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时间:2022-11-24 07:45:11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与运用(整理13篇)由网友“constant”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篇1: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刘志久

(河北省平泉县小寺沟中学)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受到广大初中语文教师的关注。合理开发与利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源,能够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还能够收获意想不到的教学成果,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篇2: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初中语文教学资源是指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被运用,满足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心理特点,并能够促进语文教学总体目标实现的不同种类的各种资源。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学科,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要求较高,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课堂教学应该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作用,有效丰富课堂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开发和利用自然和社会资源,丰富课堂内容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自然和社会资源,让学生在学习语文学科内容时结合生活实际,感知自然和社会中的美景,感悟自然和社会中的人和事,丰富学生的精神家园。农村生活中有绵延起伏的山群、金黄美丽的油菜花、潺潺流水的溪流、稻香遍野的田园、青砖黛瓦的房屋等,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关注起来,成为学生情感的停留地。这样一来,学生在平时的观察和感悟之后,热爱自然的情怀得到提升了,养成了善良勤劳的.良好品格,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的心灵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二、开发和利用民间文化资源,提升文化修养

每一个地区都有着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成就了一方文化资源。在漫长的历史沉淀中,勤劳而有智慧的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资源,如,民歌、民俗、故事、小戏等都可以被引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来,激发学生对民间文化的热爱,也给学生上了一次生动的德育教育课,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此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区探索民间文化资源,如,观看电视节目、网络查询、阅读文本等等都可以让学生的文化修养全面提升。

三、开发和利用淳朴民风资源,陶冶学生情操

初中语文教学资源不仅仅包括自然和社会资源、民间文化资源,还包括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即淳朴民风,将这一资源引入语文课堂中,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形成真诚善良的精神品质。在初中语文课堂中不乏淳朴民风的教育资源,如,桃花源的温馨、把酒话桑麻的情怀、衣冠简朴古风纯真等都是良好的资源,通过这些可以让学生受到熏陶,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袁金华。课堂教学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篇3:浅析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的论文

摘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了关于选修课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注意发现潜在的资源,如聘请校外行家兼课,选派教师进修,利用电视、网络等手段和当场的人文、自然资源,为选修课的建设创造条件。”选修课只是整个学习系统中的一部分,实质上,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每一门课程都应该开发与运用课程资源,将能够获得的教学有利的条件最大程度的利用起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到更丰富、更广泛的知识。高中语文课程也应当与时俱进,开发课程资源,让语文课“活起来”。本文结合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新定义,就实际运用中的局限展开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篇4:浅析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的论文

1.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内涵

课程资源是开展高中语文教学的前提,传统教学背景下的课程资源主要是教科书、参考书、教学场所、教学设备、教师、专家、学生等,新课改背景下,课程资源内容也与时俱进,增添了各类教学设备、网络资源、科技资源、社科人文资源等。课程资源是学生的学习基础、提升载体,教学活动离不开课程资源。在课程资源日益丰富的当下,高中语文课程资源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合理开发和运用课程资源,有助于学生走出传统教学模式,形成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深化对自身文学素养和综合素养的认识,获得更丰富的学习经验。当前我国教育界正在大刀阔斧的改革,以期让学科教育跟上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步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能够不断拉高理想教育的上限,既能提高课堂教育的质量,又能帮助学生走出校门,从社会和生活中汲取语文知识养分。

2.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局限性

语文学科是与中国人日常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科目,然而,它又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科目。很多家长、学生乃至教师、专家对语文学科都有错误的认识,认为语文是一种“会说话写字就能学好的科目”。这是因为语文学科的学习内容是最为分散的,学科的内容海纳百川,上到天文地理,下到哲学艺术,并没有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也无法找到规律,各个章节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学生没有学好一节两节课,对今后的语文学习并没有明显的影响。所以学生会把学习的重点放在理科上,对于语文学科抱着随意的态度。同时,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拿分是高中学习的重中之重,语文学科很难在短时间内提高总分,即使进行语文学科的突击训练,也多为作文训练、古诗词训练,强调理论知识。于是教师和学生都把学习重点放在能够突击的科目上,留给语文学科的时间就被压缩了。并且,语文学科的学习内容和考试内容是不一致的,除了默写题,试卷上几乎不会出现学过的内容,考查的是理解和运用能力,而这恰恰是最难教会学生的。

3.高效运用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途径

3.1运用教材资源进行拓展延伸

语文学科一直都是我国教育的重点,从传统教学的“语数外”三足鼎立,到现今“学科共同发展”的革新愿景,语文都在其中占据主要位置。高中语文课程资源最重要的就是教材资源,它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教材资源的研究和处理,能够引申出众多的学习内容。教材上的文本内容都是古今中外文学中的珠玉,它就像一个索引,链接着众多的优秀文学作品。为了让学生吃透教材、举一反三,教师还需要对教材资源进行拓展延伸,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具体的文本内容,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运用能力为目标,找到更多的教材资源链接,既拓宽了知识范围,又让教材资源更加丰富,了解的角度更全面。在课堂上,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深挖教材中的内容,让学生思辨、体验和思考,通过教材文本领悟教材外的知识和思想,在精W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渐找到自己学习的方法,养成深入思考的好习惯,认真学习的好态度。

3.2运用自然资源引导思维拓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与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要让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仅仅依靠室内教学是不够的。教室是学生习以为常的学习场所,学生对此不会产生新鲜感,教师要做的是将自然资源运用到教学中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自然资源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展示山川湖海、日月星辰,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宏大与瑰丽。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走出教室,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让学生在轻松开放的环境下学习语文知识。

3.3运用社会资源培育思想价值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社区资源等社会资源是培养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重要阵地,利用社会资源开展语文学科相关的德育教育,更是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引导效果。社会资源包括社区、图书馆、博物馆、社会文化活动等等。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与经验,足以应对社会上的各种文化艺术活动。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走出学校,通过参加社会上各种相关知识竞赛、文体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活动中,学生能够接触到各类形形色色的人,教师如引导得到,将学生的活动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对于学生而言是有益无害的。优秀的人会成为学生的榜样,道德的行为会引发学生的效仿。学生在与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增强责任感和同理心,价值观也会更加成熟和稳定。

篇5:浅析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浅析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矿产资源,而矿产的开发利用又会程度不同地破坏生态环境.本文就怎样解决这一矛盾提出要提高全民对环境保护的忧患意识,尽量减少采矿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强法制监督,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建设规划,加强复垦等对策和措施.

