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第86-87《奥运会》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锦集15篇)由网友“明白”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教科书第86-87《奥运会》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教科书第86-87《奥运会》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课题) 教科书第86-87 《奥运会》
教学目标和要求 1、能读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教学重点 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教学难点 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
1、出示教科书第86页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先引导学生读懂图表,再回答三个问题:
(1)从哪幅图能明显地看出我国在第24-28届奥运会获金牌的变化情况?
(2)从哪幅图能更明显地看出第28届奥运会我国获得的金牌数?
(3)从哪幅图能看出第28届奥运会我国奖牌的分布情况?
2、师生共同小结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
二、合理选择适当的统计图
1、教科书第87页“练一练”。
让学生说一说选择某种统计图的理由,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每一种统计图的特点。
第(1)题反映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所以选择扇形统计图比较合适。
第(2)题反映的是喜欢各种课外活动的人数情况,选择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
第(3)题反映的是小学生身高的变化情况,所以选择折线统计图比较合适。
2、教科书第87页“实践活动”。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课题) 教科书第88-89页 《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2. 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教学难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区别。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一个人去找工作时,他一般最关注什么?
生:工资。
生:工作环境和待遇。
师:是呀,找工作时工资的多少往往是人们最关注的,李叔叔看到一份超市招聘广告上写着:本超市工作人员月平均工资1000元,现招收工作人员若干。李叔叔一看条件还不错,就去应聘。超市副经理拿出了超市工作人员的工资表。
某超市工作人员月工资表 单位:元
经
理 副
经
理 员工A 员工B 员工C 员工D 员工
E 员工
F 员工G 员工H 员工
I
月工资 3000 900 800 750 650 600 600 600 600 550
问题1(投影呈现)请大家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1)副经理说:月平均工资1000元,但大部分人的工资在1000元以下。广告是否符合实际?
(2)你有什么想法?
生:刚才我算了一下,这11个数的平均数是1000,所以月平均工资是1000元。
师:对,我们学过平均数的知识,平均数是1000元是没有错的。
生:不过,我还是认为存在欺骗性,因为两位经理的工资很高,而工作人员的工资都不到1000元。
师:你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看来这组的数据中,由于出现了两个很大的数据所以平均数1000不能反映真实超市工作人员的月工资水平,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数反映这个超市的工作人员的月工资比较合适呢?请大家观察这些数据的特点,然后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小组讨论。)
生1:我们小组讨论后认为用600元是比较好的,因为这里600元的人是最多的,有4个人。
生2:我认为650元比较合理,因为它正好是中间那个数。
生3:我们还认为可以把两个经理的工资去掉再求平均数。
师:大家分析的不错,很有自己的想法。除了平均数外,数学上还有两种统计表可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那就是中位数与众数。(板书)
师:按照你的理解能说说什么是中位数吗?
生1:中位数可能就是中间的那个数。
生2:我要补充一下,应该是按大小顺序排好后,中间的那个数。否则,如果把经理的3000元放在中间,就不行了。
师:对,中位数就是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中间位置的一个数。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呢?
生:650。
师:在这里,大家想一想,平均数1000元和中位数650元哪个数表示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更合适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用中位数更合适,两位经理的工资太高了,平均数太大。
师:对,平均数会因为一些特别偏大或特别偏小的数据的影响,不能很准确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而这种极端的数据对中位数没有影响。数据650处于中间,反映的是中等水平的工资,能表示这组数据的中等水平,李叔叔应当关心中位数。
师:大家再想一想,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众数?
生:众是多的意思,应该是出现最多的一个数。这里600出现4次,众数600元体现的是多数人的工资水平。李叔叔应该关心众数。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篇2:蛋白质含量(教科书第69页)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课题)
教学目标和要求 1.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理解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的必要性,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将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
教学重点 1. 能正确将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
2. 理解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1.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1.计算机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备注栏
一、 观察图,解决问题
让学生观察图,教师可展现出实际情境,然后鼓励学生说一说题目中所蕴涵的数学信息以及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二、 读题 分析
教师鼓励学生独立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教师板书)
250÷36%
三、 互相讨论 解决问题
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把百分数化
分数、小数”的问题
学生互相讨论,教师巡视参与个别讨论
学生汇报 教师电脑显示
把百分数化成小数时,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把百分数化成分数时,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授课教师:
教学过程 备注栏
25÷36%
=250×
=90(千克)
250÷36%
=250×0.36
=90(千克)
四、 练习
“试一试”第1、2题
引导学生选取合适的信息来解决问题,同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五、小结
让学生回忆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的方法
作业设计 课本第68页第3、4题
板书设计 蛋白质含量
25÷36%
=250×
=90(千克)
250÷36%
=250×0.36
=90(千克)
教学后记
篇3:教科书第90-91《练习七》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课题) 教科书第90-91 《练习七》
教学目标和要求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看懂统计图,体会统计图的特点以及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使学生在看懂统计图表、分析数据、简单推断的过程中体会数据统计的必要性,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1、教科书第90页第1题。
(1)学生理解题意,然后讨论:用什么统计图表示比较好?并说出理由。
(2)同桌合作,完成折线统计图。
(3)根据统计图,回答有关问题。
2、教科书第91第2题。
先让学生说出从图中得到的信息,再解决第(2)个问题。
3、教科书第91页第3题。
(1)让学生计算出每个店营业额的平均数。
(2)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应该关闭哪个店?”
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观点,但教师主要关注的是学生能否用数据有理有据地说明理由,而不必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评判。
4、教科书第91页第4题。
先让学生自己读图,再组织交流。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课题) 教科书第88-89页 《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2. 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教学难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区别。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一个人去找工作时,他一般最关注什么?
