流动和静止的感觉。 教具准备: 课件、作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复习以前学过的《点、线、面》中的线条的种类。 师小结:板书--线条有粗、细、曲、直。 2、请同学说一说线条给人的感受,引出课题(板书)--线条的动与静。 三、讲授新课: 1、欣赏课件(流动的河流、静止的公路、地平线等),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样线条,给人什么感觉?   师小结:流动的河流展现的是曲线,有动感,而公路和地平线是静止的直线。   2、请同学回忆大自然中还有那些静态和动态的线条,它们各是什么样子。   师小结:平直与弯曲的线条会使人产生动与静的感觉。   以直观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线条的曲直与动态的关系。   3、请学生欣赏课本范例,进一步感受线条的动与静。   想一想,线条在绘画中的作用。   4、教师结合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色彩的冷暖》讲解线条与色彩在不同画面中的运用。   (1)暖色和曲、直线的配合,产生的视觉反映。   暖 + 直 =温暖、平和   暖 + 曲 =热烈、欢快   (2)冷色和曲、直线配合   冷 + 曲 = 宁静、幽远(如蜿蜒的河流)   冷 + 直 = 单调、呆板   通过欣赏范图、教师讲解,让学生了解该如何更好的应用线条。   四、作业布置:用平行或弯曲的线条,表达静止或流动的感觉并上色。   五、学生作画,教师指导。   倡导学生在作业中的创新意识,对学生的创新画法给予表扬,及时鼓励好的作业。   六、作业展评:   1、个人分析画的内容,画面好在哪里?   2、同学互评,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幅作业,说一说它的优点?   3、教师简评。   七、拓展   教师展示不同材料、不同形式的作品。请学生欣赏。   八、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现在有一种材料叫做毛根,性质柔软,色彩艳丽。利用它在课堂上讲解示范线条的曲与直,特别直观。一个好的教具的选择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3课 美术的节奏 课型:造型、表现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观察、体验美术作品中的节奏感。   2、通过绘画或剪纸等方式表现美术的节奏感。 教学重点: 对美术节奏的理解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材料设计图形,表现美术的节奏。 课前准备:   教具:课件(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彩纸、剪刀、作品若干。   学具:彩纸、剪刀、双面胶、油

篇11:第七册美术教案

教学目标:

1、锻炼学生以动作、线条再现情景的下雨喽能力。

2、利用色彩、粗细、节奏不同的点、线,以及细小的形状,大胆、创造性的表现不同的雨,及雨中情景。下雨喽

3、尝试体验下雨给人与动物带来的不同感受下雨喽。

教学准备:准备一些雨中的视频、图片,绘画工具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回忆下雨时的情景,感受人间亲情,友情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难点:创造性的表现不同的雨,表达自己的不同感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音乐声中,播放下雨的场景。

让学生回忆下雨时情景。

2、引导学生用手的动作来表现不同的雨。

3、学生讨论。

二、教学新课。

1、可以用哪些细小的形状来表现不同的雨?

2、用语言或动作来表演人或动物在雨中的不同的感受、表现和情绪。

三、情感互动。

1、分小组表演雨中的即景。

2、欣赏教材上的作品,对作品的形式,师生共同进行分析。

3、作业要求。

四、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五、作业讲评。

自评、互评、师点评相结合。

篇12:第七册练习教案

第七册练习教案苏教版

课前思考:

教学处处留心时,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这段文字,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然后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各抒己见,让学生通过讨论,从感性上认识对联的有关知识。学生说出的答案不要轻易的否定,可让学生自己通过讨论选择最合适的字,以激发学生揣摩对联的兴趣。在教学中不要过多讲解有关对联的知识。第二部分是照样子对对子。教学时要认真分析例子,从感性上理解“细雨”和“和风”的对仗关系,然后指导学生根据例子对出下句。要鼓励学生多找答案,通过讨论交流选择最确切的。

口语交际是一项以“如何用好压岁钱”为话题的口语交际训练。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学生进行不乱花零钱的教育。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先观察图画,从画面中人物的神态想象他们是怎么说的,怎么想的,激发学生说的欲望。然后指导学生阅读前面的一段文字,明确这次口语交际的要求,即讨论如何使用压岁钱。教学时,在同桌练说、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可以推荐同学在全班介绍,注意在交流完后留出一点时间让大家进行补充、评议。在听、说、评中进行生生、师生互动交流。在活动中,教师要参与其中,对学生在听、说、评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指导,使学生明白在讨论中如何说,如何倾听,如何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口语交际中要鼓励学生说真话,在讨论中帮助学生养成正确使用压岁钱的习惯。

授后小记:

学生对于春联比较感兴趣,有些小朋友也收集了许多的春联,我们在周一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上也进行了交流,但在字词句的推敲上,我们还是不够熟练的。在教学处处留心部分前,我先让学生回忆了春联的几个特点,我想,这应该有助于他们找到最合适的字填入吧!进入讨论环节,学生争得不亦乐乎,在集体交流中,有些小朋友也是振振有辞,说到的字有“点”、“洒”、“润”等,基本都能够说出自己的理由,我没有否定他们,而是让他们自己来判定,我想,这样应该更有利于他们学习春联吧!

