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与实践生活的融合论文(共19篇)由网友“恶意恶犬爸爸”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生物教学与实践生活的融合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高中生物教学与实践生活的融合论文
摘要:《新课程标准》中倡导以实践生活背景来学习生物学,应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达到对生物学的核心概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一切的创设,都需要将生物学与学生的个人生活相互联系起来,这样才能让生物学真正地实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本文在此探讨高中生物教学与实践生活融入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如何在教学中融入实践生活,实现生物教学的生活化提出一些措施。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活;融合
生物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归于生活。高中生物是学生生物学习的基础阶段,所谓实践与生物教学相融合即为生活化教学,是指在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上,将学生生活经验、生活知识和生活体会与课本理论知识进行紧密联合,让学生能够在科学、合理、全面、新颖的教学方式引导下准确掌握生物知识。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优化高中生物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
篇2:高中生物教学与实践生活的融合论文
一方面,是生物教学与实践生活融合教学停留于表面。一直以来,生活化教学都要求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紧紧相扣,并非是要一个噱头,表面的生活化,并不能让学生感受到生物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如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教学中,教师利用精美的丹顶鹤舞蹈、健美运动、可爱的婴儿等图片再配合上音乐,让学生进行观察,然后提出问题:在这一些图片中包含了哪些生物学知识呢?然后让学生了解到羽毛、肌肉以及人的头发都含有蛋白质,从而引出课文内容。但是如此却硬生生地将生物拉入现实,过于表面,没有任何内涵,很难让学生理解。另一方面,是实践生活融入有异于实情。在开展生活化教学之前,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能盲目地制定生活化教学目标,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如在《受精作用》的教学中,当老师提出问题:现在有100个鸡蛋,是否都能够孵化出小鸡?为什么?学生纷纷议论:没控制好温度、可能鸡蛋发生变质等等,就是没有想到本文的核心内容,只有在老师点出可能是因为鸡蛋没有受精后,学生才明白。这样的引入,虽然也联系到生活,但是教师并不了解学生实际生活状况。如果是农村的学生可能会联想到这一问题,但是城市里的学生很难接触到这一方面的实践知识,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不仅占据了课堂时间,而且效果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好,还不如直接讲解。
篇3:高中生物教学与实践生活的融合论文
2.1课堂导入生活化:俗话说道,良好的开端已经成功了一半,高中生物教师要注重课程导入的重要性,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导入相关生活信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兴趣[1]。例如,在酶的讲解中,可以引入生活实例,如我们平常吃菠萝时,先用盐水浸泡然后再食用,这样才不会感觉到任何不适,这是为什么?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学习,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让其去探索酶的特性与本质。又如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教学中,就可以列举学生所熟悉的含有蛋白质的事物,然后探讨在食用之后,人体该如何去吸收?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引导,学生才会掌握蛋白质相关的基本内容。又如在学习《细胞中的元素和无机化合物》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入一条在电视中常见的广告“黄金搭档,花一样的钱补五样”,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广告中所说的五样是指哪五样吗?”此问题已经提出后,并引起学生激烈讨论,教师将学生给出答案汇总后再给出正确答案,进而引出本节课堂讲解内容,让学生可以很自然的'将生活实际与抽象难懂的生物知识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更好理解和记忆。
2.2教学情境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实现实践生活与生物课堂融合的关键,情境的创设既可以帮助陶冶学生情况,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还可以在学生借助生活情境来更好理解和记忆生物课本知识,了解到知识真谛。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谚语生活化情景,在讲到遗传这部分内容时,可以选择“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虎父无犬子”等谚语让学生理解;而讲到变异的内容时可以选择“龙生九子,九子不同”、“一树之果有苦有甜”等谚语帮助学生理解。依靠谚语教学能够让生物课堂更加生活化,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与记忆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运用成语生活化情景来将实践生活与生物课堂进行联系。比如说讲到神经体液调节的内容时,教师可向学生讲述“谈虎色变”、“望梅止渴”等成语,帮助学生理解神经反射,或者使用“怒发冲冠”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神经体液调节。凭借我国丰富的成语,不但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物教材中的各种理论与概念,同时还能够让他们掌握这些成语的内涵,让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拓展,可谓是一举两得。
2.3实践活动生活化:生活化的高中生物课堂离不开实践活动,这是因为课程时间有限,很多课程难以在课堂中进行讲解,这便需要进行一些生物实践活动[2]。生活化的实践活动既可以在最短教学时间条件下获取最大教学效果,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设置上,必须要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和性格特点,在活动分组上一定要注意科学性与合理性,保证每位学生能够参与其中。例如,为了“探索水果在哪种条件下才能够保存更久”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一些小组学生将水果放在塑料袋中,并用电风扇吹风,一些小组学生则将水光放置在密闭容器中,让学生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现象,并与同学交流分享自己的成果。另外,在讲解了呼吸作用相关知识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回家后做一些相关实验,不仅实现了实践活动生活,使得学生生物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同时还使其探究能力得以提升。
3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生物教师要想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生物教学,将生物教学与实践生活进行融合,从而实现教学的生活化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教学上都必须注重实践生活与生物间的完美融合,并且在融合过程中还应关注取得的实际效果,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解决,进而实现实践生活与高中生物教学之间更加密切的融合。
参考文献:
[1]丁如兵.高中生物教学中生活实践内容的有效融合对策[J].学周刊,2016,23:53-54.
[2]杨晓亮.关于高中生物新课程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J].学周刊,2016,15:169-170
篇4:高中生物教学的实践探索论文
高中生物教学的实践探索论文
【摘 要】随着近几年来我国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高中生物教学也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本人在新课程改革的这种新的教学形势下,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探索,对高中生物教学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探索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感觉到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对教师和学生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在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的情况下完成繁重的课程任务且课堂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所接受,已成为我们高中生物教师迫切解决的问题。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很多学生学得苦,老师教得累,却没有什么效果。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只能是优化我们的生物教学结构,达成有效教学的目标。
一、教学中时常遇到的的问题
传统的应试教育下的生物教学课堂,教师认真履行“传道授业解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担心某些知识点讲不到位,讲不透,总是力求“面面俱到”。一节课45分钟,教师滔滔不绝,情绪高昂,充分利用了分分秒秒,知识点一个不漏,还配以大量的习题进行“针对性训练”,自认为是一节很成功的课堂教学,但教学结果却不尽人意。另外,在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及让学生探究学习的把握上不够准确到位,导致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怎么能在小组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呢?有些教师为了体现自主学习的新理念,营造宽松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往往只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甚至对任何学习内容都让学生“探究”,一上课教师就组织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等。结果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什么也没探究出来。
二、具体的生物教学策略分析
下面本人结合“DNA分子的结构”一节,谈谈高中生物教学的几点建议。
1、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学习兴趣比智能更能促进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成绩。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学习兴趣首先产生于好奇心。对于学生而言,好奇心大多源自一定的生活情境。通过巧妙的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极大的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DNA分子的结构”一节,教材介绍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的研究历程,并逐步呈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在学生了解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历程的基础上,以简洁的语言、图文并茂地概述了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并通过课后实验让学生动手尝试建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如果教师把这段科学史作为一种附加性的知识内容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教学,这只能让学生简单地了解这些“历史”,教学效率是极低的,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展示生活中学生熟知的热点问题,关于“亲子鉴定”的图片及文字来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1)亲子鉴定是鉴定体内的哪种物质?(2)为什么通过DNA的鉴定能够鉴定亲子关系?(3)DNA具有怎样的结构使它适合作为遗传物质?通过这一系列问题串即复习前面知识,同时又引出本节课题“DNA分子的结构”。
2、巧设知识情境,促进学生联想发散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新、旧知识与技能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不断获取新知识、获得新能力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由旧知识的的扩展引出新问题创设新情境,让学生感受这种知识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不仅让学生对新知识、新观念进行构建,而且也使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得到完善和发展。
在“DNA分子的结构”一节,本人通过引入课题后,提出问题:(1)DNA分子的组成单位是什么?(2)每分子脱氧核苷酸由哪几部分组成?(3)碱基的种类有几种?用什么字母表示?(4)脱氧核苷酸如何构成脱氧核苷酸链?通过上述问题带领学生复习有关DNA的基础知识,并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富兰克林和威尔金斯得X射线衍射技术以及美国著名化学家鲍林搭建模型方式研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让学生尝试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教师提供的知识,并利用手上的模型元件进行联想发散,尝试构建DNA分子结构模型。
3、利用问题设计,实施有效学习过程
学生的主体要依靠教师主导,教师主导巧在引、妙在导,把学生的学习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激起求知欲。理科学习和研究的特点要在日常课堂上体现,如分析数据、归纳演绎、对比、推测等科学方法,这些能力培养正是创设情境的一种途径。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学到认识事物的方法,提高综合能力。 在“DNA分子的结构”一节,找出不同小组针对建构模型进行交流,并指出面临的问题:(1)两条链位置关系如何?(2)两条链又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呢?(3)碱基之间又是怎么配对的呢?引起学生思维,并通过展示奥地利科学家查哥夫的不同生物来源DNA碱基分析数据提出问题:(1)DNA分子含有哪几种碱基?(2)生物体内DNA含量有何特点?(3)同种生物不同部位及不同种类生物体内DNA含量有何特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何A=T,G=C,碱基如何配对?通过层层提问,将DNA的结构特点逐步总结,使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获得知识。
