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优秀(共19篇)由网友“谢广坤谢弘微”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优秀,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优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教学重点】对不同杠杆的比较和分析
【教学难点】找出不同杠杆的三个点和是否省力情况。
【教学准备】
长竹筷、螺丝帽或其他重物、棉线或钓鱼线、塑料盘(学生)。杆秤、螺丝刀、开瓶器、镊子、油漆桶、啤酒、粉笔;画有螺丝刀撬油漆桶、镊子夹粉笔、开瓶器开啤酒瓶的图片(教师)。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
游戏:出示油漆桶一个、啤酒一瓶、粉笔5支;镊子、一字螺丝刀、开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开,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2、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3、用工具用夹5支粉笔到一个空杯子里。
比一比,哪个同学完成地快,请其他同学为他们加油。
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
1、刚才三位同学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他们使用的工具合适吗?(合适)
2、思考一下,他们所使用的三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请几位同学进行判断,并说说理由)
3、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的方法是什么?(找出三个点,然后进行比较)
4、请同学们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上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
5、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
6、在全班内进行交流反馈;并对学生的画图进行展示交流。(重点分析镊子和开瓶器的三点位置的变化。开瓶器支点在前端,阻力点在中间;镊子支点在末端,用力点在中间)
7、小结:怎么样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样的工具是费力的?(请同学找出其中规律)
三、给各种杠杆类工具分类
1、请同学们在书本P8页的10种工具上画一画,找出每样工具的三个点。然后判断一下它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费力。
2、学生各自作图、填表。
3、汇报交流(请学生到展台下进行展示交流)
4、思考:我们都知道杠杆能省力,能帮助我们抬起自己无法徒手搬动的东西;但是为什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工具他们有的是费力的呢?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教师小结。
四、小杆秤的研究
1、俗话说:“称砣虽小,能压千斤”,今天老师就带了一把杆秤来,请大家来说一说,为什么杆秤的称砣这么小,却可以“压住”这么重的重物。(请学生从杠杆的三点之间的关系说一说)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来做一杆小杆秤。小杆秤制作过程指导。(祥见教参P17~18)
3、指导学生用逐个放砝码的方法在杆上画出50克、100克、150克、200克……的刻度。(在称盘内放一个50克砝码,然后使杆秤平衡,在杆上刻下刻度,放2个……)
4、玩一玩自己制作的杆秤。(称一称自己的铅笔盒、书本等物体的重量)
五、课后思考题
出示教师用的杆秤进行示范,用不同的2跟提绳分别进行称重时,杆秤会发生什么变化?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优秀范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大小差别更大的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轮轴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难点】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准备】大螺丝刀1把、阀门式水龙头一个;每组钩码1盒、2段棉线、1个铁架台、1个大轮、1个小轮、一个轴(简易机械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水龙头是我们每家每户都有的一种工具,他能有效控制水的流量。我请一位同学来拧开这个水龙头;(出示阀门式水龙头)
出示水龙头图片,并指出轴、轮所在位置;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二、轮轴作用的研究
1、设计家在设计水龙头的时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那么水龙头上的轮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尝试回答)
2、请学生尝试拧开去掉轮的水龙头,然后说一说轮的作用。
3、用一个轮轴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
实验操作:
(1)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轮和轴分别固定在一起,安装在支架上,在轮和轴的凹槽内装上棉线,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上,试试看,能发现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书本P10),这里主要培养学生的协同分工能力。
4.小组成员汇报数据,并进行交流和思考,发现了什么规律?(挂在轮上
的钩码更少,证明在轮上用力能省力)
5.轮轴作用的运用(小游戏):猜猜胜者是谁?请几对同学上台来进行游
戏。
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柄,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轴,2人按不同方向转。
三、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1、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和游戏了解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是比较省力,那么如果轴固定不变,把轮换大些会怎么样呢?(请学生进行大胆推测)
2、示范操作实验:把更大的轮和轴(不变)固定在一起,先在轴的棉线上挂3~5个钩码,然后请学生尝试在轮上加钩码,使轮上的钩码刚好能拉起轴上的重物。
3、在小组内开展实验活动,用不同大小的轮和轴进行实验,并请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填入书本(P11)的表格内。
4、交流讨论数据表,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收集数据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按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实验,然后进行对比;发现轮越大,越省力,轮越小,越费力的规律)
四、巩固与应用
1、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轮轴?说说它们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那些方便。
2、这些轮轴的作用是什么?他们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方向盘、轱辘、门把手、扳手、牛顿盘)其中牛顿盘在旋转时是拧轴,属于费力的轮轴。
篇2:人教版六年级科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
2.本学期的相关要求。
3.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1.上期期末测试试卷。
2.课件:神秘的月球。
教学过程
1.新学期的问候
2.对转入的新生的关注
3.对学生进行分组,全班47人,分为8组,每组6人,一般情况以此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特殊情况另行调整,在每次学习活动中会要对小组进行评价,老师都会做好记录,期末对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进行奖励。
4.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
教师讲解上期期末测试试卷。(试卷内容略)
5.学生自由翻阅新书。
6.简单介绍本学期的学习内容:本册教材以“生存和环境”为主题,以训练推理判断的逻辑思维能力为重点,编排了“生物与环境”、“营养与健康”、“地表变化的奥秘”、“能量”、“月球”5个主题单元和1个综合单元,一共有22课、61个活动。其中,“生命世界”有2个单元、7课书;“物质世界”有1个单元、5课书;“地球与宇宙”有2个单元、8课书。
7.播放课件:神秘的月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第1单元 生物与环境
1.一棵“顽强”的小树
第一课时
编写时间 9月3日 执行时间9月 日 总序第( 1 )个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对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所提供的事实)进行猜想。
2.能够设计实验研究植物的向性运动。
情感 态度、价值观
1.能够坚持完成中长期实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2.能主动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
科学知识
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科学 技术 社会 环境(STSE)
意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准备
菜豆种子(或者更多不同种类的种子)若干、纸巾、不干胶、玻璃杯、培养皿、大小质地一样的纸盒2个、盆栽植物苗等。
将引入部分提供的图片制成课件。
一.教学导入:
1.出示课件,提问:请你观察倾倒在河边的小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讲述:生活中是否还见过类似的情况——是什么原因使它们变成现在的样子?
3. 猜想假设:倾倒的小树发生这些变化可能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学生猜想: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
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
……
4.过渡:我们就从这些方面来研究大树倒了后这些奇怪的变化吧!
二.活动 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1.摆出研究的问题: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2.组内讨论:老师这里有一些菜豆种子,你们能组内设计研究方案吗?
3.汇报、交流设计的方案,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第3页,了解实验设计范例,完善实验设计。
4.学生动手组装装置。
5.布置任务:经常在杯内的纸上浇写些水,坚持观察做好记录。下星期交流。
三.活动 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
1.摆出问题。
2.组内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汇报、交流、完善。
4.组装实验装置。
5.布置任务:按要求完成操作,坚持观察,做好记录,便于交流。
四.活动 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
1.学生设计方案。
2.汇报、交流、完善方案。
3.保护盆栽植物,坚持研究。
(注:三个活动可以让每小组选定其中的1个进行研究即可)
第二课时
编写时间9月6日 执行时间9月 日 总序第( 2 )个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分析实验数据并运用归纳、演绎的方法作出相应的推断。
情感 态度、价值观
1.能够坚持完成中长期实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2.能主动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
科学知识
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科学 技术 社会 环境(STSE)
意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准备
观察记录及所观察的实验装置。课件:有关自然界植物的向性运动。
一.教学导入:
上星期我们组装了一些的实验装置并进行了观察,让我们一起来交流吧。
二.交流各组装置所观察到的情况
1.各小组出示实验记录。
2.小组成员汇报观察情况,要求:语言简洁、过程清楚。
3.各小组出示各自的装置。
4.各小组归纳各自的结论,要求:思维严密、条理性强。
三.活动 自然界中的植物
1.出示课件:有关自然界植物的向性运动。
2.提问:从课件中你看到了一些什么现象?
