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鹂(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通用13篇)由网友“土豆娃娃菜”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黄鹂(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黄鹂(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黄鹂(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黄会和
黄鹂(哲理散文)--病期琐事 [孙犁]
[学习重点]
1、 对课文的哲理作一点分析评价。
2、 借鉴课文的写法,学习精彩语言。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优秀的作家对生活和人生的关注方式是多样的独到的,有许多现代作家就是通过写鸟来表现他对生活和人生的认识的。老舍先生写小麻雀,表现的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周瘦鹃写杜鹃蕴含着的是对传统习惯看法的思考。孙犁借黄鹂传递的是一种怎样的观点呢?
二、看课文插图,要求学生对黄鹂的外部特征进行表述,并由此引出我们熟悉的与黄鹂有关的诗句。
(黄鹂也叫黄莺。鸟,身体黄色,自眼部到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叫的声音很好听,吃森林中的害虫,对林业有益。)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清天。(杜甫)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
人们总是把“莺”与大好春光、美好春景联在一起,是因为莺的啼叫清脆婉转,悦耳动听。
三、作者介绍
孙犁,河北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新中国成立后,他写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集子。
四、对照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黄鹂遭遇”与“作者态度”
次数 境 况 特 点 态度
一 抗战时期,炮火洗礼 色彩鲜丽、声音诱人、
姿态矫健 喜爱
二 青岛海滨,杨树林里 追逐逗闹、安家落户 迷恋
三 杨树林里,老史试枪 险遭枪击、一去不返 痛惜
四 囚系鸟市,遭人戏弄 羽毛焦黄、神气凄惨 愤懑
五 江南春季,太湖边上 自由啼叫、自在飞翔、
安居乐业、达到极致 赞美
问题:①根据作者对黄鹂不同境遇的态度,请用一句话说出本表所要表达的意思。
明确:表现了作者对美的事物的狂热追求。
问题:②作者为什么在第三次和第四次之间写到与黄鹂无关的海鸥?
明确:由老史试枪引发联想,表现作者对摧残鸟儿这类丑恶行径的义愤。
问题:③从环境和黄鹂的关系看,你能说出“极致”在文中的含义吗?
明确:文中五次提及黄鹂的生存状态,大体上说第一、二、五次是好的'或比较好的环境,而第三、四次的环境则是不好的。两者相比,不难发现黄鹂的自由与美丽的展现应该有它良好的生存环境,而这种“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的‘景物一体’的境界”便是文中所言“极致”的具体含义。
五、齐读课文最后五段,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④根据以上文字,请用一两句话说明作者悟出的哲理。
明确:(1)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2)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
问题:⑤在这五段文字中,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明确: A、排比(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说明“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才能成为极致。
B、引用(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增添文学色彩。
问题:⑥倒数第三、四自然段,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作者在这里用整散结合的写法,句式上长短相间,如同古代华丽的赋文一般,极富韵味。而“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茂林修竹,桑田苇泊”,春雨、宿露、朝露、彩虹等词语简洁地描绘出江南春季美丽的自然景色。黄鹂婉转的啼叫、俊美的身影在这美丽的环境中展示出全部的美丽,使人自然地联想到王勃“落霞与孤骛齐飞,秋谁共长天一色”的名句,真正受到一种美的极致。
六、总结
本文围绕黄鹂以时间顺序展开,记叙了作者对黄鹂的迷恋,对摧
残这类鸟儿的丑恶行径的义愤,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生物(包
括人类)与自然环境、生存最佳结合的向往,从而给读者人生哲理的
启迪。黄鹂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状态,说明“各种事物都有它的
极致”,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的道理。
七、练习
(1)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事物的极致的认识,写一篇不少于300
字的文章。
(2)背诵课文后五段。
篇2:黄鹂(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江苏 犙匣银
牐犚弧⒌既
牐犕队俺鍪竟赜凇盎起俊钡乃氖坠攀词。学生默读以后齐声朗读一遍。出示投影片一。
牐犃礁龌起棵翠柳,
牐犚恍邪尊厣锨嗵臁
牐(唐杜甫《绝句四首》之一)
牐牰懒幽草涧边生,
牐犐嫌谢起可钍髅。
牐(唐韦应物《滁洲西涧》)
牐牫厣媳烫θ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牐(宋晏殊《破阵子》)
牐犘煨胁患巧缴钋常
牐犚宦份禾渌偷郊摇
牐(明杨基《天平山中》)
牐牶芟匀唬形态清丽、叫声婉转的黄鹂很受古代诗词大家的青睐,它几乎约定俗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那么,黄鹂在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先生的笔下,又是怎样的呢?出示投影片二。
牐犙习重点
牐牱治觥⒔沂静⑵兰畚恼碌乃枷肽谌荨
牐犙习方法及步骤
牐牻馄式峁
牐 ↓
牐牥盐照体
牐 ↓
牐犠ス丶句段
牐 ↓
牐牱治觥⒔沂尽⑵兰
牐犖恼轮髦
牐牰、整体把握文章,重点分析文章结构
牐1.对于长篇文章来说,解剖结构,从整体上观照文章可以说是获取文章主旨的一把钥匙。我们先默读文章1~23段,将这一部分文字按时地变化分成四大块,然后对照投影片三中表格的要求选择文中的关键语词填空。时间4分钟。出示投影片三。
牐2.学生交流发言,教师可以适当作一些点拨。
牐(1)齐读第四部分,分析语言表达的特点,体味作者的情感。
牐(2)学生回答,老师点拨:排比、长短错杂的句式,拟人、对偶的修辞,恰切地表现了黄鹂在平和优美环境中自由生活的极致之美,也恰切地表达了作者在朝思暮想之后终于看到黄鹂获得理想的生活之地后难以抑制的愉悦、兴奋和激动。
牐(3)第四部分与前三部分之间有着怎样的结构关系?
牐(4)讨论结束。出示投影片四。
牐 三、重点分析、揭示、评价文章主旨
牐1.以上我们整体把握了文章的主体描写部分。我们作一个假设,如果本文就只有前面23段文字,那么,根据我们刚才分析的情况和对比的结构,我们可以归结出本文怎样的主旨呢?
牐犙生讨论交流回答:呼唤为黄鹂创设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
牐2.(1)很显然,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渲泻了如此充沛的激情,绝不可能是仅仅为了一个鸟类,应该有其更多更深的寓意。
牐(2)齐读第24段和第25段的第1句。
牐(3)想想,这一部分联系前面的描写对本篇写作主旨的认识是不是会有新的发现呢?
牐犙生讨论交流回答:呼唤为黄鹂乃至各种美好事物创设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
牐3.接着再看文章最末的两句话。从这两句话是否可以推断出作者另外的寓意呢?