在生物学的教学中如果我们把科学史所蕴含的科学探究方法等教育素材挖掘出来,加以整理、转化,使它做为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做为能力培养的载体,融入教学内容之中,设计成为科学性、启发性的.探究性问题,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基于资料的分析探究活动,便能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思维发现知识,帮助学生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极大的增加了教学的有效性。
三、生物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鉴于以上诸多问题,我们在授课时要课程教材的特点,合理安排课程,简单归纳如下几点:
1、设置问题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围绕着重点和难点,有目的的设置问题创设问题情景,在教学过程中用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他们的各种能力,也提高了其思维的敏捷性。
2、合理取舍,适度整合,避免过度扩张,保证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原教材内容进行了合理的取舍和整合,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把握主干知识,去掉细枝末节,切莫为了将知识点将透彻讲到位“深挖井”,将以舍弃的旧知识甚至于将某些大学课程中的知识加进教学过程中,这种过度扩张不仅使我们无法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也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宗旨。
3、选择合适的教辅资料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选择一本合适的教辅资料也是很有必要的。但在选择资料时要特别注意,第一选择的资料内容要系统,能将课本只是归纳总结,便于学生课外复习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第二要能对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精细讲解,以使学生能准确把握。第三题量少而精,避免题海战术,避免学生因大量做题而没有了充分思考的时间。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只有采用了正确的方法才能增强教与学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保证学生能够正确的领会和系统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实现新课改目标。
参考文献:
[1]汪忠,刘恩山.生物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余伟.创新能力培养与应用教程[M].北京: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
[3]王仁君.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02,1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级中学生物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5]肖有明.新课改形式下生物教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探讨[J].中学生物学,,07
篇5: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实践分析论文
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实践分析论文
我国当前不断加快的新课改进程,开始对当代教育的人性化、生活化以及互动化等特点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在当前这种知识经济环境的大背景下,对于综合性人才的需求量已经越来越大,生活化教学模式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生活化的教学是一种在应试教学基础上开拓出来的新型模式,这种模式对于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是十分有帮助的,并且也能够帮助学生开拓他们的视野,培养更多基于生活的创新型复合人才.所以说,探究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将主要探讨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大多数学生都极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根据这一研究,教师们可以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相关的教学内容将一定的生活情境构建出来,进而促使学生能够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中形成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在日常学习中能够进行自主或小组合作探究.生物这门学科中所包含的内容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所有的一切都源于生活.所以,生物教师应该讲学生熟悉的生活作为教学背景,有意识地将某种学习氛围创设出来,引导学生有机地将生物知识同生活结合起来,促使在学生潜移默化中对生物知识加以掌握.比如,教师在教授《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信息来将教学情境构建出来.可以结合生活提出一些与该内容相关的问题,如:当咀嚼咸味比较重的东西的时候,是不是经常有嘴唇以及口腔干涩的感觉?为什么菜市场的很多商贩总是会往青菜上洒水以及为什么洒过水的青菜会更硬?为什么在移植蔬菜和花木的时候一般都要将一部分枝叶减掉等.利用这种学生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些现象来将教学情境构建出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二、开展具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活动
高中生物知识虽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将现实生活作为入手点,从实际生活出发有效引导学生展开具有生活性的教学活动,从而让学生在感受和体验生活的前提下还清楚地认识生物知识同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的联系,感悟高中生物知识所具备的实用性.高中生物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以及能力水平,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题材来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有机地将生物知识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生活变成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始动力.比如,教师在教授《生命的物质基础》这一知识时.首先可以开展小组探讨的活动,小组成员互相讨论人类主要依靠什么维系生命并作出总结,同时还要举例加以说明;第二,开展全班交流活动,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小组代表面向全班交流生活中一些能够维持生命的物质的相关案例……最后一个环节是开展学科内容与身边事物相联系的演讲活动.在生物课堂上开展这种贴近生活的教学活动,不仅促使课本知识同实际生活有机联系起来,有利于促使学生积极地去关注和探究生活,并且可以充分地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凸显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开展生活化的课外实践活动
不管是课后作业还是课外活动都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无论是在空间方面还是在时间方面都是比较自由的,属于一种“空白”模式,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促使学生能够有效将课堂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延伸开来,帮助学生提高运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一段“空白”的时间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在这段“空白”的时间里学生可以选择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那么这些事既可以是有利于其生物知识学习的,同样也可以是与学习毫无关系的.如果教师能够有效地将这段“空白”好好利用起来,那么对于学生学习高中生物来说,其帮助是不言而喻的.那么教师该怎样将这段空白加以好好利用呢?比如,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生活化的课外实践,促使学生能够从生活中独立探究生物知识,进而促使他们可以养成观察生活和探究科学的良好习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运用课外实践来让学生对生活加以感受和认知,促使学生对身边的事物产生观察兴趣,学生在对生活中的生物知识产生热情之后,对于他们生物知识的学习无疑是比较有帮助的,这可以说是件一举两得的事情.此外还应该对学生的自我实践加以重视,根据教学内容开展一系列与之相适应的探究、实验以及体验等课外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生物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亲近生活,最终对生活化的生物知识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和观察习惯.
总之,生活既是高中生物教学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其最终归宿.除上述策略外,高中生物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多结合生物科学史来开展生活化的生物教学活动,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要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培养.
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并不是单一的,其具有多样性,教师们可以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教学手段,最终目的就在于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都得到提高.
篇6: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摘要:高中生物必选修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有助于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围绕学科重要概念开展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这些重要概念,逐步构建和完善学科知识结构,以期提升学科理解力,提高科学素养。
关键词:知识;逻辑联系;重要概念;理解力
科学范畴的知识内容间具有强烈的逻辑关系,尽管中学生物学知识繁多、抽象,但生物学无疑属于科学。作为科学教育者,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将学生从记忆众多的生物学事实中解脱出来,引导学生发现学科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对同一概念深入理解,进而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并能用所学知识去解释、解决生命世界中的问题。
现实的生物教学中,教师往往纠结于课时紧张,仓促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效果必定大打折扣;面面俱到又难免耗费过多的教学成本,泛而浅的学习无益于学生的成长。尽管选修部分考点相对分散地出现在各种题型中,但也不难发现高考着重考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及主要流程,关注选修与必修有密切联系的内容,这些命题特点为教师教学和备考起到很强的导向作用。《基因工程》专题无疑是进行必选修内容整合的极好课例,基于学科内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寻找必选修的关联点,有助于学生对原有概念的深入理解,也有助于学生构建学科内的知识网络。
一、发现知识间逻辑联系,确定专题教学重点
选修本的教学不为培养专家,而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应尽量紧密联系必修本中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流程。基因工程是人类对基因的本质、基因的结构和基因的功能充分认知和透彻理解后的重要应用。依据必选修知识逻辑上的'重要节点,确定教学设计的主线是基因工程的四部曲,教学的重点是穿插在每个步骤中的重要概念。以“选修为线、必修为主”的策略将看似散乱的知识串联起来,既条理清晰,又逐层细化,还能让学生从中体会“理论付诸实践,实践检验理论”,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神往。
二、梳理问题的逻辑顺序,凸显学科重要概念
学生对陈述式的概念常只能记忆字面陈述的信息,易遗忘易出错,关键是是否真正理解概念的内涵。教师可采用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概念来思考解决面临的新问题,在得出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习得新知、迁移旧知、构建网络,实现对重要概念的深层理解,并为完善知识架构奠定基础。考虑学生对“基因工程”的认知,将问题逻辑顺序和关联的重要概念安排如下
三、考查知识关联与应用,提升生物学理解力
国外教育研究认为“理解是能够围绕某个主题展开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如解释、实证、综合、应用、类推、复述等”;考试说明中要求的“理解能力”包含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尽管以上的表述有所不同,但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和概念后的表现是能够迁移运用它们去解决新情境的新问题。为此,教师应采用开放式的评价,如绘制概念图、实例分析等,侧重考查知识和概念间的关联和应用,帮助学生建构新旧知识间的框架,完善原有知识网络。基于本专题的学习是以基因工程的四个步骤为主线,教师可以呈现留白的基因工程操作流程图,指导学生在罗列四个步骤的基础上,尽量多地写出各步骤中出现的重要术语,进而关联必修中的重要概念,回顾学习过的知识。如此的由线到面、由点到网,构建和梳理横向、纵向的知识体系,同时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多维、系统的学科素养。
新修订的中学生物课标引领教师向凸显学科重要概念的教学目标前进,核心概念作为某学科的骨架,能组织大量的事实和其他概念,呈现学科的逻辑结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清晰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范围,才能更明确地把握教学重点和教学深度,将有限的教学课时和资源用于重要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还需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帮助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同一概念的不同内涵,围绕重要概念进行组织和梳理,实现对知识和概念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占良。生物学教学强化知识间逻辑联系的意义和策略[J].生物学通报,(31).
