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在哪里(S版 三年级上册教学课件)(精选12篇)由网友“章赳赳”投稿提供,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空气在哪里(S版 三年级上册教学课件),希望大家喜欢!
篇1:空气在哪里(S版 三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简介: ppt制作 共14张PPT,看不到,摸不到, 没颜色,没味道, 生命世界当个宝,一时一刻少不了。
. 上传者:zcb
相关课件:篇2:《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 (S版三年级上册)
《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及经历为基础,让学生先动脑再动手,带着思考去亲历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探究。并在亲历探究过程中充分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无限魅力。长此以往反复训练,学生的科学素养将得以培养。
关键词:先动脑再动手 亲历探究 学会探究 培养素养
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三上)《看不见的空气》单元的第一课。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找空气。希望学生借助日常生活中有关空气存在的经验猜测空气是普遍存在的。第二部分:实验验证空气的存在。通过对几种不同类型的物体进行实验,从看到、听到、摸到、感觉到空气来确定空气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是无处不在。通过这两部分的学习,在大胆猜测和亲历探究过程中,学会用多种感官来感知空气,进一步认识空气的存在,为认识空气的性质打好基础。
设计理念:
1、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及经历为基础
学生在生活中对空气存在的经验是学习本课的重要教学资源。教师在课题的引出,空气的寻找都可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科学就在身边,只要认真观察思考就能有所发现”这一思想的认同与接受,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推动教学过程的深入展开。
2、让学生在亲历活动中充分体验或感悟
空气的存在对学生来说是熟悉的但究竟怎样用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怎样正确地进行科学探究,对于三年级才刚接触科学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搀扶下逐渐地放开,先大胆猜测空气的存在再动脑设计实验方案,预测实验可能产生的现象,然后思考着去进行亲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会正确的探究方法。通过先动脑想再动手做,动口说,多方位强化学生对空气存在的体验与感悟,增进对空气存在的认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体会探究空气无处不在的乐趣,并意识到科学探究的无限魅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测,并引导学生利用提供的材料进行实验设计,能正确地操作,能根据事实进行分析、推导、探索、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3、科学知识:通过寻找空气,并利用多种感官来感知空气无处不在。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粉笔、砖块、风车、试剂瓶、塑料瓶、塑料袋、脸盆、气球、水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谜: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我们大家离不了。
2、配乐朗诵。(录音):"如果没有你,风车怎能轻盈地转动,如果没有你,皮球怎能高高地弹起……"让学生猜猜诗中的你是谁?
3、讨论:虽然到处都有你,却为何找不到你的足迹"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随机揭示课题:看不见的空气)
4、谈话:虽然到处都有空气,可我们却看不到它。要想认识空气,首先要做什么事?(寻找空气)
二、学习新课:
1、看一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哪些材料?
2、猜一猜。(板书:空气在哪里)
(1)桌上的材料中哪一些存在着空气?
(2)我们的周围哪些地方有空气存在?
(3)大自然中呢?
(学生利用自己的经验进行大胆的猜测,教师随机板书,猜一猜:粉笔、瓶中、教室里、砖块……)
3、谈话:同学们大胆地猜测了空气可能存在的地方,说明了我们生活在空气的世界里。猜测只是一种假想,不能让人确信,那么怎样才能证明你的猜测是否正确呢?(实验)
4、讨论并汇报:做实验时要注意什么?
5、谈话:做实验时除了注意安全、有序、认真、仔细观察外,最重要的是怎样设计实验方案,并预测可能出现的现象。下面各小组先讨论一下,利用桌上的材料怎样才能让大家看到、听到、摸到、感觉到空气存在哪里,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6、汇报讨论结果(估计学生可能会有以下方法:分别把砖块、粉笔、放入水中有气泡冒出,把瓶口放入水中:直放没有气泡,斜放有气泡。把塑料袋向空中甩一甩就把空气装入袋中,然后可以捏、可以挤、可以拍……风车的转动也能感受到周围空气的存在……学生汇报时,教师有意识地分成看到、摸到、听到、感受到的几个层次让学生汇报。并板书范例如下有助于学生学会记录:
粉笔放入水中 有气泡冒出 粉笔中有空气)
7、实验:每个小组根据你们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并注意观察记录。
8、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汇报时注意与预测的现象比较是否相符合,以培养学生大胆猜测的学习方法,同时注意特别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边汇报边演示,以便其他小组也受到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9、讨论:以上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10、小结:通过以上实验说明了空气无处不在。(板书:空气无处不在)。
1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三、课外延伸:
1、"风车有了空气就能轻盈地转动"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2、"瓶口直立放入水中没有气泡冒出"你认为这是为什么?你能设计实验来证明吗?
3、诗中的"如果没有你,皮球怎能高高地弹起",你又如何去探究这里面的奥秘呢?
