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教案《一共有多少》

时间:2023-05-30 08:11:50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一年级数学教案《一共有多少》(推荐17篇)由网友“卖杯具的人儿”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年级数学教案《一共有多少》,欢迎参阅。

一年级数学教案《一共有多少》

篇1:一年级数学教案《一共有多少》

一年级数学教案《一共有多少》

教学内容:“一共有多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加法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的活动中,探索5以内数的加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加法问题并解答。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的意义及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加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铅笔情境)。

师:今天老师请到了咱们数学王国里的一位好朋友跟咱们大家一起来上这节数学课,大家想知道她是谁吗?

生:想!

师: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先出示图1)同学们快看,大家还记得她吗?

生:记得,是笑笑!

师:嗯!同学们真棒!那大家快看看,笑笑手里拿着什么东西啊?

生:铅笔。

师:非常好!再请大家仔细地看一看笑笑是怎样拿铅笔的呀?

生1:笑笑一只手拿了3支铅笔,另一只手拿了2支铅笔。

师:说得真好!(接着出示图2)同学们再看,从这幅图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2:笑笑把她两只手上的铅笔合到了一起。

师:说得真棒!接下来请大家数数“当笑笑把两只手上的铅笔合到一起之后,她的手里一共有多少支铅笔”。

生:一共有5支铅笔。

师:好!同学们真棒!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小棒代替铅笔跟着老师也像笑笑这样来表演一下!

生:(师和生一起模仿笑笑场景,边做边说:一只手里有3根小棒,另一只手里有2根小棒,把两只手里的小棒合到

一起,一共有5根小棒)

师:恩!同学们刚刚表现得都很棒!个个精神都很饱满!希望接下来同学们能够表现得更加好!

师:说到这里,可能已经有同学猜到了,咱们今天这节数学课的课题就是《一共有多少》

板书课题:《一共有多少》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到公园去看一看,去看看那里的小熊猫们都在干些什么。

二、讲授新课。

1、观察情境图,描述图意(熊猫情境)

师:同学们请看,熊猫们都在干什么呢?

生3:有3只熊猫在吃竹子,有2只熊猫在玩皮球。

师:恩!说得真棒!

师:老师接下来用圆片代替熊猫,把它们请到咱们的黑板上来好吗?

生:好!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想一想:“公园里一共有多少只熊猫?”

师:这个问题你们都会解答吗?

生:一共有5只熊猫。

师:很好!咱们同学都很棒!一下就说出来答案。咱们现在就一起来看一看,是不是一共有5只熊猫。(将2个圆片

移到3个圆片处,即把它们合起来,再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数一数)

师:看来咱们同学刚才都答对了!真棒!

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大家愿意帮帮老师吗?

生:愿意!

师:恩!很好!看来咱们同学都很乐于帮助别人。其实啊!老师是在想,可不可以用咱们的数字去解决咱们刚才的

那个问题呢?

生:可以!

师:恩!同学们很棒!首先咱们来看,吃竹子的3只熊猫可以用哪个数字来表示呢?(点名回答)

生4:用数字3来表示。

师:恩!很棒!那玩皮球的'那2只熊猫又应该用哪个数字表示呢?

生5:用数字2来表示。

师:恩!说得真好!接下来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熊猫咱们是怎么做得呀?

生:把吃竹子的这3只熊猫和玩皮球的那2只熊猫合起来。

师:诶,大家想想,该怎么合呢?(诶!对了,要用到咱们数学里的一个符号“+”)

师:大家认识这个符号吗?

生:认识,加号(板书)

师:恩!合起来之后一共就有5只熊猫。(板书“=5”)

师:大家请看,这是一个加法算式,大家能把它读出来吗?(指导学生齐读两遍“3加2等于5”)

师:好了!大家想一想,3+2=5这个加法算式,除了可以表示咱们公园里的熊猫之外,你还能想到什么?(生自由说

一说)

师:恩!同学们都很棒!看来咱们同学们刚才的知识都掌握的不错,下面老师可要出题考考大家了,请同学们看清

楚哦。

2、摆一摆,算一算

师:(出示课本第24页“摆一摆,算一算”题目),让学生们用小棒结合图中的情境摆一摆,说一说。

三、练习巩固(课本第25页练一练第1、2题)请学生翻开书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师:到这里,咱们今天这节数学课就快要结束了,谁来说一说:“今天这节数学课你有哪些收获?”

篇2:《一共有多少》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1、说课内容: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北师大第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一共有多少》。

2、教材分析:

《一共有多少》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数学运算,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对数字有了一定的认识,加上自身的经验积累对学习本节知识也有很大的帮助。

3、学生分析:

学生在学习之前对加法应该都有比较简单的认识,因为加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数学运算方法,学生对此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因此对于这节课的.学生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每个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经验不同,每个同学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有所差别,因此我会顾及到每个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培养学生沟通能力以及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4、教学目标:

(1)结合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加法的意义。

(2)在观察、操作的活动中,探索5以内数的加法

(3)在会读会写加法算式、感悟把两个数合在一起,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5、教学重难点:

感知加法的意义,以及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6、教法:

本节课首先以生活中的例子为背景,引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用符号代替法来代替实物,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根据之前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用数字来表示这些符号,进而进行加法的学习,最后请同学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并列出算式,使学生更加深化对加法的学习。采用“情景学习——解决问题 拓展思维——课外延伸”的教学方法。

7、学法: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方法,但是根据一年级学生的情况,在注重学生主体的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对学生的不断引导。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进行本节课的学习。

8、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初步感知加法

先给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开始本节课的学习。“去商店买东西,买了一块橡皮两毛钱,一支铅笔一毛钱,我应该给老板多少钱?”通过这样简单而又经常碰到的问题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并且明白生活处处有数学。并请学生举自己生活中所遇到的有关加法的例子。

第二个环节:进一步感知加法运算,明白加法的含义

学生会用符号代替法来代替生活中的实物,小组合作交流,一个学生举例子,其他同学用小棒或者小圆片摆出相应的样子,学生就会明白加法就是两个数合在一起,并通过数数得出答案。

第三个环节:会用数字进行加法运算,学会正确读、写、使用“+”