牐犙生讨论交流。老师归结:原来,借助黄鹂的故事,作者或许也还想演绎一条艺术创作的规律--在艺术创作中,应为典型人物创设和谐相应的典型环境。
牐4.阶段小结,以上我们按照阅读的一般规律和过程,通过把握文章整体,揣摩关键句段等方法已经获得了本文寄寓的几方面的主旨。除了第一点,由于未曾联系到结尾语段,把握上有所局限外,其余两点概括,应该是正确的。有同学要问,一篇文章,怎么会有几个主题呢?实际上,优秀的文学作品,有很多都是多主题、多寓意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学主题多元化(板书)。
牐牰且,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我们刚才的分析自始至终是扣住作品本身的,几乎没有考虑联系作品之外的因素。比如就没有提及孙犁先生写作本文时的背景材料。我们把这种只重文学作品本身,基本不考虑作品之外因素的阅读,称为主观性阅读(板书),而把那种既考虑作品又特别注重作品写作背景因素的阅读叫做实证性阅读(板书)。
牐5.我们已经成功地进行了一次主观性阅读,大家一定有兴趣乘胜前进,再作一次实证性阅读的旅行。请看孙犁先生写作本文的有关背景材料。出示投影片五。
牐牎痘起俊沸醋鞅尘埃
牐牨疚男从1960年前后,其时孙犁先生49岁。自从1956年写完小说《铁木前传》之后,他再也不写小说了。这固然与一场大病有关,但可能还有更深的时代社会政治原因。
牐犓在后来的《说赵树理》一文中描述那个年代赵树理的处境与心境:“政治斗争的形势,也有变化。上层建筑领域,进入了多事之秋,不少人跌落下来。作家是脆弱的,也是敏感的。他兢兢业业,唯恐有什么过失,引来大的灾难。”这说的更多的恰恰也是孙犁自己。
牐犓在《文虑》一文中说:“目前为文,总是思前想后,顾虑重重,环境越来越‘宽松’,人对人越来越‘宽容’,创作越来越‘自由’,周围的呼声越高,我却对写东西越来越感到困难,没有意思,甚至有些厌倦了。”大家联系文章的整体描写和议论再来看看,文章还应该有着怎样的寄寓呢?
牐牻涣骰卮穑汉艋轿作家等一切人才(人)的成长、发展创设安全、平和、自由的环境,以使他们充分尽情地展示其全部的聪明才智。
牐犐宰餍〗幔点一点这种环境从哪里来。
牐6.主题概括比较:
牐(1)呼唤为黄鹂创设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
牐(2)呼唤为各种美好事物创设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
牐(3)在艺术创作中,应为典型人物创设与之和谐相应的典型环境。
牐(4)呼唤为人(人才)的成长、发展创设安定、平和、自由的环境。
牐犓摹⒆芙
牐1.根据今天的阅读活动,请同学们谈谈自身的体会。
牐2.教师小结:从我们以上的分析过程可以看出,阅读是一项充满个性色彩充满创意的心智活动。不同的作品,我们自然可以获得不同的感悟,即使是同一篇作品,也同样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角度还可以获得不同的感悟。这就启发我们,遵循科学的阅读规律,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聚精会神地读进文章中去,思考揣摩、体味感悟,就一定会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长此以往,就一定会不断提高我们自身的阅读能力、欣赏能力和创新能力。
[黄鹂(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3:黄鹂 教案教学设计
黄鹂 教案教学设计
吴江
教学目的
1.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蕴涵的哲理,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哲理作一点分析评价。
2.鉴赏哲理性散文的写法,并作延伸性赏析,让学生在丰富的感性材料上,领悟写作之道。
3.通过本文学习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思维力,使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思考者。
教学重难点
1.对课文的哲理作一点分析评价。
2.借鉴课文的写法,学习精彩语言。
教学设想
自读--质疑--讨论--吟诵--训练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出示自学目标:
研求《黄鹂》一文蕴涵的哲理并作初步评价。
导语设计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评价文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只要博览精思,经常练习,就能不断提高评价文章的水平。《黄鹂》一文托物言志,动人心怀,大有深意,富有哲理,须宏观把握,微观突破。
因此,在自读过程中,给同学们三点要求:
1.评价应在充分理解读物的基础上进行,不能离开背景材料,不能架空分析。
2.学会多作具体分析:从原作中找材料具体分析,在平淡中发现新奇,在朴实中看到瑰丽。
3.提出的问题是思维路标,要善于提出问题。人的思维活动是由提出问题开始的,阅读中的分析评价、审美欣赏活动,也是在质疑的过程中实现的。
二.为了配合学生自学,出示阅读背景材料。
抗日战争是“战争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论持久战》),“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论联合政府》)在文艺战线上,党鼓励革命文艺家积极地亲近工农兵,给他们以到群众中去的完全自由,给他们以创作真正革命文艺的完全自由。
作者介绍:
孙梨,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人,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去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新中国成立后,写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孙梨解放前及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造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笔调明丽流畅、秀雅、隽永。其中《荷花淀》被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三.自读研求
1.默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障碍。
2.学生围绕教学目标,深入寻读,质疑解疑。
学习“问”的方法:
理解性的发问:
A.先问中心是什么?
B.再问具体材料与中心关系怎样。
例:本文蕴涵哲理是什么?(“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
例:四次追寻黄鹂的经历与中心的关系怎样?(作者写了四次追寻黄鹂的经历:童年时迷恋捕鸟,却没有见过黄鹂;抗日战争时期,见了色彩鲜丽、声音诱人、姿态矫健的黄鹂,但“一闪而过”;在病中,见了黄鹂,可惜被吓得飞走了;逛鸟市,却看到被玩弄、囚禁的黄鹂。因为黄鹂是一切美的事物的.代表,连类而及,转向在大千世界,不仅黄鹂,世上所有的事物的美的极致,都是在一定的环境里发挥他的极致。这一人生哲理(中心)是在追寻黄鹂的经历中水到渠成地升华出来的。
延伸性理解发问:
A.问作品的社会效果。
B.问主题的现实意义,时代意义。
四.课后作业:
延伸性阅读:阅读《华南虎》,比较《黄鹂》与《华南虎》的主题,进一步理解《黄鹂》蕴涵的哲理。
第二课时
一.出示学习目标:
对课文的哲理作点分析评价。
二.小结上节课学生自学课文时提出的问题及理解与分析:
虽然很可能不尽完善、正确,但确是学生一次真正独立的学习,就正面肯定。
1.学生围绕课文哲理, 质疑解疑归类举例,讨论解决。
例A:黄鹂的美与残酷的战争环境、观察黄鹂的闲情逸致与战争的气氛是否协调?
明确:不协调,但有内在的统一,抗日战争的本质就在于通过血与火的考验,带来国家、民族、人民的新生,创造出美的生活和美的自然。因此,抗日战争中,黄鹂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才能在炮火中展翅高飞,作者才能有闲情逸致观察黄鹂。
例B:和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对于“科技人才”,这种环境指的是什么?
明确:指重用人者发展人才的时代、社会。
例C:作品的社会效果?
明确:作家对能够容忍、发展美的新时代的期待与呼喊。唤醒人们要不懈地理解努力创造容忍美、创造美、发展美的环境。
例D:作品蕴涵的哲理时代意义:“孔雀东南飞,人才美国飞”的时代思考。
例E:为什么写到与黄鹂无关的海鸥。
三.课堂小结:
在这一堂课里,我们通过质疑解疑,讨论分析,训练了思维,锻炼了口才,理清了思路,明晓了道理。最重要的是学会了质疑,这是学问的开始。
四.布置作业
1.从关于课文的哲理的分析评价中选取一个角度,写成书面作业,300个字左右。
2.背诵课文后四段。
第三段
一.检查作业
1.诵读300字的对课文哲理分析评价,并进行点评。
2.结合思考练习题三,检查背诵。
A.要求背诵出气势,背诵出神韵,在背诵中品味语言。
B.讨论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对增强表达效果有什么作用?
