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推荐15篇)由网友“阿四烧烤”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课题:《练习四》 第 1课时 (总第 课时)
学材分析
学习目标 1、巩固复习面积和面积单位,区别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
2、提高综合运用面积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正确运用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
导学策略 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小组讨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导学流程设计
一、学前准备
让学生从大到小说出已学过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教师板书)说出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说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二、探究新知
1、教材第59页第5题
教师:观察图,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生共同温习面积单位的换算方法。
(1)较大面积单位的数换算为较小面积单位的数
方法一:乘它们之间的进率。
方法二:两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中有几个“0”,就在数字后添几个“0”。
(2)较小面积单位的数换算为较大面积单位的数。
方法一: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方法二:两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中有几个“0”,就在数字后去掉几个“0”。
所以6400平方厘米=64平方分米
2、教材第59页第10题。
教师:观察图,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生共同探求计算方法。
知道客厅的长和宽,也知道地砖是边长为3分米的正方形,可以先算出客厅地面的面积,再除以每块地中的'面积,就可以得出一共需要的地砖数量;也可以先算出客厅的长和宽分别可以铺多少块地砖,然后再用乘法计算出一共需要的地砖数量。
方法一:6×3=18(平方米)
18平方米=1800平方分米
3×3=9(平方分米)
1800÷9=200(块)
答:一共要用200块地砖。
方法二:6米=60分米
3米=30分米
60÷3=20(块)
30÷3=10(块)
20×10=200(块)
答:一共要用200块地砖。
教师:我们计算得对不对呢。
下面来验证一下。
9×200=1800(平方分米),1800平方分米=18平方米
正好与客厅的面积相等,解答正确。
三、巩固练习
1、让学生在教材上完成第58页的第1题,集体订正。
2、判断下面各题,错的要说明原因。
(1)6平方米=60平方分米。
(2)边长为4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3)用8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
(4)用8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的图形它们的面积都是8平方分米。
3、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58页的第2、3题。
让学生先读题,并理解题意,说明每题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数据,然后独立完成。
学生在解答过程中教师注意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重点辅导。
最后指名学生说出解题思路、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
18×12=216(平方分米)
答:墙报的面积是216平方分米。
(18+12)×2=60(分米)
答:花边总长60分米。
通过练习,明白需解决的两个问题:一是求面积,二是求周长,所用公式不同,所用的单位也不同。
6×3=18(平方米) 18-3=15(平方米)
答:要粉刷的面积是15平方米。
解决此题时要让学生明白:用墙壁的面积减去黑板的面积,才是粉刷的面积。
200×6=1200(米) 1200×8=9600(平方米)
答:能给9600平方米的地面洒上水。
让学生明白洒水车洒水的面积是长方形,用长方形面积公式解决问题。
洒水的宽度是8米不变,洒水的长度是(200×6)米,长×宽就是洒水的面积。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59页第9题。
让学生读题,了解题意,画一画,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都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篇2: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课题:《小小设计师》 第 1课时 (总第 课时)
学材分析
学习目标 1.能辨认生活中的简单图案是由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或平移等运动得到的。
2.会将相同的图案拼在一起,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运动。
3.经历观察、操作及合作交流的过程,获得对图形的运动设计图案的基本方法。
4.在欣赏美丽图案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美妙,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运用图形运动的知识设计图案。
导学策略 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小组讨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导学流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一)设计艺术节微辉
1.怎样才能设计出好的艺术节微辉你呢?
(1)要突出活动的主题。
(2)要体现我们学校自己的特点。
(3)可以运用轴对称图形。
(二)自主设计,创造美图
1.想象设计好的图案。
2.动手实践,尝试设计
3.汇报交流,鼓励创新
说一说:给大家介绍一下你设计的微辉?
三、综合运用,巩固提升
在小组内将相同的一组图案拼在一起,再全班交流,互相欣赏。
四、回顾反思,拓展延伸
(一)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
(二)走进生活,欣赏生活中利用图形的运动设计出的美丽图案
五、作业布置:给咱们班设计一个班辉。
作业设计或反馈
篇3: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2、经历探索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增强学生讲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26+41= 19+41= 56+28= 83+12= 75+11= 75+21=
67+21= 72+15= 45+24= 58+42= 57+17= 48+37=
2、谈一谈你是怎样算的。
35-20= 35-2= 36-8=
二、探究新知
1、获取信息,理解题意。谈话: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页的例2内容,说一说从图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专线大巴票价:48元,普通快客票价:65元,动车票价:54元)
提问: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1)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元?
(2)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元?
2、尝试解决,探究算法。
(1)两位数的不退位减。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呢?
生:用减法计算,列式65-34。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道题中的'减数既不是整十数,又不是一位数,应该怎么计算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生1:先算65-50=15,再算15-4=11。
生2:也可以先算65-4=61,再算61-50=11。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两种方法都是把减数54分成50和4两部分,然后从被减数65中先后去掉50和4,在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
(2)两位数的退位减。
师:怎么解决第二个问题呢?
生:列式65-48。
师:请根据刚刚的口算经验,尝试算一算65-48是多少,并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然后尝试填写下列:先算65-()=()再算()○()=()
生:把48拆分成40和8两部分,从65里分别去掉40和8。可以先算65-40=25,然后再算25-8=17,也可以先算65-8=57,然后再算57-40=17。学生根据讨论填空。
(3)比较算式。
师:观察上边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减去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不退位,计算时直接个位数减个位数,十位数减十位数;后者退位,计算时不能直接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6题。
以开火车的方式完成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2、完成“练习二”第7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思考后填空。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接力赛。
老师给每一组的第一个同学一个数字,后面的同学每人给一个运算符号和一个数字,第一个同学把数字告诉第二个同学,第二个同学根据第一个同学的数进行计算,然后告诉下一个同学结果,以此类推完成接力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讲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一般把减数看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从被减数里依次减去整十数和一位数。
篇4: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一、教材分析:
《毫米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本节课是继续学习长度单位毫米。教材中的例1采取让学生估计、测量、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然后利用学生尺让学生认识毫米,理解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分硬币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做一做和实际测量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深化了这部分内容。学习好本课的内容是以后学习长度单位、估测和实际测量的重要基础。
二、学情分析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和一定的文化感受,从而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本节课学生并不陌生,从知识角度方面来讲有厘米、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角度来讲在每个学生的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可以说对此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程中尽可能多地经历数学交流的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别人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根据教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厘米、毫米单位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4、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能力、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会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小朋友你们测量过自己的身高吗?谁来说说你的身高是多少?
在测量身高的时候,你们用到了什么单位?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吗?你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2)课前老师请每位小朋友摘下自己的校徽,现在请你仔细观察校徽,你能估
计一下它的长和宽吗?(指名几位)究竟估得准不准呢?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准确的长度呢?(测量)以前测量过吗?想一想在测量时要注意什么?(校徽一端要对准0刻度)现在请你赶紧测量一下吧!
(学生汇报)可能:有的说宽1厘米多一点,有的说2厘米不到。
师:那也就是说宽不是整厘米数,如果老师想知道他的准确长度那怎么办?
(3)师小结: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为了比较准确的测量它,我们就要学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毫米,感知1毫米的长度
1、你能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毫米吗?试一试,找到后指给同桌看。
2、指名到投影上来找毫米。(师放大尺子)
生可能:一小格就是一毫米
师:大家找的和他一样吗?(恭喜你们找的很正确)
3、小结:尺上1厘米中间还有许多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指任意1小格)这是1毫米长,这也是1毫米长。
4、其实我们的校徽,它的厚度就是1毫米,请你摸摸厚度,觉得1毫米怎样?
(很短)现在请你像老师一样把校徽这样捏住,然后再慢慢抽去,观察两个手指间的距离,象什么呢?(一条缝隙)
6、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哪些东西大约长1毫米呢?(介绍:5角硬币、磁卡等)
7、思考:生活中量什么样的物体用毫米做单位比较合适呢?
师: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时,要用毫米做单位。需要量得比较精确时,也需要用毫米做单位。
8、既然毫米的用处这么大,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把1毫米的长度深深地记在脑子里吧!
