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名人文献、藏书及排列方法刍议(精选8篇)由网友“renaly”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地方名人文献、藏书及排列方法刍议,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篇1:地方名人文献、藏书及排列方法刍议
关于地方名人文献、藏书及排列方法刍议
(摘要)文章论述了地方名人文献的收藏范围及排架方法。
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全面收集、系统整理、妥善保存、充分利用地方文献,既是其重要任务之一,又是藏书建设的一大特色。目前有相当部分的省、地(市)、县各级图书馆都设有地方文献资料藏书专库。地方文献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在本地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笔者仅就目前有些公共图书馆的地方名人资料收集、整理中的问题谈点看法。
1、地方名人资料库应循名以责实
地方文献资料是本地区特有的图书资料,它应包括关于本地区和本地区名人著述的全部资料。有的图书馆在地方文献资料部门直接以“名人文库”为题开展征集、整理、收藏、排架等一系列的工作,并把本地名人的著述及他们的藏书在图书馆列为专藏,以突出其地方名人的重要作用。但是地方名人文库资料,作为专门藏书,必须明确其收藏范围。收藏范围的确定直接影响着一个图书馆对于地方文献收藏质量的优劣。从《辞海》对名人的解释来看,地方名人应该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是原籍在该地的,也包括原籍虽不在该地但曾在该地任职、生活、居住过的外省籍人士;第二,他们是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备领域有突出贡献或重大影响的、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人物。他们的著述如:文集、专著、论文、诗词、信札、日记、奏折等等都属于地方名人资料库征集、收藏的对象。据笔者了解,很多图书馆收藏的地方名入资料确实很丰富。其中不乏专家、学者、名人的一些珍贵文献资料,这些文献,类型多样、形式复杂、装帧不一、载体不同。按文献类型分,有图书、报刊、手稿、资料、年历等;按形式分,亦有装订成册的书刊、有散页的手稿、单张的报纸及书信,它们开本大小不一、厚薄不同、形式各异;从装订形式分,有平装、精装、线装、活页装;按文献载体分,有机印、油印、影印、手抄等等,亦还有少数不同文种的图书资料。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料无疑对各地方图书馆的藏书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
但目前一些地方名人文献库的收藏,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由于对“名人”的界定标准不同,因此名人著述收藏范围的随意性与盲目性较大,重要名人著述入藏残缺情况较严重,而一些暂露头角的,在一般意义上应该说还不属名人范畴(至少现在还不是名人)的作品却收之过多,有的只是一件举办作品展览的宣传品,有的则仅是在报刊上发表过一两篇质量平平的文章等都在地方名人文献库占着一席之地,这给人一种“名人资料库”没有名人文献的感觉。从藏书内容上看,创意新颖,有理论深度与学术见地的图书资料也为数不多,这是由于图书馆收藏的权威性,以及地方名人文献库能为名人整理、长久保存学术研究著述成果并使之流传后世的巨大影响作用,加之当今社会上的“名人”效应和“名人”趋向心理,慕“名”而将自己的作品主动送到图书馆名人文库来的大有其人。而另一方面,又由于种种原因一些重要的地方名人著述、艺术作品,地方名人文库很难征集到,缺藏严重。
综上所述,笔者个人认为:第一,可以不必以地方“名人文献库”来命名,因为它很可能把暂时还不是名人而将来可能成为名人的著述资料拒之门外。另一方面又可能形成“名”不符实的现象;第二,把现在分散收藏在各个部门的地方名人资料进行集中编目管理。即首先通过当地的党政、组织人事部门和政协、统战、文史馆、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科协、作协、文联、出版社、高校等部门了解本地著名人物分布及他们的科研成果、著作情况,有目的地征集、收藏他们的个人著述、科研成果等文献资料,另外结合原有的馆藏单独编制出著者、书名、分类等地方名人资料目录,并注明藏书地点,这样不打破原来藏书的格局,又使得地方名人的文献资料得到充分的反映;第三,将地方名人的文献资料,按其作者名望和社会影响力的大小,采取分库管理的方法,或者是对一些暂时不是名人,而主动向图书馆赠送个人著述的地方作者,将其文献资料编入地方文献资料库,暂不忙于入名人文献库,根据他们的成就、名望和社会影响力大小随时可编入地方名人资料目录。这样做更有利于征集工作的开展,也扩大了收藏范围。当然、一个馆的藏书系统和特色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很多年的不懈努力,同时也依靠大家的共同关心、支持才能形成。
2、怎样对待个人所赠藏书
图书馆的书库,空间是很有限的。对于赠送的个人藏书,笔者认为,首先是该馆已有的藏书可不收或少收,对陈旧失效、无参考价值的书刊更不必收;第二,对于个人所赠藏书,可否采取全部编目,择优上架,打捆管理的方法。即:对所赠藏书,首先全部予以登记编目,通过查重,把馆藏已有且复本较多的文献和一些时效性很强或实用性较差些的书刊资料、按类打捆,按赠送者专库堆放,只把学术性和实用性强的文献上架流通。即使赠书者本人来馆参观,可把全部赠书之目录供其审阅,并说明其不全部上架的原因,这样既节省了空间、架位,也使个人所赠藏书中具学术价值的文献,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第三,应该加强征收可读性、学术性、资料性强并具有地方特色文献的力度。这样,才能确有成效的提高地方名人文献库的藏书质量和影响力,真正显示出各具地方特色的整体面貌。
3、关于地方名人文献库的藏书排列取号问题
一些地方公共图书馆经过多年探讨与具体运作,编制了专门排列地方文献与地方名人文献的排列法。这些排列方法体现了因地、因人建库的特点,有很多优点。刘雪菜同志编制的地方名人专门藏书排列方法(《图书馆》第2期有专文论述)就是其中的一种,其优点在此不作重复。笔者仅谈谈关于个人专著如何进一步区分以及所赠个人藏书有必要深一层细分的问题。
3.1从事同一学科研究的名人首字母完全相同的问题
笔者使用地方名人专门藏书排列方法,目前就已出现了刘雪莱同志在文章中提到的“从事同一学科研究的名人首字母完全相同”的文献呈交叉混合排列的情况。编目时,当把一本文献的组配索书号输入计算机,存盘后,机器就自动生成显示出一个种次号,一旦遇到相同学科号,且著者首字母相同的组配号,这样其著作就相互交叉混合排列开了,没有达到“藏书排列进行人物区分”、“排列在本人或亲人的名下”的要求。例如:情系花明楼:怀念刘少奇诗词曲联选集/徐哲兮主编,索书号为I/XZX/ZZ/ 1;湖柳情/谢正学著,索书为I/XZX/ZZ/2, 容易理解成从事文学创作的姓名首字母为XZX同一作者某著作有两本,实则是从事同一学科研究的两个著者的两本专著。如果再遇到徐哲兮或谢正学的著作,或其他也是从事文学研究的姓名首字母排列同为XZX的作者的著作,就相互交叉并混合排列在一起了。
例如:
(1)魏源传略/魏寅著 I/WY/ZZ/1
(2)世纪风/王俞著 I/WY/ZZ/2
(3)假如我重活一次/未央著 I/WY/ZZ/3
(4)千里湘江行/王俞,朱征著 I/WY/ZZ/4
(5)潇湘之旅/王俞,李元辉著 I/WY/ZZ/5
(6)杜鹃花/王俞著 I/WY/ZZ/6
(7)武陵源/王俞等编著 I/WY/ZZ/7
(8)走出小木屋/王涌著 I/WY/ZZ/8
(9)小说鉴赏入门/魏怡著 I/WY/ZZ/9
(10)新诗创作讲话/魏怡著 I/WY/zZ/10
(11)诗歌鉴赏入门/魏怡著 I/WY/ZZ/11
以上是从事同一学科的五位作者的十一本专著,根据分编的先后,就成了以上排列顺序。对于这一问题,笔者认为需要在索书号的组配上,作进一步的区分。可采取在著者号后加顺序号的方法加以解决。即:在编每一本专著前,首先通过查重,把从事同一学科研究的著者首字母相同的,按编书的先后顺序,从第二位作者开始,在其著者号后加一顺序号2,以后顺此类推。则以上五位作者其著作的索书号将分别是:
(1)I/WY/ZZ/1, (2)I/WY2/ZZ/1, (3)I/WY3/ZZ/1, (4)I/WY2/ZZ/2,
(5)I/WY2/ZZ/3, (6)I/WY2/ZZ/4, (7)I/WY2/ZZ/5, (8)I/WY4/ZZ/1,
(9)I/WY5/ZZ/1,(10)I/WY5/ZZ/2,(11)I/WY5/ZZ/3,
这样每位作者的专著就集中在本人的名下了。
3.2个人所赠批量藏书的排列取号问题
刘雪莱同志编制的地方名人专门藏书排列方法,其索书号是由①学科号;②著者号;③文献类型代码;④分类号;⑤种次号五个部分组成。第四部分的分类号用于个人所赠批量藏书的分类,只是分一个大类。笔者认为,只分到大类,反映不了图书内容的层次等级、类目级别,藏书排列在架位上之后,所表示的只是各大类分编顺序上的一个序号,它们之间的上下级关系、同位类关系等内在逻辑关系都体现不出。比如:“A”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著作,在架位上呈交叉混乱排列的现象。所以笔者考虑,是否将索书号的第四部分即分类,细分到二级类目或者三级类目。从整个索书号横向排列来看,它是有所增长,但是从打印出来的书标看,仍然是竖式的五段,毫不增加索书号的长度。以“A”类藏书为例来作一比较,如果此书类分到三级类目,其分类号是“Al1 ”,再假设其种次号为“1”,那么这两个索书号的书标形式分别是:
C C
ABC ABC
CS CS
A(类分到大类) A11(类分到三级类目)
20 1
这样类分细一点,不但不影响索书号的长度,而且藏书排列在架上既反映出是某某个人的藏书,又体现出藏书学科内容的层次等级、内在逻辑关系。
参考文献:
(1)《辞海》.缩印本. 1989年版.P.934-935
(2)刘雪莱. 地方名人专门藏书排列方法探析. 图书馆,
(3)吴月颜. 浅谈高校教授赠书的收藏与作用. 高校文献信息学刊,1997(1)
(4)顾传彪. 藏书建设基础知识问答.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1
(5)沈继武. 藏书建设与读者工作.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7
(6)马澄宇. 浅谈省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7(1)
(7)王宗芳. 地方文献中的地方人著作. 山东图书馆季刊,1994(2)
(8) 卢一民. 做好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3)
(9) 刘雪莱. 加强馆藏建设的有效举措――湖南名人文库工作初探. 图书馆,1995(3)
(10)荣文璜 谈地方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保藏和利用 图书馆学研究,1987(2)
〔出处〕 图书馆 (2)
篇2: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刍议
摘 要:地方文献是以区域为中心的信息知识栽体,是一个地区发展轨迹的客观缩影与文化底蕴的结晶。地方文献因其“一地之百科” 的深刻烙印和“原汁原味” 的显著特色而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因此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公共图书馆在当今信息时代中的地位和作用。所以,加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强化地方文献工作是公共图书馆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职责。
篇3: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刍议
中图分类号:G 25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389301―0087―02
地方文献是记载和反映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及各个时期状况的信息载体,它承载着一个地区的发展脉络,是一个地区的客观缩影与文化底蕴的集中反映。正因为如此.地方文献有着资政、励志和存史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修志工作的大规模开展,对地方文献的利用也就更加频繁。同时,众多的学者和科研工作者在科研和教学中利用地方文献的深度和广度也日趋加大,地方文献的作用日益彰显。所以,公共图书馆加强地方文献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地方文献工作的状况
国内各地图书馆历来都十分重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河南省图书馆从成立之初就注意收集地方史志和碑拓。1925年,何日章任馆长时,馆藏石碑达300多方。1945年,井俊起任馆长时.省政府一次就拿出150万元,从当时河南省议长陈次元处购得24箱8700余种碑拓。正因为有这些珍贵的地方文献资源.吸引了众多的学者前来观览.国学大师王国维、罗振玉、康有为等,或亲自到馆.或委托他人查阅这些馆藏.使得河南省图书馆的地位得以突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图书馆各项业务的恢复,各地图书馆都将地方文献工作摆到突出的位置上来。如湖南省图书馆所建的“地方文献长廊”,使地方文献的收集和利用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进入2O世纪9O年代,随着建设“特色图书馆” 和“特色馆藏” 口号的提出.一些图书馆更加注重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和地方文献工作。但是,在一些地方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还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经费不足是制约地方文献工作的最大障碍。一些县级图书馆连续几年未能购置一本新书,当然地方文献工作也就无从谈起。
(2)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完善的采访制度。地方文献的收集较为特殊,有别于其他采访工作,需投入专门的人员,去做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采访不仅仅是采购.还需要走出去访问、沟通,其中访问要占采访2/3的时闻。资料不全反映了一种现象:一是人力不足,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做深入细致的工作;二是没有完善的制度加以控制和约束,这是造成资料缺乏延续性、完整性的原因之一。
(3)缺乏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从事地方文献工作不仅要管好资源,还要用好资源。所以,这就要求工作人员不仅要懂得图书馆业务,还要有深厚的古汉语知识和广博的文史知识。图书馆缺乏高素质人才,不但使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工作受到制约,而且也使地方文献工作向纵深发展受到了极大困扰。
(4)政策法规有待于完善。由于我国还没有图书馆法,对地方文献的征集、管理、利用也就不能上升到法制的高度,这也无疑制约了地方文献工作的全面开展。
(5)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比较滞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已进入21世纪的信息时代,图书馆现代化进程的步伐也在加快。因此,地方文献数据化,已成为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二、对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和工作的几点思考
(1)加强地方文献工作的研究力度,确定地方文献收藏的范围和开发内容。地方文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地方文献是指地方史料、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的著述;挟义的地方文献是指地方史料,即内容上具有地方特征的区域性文献。由于定义的多指性,使诸多图书馆根据自己对概念的理解来确定收藏范围,这就给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人员带来了思想上的混乱所以,要加强地方文献工作研究的力度和明确地方文献工作的内容、任务即:一要研究与揭示地方文献的内容、特点,掌握地方文献的分布与存贮规律,为做好地方文献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二要研究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区分文献的类型与探讨地方文献的工作规律,使之迅速转化为新的知识或生产力,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文化事业的`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2)加大地方文献工作的宣传力度, 以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要争取政府和社会支持,把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变为一种政府行为、社会行为,这不但是文献工作的发展趋势,也是文明社会所倡导的。所以,呈请政府出台形成“呈缴本”制度的地方性法规,为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提供保障。
(3)合理支配有限的购书经费图书馆在资源建设上要有一个整体规划,不能一味地追求“大而全,小而全”。资料显示,一些图书馆用于地方文献的购书费尚不及5% .有的更少。据作者统计,如果一个省级图书馆能拿出25%的经费购置地方文献,那么就可以购置到本地区80%的公开出版物。所以,如何支配好有限的经费,使它发挥出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
三、开展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的措施和途径
(1)完善制度建设。要搞好地方文献工作,必须要建立合理的、科学的地方文献购书机制,建立地方文献的收藏、开发、利用机制及科学的管理机制.建立完善责任到人、目标到人的采访制度等。