二.仿写训练:
1.学习本文后四段句式特点:在工整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整齐,长短错落而不呆板,比喻排比的作用。以“成熟”为话题,仿写几段话。
2.口头交流写作片段。
三.分析几处黄鹂不同的形象,体会抓特征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四.作业:自我总结学习本文所得。
附:课堂板书设计:
童年:迷恋鸟却没见黄鹂
抗战:色彩鲜丽,声音诱人,姿态矫健的黄鹂一闪而过
病中:见黄鹂却被吓飞走
逛鸟市:黄鹂被囚禁玩弄
真正的家乡(江南太湖):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黄鹂是美的事物
的象征,连类而及
中心:大千世界中所有美的事物,在一定的环境才能发挥极致。
篇4:《黄鹂》教案2 教案教学设计
《黄鹂》教案2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的结构及内容,探讨文章蕴含的哲理。
品味课文的精彩语言。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讨论法。
[教学过程]
1、 投影⑴:课题
2、 投影⑵:你认识黄鹂,了解黄鹂吗?
3、投影⑶:你读过有关黄鹂的诗吗?
投影出示关于“黄鹂”的四首古蚀省Q生默读以后齐声朗读一遍。出示投影片一。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白居易)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
还有:
池上碧苔人牡悖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宋晏殊《破阵子》)
徐行不记山深浅R宦份禾渌偷郊摇 (明杨基《天平山中》)
4、投影⑷:现代诗人徐志摩也写有《黄鹂》一诗
很显然P翁清丽、叫声婉转的黄鹂很受古代诗词大家的青睐,它几乎约定俗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那么,黄鹂在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先生的笔下,又是怎样的呢?出示投影片二。
5、投影⑸:学习重点
分析、揭示并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严胺椒及步骤
解析结--把握整体--抓关键句段--分析、揭示、评价文章主旨
整体把握文章,重点分析文章结构
对于长莆恼吕此担解析结构,从整体上观照文章可以说是获取文章主旨的一把钥匙。我们先听录音朗读,并将文章的1~23段按时地变化分成四大块,然后对照投影片中表格的要求,选择文中的关键语词填空。
6、投影⑹:表格--放录音朗读
焉交流发言,教师可以适当作一些点拨,填表。
7、投影⑺:
问题讨论:
课文为什么写到与黄鹂无关的海鸥?
第四部分与前三部分在结构上有什么联系?
第四部分的语言表达什么特点?
(1)齐读第四部分,分析语言表达的特点,体味作者的情感。
(2)学生回答,老师点拨:排比、长短错杂的句式,拟人、对偶的修辞,恰切地表现了黄鹂在平和优美环境中自由生活的极致之美,也恰切地表达了作者在朝思暮想之后终于看到黄鹂获得理想的生活之地后难以抑制的愉悦、兴奋和激动。
[重点分析、揭示、评价文章主旨 ]
以上我们整体把握了文章的主体描写部分。我们作一个假设,如果本文就只有前面23段文字,那么,根据我们刚才分析的'情况和对比的结构,我们可以归结出本文怎样的主旨呢?
8、投影⑻: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呼唤为黄鹂创设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
[启发]
(1)很显然,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渲泻了如此充沛的激情,绝不可能是仅仅为了一个鸟类,应该有其更多更深的寓意。
(2)齐读第24段和第25段的第1句。
9、投影⑼:
联系前面的描写部分思考,第五部分的议论是如何深化文章的本篇写作主旨的?
10、投影⑽: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呼唤为黄鹂乃至各种美好事物创设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
[启发]
接着再看文章最末的两句话。从这两句话是否可以推断出作者另外的寓意呢?
11、投影⑾:
学生讨论交流。老师归结:原来,借助黄鹂的故事,作者或许也还想演绎一条艺术创作的规律--在艺术创作中,应为典型人物创设和谐相应的典型环境。
[小结]
以上我们按照阅读的一般规律和过程,通过把握文章整体,揣摩关键句段等方法已经获得了本文寄寓的几方面的主旨。
12、投影⑿:
除了第一点,由于未曾联系到结尾语段,把握上有所局限外,其余两点概括,应该是正确的。有同学要问,一篇文章,怎么会有几个主题呢?实际上,优秀的文学作品,有很多都是多主题、多寓意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学主题多元化(板书)。
13、投影⒀:
[启发]
而且,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我们刚才的分析自始至终是扣住作品本身的,几乎没有考虑联系作品之外的因素。比如就没有提及孙犁先生写作本文时的背景材料。我们把这种只重文学作品本身,基本不考虑作品之外因素的阅读,称为主观性阅读(投影),而把那种既考虑作品又特别注重作品写作背景因素的阅读叫做实证性阅读(投影)。
我们已境晒Φ亟行了一次主观性阅读,大家一定有兴趣乘胜前进,再作一次实证性阅读的旅行。请看孙犁先生写作本文的有关背景材料。
14、投影⒁:作者肖像
15、投影⒂:关于作者
16、投影⒃:《黄鹂》写作背景:
本文写1960年前后,其时孙犁先生49岁。自从1956年写完小说《铁木前传》之后,他再也不写小说了。这固然与一场大病有关,但可能还有更深的时代社会政治原因。
17、投影⒄:
他在后来的《说赵树理》一文中描述那个年代赵树理的处境与心境:“政治斗争的形势,也有变化。上层建筑领域,进入了多事之秋,不少人跌落下来。作家是脆弱的,也是敏感的。他兢兢业业,唯恐有什么过失,引来大的灾难。”这说的更多的恰恰也是孙犁自己。
18、投影⒅:
他在《文虑》一文中说:“目前为文,总是思前想后,顾虑重重,环境越来越‘宽松’,人对人越来越‘宽容’,创作越来越‘自由’,周围的呼声越高,我却对写东西越来越感到困难,没有意思,甚至有些厌倦了。”
19、投影⒆:
大家联系文章的整体描写和议论再来看看,文章还应该有着怎样的寄寓呢?
交流回答:呼唤巫骷业纫磺腥瞬(人)的成长、发展创设安全、平和、自由的环境,以使他们充分尽情地展示其全部的聪明才智。
稍作小结5阋坏阏庵只肪炒幽睦锢础
20、投影⒇:
主题概括比较:
(1)呼唤为黄鹂创设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
(2)呼唤为各种美好事物创设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
(3)在艺术创作中,应为典型人物创设与之和谐相应的典型环境。
(4)呼唤为人(人才)的成长、发展创设安定、平和、自由的环境。
21、投影21:
读了本文,你产生了什么样的联想?
根据今天的阅读活动,请你谈谈自己的体会。
[教师总结]
从我们以上的分析过程可以看出,阅读是一项充满个性色彩充满创意的心智活动。不同的作品,我们自然可以获得不同的感悟,即使是同一篇作品,也同样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角度还可以获得不同的感悟。这就启发我们,遵循科学的阅读规律,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聚精会神地读进文章中去,思考揣摩、体味感悟,就一定会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长此以往,就定会不断提高我们自身的阅读、欣赏、创新能力。
篇5:《黄鹂》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蕴含的哲理。
2、品味、学习本文精彩的语言。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文中插入海鸥这一材料的用意
教学设想
1、事先了解常州北郊中学的校园环境,由环境导入,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2、本文的内容并不艰深,因此,当较多地让学生自主探讨,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及主要内容
一、导入课文
第一次认识北郊中学的同学,很高兴。因为原来我工作的江阴青阳中学,是与你们学校同一年验收省重点中学的,应该说我与北郊中学还有点缘份;其二,昨天我到你们的校园走了一趟——我看到了柳树,她虽然叶已落了,色也褪了,但看到他,我还是想起了柳絮飘飞的情景,我想:春天,柳树下会飘飞着的一首首优美的诗;我还看到了花,她们虽已经枯萎了,但从枯叶中我还是读到了她们争奇斗艳的风姿,我想:春天,他们的枝头会绽放着一支支动人的歌。
不过,有一个问题却困扰着我——一个普通的校园,为什么给人一种惬意和舒畅的感觉呢?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告诉我什么。
不管能不能找到答案,有机会和大家共同探讨一篇课文,是很开心的事。今天我们要研讨的课文是——黄鹂,她还有一个很美的名字——黄莺,本文的作者是孙犁。
二、引用诗句
引导:你们学过哪些写黄鹂的诗句?
