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鲁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3-03-13 08:12:11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我爱这土地》(鲁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15篇)由网友“yeahyeah”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我爱这土地》(鲁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我爱这土地》(鲁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1:《我爱这土地》(鲁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鲁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课堂实录

一、导入:

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地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诗人澎湃的灵魂。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人真挚的感情。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其象征意义。

(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

三、整体感知:

(一) 作者介绍(要走近诗歌,我们先走近诗人)

--有没有同学能更多地介绍一下诗人艾青?

--那么一起看大屏幕(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艾青简介)

(二) 朗读环节:

1、自由朗读:(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提出两点要求:(1)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2)要注意语气、语速、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的处理)

2、哪位同学谈谈诗人的感情。

一学生:有悲愤,还有爱国的情感。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没有。

师:针对这种情感,我们应如何来朗读?

生:语气--沉郁;语速--舒缓;还应注意准确的停顿;恰当的重音。

3、谁来试着朗读?

一学生朗读。

4、评价朗读(谁来评价一下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能够真诚的赞扬和批评他人,对他人是一种帮助,对自己是一种进步)

一学生:我觉得他读得语速过快,味道不足。

师:你愿意为大家朗读一遍吗?

生读。

师:谁再为刚才的朗读进行一番点评?

一学生:我感觉停顿、重音都没问题,就是感觉拿捏得不够到位。

师:评价是比较中肯的。那么你能为大家朗读一遍吗?

此生读。

师:大家认为他读得怎样?

学生:好。

师:有没有再进步的空间呢?

生:有

师:我们还是来欣赏一下录音朗读吧?

5、听录音朗读(注意在课本上标注停顿及重音)

师:同学们刚才听的非常投入,有没有同学愿意再次朗读?即使是刚才读过的同学也可以重试一次!这可是一次机会,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向勇气挑战!

刚才已经读过的一位同学又一次举手。

师:哇,某某同学又把手笔直的举起来了!(故意停顿一下)嗯,估计下面会有掌声响起!

学生热烈鼓掌,某生朗读。

(三) 品味环节:

师:朗读水平不可能一下子就提高到我们期望的高度,那么本节课剩下的时间,我们还是一起来品味诗歌,看作者怎样把抽象的感情形象的表达出来。要读懂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弄清楚两个问题。哪两个问题呢?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第一个问题:诗中具体歌咏的.是什么?

生:土地。

师:仅仅指土地吗?

生:祖国

师:嗯,祖国,也就是中华民族。那么诗中那些诗句描绘了中华民族的形象?

生: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师:这三句话塑造了怎样的民族形象?

生:……

师:我们逐句理解一下。先理解“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句,要理解这句,哪个词是关键词?

生:关键词是“暴风雨”,塑造了一个倍受蹂躏的民族形象。

师:受谁的蹂躏?

生:日本。

师:如何知道?

生:在诗的最后面有一个时间1938年。

师:可见,写作年代和时代背景对理解文本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第一句写出了一个饱经苦难的民族形象,第二句呢?

生:一个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

师:“不屈不挠”这个词用得真好。你从哪几个关键词读出这个民族形象?

生:从“悲愤、激怒、永远、无止息”读出

师:这四个词我们是否给他们划为两组理解,思路会更清晰。“悲愤、激怒”两词写出了不屈的情感、抗争的精神,而“永远、无止息”两词写出了这种抗争精神的程度,像滔滔江水永不停息。可见,中心词前面的修饰成分对把握文本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还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呢?

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民族。

师:从哪里读出的?

生:“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这句看出。

师:读到“黎明”时,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冲破黑暗,露出曙光,迎来崭新的一天。

师:是呀,我们民族迎来了美好的未来。抬头看黑板,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概括中华民族的形象:她是一个饱经苦难的民族,

但,她是一个不屈的民族,

最终,她是一个有着光明未来的民族!

师:把民族形象的句子朗读一遍

生:齐读

师:中华民族的形象是借助谁之口展现出来的呢?

生:鸟

师:鸟是怎样的形象呢?

生:……

师:要理解“鸟”这个形象 ,首先找出描写鸟的形象的诗句。

生:“我也应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和“--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我觉得这是一个革命者的形象。

师:对,是一个义无反顾乐于牺牲自己的革命者的形象。但,我又有一个疑问:一般我们都爱用“悦耳、珠圆玉润”来形容歌唱,为何诗句要用“嘶哑”?

生:因为它为饱受磨难的祖国焦灼忧虑

生:联系上下句,他不停的呼喊,把嗓子累哑了。

师:是呀,从嘹亮唱到嘶哑唱到死,一个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的形象,它爱这土地,生于斯,死于斯,甚至葬于斯,连“羽毛也腐烂在这土地里”,是一种怎样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不由让我们想起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的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师:看黑板。前一竖排的事物叫“意象”,后一竖排是他们“象征义”,因此,本诗是运用了象征手法。

师:正因为有这样无畏的这样英勇的人民,我们的祖国才是有希望的。因此艾青才如此深情唱到:(请齐读)

生:(齐读)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师:这仅仅两句诗歌,有没有疑问?

生:为什么爱得深沉,就要常含泪水?

师:没有同学来为他解答一下?

生:我认为他是为祖国难过而哭泣。

师:有没有补充的?

生:……

师:这个回答你满意吗?

生:还可以吧。

师:“还可以吧”表示不是很满意,对不?

生:点头

师:仅仅是悲伤的泪吗?联系民族形象来理解。

生:(恍然大悟)为磨难的祖国流下悲伤的泪水

为不屈的祖国流下坚强(悲壮)的泪水

为希望的祖国流下憧憬的泪水

师:是的。不论祖国在怎样的情景中,诗人都表现了与祖国不弃不离荣辱与共的爱恋之情。请同学们把这小节再饱含深情诵读一遍。

生:齐读

师:我还有一个疑问,这小节可不可以删掉?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前一部分是描写性的记叙,这一小节是直接抒情,画龙点睛,深化主题,感情也得以升华。

师:非常好。请再把这首诗齐读一遍。好不好?

生:大声齐读。

四、拓展提高;

师: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一下我们同学。假如陶渊明文天祥同时与艾青相遇,艾青更容易和谁心心相印?为什么?

生:和文天祥。因为他们都是爱国诗人。

师:对。都生活在国难当头之际,都有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爱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你积累了哪些爱国?

生:死去无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示 儿》(陆游)

生: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书 愤》(陆游)

生: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关山月》(陆游 )

师; 这样的诗句像天上的繁星一样多,我们无须再列举。请饱含深情再齐声朗读一遍《我爱这土地》

生:齐读

师:最后两句味不够浓,再读一次“为什么--……”

生:再次朗读读后两句。

五:作业

假如诗人还健在,面对繁荣昌盛的祖国,还用《我爱这土地》抒情,他会怎样写?

篇2:《赤壁之战》教案(鲁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赤壁之战》教案(鲁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 认识孙权、鲁肃、周瑜、诸葛亮的形象

2. 解史料剪裁从属于作者历史观的道理

3. 把握常用文言句式、常用文言词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要求学生说出《史记》的体裁特点(纪传体通史,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读“自读提示”,指出《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赤壁之战》的材料则来自纪传体断代史《三国志》。

二、介绍时代背景。东汉末年,朝政紊乱,宦官和外戚斗争激烈,人民痛苦加深,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黄巾军起义。各地军阀乘势而起,扩大自己的军事实力,争夺地盘,形成大分裂的局面。

三、难点、重点分析

(一)常用文言词。次:①临时驻扎。例:引次江北。②次序。例:余船以次俱进。当:①抵挡。例: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②应当。例:当横行天下。③会。例:操当以肃还付乡党。方:①方法、计谋。例:助画方略。②将要。例:方与将军会猎于吴。③刚。例:操军方连船舰。④方面、地区。例:挟天子以征四方。⑤古代计算面积用语,正方形(各边长度相等)。例:地方数千里。计:①出计、谋划。例:今为君计。②计谋。例:备用肃计。将:①将领。例:命猛将统兵数万。②统帅、带领。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③将要。例:将顺江东下。④扶持。例:出郭相扶将。⑤助词,无义。例:宫使驱将惜不得。蹶:①跌倒。例:一蹶不振。②使受挫。例:必蹶上将军。立:①站立。例: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②使成。例:足以立事。③即、立即。例:公子立自责,似无所容者。乃:①是。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②于是。例:乃罢会。③才。例:骑乃得过。④乃至。例:蒙冲斗舰乃以千数。夷:①削平。例:今操芟夷大难。②平坦。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③古代我国少数民族名。例: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走:①快跑、逃跑。例: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②使逃、驱赶。例:可烧而走也。卒:①士兵。例:以疲病之卒御孤疑之众。②死。例:鲁肃闻刘表卒。③终于。例: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二)容易误解的语言现象--二字相连却并非双音词。①地方(土地纵横各……)[例]地方数千里。②妻子(妻和儿女)[例]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③北面(面向北)[例]北面而事之。④交通(相交而后通达)[例]阡陌交通。⑤无论(不要说)[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⑥于是(在这件事上)[例]吾祖死于是。