(二)认识1厘米=10毫米。
1、师:我们知道刻度尺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那么在1厘米中究竟有这样的几毫米呢?请在自己的尺上选择任意的1厘米数一数。(为了数起来方便清楚,小朋铅笔指着数)先自己数,然后指给同桌看。
2、有发现了吗?(指名:1厘米里有10毫米)你是从数字几数到几的?大家数出来的结果怎样?(再指一两位)是不是每1厘米中都有10毫米呢?俞老师也来选1厘米,咱们一起数好吗?
3、怎么样?(1厘米正好是10毫米)
4、师板书:1厘米=10毫米(齐读:顺倒各一遍)
5、问:那么2厘米是多少毫米?4厘米呢?
(三)测量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毫米,也知道了毫米和厘米大哥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就要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的测量问题。
1、书本P3做一做
(1)独立完成
(2)交流汇报。你是怎么看出来的?2厘米7毫米就是几毫米?
(3)表扬填对者
2、测量每条边长度(以毫米为单位)
(1)独立测量
(2)指名汇报
三、巩固新知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一枝铅笔的长约18()
(2)一分硬币的厚度约1()
(3)教室的长约8()
(4)玲玲的身高为125()
(5)一枝粉笔长75()
(6)小芳家到学校距离为200()
(7)一把钥匙的长45()
(8)练习本的厚约3()
2、我会算。
50毫米=()厘米
76毫米=()厘米()毫米
3厘米=()毫米
100毫米=()厘米
4厘米3毫米=()毫米
(四)课堂小结
时间过得很快,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认识了几个长度单位?你能给他们排排队吗?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5: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面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通过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初步渗透事物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并可以互相转化的观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师:我们掌握了面积、面积单位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请同学们回忆以下几个问题.
1.什么叫面积?
(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2.测量或计算面积时,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3.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各有多大?然后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
4.想一想长方形、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
(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5.要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两个已知条件?
(长和宽各是多少)
二、学习新课.
1.看图列式计算长方形面积.
投影出示长6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单位:厘米)
(逐步移动长方形的宽,直至使长方形转化为正方形)
长6厘米、宽2厘米 6×2=12(平方厘米)
长6厘米、宽3厘米 6×3=18(平方厘米)
长6厘米、宽4厘米 6×4=24(平方厘米)
长6厘米、宽5厘米 6×5=30(平方厘米)
长6厘米、宽6厘米 6×6=36(平方厘米)
师:长6厘米、宽6厘米,这是一个什么图形?(正方形)
篇6: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面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类推的能力.
3.培养探索、应用的意识.渗透变与不变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这些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这些单位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
二、新授.
1.研究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的关系.
(1)指导学生自学例1.出示自学提纲:
A.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B.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C.1平方分米与100平方厘米哪个大?为什么?
(2)学生分组汇报.教师演示动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
因为1分米=10厘米,所以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也可看作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
1分米×1分米=1(平方分米)
10厘米×10厘米=100(平方厘米)
(3)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板书)
2.推导1平方米与1平方分米的关系.
(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猜想一下1平方米与1平方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你的想法是否正确呢?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2)(演示动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2”)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米.而1米=10分米,所以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可以划分成100个边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即100个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所以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板书)
(3)思考: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呢?
3.小结: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三、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篇7: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说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第二课时:上下。
教材简析:
在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指出各个学段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具体目标。本单元是通过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属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第一学段。本节内容“上下”是学生学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学习的,继续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描述事物的好习惯,学会用上下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而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标准》中对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具体化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根据以上四点,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体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知识技能目标)
(2)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能力培养目标)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素质培养目标)
(4)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推理等思考活动,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趣的,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情感态度目标)
教学重点:学会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说教法与学法设计
本节课要让学生在具体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相关体验,不能把它作为单纯的知识点来讲授,而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体验和理解。结合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和本节课学习素材的特点,实现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我设计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既重视选择灵活的教法,又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法。创设小动物去大树爷爷家做客这一情境,引导学生观察主题画,让学生能直观地明确三种动物的位置关系,体验到上下的位置关系,并创设三种动物变换位置关系的情境理解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观察讨论,互动合作法。
新课标特别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习方式,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堂上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说说教室的物品的位置关系,紧扣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教学,引导学生通过互动合作给动物分房子等活动,进一步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动手操作,积极活动法。通过老师下口令,学生摆物品、整理书架、给动物分房子等活动,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去加深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及理解其位置的相对性,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具准备:主题画、投影仪、小书架
学具准备:剪刀、胶水
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引疑。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创设了这一情境导入新课:今天,天气晴朗,森林里特别热闹,原来大树爷爷今天请客,小兔和小鸟一大早就到了(出示主题画,先出示小兔和小鸟)让学生观察直观到小鸟和小兔的位置不一样,我顺势引出课题:“上下”。通过设疑引出课题,能让学生有发现问题的机会。
第二环节: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观察思考。先引导学生观察主题画,仔细观察小鸟和小兔的位置,让学生自由说说小鸟在小兔的哪个位置上,小兔在小鸟的哪个位置上,让学生初步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
理解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引入松鼠,思考:松鼠站在哪?让学生体验由于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是相对的。我注意使用浅显生动的语言向学生说明小动物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再让学生描述松鼠的正确位置,从而体会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换换位置,加深理解上下的相对性。
让学生动手换一换小鸟和松鼠的位置,要求学生互相说说三种动物各自的位置关系。
指导看书,书写。
指导学生根据判断的三种动物的相对位置,填写好书本的内容,注意上下的书写,培养学生正确书写的习惯。
第三环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学会应用新知去解决问题。
联系身边的例子说一说。
观察教室,讨论哪些物体的位置关系可以用“上下”来描述。学生自由观察,自由发表意见。
听口令,摆物品。要求每人准备好数学书,练习本,文具盒和铅笔等学习用品。老师下口令,学生摆物品,可以设计以下口令:数学书放在桌面上,文具盒放在数学书的上面,练习本放在数学书的下面等等。(因地制宜地组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
整理书架。每个小组一个小书架,一些书和其他学习用品。要求:小组内互相商量如何摆放这些物品,然后动手一起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说出物品的上下位置关系。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活动,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参观小明的房间。(课本练一练第1题)
先引导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再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把各种物品的上下关系补充完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这一情境,要求学生回去整理自己的房间,养成物品摆放整齐的良好行为习惯。
(以上活动是根据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设计的。)
5、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课本第59页练一练第2题。注意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在写数过程中,让学生说说哪个数在上,哪个数在下。
课本第59页练一练第3题:说一说。
利用图画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这是一道有一定开放性的题目,有多种的说法和答案,如船在桥的下面,人在桥的上面,桥在船的上面等。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第四环节: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完成第59页练一练第4题)。
活动要求:先引导学生弄懂题意,然后指导学生剪下附页中的动物头像,按照自己的意愿给小动物安排房子。
活动形式: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合作完成,分完后,与小组同学交流是如何安排的,说一说它们的上下位置关系与顺序。这样做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交流合作的意识。
第五环节:拓展思维,强化新知。(第59页练一练第5题)
这是一道有一定难度的题目,不做统一的要求。目的是培养学生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反馈的过程中,适当引导学生有条理说出自己的推理过程。
第六环节:总结深化,自我评价。
结合新课标里提出新的评价体系,我在这一个环节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做个评价,每人一张评价表,在认为自己做得好的那格画上一个笑脸。
对学习数学有兴趣
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交流
能积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乐意倾听其他小朋友的意见
通过以上六个环节的教学,我认为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乐意学习,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初步培养,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篇8: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年月日)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网络学习,使学生认识各种时间单位,探索个时间单位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协同合作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运用网络的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进行数学研究的持久兴趣。
4、通过网络的在线交流和协作研究,使学生初步适应网络中的情感交流,积极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个时间单位的关系,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难点:掌握判断平、闰年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调查,收集资料
二、导入,汇报交流
1、说说你对时间有哪些认识。
2、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世纪、年、月、日、季度、周等。
3、说说你对哪些知识还有疑问?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三、自主探究
1、你想知道的更多吗?你想学的更开心吗?就让我们驾驶太空飞船到时间的宇宙中去探索和遨游吧!(进入网上学习)
2、教师预测需要集体层面讨论的知识
(1)每月的天数。
问:通过你的观察,你知道一年中的12个月,每月各是多少天吗?
