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常见的结构形式(教师中心稿)

时间:2022-07-24 05:19:38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古典诗歌常见的结构形式(教师中心稿)(共8篇)由网友“无名无姓”投稿提供,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古典诗歌常见的结构形式(教师中心稿),供大家阅读参考。

古典诗歌常见的结构形式(教师中心稿)

篇1:古典诗歌常见的结构形式(教师中心稿)

古典诗歌常见的结构形式(教师中心稿)

--古典诗歌表现手法系列鉴赏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外国语高级中学       0931-3237439

邮编:730010                       邮箱:zhfl1965@sina.com   zhfl1598@163.com

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因其篇幅的短小和字数的限制,在起承转合的结构上,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探索出了许多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重章叠句、先景后情、卒章显志等。下面就每一种结构作简单的分析,以有助于鉴赏。

1、首尾照应

照应是指诗歌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是古典诗歌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一首诗不论律诗还是绝句,都应有头有尾,前后内容就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诗歌前后才能贯串,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使读者容易掌握全诗的脉络。

首尾照应,即开头与结尾的照应,这样照应使诗歌在结构上有浑然一体之感,能更加突出主题,起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照应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情感。

如杜甫《静夜思》: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战乱频繁,诗人与兄弟离散,只能寄诗表达思念之情。凄凉萧瑟的边地秋色更衬托出诗人悲凉的心情,而深刻的人生体验更是诗人创作的动力。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2、开门见山

开门见山是指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再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的首联“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独”字当头,“偏”字相衬,如平地高岗,句式突兀,既震慑读者又点题明旨,点出作者处处“惊新”处处怀乡的宦游之慨;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二)中的“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如朔风逼面、铁骑突出,将作者悲愤焦灼之情、磊落不平之气迸射而出。

3、层层深入

层层深入就是指诗歌在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结构形式,使全诗结构严谨,条理清楚。

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本诗采用了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表达织女隔着银河遥思牵牛的愁苦心情,表现了爱情受折磨时的`痛苦。诗歌从遥望中的牵牛星、织女星写起,由远及近,视线移到织女星,织女织成布才能与牛郎相会,可是终日织不成,急得泪如雨下。相隔浅浅的一道银河,就是不能相会。诗歌由事而人,再到人的感情。情景交融,声情并茂,哀怨动人。

4、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结构方式。

如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诗的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爱上层楼”“爱上层楼”,“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在这样反复咏唱中,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5、先景后情

写景抒情诗有的不以描写的景物作为诗表现的主体,而着重表现诗人因描写的景物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抒写诗人自身触景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活动,塑造诗人自身的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题。触景生情的诗,往往先景后情。

如辛弃疾在路过赣州的造口时,面对赣江流水,追思国家旧耻,抚念国事艰难,写下了《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这首词,就先触景生情,看到郁孤台下的赣江流水,不由想到当年金兵南侵,人民流亡死伤,觉得那流水当中饱含着多少流亡人民的血泪。进而结合写景,抒写思想感情活动:“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慨叹大好河山仍被敌人占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悲愤空有爱国志士,难挽国事衰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忧虑国事实在难为。从而塑造出词人自身心系国耻、忧虑国事的形象,创造出沉郁苍茫的意境,抒发了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腐朽无能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懑。

再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合。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全诗气象雄浑,感慨深沉;用意曲折,而一气流转,诗人面对辽阔的江天,耳听清猿哀鸣,眼见飞鸟栖止不定,长江滚滚,落木萧萧,如何能不引发诗人的身世之感。诗人把新愁旧恨,浓缩在后四句诗里,参差错落,一语百情。由后四句回看前四句,可知全诗情景融洽,不着痕迹。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应有之景。

6、卒章显志

诗言志,中国古典诗歌把“言志”当作重要内容来表达,卒章显志作为一种言志的结构方式,是指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大诗人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诗歌要“首旬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恰当运用这种结构方式可以增加诗歌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再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情怀,诗的尾联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盼望为国立功的心情。

了解诗歌的结构形式对分析诗歌的内容,鉴赏诗歌艺术特色是很有帮助的,当然诗歌的结构形式不仅仅是这六种,但这六种是常见的,最具特色的,也符合《教学大纲》对中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要求。