3.学生汇报。
4.思考: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5.交流后明确:自然界的'植物都有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四.拓展
走进大自然,观察各种各样的植物,把它们有关向性运动的现象画下来、记下来或者拍下来。
篇3:人教版六年级科学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教学重点难点】
对不同杠杆的比较和分析
【教学准备】
杆秤、螺丝刀、开瓶器、镊子、油漆桶、啤酒、粉笔、镊子夹粉笔、开瓶器开啤酒瓶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
游戏:出示油漆桶一个、啤酒一瓶、粉笔5支;镊子、一字螺丝刀、开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开,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
2、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
3、用工具用夹5支粉笔到一个空杯子里。
比一比,哪个同学完成地快,请其他同学为他们加油。
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
1、刚才三位同学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他们使用的工具合适吗?
2、思考一下,他们所使用的三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请几位同学进行判断,并说说理由)
3、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4、请同学们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上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
5、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 ?
6、在全班内进行交流反馈;并对学生的画图进行展示交流。(重点分析镊子和开瓶器的三点位置的变化。开瓶器支点在前端,阻力点在中间;镊子支点在末端,用力点在中间)
7、小结:怎么样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样的工具是费力的?
三、给各种杠杆类工具分类
1、请同学们在书本P8页的10种工具上画一画,找出每样工具的三个点。然后判断一下它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费力。
2、学生各自作图、填表。
3、汇报交流(请学生到展台下进行展示交流)
4、思考:我们都知道杠杆能省力,能帮助我们抬起自己无法徒手搬动的东西;但是为什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工具他们有的是费力的呢?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四、小杆秤的研究
1、俗话说:“称砣虽小,能压千斤”,今天老师就带了一把杆秤来,请大家来说一说,为什么杆秤的称砣这么小,却可以“压住”这么重的重物。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来做一杆小杆秤。小杆秤制作过程指导。
五、课后思考题
出示教师用的杆秤进行示范,用不同的2跟提绳分别进行称重时,杆秤会发生什么变化?
篇4: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的两步应用题。
2、发展学生思维,侧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根据多几分之几或少几分之几找出所求量是多少。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口答:把什么看作单位“1”的量,谁是几分之几相对应的量?
(1)一块布做衣服用去 。 (2)用去一部分钱后,还剩下 。
(3)一条路,已修了 。 (4)水结成冰,体积膨胀 。
(5)甲数比乙数少 。
2、口头列式:
(1)32的 是多少? (2)120页的 是多少?
(3)绿化造林对可降低噪音,原来80分贝的汽笛噪音,经绿化隔离带后,降低了 ,降低了多少分贝?
(4)绿化造林对可降低噪音,原来80分贝的汽笛噪音,经绿化隔离带后只剩下原来的 ,人现在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
3、你能把口头列式计算中的第(3)(4)题合并成一道题吗?
4、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例4,并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2
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画出线段图,分析题意,寻找解题方法。
2)小组间说出图中各部分表示什么?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要求的,哪一个是表示单位“1”的量?让后把线段图表示完整。
3)四人小组讨论,根据线段图提出不同解决办法,并列式计算。
2、学生汇报:
解法一:80-80× =80-10=70(分贝)
解法二:80×(1- )=80× =70(分贝)
3、学生讨论两种解法的不同:两种方法都是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入手。第一种思路是从
总量里减去一个部分量;第二种方法是求出部分量与总量的比较关系,再运用求一个数的
几份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求出这个部分量。
4、巩固练习:P20“做一做”
(二)教学例3
1、读题理解题意后,提出“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 ”表示什么意思?(组织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理解)
2、引导学生将句子转化为“婴儿每分钟比青少年多跳的次数是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的 ”。着重让学生说说谁与谁比,把谁看作单位“1”。
3、出示线段图,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例2的解题方法,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全班交流两种解题方法。
解法一:75+75× =75+60=135(次)
解法二:75×(1+ )=75× =135(次)
4、巩固练习:P21“做一做”(列式后让学生说说算式各部分表示什么)
三、当堂测评
练习五第2、3、4、5题。
1、学生依据例题引导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关键句子分析,找到谁与谁比,
谁是表示单位“1”的量。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点,照顾差生。
2、小组间解决疑难,全班汇报,教师讲评。
四、谈收获、找疑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设计意图:
例2和例3都是在理解和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学习解决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教学中,我依然依据教学例1时教给学生的解答步骤进行分析解答,找出单位“1”,并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紧扣线段图,直观地理解题意,并引导学生从数量和分率两方面入手,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但本堂课,老师讲解的部分似乎多了一些,留给学生讨论、练习的时间稍为稀薄。
篇5: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东偏北(南)、西偏南(北)等方向的含义,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初步感受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在情境中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难点: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生说看过。谁知道比赛的结果是谁赢了?一起说乌龟。为什么是乌龟赢了?生说:因为兔子睡了一觉。兔子知道自己错了。今天又要跟乌龟再比赛赛跑:
请看《龟兔赛跑续集》
观看龟兔赛跑图片,导入课题。
小兔为什么又会输?生笑着说这是因为小兔跑错方向了。怎样才能走到终点呢?由哪几个要素决定?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于:终点在起点什么方向上?终点和起点相距多远?
带着这两个问题,
我们来学习今天的新课:位置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方位?生: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还有呢?生:东南,西南,东北,西北。我们已经学习了8个方位。课件出示。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每年我国的沿海地区都会受到台风的侵扰。瞧,这是某年的一个强台风位置图,请测算一下。
(一)教学例1
1. 现在台风中心的位置。(课件出示)
目前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距A市600km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向A市移动。
台风大约多少个小时后到达A市?
2.东偏南30°是什么意思?如果只有这个条件,能否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吗?
3.如果这样预告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样确定方向准确吗?怎样预告会更加的准确?
4.还要预告什么?(距离)
(距离600千米)如果没有距离又会怎样?
5.小结:预告台风时既要说方向又要说距离。 强调:东偏南30°还可以怎样表示?也可以说成南偏东60°,但在生活中一般我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位。 6.口答:台风大约多少个小时后到达A市?
7.练习:完成教科书第20页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操作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然后集体订正。
(二)教学例2
1.课件出示:台风到达A市后,改变方向向B市移动。受台风影响,C市也将有大到暴雨。 B市位于A市北偏西30°方向、距离A 市200km。C市在A市正北方,距离A市300km 。请你在例1的图标中标出B市、C市的位置。
2.怎样表示距离呢?
先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再确定各建筑物的距离。如果学生没有说到,老师可以进行引导:你们打算怎样在图上表示出200km?从而帮助学生确定比例尺,和图上距离。用1cm表示100km比较合适。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订正后交流:你们组认为在确定这点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觉得怎样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师小结:绘制平面图时,一般先确定角度,再确定图上的距离。
根据方向和距离可以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
5.口答:台风到达A市后,移动速度变为40km/时,几小时后到达B市?