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会用符号代替实物,用数字代替符号,因此在摆小圆片的基础上请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怎样用数字和“+”来表示一个数学算式。

第四个环节:看图示能正确列出算式,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列

看到图示,学生基本会正确列出加法算式,但是由于角度不一样列的算式也不一样,但是都应该值得肯定。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说出你为什么这样列。

第五个环节:巩固练习、课外延伸

根据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最后请学生列举平时遇到的有关加法的问题,并列举算式说出原因。或者提出遇到的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解决。

以上是我对《一共有多少》这节课的认识和教学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数学的生命是生活,我希望学生明白数学不是无源之水,而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篇3:杨万里一共有多少诗

杨万里一共有多少诗

杨万里一生作诗0多首,但只有4200首留传下来,被誉为一代诗宗,诗歌中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为七言绝句,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

杨万里的作品

归去来兮引

宋代:杨万里

侬家贫甚诉长饥。幼稚满庭闱。正坐瓶无储粟,漫求为吏东西。

偶然彭泽近邻圻。公秫滑流匙。葛巾劝我求为酒,黄菊怨、冷落东篱。五斗折腰,谁能许事,归去来兮。

老圃半榛茨。山田欲蒺藜。念心为形役又奚悲。独惆怅前迷。不谏后方追。觉今来是了,觉昨来非。

扁舟轻风破朝霏。风细漫吹衣。试问征夫前路,晨光小,恨熹微。乃瞻衡宇戴奔驰。迎候满荆扉。已荒三径存松菊,喜诸幼、入室相携。有酒盈尊,引触自酌,庭树遣颜怡。

容膝易安栖。南窗寄傲睨。更小园日涉趣尤奇。尽虽设柴门,长是闭斜晖。纵遐观矫首,短策扶持。

浮云出岫岂心思。鸟倦亦归飞。翳翳流光将入,孤松抚处凄其。息交绝友堑山溪。世与我相违。驾言复出何求者,旷千载、今欲从谁。亲戚笑谈,琴书触咏,莫遣俗人郑。告西畴有事要耘耔。容老子舟车,取意任委蛇。历崎岖窈窕,丘壑随宜。1111

欣欣花木向荣滋。泉水始流澌。万物得时如许,此生休笑吾衰。寓形字内几何时。岂问去留为。委心任运无多虑,顾皇皇、将欲何之。大化中间,乘流归尽,喜惧莫随伊。

富贵本危机。云乡不可期。趁良辰、孤往恣游嬉。独临水登山,舒啸更哦诗。除乐天知命,了复奚疑。

浯溪摩崖怀古

宋代:杨万里

湘江曾闻有浯溪,片帆今挂湘东西。

上摩石崖与天齐,江头落日云凄凄。

山昏雨暗哀猿啸,步入烟萝转深峭。

元颜千古迹不朽,星斗蛟龙两奇妙。

中兴当时颂大唐,大唐家国天为昌。

妖环忽见诚非祥,土花失色急寿王。

明皇父子紊大纲,从此晏朝耽色荒。

天下黎庶暗罹殃,击损梧桐按霓裳。

谁知鼙鼓动渔阳?肃宗灵武何仓皇?

回来张后年初芳,前杨后李真匪良。

养以天下理所常,胡为南内成凄凉。

三千宫女为谁妆?空遗两鬓愁秋霜。

千载父子堪悲伤,修身齐家肇明皇。

后来历历事愈彰,源流有自咎谁当。

岂惟当时留锦囊,至今人说马嵬坡下尘土香。

过百家渡四绝句

宋代:杨万里

出得城来事事幽,涉湘半济值渔舟。

也知渔父趁鱼急,翻著春衫不裹头。

园花落尽路花开,白白红红各自媒。

莫道早行奇绝处,四方八面野香来。

柳子祠前春已残,新晴特地著春寒。

疏篱不与花为护,只为蜘蛛作网竿。

一晴一雨路乾湿,半淡半浓山迭重。

远草坪中见牛背,新秧疏处有人踪。

读严子陵传

宋代:杨万里

客星何补汉中兴,空有清风冷似冰。

早遣阿瞒移汉鼎,人间何处有严陵!

宋代:杨万里

雪花遣霰作前锋,势破张皇欲暗空。

筛瓦巧寻疏处漏,跳阶误到暖边融。

寒声带雨山难白,冷气侵人火失红。

方讶一冬暄较甚,今宵敢叹卧如弓。

水调歌头(贺广东漕蔡定夫母生日)

宋代:杨万里

玉树映阶秀,玉节逐年新。年年九月,好为阿母作生辰。涧底蒲芽九节,海底银涛万顷,酿作一杯春。泛以东篱菊,寿以漆园椿。

对西风,吹鬓雪,炷香云。郎君入奏,又迎珠幰入修门。看即金花紫诰,并举莆常两国,册命太夫人。三点台星上,一点老人星。

念奴娇(上章乞休致,戏作念奴娇以自贺)

宋代:杨万里

老夫归去,有三径、足可长拖衫袖。一道官衔清彻骨,别有监临主守。主守清风,监临明月,兼管栽花柳。登山临水,作诗三首两首。

休说白日升天,莫夸金印,斗大悬双肘。且说庐传盛事,三个闲人眉寿。拣罢军员,归农押录,致政诚斋叟。只愁醉杀,螺江门外私酒。

篇4:《一共有多少》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学习7的乘法口诀,根据教材的教学设计意图,本课旨在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在编制口诀的过程中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简单计算,进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这节课中,我以西游记的故事导入本节课,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7的乘法口诀编制的过程,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世界一样丰富多彩。

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有以下几点:有学生提出了一个不同的看法,而我却直接忽略了他,这是我的一个小小的不足,还有整堂课下来,在讲述后面的知识点的时候,我可能有点赶,赶着把每一个环节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有了这方面的顾虑,就欠缺了对孩子的`关注,在该慢的时候没有慢下来。

篇5:《一共有多少》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设计的。从实施情况来看,整堂课学生情绪高涨、兴趣盎然。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三个优点:

1、多媒体配合教材,使教学内容丰富有趣。

本节课由“复习导入,嘹亮的读题声”——“接受邀请走进城堡”——“城堡第一层:大哥哥、大姐姐的相遇”——“城堡第二层:天鹅湖的问号”——“城堡的主人:一共有多少只猴子”——“回到课堂:你学会了什么”五个部分组成,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城堡闯关”的情景。PPT播放着美丽的图案,使情景与学习内容相映成趣。随着情景的推移,教学内容也是一环扣一环,激发着学生想要去探索的欲望,学生积极地体验着学习的过程。

2、创设民主氛围,鼓励解决问题算法的多样化与择优化

民主、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主动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前提条件。学生为主体积极主动地思考解题方法,教师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来,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挥的淋漓尽致,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在学生列出四个算法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喜欢什么方法,为什么?你觉得什么方法不太好,为什么?”让小朋友们自主地去思考,自主地去解答,将最简便的解题方法运用至今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这体现了算法的择优法。

3、及时处理课堂生成,借此机会教育学生

在总结例题时有一位别班的家长来送书,我先请学生坐好,再出去与家长了解情况后,解释我们正在上公开课,她的孩子在楼下一年级二班。转身回来便和学生说:“有一个二年级的小哥哥今天上学忘记带数学书了,他的妈妈来给他送书了,我们可不能像他这样丢三落四,每天早上上学之前都要检查检查书包。好的,我们继续刚才的学习内容??”我认为课堂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小状况”,教师要处理好这些“小状况”,并向学生们解释刚刚是怎么回事,最好还能借此机会向学生们灌输思想,渗透德育教育。

一节课有优点、有亮点,必然也会有缺陷,我认为我的不足有以下几点:

1、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数学也要像语文一样,请学生把一句话说完整,教师应当更大胆地放手让孩子们回答。看图列式题时,请同学们说一说“我读懂了题目是什么意思,我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2、语言要更加精炼

这个我深有体会,正式走上教师这个岗位已经有4个月,在这4个月中我一直在思考我要怎样解释学生才会懂,我要怎样运用简短的一两句话就能使学生明白我的意思。

本节公开课使我受益匪浅,更加坚定了要在教育事业这条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扎实。各位老师的点评更是让我如醍醐灌顶,深深地明白了自己哪里做的好,要保持。哪里做的不够,要改正。我坚信,只要不断完善自己,总有一天我会变得更加优秀更加出彩!

篇6:诗经一共有多少篇

《诗经》现存诗歌 305 篇,包括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共 500 余年的民歌和朝庙乐章,分为风、雅、颂三章。

《诗经》目录

国风:

第一节 周南

关雎、葛覃、卷耳、樛木、螽斯、桃夭、兔罝、芣苢、汉广、汝坟、麟之趾;

第二节 召南

鹊巢、采蘩、草虫、采苹、甘棠、行露、羔羊、殷其雷、摽有梅、小星、江有汜、野有死麕、何彼秾矣、驺虞;

第三节 邶风

柏舟、绿衣、燕燕、日月、终风、击鼓、凯风、雄雉、匏有苦叶、谷风、式微、旄丘、简兮、泉水、北门、北风、静女、新台、二子乘舟;

第四节 鄘风

柏舟、墙有茨、君子偕老、桑中、鹑之奔奔、定之方中、蝃蝀、相鼠、干旄、载驰;

第五节 卫风

淇奥、考盘、硕人、氓、竹竿、芄兰、河广、伯兮、有狐、木瓜;

第六节 王风

黍离、君子于役、君子阳阳、扬之水、中谷有蓷、兔爰、葛藟、采葛、大车、丘中有麻;

第七节 郑风

缁衣、将仲子、叔于田、大叔于田、清人、羔裘、遵大路、女曰鸡鸣、有女同车、山有扶苏、萚兮、狡童、褰裳、丰、东门之墠、风雨、子衿、扬之水、出其东门、野有蔓草、溱洧;

第八节 齐风

鸡鸣、还、著、东方之日、东方未明、南山、甫田、卢令、敝笱、载驱、猗嗟;

第九节 魏风

葛屦、汾沮洳、园有桃、陟岵、十亩之间、伐檀、硕鼠;

第十节 唐风

蟋蟀、山有枢、扬之水、椒聊、绸缪、杕杜、羔裘、鸨羽、无衣、有杕之杜、葛生、采苓;

第十一节 秦风

车邻、驷驖、小戎、蒹葭、终南、黄鸟、晨风、无衣、渭阳、权舆;

第十二节 陈风

宛丘、东门之枌、衡门、东门之池、东门之杨、墓门、防有鹊巢、月出、株林、泽陂;

第十三节 桧风

羔裘、素冠、隰有苌楚、匪风;

第十四节 曹风

蜉蝣、候人、鸤鸠、下泉;

第十五节 豳风

七月、鸱鸮、东山、破斧、伐柯、九罭、狼跋;

小雅:

第一节 鹿鸣之什

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常棣、伐木、天保、采薇、出车、杕杜、鱼丽;

第二节 南有嘉鱼之什

南有嘉鱼、南山有台、蓼萧、湛露、彤弓、菁菁者莪、六月、采芑、车攻、吉日;

第三节 鸿雁之什

鸿雁、庭燎、沔水、鹤鸣、祈父、白驹、黄鸟、我行其野、斯干、无羊;

第四节 节南山之什

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雨无正、小旻、小宛、小弁、巧言、何人斯、巷伯;

第五节 谷风之什

谷风、蓼莪、大东、四月、北山、无将大车、小明、鼓钟、楚茨、信南山;

第六节 甫田之什

甫田、大田、瞻彼洛矣、裳裳者华、桑扈、鸳鸯、頍弁、车舝、青蝇、宾之初筵;

第七节 鱼藻之什

鱼藻、采菽、角弓、菀柳、都人士、采绿、黍苗、隰桑、白华、緜蛮、瓠叶、渐渐之石、苕之华、何草不黄;

大雅:

第一节 文王之什

文王、大明、緜、棫朴、旱麓、思齐、皇矣、灵台、下武、文王有声;

第二节 生民之什

生民、行苇、既醉、凫鹥、假乐、公刘、泂酌、卷阿、民劳、板;