(2)完善采访制度。图书馆要设专人负责地方文献的采购工作.采购人员要加强和地方文献阅览室工作人员的联系,倾听他们的意见。同时,专职采购人员还要承担起访问工作,建立起地方文献的访问制度。采购人员根据本馆地方文献的收藏方针和范围.要经常与新闻出版单位、修志机构、档案馆等单位建立长线联系,尽最大可能将新出版的地方文献收集齐全。
(3)建立文献捐献制度。近年来,由于出版发行体制的变革,一些单位和学者自筹资金出版的相当多的书籍资料没能进入流通市场,图书馆很难采购到。一些作者为了扩大其学术著作的影响,一般会自觉地向图书馆捐赠,但这还远远不够。图书馆应制订捐赠条例,使捐献成为一种制度,以期能收到更多的地方文献资料。
(4)扩大地方文献征集的途径。首先,向地方史志办公室征集。各级地方史志办公室是指导管理和编纂一个地区地方志、年鉴、专业志的政府职能部门,其所编辑的地方史志、年鉴等都是极为重要的地方文献资料。所以,图书馆应该将其列为重要征集对象。其次, 向政协文史资料编辑室征集。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协集中了一批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当地名流、学者,他们专门研究和编写当地的文史资料,或撰写回忆录,或考证文章等,这部分资料极富地方特色,参考价值高,图书馆应同他们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第三,向宣传部门、党史研究部门征集。这些部门不仅收集有大量的有价值的资料,而且编辑有刊物和图书,图书馆可从他们那里收集到需要的地方文献。第四,向社科联、科协和文联等群众团体征集。这些社会团体组织都定期或不定期地编辑有会刊或论文集,这些出版物主要是根据本地实际对某门学科进行的理论探索和研究,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第五, 向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征集。
近年来,国家为加强对新闻出版业的管理,规定了内部报刊和临时出版的内部资料性图书,须经地(市)级以上新闻出版机关审批,并要求附送样书样刊样报。因此,通过他们,可以征集到大量的内部资料。
(张莉,女.河南省图书馆馆员)
〔出处〕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 第1期
篇4:黑龙江省图书馆地方文献的藏书建设
黑龙江省图书馆地方文献的藏书建设
随着四化建设的需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及地方志、专业史编写工作的广泛进行,地方文献在省图书馆工作中越来越突出,地方文献在藏书建设中的地位也日益显得重要。
地方文献在省级图书馆藏书建设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从以下几点可以看出:
1、收集地方文献是省级图书馆藏书建设的重要任务。
2、地方文献是省级图书馆藏书特点的突出反映和集中体现。
3、收集整理地方文献是省级图书馆藏书建设工作中应加强的重要方面。
4、加强藏书建设中的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工作可以为图书馆学和地方文献学的研究提供方便条件。
5、地方文献是对广大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教材。
6、地方文献是有关科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7、地方文献是编史修志不可缺少的素材。
一、省图书馆藏书建设中地方文献收集工作的回顾
黑龙江省图书馆从筹建开始在藏书建设工作中就注意了对黑龙江地方文献的收集和补充,并对这项工作做了具体的规定。《黑龙江省图书馆采访工作条例》(草案)中明确指出“全面地收集与采购有关我省的政治、历史、地理、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书刊资料,从而保证地方文献资料的完整和本馆的藏书特点”,并规定对本省的地方志、地方史料、地方其它资料(即地方文献)要收齐收全,把它看成是省图书馆藏书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通过各种途径开展了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如在《黑龙江日报》上刊登征集启事,向有关图书馆和兄弟单位求援,号召群众捐献和采取照像复制等方法,广泛收集本省的地方文献资料。辽宁省图书馆曾支援了一套完整的《大清实录》。其它如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山东、浙江等馆也都支援了大批的线装古籍和旧平装书,其中包括一些有价值的图书资料和一部分地方史料及东北地方志等。对黑龙江省图书馆藏书建设起了很好的作用,不但为省馆的线装古籍和旧平装书的入藏打下了基础,也为地方文献的收集和入藏打下了基础。二十多年来省图书馆共收集有关东北地方文献(绝大部分是黑龙江地方文献)三千余种,日本十几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关于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出版物一万五千多种,二万余册,这其中也有好多是黑龙江地方文献。在三千多种地方文献资料中,共有黑龙江地方志四十五种。其中省志七种;市志二种;府志一种;二十五个县的县志三十五种。最多是依兰县志三种。另外还有日伪时期的八个县的《概况》十种,其中有三个县同时有志,有五个县仅有《概况》、《状况》而无县志。其它有关涉及到黑龙江的重要地方志、地方文献资料也均有收藏,如《盛京通志》、《吉林通志》、《吉林外记》、《满洲源流考》、《黑龙江舆图说》、《柳边纪略》、《松漠纪闻》、《绝域纪略》、《辽海丛书》、《朔方备乘》等均有收藏。对于民国时期、日伪时期、解放初期黑龙江的旧报刊等地方文献资料也有所收集。
在收集地方文献的工作中省馆采用静电复印和油印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据不完全统计,在省馆复印的七十种,二百余册的中外书刊中,大部分是地方文献资料。仅我省地方志就复印了二十种,油印地方志二十二种。正由于地方文献资料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使广大读者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意义,有的单位和读者主动将地方文献捐献出来,如去年一位读者将自己珍藏多年的《宁安县志》献给了省图书馆。巴彦县县志办公室也将本县一九六零年编写的县志草稿打字油印本装订好,赠给了省馆地方文献阅览室。
另外省图书馆还经常委托外地兄弟馆的同志协助采购地方文献,如去年在委托北京有关单位采购的一部分旧平装图书中就有一张我省日伪时期日冠围剿抗日队伍的地图和一本《拜泉县事情》。
以上这些正是省图书馆开馆二十年来藏书建设中,地方文献收集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现在,这些珍贵的地方文献资料正在为我省的四化建设的需要,编史修志工作的开展,配合两个文明建设的进行,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二、黑龙江地方文献的范围和内容
所谓地方文献就是反映某一地区、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自然状况,以及风土民情、名胜古迹等方面的具有本地区特点的一种文献。根据这一原则可以把地方文献的范围主要划分为图、书和资料三大类。图,就是图片,即有关本省历史沿革、文物制度、风土民情、语言文字、名胜古迹等方面的图片、照片、碑志、拓片等……;书,就是书刊,即有关本省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包括书籍、杂志、报纸、政府文件、会议录等……;资料,就是零星片断的材料,即有关本省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短篇记载的文字,如档案、印模、簿籍、族谱以及地方名人的手札、信函、日记等等,都应包括在地方文献之内。
1、书籍
按照书籍存在的体裁分,黑龙江地方文献可分为正史及其它有关史书类;政书、类书类;笔记、文集类;丛书、方志类;史地专著杂著、舆图类及其有关文献资料类。
①正史类及其它有关史书的地方文献。前者如《史记》、《汉书》等二十四史中有关黑龙江古代史料的记载,尤其《辽史》、《金史》等更应该视为黑龙江的地方文献;后者如许亢宗的《奉使行程录》、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等。特别《奉使行程录》是作者叙其出使金朝过程中一路情况的记录,其中第三十五程则描写了作者进入黑龙江地区,最后到上京会宁府(今阿城县境内)所见到上京城的修筑情况,无疑是黑龙江的地方文献。
②政书、类书类的地方文献。政书类如《清会典事例》、《清朝文献通考》等;类书类如《太平御览》、《事林广记》等有关黑龙江历史记载,所以可作为黑龙江的地方文献的一种。
③笔记,文集类的地方文献。笔记如《容斋随笔》、《南村辍耕录》等;文集类,主要是清末流入的文集,如吴兆骞的《秋前集》、《归来草堂尺牍》;方拱乾的《塞外集》、《归国集》;杨u的《塞外草》;方登峰祖孙三代的《述本堂诗集》;祁班孙的《紫芝轩集》;杨宾的《啼发堂诗文集》、《大飘杂文残稿》等。这些诗文集或描绘了黑龙江的壮丽山河、名胜古迹、风土民情、山川地理、或颂扬了当地人民反击沙俄侵略者的战斗精神,因此均有助于黑龙江历史地理的研究,当然是重要的黑龙江地方文献。