授后小记:

本课的教学与对联有着一定的关系,如“千帆竞发”与“万马奔腾”、“国泰民安”与“人寿年丰”等。而且,在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它们的解释也有些相似,部分学生能够发现其中的一些特点,因此,学得很有意思,其他小朋友也能够被带动,了解词语意思。春联的学习,我们主要以诵读为主,正所谓,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学”嘛!

授后小记:

本课的教学气氛比较活跃,因为学生谈到新年就兴奋不已,说到压岁钱更是激动得不得了,学生交流的欲望比较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关键是要让学生有条理地讲,有目的地讲。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我还注意到,有些小朋友在用压岁钱的时候,只考虑到自己,而且买一些娱乐玩具,但也有些小朋友能够考虑到父母、爷爷奶奶,送一些小礼物给他们,更有些有爱心的小朋友,想要捐一些给希望工程。我想,压岁钱的价值就体现在这些地方吧!

教学反思(第一课时)

本课我从从复习《春联》入手,引导学生回忆春联字词上对仗的知识,运用这一知识来思考讨论,学习使用文字的技巧。并且要求学生运用过去积累的有关春联和对仗的知识,进一步进行词语训练,从感性上学习一点文字使用技巧,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奥妙。

授后小记:(第一课时)

“处处留心”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要求补上对联中的一个字,并说明补这个字的理由。我指导他们明白对联中的词语要词性相近结构相似,而且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进行推敲,尽量选择最恰当的词语。 我先让学生读短文,并让学生思考一下到底补个什么字,还没等我问完,大家脱口而出:“润”。我问他们原因,很多小手举起来,有人说“润”写出了雨的温柔;有人说上联的“拂”感觉风是轻轻地吹,所以这个雨也应该是很轻柔的。接下来的找样子对对子也就顺利成章了。我先让学生看例子,从感性上理解“细雨”和“和风”的对仗关系,再指导他们根据例子对出下句。我鼓励他们多找答案,效果还不错。

授后小记:(第二课时)

“读读背背”是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的一项练习,它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有8个词语,分成四组。我让同学们先读正确、读熟练,再联系生活实际,大致了解词语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我让他们继续开动脑筋,让他们想一想,课本为什么要这样排列这八个词语。有学生说,它们有相同的韵脚,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背诵;有同学说,每两个词语之间在意思上都有一定的联系。

第二部分是三副春联,描绘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景色。在教学时,我提出了这样三个问题:描写了什么?怎么做到对仗的?你能读出抑扬顿挫、和谐动听来吗?然后让学生自读自练。通过这三副春联,也激发学生对祖国语文的热爱、对春联产兴趣。

授后小记:(第三课时)

这是一项以“如何用好压岁钱”为话题的口语交际训练,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和对学生进行不乱花钱的教育。我先引导学生观察书上的插图,从画面中人物的神态想象他们是怎么说的,怎么想的,激发学生想说的欲望。然后再指导学生阅读前面一段文字,明确这次口语交际的要求,即讨论如何使用压岁钱。我先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见解,接着请几位同学上台来说一说,其他同学仔细听,认真想,最后做出适当的补充和评论,把你认为最好的见解挑选出来并说说原因。在同学们的发言中,我发现他们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了,能够合理使用压岁钱,有些同学定的计划非常周全,从中也体现出他们的爱心、孝心。

教学反思(第二课时)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三个字,发现它们的共同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描红,再书写。学生书写时我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再观察教师范写,自己临摹,仔细揣摩字型。

教学反思(第三课时)

如何用好压岁钱,学生有许多想法:1、用于交学费,购买学习用品;2、爱心捐款,帮助希望工程的孩子上学;3、为绿化出一份力,进行植树活动;4、部分压岁钱存入银行,支援国家建设。5、购买图书,参加班级的“图书漂流活动”。……本课主要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对学生进行不乱花零钱的教育。

