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15篇)由网友“应二二”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教学目的1、注意分析文章的时间顺序,抓住书籍演变的过程和它的各个阶段的特点,想象书籍演变的“明天”――可能出现的新生事物。
2、理解本文几种说明方法的应用。
3、查阅词典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义。了解“韦编三绝”、“读书破万卷”等的出处及“牍”、“策”、“册”、“卷”这些名称的本义及来历。
4、学习本文既要使学生明确这是一篇介绍书籍演变的说明文,又要让青少年朋友们了解祖国的光辉历史,从知识的宝库中汲取力量,献身四化,献身未来。
教学重点、难点
1、作诠释懂得说明方法
2、通过标题的提示,让学生理清书籍演变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特点。
3、重点理解本文以时间先后为序的说明方法。
4、引导学生找出本文中的说明方法,有重点地进行分析理解。
5、讲练结合,以“讲”指导“练”,以“练”巩固和掌握所“讲”的内容。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一、指导预习,查阅词典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二、题解;按时间顺序,要求学生找出书籍演变的过程和它的各个阶段的特点。
三、研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内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老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学过了《故宫博物院》、《活板》两篇说明文,请大家回忆一下这两篇说明文各是怎样的说明顺序?各自说明了什么?(学生回忆所学过的内容,教师指名回答)(答案:《故宫博物院》以空间为顺序;本文说明了举世闻名的故宫博物院,坐落在北京的中心,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最完整的古代帝王宫殿建筑群。《活板》是以程序顺序说明的;这篇文章将我国古代板印书籍的历史,活字板的创造发明、用法、功效,解说清楚了,它是介绍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自从北宋毕N发明了活字板,从此我国的书籍并广泛地发展开来。那么,板印书籍之前,古代的书是什么样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今又出现了哪些书?今后的书又将是什么样的?如何制作?要想了解书籍演变的历史和它的.各个阶段的特点,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这篇说明文。
二、板书课题(略);指导预习。
1.学生初步自读课文。
(1)要求学生用序码标明各自然段,画出文中的生字词;
(2)查阅词典,注音,并解释词义。(教师可用小黑板写出学生当堂提出的生字词,或指定查阅的生字词)
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义。
造诣(yì):指研究学问或从事艺术活动所达到的高度。
雏形(chú):未定型前的最初的形式。
谍报(dié):刺探出来的关于敌方军事、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情况。谍报人员是指到敌方刺探敌情的人员。
牍(dú):(略,见课文)
帛书(bó):(略,见课文)
韦编三绝(wéi):(略,见课文注释)
读书破万卷(juàn):意思是读书很多又极用心。破:剖析。这里作“尽”或“遍”解。
栩栩如生((xǔ xǔ):活泼生动得好像活的一样。栩栩,生动的样子。
哺育(bǔ):喂养。多指培养教育。
②区别下列字形,组成词语。
(3)学生一边阅读,一边作标记;理清书籍发展显示出的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书的特点,然后按时间顺序填写出书后“理解・分析”一的“书籍发展过程简表”。(方法:学生参照表例填写,教师巡视指导;也可课前在书后提供的列表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一张简表印发给学生当堂完成。其项目为:“时间”、“书的名称”、“书的特点”、“优点与缺点”、“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等)
三、研读课文。(采用讨论问答的形式,理解课文内容)
1.提问:书籍的演变历史经过了哪几个阶段?(学生讨论,如出现有说三个阶段的,有说四个阶段的情况时,教师应该予以肯定,都算对。)
明确:书籍的雏形阶段――书籍的古代阶段――书籍的近代阶段――书籍的现在阶段
2.哪几段介绍了书籍的雏形?什么叫“甲骨文”?
明确:第1―2段;(引导学生看课文,给“甲骨文”下定义)三千多年以前,刻在乌龟壳和扁平的兽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如果教师将甲骨文的实物、仿制的模形或有关图片带入课堂让学生传阅,给学生以直观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作者写王懿荣发现“龙骨”的经过,采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举例子;所起的作用:①能吸引读者;②让读者在叙述故事中接受所说明的知识,帮助读者具体认识科学领域中的某些现象;③使被说明的事物更加可信,材料翔实。
4.哪几段是介绍古代的各种书籍的?按制书所用的材料、方法的逐渐进步,可分为几个层次来加以说明?
明确:第3―8自然段介绍古代的各种书籍的。根据制书所用的材料、方法的逐渐进步,分三层来说明的。
第一层:(第3―4段)介绍竹简和木牍(“策”或“册”)。
第二层: (第5段)介绍帛书。
第三层:(第6―8段)介绍手抄书和活字印刷的书。
5.深入了解各层所说明的内容。
(1)提问:作者引用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的典故目的是什么?
明确:①介绍了竹简和木牍(“策”或“册”)是“把文字写在竹片或者木片上”的,并说明了这种“书”的制法――将竹片、木片“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的书。②从中也窥见到孔子爱读书,读书勤奋的精神品质。
(2)提问:接着以秦始皇每天批文的重量、东方朔著文用“简”之多说明了什么?(提示:可让学生找出第四节中的中心句来)
明确:这些数字与事实,形象地说明了“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
(3)第5段作者介绍了帛书及其优缺点。帛书的时间是春秋末期,而竹简、木牍的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代,这两种“书”的说明的先后顺序能否相互调换一下,为什么?
明确:文中说明“竹简”“木牍”与“帛书”的内容不能相互调换。原因:①从书籍的雏形――甲骨文演变为“竹简”“木牍”,这才称得上是“正式的书籍”。而“帛书”是写在绸子上面的书,“帛”就是“绸”的一类。“它的成本太高,不容易普遍采用”。因此,不必先作介绍了。②说明文在组织安排材料时,同样需要详略得当,所以作者详细说明“竹简”“木牍”这种书,然后略写“帛书”。以上两层都是介绍在纸没有发明之前的书籍。
(4)教师:第三层(第6―8段),这是重点。请围绕下列几个问题讨论、答题。这一层里共说明了哪些内容?为什么作者具体而详细的说明了活字印刷?
明确:作者先肯定“纸”的发明在书籍演进中的作用,接着介绍手抄书的出现,而后介绍雕版印刷,并指出其欠缺,进而介绍活字印刷;因为活字印刷“是印刷史上一次划时代的改革”,所以,除介绍出现年代和发明人外,还具体介绍了印刷的方法及其好处。
(5)教师:第7―15段中,作者对哪些书作了详细说明?哪些书的说明是略写的?第10段与11―15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引导学生边看书,边做读书笔记)
明确:第12段对“电视唱片书”和第14殷对“缩微图书”作了详细说明;而对“会说话的书”(第11段)、“立体的书”“能活动的书”(第13段),采取了略写,只简要说明它们的制作方法和功能;第10段与11―15段之间的关系为“总说”与“分说”的关系。
(6)小结;分析最后一段。教师:以上三部分,作者说明了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经历了很长的历史;在这条时间长河里,书籍的发展演变显示出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书籍都有它的特点。作者在结尾一段说明中,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学生齐诵末段;讨论、归纳)
明确:①既承接上文.总结说明书籍不断演变的历史,又暗示说明随着“科学在发展,书也在不断演变”――让人们想象出可能出现的未来的书籍(可以让学生想象出未来书籍的种类、特点,也可以像甘?介绍石头书籍一样,对课文中未提到的书籍写个简要介绍。《石头书籍》见课文附录。此项训练如课堂完成不了,可以安排到课后完成);②勉励人们勤奋读书,努力攀登书山。
至此,也可以有机地对学生进行勤奋读书的教育,让学生齐诵文后附页方框内的文字。附文:
“书籍对于整个人类的关系,好比记忆对于个人的关系,书籍记述了人类的历史,记录了所有的新发现,记载了古今历代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书籍给我们描绘了自然界的奇观壮景,千姿万态;书籍指引我们度过难关;书籍能安慰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摆脱悲哀和痛苦的羁绊;书籍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岁月化为令人愉快的时日;书籍将各种信念注入我们的脑海,使我们的脑海充满崇高欢乐的思想,从而使我们入神忘情,灵魂升华。”
(7)在疏通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划分段落,找出各部分的起讫。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意见应持肯定态度,着重培养学生理解、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明确:第一种划分:①一②/③一⑧/⑨一⒃ 第二种划分:①一②/③一⑧/⑨一⒂/⒃ 第三种划分:①一②/③一⑧/⑨/⑩一⒂/⒃
四、布置练习题。
1.给下列字注音:
懿( ) 诣( ) 殷( ) 胛( )
牍( ) 帛( ) 栩( ) 哺( )
2.解释词语及加点字。
(1)造诣 (2)雏形 (3)开卷有益 (4)跃然纸上(5)栩栩如生 (6)韦编三绝(答案略,见本.教案第一课时二(2)中的预习练习项目)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总结全文,在学生列出“书籍演变史简表”的基础上,板书归纳按时间顺序说明的写
篇2: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教案教学设计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注意分析文章的时间顺序,抓住书籍演变的过程和它的各个阶段的特点,想象书籍演变的“明天”--可能出现的新生事物。