④方志、丛书类的地方文献。方志类除本省的各种地方志外,如《大元一统志》、《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全辽志》、《辽东志》、《盛京通志》、《吉林通志》等;丛书类,如《辽海丛书》、《小方壶斋舆地丛书》、《东北丛书》、《满蒙丛书》等均为重要的黑龙江地方文献。
⑤史地专著、杂著、舆图等。如《朔方备乘》、《松漠纪闻》、《东北边防纪要》、《东三省舆地图说》、《东北舆地释略》、《三省标注战绩图》等,以及清末流入的其它有关著作,如《柳边纪略》、《东行风俗记》、《龙沙纪略》、《卜奎风土记》等也都是研究黑龙江历史地理的重要著作。
⑥报纸、期刊类。政报,如民国时期的《黑龙江公报》、(后改称《黑龙江政府公报》)、《黑龙江政报》(一九八二年新创刊)等;日报,如《东北日报》、《松江日报》、《黑龙江日报》、《哈尔滨日报》等;专业报,如《黑龙江实业报》等;期刊类,主要是本省出版的期刊如《北方论丛》、《学习与探索)、《黑龙江文物丛刊》、《北方文学》、《黑龙江艺术》、《哈尔滨文艺》等都可视为黑龙江地方文献。
2、图
①、图片、照片,主要包括文物图录籍、新闻照片集、名胜古迹风景图片、照片等。例如《阿城县出土的金代铜镜》(图录)、《光辉的里程――刘少奇同志视察黑龙江省图片集》、《哈尔滨市风光》(图片)等。
②、碑志,如在穆棱县的为(清)吴大微(别字)立的《(客 心)斋吴公筹边遗迹之铭并序》碑及《穆棱县治城迁移碑》,在吉林省敦化县新发现的依克唐阿将军的功德碑,我省以前在阿城发现的宝严大师塔铭志,一九五六年在北京出土的(唐)张建墓志等,这些碑志及其拓片则是重要的黑龙江地方文献。
3、资料
①档案,如《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阿拉楚喀副都统衙门档案》、《宁古塔副都统衙门档案》等。
②谱牒类,如新发现的《寿将军家传》,不单是研究清末黑龙江爱国将领寿山将军生平事迹的第一手资料,而且也是研究庚子之变我省人民反抗沙俄侵略斗争的珍贵资料。
③日记、手札,日记,如吴大徵的《皇华纪程》、王进喜的《铁人日记》等;手札,如地方人士的墨迹,这方面哈尔滨市图书馆则作了大量的收藏,包括楹联、字画、手卷等,形成了一定的馆藏特色。
④印模,如我省考古队编的《黑龙江古代官印集》则是一部官印印模、照片、考证文图并茂的官印专集。
另外,要掌握黑龙江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存在的与其它省份的差异性和黑龙江地方文献本身的特殊性,因而也就自然的确定了省图书馆对黑龙江地方文献收藏内容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黑龙江省古代沿革史、疆域史;
2、黑龙江开发史;
3、黑龙江古代民族史;
4、沙俄侵占黑龙江及人民的反抗斗争史料;
5、黑龙江义和团运动史料;
6、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黑龙江及抗联史料;
7、解放战争及土地改革史料;
8、黑龙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史料;
9、黑龙江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史料;
10、有关哈尔滨市发展变化的一切史料。
三、黑龙江地方文献工作的设想与展望
在省图书馆藏书建设中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已经初步形成独立的具有黑龙江地方特色的藏书体系,取得了可喜成果的今天,我们应当看到省馆所藏的地方文献还不能满足各方面读者的需要,完成省图书馆所担负的工作任务,仍然有许多工作需要我们去做。现就如何在藏书建设工作中加强省馆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提出以下几点设想与建议:
1、加强领导,配备一名专职的地方文献采访员。
二十年来,尤其是最近几年来省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日益引起重视并纳入了工作议事日程。但我们应当看到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不同于一般图书的征集,因为地方文献大部分是以内部非正式出版物或散存于各地的零散资料,这就需要有专人经常下去访求、征集、交换,所以单独设立地方文献的采访员就更显得重要了。地方文献采访员可于采编部内分置,也可于参考部内派设,总之需要专职专责。
2、进一步搞好地方文献的调查研究,做好地方文献的补充工作。
首先搞好馆内调查。《东北地方文献联合目录》编制工作的分别进行,本身就是对省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的调查研究。结合调查,注意发现哪些地方文献缺藏,哪些残损:哪些需要补充,哪些复本多需要交换。
其次搞好书目调查。利用有关工具书和目录检查馆内地方文献的收藏情况,如《中国边疆图籍录》一书就收有黑龙江地方史料书籍六十三种,黑龙江舆图四十九种,东北史料五百九十二种,这其中有好多是省馆没有收藏的,尤其舆图则绝大部分没有收藏。另外《黑龙江志槁》艺文志中收录的有关书目以及人物志中所提到的地方人士著作,其中大部分已不见流传,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搞好对这些书籍的访求工作。《龙沙剑传奇》的发现,《寿将军家传》的问世,不正是地方文献征集、访求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吗?
另外有目的有重点地搞好社会调查,包括本省各有关单位正式和非正式出版物数量、种类、创刊日期、出版时间等方面的调查,在社会调查中应注意掌握各地的编史修志的动态、进度,重要的地方文献的发现情况等等。
通过以上调查,搞好地方文献的待访目录,有目的有重点地搞好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在当前应着重搞好地方志的收集工作。首先对编修地方志工作中新发现的《中国地方志综录》、《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没有以及原目虽有,未及收集的地方志的征集工作,如在吉林省档案馆新发现的《长寿县乡土志》,虎林县档案馆新发现的《虎林沦陷史》等都应及时入藏。对于地方志的新版本、校勘本。油印或手抄后的原本亦应收集,如宣统元年的《呼兰府志》,省馆虽有油印本三十部之多,但却没有原本,更没有对原本勘误的附册。其次,对日伪时期编的各县的事情、概况、要览等也需要大力的进行收集,如《巴彦县地方事物概要》等。再如对一九六零年前后我省编写的县志的稿本、打字油印本也应大力的进行收集,对于新编修的县志,尽管是初稿、草稿或采辑实录亦应注意入藏。然而目前新编成的《富锦县志》第一卷、《德都县志》(未定稿),省馆却都没有收藏,此时不做好地方志的收集工作,时过境迁,则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3、进一步加强同有关部门的联系,搞好地方文献的协作工作。
开展地方文献的协作是图书馆协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果说其它类型的图书资料可以用一般的采集方法得到,那么地方文献则主要通过协作的方式获得。地方文献包括多余复本的沟通。新出版物的交换,馆际互借的发展,联合目录的编制以及有关资料的委托代购等。通过协作的开展,进一步加强有关部门的业务联系,如档案局、博物馆、烈士馆、文史馆、考古队、地方志研究所、省内各有关学校、学术团体的出版社、编辑部(室)等,都需要和他们加强联系,并经常派人参加他们召开的'有关学术讨论会、业务研究会等,及时征集收藏他们所编写的书刊资料、论文集。如对省政协编的《黑龙江文史资料》、省档案局编的《黑龙江古代沿革史讲稿》、档案局和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合编的《黑龙江历史大事记》、省考古队编的《黑龙江古代宫印集》、省文物出版编辑室编辑出版的《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纲》等更应及时的收集入藏。
4、进一步搞好地方文献的复印工作。
实践证明,在藏书建设中对缺藏的地方文献采取静电复印的方法是补充馆藏的好方法,这方面今后还应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对缺藏的地方志、残缺的史料、重要的丛书、零种,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补充。如光绪末年创刊直至日寇入侵截止的《黑龙江公报》,是我省重要的地方文献资料,然而省内几家主要图书馆都没有收藏,只有省图书馆、省档案局、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齐齐哈尔图书馆有些零散残本,对于这部分资料就应复印配套补充。另外复印时一定要注意版本的选择,即有原抄本、原刻本的不用重抄本、重刻本影印;对几个不同版本的,应择善复印。
5、搞好有关史书黑龙江地方文献的钩沉和有关报刊黑龙江地方文献的汇集工作。
鉴于黑龙江古代史料奇缺,并散见于有关史籍之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搞好这些资料的钩沉,则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配合钩沉工作的进行,可先编辑《黑龙江古代地方文献资料篇目索引》,然后采取用复印的方式来完成。
对黑龙江及东北有关报刊刊登的反映黑龙江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地方史论文、地方史研究成果及资料,或按年、按专题汇集在一起,或将有关刊物直接作为地方文献资料保管,亦可一年编制一本《黑龙江地方文献史料论文索引》。地方文献资料的钩沉和汇集可用报刊多余的复本进行。