[《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 (S版三年级上册)]
篇3:《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 (S版三年级上册)
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来确定的:
1、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自主设计简单试验;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空气存在的验证实验,并进行记录;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能对空气提出想知道的问题;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可以更好的完成认知。
3、知道我们周围存在空气,能用一定的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教材分析:
《空气在哪里》一课是《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的起始课,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但空气这些性质不能直接用眼睛观察到。虽然学生知道有空气这么一种物质,但对空气的认识却是非常肤浅的,尤其是对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都存在的现实缺乏认识,缺少生动具体的实际感受。本课通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实验、游戏活动,让学生能用眼看到、用耳听到、用手感觉到空气的存在,以事实证明空气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与学的活动过程,我将分成三个大的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境激趣 以疑启思
创设情境使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迅速将注意力和思维调整到最佳状态。
因此开课伊始,我以谜语的形式引发学生注意到“空气”,并揭示课题《空气在那里》。
第二环节:科学引导 自行探究
第一个层次:找空气
教师直接开门见山提出问题:空气在哪里?启发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一切材料,如书本、纸片、塑料袋、杯子、气球等进行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奇思妙想。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
第二个层次:空气有重量吗?
既然空气作为一种物质存在我们周围,那么空气是不是也有重量?这一个活动的设计按照提出问题--猜想预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启发学生小组合作,自行想办法解决问题,自主选择自己需要的实验材料,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证明空气是否有重量。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空气的性质。
第三个层次:自由活动
通过“我们怎样知道瓶子里有没有空气”和“空气能从一个杯子跑到另一个杯子里吗”这两个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空气的存在。这个环节通过自由活动的设计、展开探究,充分体现学生活动的自主性。
第三个环节:拓展实践 发展能力
启发并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一步研究,是本课的延伸,从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本文来自青岛太平路小学 www.tp.qdedu.net,请注明出处!
[《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 (S版三年级上册)]
篇4:《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 (S版三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初步了解空气的特点和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会认五个生字。
教学重点:
自主学习、探究,了解空气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了解空气在我们身边的各个地方,植物、动物的离不开空气。
教学准备:
课件或录象(出现空气在水中、在空中、在物体中、在身体中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
前几课我们学习的都是关于科学的课文,了解了电脑棋手、认识了茅以生,知道了达尔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略读课文。
板书课题:空气在哪里
二、读课题,质疑:
齐读课题:注意“哪”字的读音:
板书:那、哪,进行区分。
再读课题:注意语气,质疑:什么句?为什么没有标点?
使学生了解文章题目不加标题的常识。
三、自由读课文
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检查。
3.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题目中的问题是谁提出来的?
4.熟读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
课件出示:
小猴在哪里找空气?找到了吗?它知道了什么?
5.自学感悟。
四、交流汇报:
1.小组交流。
2.合作填写表格:
空气所在肺里
作用供氧气
3.总结:空气究竟在哪里?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1.自愿结合,人数、形式自选。
2.练习朗读。
3.汇报、评议。
六、布置作业:从下列作业中任选一项。
1.调查、了解空气在什么地方?有什么作用?
2.续写课文。
3.设计关于空气的手抄报。
[《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 (S版三年级上册)]
篇5:《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 (S版三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初步了解空气的特点和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会认五个生字。
教学重点:
自主学习、探究,了解空气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了解空气在我们身边的各个地方,植物、动物的离不开空气。
教学准备:
气球、课件、展示台。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瞧,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五颜六色的气球)
问:气球为什么会鼓鼓的呢?(学生回答)师把里面的空气放掉,再问:空气跑到哪里去了?(生回答)
2、引入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空气在哪里》。(板书课题)
二、自学课文。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画出文中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读音。
2、学生自学。
3、反馈:课件出示词语花园,指名认读词语。
4、再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大意是什么?
5、课件出示: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小猴子和空气玩游戏,空气一直躲,小猴子一直,最后小猴子明白了。
(指名回答后,补充完整,全班齐读。)
三、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过渡:同学们自学得很不错,接下来,就要看我们合作精神怎么样了!比一比,看哪个合作小组最先完成学习任务。
1.出示合作要求。
课件:1)自己读课文,用横线画出小猴子找空气,知道了空气在哪里。用波浪线画出空气的作用,小组内汇报。
2)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3)选出你喜欢的一组对话在小组内进行分角色表演读。
2. 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合作完成任务。
3. 集体汇报。(结合学生汇报的顺序相机教学)
空气在小猴子的肺里
1)你们是在第几自然段找到的?空气自己是怎么说的呢?
2)我们的肺里有空气吗?试一试就知道了!把鼻子捂住,屏住呼吸,有什么感觉?
3)空气有什么作用?
空气在皮球里
1)你在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找到的?空气说什么?
2)空气的作用是什么?
空气在墨水里
1)哪几个自然段写的?和你平常发现的一样吗?
2)这里,空气的作用是什么?
空气在汽车轮胎里
1)出示课件:汽车在行驶。
2)齐读空气说的话。
3)它的作用是什么?