[2]杨文源,刘恩山。为了理解的教学设计:从指向核心概念的问题开始[J].生物学通报,(33).
篇7: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文/刘爱东
有很多学校都是从高二开始学习高中生物,学习内容包含三个必修模块和两个选修模块(人教版),一年的新课学习,一年的复习,生物学科在高考中并不拖总分的后腿。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各门学科都在努力地尝试适应新的教学模式。这要求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如何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而且,中学生物思维能力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学会把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分析和解释一些生命现象;通过对学生进行比较和归纳、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批判和推理等思维训练,使其初步学会科学思维的方法。下面就谈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改革等级化的师生关系,实行教学民主
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师道尊严,学生由于处在教师高度控制之下,心理上往往处于消极、紧张甚至恐惧的状态,思维活动受到极大的抑制。因此,在课堂上教师的态度应和蔼可亲,应鼓励学生向教师发问,甚至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管理,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以课堂主人的姿态参与教学,积极开动“思维机器”,主动地获取知识。
二、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促进思维互动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不只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还包括生生之间的互动。采取小组讨论、小组辩论、竞赛及游戏等方法有助于生生之间的活动。通过讨论,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互相启发,使研究的问题更加深入,使教学的重点更突出,难点更容易突破,同时也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扎实。通过讨论,亦可使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偏差和教师在传授知识上的不足得以充分暴露,获得可靠的反馈信息,使得“教”与“学”中的不足均得到有针对性的补救。多边活动既让学生各抒己见,扩大信息交流,又能锻炼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敏捷性、创造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好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应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思想,多采用谈话、讨论、辩论等方法,并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通过观察生物标本、模型、课本插图、实物、实验等多种直观手段直接把问题呈现给学生。而且,在课堂上适时运用一系列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使学生经常处于积极的思考中,这样课堂的气氛就异常活跃。
四、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表象
直观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原则。直观教具的使用,可增加学生的视觉效果,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应加强直观教学以丰富学生各种生物的形态结构(包括宏观和微观结构)、生理现象、生物体之间的关系、生物实验操作等表象。这些丰富的表象有助于学生对生命现象的思维,促进学生生物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重视实验方法,提高实验质量
中学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动手,而且要求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探索,所以实验课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主渠道。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实验现象,而这些现象可能是教材中没有的,教师应加以解释,以便指导学生正确的.思路。
教师应重视实验的方法,可对实验进行创造性改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演示实验一般都是教师动手,学生观察。由于教师有训练的实验技能,再加上充分准备,实验结果都较理想,这虽然有利于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但无形中会使学生的思想受到束缚。若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验技能不一致,实验容易出现各种与结论不符的结果,很容易引起学生对实验结论产生怀疑,从而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六、注重思维训练,提高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应指导学生怎样去思考,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在生物教学中,启发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和逻辑方法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和其他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系统化和具体化,做出合理判断和正确推理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
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润物细无声”的习惯培养,前期需要教师有耐心和毅力,必须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时刻观察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方法,在修正中完善学生的行为习惯。以上介绍的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思路,要付诸实施,必须将思维教学的目标与生物教学的目标综合起来考虑,构建教学目标体系,设计相应的实施方案、检测方案,形成一个教学目标系统。其次需处理好思维训练与观察、实验等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之间的关系。注重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相结合,探索生物思维教学的新模式。
(作者单位 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高级中学)
篇8:信息化与高职体育教学的融合实践的论文
关于信息化与高职体育教学的融合实践的论文
摘 要: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 体育教育信息化也来到我们身边。本文以跆搏操为例, 尝试将信息化手段运用于体育教学中, 实践证明信息化体育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团结协作意识和自我创新能力。
关键词:信息化; 高职体育; 教学;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信息化也有了显着的进步, 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召开, 标志着我国信息化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信息化背景下, 教育也不例外, 教育信息化就是将信息化的手段有效应用于教学和科研, 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尝试运用信息化手段, 将视频资源有机融入高职体育的教学过程之中, 将其所具有的生动性、趣味性、高效性直观地展示给学生,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以达到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本文以跆搏操为例, 尝试将信息化与体育教学相结合, 达到创新教学方法的目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我校12级软件专业的学生, 两个班共59人,平均年龄18.25±0.35岁。随机两个班作为对照班和实验班, 12软件51班 (29人) 为对照班, 12软件52班 (30) 为实验班, 本学期教学内容为跆搏操, 两个班之前均未学过跆搏操, 实验前身体素质测试, 两个班无明显差异。
2、研究方法
1.1、教学实验法
试验任务为跆搏操教学。试验方法:在体育教学实践中, 老师提前以网络视频的形式交给实验班的学生, 并将实验班的学生根据成绩、兴趣、交往意愿、语言表达和组织协调等能力, 分为4组, 每组5-8人, 设组长一名, 组长负责制, 实验组的学生除了学习老师教授的规定动作之外, 还要求学生自己通过网络查找资源, 自主创新, 自选音乐进行进一步的创编。考核方案见表1, 以教师打分和学生打分相结合的方式。
信息化教学方法的教学过程如下:课前---观看教学视频→针对性练习→同学之间讨论;课堂上---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示范) →任务布置→分组协作→纠正错误动作→小组自主创新、自编自练→小组展示→知识检测 (录制视频) →反馈评价;课后---观看小组展示视频→讨论发表意见。
对照班的学生依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学步骤如下:教师的示范与讲解→初步的分解练习→纠正错误动作→继续练习→部分动作的结合练习→纠正错误动作→分组完整的动作练习→强化练习→分组考核等。
表1 跆搏操考核方案
实验条件:两组学生教学为同一名教师担任, 除教学方法不同外, 其他 (如教材内容、场地器材、课外辅导时间等) 均相同。学习时间为6周, 12节课。
1.2、问卷调查法
基于高职体育信息化教学的情况, 在课前将视频录像应用于跆搏操教学中, 课下搜集音乐和动作素材, 自编自创动作等, 检验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动机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从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效果。发放问卷30份, 回收问卷30份, 其中有效问卷30份, 有效率100%.
1.3、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7.0软件对学生的得分情况进行数理统计, P﹤0.05为差异显着, P﹤0.01为差异非常显着。
三、研究结果
从两个班的考核成绩来看, 实验班和对照班在操化质量和课后视频讨论方面, 差异显着, P﹤0.05;而在自我创新、服装和整体表现力方面, 两个班差异非常显着, P﹤0.01.实验班的各方面评比明显好于对照班。
表2 两班学生考核成绩比较
表3为对实验班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结果显示, 大部分学生认为这种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我探究能力、团结协作意识和自我创新能力。
表3 实验班问卷调查结果
四、分析与讨论
1、信息化体育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 实验班83.3%的学生认为, 课前形象生动的视频学习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网络视频中鲜明的图象、生动的画面、灵活多变的动画及动听的音乐效果, 把学生带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 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而且课前学生已经对该节课运动技术跟着视频做了大量的练习, 因此在课堂上对不懂的动作更有针对性提问, 这就达到更高的学习效率。而对照班的学生, 由于只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 老师教学生学, 又是统一的音乐, 略显枯燥乏味, 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老师领做的时候学生还能积极参与, 一旦老师让学生自由分组练习, 大部分学生只是简单应付了事。
2、信息化体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我探究能力
信息化体育教学模式, 教师的任务是设计教学过程, 并提供视频学习资源, 由于学习过程中实验班学生有特定的任务, 要求在规定动作基础上自选音乐, 自创动作和自编队形等, 学生就需要利用网络收集自己需要的信息, 然后再进行信息分析加工, 形成自己知识架构, 老师再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来优化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通过问卷调查发现, 实验班70%的学生认为, 通过这样一个查找信息、收集信息、加工信息的过程, 自己通过网络的.学习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 以前上网只是看电影、打游戏, 现在学会通过网络学习了。课堂上, 教师有针对性的纠正完一些动作以后, 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 通过之前查阅的资料, 能够自我创编跆搏操的动作和变化一定数量的队形, 达到了培养学生自我探究能力的目的。
3、信息化体育教学模式加强了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
每个小组即为一个团队, 团队成员都应为整个团队的发展贡献自己力量。在课前各团队需要在队长的带领下跟着视频认真练习, 而在练习的过程中同学间的交流和争论, 有时不懂问题直接通过网络交流。而在课堂上,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 不断和老师交流互动, 然后同学再互相交流提高, 这就加强了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互动。同时各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协作, 共同提高, 更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调查发现, 80%的学生认为, 通过网络平台, 遇到难题跟老师请教更方便直接了。以前, 下课后难以见到教师, 沟通不畅, 信息化体育教学模式为课下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平台, 解决了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流和互动。80%的同学认为, 通过这样一个相互协作分工共同提高的过程, 自己更有团队意识了。对照班的学生由于没有一个明确的任务要求, 课前小组不会去提前练习, 课上也只是简单完成老师规定动作, 因此师生间和学生间互动较少, 学生间自由分组, 内部思想也不够统一, 很难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
4、信息化体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
学生没有自我参与、自我思考、自我设计和自我训练, 就很难形成创新精神, 按照本学期跆搏操的基本要求, 小组既要完成跆搏操规定动作的学习, 又要有所创新, 这对于普通学生来说, 还是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引导学生怎么通过网络查找视频资源, 并告诉创新并不难, 只要是新颖的、有独自特点的, 哪怕只是局部的, 都可以认为是创新, 比如说在音乐的选择、动作的设计和队形的编排等等, 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自身内在的学习积极性, 极大地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问卷调查也显示, 高达93.3%的同学认为, 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了自己的自我创新能力, 以前都是老师教、学生学的方式, 现在通过这种自己选择、设计和创新的形式, 使团队在考核中有了自己的特点, 学生的自信心大大提升。
五、结语
高职体育信息化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利用网络信息技术, 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自由、更加主动, 为课中身体练习赢得了时间, 弥补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动作示范存的不足, 保证示范动作的标准化、规范化, 统一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实践证明, 信息化体育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加强师生间的交流, 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自我协作意识和团结协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平平, 王雷。机遇与挑战--翻转课堂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启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 14 (4) :122-124.