二、理解本文几种说明方法的应用。
三、查阅词典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义。了解“韦编三绝”、“读书破万卷”等的出处及“牍”、“策”、“册”、“卷”这些名称的本义及来历。
四、学习本文既要使学生明确这是一篇介绍书籍演变的说明文,又要让青少年朋友们了解祖国的光辉历史,从知识的宝库中汲取力量,献身四化,献身未来。教学设想
一、通过标题的提示,让学生理清书籍演变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特点。
二、重点理解本文以时间先后为序的说明方法。
三、引导学生找出本文中的说明方法,有重点地进行分析理解。
四、讲练结合,以“讲”指导“练”,以“练”巩固和掌握所“讲”的内容。
五、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一、指导预习,查阅词典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二、题解;按时间顺序,要求学生找出书籍演变的过程和它的各个阶段的特点。
三、研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内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老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学过了《故宫博物院》、《活板》两篇说明文,请大家回忆一下这两篇说明文各是怎样的说明顺序?各自说明了什么?(学生回忆所学过的内容,教师指名回答)(答案:《故宫博物院》以空间为顺序;本文说明了举世闻名的故宫博物院,坐落在北京的中心,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最完整的古代帝王宫殿建筑群。《活板》是以程序顺序说明的;这篇文章将我国古代板印书籍的历史,活字板的创造发明、用法、功效,解说清楚了,它是介绍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自从北宋毕N发明了活字板,从此我国的书籍并广泛地发展开来。那么,板印书籍之前,古代的书是什么样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今又出现了哪些书?今后的书又将是什么样的?如何制作?要想了解书籍演变的历史和它的各个阶段的特点,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这篇说明文。
二、板书课题(略);指导预习。
1.学生初步自读课文。
(1)要求学生用序码标明各自然段,画出文中的生字词;
(2)查阅词典,注音,并解释词义。(教师可用小黑板写出学生当堂提出的生字词,或指定查阅的生字词)
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义。
造诣(yì):指研究学问或从事艺术活动所达到的高度。
雏形(chú):未定型前的最初的形式。
谍报(dié):刺探出来的关于敌方军事、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情况。谍报人员是指到敌方刺探敌情的人员。
牍(dú):(略,见课文)
帛书(bó):(略,见课文)
韦编三绝(wéi):(略,见课文注释)
读书破万卷(juàn):意思是读书很多又极用心。破:剖析。这里作“尽”或“遍”解。
栩栩如生((xǔ xǔ):活泼生动得好像活的一样。栩栩,生动的样子。
哺育(bǔ):喂养。多指培养教育。
②区别下列字形,组成词语。
(3)学生一边阅读,一边作标记;理清书籍发展显示出的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书的特点,然后按时间顺序填写出书后“理解分析”一的“书籍发展过程简表”。(方法:学生参照表例填写,教师巡视指导;也可课前在书后提供的列表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一张简表印发给学生当堂完成。其项目为:“时间”、“书的名称”、“书的特点”、“优点与缺点”、“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等)
三、研读课文。(采用讨论问答的形式,理解课文内容)
1.提问:书籍的演变历史经过了哪几个阶段?(学生讨论,如出现有说三个阶段的,有说四个阶段的情况时,教师应该予以肯定,都算对。)
明确:书籍的雏形阶段--书籍的古代阶段--书籍的近代阶段--书籍的现在阶段
2.哪几段介绍了书籍的雏形?什么叫“甲骨文”?
明确:第1-2段;(引导学生看课文,给“甲骨文”下定义)三千多年以前,刻在乌龟壳和扁平的兽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如果教师将甲骨文的实物、仿制的模形或有关图片带入课堂让学生传阅,给学生以直观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作者写王懿荣发现“龙骨”的经过,采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举例子;所起的作用:①能吸引读者;②让读者在叙述故事中接受所说明的知识,帮助读者具体认识科学领域中的某些现象;③使被说明的事物更加可信,材料翔实。
4.哪几段是介绍古代的各种书籍的?按制书所用的材料、方法的逐渐进步,可分为几个层次来加以说明?
明确:第3-8自然段介绍古代的各种书籍的。根据制书所用的材料、方法的逐渐进步,分三层来说明的。
第一层:(第3-4段)介绍竹简和木牍(“策”或“册”)。
第二层: (第5段)介绍帛书。
第三层:(第6-8段)介绍手抄书和活字印刷的书。
5.深入了解各层所说明的内容。
(1)提问:作者引用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的典故目的是什么?
明确:①介绍了竹简和木牍(“策”或“册”)是“把文字写在竹片或者木片上”的,并说明了这种“书”的制法--将竹片、木片“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的书。②从中也窥见到孔子爱读书,读书勤奋的精神品质。
(2)提问:接着以秦始皇每天批文的重量、东方朔著文用“简”之多说明了什么?(提示:可让学生找出第四节中的中心句来)
明确:这些数字与事实,形象地说明了“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
(3)第5段作者介绍了帛书及其优缺点。帛书的时间是春秋末期,而竹简、木牍的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代,这两种“书”的说明的先后顺序能否相互调换一下,为什么?
明确:文中说明“竹简”“木牍”与“帛书”的内容不能相互调换。原因:①从书籍的雏形--甲骨文演变为“竹简”“木牍”,这才称得上是“正式的书籍”。而“帛书”是写在绸子上面的书,“帛”就是“绸”的一类。“它的成本太高,不容易普遍采用”。因此,不必先作介绍了。②说明文在组织安排材料时,同样需要详略得当,所以作者详细说明“竹简”“木牍”这种书,然后略写“帛书”。以上两层都是介绍在纸没有发明之前的书籍。
(4)教师:第三层(第6-8段),这是重点。请围绕下列几个问题讨论、答题。这一层里共说明了哪些内容?为什么作者具体而详细的说明了活字印刷?
明确:作者先肯定“纸”的发明在书籍演进中的作用,接着介绍手抄书的出现,而后介绍雕版印刷,并指出其欠缺,进而介绍活字印刷;因为活字印刷“是印刷史上一次划时代的改革”,所以,除介绍出现年代和发明人外,还具体介绍了印刷的方法及其好处。
(5)教师:第7-15段中,作者对哪些书作了详细说明?哪些书的说明是略写的?第10段与11-15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引导学生边看书,边做读书笔记)
明确:第12段对“电视唱片书”和第14殷对“缩微图书”作了详细说明;而对“会说话的书”(第11段)、“立体的书”“能活动的书”(第13段),采取了略写,只简要说明它们的制作方法和功能;第10段与11-15段之间的关系为“总说”与“分说”的关系。
(6)小结;分析最后一段。教师:以上三部分,作者说明了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经历了很长的历史;在这条时间长河里,书籍的发展演变显示出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书籍都有它的特点。作者在结尾一段说明中,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学生齐诵末段;讨论、归纳)
明确:①既承接上文总结说明书籍不断演变的历史,又暗示说明随着“科学在发展,书也在不断演变”--让人们想象出可能出现的未来的书籍(可以让学生想象出未来书籍的种类、特点,也可以像甘?介绍石头书籍一样,对课文中未提到的书籍写个简要介绍。《石头书籍》见课文附录。此项训练如课堂完成不了,可以安排到课后完成);②勉励人们勤奋读书,努力攀登书山。
至此,也可以有机地对学生进行勤奋读书的教育,让学生齐诵文后附页方框内的文字。附文:
“书籍对于整个人类的关系,好比记忆对于个人的关系,书籍记述了人类的历史,记录了所有的新发现,记载了古今历代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书籍给我们描绘了自然界的奇观壮景,千姿万态;书籍指引我们度过难关;书籍能安慰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摆脱悲哀和痛苦的羁绊;书籍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岁月化为令人愉快的时日;书籍将各种信念注入我们的脑海,使我们的脑海充满崇高欢乐的思想,从而使我们入神忘情,灵魂升华。”
(7)在疏通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划分段落,找出各部分的起讫。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意见应持肯定态度,着重培养学生理解、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明确:第一种划分:①一②/③一⑧/⑨一⒃ 第二种划分:①一②/③一⑧/⑨一⒂/⒃ 第三种划分:①一②/③一⑧/⑨/⑩一⒂/⒃
四、布置练习题。
1.给下列字注音:
懿( ) 诣( ) 殷( ) 胛( )
牍( ) 帛( ) 栩( ) 哺( )
2.解释词语及加点字。
(1)造诣 (2)雏形 (3)开卷有益 (4)跃然纸上(5)栩栩如生 (6)韦编三绝(答案略,见本教案第一课时二(2)中的预习练习项目)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总结全文,在学生列出“书籍演变史简表”的基础上,板书归纳按时间顺序说明的写法;
2.从课文中找出科技发展推动书籍发展的语句,进一步了解书籍的演变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
3.掌握本文成功地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前课作业,教师及时评祈。(略)
二、教师要求学生回忆课文,说出书籍演变的历史,然后教师归纳板书。(见附录:板书设计)
三、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科技发展推动书籍发展的语句。提问:课文中哪些语句是说明科技发展推动书籍发展的?