篇2:鉴赏古典诗歌的几点注意(教师中心稿)

鉴赏古典诗歌的几点注意(教师中心稿)

河南南乐一中  语文教研组   邮编:457400

诗歌鉴赏自1988年以来,一直都是高考的重要考题,以前一直以单选题的题型出现,考查的一般也只是单项评价,20全国卷参照上海卷,改为文字表述题,对诗歌的考查也由单项评价提高到了总体把握,分值也由原来的3分提高到6分,加大了解答的难度,再加上古诗自身语言凝练,表意委婉含蓄的特点,往往导致考生在分析鉴赏诗歌时感到无从下手。其实只要选准了鉴赏的切入角度,诗歌的主旨思想就会一目了然。现就简单介绍鉴赏诗歌应注意的几个反面:

一、抓住诗歌的题目

一首诗的题目往往就是这首诗的核心,一般都能体现诗歌的写作缘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体现了诗人的情感。如:韦应易的《赋得暮雨送李胄》题中“送李胄:且在暮雨中,很明显这首诗表现了作者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的心情。再如读唐人朱庆余的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吧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单看这首诗的内容好像是写一个新媳妇准备第一次见公婆时精心打扮的心理状态的,只有看了题目――《近试上张水部》,才知道是作者朱庆余以公婆比喻主考官,以新郎比喻自己的好友张水部,表现自己在试前内心不安的心情的。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思”字正是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二、了解写作诗歌的背景

诗人在诗里所寄寓的情感往往是诗作者内心的外露,真情的表白。诗的主旨思想与诗人的经历有着密切关系,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背景下,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同。 如;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但是他在35岁以前是接触到的是我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河山,这一时期的诗歌含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望岳》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35岁以后,由于诗人亲自经历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整个过程,以及自身受到的生活的折磨,诗人被砺炼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用杜甫自己的话就是“穷年忧黎元”“三吏三别”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前期在作品中多是流露出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喜爱,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等等。从靖康元年起,李清照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而导致这一词时期的词主要表达她个人的不幸遭遇和国破家亡的悲哀,情绪比较消沉,写出的诗也比较凄婉,如《菩萨蛮》《含奴娇》《声声慢》等。

三、准确把握“诗眼”

诗眼乃是诗词中表现力最强和最能开拓意旨的关键词句。抓住诗眼便可知诗歌的情感脉络。如:

《过香积寺》                          《送李端》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少孤为客甲,多难识君迟。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其。

《过香积寺》的诗眼是“咽”与“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鸣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月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阴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把作者无烦扰的寂静的心境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送李端》诗,诗眼是“悲”这一悲贯穿了全篇,统领了全诗,全诗围绕“悲”展开写了身世之悲,又写了**社会漂泊这苦,给人以悲凉之感。

四、通晓“典故”

用典是古典诗词中很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有着特殊的表情达意功能,其特点有两方面:一是以古说今,言在古、义在今。二是以少代多,下语简、含义丰。依据掌握典故的寓意有助于我们理解诗的思想。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里“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用典《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载“廉颇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赵使还报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透矢(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用”。辛弃疾这是用此典,委婉地表达自己主动请缨想为国效力的愿望。

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句中用“南冠”指代囚徒。语见《五传•成公九年》:“晋侯观守军,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 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骆宾王因上疏忤武后,遭到诬陷,以贪赃罪下狱,内心充满冤屈,明显此诗借“南冠”表达了自己凄恻的感情。

五、把握意象

诗歌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委婉、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说理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的载体。所以我们只有领悟诗歌的意象,才能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些意象在古诗中反复的被使用,已经约定俗成成了某种情感的固定载体。如一提到菊花,往往表达“不畏权贵,追求淡泊”的情感;一提到“杨柳”,往往指朋友依依惜别之情;一提到“鸿雁”,往往抒发羁旅伤愁或者思念亲人的情感等等。

再如: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秋”就寄寓了作者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生出的无限悲愁之绪。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作者借孤舟表现了漂泊无依,孤独寂寞之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借月光表达了作者的浓浓的'乡思。通过意象的把握就可透析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六、掌握诗歌所属的流派