作 者:徐翠云  作者单位: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18 刊 名: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S AND ENVIRONMENT PRESERVATION 年,卷(期): 13(4) 分类号:F205 关键词:采矿   矿产开发   环境保护   对策  

篇6:初中语文非遗课程资源开发探究

初中语文非遗课程资源开发探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专门人才。

第1篇:初中语文非遗课程资源开发探究

西和乞巧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独具西和风情的宝贵财富。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把西和乞巧节作为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来开发,不仅可以促进课程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亦可保护和传承这一古老民俗。

因此,在充分利用乞巧节这一丰富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从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方面来构建具体实施方案,从而丰富“非遗”作为校本教学内容的个案研究。

西和乞巧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摘要关键词10月,《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颁布,其中强调:政府与公民应自觉、自主地保护、传承、发展本社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尤其是在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的推广中应加强本土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认知[1]。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校本课程是“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一种取向”[2]。

教育具有传承功能,把“非遗”作为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来开发,不仅可以促进课程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亦可起到传承与保护优秀文化遗产的作用。

西和乞巧节作为当地一种古老的民俗节日,是独具西和风情的宝贵财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

然而,西和乞巧与其他非遗一样也面临着保护和传承问题,因此,把它作为初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来开发显得尤为重要。

一、西和乞巧节的独特魅力

西和县属于甘肃省陇南市九县之一,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北端。

西和乞巧节是在西和这一特定的地域内源远流长并传承的一种古老的民俗祭祀歌舞活动,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思想感情及民族审美理念,是一种奇特的艺术形式,也是西和地域文化保留与传承的文化载体。

虽然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乞巧这一风俗,但只在七月七日举行相关活动,比较简单。

西和乞巧节的独特之处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在形式方面,其一,持续时间长。

正式活动从农历六月三十晚上开始一直到七月初七晚结束,长达七天八夜。

但女孩子们一般从五月中旬就开始排练歌舞、选址、筹资等准备工作,从开始准备到活动结束,前后共需一个多月时间。

其二,活动程序、仪式复杂。

乞巧活动共有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等七个步骤,且每一步骤都有与之相匹配的乞巧歌,其文化内涵各异,如祭祀、娱乐、祈求巧俐等[3]。

其三,参与人数众多。

女性是乞巧活动的主体,一般多是年轻的未出嫁的女孩子。

近年来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已婚妇女也可参与其中。

在文化底蕴方面,西和乞巧节是秦文化的一部分。

西和乞巧节与牛郎织女传说虽有渊源,但并不相同。

1994年在西和、礼县交界地———大堡子山发掘了秦公先王墓,证明了此地就是秦人养马发迹之地。

乞巧活动中所敬拜之神———巧娘娘的原型就是秦人先祖女修,而乞巧歌也被称为“秦风余响”[4]。

此外,乞巧这一风俗的产生曲折地反映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歧视与束缚,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乞巧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祈求灵巧,即通过祈得心灵手巧来创造美好的生活。

西和乞巧节无论从形式还是所体现的内涵上都给人一种原始的美感,作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值得保护并传承。

二、西和乞巧节作为初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和意义

1.开发现状

目前,西和县部分学校设置了音乐、物理、数学、化学、语文等学科的校本课程,其中语文校本课程有写作、民俗(秦腔、乞巧歌、山歌等)、演讲等类型选修课,但尚未正式出现系统介绍乞巧文化类的校本课程。

在西和县第一中学,乞巧节课题组曾在乞巧申遗的过程中编写并出版过《西和乞巧风俗志》,这一课题组近年虽有开发乞巧校本课程的意向,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相关成果。

西和县初级中学由于受地方经济、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制约,校本课程开发的尝试和探索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很落后,故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2.开发意义

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虽然在学校实际教学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其具有自身独特的优点:教学形式灵活、可选择性大、针对性强。

把西和乞巧节作为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来开发,在促进课程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及民俗保护与传承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1)拓展语文课程外延,促进语文课程发展把西和乞巧节作为语文校本课程,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提炼有价值的文化,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让语文融入生活,紧密社会实践与语文课程的联系,从以往强调学科本位的课程观转向生成、活动、整合的语文课程观[5]。

(2)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长期以来,许多学校、教师将国家指定的语文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导致语文教学内容趋向单一化。

而把西和乞巧节作为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来加以开发利用,在其过程中会结合此节日的特色,体现区域文化的独特魅力,能激起学生浓郁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目的。

而且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探究性活动,可以锻炼学生搜集资料、整合资料、团结协作的能力,对于学生掌握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以及实践学习的方法都有促进作用。

(3)传承和保护西和乞巧民俗充分利用西和乞巧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让这一民俗走进课堂,使学生深入了解家乡乞巧节日深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表现形式、淳朴的民俗风情等,体悟其独特及珍贵之处,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关注“乞巧”,思考现状,并自觉地、有意识地去保护和传承它。

三、西和乞巧节作为初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实施策略

1.实施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合作交往、实践探索和审美鉴赏能力,以提高其语文素养。

(2)通过对西和乞巧文化语文校本课程的学习,深入了解地方文化,保护和继承民间传统文化,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热爱地方文化的思想感情,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课程的具体实施

(1)教学内容西和乞巧节具有鲜明的民俗特征和深厚的地域色彩,是集信仰崇拜、诗词歌赋、音乐舞蹈、工艺美术、劳动技能于一体的民俗活动[3]。

本文主要从“原生态的乞巧”和“乞巧节的现在及未来”两方面进行探讨。

在“原生态的乞巧”这一主题学习中,主要以“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为绪论引出西和乞巧节,并通过对原生态乞巧诗词歌赋、舞蹈、服饰的欣赏与了解,领会乞巧节的文化内涵与价值所在。