生:工资。
生:工作环境和待遇。
师:是呀,找工作时工资的多少往往是人们最关注的,李叔叔看到一份超市招聘广告上写着:本超市工作人员月平均工资1000元,现招收工作人员若干。李叔叔一看条件还不错,就去应聘。超市副经理拿出了超市工作人员的工资表。
某超市工作人员月工资表 单位:元
经
理 副
经
理 员工A 员工B 员工C 员工D 员工
E 员工
F 员工G 员工H 员工
I
月工资 3000 900 800 750 650 600 600 600 600 550
问题1(投影呈现)请大家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1)副经理说:月平均工资1000元,但大部分人的工资在1000元以下。广告是否符合实际?
(2)你有什么想法?
生:刚才我算了一下,这11个数的平均数是1000,所以月平均工资是1000元。
师:对,我们学过平均数的知识,平均数是1000元是没有错的。
生:不过,我还是认为存在欺骗性,因为两位经理的工资很高,而工作人员的工资都不到1000元。
师:你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看来这组的数据中,由于出现了两个很大的数据所以平均数1000不能反映真实超市工作人员的月工资水平,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数反映这个超市的工作人员的月工资比较合适呢?请大家观察这些数据的特点,然后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小组讨论。)
生1:我们小组讨论后认为用600元是比较好的,因为这里600元的人是最多的,有4个人。
生2:我认为650元比较合理,因为它正好是中间那个数。
生3:我们还认为可以把两个经理的工资去掉再求平均数。
师:大家分析的不错,很有自己的想法。除了平均数外,数学上还有两种统计表可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那就是中位数与众数。(板书)
师:按照你的理解能说说什么是中位数吗?
生1:中位数可能就是中间的那个数。
生2:我要补充一下,应该是按大小顺序排好后,中间的那个数。否则,如果把经理的3000元放在中间,就不行了。
师:对,中位数就是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中间位置的一个数。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呢?
生:650。
师:在这里,大家想一想,平均数1000元和中位数650元哪个数表示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更合适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用中位数更合适,两位经理的工资太高了,平均数太大。
师:对,平均数会因为一些特别偏大或特别偏小的数据的影响,不能很准确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而这种极端的数据对中位数没有影响。数据650处于中间,反映的是中等水平的工资,能表示这组数据的中等水平,李叔叔应当关心中位数。
师:大家再想一想,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众数?
生:众是多的意思,应该是出现最多的一个数。这里600出现4次,众数600元体现的是多数人的工资水平。李叔叔应该关心众数。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篇4:课奥运会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课题 练习七 教时 (50)
学 习
目 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看懂统计图,体会统计图的特点以及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使学生在看懂统计图表、分析数据、简单推断的过程中体会数据统计的必要性,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学 习
重 点 使学生在看懂统计图表、分析数据、简单推断的过程中体会数据统计的必要性,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过 程 与 方 法
教 师 活 动
1、教科书第90页第1题。
(1)学生理解题意,然后讨论:用什么统计图表示比较好?并说出理由。
(2)同桌合作,完成折线统计图。
(3)根据统计图,回答有关问题。
2、教科书第91第2题。
先让学生说出从图中得到的信息,再解决第(2)个问题。
3、教科书第91页第3题。
(1)让学生计算出每个店营业额的平均数。
(2)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应该关闭哪个店?”
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观点,但教师主要关注的是学生能否用数据有理有据地说明理由,而不必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评判。
4、教科书第91页第4题。
先让学生自己读图,再组织交流。
学 生 活 动
学生理解题意,然后讨论:用什么统计图表示比较好?并说出理由。
同桌合作,完成折线统计图。
根据统计图,回答有关问题。
学生说出从图中得到的信息,再解决第(2)个问题。
学生计算出每个店营业额的平均数。
学生讨论“你认为应该关闭哪个店?”
学生自己读图,再组织交流。
板书设计
练习七 教学反思
课题 教时
学 习
目 标
学 习
重 点
过 程 与 方 法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篇5:包装的学问(教科书第82页)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课题) 包装的学问(教科书第82页)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
2. 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教学重点 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
教学难点 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教学准备 计算机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备注栏
一、 创设情境 引出问题
1. 结合生活中有关包装的问题(电脑显示各种包装)
提问:
包装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如:节约 美观 便于携带等)
2.引导学生围绕节约展开讨论 引入教材中的问题
教师板书(包装的学问)
二.探索方法
1. 提问:两盒糖果有几种排列方式(三种)
2. 组织学生对三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
分组讨论 汇报结果
方案1的表面积:20×15×2+15×5×4+20×5×4=1300(平方厘米)
方案2的表面积:20×15×4+15×5×4+20×5×2=1700(平方厘米)
方案3的表面积:20×15×4+15×5×2+20×5×4=1750(平方厘米)
通过比较得出方案1最节约纸
授课教师:
教学过程 备注栏
三、 练习
a) 引导学生讨论 比较得出结果
b) 组织学生反思为什么方案1最节约纸
四、 教学“实践活动”
1.让学生明白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最节约地包装磁带)
必须先知道什么?(它的表面积)
2.分组讨论 罗列方法 完成课本中的表
五、 小结
你学到了包装的什么知识?