[2]朱宁。信息化环境下体育教学的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初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 27 (5) :134-135.
[3]刘海军, 王锦。基于“翻转课堂”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 2015, 5:130-132.
篇9:高中语文教学与各学科融合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与各学科融合论文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语文这一学科具有很大的特殊性。首先在于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学习基础,可以这样说,如果语文基础不好的同学,那么他们在学习其他科目,尤其是偏向文科的学科时学习效果也不会十分理想。语文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交流工具,除了沟通交流之外还具有很多其他的社会性功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汉语中有大量的词语来描述和赞美礼义廉耻和仁义礼智的美好品德,很多的成语典故也都在教导人们要重视品德。由此可见,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德育教育的培养一直是重中之重。我们在对高中生进行学习能力的关注的同时,还要注重对于他们的道德品质的培养。
二、语文教学与各学科间的整合
(一)语文与英语的联系
世界上的语言大体上都是能够相通的,他们有着共同点和相区分的特殊点。所以,对于语言的学习大体上都是掌握其共同的规律,在牢记个性化的差异,这样就能够在总体上对语言的学习进行把握。英语和语文之间的语法知识相辅相成,联系密切,学习好英语中的语法知识会对学习汉语有很大的帮助作用。而且,通过语文单词来识记英文生词的做法也有助于同学们提高英文水平。
(二)语文与历史的联系
常言道,文史不分家。而且,我们今天说的汉语也都是从古代祖先哪里继承而来的。现代汉语中有很多的成语典故都是在历史中真实存在的,对于汉语词语的把握有助于我们对于历史事件的态度、历史背景的分析进行客观公正的进行。而对于历史资料的了解、历史背景的特征等方面的掌握,更有助于我们对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艺术表现形式等理解。文史结合的教学方法是针对我国目前实行新课程标准改革的目标的前提下提出来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学方法,文史之间的结合有助于学生对于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有所帮助。
(三)语文和音乐之间的联系
人们对于美好的旋律永远都是印象深刻的,如同春风化雨般润物无声。具有音乐艺术的语文教学方法能够让人终身难忘。语文中的古诗词在古代就是歌曲的表现形式,其中的古音旋律在几天依然能够让人产生共鸣之感。所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辅以音乐的艺术表现,必定会产生让人意想不到的美妙结果。
(四)语文和美术的联系
从古至今的文人骚客,大多具备多种多样的才情。很多的诗人大都具备高超的绘画美术功底。在诗文鉴赏的同时,我们在脑海中设想着诗人描绘的美好画面,这样的联想能够让学生对于诗文意境的理解更加深刻。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想,并且运用美术课学习的知识进行文学创作的表达,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赏析能力,还能够从多种角度对于诗文进行鉴赏,从而达到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目的。通过古诗词的描绘,增加学生的画面感和空间想象能力,将自己的此时此景带入到作者所处的环境和情景,从而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真是感觉,这样的意义在于更好的理解和表达作者真实的内心,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延伸了学生的.阅读观感。
(五)语文与信息技术的联系
信息技术不是我们通常意识中的计算机的简单使用。在语文课堂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方面有很多种,例如播放课件的多媒体,搜集资源、资料的网络科技,都是信息科技的实际应用。通过信息技术的引入,在语文课堂中能够形成非常全面直观的课堂表现形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在学习科技文时的阅读兴趣,还能够培养同学们的创新能力、探索能力。增强学生对于科学技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进一步增强民族的自主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通过信息技术引入到语文科目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平均把握,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语文学科是所有学科学习的基础。如果没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和历史文化的积累,那么在历史课堂中就不会有这丰富的知识对于历史进行全面的把握;如果没有充足的词汇量的积累,面对浩瀚如山的英文单词就无从下手;如果没有对于古代音律知识的了解,对于传通音乐曲目的掌握也必然不充分;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字想象能力,对于美术作品的鉴赏也一定不会深刻;如果没有语文学科的基础,对于生涩难懂的科技文阅读也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由此可见语文是各个学科的前提条件,只有扎实的掌握语文这门学科,才能够真正的做到融会贯通,对于知识的学习也将信手拈来。
语文教学是教育之根本,高中作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时代,必须要加强学生的自身素质建设,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素质应用型人才,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必须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努力渗透中华的传统美德,做好德育教育,积极融合各个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作者:蓝永溪 单位:广西南宁市宾阳县高级中学
篇10:高中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融合论文
摘要:高中数学由于具有一定难度,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只是死记硬背,就难以举一反三,数学学习必然会到达瓶颈阶段,因此这需要我们善于发现生活中与数学学习的联系,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在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中养成学习兴趣,从而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及质量。本文就对高中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融合进行了阐述及分析。
关键词:高中数学;生活实际;融合
1引言
数学学科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习内容,它与其他学科及生活实际是紧密相连的,因此打好数学基础是尤为重要的。在经过长期的自我经验总结可以发现,在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后,不仅对数学学习掌握了一定技巧,更能够在生活实践中将知识点熟练的运用到实处,长此以往也更加了解到了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及意义,学习兴趣也就相对提高,从而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数学学习效率得到了充分保证。
篇11:高中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融合论文
2.1积极参与到教师营造的与生活实际相融合的气氛中:在进行数学学习时,我们是课堂的关键点,而教师只是起到引导我们步入正确学习轨道的辅助力量,因此我们只有紧跟老师步伐,才能够进一步发现数学学习奥义。首先,在老师将课堂内容进行布置,并规划好推进流程后,我们也要紧随其后做好数学学习准备。其次,在老师将课堂氛围进行充分调动后,我们要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把握老师为我们营造的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活动要领。例如:高中数学中接触函数的频率是较高的,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是较易混淆、难懂的一部分内容,因此当老师进行函数讲解过程中,将函数形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根据形象特点,以箭及靶子为比喻,我们就可以按照箭及靶子的运动轨迹进行思考,那么就可以发现,一把箭是在同一时间射向不同靶子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一个箭却是可以射到一个靶子上的,并且多个箭也可以射到同一个靶子上,这样我们就能够快速的反应出来函数的定义,并在此过程中学会举一反三,当下次再遇到这种问题时就能够迎刃而解,数学学习也就变得不再枯燥乏味。
2.2在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融合的环境下全面提高学习效率
2.2.1加强与老师的交流:在以往的数学学习中,由于与老师的交流较少,这就使得我们普遍对老师敬而远之,这就拉远了我们之间的距离,而老师也不能够及时了解到我们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就不能有针对性的对我们进行指导,我们的学习热情也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在高中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环境下,老师对我们的关注度及学习需求逐渐关注起来了,并能够在第一时间将我们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我们之间的沟通及交流日趋频繁,师生关系也更加融洽。除此之外,由于高中是学习生涯中尤为重要的阶段,因此在进行这一阶段的学习时,我们的学习任务较重,压力也就随之而来,因此我们在心理状态较差时,要及时向老师倾诉,在老师的疏导过程中,逐渐释放压力,从而以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2.2.2在老师以生活实例创设学习环境时要集中注意力并思考:数学是我们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功课,虽然它属于基础类的课程内容,但是在年级不断上升时,学科内容的难点也相对增加,因此我们在学习中难免感觉到有些吃力,当老师将课堂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就能够使我们更加生动形象的将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点进行理解及记忆。例如:在学习结合图形时,由于我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够,在学习这一内容时理解程度就会受到限制,当老师将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与圆柱体等进行结合时,我们就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联想生活中更多的几何图形,并对其定义及结构进行了解,这不仅能够激发我们的思维能力及想象力,更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2.2.3在此种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在以往的高中数学学习中,我们只是被动的接受老师对知识的传递,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普遍不高,上课难免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但是在目前,老师为了提高我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已经将课堂的主动权转给我们,我们也就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可以进行主动思考,并对不懂的问题进行研究,所以我们获得了较多的时间及空间进行自主学习,老师也会鼓励我们积极发言,就算回答错误了也没有关系,老师会将错误进行纠正,当下次遇到同样问题时我们就不会再重蹈覆辙了。
2.3当老师培养我们的学习习惯时要积极配合
2.3.1与其他学科相联系:虽然创设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融合的氛围是老师的工作,但是只有我们积极配合,并善于观察,才能促进数学学习质量的整体提高,并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逐渐养成数学学习兴趣及良好习惯。例如:在进行地理学习时,经常会接触地球仪,如果只是将其作为地理学科的学习工具,那就过于局限了。我们可以将其与数学中的几何图形进行联系,地球仪实际上是圆的,也就是球体,无论从哪个方位看都是圆的,几何图形也是如此,通过对地球仪的观察,我们就可以发现数学学习还是充满乐趣的,而生活中的许多部分都是与数学学习相互贯通的,因此我们就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养成独立观察的能力,并将其与数学学习相联系。
2.3.2善于思考:我们在进行数学学习时不能死记硬背,拼命做习题,这种做法都是较为死板的,并且学习效率难以提高,最为重要的是要具有学习的热情,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数学。对于实际出现的问题,我们要积极地探索问题,发现其中的原理。
2.3.3学会创新:单一的思维模式对我们发散思维能力来说是极其不利的,这将会阻碍我们掌握新知识,因此我们将老师对我们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起来。在当今科技发展的社会,电子产品是生活的必要工具,然而这些设备的发明,离不开创新,也离不开数学。总之,数学是与实际生活相辅相成的。在学习过程中,当老师将高中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时,我们要主动探究数学世界,并锻炼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提高我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葛腾 单位:山西省大同市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陆栋.生活化,让高中数学课堂更高效[J].课堂教学数学版,2016(07).