(2)认识大、小月。
每月的天数一样多吗?有几种情况?哪几个月是31天?(板书:一、三、五、七、八、十、十二)哪几个月是30天?(板书)其中还少了哪一个月份?那二月是多少天?(28天)有和他不一样的吗?(板书:二月28天29天)(苏亚星全屏广播一起观看二月份的天数)
说明:二月,有的年份是28天,有的年份是29天。二月是28天的那一年是平年,二月是29天的那一年是闰年。(板书:平年闰年)
板书小结:一年有12个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每个月都有31天,我们把这些月份叫做大月;四、六、九、十一月,每个月都有30天,我们把这些月份叫做小月。二月,平年是28天,闰年是29天。
(3)记忆大月、小月。
问:你是怎样集注这些月份的天数的,能向同学们介绍你的方法吗?
学生介绍方法。
问:你是从哪里知道这个方法的?
这位同学观察的真仔细,大家都要做学习的“有心人”,不放过每一次学习的机会。
教师介绍拳头法、歌诀法等。
游戏:老师说月份,学生举手判断:左手大月,右手小月。
过渡:刚才我们提到二月是28天的是什么年?二月是29天的是什么年?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张表格。
(2)平年、闰年判断的方法。
大屏幕观察1989―的二月份的天数
这些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你是怎么判断的?
质疑:奥运会在我国举行,你知道这一年是什么年吗?
组织学生讨论:观察―的平年、闰年出现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猜想:平年、闰年的年份数可能与几有关系呢?
学生假设――验证假设。
练习:判断下列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1978年
引导学生质疑:1900年的年份数除以4,也没有余数,为什么不是闰年?
打开资料库学生阅读,学生阅读:公历年份数是整百数时,要除以400。
四、归纳小结,交流心得
问: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
问:你还有什么问题?你有什么办法弄明白吗?
五、开阔视野
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综合实践或再线测试等版块。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平均数)
教学要求:
1.在平均数意义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这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渗透对应思想,并结合有关题目进行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理解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媒体课件,12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设疑引欲,导入新课
1.煤体出示口算题目20道 ,学生口算,统计两组的口算成绩。
2.小黑板出示两组口算成绩。
第一组
姓名 白雨晴 孙源 耿润田 徐凯文
做对题数 20 12 14 20
第二组
姓名 张文洁 公维金 王玉平许文卓 王乙健
做对题数 20 10 18 20 20
小组讨论比较:哪一组的口算成绩好一些?
设疑:“老师觉得白雨晴的成绩比公维金的好,所以一组比二组的成绩好。”你们觉得的呢?你有什么办法比较两组的成绩呢?
3、老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小结引入:
因为两组人数不一样多,不能比两个小组的总题数,用每组平均每人做对的题数比,比较合理。那么,怎样求每组平均每人做对的题数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样“求平均数”。
[点评: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是教学平均数的重要基础。引入新课之前首先检查复习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情况,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设计两个小组的口算成绩表,不仅是为了引出新课题,更重要的是渗透了数学源于生活实际的思想。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学来自我们周围的生活,而人们的生活也离不开数学。]
二、实际操作,学习新知
(一)分组操作感知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分小棒的游戏:
1.小组长把准备的12根小棒按要求摆在桌面上:第一排摆2根,第二排摆3根,第三排摆7根。
2.小组观察:每排摆的小棒根数一样多吗?
3.讨论操作:请你们商量一下,怎样移动小棒,使每排的根数一样多?
(二)汇报交流求平钧数的几种方法
1.说明:现在每排都有4根小棒,这个4就是原来2、3、7这三个数的平均数。
2.设疑:老师很想知道,这个平均数4,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的?
选几个小组汇报演示分小棒的方法,师板书相应的式子。
(1)移多补少。
从第三排小棒中拿出2根放在第一排,再拿出1根放在第二排,也就是“移多补少”,使每排小棒的根数一样多。
(2)汇总均分。
先把3排小棒合?起来,求出总根数,然后再平均分成三份,平均每排摆4根。
(2+3+7)÷3=4
分析各部分名称:2+3+7表示什么?
3表示什么?4呢?
(3)假设调整。
假设每排都有2根,也就是以最少的第一排的2根为准,先从多的第二排中取出1根,从第三排中取出5根。然后把取出的6根小棒再平均分成3份,每排又可以分2根,再与原来的2根合在一起是4根。
3-2=1 7-2=5
(1+5)÷3+2=4
分析各部分的意义
3.小结:大家找到了求平均数的这么多方法,真了不起!能不能用这些方法解决其他的问题呢?
三、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看课本主题图、统计图。
2.分析讨论:怎样回答老师的问题,求出平均没个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呢?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3、学生汇报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
(14+12+11+15)÷4=52÷4=13(个)
启发引导:还有别的方法吗?
(1+4+3)÷4+11=13(个)
师生共同分析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义,写出答案。
[点评: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本节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将游戏引进课堂,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分小棒的游戏,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积极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在汇报交流中相互启发,最后共同探讨出求2、3、7这三个数的平均数的几种方法。体现了“小组合作发现--大组交流汇总”的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呈现了知识的产生--发展--初步完善的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创新教育要求。]
三、练习巩固,灵活运用
(一)基本练习,尝试运用。
1.说明:请同学们用学习的几种方法求几组数的平均数。
2.逐一出示练习题,学生练习解答,师生共同订正。
(1)6、10、5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 。
(2)林大勇看一本故事书,星期五看28页,星期六看52页,星期日看46页。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小结:通过刚才的练习,老师发现同学们求几个数的平均数时,都是先求出几种数量的和,再看看把总数量平均分成多少份,最后用总数量除以总份数求出平均每份的数量,也就是平均数。当然,我们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同时,也要学会根据题目中数据的特点灵活选择算法,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点评:学生在理解了求平均数的几种方法后,教师并不急于告诉学生哪一种方法最常用。而是通过练习尝试,使学生在应用过程中体会出求平均数最基本的方法。使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理解和领悟到知识的一般规律。另外,教师还指出要根据题目中数据的特点灵活选择算法,怎样简便就怎样算。体现了由特殊--一般--特殊的思想方法]
(二)应用练习,解决问题。
小组讨论解决课前问题:哪一组的口算成绩好一些?
媒体出示答案验证小组讨论结果。
[点评:该设计不仅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对比练习,加深理解。
.选择正确的算式。
我们班白雨晴、房琰、桑萧、李小倩练习跳绳,第一次一共跳了180个,第二次一共跳了200个,第三次一共跳了220个,平均每人一共跳了多少个?
(1)(180t200+220)÷3
(2)(180+200+220)÷4
如果要选第一个算式,问题应该怎么提?,
[点评:设计这道对比练习题,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求平均数方法的理解应用。另外,结合题目特点有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这节课,我们在理解了平均数意义的基础上,学习了怎样“求平均数”。通过学习,同学们不仅理解和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而且还能够根据题目特点灵活选择算法。另外,还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平均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你能不能用学到的新方法算一算你们组这次单元考试的平均分?比一比哪一组成绩最好!
[总评:本节课有以下特点:(1)教学目的明确,重点突出。(2)教学方法灵活,以小组合作为主,引导学生在讨论操作中去发现,在多向交流中去完善,在媒体演示中去理解,在具体运用中去感悟。(3)教学手段新颖,恰当地利用电脑演示分小棒的过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总之,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实现了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有机结合,符合课改要求,较好地达到了新课程理念要求
篇9: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一的练习题目,使学生巩固本单元所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基础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来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时间分配:2课时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28页“练一练”和第33页“练习一”的第1---7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熟练准确地计算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帮助学生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强化混合运算的基本技能。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与计算习惯,提高学生口算、心算的能力,使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重点难点
1、使学生能熟练准确地计算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
2、提高学生的口算、心算能力。
四、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上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谁能给大家出一道这样的题?
学生汇报所出的题,教师把学生出的题板书在黑板上。
提问:怎样计算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
(先省略因数中的0,先算出乘积,最后在积的后面再添上原来因数中被省略的0)
(二)复习旧知,提高能力。
1、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中的第1——3题。
集体订正。
2、四则混合运算
出示图:苹果每箱30元,梨每箱40元。
买苹果16箱,梨18箱。
(1)两种水果各应付多少钱?