第三节 荡之什

荡、抑、桑柔、云汉、崧高、烝民、韩奕、江汉、常武、瞻昂、召旻;

颂:

第一节 周颂·清庙之什

清庙、维天之命、维清、烈文、天作、昊天有成命、我将、时迈、执竞、思文

第二节 周颂·臣工之什

臣工、噫嘻、振鹭、丰年、有瞽、潜、雝、载见、有客、武

第三节 周颂·闵予小子之什

闵予小子、访落、敬之、小毖、载芟、良耜、丝衣、酌、桓、赉、般

第四节 鲁颂·駉之什

駉、有駜、泮水、閟宫;

第五节 商颂

那、烈祖、玄鸟、长髪、殷武。

篇7:一共有多少天说课稿

一共有多少天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共有多少天》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6~9的乘法口诀》的第二课时《7的乘法口诀》。这一课时学生已学过2—6的乘法口诀,除法的意义,用乘法口诀求商及其应用,学生后续学习表内除法及其应用,三年级还要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及其应用。这一课时是学生今后学习多位数乘除的基础。教材没有给出乘法口诀,而是通过三个孩子对话的问题情境,引出学生编制7的乘法口诀,并通过三个问题让学生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一是说一说,填一填,引导学生根据一个星期有7天,用加法推算推算1~9个星期有多少天,填写在表格中,为编制口诀做准备。二是通过点子图引导学生独立编制7的乘法口诀,并发现口诀之间的关系,交流编制口诀的经验。三是利用数线图把刚学习的7x8转化成以前学过的7x6加7x2比点子图更为抽象。三个问题层层深入的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出7的乘法口诀,留给学生更大的空间,体现了提高学生学习独立性的编写意图。为了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过的乘法口诀,教材还设计了有重点.有层次.有针对性的练习,为学生创设了运用口诀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说学情:

学生已学习2~6乘法口诀,已有编制口诀的活动经验和方法,知道计算几个几的方法,了解了乘法口诀的基本结构,在乘法口诀与乘法意义的联系方面已积累了一些经验。二年级的学生的思维仍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但已有了一定地观察.比较.综合的意识。在兴趣浓厚的状态下,有较强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已有基础.认知规律,结合本课的知识特点及课程目标的要求。我们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在情境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理解乘法意义,编制7的乘法口诀。

2.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熟记7的乘法口诀,会用7的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编口诀.用口诀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积累学习情感,享受成功喜悦。

教学重难点:熟练表内乘法,是每个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计算能力,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7的乘法口诀形成过程;难点是怎样去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

(一)情境教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因此情境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新课开始,通过淘气.笑笑.丁当三个小朋友的对话,淘气说:再过两个星期就开运动会了”,笑笑说:再过3个星期就是我的生日”从而引出课题“一共有多少天”,在情境中开始新课的探究。

(二)小组合作学习法。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在编制7的口诀,如何记忆口诀中通过小组合作,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识。这样的教学,更能体现“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三)游戏教学法。游戏活动深受低年级的学生所喜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中设计了“抢答游戏”“送算式回家””对口诀“等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枯燥的口诀知识。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说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节课中,主要采用了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取数学信息,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小组活动中养成善于与同学合作,共同讨论和探索问题的习惯。在游戏中把巩固所学数学知识,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学习用数学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教学流程:

《课标》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本节课我们预设按照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反馈测验拓展延伸—总结收获的模式来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节课的导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新知的学习来说尤为重要。这节课我们采用了教材上的问题情境。师:高兴.幸福地事都喜欢快点到来,请看屏幕:你能发现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吗?这样的导入让学生有亲切感,又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这个环节主要通过

1.学生汇报方法填表格;

2.观察表格,说发现,

3.动手操作,完成点子图(理解几个几想加),

4.小组合作,编口诀。

5.展示汇报所编口诀,

6.读口诀。

7.观察口诀谈发现。讨论怎样才能又快又好的记牢口诀呢?

8.熟记口诀。

推导7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后,已掌握了一些编制口诀的思路和方法。在课前前测中,我们发现孩子大多能记忆口诀,但多数是死记硬背,因此如果再重复前面口诀课中编口诀,记口诀,很难燃起学生的热情,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所以我们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几何直观,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运用迁移,大胆实践,亲身经历编制口诀的过程和理解口诀的意义,在小组汇报和全班汇报中,老师进行适当的点拨与引导,让学生大胆说出所思.所想。同时学生从不同角度体会理解了7的乘法口诀的特点和意义,为记忆口诀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在记忆口诀环节,让学生交流你有什么好办法记忆口诀?如果忘记了某句口诀怎么办?学生运用自己发现的特点记忆口诀时,就不会感到枯燥疲惫,而会主动积极的去记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反馈测验拓展延伸。

1.开火车,同组小朋友按顺时针方向接下去说口诀。

2.送算式回家;:把算式贴到相应的口诀两侧。

3.孔雀开屏——填一填

4.p8练一练看图列式。

5.出示古诗,算一算一共有几个字?怎样快速地计算出来呢?

6.找口诀。P-81读一读

7.找一找生活中用7的乘法口诀来解决的数学问题?

8.挑战自我:1个大桶装4瓶水,1瓶水又能装7杯水,你知道:1个大桶能装多少杯水吗?这一环节中,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有关.学生感兴趣的数学练习,让学生主动进行数学活动,及时内化对知识的理解。首先,我安排了一些简单的基础练习,让学生初步体验成功的乐趣,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积极.愉快地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接着让学生解决情景中的问题,这一练习设计是体现让学生体验数学化的过程。注重与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应用能力。因为《课标》指出:要让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最后还为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了思考题。这样的练习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也体现了新课标“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四)总结评价: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对同学和自己这节课的表现作一评价这一环节重在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再一次向学生渗透生活中有数学,在生活中学数学的思想,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好习惯,唤起学生对下一节数学课的企盼。

七.说板书。

本节课的板书力求简单明了,只出示了课题和7的乘法口诀及相应的算式。

篇8: 《一共有多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移入”等多角度的生活背景,丰富对加法意义的理解。

2.在观察、交流的活动中,进一步探索5以内数的加法,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加法问题并解答。

3.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数学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丰富对加法意义的理解,提出并解决5以内数量的加法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手指游戏算一算

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做的手指游戏吗?(出示图片)让我们动手动脑活动起来。看老师这样做:1、2、3、4!(仿书上第25页“练一练”第2题的图,做动作:每次移动一根手指。先做右手,再做左手。)你们也来试一试!(学生模仿教师做一遍。)每做一个动作,你能配合说出一个加法算式吗?(学生练习,再汇报边做边说。)

同学们的小手真灵巧,声音也很响亮。看来,我们的双手和大脑都活动起来了。下面,让我们来“试一试”!