回忆后,导入——在我的心里,下列诗句是写黄鹂的佳句。出示下列投影: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绝句》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江南春绝句》
4、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宋·晏殊《破阵子》
思考:这些诗中的黄鹂的生活状态怎样?你是从哪些词中读出来的?
明确——生活得自由欢畅,可以从“鸣”、“争”、“啼”、“一两声”等词中感受到。
探究:作者把生活得自由欢畅的黄鹂放到了一个怎样的背景中去写的?
明确——美丽的春景之中,可以从“翠柳”、“暖树”、“绿映红”、“日长飞絮轻”等语句中感受到。
总结:读着这样的诗句,我们读者感受到的是美,一种景物一体的和谐之美。下面我们来研究今天要学的课文,看看文中的黄鹂和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
三、研读课文
要求:快速浏览课文,在文中标注出表现黄鹂的生存环境和形色神态的语句。
出示下列投影
地点生存环境形色神态
1、学生自由交流。
2、讨论、小结有关黄鹂的材料,按照“地点”——“生存环境”——“形色神态”的顺序完成表格。
地点生存环境形色神态
阜平丛林、阳光尖利啼叫、迅若流星、金色羽毛
青岛林林深密幽静追逐逗闹
枪口之下一去不返
鸟市玩弄之中焦黄羽毛、凄惨
江南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茂林修竹、桑田苇泊全部美丽
3、引导:请大家他细研讨一下这五幅画面,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分类后你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总结:我们不妨大胆地设想:假如文章只有这样五幅画面,那么,从分类中我们可以看出,黄鹂生存环境不同,呈现出的形色神态也截然不同。作者写作此文要表现怎样的主旨?
讨论得出:呼吁为黄鹂创设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直接表露这一主旨的是§22和§23段,齐读!!)
4、引导:至此,我们来想想,作者为什么要在写黄鹂时插入关于海鸥的一段材料。
讨论得出:这是类比,因为黄鹂曾有过与海鸥完全相同的生活遭遇。
5、引导:可是,文章并没有到23节就结束,请大家齐读§24和§25,看看对本文的主旨有没有新的认识。
讨论后总结:呼唤为各种美的事物创设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读到这里,我们懂了,文中的黄鹂,是美的事物的象征。
四、阅读方法指导
到这里,我们还只是注重了文学作品本身,基本上没有考虑作品以外的因素。这种品文体情的过程,称为主观性阅读。
投影下列资料:
主观性阅读——只是注重了文学作品本身,基本上没有考虑作品以外的因素。(即“品文体情”)
而读文学作品,单单品文体情是不够的,还要考虑作者的生活经历、作品的写作背景等因素,这种知人论世的过程,我们称之为实证性阅读。
投影下列资料:
实证性阅读——既考虑作品,又特别注重作品的写作背景等因素的阅读。(即“知人论世”)
1、引导: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和写作背景,看看这以后对文章的主旨有没有新的认识。
投影下列材料:
作者介绍
孙犁(1913——),原名孙树勋,现、当代作家。他的《荷花淀》、《嘱咐》等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也是“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1956年写完《铁木前传》后,他因病再也不写小说了。
本文写于1962年,其时孙犁49岁。
知人论世
目前为文,总是思前想后,顾虑重重,环境越来越“宽松”,人对人越来越“宽容”,创作越来越“自由”,周围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却对写东西越来越感受到困难,没有意思,甚至厌倦了。
——孙犁《文虑》
政治斗争的形势,也有变化。上层建筑领域,进入了多事之秋,不少人跌落下来,作家是脆弱的,也是敏感的。他兢兢业业,唯恐有什么过失,引来大的灾难。
——孙犁《说赵树理》
2、引导:读完这两段文字,联系文中黄鹂的遭遇,看看作者还有怎样的寄寓呢?
讨论得出:作者还在呼唤要为一切的人才发挥出他们的极致而创设一个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读到这里,我们更应该知道,这篇文章中的黄鹂还可以看作是人才的象征、艺术的象征。
五、总结
通过讨论,我们明确了,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紧扣黄鹂的生活环境和形色神态间的关系,告诉人们:景物一体的和谐,是事物达到美的极致的前提。
从美学角度看,和谐是一种极致的美——黄鹂与环境是这样,我想:昨天我所看到北郊中学的美也是如此。当然比这种自然的极致更美的是创造极致的人。
篇6:《黄鹂》教学设计
一、课题名称
《黄鹂》是江苏省中职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
二、设计思路
《黄鹂》是一篇充满哲理意蕴的优美散文,语言清新隽永。传统的教学往往注重知人论世式的实证性阅读,而忽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思辩能力的主观性阅读。学生刚结束《滕王阁序》一文的学习,内在的审美激情被大大激发出来,打铁要趁热,因此,本教学设计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单元阅读要求,紧扣教学重难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阅读意识和发现精神,注重质疑和交流,逐层深入式地体悟本文深刻的哲理意蕴,在对文章的写法鉴赏和语言的品读之中实现写作能力的迁移提升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教师侧重引导启发和对知识的深化拓展。
三、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品味文章清新隽永的精彩语言,学习借鉴课文的写作方法和语言技巧
2.通过读、说、品、评师生互动合作来研读课文,以读入文,欣赏作者用语言文字构筑的优美意境,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借助黄鹂这个简单的艺术形象所表达的深刻人生哲理。
3.激发学生对生命自由的渴望和对美的事物的追求,正确认识和谐的“极致”之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结构,理清脉络,品味文章的精彩语言,学习借鉴文章的写作技巧。
五、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学习掌握主观性阅读与实证性阅读的方法和文学主题的多元化
六、教学准备
1.印发学案,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2.制作教学课件
3.小组合作收集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上交
七、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活动之一:
多媒体展示,导入课文
1.投影一:学生展示黄鹂图片,并用优美的语言向大家介绍黄鹂,由此引出我们熟悉的与黄鹂有关的诗句。
2.投影二:关于“黄鹂”的古诗词,学生默读以后齐声背诵。
投影:略(学生展示收集的诗句,选取其中的名句进行鉴赏)
思考:诗人把黄鹂放到怎样的背景中去展示黄鹂的美丽的?
学生讨论:略
师小结:看来黄鹂在诗人笔下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一个美的使者!我们从中感受到的是美,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那么,黄鹂在孙犁先生的笔下又有着怎样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呢?