(2)一共付多少元?
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30×16=480(元)
40×18=720(元)
(2)480+720=1200(元)
提问:求第(2)问时,你能列综合算式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板书:30×16+40×18
提出问题: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1)一个算式中如果只有加、减两种运算,或者只有乘除两种运算,或者只有一种运算进,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一个算式中如果有加法和乘法,或者有减法和乘法,或者有加法和除法,或者有除法和减法时,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和减法。
(3)一个算式中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独立完成,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完成,然后同桌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三)课堂作业设计
1、练一练的第4、5题。
2、第33页第1——7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计算能帮助我们解决诸多的实际问题,也是生活中的一项基本技能。希望大家平时多煅练自己的头脑,成为一个思维敏捷的好学生。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练习一8---15题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估算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帮助学生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体会到
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重点难点
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四、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
五、教学过程
(一)概括总结,点明课题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已经完成了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研究,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估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把这部分内容进行一下复习。
板书:复习课
(二)复习旧知,提高能力
1.口算下面各题(投影出示):
200×8=17×100=12×400=
42×20=50×60=14×200=
23×30=43×200=21×40=
2.解决实际问题。
实验小学共有24个班。运动会前夕,学校为每个班买了一副羽毛球拍,又买了12套飞镖玩具作为奖品。请你算一算:
(1)买羽毛球拍需要多少元?羽毛球拍19元每付
(2)买飞镖玩具需要多少元?飞镖25元/套
(3)一共需要多少元?
教师:先估算一下,然后在练习本上独完成。
集体订正:
学生甲:羽毛球拍19元/付,把它想成20元,2OX24=480(元),买羽
毛球拍的钱数不会超过480元。
学生乙:我把它想成20元/付,24个班想成25个班,20×25=500(元),买羽毛球拍不会超过500元。
学生丙:飞镖每套25元,把12套想成了10套,25×10=250(元),买飞镖的钱数比250元多。
计算准确结果:
(1)19×24=456(元)
(2)25×12=300(元)
(3)456十300=756(元)
质疑:有什么疑问?有不同的方法吗?
学生丁:在计算25×12时,我想成25×4×3,就很快地算出了300。
教师:你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的非常好,当一个数与25相乘时,如果乘数中含有因数4,就先算25×4,这样简便。那你知道怎样计算26×35吗?
3.数学规律。
(1)先口算下面各题,然后观察这些算式,看你发现了什么?可以怎样计算?
2×25=200÷4=()
4×25=()400÷4=()
6×25=()600÷4=()
8×25=()800÷4=()
12×25=()1200÷4=()
(2)集体交流,得出结论:
一个数与25相乘时,可以把这个数先扩大100倍,然后再除以4,结果不变。
(3)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呢?
因为扩大100后再除以4(缩小4倍)实际上就是扩大25,就是求25,所以存在这样的规律。
小结:对于这样的规律,同学们要灵活运用,分析一下是乘25简便还是除以4简便,切不可盲目计算。
(三)思维训练8---13题
(四)课堂作业设计14、15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最满意自己的哪一方面表现?你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你还有哪些困惑?
篇10: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全过程,真正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2、使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使学生正确地应用面积单位,估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重点:
1、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2、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面积是1cm2小方格,课件、同图①②③一样大的硬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大熊组织竞赛,让小兔、小马、小羊来抢答以下几个问题,你们会吗?
(1)什么是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怎样知道图形的大小?(看它含有几个面积单位。)
2、点明课题:今天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二、探究新和。
1、出示P48(图①、图②、图③课件)①让学生估一估哪个长方形面积大?②要表示这三个图形的面积,用哪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③怎样来表示这三个长方形的准确面积?
2、探索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1)分组操作(一、二组用小方格摆图①、三四组摆图②、五六组摆图③、并将摆放小方格每行个数与行数的数据填在下边表中相应的格中。)集体交流。
(2)集体交流,让每小组汇报摆放的结果。
(3)得出结论。
你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规律?(方格总数等于每行个数与行数的乘积。)
怎样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为什么长方形面积等于长×宽?(找出回答)新课标第一网
(4)应用练习
出示课件,求下面长方形的面积。
长cm
20
20
15
12
10
宽cm
17
15
10
10
10
面积cm2
100cm2是哪个长方形的面积?
小组讨论,正方形的面积怎样求?它与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交流时板书: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3、小结:
(1)怎样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计算面积时注意什么?(面积单位的使用)
三、思维训练、实践活动。
P49、1、2、3、4题
四、课堂小结。
1、生谈收获
2、师强调
今天这节课,我们用摆面积单位(方格)的方法得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宽,又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出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边长,并能应用得出的面积公式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希望同学们牢记这两个公式,解决更多的问题。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
篇11: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王志平
第二单元 对称、平移和旋转
教材分析:本单元把平移、旋转与对称轴等图形的变换作为学习与研究的内容,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首先呈现学生身边丰富、有趣 的实例,让学生充分感知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等现象;其次,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图形变换的知识,掌握图形变换的技能,发展空间观念;再次,重视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习内容: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描绘出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以及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感知身边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
2.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 轴对称图形。
3.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4.结合图案的欣赏与设计的过程,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等图形变换在设计图案中的作用,培养对图形的知觉能力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难点和关键:
1.重点:(1)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发展学生空间观念。(2)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3)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4)感知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价值。
2.难点:(1)初步空间观念的建立和培养。(2)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3)能准确地在方格纸上画出符合要求图形。
3.关键:(1)要挖掘和利用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充分感知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2)要充分利用教材中为学生所创造的动手操作的机会,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加强“做中学”。
课时安排:11课时。
第一课时:轴对称图形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2--14页。
【学习目标】:
1.结合欣赏民间艺术的剪纸图案,以及服饰、工艺品与建筑等图案,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轴对称现象。
2.通过折纸、剪纸、画图、图形分类等操作活动,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渗透图形类的教育,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对称图形的特征,能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判断对称图形,按要求画出对称图形。
3.挖掘和利用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充分感知平移现象。
【学习准备】:白纸、剪刀等。
【知识链接】:本节的知识是我们认识了简单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轴对称图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人们装饰、布置生活环境时也经常利用这些图形。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点,即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并知道这一条折线就是对称轴。
【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12--14页,标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学和合作探究任务。
2.针对预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学习过程】:
一.问题指向,预习先行。(布置学生课前预习)
什么是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点。
动手操作:取出一张纸,对折,画出图案,用剪刀剪下图形,
再打开,观察剪下来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二、呈现目标,任务导学(阅读课本第12,13页,独立思考
或2人组完成任务。)
1.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2.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
3.对称点和对称线段的特征,对称轴有什么功能呢?
验证:试一试不沿着对称轴对折,图形的左右两边会不会完全重合?
4.猜、剪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5.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6.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1) 理解题意。
(2) 作图方法:步骤一、二、三.
以上结合课本第12、13页的数学活动及14页“试一试”的第1--3题。
三、互动探究,合作求解。(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后集体反馈)
1.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吗?
2.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点有怎样的特征?
四、强化训练,当堂达标。(先独立答题,组内交流,生生互评。)
1.课本第14页“试一试”第4题。
五、作业布置
“练一练”第1--3题 及“配套练习”相关章节。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轴对称图形练习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5
---16页。
【学习目标】:
1.通过画图练习,学生能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通过课文提供素材,以及自己所认识的图形,感知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对称现象。
3.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体验学习的乐趣。
【学习重难点】:
通过练习,学生能进一步认识与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学习准备】:一些剪纸作品。
【知识链接】:本节的知识是我们认识了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练习课。意在巩固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学法指导】:
1.结合复习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自己练习课本第15--16页,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做法和想法。
2.针对练习中出现的疑难点,小组讨论交流后集体反馈。
【学习过程】:
一、问题指向,预习先行。(布置学生课前预习练习内容)
什么是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点。
说一说0---9十个数字中,哪些数字是对称的,有几条对称轴?
二、呈现目标,任务导学(阅读课本第12,13页,独立思考
或2人组完成任务。)
1.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2.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进一步感知对称点和对称线段的特征,对称轴有什么功能呢?