二、自主尝试“试一试”

1.一共有多少?

(1)仔细观察这两幅图,你能分别提出一个加法问题吗?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2)指名完整地提出这两个加法问题。

(3)同学们能列式算一算吗?填写到书上。

(4)指名汇报列式、计算结果。

(5)小结过渡:同学们自己提出了“一共有多少”的问题并用加法解决了问题,真不错。下面,我们再来“说一说”。

2.说一说

(1)出示情境图。看图,你能说说图上都怎样表示1+4=5的吗?

(2)先独立说,再和同桌说一说。

(3)指名交流。要求完整地说图意。

(4)你还能找到生活中哪些数学问题用1+4=5表示?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5)指定小组汇报,其他组补充。

(6)你能把找到的数学问题像这样用小圆圈图表示出来吗?在本子上画一画。

(7)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作品,让作者介绍图上的小圆圈分别代表什么?

(8)小结过渡:同学们画得工整、美观,说得清楚、完整!你们都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思考的大脑!让我们带着自信继续闯关!每闯过一关,将会得到一颗“智慧星”,比比谁是数学学习小能手,得到的“智慧星”多!

三、闯关晋级“练一练”

1.第一关:第26页第3题。

(1)出示题目:看图填写算式。

(2)指名汇报算式。

(3)指名说说图意。

2.第二关:第26页第4题。

(1)和同桌说说图上2+3=5分别表示什么?

(2)和组内同学说说你还找到了哪些能用2+3=5表示的数学问题?

(3)用圆圈图表示自己找到的数学问题,再向同桌介绍图上的圆圈代表什么?

3.第三关:第26页第5题。

(1)秋天到了,小兔子的菜园里的大萝卜获得了大丰收。看,小兔子们正在卖力气地拔萝卜呢!(出示情境图)同学们,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2)指名汇报:既可以提出计算小白兔只数的问题,也可以提出计算萝卜个数的问题。

(3)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列出算式。

(4)说一说:算式中每一个数表示什么?

4.第四关:第26页第6题。

(1)看图,你能在田字格中写出每个盘子中的苹果个数吗?

(2)指名汇报。

(3)再想一想:每次多几个?填到方框中。

(4)指名汇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5)为自己闯关颁奖,鼓掌为自己和同学加油!

四、联系生活“找一找”

1.从图上找一找

(1)出示情境图:同学们,加法问题随处可见。仔细观察这幅图,淘气的一家人都在做什么?你发现藏在淘气家里的加法问题了吗?

(2)把你发现的加法问题说给同桌听一听,并请同桌算一算。

(3)指定同桌汇报。其他同学注意听:他们提出的问题和列出的算式对不对?

2.在教室里找一找

(1)同学们,我们教室里也藏着很多加法问题呢!快下来找一找,和你的'小伙伴说一说。

(2)指名提出加法问题,同学间互相解答。

3.到生活中找一找

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藏着许许多多的加法问题。只要你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你就会有新的发现。课后,在你的家里,我们的校园里、社区里或其它你喜欢去的地方,找一找,下节课我们来交流你找到的生活中的加法问题,好吗?

篇9: 《一共有多少》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P24教学内容及P25练一练

二、教学目标

1、结合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演示操作,使学生了解加法的含义,认识“+”,能正确的读出加法算式。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探索5以内数的加法。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需要用加法来解决,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

3、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加法问题并解答。

三、教学重点

学习和体会“合起来”的过程,理解加法的含义。

四、教学难点

理解加法的意义,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需要用加法来解决。

五、教具

多媒体课件,小棒,圆片,正方形磁片。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起注意

谈话:李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些铅笔,猜一猜李老师这一只手里有几支铅笔?

生猜测。然后教师出示三支。

师:请一位同学来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李老师手里有三支铅笔。

师:大家再猜猜李老师另一只手里有几支铅笔?

生猜测。教师出示两支铅笔。

师:你这次又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李老师另一只手里拿了2支铅笔。

(二)探索新知,引入加法,理解含义

1、探索一共有几支铅笔。

(1)实物操作,体会合起来的`过程。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李老师接下来做了个什么动作?(老师将两手中的铅笔做合起来的动作),谁看清楚了?

生:李老师一只手拿了三支铅笔,另一只手拿了两支铅笔,把三支铅笔和两支铅笔合在一起了。(引导学生说)

师:你说的真清楚,能提个数学问题吗?

生:合起来有多少支铅笔?

师:合起来我们就说是一共有多少支铅笔,大家一起来说:李老师一只手有3支铅笔,另一只手有2支铅笔,李老师一共有多少支铅笔?

师:谁能像老师这样一边演示一边提问题呢?

请学生代表到台前演示。

师:你表能现的真棒,那现在请大家用小棒代替铅笔,一支手拿出三根小棒,另一只拿出两根小棒,然后把他们合在一起一共是多少根小棒呢?

(2)探索数法,数一数合起来一共有多少支铅笔。

师:你说合起来到底是多少支小棒呢?

生:5支。

师:同意吗?你是怎么数的?

学生回答数的过程。(一个一个的数,先数出三个,再数四、五等)

师:老师也用小棒在黑板上摆出来。你们看懂了吗?

2、探索一共有几只熊猫。

(1)仔细观察,说明图意。

师:同学们刚才表现的非常棒,小熊猫也来到课堂参加活动啦!(出示课件:熊猫图)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三只熊猫在吃竹子,两只熊猫在玩球。

师:说的真清楚,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一共有多少只熊猫?