空气在水里
1)课件出示:鱼儿在水中快活地游来游去。
2)你看到了什么?这关空气什么事呢?
3)自豪地读读空气说的话。(课件出示空气说的话。)
空气在火里
1)气还有什么作用?读读空气说的话。
2)你能用什么方法证明空气能帮助火燃烧呢?
空气在田野里
1)空气还在哪里?它又是怎样介绍自己的?
2)谁来用“有了我……才能”改改空气说的话?
大家学得真好!老师还有个疑问:风是怎样形成的?(用书上的句子回答。)
4、分组完成下列表格,并选择你喜欢的一组对话练习分角色表演读。
空气在哪里
空气有什么作用
5、展示汇报。
1)展示台展示学生完成的表格,集体订正。
2)指名分角色表演读,比比谁读得好。
四、拓展练习。
1、课件出示:
(1)、我是小小科学家。
1)你还发现空气在哪里?有什么作用?(绘制表格完成。)
2)设计一个小实验,证明空气在哪里。
(2)、我是小作家。
我会续写课文。
2、选择你喜欢的一组作业,可以自己一个人完成,也可以与好朋友一起完成。
3、汇报,做得好的给予奖励。
五、总结下课。
1、学习了本课,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2、师总结:这神奇的空气就在我们周围,我们就生活在空气中,时时刻刻都在呼吸着空气,为了我们的健康,我们大家都来保护环境,让空气永远新鲜吧!
板书设计:
12、空气在哪里
在我们周围
我们生活在空气里 真神奇
时刻呼吸着空气
[《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 (S版三年级上册)]
篇6:《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 (S版三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自主设计简单实验;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空气存在的验证实验,并进行记录;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能针对空气提出想知道的问题;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通过合作交流可以提出更好的完成认知、
3、知道我们周围存在空气,能用一定的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并探究空气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
研究空气的性质。
教学难点:
研究空气有重量,能占据一定的空间。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水槽、纸团、玻璃杯、天平。
2、学生准备:气球、砖块、空瓶子、方便袋、粉笔、2个完全相同的杯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把纸团放入杯子里,再杯口朝下竖直放入水中,让学生猜一猜,纸团会不会湿?
(1)学生猜测。
(2)教师动手做一做,验证猜测。
(3)让学生解释为什么纸团不会湿?
2、揭示课题;
除了杯子里有空气,哪里还有空气?今天我们就一起找一找“空气在哪里”。
二、研究新知
1、找空气
(1)介绍实验材料;
(2)各组领取实验材料;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4)实验结束,各组整理实验材料;
(5)学生汇报:让学生代表小组说一说在哪里找到了空气,并演示找到的方法。
(6)课堂小结:
教师问: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空气在哪里?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空气无处不在。
教师小结;空气无处不在,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那通过你们的观察,你认为空气是什么养的物体?
2、研究空气的性质
(1)学生猜测;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a.谁来说怎样捕捉一部分空气?
b.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研究呢?
(1)学生分组研究空气的基本性质,并把发现填写在实验记录表中;
(2)实验结束,让学生汇报研究结果,教师随机板书:
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
能流动
占据一定的空气
透明的
(3)探究空气是否有重量,
a.学生猜测;
b.分组交流研究方法;
c.通过演示实验,验证猜想。
教师板书:空气有重量。
(4)
课堂小结:空气的基本性质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能流动的,占有一定空间,有一定重量的气体。
3、比较空气的基本性质与水的基本性质
三、自由活动
让学生想办法使空气从一个杯子里跑到另一个杯子里
1、分组交流;
2、全班交流;
3、学生动手实验。
四、课外拓展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水里面是否有空气,其它星球上是否有空气。
板书设计:
空气在哪里
没有颜色
没有味道
没有气味
空气无处不在 透明的
能流动的
占据一定空间
有重量
[《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 (S版三年级上册)]
篇7:《春天在哪里》教学设计 (S版三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找春天”的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自然科学知识,多角度欣赏、体验春天的美丽,并能用不同的方式赞美春天。
2、知道礼貌是春风,友爱是阳光,生活中也有春天;学习在生活中讲究礼貌,与他人相互关心,相互帮助。
过程与方法:
1、鼓励学生走到郊外,用眼睛寻找自然界的春天;用心灵感受生活,用语言描述生活中的春天。
2、用乐曲歌唱春天,在大自然中与春天亲密接触,在生活中留住春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欣赏春天的景色,在充满生机的大好春色中,学生抒发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从而去感受自然的美和人与人之间春天般的关爱。
二、教学重、难点:
感受到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讲究礼貌、相互关爱的快乐。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多角度欣赏、体验自然界春天的美丽,并能用不同的方式赞美春天。
活动过程:
一、感受自然界春天的美丽
活动一:欣赏歌曲设疑入题
1、师扮演小燕子边唱“小燕子”歌曲边做动作。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提问:小朋友,你们知道我是谁呀?你们知道我怎么会到这里来呢?