举例:你见过的哪些物品和图形是轴对称的,每生举3例,在小组内共享,并讨论其是否正确。
4.画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5.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6.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1) 理解题意。
(2) 作图方法:步骤一、二、三.
三、强化训练,当堂达标。(先独立答题,组内交流,生生互评。)
1.基础练习:课本第15页“练一练”第1题。
(1)在小组中交流,说一说是怎么找的,并互相检查找的对不对,完整不完整。
(2)疑惑反馈,集体交流。
2.专项练习:课本第15页“练一练”第2、3题。
(1)按题目要求,说说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并找出对称轴。
(2)按要求画出对称图形。
(3)自己设计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拓展练习:课本第16页“练一练”第4、5题。
根据对称轴画对称图形,小组合作完成。
四、自我小结
通过这两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 方面表现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我会注意的是 。
五、作业布置
“配套练习”第10页3-5题。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镜子中的数学
【学习内容】:镜子中的数学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7页。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2.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一些特征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钻研数学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难点】:
掌握镜面对称现象的特征;利用镜面对称现象,判断图形的位置和方向。
【学习准备】:一面小镜子 长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圆形纸片各一张
【知识链接】:本节的知识是我们已经初步掌握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学习过程中巩固轴对称图形的知识,体会镜面对称现象具有的一些特点。
【学法指导】:
1.结合复习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自己研究镜面对称现象具有的一些特点。
2.针对学习中出现的疑难点,小组讨论交流后集体反馈。
【学习过程】:
一、问题指向,预习先行。(布置学生课前预习练习内容)
观察镜子中的影像与实际物体的不同?
复习:什么是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点。
二、呈现目标,任务导学(阅读课本第12,13页,独立思考
或2人组完成任务。)
1.照镜子时,所看到的镜子中的人的大小、上下与前后的位置与实际情况有什么异同点?
实际物体与镜面图形是对称的,它们的大小、形状完全相同。对折后,完全重合,但左右方向相反。
让学生观察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发现什么?
2.利用镜面的对称现象,判断一些图形的位置与方法
镜面对称与轴对称没有明显的区别,如果把镜子看做对称轴,那么镜子内外所组成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三、互动探究,合作求解。(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后集体反馈)
1.镜面对称的基本特点
2.判断一些物体的位置与方向时,要利用镜面对称现象的特点进行判断。
四、强化训练,当堂达标。(先独立答题,组内交流,生生互评。)
1.基础练习:课本第17页“练一练”。
(1)先让学生猜一猜,并打上对号。
(2)用镜子来试一试,进行验证。
2.实践活动。
(1)学生收集一些对称的图形、图案和照片,在班里展览。
(2)自己动手剪一些简单的作品。
3.专项练习:
(1)站在镜子前,右手拿着数学书,左手拿着铅笔,镜子中的你是怎样的?
答:镜子中的人也是右手拿着数学书,左手拿着铅笔。错的,应相反。
(2)从镜子中观察一个钟面的时刻时,实际是5点整,在镜子中的时刻应是几点整?
(3)星期天中午,小明在家睡午觉,醒来看到对面墙上的镜子里的表是9时45分,小明吓了一跳,回头一看,原来虚惊一场,你知道小明看到的时间是几时几分吗?(2时15分)
答:是11时。错的 (是7点)
根据所学知识,小组合作完成,集体反馈。
五、自我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 方面表现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我会利用所学解决生活中的 。
六、作业布置
“配套练习”第11、12页1---4题。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平移和旋转
【学习内容】:平移和旋转--平移现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8、19页。
【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让学生经历运用图形来描述平移现象的活动过程,发展抽象思维。
【学习重难点】:
能够熟练掌握平移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学习准备】:细绳 扣子 方格纸
【知识链接】:本节的知识是我们已经有的一些生活经验,如:缆车滑行、国旗徐徐上升等基础上理解。这些运动是平时生活中常见的,能根据感知的经验判断日常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平移现象,并自己说一说生活中的平移现象的实例。理解用数点的方法在方格纸上确定图形左右或上下的平移。
【学法指导】:
1.通过已有生活经验,利用实验,观察等方式认识理解平移现象。
2.针对学习中出现的疑难点,小组讨论交流后集体反馈。
【学习过程】:
一、问题指向,预习先行。(布置学生课前预习)
什么事平移现象,你能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运动?
复习:观察镜子中的影像与实际物体的不同?
二、呈现目标,任务导学(阅读课本第18,19页,独立思考
或2人组完成任务。)
1.平移的概念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物体的运动,如缆车滑行、国旗徐徐上升、直升机螺旋桨的旋转以及小风车旋转等基础上理解。这些运动是不同的,可分为平移和旋转。今天我们重点学习习近平移。
什么样的运动是平移呢?
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改变,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平移现象。平移不仅可以上下平移、左右平移还可以斜着平移。
2.平移和旋转的特点
平移的特点:做直线运动。
3.学生试着用学具做平移动作
4.判断平移的方向
最主要的是确定原图的位置,虚线图形为原图,实线图形是平移后的图形,通过原图与平移的位置关系可以判断就是按照箭头所指的方向来判断。
5.判断平移的距离
首先要确定应用前和平移后两个图形的对应点或对应边,然后在看对应的点或对应边平移了多少格,这个图形就平移了多少格。
6.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画平移后图形的方法:确定原图形的关键点,将这些关键点按照要求平移相应的距离,将这几个平移后的突出点或线段的位置确定下来,最后按原图的顺序连接起来,即可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将图形平移,将一个点或一条线平移后,按照原图的样子画出图形即可。
三、互动探究,合作求解。(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后集体反馈)
学生结合上面六个问题,小组内探索交流,由于涉及一些专业术语,教师可作适当引导,以备在集体反馈时学生能表达清楚。
四、强化训练,当堂达标。(先独立答题,组内交流,生生互评。)
1.基础练习:课本第19页“试一试”。
(1)学生独立练习,组内交流。
(2)集体反馈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2.你知道吗?课本第19页“阅读材料”。
五、自我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 方面表现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我会利用所学解决生活中的 。
六、 作业布置
“配套练习”第14页2、3题。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平移和旋转
【学习内容】:平移和旋转--旋转现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8、19页。
【学习目标】:
1.学生能按照课本实例联系生活经验,感知旋转现象,并会区别平移和旋转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经历观察、想象等过程,发展推理能力,并能有条理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学习重难点】:
能够区别平移和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学习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旋转运动的视频,自制小风车。
【知识链接】:上一节已学习习近平移现象,本节的知识是结合一些生活经验,如:缆车滑行、国旗徐徐上升、直升机螺旋桨的旋转以及小风车旋转等基础上理解。
【学法指导】:
通过已有生活经验,利用学具认识理解旋转现象。
【学习过程】:
一、问题指向,预习先行。(布置学生课前预习)
什么事旋转现象,你能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运动是旋转运动?
怎样区别平移和旋转现象?
二、呈现目标,任务导学。
1.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什么样的运动是旋转呢?
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看作是旋转现象。
2.平移和旋转的特点
平移的特点:做直线运动。
旋转的特点:做圆周运动
3.学生试着用学具做旋转动作。
三、互动探究,合作求解。(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后集体反馈)
学生结合上面三个问题,小组内探索交流,探索平移和旋转两种现象的区别与联系,集体反馈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指导。
四、强化训练,当堂达标。(先独立答题,组内交流,整体性的疑惑应集中解决。)
1.基础练习:课本第20页“练一练”。
(1)学生独立练习,组内交流。
(2)集体反馈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2.巩固加深:“配套练习”第13、14页第1、4、5题。
3.数学大观:“配套练习”第15页“美妙的对称”。
五、 作业布置
列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平移和旋转练习
【学习内容】:方向、平移和确定位置的有关知识的练习。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1页“数学游戏”。
【学习目标】:
1.通过练习活动,增强学生有关方向、平移和确定位置等知识。
2.进一步掌握图形、方向等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
【学习重难点】:
通过练习活动,进一步巩固方向、平移和确定位置的有关知识。
【学习准备】:硬币 方格纸
【知识链接】:本节课是我们在学习了平移与旋转现象之后,依据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的实例,进行的练习课。理解用数点的方法在方格纸上确定图形左右或上下的平移。
【学法指导】:
通过已有生活经验,利用实验、观察专项练习等方式进一步巩固理解平移现象。
【学习过程】:
一、问题指向,预习先行。
什么事平移、旋转现象,你能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运动和旋转运动?
