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认识角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合集15篇)由网友“躺平小狗”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初步认识角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初步认识角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
一.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68页“认识角”。
二.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1.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通过观察、操作等教学活动,培养观察、操作、抽象思维等能力。
(3)在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2.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会用尺子画角,体会角是有大有小的,感悟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
3.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尺、活动角
4.学具准备:纸、尺子、长角形卡片,活动角
三.教学流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时间:1分钟)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新朋友,角,你们想认识它吗?(板书课题:初步认识角)在学习新课之前,让我们先来明确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简单明了,直入主题,亲切的儿童语言能具有亲和力,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 出示学习目标(时间:1分钟)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培养观察、操作、抽象思维等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
三 展开活动,学习新知(时间:30分钟)
1. 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1)展示角:角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给这些角脱掉漂亮的外衣,变成这样。(多媒体演示红领巾、扇子、闹钟、剪刀,将物体隐藏,出现三个角)(出示例1图).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设计意图:二年级学生感知能力差,让抽象图形,形成表象,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2)找角
师:同学们,除了大屏幕中的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或者在我们的教室,许多物体上都有角,请大家仔细看一看,认真找一找,把你看到的,找到的角说给你的同桌听,好吗?(同桌交流)
师:哪位小朋友愿意说说你找到了哪些角?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角有一定初步的感知时,再次巩固对角的初步理解,为突破重难点奠定基础。)
(3)认识角:
①谁能说说角是什么样的吗?
先让学生摸教师的三角形,摸任意一个角,感受一下角是怎样的,再自由发言,最后老师告诉学生:这个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②学生任意摸摸身边的角,边摸边说角的各部分名称,从而巩固角的各部分名称。
③小结:原来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边讲边屏幕板演)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突破重点。)
(4)判断角
角爷爷过生日,设宴请客,客人都是角家族的成员,瞧,这些图形都说自己是角,赶来参加宴会,小朋友,快帮帮角爷爷,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2.、动手实践,感知角的大小。
(1)折角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准备的纸,动动脑筋,看谁能用手中的纸折出一个角。(同桌交流)(投影学生折的角)
(2)认识角的大小
.课前老师给每组发了一个活动的角,请大家拿出来,
(一) 出示学习指导(共10分钟)
学习指导:
步骤一:拉一拉角的两边,看看角的变化。
步骤二:讨论:想一想,什么情况下角会变大,什么情况下角会变小?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二)汇报交流:
1.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师引导:原来角是有大小之分的,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有关系,张开的口大,这个角就大,张开的口小,这个角就小,那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有关系吗?(相应出示幻灯片填空: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有关系,张开的口(大),这个角就(大),张开的口(小),这个角就(小)。)。
2.比大小:老师也做了两个角,分别是蓝角和红角,(多媒体出示两个大小相等,边的长度不同的角),你们觉得老师做的怎么样?猜一猜哪个角大?瞧!哥俩在争吵呢?他们在吵什么呢!结果如何,让我们赶快去看看吧!得出小结:( 角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然后出示《儿歌》,帮助学生记忆。
3.认真观察,体验画角。
教师示范画角,学生模仿用手在纸上画角。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环节来突出难点)
四.巩固练习,拓展新知。(时间:6分钟)
1.讲述蓝猫去梦幻乐园的故事,看到这样几个字母:MFT,原来这是一个密码,只要找出这里面有几个角,洞门就会打开,你能帮帮他吗?
2.蓝猫进入梦幻乐园:
(1)游戏:射篮球(数出下面图形有几个角和几条边)
(2)拓展题:坐火箭:给你一个长方形,只能剪一刀,现在有几个角?
(设计意图:巩固对角的认识。)
五.课堂小结,升华新知。(时间:1分钟)
小朋友,你们今天学得开心吗?请闭上眼睛想想,你今天学会了什么?谁表现得最好。
(设计意图:再次巩固学习这一课的新知。)
六.课后作业:(时间:1分钟)我们今天认识了角,请同学们回去仔细观察一下,你还见过哪些地方有角,听说过哪里有角,明天跟老师或同学们分享一下,好吗?(设计意图:巩固本课学习的新知)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边
记作:
读作:角1
角的大小跟边张开的程度有关系:张开的口大,这个角就大,
张开的口小,这个角就小
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
篇2:除法的初步认识2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
教科书第77~78页例3、例4、课堂活动第3题及练习十五的第3~5题。
教学目标分析:
1.能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结合具体的情境通过操作求出除法算式的商。
2.在分一分求商的操作活动中发展数感,培养直觉思维,体验猜测验证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习者特征分析:
在理解平均分,除法意义基础上,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能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12根跳绳,15枝花,3个花瓶(可用杯子代替)。
学具: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主要活动 内容调整 设计意图
一、谈话引入
二、自主探索
三、巩固运用
四、反思小结 教师: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除法,今天我们就用除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除法可以用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呢?
学生:平均分的问题都可以用除法来解决。
1.教学例3
教师:班上要组建一个跳绳兴趣小队,需要12个人参加,每3人一组,可以分成几个组?这个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解决吗?为什么?怎样写算式?
学生:12÷3。
教师:猜一猜,可以分成几个小组?有的可能直觉地感到4个小组就可以了,有的可能把12和3结合起来思考,想几个3合起来是12。不管哪种思考均应给予肯定。
教师:你们猜得对不对呢?请用小棒分一分。把分的结果写在后边。
教师抽学生说算式的意义。12÷4,12÷6它们的商是多少呢?请你先猜一猜,再用小棒分一分。把分的结果写在等号后面。
教师:把这几个除法算式按除数的多少排一排,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一个除法算式里的3个数也像加减法算式一样有自己的名字。你能给它们取个名字吗?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后,教师指出:在数学上,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等号后面的数是商。根据你的理解,被除数表示什么?除数表示什么?商表示什么?
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不要求完整、规范。
2.教学例4
(出示15枝花,3个花瓶)教师:为了布置教室,需要3瓶花,要把这些花平均插在3个花瓶里,猜一猜,每个花瓶里插几枝花?学生自由猜测。学生可能根据每瓶花大致的多少猜测每个花瓶里插几枝花,也可能把15和3结合起来,想3个几合起来是15。
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列式?学生用圆片代替花瓶,小棒代替花摆一摆,再写出除法算式的商。
3.验证结合
15枝花和3个花瓶想“15÷3”表示什么意思,估计商是多少。再用小棒分一分进行验证。
练习:
(1)教科书第80页第3,4题,第81页第5题。
(2)你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学生说出问题,其余同学用除法算式解决。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又有哪些新的收获?
篇3:认识角 教案教学设计(冀教版二年级下册)
南和县福和希望小学 周丹丹
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第三册第30~32页。
教学目标:
1.经历动手操作做角、画角、认识角在常用物品上找角的过程。
2.知道角有1个顶点、2条边,知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能辨认角,能在物品图片上找到角,并画角。
3.在用小棒拼角、用活动做角、用纸折角等活动中,积累学习经验,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
教学方案: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一、操作感知
1.师生谈话,引出用小棒拼图形,先讨论“拼”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想一想用4根小棒能拼成一个什么图形?再动手拼,最后交流拼出的图形。
用小棒拼图形是学生喜欢的活动,用4根小棒拼图形是学生熟悉的,先想一想,再动手拼,一方面激发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用小棒拼图形,高兴吗?知道“拼”是什么意思吗?
生:一根接一根的连在一起。
师:想一想,用4根小棒能拼出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动手拼一拼,看一看和你想的一样吗?
学生动手拼,然后交流。把正方形展示出来。
如果学生拼出菱形(平行四边形),告诉学生图形的名称。
2. 让学生拿出3根小棒拼成一个图形。并交流拼成了哪些图形,使学生了解3根小棒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 用3根小棒拼出一个三角形,为认识角生成对此的素材。 师:请同学们用3根小棒,看一看能拼成什么图形?