第一单元“乞巧简介”的内容主要包括:①西和乞巧节的由来:秦人祖先女修(祖先崇拜),牛郎织女传说(星辰崇拜)。

②乞巧活动过程(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

第二单元“乞巧歌”的内容有:①弹唱者是女性。

通过探析女性为乞巧歌弹唱主体的原因,揭示乞巧歌“背后的故事”。

②乞巧歌类型:按题材分有礼神类、祈愿类、生活叹唱类;按音乐风格分,祭祀、祈祷、唱巧歌曲平稳悠长,而娱乐和巫术歌曲则繁促紧急[6]。

此外,还会涉及乞巧歌词及乐谱的分析。

第三单元“乞巧舞蹈”有四种类型,即原地跳跃式、牵手摆臂式、扭摆行进式和往来穿插式,如扇子舞、看媳妇、十字步。

第四单元“乞巧服饰”可分为乞巧女性的服饰和巧娘娘(“娘娘”此处读niania)的制作与服饰。

乞巧女性的服装有仿古类(如:大襟衣服、喇叭裤)、时尚类。

巧娘娘的制作者是民间手工艺者,其服装为古代传统服饰,一类分为上衣和裙子两部分,再佩戴腰饰;另一类是长袍大袖的连体衣。

在“乞巧节的现在与未来”这一主题学习中,通过分析乞巧节的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展望乞巧节未来的发展趋势,让学生明白开设这一课程并非只是简单地了解这一民俗,更是为了学以致用,指导当下实践。

篇7:文献资源数字化与数字化资源开发

文献资源数字化与数字化资源开发

摘 要 以浙江图书馆的实践和探索为例,论证在复合型图书馆发展阶段,在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中,应以系统科学理论为指示灯,以特色数据库为制高点,以地方文献为重头戏,以开发利用为生命线。

关键词 数字化;复合型图书馆;系统科学;特色数据库;地方文献

中图分类号 G25O.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821403一OOO9―02,

文献资源数字化和数字化资源开发是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核心问题,也是复合型图书馆研究课题的核心问题。本文围绕这一命题,以浙江图书馆的实践探索为例进行理性思考。

1 以系统科学理论为指示灯

系统科学将系统作为研究对象,构成与自然科学、数学科学和社会科学并立的新兴科学门类。系统科学一方面以提炼融合20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现的运筹学、控制论、信息论等技术科学为基础,另一方面因20世纪六七十年代诞生的自身综合性横断学科自组织理论的创立而丰实。由此,极大地推动了系统科学前进的步伐。

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一项典型的系统工程,具备了系统的整体性、关联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动态性、有序性等基本特征。

1.1 数字图书馆是人类大智慧的结晶和高科技产物的庞大人造系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从宏观视角而言,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脱离不了国际间的携手合作。例如美国联邦政府提供资金的合作规划――数字图书馆创始工程第二阶段,是一个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等单位主办,由博物馆和图书馆服务协会(IMLS )等单位协办的政府机构内的计划。该启动计划是由多机构发起,旨在寻求提供下一代数字图书馆基础研究的统一领导,以推动分布于全球的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并赞助现存的和新建的团体关注有所创新的应用领域。我国文化部于2ooo年开始在全国倡导实施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旨在建设超大规模的优质中文信息资源库群,并通过国家高速宽带网向全国及全球提供服务,最终形成世界上最全面、最系统的网上中文信息基地和服务中心。再如中美100万册图书数字化计划,预计耗资近2ooo万美计划在3年内对100万册中、英文图书进行数字化加工,实现网上全文检索、阅读。该计划已于上半年正式启动。从微观而论,数字图书馆的准确定义应该是超大规模的、分布的、多文化、多媒体、多语种,可无缝连接、跨库检索的海量数字化信息资源库。由若干子系统构建,包括数字资源的采集、加工、知识挖掘、信息发布与检索、管理、参考咨询、用户培训等。因此,无论从规模、内容到形式、技术都远非仅凭任何一个馆的实力能够企及的。

1.2 数字图书馆系统是一个实体和抽象相结合的动态的开放系统,技术创新为其不竭源泉和动力

数字图书馆系统以计算机硬件、网络通信设备等物理状态的存在作为组成要素,又由概念、原理、指令、程序等非物质实体构成。比如,以处理文献资源为基本目的的元数据标准,以揭示收藏和服务功能的OPAC体系,知识产权的授权使用,数字化资源质量保障体系和效益评估体系,与环境有信息、物质和能量交互作用,系统内部结构也可以随时间变化。数字化信息资源组织形式从顺序的、线性结构转变为直接的、网状结构;信息存储形式从单介质转变为多媒体。技术是数字图书馆系统演化进程系统的序参量,技术轨迹的斜率,即技术突变,引起局面的突变。数字图书馆建设本身充满着不确定性,无处不在的非线性永久地发生作用。

互联网实现了计算机硬件的连通,万维网实现了网页的连通,如何将物理上互连的众多资源汇聚起来,联合提供服务,是近几年新兴的网格技术的实质。网格就是要实现互联网上所有资源(包括计算资源、存储资源、通信资源、软件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等)的全面连通,其应用将遍及各个领域,成为具有高性能处理、海量数据存储和大量仪器设备等特征的21世纪人类社会的信息处理基础设施,最终实现网络虚拟环境上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消除信息孤岛和资源孤岛。

2 以特色数据库为制高点

2.1 拿来主义

数字图书馆好比长江大海,不弃涓流,容纳百川;而形形色色规模不等的数据库构成其主体和实质性基础。我国已建成一批特色鲜明、内涵宏富、使用成熟的大型数据库,仅浙江图书馆先后引进及建成的大型镜像站就有<超星数字图书馆》《方正Apabi数字图书馆》《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中国财经报刊数据库》《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基本古籍库》等。上述数据库可能其内容有交叉,但已没有必要重复建设。国家图书馆制定的数字资源建设八原则:即统筹规划有序推进的原则,公益性为主的原则,突出重点原则,严格遵照标准规范的原则,自建与购进并举、相互协调与相互补充的原则,注重规模与时效的原则,统一管理、定期维护的原则,自边建设边服务的原则,归纳精当透辟,可资各图书馆借鉴。