[2]毕铭超.浅谈生活化对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性[J].创新教育,2015(31).
篇12:高中生物教育教学论文
在当今,科学教育在深入的改革,素质教育实现了全面的进步,而探究教学受到很多教师的关注,在国家教育部,把生物课程标准已经公布下来,把探究教学放在中心的位置,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对探究教学的理解。作为一个教师,通过创造情境的方法来进行研究性的学习,而学生是能够用科学的、研究的思维去研究,使得方法达到运用。从而,通过实践而掌握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以下几个环节需要注意。
一、教学环节
对于教学环节,包括一个方面:(1)通过设计问题来创造情景;(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实验;(3)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回答,达到一个好的课堂环境;(4)通过呵护学生,理解质疑,使得学生的课堂学习具有主动性;(5)在教学环境中,尊重学生的不同,在学生之间达到平等的关系;(6)在教学内容上,达到新颖性;(7)在知识的迁移、应用方面,使得学生能够可持续的发展。,注意其能力的培养。
(一)情境的创设
我把学习放在现实的情境、相似的情境中去学习,为了学生能够解决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教学设计时,从教学的目标考虑,还要注意情景的创设,在教学设计方面,这是重要的一个内容。而教学环境,是指把课堂、师生关系、生活质量、社会气氛等联系在一起,共同成为课堂的情境。
(二)引入的设计
我们所引入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注意问题,以及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而所形成的教学活动方式,是具有学习的动机、明确的目标以及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等特点。
对于新课的引入,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打动学生的心,以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的引入是必须的,使得学生的思维、方向有了保障,因此,每节课的引入显得很重要。
我们所引入的方法,往往是按照教学的任务和内容来设计,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设计时要灵活。
(三)设计问题要精心
对于教学情境的创造,以及教学的探究,是从学生的意识开始培养,问题是思维的一种形式,对于所有的探究、发现、创新,往往都是从问题开始的。能够提问题是重要的,比解决问题更有说服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往往以问题的探索为主,对于设置问题,可以选择角度多、方法多来解决。把问题用多种方法解决,即打开思路,促进思维的发散和培养。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主要是让学生的思维展开。
对学生进行有效、优化地提问,对于提问要求是能够去思考,而艺术性地提问,是具有层次性、整体性。所以,为了突破教学的难点时,在设计问题时,从简单开始到比较繁索、从小问题到大问题、由表面及内部,通过一层一层递进、一步一步深入,从而攻破难点。而探究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是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并给于学生适当的帮助,使得学生通过鼓励解决问题,以及通过其想象力和能动性进行思考、探索,从而提出自己认为的观点、思路、方法。学生要有良好的态度、精神,在训练学生做题时,注意培养其归纳、综合、抽象等能力,从而养成探究问题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学会控制实验的因素,记录实验的现象以及数据的收集,对于每一步的过程,他们能够科学地去发现奥秘,为了提高学生探究问题能力。
二、实验的重要性
实验探究使得学生把所得的数据分析、比较、概括,总结而得出了初步的结论,接着学生对初始的结论产生疑问,通过检查、思考、探究,使得方案更加严密,证据更加周密以及结论更加科学,再通过原有的知识、实验来进行探究解决所存在的疑问,最后,得出准确的结论,同时以“文字、图象、公式”等形式给予表达。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来说,在提问题时应做到具有探索的性质,在设置问题时,学生按照各个角度、方法来思考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把思路打开,使得学生的思维具有发散、灵活的特点。在进行实验时,把学生的操作作为主要的来抓,教师的任务是和每位学生进行交流。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中,在课堂效果上达到良好的互动。
三、课堂教学气氛的互动
在课堂上,师生是互动的、生动活泼的、积极主动的,这就是所要的课堂气氛,学生学习的热情带动起来,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被提高了。在教学时,通过交互合作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体会、分析、讨论,在其基础上找出内在的矛盾,把其中的矛盾进行研究,从而,明确有待研究的问题。
四、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所谓学生的质疑,是指在教师所讲内容、知识以及课外的知识基础上所产生的疑问,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五、尊重学生差异
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不同的家庭状况、不同的社会关系等等。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是平等的,机会是平等的,但是应该给差生更多的关爱和机会。在课堂提问时,注意那些学习差的、长相普通的、身材不高的、性格内向的学生的提问,对于课堂上的关注,考虑到每一个学生。
六、培养学生的发展意识和责任感
对于探究教学,其创设的情境或问题、练习,往往在社会实际中是密切联系的,在环境生态保护、科学技术发展下,学生要了解社会,了解现代科学的技术。学生在探究得基础上得出准确的结论,第一方面、它属于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第二方面、对于科学结论与探究方法,需要联系实际,进而反应出知识、探究的意义。
总之,对于探究教学,从实质进行把握,通过开放性地实施,使得探究教学的过程得以实现,通过合理地处理,使得探究教学的方法结合其它教学的方法,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效益。
参考文献:
[1]高文君,张小慧.中学数学课堂探究水平现状调查及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5).
[2]张新宇,王祖浩.国外关于“探究水平”研究的述评[J].教育科学研究,(5).
[3]杨承印,马艳芝.我国“探究教学”研究十年[J].教育学报,(2).