学生拼完后,全班交流,如果学生拼出开口的图形,如, ,先给予肯定。然后,指导学生把开口拼在一起,成一个三角形,把三角形展示出来。
3.让学生拿出2根小棒拼成一个图形并交流拼成了哪些图形。
在学生操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感受用2根小棒拼成的图形都是“开口”的。 师:用4根小棒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用3根小棒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用2根小棒,你又能拼成什么图形呢?试一试!
学生自由拼图,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拼摆。
师:谁愿意展示自己拼成的图形?
学生在投影或磁力板上摆角,展示4-5名学生拼成的开口方向不同,大小不同角。∧∠∨>┌ ……)
4.比较用4根小棒、3根小棒拼成的图形与2根小棒拼成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在充分感知、比较的基础上初步认识角,有利于学生建立角的表象。 师:请同学们观察用小棒拼出的这些图形,你发现用2根小棒拼成的图形与正方形、三角形有什么不同?
学生可能回答:这样的图形是敞口的;正方形、三角形都是围起来的图形……
只要学生的回答意思对,教师就要给予肯定。
5.教师简单小结,同时,告诉学生:2根小棒可以拼成一个角,初步认识角。 师:同学们说得对,正方形、三角形都是用小棒围起来的图形,数学上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封闭图形,也就是没有口的图形。(指着学生拼成的各种形状的角)像这样用2根小棒拼成的图形叫做角。
板书课题:角
二、初步认识角
1.让学生观察拼出的角,说一说有什么共同点。
观察、发现图形的共同点,为认识角以及各部分名称做准备。
师:观察用小棒拼出的这些角,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用2根小棒,都有一个对接的点。
如果学生说出:角有一个顶点、2条边,给予表扬。
2.教师结合小棒拼成的图画角,并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然后,认识角有1个顶点、2条边。 从具体到抽象,形成清晰的角的表象,建立有关角的空间观念。 师:角的这些特点,我们可以在角的图形上表示出来。这样画:先画出两根小棒拼在一起的点,再从这个点画出两条直的线表示小棒。
教师边讲边画出一个角。
师:在数学上,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从顶点画出的两条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边讲边在图上标出顶点和边。
师:现在,谁能用角的各部分名称说一说角的共同点。
生:角有一个顶点、2条边。
三、角的大小。
1.师生共同做活动角。
利用活动角做出大小不同的角,生成课程素材。
师:我们初步认识了角,知道角有一个顶点、2条边,角是一个开口的图形。现在,我们用两条硬纸板和一个图钉,做一个活动的角。
师生共同做活动角。
2.转动活动角,形成大小不同的角,并画出这些角,标上角度符号。
转动活动角,再画出大小不同的角,为下面比较角的大小做铺垫。 师:同学们,看老师转动手中的活动角,看一看有什么发现?
生1:老师我发现这个角会动。
生2:我发现转动活动角的一边可以形成许多角,形成的角开口不一样大。
生3:形成角的大小不同……
师:好,请同学们一起跟老师画出几个角。
教师转一个角,照样子画一个角,画出大小不同的角。并在图上画出角度线。
3.让学生指出画的角的各部分名称。 巩固对角的认识。 师:你能指出每个角的顶点和边吗?用手比划一下每个角。
再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指一指。
4.先让学生指出画出的角,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再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使学生了解,角的两条边开口越大,角就越大;反之,角就越小。角的大小与角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在充分操作、观察、讨论的过程中,使学生形象直观地体验和了解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的各部分,知道角是一个开口的图形。那么,你们知道我们画的这些角,哪个大,哪个小吗?
学生先指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再说明理由。使学生了解“角的两边开口越大,角越大,”反之角越小。
师:同学们,现在老师把这个较小角的两条边延长,观察一下,这个角变大了没有?为什么?
生:这个角没有变大,因为两条边延长后,顶点那角度并没变。
师:那么,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和什么没有关系。
生: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与开口的大小有关。
学生说不出,教师参与讨论得出。
5.用纸折角。让学生用纸折角,指一指角的顶点和边,同桌的同学比一比,谁折的角大。全班交流,展示自己折出的角,并说一说是怎样折的。
在学生折纸、比较、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角的顶点和边,再一次直观认识到角的大小,增强学生对角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演示,显示学生个性化的折法,有利于学生学习,同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试着用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试一试!
先让学生独立折角,教师注意指导。如果发现学生独立折角有困难,教师可以先示范,再让学生折。
师:同桌比一比谁折的角大?指出角的顶点和边给同桌看。
师:谁愿意到前边把你们折的角展示给大家?
让学生边展示边指出角的顶点和边。然后比较角的大小。
生1:我折的角大,因为我这个角的开口比他那个角的开口大。
生2;我折的角小,因为我这个角的开口比他那个角的开口小。
可以多请几组同学到前面比较。
四、找生活中的角
提出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物品上有角的问题,鼓励学生回答。如果学生说的角是身边的,可以让学生指一指。
通过找熟悉物品中的角,了解现实生活中处处有角,角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并知道了怎样比较角的大小。谁能说一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哪些物品上有角?
让学生充分交流,不准确的,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可能回答:桌子的面上有角,这是顶点,这是边(边指边说);书的封面上有4个角;红领巾上有3个角;国旗的五角星上有5个角。钟表的时针和分针组成角……如果学生说:桌子上有角,黑板上有角……教师要注意纠正。
五、用工具画角
1.教师先示范画角,边画边告诉学生画角的步骤和方法。
学会画角是数学学习的基本要求,先由教师示范画角,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把画角、角的大小比较等知识整合在一起,进一步认识角,建立有关角的空间观念。
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角,你们想学会怎样画角吗?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画角,学生观察。
2.鼓励学生自己试着画出三个大小不同的角,再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能自己试着画出三个大小不同的角吗?试一试。
学生试着画角,然后同桌交流互相评价。
六、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同桌边操作折扇边画角,画完后互相交流评价,并说一说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比较角的大小,知道角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把操作和画角融合在一起。
师:课前每桌都准备了一把纸扇,你们把纸扇慢慢打开,然后根据纸扇打开的程度,画出大小不同的角,边做边画,能行吗?(画完后,同桌互相交流,互相评价。)
2.练一练第2题,提出判断第2题的要求,让学生判断并说明是怎样判断的。 巩固对角的认识。 师:打开书看“练一练”第2题,谁来回答?要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生1:第3个图不是,因为这个图中没有角。
生2:这个图是一条线,而且不直。
3.练一练第3题,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对在一幅画上画出多个角的同学给以激励性评价。 巩固对角的认识。 师:看第3题,在下面物品的图片上找角,并画出来。自己先找一找,看谁找的好!
七、问题讨论
提出“问题讨论”中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可先小组讨论一下,再交流,重点说一说第三个图中有没有角,并说出理由。
通过学生的判断方法,了解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情况。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个图形,图中各有几个角?先在小组内讨论讨论。
篇4:专心致志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认字17个,会写9个,继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感悟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懂得立志后应该付诸行动,努力去实现目标做出一番成绩。
3、激发学生学习居里夫人专心致志学习的精神。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只有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获取,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交流资料。
1、板书课题:专心致志,全班齐读。
认读生字“致”,再说说“专心致志”是什么意思?
2、通过预习,知道课文写的是谁“专心致志”吗?
说一说,你对居里夫人有哪些了解?
(继续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初步了解居里夫人“对人类的贡献”。)
出示词语:“贡献”,让学生认读。
(“时时处处”识字,不仅在生活中需要,遇到课堂教学中每一个可以利用的契机时也都应有这样的意识,以力求实现识字、阅读、思维的整体推进。)
3、居里夫人小时候是怎样“专心致志”学习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会的生字圈出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独立认读。
(综合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摸字游戏,检查认读生字的情况。
3、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对居里夫人又有哪些新的了解?