古典诗词的思想内容经常与作品本身的风格流派有关。不同流派的诗歌所表现的感情往往不同。如:送别诗一般表现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等。怀古诗一般是凭吊古代的人和事,对古人表达缅怀之情,一般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感,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记叙古事,一般是抒发昔盛今衰的感叹,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李白的《越中览古》等;战争诗和思乡诗大多表现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如范仲淹的《渔家敖 秋思》等。借景抒情,咏物言志多表现作者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全污的品质,或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如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等。

以上是在诗歌鉴赏时应注意的几个方面,在作题时应用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我们可以在作题的实际过程中具体诗歌具体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诗歌的主旨思想。

篇3:鉴赏古典诗歌的几点注意(教师中心稿)

鉴赏古典诗歌的几点注意(教师中心稿)

河南南乐一中  语文教研组   邮编:457400

诗歌鉴赏自1988年以来,一直都是高考的重要考题,年以前一直以单选题的题型出现,考查的一般也只是单项评价,2002年全国卷参照上海卷,改为文字表述题,对诗歌的考查也由单项评价提高到了总体把握,分值也由原来的3分提高到6分,加大了解答的难度,再加上古诗自身语言凝练,表意委婉含蓄的特点,往往导致考生在分析鉴赏诗歌时感到无从下手。其实只要选准了鉴赏的切入角度,诗歌的主旨思想就会一目了然。现就简单介绍鉴赏诗歌应注意的几个反面:

一、抓住诗歌的题目

一首诗的题目往往就是这首诗的核心,一般都能体现诗歌的写作缘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体现了诗人的情感。如:韦应易的《赋得暮雨送李胄》题中“送李胄:且在暮雨中,很明显这首诗表现了作者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的心情。再如读唐人朱庆余的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吧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单看这首诗的内容好像是写一个新媳妇准备第一次见公婆时精心打扮的心理状态的,只有看了题目――《近试上张水部》,才知道是作者朱庆余以公婆比喻主考官,以新郎比喻自己的好友张水部,表现自己在试前内心不安的心情的。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思”字正是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二、了解写作诗歌的背景

诗人在诗里所寄寓的.情感往往是诗作者内心的外露,真情的表白。诗的主旨思想与诗人的经历有着密切关系,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背景下,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同。 如;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但是他在35岁以前是接触到的是我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河山,这一时期的诗歌含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望岳》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35岁以后,由于诗人亲自经历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整个过程,以及自身受到的生活的折磨,诗人被砺炼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用杜甫自己的话就是“穷年忧黎元”“三吏三别”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前期在作品中多是流露出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喜爱,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等等。从靖康元年起,李清照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而导致这一词时期的词主要表达她个人的不幸遭遇和国破家亡的悲哀,情绪比较消沉,写出的诗也比较凄婉,如《菩萨蛮》《含奴娇》《声声慢》等。

三、准确把握“诗眼”

诗眼乃是诗词中表现力最强和最能开拓意旨的关键词句。抓住诗眼便可知诗歌的情感脉络。如:

《过香积寺》                          《送李端》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古木

[1] [2] [3]

篇4:鉴赏古典诗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鉴赏古典诗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鉴赏古典诗歌

(直抒胸臆与情景交融)

.                      .蒋国本

. .03.16

一、[知识要点]

(一)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加掩饰地抒发积郁在心头的激情、快意或愁绪,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常见的直抒胸臆的内容一般有以下几种:

⑴直抒豪情壮志: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

⑵直抒愤世嫉俗之情: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⑶直抒悲思愁绪:如“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⑷直抒欢快喜悦之情: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

⑸直抒对事理的见解和看法:如“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

(二)情景交融

1、古典诗歌中的一些固定意象

古典诗歌中有些事物既是环境刻画,但同时又被用来隐晦地表情达意,而某些事物还历代相沿成习,以致形成一些“套路”,成为固定的意象。 这里举一些羁旅离别方面的意象,供同学们参考。

写离愁所借之物有:柳(杨柳、折柳)、草(芳草、青草)、残月、长亭、短亭、南浦等。如:

⑴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

⑵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范仲淹《苏幕遮》)