6、加强对档案资料的收集。
档案是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原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所藏的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包括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至光绪二十六年(19)二百一十七年间将军衙门的文件,包括军事、司法、旗务地亩、矿务实业、财政经济、礼仪习俗、中外交涉、镇压革命运动、气象、自然灾害、文书档案等十个方面的内容。如能有计划有重点地对其进行复印或照相,则可以大大丰富省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料的来源。
7、结合地方文献阅览室的开设,充实增设地方文献的特藏书库,建立一套完整的独立的黑龙江地方文献藏书体系。
8、结合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开展黑龙江地方文献书刊资料的展览。
总之,黑龙江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保管和使用在省图书馆藏书建设中的前景是广阔的,在整个图书馆工作中愈加有用武之地。只要我们不断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一定会使浩瀚的书海中这颗灿烂的明珠放射出新的光彩;使其在帮助黑龙江人民“认识黑龙江、热爱黑龙江,建设黑龙江、保卫黑龙江”的过程中,做出新的贡献。
〔出处〕 黑龙江图书馆 1985.(3)
篇5: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藏书资源及利用
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藏书资源及利用
引言
地方文献是指内容上具有地域性,同时又具有使用价值的文献。地方文献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基础和文献核心。它的产生是与某地域当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的;当它被研究、利用时又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繁荣。北京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都,它的形成与中国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密切相关。无论是先秦时代的蓟和燕国,还是秦汉时的广阳国、魏晋的燕郡;无论是隋唐时幽州的涿郡、范阳郡,还是辽时的陪都南京,直至元代的大都城,明清的皇城。总之,北京城的历史演变,大体上沿着部落、方国、诸侯领地中心,进而成为统一的封建国家北部地区的重镇,后来逐步发展,才上升到全国首都的显赫位置而进入世界著名大城市的行列。 在北京三千余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对于北京这个特定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现象进行翔实的记录,从而积累了大量的史料及文化现象,这些珍贵的北京地方文献无疑成为研究北京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各个领域的重要依据。
一、北京地方文献形成的地理和人文环境
北京位于古代华北平原的北部,西、北和东北三面有群山环抱,成为天然屏障,南口和古北口的狭谷沟通燕山南北,是华北通向东北和塞北地区的重要孔道和经济枢纽,在战乱时。成为军事割据势力的中心,往往是北方游牧南下的据点之一。北京是民族杂居的地区,习俗和文化即受北方民族的影响又受中原地区的影响。在和平时期,更成为各民族民间文化、商业贸易往来的中心。据甲骨文记载,早在商代就有关于蓟城(今广安门)和燕城(今硫璃河)的记载。公元前周武王封召公之后于燕。自此分封后,北京一直是中国华北的重镇。辽代以前,北京作为南北方的交汇处,其文化自然融合了南北文化的特点。到了辽金时期,北京作为封建政府的国都之一,更显示了其政治、文化、商贸中心的.特点。元、明、清时期作为国家的首都,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元政府疆域辽阔,各民族在国家军事征服过程中,被结合在一起。他们带来了本国及各民族特有的文化,并和中原地区原有的汉文化相融合。因此,元大都北京更是中外文化融合的中心。元代的科学文化、戏剧、音乐、宗教文化以及修辽金宋史等都很兴盛。到了明代,正式称为北京,统治者似乎更重视文化的建设,设国子监,编纂《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清代北京作为京师,它即是著名学者的汇聚地。也是古籍整理、文献编纂的中心,还有全国最大的图书集散地和文化市场的所在他。就文化中心的功能而言,此前历代都城都无法与清代北京相比,当时的北京城著述事业的发达,修书蔚然成风,出现了专门收集、编纂文献的文化团体、机构和个人,从而进行史学、地理学的编纂研究。修书的类型包括前朝正史、政书、类书等,特别是《四库全书》的修订为我们保存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同时,民间书肆也随处可见。北京作为文化古都和现代城市,它的地位与作用,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历史阶段上,有一个由低到高、从大到小的演进过程。
在北京城发展演变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地方文献。这些珍贵的史料对于研究北京历史、政治、经济、宗教、文化、风俗等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北京地方文献藏书体系的形成
1、北京地方文献的收藏范围及内容
北京地方文献是指以现行北京市行政区划为主,同时也包括北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行政区域的变化。凡内容涉及北京地区历史及现状的一切资料均属北京地方文献的收藏范围,因此,北京地方文献专藏中不但有书籍、报刊、学术论文和科技报告、舆图、会议录和文件汇编,还包括统计图表、谱录、文契、票据、商标、戏剧说明书及北京地方文献专用工具书等。载体形式有纸本、缩微资料、声像资料、拓片等。
作为北京地区唯一一家系统收集北京地区文献资料的机构,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部从1958年创立起,根据“本省(自治区、市)的正式出版物和有关本地区的地方文献资料应尽全收集”这一规定,一直致力于北京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研究工作。由于首都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相当子省市公共图书馆的地位和职能,因此,北京地方文献部系统地收集北京地区的历史和现今的文献信息资料,其目的和作用是为首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研、生产等领域服务,为积累和保存北京地方史料,建立地方的基础资料库,为首都各类事业提供文献情报服务、为科学研究和文艺创作提供资料。
2.北京地方文献藏书结构与资源分布
北京地方文献库各种文献资源总计14851种,33434件、册。
表1:北京地方文献库藏类型分布
文献类型 种 数 册 数 占文献总量比例%
图书
7523 18041 50.7
期刊
271
1523 1.8
报纸
172 1722 1.1
缩微资料
206
1279
1.4
照片
3875 3875 26.1
特种文献
384 1012 2.6
拓片
2090 3676 14.1
线装书
330 2306 2.2
表2:北京地方文献库藏文献学科分布状况(1995)
类 别 种 数 册 数 占文献总量比例%
方志
145 752 2.0
历史、考古、文物
603 2543 8.1
地理、名胜古迹
1095 3156 14.8
人物传记
661 1425 9.0
地质地理、自然资源
112 293
1.5
经济
492 853 6.6
农业
341 717 4.6
工业
261 686 3.5
市政建设、交通、公用事业
417 770 5.6
政治
405 1060 5.5
社会生活
416 955 5.6
文化、教育
1146 2577 15.5
体育、卫生事业
257
498 3.5
文学
573 1502 7.7
艺术
440 1127 5.9
工具书
47 901
0 .6
注:表2的统计内容只包括图书资料
3.北京地方文献藏书组织的基本原则
地方文献藏书的类型和内容应兼有地方性、科学性与公共性等多项特性。藏书建设要具备各类主题的基本文献,并能及时反映其最新动态。同时根据主要读者或重点用户特殊需求建设重点藏书,从而为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服务;而一般藏书是从保存地方史料、开展乡土教育的目的出发而设置的。
北京地方文献藏书建设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主要体现在文献内容的广泛性和连续性上。藏书建设应全面反映北京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层次,例如北京地区的天文现象、地质地理、气候、气象、自然资源、人文地理、历史、人物、经济、工业、农业政治、社会、民俗、宗教、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