(通过初读,既能了解学生独立识字的情况,又能使学生对居里夫人以及课文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
三、合作交流,细读感悟。
1、默读课文,想一想玛丽亚是怎样“专心致志”学习的?把自己认为印象深刻的词语用笔划一划,再和小组同学交流交流。
(阅读是理解、体验、感悟的过程,要感悟就必须抓住语言文字。低年级,应着眼于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感悟。特别是阅读习惯的培养,更应从低年级就开始抓起。使学生逐步养成边读边想、边动笔标记的好习惯。)
2、集中汇报讨论,请小组代表说说自己小组的认识。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相机补充或发表不同的意见。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有重点指导点拨,使学生从以下四方面认识“玛丽亚是怎样专心致志学习的。”
①玛丽亚家里“人多”、“很热闹”,但她“从来不受干扰”。(“兄弟姐妹五个”;“还收了些寄宿生”。)
②为对付嘈杂声音,玛丽亚用“防御工事”。(“防御工事”一般指什么?用在什么地方?玛丽亚的“防御工事”是什么?“拿”、“坐”、“支”、“掩”几个动词的理解,可让学生通过做动作表演,直观感受。)
③读书达到忘我和忽略周围一切的地步。(“只要过一会儿……就用不着了。”“已经听不见屋里的声音了。”)
④姐姐和朋友们想方设法打扰,“也不能吸引玛丽亚去看一眼”。(“大声吵闹”、“叫嚷半天”。)
(交流中,学生能互相启发的,教师就不要急于送出答案,剥夺学生思维的权利。点拨要点拨在学生的需要处、矛盾处、困惑处,使学生能真正获得有效的阅读方法,提高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看到玛丽亚这样专心致志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想说点什么?
找出最佩服玛丽亚专心学习的语句,读初钦佩的语气。
(鼓励学生联系自己,感悟中心。在学生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与作品共鸣的基础上再有感情朗读,力求使学生读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4、凭着这种专心致志的精神,玛丽亚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学生发言后再出示词语:“金质奖章”、“诺贝尔奖”,让学生认读。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学了《专心致志》这课,你有哪些收获?(立志后更应该懂得怎样去做。)
2、你也想做一个专心致志学习的孩子吗?你打算从哪儿做起?把你最想做的一个方面写在小字条上,贴在你经常能看到的地方,让它时刻提醒自己。
(与阅读教学紧密联系的写话练习,既可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又能使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写。真正实现读写结合、学以致用的目的。)
[专心致志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
篇5:《南辕北辙》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十个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寓意,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知道要听众朋友的提醒和忠告。
教学重点
1、认识十三年生字,会写十个生字。
2、理解课文寓意。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准备生字卡,写字卡。
一、导入
吸引学生,请一名学生向相反方向取一物品,学生们会立即发现老所指方向有误,追问为什么取不到,由此引出本文,在古时候也有这样的一个人,他要去的地方在南方,偏要往北走,现在我们就一起看看他,出示课题。
二、新课
(一)自学
1、自读。轻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住他们。
2、正音,指名读,注意听准字音。
3、互检,同桌互相读,检查字音。
(二)识字
1、把你认识的生字卡找出来,贴到黑板上,并读给大家听一听。
2、一起给生字扩词,看谁想出来的多。
3、在小组内以游戏形式读一读,考一考。
(三)写字
1、观察。仔细观察字形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出你认为难写的地方,提醒大家来注意。
2、指导,就小朋友们提出的难点,老师进行指导,其他字学生对照田字格自己写。
3、评价,自评,互评想结合。
(四)交流
1、解题。看图解题,结合图理解“辕”和“辙”
2、自学。自读课文,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借助工具书找答案。
3、交流
(1)小组内读课文,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2)组内交流,解决问题。
4、汇报
(1)小组内喜欢的形式汇报朗读,可以分角色,加动作。
(2)交流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5、练习
(1)故事中这个去南方却住北走,他的朋友向他提出忠告,他却不肯接受,这种顽固坚持自己的想法,不听取别人意见的人,用一个四字成语形容应该叫什么?你还知道其他的四字成语吗?
(2)这个人这样固执,走错了方向,能到达他要去的地方吗,为什么呢,他的马很好吗,请试着用“虽然可”来解释其他两项优势,换成“尽管但是”读读看,意思有没有改变。
(3)无论条件多么好,他的方向走错了,也永远不会到达他要去的地方,所以我们不管做什么都要先弄清方向,不然就不能到达目的地,就成了南辕北辙,你能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吗,(可以往后推,给学生机会去观察发现然后再说)。
[《南辕北辙》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
篇6:《南辕北辙》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理解句意,读懂《南辕北辙》的故事内容,体会其中的道理。
2、通过自学质疑、讨论解疑、兴趣表演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素养。
教学重点:理解《南辕北辙》故事内容,认识其中的道理。
教学难点:体会、领悟道理。
教学过程:
一、自学质疑
1、自由阅读,个人质疑。
①可质疑词句意以及个人想了解的问题。
②个别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阅读。
2、学生说问题,教师归纳问题。
词义:盘缠硬要问题:“南辕北辙”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南辕北辙》中那个做车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朋友又是怎么想的?谁想法对?为什么?
3、组织阅读课文。
①齐读
②自由读
③个别指导
二、讨论解疑
1、随机阅读,结合课文,联系实际理解词义。
盘缠(路费)硬要(一定要)
2、通读课文,进一步认知课文。(读中思考问题)
3、学习小组组织讨论。
⑴组长负责结合组员。
⑵针对问题讨论,组长归纳小组意见。
⑶选代表作答。(可以把这个机会让给胆小的同学,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小组汇报、讲读课文
1、组员汇报形式(自由选):读文作答口头说答自由表演
2、评点讲析
⑴动画演示故事梗概。(结合演示评析学生作答内容,加深对课文的了解。)
⑵自由阅读、分角色阅读,理解问题。
A角色:坐车人
B角色:朋友
⑶结合课件动画、生活实际,认知“坐车人”和“朋友”谁对谁错。
课件片段说明(动画展示)北▲
结果:离楚国越来越远
南▼(楚国)
3、引申阐发道理
⑴总结故事内容,复述故事。
⑵讲说道理,理解“南辕北辙”词义。
本来要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⑶结合实际、课件演示深刻理解故事。
告诉我们做事要明确方向,如果方向错了,无论条件多好,也不能到达目的。
四、兴趣表演、加深理解
1、自由阅读,指名复述。
2、小组结合,导演故事。
①分担角色
②人物语言、动作、表情
3、总结小评,启发教育。
做事要明确方向不能背道而驰。听取别人善意的意见。
五、作业布置
1、把《南辕北辙》故事讲给别人听。
2、搜集古代寓言故事。
[《南辕北辙》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
篇7:专心致志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认字17个,会写9个,继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感悟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懂得立志后应该付诸行动,努力去实现目标做出一番成绩。
3、激发学生学习居里夫人专心致志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并在感悟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懂得立志后应该付诸行动,努力去实现目标做出一番成绩。
2、激发学生学习居里夫人专心致志学习的精神。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手段
课件、生字词卡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谈话
1、了解居里夫人。把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居里夫人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听。
2、提示课题。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居里夫人小时候的故事。
3、设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新课
(一)自学
自主读课文,鼓励学生独立阅读识字。
1、自读识字。遇到不认识的字运用学过的方法独立解决。
2、识字反馈。把自己认识的字读给同桌听,度做一次小老师考考别人,同桌记载下认字的情况,反馈后老师要了解全班认字的情况。
3、朗读带有生字的词语,检查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认字的情况。
(二)写字
1、认读生字卡并扩词
2、独立书写。
3、评价反馈。
自评,分三个等级:好、较好、再努力
互评。同桌或小组互检互查中,帮助个别学生纠正错别字。
展示。小组推荐优秀作业或自荐进步作业给予学生交流展示机会。鼓励学生在认字基础上正确美观书写。
(三)交流
在读中解惑,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
1、充分自读,加强自主实践。
识字、写字又快又好!相信课文也一定会读得正确!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2、读议结合,体会可贵精神。
引导读议,理解含义。
深入读书,创造表达。
第二、三自然段是学生抓住重点、突出难点的关键学习环节。
画:能够表现玛丽亚专心致志学习的词语或句子。
说: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玛丽亚是怎样做的。
读:把你对玛丽亚的钦佩之情读出来。
议:从玛丽亚的言行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任何志向,都要靠努力去做才能实现。
(四)欣赏
拓宽知识,升华情感体验。
课件演示居里夫人的生平资料片。
“理想的琴键,只有扣动奋斗的琴弦,才能奏出人生美好而动听的乐章。”这是《居里夫人传》中的一句话,很多人把它当做座右铭,激励自己实现理想。把这句话送给你们,让我们用不懈的努力实现自己远大的志向吧!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读中感悟故事中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
(一)交流
读议结合,加强实践,创造互动空间。
1、朗读课文,感悟故事中的深刻道理。
2、联系自我,说说为了实现志向你会怎样做?