[高中生物教育教学论文]
篇13:高中生物教学小论文
高中生物教学小论文
生物课件的应用文/郑保娟
摘 要:生物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把知识性和科学性融入其中。
关键词:生物;课件;兴趣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已经应用到生活中的各行各业。生物作为一门自然学科,知识性以及科学性要无时无刻地把它们融汇到课堂的教学里。生物课件可以为教学提供图、文、声、像等多种教育元素,从而使学生全方位地学习生物知识。但是生物教师在选用教学课件时应该注意一些问题,例如,软件的类型、素材的选择、对象的意义等许多方面。下面将详细地说明应注意的因素。
一、生物课件制作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1.课件的制作因人而异,但是生物教师应该制作出适合学生的个性化课件。那么选择合适的多媒体软件制作课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现在有很多多媒体制作软件,例如,电子幻灯片制作软件PowerPoint、多媒体开发软件Authorware、图片处理软件Photoshop、动画制作软件Flash等等,因此,老师应该很仔细地选择出适当的软件。
2.课件中的素材是课件的灵魂所在,它是课堂进行中重要的组成部件。生物课件的素材包括文本、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其中文本、图像和动画视频占主导地位,这些素材可以从多方面获取,例如课本内容或者网上的练习题等。有很多条途径可以让我们找寻到促进教学的材料。
二、生物课件对生物教学的重要意义
1.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生物课件中运用大量的文字、图像、视频和音频可以把许多的生物活动过程从静态向动态转化。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生物一系列的生命运动和发展过程。
2.应用生物课件可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老师运用课件可以书写出一套能让学生精神高度紧张的吸引人的完美教案。生物课件一方面解决了传统的教学理念,老师携带大量的挂图、生物模型,在黑板上浪费大量的时间书写板书。现在只需拿上一个小小的u盘就能轻松地完成教学工作。
3.生物课件中可以按照教师的思路设置课件,使教学的内容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4.生物课件运用当下流行的研究课题,吸引学生兴趣,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参与生物教学工作,更好地理解课件中的内容。例如在讲植物子叶这节时,可以让学生自带实验素材,学生可以携带单子叶果实像玉米、大米等,双子叶果实可以是花生、大豆、豌豆等,引导学生投入到实践里,以达到完成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
生物课堂里多引入一些课件教学,教学效果优于以前老化的教学模式,能够最大限度把要讲的内容生动化、鲜明化,也可以直接进行人机对话,这样通过形象的解释后的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这对于学生的科学探索也是有莫大帮助的。
参考文献:
[1]朱银芳。高中生物有效教学探析。生物技术世界,(06)。
[2]李玉军。多媒体信息技术活化高中生物教学。时代教育, 2013(04)。
(作者单位 河北省阜平中学)
篇14:浅谈高中生物教学的论文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的论文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知识立意与能力培养并重已成为评判课堂的标准之一,这是基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的核心。目前高中生物内容的设定主要以生命知识的深入探究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高中课堂教学不同于其他阶段的课程学习,教师应尝试运用“问题式教学法”来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有效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培养其课堂的参与意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问题式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由教师或者学生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思考问题→讨论总结的一种教学模式。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对课程内容要以问题形式展开教学,有效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结合高中生物教学实例,进一步探讨“问题式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提出中心问题,展开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要以一个问题为中心,教学活动要围绕这个中心来展开,以此调动学生生物学习的积极性。在人教版必修一“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入“福建省南平地区蔬菜种植基地的农业经济”这一新闻,介绍蔬菜种植给当地经济带来的巨大收益,紧接着出示一幅温室大棚的照片,提问学生:“为了提升经济效益,增加蔬菜产量,为什么蔬菜种植基地选择白色的塑料薄膜?”这个源于农业生活的情境,其本身就具有吸引性,教师在情境中提出问题,能使课堂教学更具吸引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我的这节课教学就是围绕光与光合作用而展开教学的。
二、创设“问题链”,激发教学探索
高中生物教学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应适当把教学内容问题化,创设“问题链”,激发教学探索。因为问题的出现会自然地激发思维,而讨论探究的过程是问题解决的最重要环节。
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二“伴性遗传”教学中,在展示“资料分析”中的色盲系谱图(见图1),教师可提出系列问题,进而形成“问题链”:
(1)家系图中病患者是什么性别?这说明色盲遗传与什么有关系?
(2)Ⅰ代中的1号是色盲患者,他将自己的色盲基因传给了Ⅱ代中的几号?
(3)Ⅰ代1号是否将自己的色盲基因传给了Ⅱ代2号?这说明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Y染色体上?
(4)为什么色盲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而不在Y染色体上呢?
(5)为什么Ⅱ代3号与5号有色盲基因,但未表现出常见的色盲症呢?
(6)从图中看,只有男子才表现色盲,对吗?
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中,所提出的问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问题链”,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在另外一个学习任务中,教师可利用“遗传图解”并结合“问题链”继续引导学生探讨,其目的是让学生归纳出色盲遗传的特点,教师可创设如下“问题链”:
(1)观察图解,色盲基因在性别间是如何传递的'呢?
(2)为什么不能由男性传给男性?
(3)一般男性的色盲基因采取何种形式才能传给男性呢?
(4)从遗传图解来看,我们所说的色盲在男女性别中的发病情况是怎样呢?
在这里,教师可继续抓住问题的思考点,紧密结合教学内容,逐层深入引导,促使学生探索问题出发点。这不仅能让学生系统地理解教学内容,并在对“问题链”问题的思考中活跃了大脑,完成了知识立意与能力培养并重的新课改要求。
三、创设重点问题,构建知识网络
高中生物复习教学中,重点问题往往是复习的关键。为此,教师要通过创设教学问题来构建本课乃至本章的知识网络。目前,高中生课后复习存在效果差、知识记忆理解程度低、对知识点容易遗忘等问题。在复习课中,这种“创设重点问题,构建知识网络”的教学方式能使课堂教学更具高效性。
例如,在人教版选修三“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复习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问题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紧接着从四个步骤的探究中提出更具体的问题,构建知识网络(见表2):
可以说,教师在复习中应先解决为什么要分四个步骤,然后再解决每一步骤的技术方法问题。在创设重点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往往以某一教学重点知识为中心,逐步向外延展教学,学生可以从不同方向、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来分析和思考问题,在短暂的课堂时间内,快速地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网络。
四、“问题式教学法”实施中的问题
凭借多年的生物教学经验,我认为:教师要认真专研教材,根据教学内容,参照新课标与近几年高考考试说明,实现问题探究与能力培养并重的思维转变,做足备课工作。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用“问题式教学法”,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两点问题:
1.满堂提问不意味着积极自主参与
教师的设问是基于教学内容而定的。为此,教学中的提问不是随意的,而是具有启发作用的,是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而设计的。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适当地设问,如在播放完“玉米→母鸡→人”的典型食物链模式视频后,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玉米的能量是怎样得来的?有何生理作用?能量又是如何转化的?这三个问题经师生研讨交流后,在学生得出问题答案后再进入其他问题的探讨。
这些问题是根据教学内容来设定的,当然一些简单的教学问题是不需要提问的,学生只要认真思考、积极讨论即可。
2.小组讨论不意味着合作探究学习
教师在小组讨论前应对要讨论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角度,让小组成员选择自己熟悉的方面来开展合作探究,阐述不同意见,并与小组成员进行充分讨论。例如,在人教版选修三“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问题的难易度,小组内进行不同层次的研究探讨,对于一些简单问题就无须合作探究了。
五、结语
“问题式教学法”能够达成教学内容与能力培养的双重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运用“问题式教学法”,并结合其他教学方式一起打造高效的学习课堂,进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发问的热情,以达到提升学习效率的目的。
篇15:高中生物优秀教学论文
高中生物优秀教学论文
摘 要:新一轮理科课程改革中倡导探究性学习,其核心是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获取知识,获得成就感,培养能力。经过近十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出“引导—发现”教学模式,并在生物学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
关键词:高中生物;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倡导探究性学习,有效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已成为新一轮理科课程改革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突破点。生物学中的探究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学知识、领悟科学的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会遇到各种困惑的问题,教师引导他们想办法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活动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解释,得出结论,并通过师生间的讨论、交流澄清事实、发现新问题,进而进行更深入的研究。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大部分学生可以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得到较快发展。经过十年来的教学实践,课堂教学中尝试进行学生探究性学习方面的研究,构建了“引导—发现”教学模式。
“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的程序是: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分析,开拓思维—获取资料,引导验证—表达交流,归纳提升。
现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四节“免疫调节”中体液免疫部分为例,简要介绍这一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给学生创设好的问题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是具有衍生性的,也就是通过这个“情境”又能够产生一连串、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的`“情境”。各种“情境”的协同交互作用,就能让整个课堂成为“教学情境”,从而真正活化课堂,有效促 进学生的发展。
1。设置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几个菌落样本,提出问题:
(1)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处在病原体的包围之中,吃的食物和吸入的空气都含有大量的病原体,但一般情况下我们并不得病,为什么?
(2)讨论问题:让学生联系初中知识,讨论人体通过哪些途径来抵御病原体的攻击。要求学生回忆这些途径,分析其特点,最后对人体的三道防线进行归纳。
(3)提出新问题:由于学生在初中已学习过并且通过多种信息来源知道抗体,可直接给出抗原和抗体的概念,并以抗体为突破口探讨体液免疫。提出新问题:第三道防线是如何产生抗体的?抗体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2。自学引导
学生阅读课本并思考:
(1)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与抗体形成的关系是怎样的?
(2)如果缺少T细胞,抗体的产生会产生什么影响?
(3)抗体如何与抗原起作用?
(4)在有记忆细胞存在的情况下,如有相同抗原入侵,机体产生抗体的速度有无变化?