北京地方文献专藏最初来源于首图藏书体系中各库的藏品。按库本一册,复本两册从馆基藏库和各辅助库中划拨地方文献专藏库。三册以下的地方文献品种全部划拨,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北京地方文献的基本库藏。以后逐步通过采访人员的努力,形成了一个有一定规模,藏书布局较为合理的地方文献藏书系统资源。在藏书组织上为突出地方文献的特点,依据《北京地方文献分类表》,共设置了十七个大类以全面反映北京地方文献的藏书。
4.北京地方文献的采访工作
地方文献的采集与一般的采访工作相比较,有其明显的特点,地方文献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如载体形式多样,出版源分散等决定了地方文献文献的采访工作存在着相当的难度。首先是要全面掌握北京地方文献的出版源及分布规律,控制好北京地方文献产生的几大文献生产系统:
a.党政机关: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及所属职能部门,还有北京地方人大、政协等及民主党派的分支机构,收集这些机构在日常工作中产生的大量北京地区的法律、法规条例、指示、报告、会议录、统计数据。
b.科研、教学机构:北京市各类社会科学研究所,自然科学研究所以及中央驻京的各类研究机构。这些机构所产生的科技报告、学术论文具有根强的学术性和专业性。同时这些科技成果直接服务于北京地区的各项事业,所以在北京地方文献藏书系统中,大部分学术文献产生于这些机构,因此,这部分文献是采访工作的重点。北京市高教系统和中央在京的高等院校直接承担北京地区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这些资料,包括学位论文、科研报告等,也是较为重要的地方文献资源。
c.北京的企事业单位:北京地区的企事业单位较多,要想获得有关文献系统,必须以整个单位系统为整体进行宏观控制,争取准确掌握信息源,从这些单位的上级系统进行控制,以便把握全局。
d.北京市的方志、史志办:掌握和征集北京市的综合性方志及各行业、专业志的地方。这是北京地方文献藏书的重点和核心。
e.北京市的各个群众性团体:这也是获得北京地方文献信息的重要途径。例如:北京市总工会、市妇联、青年团。
f.市属各类学会、协会:这些机构主要从市民政系统把握文献的信息源。
g.个人:一些专家、学者及收藏家,对本地区某类事物进行研究、兴趣、爱好以致系统收集、掌握有关信息,采访人员可上门访求,获得北京地方文献信息。
掌握北京地方文献的产生和流传规律,除利用上述社会信息系统对文献进行控制外,还要利用各种书目信息系统来控制北京地方文献的信息源。各图书馆的馆藏目录及档案馆、博物馆等各类收藏单位的收藏目录、地方文献的书目索引信息、各类出版社的征订书目,特别是北京的各类地方出版社以及新华书店出版的《新华书目报》、中国书店、各种书市书摊等也是获取地方文献的重要渠道。
通过以上的信息网络系统来控制北京地方文献的公开出版物、非公开出版物和非出版物。
具体的采集方法主要有购买、征集与交换、编辑与制作等几种。
①文献购买包括订购与采购方式:通过征订、预订公开出版的全部北京地方文献品种;采购人员直接在各类书店、出版机构及书市、书摊上获得北京地方文献资料。
②文献征集是从北京地方文献持有者手中通过非贸易手段获得。这种方法大多用在非正式出版物的采集上。
③文献的编辑与制作是指采访人员将分散在各种形式文献中的北京地方文献信息按一定专题进行选择、复制、编辑、加工形成新的地方文献资料。
5.影响藏书布局的因素
藏书结构的合理布局是影响北京地方文献为各类信息用户服务,发挥职能作用的关键。北京地方文献藏书在地方文献工作者几十年的努力下,正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北京地方文献的核心文献(专门记述地方事物的文献)、辅助文献(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涉及到地方事物的文献)及背景文献(研究地方事物不可缺少的基础文献)的配置基本合理。同时,在近几年的采访工作中,工作人员的采购方针、计划、原则的重点一直是放在藏书系统合理配置上。
但尽管各方面做出了较大努力,藏书建设,特别是北京地方文献的专藏体系是需要长久地建设和维护的,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到的。有时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长期累积而成。所以至今,北京地方文献的藏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采访人员的知识结构水平及对问题的认识影响着采访的质量;其次,采访原则和计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与否也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第三,针对某些概念问题,还需要统一认识。
三、北京地方文献信息的揭示与利用
如何充分揭示和利用馆藏文献是图书馆工作者最永久性的话题,地方文献工作者也不例外。为研究、开发、利用北京地方文献,首都图书馆的北京地方文献书目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各种目录体系和书目索引为读者和信息用户提供了使用、研究开发北京地方文献的工具和手段。
北京地方文献的藏书建设的目录组织分为读者目录和公务目录。每套目录又分书名目录、分类目录、著者目录三种。以载体形式分为图书资料目录、报刊目录、缩微胶卷目录、照片目录、拓片目录。
为了满足信息用户的特殊需要,北京地方文献从1958年起就着手编制各种书目索引,全面、多角度地揭示北京地方文献:
1.综合性书目、索引
58年编辑了《北京地方文献联合目录》、《首都图书馆藏北京金石拓片目录》。另外,从首都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所藏的清末至1963年的2800余种的报刊中检出有关北京地方文献款目70000余条,编成大型卡片式题录索引--《北京地方文献报刊资料索引》,在图书馆地方文献界引起较大反响。以后又连续编辑了1964年至1978年,以及1979年至今的北京地方文献报刊索引。2月以后,利用数据库系统对这些北京地方文献报刊索引进行处理,标引著录内容更加翔尽、齐全,同时能够进行多途径组配式检索。
在卡片式《北京地方文献报刊资料索引》的基础上,编辑了书本式的《北京地方文献报刊资料索引・地理名胜古迹》、《北京地方文献报刊资料索引・解放前北京工矿业专辑》、《北京地方文献报刊资料索引・历史部分(清末―1949)》等。
2.专题信息服务
专题文献信息服务工作是针对用户特定需求所作大规模专题情报工作。信息服务的结果编辑成书本式的专题资料汇编。时至今日,北京地方文献部己为各类用户提供了:《北京青运史资料索引1919~1949》、《北京地区党史资料报刊索引1919―1949》、《北京青年英烈报刊资料索引》、《北方交大校史资料汇编》、《北平香山慈幼院院史资料汇编》、《北海公园历史资料汇编》、《元大都历史文化资料汇编》、《中国竹文化资料备检》、《中国的龙》、《天桥地区历史资料汇编》、等。
同时,为北京地区编修各专业、行业志提供资料: 89年以来,已完成《北京合作供销志料》、《北京煤炭流通志料》、《北京金融志料》、《北京印刷工业志料》、《北京近代体育史料汇编》、《北京园林绿化志料》、《北京出版志料》、《北京电信志料》、《北京卫生志料》、《北京建材工业志料》、《北京房地产志料》、《北京文化事业史料》、《北京民政事业志料》、《北京饮食服务业志料汇编》、《北京物价志料》等专题汇编。
北京地方文献藏书资源的合理揭示和利用――各种目录组织及书目索引己成为一个系统、有机的整体。它们为北京地方文献在今后利用现代的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处理地方文献信息、更深度、有效地研究北京地方文献提供了必备条件。此后,北京地方文献部各项工作的展开和创新也会紧紧地围绕着这些丰富的藏书资源,以此来作为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
参考文献:
①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韩朴.一北京:文津出版社, 1992, 10
②首都图书馆馆史/北京市文化局首都图书馆,一北京:编者, 1994
③北平/倪锡英,一上海:中华书局, 1936,8
〔出处〕 地方文献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
篇6:地方图书馆学会编辑地方文献目录刍议
地方图书馆学会编辑地方文献目录刍议
我们党和人民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地方史志工作的开展,毛主席、周总理都曾作过多次重要指示,强调编史修志的伟大作用。中国自古有“盛世修志”之说。今天,伟大祖国蒸蒸日上,百废待兴,随着四化的大规模进行,随着各门科学的飞跃发展,编纂新的地方史志己成了历史赋予当代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编纂地方史志是个承先启后的事业,需要认真细致地整理、研究大量原始资料。如果离开了第一性的物质资料,历史研究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历史资料非常丰富,仅就文字记载的文献而言,就有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之叹。在这些历史文献中,无论是在总数上,还是在种类上,地方文献部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由于地方文献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每种印刷数量比其它类型书籍少,有相当数量还是抄本、稿本,再加上兵乱、水火等灾祸,故而零散、亡佚现象非常严重。即使幸存于世的,保藏亦很分散,有的在古书中,有的在档案中,有的在报刊上,有的还零落在不同地方。这大批庞杂的历史资料倘若没有目录来“纲纪群籍,簿属甲乙”,使用者必然会迷茫无律,如坠云雾。可以说编辑地方文献,目录工作就是先头部队的尖兵。有一部好的目录作为开门的钥匙指向的路标,对于编纂地方史志工作,功比架桥铺路。