6.练习:完成教科书第21页的做一做,打开课本第21页的做一做:
(1)有关信息:
教学楼在校门的正北方向150米处。
图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35度方向150米处。 体育馆在校门西偏北40度方向200米处。
(2)师:要在平面图上准确地标出一个地方的位置,你认为需要考虑哪几个方面? (3)师生共同梳理: A.先确定好平面图的中心。 B.确定方向和距离。
(4)自主操作,独立绘制平面图。
(5)指名展示交流,完善绘图过程。
学生展示绘制的图,并演示过程,其他学生评议补充。
看来画图的过程有点复杂,让我们一起再来回顾一下整个过程。画图的过程和方法清楚了吗?刚才你们是不是这样画的?
三、知识反馈,巩固应用
看来同学们对本届的知识掌握的还不错。现在你们有勇气来挑战自我吗?
课件出示:
1、警察局收到卧底送来的示意图
(1)犯罪分子1在警察局的( )方向,距离是( )米。
(2)犯罪分子2在警察局的( )向,距离是
( )米。
(3)犯罪分子3在警察局的( )方向,距离是
( )米。
2、做一做,课件出示,独立完成后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位置与方向, 生活常遇到,
要想定位置, 两点要记牢:
方向是首要, 距离少不了。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你们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创作一幅学校建筑平面图吗?自己开始试一试吧!
篇6: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各部分名称。
2.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探索出圆的特征及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动手操作中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演示操作,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大家都来当裁判喽!”
演示两人骑自行车的动画,一人的自行车轮子是圆形的,一人的自行车轮子是其它形状的。
让学生初步感知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活动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教师让学生举例说明周围哪些物体上有圆。
(二)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学生拿出圆的学具。
2.教师:你们摸一摸圆的边缘,是直的还是弯的?
教师说明: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3.通过具体操作,认识一下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先把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再打开……这样反复折几次。
教师提问:折过若干次后,你发现了什么?
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折痕总在圆的什么地方相交?
教师指出: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教师板书:圆心
(2)用尺子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看一看,可以发现什么?
教师指出:我们把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板书:半径
教师提问:根据半径的概念同学们想一想,半径应具备哪些条件?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
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3)同学继续观察:刚才把圆对折时,每条折痕都从圆的什么地方通过?两端都在圆的什么地方?
教师指出:我们把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 d来表示。板书:直径
教师提问:根据直径的概念同学们想一想,直径应具备什么条件?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多少条直径?
自己用尺子量一量同一个圆里的几条直径,看一看,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4)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也都相等。
(5)讨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与半径的长度又有什么关系呢?
如何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
反过来,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几分之几?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三)反馈练习。
1、P58的“做一做”第1、3、4题
2、练习十四的第2、3题
(四)圆的画法。
1、学生自学,看书57页。
2、学生试画。
3、学生通过试画小结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注意的问题。
4、教师归纳板书:1.定半径;2.定圆心;3.旋转一周。
教师强调: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能改变,有针尖的一脚不能移动,旋转时要把重心放在有针尖的一脚。
5、学生练习
P58的“做一做”第2题
(五)教师提问
为什么同学们画的圆不一样呢?什么决定圆的大小?什么决定圆的位置?
教师板书: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六)思考:体育课上,老师想在操场画一个大圆圈做游戏,没有这么大的圆规怎么办?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练习十四的第1题
篇7:大班科学教案人教版
活动目标
1、感知眼睛看到的错觉现象,对错觉现象感兴趣。
2、乐意探索各种错觉材料,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自制心理学错觉图三张、玻璃杯、筷子、勺子、自制错觉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
1. 老师请小朋友们猜个谜语:两只葡萄黑又亮,只能欣赏不能吃,白天陪我看世界,晚上陪我入梦乡。(眼睛)
2. 眼睛又黑又亮,能帮我们看东西。你们的眼睛看到过哪些东西?(大树…)
3. 总结:眼睛能看到…能看到我们身边的任何东西,但是眼睛看到的东西一定对吗?
二、出示图片,感知错觉现象
1. 出示横线图(菲克错觉)
我带来一张图,请你们看看图上两根横线是一样长还是一根长一根短?(一样长/一根长一根短)哪根长哪根短?(上面的长下面的短)
大家都认为是上面的横线长,下面的横线短,我们的眼睛有没有说真话呢?(小朋友们有了两种看法,到底哪种对呢?)我们来验证一下,我把下面这一根拿下来,可以用什么办法比较他们的长短,(放在一起)怎么样?(一样长)
为什么刚才我们感觉这两根横线不一样长呢?(…)
总结:因为这两根横线放的位置不一样,它们垂直放在一起,所以感觉不一样长,这是眼睛在看东西时的错觉。
2. 出示花朵图(艾宾浩斯错觉)
看看这张图上的两朵花,它们的花心一样大还是一个大一个小?(一样大/一个大一个小)哪个大哪个小?(黄的大,绿的小)
小朋友们都觉得黄的大绿的小(小朋友们有了两种看法)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比一下,怎么样?(一样大)我们的眼睛又出错了呢,为什么刚才我们感觉它们不一样大呢?(…)
总结:花瓣不一样大,所以感觉花心不一样大,其实花心是一样大的,只是眼睛在看东西时的什么(错觉)。
3、出示箭头图(莱尔错觉)
这幅图上的两组箭头中间的横线一样长吗?(一样长/不一样长)哪根长哪根短?(上面长下面短)到底两根横线一不一样长呢,我们来比一下,(一样长)今天大家的眼睛怎么回事呢,为什么刚才大家感觉它们不一样长呢?
总结:因为箭头的方向不一样,所以感觉不一样长,其实两根横线是一样长的,只是眼睛看东西时的错觉。
三、实验,感知生活中的错觉
1. 眼睛是我们看东西的好帮手,但是有时候它们也会调皮,就像刚才,变魔术一样。吴老师也要给小朋友们变个魔术。
2. 看看桌上有什么?从左到右说(筷子、勺子、杯子、水)这两根筷子一样吗?(一样)看看我没有在上面加任何东西(幼儿摸摸)。再来看看这两个勺子一样吗?(一样)先把一个勺子和筷子分别放到杯子里。
3. 这可是一杯有魔法的水哦,要是把它倒进这个杯子里会有什么奇迹发生呢?变变变变变!(筷子变弯变粗了)这杯水真的有魔法哎!
4. 要是把这杯有魔法的水在倒进这杯水里,会不会还有神奇的事情发生呢?试一下,变变变变变!(变大变短了)
5. 这杯水真的挺厉害的,但是勺子和筷子真的变了吗?你们喊“一二三”我拎出来看看,(没有变)和原来一模一样的比一比(没有变)。为什么刚才感觉勺子和筷子好像变了一样?
6. 总结:我们感觉勺子和筷子好像变了,其实是折射现象,是杯子和水给眼睛造成的错觉。
四、自由探索错觉材料
1.老师这里还有很多可以变魔术的材料,有什么呢?(陀螺、纸片…)玩之前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玩的时候注意你们发现了什么?
拿上你们的魔法道具,开始你们的魔法吧!