(2)借助图形符号,理解加法含义,交流数法。

师说明要求:请大家用圆圈代替熊猫在纸上画一画。

学生独立画,教师巡视指导。

请两名学生代表上台画画,并讲述自己的作品意思。

师:哪些圆圈代表3只熊猫,哪些圆圈代表2只熊猫。

学生上台讲清楚。

师:把这些熊猫合在一起一共是多少只熊猫?你是怎么数的?

生汇报。师:还有没有不同的数法?

师:这些熊猫合起来一共是5只熊猫。老师用圆片代替熊猫摆出来。

板书:

(3)引入加法算式,阐明加法意义。

师:刚才这两件事我们是用摆小棒和画圆圈的方式表示的,你能用数学算式表示出来吗?

生:3+2=5。教师板书:3+2=5

师: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朋友:“+”,你们知道它是什么符号吗?

生:加号。

师:你们知道加号是什么意思吗?(做合起来动作)

学生回答。

师:真聪明,那3、2、5分别在两件事里表示什么呢?

学生回答。

师:把两个部分合在一起就用加法表示。我们一起来读这个算式:三加二等于五。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能找到用3+2=5表示的情境吗?比如我一只手有3个苹果,另一个手有两个苹果,合起来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就用3+2=5表示。谁能像这样再来举个例子?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师:看来大家已经学会加法啦,老师就来考考大家,敢接受挑战吗?

生:敢!

师:那我们就开始吧!(引入练习部分)

(三)巩固新知,加深印象,帮助理解。

1、摆一摆,算一算。(P24)

(1)出示课件

师:谁能讲一讲图上的故事并提出问题呢?

生:左边有一个桃子,右边有三个桃子,一共有几个桃子?

师:老师用方块代替桃子,请大家用小棒带替桃子跟着老师一起摆,先摆一个桃,再摆三个桃,一共是四个桃,就是1+3=4。摆好了吗?谁来告诉老师这1、3、4分别表示什么呢?

(老师带着学生摆。用小棒代替桃子,先摆一个桃子,再摆三个桃子,一共是4个桃子。就是1+3=4。1、3、4分别表示什么呢?)

(2)出示课件

师:谁能讲讲这个幅图上的故事并提出问题呢?

生:左边有两朵花,右边有两朵花,一共有多少朵花?

师:谁想当小老师像刚才李老师一样到讲台上来带着大家摆一摆呢?

请一名同学上台带着大家摆:先摆两朵花,再摆两朵花,一共是四朵花,就是2+2=4。

(请一个学生代表上台带着大家摆。先摆两朵花,再摆两朵花,一共是4朵花。2+2=4。)

(3)出示课件

师:请大家一起告诉我这幅图讲的故事。

齐说:左边有四只鸭,右边一只鸭,一共有多少只鸭?

师:大家自己试着用小棒边摆边说。

先摆四只鸭,再摆1只鸭,一共是五只鸭。就是4+1=5。

请大家自己试着边说边摆。先摆4只鸭,再摆1只鸭,一共是5只鸭,4+1=5。

2、猜一猜。(出示课件)

一天李老师在动画片上看到了一幅画:李老师看到画就想起了加法算式,看谁和老师心有灵犀,想到一块去啦?

学生回答:2+3=5

师:为什么呀?

学生回答。

师:还有吗?

2+3=51+4=54+1=5

师:同学们还真是和我心有灵犀,太棒了。

3、结合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加法算式。(P26第七题)

师:下面我要看一看,我们同学会不会根据生活情景提出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并列出算式?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a)人物:图上有一个小孩,两个大人,一共有多少个人?1+2=3

b)水果:一个盘子放了一个梨,另一个盘子里放了2个梨,一共有多少个梨?1+2=3

c)小孩的一边又两个凳子,另一边有三个凳子,一共有多少个凳子?2+3=5

d)窗台上左边有四盆花,右边有一盆花,一共有几盆花?4+1=5

(四)课堂小结,深化理解。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其实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加法问题,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生活中到处藏着加法问题。下去之后请同学们再收集一些可以用加法解决的生活问题,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好吗?

七、板书

一共有多少(加法)

篇10:《一共有多少》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我用学生每天接触的铅笔作为教具,创设两手分别拿着3支铅笔和2支铅笔的情境,并夸张地做把两部分合起来的动作,让学生一目了然一共有5支铅笔。通过合起来的动作让学生了解“合起来”就是计算一共有多少,并让学生拿着铅笔跟我一起做一做,以加深他们的印象。接下来让学生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并且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数”对于孩子们来说都不是问题,但是让他们说的时候,问题就暴露出来了,由于他们是刚上一年级的孩子,语言表达既不准确也不完整,于是我试图让他们跟着我学说,经过几次的训练,大部分孩子已经可以按照题目的意思表达清楚。接下来我试图让学生来提出一个数学问题,但学生的“问题”真的是一个大问题。有的学生的问题是:2+3=5;有的是:2支铅笔加3支铅笔是5支铅笔;有的是:2支铅笔加3支铅笔是多少?虽然有的同学已经将加法的意义说出来了,有的同学的问题也很接近了,但就是不能提出简练的问题。直到解决完问题,我结合本情境引导、强调算式和问题的不同后,还有些同学迷迷糊糊,但大部分都建立了算式和问题的概念。在下面的“练一练”中,我也能让学生结合情境图说说图意并提出问题再列出算式解决,进一步巩固加法的意义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节课只为提问题开了个头,学生在反复引导下已经逐渐抓住了提问题的雏形,我相信以后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会更棒的!