3、课外阅读,加深理解。
(1)自读童话《爱写诗的小螃蟹》。
(2)讨论问题:小螃蟹为什么哭得很开心?你有和小螃蟹一样的经历吗?
(3)交流点拨,使学生明白:要实现愿望,应该坚持不懈地努力,即使暂时失败,或者别人不承认,也不要放弃。对于二年级的孩子,应该懂得自己不能总是听赞扬和鼓励的话,谁都可能有失败,重要的是“坚持”下去。
(4)分角色配乐读文。
(5)自选练习,可以在日记里写下自己的想法或类似的经历。
(二)练习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贡献 吵闹 亚军 致力
2、找成语。
专心致志 ()()()
本单元的成语有:浓眉大眼、日月星辰、筋疲力尽、恼羞成怒
10-14单元的成语有:自言自语、一干二净、隐隐约约、五颜六色等。
练习设计
读一读《爱写诗的小螃蟹》,把这个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再请他们评一评。
板书设计
掩耳对待
金质奖章
专心致志 吵 闹
诺贝尔奖
不能吸引
[专心致志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
篇8:《山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上山人急切和欣喜的心情。
2、学会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及组成的新词,学习认读字。
3、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了解山寨的位置和周围的环境,以及山路的蜿蜒绵长,体会上山人的急切和欣喜的心情。
2、理解山路是盘旋、时隐时现的,补充课文中的插图。
三、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认识生字、词。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上山人的急切和欣喜的心情。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
二、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三、教学过程
(一)导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诗歌。
板书课题:山寨
注意撜瘮的读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认读。
(1)指名认读。读正确,大家跟读;读错误,第二个同学帮助纠正。
(2)同桌互读检查。
同学们已经和生字宝宝成为好朋友。认我们把它们送回家。
2、自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标画小节。
3、指名读诗歌。想想这首诗主要是写什么?
(三)学习诗歌
1、学习第一小节。
⑴、指名读第一小节。想想这节共有几句话?每句话都讲什么?
⑵、请两个学生分别读两句话,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⑶、指导读出语气。
2、学习第二小节
⑴、自读第二小节,提出不懂的问题。
⑵、围绕这个问题,分组讨论。
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3、学习第三小节
⑴、提出不懂的问题。(摿终谑餮跀是什么意思?)
⑵、借助观察插图理解这个词的意思是绿树掩映,找不到寨门。
⑶、补充山路的插图。学生边理解边画
(四)、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1、配乐,学生自己练。
2、指名汇***读,师生评议。
3、同桌互相试背。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学会本课的生字及新词。
正确规范的书写生字。
二、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三、教学过程
㈠、检查复习
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㈡、教学识字、写字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接龙读。
2、学生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识记字形。
3、集中交
4、学生书写生字,老师及时进行反馈。
㈢、扩词练习
鼓励学生充分说。
烟:烟花浓烟烟火
弯:弯腰弯月弯路
唤:呼唤唤起唤醒
挂:挂号挂件挂面
四、板书设计:
炊烟袅袅
山寨 山路曲折 急切、欣喜
绿树掩映
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
古诗《华山》,自读短文
二、教学过程
㈠、学习古诗
1、观察图画。画上有谁在干什么?
2、利用拼音自学古诗。
提出自读要求。
师巡视辅导。照顾个别学生,帮助他读准生字的读音,安排学生开展互动学习。
3、检查自读情况。
4、讨论:这首诗讲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组内讨论解决。
5、组织学生进行提问,解疑,理解诗文。教师从旁点拨,指导朗读。使迅速理解华山奇拔俊秀、高入云端、气势磅礴的特点。
㈡、自读短文
师:你们爱山吗?美丽的大自然总是吸引着人们,给人以无数的蒙。古时候的人爱山、写山、赞美山;现代的小朋友也爱山、写山、赞美山,想看看一位住在山里的孩子笔下的山吗?
1、自主学习提出自学要求。
2、交流: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教师可做引导和点拨。
3、范读
4、朗读比赛,思考作者看山时想到了什么?
5、你喜欢这座山吗?喜欢山里的哪一季?想对它说点什么吗?愿意把它画下来的孩子可以画。
㈢、发散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带有撋綌字的词语或写山的古诗和文章?
㈣、本课小结
咱们一起欣赏了两篇和山有关的文章:一篇是宋代寇准对华山的描写,一篇是现代作家贺兴安小时候对山的向往。孩子们收集了好些和山有关的词语或文章,相信你写出来的山也一定很美。
㈤、板书设计
华山 夏天满山苍翠
只有天在上, 冬天白雪覆盖
更无山与齐。 看山 春天郁郁葱葱
举头红日近, 秋天红叶点缀其中
回首白云低。
[《山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
篇9:《山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
教材依据:
《山寨》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课文描写了上山寨路上的景象,使学生
体验山寨的美丽与神奇,从而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设计思想:
依据《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入情
入境,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感受山寨之美,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山寨”的朦胧和美丽。
2、学人4个生字,学写8个生字,练习自学形声字。
3、通过朗读、背诵,学习句式“分明(明明)是……,怎么……”。
4、借助课文的语句,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感受上山寨路上的景色,体验山寨的美丽与神奇。
教学准备:彩色笔、山寨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我国有许多少数民族,他们大多聚居在山区,他们生活的地方丛林掩映、绿树环绕。你们想去到
那里拜访一下吗?今天我们就一期走进美丽的山寨去看一看。(板书课题,随题识字:寨)
2、观看山寨图片。
3、说说山寨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让我们走进文中再次感受山寨之美吧。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入情入境,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
,体会山寨之美的独特性。】
二、感知课文
1、自由试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反馈:
1)用爬山闯关游戏检测生字词:山寨、飘起、炊烟、七拐八弯、林遮树掩、青藤、、汪汪(指名读
,集体正音,开火车读、齐读。)
句:多亏小狗几声汪汪,才把客人唤到门前。试着用多亏说句话。
【设计意图:用闯关游戏调动学习积极性,以此来热身准备到山寨走一走,看一看。“多亏”是虚
词,单独学习不易记忆,宜在语句中学习。】
2) 指名读课文,正音纠错。
3) 全班齐读全文。
三、理解并感悟课文,进一步体会山寨之美。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边读边思考,请找一找文中直接描写山寨的句子。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了解:课文题为何是“山寨”,写的却是去山寨路上的景象。】
2、细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提问:看到飘起的炊烟,使人以为山寨与我们相隔的距离怎样?第二句又说“哪
知道上山下山,一走就是半天”,为什么会这样呢?你觉得这一段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自
由读,指名读)
【设计意图:因为山林茂密,山路被密林掩映,从课文的插图中看不到弯曲的山路。要启发学生通
过朗读“上山下山”“一走就是半天”“七拐八弯”“左转右转”等词句中,想象山路的曲折盘旋
、忽隐忽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指名读第二段,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看起来山寨近在眼前,却一走就是半天,这与山路的什么特点有关?