四、讨论分析第一部分。第一层(1、2段):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情况下,鲁肃、诸葛亮策动孙刘联盟。①鲁肃向孙权献策并劝说刘备联吴抗曹(第1段);②诸葛亮使吴,劝说孙权联刘抗曹(第2段)。第二层(3、4、5段):孙权接受周瑜、鲁肃的主张,决心抗曹,计划出兵。①东吴内部“和”“战”两派意见分歧,鲁肃再次说服孙权,坚定抗曹决心②孙权召回周瑜,周瑜分析敌我力量对比,促使孙权决策抗曹(第4段);③周瑜进一步分析曹操兵力,促使孙权出兵与刘备并力抗曹(第5段)。

五、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讲读第1段。

1.学生齐读第1段。

2.归纳这一段的内容要点。(①鲁肃向孙权献策;②鲁肃劝说刘备与孙权联合抗曹;刘备采纳鲁肃意见,进住樊口。)

3.分析第1点内容。引导问;鲁肃为什么要去荆州?是不是为了吊唁刘表?孙权为什么同意他去?鲁肃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用什么策略达到他的目标?他的近期目标是什么?讨论小结

4.分析第2点内容。引导:鲁肃的“说辞”有什么特点?刘备为什么采纳了鲁肃的建议?刘备欲投吴巨,是不是他的真实意图?鲁肃是怎样取得刘备信任的?讨论小结:①鲁肃劝刘备“自结于东”是为了对付当前的大敌曹操,符合他的战略策略思想;②刘备的“投吴巨”之说纯系遁辞,他当时唯一可依靠的力量只有孙权;③鲁肃与诸葛亮“共定交”,表现了他的诚意。

5.小结第1段:孙、刘联盟是鲁肃的本谋,这表现了鲁肃的政治远见,他一直是这一联盟的维护者。这一联盟的建成对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起了重要作用。

二、讲读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归纳这一段内容要点(①诸葛亮智激孙权;②诸葛亮对刘、孙、曹三方力量对比的分析以及对形势发展的预测。)

3.分析引导:诸葛亮第一段话“海内大乱……祸至无日矣”的要害是什么?(劝孙降曹)先指出孙、刘与曹操“共争天下”暗含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夸大叙述曹操的威力?怎样表示求援之意?哪一句话击中孙权的`要害?答孙权“何不遂事之”一问,妙在哪里?讨论小结:①强调“共争天下”,君臣之分未定;②针对孙“内怀犹豫之计”以“北面事之”相激③以田横“守义不辱”刘备“不为之下”为孙树立对抗的榜样。

4.分析第2点内容。就下面两个题目作简要说明:

(1)诸葛亮对刘、曹、孙各方实力的分析。刘--关羽水军一万,刘琦一万。曹--主力已疲,不习水战、降卒不服。孙--兵数万。

(2)对未来形势的预测:破操后天下三分。5.小结第2段:诸葛亮以友军代表身份向孙权进言,保持了不卑不亢的态度,他针对孙权尚未最后决策的情况智激孙权,初步实现了联吴抗曹的目的,说明他是一个卓越的外交家和战略家

三、讲读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段。

2.归纳这一段的内容要点。(①曹操下战书;②迎降派的观点;③鲁肃劝孙权勿迎。)

分析:曹操这封战书的意图是什么?

(威吓孙权:“奉辞伐罪”表示师出有名;“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说明所向披靡;“水军八十万”宣扬实力。)小结:企图“不战而屈人之兵”。试归纳张昭等人主张迎降的理由。(①政治因素--曹操“挟天子以征四方”,拒之不顺;②地理因素--操占荆州,与吴共有长江之险;③军事因素--实力相差悬殊。)从这里看出什么问题来?(曹操的战书起了作用;东吴内部意见分歧。)引导:鲁肃所说的“大事”是指什么说的?孙权既然同意他的意见,为什么不作决断?“鲁肃独不言”说明了什么问题?他的话为什么立即得到孙权的赞同?孙权的那番话说明了什么问题?讨论小结:①鲁肃在关键时刻向孙权陈说迎降唯独对他不利,希望他“早定大计”;②孙权主战,但对内部意见分歧持慎重态度。(可附带提一件史实:破曹后鲁肃先回,孙权持鞍下马欢迎他。)

四、本课小结。①曹操以咄咄逼人的口气致书孙权,企图不战而屈人之兵,骄矜之心溢于言表;②东吴迎降派一时占上风,使孙权难以作最后决断;③鲁肃“逮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第三课时

一、讲读第4段。

1.学生齐读第4段。

2.过渡问:①“肃劝权召瑜还”的目的是什么?(增强主战派的力量。)②“拔刀斫前奏案”意味着什么?(孙权作最后决断。)

3.归纳本段内容要点(①周瑜分析敌我力量对比;②孙权作最后决断--出兵抗曹。)

4.分析。先诵读周瑜的话“操虽托名汉相……保为将军破之”。要求指出哪些话是驳斥迎降派的(开头至“而可迎之邪”)、哪些话是分析曹操的劣势的(“请为将军筹之”至结尾)。引导:周瑜的观点跟投降派是针锋相对的,他指出孙权方面有哪些优势?他的观点跟诸葛亮、鲁肃在大体上是一致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可就周瑜的用语“横行天下”“除残去秽”“操自送死”“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等提出问题,进行比较。讨论小结:①孙权的优势:政治上--为汉家除残去秽;地理上--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军事上--兵精足用,英雄乐业。②曹操的劣势:有后患,不习水战,天时不利,军粮不足,士兵不服水土。

5.分析。孙权的政治眼光、好胜的性格;“内怀犹豫之计”“甚失孤望”作比较,指出这最后的决断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6.小结这一段。①周瑜一出场就显示出他在孙权决策中的作用,使主战派完全压倒了迎降派,东吴内部归于统一。②孙权当机立断,显示了他是一位天才领导人,他的好胜性格也进一步表现出来。

二、讲读第5段。

1.学生齐读第5段。

2.归纳本段内容要点(①周瑜再陈方略;②孙权再表决心)。

3.问:周瑜为什么夜见孙权?(孙权虽作最后决断,但信心不足,周瑜深知这一点。)周瑜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双方兵力对比和能以少胜多的道理,揭露曹操的虚声恫吓和不可克服的弱点。)

4.问:孙权说的“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反映了什么问题?(主张迎降的人很多。)哪些话反映了东吴的弱点?(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说明兵力不足。)“卿能办之者诚决……孤当与孟德决之”这段话反映了孙权当时是怎样的心态?(对胜利还没有绝对的把握,但有决一死战的决心。)统观孙权说的这些话,他的目的是什么?(跟周瑜推心置腹,对周瑜表示绝对信任,这就为周瑜在指挥作战中发挥最大的才智创造了条件。)

5.小结这一段。先提出问题:上文写孙权拔刀斫前奏案,已作最后决断,下面再接着写领导人事安排(即“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助画方略”这句话),行文岂不更加简练?为什么要加上周瑜和孙权这一番对话?(表现周瑜的精明以及孙权和周瑜之间的亲密关系--这也是东吴获胜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讲读第6、7段。

(1)这两段话内容的重点是什么?(火烧曹营--决定性的战斗。)次重点是什么?(曹操败退时的狼狈情形。)略写的是什么?“进,与操遇于赤壁”写了什么?(略写进军过程,交待决战地点。)“初一交战……瑜等在南岸”交待了什么?(略写初战,交待两军方位,为下文”东南风急”,风助火威作铺垫)。“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引军北还”交待了什么?(战败后曹操的部署。)

(2)在赤壁之战中,像黄盖这样的部将当以数十乃至上百计,为什么作者只提黄盖一人?(在决战中以火攻破曹,源于黄盖倡议,有大功,非同寻常。)关于刘备,为什么只用一语带过?(决战中的主力是东吴部队,刘备仅处在配合地位。)由此总结出“史笔”的特点:详略分明;评价人物在历史过程中的作用,寓褒贬于叙事;在叙事中显示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的必然规律。

四、总结选材和布局特点。

篇3:《生命生命》教案(鲁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生命生命》教案(鲁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

(一)语文训练

1、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的含义。

2、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3、积累词、句。

(二)思想教育

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目的2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材分析:

小飞娥在险境中挣扎,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我”静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作者通过这些平常小事,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强烈的呼喊“生命,生命”,表达自己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愿每个人珍视生命,坚强勇敢,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课文中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是逐步深入的,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思考的是怎样对待生命,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的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第二层思考的是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和病死;第三层思考的是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与病魔作顽强的斗争。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飞娥在险境中挣扎,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我”静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这些本来是平常小事,杏林子却由此感悟出深刻的.道理。你想和他一起感悟吗?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课《生命,生命》。(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一)正确读写生字词,理解词义。

1、学生快速度课文,自行解决生字新词的学习。

(查字典,看注释,问老师、同学)

2、集体交流

骚扰:使人不安宁,扰乱。

茁壮:强壮、健壮。

糟蹋:浪费和损坏。

庸碌:形容人平庸,没有作为。

辜负:对不住(别人的好意、期望或帮助。)

昂然挺立:挺胸无所畏惧的样子。挺立,直立。昂然,仰头。

擎天撼地:形容力量巨大。擎,举起。撼,摇动。

肃然起敬:由于受感动而产生恭敬和钦佩之情。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3、学生自渎带有生字词的句子,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4、学生写词语。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感知文中的故事情节。

2、抽学生朗读。

(如何评价一人的朗读?流利、感情、速度、停顿)

学生评价朗读的情况。

3、学生分组练习朗读课文。

三、课堂练习

1、读拼音写词语。

2、朗读比赛。

四、小结、作业: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第2课的生字新词,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课后同学们把生字新词读书写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读一篇文章、一段文字,要善于抓住主题或关键词,这样就抓住了中心。

2、学生看导语,默读课文,画出各段的主题词,集体交流。

(小飞娥)  生之欲望

(香瓜子)  生命力

(心跳)    生命

3、从把握各段主题词入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事例                              引出的思考

小飞娥:生之欲望                      意义

香瓜子:生命力                        价值

心跳 :生命                            珍视奋斗

4、说说通过读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 ?