二、呈现目标,任务导学。(结合课本第20、21页,独立思考或2人组完成任务。)
1.平移的概念
什么样的运动是平移呢?
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改变,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平移现象。平移不仅可以上下平移、左右平移还可以斜着平移。
2.平移和旋转的特点
平移的特点:做直线运动。
旋转的特点:做圆周运动。
3.判断平移的方向
最主要的是确定原图的位置,虚线图形为原图,实线图形是平移后的图形,通过原图与平移的位置关系可以判断就是按照箭头所指的方向来判断。
4.判断平移的距离
首先要确定应用前和平移后两个图形的对应点或对应边,然后在看对应的点或对应边平移了多少格,这个图形就平移了多少格。
5.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画平移后图形的方法:确定原图形的关键点,将这些关键点按照要求平移相应的距离,将这几个平移后的突出点或线段的位置确定下来,最后按原图的顺序连接起来,即可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将图形平移,将一个点或一条线平移后,按照原图的样子画出图形即可。
三、互动探究,合作求解。(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后集体反馈)
学生结合上面问题,小组合作,完成小黑板显示题目。
Θ
四、强化训练,当堂达标。(先独立答题,组内交流,生生互评。)
1.课本第21页“数学游戏”。
(1)学生独立练习,组内交流。
(2)教师设置相关平移问题,学生按要求完成。例如:将棋子先向 平移 格,再向 平移 格。
2.“猫捉老鼠”。
学生按课本要求轮流做游戏。
五、自我小结。
1.怎样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2.画平移后的图形该注意什么。
六、 作业布置。
“配套练习”第14页4、5题。
【课后反思】:
第七课时:欣赏与设计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2-23页。
【学习目标】:
1.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
2.能应用平移、旋转、对称等基本知识与技能,绘制简单的图案。
3.参与收集、设计图案的活动,感受图案的美。
4.认识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图形对社会生产、发展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
进一步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平移、旋转、对称知识的实际应用。
【学习准备】:直尺 彩笔
【知识链接】:本节知识是在我们已经掌握简单的图形变换即:对称、平移、旋转的基础上学习的。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把已经掌握的图形变换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体会到复杂、美丽的图案 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得到。
【学法指导】:
收集、制作精美图形;经历观察、实践活动发展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加强与他人合作、交流、评价的意识。
【学习过程】:
一、问题指向,预习先行。
收集一些美丽的图案,观察是否是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图形组成的图案。
自己利用平移、旋转、轴对称等知识设计一幅图案,课堂上展示。
二、呈现目标,任务导学。(课文第22页内容,及23页的“画一画”“练一练”)
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一些美丽图案,许多图案是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等设计出来的。
1.图案的欣赏。
观察画面,分析图形特点
要判断图案是通过平移或旋转得到的,首先要认真观察,找到每个图形的特征,从中找到每个图形的基本图形,再根据平移、旋转的特点来解答。复杂、美丽图案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得到。
2.图案的设计
利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设计图案,都要选准基本图形。平移要确定好平移的方向和格数;轴对称要确定好对称轴,选好对称点;旋转要选好旋转点,依次沿每次旋转后的基本图形的边缘画图。
三、强化训练,当堂达标。(先独立答题,组内交流。)
1. 课本第27页“画一画”的第(1)、(2)题。
2. 课本第27页“练一练”第1题。
3.课本第27页“练一练”第2题。
4.实践活动
○1 收集图案。
○2画出一个基本图形,一般要求简洁图形。
○3确定图形的变化的方案,即平移或旋转进行变化。
○4完成一副图案。
四、自我小结。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配套练习”第15-17页1、2、3题。
【课后反思】:
第八课时:轴对称图形、镜子中的数学专项练习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轴对称图形、镜子中的数学。
【学习目标】:
1.理解对称图形的特征,能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判断对称图形,按要求画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挖掘和利用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充分感知平移现象。
3. 掌握镜面对称现象的特征;利用镜面对称现象,判断图形的位置和方向。
【学习重难点】:
1. 理解对称图形的特征,能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 掌握镜面对称现象的特征;利用镜面对称现象,判断图形的位置和方向。
【知识链接】:本节的知识是我们认识了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练习课。
【学法指导】:
练习巩固,疑难汇总。
【学习过程】:
一、问题指向,预习先行。
什么是轴对称图形?画轴对称图形该注意什么?镜面对称现象的特点进行判断。
二、呈现目标,任务导学。
1.轴对称图形的意义。
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虚线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
2.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轴对称图形沿着对称轴对折后,两侧对称的点完成重合、对称的线段完全重合。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3.判断轴对称突出的依据。
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和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来判断。
4.绘制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先找出已知图形的几个关键点,然后根据各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的特点,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出关键点的对称点,最后按已知图形的形状顺次连接各对称点,就绘制出与已知图形成轴对称的图形。
5.镜面对称现象的特点。
镜子中的物体与实际中的物体是对称的,镜子中物体的大小、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与实际情况一样,即对折后完全重合,但是左右方向完全相反。
6.利用镜面对称现象的特点,根据镜子中物体的影像,可以判断一些物体的位置与方向。
三、强化训练,当堂达标。(先独立答题,组内交流。)
《学案和作业设计》第39页1-4题,第44页1-3题,第47页1-3题。
四、自我小结。
你还有什么疑难未解决,在小组内说一说。
五、布置作业。
“配套练习”第17-18页1-4题。
【课后反思】:
第九课时:平移和旋转专项练习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平移和旋转、欣赏与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练习活动,增强学生有关方向、平移和确定位置等知识。
2.进一步掌握图形、方向等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
【学习重难点】:
通过练习活动,进一步巩固方向、平移和确定位置的有关知识。
【知识链接】:本节课是我们在学习了平移与旋转现象之后,依据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的实例,进行的练习课。理解用数点的方法在方格纸上确定图形左右或上下的平移。
【学法指导】:
通过已有生活经验,利用实验、观察专项练习等方式进一步巩固理解平移现象。
【学习过程】:
一、问题指向,预习先行。
平移和旋转的特点;什么事平移、旋转现象,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运动和旋转运动?利用所学知识设计一副精美图案。
二、呈现目标,任务导学。
1.平移和旋转的意义。
平移: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移动的运动现象叫做平移。
旋转:物体绕着一个点或者一个轴移动的运动现象叫做旋转。
2.平移和旋转的异同点。
相同点: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物体的形状、大小不变。
不同点:平移是物体沿直线运动,本身方向不发生改变;旋转是物体绕着某一点或轴运动,本身方向发生改变。
3.判断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的方法。
可以根据该图上某个顶点或线段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来确定。
4.在方格纸上画平移图形的方法。
按顺序找出所画图形的几个关键点(或线段),按要求移动相应的格数,然后再把这些点(或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5.复杂、美丽的图案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得到。
6.利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简单图案的方法。
(1)画出或选择一个基本图形。
(2)确定图形变化的方案:平移定好方向和平移的格数;旋转定好旋转点(或轴),依次按每次旋转后的基本图形的边缘画图;对称定好对称轴,选好对称点(或线段)。
(3)精心装饰、修改完成的图案。
三、强化训练,当堂达标。(先独立答题,组内交流。)
《学案和作业设计》第52页1-3题,第57页1-2题,第62页1-4题。
四、自我小结。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配套练习”第15-17页4-8题。
【课后反思】:
第十课时:对称、平移和旋转单元检测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检测。
【学习目标】:
1.通过检测,充分感知身边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
2.通过检测、练习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 轴对称图形。
3.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学习重难点】:
1.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
2. 能准确地在方格纸上画出符合要求图形。
【知识链接】:本节课是我们在学习了对称、平移和旋转之后,进行检测内化的一节课。
【学法指导】:
勤思考,善动脑,会归纳,要仔细。
【检测过程】:
学生独立完成“配套练习”17-19页“成长展示”。
一、自我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检测,我已掌握了___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还有疑惑,今后的学习该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反思】:
第十一课时:对称、平移和旋转单元讲评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检测讲评。
【学习目标】:
1.归纳本单元知识要点。
2.疑难汇总,集体讲评。
3.树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
1.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
2. 能准确地在方格纸上画出符合要求图形。
【学习过程】:
一、小组互评,发现不足。
二、疑难汇总,合作解决。
三、全班性的问题,集体解决。
四、自我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检测,我已掌握了___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还有疑惑,今后的学习该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布置作业。
利用所学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设计一幅图案,在全班展示交流。
【课后反思】:
篇12:北师大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意义.