2、学生交流。
3、是啊!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悄悄地来到我们的身边,可是春天到底在那里呢?(板书:春天在哪里?)让我们到下面的录像里去找一找吧。
活动二:观看媒体寻找春天
1、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可以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2、谁能告诉大家春天在哪里呀?(师把桃花发到谁手里就由谁讲)
活动三:交流展示分享成果
1、其实,春天就在小朋友的眼睛里,老师让你们利用休息的时间去找了春天,你们也一定找到春天了吧?说给大家听听吧!(检查学生的观察记录。---月---日,柳枝长出了新芽。)
2、学生交流和展示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春天,感受春天的美丽。
活动四:小组合作改编歌曲
1、春天就是这样生机勃勃,让人心旷神怡,来!我们为她编首歌吧。
2、出示: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这里有( )呀,这里有,还有那()。
3、学生分组商量,根据自己看到的春天情景填词后交流。
4、师生一起唱自编的歌曲。
(师:小朋友们编得好极了,把春天的美丽,春天勃勃的生机表达得淋漓尽致,太让我激动了,我真想唱一首歌啊!出示:《春天在哪里》歌曲,会唱吗?让我们一起唱起来,跳起来吧!)
二、赞美自然界美丽的春天
活动一:讨论交流归纳总结
1、我们找了半天的春天,小朋友们,春天到底是什么样的呀?
2、让学生讨论总结。
活动二:实践操作赞美春天
1、学生分组用不同的方式赞美春天。
2、小结:春天是个如诗如画的季节,春天是个万物苏醒的季节,春天充满了勃勃的生机,春天让我们精神焕发,小朋友们愿不愿意跟着燕子姐姐再去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随着音乐结束课堂教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懂得礼貌是春风,友爱是阳光,生活中也有春天;学习在生活中讲究礼貌,与他人相互关心,相互帮助。
活动过程:
一、回顾自然界春天的美丽
1、上一节课小朋友从各自的眼睛里找到了春天,并把它编了一首歌,现在请小朋友再一次感受一下春天的美丽,来唱一唱自己编的歌吧。
2、学生唱自编的歌曲《春天在哪里》。
二、感受生活中春天的温暖
活动一:观看录像寻找生活中的春天
1、春天来了,大地一片桃红柳绿,小动物们也纷纷出来感受着美好的春天,因为春天给大家带来了温暖。你们知道吗?在我们人与人交往中也有春天,这个春天会让人更加温暖。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的一段录像中就有一个这样的春天,你们仔细看,找一找录像里的那些大哥哥、大姐姐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
2、学生观看录像。
3、教师示范交流录像中的春天,学生讨论交流。
4、小结:是呀,桃红柳绿是春天,礼貌友爱也是春天。老师要送你一句话:礼貌是春天,友谊是阳光,春天就在我们生活中。
活动二:判断辨别巩固认识
1、出示学生之间相处的事例。
2、学生进行判断,并用表演的形式演一演。
3、拓展:学生表演自己生活中曾有的文明相处、互相帮助的事例。
三、留住生活中美好的春天
活动一:讨论交流归纳总结
1、小朋友想把这美丽、温暖的春天留住吗?那你准备怎么做?讨论一下碰到这些情况你会怎么做?[出示:见面要说(“你好”);分别要说(“再见”);别人有难(多帮助);受人帮助(要谢谢);无意伤人说(“对不起”);宽容他人说(“没关系”);尊重他人常说(“请”)]
2、小组讨论并交流。
3、齐读板书。
活动二:体验感悟加深认识
1、生活中的这个春天让人感到温暖,感到快乐。来,快让我们画画这朵春天里最美的花。
2、学生描画,画出心中最美丽的花朵。
3、把花朵送给帮助过自己的同学或最好的朋友,说出送花原因并会使用礼貌用语。
活动三:学唱歌曲感悟提升
1、自然界的春天是美丽,但这美丽的情景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只有生活中的春天才会永远让人温暖,今后只要我们在生活中讲究礼貌,与他人互相关心,相互帮助,那么春天就会留在这里。
2、表演唱《春天在这里》
3、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在生活中也有春天,春天就在我们中间。老师相信大家在找到春天的同时,更会找到生活的快乐。
[《春天在哪里》教学设计 (S版三年级上册)]
篇8:三年级《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
题目:空气的存在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出自北京教育出版社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课时。
空气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及其他气体和杂质组成。作为气体的典型代表,空气无气味,无味道、透明,而且无固定形状和体积,密度很小,同时,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学生对空气的原有认识相对较少,为此,让学生借助媒介如水、塑料袋、纸条、气球,用手、眼、鼻、耳等感觉器官进行观察,证明空气的存在,在此基础上认识空气的特点。
小学三年级学生的科学探究主要以系统的观察为基础。而对于我们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观察对象应该有以下特点:相对静止,比较便于观察;生活中常见,经常观察能够发现一些平常未能发现的秘密。选择这样的观察对象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作为《科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来说,把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全册是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教材充分地考虑了学生观察能力有步骤,有计划的发展,并要求学生进行连续性的观察和测量,体验观察的多样性。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1、认知起点:《科学》课中的实验活动是孩子们很喜欢的一项活动,他们对科学实验充满了好奇。他们通过三年级三个单元的科学学习也已有一定的观察实验能力,但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的能力还比较薄弱。而有一部分学生的课外知识储备非常丰富,知道许多相关的科学知识。但总的来说,学生以前的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开展的次数比较少,怎样进行有效探究是迫切的问题。