作业设计 教科书第83页第2题
板书设计 包装的学问
方案1的表面积:20×15×2+15×5×4+20×5×4=1300(平方厘米)
方案2的表面积:20×15×4+15×5×4+20×5×2=1700(平方厘米)
方案3的表面积:20×15×4+15×5×2+20×5×4=1750(平方厘米)
通过比较得出方案1最节约纸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课题) 教科书第84-85 《扇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和要求 1、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1、认识扇形统计图。
先出示“我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有宝塔各层的位置和面积,引导学生比较各类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和应占的比重。
再出示小丽一家三口一天各类食物摄入量的统计表。
(1)完成统计表。
师:请同学们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算一算每种食物摄入量占食物总摄入量的百分比。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
(2)运用统计图表示上表中的数据。
同时出示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引导学生读懂统计图,并在与条形统计图对比中,认识扇形统计图。
(3)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体会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不同特点与作用。
二、体会扇形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1、说一说:观察下面的统计图,说一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出示教科书第85页四幅扇形统计图。先让学生自己读图,再说一说,获得了哪些信息?明白了什么?有和想法或感受?
2、试一试:看图回答问题。
出示教科书第85页一年级和五年级两幅作息时间安排统计图。
第(1)题让学生读图后交流。
第(2)题引导学生用“24乘每部分所占的百分比”计算。
第(3)题引导学生利用量角器、直尺等工具,仿照上面的统计图,自己画一幅扇形统计图,并与同学交流。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篇6:与复习(第一课时)教科书第76页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课题 教时 (42)
学 习
目 标 1.通过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培养学生养成对所学知识及时思考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概括和整理能力。
学 习
重 点 提高学生的概括和整理能力。
过 程 与 方 法
教 师 活 动
一、指导整理
1.学“你学到了什么?”
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并用简单的语言对每个单元进行概括。
学生进行交流 然后汇报
教师鼓励学生富于个性的整理方式,并于全班讲评。
2.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指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
教师参与讨论
学生汇报,学生自评 通过交流从而解决问题。
二、指导练习
1.练一练
让学生自评
然后请学生自己出题进行练习
三、总结
教师请学生试着小结 相机补充
四、作业设计
教科书第77页3 4 5题 学 生 活 动
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并用简单的语言对每个单元进行概括。
学生进行交流 然后汇报
学生提出的问题,指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
学生汇报,学生自评 通过交流从而解决问题。
二、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77页1题
教师个别指导 全班讲评
2)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77页2题
让学生自评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教学反思
课题 整理与复习练习课 教时 (43)
学 习
目 标 3.整理与复习前面所学的内容。。
4.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学 习
重 点 百分数的应用
过 程 与 方 法
教 师 活 动
一、复习旧知 查漏补缺
针对学生的作业问题进行归纳
全班讲评
二、指导练习
2.练一练
1)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77页6题
先鼓励学生估计谁的体积大
然后进行计算 反馈讲评
2)让学生估计两个正方形体积相差多少? 然后进行计算
学生汇报 自评
3.教科书第77页7、8、9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进行解答
教师讲评
4.实践活动
指导学生进行调查,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注意让学生说出估算 培养估算意识的形成
强调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作业设计
教科书第77页10题
学 生 活 动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77页6题
先鼓励学生估计谁的体积大
然后进行计算 反馈
学生估计两个正方形体积相差多少? 然后进行计算
学生汇报 自评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进行解答
学生进行调查,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注意让学生说出估算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教学反思
课题 数学与购物(教科书第79页 教时 (44)
学 习
目 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并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发展估算意识。
2.体会解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 习
重 点 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发展估算意识。
过 程 与 方 法
教 师 活 动
一、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创设一家人去超市购物的情境
电脑课件提供所购物品种的价格表
1 提问:估计花了多少钱?
三、开发思维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合理策略,鼓励学生尝试说明估算的思路
四 练习
指导“试一试”
第1题
引导学生看懂情境,单价不到13元,2千克应不到26元,所以店主错了。
第二题
先让学生明白“八折”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对打折后的价格进行估算。
五 总结
作业设计
教科书第77页10题 学 生 活 动
二、思考交流
1.鼓励每一个学生独立思考,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2.小组讨论分析
让学生分组对各种策略加以比较与分析,体会几种策的特点
3.全班展开讨论
交流各种不同的策略,分析每一种策略的思路和适用性
让学生说说它们之间的联系
学生对打折后的价格进行估算。
板书设计
数学与购物
估计花了多少钱?
教学反思
课题 购物策略(教科书第81页) 教时 (45)
学 习
目 标 3.根据实际需要,对常见的几种优惠策略加以分析和比较
4.体会解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 习
重 点 对常见的几种优惠策略加以分析和比较
过 程 与 方 法
教 师 活 动
一、创设情境 引出问题
出示电脑课件 提供三种常见的优惠策略引出选择购物策略的问题教师板书(购物策略)
二、分析问题 各个突破
1.提问:说说各个商店优惠策略的含义
2.解决问题(1)
分组讨论 汇报结果 全班讲评
甲商店花2元 乙商店花2×0.9=1.8(元) 丙商店花2元,因此去乙商店较为合算
3.解决问题(2)
学生独立分析 然后学生汇报 教师点评
甲商店花10元 乙商店花12×0.9=10.8(元) 丙商店花12元,因此去甲商店较为合算
4.解决问题(3) (4)
全班交流 学生自评
3)甲商店花30元 乙商店花36×0.9=32.4(元) 丙商店花36×0.8=28.8(元),因此去丙商店较为合算
4)所买饮料已超过30元,因此去丙商店较为合算
三、巩固练习
四、总结
这节课你懂得了什么?