2.请你们把玩具放到脚前面,告诉我你们发现了什么?(转的快小鸟飞进了鸟笼、黄红陀螺转的时候变成了橙色的…)
3.总结:刚才我们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这些东西本身有没有变?(没有)对,刚才的这些现象只是眼睛造成的(错觉)。
五、图片欣赏 老师这里还有很多神奇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
这幅图里你看到了哪些人?;文章出自.屈.老师.教,案网'(老爷爷、老奶奶、脸上两个、耳朵上一个)
这张图里你看到了什么?(海、楼)感觉房子好像在哪里(海上)其实房子并没有在海上,只是眼睛再看东西时的错觉。
这张图里你看到了什么?(花瓶、两个小人)
总结:生活中还有很多错觉现象,让我们一起去仔细观察吧,记得跟自己的家人、老师和好朋友分享哦!
活动反思
科学活动的目标主要是由“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组成。原教材中活动目标的定位仅是“对科学小实验有兴趣,有观察和探究的习惯”——态度、情感目标,对于大班下学期的幼儿来说定位较浅。通过修改活动方案,从活动目标、准备到整个过程,操作性更强。
篇8:大班科学教案人教版
活动目标
1.探索“水中的宝贝”的各种办法,引导幼儿多动脑,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激发幼儿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3.通过实验初步感知大气压的存在和力量。
活动准备
1.瓷盘、蜡烛、大号玻璃杯、颜色水、小号弹珠,戒指,耳环、打火机等。
2.镊子、夹子、小勺、叉子、筷子等若干。
3.狐狸手偶一个、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1.用手偶进行表演,激发幼儿兴趣。
师:“我是狐狸大婶,看我长得多漂亮呀!我是世界上最神气的狐狸,因为我有许多戒指.耳环等首饰、宝贝。唉,可是现在我很伤心。因为昨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雨,地上到处是水,刚才我走路不小心,把我的许多宝贝都掉到水里去了,怎么找也找不到.小朋友们:你们能帮我找找吗?”
2.出示盘子,请幼儿观察瓷盘里都有什么(中间有根站着的蜡烛和蓝颜色水)。师:“狐狸大婶的宝贝都在水里面,小朋友想想办法,看怎么帮狐狸大婶把宝贝弄出来?但是(语气加重)手不准碰到水。”幼儿互相讨论,商量解决办法。
3.出示工具试探解决的办法。师:“小朋友很聪明,想了那么多好办法。今天老师准备了一些工具,说说它们都叫什么名字?”(叉子、小勺。夹子、筷子等。)让幼儿动手试一试,用哪种工具最好(要提醒幼儿别把蜡烛碰倒了)。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发现幼儿有创意的行为。请几位幼儿将自己探宝的办法表演给大家看,并说说谁的办法最好。
4.出示大号玻璃杯,引导幼儿感受科学实验的奇妙。师:“小朋友真能干,想出了很多办法。那么,怎么才能知道宝贝都捞出来了呢?”幼儿讨论片刻。师:“老师也想出了一个办法,你们帮老师来试一试这个办法好不,好?”,老师点燃蜡烛,把玻璃杯轻轻罩在燃烧的蜡烛上火苗越大,效果越佳),让幼儿仔细看发生了什么:蜡烛慢慢熄灭,彩色水进入杯子内,盘子里的水逐渐干了。这时,宝贝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很小的“珍珠”也能用手拿出来。请幼儿再操作一遍,要求幼儿仔细观察,火是怎样熄灭的,水是怎样进入杯子的。教师巡回指导,帮助能力弱的幼儿完成实验,要让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5.提出疑问,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求知的欲望。师:“真是太奇妙了,水怎么会像变魔术似地一下就钻入杯子里呢?小朋友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来源屈.老师教案网;(幼:想。)老师也想知道。这样吧,今天你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实验,找出答案;咱们下次实验课再一起揭开这个谜好吗?”(幼:好。)
6.做律动“转转、想想”。师:“今天狐狸大婶太高兴了,她丢失的首饰、宝贝都被聪明能干的小朋友找了回来。现在,请小朋友把捞出来的宝贝送给狐狸大婶吧。”然后,随音乐和狐狸大婶一起做律动“转转、想想”,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是以探索水的秘密为主,水是孩子们天天接触,非常熟悉的一个物品,但是水的秘密也非常多,因此,孩子们在本次活动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水的三个特性,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十分有成就感的事,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活动中教师也注重了让幼儿用完整的一句话回答问题,并且鼓励更多的幼儿参与思考,实验,讨论 ,充分体现了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让幼儿真正做到了学习的主人,自发,自主,自由的开展活动,在同伴与教师的互动中共同探索获得新知。
篇9:中班科学教案人教版
设计意图:
把废旧塑料瓶和纸制圆锥体进行巧妙的组合,变成一个能飞上天的小火箭,这种活动对于好奇、好问的中班幼儿来说,无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因此我就利用这种吸引力,并创设幼儿喜爱的活动情境,来激发幼儿强烈的探索欲望和探索兴趣。通过玩让幼儿探索火箭飞上天的方法,从而感知空气的存在,其次利用空气推动的力量进一步探索了解火箭发射的高度与力度之间的关系。整个活动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幼儿玩中思考,玩中学习,体现了操作中认知的特点。
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流动的力量。
2、探索小火箭发射的高度与拍打瓶子用力大小的关系。
3、能积极动手,体验探索小火箭飞上天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
(1)自制饮料瓶“小火箭”人手一个。
(2)大火箭1个。
(3)课件。
2、经验准备:
(1)幼儿对空气已有初步的认识与了解。
(2)课前幼儿已对火箭发射有所了解。
活动过程:
1、(出示慢羊羊)以动画人物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今天来一位客人,咦!慢羊羊今天怎么啦?
2、幼儿探索小火箭上天的方法。
(1)提供可乐瓶及纸制圆锥体(其中有瓶盖的瓶子5只),让幼儿自由尝试小火箭上天的方法。
教师提醒幼儿发射器放在地上不动,让火箭飞上天
(2)个别幼儿演示小火箭上天的各种方法。
我们一起来用这个方法试一试。
幼儿验证性实验。(同时用双手重重地拍打可乐瓶两侧,小火箭就会飞上天。)
3、探索小火箭上天的原因。
(1)他的小火箭怎么用这个方法不能飞上天啊?(.来源屈.老师教案网)引导幼儿观看瓶子后发现盖了瓶盖。
(2)小结:(演示课件,讲解原因)同时用双手重重地拍打可乐瓶两侧,瓶子里的空气就会从瓶口冲出来,小火箭就飞上了天。
4、探索小火箭发射的高度与拍打瓶子用力大小的关系。
(1)竞赛游戏:火箭发射
要求幼儿两两结对,比比谁的小火箭飞得高。
个别提问:为什么你的小火箭飞得高,他的小火箭飞得低呢?
幼儿自由讲述。
(2)教师小结:拍打瓶子用力越大,使瓶子里流出的空气速度越快,力量也大,小火箭就会飞得越高。
5、小结:
今天,我们帮慢羊羊找到了火箭上天的好办法,还找到了让小火箭飞得更高的方法,我们真了不起。你们看!(出示大瓶火箭)慢羊羊又发明了大火箭,那么是小火箭飞得高,还是大火箭飞得更高呢?来,我们带着它们回到教室里再去试一试,比一比吧!