(抽学生回答,及时给予肯定。)

5、课文大家已经细心的读过了,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对于文章的内容,你还有哪些问题不理解,请你提出来,让同学们帮你解决。

6、自主、合作、探究

老师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

A、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事例,反复品读,体悟文章的内涵。

B、请联系作者自己,感悟作者为什么强烈地呼唤“生命,生命”

C、文中的三个事例蕴含的意识,分别侧重于哪一方面?

(结合板书讨论)

三、课堂练习

品味文中语言,体会其作用。(投影)

A、小瓜苗仅仅活了几天,说得上“擎天撼地”的生命力吗?

(提示:所处的环境几乎没有生长的条件,而它的萌芽需要“冲破坚硬的外壳”,但它还是萌芽长成了一截小瓜苗。)

B、三个事例为什么前两个事例举的都是“小虫子、小瓜苗”这样的小生命?

(提示:由此可见,凡是生物都有强烈的生的欲望。无论怎样危险,都不会放弃求生的努力。小小的虫子如此,人当然就更不用说了。)

C、三点思考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提示:第一点思考的是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生命更有意义。第二点思考的是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去对待人的生老病死。第三点思考又进一层,是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

3、小结、质疑与研讨的经验。

4、语言运用:补成一句话。

(1)一只(               )不停地在(                )飞来飞去,骚扰着我。

(2)(                )在(                  )小憩。

(3)(                        )令我震惊。

(4)(                           )昂然挺立。

(5)足以擎天撼地。

(6)我可以( ),也可以( )。

(7)我应许( )。

(8)( )遇祸遇福,或喜或忧。

5、阅读、比较

阅读美国作家克伦、沃森的《生命,生命》,同课文比较,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沃森的文章与课文所举的第一事例,主旨完全相同。课文从三个事例中引发三点思考,沃森的文章则是细致地描写受伤的蜜蜂怎样极力挣扎。学生根据个人爱好作业不同选择。

三、课堂小结、作业

正是由于为生命而奋斗,所以才要勇敢的活下去。12岁就患了重病的杏林子,虽然病情恶化,仍忍住病痛,强烈地呼唤“生命,生命”。和杏林子的重病相比,我们双耳的残疾又有什么呢?希望同学们能从今天的学习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做生活的强者,奏出生命的最强音。

作业:

1、根据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你认为怎样才能使人生更有意义?

2、文中作者从三个事例引发出对生命的思考,你能再从生活中举一两个类似的事件吗?

3、熟读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有能力的同学背下来。

板书设计:

2、生命,生命

事例                          思考

飞蛾:生之欲望       意义

香瓜子;生命力       价值

心跳:生命               珍视奋斗

篇4:《论语》教案(鲁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教案(鲁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

(一)语文训练

1、弄清实词的含义,理解古文内容。

2、反复诵读,达到背诵的目的。

3、积累名言。

(二)思想教育

联系实际,指导自身言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材分析:

本文所选十章《论语》,均为短章,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1)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1、2、3、4、5章)

(2)关于思想品德修养(1、4、5、6、7、8、9、10章)

(3)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的概念(8、10章)

根据本班学生的语言实际水平,选学1、3、4、5、7章。

所选学的5章,均为格言,有三要:一要弄懂字面上的意思;二要牢牢记住原话;三要联系实际,用来指导自己的言行。鉴于学生初次接触古文这种文体,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授课中,适当加大老师讲解的力度。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本节课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体形式:古文。希望同学们能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从而学会课文。

二、学习新课

1、老师简单介绍相关常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为“大成径”。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2、学生读1、2章,反复诵读。

3、分组研讨,揣摩一下文章的字面意思。

4、集体交流,老师做适当讲解。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a、注意“曰”的写法,不要写成“日”;子,指先生,这里是孔子。

b、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不也高兴吗?

时:副词,按一定的时间。

说:同“悦”,读作“yue”,愉快,高兴。

习:本义为“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温习。

c、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自:从。

乐:快乐。

d、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

人家不了解你,你却不怨恨她,不也是有品德修养的人吗?

愠:生气、发怒。

君子:有品德修养的人。

e、古句式“不亦……乎”

现代句式:“不也……吗”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这一则是讲学习方法的。强调独立思考,有创见的必要性。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温:温习。

故:旧。

5、学生诵读。

(1)男女生赛读。

(2)评优读。

(3)组内成员互相抽查,比一比,谁背得快又好?

三、课堂练习

1、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翻译古文,整理笔记。

2、归类领悟:

谈修身做人的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谈学习方法的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四、课堂小结、作业

1、学生自由谈学习体会。

2、老师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三章,懂得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明确了修身做人的原则。同学们要学以致用,不断进步。

3、作业:背诵一、三章。

板书设计:

6、《论语》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修身做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二课时

一、学前补偿

1、齐背第一、三章。

2、默写第一、三章。

3、试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三章的意思。

4、解释下列字:习、硕、朋、乐、愠、君子、温

5、回答:谈学习方法的格言有哪些?

谈修身做人的格言有哪些?

二、导入新课

本节课我们学习第四、五、七章。

三、学习新课

1、学生自由诵读第四、五、七章。

2、试背第四章。

3、学生结合注释,试翻译原文。

(有困难,小组讨论解决。)

4、集体交流

重点指出:

诲:教诲。

女:同“汝”,读作“ru”,你的意思。

知:读“zhi”,同“智”,聪明。

本章是学习态度的:

孔子说:“子路,我教你真知的做法吧。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

5、按学习第四章的方法,自学第五、七章。

6、组内交流。

7、集体交流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的。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孔子说:“只是读书而不动脑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一味思考而不读书,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罔:迷惑。

殆:疑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制,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则是讲学习态度的。)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我可以取法的人。我选择那些优点而学习他们,看出哪些缺点而改正他们。”

8:学生诵读三章

(1)分组比赛

(2)男女擂台赛,背诵。

三、课堂练习

1、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翻译古文,整理笔记。

2、归类领悟:

在本节课的第四、五、七章中

讲学习态度的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讲学习方法的格言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成语:温故而知新。

3、总结文中同字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解释。

而→学而时习之          (顺接   然后)

人不知而不愠        (转折   却)

温故而知新           (顺承   就)

学而不思则罔         (转折   却)

为→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给)

可以为师矣           (做)

知之为知之            (是)

仁以为己任            (作为)

之→学而时习之            (代词   学过的知识)

人不知而不愠          (代词  自己)

诲女知之乎            (代词  所教的知识)

择其善者而从之        (代词    好处)

其不善者而改之        (代词  坏处)

有一言可以终身性之者乎(代词  一言)

4、看注释,查工具书,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温)故而知新。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A、独立练习。

B、小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C、集体交流。

5、把文中的成语、格言和警句超在笔记本上。

四、小结、作业:

1、学生自由谈学习体会。

2、通过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儒家思想中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他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希望同学们能牢记。

3、作业:(1)整理笔记。

(2)背诵四、五、七章。

板书设计:

6、《论语》

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习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成语:温故而知新

篇5:《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九年级下册)

教学说明:

现代诗歌和外国诗歌在现用人教版教材中共有23篇,约占整个教材的1/10,比以往的任何一套教材都重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学业考试不考,教师对诗歌教学有轻视的情绪。而实际上,诗歌在人的审美情趣和陶冶情操方面有重要的作用,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所以选《我爱这土地》进行这次教学。

教学法上,以反复朗读和教师的精彩赏析为主,尽可能地避免无目的的泛泛讨论,避免看起来很热闹,学生收获很少。

本教学设计的优点:

1、个人朗读和专家朗读相结合;专家朗读安排了复调的形式,以突现朗读的个性化,淡化朗读技巧,让学生学会“情动而辞发”。(刘勰)

2、教学过程中注意:读写结合,方法和能力先结合(具体什么方法:联系背景去读) 具体诗歌朗读过程中从语言到思想情感,从思想情感到语言形式。

总之,阅读教学是一个对话的过程,是文本教师读者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师生互动时应尊重文本,超越文本,基于文本,拓展文本。语文老师要担当这一文化使命,让心灵诗意的栖居,成为思想的芦苇。

教学目标:

1、在反复朗读和教师的赏析中,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意象老师掌握,实际可以不用意象这个术语,可以用形象。)

2、感受和体验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意象(如鸟、暴风雨、河流、风、黎明)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观看影片,激发情感

播放《小兵张嘎》片段

师:看着这一场景,同学们,你们的心情是如何的?