明确:①从古代的'书籍来看,“帛书”的出现与丝绸业(纺织技术)的发展有关(这一点课文中没有明确说明,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说出来);“纸的发明,为书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材料”,于是出现了“手抄书”、“雕版印刷的书”、“活字印刷”的书。②从近代的书籍来看,“随着造纸工业的发展和印刷技术的提高”,印书花样翻新,于是出现了“油印”“石印”“铅印”“胶板彩印”“影印”以及“静电复印”等形形色色的书。③从现在的书籍来看,“随着电子和激光技术的广泛应用”,于是,又出现了许多奇妙的书,像“会说话的书”“能活动的书”“立体的书”以及“缩微型的书”,等等。由此可见,从古代到现在,促进书籍不断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科学技术,书籍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它充分说明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论断是无比正确的。
四、文章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原文中做书头笔记,找出例句来分析,也可以预先印发讲义,练习)。
1.这种书比起竹简来,轻便多了,但它的成本太高,不容易普遍采用。
(答案:作比较;说明了帛书的“优”,轻便,“劣”成本太高,不易普及)
2.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文书,那些竹简和木片有一百二十斤重。
(答案:举例子,列数字;说明了竹简、木牍的笨重,不方便)
3.会说话的书,是在书里装有微型唱片或者录音带……更有趣的是一种叫做“电视唱片”的书,也叫“视盘”……还有一种书,插图是立体的。……
(答案:分类别;说明了随着电子和激光技术的广泛应用,近代出现了各种书籍)
4.古代雏形书籍是在乌龟壳和肩胛骨头上刻象形文字的所谓“龙骨”,这种雏形书籍的文字叫做甲骨文。
(答案:下定义,说明了古代雏形书籍的初级阶段和书的特点)
5.雕版印刷质量差,效率不高,雕刻一套书版要几年,而且一部书要刻许多块板,占用大量房舍存放,发现了错别字也不好改。宋朝庆历年间,毕异发明了活字印刷,弥补了这些缺限。
(答案:作比较;突出了活字印刷速度快,质量好,制版较易,改错方便,节省人力物力)
6.“视盘”既可以显示物体运动情况,也可以显示许多微妙的现象。比如,植物的光合作用,物质的分子运动,甚至原子核的破裂等情形,都可以用画的办法显示。
(答案:举例子;显示宏观或微观世界的许多情况:容量巨大)
7.“缩微书籍”就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四十八分之一。使用的时候,通过阅读器可以放大到原来大小。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十九世纪普法战争时候就使用过,当时法国的谍报人员,把一份三千多页的情报缩伯在一张几寸长的胶片上,让信鸽带回了巴黎。
(答案:下定义、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突出了“缩微书籍”的小,轻,保存、使用方便,容量大的特点)
五、课堂练习。
1.作为中心句的支撑句,有的通过分析来支撑,有的通过诠释来支撑,有的通过举例来支撑。画出下边几段话的中心句,指出它们的支撑句各属于哪种情况。(用横道画出中心句,在括号内写明文撑中心句的类型)
(1)还有一种书,出土是立体的。把书打开,书里的人和动物台站起来,跃然纸上,栩栩如生。(通过诠释来支撑中心句)
(2)征服沙漠的最主要武器是水。无论植林还是种草,土壤中必须有充足的水分。所以要向沙漠进军,取得彻底的胜利,必须有充足的水源。(通过分析来支撑中心句)
(2)会说话的书,是在书里装有微型唱片或者录音带,有的在文字下面印上发音代号,通过电子仪器可以还原成为人的声音。一些儿童读物,在封底上镶有微型唱片和唱针。唱针接触唱片以后,随着唱片的转动,就可以听到书中出观的人物的声音。(通过举例来支撑中心句)
(4)沙漠是可以征服的。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我们有计划地向沙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了若干成绩。新疆建设兵团在天山南北建立国营农场,开沟挖渠,种麦种棉植林,那里原是不毛之地,现在一片葱笼,俨然成为绿洲。内蒙古沙荒区的治沙工作也获得不少成绩。(通过举例来支撑中心句)
2.选词填空。将括号中相应的词的序码填在横线上。
(1)现存的书,不光品种多,____有的越来越小。
(A.并且 B. 而且 C.况且 D.尽管)
(2)科学在发展,书____在不断演变,它以越来越丰富的营养,哺育勤奋学习的人们。
(A.还 B.却 C.总 D.也)
六、课堂练习以后,及时交流、测评,教师小结。(略)
七、课后填好“理解分析”一的表。
【附】板书设计:
雏形:甲骨文(三千多年以前,殷商时代)古代:竹筒、木牍(两千多年前,占国和秦汉);帛书(春秋末期);手抄纸书(东汉);雕版书(唐代);活字印刷的书(宋朝庆历年间)近代:形形色色的书(油印、石印、铅印、胶板彩印、影印,静电复印等)现在:(会说话的书、“电视唱片”的书、立体的书、会活动的书、缩微图书)
(朱庆和)
篇3:语文教案-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教学目的
1、注意分析文章的时间顺序,抓住书籍演变的过程和它的各个阶段的特点,想象书籍演变的“明天”――可能出现的新生事物。
2、理解本文几种说明方法的应用。
3、查阅词典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义。了解“韦编三绝”、“读书破万卷”等的出处及“牍”、“策”、“册”、“卷”这些名称的本义及来历。
4、学习本文既要使学生明确这是一篇介绍书籍演变的说明文,又要让青少年朋友们了解祖国的光辉历史,从知识的宝库中汲取力量,献身四化,献身未来。
教学重点、难点
1、作诠释懂得说明方法
2、通过标题的提示,让学生理清书籍演变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特点。
3、重点理解本文以时间先后为序的说明方法。
4、引导学生找出本文中的说明方法,有重点地进行分析理解。
5、讲练结合,以“讲”指导“练”,以“练”巩固和掌握所“讲”的内容。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一、指导预习,查阅词典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二、题解;按时间顺序,要求学生找出书籍演变的过程和它的各个阶段的特点。
三、研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内容。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老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学过了《故宫博物院》、《活板》两篇说明文,请大家回忆一下这两篇说明文各是怎样的说明顺序?各自说明了什么?(学生回忆所学过的内容,教师指名回答)(答案:《故宫博物院》以空间为顺序;本文说明了举世闻名的故宫博物院,坐落在北京的中心,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最完整的古代帝王宫殿建筑群。《活板》是以程序顺序说明的;这篇文章将我国古代板印书籍的历史,活字板的创造发明、用法、功效,解说清楚了,它是介绍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自从北宋毕N发明了活字板,从此我国的书籍并广泛地发展开来。那么,板印书籍之前,古代的书是什么样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今又出现了哪些书?今后的书又将是什么样的?如何制作?要想了解书籍演变的历史和它的各个阶段的特点,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这篇说明文。
二、板书课题(略);指导预习。
1.学生初步自读课文。
(1)要求学生用序码标明各自然段,画出文中的生字词;
(2)查阅词典,注音,并解释词义。(教师可用小黑板写出学生当堂提出的生字词,或指定查阅的生字词)
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义。
造诣(yì):指研究学问或从事艺术活动所达到的高度。
雏形(chú):未定型前的最初的形式。
谍报(dié):刺探出来的关于敌方军事、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情况。谍报人员是指到敌方刺探敌情的人员。
牍(dú):(略,见课文)
帛书(bó):(略,见课文)
韦编三绝(wéi):(略,见课文注释)
读书破万卷(juàn):意思是读书很多又极用心。破:剖析。这里作“尽”或“遍”解。
栩栩如生((xǔ xǔ):活泼生动得好像活的一样。栩栩,生动的样子。
哺育(bǔ):喂养。多指培养教育。
②区别下列字形,组成词语。
(3)学生一边阅读,一边作标记;理清书籍发展显示出的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书的特点,然后按时间顺序填写出书后“理解・分析”一的“书籍发展过程简表”。(方法:学生参照表例填写,教师巡视指导;也可课前在书后提供的列表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一张简表印发给学生当堂完成。其项目为:“时间”、“书的名称”、“书的特点”、“优点与缺点”、“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等)
三、研读课文。(采用讨论问答的形式,理解课文内容)
1.提问:书籍的演变历史经过了哪几个阶段?(学生讨论,如出现有说三个阶段的,有说四个阶段的情况时,教师应该予以肯定,都算对。)
明确:书籍的雏形阶段――书籍的古代阶段――书籍的近代阶段――书籍的现在阶段
2.哪几段介绍了书籍的雏形?什么叫“甲骨文”?