目录学是图书馆科学的一个基本领域,目录学实践与目录学理论研究同样是图书馆学会的基本任务之一。鉴于当前编史修志工作的迅速开展,作为本地图书馆学研究中心的图书馆学会,为本地编辑一部地方文献目录,义不容辞,刻不容缓。
地方图书馆学会编辑地方文献目录有三利。其一,有利于调查统计地方文献情况。图书馆学会会员分别是图博、档案系统各个行政具体单位或具体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同行业的工作联系或学术交流中,有着程度不同的熟悉和信任。这对于了解地方文献情况颇有方便之处。其二,有利于调度、集中参考资料。图书馆学会虽然是个学术性的群众团体,但毕竟是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的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学术机构,它完全可以对本地图博、档案系统的所有单位施加影响。这对于统一管理和整理地方文献是大为有益的。其二,有利于鉴别、考证地方文献的性质和类型、本地的目录学、版本学专门人才相对地讲在行政编制上比较分散,有的属文化系统,有的属教育系统,还有的属于国家机关或其它系统,而图书馆学会在地方上几乎联系了这类专门人材的全部。
地方图书馆学会编辑地方文献目录的人员组织方法有三种。一、学会组织集体编写,从有关单位借调有关人员,组成学会直接领导下的编写组。借调时间半年至一年,借调人员最好脱产,亦可半脱产。二、由学会责成某一单位图书馆、资料室、研究所或学术情报部门编写,学会配合具体单位顶导对编写组工作加以指导、协调。三、学会责成某一热爱目录学,且学有专长,事业心较强的会员编写。由学会出面和所在单位领导商议,从时间上物质上对这样的同志予以支持,也是切实可行的。以上这三种人员组织的方法,各地图书馆学会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当然也不排除还有其它更好的方法,例如,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位、个人通力合作等。不过,有一点应该强调的.是,该工作必须取得有关党政领导部门的赞成和支持,否则,将难以维持。
编辑地方文献目录的工作程序大致有四个步骤。首先是调查了解。这是整个工作的基础,面广量大,得失成败是整个工作的关键。在调查了解的同时,调查者就可以把摸清楚的情况摘抄或者编制成卡片,以备后用。其次是分门别类。为了防止许许多多的卡片杂乱,需要按一定的科学体系将它们排列起来。在学科上有交叉关系的亦可在其它类做互见卡。接着就是,补充核实。一部索引类型的工具书其质量如何,最起码的一点就是看它所搜集的资料是否全面,它所反映的情况是否正确。这步工作或粗或略会直接影响到全书的质量。最后是汇集成册。这是小心细致的一步工作,需要一校再校,反复订正。这四个步骤并不是呆板的工作程序,在时间上,前二步可以同时交叉进行;在人员上,前三步亦可分工进行;但最后一步工作必须在前二步工作全部就绪后方能进行。
编辑地方文献目录在体例上大致有四个组成部分。卷首的说明或几例,用以对编辑的目的、意义、取材、断限、格式、特殊情况等作简要地介绍。主要部分是正编―分类目录。分类体系要科学、合理。所收的文献每一篇都应尽可能详细地注明:书名、著者、册数、版本(或报刊之年、月、日)、收藏者等情况。次要部分是附编,即书名目录和著者目录。其目的是便于使用者从多种途径获得所需要的资料。书名和著者的编次,可按首字笔画亦可按汉语拼音音序。著者目录如无必要,可以从略。卷未的附录部分编者可根据情况因事制宜,总之,编辑地方文献目录在体例上应掌握一条包含着三个基本要点的总原则即:科学、准确、方便。
编辑地方文献目录其功利不仅在于地方史志编纂工作,而且,能为本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提供历史依据,能为本地各有关企事业单位和科学工作者提供参考,还能为目录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实践经验。这确实是一桩造福桑梓、一举多得的善事,图书馆学会何不乐而为之?况且,它还可以使主编单位在地方和人民群众中产生积极的影响呢!
〔出处〕 江苏图书馆工作 1982(4)
篇7:师专图书馆地方文献收集工作刍议
师专图书馆地方文献收集工作刍议
一、师专图书馆收集地方文献的可行性分析。师专一般都是某一地区的最高学府,图书馆也是本地区规模最大的图书馆,从人员业务素质,购书经费,建筑设备以及藏书数量等方面都较县(市)图书馆有明显的优势。在馆际互借、资源共享和发挥社会功能方面,应该多为地方做贡献。全区的学者、科研机构不断地利用这一信息源,为了进一步把图书馆建设成为本地区的文献资料中心,必须积极开展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以便形成本校馆藏的优势和特色。如我们商丘师专的某些学者,对地方文化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有些国外学者亲临商丘考察和交流;所以师专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是可行的。
二、关于收集范围。1、本地区方志应尽量收齐,地方志的地域性强,它以一隅为限,系一方之史。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山川地势、物产分布、天象气候、人物轶闻等等,无所不包,是一方之百科全书。由于它在地理上的区域性和时间上的连续性,以及内容的广泛性,史料的可靠性,固此,对于本地区的科学研究和国民经济建设都是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料,有着直接的参考和研究价值,所以本地区所属各县方志,自在收集之列。2、地方报刊应尽可能收集完备、系统。地方报刊是地方出版物的一种,其内容多涉及本区各个方面,反映本地区有关领域的学术水平,科研发展情况和动态,对于研究本地区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历史与现状和推动本地区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3、本地区群众团体、学术团体及本地区各单位、厂矿等的非正式出版物,应尽量收集。对于过去的此类文献应积极联系索求、补充配齐;对于新出版的应不失时机地联系收集。否则即使不会转眼即逝,也会由于时过境迁而再难寻求。此类文献由于直接反映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科研和其它社会内容,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因此应该特别注意收集。4、地方人士著作应尽力收集,重点应收集其内容有地方特征的'一切著作,包括正式出版物和非正式出版物。因为这些人物的生平活动和著述往往和本地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密切,所以系统收集他们的著作是完全必要的。5、地方出版物中,内容与本地有关的应重点收藏。收藏地方出版物的主要意义在于可提供一地的出版事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从而推动本地出版事业的发展。另外,亦可从总的出版物中窥见本地科学、文化发展的水平和趋势。6、凡有本地特征的科技资料和科研专著,应尽全收集。这类科技文献对本地区当前四化建设和科学研究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可作为本地科学技术史研究的参考。7、属本地区范围的家谱、族谱;本地区内出土的金石文物和碑帖拓片;有关本地区的地图、图片、照片等等,都应收集。
三、收集地方文献的途径。1、加强地方文献的业务,拨出一定的专款,并且派专人做收集工作,如有专人全力做这项工作,情况就会大大改观。2、与本地区出版单位,党政机关、学术团体、群众团体等有关单位建立稳定联系,以便及时获取文献信息,从而及时收集之。3、敦请政府部门行文全区,通过其权威和影响进行收集。4、争取地方史专家和爱好者及读者的支持,通过他们了解散失于民间的地方文献线索,从而进行收集。不过私家所藏,有的可能珍秘其物,不肯轻易示人,如例行公事式的进行收集,往往效果不佳。常常需要耐心细致地做工作。如委托有关读者代为收集,效果也许更好,因为他们常常既了解文献线索,又熟悉文献的收藏者。5、通过报刊、电视、广播、广告等造成宣传声势,使地方文献的性质、收集的意义、范围等尽可能为所有单位和更多的人所知,大力宣传地方文献对于本地经济建设、科研生产等的重要性,也许能得到政府部门和社会的支持与响应。