为什么到了寨边,又一户人家都不见呢?
怎么读出上山人这有点失望和感到奇怪的语气?(自由读,小组赛读)
【设计意图:读的特别好的同学往往会独立朗读,不太自信的同学可能以小组为单位参赛朗读,自
由的朗读形式可调动每个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的感官在文字中停留,让优美而富有情趣的文字
触及孩子的心灵,使仅仅从图片或媒体上了解山的孩子们,体会山的特点、山路的特点、山寨的特
点。】
3)指名读第三段,提问:“到处林遮树掩、青藤垂挂屋檐”这两句说明了山寨的什么特点?
4)观看图片,体会“到处林遮树掩、青藤垂挂屋檐”的感觉。
这样的情景使人几乎看不到人家,客人又是怎样找到门前的呢?怎么读出这惊喜的感觉,谁试试?
(自由读,指名读)
【设计意图:把学词语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什么是“青藤”?许多学生都不知道,通过观赏画面
,学生形象感知了事物,获得了感性的体验,认知世界得到了丰富。对于生活在平原地区的学生,
要鼓励学生反复朗读,边读边思考,自主提问】
5)学过这首小诗后,你能在书上的插图中画出诗里所写的山路吗?想一想,这样的山路是什么样子
的?同桌合作,用铅笔试着画一画。
【设计意图:本课有一幅插图,因为画的是远景,所以没有展现画的主题--山路,为给学生留下
想象的空间。教师不必要求学生画得像,而应要求画得符合诗意:山路应当是盘旋的,时隐时现,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四、走了这么长时间大家一定很累了吧,想不想到山民家中去歇歇脚?
出示少数民族山寨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欣赏,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农家院落及屋内的特点
【设计意图:欣赏图片感受农家院落、屋内的特点,拓展学习空间,练习口语交际。】
五、朗读全文,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山寨》短小简洁,适合背诵,更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学生轻松、快乐地近入本
单元的学习之中。】
六、拓展阅读与训练:
自读《盘山公路》畅谈学习体会,向别人介绍山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在于很好地考虑教学的内容、过程和学生的个体需要,而且也能够根据学
生的知识背景和经验,有意识地对“教什么”和“怎样教”做出选择,并且,对于扩大学生的信息
量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此设计较好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了学生的差异。其最大的特点是:允许选择, 自主
决定。让学生去选择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让学生选择最佳的合作伙伴,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
汇报方式,表现了对学生极大的信任。信任,就是最好的尊重。
二、注重词语积累。
词语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然而传统的词语教学只在“训练”上下功夫,内容比
较枯燥,形式比较单一,难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何优化词语教学呢?那就是让学生在具体可
感的情境中学词语。首先把6个生字词揉合在“寻找山寨”这一具体的情境中,并随着画面的推移,
依次出现相应的词语;再让学生美读词语,读出自己的感受;然后引导学生边读词语边想情境。先
让学生猜,再让学生通过看图片、资料悟,进而让学生想,最后让学生用。理性与感性相结合、学
用结合,达到学以致用。
我们常说,厚积薄发,没有深厚的语言及文化积累,薄发就勉为其难了,丰富的语感是在长期的语
言感悟中积淀而成的。于是本节课着重语言积累,把学词语与积淀语感结合起来,,对词语的感性
理解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感受、想像,学生对“七拐八弯”“林遮树掩”等词语的理解
绝非简单的字义理解所能比拟的,而这些形象的理解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语感。如理解“林遮树掩”
这一个词,并不是让学生查词典,把它的意思生搬硬拉的让学生理解,而是使词语润物细无声地扎
根于让学生的心。
把学词语与感情朗读结合起来。案例中,教师让学生在情境中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是读好词
语乃至读好句子、篇章的重要方法,相信几经练习,学生的朗读能力势必会迅速提高。
三、注重培养能力。
这首短诗描写了山寨路上的景象。上山寨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看着近走着远。山区的学生学习
这首诗,不必分析其中的道理,可以把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对照诗中的描写,体会诗意。而对于平原
地区的学生来讲,则应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自己提出问题,通过讨论,理解诗的意境。课文中的
插图故意没有展现画的主角--山路,为的是让学生边读课文边画,边理解。学生虽然画得不像,
但是意思到位:山路盘曲,时隐时现,“抖着蛇行,明火可见”。充分体现了对课文的理解。
[《山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
篇10:一元、角、分与小数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申晋良0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2、经历比较商品单价高低贵.......的过程,学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3、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
4、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与同伴交流,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我们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加、减法以及学习了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并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作为学习小数的形象支撑,让我们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数的含义,比较小数的大小,在探究中学习小数的加、减法。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的学习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三、教学建议
1、教学时紧密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首先,读懂商品标价牌是购物必需的知识技能。会用元、角、分说明用小数表示的商品价格,是理解小数意义的一个标志。认、读、写小数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为背景,并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的。
2、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货比三家”要放手让学生想办法独立去解决“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的问题,并进行交流,与同伴分享各自不同的策略;切忌包办代替,把某一种策略归纳为知识点灌输给学生,禁锢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的见解或质疑。
3、要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习加减法计算结合起来。学生第一次学习小数加法是结合“买书”的情境,务必要在讨论小数加法的多种算法的过程中,揭示这些不同算法的共性,即相同单位(数位)的数才能相加。这也是理解小数相加时,小数点要对齐的根据。只要理解了这一点,就为学生打通了把整数加减法的经验向小数加减法迁移的大道。
4、整个单元的教学要逐步扩大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买书”一课,在教师的指导下,侧重理解了小数加法的算理和算法后,应该把小数减法的问题交给学生独立去解决。
案例1
《买文具》教学实录(一)
教学目标:
1、结合买文具的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2、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认读写简单的小数,难点是明确小数的意义与特征。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第2页的情境图;第2页试一试。
学生准备:剪下课本附页中的人民币图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以前买过东西吗?
生:买过。
师:都买过些什么?
生1:买过盐。
生2:买过铅笔。
生3:买过瓜子。
……
师:那么你能说出它们的加格吗?
生1:铅笔1角钱一支。
生2:一包瓜子5角钱。
生3:本子3角钱一个。
……
师:可见,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那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文具商店看一看买文具好吗?
生:好!
(师板书课题,出示情境图:文具商店里:铅笔0.5元,尺子1.06元,笔记本3.50元,水彩笔16.85元)
二、学习新知:
1、师:请同学们仔细看图,你能从图中了解到些什么呢?
(生观察后回答)
师:你们知道每种文具的单价是几元几角几分吗?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把你的想法互相说一说。
(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生:铅笔0.50元,也就是5角;尺子1.06元,也就是1元零6分……
2、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想一下 ,价格标牌上的数与元角分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1)小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2)小组汇报。新课标第一网
(3)教师小结。
3、师:现在我们来看一下0.5、1.06、3.06、16.85、8.00这些数与以前学过的数一样吗?为什么?
生:不同,因为有个点。
师:非常好,所以我们把这样的数叫小数,中间的点叫小数点。
4、师:小数该怎样读、怎样写呢?