明确:第1―2段;(引导学生看课文,给“甲骨文”下定义)三千多年以前,刻在乌龟壳和扁平的兽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如果教师将甲骨文的'实物、仿制的模形或有关图片带入课堂让学生传阅,给学生以直观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作者写王懿荣发现“龙骨”的经过,采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举例子;所起的作用:①能吸引读者;②让读者在叙述故事中接受所说明的知识,帮助读者具体认识科学领域中的某些现象;③使被说明的事物更加可信,材料翔实。
4.哪几段是介绍古代的各种书籍的?按制书所用的材料、方法的逐渐进步,可分为几个层次来加以说明?
明确:第3―8自然段介绍古代的各种书籍的。根据制书所用的材料、方法的逐渐进步,分三层来说明的。
第一层:(第3―4段)介绍竹简和木牍(“策”或“册”)。
第二层: (第5段)介绍帛书。
第三层:(第6―8段)介绍手抄书和活字印刷的书。
5.深入了解各层所说明的内容。
(1)提问:作者引用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的典故目的是什么?
明确:①介绍了竹简和木牍(“策”或“册”)是“把文字写在竹片或者木片上”的,并说明了这种“书”的制法――将竹片、木片“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的书。②从中也窥见到孔子爱读书,读书勤奋的精神品质。
(2)提问:接着以秦始皇每天批文的重量、东方朔著文用“简”之多说明了什么?(提示:可让学生找出第四节中的中心句来)
明确:这些数字与事实,形象地说明了“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
(3)第5段作者介绍了帛书及其优缺点。帛书的时间是春秋末期,而竹简、木牍的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代,这两种“书”的说明的先后顺序能否相互调换一下,为什么?
明确:文中说明“竹简”“木牍”与“帛书”的内容不能相互调换。原因:①从书籍的雏形――甲骨文演变为“竹简”“木牍”,这才称得上是“正式的书籍”。而“帛书”是写在绸子上面的书,“帛”就是“绸”的一类。“它的成本太高,不容易普遍采用”。因此,不必先作介绍了。②说明文在组织安排材料时,同样需要详略得当,所以作者详细说明“竹简”“木牍”这种书,然后略写“帛书”。以上两层都是介绍在纸没有发明之前的书籍。
(4)教师:第三层(第6―8段),这是重点。请围绕下列几个问题讨论、答题。这一层里共说明了哪些内容?为什么作者具体而详细的说明了活字印刷?
明确:作者先肯定“纸”的发明在书籍演进中的作用,接着介绍手抄书的出现,而后介绍雕版印刷,并指出其欠缺,进而介绍活字印刷;因为活字印刷“是印刷史上一次划时代的改革”,所以,除介绍出现年代和发明人外,还具体介绍了印刷的方法及其好处。
(5)教师:第7―15段中,作者对哪些书作了详细说明?哪些书的说明是略写的?第10段与11―15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引导学生边看书,边做读书笔记)
明确:第12段对“电视唱片书”和第
篇4:第五册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教学目的
1、注意分析文章的时间顺序,抓住书籍演变的过程和它的各个阶段的特点,想象书籍演变的“明天”――可能出现的新生事物。
2、理解本文几种说明方法的应用。
3、查阅词典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义。了解“韦编三绝”、“读书破万卷”等的出处及“牍”、“策”、“册”、“卷”这些名称的本义及来历。
4、学习本文既要使学生明确这是一篇介绍书籍演变的说明文,又要让青少年朋友们了解祖国的光辉历史,从知识的宝库中汲取力量,献身四化,献身未来。
教学重点、难点
1、作诠释懂得说明方法
2、通过标题的提示,让学生理清书籍演变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特点。
3、重点理解本文以时间先后为序的说明方法。
4、引导学生找出本文中的说明方法,有重点地进行分析理解。
5、讲练结合,以“讲”指导“练”,以“练”巩固和掌握所“讲”的内容。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一、指导预习,查阅词典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二、题解;按时间顺序,要求学生找出书籍演变的过程和它的各个阶段的特点。
三、研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内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老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学过了《故宫博物院》、《活板》两篇说明文,请大家回忆一下这两篇说明文各是怎样的说明顺序?各自说明了什么?(学生回忆所学过的内容,教师指名回答)(答案:《故宫博物院》以空间为顺序;本文说明了举世闻名的故宫博物院,坐落在北京的中心,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最完整的古代帝王宫殿建筑群。《活板》是以程序顺序说明的;这篇文章将我国古代板印书籍的历史,活字板的创造发明、用法、功效,解说清楚了,它是介绍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自从北宋毕N发明了活字板,从此我国的书籍并广泛地发展开来。那么,板印书籍之前,古代的书是什么样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今又出现了哪些书?今后的书又将是什么样的?如何制作?要想了解书籍演变的历史和它的各个阶段的特点,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这篇说明文。
二、板书课题(略);指导预习。
1.学生初步自读课文。
(1)要求学生用序码标明各自然段,画出文中的生字词;
(2)查阅词典,注音,并解释词义。(教师可用小黑板写出学生当堂提出的生字词,或指定查阅的生字词)
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义。
造诣(yì):指研究学问或从事艺术活动所达到的高度。
雏形(chú):未定型前的最初的形式。
谍报(dié):刺探出来的关于敌方军事、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情况。谍报人员是指到敌方刺探敌情的人员。
牍(dú):(略,见课文)
帛书(bó):(略,见课文)
韦编三绝(wéi):(略,见课文注释)
读书破万卷(juàn):意思是读书很多又极用心。破:剖析。这里作“尽”或“遍”解。
栩栩如生((xǔ xǔ):活泼生动得好像活的一样。栩栩,生动的样子。
哺育(bǔ):喂养。多指培养教育。
②区别下列字形,组成词语。
(3)学生一边阅读,一边作标记;理清书籍发展显示出的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书的特点,然后按时间顺序填写出书后“理解・分析”一的“书籍发展过程简表”。(方法:学生参照表例填写,教师巡视指导;也可课前在书后提供的列表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一张简表印发给学生当堂完成。其项目为:“时间”、“书的名称”、“书的特点”、“优点与缺点”、“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等)
三、研读课文。(采用讨论问答的形式,理解课文内容)
1.提问:书籍的演变历史经过了哪几个阶段?(学生讨论,如出现有说三个阶段的,有说四个阶段的情况时,教师应该予以肯定,都算对。)
明确:书籍的雏形阶段――书籍的古代阶段――书籍的近代阶段――书籍的现在阶段
2.哪几段介绍了书籍的雏形?什么叫“甲骨文”?
明确:第1―2段;(引导学生看课文,给“甲骨文”下定义)三千多年以前,刻在乌龟壳和扁平的兽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如果教师将甲骨文的实物、仿制的模形或有关图片带入课堂让学生传阅,给学生以直观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作者写王懿荣发现“龙骨”的经过,采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举例子;所起的作用:①能吸引读者;②让读者在叙述故事中接受所说明的知识,帮助读者具体认识科学领域中的某些现象;③使被说明的事物更加可信,材料翔实。
4.哪几段是介绍古代的各种书籍的?按制书所用的材料、方法的逐渐进步,可分为几个层次来加以说明?
明确:第3―8自然段介绍古代的各种书籍的'。根据制书所用的材料、方法的逐渐进步,分三层来说明的。
第一层:(第3―4段)介绍竹简和木牍(“策”或“册”)。
第二层: (第5段)介绍帛书。
第三层:(第6―8段)介绍手抄书和活字印刷的书。
5.深入了解各层所说明的内容。
(1)提问:作者引用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的典故目的是什么?
明确:①介绍了竹简和木牍(“策”或“册”)是“把文字写在竹片或者木片上”的,并说明了这种“书”的制法――将竹片、木片“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的书。②从中也窥见到孔子爱读书,读书勤奋的精神品质。
(2)提问:接着以秦始皇每天批文的重量、东方朔著文用“简”之多说明了什么?(提示:可让学生找出第四节中的中心句来)
明确:这些数字与事实,形象地说明了“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
(3)第5段作者介绍了帛书及其优缺点。帛书的时间是春秋末期,而竹简、木牍的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代,这两种“书”的说明的先后顺序能否相互调换一下,为什么?