学 生 活 动
让学生理解题意
说说各个商店优惠策略的含义
分组讨论 汇报结果
学生独立分析 然后学生汇报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 个别指导
作业设计
教科书第77页10题
板书设计购物策略
甲商店花2元 乙商店花2×0.9=1.8(元) 丙商店花2元,因此去乙商店较为合算
甲商店花10元 乙商店花12×0.9=10.8(元) 丙商店花12元,因此去甲商店较为合算
教学反思
课题 包装的学问(教科书第82页) 教时 (46)
学 习
目 标 1.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
2.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学 习
重 点 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
过 程 与 方 法
教 师 活 动
一、创设情境 引出问题
1.结合生活中有关包装的问题(电脑显示各种包装) 提问: 包装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如:节约 美观 便于携带等)
2.引导学生围绕节约展开讨论 引入教材中的问题 教师板书(包装的学问)
二.探索方法
1.提问:两盒糖果有几种排列方式(三种)
2.组织学生对三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
分组讨论 汇报结果
方案1的表面积:20×15×2+15×5×4+20×5×4=1300(平方厘米)
方案2的表面积:20×15×4+15×5×4+20×5×2=1700(平方厘米)
方案3的表面积:20×15×4+15×5×2+20×5×4=1750(平方厘米)
通过比较得出方案1最节约纸
四、教学“实践活动”
1.让学生明白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最节约地包装磁带)
必须先知道什么?(它的表面积)
五、小结 你学到了包装的什么知识? 学 生 活 动
学生围绕节约展开讨论
学生对三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
分组讨论 汇报结果
三、练习
a)引导学生讨论 比较得出结果
b) 组织学生反思为什么方案1最节约纸
2.分组讨论 罗列方法 完成课本中的表
板书设计
包装的学问
方案1的表面积:20×15×2+15×5×4+20×5×4=1300(平方厘米)
方案2的表面积:20×15×4+15×5×4+20×5×2=1700(平方厘米) 教学反思
篇7:百分数练习课(教科书第73页,练习六)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课题)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正确地读写百分数能运用百分数表示事物。
2. 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问题
教学重点 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问题
教学难点 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组织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分数、百分数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备注栏
一、 复习旧知
让学生说说百分数的含义
二、 指导练习
1. 教科书第73页第3题
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最后全班讲评
2. 教科书第75页第8题
先让学生理解题意,明白“成活率”指的是成活的棵数与所有植树总棵树的百分几。
独立完成后,全班讲评
3.教科书第75页第10题
先让学生明白“优秀率”的含义,鼓励学生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4. 教科书第75页第11题
先看表,弄清题意,然后独立完成。
学生汇报 全班讲评
授课教师:
教学过程 备注栏
5. 教学“实践活动”
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交流,体会百分数、分数之间的联系。
然后鼓励学生分别总结生活中使用百分数和分数的例子,结合具体事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作业设计 教科书第73页第1、2题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课题) 整理与复习(第一课时)教科书第76页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通过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培养学生养成对所学知识及时思考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概括和整理能力。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的概括和整理能力。
教学难点 对所学知识及时思考和整理
教学准备 计算机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备注栏
一、指导整理
1. 学“你学到了什么?”
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并用简单的语言对每个单元进行概括。
学生进行交流 然后汇报
教师鼓励学生富于个性的整理方式,并于全班讲评。
2.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指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
教师参与讨论
学生汇报,学生自评 通过交流从而解决问题。
二、指导练习
1. 练一练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77页1题
教师个别指导 全班讲评
2)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77页2题
海口市第九小学 - 学年度第 二 学期
数 学 学科( 五 年级)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教学过程 备注栏
让学生自评
然后请学生自己出题进行练习
三、总结
教师请学生试着小结 相机补充
作业设计 教科书第77页3 4 5题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篇8:教科书第22-23页《练习二》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课题) 教科书第22-23页 《练习二》
教学目标和要求 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较熟练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1、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盒子和3个正方体的盒子;
2、每个学生准备3种不同长度的小棒若干根和橡皮泥。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 学 过 程
1、教科书第22页第1题。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带来的盒子,按要求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再量一量,最后计算出他的表面积。
2、教科书第22页第2、3题。
先让学生说说需要计算几个面的面积。
3、教科书第22页第4题。
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看看有几种堆法?那么,露在外面的面积有没有变化。
4、教科书第22页第5题。
让学生理解2个正方体重叠在一起,露在外面的面与原来的2个正方体相比减少了2个,所以是不相等的。
5、教科书第23页第6题。
6、教科书第23页第7题。
指导学生运用长方体棱长的特点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教科书第24页第8题。
让学生借助操作等手段帮助思考。
8、教科书第23页“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搭出各种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并与自己所想象的形状进行比较。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课题) 倒数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在计算、比较、观察,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
2, 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 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 理解“倒数”是不能孤立存在的。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备注栏
一, 教学过程
师:请同学们结合语文的学习,猜几个字,中国的汉字结构优美,有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如果把“杏”上下颠倒,变成什么字了?(呆)把“吴”字颠倒呢?(吞)。。。。。。那数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性呢?