设计说明:雅名贝斯说“陶冶成了人的第二天性,因为陶冶不是天生的,它是与传承、教育、家庭的祖先、团体的本质有关。正是在陶冶的过程中,我内在的精神才被真正唤醒。”因此理想的语文课,应是一篇流淌着诗意的美的散文。而《黄鹂》正是一篇流淌着诗意和哲思的优美散文,所以在导语设计上采用诗句导入,由于学生课前有所准备,只是一句轻轻地点拨,就能引起学生激情的共鸣,很快进入学习的状态,很好的认识到黄鹂展示的美丽所需要的优美环境,这样就为认识作者赋予黄鹂的象征意义提供了一个诗意的连类情境,自然而然的过渡到文本的学习,使学生在散发着浓浓诗意的课堂上受到了美的熏陶,唤醒了学生的审美激情,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
二、学习活动之二:
自读课文,进行初步的主观性鉴赏阅读
要求:全文以时间顺序展开,几次提到黄鹂?黄鹂的境况及作者的感情怎样?(投影显示表格,由小组推荐打字快的同学填写表格,然后集体讨论最终完成表格)
次数境况特点态度
一抗战时期色彩艳丽声音诱人姿态矫健喜爱
二青岛海滨追逐逗闹安家落户迷恋
三杨树林里险遭枪击一去不返惋惜
四囚系鸟市羽毛焦黄神气凄惨愤懑
五江南太湖自由啼叫自在飞翔安居乐业达到极致赞美
讨论思考:①作者对黄鹂为何会有不同的感情?②作者为什么写到与黄鹂无关的海鸥?③从环境和黄鹂的关系看,作者通过对黄鹂的描写想表达什么?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自读,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把握文章的写作脉络,初步认识到黄鹂要在怎样的环境中才能发挥极致之美,培养学生主观性阅读的能力。
三、学习活动之三:
精读课文,发散思维,思考品析文学主题的多元化
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
1.呼唤为黄鹂创设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
2.呼唤为黄鹂乃至各种美好事物创设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
3.作者还想告诉我们一条艺术创作的规律——在艺术创作中,应为典型人物创设和谐相应的典型环境。
师小结:联系以前学习的课文引导学生明确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带领学生再次走入课文,走进作者。
设计说明:本活动是为了让学生逐步认识文学主体不一定是单一的,可以多元化,由于前两个主题比较容易把握,可先由学生自主讨论进行,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交流中把握,最后一主题可由教师引导学生主动质疑提出,一步步深化对文章哲理的认识。
四、学习活动之四:
(一)阅读方法指导:
1.注重文学作品本身,基本上不考虑作品以外的因素,这种品文体情的过程,称为主观性阅读(投影)
2.读文学作品,单单品文体情是不够的,还要考虑作者的生活经历、作品的写作背景等因素,这种知人论世的过程,称之为实证性阅读。(投影)
(二)多角度朗读,美读课文,挑选学生在预习中质疑的语段进行实证性品析讨论,例如:
1.男生齐读第一次见到黄鹂时的语段
品析讨论:抗日战争时期,黄鹂的形象是“革命文艺”的象征,那“尖利的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的啼叫”,在神圣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发挥了战斗作用。
2.学生自荐朗读第二、三次见到黄鹂时的语段
品析讨论: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艺术乃至一切事业都应该找到发挥极致的最佳环境,像那两只黄鹂“大有安家落户的意思”一样,但好景不长,破坏了艺术发展的环境,使“黄鹂”一去不返,作者思索着、呼唤着,何时才能有这样的广阔天地让“黄鹂”自由飞翔?
3.女生齐读第四次见到黄鹂时的语段
品析讨论:作者热情洋溢地赞美江南,赞美黄鹂“安居乐业的所在”,正是寄寓着自己的探索和憧憬,理想和追求,也是对未来的乐观预示。
小结:由此可见,黄鹂可以看作是人才的象征、艺术的象征。作者是呼唤为作家等一切人才(人)的成长、发展创设安全、平和、自由的环境,以使他们充分尽情地展示其全部的聪明才智。
设计说明:语文学习中方法的指导是很重要的,“授之以渔”,才能学会知识的迁移,本环节引导学生由主观性的“品文体情”阅读到“知人论世”的实证性阅读的转换,通过多种方式的美读,深刻理解黄鹂的象征意义,真正唤醒学生内在的审美意识,把学生内在的审美精神上升到一种哲理的高度,深化阅读体验,从而打造出一篇流淌着诗意的美的散文课堂。具体学习可以先由学生展示收集的作者资料,然后让学生针对课文中有深刻寓意的语段进行质疑讨论,体悟黄鹂的象征意义,教师可做适当的点拨。
五、学习活动之五:
借鉴写作方法,品味精彩语言
如:学生鉴赏最后五段
引用名句: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增添文学色彩
排比:三个“这里的……”勾勒太湖环境优美
对偶:“它们的啼叫……,它们的飞翔……”对仗工整,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江南风景图。
句式:整散结合长短结合错落有致
表达效果: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整句与散句相结合,工整中求变化,长短错落有致,不呆板,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形成作者清新隽永的.语言风格。
句式仿写展示:略
设计说明:本环节是为了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技巧,提高语言素养,学生找出精彩语段自主品读鉴赏,并进行仿写练习,以读促品,品中抒写,教师点拨:从修辞、句式以及表达效果等方面展开品读
六、总结全文
小组代表发言,可多角度进行发言,有所得即可
设计说明:深化学习所得
七、研究性作业设计:
(一)写作:请从作者略写的“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选取一种,模仿文章对黄鹂的写法,扩写成百字左右的文字,注意语言的运用及哲理的升华。
(二)研究性学习:从美学角度看,和谐是一种极致的美,观察你周围的人事物,实事考证,对和谐极致之美在社会自然之中的表现进行美的展示和理性的思考。小组合作开展,最终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上传班级交流平台。
设计说明:本作业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实现学习的迁移,抒写性灵,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和人生体验。
篇7:《黄鹂》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写黄鹂,大有深意。因此,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是进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析评价,借鉴吸收”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通过这种写法表达主旨的高明之处,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评价,并联系阅读和写作的实际需要,借鉴吸收本文写作及语言表达的技巧。教学中,要进一步落实理清思路、把握文意、揣摩语言等阅读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阐发自己的见解和学习心得,答案不必拘泥,可以是多角度、多样化的。这样,“深入理解——欣赏评价——借鉴吸收”三个环节互相联系,着重体现语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蕴涵的哲理,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哲理作一点分析评价。
2、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思考者。初步学会品味内涵隽永的文章。
[教学重难点]
1、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内容,引导学生对课文蕴涵的哲理作一点分析评价。
2、借鉴课文的写法,学习精彩的语言。
[学法引导]
1、分析、讨论法。设计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并分析,探究文章的内涵。
2、采用“初读——精读——品读”的阅读步骤,教师导读与学生自读相结合。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由美丽的风景图片,伴着阵阵清脆的鸟鸣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对黄鹂的介绍;再由诗人墨客的咏鹂佳句,唤起学生美的感受,从而将学生带入新课的学习。
二、预习准备。在学生没有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学习生字词,扫除阅读障碍。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找出文章从叙事转入说理的切分点,概括叙事内容,明确议论要点。
四、精读课文,分析文章叙事部分。
1、本文一共几次写到“我”与黄鹂相遇的情景?每次情况有什么不同?
2、讨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看到黄鹂,作者的感情是否一致?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五、品读课文,分析议论要点,品味精彩的语言,理解文章的哲理性内涵。
1、欣赏课文最后五段的录音配乐朗读,谈一谈听读感受,引导学生去发现这几段语言的美。
2、找出作者从黄鹂的遭遇中领悟出来的蕴涵着人生哲理的语句,并分析评价其哲理内涵。
3、结合作家介绍及时代背景,分析本文主旨,明确“黄鹂”的象征意义。
4、全班齐读,加深理解。
六、课堂小结。
七、迁移拓展,作业布置。
讨论:
1、作为21世纪的青年学生,你渴望怎样的成长环境?渴望达到怎样的人生极致?