明确:文中说明“竹简”“木牍”与“帛书”的内容不能相互调换。原因:①从书籍的雏形――甲骨文演变为“竹简”“木牍”,这才称得上是“正式的书籍”。而“帛书”是写在绸子上面的书,“帛”就是“绸”的一类。“它的成本太高,不容易普遍采用”。因此,不必先作介绍了。②说明文在组织安排材料时,同样需要详略得当,所以作者详细说明“竹简”“木牍”这种书,然后略写“帛书”。以上两层都是介绍在纸没有发明之前的书籍。
(4)教师:第三层(第6―8段),这是重点。请围绕下列几个问题讨论、答题。这一层里共说明了哪些内容?为什么作者具体而详细的说明了活字印刷?
明确:作者先肯定“纸”的发明在书籍演进中的作用,接着介绍手抄书的出现,而后介绍雕版印刷,并指出其欠缺,进而介绍活字印刷;因为活字印刷“是印刷史上一次划时代的改革”,所以,除介绍出现年代和发明人外,还具体介绍了印刷的方法及其好处。
(5)教师:第7―15段中,作者对哪些书作了详细说明?哪些书的说明是略写的?第10段与11―15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引导学生边看书,边做读书笔记)
明确:第12段对“电视唱片书”和第14殷对“缩微图书”作了详细说明;而对“会说话的书”(第11段)、“立体的书”“能活动的书”(第13段),采取了略写,只简要说明它们的制作方法和功能;第10段与11―15段之间的关系为“总说”与“分说”的关系。
(6)小结;分析最后一段。教师:以上三部分,作者说明了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经历了很长的历史;在这条时间长河里,书籍的发展演变显示出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书籍都有它的特点。作者在结尾一段说明中,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学生齐诵末段;讨论、归纳)
明确:①既承接上文.总结说明书籍不断演变的历史,又暗示说明随着“科学在发展,书也在不断演变”――让人们想象出可能出现的未来的书籍(可以让学生想象出未来书籍的种类、特点,也可以像甘?介绍石头书籍一样,对课文中未提到的书籍写个简要介绍。《石头书籍》见课文附录。此项训练如课堂完成不了,可以安排到课后完成);②勉励人们勤奋读书,努力攀登书山。
至此,也可以有机地对学生进行勤奋读书的教育,让学生齐诵文后附页方框内的文字。附文:
“书籍对于整个人类的关系,好比记忆对于个人的关系,书籍记述了人类的历史,记录了所有的新发现,记载了古今历代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书籍给我们描绘了自然界的奇观壮景,千姿万态;书籍指引我们度过难关;书籍能安慰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摆脱悲哀和痛苦的羁绊;书籍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岁月化为令人愉快的时日;书籍将各种信念注入我们的脑海,使我们的脑海充满崇高欢乐的思想,从而使我们入神忘情,灵魂升华。”
(7)在疏通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划分段落,找出各部分的起讫。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意见应持肯定态度,着重培养学生理解、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明确:第一种划分:①一②/③一⑧/⑨一⒃ 第二种划分:①一②/③一⑧/⑨一⒂/⒃ 第三种划分:①一②/③一⑧/⑨/⑩一⒂/⒃
四、布置练习题。
1.给下列字注音:
懿( ) 诣( ) 殷( ) 胛( )
牍( ) 帛( ) 栩( ) 哺( )
2.解释词语及加点字。
(1)造诣 (2)雏形 (3)开卷有益 (4)跃然纸上(5)栩栩如生 (6)韦编三绝(答案略,见本.教案第一课时二(2)中的预习练习项目)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总结全文,在学生列出“书籍演变史
篇5:《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阅读答案
①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文字。这些文字是刻在乌龟壳和扁平的兽骨上的,所以叫做甲骨文。这些文字,直到1899 年才发现。
②那是清朝光绪二十五年,有一位叫王挞荣的官员得了病。他懂得医道,每次抓来的药,都要亲自看过,然后煎熬。有一次,他偶然在一味叫做‘龙骨”的药上面,发现有许多好像文字的东西,他感到惊讶。于是把这家药铺里刻有这种文字的“龙骨”全买下来,凭着他对中国古文字的很深的造诣,考证出这些“龙骨”是殷商时代遗留下来的乌龟壳和牛的肩肝骨,上面刻的文字就是那时使用的文字。在这些一片片的甲骨上一己载了殷代的祭扫、战争、农业、牧业、手工业、气象、政权组织以及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概况。后来人们把这种文字叫做甲骨文,这可以说是书籍的雏形。
③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木片上,叫做简或牍。就是把竹子木板劈咸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 5 寸至 2 尺长),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字或用漆笔写,每片可以写到 8 到 14 个字。有的把简膜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做“册”,也写作“策”。这个“册”字,像在几片竹筒中间穿上绳索的样子。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竟把这种穿册的皮条翻断了多次。
④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文书,那些竹筒和木片有 120 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 3000 片竹简。
篇6:《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阅读答案
1 .用横线画出文段中与成语“韦编三绝”有关的一个句子。
2 .在第一、二自然段中:
①主要介绍了什么?
答: ______
②末句加点的“可以说”可否删去,为什么?
答: _______
3 .在第四自然段中:
①作者采用了什么层次安排方式?
A 连贯式 B .递进式 C .总分式认并列式
②作者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A 分类别、列数字 B .举例子、列数字
C .列数字、作比较 D .举例子、作比较
4 .为使说明有条理,本文段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A 空间)顺序 B .时间顺序 C .逻辑顺序
篇7:《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阅读答案
1 .传说孔子…多次。
2 .①甲骨文的发现经过和它的内容②不能删去。因为“这些龙骨是书籍的雏形”,是根据现已发现的材料所推断出来的结论,所以必须在“是”的前面加“可以说”予以限制。
3 .① C C (2)B 4
篇8:《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阅读及答案
①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文字。这些文字是刻在乌龟壳和扁平的兽骨上的,所以叫做甲骨文。这些文字,直到 1899 年才发现。
②那是清朝光绪二十五年,有一位叫王挞荣的官员得了病。他懂得医道,每次抓来的药,都要亲自看过,然后煎熬。有一次,他偶然在一味叫做‘龙骨”的药上面,发现有许多好像文字的东西,他感到惊讶。于是把这家药铺里刻有这种文字的“龙骨”全买下来,凭着他对中国古文字的很深的造诣,考证出这些“龙骨”是殷商时代遗留下来的乌龟壳和牛的肩肝骨,上面刻的文字就是那时使用的文字。在这些一片片的甲骨上一己载了殷代的.祭扫、战争、农业、牧业、手工业、气象、政权组织以及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概况。后来人们把这种文字叫做甲骨文,这可以说是书籍的雏形。
③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木片上,叫做简或牍。就是把竹子木板劈咸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 5 寸至 2 尺长),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字或用漆笔写,每片可以写到 8 到 14 个字。有的把简膜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做“册”,也写作“策”。这个“册”字,像在几片竹筒中间穿上绳索的样子。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竟把这种穿册的皮条翻断了多次。
④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文书,那些竹筒和木片有 120 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 3000 片竹简。
1 .用横线画出文段中与成语“韦编三绝”有关的一个句子。
2 .在第一、二自然段中:
①主要介绍了什么?
答: ______
②末句加点的“可以说”可否删去,为什么?
答: _______
3 .在第四自然段中:
①作者采用了什么层次安排方式?