篇13:课文《口语交际习作二》教案

一、揭示课题,提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口语交际《赞美》。大屏幕出示:诗《赞美》。

赞美,如同一支歌,能奏出和谐悦耳的乐章

赞美,如同一条涓涓的细流,能滋润人们的心田。

篇14:课文《口语交际习作二》教案

赞美,是一种艺术,能营造出积极上进的氛围;

赞美,又是一种进步的动力,能鼓励和鞭策人们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同学们,赞美是一种美好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去赞美谁呢?又该怎样去赞美别人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

二、创设情景,指导赞美。

1、出示情境(一):放学回家,劳累了一天的妈妈已经烧好了几盘可口的菜,你对妈妈说: 。

小结。刚才两位同学表演得很好,大家评价得也不错。我们要尊敬父母,也要学会赞美自己的爸爸妈妈。

2、创设情景(二):/在我们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有很多同学也是值得大家赞美的。老师给每小组发了我们班上同学的作文。大家看看这本作文,想一想,有哪些值得赞美的?

请你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赞美他们。

学生讨论、交流。

老师现在是一名记者,我想采访一下被赞美的'同学。某同学,你听了同学对你的赞美,有什么感受呢?

3、出示情境(三):放录像。

看完后要选境头中的一位同学来赞一赞,看看谁最会赞美别人?

小组讨论,组织交流。

小结。看到大家这么赞美这些爱劳动的同学,老师心里真高兴。我想我们班的卫生工作一定会做得更出色。

三、联系实际,进行赞美。

同学们,在社会生活中,还有更多值得大家赞美和学习的人。当前正是非典肆虐的时候,但病毒无情人有情。我们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非典。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有哪些人值得我们赞美呢?

小组讨论交流。

同学们,社会就像一个大家庭。它的每一个成员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自己不平凡的贡献。他们坚守岗位,爱岗敬业,他们的精神是值得赞美的。现在,老师向大家介绍两位特殊的英雄。

学生练习,交流。

老师现在是一名记者,我想采访一下被赞美的同学。某同学,你听了同学对你的赞美,有什么感受呢?

3、出示情境(三):放本班同学大扫除的录像。

看完后要选境头中的一位同学来赞一赞,看看谁最会赞美别人?

小组讨论,组织交流。

小结。看到大家这么赞美这些爱劳动的同学,老师心里真高兴。我想我们班的卫生工作一定会做得更出色。

四、全课总结,升华赞美

同学们,及时恰当地赞美别人,是人的一种美德,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经常地、正确地赞美别人,才能使自己更成熟、更自信、更有修养。当我们听到别人真诚的赞美时,我们要细心聆听,正确对待。

篇15:课文《口语交际习作一》教案

教学目标

1.策划一次和远方小学生的手拉手活动,商量、讨论活动的方案。

2.能有条理、较为具体地说出自己的活动方案。

3.能通过书信的方式与他人沟通,并把手拉手活动开展下去。

4.能在信中把自己对活动的打算做具体清楚的描述,同时能合理地提出可行性建议。

课前准备

各地风土人情方面的图片。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激发兴趣,组织讨论

1.出示各地风土人情方面的图片,了解祖国各地的特色。说说自己的向往:最想去哪里?了解哪里?

2.如果自己有一个在远方的同龄朋友,你觉得会有什么好处?你想要这样的一个朋友吗?

3.组织学生讨论:用哪些方式才能与素不相识的远方小学生建立联系呢?

可以通过远方的一个朋友介绍认识;

可以通过爸爸妈妈来联系;

可能通过媒体来认识;

可能通过学校与学校之间建立联系

二、合作讨论,汇集精华

1.联系上以后,我们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呢?同学合作讨论,策划活动方案。

2.教师到各组听到方案,参与讨论、合作。

3.全班交流活动方案:

(1)首先写信,建立联系。

(2)比较熟悉后,发出邀请,一同参与活动。

(3)若对方生活困难,我们就对他给予生活上的资助。

三、选择方案,付之行动

1.讨论刚才提出的方案,你觉得最可行,最好的是哪一个方案?并说明理由。

2.如果你们真的联系上了,成了一对好朋友,你们会怎么做?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已经讨论过活动的方案了,今天就开始行动,第一步──写信,建立联系。

二、讨论内容,激发写作灵感

1.小组讨论:信的内容包括哪几方面?