2.2 自建

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宗旨是将中文信息为主的各种信息资源数字化,加速改变互联网上中文信息匮乏的状况,形成中华文化在互联网上的整体优势。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当代建设的辉煌成就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展示,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各图书馆正根据自身馆藏特色与地域优势,利用“都柏林核心元数据”格式,按照选题、编排、数据质量、检索途径、用户界面等规定建立专题数据库,尽全挖掘、扫描、收集(或链接)、整合、存贮、揭示有价值的实体和虚拟资源。

2.2.1 古籍善本数字化

古籍因其不可再生,亟待保护的文物价值和不涉及知识产权保护范畴的可操作性,应当列为先行实施数字化的文献资源。已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的《浙江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收录范围为:“一般以清代乾隆六十年为下限。凡乾隆六十年以前之写本、刻本、活字本、抄本与稿本,皆在选录之列。清代嘉庆元年以后宣统三年以前之稿本,流传较少之刻本、抄本、名家批校题跋本,19以后罕见之传抄本,亦在选录之列。”共收录古籍6935种7506部,其中经部864种955部,史部1894种部,子部1528种1641部,集部2574种2805部,丛部75种84部。2OO2年7月起,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了“中华再造善本”工程。确定再造善本1300种,首期再造唐宋善本700种。2OO3年已再造善本4o余种,耗资2OOO万元。2OO4年再造200种。古籍尤其是孤本、善本的数字化,堪称是最妥善的保护、保存措施。

2.2.2 缩微胶片转化

缩微摄影技术采用专门的设备、材料和工艺,把文献资料以缩小影像的形式摄影记录在胶片上,经加工制作成缩微品保存和使用,为保护文献原件、提高文献利用率、降低管理费用发挥过重要作用,成为文献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然而,与数字化资源比较,其存储空间仍旧占用大,保管条件要求高以及检索不便的缺点也显而易见。浙江图书馆经过2o年的努力,已将大量古籍和特藏制成缩微胶片,仅清末民国期间的浙江版旧期刊就逾530余种、旧报纸250余种,共计50万拍。将这批珍贵资源的数字化已纳入议事日程。

2.2.3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库

集中精兵强将,开发研制既兼容通用又特性鲜明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据库,本身极具科学探索意义,并且蕴涵着明显的或潜在的经济实用价值,应当予以重点扶持和鼓励。比如,浙江图书馆初步建成的《中国历代名人图像数据库》和《外国名人图像数据库》,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浓缩了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创造者中的代表人物的风貌,具备文化、教育、审美、统计、工具等多种功能。前者设立了名人姓名、汉语拼音、生卒年、生平功名(例如官衔升降、职业变更、中举登第等)、字号别称、时代(分远古、夏、商、周、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近现代)、籍贯(古今地名)、图片说明等检索点,已收录人物5OOO余名,图像10000余幅,预计人物将达10000余名,图像2O00O余幅;后者设立有英文名、中译名、身份、生卒年、生平事迹、国别及出生地、所属大洲、图片说明等检索点,已收录人物2OOO余名,图像4OOOO余幅,预计将达10000余人,3OOOOO余幅图像。数据库分别可通过局域网和广域网访问.问世以来广受欢迎。

3 以地方文献为重头戏

家有谱,方有志,国有史。古人云: “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地方志作为中华文化宝库的珍贵财富和奇葩,享有“地域百科全书”的美誉,具备资治、存史、教化、兴利等功能。开发、利用其宏富祥瞻的信息内涵,为社会主义精神、物质文明服务,意义显著、前景广阔。但纸质地方文献不少系非正式出版、未广泛流通的灰色文献,存在着冗余度大,头绪纷繁,查检不便,引用困难等诸多缺陷。浙江图书馆从19建馆肇始,就将尽全收藏本省地方文献胪列为文献采集条例的重中之重。迄今为止,经多方征集和采购已入藏新编浙江省省级志、综合志、专业志1600余种。浙江图书馆正着手将此1600余种新编方志印刷本全文,采用先进录入加工技术数字化。并经标引,建成操作电脑化、检索智能化、传递网络化、存储自由化、资源共享化的浙江省新编地方志数据库,为浙江省地方志的取精用弘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地方戏曲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财富,根深而叶茂,浙江图书馆将建立多媒体数据库的首选目标锁定为发源于本土而影响全国、享誉环球的<越剧》。其框架结构为越剧史料、越剧简史、梨园往事:轶闻、传记;越剧之最;越剧剧目:传统剧、经整理的古装剧、新编古装剧、现代剧;流派唱腔:越剧音乐、常用乐器;越剧表演流派和艺术特色,表演行当及表演程式,名家新秀:演员、编剧、导演、作曲;舞台美术、化妆;越剧机构和学校(19个):戏班、剧团、研究机构,另有相关资料,包括:越剧研究、相关论著、演出习俗、越剧戏考、戏曲会演资料、评奖资料、拍摄电影、录像名单等。

浙江图书馆初步建成和在建的数据库尚有《浙江旅游文化多媒体数据库》,以遍及浙江的成千上万的名胜古迹、文化景观为经,以名人、翰墨、特产、佳话为纬;<浙江藏书研究数据库》全面揭示1260余位浙江籍藏书家的独特魅力和藏书活动的文化底蕴,以及<浙江期刊选目数据库》《关注长三角专题数据库》等。