2、儿童心理分析:三年级孩子面对新知识的态度是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对科学概念主要是建立在直接经验基础上的,经常会自发地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或现象产生兴趣或疑问,从而引发其探究的需求和愿望,这是儿童学习的内在动机,也是科学教育的基础。另外,三年级学生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经验、观点;通过互动、交流、讨论、甚至辩论加深对科学概念或原理的理解。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设计思想:
1、以旧带新,在学生原有的的'生活经验、经历基础上,设计与课题直接关联的实验活动。
学生在生活中对空气存在的经验是学习本课的重要教学资源,将是在课题的引出,空气的寻找都可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这不仅仅有助于学生对“科学就在身边,只要认真观察思考就能有所发现”这一思想的认同与接受,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推动教学过程的深入展开。
2、手脑并用,让学生在亲历活动中充分体验和感悟。
科学课的教学强调动手,更强调动脑。在引导学生活动时,始终不能忽视学生的思考活动。在各层次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始终要让学生伴随着思维的参与。随着学生所获得的事实的增多,希望学生的思考也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有深度。本课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借助所观察到的现象来分析空气的性质,并要求他们用文字的方式体现出来,这样才能很好的使学生保持思维与活动同在,否则活动会仅停留在“玩”的层面。
空气的存在对学生来说是熟悉的,但究竟怎样用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怎样正确的进行科学探究,对于三年级才刚接触科学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搀扶下逐渐放开,先大胆猜测空气的存在再动脑筋设计实验方案,预测实验能产生的现象,然后思考着去进行亲历实验的过程,学会正确的探究方法,通过先动脑筋想再动手做,动口说,多方位强化学生对空气存在的体验与感悟,增进对空气存在的认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3、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探究式科学教育》中提出:在成人适当的帮助下,儿童常常可以完成他独自无法完成的任务。所以教师要经常根据儿童的水平,提供灵活的脚手架来帮助儿童。学生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主体,教师要扮演学生探究过程中的一个引领者和促进者,也就是说教师要为探究活动的有效进行提供必要的引导和帮助,但不是“告诉”更不能“替代”。所以教师为学生搭建的“脚手架”,不仅是连接探究全过程的支点,更是学生有效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保证。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方面: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
2、能力、方法方面
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选择材料,设计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流动以及空气占据着空间。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
难点: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与合作,对实验结果进行正确的描述。
教具准备:
香水、透明塑料袋、乒乓球、水槽、玻璃杯、塑料杯、吸管、粉笔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魔术导入
1、教师出示装有水的水槽、玻璃杯和一个乒乓球
猜测: 将乒乓球放水槽中会怎样?用玻璃杯罩着乒乓球竖直倒扣在水槽中,乒乓球会在玻璃杯什么位置?(教师演示)
提问:为什么会这样?
将玻璃杯换成软塑料杯重复上面实验,看结果!(教师演示)
提问:这又是为什么呢?
出示玻璃杯和软塑料杯的底部给学生看(一个有孔一个没有)
二、探究空气在哪里
1、空气在哪里呢你知道么?(学生自由发言)
2、感受空气
你看得到空气么?同学们睁大眼睛看一看,空气是什么颜色?用鼻子闻一闻,空气是什么气味?用舌头尝一尝,空气是什么味道?我们大家中间都隔着一层空气,可是我们却能互相看见,这说明空气还具有什么特点?
3、结论:我们的四周都是空气,空气是无所不在的。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它就存在于我们身边。
三、空气存在吗
1、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大家都认为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但是空气看不到摸不着,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大家看到空气的存在呢?
2、师:可以利用你们带来的工具(透明塑料袋、玻璃杯、吸管、粉笔等)思考看看。
老师这里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一个装着水的水槽,或许能帮助大家证明空气确实存在。
请大家四人一小组分组讨论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每人选择自己方法向另外三人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组员认真听讲解,请注意观察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及实验的结果。
(设想学生可能想到的实验有以下几种,教师可适当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予点拔。
①用透明塑料袋装空气,使空气鼓起来。②用吸管往水里吹气。③把玻璃杯倒扣水中。④把粉笔放水中??)