生:愤怒……

师:今天我们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写于1938年11月17日,与《小兵张嘎》的背景相一致,当时,日军侵占了我国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任意地杀戮我们的同胞,制造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惨案,面对这一社会现实,诗人艾青的心情是如何的呢?他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二、初读诗歌,理解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

2、师:通过朗读,同学们,你认为诗中,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鸟?

(生:爱国、勇敢、抗争……)

师:这是一只爱国、勇敢、敢于抗争的鸟,这只鸟实际上就是谁的写照?

生:诗人。

师:是的,诗人正是通过借助“鸟”来表达自己对祖国情感的!这是诗歌与其他文体的不同,它往往借助一些具体的事物形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鸟对土地的热爱,正是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2、师:鸟儿在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她歌唱什么呢?

( 生: 土地、河流、风、黎明。)

3、思考问题:

师:这首诗,除了鸟、土地这些具体形象之外,还有暴风雨、河流、风、黎明,那这些形象又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请同学们联系1938年的历史背景进行思考。(可以让学生读一读)

生:暴风雨指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土地上的河流,像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流;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并进行的反抗;黎明指的是胜利的曙光,对新生活的向往……

4、师:看呀,为了我们祖国的黎明的,多少人为之流血牺牲,那么,诗人笔下那只尽全力歌唱的鸟呢,它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活着,我将倾尽全力为土地歌唱,死后,我也要将自己的全身投入到土地的怀抱;即使到死,也不愿意离开生我养我的土地,要为她献出一切。)

5、学生齐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把第一小节朗读一下。

师:刚才同学们都读得非常地整齐,但诗歌,光光读得整齐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深情地去朗读,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名家任志宏老师精彩的朗诵,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5、欣赏任志宏老师的朗读。

师:听完之后,请同学们试着、学着去读一读,读出情感。

6、学生学读。

师:下面

7、学生齐读。

三、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师:同学们,我们对这首诗歌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感有了体验,朗读诗歌不但要把握它的情感,而且要体味它精彩的语言。下面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这首诗歌的语言。

1、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也应该”什么意思?

师:“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我们把它改为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看看这样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也应该”包含了怎样的'含义?

生:“也”表示即使自己力量很薄弱,也要歌唱;应该是“理所当然”的意思,表明面对祖国遭受蹂躏,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2、“嘶哑”(1)鸟的精神:不停地歌唱(2)喉咙嘶哑也要歌唱(3)无比的悲愤(4)饱受苦难

师:“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我们一般形容鸟的声音是怎样的?

生:清脆、悦耳、动听……

师:那么,我们把这句话改为“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好不好呢?诗人为什么用嘶哑这个词语形容鸟的喉咙呢?

生:(1)不停地歌唱,时间长,喉咙都嘶哑了(2)喉咙嘶哑也要歌唱(3)内心无比的悲愤(4)饱受苦难形象

3、理解“的”的作用。

师:鸟儿歌唱了土地,河流、风、黎明,诗歌中,诗人一般忌用“的”字,可是,诗人却在土地、河流、风、黎明,四个对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同学们思考一下有什么好处?

生:使这些形象更加具体,土地是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即当时我们的国土正遭受日寇的欺凌。面对我们的土地被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蹂躏,我们奋起反抗,土地上的河流,像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流;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诗人加上这些修饰语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缠绵地深沉的爱。

5、爱的深沉……这个省略号如果要你补充来,你会怎么写?感受诗人爱的深沉到什么程度?

师:是的,诗歌结尾,诗人的情感已由涓涓细流汇聚到感情的水库里,当感情的闸门轰然打开时,洪流冲激而下:“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爱的深沉……”这个省略号如果要你补充出来,你会怎么写?

生:生死与共,至死都不分离;活着,我将倾尽全力为土地歌唱,死后,我也要将自己的全身投入到土地的怀抱;即使到死,也不愿意离开生我养我的土地,要为她献出一切;面对祖国遭受欺凌,我们要奋起反抗,直到胜利,(无比温柔的黎明)

师:是啊,诗人与土地生死与共,为了无比温柔的黎明,愿意奉献自己的一切,我们深深体会到了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爱,下面让我们再一起聆听一下陈铎老师的朗诵。同学们可以试着跟读。

6、陈铎老师的朗诵。

7、可以的话,可请学生朗诵。

四、读写结合,升华情感

师:在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如果你再来创作,可以换哪些词?请同学们拿起笔写下来。

生:交流……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嘹亮的喉咙歌唱;

这被春雨所滋润着的土地,

这永远萦绕着我们的涓涓的河流,

这绵绵不断地吹拂着的柔美的风,

和那来自城市的无比欢快的黎明……

然后我展翅翱翔,

连羽毛也飘扬在大地上。

为什么我的眼中蓄满笑意?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嘹亮的歌喉欢唱:

这片被春潮浸润过的土地,

这永远承载着我们的激情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拂着春天的希望的风,

和那从苦难中苏醒时脸上的泪痕……

然后我拍打翅膀,

在阳光里绽放起金色的翎羽。

为什么我的眼里仍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师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诗人用精彩的语言,借用具体事物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祖国深沉的爱,相信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也撞击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背诵这首诗歌!

五、结束:

齐读诗歌结束本课。

师:作业,请同学们课外阅读《艾青的诗歌选集》

陈鸿仙

篇6:我爱这土地(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 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是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 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 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

4. 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 关键诗句的理解。

2. 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本诗的主旨。

※教学难点

1. 运用意象的表现手法。

2. 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文人写下了表达爱国主义感情的诗文名句,比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还有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些不朽的诗句都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爱国志士们发自内心的呼喊。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同样表达诗人爱国情怀的现代诗歌《我爱这土地》。(板书)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原名Y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他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1932年,作为一个美术青年,由于在上海从事进步绘画运动,艾青被捕入狱。他失去了所有的画具,但他却拿起了笔,进行诗歌创作。这一写就再没有停下来,他写出了个人也是新诗史上感人的诗篇--《大堰河--我的保姆》。

1938年11月,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到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就是在这样的危急关头,艾青用他那饱蘸深情的笔写下了《我爱这土地》。

三、解题

题目“我爱这土地”中,能够直接表达出作者情感的是哪一个字?----“爱”,“爱”字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土地的热爱。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在他的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事物一个是土地,另一个是太阳。在这里,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你们觉得“土地”指的是什么?----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的祖国。事实上,对祖国的热爱,才是艾青作品中咏唱不尽的旋律。那么,象“土地”这样被诗人赋予了一定含蓄的象征意义的事物,我们就把它叫做“意象”。《我爱这土地》也就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四、朗读课文

1. 教师范读(正音、规范诗句的停顿及重音)。

2.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

3. 指名读。

4. 全体学生齐读,充分感受诗句中的深情。

五、鉴赏全诗

1.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诗人在这里把自己假设成一只鸟,不是一匹驰骋疆场的战马,目的在于一只鸟是平凡的、普通的、他的力量是十分弱小的。作为这样一个弱小的个体“野”要歌唱,也要为它深爱的土地尽一份力量,小鸟都能这样,又何况是人呢?诗人作为一位有志青年,以天下为己任,就更应该为它爱着的土地歌唱了。

我们都知道鸟儿鸣叫声一般都用“优美”、“清脆”来形容,可诗中鸟儿的呻吟却是嘶哑的,如果我们把“嘶哑”换成“清脆”、“嘹亮”好不好?

----不好,因为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持续不断、不畏艰险地一直歌唱着,哪怕喉咙充血、声音嘶哑,也不会停止对土地的歌唱,同时它还背负着沉重的苦难和忧郁,面对着暴风雨,它的声音不可能清脆、嘹亮,它对暴风雨的态度是愁恨的、愤怒的。

2. 从以下四句中,找出鸟儿都歌唱了什么?