4 以开发利用为生命线

纸质出版物增长势头依然迅猛,而网上可利用资源更呈海量发展趋势,智能化模糊检索体系极大提升了文献的查准率、查全率,强化了信息的可共享性和增值性;纷至沓来的信息用户也愈渐成熟,需求更凸显多元化、理性化、专业化和个性化的特征。全天候开放f下转第页)(上接第1O页)和全方位揭示各类实体和虚拟资源,构建便捷的信息通道、知识平台和导航系统,理所当然地成为以保存文化遗产、传播知识信息、开启智力资源为己任的图书馆工作者在知识经济新时代的神圣职责。

4.1 弘扬先进文化,倡导网络文明

“网络文明工程”是由文化部、团中央、广电总局、全国学联、国家信息化推进工作办公室、光明日报、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单位于2OOO年l2月7日共同发起主办,以“文明上网、文明建网、文明网络”为宗旨的大型网络管理和引导活动。根据对搜索引擎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互联网上相对独立的中文文化网站约为5个,其中以WWW开头的,约有34OOO个。我国数以千计的公共图书馆大多建有自己的网站,而且开设了电子及多媒体阅览室,也正在以高品位的创意,高格调的`内涵,高标准的管理,高质量的服务成为网络文明工程

的骨干力量。

4.2 主动激活信息,积极参与竞争

数字化资源因其多文化、多语种,纷繁而虚拟,既形成汪洋大海式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知识、智力源头活水,也造就了深不可测、奥妙无穷的科技迷宫,增大了深度挖掘、精当整合的难度,对于图书馆工作者的文化素养、业务功底和动手能力相应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浙江图书馆在网页上不仅启用馆藏书目查检、预约、续借,自建和引进数据库,搜索引擎推荐和技巧指导,有关网站链接、网络资源导航等功能,并且开辟信息服务和互动热线,快捷解答咨询,代为检索遍及科研课题、专利发明、技术革新、编史修志、策划设计、留学深造、论文撰写等各类资料,并编汇和原文传递包括饮用水、乳制品、酒业、保健品、管理营销、房地产、等多项专题系列资料。占有优势的丰瞻广袤的资源,训练有素的娴熟查检技能和世代相传的职业道德根基,构建了图书馆介入市场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4.3 建设开发并举,纸质网络双赢

枯树无果实,空话无价值,数字资源建设不仅需要坐而论道,更需要起而行动。我们亲身参加了数据库建立的实践,真切地体会到其调研、筹谋、搜寻、输入、校对、补充、更新..道道工序的繁琐艰辛,也领略到其包含的创造性劳动、智力展现与个性张扬的成就感,尤其可以分享被开发使用、发挥效益的喜悦。而被愈来愈多的人所认识、所使用乃至信赖和倚重,正是数据库建立以及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终极目标。边建边用,以使用的深度、广度、力度作为评估价值、改进质量的试金石和催化剂,可以确保文献数字化的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

人类文化传统和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律注定了复合型图书馆的长期客观存在,事实雄辩地证明,数字化资源建设不会因为停电的烦恼以及病毒、黑客的作崇,减缓前进的步伐。与此同时,纸质文献的全方位开架阅览、外借,也没有因为失窃频仍而畏首畏尾;以人为本的精神贯穿于这一不可逾越的图书馆发展阶段的各个工作环节。遵循系统科学要素,前瞻性地通盘考虑实体和虚拟资源的现状与发展,有目的地推动两者的相济互补、共存共荣,制定一馆一地一省以至全国的文献数字化建设、开发及共建共享规划,采取切实有效的建设与使用并重的措施,图书馆必定会取得文献数字化的飞跃,开创纸质与数字化资源管理及利用双赢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钱学森.大力发展系统工程,尽早建立系统科学体系 光明日报,1979―11―10(2).

[2]黄晓斌,邓爱贞.网格技术的发展与数字图书馆建设情报资料工作,,(5):32―35.

[3]刘世昕.新一代互联网将升华为“网格”WWW要变CCC.中国青年报,20O2―04―12(5).

[4]赵达雄.美英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项目概览[J].图书馆杂志,2O02,(3):70―71.

[5]劳莱斯・莱斯格.重围中的因特网

[6]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指导小组.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2003--规划)

(赵达雄,男,浙江图书馆研究馆员)

(陈蓓,女,浙江图书馆馆员)

(张蓉,女,浙江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出处〕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第3期

篇8:运用信息技术 开发小学数学教学资源初探

瑞昌市码头亚东希望小学  朱模为

摘要:本文从农村小学信息技术的现状出发,初步探讨了运用信息技术,开发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的方法,旨在创设丰富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情境,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篇9:运用信息技术 开发小学数学教学资源初探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本文在农村小学已有信息技术水平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就运用信息技术,开发小学数学课程资源,探索农村小学学科教学内容整合的方法,作了一点初步的尝试。

一、创设一种虚拟的现实生活情境

皮亚杰认为,小学生认知发展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此时的儿童认知结构虽具有抽象概念,能进行逻辑推理,但是这种逻辑推理是具体的,而非形式的。现有教材的静态、线性化,易使课堂教学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超越学生思维发展阶段。利用信息技术多媒化特点,创造一种虚拟的现实生活情境,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使学生学习数学建立在一种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更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应用意识等数学能力的养成。如在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购物》第一课教学时,教师通过展示精心制作的家长与子女购买文具实况的课件,采用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的方式,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进而加深对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的认识。在《购物》第三节《去商店》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再现购物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和书店里的儿童图书,教师采用“问一问、买一买、算一算”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购物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切合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在人教版第八册《三角形的特性》教学中,教师将应用“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实例,如鼎、停放中的摩托车、农村房屋的椽梁、医用支架、无线电发射塔、实验用的烧杯支架等制成实物课件,则有益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于社会生产实践的能力。