A 连贯式 B .递进式 C .总分式认并列式
②作者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A 分类别、列数字 B .举例子、列数字
C .列数字、作比较 D .举例子、作比较
4 .为使说明有条理,本文段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A 空间)顺序 B .时间顺序 C .逻辑顺序
答案 :
1 .传说孔子…多次。 2 .①甲骨文的发现经过和它的内容②不能删去。因为“这些龙骨是书籍的雏形”,是根据现已发现的材料所推断出来的结论,所以必须在“是”的前面加“可以说”予以限制。 3 .① C C (2)B 4
篇9:从传统到现代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标:
1.通过体验,了解人类发明的一些简单农具的作用,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初步了解从传统农业到现代机械化农业的变革过程,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发生了飞速的变化。
3.形成崇尚劳动、崇尚劳动者的态度,培养动手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1.学情分析
农业生产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衣食之源。但是随着农村城市化的推进,农村耕地面积越来越少,孩子们对于农业生产、农具越来越陌生。
我校地处乡村,虽然很多孩子没有使用过农具,却有机会认识农具,可以从长辈们口中了解农具。因此,我充分利用这一教育资源,课前让孩子们回家调查并体验农具的作用,调查畜力耕作的作用以及现代化农业机械的名称、用途,让孩子感受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感受我国农业生产的变化。
2.物质资料准备:
(1)一些简单的农具,如:锄头、镰刀、耙子……
(2)调查、收集农具的有关图片、文字资料;畜力耕作的资料及现代化农业机械的资料。
(3)多媒体:牛耕田的情形、现代化农业机械工作的情形。
(4)图片:原始农业生产时期使用的石制农具,西周末年使用的青铜农具,春秋,战国时期使用的铁制农具。
三、活动时间:一课时
四、活动过程:
导入:
教师投影展示石制农具、青铜农具、铁制农具的图片,并解说激发兴趣。
师:孩子们,人们从双手采摘开始了农业生产,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发明了用石头制造的农具,这些农具看起来非常简单,却使人类从此摆脱了徒手劳动的束缚,在当时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到西周末年,聪明的人们将青铜用于制作农具,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的兴起,使中国农具史上出现了一大变革时期:铁制农具代替了木、石材料农具,从而使农业生产力开始了质的飞跃。战国时期的农具绝大多数都是木心铁刃的,即在木器上套了一个铁制的锋刃,这就比过去的木、石质农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比如我们现在看见的这个呈V字形的铁犁头,有利于减少耕地时的阻力。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确有智慧,发明了这么多有用的农具,用于农业生产。这些看起来简单的农具是人手的延伸,使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了解传统农具是人手的延伸:
1.师:孩子们都回家收集了资料,请孩子们将收集到简单农具的资料展示给大家看,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2.学生分组交流,老师指导。
3.各组派代表汇报:
生A:(出示镰刀)这是我从家里带来的镰刀,它可以用来割草、割小麦、割水稻。
生B:(出示镐的图片)这是我从书上看到的农具,它叫镐,比我外婆家的锄头厚,它可以用来刨土,刨土时用手举起镐把,从头顶向下抡,镐头就会深深的插入土中,把土刨松(边说,边指图片,边做示范)。
生C:(出示竹耙)这是竹耙,用来敛草,像这样(边说边用手拿竹耙做示范)就可以将草聚到一起。
生D:(出示一个农民挑粪的照片),这是我家搬进居民小区前爸爸在地里劳动的照片,这个农具是粪桶,它可以帮人们装粪肥田。
4.教师小结:孩子们调查得很认真,认识了不少农具,今天老师也给大伙儿带来了几件农具,瞧,认识它们吗(出示锄头、铁锹、镰刀、耙子……)?
学生纷纷说出农具名称。
5.它们各有什么作用,你们家用过这些农具了吗?你觉得与徒手劳动相比,它们有什么优点?
生A:锄头可以刨土,它可以将土刨松,这是只用双手办不到的。
生B:锄头还可以除草,妈妈教我用过,比只用双手除草快些。
生C:铁锹可以挖土,还可以铲土。
师:你可以示范一下吗?
生C:可以,边说边示范:用手握住铁锹把,用脚踩一下铁锹,铁锹就会插入土中,然后双手一按铁锹把,土就被挖出来了,双手用力一挥,土就可以铲起来,送到几米以外。
6.师:这与只用双手相比呢?
生C:比只用双手轻松,因为它不用总弯着腰。
生D:我觉得这样更省时,因为用双手搬土,得一块一块地拿到一边,而用铁锹,一下子就可以将土送出几米远。
7.师:孩子们真棒,真爱动脑筋,那么,这两种农具呢(用手指镰刀、耙子)?
生E:这是镰刀,(用手指着镰刀)它可以用来除草,割小麦、水稻,使用镰刀比只用双手除草省时、省力。
生F:那是一个钉耙,我在舅舅家见过,但是他们很少用它,我问过舅舅,舅舅说它可以用来把土搂平整,用它搂地,可以直起身体,比用双手省力。
(三)了解畜力耕作:
1.师:孩子们都讲得很有道理,人们从长期的农业生产中总结经验,以他们的智慧发明了这些简单农具作为人手的延伸,来帮助人们做事,比徒手劳动省时、省力、劳动效率更高。除了这些简单农具,孩子们还了解到了人们用什么来帮人们从事农业生产劳动。
生A:用牛帮人们耕田。
生B:用马帮人们拉东西。
生C:用驴帮人们拉磨。
生 :……
2.教师播放牛耕田的课件,并介绍:的确,千百年来,牛是农业生产的好帮手。你们看,农民伯伯赶着牛,扶着犁,正在让牛为他们耕田呢!聪明的孩子们,你们能告诉我,你们了解到的用牛耕田有什么好处?
生A:用牛耕田更省力。农民伯伯只需要用手扶着犁,跟着牛走就行了,比用双手扛锄头省事多了。
生B:我还想补充一点,用牛耕田更省时,效率更高。
(四)了解现代农业机械
1.师: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们就满足于使用像锄头这些简单手工农具,使用牛马等畜力耕作吗?
学生齐声说不是。
2.师:那人们又是怎样做?你调查、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A:爸爸告诉我,在爸爸小的时候,家里是用牛耕田,他还跟在扶犁人的后边捡泥鳅呢!可是现我家仅有的一点儿田地,已经用拖拉机耕了。
3.师:好啊!现代化机械用在农业生产上了,教师播放拖拉机耕田的课件。
4.师:使用拖拉机耕田有什么好处?
生B:使用拖拉机耕田很快。
生C:使用拖拉机耕田很轻松,人们只用坐在驾驶室里操纵机器。
生D:我想补充一下:使用拖拉机耕田,可以不受天气的限制,因为人坐在拖拉机里,风吹、雨打、日晒都有遮挡,这样就更加方便了,人们想什么时候耕田都行。
5.师:耕田,有了拖拉机做帮手,人们不用愁了,那收割呢?
生A:去年,我在奶奶家看见了联合收割机,收割稻子很快,一块大田,才半小时就收割完了。
6.教师播放联合收割机收割水稻的课件。
师:人们用镰刀收割虽然比用徒手省力、省时,但还是非常辛苦,常常累得汗流浃背。现在可不同了,人们坐在联合收割机的驾驶室里,操纵一下机器,轻轻松松地就完成了收割任务,再也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了,改革开放的深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将这些现代化机械带进了农业生产,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你还知道哪些现代农业机械呢?
生A:脱粒机,帮人们把稻粒从稻穗上快速地脱下来。
生B:插秧机,可以由拖拉机牵引,把水稻秧苗迅速地插在水田里。
生C:玉米收割机,快速完成掰玉米的任务。
(五)总结,激发爱科学的兴趣
师:现代农业机械还有很多,它们时时刻刻都在默默地为农业生产做着贡献。但是看看咱们的山区,由于坡度大,田地面积小,这些现代化机械根本无法发挥作用,怎么办呢?
生A:发明一种小型的联合收割机,能爬坡上坎,适合坡地劳动。
生B:发明一种可以折叠的多种功能的机器,使山区的农民可以将机器抬到田地里帮他们做事。
生C:用铁做的机械太重,人们抬着太累,应该发明一种用轻巧的材料制造的多功能机械。
师:孩子们的发明真了不起!怎样才能实现这些梦想呢?
生:努力学习,将来做个发明家。
师:孩子们,让我们扬起风帆,在知识海洋里遨游,为实现这些美好的梦想努力吧!将来咱们一定能发明更多更好的机械为农业生产服务!
五、板书设计:
篇10:从烽火台到互联网教学设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为过去劳动人民用智慧创造出多种多样的通信方式而骄傲、自豪。
2.理解人们的智慧、科技的发展,促进了通信方式的发展。
知识与技能:
了解过去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感知通信发展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搜集、分析数据,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过去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感知通信发展的历程。
2.体会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促进了通信方式的不断创新。
教学难点:
为人类用智慧创造出多种多样的通信方式而骄傲、自豪。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9月25日神州七号载着中国人千年的飞天梦想启航了,当宇航员在太空中漫步,当五星红旗在太空中挥舞,每一个中国人都为之骄傲、自豪。听,这是来自哪里的声音?
师:这是哪两个地方的通话?
师:神舟七号顺利实现了天地通话,再一次证实了我国通信技术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通信连万家》知道了,各种各样的通信方式,带领我们走上了信息高速路,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国内外最新的时事。那么,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是用什么方式来传递信息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穿越时空,去了解过去人们的通信方式。(读课题)
二、了解古代人们的通信方式,感知古代通信方式的多样与特点
(一)创设情景,引出古代通信方式
1.我们沿着时空隧道,来到了古代。此时我们正与其他将士们一同站在长城上,远远望见敌军的队伍气势汹汹地向我们直奔而来,他们不停地嚎叫着、挑衅着,看样子是向我们宣战来了。“将士们,我们要迎战吗?”生答“要!”。
“传令下去,准备应战!并速将消息传到王宫!”