⑶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⑷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李白《菩萨蛮》)

⑸春草碧色,春水碧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江淹《别赋》)

写羁旅愁绪所借之物有:寒蝉、西风、归雁、夕阳、残照、斜阳、猿啸、子规(杜鹃、杜宇、蜀鸟)、鹧鸪、笛、管等。如:

⑴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柳永《雨霖铃》)

⑵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⑶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李白《蜀道难》)

⑷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

⑸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⑹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⑺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韦应物《闻雁》)

2、借景抒情

古典诗歌中关于情与景的关系,我们所熟知的有“触景生情、缘情布景、寓情于景”等艺术手法。在古典诗歌中,情与景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则进一步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先人的这些话,可以说是对情与景关系的`高度概括。古人写作时关于情与景的处理有些套路,即用特定的景来抒发特定的情,或者说根据特定的情来选用特定的景,诗人对其它景物可能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如果面对某种特定的景物产生某种特定的感情,这就是“触景生情”;如《春夜洛城闻笛》(全国高考题):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如果先有了某种情感,再想象一些与这种情感相一致的景物来渲染,这就是 “缘情布景”。如《闻雁》(北京春季高考题):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有时他们不直接抒情,而是描绘一种景象,感情寄寓在写景文字里,这就是所谓“寓情于景”。如《田园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待春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以上“触景生情”、“缘情布景”、“寓情于景”等手法,景与情是一致的,我们可以笼统地称之为“情景交融”。就写景的目的来说,是为了抒发某种特定的情感,而这种情感的抒发是“借助”景物的描写来完成的。这种抒情方式是间接抒情。

提示:在同一首中往往运用多种抒情方式,解题时一定要分清各种手法之间的区别,抓住其运用的主要技巧,结合诗歌内容,根据题目规定的作答指向来回答,切忌囫囵吞枣,架空分析,硬贴标签。

二、[考题分析]

考题1:(20上海春季高考题)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蛩(qióng),蟋蟀。

1、这首词的主旨句是

2、这句诗的抒情方式是:

考题2:(20全国高考考题)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 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 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 安禅制毒龙。[注]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1、诗人选取了哪些景物来描写香积寺的周围环境?

2、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意境。

3、由此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三、[反馈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题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 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 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 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 离杯惜共传。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景与情的角度看,诗人是怎样表达的?

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感情?抒情方式是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篇5:教师招聘考试常见形式

省/市/县(区)教育局统一选拔考试,入编后属于教育局编制。注:原则上需要有资格证才能参加教师招聘考试、一般都有编制

第二:事业单位(含事业单位D类)类考试

省/市/县(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统一选拔考试,入编后属于事业单位编制,待遇跟教育局编制一样,只是归属部门不同。

第三:农村义务教师招聘考试(特岗考试)

考试相对简单 聘任制签合同三年。注:招聘要求相对较低,如果是去特别偏远的山区,可能会发资格证。

第四:学校单独组织的教师招聘或校园招聘

教育局或学校会单独组织考试,可能会是编制也可能是合同制。

具体以考试公告为准。

篇6:古典诗歌常见的三类题材

古典诗歌常见的三类题材

一、怀古诗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

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1.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内容特点: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二、咏物诗

1.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2.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3.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三、写景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

1.内容范围:一般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

2.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3.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4.山水田园诗得住题:

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篇7:赏析古典诗词三法(教师中心稿)

靖江市礼士中学  陈素志

近年来,高考语文非常重视提高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高考语文全国卷把客观判断题改成了主观赏析题,增加了难度,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此一题型的变化有可能朝着写整段赏析文字的方向发展。如何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以应对形势的不断发展?笔者在学法指导中分别从思想感情、形象(意象)、语言等方面总结出了赏析三法。

其一,整体认知,抓住“诗眼”,领会感情。

古典诗歌倾诉的情感概括起来不外乎亲情、乡情、友情、爱情等,而这些情感的宣泄有时会聚焦在某一句甚至是某一个字上,这个“一句”、“一字”即为整首诗词的“诗眼”,它往往是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显现的,教者引导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筛选出这些“诗眼”,将有助于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倾向和诗歌的主旨。如20高考全国卷第17小题,选用了李白的一首绝句《春夜洛城闻笛》,其“诗眼”即是第四句“故园情”三字,“何人不起故园情?”运用反问的修辞直抒胸臆,“故园情”即乡情,表达了思乡之情。