二、创设一种探索研究的问题情境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学习必须处于丰富的教学情境之中。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一种生动逼真的、富有挑战性的生活情境,让人仿佛置身于生活世界之中,可以极大地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在“梯形面积计算”一课教学中,教师将学校一块空地 制成课件,请学生算一算“学校需要购买多少平方米的马尼拉草才铺平这块空地”,并说一说“有哪些方法可以算出这块空地面积,哪种方法比较方便”。学生们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将空地分成一块长方形和一块梯形。求梯形空地面积时,或利用三角形和长方形的面积来求梯形空地面积,或利用本梯形拼接成平行四边形来计算。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得成功的愉悦,为循从“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推导梯形面积的教学营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围,很好地体现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思想,诚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在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的认识》第五节《小小养殖场》一课教学时,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养殖场鸡啼鹅鸣的热闹场面,尝试让学生在已有的学习基础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创设了一种自主探究学习的平台。运用信息技术,还可为学生提供一个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活动的有力工具。如在“圆的认识”一课教学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汽车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并请大家为水井制作一个安全适用的井盖。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计算机演示,对学生的猜测予以验证,克服了无法对实物进行实验的不足,有益于培养学生对信息进行加工、利用的能力。

三、创设一种学生自主练习的环境

传统的练习,训练的方式单一,练习结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反馈,且占据学生大量的自主活动时间,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研究发现,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几乎都能学好。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教师在注重练习的目的性、针对性时,加强练习的层次性、多样性,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练习的实效性。如教师在“小数的性质”一课课堂教学时,设计了选择题、判断题、改写题、连线题、游戏题等多种练习题型,并鼓励学生自我选题解题,增强了学生自信心,从而达到数学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要求。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创建数学题库,满足学生的练习需要,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自我诊断和自我复习,促进不同学力的学生在本课知识点掌握上达到各自的发展。

综上所述,运用信息技术,开发小学数学教学资源,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广泛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使学生的信息素养不断提高,数学能力逐渐养成。

篇10: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己成为农村学校教学资源的新生“能源”.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能提高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促使学生在感情上和行为上都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 者:郭小玲  作者单位:山东省邹平县孙镇第一小学 刊 名: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AL TECHNIQUE & EQUIPMENT 年,卷(期): “”(5) 分类号:G43 关键词: 

篇11:如何开发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优化课堂教学

如何开发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优化课堂教学

一、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开发

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是进行多媒体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掌握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开发步骤,对教师来讲尤为必要。

1、分析教学内容,确定开发目标

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首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的、要求,把握教材的难点、重点。以教材为蓝本,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为基础,从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出发,但又不能被课本所束缚,要充分增加课件的含金量,实现课堂容量最大化,做到创新、务实。基于此,多媒体课件开发的目标为: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准确、直观、形象的演示教学过程,引发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激发创造思维,掌握新知识,突破重点难点,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质量。

2、进行教学设计,编制课件脚本

多媒体教学摆脱了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呆板表现形式,把以往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内容搬进课堂,体现了其特有的优势。实践证明,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课件理论的指导下,将所选定的课题进行教学设计,确定课件的框架结构、流程顺序,编写成思路清晰,内容精炼,重点、难点突出,易于计算机表达的脚本是研制高质量课件的基础,这样能给课件制作者带来极大的便利,从而大大提高创作效率和水平。编写脚本时,一定要写得详细、具体,把教学过程的各环节考虑周到,做到精益求精,为课件的开发做好准备。如:指出需要进行的人机交互,选择什么背景、图像,文字出现的先后顺序、效果,声音、动画效果的搭配等。

3、选择开发平台,统一制作风格

根据课程的类型以及所要开发的课件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课件开发工具进行开发。一般的课件应能在Windows的环境下运行,所以最好用微软公司本身或与之兼容性较好的开发工具,例如Authorware、Flash、Fronpage、Powerpoint等,它们可以把图象、声音、文字、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设计制作出理想的课件。根据课的类型、重点、难点的突破需求,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几种工具配合使用。

二、多媒体教学课件对课堂教学的优化

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能充分利用当代认知心理学原理,使学生通过多个感觉器官来获取相关的信息,提高教学信息传播效率,增强教学的积极性、生动性和创造性。其表现如下:

1、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授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都曾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和艺术魅力所在,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大量的视听信息、高科技表现手段等功能来冲击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再加上其虚拟现实技术和图形、文字、三维动画把教学过程表现得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同时配以多种的人机交互手段,使认知原理中的情境学习理论和问题辅助学习理论等得到充分的体现,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更好的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如执教《少年闰土》一文时,看瓜刺猹、装弶捕鸟对学生来说非常抽象,也是学生的兴趣点所在。我便用Flash制作动画,演示整个过程,不但为学生提供了认知的感性材料,理解了内容,而且提高了学习兴趣。再如,执教《草原》一文时,课伊始,利用草原风景片配以优美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美的'意境,创设了一种愉悦的学习氛围。

2、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授课有利于突出教材重点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课件可将抽象复杂的理论形象的表现出来,以解决教材重点、难点;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超媒体结构,学生更能发挥其认知潜力,加快获取知识的进度,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结合,使信息检索更加方便快捷,为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提供极大的便利。如执教《七律长征》一文时,学生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历史事件了解很少,这是理解课文的难点,我在多媒体课件中设?quot;背景简介这一环节,随红军长征路线图中箭头的移动,红军在长征途中的重大事件都用文字形式逐步显示出来,同时都有长征影片的剪辑片段链接,有飞夺泸定桥四渡赤水过雪山过草地等,这些图文并茂的课件素材,把学生带进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突出了设身处地的体会思想感情这一训练重点。并且操作简便,是常规教学所不可比拟的。

3、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授课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

由于多媒体教学课件采用图形交互界面、窗口 交互操作,使人机交互能力大大提高,便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决策权力,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学习进度的内容,控制节奏,及时反馈学习信息,真正做到教学信息的双向交流,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如《七律长征》课件中,设有背景简介学习目标课堂学习课堂练习等环节,每个环节中都有按钮、菜单、热区域、热字交互,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不同程度的内容进行学习,而且可以反复应用,直到学会为止,把课堂留给了学生,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克服了常规教学中用一个尺度来教学的一刀切现象,真正做到了优等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饱。