----土地、河流、风、黎明。(板书)

这四个事物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意象”,意象是用来传达抽象含蓄的感情的,那么诗人在这里都向我们传达了怎样的感情呢,我们具体来看这四句诗。

3.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土地”代表的是什么?----祖国。

当时的祖国处在什么样的状况之下?----正在遭受一场“暴风雨”。

“暴风雨”指的是什么?----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所以这里的“土地”象征了多灾多难的祖国。(板书)

4. 在这样的血雨腥风下,中国人民屈服了吗?我们看下两句“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的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河流是永远汹涌的,风是无止息的刮着的,这说明中国人民的意志是不会被摧毁的,“河流”表现了民众的悲愤,“风”表现了民众愤怒的情绪,“河流”与“风”象征了中国人民坚持到底的反抗。(板书)

学生齐读者两句诗,读出慷慨激昂的气势。

5. 这两句中还有两个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的词,是哪两个?

----“悲愤”、“激怒”。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无耻行径,河流和风被激怒了,诗人艾青被激怒了,所有的中国人民也被激怒了。只要“暴风雨”一天不停,英勇的中国人就要抗争,而且要抗争到底。

6.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黎明”象征了什么?----希望,使诗人对胜利深切的向往。(板书)

“黎明”为什么是“温柔的”呢?----人们经历了国土沦丧、腥风苦雨之后,终于透过树林间看到了黎明的曙光,大家想想这是黎明会带个你什么感觉?温柔,这个温柔与前面的暴风雨相对,给人们温暖、轻松、愉悦的感觉,充满了生机。黎明的到来,就意味着胜利的到来。

7. 看到了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耶夫兰在这土地里面”

怎样理解这两句诗?(小组讨论)----对我深爱的土地,鸟儿即使喉咙嘶哑,也要去放声歌唱;即使死去,也要魂归这片热土,也要把自己的羽毛腐烂在这里去肥沃土壤。生于斯,歌于斯,死于斯,葬于斯。

这是鸟儿对土地的情感,艾青对祖国的情感。谁能替诗人把这种情感更直接的.表达出来?

----对祖国的眷恋、至死不渝的爱。这是整首诗歌感情的升华。

再读者两句诗,把理解融入到朗读中。

8. 鸟儿死了,艾青又回到了现实,代表所有被激怒的中国人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齐读)--“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是这样一个对土地无限依恋的诗人,一个连自己的生命都可以献给祖国的人,他为什么会流泪呢?而且还是常含泪水?这是懦弱的表现吗?

----不是,它是对战争给大地带来的灾难而悲痛,是因为对祖国深沉的爱而流泪,“常含泪水”恰好照应了开头的“嘶哑”。

9. 最后两句的作用?

a.揭示全诗的主旨。

b.这两句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的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c.这是全诗的精华,是那个苦难的年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10. 带着感情朗读诗歌。

六、结语

艾青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用手中的笔表达自己对祖国深沉的爱,今天的我们也应该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在背诵中结束课程。

七、布置作业

1. 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 完成课后“积累”以及“思考与讨论”的第一题。

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土地--多灾多难的祖国

河流--民众的悲愤

风--愤怒的情绪

黎明--希望、胜利

篇7:年关(沪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年关(沪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从小说故事中认识1930年代中下层百姓生存的艰难。

2. 体会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妙处,感受作者寄寓其中的同情心。

说明:

本文节选自茅盾的《林家铺子》。《林家铺子》写于1932年,它叙述的是“一二八”前后江南某小镇林家杂货小店倒闭过程的故事。故事虽然描写的是江南的一个小镇,实际上它是当时中国社会一个缩影。《年关》是其第四章,写了林家铺子面临的种种逼迫:战争形势的紧迫,党棍官僚的敲诈,上海客人的坐索,钱庄的“收庄票”,同业的中伤,四乡的欠款收不上来……集中的矛盾冲突揭示了民族危机和经济恐慌下,中下层百姓生存的艰难。作为一段历史,一种社会现象,应当让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受与品味,加以了解和认识。作品中的林先生是一个特定环境中的小商人,在“捐税重,开销大,生意又清淡”的逆境中又被党棍官僚敲诈勒索,最终难逃倾家荡产的惨苦结局。在节选文字中,作者对其寄寓了深深的同情。林先生这一形象血肉丰满、真实生动,显示了作者刻画人物的深厚功力。在小说的学习中,把握人物形象是关键。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在初步阅读的基础上,借助圈划、品味有表现力的语句、语段等方法,逐层、渐进地理解作者如何运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2. 难点:认识文本中主人公难逃厄运的必然性。

说明:

节选文字生动而凝重,文中人物虽熟谙生意经又老实本分,但却厄运连连。对于如此沉重的题材,初中学生恐怕很难一下进入文本,因此教学的重点设计为以品味、逐层、渐进把握人物形象为主的方法。节选中还没有明确林家铺子的倒闭、林先生的“出逃”结局,但这个结局的必然性已含在所选文字中。让学生明确这个必然性,对准确、全面地把握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思想感情有大必要。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渲染气氛

导入新课

1.解释“年关”:旧例在农历年底结账,欠租、负债的人觉得过年像过关一样难,所以称为年关;家境窘迫,过年如过关。

先由学生说,后教师明确“年关”含义。 以标题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初步感受课文的基调。

自读全文

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初步感知作者描写的是一个怎样的年关。读文的要求:(1)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无法解决的在书上做好标记以求大家共同解决。(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请同学用一个词或一简洁语句概括自己对课文中描写的“年关”的理解。 1.(1)学生自读课文,并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打呃è,饷xiǎng薪金。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作概括--旧历年底,林先生在重重困窘折磨下的苦苦挣扎。

2.交流读后的理解。如:这是一个“冷落凄凉的年关”;这是一个“十家有九家没法过的年关”;这是一个逼林先生走上绝路的年关…… 初读不一定要求学生读懂很多,但一定要基本了解所读的主要内容。积累字词、概括文本内容是初中阶段学生必须要养成的习惯和具备的能力;而交流初读后的理解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课文。

研读课文

深入品味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第2段中林先生对眼前“家道困难”的“划算”是这样的:“这年头,谁能顾到将来呢?眼前得过且过。”林先生能“得过且过”吗?请同学回答并说说理由(在文中找答案)。

2.在林先生感到走投无路时,寿生安慰他说“天塌压大家,商会里总得议个办法出来”,商会真能拿出办法救林先生吗?以文中的话为依据说说自己的看法。

3.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教师适当补充作品的写作背景及前几章的内容,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林先生头天晚上“还不曾绝望,还想挣扎,至少是还想掩饰他的两下里碰不到头”,而第二天却“感到这一次他准是毁了!--不毁才是作怪”,这个变化的过程是怎样的?找出人物描写的关键词句,感受人物的困窘无奈(划、朗读有机结合;强调要多关注人物细节描写)。   1-3.学生在深入阅读课文的过程中,通过抓重要信息解决问题。

4.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不断完善阅读理解。 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在阅读中捕捉重要信息,概括阅读内容,洞察文字背后的含义,体悟作者与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等是训练的重点,而在训练中,又必须引导学生去老老实实地研读文本,品味文本。

课堂练习

提高能力 1.选出自己认为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细节描写,写一段欣赏文字。

2.交流所写短文。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练习。 “细节决定成败”同样作用于作家的人物塑造,读者的人物欣赏,因此,在琢磨“细节”上用足功夫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写”既强化了对人物的更深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动笔能力。

课后练习

巩固拓展 1.课文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说一说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2.完成课后“学习建议”中“表达”的练习。

3.自选题:(1)学习文中的细节描写,选你生活中的事写一片断。(2)阅读《林家铺子》全文。 学生按照要求完成作业。 课后练习的设计意在延伸课堂内容,巩固课堂内容。

思路点拨

在茅盾众多作品中,《林家铺子》散发着特别的光彩。尤其是小说的情节结构布局得体,剪裁巧妙,波澜起伏。与铺子倒闭相关的直接情节有很多,如卖“一元货”、寿生收账受挫,“上海客人”立逼讨账、恒源钱庄乘机提款、“党部”威胁不成抓走林老板等,而这些情节又大多集中在节选的第四章。教学可从引导学生理清情节入手,逐步体会林老板所处环境的艰难,林家铺子倒闭的在劫难逃。

节选部分有多处使用了暗示手法:从林老板和客人的谈话中暗含着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两面夹攻的时代背景;从寿生的话中可见大鱼吃小鱼的吞并和竞争局面;从结尾“远在上海,日本军的重炮正在发狂地轰毁那边繁盛的市廛”中可见战局的严重。明确这些环境背景,对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小说教学中的环境分析也可作为教学的切入点。

练习举隅

1.请你以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课文的故事情节。根据这些情节你肯定能推断出故事的结局,试试看。

2.环境要素是理解小说的一把钥匙,明确了故事展开的典型环境你就拿到了这把钥匙,快把这钥匙找到。

3.请续写课文的结尾。写完后再看看原著的结尾,你一定会有很多的收获。

篇8:秋夜(冀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秋夜(冀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作于1924年9月,《秋夜》是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诗,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紧扣各种景物的特征,赋予它们不同类型的人物性格,借以寄寓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因此,教授本文时,应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并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同时辅以一定的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原则。

二、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2、 体会文章描绘出的含蓄隽永的意境,从而感受作者的爱憎情感。

[教学重点]