本课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摆一摆”这一活动中,我没有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只是把教材中的桃子等图片转换成学生现有的小棒,让他们根据图意来摆一摆,可是,一年级的小朋友真是一发不可收拾啊,让他们拿出小棒来之后就开始和小棒交上朋友了,尽管我一直提醒,但是收效甚微,孩子们还是沉浸在小棒中不可自拔。数学课堂上的活动需要老师精心的设计与引导,由于本次是学生第一次使用学具来活动,所以孩子们还没有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我在以后的活动课中,我要更加精心的去设计和组织,争取使学具成为真正的学具,让学生充分体验,在动手操作中逐渐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

篇11:一年级数学上册《一共有多少》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上册《一共有多少》教学反思

本课是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本课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次接触计算问题,但是大部分学生都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因此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不是难点。而学生缺少的是对于加法含义的理解,说不清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因此,在教学中,我把理解加法的意义作为重点,贯穿在整个教学流程中。从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加法的初步认识对现在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很简单,我不担心他们掌握不了这一内容,所以在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我就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说出生活中能用加法算式表示的事例。我作为一个倾听者,将他们零散的知识串起来,用规范的语言深化他们对加法的认识。

篇12:《一共有多少天》优秀教案

《一共有多少天》优秀教案

学生在学习7的乘法口诀之前,已经学习了1-6的口诀,对口诀的结构及意义都有所了解,但7的乘法口句数较大,记忆不太容易。因此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让学生自主参与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掌握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利用文学作品和相邻乘法口诀间的联系来理解并记忆乘法口诀,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学习用数学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从整个流程上来看,还算顺畅,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我知道这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借助孩子们熟悉的圣诞节,引出问题,然后根据情境图,让孩子根据每个小朋友说的话自己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孩子能容易提出。接着出示表格,借助一个星期有7天,把表格独立填写完整,集体订正。

2、主动探究,编制口诀

学生已经学过了1到6的口诀,已经知道了口诀的一些特点,如小数在前面,大数在后面,还有积的一些变化规律。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己编口诀。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努力,而总结并熟悉了乘法口诀而感到很高兴,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并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及课外延伸都进行了很好的关注。然后进行反馈,再反馈时,投影展示了两个学生的作品,发现学生在圈的时候出现了问题,孩子对乘法口诀意义的'理解有问题,不能熟练的说出算式或是口诀的意义,孩子没有利用点子图进行推算和帮助自己理解记忆口诀的的意识,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对孩子这一意识的培养。

3、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这节课我认为还有一个有待提高的的地方就是小组合作学习。可能是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孩子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让孩子交流讨论时,积极性不高。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加强小组合作的练习,增强孩子的合作意识。

4、及时捕捉生成性资源

课堂上,我充分的让学生观察、交流,在问孩子是怎么记口诀这一问题时,孩子都动脑去向各自的方法。另外在学习到难点的时候,7×8=7×+7×()时,当给学生出示出课本上的竖线图时,孩子明白这一种方法之后,又想出来其他的全部方法,当孩子展示出这种方法时,及时给予孩子鼓励。使学生初步体验探索研究的过程,分享探索成功的乐趣,获得超越教材的知识。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还有,我认为我的评价语言过于苍白,针对性不强,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评价语言的运用,让每一节课都能给学生带来收获。

篇13:高三地理公式一共有多少

1

时区

(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

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商数

如果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商数+1

2

区时

(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

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

(2)公式计算:

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

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

3

地方时

(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

(2)图上计算:

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

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

(3)公式计算:

(甲经度-乙经度)×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

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4

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

两地之间的太阳高度角的差=两地之间的纬度差

5

日出、日落时刻

(1)地方时、区时计算

(2)日出时刻=(24-昼长)/2

即:日出时刻=12-昼长/2

(3)日落时刻=24-日出时刻

即:日落时刻=12+昼长/2

6

正午太阳高度

(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计算公式(与直射点相比):90度-某地H=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角度差的绝对值

技巧:可以将北纬写成正数,而将南纬写成负数。

(3)计算公式(与任意纬度相比):甲H-乙H=(甲纬度-乙纬度)的绝对值

注意:北纬度写成正数,南纬度写成负数

7

某日(R)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位置

某日(R)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位置=23°26′N—R—6月22日*(23°26′*4/365)

说明:

(1)此公式只能大致计算一年当中某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2)计算结果若是正值,则为北纬;若为负值,则为南纬;

(3)R为某日日期,R-6月22日为该日与6月22日相差的天数,(23°26′*4/365)为太阳直射点一日内移动的纬度距离。(假设其移动是匀速的)

8

极昼极夜的范围

极昼极夜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

9

某地昼长

某地昼长

=24—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昼长

=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夜长

10

某地夜长

某地夜长

=24—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夜长

=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昼长

即:纬度相同半球不同的2地的夜长+夜长=24小时

11

昼长、夜长

(1)昼长=日落时刻-日出时刻

注意:前后时刻一致即可,比如都是某地地方时,比如都是北京时间

(2)昼长=(12-日出地的地方时)*2

昼长=(日落地的地方时-12)*2注意:均指该地地方时

(3)图上计算:

昼长=24小时*昼弧/360度

(4)北纬某地昼长=对应南纬的夜长

(5)夜长=24-昼长

12

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

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x-1)·h≤H<(x+1)·h,其中H为相对高度,h为等高距,x为等高线条数。

13

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注意:比例尺本身没有单位,但计算时要注意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先换算统一。

比例尺大小实际上是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数值上表现为比值的大小。

比例尺的缩小或放大是距离的缩放、并非面积的缩放。

图上距离往往需要在地图上量取。

14

实际距离

(1)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2)在经纬网图上:

经线上跨纬度1度=111千米

纬线上跨经度1度=111*cosA千米,其中A是纬度

15

外流区的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

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

16

耕作制度、复种指数与垦殖指数

耕作制度是指农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及与之相配套的农技措施的总称。复种指数是一农业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而垦殖指数则是一国或地区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与其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反映出某地农业生产力水平、耕地重复利用和开发的程度。

17

耕地比重

耕地比重=人口算术密度/人口生理密度

18

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该地常住人口(人)/该地土地面积(平方千米)

19

人口耕地密度

人口耕地密度=该地常住人口数/该地耕地面积

20

人口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某时段末人口数-该时段初人口数)/该时段初人口数

21

城市人口比重

城市人口比重=城市总人口/总人口

22

人口计算公式

人口出生率:人口出生率是指某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出生人数与平均人口之比。

计算公式:出生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

死亡率:指一定时期内人口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人口自然增长率:指一年内人口自然增长数与年平均总人数之比,通常用千分率表示。用于说明人口自然增长的水平和速度的综合性指标。