篇10:中班科学教案人教版
活动目标:
1.认识几种常见的蔬菜,能说出他们的名称。
2.能表述蔬菜的主要外形特征。
3.懂得要多吃蔬菜,逐步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1.胡萝卜、白萝卜、青椒、土豆、冬瓜、西红柿、蘑菇、黄瓜、茄子、苦瓜
2.切好的黄瓜、西红柿、青椒、胡萝卜、白萝卜、苦瓜分别装在盘子里,盘子边放牙签及相应的蔬菜小纸贴。
3.冬瓜一个(扮成冬瓜阿姨)篮子一只
活动过程:
一、猜猜、找找、产生活动兴趣
1.师(抱着用围巾包裹的冬瓜):今天我们班上来了一位客人,请你们猜猜它是谁?(幼儿自由回答)他说是-瓜,谁还有不同意见?哦,你们都猜错了!它呀,是冬瓜,咱们吃的冬瓜丸子汤就是用它做的。
2.师:冬瓜阿姨想和我们一起做游戏,她还带了许多的好朋友呢,他们都藏在教室里,请大家去把他们找出来。但你们要记住,你是在什么地方找到了谁?(幼儿寻找蔬菜)
二、认认、说说、说出蔬菜的名称
(一)认识黄瓜
1.师:谁能告诉大家,你在哪里,找到了谁?[.来源屈.老师教案网](如我在桌子上找到了黄瓜)
2.师:还有那些小朋友找到的也是黄瓜?举起黄瓜给大家看看,请你告诉大家,你在哪里找到的黄瓜?
(二)认识茄子
1.师:还有哪个小朋友能告诉大家,你在哪里,找到了谁?
2.师:还有那些小朋友找到的也是茄子?举起茄子给大家看看,请你告诉大家,你在哪里找到的茄子?
(三)认识土豆
1.师:还有哪个小朋友能告诉大家,你在哪里,找到了谁?
2.师:还有那些小朋友找到的也是土豆?举起土豆给大家看看,请你告诉大家,你在哪里找到的土豆?
(四)认识蘑菇
1.师:还有哪个小朋友能告诉大家,你在哪里,找到了谁?
2.师:还有那些小朋友找到的也是蘑菇?举起蘑菇给大家看看,请你告诉大家,你在哪里找到的蘑菇?
(五)认识胡萝卜
1.师:还有哪个小朋友能告诉大家,你在哪里,找到了谁?
2.师:还有那些小朋友找到的也是胡萝卜?举起胡萝卜给大家看看,请你告诉大家,你在哪里找到的胡萝卜?
(六)认识西红柿
1.师:还有哪个小朋友能告诉大家,你在哪里,找到了谁?
2.师:还有那些小朋友找到的也是西红柿?举起西红柿给大家看看,请你告诉大家,你在哪里找到的西红柿?
(七)认识苦瓜
1.师:还有哪个小朋友能告诉大家,你在哪里,找到了谁?
2.师:还有那些小朋友找到的也是苦瓜?举起苦瓜给大家看看,请你告诉大家,你在哪里找到的苦瓜?
(八)认识白萝卜
1.师:还有哪个小朋友能告诉大家,你在哪里,找到了谁?
2.师:还有那些小朋友找到的也是白萝卜?举起白萝卜给大家看看,请你告诉大家,你在哪里找到的白萝卜?
三、看看、说说、了解蔬菜的外形特征
(一)说说黄瓜的外形特征
1.师:现在请小朋友说一说,你手里拿的蔬菜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如黄瓜是长长的,是绿色的)
2.师:请你摸一摸,黄瓜身上有什么?
(用同样的方法让幼儿说出其他蔬菜的外形特征)
(二)教师小结
你们把做游戏的蔬菜朋友都找出来了,它们是黄瓜、萝卜、西红柿、茄子、蘑菇、青椒、苦瓜,这些朋友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幼儿自由回答)他们共同的名呀!叫“蔬菜”和老师一起说“蔬菜”。它们有的是弯弯的,有的是圆圆的,有的是长长的,有的是红色的,有的是绿色的,有的是紫色的。
师:现在蔬菜朋友有点累了,请你们把他们送到篮子里,让他们休息休息。(出示篮子,幼儿将蔬菜放到篮子里。)
1.现在篮子里装满了什么呀?(幼儿回答蔬菜)
2.几篮蔬菜呢?(幼儿练习说一篮蔬菜)
四、尝尝、评评,萌发品尝蔬菜的愿望
1.师:你们认识了这么多蔬菜,真不错!这些蔬菜不仅好看、还好吃呢。现在我们就来尝一尝。用牙签把蔬菜送到嘴里,你吃到了什么蔬菜,就取什么贴纸贴在手上。
2.师:你都吃了哪些蔬菜(幼儿自由回答)
3.师:它们是什么味道的?
教师小结:蔬菜呀有很多种味道、有酸甜的、苦苦的、有清香的、还有辣辣的,但是不管是什么蔬菜对我们小朋友的身体都是非常有好处的,能让我们长的高高的,身体很强壮。所以呀!多吃蔬菜身体棒!
师:现在我们把蔬菜送到厨房,请厨房的阿姨给我们做又好吃、又有营养的午餐。
活动延伸:
午餐时观察幼儿的进餐情况,表扬、鼓励愿意吃蔬菜的幼儿。
篇11:中班科学教案人教版
活动意图:
水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密切的伙伴,对于中班年龄的幼儿来说,创造思维发展的非常迅速,他们喜欢尝试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根据幼儿这一特点开展了此次活动。让幼儿操作、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活动目标:
1.知道一些材料的吸水性。
2.了解水与人的关系。
3.培养动手能力。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1.4小盆水,4大空盆,吸管、汤勺、布条、毛巾、塑料袋、杯子、海绵、棉花、漏斗、筐子,记录表、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谜语引起幼儿兴趣
1.猜谜语:用手抓不起,用刀劈不开,洗脸刷牙洗衣做饭,都要用到它。
2.生活中见过哪些水?
(1)你在哪里看过水?是什么水?
(2)你喜欢水吗?为什么?
二、实验“帮水宝宝搬新家”
1.出示小盆水:水宝宝住的地方太挤,他们要搬到大房间里。
出示大的空盆:怎样帮水宝宝搬家?
2.猜测与记录。
一起来看一看、猜一猜,哪些东西能帮水宝宝搬家,哪些东西不能。
提供材料,幼儿猜测哪些物体能运水、哪些物体不能运水,可以用“√”表示能运水,用“×”表示不能运水。
3.自由选择运水工具,验证结果。
(1)每样东西都要试。
(2)把能运水的与不能运水的东西分开放在筐子里。
(3)不要弄湿衣服。
4.幼儿操作,教师观察。
三、说说自己的发现
1.相互交流,说说自己用什么办法帮水宝宝搬家?
将操作的结果用“√”表示能运水,用“×”表示不能运水、记录在验证栏中。
重点示范孩子们不能确定的东西。
2.哪些材料会吸水?
3.用什么物品运水快?[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什么物品运水多?
四、根据记录表,讨论不同物体的运水方法,再次操作
1.请幼儿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2.操作中感知哪些材料具有吸水性,哪些材料的吸水性强,哪些材料的运水速度快。
3.你是怎样帮水搬家的?发现了什么?你认为哪种搬家的方法好?为什么?