再如杜甫的一首律诗《月夜》(见后文的附录),整首诗的“诗眼”为颔联的“忆长安”,“忆长安”也即“忆亲人”(杜甫为叛军所获,解往长安,与妻儿分离),全诗表现了“月夜思家”的情愫。

又如柳永的《雨霖铃》,全篇的“诗眼”为“多情自古伤离别”一句,抒发了恋人之间因离别而感伤的情怀。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晋代陆机有云:“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诗眼即全篇之“警策”。抓住了“诗眼”,领会了感情,把握了主旨,将起到高屋建瓴之功效,其他问题必定能顺势化解。

其二,感受形象,二度创造,品味寓意。

古典诗歌中的形象,也可称“意象”,不限于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大凡涉及的人、物、景观,花、鸟、虫、鱼,都可曰“形象”。古典诗歌中的形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极富美感的“形象”。教者应着重鼓励学生联系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在脑海中自我创造诗歌形象的动感画面,如电影里的特写境头一样,补充形象的细枝末节,以加深对形象理解(见后文学生练习中对“绿罗裙”这一形象的“二度创造”)。其中尤其要求学生注意搜集整理的是,在纷繁复杂的形象中,有些形象被赋予了鲜明的民族特色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如:“月”能思乡;“星”可传恨;“水”喻愁多;“梅、菊”有高洁品行;“松”有凌云之志;“柳”有温柔之美,又兼轻薄之嫌,同时“柳”在唐宋诗词中还特别地被赋予了“惜别怀远”之意,如前文引述的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第三句“此夜曲中闻折柳”,“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如果我们的学生平时注重了整理归纳,考试时就能恰当地联系诸如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寓恋人的惜别伤感之意),王维的“客舍青青柳色新”(寓朋友间互道珍重),从而使“折柳”的寓意迎刃而解。

其三,推敲语言,换字比较,传达效果。

古人讲究炼字,贾岛的“推”“敲”二字,王安石的“绿”字可为印证。笔者在指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时感到多数学生欠缺的并非辨不清哪个字炼得好,而是对好在哪里,表达效果怎样颇费踌躇,说不出所以然来。可见我们的学生整体朦胧的感觉还是有的,只是没能掌握揣摩语言的方法。《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香菱有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直’字似无理,‘圆’字也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找不出两个字来。”香菱不过是丫环、仆人,她的古诗鉴赏基础不会比我们的高中生好到哪儿去,但她所说的“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的方法,笔者认为倒是非常简单有效的法宝,因此,我们在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时,可以运用换字比较的手段,引进比较对象,使高下、优劣的差异突显出来,有助于唤醒发散思维,准确表情达意。教者可引导学生着重注意诗句中的一些动词,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斜”换成“飞”行不行?--“斜”字里不仅有“飞”的动作,而且蕴含着“飞”字所不能表现的形态美)。其次是一些表色彩的词语,如“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燃”换成“红”行不行?--“燃”不仅比“红”更艳丽,而且也写出了景物(花)的动态美)。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领略古典诗歌的语言美在准确、形象、生动,富有意蕴等。

值得提醒的是,无论是感受形象,还是品味语言,切忌泛泛而谈,如上文香菱所云“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找不出两个字来”,那么究竟好在哪里呢?香菱只有一个模糊的、笼统的感觉,还是没能道出这两个字给读者传达出什么具体的信息[参考答案:“直”字表现了“孤烟”的劲拔、坚毅;“圆”字给人一种浑圆,温暖而柔和的感觉]。即使像王国维这样的词论大家,他的一些话如“‘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境界全出”,什么“境界”?仍是没能说出所以然来(当然,这又当别论),笔者在此聊举学生练习一例,以资借鉴:

设计题目:从语言、形象、思想情感等方面赏析牛希济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诗句。

以下是学生写的赏析文字:

……很显然,诗中的“绿罗裙”、“芳草”(联想到“天涯何处无芳草”)是借指美丽多情的少女。

我不禁要问,诗人为什么不引进“白色”的裙子、“红色”的裙子甚或“黑色”的裙子?[评点:此处为“换字”比较]。噢,我明白了:因为“白色”太高洁了,令人望而止步,所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红色”太热烈、太奔放了,让人接受不了(也许诗人是个娴静、内向的人);而“黑色”呢?太庄重了,又使人敬而远之。唯有这充满生命感的“绿色”,这是怎样的青春、活力,富有朝气啊![评点:此为表达效果]在这我的脑海中,一个轻灵、小巧、活泼可爱的女子形象顷刻栩栩如生起来:那微微掀起的裙角,那“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俏脸--“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对,非“芙蓉”不足以道其美丽、亭亭玉立。[评点:此为形象感受,二度创造]难怪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爱意,以一“怜”字倾诉衷肠了,这是由“忆”生“怜”,由“怜”生“爱”啊![评点:这是抓住“诗眼”]--蓦然惊醒,空回首,佳人已逝,一种落寞之感袭上心头,淡淡的哀愁伴着甜蜜的回忆,在诗人心中久久挥之不去……[评点:这是表述感情]

该生以赏析三法一一写来,语言虽是稚嫩了点,可关键之处却也能一语中的,有声有色。

笔者以为,只要能精选精炼,一段时间后,学生定能写出理解到位,又具有独立个性的赏析文字来。

附:文中所引用的有关诗词:

月   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又照泪痕干?

[赏析古典诗词三法(教师中心稿)]

篇8:古典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教师中心稿)

--古典诗歌表现手法系列鉴赏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外国语高级中学             张辅良        0931-3237439

邮编:730010                           邮箱:zhfl1965@sina.com  zhfl1598@163.com

象征是古典诗歌中惯用的表现手法之一,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龙象征皇上最高权力,凤凰象征皇上的德行,麒麟是长治久安的象征,猿声是旅人离分时的伤感的表现,鹤是永生的化身,蝙蝠跟西方相反,则代表着幸福,鸳鸯是爱情的象征,大雁给分离的情人带来消息,梧桐常在描写秋天的诗中出现,杨柳表示别离,兰花是纯洁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标志,“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 “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 “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再次是主要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

如黄巢《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写的是秋风萧杀,百花凋零,唯有傲霜挺立的.菊花却精神百倍,方兴未艾,长安城里遍地黄金璀璨,清香弥漫;实际上,诗人是以菊花盛开象征起义的最后胜利,表达了推翻唐王朝腐朽统治的决心和信心,显得含蓄隽永并意味深长。

再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诗,诗人运用象征手法,表面上是写石灰,实际上石灰只是个象征体,目的在写人的志趣情操,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石灰就象征歌咏诗人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

还如白居易《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诗人采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造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透过本诗我们可以看出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神情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的这一思想性格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这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何必”两句更表达了诗人这种性格特点。

总之,象征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生命线,“犹如心脏之于躯体”,“没有象征,诗歌就将失去力量”。我们阅读诗歌时要抓住这把钥匙,它能带我们登堂入室,去体味诗歌艺术的独特魅力。

孝感市高考语文备考研讨会交流材料(教师中心稿)

《考场作文快速拟题》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五法(教师中心稿)

写作中考作文预测(教师中心稿)

诗歌比兴手法的运用及妙处

高中语文《苏武传》优秀说课稿课件

幼儿大班社会说课稿范文

外国诗(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朗诵教学设计

朗诵教学设计

古典诗歌常见的结构形式(教师中心稿)
《古典诗歌常见的结构形式(教师中心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古典诗歌常见的结构形式(教师中心稿)(共8篇)】相关文章:

怀想天空之仰望苍天(教师中心稿)2022-10-16

小学十一册语文教学计划2023-06-05

《Module2 Unit3 Computers》语法课的教学说课稿设计2023-02-21

初中七年级政治《生活中有是非善恶》说课稿2023-01-05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学计划-教学工作计划2023-07-23

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2023-08-06

高中数学说课稿格式2022022-05-02

小学语文六年级第十一册教学计划2023-07-14

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2022-08-12

全科主治医师竞聘稿2022-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