计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年自然增长人数/该年年平均人口数)×1000‰。

总和生育率:指一定时期育龄妇女各年龄组生育率之和,以千分数表示。反映育龄妇女在15至49周岁总的生育水平,也可看成为如果一批妇女按照目前各年龄的生育水平度过整个生育期,则一生可能生育的孩子数。

23

人口总负担系数

指被抚养人口与15—64岁人口的比例。

其中被抚养人口指0—14岁和65岁以上的人口。

24

性别比

性别比是人口中男性人数与女性人数之比。通常用每100个女性人口相应有多少男性人口。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人口性别比是106:74。

25

人口算术密度、人口生理密度

人口算术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总面积之比,人口生理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可耕地面积之比。

篇14:《一共有多少》的教学反思

1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加法的意义。

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加法问题并解答。

3.在观察、操作的活动中,探索5以内数的加法。

4.在学习活动中,不断养成认真倾听和有条理地表达的良好习惯。

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复习前面学过的.找图中的数学信息,即简单的用数字来表示,接着用学生的感兴趣的谜语引入今天的主题图。观察笑笑图,通过笑笑的铅笔演示,先让学生说说图意,接着试着提问题,然后让学生动手演示,最后说说数法。出示熊猫乐园图。还是让学生说说图意,试着提问题,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圆片,画一画,最后说说数法。归结两幅情景图,引入加法,认识加法算式。第二环节动手操作,体会加法的含义,教师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第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我巧设练习的坡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第四环节巩固练习,拓展延伸,最后联系生活,总结反思。

反思整节课,在教学中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我在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世界一样丰富多彩。其次,教师能注重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掌握数学知识信心。

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有以下几点:教师对于课堂的生成不能很好的捉住并开发这有利的资源,在一些细节没有很好的去注意、把握。另外,教师在倾听学生的回答上尚需提高。最后,时间的把握上不够合理,导致有些重要的知识的挖掘较为不够。

篇15:《一共有多少》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我用几组图片引入课题,让学生能够完整的说出图中的信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似乎与本课脱节,在这个环节中,可在本课最后,设计增加相应数量的相同物体的情境,既可与前面呼应,又可以加深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对于出示的人物图片,大部分学生都说是冬冬,那可以直接默认是冬冬,没有必要再指出是笑笑。

接下来用学生每天接触的铅笔作为教具,创设两手分别拿着3枝铅笔和2枝铅笔的情境,并做把两部分合起来的动作,让学生一目了然一共有5枝铅笔,提供了情境,提出简单的加法问题并进行解答。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理解加法的含义,在此过程中,可让学生多体验把两部分物体合并成一部分的过程。计算也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因此还应该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让学生养成按顺序数数的习惯。

接下来提供小熊的情境图,让学生从实物演示、图像表征与符号运算的等三个环节来帮助学生更直观更好的理解加法算式,在由图像表征过度到符号运算的过程应多引导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

在“摆一摆,算一算”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先跟着老师摆一摆,说一说,接下来让学生自己摆一摆,说一说,让学生动手操作,并用语言表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说说的过程中再次体会加法的意义。

在“巩固练习”这一活动中,我忽略了本课的重点之一,不应让学生看图就想到哪些数学算式,而是应该让学生多说说,多表达对图画的理解。

而到最后总结当学生说本节课学习了加法时,我提出的“什么时候用加法?”这个问题太泛,可直接说出当把两部分合起来成为一部分的时候可用加法,或者列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来回答,这个情境可用加法。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多推敲每一个环节的设计意图,应让每一部分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对于提出的问题应该多思考,该问题是否为有效问题;而对于反思,既要反思其中的不足,也要清楚原有的优点,改进缺点,继承优点,才能得到更大的进步。

篇16:《一共有多少》的教学反思

《一共有多少天》是第八单元的第二节课,是在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通过“一共有多少天”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独立编制7的乘法口诀,进一步巩固编制口诀的方法,体会相邻口诀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乘法口诀。本节课尝试着改进在亮相课《儿童乐园》中出现的问题,我们组在试讲之前对本节课进行了深入的教研,在两位老师的帮助下,这节课明显比上节课有了很大的改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为了让数学走进生活,引入了文学作品和古诗文,在习题的呈现方式中我们也引入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拟人化的小人物,将习题用“故事串”串起来。改进后学生学习积极性很强,改进后,学生做题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改观,他们能将自己设计成到为故事中的某一个角色,报着必胜的信念来完成每一道题目,进而提高了做题速度和兴趣,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但是本节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但是再次试讲后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平时已经带领学生背诵过乘法口诀,认为学生对口诀已经掌握的很熟练,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进行识记,没有照顾到个别后进生的学习能力。

改进策略:经过研讨后我们准备设计一个“对口令”或者“拍手”的游戏环节来帮助学生尽快地记住口诀。本节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组还要不断地进行研磨。

篇17:《一共有多少》的教学反思

本课是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本课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次接触计算问题,但是大部分学生都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因此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不是难点。而学生缺少的是对于加法含义的理解,说不清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因此,在教学中,我把理解加法的意义作为重点,贯穿在整个教学流程中。从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加法的初步认识对现在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很简单,我不担心他们掌握不了这一内容,所以在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我就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说出生活中能用加法算式表示的事例。我作为一个倾听者,将他们零散的知识串起来,用规范的语言深化他们对加法的认识。

小学二年级数学题100道应用题练习(有答案)

减法应用题一年级

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二年级小学生数学应用题附答案

得数是8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教学设计及说明(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一年级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数学《图画式应用题》课件

一年级数学上册《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复习》教案

一年级数学教案《一共有多少》
《一年级数学教案《一共有多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一年级数学教案《一共有多少》(推荐17篇)】相关文章: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青岛版一年级教案设计)2022-09-10

二年级的应用题及答案2023-05-13

六年级数学应用题全集2023-12-24

有多少块糖--同数连加的现实情境 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2022-07-23

一年级9加几教学设计2022-12-02

三年级上册奥数题100道及答案2023-10-17

小学数学应用题课件2022-05-07

一年级奥数补课教学计划2023-03-06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备课 教案教学设计(青岛版一年级上册)2023-02-27

6的加法和6减几(人教版一年级教案设计)2023-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