师:事实上,一个数也可以倒过来变成另一个数,比如3/4倒过来变成了4/3,1/7倒过来变成7/1。
师:你能根据它的特性给它起个名字吗?(倒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倒数。(板书课题:倒数)
师: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第24页,在书上完成“算一算”,并认真观察思考,看你有什么发现。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总结几组算式的共同特点(乘积都是1),以及算式左边的两个乘数的关系(分子和分母互相颠倒),从而引出倒数的概念。
师:你怎样描述上面算式中两个乘数的关系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乘积是1 乘积是1
2/3*3/2=1 2*1/2=1
8/11*11/8=1 1/10*10=1`
7/9*9/7=1 7*1/7=1
6/5*5/6=1 1/5*5=1
分子和分母颠倒 分子和分母颠倒
师: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你能说出黑板上谁和谁互为倒数吗?还能举出其他例子来吗?(学生举例,教师板书:2/3和3/2互为倒数。。。。。。)
师:你们是怎么理解“互为”这两个字的?能否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学生举例,如互为朋友是指互相是朋友。。。。。。)
二, 试一试
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整数可以看作是分母为1的分数,1的倒数还是1。
三, 想一想
教师借助分数中分母不能为0,说明0没有倒数。
四, 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 P24 。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课题) 分数除法一(分数除以整数)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2, 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 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备注栏
一, 涂一涂,算一算
1, 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 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1)第1题让学生可以先用画图、分数的意义等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根据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4/7÷2。在画图、理解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生得出4/7÷2=2/7。因此,学生可能会得到“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除数得到商的分子”。
(2)鼓励学生探索第2题,联系分数乘法的意义,说明把4/7平均分3份,也就是求4/7的1/3,从而理解其基本算理。让学生在第1题的基础上来引导学生发现此时被除数的分子不能被除数整除,从而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一般方法,即用分数乘以除数的倒数。
二, 填一填,想一想
1, 变换探索的角度,呈现三组算式,让学生实际运用,再次验证一个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算理。2
2, 师导学生根据前面的三个活动,总结算法。3,
3, 让学生先列举出分数除法算式,并利用手中的学具具体地分一分,涂一涂,借助图形语言进行理解。
三, 试一试
练习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沟通起分数除法与分数乘法的联系。
四, 练一练
1,第26页第2,3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篇9:《信任》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理念:本课的教学设计以读为主,以读促思,以读解惑,设计了“初读-----略知文意,细读-----畅谈理解,精读------质疑问难,品读------升华情感”的阅读教学四步模式,以求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倡导学法指导,体会信任的重要性,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激活生活积累,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达到语文教学人文性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沁人心脾、馋涎欲滴”“小心翼翼”等词语的意思。
(2)熟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把握文章的思想主题,学习侧面描写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过程与方法
初读-----略知文意,细读-----畅谈理解
精读------质疑问难,品读------升华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读懂课文,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被信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知道公路边的告示不仅把人们引向桃林,采摘到丰富的果实,也使人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的喜悦。”
2. 学习侧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导语(略)
(二)板书课题
二、探究课文,理解感悟
(一)初读----略知文意
1.课件出示阅读指南
(1)读中注意“跳跃欢吠”“沁人心脾”“馋涎欲滴”“小心翼翼”这些词语在具体语境中出现的位置,在下文的学习中,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2)这篇课文的线索是什么?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思考阅读指南中的问题。
3. 根据阅读指南说说你对文章的初步理解。
(二)细读-----畅谈理解
1.女生齐读1---3自然段,说说你在这一部分内容中理解了什么?
(1)根据课堂生成,引道学生抓住指示游客进入桃园的告示牌这一线索来理解课文内容。
(2)桃园里“路边的大黄狗”“小屋旁的两条狗几只猫”,“根深叶茂的桃林”构成了怎样一副情景?
(3)读读“朋友,欢迎您!每篮桃子五元钱,尽管自己采,然后把钱放在箱子里。祝您愉快!”这句话,从这句话你感悟到了什么?
(4)课件出示桃园风光,辅助理解桃园主人对人由衷地信任使得他的桃园欣欣向荣的景象。
2.分角色朗读4----6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中你了解了什么?
(1)指导朗读人物对话,体会语言的幽默感。
(2)提示学生理解“跳跃欢吠”等几个词语的意思。
(3)找出描写我们采桃时心情喜悦的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
(4)直到这时桃林主人始终没有出现,但是我们却能感觉到桃林主人的存在,你觉得桃林主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学习侧面描写的写法。
(三)精读-----质疑问难
1.默读课文1----6自然段中你心中存有疑虑的句段,说说你的疑惑。
2.讨论解疑。
(四)品读------升华情感
全班齐读1----6自然段,体会桃园主人信人信己、热情好客的美好情感,采桃人被人信任的喜悦心情。
三、学法指导
1.探究学法。(课件出示学法)
2.根据学习1---6自然段的方法,合作学习7----9自然段。
3.反馈。重点理解“我不禁回头,久久地注视着那片果林,那间小屋,那张木桌和那道木栅栏-------一个朴实而又真诚的地方。”这句话蕴含的深意。
四、阅读拓展
1.说说你最近读的有关真诚与信任方面的文章,谈谈你读后的感悟。
2.推荐阅读冯骥才的《珍珠鸟》。
五、课堂总结
六、作业
读书笔记:读《信任》有感
板书设计
信 任
桃园:告示指路 猫狗看园
信赖,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采桃:桃子自采 自主付款
[《信任》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篇10:《活见鬼》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一、教材分析
文言文《活见鬼》是教材“破除迷信”单元板块中的第二篇课文。这篇文言文短小精悍、内容浅显、借小喻大、幽默风趣,共有三个层次:一是雨夜两人同行;二是互相怀疑,一人撩试后把“鬼”挤下了水;三是两个人相遇后相视而笑。因为人教课标版教材在此前没有出现过文言课文,学生是初次接触文言文。教学中,可借助教材的编排特点(即古文同译文一起出现),让学生借助译文疏通古文文意,在学习中对比文言与白话的区别。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为主导,激活学生的想象,实现多元对话,从而引领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增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会写“炊、趋、沾、踉、跄、愕”6个生字,了解这些字的意思。
2.引导学生初步感悟文言文和现代文语言的不同之处,对照白话文读懂文言文。领悟文言文语言的凝练,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体会文章的含义,得到不迷信鬼神,不疑神疑鬼的启示。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预习。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语境,体会文题。
齐读课题,体会题目的字面意思。
创设语境:“活见鬼”这句口头禅,在生活中不同情境下的使用。
过渡:其实啊,这三个字就出自一则小笑话,名字就是--活见鬼。
(二)初读疏通,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指名读文。
教师关注:本课的六个生字和多音字“撩”“亟”的读音。
(2)读出停顿。
课件出示:标注停顿的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同桌互读、指名读进行反馈。
2.借助译文,了解大意。
学生自主学习:借助书上的译文,了解文章大意。
过渡:文章的大意弄懂了,我们来个对读。我读白话文,你们对应读出文言文,可以吗?