抓住景物特征,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

如何将不同性质的两类事物加以区分,从而体会作者爱憎情感。

[教学准备]

投影仪及投影练习5张,巩固性讲义练习一份。

[教学方法]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辅以练习检测巩固课堂效果,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教学过程]

1、 布置预习:

认真阅读《秋夜》,标出自然段落,分清结构层次,划出重点、关键词语,思考其深层含义。

2、导入:

1924年初,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一个新的革命高潮逐步在全国形成,但是穷途末路的封建军阀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一方面残酷镇压革命力量,另一方面,疯狂围剿新文化运动,为此,鲁迅先生写下了一篇寓意深刻、动人心弦的战斗篇章--《秋夜》(板书课题)

3、 简介《野草》(投影下列内容,并指名朗读)

《野草》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抒情散文诗集,收作品二十三篇,大部分写于1924年至1926年之间。这期间是鲁迅思想向共产主义世界观飞跃的前夜,因此,《野草》总的主题是:“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三闲集我和〈语丝〉始终》)

4、 研读文前提示,出示教与学的目标(投影)

a) 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b) 体会含蓄隽永的意境。

c) 感受作者的情感。

5、 检查预习,思考:

文中作者写了秋夜中的哪些景物。作者对这些景物寄寓了强烈的爱憎感情,哪些是作者所热爱的?哪些是憎恶的?(归纳板书)

枣树                                 天空

热爱(光明)   青虫                    憎恶(黑暗) 月亮

红花                                恶鸟

6、 以上都是些很常见的景物,但在作者笔下却蕴含着悠远的艺术魅力,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运用了象征手法(板书),而这些景物到底象征了什么呢?(仔细研读课文)

课文第一节:作者为什么不说“有两株枣树”却用“一株……还有一株……”?

(讨论明确):这是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指出赞颂对象,使读者有一个突出而强烈的印象。

7、 为什么说奇怪而高的天空的微笑大有深意?从“繁霜洒在园里的野花草上”这一句,我们能否看出其深层含义?

明确:

(1)“微笑”是指反动军阀表现出的虚伪做作的微笑,显示其欺骗手段的高明而洋洋得意。

(2)“繁霜”实指军阀政府实行文化高压政策,极力摧残“园里的野花草”。

8、 指名朗读第4节,思考:

(1) 枣树有哪些特征?找出描绘枣树的句子。(略)

(2) 为什么“只有创伤,其他一无所有”的枣树却欠伸得很“舒服”?

讨论明确:“一无所有”的枣树更便于战斗,因为折磨增强了他的毅力,摧残砥砺了他的斗志。

(3) 文中写枣树时用了三个“直刺”,其含义是否相同?

讨论明确:一二两个“直刺”表明了枣树的斗争对象,第三个“直刺”写出了枣树那种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战斗风格。

(4)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枣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板书:)

坚毅不屈的战士形象,是作者着力赞颂的对象。

9、 小红花又是一种什么形象呢?(投影下列判断题)

(1)“小粉红花”象征了那些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作者对其的感情是:同情………………………………………………………………(   )

(2)第三段化用了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中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告诉人们黑暗不会永远地统治大地,光明终将到来。…………………………(   )

(3)红花的梦--秋后有春,坚信春天必然到来,充满胜利的信心。落叶的梦--春后是秋,明白斗争有反复,是艰难曲折,错综复杂的,因而必须进行韧性的抗争。…………………………………………………………………………………(   )

10、 分析:小青虫形象:

快速阅读(7-9)节,思考:

(1) 7节和9节中作者两次提到“夜半的笑声”这两种笑声是否相同?

明确:第一次:蔑视的笑、胜利的笑,是示威与挑战。

第二次:快意的笑、欢欣的笑,是对未来的神往。

(2) 文末有“苍翠精致的英雄们”具体指的是什么?

明确:具体指小青虫

(3) 这些小青虫又象征了什么呢?作者对其态度是什么?

明确:象征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进步青年

态度:a  批评其乱撞,不讲策略的弱点。

b  更敬佩(板书:)其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

11、 作为作者深深憎恶的“天空、月亮、恶鸟”等景物又有哪些特点?他们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作者对其是什么态度?

讨论明确: (1)天空:奇怪而高      月亮:圆满      恶鸟:夜游

(2)象征:阴险冷酷、丑恶狡猾的反动势力。

(3)态度:鞭挞

12、 在铁枝似剑的枣树的直刺之下,他们的狼狈形象是什么?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其狼狈象来。(投影下列判断题)

(1)“月亮躲到东边去了”并不是月亮真的向东边离去,而是指其慌不择路,脱离了原有的轨道。(  )

(2)“哇”的一声,是恶鸟绝望的哀鸣,从另一角度显示反动势力惶惶不可终日的惊恐心理,反衬枣树的战斗威力。(   )

(3)两三个青虫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是因为看到同伴葬身火海后产生的恐惧心理及畏难举动。(  )

13、 有人说:有意境的作品能够用各种艺术方法使读者产生象外有象、景外有景的审美感受,那么本文的意境有什么特点呢?

自由讨论后明确:本文的意境含蓄而隽永,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来刻画形象,用“枣树”与“天空”这两种景物构成了一幅大有深意的画面,因而意境深远而又奇特,这种效果又主要得益于作者采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达作用,那么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到底是什么呢?

(投影下列内容)

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把现实和幻想融为一体,确切真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格化的景物所代表的社会力量,寄托作者的爱憎情感,表现作者自身的战斗精神,运用象征手法的课文还有:《海燕》、《松树的风格》、《井冈翠竹》、《白杨礼赞》等。

14、 总结课文,进行思想教育。

本文刻画的枣树形象由于它的隐喻和象征作用,能够使读者在想象中幻化出一个寓于人生经验的坚强斗士形象,更能幻化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形象。可以说,散文《秋夜》形象地体现了鲁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执着于现在的战斗的伟大精神,作为我们中学生也应向鲁迅学习,既要学会作文,更要学会作人,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15、 练习巩固(略)

附板书

枣树:坚毅不屈的战士形象(赞颂)

热爱(光明)青虫: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进步青年(敬佩)

红花: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同情)

秋夜(象征)

天空(奇怪而高)

憎恶(黑暗)月亮(圆满)     阴险冷酷、丑恶狡猾的反动势力(鞭挞)

恶鸟(夜游)

三、教后感

教授这篇课文,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1、 教学目标要明确,要出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学什么,可以时时检查教师的教学环节是否正确。

2、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了调动积极性启发回答问题外,还要辅以一定的练习加以检测反馈,这样比单纯的讲课要实在得多,要告诉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 当学生遇到较深、较难的问题时,要善于启发诱导。例如本课中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写两株枣树,而用“一株……还有一株……”,学生回答认为这两株一是代表共产党,一是代表国民党,这明显是错误的,如何引导呢?我举例:假如你考试成绩差了,老师对你说,学习第一要努力,第二还是要努力……这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很快便想到这是强调,所以很自然地解决了“反复修辞强调作用”这个问题,所以教师的临场发挥驾驭课堂的能力要强。

4、 要利用电教设备,扩大课堂的容量。

篇9:张衡传(鲁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张衡传(鲁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文本所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把握重要文言词句的含义。

2.学习张衡才高而不骄尚,不慕权贵,孜孜不卷,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文言特殊句式、重点实词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三、教学难点:此文所涉及到的古代文化常识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温故知新】

1、写出你所学过的人物传记作品名称

2、想一想人物传记中都记录了传主的哪些方面?

【合作探究】

1、作家作品简介

《后汉书》纪传体东汉断代史,共一百二十卷,包括本纪十卷、传八十卷、志三十卷。纪、传为南朝宋范晔撰。志为晋司马彪撰,一般称《续汉志》。 范晔(398--445)南朝宋史学家,他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后汉书》,内容充实,文笔简练生动,对考核史实有参考价值,并具有较高文学价值。后世称赞其文笔“简而且周,疏而不漏”。初中课文《乐羊子妻》便节选自《后汉书》。

张衡(78--139)东汉著名文学家、科学家、政治家。在文学方面,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光辉灿烂的明星,代表作《二京赋》(《东京赋》、《西京赋》的合称)。艺术方面,他居东汉时期著名的六大画家之首。地震学方面,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及其方位的“候风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天文学方面,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用水力推动的大型观察星象的天文仪器“浑天仪”;著有《浑天仪图注》和《灵宪》等书,画出了完备的星相图;提出了“月光生于日之所照”的科学论断。地理学方面,绘制有完备的地形图,并研制出“记里鼓车”、“指南车”等。数学方面,著有《算罔论》,并计算出圆周率的值在3.1466到3.1622之间,比欧洲早了1300多年;气象学方面,制造出“候风仪”预测风力、风向,比西方的风信鸡早1000多年。机械学方面,他制造的“独木飞雕”是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还制造出土圭(日影器)、活动日历等。张衡在科学文艺方面所做的杰出贡献,使他成为世界上光彩夺目的科学与文艺的双子星。1956年,郭沫若为南阳重修的张衡墓题词时说:“如此全面发展的人物,在世界上亦所罕见。”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