3、汇报交流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结果,说明是什么事实证明空气确实存在。(适时渗透“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但并不是不存在”这一科学观念,并请学生试着举例。)
4、空气占有空间
为什么玻璃杯扣水中杯里没有水进入?
实验:怎样让杯子里的纸团不湿?
5、空气的流动
①师:空气能流动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可在进行到这环节时悄悄把花露水洒到讲台桌下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②思考: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让周围的人感受到空气的流动?
四、总结与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知道有关空气的哪些知识?
1、还有哪些有关空气的问题你想再去探究呢?
篇9:三年级《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
空气在哪里教案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认识空气
1、师:同学们,今天的科学课,我给大家带来一份礼物。(拿出事先准备的一只大的空盒子,放在讲台上。)
2、师:在把礼物送给大家之前,我想问一下,你有什么办法能知道箱子里是什么?
生1:用眼睛看一看。
生2:用手摸一摸。
生3、用鼻子闻一闻。
生4、用嘴巴尝一尝。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谁愿意上来观察?我还有个要求,观察时,只可以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不能直接说出礼物的名称。 生:没有颜色、透明;没有味道;没有气味;没有声音;没有感觉?? 随机板书学生的感受,比如:(看)没有颜色、透明,(尝)没有味道,(闻)没有气味,(听)没有声音,(摸)没有感觉??)
3、师:根据刚才的观察记录,大家能猜测出老师的礼物是什么吗? (预设:生:水。师:那么让我们听听水的声音,你来摇一摇。没有声音。那是什么?)
生:空气。
4、师:对,箱子里的礼物就是空气,这可是非常珍贵的礼物。为什么说空气非常珍贵呢?谁愿意帮助老师向大家解释一下?
生1:可以让我们自由呼吸。生2:空气可以让皮球跳得老高。 生3:可以帮助燃烧。 生4:可以形成风。 ??
5、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玩一玩(研究一下)空气。(板书:空气)
【设计意图:通过“送礼物”这一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人人经历捕捉空气、运用感官感觉空气的过程。学生通过交流,通过自己的手、眼、耳、鼻、皮肤等多种感官,充分感知到空气的存在,空气就在我们身边,也感知到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为本课下面的探
究活动及以后课时的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二、利用感官感觉空气的存在
1、师(过渡):我们能不能离开空气?既然空气如此重要,那么我们究竟在哪里能找到空气呢?(板书:在哪里)你来猜一猜。
生1:教室里有空气生2:校园里有空气 生3:走廊里有空气 生4:公园里有空气 生5:大森林里有空气生 6:地球上到处都是空气 ??
2、师:既然空气到处存在,那么,你们的证据是什么呢?那空气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你能想办法让大家看一看、摸一摸或感觉一下空气的存在吗?
生:做实验。(证明自己的设想)
3、师:做实验时要注意什么?
生1:注意安全、仔细观察生2:要设计实验方案
师:做实验时除了注意安全、有序、认真、仔细观察外,最重要的是怎样设计实验方案。
师:下面各小组先讨论一下,利用桌上的材料怎样才能让大家感觉到空气存在在哪里,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6、汇报讨论结果
组1:分别把砖块、粉笔、放入水中有气泡冒出;
组2:把瓶口放入水中:直放没有气泡,斜放有气泡。
组3:把塑料袋向空中甩一甩就把空气装入袋中,然后可以捏、可以挤、可以拍
组4:用书扇她的头发,头发也动了起来 ??
7、师:每个小组根据你们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8、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生1:我们组用的实验材料是粉笔和水。我们把粉笔放入水中,发现有气泡冒出,说明粉笔中有空气存在。
生2:我们组用的实验材料是塑料袋。我们把塑料袋向空中一兜,发现塑料袋鼓了起来,说明空气在我们身边。
生3:我们组用的实验材料是气球。我们用嘴吹气球,气球鼓起来了,发现我们的身体里有空气。
??
9、师:同学们运用这么多的方法,在不同的地方找到了空气,现在你知道空气在哪里了吗?
生: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身体里??
师:是啊,空气无处不在。(板书:无处不在)。
【设计意图:好奇心与动手玩是学生的天性,通过实验设计与操作,让学生感知空气无处不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与合作能力。同时让学生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活动中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空气能够流动
《实验准备: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水槽、一个透明的杯子、旧报纸。》
1、师:同学们的表现太出色了,老师打算奖励大家,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
谁来给我做助手?(教师找一个小朋友当助手。)
(教师拿一小张旧报纸。像真正表演魔术一样,向学生前后展示这张纸,并拿到学生的座位前,让学生摸一摸,再把纸放入水中。)
2、师:纸放在水里,会湿吗?
生:会
(教师又拿出一张纸交给小助手让他像真正表演魔术一样,向学生前后展示这张纸,并拿到学生的座位前,让学生摸一摸,证实这的确是一张普通的旧报纸。教师接着拿起杯子,把杯口朝向大家晃动几下,然后,教师让小助手把纸捏成一团,用力塞入杯子的底部,教师检查后,对小助手说:请把透明的杯子倒过来,直立着按入水底。)
师:同学们再来猜测一下:纸会湿吗?