2.将士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把这个信息传递出去呢?(将士们,可真会动脑筋呀,想出这么多的方法来传递信息)
3.我们来看看将军用了什么方法?
4.谁知道这是什么通信方式?
5.书上有一段文字介绍了这种通信方式,请大家把书翻到78页,仔细观察第一幅图,并大声、自由地朗读旁边的文字。边读边想:这种通信方式有什么特点呢?(点击课件)
(1)烽火台传信是利用什么传信的?(追问)
(2)这种通信方式有什么好处呢?
小结:是啊!古人们在传递军情的时候,借助烽火、狼烟和鼓声快速将信息传递出去。
(二)你演我猜
1.除了烽火台传信,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曾经看过的电视剧、电影或课前查阅的资料,你还知道有哪些古代通信方式呢?让我们来做一个“你演我猜”的游戏吧!
2.师:请一个同学来为我们介绍游戏规则,大家认真听。(请生读游戏规则)
3.老师给大家一些小提示:在表演中可以利用我们课堂上现有的学习用具,结合自己的肢体语言,夸张地表演出来,让别人一下子就能猜出来!记住,不能发声哟!给大家5分钟的准备时间,可以站起来表演,开始准备。
4.生准备,师指导。
5.分组展示。
a.驿站传信。(猜对,请生板书)
(1)你们表演的驿站传书,好多电视剧里都有这样的镜头。其实咱们重庆的白市驿就是古时候的驿站。
(2)驿站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3)驿站是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那为什么要设立驿站呢?
小结:聪明的古代人想出了依靠马匹等畜力,来传递信息;通过设立驿站又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
b.飞鸽传书。
(1)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飞鸽传书?
(2)师小结:对!古人们就是利用这些聪明的动物,为人类传书送信。
c.马拉松信使。
大家知道马拉松长跑比赛吧,这个项目背后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咱们班的故事大王是谁呢?故事大王请你来为我们介绍这个故事)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这是一种最原始的通信方式,只能靠人力来传递信息,这么遥远的距离要把信息传递出去,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所以为了纪念这位英雄,纪念这种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精神,至今,在奥运会上仍设有马拉松比赛。
d.漂流瓶。
(1)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漂流瓶传信”
(2)人们一般会在什么地方使用漂流瓶传递信息呢?
(3)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就用了“漂流瓶传信”的方法,古代人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借助大自然的力量,让漂流瓶也能帮我们传信。
e.风筝传信
(1)有谁知道,风筝最早用于干什么吗?
对!风筝就是运用了风的力量来传递信息。它最早用于传递军情或军事侦察。到了唐代以后,才逐渐成为一种娱乐的玩具,也就是我们今天放的风筝。
小结:看!这些就是古代劳动人们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依靠大自然的力量,或者利用动物和声音来传递信息。(点课件) 像这样的通信方式还有很多很多(板书:……)
6.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么多过去人们的通信方式,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小结:是啊!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三、读诗入境,感悟古代通信的不便
1.可是,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无论是飞鸽传书,还是驿站传信都不够快捷,而且中途可能因出现某些差错,而不能将信息及时传到,这些内容从古代一些诗词中就能窥一斑而见全豹。书上就有一首陆游所做的词《渔家傲》,咱们一起来读。
2.谁来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3.不会吧,一年呢?那会是什么结果呢?
4.从这首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5.再读词
师:古代的人们要想及时得到消息,还真不容易呀!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词,一同去感受陆游对亲人的思念和古代传递信息的不容易。
四、从通讯的发展,看社会的进步
师:古代的人们是多么渴望通信方式的不断改进,通信速度的不断提高,书上79页表格的内容,就为我们展示了这一过程。
1.这是“将一个信息从伦敦送至纽约……”的表格,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两个城市分别位于哪个国家?(伦敦在英国,纽约在美国,)
它们中间隔着一个浩瀚的大西洋,相距6000多千米。
2.信息传递的距离这么遥远,那得需要多长时间呀!谁来说说表格的第一横排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1750年用帆船将一个信息从伦敦送至纽约需要6-9个星期)
3.仔细看这个图表,从“信息传送的时期”、“传送方式”、“从发送到接收的时间间隔”三个竖栏,你分别有什么发现?四人小组讨论
A.第一栏:越来越近。(点击课件)
B.从二栏:越来越先进。(点击课件)
从哪里可以看出传送方法越来越先进了?(追问)举例说说!
(1)电报和快速帆船相比优势在哪里?(一个需要人亲自漂洋过海去送信,一个只需要人动几根手指头就可以传递信息)
(2)小结:是啊!经过人们一代代的努力,不断用他们的智慧去改进通信方式,所以通信方式越来越先进了。
C.从最后一栏:越来越短(点击课件)
4.在20世纪90年代,用计算机传递信息,最后一栏中写到“传递时间即刻,还具有潜力。”那谁能谈谈今天,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怎样利用计算机来传递信息的吗?(视频聊天、发送电子邮件、QQ聊天……)
小结:我们今天使用的计算机比起90年代先进多了,相信通过人类的努力,在不久的将来通信方式会有更新的突破。
5.现在,请大家再把这三栏联系起来看,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师小结:随着年代越来越近,通信工具也越来越先进,所需要传递信息的时间越来越少,人们的交流越来越方便。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努力促进了我们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板书: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
四、总结
今天,我们穿越了时光隧道,了解了过去人们的通信方式,一同感受了通信方式的演变与发展,体会到了科技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人类不断地用他们的智慧去改进通信方式,下节课我们将接着学习飞速发展的现代通信网络,一起畅想未来更快捷、方便的通信世界!
五、板书设计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过去人们的通信方式
烽火台传信
飞鸽传书 科技的进步
漂流瓶传信 智慧的结晶────
马拉松信使 社会的发展
驿站传信
篇11:从传统到现代教学设计
这次活动的设计,充分挖掘了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让学生行动起来,走进田间地头收集资料,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了解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机械化农业的变革过程,知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发生的飞速变化,激发了学生创造欲望!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赞可夫也说过:“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重复,不如说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情绪而达到的。”这次活动,我在课堂上给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把学习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使学生敢于大胆发言,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如:在学生汇报收集到的农具资料时,我完全退出了“舞台”,只起指导作用。让学生尽情地发挥,有的用语言描述,有的用动作来表示,都形象地感受到了农具的作用。
当然,这次活动也有不足。比如在学生汇报农具的有关资料时,由于我要求不明确,学生带了许多农具到教室,这就隐藏着安全隐患。我想:如果让学生把收集到的农具用简笔画画出来,可能会加深对农具的认识,收到较好的效果。
篇12:从烽火台到互联网教学设计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通信与生活”中的第二课。本课为第一课时,我执教的是第一个话题“过去人们的通信方式”。这堂课的设计,主要突出两个特点“实”与“活”。
一、把握课标,让课堂落到实处
(一)目标落实
本单元将课程标准中通信与传媒两个要点的教育内容融合在一起。一二课内容主要是侧重于通信,三四两课内容侧重于大众传媒。有关通信的课标内容似乎通过第一课《通信连万家》就能完成,那么,我们这一课的价值在哪儿呢?我认为本课主要从历史发展观的角度让学生体会通信与生活的关系。因此,结合单元目标,我设定了以下课程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为过去劳动人民用智慧创造出多种多样的通信方式而骄傲、自豪。
2.体会人们的智慧、科技的发展,促进了通信方式的发展。
知识与技能:
了解过去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感知通信发展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搜集、分析数据,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感知通信发展的历程,体会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促进了通信方式的不断更新。
教学难点:为人类用智慧创造出多种多样的通信方式而骄傲、自豪。
我以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作为关键目标,每个环节都紧扣目标进行。比如,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表格,深入挖掘,引导学生体会通信发展、科技进步和人们生活变化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初步形成历史发展观。从今天的课堂上,学生能够体会到人类的智慧促进了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这基本达到了我的预想。
(二)内容丰实
围绕目标,我不断深挖教材。首先,突出教材的范例性和指导性。我认为教科书是教学中最重要、最直接的资源,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图、每一段文字和每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活动,积极体验,感知通信方式的演变。其次,注重丰富和拓展教学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在“你演我猜”的教学游戏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大胆想象,身临其境地体会古代人善于观察生活,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利用畜力和大自然的力量,发明了各种各样的通信方式。
(三)课堂朴实
本课教学以教材为蓝本,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丰富的活动为载体,以一种朴实而易操作的方式来教学。我以通信的发展历程为主线展开教学,从最发达的天地通话引出古代的通信方式,通过表格的展现逐步去感受因为科技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在不断地用自己的智慧改进着通信方式。
整堂课中没有教师花哨的表演,而是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大胆想象,尽情表演,深刻体验,理性思考。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动静结合,较好地达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设计具有可操作性,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二、把握教学策略,让课堂“活”起来
(一)活用教材
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教室里的学生生活是课程资源的源头水,我通过寻找和捕捉与教科书相关的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活资源,赋予教学以现实的针对性和生命力。结合书上的范例,我利用学生课前的搜集、游戏的辅助、古诗的体会、表格的观察来扩充知识。
同时,我还适当调整了教学顺序,以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我把“马拉松信使”放到了“表演猜”这个环节上,一是让学生集中感知多种多样的通信方式,二是便于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古代人们为了传递信息,所表现出的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 活用教学形式
四年级的学生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对过去人们的通信方式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够全面。他们对生活中一些社会现象开始关注、分析,但往往没有进行过细致入微、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不能发现现象背后所折射出来的规律。
为此,我采用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化教学手段,既有直观的兴趣引导,还有抽象的探究引领,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你演我猜”的游戏把静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生的肢体语言形象的表演出来;通过对表格内容的挖掘,让学生了解我国乃至世界通信的发展,明确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在课堂上实现了从感性向理性转变。
(三)活跃学生思维
我通过游戏、朗读、情景创设等方式让学生全员参与其中,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也使得学生思维参与逐渐深入,初步建构了科学的历史发展观。如:在古战场的情境中、在表演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积极参与,并在积极思考各种通信方式的特点;在古诗词的体验中,学生大胆想象,体会古人通信的不易和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篇13:从实际问题到方程教学设计
从实际问题到方程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2.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3.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
重点、难点
1.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2.难点:弄清题意,找出“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小学里已经学过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让我们回顾一下,如何列方程解应用题?