(三)文白对读,品味文言。
师生对读,生生对读。
思考:通过白话文和文言文的对读,你们有什么发现?(语言简练)
过渡:没错,文言文的语言就是这样简洁、凝练!那就让我们一起有滋有味地读读这简洁、凝练的文字吧!
学生齐读
(四)深入研读,走进故事。
师:读得过瘾!我想问问:读这个笑话,什么地方让你觉得特别好笑?
学生批注:用横线画出文中可笑之处。
学生汇报。
1.品味:“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
指名读文,学生评价。
自由练读:关注关键词(亟、奔入、踉跄、号呼……)
指名读文,想象画面:第一个闯入者是什么样?(引导学生说一段话)
过渡:这第一个呀,还算说得过去,最逗的就是第二个闯入者,想象一下,他又是什么样儿呢?
想象画面:第二个闯入者的样子。
引读: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做糕的人刚刚起来就看到了这样的场景--指名读(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
引读:我们这些读者又是何等的幸运,在作者的文字间目睹了这样的画面--齐读(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
过渡:真是有意思。两个人都看到了对方的狼狈相,于是--(屏幕: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指名读(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指名读(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思考:两个人在大笑,难道他们仅仅在笑对方此时的狼狈吗?
过渡:孩子们,不急于回答,让我们先回顾一下这两个人的经历。
2.品味:“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
过渡:文中说那是一个怎样的天气?(值大雨)嗯,在这个鬼天气里,首先出场的是--(赴饮夜归者),雨中的他--(持盖自蔽)。此时,他看见--(一人立檐下),那人--(即投伞下同行)。
师:然而同行的夜归者与投伞者却只字未聊。下雨借伞同行,不语就不语吧,为何又说遇见了鬼呢?
指名读文
学生想象:走了那么久,对方却不说话,赴饮者心生疑虑,他在想--
学生想象:于是他用脚撩试对方,却没有碰着,心就开始慌了,他想--
师:小点声啊,别让鬼听到你的心里话呀!怎么办呀,还是先下手为强吧!于是,赴饮者--(奋力挤之桥下而趋)
引读:好一个赴饮者呀,居然把鬼挤下了桥--(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
引读:听他的朗读,我感受到了赴饮者的害怕,一起来--(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
师:好奇怪呀,二人同行,作者却只写了赴饮者,投伞下者又是怎样的呢?
(大屏幕:久之,不语,他在想--;对方以足撩之,他在想--;对方奋力挤之桥下,他在想--;当他从河水中挣扎上岸的时候,他在想--)
学生想象
师:你的想象力令我钦佩,我们不妨合作一下,我来叙述故事,请两名同学分别扮演赴饮夜归者和投伞下者的心里所想。
(配乐)(师:有赴饮夜归者,值大雨,持盖自蔽。见一人立檐下,即投伞下同行。久之,不语,赴饮夜归者想--学生甲;久之,不语,投伞下者想--学生乙。赴饮夜归者以足撩之,偶不相值,心想--学生甲;被对方以足撩之,虽偶不相值,但心想--学生乙;赴饮夜归者牙关一咬,奋力挤之桥下而趋,心想--;在河水中苦苦挣扎的投伞下者心想--)
小结:爽极了,掌声在哪里。我想问问,文章里到底有没有鬼?(没有)我说有,而且还同时存在两个,谁知道两个鬼藏在哪儿?(……)没错,两个人心中各藏有一个鬼。知道这是什么鬼吗?(……)是胆小鬼。
引读:正是因为有这一幕--(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才有了炊糕者晨起看到的场景--(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
引读:正是因为有这一幕--(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才有了令我们读者捧腹的画面--(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
思考:现在,谁来说说看,二人相识愕然,不觉大笑,仅仅是因为看到了对方的狼狈吗?
学生回答。
(五)深化主题,布置作业。
过渡:说的好!文章确实有趣,究竟是谁把这么有趣的文言文带给我们的呢?(冯梦龙),他除了带给我们笑声,还令我们明白了什么?
学生悟理,齐读全文。
师:回家后,你可以把这则笑话绘声绘色地讲给你的家人们听,因为正是有了它,才有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引读课题)
五、板书设计
活见鬼
赴饮者 投伞者
疑神疑鬼
[《活见鬼》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篇11:《活见鬼》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要点:
1、学习生字,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的大意;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读出古文的韵味,并感受文言文与现代文在表达上的不同;
3、思考两人为什么“相视愕然,不觉大笑”,从而得到的事不要疑神疑鬼,世上根本没有鬼的启示。
重难点:通过了解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全文大意,学会文言文译成现代文的方法。
一、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把字音读准确;
二、给下列字注音:
( ) ( ) ( ) ( )
撩 丞 踉 跄
三、对照译文,或查阅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赴饮4、愈益恐7、愕然
2、值5、丞8、踉跄而至
3、撩6、俄顷9、偶10、趋
四、同桌读一读,一个人读一句古文,一个人读一句译文,配合着读理解课文内容。
五、理解重点句子
1、“疑为鬼也”,为何“疑为鬼”?
2、“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为什么会这么做?