(1)自学课本。
(2)指明回答,师适当补充。
5、师:有位售货员叔叔不小心把笔记本标价牌上的小数点位置点错了,3.50元写成了0.35元,这样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
(1)小组讨论。
(2)指名说一说,教师小结,特别强调小数点的重要性。
三、 固练习:
1、填一填,相信你能行。
2、出示投影:
1 张 5 元
4 张 1角
1 枚 1分 1 张 10元
1 张 2元
1 张 5角 1 张 2 元
4 枚 1 分
元 角 分
是 元 元 角 分
是 元 元 角 分
是 元
(1)学生独立解答。
(2)指明说,师总结。
3、说一说
统计年本学期教科书的年价格,并与同伴说一说。
例如:数学7.40元,也就是7元4角。
4、游戏
用附页1中的人民币游戏,同桌一组,一个说元角分,一个用小数表示。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知道了什么是小数。
生2:我学习会了小数的读法、写法。
生3:……
板书设计:
买文具
像3.50、1.06、16.85……这样的数叫小数。
16.85
小数点 读作:十六点八五
案例2
《买 文 具》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2、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3、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4、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具学具准备:情景图,人民币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自己买过东西?买过什么?花了多少钱?(让学生自由发言)
星期六,淘气也去超市买文具,却看不懂标价牌上的价格,想请大家帮帮忙,好吗?(板书课题)(出示情境图)
二、探究新知:
1、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1)说一说。
认真观察情境图,你知道每种文具的单价是几元几角几分吗?
同桌互相说一说,初步感受每个标价牌上小数所表示的意义。
(2)填一填。
让学生动笔填写每种文具的价格,然后集体交流。
2、认识小数的特征。
(1)师介绍小数。
像标价牌上用来表示文具单价的这样的数叫小数。
观察一下,小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都有小数点)
小数都有小数点,小数的读法也和以前的数不同。比如:16.85读作十六点八五。
(师边介绍,边板书)
(2)让学生试读标价牌上的单价,再指名读。
(3)师生共同小结小数的读法。
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点右边的部分顺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只要学生能正确地读出小数就可以,不要求学生背诵。)
3、试一试。新 课 标第一 网
认真看图,图中一共是多少钱?既可以用几元几角几分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认真想一想,填一填。
(1)独立完成,师巡视,及时了解情况。
(2)集体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应用。
1、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重点讨论“一张20元的人民币与一枚5分硬币”一共是多少钱,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2、统计所有教科书的价格,并填一填,与同伴说一说。
3、思考讨论:
售货员阿姨把一件商品的价格写错了,原来是3.50元,她写成了0.35元,会出现什么结果?
四、评价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评价一下,你自己和同学。
板书设计:
买文具
小数
16.85 读作十六点八五
.
.
.
小数点
篇11:《影子桥》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
《影子桥》是北师大版第12单元主题为“清清的水”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是作者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家乡桥,反映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学习本课,可以让孩子们在欣赏中体会乐趣,在朗读中领悟感情,进而品词读句、积累优美词句,在丰富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孩子们热爱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的兴趣。
阅读教学中,究竟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课文,做到深入地读,读得有实效呢?教学本课时,在让学生充分读文、认识生字后,我设计了下面一个环节:
片断:深入阅读,理解课文,积累语言
1、师:同学们再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词语或句子做个记号,并在小组中读一读,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理解及朗读。
生:我喜欢“风儿吹来,水面好像奶奶的脸,起了好多好多的皱纹。”这句话,因为这句话用了比喻的手法。
师(启发):小朋友为什么会想到奶奶的脸?
生:因为奶奶是小作者喜欢的亲人,看到河水想到奶奶,说明作者把小河当成亲人一样看待,很亲切。
师:说得真好!我们能不能把这句话读出亲切的语气来呢?
生齐说:“行。”(生读得声情并茂。)
生:我喜欢“你追我逐”和“一忽儿”、“蹿上”、“跳进|”、“藏猫猫”,因为这几个词写出了鱼儿很可爱,很顽皮,玩得很高兴。
生:老师,“一忽儿”就是“一会儿”的意思吧?
师:没错。你们真聪明,一下子就读出了课文的意思了,还学会换词语了!你们能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吗?(生认真地读这句话。)
生:我喜欢“我不喜欢别人来这儿钓鱼。只要有人来钓鱼,我不是向水里抛石子,就是大声吆喝。”因为这句话写出了作者是怎样爱影子桥的。
生:可是,我觉得往水里抛石子不好,这样会弄脏河水的。
师:这个建议好,你很有自己的想法。对,环保也要注意方法是否正确。
(我窃喜,课文中隐含着的环保教育,在这里已是水到渠成了,无需再用任何语言来说了。)
生(争先恐后):我喜欢“我明白了,石拱桥为什么待在这儿,它是在照自己的影子哟!”因为这句话把石拱桥写成像人一样也喜欢美丽。
师:那你们认为石拱桥还在这儿干什么呢?
生:石拱桥在这儿和鱼儿、月亮做游戏。影子桥在这儿乘凉。影子桥在这儿为玩累的小鱼遮阳挡风。影子桥让人们在它上面走过小河。影子桥在这儿欣赏美景。影子桥像个老爷爷看护着这里的花草树木、鸟类虫鱼……
师:你们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将来的想象家肯定是你们了。
后记:从这个片断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们的回答是五花八门,他们在朗读过程中抒发了各自的情感体验(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自己想说的话,自己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这实际也是在深入的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这不但使他们积累了丰富的词汇,而且他们的想象力、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在这“胡言乱语”中得到了发展,拓展了知识面和思维空间,语文素养真正得到了提高。我想这就是阅读教学中的读得有实效吧。
[《影子桥》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
篇12:影子桥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师生收集有关桥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影子,什么地方有影子呢?你见过桥的影子吗?今天,我们就来学《影子桥》。
二、新课
(一)自学
初读课文,独立识字。
1、自读课文,勾画出生字,用学过的方法认识它们。
2、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中解决自学时遇到的困难。
(二)识字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掌握生字。
1、指名读文。其他人认真听读,再次巩固不熟悉的字。
2、抽读生字卡、
“追”是翘舌音,“藏”是平舌音。组词、造句读。把识字教学与词语运用、口语交际结合起来。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三)交流
感情朗读,体会感悟。
1、同桌互读,挑选出自己喜欢的一段,并说说为什么。
2、全班汇报,交流感悟。
学生可能喜欢语言优美的第2、5自然段,充满情趣的3、4自然段,以及体现小作者爱护大自然的最后一段。当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后,一定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喜爱之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让课堂上充满良良的读书声,让学生在感情朗读中去感悟、体会文章的内容,而不要陷入繁琐的分析中去。
如:第三自然段“我明白了,石拱桥为什么待在这儿,它是在照自己的影子哟!”要把“自己的影子”读得重一些,活泼一些,从而体现出作者已经把石拱桥当成了朋友,当成有生命的人去写的。体现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3、第四自然段可能有学生看不懂,老师可点拨:鱼儿怎么会在“桥上”追来追去呢?或者看看上一段写了什么?老师可把课后练习引入到这部分教学中,请学生试着给“一忽儿”换词,从而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和在桥的倒影上追来追去的生动画面,并引导学生读出情趣,读出喜爱之情。
(四)练习
把重点句子抄写下来。
如:影子桥上的鱼儿你追我逐,多快乐。
“字”只有以词语的形式出现,才表达意思,因此要引导学生一个词语、一个词语地写,不能看一个字写一个字。而且速度要慢,请学生互相检查,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去“影子桥”游览了一番,也走入了丰富多彩的桥的世界,那么,你还知道哪些种类的桥呢?出示课后练习E。
1、题目限定“哪些种类的桥”是扩充知识的练习,而不是“用桥组成的词语,如果学生说”桥面、桥洞等,要引导他们读题理解题义。
2、桥前面按要求加几个的字词,字数也可多些,但要着重看搭配是否恰当,并注意纠正。
(二)交流
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知道的桥的相关知识。
可采用以下方式进行:
1、说桥: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概括成一段话,用一、二分钟的时间介绍给大家,而不是单纯地念资料。
2、画桥:用绘画的方式介绍桥。除了是自己知道的桥外,还可以是自己想象设计的桥。
3、议桥:随心所欲、七嘴八舌,只要是关于“桥”的或由“桥”说开去的话题都可作为议论的内容。老师要注意把握话师的广度。并适时给正确的指导的评价。
(三)扩展
引导学生学写启事。
出示教材中关于“桥”的启事。
1、向学生交代启事的作用:如果有什么设想对大家说,或有什么有别人帮忙,都可以写启事。它是个人与集体交流的好形式。
2、启事类似便条,没有固定的格式要求,但是写启事的人应该把要对大家讲的事情讲清楚,签上自己的名字,写上日期、招领启事不要把捡拾物口都描述清楚,以免冒领。
(四)写字
1、巩固字音。有目的地巩固难字字音,如“模、逐、追、藏”等。
2、指导书写。“修”字中间小竖不要丢掉。“钓”字不要写成“钩”
(五)练习
1、多音字组词。
模( ) 藏
2、找朋友
拱wen
纹cuan
钓gong
逐diao
蹿zhu
3、如果你是作者,你想在桥上写什么?