二、引导分析,开拓思维
基于学生运用因果联系的理论来分析问题的能力还不强,因此可以由师生共同讨论,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分析问题要密台阶、小坡度、环环相扣,要通过问题链形成思维链,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抗体的产生过程及与抗原结合,最后消灭抗原,可紧紧围绕这一过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抗体是一种蛋白质,它的合成离不开细胞,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可知是浆细胞,浆细胞是如何产生的呢?它是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分化形成的。进一步引导,是不是B淋巴细胞直接接受抗原的刺激呢?实际上B淋巴细胞接受的主要是T淋巴细胞呈递的信息,只有很少部分B淋巴细胞直接接受抗原的刺激。同时学生明白了T淋巴细胞的作用。分析过程层层递进,使学生享受了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另外,还可以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在血液中抗体与抗原是如何展开“搏斗”,最终消灭抗原的。可以让学生进行形象的描述。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养成。
三、获取资料,引导验证
通过现有的资料印证,或理论指导下的课外阅读和观察,或调查获取所要解决问题的资料信息,然后对获取的资料、结果、实验现象或数据进行分析、讨论,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激发学习热情。在学生发表见解的同时,教师可以把教学组织成有序的研究、探究,甚至是辩论的形式。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是“导师”或“导演”。学生模拟科学家的工作过程去“探索”,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产生高昂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对体液免疫过程的分析,进一步向学生展示多媒体课件,先分步展示,再连续展示下列过程: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对照动画,对自己想象、分析的免疫过程进行验证,有认识错误的进行知识修正。由于整个过程,尤其对问题的分析、验证主要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来进行,使学生感受到自己能力提高的成功感和幸福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使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高昂。
四、表达交流,归纳提升
在验证、讨论的基础上,师生之间进行交流,教师要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新旧知识间的契合点,引导学生揭示事实的因果关系,得出科学的结论,使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得到以下知识:
(1)对免疫系统的组成进行归类。
(2)描述体液免疫的过程。
最后提出学生进一步探讨的问题:进入细胞内的抗原怎样进行清除呢?自身的一些物质是不是也能成为抗原呢?免疫系统是通过什么功能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呢?
“引导—发现”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关键作用是“引导”。在运用“引导—发现”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探究性学习。那么,如何进行引导呢?我觉得要做好以下三方面:
(1)要进行探究性学习概念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探究性学习是指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得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
(2)要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探究性学习与以往学习方式的不同之处,初步感受到这一新的学习方式的活力。
(3)教师要自始至终参与学生的首次探究学习活动,师生共同针对面临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并在寻找方案的过程中,通过观察现象、分析讨论等方法获得有效资料,最终通过归纳、比较、分析,对问题进行解释,从而使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思路有一定的了解。
另外,“引导—发现”教学模式也要求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过程,让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究过程,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活跃,不断增强学习的信心。这样一来使教学的教育功能得以实现和凸显,真正使学生知识与技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全面实现。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01。
[2]朱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4。
[3]周勇。新课程与教学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05。
篇16:管窥高中生物合作化教学实践
管窥高中生物合作化教学实践
管窥高中生物合作化教学实践文\曾 倩
摘 要:现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科学教育观念的转变。人们逐渐开始重视科学教学的重要性。而生物这门学科作为新科技的学科,高中生物作为一门基础教育学科,应当适应社会的发展,逐步转变教学观念,从而有效地提升生物教学的教学质量。现如今的高中生物教学,仅仅注重其基础性,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加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合作教学。对高中生物的合作教学实践做出以下的研究。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实践;合作
生物界是丰富多彩的,充满了神秘的魅力,同时这也就决定了高中生物教学的教学模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是不应该被传统观念所束缚的。新课改中提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这便要求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过程中务必根据学生本身特征来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同样的,在高中生物课堂中,教师应当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合作教学,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全面提升合作教学质量,达到高中生物教学目标。
一、提高对合作学习的认知
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务必推行合作学习的方式,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需求不断从个人需求逐渐转化为集体需求,从独立学习逐渐转化为合作学习。由此可知,合作学习已经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它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自身能力,更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而相应的,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推行合作学习,()不仅应该符合学生的个体需求,更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由此,合作学习将成为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方式。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更加强调教师的作用,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以教师讲授为主,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导致学生被动地学习。而现如今的“合作学习”则是要求教师寻找教学重点,活跃课堂气氛,提供学生自我发挥,畅所欲言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实践出真知!在推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使合作学习更加有效。
二、合作的具体实施
正确认识合作时间,合作学习并不是盲目的,随时都可以进行的,合作应该有价值地进行,根据需求进行,应该学有所得,用有所效。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认识到学习的准确时机,恰当地进行相关的合作学习。例如,课堂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进行良好的知识学习,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做题,打好高中生物学习基础。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当有效地将学生进行分组,然后给出一个论题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诸如问题可以设计有丝分裂以及遗传等相关的问题,同样,在课堂上主要是针对高中生物知识进行相关分析理解,这样则应该进行相应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该是有意义、有一定深度的。同时,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形式来安排相关的合作学习。
在进行合作教学之后,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尤其应当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评价,积极评价合作学习成果、合作学习目的不是要求所有人都能得到成功,而是希望所有人在合作过程中都能得到收获与进步。合作学习将进步视为重要的评价标准,同时也是衡量学生学习认真程度的最终指标。在日常的合作学习中,教师将个人竞争逐步转化为小组竞争,将小组作为一个新的总体进行评价,从而形成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全新形势。合作能力也将成为未来人才竞争的重要考量方面。因此,合作教学于人的一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进步,越来越注重学生自身能力素质的培养,而在高中生物教育教学中应当有效地进行合作教学,有效地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升合作教学质量,更好地达到现阶段的高中生物教学目标,从而使得优生更好,差生变好,一定程度上全面地提升学生学习生物的能力。
参考文献:
王强强。巧用多样化教科书进行高中生物教学[J]。科教汇:下旬刊,(01)。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民主路逸仙中学)
篇17:声乐审美与声乐教学融合研究论文
声乐审美与声乐教学融合研究论文
一、声乐审美和声乐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声乐学习是一个漫长、复杂和艰苦的过程,学生在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很容易产生枯燥和乏味之感,只有将其与声乐审美有机联系在一起,才能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状态下完成学习任务,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以高音的演唱为例,如果仅是单纯的、反复的技术联系,既难以获得成功,还会让学生心生气馁,甚至使发声器官受到损害。而如果将演唱高音的训练和审美相结合,让学生明白高音所特有的音色美感,并引导学生去体验和表现这种美感,那么就有效避免了单纯训练的弊端,让学生在一种自然、愉悦的状态下掌握这种演唱技术。所以说声乐审美和声乐教学的融合,既是声乐艺术的本质特征使然,也是提升声乐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理应得到声乐教师的充分重视。
二、声乐审美和声乐教学的融合途径
(一)声乐审美和声乐作品的融合
声乐作品是声乐艺术存在的基础。演唱好一首声乐作品,固然要以扎实和娴熟的演唱技术为前提,但是从审美视角下感知和体验作品,则是使演唱质量更上一层楼的关键环节。现实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即演唱者的技术运用十分娴熟,演唱效果也是四平八稳,可以算是一次成功的演唱,但是总给人以不尽兴之感,究其原因,就是没有以审美的目光来对作品进行审视和解读。所以应该将这一环节予以突出强调。具体来说,首先要引导学生全面地了解作品,了解词曲作者的个人信息、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地域风格、作品主要表现的内容和情感,以实现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在此基础上再对作品进行试唱。在这个过程中,要将之前的一些感悟和心得进行验证,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调整和完善。此后的每一次演唱中,都要坚持对这种体验的丰富,直至形成对这首作品的个性表现,表现出了个性,也就避免了“千人一面”和“千人一腔”,就会获得观众的认可。父亲是各类艺术作品中常见的表现对象,但是刘和刚演唱的《父亲》却让很多人都潸然泪下。在谈及为何能演唱得如此动情时,刘和刚表示,自己一听到歌曲的前奏,父亲那质朴的面容就浮现在自己的面前,这张面孔亲切、感人,是一种泪中有笑的感觉。这就是对作品深入体验的结果。也就是说,声乐作品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的产物,其并不是声乐演唱的工具,而是一个审美对象。仅仅掌握了演唱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深入了解和体验作品,被作品的情感所感染,才能获得声情并茂的演唱效果。而在这种状态下,演唱技术也能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很大的提升。比如平时练习中很难唱上去的高音,如果有了充足的情感体验,则很有可能毫不费力地唱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目光重新认知和审视作品,尊重作品,才能获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演唱效果。