2、能写出实际问题中正比例关系与一次函数关系的解析式.
3、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抽象性和广泛的应用性.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对于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条件求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教学方法:结构教学法、以学生“再创造”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函数的相关知识,(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本章结构并让学生说出前三
2、引入新课
就象以前我们学习方程、一元一次方程;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内容时一样,我们在学习了函数这个概念以后,要学习一些具体的函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次函数.顾名思义,谁能根据一次函数这个名字,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能举出一些一次函数的例子?(学生完全具备这种类比的能力,所以要快、不要耽误太多时间叫几个同学回答就可以了.教师将学生的正确的例子写在黑板上)
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呢?(注意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引导,看能否归纳出一般结果.)不难看出函数都是用自变量的一次式表示的,可以写成( )的形式.一般地,如果( 是常数, )(括号内用红字强调)那么y叫做x的一次函数. 特别地,当b=0时,一次函数 就成为( 是常数, )
3、例题讲解
例1、某油管因地震破裂,导致每分钟漏出原油30公升
(1)如果x 分钟共漏出y 公升,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破裂3.5小時后,共漏出原油多少公升
分析:y与x成正比例
解:(1) (2) (升)
例2、小丸子的存折上已经有500元存款了,从现在开始她每个月可以得到150元的零用钱,小丸子计划每月将零用钱的60%存入银行,用以购买她期盼已久的CD随身听(价值1680元)
(1) 列出小丸子的银行存款(不计利息)y与月数x 的函数关系式;
(2) 多长时间以后,小丸子的银行存款才能买随身听?
分析:银行存款数由两部分构成:原有的存款500元,后存入的零用钱
解:(1) (2)1680=500+90x解得x=13.… 所以还需要14个月,小丸子才能买随身听
例3、已知函数 是正比例函数,求 的 值
分析:本题考察的是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解:
说明:第一题让学生上黑板来完成,二、三题学生分组讨论每个组讨论出一个结果,写在黑板上
4、小结
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进行总结,教师板书即可.
5、布置作业
书面作业:1、书后习题 2、自己写出一个实际中的一次函数的例子并进行讨论
篇13:北师大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图形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学习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的。
新课程理念一直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猜测、验证中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节课正是很好地利用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动手操作能力,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地位。
通过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不仅能加深对周围事物的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今后学平移、旋转、图形变换等知识打好基础。
2、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要求学生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轴对称现象,这种现象是学生所熟知的,在此基础上,让他们体会其特征并掌握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轴对称图形的定义是在活动中学习,主要是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使学生感知并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因此,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是重要的;以此掌握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是有难度的。
3、教学环境分析
教室有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工具。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轴对称现象,体会轴对称图形特征,能够准确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数学思考
通过折纸、剪纸、画图、图形分类等操作活动,使学生能够准确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解决问题
运用“轴对称图形”的知识于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与态度
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由于教材并没有给轴对称图形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主要是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使学生感知并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因此“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就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找图形对称轴的过程中,主要是依靠感知来理解其中许多的概念,因此“掌握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法、学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上述三维目标呢?根据教材的特点,本节课我将采用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以分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适时地演示,并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发现和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准确找出对称轴。从培养学生主体参与和创新意识的角度出发,以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分如下四个环节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指导观察,认识特点。
(三)演示导学,动手操作。
(四)综合练习,发展思维。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这片美丽的花丛里,飞来了一只小蝴蝶和一只小蜻蜓。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小蝴蝶在采花粉”,也可能会说,“小蝴蝶和小蜻蜓在说话”。那我们来听听它们说些什么呢?“我是最美的。”“我才是最美的。”原来它们在争论谁更美,而且争得不相上下。一朵小花听见了,就给它们出了个主意,“既然你们都认为自己很美,不如这样吧,我们来设计一个一人一半的图形,那样的图形才是最美的吧?”
(出示合成图形)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你们觉得,和小蝴蝶小蜻蜓的图案相比,哪一幅图比较美?”通过观察,学生可能会说,“小蝴蝶和小蜻蜓的图案比较美,”也可能有小部分学生会说,“一人一半的图案好看。”对此,我不打算作任何结论,只是想通过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什么大多数同学认为这幅图没有那么美?”“因为这幅图的左右两边大小不一样。”学生的回答是自然的,也正是我所需要的。于是我追问:“那象小蝴蝶小蜻蜓这种两边大小一样的图形,我们叫它什么呢?”预习的同学可能会说,“对称图形。”甚至说得更完整,“轴对称图形”。待学生回答后我进行如下小结:“轴对称图形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认识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通过让学生观察情境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后面的新知内容作好铺垫)
(二)指导观察、认识特点。
“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的图形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把你的想法和小组里的成员说一说,然后向全班同学汇报。”引导学生观察脸谱、剪纸、旗子的图形特点,通过观察、思考和交流,在全班汇报时,有的学生可能会说,“这些图形都很美”,有的可能会说,“这些图形的两边分别对应相同。”
(通过观察,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了初步的感知。这两个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有很多,初步体会到这些图形的两边分别对应相同。接下来,将由老师演示导学,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三)演示导学,动手操作。
“同学们想不想亲自动手制作这样的轴对称图形。请大家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先把长方形纸对折,在折好的一侧画一个你喜欢的图形,把它剪下,再把纸打开,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折痕两侧的图形完全重合。 “和前面看到的图形有没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引导学生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认识对称轴。
(通过前两个环节的感性认识,电脑形象的演示,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从而引导学生得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概括能力。)
当学生了解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后,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通过观察学生很容易发现这些图形沿着一条直线、甚至多条直线分别对折,两侧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通过观察判断,进一步加深了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这个环节安排了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平面图形的特征,动手操作进行实践,找出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四)综合练习、发展思维。
1、游戏:全体起立,每人做一个姿势,从正面看左右两边是对称的。再请三人上台表演。
2、抢答:观察周围哪些事物的形状是轴对称图形。
(这样设计、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检查了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生活中不仅有些物体的形状是轴对称图形,我们所学的数字、字母和汉字中也有一些可以看成轴对称图形。”
3、判断:
(1)下面的数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0123456789
(2)下面的字母,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ABCDEFGH
(3)像这样写法的汉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口 工 用 中 日 直 水 甲
“通过这道题的练习,可以看出中国的汉字是非常美的,谁还能举例说一些这样的汉字?”
(师生共同品位中国文字的对称美,从而宏扬中国文化,做到知识性、技能性和艺术性溶为一体。)
4、拓展练习
5、推理
回顾全课,归纳小结:
今天学了什么?
什么叫轴对称图形?
怎样判断轴对称图形?
什么叫对称轴?
怎样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通过新课后的总结,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形成完整的认识。
课的结尾,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把切合教学,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题材渗透在数学学科中,配上轻音乐,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距离。
最后是布置一个“小小设计师”的作业。
本节课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小蝴蝶和小蜻蜓比美的情境,教师只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教学,学生的思维空间很大。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观察、思考、操作并引导概括,获取新知;在练习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也经常要用到。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带着思考走出课堂,在生活中继续体验数学的乐趣。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如果一条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
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
图形。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篇14:北师大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认识1元=10角、1角=10分。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购物活动,学生初步体会到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
3、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获得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100以内数的认识及已知道用钱才能买到东西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接下来学习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正处于以直观形象为主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初期,注意规律则是以无意注意为主,而且注意力的保持时间短。
教学方法:
依据《新标准》中:“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理念,及低年级学生好动、爱玩、好奇心强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情境激趣、直观演示、引导点拨、启发谈活法等展开教学。
“教法为学法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因此,学法上主要以自
主探究为主,观察、比较、操作、小组合作法为辅等多种学法相结合,借助多媒体,通过学生的看、思、试、说等多感官协调参于到学习中。
教学教具:
多媒体课件、音乐、文字补充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课件出示:在碧绿的青草地上,喜羊羊和它的同伴们为即将举行的联欢会而忙着……羊村长要发东西奖励大家:喜羊羊要尺子、沸羊羊要铅笔、暖羊羊要橡皮、美羊羊要小本本,可把羊村长难住了。)
1、谈话:每只小羊要的东西都不一样,该发什么好呢?