2、目前,人才流动呈现出一种“孔雀东南飞”“人才美国流”的现象。山西省一位领导曾感慨地说:“过去是‘孔雀东南飞’,现在连麻雀也要东南飞了。”请同学们针对这一现象结合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谈谈你的看法。写一篇关于“人才流动”的文章。
篇8:惊弓之鸟(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春夜喜雨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能手”、“本事”、“大吃一惊”、“孤单失群”等词语的意思,并懂得“惊弓之鸟”这一成语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培养学生弄懂自然段意思的能力,并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让学生知道,只有善于观察,动脑筋想,才能对事物有所认识。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即更羸说的话,并联系全文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继续进行读懂自然段的训练,是本课的重点。其中联系全文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是本课的难点。
(二)解决办法
讨论法。
三、教具准备
课文中生字新词的卡片及课文插图的投影片。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学生活动设计
(一)自学。
(二)在教师指导下自学。
(三)小组讨论或自学交流。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字面的含义。
提问:
1.鸟在本课指的是什么?
2.“弓”是什么东西?
3.“惊、之”是什么意思?
4.四个字连起来是什么意思?
(二)明确本节课将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并初读课文。
(三)自学。
内容:一是初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并把生字词及课后读读写写的词勾出来,二是通过查字典理解生字词的含义。
(四)学习生字词。
让学生在黑板上演示出生字的字音、字形及组词,并让他们分别讲解每个字词从字典中查出来的含义。
魏国--我国战国时候的一个国家,在今河南北部、河北南部、陕西东部和山西西南部,离现在有两千多年了。
悲惨--极其不幸,使人伤心。
愈合--长好。
拼命--舍出性命,不顾一切,比喻尽最大的力量。
能手--具有某种技能对某项工作、运动特别熟练的人。
本事--本领。
(五)教师重点讲解:
“惨”、“拼”是前鼻韵母,要读准。“更”是多音字,在课文里读“geng”。
(六)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提问:
1.“惊弓之鸟”四字连起来的字面含义是什么?
2.谁知道这是害怕弓的鸟呢?为什么说这是只害怕弓的鸟?我们这节课就通过分析课文来理解,并学习复述课文。
(二)整体感知。
泛读课文,整体了解课文。
提问:
1.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哪小节到哪小节讲的是更羸不用箭就射下了大雁这件事的?(让学生理清本课先说结果后说原因的叙述顺序)
3.第6至9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小结:这篇课文的第1~5自然段告诉我们更羸不用箭就射下了大雁,第6-9自然段讲的是这件事发生的原因。
提问:这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的叙述顺序有什么不同?
(三)分自然段学习。
1.学习第1-5自然段
(1)指名读1-5自然段。
提问:①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②他是什么样的人?③什么是射箭能手?④为什么说更羸是射箭能手?
(2)默读1-5自然段
布置学生讨论4个问题:①更羸跟魏王去打猎,出现了什么情况?②更羸怎么说的?③更羸是怎么做的?④结果怎么样?
(3)出示投影片。(通过活动投影片演示让学生理解两个“直”字的含义。)
提问:①第一个“直”说明了什么?(板书“直”)②第二个“直”说明了什么?(板书“直”)③如果是你而不是更羸能不能把大雁射下来?(激发学生对下一步学习的兴趣。)
2.学习第6-9自然段
(1)自由读第6-9自然段。
提问: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
(2)指名读第9自然段。
提问:共有几句话?
讨论:①想想更羸说的话,哪些讲的是他看到听到的?(板书:飞得慢、叫得惨)②哪些讲的是他的分析?(板书:受过伤,孤单失群)③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分析的?(板书:害怕高飞掉下来)④这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板书:观察、分析、推理、判断)
(3)练习复述6-9自然段的内容。
(四)繁体分析。
1.朗读全文
提问:(1)用自己的话说说大雁是怎么从空中掉下来的?说说比喻意义。(没有在课前直接说出惊弓之鸟的比喻意义,而是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自己去理解。)(2)人们在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到“惊弓之鸟”这个词?(加深对“惊弓之鸟”的比喻意义的理解并学会运用。)(3)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总结:
更羸之所以能作出正确的分析,是因为他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他看得认真,听得仔细,并且能够把看到的、听到的和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进行思考,这种正确的思维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3.练习复述全文
七、布置作业
(一)继续练习复述全文。
(二)预习29课。
初读课文,查字典理解生字词,找出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惊弓之鸟(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9:荷花(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春夜喜雨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是叶圣陶。课文描写了公园里一池美丽的荷花和“我”看荷花是时的感受,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课文是按看荷花的顺序来写的。
学情分析:
课题直接揭示了全文所要描述的中心内容,使作者一看就知道了文章是描述荷花的美丽,激发了主动阅读的兴趣。通观全文,作者是按照观察顺序进行叙述、描写,层层深入,把情感逐步推向高潮,突出了文章的主旨,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趣。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绳子组成的词语。
2、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荷花,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生活的情趣。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教学挂图或幻灯片,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然后说说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季节里的景象。
2、你见过荷花吗?在哪儿看到的?是什么样的?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2、检查自学效果。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4、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
5、理清脉络。出示思考题;
(1) 全文共有多少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三、精读训练
1、导读第1自然段。
2、启发思考: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比较句式:一进门就闻到花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
进门闻到花香,我往荷花池边走去。
四、布置作业
1、读读写写
2、比一比,再组词。
胀( )翩( )蹈( )蜻( )
张( )遍( )稻( )清( )
第二课时
一、继续精读课文
1、导语第2自然段。
读读、想想、议仪。
启发思考:我去公园玩,一进门就被荷花的清香吸引着前往观赏。那么,作者看到的荷花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齐读第2自然段。
反馈,交流。
(1) 从“挨挨挤挤”、“碧绿”、大圆盘这几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这个句子写出了荷叶什么特点?
(2) 比较句子: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伸出来。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长出来。
(3) 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掌握刚开的、全开的和将要开的三种荷花的不同形态,并能结合展开露出饱胀破裂等词语感受荷花的勃勃生机。
(4) 指导朗读。通过朗读几进一步感受荷花盛开的动态美感及其勃勃生机。
2、导读第3自然段。
(1) 过渡:这里,无论是哪一朵荷花都十分迷人,那么满池的荷花什么样的?指名读第3自然段后交流。
(2) 为什么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3) 指导学生抓住“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很美”、“也很美”、“活的画”等词语进行朗读,进一步感受荷花的美丽,体会作者对荷花的由衷赞叹。
3、第4自然段。
(1) 过渡:面对满池如诗如画的荷花,作者深深陶醉与美景之中,这时他有什么感觉?
(2) 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为什么又感到自己穿着雪白的衣裳在翩翩起舞呢?
(3) 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语,用轻缓的语调,柔和的语气进行朗读,体会作者被美景陶醉,产生物我一体的特殊感受。
4、第5自然段。
“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在看荷花呢》”说明了什么?