例如:一本笔记本1.2元。小红有6元钱,那么她最多能买到几本这样的笔记本呢?
解:设小红能买到工本笔记本,那么根据题意,得
1.2x=6
因为1.2×5=6,所以小红能买到5本笔记本。
二、新授:
我们再来看下面一个例子:
问题1:某校初中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
问: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有哪些方法? 更多免费教案下载绿色圃中lsp.c 分站fdaxue.c
(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再作讲评)
算术法:(328-64)÷44=264÷44=6(辆)
列方程解应用题:
设需要租用x辆客车,那么这些客车共可乘44x人,加上乘坐校车的64人,就是全体师生328人,可得。
44x+64=328 (1)
解这个方程,就能得到所求的结果。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试试看?
(学生可能利用逆运算求解,教师加以肯定,同时指出本章里我们将要学习解方程的.另一种方法。)
问题2: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以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
小敏同学很快说出了答案。“三年”。他是这样算的:
1年后,老师46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4岁,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2年后,老师47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5岁,也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3年后,老师48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6岁,恰好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你能否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呢?
通过分析,列出方程:13+x=
这里的变形通常称为“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
以上两个例题都是对方程进行适当的变形,得到x=a的形式。
练习:
课本第6页练习1、2、3。
练习中的第3题,即第2页中的方程①先让学生讨论、交流。
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要他们说出每一步变形的根据,由他们自己得出采用哪种方法简便,体会方程的不同解法中所经历的转化思想,让学生自己体验成功的感觉。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7页,练习
四、小结
篇14:《从三到万》教学教案
《从三到万》教学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由一个故事引出论点的写法。
2·学习用分论点说明事理。
3·认识学习必须谦虚谨慎,循序渐进的道理。
教学要求
1·启发学生阅读课文所引用的笑话故事(文言文)时,对照注释、查字典。此外,教师作适当的讲解,使学生准确把握故事的内容。
2·结合对练习四的研讨,深入理解作者思路,学习由一个故事引出论点的写法。并通过从同一个故事再提出一两个论点的练习和交流,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习由一个故事引出论点的写法。
2·理解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教学难点
1·作者在文中先后提出了哪三个论点?哪一个是中心论点?为什么?
(① 学习文化要“慢慢积累”“不宜要求过急”,要“循序渐进”;
②学习过程中应当谦虚谨慎;
③ 应当重视教师的作用。
这三个论点之间并非并列关系,而是有主有次的:
第一点讲的是学习文化知识的规律,揭示了人们对学习文化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本文的`中心论点。而第二、三两点是作者第一个观点的深化和扩充。试想,第一个观点得到了证明,既然学习要靠“"慢慢积累”,要“循序渐进”,那么,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自然就是“谦虚谨慎”与“重视教师的作用”。
第一点是揭示学习的规律,第二、三点是回答遵循这一规律,应怎么办的问题。因此,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第一个,应视为中心论点。)
2·文中引用古代故事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① 作为例证,证明第1、2段提出的论点 (要“慢慢积累”“循序渐进”)
②引出后边第5~7段的两个小论点,便于议论得深化和扩充,使所讲问题更全面;
③ 结合故事讲道理,使议论具体形象,通俗易懂,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课时安排
第1、2课时:通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读懂文中所引用的故事。
第3、4课时:分析课文,理解从一个故事引出论点的写法。
篇15:秋天到 教案教学设计
秋天到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方法学会本课的生字。
2、引导学生从天气、物候几方面了解秋天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秋天是天气转凉的季节,是丰收的季节,是美丽的季节。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一年有哪些季节吗?现在是什么季节呢?(板书课题)你的周围有什么变化吗?
2、展示:师生展示收集的关于秋天的资料,学生说说秋天的特点,教师总结。
(二)进行新课。
1、抽学生读课文,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2、正音,自主学习课文生字。
(1)四人小组交流生字的预习情况。
(2)课堂内交流生字学习情况,抽学生教读、教学生书空,教师指导,板书重点。
易错音的字:多音字:“转”zhuan (转凉转换转化) zhuan(转动转圈)。
翘舌音字:爽收霜边音字:凉
三拼音字:转凉爽霜降
课堂组词(开火车形式进行),说结构、偏旁教师简要板书。
(3)学生自由学习生字,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巩固。
3、再读课文思考:秋天什么时候到?哪几个月是秋天?
(三)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生字。
(2)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认课文生字,听写部分生词。
2、秋天什么时候到?哪几个月是秋天?秋天有哪些特点?
板书:八月--秋天到 九月--秋收忙 十月--寒霜降
(二)学习新课。
1、抽生读课文第一节:读懂了些什么?重点了解:天气变化(天转凉、风变爽);有关蟋蟀秋天活动的知识。
你还知道秋天的天气有什么特点吗?还有其他的一些动物他们在秋天干什么呢?
2、秋天到了,农民伯伯在干什么呢?看书上插图,学生回答。齐读课文第二节,思考:“秋收”什么意思?农民伯伯秋天都收了些什么呢?“田野翻金浪”指的是什么?农民伯伯丰收了,他们心情怎样?谁来读出这种心情?指导朗读,着重从快慢、轻重上进行指导。
3、在秋天,同学们喜欢什么景物呢?同桌交流收集的关于秋天景物的资料,说说为什么喜欢他。自由读课文第三节,这一节为我们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大雁排成行,去干什么呢?喜欢吗?读一读。
(三)拓展升华。
同学们,学习了课文后,知道了些什么?你喜欢上秋天吗?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表达对秋天的喜爱。如:画一画秋天的景物;写一些关于秋天的句子;读一读描写秋天的文章。
(四)指导诵读。
1、总结课文,理清这首诗歌的顺序,感知文章写法。( 按照板书总结回答)
2、按节通过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背诵。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练背诵课文。
2、画一幅秋天的画或者抄一段描写秋天的文章,用来办教室墙报。(纸张大小教师统一,对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
附:板书设计:
八月--秋天到 (天转凉 风变爽 蟋蟀把歌唱)
九月--秋收忙 (鱼虾肥 瓜果香 田野翻金浪)
十月--寒霜降 (枫叶红 菊花黄 大雁排成行)
[秋天到 教案教学设计]
★ 说明文知识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15篇)】相关文章:
地方名人文献、藏书及排列方法刍议2023-06-09
二年级语文下册作文2022-06-04
科技创新作文2022-05-07
英语如何划分句子成分2023-04-22
说明文知识点归纳2024-01-22
西北地方文献资源联合开发的构想2022-07-24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与运用2022-11-24
巍巍中山陵(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3-04-06
《大象的耳朵》教案语文二年级下册2023-09-20
浅谈科技创新与高校图书馆科技查新工作2023-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