4、你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了吗?想不想写个启事,请大家帮忙?
[影子桥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
篇13:《影子桥》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
一、看图导入:
师:图上画的是什么?
生:图上画的是一座石拱桥。
生:还画了桥的影子。
生:图上其实画了两座桥。水上一座,水下一座。
师:有一个小朋友给水下这座桥取了个有趣的名字,叫影子桥。
(板书课题:影子桥)
二、听读课文,想象画面。
师:接下来,我们要看一场“电影”,不过,这电影不是用眼睛来看,而是用“心”看。闭上眼睛,看谁看到的“电影”最精彩。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一边闭目静听,一边想象。)
师:睁开眼睛吧,刚才看到电影了吗?
生:看到了。
师: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石拱桥。
生:我看到了四个石狮子。
生:我好像看到了小鱼在游来游去。
生:我还看到了有一个小朋友坐在石头上看鱼呢。
……
师:多有趣的影子桥啊!你们也想来读一读吗?
[点评:教师用声情并茂的范读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给了学生再造想象的空间和自由表达的机会。]
三、自读课文,交流感受。
师:小朋友自由地读一读课文,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课文)
师: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说一说为什么。
[教师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品味语言,重视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
生:我最喜欢这一句:只要有人来钓鱼,我不是向水里抛石子,就是大声吆喝。因为我觉得这个小朋友很喜欢鱼。
生:我也喜欢这一句,但我有不同的意见,这个小朋友是喜欢影子桥,所以不喜欢有人钓鱼,他就扔石子,还大声吆喝。
生:我喜欢这一句,“听爷爷说,这桥很老了,是爷爷的爷爷那时侯修的。”我觉得这句话很有趣。
师:不过老师听你读,感觉这桥还不够古老,最多也不过是爷爷修的。再读一次。
(生再读)
[教师机智的点拨引导,使朗读指导不着痕迹。]
生:我还喜欢这一句:站在桥上往下看,河水清清,水底有许多五颜六色的小石子,还有好多好多的小鱼游来游去。我觉得这句话好美好美的。
师:确实挺美的。喜欢这一句的同学一起美美的读一读吧!注意一边读一边想象文中的画面。
生:我还喜欢“风儿吹来,水面好像奶奶的脸,起了好多好多皱纹”这一句,一定是这个小朋友很思念自己的奶奶,所以看到水面的波纹就想起了奶奶。
生:我很喜欢“我明白了,石拱桥为什么待在这儿,他是在照自己的影子哟!”他想象的好有意思的。
师:是啊,石拱桥为什么老待在这呢?书上的小朋友说“他是在照自己的影子”,大家想一想,石拱桥还可能是在干什么呢?
生:他是为了让大家能顺利过河哟!
生:他是在等一个人吧!
生:我明白了,石拱桥为什么待在这儿,他是在和小鱼做游戏,舍不得离开哟!
生:我喜欢“影子桥上的鱼儿你追我逐,多快乐。他们一忽儿蹿上桥面,一忽儿又跳进水里。它们是在藏猫猫吧?”这句话让我觉得好像看到好多小鱼在做游戏。
生:我也喜欢这一句,写得很有趣。
师:“蹿”上桥面的“蹿”换一个词可以怎么说?
生:跳上桥面。
师:“蹿”和“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来比较以下这两个句子:
我在山间小路上散步,走着走着,突然看见一只小兔子从草丛中蹿出来。
我在山间小路上散步,走着走着,突然看见一只小兔子从草丛中跳出来。
(学生自由读这两个句子,有的孩子还一边读一边用手比划着。)
生:“蹿”给人感觉动作快一些,是一下子就出来了。
生:“蹿出来”好像是突然出来的,“跳出来”就没有这样的感觉。
师:那我们就再来读一读这一段话,注意“蹿”字读出快和突然的感觉。
(生读,但声音太大)
师:嘘!别把鱼儿吓跑了。再读一遍。
(学生这一次读,入情入境。很有感情。)
[“学习一个词,就是给学生打开一扇窗。”教师通过比较句子,让学生在朗读中咀嚼品味语言,体会用词的精妙。]
(出示:影子桥上的鱼儿你追我逐,多快乐。他们一忽儿蹿上桥面,一忽儿又跳进水里。它们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吧?)
师:大家想一想,鱼儿们还可能是在干什么呢?
生:它们是在玩跳高的游戏吧?
生:它们是想象鸟儿一样飞上天空吧!
生:它们是想看看陆地上的景色吧!
生:它们是想和岸上的小朋友打招呼吧!
……
[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思维训练点,“石拱桥为什么老待在这儿?”“鱼儿们还可能是在干什么呢?”两个简单的问题,给了学生无限的思维空间,真正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生:老师,你打错了一个标点,“真快乐”的后面,书上用的是句号,你的课件上写的却是感叹号。
师:哦,真的是错了!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这里我们究竟用感叹号好还是句号好呢?我们来读一读,比较比较好吗?
学生比较读:影子桥上的鱼儿你追我逐,真快乐。
影子桥上的鱼儿你追我逐,真快乐!
师:你们觉得哪个标点更合适呢?
生:我认为打感叹号更合适,就更表现出小鱼的快乐。
师:认为感叹号更合适的同学,拿出笔,把书上的句号改成感叹号吧!
[老师无意间出现的一个错误,倒成就了这一堂课的又一个亮点。教师抓住了教学过程中生发出来的教育契机,使之成为了很好的教学资源。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又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不唯师,不唯书的品质。]
生: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这篇课文题目不叫“石拱桥”,而要叫“影子桥”呢?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呢?
生:我觉得是因为“影子桥”比“石拱桥”更有趣些,大家一看到这个题目就会喜欢上这篇课文。
师:说得真好!看样子,取一个好的题目对一篇文章来说很重要。还有其他理由吗?
生(刚才提问的孩子):哦,我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水中的影子桥,不是石拱桥,书中的小朋友最喜欢的也是影子桥,题目当然是“影子桥”。
[学生的提问很有价值,教师把这个问题的解答权还给学生,孩子们通过自己的体味,在与同伴的思维碰撞中得出了自己的理解。]
四、拓展说话
师:白天的影子桥多美啊!可是书中的小朋友不知道,夜晚的影子桥更美了。同学们闭上眼睛,让心飞到那儿去看一看吧。(同时播放音乐)
师在音乐声中轻声描述:夜晚,周围多么安静啊!青蛙在呱呱呱,小虫子在草丛里低声唱歌。月亮也慢慢的升上了天空。看到了吗?