四、几点值得注意的问题。1、地方文献大多为非正式出版物,特别是那些存世不多的材料和需要采访调查的材料,如不及时收集则会永远湮没无存。就是近期的材料,如不及时收集,也易于散失、毁掉。因此要求工作人员要抢时间收集早期地方文献,要争时间收集近期地方文献,不能动作迟缓而错失良机。2、地方文献绝大部分要靠工作人员千方百计地去寻觅,要时时留心,见机而动,因此要求工作人员头脑中要有一本帐:哪些己有?哪些尚缺?尚缺部分如何收集?有何线索?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按图索骥、妙手偶得。为了能列出采购单、则要求工作人员对本地历史、重大事件、重要人物、有较多的了解。3、地方文献材料又分散在各种类型的书刊之中,要使这些文献资料更加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必须进行大量的发掘工作,例如丛书。类书及文集中的文献资料,可将有关部分做出分析卡片,注明出处,或进行复制、油印,供读者使用。4、要根据图书馆的任务、重点科研课题等认真细致地收集与整理地方文献,既要重视历史资料,更要重视近期资料的收集与补充。这样,地方文献工作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
〔出处〕 河南图书馆学刊 1993(4)
篇8:公共图书馆收集地方文献的途径和方法
公共图书馆收集地方文献的途径和方法
一、地方文献收集的途径
地方文献是一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发展以及风俗民情、自然资源等的综合反映。编写部门多,因而存在着分散性和复杂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这些都给收集地方文献带来困难。一个公共图书馆收集地方文献要想有成效,寻找到有利途径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实践中的不断摸索总结,笔者认为下述途径是收集地方文献不可忽视的。
1.地方志办公室。地方志办公室是指导管理和审核编辑一个地区地方志和专业志的政府职能部门。他们收集和占有大量方志和专业志编写信息,图书馆依靠他们可以获得各类志书的编写、出版、印刷的情况,便于跟踪收集。同时,图书馆也可同他们联合行文,要求有关部门向图书馆呈缴、使收集工作带有行政指令性,这样做节约费用,功效明显。1989年以来,绵阳市图书馆加强了同市地方志办公室的联系,介绍宣传图书馆的收藏职能,得到了大力支持,收集各类方志、专业志200多部,节约经费近2万多元。
2.党史办公室。党史办公室是专门管理研究和编写当地中共党组织成长历史和领导人在当地业绩的职能部门,他们不仅收集占有大量有价值的资料,而且编辑有刊物和图书,图书馆可从党史办收集到需要的地方文献,并形成馆藏文献特色和进行传统教育的教材。
3.政协文史委员会。各级政协中集中了一批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当地名流、学者、专门收集研究和编写当地的文史资料,或回忆录,或考证文章……这部分资料极富地方特色,参考价值高。图书馆同他们建立征集关系,容易得到支持。同时还可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图书馆的工作,图书馆事业发展中遇到了困难,政协委员们亦可帮助鼓动与呼吁,促进政府部门加快解决。比如,我馆收集到的清末绵阳籍学者、红学家孙桐生先生的藏书和手札,就是市政协文史委的同志一道多次深入收藏者家中做工作而得到的。
4.社科联、科协和文联。这三个部门是本地区联系和团结各类学会、协会、研究会的社会团体组织。一般来讲,学会、协会、研究会都定期或不定期地编辑有会刊或论文集。这些出版物主要是根据本地实际对某门学科进行的理论探索和研究,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公共图书馆只要多宣传,加强联系,不仅可以收集到大量的有价值的地方文献,甚至还可以收集到部分作者的手稿。
5.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是代表政府管理新闻出版的机关,近年来,国家为加强对新闻出版业的管理,制止滥编滥印和非法出版物泛滥,规定了内部报刊和临时出版的内部资料性图书,须经地(市)级以上新闻出版机关审批,并要求附送样书样刊样报。几年来,绵阳市图书馆通过同市新闻出版局的联系,每年都征集到了大量的内部报刊和内部资料性图书,并保证了一些连续性出版物收藏的完整性。
6.从出版部门的新书征订目录和当地报刊上的`消息、新书推荐中寻找反映本地内容的出版物,及时同书店和有关作者联系预订或购买,也是一条不可忽视的途径。
7.散见于报刊中与本地有关的文章或资料。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通过新闻媒介推广产品,宣传本地资源优势,以及风土人情和名人,借以提高当地的知名度,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这些文章或资料出自众人之手,散见于各类报刊中,图书馆须下大力气,将这些零散的、无序的资料按一定的标准和规则进行收集整理,即可形成重要的极具保存价值的历史文献。
8.废旧物品收购店回收的废书书刊中,也不乏一些有价值的地方文献,只要肯下功夫,沙里淘金,也是有收效的。
二、地方文献收集的方法
明确了地方文献收集的途径后,如何才能将地方文献收集到图书馆,这涉及至收集的方法问题,方法得当,事半功倍。
1.宣传普及图书馆意识。公共图书馆长期以来书生气太足,不太注意向社会宣传自身的职能和作用。在一般人的眼里,往往认为图书馆是借借还还的清闲部门,对图书馆的职能、作用知晓的人不多,特别是中小城市,人们受文化修养、物质条件、社会环境等限制,图书馆意识淡薄,加之公共图书馆不具有管理职能,没有行政制约力,要做好地方文献的收集,必须首先加强向社会宣传的力度,不断向人们普及图书馆意识,增强人们对图书馆的认识和了解,提高人们对图书馆的利用率和依赖性,让单位和社会人士认识到将出版物或行业研究成果和个人著述送交图书馆保存,是功在千秋的文化积累。这样,收集地方文献才会受到重视、支持和理解。
2.用法规来保证收集工作。从历史上看,历代统治者十分重视收藏图书,流传后人。盛世修志,在我国已成为各部门一项重要任务,积累历史文献资料正日益受到领导者们的关注。地方文献是一个地区历史沿革、经济特点,自然环境、文化状况等情况的记录,对领导人了解过去,指导现在,探索未来,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公共图书馆应千方百计地争取领导重视,通过政府的行政指令,明确规定各部门向公共图书馆送缴地方文献。这样图书馆收集地方文献就有法规保证,收集的成效就会十分明显。
3.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公共图书馆收集地方文献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也不能只靠别人送书上门,应选派事业心强的专业人员专职或兼职负责此项工作,在广泛性和主动性上狠下功夫,实践中可采用电话询问、信函联系、上门拜访、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多样的收集方法,力争收到实效。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克服怕麻烦,收多少算多少的思想,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想办法寻找线索,一有线索跟踪到底。同时人员应保持相对稳定,利于熟悉业务,坚持不懈地开展收集工作。
4.举办地方文献专题书展。当图书馆收藏的地方文献有一定的品种和数量后,即可举办专题书展,邀请当地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前往观看指导,扩大图书馆地方文献收藏工作的影响,促进收集工作向深度发展。这样做还可影响和带动社会各界人士向图书馆提供信息和主动送交或捐赠地方文献和其它书刊,比如,我馆举行过几次地方文献专题展阅活动,不仅社会反映好,而且收到了市委、市府、市人大、政协领导和社会知名人士捐献的文献1000多册(件)。
5.编印地方文献专题目录。地方文献是形成公共图书馆藏书特色的重要方面,公共图书馆收集地方文献后,可通过编印专题目录,用于馆际交流和赠发地方文献出版单位,以影响和调动地方文献编写单位向图书馆送交样书的积极性,同时也为读者提供利用地方文献的方便条件。
6.赠送地方文献收藏证。对向图书馆捐赠地方文献的部门、集体和个人,图书馆应代表广大读者对他们支持文化积累工作致谢,并赠送设计精美的收藏证书,以资纪念,也可考虑向他们提供借查阅资料的优惠条件。
参考文献
1 张尔君 试论市地县图书馆特色馆藏的建立 图书馆员 1995(5)
2 张尔君 试论增强公共图书馆的吸引力 全国城市公共图书馆馆长研讨会文集
张尔君1954年生,四川绵阳市图书馆馆长. 副研究馆员。已发表论文30余篇。
〔出处〕 《图书馆杂志》,1998年第4期
★ 建设地方文献讲座
★ 承上启下 责无旁贷――县级公共图书馆与地方文献工作关系论
【地方名人文献、藏书及排列方法刍议(精选8篇)】相关文章:
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协议书2023-05-25
高校图书馆分编外包初探2023-08-05
地方文献工作计划范文2023-03-19
公共图书馆应加强地方文献工作2022-05-06
侨乡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2023-10-18
文献 地方文献 地方文献学论考2022-05-06
切实加强地方文献工作――湖南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管见2023-06-06
浅谈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2023-07-11
高校美术通识课改革刍议论文2022-05-06
论企业档案馆(室)核心档案资源建设论文2022-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