延伸活动:
回家试一试,看看哪些东西它不仅能运水,而且还能搬得多,搬得快。
活动反思:
通过让孩子们猜测、尝试来验证哪些东西能够搬水,哪些东西不能搬水,目标的达成比较好。在活动中孩子们能够边玩边思考,在玩水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逐一尝试,慢慢找到自己的答案。充分体现幼儿为主体地位,使幼儿在玩的同时了解一些科学现象,掌握一些知识技能。
不足之处:
实验记录表的猜想结果与验证的结果要一致。
篇12:三年级科学教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用尺、量筒、天平、温度计、秒表等对物体进行测量,采集数据并作记录。
知识与技能:认识到测量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认识常见的测量工具及计量单位,学会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只凭感觉是不可靠的,科学需要精确的数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两个外观一样、内放一些小物体,使质量略有不同的纸盒;方格纸若干张、量杯、量筒、天平、绿豆、温度计、秒表、冷水、热水等。
学生准备:直尺、叶子、水杯。
教学过程:
一、探究“只凭我们的感觉是否可靠”
1、提出问“只凭我们的感觉可靠吗?”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2、观察教材第68页上的一幅可造成视觉错误的图片,说说图中两条直线直吗?它们一样长吗?
揭示:使用测量工具认识物体比只凭感官准确可靠。
3、出示准备好的纸盒,请学生掂一掂,能否判断轻重。
学习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二、测量树叶的长和宽
1、出示两片形状不同,大小接近的叶子,提出问题:怎么知道谁大谁小?
2、指导学生测量叶子的长和宽
3、指导学生测量叶子的面积
三、测量容积(体积)
1、认识量杯和量筒
2、指导学生使用量杯
3、测量自己的杯子能装多少水?
四、测量温度
1、认识各种温度计
2、测量冷水、热水、温水的温度。
五、测量时间
1、秒表练习
2、测一测跑50米需要多少时间
六、认识各种各样的测量仪器
1、认识教材中出现的测量仪器,请学生谈谈它们的用途。
2、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测量仪器。
七、布置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的测量仪器。
篇13:三年级科学教案人教版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
流程与方法:
1.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
3.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学习重点】
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学习难点】
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
【学习准备】
6种用最常见的材料做成的物品
【学习流程】
一、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1.这个单元我们将开始学习“材料”,板书“材料”。你知道哪些材料的名称?什么物品是用这种材料做的?教师将学生说到的材料一一板书出来。
2.看看自己和小组里的同学,身上穿的、佩戴的和携带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试着把它们写在书中的表格中。
3.交流记录的情况,看看有没有出错。
4.这些材料在我们身边应用很广,书包里的物品、教室里的物品,它们又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调查表,对于难以判断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物品,请作出标记。
5.调查结束后,在小组内讨论以下问题:
①调查了多少物品?使用了多少种材料?
②哪些物品是由一种材料制成的?哪些物品是由多种材料制成的。
③哪种材料使用得最多?
6.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
哪些材料在我们身边被广泛使用着,为什么大量使用它们呢?
二、观察描述几种常见材料的主要特点
1.我们周围的物品,往往都是由各种材料组成的,比如一扇门,就使用了木头、玻璃、金属等材料,不同的部位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举例说说你的想法。
2.四人小组选择两种材料讨论它们分别有什么主要特点和用途,并记录下来。
3.交流各组的记录情况,有不同意见的及时补充,若认同其他组的观点,及时将它补充在自己的记录单上。
篇14:六年级科学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工具名称可以做哪些事情工具名称可以做哪些事情
4、小组汇报:
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启后)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3、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4、请大家看P3工具的定义,深入理解。
五、全课总结:对于简单机械,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教学后记:
课堂活动:分两大活动阵地进行探究。其一,我们用过什么工具。在这活动中我安排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中曾经使用过的工具,以调查表的形式展示出来。然后是统计自己组的同学共用过多少种工具。课堂氛围很活跃!学生统计的工具还真不少,应该说我们的学生还是有一定的使用工具的经验的。例举的工具很多,比如:剪刀、菜刀、老虎钳、锤子、镊子、螺丝刀、斧子、开瓶器等等。
其二,分组活动,每组发了较多的工具和一块木板,木板上面钉着不同的钉子,要求先观察选用什么工具好。
然后让学生用工具,把钉在木版里的铁钉、图钉和螺丝钉弄出来,并做比较:哪种工具用着更省力且方便,并做好记录。目的为了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认识到:不同工具有不同用途,完成同样的事情,使用恰当的工具能给我们带来方便和省力。最后对教科书上的几项工作进行探讨,选择使用滑轮、斜面、杠杆,让学生对工具进行再一次的观察。
整堂课下来学生兴趣高涨,热热闹闹的,可到最后总结以上活动,引出“简单机械”时,学生还是犯迷糊。关于机械的定义,书上的定义给我模棱两可的感觉,书上是这样阐述的: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做机械。我们都知道这个“省力”是针对力学上的,但是很多孩子对省力的外延无限地扩大化;还有对其另一个中心词“方便”,孩子对其也非常模糊;孩子把定义扩大化,于是他们想到“电饭锅”、“铅笔”、“电火炉”等。
篇15:六年级科学教案
六年级科学教案
第三单元进化 1、消失了的恐龙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 对有关恐龙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到人应与环境和谐相处。 教学重难点 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课件,有关恐龙种类、生活方式及绝灭原因的图文资料。 学生准备:纸板、石膏粉、布条、水粉颜料、铁丝、报纸、胶纸带等制作恐龙模型的材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 学 改 进 一、研究与恐龙有关的问题。 充分放手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通过讨论,确定下几个大家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后,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进行研究,最后写出一份研究报告,然后在班级内交流。 二、搞一个恐龙博览会。 每个小组可根据爱好选择其中的活动,做一两件作品。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恐龙头骨复印件、恐龙爪子的制作过程图。课堂教学时间不够,鼓励学生课后完成。 三、了解其他已灭绝或濒危的动物,并调查它们灭绝或濒临灭绝的原因。 要求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源,调查相关资料,让他们有一次心灵上的震撼。 四、讨论:恐龙等物种的灭绝给我们什么启示。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制约作用,使他们感悟到,如果人类再无视自然规律,肆意破坏自然环境,那么,人类也终将退出生命的舞台。 关于绝灭生物墓地,也要求学生查阅资料进行了解,教师作必要的介绍。请学生谈谈:面对着如林的墓碑,心中有什么感想? 【恐龙世界】 距今2亿多年到7 000万年前的中生代,是个“爬行动物的时代”,它们形态多样,各成系统,霸占一方。 向海洋发展的鱼龙和蛇颈龙,成了海洋中显赫一时的大动物。巍峨的喜马拉雅山是世界的屋脊,科学家在海拔4800米高的土隆地区发现的鱼龙化石,体长10米以上,远远超过世界上已发现的和它同期的其他鱼龙。这证明了,在2亿年前,那里曾经是一片汪洋,是鱼龙腾飞跳跃的地方。 在海洋中能同鱼龙相匹敌的是蛇颈龙,它曾盛极一时,能在水中快速地追捕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身体较扁平,以减少水的阻力;头颈伸长,使运动更加灵活;嘴里长着尖锐的牙齿,能咬住滑腻的鱼儿;四肢变成了鳍脚,便于划水游泳。