生1:不会湿生2:会湿
师:(过渡)现在出现了不同的声音。那么纸到底会不会湿呢?小组合作,亲自验证一下。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如果遇到困难,可以请教老师。
生分组研究,教师到各组参与研究。
3、小组合作动手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
4、学生汇报交流。
师:下面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们组的实验过程和结果。
组1:我们组是这样做的:先把一张纸塞到杯子的底部,然后把杯子竖直扣入水中,再慢慢提起来,杯子底部的纸没有湿。这说明杯子里有空气堵着,所以水进不去,纸就不会湿。
组2:我们把纸塞到杯子的底部,再把杯子竖直扣入水中,纸没有湿,但是向外拿的时候杯子一歪,里面就往外冒气泡,当把杯子拿出来时,发现纸湿了。
师:这两个组的实验结论不一样,你认为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呢? 生:当竖直放、竖直提起的时候,纸不会湿;当杯子倾斜时,纸就湿了。 师:这是为什么?
生:当杯子竖直放进水里时,里面有空气堵着,水进不去,纸不会湿;当杯子倾斜时,空气跑了出来,水进去了,所以纸才湿了。
5、分析现象,获得结论:
师:现在,你对空气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生1:空气是能流动的,像水一样。
生2:空气能到处跑。
生3:空气能占空间,只有空气走了,水才能进来。
(板书:流动 占据空间)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探究活动,是本课的重点。教材中对这一环节只设计了一个:“杯子底部的纸团会不会湿”的实验。为了让学生充分地探究、充分地体验,我准备了让三年级学生既感到好玩又有一定
经验基础的探究材料,安排充分的探究时间让学生自行探究。自选材料、合作设计出:把杯子斜着放进水中,在杯子底部扎一个小洞等实验。真正感知到看似空的瓶子、杯子中确实有空气充满着(空气占据着空间)】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经过这一节课的探究,你都知道了哪些科学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生:(空气在我们的周围,空气有重量,没有颜色、透明,做实验要善于观察和思考,要有耐心并要细心)??
师:了解了这么多关于空气的知识,课后请同学们利用今天学到的空气的知识制作一个小玩具。下节课我们再展示交流。(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材料,不然学生会做出来)
【设计意图:既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课虽结束了,但是探究活动并没有结束。这一环节的安排就是要把学生的科学思维活动继续进行下去。推动学生进行课外科学探究。】
【附:板书设计】
空气在哪里
没有颜色、透明、没有气味、没有味道
无处不在
会流动
占据空间
有重量
篇10:三年级《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认七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熟读课文,了解空气的特点和作用。分角色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自主学习、探究,了解空气的特点和作用。
2、教学难点:了解空气在我们身边的各个地方,植物、动物的离不开空气。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学生卡。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看不到,摸不到, 没颜色,没味道, 生命世界当个宝,一时一刻少不了。——空气
2、学生猜谜语,教师板书课题。
二、教师板书课题,读课题。
1、齐读课题,注意“哪”字的读音:
板书:那、哪,进行区分。
2、再读课题,注意语气,质疑:什么句?为什么没有标点?使学生了解文章题目不加标题的常识。
3、教师引出要学习的内容,和小猴子一起去寻找空气。
三、熟读课文,感知课文。
1、出示合作要求
课件:
(1)、自己读课文,用横线画出小猴子找空气,知道了空气在哪里。用波浪线画出空气的作用,小组内汇报。
(2)、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3)、选出你喜欢的一组对话在小组内进行分角色表演读。 组内进行分角色表演读。
2、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合作完成任务。
四、作业:
1、课后想一想空气还可以在哪里?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做 “海绵实验”。
2、把你在本课中找到的好句抄在采集本上。
附板书设计:
12、空气在哪里?