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情况(学习、生活,生活的小环境、大环境)

把自己班级策划的方案详细地进行介绍。

提出自己认为比较可行的建议。

希望以后能如何进一步地相互了解。

想了解对方的哪些情况。

2.注意书信和信封的格式

(1)书信的格式:

书信由称谓、正文、敬语、落款及时间四部分组成。称谓应在第一行顶格写,后加冒号,以示尊敬;正文是信函的主体。可以根据对象和所述内容的不同,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文笔和风格;敬语在书信结束时向对方表达祝愿、勉慰之情的短语。落款及时间在信文的最后,写上写信人的姓名和写信日期,写在敬语后另起一行靠右位置。

(2)信封的格式:

左上方写收信人所在的邮政编码,上方写收信人的地址,中间写收信人的姓名,姓名写得大一些。信封的右下方写寄信人的地址、姓名和寄信人所在的邮政编码。

三、动笔写作,开启心扉

1.写信方式:

可以小组合作写信,分工合作,一人写一个部分。比如有的'写自己的情况介绍,有的写活动设想,有的对对方的请求等,最后一起修改合成一份完整的信;也可以自己独立完成。

2.开始写信。

四、典型评价

(1)回顾交流:写好这封信要注意哪些?

①学生讨论。

②投影出示。

(2)投影一篇中等程度的习作。

全体学生自由读这篇习作,对照评议标准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先评议这篇习作的成功之处,有什么不足,说说理由,并且加以修改。

(3)投影一篇较优秀的习作。

①让小作者本人朗读全文。

②学生再次根据评议标准思考,评议。

③学生听完后各抒己见。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典型评价

1.回顾交流:写好这封信要注意哪些?

(1)学生讨论。

(2)投影出示:

2.投影一篇中等程度的习作。

全体学生自由读这篇习作,对照评议标准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先评议这篇习作的成功之处,有什么不足,说说理由,并且加以修改。

3.投影一篇较优秀的习作。

(1)让小作者本人朗读全文。

(2)学生再次根据评议标准思考,评议。

(3)学生听完后各抒己见。

二、继续写作,在交流中充实内容

1.交流第一部分内容:自我介绍。

在交流中知道自己还需要如何修改,如何补充材料,才能让对方更了解自己,了解我们的大家庭。

2.交流第二块内容:活动的方案

学生各抒己见,过讨论边修改,把自己的内容改得更加丰满。

3.注意检查信的书写格式。

三、合作交流,在修改中完善

1.小组合作写信的同学,把自己所写的一个部分与其他几位同学合起来,再读一读,一同修改:是否有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文章内容是否饱满。

2.课堂交流。

把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一部分文章与大家一同分享。

小组合作写的文章就把自己组认为比较有新意的语句读给大家听。

篇16:课文第七册《瓶子新生代》教案设计

课文第七册《瓶子新生代》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观察自然,体会自然形态的美感。

2.能用泥塑的方法,从“仿生”的角度对瓶子进行创意设计。

3.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以及联想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从“仿生”的角度设计制作一只独特的瓶子。

难点:形成观察自然、向自然学习的.思维方式。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观察自然界的各种形态,泥塑工具、牙签等。

(教师)课件、陶土、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1)观察自己带来的瓶子

提问:瓶子有几个部分组成?说说你的瓶子都有什么特点?

(2)出示图片:奇特的瓶子

提问:你更喜欢哪组瓶子?为什么?它与普通的瓶子有什么不同之处?

(3)揭示课题《瓶子新生代》

二、探究学习

1、分析从雕塑形象转变的瓶子

(1)欣赏《秦韵》

提问:这一组瓶子让你想到了什么?

它和兵马俑又有什么不同?

(2)出示雕塑《国王与王后》及其造型瓶

提问:你觉得这个瓶子的设计如何?妙在哪里?

(3)小结:观察 联想

2、自由讨论

(1)出示三个瓶子

(2)提问:这件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什么?

它的独特之处在哪里?

3、欣赏

(1)学生作品

(2)走进大自然,寻找灵感

三、设计制作

1、分组讨论:

想要设计什么样的瓶子?打算怎么做?

2、作业要求:分组合作,用泥设计制作一个由自然物得到启发的有创意的瓶子

四、交流展示

(1)说说自己的设计意图和灵感来源

(2)展示自己的作品

(3)课后继续完善自己的作品

篇17:小学语文《习作》教案

教材分析:

这次习作要求给远方的亲朋好友写一封信,选择一两个方面介绍自己的家乡。介绍要生动、具体。

教学目标:

1、根据例文,对照“习作要点讨论”,了解写作方法及要求。

2、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有重点地介绍自己的家乡

3、熟悉写书信的格式。

教学重点:

记叙要有重点有序。

教学难点:

写出家乡的与众不同之处。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例文,了解书信的格式。

2、懂得具体、生动地介绍自己家乡的风光、风俗。

教学过程:

一、例文引路

1、学生默读信的内容,思考:王磊给自己的好朋友写了一封信,信中他写了什么,内容吸引人吗?为什么?