二、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2、教师小结:课文不仅写出了荷花的静态美,而且通过想象写出了荷花的动态美,反映了作者热爱荷花、热爱美好生活的情趣。
3、朗读课文
4、指导背诵。
三、布置作业
[荷花(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0:自选商场(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孔春芳
教学目标:
1. 能读准注拼音的生字,理解“自选、特别、应有尽有、目不暇接”等词语。
2. 有条理地说说课文第2 自然段围绕总起句的意思从几个方面把内容写具体的。
3. 了解课文第3 自然段总分总的写作方法。
4. 依照例句,用“假如”造句。
5. 了解自选商场的特点,初步了解改革开放给市场带来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同学们,去超市买过东西吗?谁能说说它的特点?
二.自学课文。
找出不理解的句子。提问?
三.重点学习第2 自然段。
1. 指名读第2段,这段是用什么方法写的?
2. 复习学习“总起分述”段落的方法。
3. 根据学法自学,自我准备。小小组讨论。
4. 全班讨论交流。
“自选商场真特别”这句话中的“特别”是什么意思?
分述部分每句讲什么?概括,板书.。
看板书说说这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把自选商场真特别写具体的。
5. 小结: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
四.学习3--8自然段
1. 学习第3 段。
自读这一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什么?划句子。
理解“应有尽有”“目不暇接”。
2. 学习4--8段。
朗读后讨论:
“我”选购好商品,是怎样付钱的?
五.总结全文。
六.造句:
……又……
假如--
[自选商场(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1:翠鸟(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春夜喜雨
教学要求
1.了解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的特点,进而理解这些特点和翠鸟的捉鱼本领有什么关系。初步知道翠鸟的这些特点,是为了适应生存环境而渐渐形成的。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词语。
3.学习作者观察的顺序和抓住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3自然段。
教学重点
1.抓住描写翠鸟外形和活动特点的词句,引导学生课文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
3.学习理解词语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弄清翠鸟的捉鱼本领与它的外形关系。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课文挂图或幻灯片。翠鸟彩色拼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预习
(一)启发谈话:同学们见过翠鸟吗?(出示挂图,幻灯或标本)这种漂亮的水鸟就是翠鸟,又叫“叼鱼郎”,在我国东部和南部许多地方都能见到。读了这篇课文,你一定会爱上翠鸟的。
(二)读读课文,读准字音,查查字典,理解下面的词语:鲜艳、疾飞、锐利、饲养、玲珑。
(三)学生自学课文。
(四)检查预习。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读词语。
cuì yàn fù chìhè chèn
翠鸟 鲜艳 腹部 赤褐色 衬衫
líng jí dài páo ruì
灵活 疾飞 等待 小泡 锐利
sì dǎi xī
饲养 逮住 希望
注意正音:“腹”读fù,不读fǔ。
“疾”读jí,不读jī。
“逮”读dǎi,不读děi。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想想每个自然段讲的什么内容。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描述了翠鸟的外形。
第2自然段描述了翠鸟活动的特点。
第3自然段讲述了翠鸟捕捉小鱼的过程。
第4自然段告诉我们翠鸟的家在陡峭的石壁上。
(二)教师出示翠鸟拼图的单个部分图形,要求学生拼成翠鸟图。
1.教师分别出示几种颜色(翠鸟各部分的着色图形),让学生辨认。
红色、橄榄色、翠绿色、浅绿色、赤褐色
2.结合课文说说翠鸟各部分的颜色。
3.把几种颜色图拼成翠鸟图。
一双小爪子--红色。
头上的羽毛--橄榄色、翠绿色花纹。
背上的羽毛--浅绿色。
腹部的羽毛--赤褐色。
三、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一段
(一)提问:第1自然段有几句话?讲了翠鸟外形几方面特点?
(二)回答:第1自然段共6句话,讲了翠鸟外形三方面特点。
第一句:讲翠鸟爱停在苇秆上,突出了翠鸟有“一双红色的小爪子”。
第二、三、四、五句:讲翠鸟身上的羽毛非常鲜艳。
第六句:讲翠鸟小巧玲珑,突出了翠鸟“透亮灵活的眼睛”及“又尖又长的嘴”。
(三)作者是怎样观察、介绍翠鸟身上羽毛的颜色的。
1.读一读有“鲜艳”一词的句子,再查字典讲讲“鲜艳”的意思。(这是理解词语的第一种方法:“读一读,查一查”。)
鲜艳:鲜,有光彩的;艳,色彩鲜明。
鲜艳:鲜明而美丽的意思。
2.课文按什么顺序介绍翠鸟身上羽毛的颜色的?
先总说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再一步步从上到下就头部、背部、腹部分别具体介绍羽毛如何鲜艳。
3.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鲜艳”一词的意思。(这是理解词语的另一种方法:“联一联,想一想”。)
(1),画出描述翠鸟身上羽毛颜色的几个句子,把这几个句子连起来读一读,想一想翠鸟羽毛的颜色给你什么感觉?
(翠鸟羽毛的颜色又鲜亮又美丽。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鲜艳”。)
(2)找出描述翠鸟羽毛的颜色时,课文用的几个比喻。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课文介绍翠鸟羽毛颜色时,用“头巾”、“头巾上的花纹”、“外衣”、“衬衫”来打比方,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二、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一)翠鸟活动时有什么特点?从哪里可以看出?
(二)查字典,讲讲“清脆”一词的意思。
(三)先查字典,再联系上下文理解“疾飞”一词的意思。(为了准确理解词语,常把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结合使用。)
翠鸟活动的特点,先讲了翠鸟动作敏捷。通过“贴着水面疾飞”和“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对比表现的。另一个特点是翠鸟捉鱼时等待小鱼非常专心,“一动不动”。
清脆:声音清亮好听。
疾飞:疾,快。疾飞,飞得很快。
“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这句话表现了翠鸟行动迅速而敏捷的特点。翠鸟在“疾飞”中,眨眼间“轻轻地停在”细软的苇秆上。在“疾飞”与“轻停”的联系中,“敏捷”便显露出来。这里一是讲翠鸟飞得低而快,二是讲停得急而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一)提问:翠鸟是怎样捉鱼的?翠鸟捉鱼的本领和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
1.按“等待、发现、叼走”的顺序,说一说翠鸟捉鱼的过程。
2.先查字典,再联系上下文说说“锐利”的意思。
锐利:尖锐,锋利的意思。课文先说小鱼非常“机灵”,再说“还是难以逃脱”,说明翠鸟的目光锐利极了。课文中的“锐利”指感觉灵敏。
3.先按课文内容填空,再读读句子,想一想括号里的词语的意思。
翠鸟( )苇秆,( )过去,( )小鱼,( )水面往远处( )。
这句话活灵活现地再现了翠鸟捉鱼的经过。括号里的词语是翠鸟捉鱼时一连串的动作,“蹬开”、“像箭一样飞”、“叼起”、“贴着水面飞走了”,这些都是在一瞬间进行的,甚至连机灵的小鱼都没有反应过来。说明翠鸟捉鱼的动作熟练、连贯、毫不犹豫,而且从未落空。
4.说说翠鸟捉鱼的本领和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
(1)翠鸟为什么能停在苇秆上“一动不动”注视着水面?(那是因为它有一双能“紧紧地抓住苇秆”的小爪。)
(2)翠鸟为什么能发现“机灵”的小鱼?(那是因为它有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
(3)翠鸟为什么在疾飞中能叼走小鱼?(那是因为它有一张“又尖又长”的嘴。)
(4)翠鸟为什么能贴着水面低飞?(那是因为它“小巧玲珑”。)
要知道翠鸟的捉鱼本领不只是因为它身体某一部分的特点,而是由于它外形各部分特点对整体发挥作用的结果。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一)齐读第4自然段。
(二)这段讲了几层意思?