(无处不在)
篇11:《春天在哪里》教学设计 (S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生字12个,会写2个。了解课文内容。
2、练习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朗读时能做到逗句分明,停顿自然。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生字词的认读与书写。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本课的优美词句。
【教学过程】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1. 同学们,上课前,让我们一起来轻松一下,唱一首歌曲,好吗?播放音乐《春天在哪里》,
2.师板书课题生跟写
3.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春天的资料。
二、整体感知,带入情境
教师范背课文。(屏显动画,音乐伴奏)
二、自主读文,认读生字词
学生利用“四读法”自己完成生字词的自学认读及课文的练读。
三、熟读课文。
(一) 学生独立读文后标出自然段序号。
(二) 同桌对读。
(三) 小组分段读文。
(四) 指名分段读文。
四、充分诵读,感悟解疑
(一)学生再次诵读课文,将自己读懂的内容与小伙伴进行交流。教师相机指导点拨,例如:学生会说“我知道春天来了,柳树绿了,阳光非常温暖;“秋天的风很柔和,很舒服”;“春雨又轻又细又长”;“我还知道春天花开了,燕子飞回来了……”
学生在自己充分诵读的基础上,通过图片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并就读懂的内容能与同学进行交流,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
(二)学生将自己没有弄懂的问题在小组中提出来,看看其他同学能不能帮忙解答,如果解答不出来,可以一会儿提出来。
(三) 小组长总结汇报小组读懂的课文内容,并将刚才学生提出来的没有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教师相机板书。例如,字词方面,有的学生会问:什么是“吐绿、甘美、兴奋、稚嫩等等”?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读句子理解或者查字典理解。课文内容方面,学生也许会提出:“小草为什么说春天是醒目、稚嫩的绿色?,桃花为什么说春天是希望、热情的红色?油菜花又说春天是兴奋、活泼的金色?”重点体会这几个重点词句,多朗读、注重在读中感悟。
五、整体回味,熟练诵读
学生在了解了课文内容后,弄懂了不明白的问题后再次进行朗读,整体把握,达到熟练诵读,从而又进一步巩固课文的生字词。
六、学写五个字。
(一) 学生认读“奋”、“泼”、“流”、“柔”、“皱”。
(二) 学生交流这几个字的记法及书写时应注意的地方。
(三) 师板书师范,生仿写。
七、作业:
必做:熟读课文。
选做: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课文,画出图画。
[《春天在哪里》教学设计 (S版三年级下册)]
篇12:《春天在哪里》教学设计 (S版三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借助拼音学会本课8个生字“微,轻,新,笋,探,暖,麦,蚕”;掌握“斤字旁”;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微微、新衣、竹笋、蚕豆、探出头”等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感知春天的自然特征和美丽景色。
【能力目标】能用“那么……那么……”仿写句子;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学习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景物;能根据问题学习“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怎么样”的句式,尝试仿写课文。
【情感目标】通过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喜爱春景,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掌握8个生字的音、形、义。
2、理解课文内容,感知春天的自然特征和美丽景色。
三、教学难点:
抓关键词句,体会课文内容,学习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景物。
四、教具准备:
CAI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课件放《小燕子》曲子。刚才唱了小燕子的歌,你知道燕子是什么时候飞回来吗?
2、燕子飞回来,我们知道春天到了,还有哪些景象告诉我们春天来了呢?
3、今天我们一起来找找吧。板书课题:春天在哪里
4、齐读课题。
二、自读感悟,整体感知
师:春天在哪里呢?让我们跟随着作者一同去找找吧。
1、课件出示自读提示:这首共有几个小节?春天在哪些地方?
2、学生带着以上问题,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3、汇报,师相机板书:枝头、草地、竹林、田野
4、课件出示本课词语:指名读,开火车读
过渡:你最喜欢哪个地方的春天呢?
二、合作探究,理解内容
1、引学第一小节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这一小节,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
2)想想春天的枝头美在哪?请把有关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3)指句读第二句,比较句子:
柳条儿跳舞,桃花儿脸红。
柳条儿摆动,桃花儿红了。
这两句,哪句要好,为什么?
4)春天的枝头上还会有什么?
5)引读:春天的枝头美极了,柳条--
6)小结:这节诗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写出了春风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让我们用一问一答的文式有感情地读一读吧。
师: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一节的?
2、总结学法(课件出示:读--画--议--品)
3、按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二至四小节。
4、汇报
三、课中操
四、拓展延伸
1、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指着板书)知道春天在树头上,在草原,在竹林,在田野。春天除了在这些地方外还会在哪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看看吧。课件:春天的气息
2、美丽的春天无处不在,你找到了吗?出示课件:春天在哪里?春天在----。指名说。再以小组一起填写。
3、春天给人以美,春天给大地生机,你知道哪些有关春的词?课件出示春词。春的词很多,诗和曲也有不少,你知道哪些呢?指名说。
4、让我们来做春天的使者,把春的气息带进教室,一起来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5、我们不仅在诗中找到春天,而且在生活中也找到春天,春天真美呀。你们喜爱春天吗?用你喜欢的的方式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课件出示:画春、唱春、写春、诵春。
板书设计:
枝头 柳摆桃红
草地 草青
春天在哪里
竹林 竹笋探头
田野 麦青菜花黄 蚕豆花香
[《春天在哪里》教学设计 (S版三年级下册)]
【空气在哪里(S版 三年级上册教学课件)(精选12篇)】相关文章:
[八年级物理上]第1节 光的传播2023-04-21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2022-10-19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作文2022-09-13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成长故事范文2023-08-20
四年级上册第8单元作文:未来的汽车2022-05-21
s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复习试题2022-11-27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2023-07-30
小学英语冀教版三年级上册说课稿2023-05-24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文2023-04-14
《岳阳楼记》教案 (鲁教版八年级上册)2022-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