2、分小组交流回答

小结:作者写出了自己家乡的特色,重点选了两个与众不同的方面来写……因此写得生动具体,很吸引人。

二、明确本次作文要求

三、启发交流

同学们,我们的家乡有什么独具特色之处吗?你准备选拿一个或者两个方面来介绍呢

学生讨论交流,学习例文介绍具体生动。

篇18:小学语文《习作》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汉字,写一习作,把喜欢的原因写清楚,字迹工整。

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联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确定最喜欢的汉字

教学难点:

把喜欢的原因写清楚

教具:

两同类佳作

教学方法:

筛选、感悟、读、议、写相结合

教学流程:

一、课前:

同学们,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两千多个汉字,在这些汉字中,如果要你选择你最喜欢的,你会选哪一个?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习作3”,来写一写你最喜欢的汉字。

二、明确目标:

引导学生解题

三、习作构思

1、学生再次读题目,进一步明确目标。

2、读完后想一想:你最喜欢哪个汉字?你为什么喜欢它?

3、学生将选定的汉字进行深加工。

4、学生参看例文,讨论交流怎样入手来写。

四、资料共享

1、出示课前自己列举的最喜欢的汉字,在小组内交流

2、在讨论交流过程中进行对比,看看同学们列举的汉字与自己的有什么异同?师巡视,指导。

五、习作方法

1、先确定自己最喜欢的汉字。

2、然后分别从汉字的外形和内涵分析喜欢的原因。

3、要将原因写清楚,写具体,注意书写要整洁。

六、佳作赏析

重点关注:

1、习作是怎样向我们介绍最喜欢的汉字,分析喜欢的原因?

2、原因是如何写清楚、具体的?

3、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

七、开心练笔

学生根据自己的构思、佳作的鉴赏、教师的`点拨,着手写“最喜欢的汉字是什么?为什么喜欢它?”

八、交流探究

学生出示自己的练笔成果可以自读,也可传阅,在小组内交流评议。

九、归纳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的收获

篇19:小学语文《习作》教案

教学目标:

1、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美味,可以用他的名字为习作命题。

2、写的时候,要从色、香、味、形几个方面有重点的介绍这一美味,突出其特色。

3、适当地介绍这一美味的做法,增加习作的感染力。

4、交代清楚自己喜欢这一美味的原因,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写的时候,要从色、香、味、形几个方面有重点的介绍这一美味,突出其特色。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习作3我喜欢的一种美味

教学难点:

交代清楚自己喜欢这一美味的原因,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二、创设情景,介绍美味

模拟在饭店吃饭前的场景,介绍自己喜欢的美味。

三、介绍:指名介绍自己喜欢的美味的色香味形。

四、讨论:听了他的介绍,我看见有人咽口水呢?谁来评一平,他介绍得怎么样?

模拟在饭店吃饭的场景。这道菜不错!我也想做一做可以吗?

五、口头练习说

小组讨论:(1)代表发言(2)集体评议

六、现场采访,表达感受

你品尝之后有什么感受?

七、关注细节,充溢情趣

你是怎么品尝这道美味的?有没有听过关于他的传说?只有写出他的一些细节,习作才会生动充满情趣。/article/

你一定非常喜欢自己介绍的这道美味把!把你于这道菜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好吗?

集体习作,表达经验

第二课时

一、交流习作,指导修改

1、指名学生读习作,师生共同评议。

2、小结提出修改意见。

3、学生修改。

二、佳作欣赏。

教后小记:

四年级语文第七册复习教案五

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积累运用二》

小学语文第七册《积累运用七》 教案

「上好复习课」四年级语文第七册期末复习教案

北师大小学语文第七册《语文天地八》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

小学数学第七册教学计划

四年级语文第七册《颐和园》教学设计

浅谈教学目标的设置

十分钟教学反思

小学课文第七册习作教案
《小学课文第七册习作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学课文第七册习作教案(精选19篇)】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第八册2023-12-27

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2023-05-12

聋校语文第七册教案-第24课2024-03-10

四年级第七册全册 《习作1》教学设计2024-02-09

小学四年级第七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2022-08-31

四年级下册习作4作文范文2023-01-28

数学第7册教学计划2022-12-06

四年级教学反思2024-02-08

七册美术教案2022-06-03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2022-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