4、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授课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教学给沉闷的传统教学课堂带来了一次革命,也对教师的主导地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个教师只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要有更多的知识充实自己,要有长流水。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地驾驭课堂,扮演好导演、裁判的角色,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发挥多媒体课件资源共享的优势,引导学生在学海中遨游。如在《七律长征》课件中,我运用了超链接技术,把长征诗词等相关的网站链接到课件中,学生通过网络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学会搜集信息的方法。教师从传统课堂中的信息提供者转变为指导学生正确获取知识?导航者,更好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5、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授课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实现素质教育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越来越多。每门功课的教学时数不断被压缩。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处理教学时数不断压缩与教学信息量不断增加的矛盾中发挥了无与伦比的巨大优势,可以更方便地实施素质教育,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如《七律长征》课件中,有些图片、文字还涉及到历史、地理知识,学生通过学习不只学习了语文知识,还对其他学科知识有了一些了解,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总之在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提供材料并使其和学生的思维有机结合,创设最佳情境,形成知识与情境密切结合的认知模式。在不断地传递反馈教学信息过程中,教师应对教学过程不断调整,使之优化,在整体上形成最佳组合,发挥教学的巨大潜能,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篇12:民族地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地方特色的开发与运用

民族地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地方特色的开发与运用

民族地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地方特色的开发与运用

作者/ 金戈

摘 要:结合教学中对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思想政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情况,提出了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思想政治资源地方特色的开发与运用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思想政治资源地方特色的开发与运用的策略。

关键词:少数民族;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探索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思想政治资源地方特色的开发与运用中存在诸多问题,在进行开发与运用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那么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更是面临着更多的问题与困难。怎样才能更好地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对高中思想政治资源的地方特色加以开发和运用,探索一条适合地方特色并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发展的新路,是值得大家探索思考的问题。

一、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思想政治资源地方特色的开发与运用的必要性

1.新课程改革要求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新课程主张课程是教材、学生、教师以及环境的整合,课程与教学具有统一性。课程是教学中的课程,在教育情境中师生一起创造的教学事件;做好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思想政治资源地方特色的开发与运用,要靠师生的共同创造生成新的课程。新课标要求课程具有动态性与开放性特点。思想政治课还要有情境性与生活性,教师和学生不能置身于课程之外,师生是课程实施中的一部分,是主动的参与者和开发者,同时还是课程的创造者及实施者。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所具备的知识和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具有灵活性,在师生的互动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必将超越教材。

2.思想政治教材与时代脱节,要开发利用好课程资源

思想政治教材要具有地方特色,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更要结合当地实际做好开发与利用,因为思想政治教材的内容落后于时代,它是一门社会科学性的重要课程,在教材的编写方面和教学方面有时间差。在编写教材后的期间内,社会在变化,有些方针与政策也有了变化。思想政治课要与时俱进才能走在时代的前面。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思想政治资源地方特色的开发与运用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当地的实际,对课程资源做好开发与利用,特别是时事政治这一重要课程资源,要结合当地的现实对教材做好及时的补充,弥补教材的滞后性与缺陷性。

二、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思想政治资源地方特色的开发与运用的策略

1.从学生本身出发实现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思想政治资源地方特色的开发与运用,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重要资源,要将学生作为一种资源进行开发,对于学生在课堂活动与教学情境中的状态进行开发,主要包括学生的生活体验、学习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学习的方法与态度,与人合作的能力及质量,所发表的意见、建议以及观点,所提出的问题以及产生争论时导致的错误结果等等,不管是通过言语表达方式还是某种行为实现的,还是借助于行为、情绪来表达的,都将会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在进行开发与利用学生这一资源的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的不同思维方式,也就是对学生现有的学习与生活经验给予关注。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时,教师不能照搬教材,不能空谈,要灵活地处理教材,不断优化教学的内容,做到有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开发与利用,多让学生说,让他们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谈体会,总结体验,这种做法胜过老师的说教,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比如,在学习《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传播》这一节时,让学生收集九寨沟的南坪曲子,让学生进行归纳与整理以后,以闻名世界的《采花》展开分析,从中体会当地山民辛勤劳作,并将其放于课堂上讨论、交流和传唱,使得教学内容超过了教材“原文”的局限,课堂资源更加丰富,师生共享课程资源,师生通过对课程资源的共享与交流,在探讨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享受到了快乐。

2.积极创造实践资源

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思想政治资源地方特色的开发与运用要不断地创造实践资源,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只局限于课本之中,学生在课堂上只是盯着课本,教师也离不开课本,师生只是机械性地重复着书本上的知识,师生的教与学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得不到提高。所以要做好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思想政治资源地方特色的开发与运用,首先我们要实现由“既定知识”向“引出活动”的观念转变,让学生通过广阔的社会生活积极主动地获取更多有用、有价值的内容。其次要结合地方特色,搞好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思想政治课比较重视实践。教学中还要结合当地的实际做好理论联系实际地分析问题,也就要求学生不断地创造及提供可供选择的实践资源。师生要树立“社会即课堂”的大课堂教学观,老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与资源,结合教学的内容与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学生做好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多参与课外实践活动,不断地拓展知识面和提高技能,使知识结构得以完善,使生活经验得以提升,以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与道德品质,并使其得以发展。比如,在学习《民族节日》这一问题时,我带学生走访了当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马藏族的舞之乡(吉祥面具舞,汉语俗称“十二相舞”),并观看了涂墨节。让学生感受了白马人对大自然的崇拜,传达了维护当地祥和的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心愿,切身体会到民族节日的重要性,让学生领略了民族文化的韵味。

3.校内外的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

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思想政治资源地方特色的开发与运用过程中,还要结合课程资源,不断促进校内与校外资源的转换与协调,“走出去,引进来”。新的课改对课程资源更加重视,在某种程度上还要对课程资源进一步优化,使其更加丰富与适度,因此,我们还要尽最大能力整合与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对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加以开发,使主体、内容、条件得以整合,并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使其进一步形成课程资源的要素来源,并成为实施课程的必要条件。在校内要大力弘扬、培育本校的人文资源,要有敬业爱校的精神,还要大胆地创造有利的条件让学生接触到大量的信息资料,并提供方便的服务。要和学生一起用好学校的阅览室、实验室、广播室,利用好学校的电视及多媒体设备等资源,最大程度地满足教学资料的选择以及学生自我探究知识的需求,不断地开拓教与学的各种渠道,不断地更新教学方式,从而使思想政治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得到增强。在校外,我们还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利用好适合学生发展的各种场所,比如九寨风景、当地的民俗活动村、历史古迹、民间故事、宗教信仰等资源,为学生参与实践、进行调查研究、对生活的体验等做好充分发挥的准备,让思想政治课具有时代性、更贴近于我们的生活。