整个模样仿佛是一条长蛇和一只乌龟的结合,由此得名。 向天空发展的飞龙、翼龙,成了当年空中的霸主。最大的飞龙两翼展开时长6米多,尖长的头颅,长着尖利的牙齿,后面拖着一条长尾巴,尖端还有一个“舵”膜,用来平衡身体。翼龙已经逐渐进化了,头骨变轻,牙齿和尾巴已经退化或消失了,大脑半球中的视觉、平衡觉和肌肉等协调作用都已加强,飞行能力也增强了。翼龙是古代世界上能在天上飞的动物,生活在7000万年前北美洲的翼龙,双翼展开宽11米以上。 向陆地发展的恐龙日益昌盛,成了中生代陆地的统治者。根据恐龙的食性可分为两大类,有吃裸子植物的,也有吃其他恐龙和动物的。 一些巨大的素食恐龙,喜欢在沼泽和湖泊里生活,由于身体过大过重,行动不灵活,只好借助水的浮力来支持着。 生活在1.4万年前的合川马门溪龙,身高3.5米,长22米,重约30~40吨。它主要生活在湖泊中,以藻类等植物为食,在产蛋时才到泥沙较硬的水边去。 禄丰龙,身长6米,高2米,是中等的素食恐龙,化石保存得十分完整,这在世界上也是少见的。 剑龙的背上长着刀山似的骨板,甲龙装备坚硬的甲板,角龙的头部长着犀牛般的尖角……这些显然是它们防御敌害的武器。 最凶残的霸王龙长17米,站立起来就有6米高。它那血盆似的大口里,长着匕首般的牙齿。它专门捕食那些吃嫩枝绿叶的恐龙。 最大的恐龙要算“梁龙”了。梁龙的脑袋很小,脖颈和尾巴很长。20世纪初,在美国犹他州发现了3条恐龙遗骸,后来利用这些遗骸复原了一条梁龙的骨架,陈列在匹兹堡的自然博物馆里。它全身长26.6米,颈长6.7米,尾长15.3米,身长4.55米,重约10.5吨。 最重的恐龙要算腕龙了。19,在坦桑尼亚坦噶尼喀发现了一具腕龙的完整骨骼,现在陈列在柏林自然历史博物馆里。它身体总长22.5米,身高6.4米,估计重78吨。在这以后,又发现了一些腕龙的'骨骼,估计这些腕龙在活着的时候,身长可超过27米,体重达100吨。 2、化石告诉我们什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提出有关进化的问题,并设法找到答案。 运用多种方法查阅信息源,了解化石和活化石的有关资料。 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探究化石的成因。 通过观察、比较,研究恐龙头骨化石,了解化石告诉我们的重要信息。 制作化石模型。 科学知识 知道生物是不断进化着的。 了解进化的历程、规律和趋势。 认识一些有代表性的化石和活化石。 知道化石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与进化有关的有趣问题。 教学重难点 本课在了解化石和活化石的有关资料的基础上,重点探究化石的成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化石实物或模型、课件、石膏粉、肥皂水。 学生准备:毛笔、牛奶盒或饮料瓶、贝壳(或植物、鱼骨、硬币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化石。除了教材提供的图片,教9币最好能为学生提供化石的实物、模型,或补充更多的化石图片。在观察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说说它们分别是远古生物的什么形成的――是遗体、遗物还是遗迹?以使学生对化石的种类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二、了解化石的成因。在四年级时,学生们已学过煤的成因,因此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并非难点。教师应先请学生谈谈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再利用课件补充纠正。在这一部分,教师要启发学生想一想,化石会保存在哪种地层中――是岩浆岩、沉积岩还是变质岩? 三、拓展活动:制作化石模型。在六年级上学期,学生已做过石膏模型,因此这个活动的难度不大,耗时也不会太多,教师应尽量给学生这个动手的机会。 教材中介绍的是制作恐龙骨骼化石模型的方法: a)做模具。先揉出一长截橡皮泥,使它成为大约l厘米厚的扁平状的表面光滑的状态。将恐龙骨骼复印图盖在橡皮泥上,用针扎点描出恐龙骨骼的轮廓,然后揭开复印纸,用铅笔等工具细致刻画恐龙骨骼的细部。最后用纸板围出5厘米深的长方形外框,再在橡皮泥上刷些肥皂水(以利脱模)。 b)注模。浇入调好的石膏液体,大约1~2厘米。 c)脱模。待石膏充分干燥后取下橡皮泥,恐龙骨骼化石的模型就做好了。 四、探究化石的作用。――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活动。科学家会怎样研究化石,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呢?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观察、讨论时间。除了教材中展示的恐龙头骨化石,教师还应适当补充一些化石资料让学生试作分析。 五、认识活化石。课前应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为什么这些生物被称为“活化石”?它们最早出现在什么时代?你还认识哪些活化石?上课时由学生进行汇报,教师进行必要的补充 以上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反思:化石告诉了我们什么?――要使学生知道:化石是生物进化的证据,是我们研究远古生物的重要线索 资料: 【化石分类】根据化石的成因,古生物学家把它们划分成以下几类: 1.实体化石 人们曾经在西伯利亚第四纪的冰冻土层中发现了巨大的猛玛象,这些庞然大物不仅保存了完整的骨骼,连粗厚的皮肤、长长的体毛,甚至胃内的食物都保存了下来。现代科学认为,巨厚的冻土地带可以使动物的遗传基因不受到任何破坏,甚至有可能通过克隆的方法赋予这种动物第二次生命。后来,科学家们又在波兰发现过完整的披毛犀,所有这些实体得到保存的化石都是实体化石,实体化石通常保存了动物、植物遗体的全部或绝大部分(特别是坚硬的骨骼部分),既有研究价值,又有观赏价值,是一种很珍贵的化石。 2.铸模化石 动植物遗体在保存为化石的过程中,通过挤压作用在地层的岩石表面留下的印模、铸型等称做铸模化石,这种化石能清晰地显示生物硬体表面的精细结构,可以划分出若干类型,其中印痕化石最常见。 3.遗迹化石顾名思义,遗迹化石主要是动物在生命活动中遗留下来的痕迹或遗物,前者如爬迹、足迹等,后者如粪便、蛋等,恐龙足迹和恐龙蛋就是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的著名遗迹化石。遗迹化石是研究动物生活习性及生命活动的重要证据。 3、达尔文与他的“进化论”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运用想像对未来人类的演化趋势做出合理的预测。 科学知识 知道自然淘汰、物竞天择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十分奇妙的。 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引导学生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难点是知道自然淘汰、物竞天择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红、黄、绿、黑四色豆子各20颗,相关课件。 学生准备:查阅关于人类进化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 学 改 进 一、做捡豆子的实验。 为让适者生存的主题更鲜明,教师可创设有趣的情境:“草地上有很多豆子,假如我们都是吃豆子的鸟,现在去草地上找食吧!”――可以事先不要告诉学生豆子的种类和数量,待统计结束后再告诉他们各色的豆子都是20粒。如果班级人数较多,可将各色豆子增加相同的数量。这个活动很简单,建议连统计在内用10分钟做完,然后将主要时间用于相关讨论。 可替代的实验有:在草地或塑料草皮上插数量相等的各色牙签,让学生扮演“吃牙签的鸟”;在树干上贴好数量相等的用褐、白、红、绿、黑等颜色纸剪成的昆虫,让学生当啄木鸟吃虫。如果是用豆子做实验,活动结束后提醒学生要把豆子都捡回来,不要浪费粮食。 二、讨论: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这么长? 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教师整理出有代表性的观点,学生中一定会有人认为,长颈鹿为了吃到树梢的树叶,一代代演化,长出了长脖子。也许有的同学会根据前一单元学到的遗传与变异的知识,推测是由于遗传优势,使长脖子的长颈鹿有了更多的生存与繁衍机会,从而使这一篇16:六年级科学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篇17:六年级科学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
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太阳在天空的位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用于贴月相的挂图、月相成因示意图、月相变化的课件、皮球、电灯(瓦数大的)。
学生准备:圆纸片、剪刀、活动记录等。
【教学过程】
一、画月相
1、创设情境,引出月相话题:
同学们,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有阴晴圆缺”的词句,看来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月球有圆缺变化的情况,说说你曾经见到过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当学生说到满月时,请他说出阴历时间)
2、讲解: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3、你能把看到过的月相画下来吗?