(学生有的说看到了,有的说没看到)
师:看到了的同学给大家描述描述。
生:我看到晚上安静极了,几只小青蛙在荷叶上呱呱的说话,小虫子在草丛里唱着歌。
生:我看到月亮出来了,月亮的影子就在影子桥旁边晃动。
生:我还看到了小鱼都睡觉了。
生:我看到萤火虫打着灯笼在影子桥周围飞来飞去。
……
[ 在这一环节,教师创设情境,将学生的想象与语言实践结合起来,学生体验到了创造的欢乐,美好的情感、美好的画面将深深地印在他们心中。]
五、美读全文。
师:多么迷人的影子桥啊!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来自由地朗读一遍。
(在教学接近尾声时,再一次让学生在音乐所创设的意境中朗读课文,升华了情感,积淀了语感。)
[《影子桥》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
篇14:影子桥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美丽景色,并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教学重难点: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美丽景色,并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课件,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桥在水中的倒影吗?谁能说说是什么样的?(指名说一说)。
生:清清的河水里,有一座弯弯的桥。
生:水上一座桥,水里一座桥,真有趣。
生:我见过桥的倒影,有点模糊,还跟着水波一动一动的。
(出示课件,引入课文):丁丁的家乡就有这么一座弯弯的石桥。石桥倒映在清澈的河水里,模模糊糊,一动一动的,丁丁特别喜欢,经常到这里来玩耍,看小鱼,走石桥。他还给水里的石桥起了一个有趣的名字──影子桥(板书课题:影子桥)大家一起来写一写。
学生练习书空。
师:这节课咱们就跟着丁丁一起到影子桥去看看,去听一听那里的故事。
二、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师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美读课文,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清清的河水,河面倒映着一座石桥。
生:河里还有好多好多的小鱼,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
生:我还看到了风吹水面起的波纹呢!
师:你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打开书,进入课文,看看文中是怎样描写影子桥的。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建议:读准生字,读通句子,把感觉困难的句子多读几遍。
2、同桌互相合作读课文,听一听是否还有不认识的字。
3、指名接读课文,余生注意倾听,及时纠正错音。
四、精读体验,积累语句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什么地方提到了影子桥?
2、学生汇报阅读情况(1-6段都写了影子桥)
3、丁丁对影子桥有什么样的感情呢?(非常喜爱)
学习第六自然段,启发:动作引导什么是“抛”,为什么不用“砸”呢?什么叫“吆喝”,丁丁会怎么吆喝?为什么会那样做?(引导体会:丁丁爱护河里的小鱼,爱护影子桥周围的环境)
4、影子桥上的鱼儿是怎么样嬉戏的呢?仔细读课文,用波浪
线勾出描写鱼儿嬉戏的部分。当学生读到“影子桥上的鱼儿你追我逐,多快乐。它们一忽儿蹿上桥面,一忽儿又跳进水里。它们是在藏猫猫吧?”师启发:鱼儿怎么会在“桥上”追来逐去呢?
师指导“蹿”上桥面的“蹿”换一个词怎么说?(跳)引导比较“蹿”和“跳”的不同。指导带着想象轻声读这一段。在这一段中,“一忽儿……一忽儿”可以换成什么(一会儿……一会儿)?
影子桥正因为有了快乐的小鱼才会这样美丽!
5、课文中还有什么地方写了影子桥的美丽呢?用直线在文中勾出来。
当学生读出“站在桥上往下看,河水清清,水底有五颜六色的小石子,还有许多许多的小鱼游来游去。”一句时,教师指导学生一起美美地读,引导从“河水清清、五颜六色、许多许多”等词语理解感受句子所描写的画面。
当学生找到“风儿吹来,水面好像奶奶的脸,起了好多好多皱纹”这一句时,启发学生:奶奶的脸是什么样的,小朋友为什么会想到奶奶的脸呢?请同学们想象一下,风儿吹来,水面泛起波纹的景象。(指导学生带着想象朗读这一段)
6、“我明白了,石拱桥为什么待在这儿,他是在照自己的影子哟!”师启发:大家想一想,石桥还可能在干什么呢?
7、我还听说这座桥很老呢,“老”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哪些地方说明桥“老”?指导读出这座桥的古老。
五、小结归纳,指导朗读
这么老的石拱桥映照在清清的河水中,河里成群的小鱼互相追逐、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面呀!同学们带着美的情绪,用美的语言把课文读一读(配乐)。
六、拓展练习
课件出示甲秀楼的倒影图,让学生给水中的倒影楼起个好听的名字。
生:影子楼、甲秀倒影、水中楼影……
七、让学生在轻柔的音乐声中美读课文
八、作业小超市
同学们,你们喜欢这影子桥吗?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趣的倒影。
找一找,画一画,照一照,或写一写!
板书设计:
12、清清的水
我们爱→影子桥→美
[影子桥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
篇15:龙眼和山里红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圆圆说话时的心情。培养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知错就改、讲信用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理解内容,培养讲信用的好品质。
教具准备:挂图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龙眼和山里红》(板书)知道它们是什么吗?
大家都讲得不错,可大家知道吗?在他们之间还发生了一个故事,大家想知道吗?好,可你们得先帮老师一个忙,行吗?
二、复习生词,游戏娱乐。
1、师:大家请看黑板,上面有好多的水果,现在你们能帮老师将它们都摘下来吗?好,大家只要将它后面的词读对了,它就是你的了!
2、生摘水果。
师:同学们都很棒,这么快就把它们全都摘完了,那现在我们就去看看发生在龙眼和山里红的故事,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谁呢?那么你愿意和谁交朋友呢?
三、自读课文,理解感悟。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标明自然段。
2、你愿意和谁交朋友呢?为什么?
3、学生汇报:
生1:我愿意和表哥交朋友。因为表哥说话算数。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生读第一自然段)
出示句子:这是你表哥特意让我捎给你的。
师:你从哪个词能看出表哥“说话算数”?(理解“特意”。)
因为表哥说话算数,有这么多同学愿意和他交朋友。你愿意和圆圆交朋友吗?
生2:我不愿意和圆圆交朋友。因为圆圆说话不算数。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2:“一年过去了,北京山里红熟了的时候,圆圆把说过的话忘得一干二净。”
生3:我不同意你的说法。圆圆只是忘了自己说过的话,并且她已经后悔了。我们应该和她交朋友。
生4:对。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我们应该和圆圆交朋友。
师:你们从哪里知道的?
生:……
出示句子:◆她自言自语地说:“我不好,我说话不算数。”
◆想到这里,圆圆羞愧极了,脸蛋真像山里红一样红了。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圆圆的心情。)
4、师:同学们,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圆圆会如此不好意思,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录音,看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小组合作朗读4--8自然段)
圆圆因为忘了自己说过的话而羞愧极了,她也知道自己错了。同时,她也努力弥补了自己的不足,她是怎么做的呢?
5、圆圆为什么在挂历上写下那几个字?那么现在你们愿意和圆圆交朋友吗?
6、全班读第10--12自然段。
7、大家想想,转眼十月份到了,北京的山里红也熟了,圆圆给表哥寄山里红时,她会在给表哥的信里写些什么呢?〔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
四、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1、你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吗?学生自由发言。
2、师: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信用。我们要像表哥那样说话算数,但如果我们也犯了和圆圆一样的错误,我们也要向圆圆学习,勇于改过,好吗?
板书设计:
龙眼和山里红
表哥:送来龙眼 说话算话
圆圆:忘记做记号 知错能改
[龙眼和山里红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下册教案(全册)数豆子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第五单元:加与减(二)3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
【初步认识角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合集15篇)】相关文章: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022-04-29
2022年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022-12-08
四年级北师版数学下册教案设计2022-05-06
七年级下册第一章数学教案2024-04-27
空间与图形--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六年级总复习)2024-04-27
郭风《长江》教案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2022-05-06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023-05-20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四边形分类》教案2023-11-09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022-04-30
第六单元《除法》单元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