总之,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思想政治资源地方特色的开发与运用,督促我们高中政治教师特别是在民族边远地区的思想政治教师,一定要做到“关注每一名学生发展”,围绕素质教育的核心,对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做到重新审视与定位,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建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真正有效地开发地方特色资源,建立适应地方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课程模式,使政治课堂教学因资源生成而变得更加美丽。

参考文献:

[1]刘尧。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7)。

[2]李现平。中国教育改革辩证思考。新华文摘,(10)。

[3]九寨沟县地方志编委会。九寨沟县地方志。方志出版社,.

[4]尹美红。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动态生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现代教育科学,(08)。

(作者单位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中学校)

篇13:数学课堂教学中常态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

数学课堂教学中常态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教学活动的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一般课程资源的开发相比,它更强调特定群体和情景的差异性与独特性。教师只有精心设计和搭配课堂流程,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在课堂上,只有当生命活力得到焕发与学习主体个性精神得到张扬,学生才会感觉到生命的挑战与学习者的内在愉悦。

某研讨活动中一教师执教《认数》(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本人重点关注了执教教师处理“读数方法的提炼、整十数的书写、末尾的0不读”的三个细节。

[细节一]教师先让学生在情景中读数。先举例:门牌号58、楼号45幢、公交车62路、电视机30寸、篮球赛的比分74比83;再按数位顺序读数,先后叫一位学生和全班同学带着问题“读”,并把“58”重新读两遍;接着问学生怎么读的,学生回答从5读到8,经教师启发,学生知道了“先从十位读起,然后依次往下读”,又问还有哪些数也是这样读的,并指名回答,生1读:45,生2读:62,生3读:83……

这个读数过程是“串联式”的,时间长且效率不高。由于读得不充分,缺乏由感性到经验的提升,读数方法的提炼没能水到渠成。可作调整,既然“58”是这样读的,还有什么数也是这样读的,请同桌把属于这一类的数全部读出来。这样不仅每一个学生有机会读,而且都能读上好几个数。否则,你读一个数,我就看着你读,自己一直没有机会读。学生怎么可能去发现规律呢?

[细节二]当学生发现“末尾的0不读”这一规律时,教师追问:“谁能说一说还有哪些数也可以这样读的?”小手林立,教师指名回答,一位学生说40,另一位学生说50,仅仅是师生间的“点对点”的交流,其余学生成了课堂的看客。如果让同桌或小组内相互说一说,采用“并联式”互动,就能使班内人人有表达的`机会。这样才能真正抓住学生,抓住由学生生成的稍纵即逝的宝贵资源。

[细节三]写数:“90”。第一步:学生独立写数并说说数的组成。第二步:“并联式”呈现有代表性的答案“910”和“90”,并作比较。

先由学生读一读呈现的两个数,其中“910”个别同学生试着读,大多数学生不语。教师问学生有什么想说的没有,一位学生说“910”读作九百一十。教师边把“910”圈出,边说这个数,问写错的同学会不会改,要他改一下。教师这样处理,做错的不知道错在哪里,“小看客”也没得到收获。这是个很好的错误资源,但是教师没有充分利用好,导致后面的写数中出现类似的错误。教师能采用“并联式”呈现这个错误资源,非常好,但是没让学生明白什么地方错了,错误的原因是什么,正确写数应该怎样。

数学的抽象性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差异,教师只要有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随处可见。聪明的教师正好利用学生的差异,使学生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正确的答案、精彩的见解、独特的解题思路,容易引起师生给予他们极大的关注。被人忽视甚至于遗忘的常常是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认识的障碍,学生生成的错误却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性资源。只要再通过学生、师生之间的互动及交互的回应反馈,能生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问题“生长元”。然而,通常情况下教师会采取步步为营的方式,通过道道设防来防范学生错误的发生。即使学生出现错误,教师因为有了预设的答案,有了教案的行进路线,为了完成预设教案的任务,会回避学生的错误,或者采取个别学生替代思维以及“学生生病教师吃药”的现象,有时甚至于把学生的不同意见,乃至一些创见都当作错误而抛弃。

教师要策划好巡视学生情况的行走路线,有意识地采集样本,及时搜集不同学生的各种信息。选择有代表性的作为“互动性资源”,并且对因师生多元互动产生的不确定因素进行判断、选择、利用和重组。为达到生生、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教师要尽可能“并联式”地呈现学生的基础性资源。因为散点状或者说是“串联式”呈现学生资源,往往时间上耗费较多;内容上,学生不容易从整体上比较和把握资源的联系。“并联式”呈现资源,学生不但可以对同时呈现的资源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形成生生之间的互动,而且还可以对同时呈现的资源进行比较鉴别、辨析错误,提炼出正确的和最佳的方案。

浅谈乡土历史教学资源的开发

论文:英语作文教学中教材资源的开发

小学英语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浅议中学语文教学中高初中衔接

关于作文教学的论文题目

小学教学论文题目精选

小学线上教学论文题目

初中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不可忽视论文

影视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题目大全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与运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与运用(整理13篇)】相关文章:

初中教学论文题目大全2022-08-26

教学论文的题目2022-07-22

★幼儿园教学论文题目2023-09-11

学校培养初中学生法制素养论文2022-09-01

数字资源在初中英语作文教学中的2023-08-26

现代教育手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讨论文2023-07-25

小学教师教学论文题目2022-11-06

识字教学开题报告2022-04-29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计划示例2022022-12-24

从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谈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论文2022-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