这段讲了三层意思。先讲了“我们”的想法:想捉一只翠鸟。再讲听了老渔翁的话,知道翠鸟住在陡峭的石壁上,打消了“我们”想捉翠鸟的想法。最后讲了我们的希望:多看看翠鸟。
(三)“我们”为什么希望翠鸟在苇秆上多停一会儿?
1.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2.希望多停一会儿,是为了多看几眼。“远远地看着”,是因为知道翠鸟机警,怕惊走它。这里反映了“我们”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四)通读全文,进一步体会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
(五)小结:通过看图、学生可以看出翠鸟的外形怎样?动作怎样?(外形美,动作快),这是我们这节课的第一个收获。同时我们还学习了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指导朗读、背诵
(一)朗读并背诵第1自然段:翠鸟的外形。
1.这一段共有几句话?分几层意思?句子叙述的顺序是什么?每句话是怎么说的?
2.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要点:
第1自然段:共6句话
红色的小爪
3.学生自己练习朗读,并结合板书练习背诵。
(二)朗读并背诵第2自然段,翠鸟的活动特点。
1.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是怎么说的?
2.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要点:
第2自然段:共2句话。
(1)动作敏捷--鸣声清脆疾飞
(2)捉鱼专心--注视等待
3.指名学生朗读,并结合板书练习背诵。
(三)朗读并背诵第3自然段:翠鸟捉鱼的过程。
1.这一段有几句话?分几层意思?句子叙述的顺序是什么?每句话是怎么说的?
2.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要点:
第3自然段:共4句话。
(四)连起来朗读,并背诵第1、2、3自然段。
二、按下面的意思写出恰当的词语
又鲜明又美丽--( )
飞得很快--( )
眼睛感觉灵敏--( )
三、指导学生掌握生字字形
“翠”字应注意上半部和“羽”字区别。
“褐”字应注意是“衤”旁,字的最后一笔是竖折。
“希”字应注意上边的第二笔是一大点。
练习课后作业第三题,词语的填写。
四、听写句子,教师读三遍
第一遍,教师完整地读句子,学生听。
第二遍,教师按标点(逗号),一部分一部分地读,学生听一部分,写一部分。
第三遍,教师再完整地读句子,学生检查。
听写内容:
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
板书设计
[翠鸟(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2:珍珠泉(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春夜喜雨
一、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一定见过泉水吧?谁能说说泉水有哪些特点?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珍珠泉的美景。
二、范读课文
思考:作者描述的泉水是什么样的?
1、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2、学生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读一读。
三、自学课文,理清层次。
1、自由读,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第二段(2--4);第三段(5--6)。
2、指导学生分段朗读。
四、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1、读第一段,思考这段主要讲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2、读第二段
(1)你认为这段中哪句话写得好?把它画下来,多读几遍。边读边思考这些句子为什么写得好?好在哪儿?
(2)泉水有什么特点?(绿、深、清)从哪个句子中可以看出来?这句话是什么句式?(排比句)
(3)泉水是如何往外冒的?“扑哧一笑”是把泉水当作什么来写的?(人)
(4)讨论:这泉水为什么叫“珍珠泉”?第四自然段的这句话在这段中起什么作用?(总结,概括)
3、读第三段
(1)讨论:这段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最后一句话“我泼洒了多少珍珠啊!”是什么意思?
五、总结、扩展
这篇文章文笔细腻,语句生动、优美,使美丽的“珍珠泉”展现在我们眼前,那么作者为什么能把家乡的泉水写得如此之美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对泉水,对家乡深深的爱。同学们,你们爱自己的家乡吗?
[珍珠泉(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3:南辕北辙(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春夜喜雨
数学目标:
1、认识十三个字;能写好十字。
2、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诚恳、固执己见”等。
3、学会质疑读懂故事,体会成语的含义。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同学们,我们读过很多成语故事,谁能讲给大家听呢?
揭示课题:今天,我和同学们合作,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南辕北辙
请学生观看动画片《南辕北辙》问:动画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一、质疑。
1、请同学们拿出字典,自己读书,试着读懂课文。
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
检查学生识字的情况:(小组选代表发言)
我们小组发现“辕”和“辙”都有车字旁,表示和车有关系。
我们小组发现“固”很有趣,古表示它的读音,大口框表示它的意思是非常结实,可以组成“坚固”、“牢固”。
我们小组发现“驾驶”都是形声字,“马”表示意思,“加”、“史”表示字的读音。“奔驰”这两个字我在电视广告上见过。
我们小组给“恳”找了很多朋友:“跟”“根”“很”“狠”
2、在小组内互相听读课文,读通课文之后,看看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学生质疑。
学生发言:我发现这里有问题:车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错了,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这几个条件越好,他离要去的楚国就会越远。我认为这里不是“车上的朋友不明白,”而应该是“季梁”不明白。
三、读书,解决问题。
1、请大学带着刚才的问题再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边读书边思考)
2、我们要想解决刚才的问题弄清到底是谁不明白,就应该弄清季梁跟朋友说了什么,我们该怎样来读他们的对话呢?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后学生评价(可以反复读或老师范读)
4、出示词语:行驶、奔驰、不解、诚恳、固执己见。学生认读,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诚恳、固执己见等词语。”
不解:不理解,不明白。
诚恳:非常真诚。(学生自己的语言)
固执己见:别人的话都不听,只知道坚持自己的想法,(学生自己的话)
5、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分角色读书,并讨论刚才的问题。
四、讨论。同学们,到底是谁不明白,谁来谈一谈?
小组推荐一人:不是季梁不明白,是车上的朋友不明白。因为通过读书我们知道,是季梁告诉这个朋友去楚国应该往南走,往北走错了。所以,是车上的朋友不明白。
师:为什么刚才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呢?
生:因为课文表达的不够清楚,给他改一改就可以了。
把“他”改成“我”。即:车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错了,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这几个条件越好,我离楚国就会越远。
我觉得在“不明白”的后面加一个冒号=、一个引号就更明白了。即:车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错了,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这几个条件越好,我离要去的楚国就会越远。”
我还能再改,在“我”的后面加“为什么”把句号换成问号就更好了。即:车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错了,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这几个条件越好,我为什么离要去的楚国就会越远?”(老师对同学们的发言给予充分的肯定性评价,是学生的平干得到满足)
通过学习本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我明白了:我们要听别人的劝告。
我补充:如果别人说的对,我们就要听别人的劝告。
体会寓意:
通过学习知道一个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对,是实现不了目标的。
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下面我们跨越时空,飞到古时候去感受一下南辕北辙的故事,我们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吧!(学生分角色表演)
假如季梁的朋友们来到我们中间,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如果自己做错了事情,朋友给你指出来,你就要及时的改过来,不要太固执了。
做事情之前要想清楚,如果方向错了,就永远不会把事情做好。
六、评价:自我评价: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南辕北辙(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 蜗牛绘画说课稿
【黄鹂(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通用13篇)】相关文章:
认识西洋乐器课件制作2023-02-22
《石壕吏》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2-11-12
如何制作课件2023-01-01
写教师实习报告2022-09-25
初中历史教师述职报告2022-12-14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2023-04-20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作文2023-12-05
数学讲课稿范文2022-11-18
化学讲课稿范文2022-06-16
初中趣味作文2023-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