2、交流钱在生活中的用处。
3、揭示课题:认识人民币
【这样的设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很快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为新课的探究**了动力。】
二、自主探究、引导点拨
(一) 认识人民币
1、元、角、分
(1) 小组合作:拿出学具人民币,把你认识的人民币介绍给小组同学听,并说说你是怎么认的?
(2) 人民币单位:元
(3) 爱护人民币教育
(课件闪动人民币左上角的国徽)
(4) 介绍人民币的种类:新币、旧币、纸币、硬币。
(课件出示不同的1元)
(5) 单位:角
( 课件出示纸币1元和1角各一张:这张纸币上也有数字1,为什么它是1角而不是1元?)
(6) 认整套人民币:谁还想当小老师,上台介绍你所认识的人民币?
(课件出示整套人民币)
(7) 单位:分
以分为单位的人民币面额太小了,现在几乎都不用。
(8) 小结认的方法:我们在认人民币时,不但可以看图案、形状、大小、还可以看数字,更重要的是别忘了数字后面的单位。
2、分一分
(1) 小组合作:把桌面上这些乱乱的人民币分类摆放。
(2) 多媒体展示交流
(3) 小结:可以按纸币、硬币分;也可以按人民币单位元、角、分来分……
[整个环节的设计体现了“做数学”的教学理念,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认识1元=10角、1角=10分
1、认识1元=10角
(课件出示:羊村长给每只小羊都发了个红包,沸羊羊很得意——红包里有很多张;美羊羊很伤心——只有一张。)
师:沸羊羊的红包里一共有几张这样的1角呢?全班大声地数出来……(课件闪动10张1角)
师:10角就是1元,原来1元和10角同样多。咱们安慰安慰美羊羊。(板书:1元=10角)
2、1元=(2)张5角
师:暖羊羊也有一个1元的红包。咱们来看看——这是一张5角,一共有几张这样的5角?为什么?(课件出示2张5角)
3、1元=(5)张2角
师:美羊羊也有1元钱的红包,瞧瞧吧——这是一张2角,一共有几张这样的2角?为什么?(课件出示5张2角)
4、1角=(10)分
5、小结。
[充分利用多媒体可动可静的功效,使学生投入了积极的情感,主动参与,自主领悟,不着痕迹地掌握了学习的重点。]
三、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课件出示逛福福超市:瞧,柜台的商品可好了——练习本1元、橡皮1角、铅笔2角、尺子的价格怎么没标上?)
1、猜尺子的价格:买一本练习本的价格可以买两把尺子,尺子一把多少钱?
2、思考:喜羊羊想买一把尺子,该怎么拿5角钱,有几种拿法?
3、汇报展示:一张或一枚5角、5张1角、3张1角和1张2角、2张2角和1张1角四种拿法。
4、1元钱能买什么?怎么买?
师:刚才买的都是同一种物品,如果要买不同的物品还可怎么买?
5、模拟购物:学做小买卖
(1) 活动要求:小组合作 两个组长当营业员,其余的组员当顾客。一个营业员负责卖东西,一个负责收钱、找钱。文明购物 互相交流
(2) 小组活动
(3) 请一小组的同学上台展示:你买什么?是怎么付钱的?清点一共卖了多少钱?
6、买这四样物品,2元够吗?为什么?
7、小结
【整个练习的设计集趣味性、应用性、层次性于一体,又符合低年级游戏教学的特点,使学生获得成功、愉悦的情感体验,达到我“乐意学”的境界。】
四、畅谈收获、延伸课外
1、这节课玩得开心吗?说说有什么收获?
2、利用星期天,请爸爸妈妈带你们去趟商店,看看哪些物品的价钱大约是1元,如果需要的话,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亲自去买一买,好吗?
【这样,既便于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把所学知识延伸课外,体现“从生活中来,又回归生活中去”的教学新理念。】
篇15:北师大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学会看整时。
2、结合“小明一天” 的作息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结合生活经验正确读写钟表上的整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具钟、学具钟、练习纸、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听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一个什么样的谜语。
(课件)“滴答滴答,滴答滴答…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钟表的知识。(板书:认识钟表。)
二、动手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生活中的钟表
你们见过钟表吗?在那里见过?
2、认识钟面。
大家在这么多地方见过钟表,大家在这么多地方见过钟表呀,钟表的样子可多了,我们来欣赏一下,我带你们到蓝猫钟表店逛逛。(课件)请看,哇,有这么多好看的钟表。这些表漂亮吗?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讨论一下,这些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好,小朋友了解的可真多呀!
3、写一写
师:看看这个钟面是几时,你们想知道吗?时针指着几?分针指着几?
生:时针指着7,分针指着12,就是7时。
师:这是几时?你是怎么知道的?
好,老师用文字表示方法把它记录下来7时(板书)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钟面,说说是几时?像老师这样记下来,小朋友真聪明。
师:很好,早上7时了,小朋友该怎么样了?大家听,什么时间了。(7时)小朋友起床了。注意看。桌面上的时间是几时,7时呀,还可以这样表示,你见过它吗?在那见过这种表示方法?
哦,小朋友可真善于观察,生活中很多地方可以见到这样的时间表示方法,我们把它叫电子表示法。记录下来,
三、了解小明的一天。
1、说一说,认识整时。
师:小朋友认识了钟表,就要合理的安排时间呀,我们看看小明的一天是怎样安排的。(课件演示)看第一幅图,小明在干什么?什么时间在刷牙呢?
师:非常好。现在请小朋友们猜猜看小明刷完牙后会干些什么呢?大胆的猜。
(课件演示)看第二幅图,明明干嘛?出示第三幅图
师:同桌之间说说,这是几时?你是怎么知道的?小明在干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认识那个时间,说得不错。
师:放学了回家吃饭了,几时了?这是12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12时时时针和分针重合在一起了。
哦。非常好。你的小眼睛观察真仔细。
2、拨一拨。
师:看电视,你猜猜是什么时间?你能把你猜的时间用小表拨出来吗?
师: 出示6时。大家看这是几时呀!好样的。
师:睡觉,会是几时呢?晚上9时,这个时间你会拨吗?
这个时间我们的小朋友是不是也该睡了呀,小明这样安排他的一天非常好,小朋友们也要像小明这样,做一个合理安排时间的好孩子。
3、游戏
师:现在呀,我们来玩个游戏,好吗?怎么玩呢?注意听,当你们问我:“老师老师几时了。”我就出示一个时间,你们要读出是什么时刻,如果是12时的时候,你们要马上回位坐好,最后一个回位的同学要表扬个节目,好吗?
准备好了吗?问吧(你说呢)接着问吧(你看呢)再说(这会儿,你说呢?怎么办?)
四、应用新知,巩固练习
师:刚才我们参观了蓝猫的钟表店,又通过小明的一天认识了钟表,现在蓝猫想考考大家,好吗?加油,我最棒!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有明明做伴,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呢?
六、小调查。
师:老师也有一个收获,那就是安排好一天的时间。
师:小朋友,你的一天是如何安排的?下课后请把时间写出来,试一试,好吗?
师:不知不觉就到了下课,时间就是这样很快地流走,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和爱惜时间。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下册教案(全册)数豆子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第五单元:加与减(二)3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推荐15篇)】相关文章:
初步认识角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2023-03-28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023-08-18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022-04-29
信息窗2:搭帐篷 教案教学设计(青岛版二年级下册)2023-08-16
郭风《长江》教案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2022-05-06
第二课时合格率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2022-10-11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022-04-30
第2节抛硬币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2022-11-21
小数乘除法与复习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2024-01-15
经历统计的过程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2022-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