2、知识拓展:

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六艺(儒家经书):《诗》、《书》、《礼》、《易》、《乐》、《春秋》

六艺(技能):礼、乐、射、御、书、术

古代与官职调动、委派有关系的词:

(1)  举:推荐。(被)举荐任官。(“举孝廉不行”)

(2)  行:去应荐。

(3)  辟:征召,召来授官。(被)召。(“连辟公府不就”)

(4)  就:就职,任职。

(5)  召:召来授官。(“累召不应”)

(6)  应:应职,接受官职。

(7)  拜:任命,授给官职。(“拜为上卿”)

(8)  迁:调动官职。(“再迁为太史令”)左迁,降职贬官。

(9)  转:调动官职。(“再转复为太史令”)

(10) 徙:调动官职。(“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11) 出:离京去外地为官。(“出为河间相”)

(12) 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下国伊始”、“衡下车”)

(13) 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视事三年”)

(14) 除:拜官。除去旧职任新职。(“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15) 乞骸骨:请求辞职,告老还乡。(“上书乞骸骨”)

3、整体感知:自由朗诵文本,疏通文意,小组互相讨论。

【课堂检测】

1、填空题:

纪传体史书:

国别体史书:

编年体史书: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属文: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中有都柱:        上书乞骸骨:

3、文中介绍了张衡哪些方面的成就?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

4、翻译下列句子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第二课时

【温故知新】

提问上节课中知识拓展及课堂检测中的重点知识。

【合作探究】

1.张衡的性格对于他的仕途有什么影响?

2.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通过学《张衡传》,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课堂检测】

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

词类活用:

文言句式:

一词多义:

⑴观

①观太学(     )  ②大王见臣列观(     ) ③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 ④启窗而观(     )

⑵征

①公车特征拜郎中(    )②咸怪其无征(    ) ③挟天子以征四方(     )④岁征民间(      )

⑶因

①因入京师(    ) ②因以讽谏(    ) ③因其势而利导之(     ) ④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     )

⑷乃            ①十年乃成(     )

②遂乃研核阴阳(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④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      )⑤乃瞻横宇 (    )  ⑥此乃天也(       ) ⑦骑乃得过 (     )

补充材料--名句赏析

一句名句,就是一扇哲理的窗户,一位良师益友。多读一些名句吧!读一句名句,就等于认识与摘取了一朵生活浪花。积累与读懂得越多,就越能让你仿佛走进了一个永不枯竭而充满智慧与希望的生命的海洋。对名句的认识和理解,不仅能知道它自身的涵义,更懂得它能给予我们“真善美”的启发和优秀文化的积淀,那就是解读!

(一) 中国古代名句

[先秦名句]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解读]爱人的人别人总是爱他,尊敬别的人别人总是尊敬他。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往往会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你。要想受人敬爱,必须敬爱他人。恒:常常。

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左传隐公三年》

[解读]喜欢子女,应该用道义去教导他,不要让他走上邪路。这是春秋时期卫国大夫石F(què)劝谏卫庄公的话,卫庄公不听劝谏,他的宠子公子州吁终于招致杀身之祸。溺爱,会使子女走上邪路。弗,不。纳:入,使入。

不吹毛而求小疵。--《韩非子大体》

[解读]不要去挑剔别人的小毛病。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喜欢挑剔别人的小毛病就是自己的大缺点。求:找寻。疵:毛病。

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解读]不将对甲的怒气转到乙的头上,也不重犯同一种过失。许多人对自己的过失并不引起注意,甚至习以为常,若能像颜回那样该多好啊!迁怒:转移怒气。贰:再,重。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解读]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画出矩形和圆形来。我们的生活,办事情,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否则,各行其是,准会乱了套。规矩:规和矩,校正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比喻标准,法度。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

[解读]粮仓充实,百姓才懂得礼节制度;衣食丰足,百姓才知道荣誉耻辱。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治理国家的人,首先要考虑老百姓的生活。廪(lǐn):粮仓。实:充实。

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礼记经解》

[解读]事情开始时有很小的差错,若不及时纠正,最后就会造成大的错误。万事开头难,开头必须谨慎;搞科学研究必须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否则就会造成重大损失。毫厘:为计量小单位,形容极少或极小。缪(miù):错误。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战国楚屈原《卜居》

[解读]尺虽比寸长,但和更长的东西相比,就显得短,寸虽比尺短,但和更短的东西相比,就显得长;事物总有它的不足之处,智者也总有不明智的地方。人或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不应求全责备,而应扬长避短。

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解读]面临着仁义,就是老师,也不必同他谦让。这句话与“我爱我的老师,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语)的意思有些类似。阐发仁义,捍卫真理,伸张正义等应该做的事,要积极主动地去做,绝不能推让。

篇10: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爱国主义感情。

2.了解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诗歌的意象,感悟诗歌的意蕴。

2.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教学难点

通过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播放(《共和国之恋》)。

二、进入课文

(一)初读诗歌,领会感情基调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完之后结合具体的语句来谈自己初读的感受。

2、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必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教师介绍相关时代背景。

3、作者简介

4、学生聆听录音,再次感受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同时注意诗歌的节奏、语气、语调。

(二)、再读诗歌,品味诗情。

1.在朗诵中同学们感受到了潜藏在这首诗文字之下的深沉的情怀。请概括说明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哪些诗句表现了这一情感?(要求学生必须用诗歌中的诗句来说明观点)

2.带着诗作所表达的情感朗读诗歌,解读诗歌的主要内容。请学生把理解诗意过程中存有疑惑或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提出来,互相探讨理解。

(三).三读诗歌,赏析诗句。

请学生再读诗歌,品味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指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所表达的深层意蕴(从词语的表达效果分析,特别要结合时代背景解读) :

A.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C.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学生细细品读诗歌,以小组形式分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抓住重点词句深入挖掘。

三、课堂小结

诗人以鸟的形象自喻,用饱含激情的诗句歌唱祖国,歌唱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这种鸟儿对土地的痴情,表达出诗人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

课后练习

一、基础题

1.选出对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巩固题

3. 如何准确把握诗中“鸟”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爱这土地》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高题

5.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从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11: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一、课文简介:

《我爱这土地》一文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13课的内容。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诗的第一节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运用一系列内涵丰富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是本诗名句。

二、设计思路

作为诗歌单元的首篇,又是名篇,应重点学习。引导学生高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使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重点设计一些活动和比赛,促使学生竞争,并通过竞争掌握知识,切实感悟对祖国的挚爱之情,真正提高感悟、理解、表达、运用等实际能力,完成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达到学一会十的水平和升华感情的目的。

三、内容要点、训练目的及解决方法

内容要点训练目的解决方法

了解作者及其成就

1、扩充文学基础知识

2、便于迅速把握主题合作(组合学生课下搜集的材料,教师适当补充)

知道写作背景把握主题(重点)

1、锻炼获取信息的能力

2、提高理解和概括能力实践(课下自史料,了解1938年前后中国的历史状况)

探究(课上学生分析、研讨并得出结论)

理解并学习象征手法(重点、难点)

1、提高理解能力

2、锻炼运用能力合作(通过小组,全班讨论理解文中意象)

练习(出示意境,学生练习选取意象去表达)

体会抒情方式的巧妙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质疑(师设计问题引导生去体现)

品味语言并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1、进行思想教育

2、提高综合运用能力活动(进行爱国诗歌朗诵比赛)

四、课时安排

共两课时:第一课时,解决要点1、2、3;第二课时,解决要点4、5。

五、过程设计:

1、课前布置:

A、搜集诗人的有关材料;

B、查阅有关抗日战争的史料;

C、选阅一些爱国诗歌,准备朗读比赛;

2、导入:放映有关抗日战争的镜头和图片,学生谈自己的感想。

3、作者简介。

4、探讨写作背景并通过朗读诗歌提炼主题。

5、反复朗读诗歌,通过讨论理解句子含义,并让学生做巩固练习:选取意象运用象征手法,说两三句话表达对父母或对老师的感情。

6、设置问题:作者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挚爱之情的?学生在讨论中体会本诗抒情方式的巧妙。

7、个别朗诵,通过比较选出优秀的,体会此类诗歌朗诵的语气、语调、感情。然后唱一首慷慨激昂的爱国歌曲《时刻准备着》调动起积极性,创设好浓厚的氛围后开始爱国诗歌朗诵比赛。

8、学生针对不懂之处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9、写一篇读后感或仿写一首诗歌。

篇12: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漫步田间地头,徜徉溪流河湖,也许就是那么一个偶然的瞬间,你会突然发现我们身处的世界原来是如此的美丽。那绿浪起伏的田园,那涛声阵阵的丛林,还有孩童们纯洁天真的欢声笑语,无不轻轻地撩动着我们内心深处那埋藏了很久的亲近土地、爱恋故乡的心弦。故国故乡故园,人之所恋;华夏祖**亲,魂之所系。让我们用这首以真情所铸就的诗篇,唱响心中对祖**亲的深情赞歌。