3、“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为什么二人目瞪口呆之后,又不觉大笑起来?
六、朗读全文,梳理总结
1、再次朗读
2、讨论:联系实际具体说说从这则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七、作业
1、把《活见鬼》这个帮事讲给他人听一听;
2、“活见鬼”这个词语现在人们也会用到,找一找,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这个词语?
[《活见鬼》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篇12:《活见鬼》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活见鬼》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文言文。文章主要写了一个雨夜,一个人持伞独行,有个在屋檐下避雨的人钻到自己的伞下一同走,也不说话,怀疑为鬼,走到桥上时,持伞人把另一人推下了水,然后跑了,到早起做糕的人家里,说自己遇到鬼了。过了一会儿,一个人浑身湿淋淋的也跑进来,说遇到鬼了。两人都说遇到鬼了,但互相看看大笑起来。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干什么事都不要疑神疑鬼的,世上是没有鬼的,要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否则会闹出笑话。
这篇小文章短小精悍,幽默风趣。共有三个层次:一是雨夜两人同行;二是互相怀疑,一人撩试后把“鬼”挤下了水;三是两个人相遇后相视笑了。两个人互相怀疑对方是鬼,闹出了笑话。
学情分析:
1、由于上学期学生接触过文言文并且本学期里一直在学习古文的《孝经》,因此,学生有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经验。
2、学生已具备的能力有:能流利的朗读现代文,能表达自己的见解;有独立学习及合作学习的习惯;掌握了一定的读书方法,如:使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等;能结合课文内容查阅有关资料。
设计思路:
1、采取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
2、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适当讲解。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
2、能正确断句,流利地朗读课文。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3、能根据现代文、工具书理解内容,在反复诵读中,能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
4、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不要疑神疑鬼的;世上是没有鬼的,要相信科学反对迷信。
教学重点:
学习文言文要能正确断句,流利地朗读。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1、学生能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能读懂全文。
2、理解两人为什么会“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确定目标
1、板书课题,读课题,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同学们,你认为鬼真的存在吗?可是,古代由于科学不发达,人们信神信鬼却是很普遍。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鬼的故事。(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把课题读两遍。
从字面上来理解,题目的意思是--(活人见到鬼了)
2、提出学习目标,教师归纳。
读了课题,同学们想学到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3、回顾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学习文言文,也是有方法的。还记得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吗?
老师小结:读古文的方法
(1)读:反复朗读,正确断句。强调:古代语言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多读几遍便能更加通顺。
(2)明:理解词语,揣摩句意。
①借助工具书理解了解词语的意思。自己翻译后,再与原文译文对比。
②借助课文译文理解内容。
(3)讲:连接句意,复述故事。
(4)思:深入探究,领悟道理。
(5)联:联系实际,谈论感受。
(6)诵:熟读成诵。
二、运用学法,自主学习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交流,导学释疑
1、检查学生自学生字的情况。
听写并解释其中的一些字义。【注意新字“亟奔其入”的“亟”的字音及字义】
2、检查学生朗读课文情况
抽读-范读-个别读-集体读
3、检查学生理解文句的情况。
同桌互讲-个别讲
四、在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当赴饮者和投伞下者在炊糕者家里相遇时“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现在老师就是炊糕者,你们就是赴饮者和投伞下者。对于你们二位的行为我有些疑惑。刚才你们还一个“告之遇鬼”,一个“呼号有鬼”,怎么突然都愕然地愣住了?
【指导学生从文章的第三、四句中的动词去感受赴饮者的心情。指导朗读】而投伞下者,文中却并没有直接描写,那你们能不能想象投伞下者的动作和心情?
小结:文言文用词精炼,但准确、精妙,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
2、为什么你们2人在目瞪口呆之后,又不觉大笑起来?
【一笑狼狈的样子,朗读5、6句;二笑自己的行为】
朗读课文再现情景。
小结:区区一百字的短文,冯梦龙就把因疑神疑鬼而把自己搞得狼狈不堪的两个人物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那我们能不能试着用讲故事的口吻来背背这篇文章呢?
生背诵《活见鬼》。
五、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活见鬼》这篇文言文是明朝的冯梦龙写的,关于冯梦龙,谁来介绍一下?
生介绍冯梦龙。
2、本文选自《古今谭概》,作者写作的目的是“疗腐”,你怎么理解“疗腐”这个词的?
3、在《活见鬼》中,作者想疗什么“腐”?你身边有没有这样因为疑神疑鬼而把自己搞得狼狈不堪的人和事?
4、你能用“活见鬼”说一句话吗?
(二)课外作业
练习1、拓展阅读
练习2、向自己周围的人讲述这个故事,并采访他们听后的体会。
附:板书设计
活见鬼
(明)冯梦龙
狼狈
赴饮者------投伞下者
互疑为鬼相信科学,反对迷信
相视愕然 不觉大笑
[《活见鬼》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篇13:与复习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课题 教时 (21)
学习
目标 主要内容:分数乘法,长方体(一)和分数除法,让学生通过本次活动,整理与复习,加深对前面两个单位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学习
重点 对已学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整理
将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和反思
过程与方法
一、整理知识
1、对第一单元进行简单的整理:先让学生说
学生自己整理在书要,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相同。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整理第二单元长方体
(1)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每条棱一样长
(2)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3)说一说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
3、整理第三单元的分数除法
让学生根据上两个单元整理的方法,进行整理的方法,进行整理,也可以采教师活动
用列表的形式对本单无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整理。
板书:分数除法
倒数的意义
除法的计算方法,分数除法的应用
二、提出问题尝试解决
根据学到的这三个单元的知识,你能提出什么数字问题,尝试解决,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将学生提出的所学内容有关题
板书在黑板上进行解决 学生活动
师板书:分数乘法
再在全班进行交流,指名说说“你学到了什么?”