(二)声乐审美和技术训练的融合
技术训练是声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前文中提到,整个学习过程是较为复杂和枯燥的,很容易产生畏难和厌烦情绪,学习质量也无从谈起。而如果从审美的角度对这个过程进行审视则会发现,技术训练的多个环节都是具有审美特征的,如果能把技术训练建立在审美的基础上,自然就能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拿呼吸来说,呼吸对歌唱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多采用讲述和示范的方法,让学生明白歌唱中呼吸的原理。吸气时,由于吸气肌群的收缩,胸廓扩大,空气进入肺腑;呼气时,在胸廓的弹力和重力作用下,加之呼吸肌群的松弛,空气得以排出。呼吸本身是一种生理活动,而多数学生是没有生理学基础的,只能机械地聆听和记忆,并没有形成本质的认识。其实整个呼吸过程,乃是一种生理之美的展现。人体的器官构造是十分精妙的,每个器官各司其职,又有机联合,不但保证了人的生存,更能够使人从事多种活动。教师可以借助于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亲眼看到歌唱中呼吸器官的变化,感知各个器官之间完美和神奇的融合。在之后的呼吸练习中,学生的脑海中会浮现出各个呼吸器官处于最佳合作状态时的画面,如为了获得饱满的气息,呼气肌和吸气肌肉之间的对抗状态以及发力的支点等,都会映现在学生的脑海中,获得了较高的训练效果。又比如在咬字吐字训练上,要求依字行腔,字正腔圆,应该使学生在对中外多种语言精准把握的基础上,着重感受语言的'音乐美感,如果唱出了这种音韵美和声韵美,准确的咬字吐字也就不在话下了。从宏观上来说,音乐情感较为饱满和炽热时,歌唱喷口应该是较为有力的,有一种“一字一音”的感觉;而音乐情感较为细腻、柔和时,字头声母的咬合则较轻,意在获得一种灵活、具有弹性的歌唱效果。又比如在中国歌曲的演唱中,多数歌词都是合辙押韵的,每一句歌词的最后一个字,如果能够予以合理的强调,就能够唱出这种特有的韵味感。也就是说,树立起了这种声韵美的追求后,能够使演唱者从单纯的技术表现中解脱出来,以一种轻松和愉悦的状态歌唱,反而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如果能够感知和表现出这种美感体验,整个技术训练也就完成了一大半。
(三)声乐审美和声乐实践的融合
声乐实践主要是指声乐的舞台表演,这既是声乐艺术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属性,也是当下高校声乐教学中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多数学生都在课下的练习中表现得十分熟练,但是一到了公开演唱,就会出现紧张、怯场等现象,难以发挥出正常的水平,这显然是不符合声乐教学基本要求的。其实,舞台表演知识的学习是必要的,丰富的舞台表演实践也是必须的,但是除了这两者,从审美的角度来认识和体验声乐实践,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仔细研究后可以发现,声乐舞台表演之美是无处不在的。每一个优秀的演唱者,不论其演唱的是何种类型的歌曲,他们在舞台上的形体表现都是十分完美的,双脚均匀受力,挺胸收腹,颈部挺直而不僵硬,头部、后背和腰部始终都在同一条直线上,给人以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感觉。而在神态上,多是轻松自信,精神饱满,目光集中而有神,既能够表现出对观众的尊重,又能够根据歌曲的内容和情感而变化。所以很多演唱者一上台还没开口,就已然带给了观众以美的感觉。与其进行理论上的讲解,不如通过鉴赏的形式使学生切实体会,见得多了,学生心目中就会有一个完美的形象和状态,并主动朝着这个标准去努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多进行示范,以饱满的歌唱情绪、得体的歌唱姿态来感染学生,让他们近距离地感受歌唱美感,产生登台演出的欲望。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会主动参与到舞台实践中,而不是过去的惧怕,并有着得体、自然的舞台表现。所以将声乐审美融入到声乐实践中,正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
篇18:茶文化与体育教学的融合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茶文化与体育教学融合的可行性和优势,并分析了当前体育教学的现状,并提出了一些融合的思路,希望能够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茶文化;体育教学;融合思路;分析
茶文化是我国特有的文化,其历史渊源非常之久远,在我国古代就已经有非常丰富的茶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茶文化历久弥新,既包含着深厚的文化思想,比如“天人合一”、“中庸”等,还体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这也是现代人们关注的热点。体育教学作为提高学生体能和体质的重要课程,需要人们积极地参与到锻炼活动中来,“少年强则中国强”,我国在积极推动科技发展、利用先进科技造福老百姓的同时还要重视国人的身体健康,于是,体育教学就成了重要的工作。茶文化与体育教学看上去“一静一动”,没有很大的联系,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专业学者的深入研究,二者的互通性逐渐显现出来。在新的时代,我国的体育教学和体育风尚需要适应我国所提倡的社会精神,不仅要满足基本的体育教学内容,还要融入更多的思想内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教学风格和思想。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包含了很多思想内涵:对于动和静的思考、对艺礼和养生之道的思考以及人与生态和谐相处的思考。如果能够将茶文化和体育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仅能够延续茶文化的传承、拓宽茶文化的内涵,更能有效地改进现代体育教学的方式,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
篇19:初探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的融合的论文
21世纪,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学习化社会,为适应知识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功能定位、内容和发展时空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育教育也呈现以学生为主体发展的趋势,体育教育与艺术、人文和信息技术相整合的趋势,注重能力培养的趋势,与多学科综合的趋势。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学科整合”为抓手,为加快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步伐,使信息技术更好的融入体育教学,那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地融合,就成为了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一、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融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融合是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超越不同知识体系,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体育课程内容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兴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融合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体育课程,应用于教学,它有利于突破体育传统教育观念,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它丰富了体育教师课堂教育手段,有利于突破体育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激发教与学主体的创造性,促使师生信息化水平提高,有利于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融合,有利于突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对教材的选择,不再局限于自己喜欢的、擅长的内容,这样就可以使得体育教师能够全面积极的发展、锻炼学生。
二、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融合的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现代化技术下的教育方法,手段生动活泼、新颖多样,克服了过去老师边示范、边讲解的体育教学模式;影视、录像、VCD等视听媒体载有活动的带感情色彩的教学信息,能够直接以鲜明、直观生动的画面和明快简练的语言传送给学生。篮球战术教学中,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可以组织学生看录像,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战术配合上,分析篮球进攻防守战术、队员跑动路线、传球时机等,使得学生对篮球战术有个大致印象。进行理论讲解时候,我们可以采用“NBA”篮球游戏软件,在竞赛规则允许的条件下随意设置比赛环境,可以毫不费力地将基本战术配合一一表现出来。伴随着有声有色的动画场面和软件强大的“3D”比赛录像功能,学生能表现出极高的兴致。
2.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观念,统一规范技术动作,突出技术动作的重点和难点
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并能在此基础之上,灵活的运用和创造新的运动技能。教师要上好体育课,必须做好正确标准的示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概念。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运用现代网络视听媒体,把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先进规范技术,介绍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完整的技术动作概念,较好地掌握技术动作。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和动画的移动、旋转、定格、慢速播放、闪烁、色彩变化、配以同步解说等手段来表达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来看清楚每一瞬间动作的技术细节,更快、更全的建立动作表象,突出了对重点和难点动作的掌握,提高了教学效果,缩短了教学过程。例如在技术动作讲解示范过程中利用图形的移动、旋转、定格来演示运动的轨迹,动作过程及身体各部位的空间位置。例如,“倒挂金钩”的空中动作,教师如果动作示范,一般在瞬间就完成,而且动作异常复杂,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以其鲜明的图象,生动的画面,灵活多变的动画及音乐效果来优化教学过程中,就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辅助手段。
3.分析正误动作对比,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动作质量
使用信息技术分析和研究动作技术,将运动员和优秀运动员标准化动作进行对照分析,发掘运动员动作技术不足之处,帮助教练员、运动员改进和提高技术动作。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学生的运动技术录像或图片和优秀运动员的技术录像或图片通过多媒体技术处理和加工放在一起进行对照分析,找出学生动作的差异与不足,帮助学生改进动作。这一技术以往运动队应用较多,应用于体育教学对身体本体感觉较差、不能很好感觉自身动作的.学生尤为有效。例如,在操场教学中,我们先用摄像机,摄下运动员或学生体操动作,再把这些动作录像输入计算机里就能够知道运动员或学生运动轨迹,与同样条件下优秀运动技术进行比较,为运动员训练中改进动作提供依据。
4.改变学习方式
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处理,体育教材变得形象、直观、易懂,加上多媒體自身操作简单易行和广泛普及,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可以按照学习者的要求,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程序、重现次数等各方面都可提供自由选择、自主控制的条件,它大大的提高了教学内容的重现力和自主性,有利于学生或者教师自学,无师自通,有利于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
5.动作创新
我们可以运用计算机研究运动员的基本动作,设计出该运动员高、难、新的创新动作。例如,在体操教学中,我们先把运动员基本动作用摄像机摄下来输入计算机相应的软件中进行研究,得出该运动员动作速度、加速度、角速度、绝对速度等数据,再根据这些数据科学地、合理地设计出运动员高、难、新的创新动作。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提供大量文字和图象信息、处理信息能力既快又准,在健美操、武术、艺术体操等体育项目的动作创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大量有关的图文资料以不同文件形式输入计算机内存储起来,在备课中可随时查询和筛选,以利于套路不断更新以及动作分解、组合、修改等。
总之,“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融合”是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一种以工具的形式与体育课程融合,使学生能够以现代科学技术进行自主的学习,而且只有当学生能够利用工具帮助自己及时地从外界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并应用这些信息的时候,才能适应当前提出的终身教育,适应当前飞速发展、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才可以说信息技术融合于体育课程是有效的。
★ 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 教学模式论文
【高中生物教学与实践生活的融合论文(共19篇)】相关文章:
[高中生物论文]高中生物教材现代化问题的若干思考2023-06-07
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2023-04-09
日本温泉开题报告范文2022-04-30
浅谈当代教育管理的过程性质与特征论文2022-07-05
实践研究论文范文2022-12-18
会计专业个人职业生涯设计模式分析论文2022-08-30
教育活动中心理学的作用论文2023-10-11
茶艺表演音乐选择的创新探究的论文2022-11-03
多媒体技术论文2022-04-30
开题报告格式2022-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