1.熟读并背诵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

2.理解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其中涌动着的激情。

4.体味诗歌中抒发的恋土深情,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一、新课导入

土地是一种古老的信念,一缕浪漫的感情,一句象征的诺言,一股写实的意志。这万物生灵的根基上,曾演绎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曾抒写了多少荡气回肠的眷恋情怀。有谁不热爱这生我养我的肥沃土地?有谁不依恋这教我护我的祖**亲?让我们和诗人艾青一起深情吟唱《我爱这土地》,一同感受诗人心中汹涌奔流的爱国激情。(板书课题)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作者链接。

艾青(1910―),原名蒋正涵,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的诗浑厚质朴,格调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新中国成立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是《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3.背景链接。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投身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齐诵诗歌,说说这首诗歌紧扣“土地”,作了哪些形象性的描述。

【交流点拨】点出土地情结。起始两句,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他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感情。“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诗人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眷恋和执着,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倾吐土地情结。“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无比温柔的黎明”是诗人所歌唱的对象,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恬静的“黎明”的欣赏中,为了让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他做出了庄严郑重的选择。

升华土地情结。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情结,已使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深沉”一词也许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适应的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着沉重的省略号。省略号中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一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

(二)文本探究

朗读诗歌,思考下面的问题: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鸟儿歌唱了哪些事物?它们各象征什么?

【交流点拨】土地、河流、风、黎明。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2.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这些描写形象地展现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诗人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3.诗人为何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诗人虚拟“我是一只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自己;“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传达出“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物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

4.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交流点拨】主旨句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烘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这两句也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感的浓缩,喊出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三)语言赏析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应该”前面为什么加一个“也”字?“嘶哑”一词换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为什么?

【交流点拨】“也”字表明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主动请战于民族解放运动中。“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所以不能换。

2.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交流点拨】象征着诗人的鸟儿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鸟”的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这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课文试一试,相信你会写得很好。

【交流】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三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舟飞船……

篇13: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领悟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2、把握诗中的象征手法,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教学设想】

《我爱这土地》是一首短小而内涵丰富的抒情诗,象征手法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教学中将引导学生探究诗的意象,品味凝练精美意蕴深长的语言,由此理解其象征意义和思想内涵。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诗歌的特点,拟采用诵读、感悟的教学方法,通过“诵读感知―揣摩领悟―鉴赏熏陶”这三个层面的教学,引领学生研读诗作,建构意义,并获得审美教育。

本诗教学安排为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链接相关资料

1、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播放日军侵略中国的音像资料,由此进入学习情境。(也可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播放相关的歌曲来导入)

2、背景链接: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开始全面入侵中国,祖国山河沦陷,生灵涂炭,在这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中华儿女纷纷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之中。正是在此历史背景下,诗人艾青于1938年11月创作了《我爱这土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愤恨。

3、作者链接:

艾青(1910~1996),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29年赴法国学习绘画,并开始写诗。1932年回国,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因思想激进被捕入狱,在狱中写出了他的代表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建国后曾任《人民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二、诵读感知

1、诵读全诗:

学生诵读全诗,走进文本。可采用齐读、范读、随机(多媒体)跟读的形式。

2、整体感知:

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本诗:

⑴关于本诗的思想内容──这首诗以鸟儿眷恋土地作比,抒发了对祖国的挚爱深情,从而鼓舞人民为民族的解放而斗争。

⑵关于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

3、诵读指导:

为了增强诵读效果,进一步体会诗的思想感情,教师作适当的诵读指导:

使用普通话朗读;把握语气、语速,根据诗的思想内容,本诗朗读的语气、语速应是沉郁缓慢的;注意节奏和重音。

4、诵读评价:

要求学生带着对诗作的理解,有感情地诵读全诗,并根据诵读指导的要求对诵读情况进行评价(可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形式)。

三、揣摩领悟

1、把握象征手法:

了解什么是象征。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写作方法,本诗就运用了这种方法。

研讨具有象征性的意象。

学生找出诗中具有象征性的意象,联系写作背景探究它们的象征意义,然后交流明确:

土地──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不屈精神;

黎明──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2、品味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

学生自主探究,找出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评析、交流;教师与学生互动,并相机指导。

示例一: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句中的“也”和“嘶哑”用得好。“也”表达了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语气坚定,具有感染力;“嘶哑”用来形容鸟儿的歌唱,给人以悲壮淋漓之感,可以将此看作是诗人为抗日救亡而奔波呼号的形象。

示例二: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句诗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表达了中华民族在侵略者的铁蹄下正遭受着苦难。

示例三: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诗的结尾两句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直接抒发了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深化了诗的主题。

四、鉴赏熏陶

1、比较阅读,提高诗歌欣赏的能力:

要求学生将本诗与课后的阅读附文《中国的土地》作比较阅读,思考两首诗的异同,并在小组内交流:

⑴两首诗的相同处:

①这两首诗都以“土地”为抒情对象,表达了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②这两首诗都借助具体的意象来表达丰富的内涵。

⑵两首诗的不同处:

①背景不同,艾青的诗写于灾难深重的抗战时期,刘湛秋的诗写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②写法不同,艾青的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刘湛秋的诗是直抒胸臆。

2、配乐齐声朗读《我爱这土地》,体验诗歌的艺术之美。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一至二首艾青的诗,并作简要读书笔记。

篇14:《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重难点】

《我爱这土地》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学习这首诗歌,重在体验意象美,情感美,诵读是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无论是知识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实现,吟诵以感其情,吟诵以会其意,吟诵以领其韵,直至产生共鸣。也就是说,以语言为落脚点,通过反复诵读,把握作者寄予的思想感情,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与思想意蕴。

⑵ 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⑶ 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把握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2、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味诗人抒发的恋土深情,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唤起体验,读出情感

有人说,诗歌是无谱的音乐,欣赏音乐要用心聆听,整体感悟,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们不能把音乐拆成音符碎片来欣赏,诗歌阅读与欣赏也该这样,要注意对诗人整体情绪的判读。这一环节,由聆听歌曲或者引用爱国诗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了解背景和自由朗读中贴近作品贴近诗人,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1、播放歌曲《祖国之恋》或者用与爱国有关的古诗词导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对祖国的热爱。

2、自由朗读这首诗歌,感受诗人抒发的情感。

3、一首优秀的诗歌,往往会集中抒发人类的某种美好情感,而这种情感的爆发,可能有一个具体的诱因,比如受到欺负(杜甫的茅屋被风吹破,茅草被抢)或情绪受到触动(徐志摩告别心爱的康桥)。那么,你认为是什么诱因使艾青爆发出如此炽烈的爱国之情?

(根据诗歌创作的时间,学生应该能联系时代背景感受到诗人的创作激情。)

二、入情入境,读懂意象

(即“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

1、诗人是用怎样的方式来爱的?诗人用了“嘶哑”这个形容词,你会联想到怎样的形象?从中你体会到诗人什么样的情绪?”

2、诗人挚爱着的是一块怎样的土地?其歌唱的内容包括哪些?

学生交流后明确:(关键词句)

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四个意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就是通过这些意象和关键的修饰语来表达的,这些地方要读重音。

探究质疑。

3、诗人为什么把自己比作一只鸟,而不是一片云,一棵树?

提示: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个意象。《诗经》的第一首便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此后鸟的意象便逐渐具有了更多的意蕴,不单以双鸟、孤鸟来比喻欢爱相亲或者别离,更常常是一种不受羁绊、超然高举的自由生命的象征。搜索与“鸟”有关的诗句,读一读。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古诗十九首》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从此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文天祥《金陵驿》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

篇15:《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交流表达爱国主义感情的诗文名句,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这些不朽的诗篇,都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爱国志士发自内心的呼喊。今天,我们来学习同一题材的现代诗歌名篇《我爱这土地》。(板书:我爱这土地艾青)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解题,背景介绍

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四、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参考: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探讨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

第四步:朗读练习,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

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别齐读;

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第七步:背诵全诗。

《孙权劝学》导学提纲(鲁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案一体化《这就是我》(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鲁教版初中英语作文

初三下期鲁教版化学教学计划

拣麦穗(河大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人教(PEP)三年级英语上册知识

《悼念玛丽居里》(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高二化学组教学工作总结

初中语文《悼念玛丽居里》教学教案

鲁教版初三化学课件

《我爱这土地》(鲁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鲁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我爱这土地》(鲁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15篇)】相关文章:

高一地理教学教师工作计划2023-09-08

鲁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第六单元教案2023-05-07

鲁科版化学必修一提纲2023-08-14

初三教师年终述职报告2023-02-25

《飞红滴翠记黄山》自主感悟生活品牌教案(九年级必修教学案例)2023-08-20

教师初三述职报告2024-01-03

高中地理教学小论文2024-01-08

《岳阳楼记》教案 (鲁教版八年级上册)2022-06-22

鲁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四单元检测2023-05-27

高中地理小论文2023-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