(一) 与学生共同整理
师问-学生说-师再板书
学生整理完,进行汇报
学生根据前面三个单元的整理,提出问题。
然后根据提出的问题,独立解决后,再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一)
分数乘法长方体(一)分数除法
教学反思
课题 整理与复习(一) 教时 (22)
学习
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地产针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和反思。
2、指比较重要的或容易出错的,比较难理解的知识,用数字知识呈现出来。
学习
重点 对已学识进行整理
将现有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复习:
1、口算:
1/3×23/5×1/4
5/6÷43/7÷1/2
2、说倒数
1/9、86/117/32
3、计算
①2/7的1/2是多少?
②把5/6米绳子平均分成3段,每段多少米?
③把5/11千米的公路,每天修1/11千米,要修多少天?……
二、练习
1、练一练2、练一练2
这道题是复习分数乘法,要想知道买哪一种合算,打折后的价钱。
3、练一练3
复习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4、练一练4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
5、练一练5
①教动学生看懂图意
②分析图中的数量关系
③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学生活动
学生个别口答
说一说计算方法
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
1、学生独立解决。
2、说一说做这题时应注意什么?
①学生独立计算。
②集体反馈。
①分清长、宽、高。
②学生独立解决。
③集体反馈。
①学生尝试画图。
6、练一练6
①教动学生理解题意
②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③学生独立解题
7、练一练8
①引导学生分析题中蕴涵的信息,选择其中有用的信息
②独立解决问题。
③集体反馈。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一)
分数乘法长方体分数除法
正方体
教学反思
通过学生提出疑惑的问题或进一步想要解决问题,与同学共同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将比较重要的或容易出错的形式呈现出来,并在班级交流。
篇14:体积单位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课题 教时 (25)
学 习
目 标 1、认识体积、容积单位(米3,分米3,厘米3、升、毫升)
2、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米3,分米3,厘米3、升、毫升的实际意义,发展空间观念。
学 习
重 点 认识体积、容积单位。
感受体积、容积实际意义。
过 程 与 方 法
教 师 活 动
一、认一认
1、学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画出1厘米长线段和1厘米2的正方形积单位。
2、认识体积单位出示1 cm2和1dm2的模型。
问:怎样的正方体是1cm3?1dm3?
3、体积单位还有哪些呢?
厘米3、分米3、米3。
二、做一做
1、 用橡皮泥或其他物品切出体积是1cm3的正方体若干个。
2、 再用1dm3的画龙点睛方体若个拼出2cm3、5cm3、10cm3
三、说一说
四、试一试
1、介绍容积单位,容器内盛放液体的量一般用升(L)毫升(ml )作单位。
2、1分米3的正方体,可以容纳1升的液体。
1升=1分米3、1L=1dm3
五、量一量
1、用滴管测量1毫升的水大约有几滴。
2、1小水大约有多少毫升? 学 生 活 动
学生观察后,认出1cm是长度单位。
1cm2是面积单位。
学生观察两个正方体,小的是校长为1cm的是1cm3 的正方体,大的校长是1dm的是1dm3的正方体。
组织学生开展操作活动。
学生动手切出若干个1cm3的正方体,拼一拼、说一说。
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打开书。观察容器是分别装有多少容积的液体。
说一说:“哪种物体的体积,容积大约是1升?”
学生可以动手实验。
板书设计
1cm
(长度单位) 1cm2(面积单位) 1 cm3(体积单位) 教学反思
课题 长方体的体积 教时 (26)
学 习
目 标 1、结合具体情况和实践活动,操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2、在观察、操作、操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学 习
重 点 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过 程 与 方 法
教 师 活 动
一、导入:
1、出示长方体
提问:长方形的面积和长和宽有关,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
二、做一做
1、用相同的小正方体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记录它们的长、宽、高并完成下表( )
2、说一说:
学生反馈自己的数据,教师带领导学生逐一对数据进行分析
三、说一说
1、引导学生分板数据
2、得出长方体体积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 = a ×b×h
四、算一算
1、测量自己的铅笔盒,找出长、宽、高
2、计算铅盒的体积 学 生 活 动
引发学生进行思考,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
1、 学生进行思考。
○1学生体会“长、宽相高的时候,越高体积会怎样?”
○2体会“长、高相等时候,越宽,体积会怎样?”
○3体会“宽、高相等的时候,越长,体积会有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数据,观察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3、集体进行反馈,说一说
自己的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 长方体体积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V = abh
底面积 × 高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 = s h
教学反思
篇15:和复习(2)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四则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能够正确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 能正确的确定方法使计算简便。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指名口算。
4.6+8.2= 3.2x200= 432-25-75=
10-6.9= 4.2÷0.6= 1.3×0.4+0.3×13=
58+36= 1.08×0.5= 0.8÷0.16=
二、复习解答应用题。
1、做58页第7题。
让学生在课前完成调查,再把调查结果课内交流。
1、 做58页第9题。
让学生用一周的时间完成。学生完成后选择适当的机会组织交流。
三、评价与反思
围绕三个方面的评价指标回忆相关的学习过程。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第五单元:加与减(二)3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

【教科书第86-87《奥运会》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锦集15篇)】相关文章:
2022年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022-12-08
教科书第22-23页《练习二》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2023-02-22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023-07-16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2024-04-20
平移与旋转/练习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2023-10-30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023-05-10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第四单元《交通连着千万家》2022-05-07
数字编码 教案教学设计(北京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2024-04-02
人美课标版八年级下册美术教案2022-05-06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课教案2022-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