(教师给每个学生几张相同大小的圆纸片,请学生在纸上画月相,然后把它们剪下来。)
4、让几位学生把画月相的纸片贴在黑板上,全班观察分析。这些月相相同吗?有哪些不同?生活中能否见到这样的月相,为什么?
5、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并且判断黑板上所画月相的正误。
6、说说这些月相分别是什么时候能看到的?
二、给月相排序
1、请每位学生再画一个月相,并剪下来。
2、在小组中讨论,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农历什么时候的?
3、(出示一组标有时间的圆圈的挂图)你能把剪下来的月相准确地贴在上面的圆圈里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测时间,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贴上月相。)
4、观察黑板上的挂图上贴出的许多月相,小组讨论并交流: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问题?
5、教师出示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过程图,让学生们讨论:你们认为月相的变化是否有规律?有什么规律?你们认为下半月的'月相将如何变化?
6、小结: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其他的说法也正确:1、一个月中月相的变化规律是:初二向左弯,初八右半边明亮,十五月圆,二十二左半边明亮,二十八向右弯(记忆诀窍:“残”字拼音第一个字母“C”的形状)。2、月相的变化经历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的过程。3、上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
三、模拟月相变化
1、设疑:月相的变化是月球的形状在变化吗?是伴随着月球的什么运动发生变化的?
2、小组内讨论交流:能否用做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月相变化?用什么来模拟,怎样模拟?
3、可参照课本第49页进行模拟实验,观察“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样吗?亮面朝向一样吗?
(或者在教室里准备一盏瓦数大的电灯,用这盏灯当作太阳,学生自己当作地球,用皮球当作月球;把“月球”举在空中,使“阳光”照到“月球”上,观察此时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状;然后使“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观察月球的明亮部分有什么变化?)
(模拟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用来模拟月球的半明半暗的球体,它的明亮一面始终向着“太阳”。即“月球”围绕“地球”转动一周时,它只自转了一周。)
4、提问:通过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5、学生思考回答。
(预设:月相的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跟月球不发光、太阳只能照亮它的一半有关,不是因为月球的形状在发生变化。)
6、播放月相变化的课件,巩固并小结: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
(解释: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7、对比一下,我们前面排序时所贴的月相,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四、观察白天的月相
1、谈话:在给月相排序和模拟月相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推测出了月相变化的规律,同时还产生了许多问题。要知道规律是不是存在,以及问题能否得到圆满解决,需要我们进行实地的观察。
2、你们认为什么时间观察月相比较合适?
3、引导学生确定观察月相的时间,清晨或傍晚观察月相。
(教师教学时应确认一点:如果自己的教学时间在农历的上半月,请引导学生在傍晚观察;反之,则应在清晨观察。从农历十六—二十七八月亮升起得越来越晚,因此在清晨观察比较合适。)
4、思考讨论:观察月相,主要观察记录月相的哪些内容?
5、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记录内容: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以及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
6、讨论:如果我们观察不到天空中的月相,该怎么办?
7、说说你们认为在观察过程中,还会有什么问题或困难存在?
五、课外拓展:
1、动脑筋:今年春节晚上,某商店被盗。第二天,公安人员审询了最有嫌疑的两个嫌疑犯张三和李四。张三说:“昨晚十点钟,借着月光我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李四说:“十点的时候,我正在家里睡觉。”请你帮助公安人员判断,谁最有可能是罪犯,为什么?
(答案:张三最有可能是罪犯。因为春节是正月初一,根本没有月亮,可李四说他借着月光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是在撒谎,因此,他最有可能是罪犯。)
2、每天下午放学后的傍晚时分和上午上学前的清晨时分进行观察,并记录天空中的月相。
(月相跟着农历变,初一初二看不见,初三初四象娥眉,初七初八月半边,到了十五满月圆,以后月相逐渐缺,二十二三月似弓,到了月底又不见。)
板书设计:
2、月相变化
一、规律: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
二、成因:月球围绕地球公转
篇18:位置复习(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
简介: ppt制作 对位置这一单元知识进行复习,课堂上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究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班长的位置,可以用文字、符号、图画、数字等各种方式。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班长的位置要从二维的角度(两个方向)考虑。通过交流、汇报及教师的引导下,明确“列”与“行”。在学生能用第几列第几行描述出某一位置后,进一步让学生探究如何用简洁的方法表示这一位置,从而引入了用数对表示位置,感受到数对可以更简洁、更迅速地确定位置。
. 上传者:gjwf
相关课件:篇19:《山雨》学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文中“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等词语,识记字音字形。
2.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3.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知识链接:
赵丽宏,散文家。现为上海作协副主席。主要作品:散文集《生命草》《爱在人间》等;诗集《珊瑚》《沉默的冬青》等;报告文学集《心画》《鸟痴》等。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
学法指导:
1、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圈点勾画、批注及编写文段序号。
2、通过独立思考、深情朗读、小组合作,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情感。
3、认真研究学案,独立思考,规范书写,限时30分钟自主完成;后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学习内容:
*A层B层必做:
一、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知识链接”和“学法指导”。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识记字音字形,理解词义,并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读给组内同学听: 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
并互相默写:
2、梳理课文内容。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来描写山雨的,用双竖线在文中标示,并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理解课文填空:
①《山雨》这篇散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来写的,作者通过合理而新奇的 和 ,并运用 、 等修辞手法,描绘出山雨带来的 美和 美,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之情。
②作者是从山雨的 和 中品出它的韵味的;
它的声音像一曲 ,又像 。
它的颜色是那样的难以忘怀,它把山林的 、 、 、
、 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 ,绿得 。
三、文章赏析:
*A层必做,B层选做:
3、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下列句子的妙处。
①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②雨声中,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③你还喜欢哪个句子,先摘抄,再说说体会,最后读读。
4、“不知在什么时候,雨,悄悄地停了。”这句话与文章开头哪句话呼应?有什么作用?
四、写作训练:*A层B层必做
1、课文中这两个句子里的“仿佛”用得特别的好,读后也请你来写一句。
(1)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2)一只不知名的鸟儿开始啼啭起来,仿佛在倾吐着浴后的欢悦。
2、学习反思:
(课后的反思总结非常重要,请写下你学习本文后的收获吧,可以从字词、语言运用、艺术特色、心得体会等角度来写,A层400字左右;B层300字左右)
[《山雨》学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 七年级语文课件
★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同步作文精选(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优秀(共19篇)】相关文章:
人教版九义教材小学语文上册《牛郎织女》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3-12-13
罗盛教2语文课件教案2022-08-12
七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人教版2024-02-16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课时计划2022-04-29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作文2023-11-10
一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学设计2022-04-29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022-11-25
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教学策划方案2023-02-08
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案设计2023-04-11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几分之几》教案 郑应芹2023-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