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轴对称二教学设计(锦集12篇)由网友“金山打字通”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轴对称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篇1:轴对称(一)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认识轴对称,让学生掌握轴对称图形和关于直线成轴对称这两个概念。
2、能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
3、了解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认识轴对称,能够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
2、经历观察、分析的过程,训练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丰富的轴对称现象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情感、态度,促进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一般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教学重点: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概念。
教学难点:比较观察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用白纸剪出蜻蜓、房子、飞机等图片让学生欣赏,问:你想学会这种手艺吗?想明白其中的道理吗?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生:把学生收集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在黑板上展示。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师:我们先来看黑板上几幅图片(房子、蜻蜓、飞机、风筝),有没有一种平衡美或对称美的感受?同学们知道是怎样剪出来的吗?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剪纸、枫叶、正方形、正三角形等图形,你能将它们沿某条直线对折,使直线两旁的部分完全重合吗?
教师与学生共同动手操作,很快完成。
师:很好!同学们把书翻到29页看书上的图案具有什么特点?
生:是的,也可以沿一条直线对折,使直线两旁的部分重合。
师:太好了!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由学生尝试说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
如果一个图形沿一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
师:在我们的身边轴对称现象随处可见,请同学们再举一些日常生活中,有轴对称特征的例子。
生:我们的黑板、课桌、椅子,我们的身体,眼镜、碗,还有飞机、汽车、枫叶等都是轴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回答得真好,大家举了这么多对称的例子,现在我们来找一下0、1、2……9这10个数字和26个英语大写字母,几何图形中有没有轴对称图形呢?
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接下来我们来探讨有关对称轴条数的问题。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画有等腰三角形、、正方形、圆的纸片。动手折叠一下,看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生:动手操作,探究交流。
师:有些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等腰三角形)只有一条,但有的轴对称图形(正方形)对称轴却有两条,有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圆)甚至有无数条。注意对称轴通常画成虚线,是直线,不能画成线段或射线。
师:要求学生看书的第30页练习
生:图(1)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过蝴蝶头和尾的直线。
图(2)也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过第一架飞机头和尾的直线。
图(3)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中间那条竖直的直线。
图(4)不是轴对称图形。图(5)是轴对称图形,它有四条对称轴。
师:现在我们再拿出一张白纸,折叠后用圆规在纸上扎出自己认为最美丽的图案,将纸打开后铺平,
观察所得到的图案。位于折痕两侧的部分有什么关系?与同伴进行交流。
生:动手操作,有的扎三角形,有的扎飞机,有的扎人物等等,并相互交流。
讨论得出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这些图形可以沿折痕对折,折痕两旁的部分完全重合。
师:第30页图12.1-3中的图形,你发现了什么?分组交流。
生:这些图片中每组都是两个图形而不是一个图形,可是轴对称图形指的是一个图形,但这两个图形沿着虚线折叠也能互相重合。
师: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很强。像这样,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说明: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也叫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师:(1)请标出上图3中点A、B、C的对称点。
(2)举一些生活中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例子。(教师在黑板上画图)
生:提问学生到黑板上做出对称点。
师:要求学生做第31页练习。
答案:图(1)(3)(4)中的两个图案是轴对称的,图(2)不是。
师:出示(小黑板)问题
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吗?如果把一个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个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全等吗?这两个图形对称吗?
师生互动,学生动手画图,小组讨论,教师纠正。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结论: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如果把一个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个图形,这两个图形全等,并且也是成轴对称的。
成轴对称是说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而轴对称图形是说一个具有特殊形状的图形。
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和轴对称图形,沿某一条直线折叠后都能重合;如果把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部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就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反过来,如果把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三、课时小结
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有那些收获?
生:1、这节课我们通过观察轴对称图案,主要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概念。
2、能找出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对称点。
四、课后作业
课本习题12.1─2、6。
篇2:北师大版轴对称一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
月
日
教学内容:
教材第82页的内容及第84页练习二十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形,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通过数一数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概括出轴对称的性质。
2.会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掌握画图的方法和步骤:先画出几个关键点的对应点,再连线。
3.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审美观念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引入新课
1.师:这节课我们先来欣赏一些漂亮的图形,边欣赏边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点?
2.生: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
3.师:老师手中的这棵树是轴对称图形吗?你是怎样判断的呢? 4.指名回答:
5.师:那你认为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呢? 4.学生回答,师板书(对折
完全重合)
5.师:对折后折痕所在的位置就是它的对称轴,师边演示画对称轴边说对称轴要用虚线表示,而且要画出头。对称轴你会画吗?
6.生拿出准备好的图形纸张练习。
7.展示反馈。(谁愿意把你的想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8.师:完成得真不错,看来同学们对于轴对称图形已经掌握了不少知识,今天我们就继续来研究轴对称图形的特性。(板书课题:轴对称)
二、探究新知,轴对称图形对应点的特征。
1、出示书上例1图。
师:同学们,你们看,现在老师把这棵松树请到了大屏幕上,我们还能用对折的方法来判断它是轴对称图形吗?怎么办?(请出方格图)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它请到方格纸上,或许有它的帮助你能找到好方法。请大家拿出练习纸先独立思考。(找一找,数一数,连一连你能有什么发现?)
2.生先独立思考,完成后可以和同桌之间交流。 3.集体反馈: (1)指名回答。
(2)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一组对应点,并说出对应点的特征。 4.生独立找对应点
5.指名回答找出的对应点。师提问:你能找出O点的对应点吗? 6.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找出了那么多的对应点,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轴对称图形有无数组对应点,每组对应点连线和对称轴是垂直的,每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相等。(板书)
7.练习
下面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这题吗?请你在练习纸上填一填。 强调:在找对应点时应该注意什么呀?
三、动手操作,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1.出示课件例2。
师:同学们这是一个轴对称图形,猜一猜,这是一个什么图形?你能补全下面这个轴对称图形吗?画之前请先思考一下怎样才能画得又快又好?
2.生独立操作 3.反馈:
师:谁愿意来说说你们是怎样画的?
汇报,引导讲解:第一步:找关键点。第二步:数出距离。第三步:标对应点。第四步:顺次连线。
师:同学们,你们能说一说我们在画轴对称图形的时候应该怎样做呢?
小结:我们在补全对称图形时要先找出所给图形的关键点,然后数出或量出图形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再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出关键点的对称点,最后按照所给图形,顺次连结各点,这样就能画出所给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4、练习
师:船下面游来了一条小鱼,如果又游来了一条,下面的哪条小鱼和它对称呢?
5.斜对称轴图形的对应点及作图。
四、图片欣赏
师:对称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的美给我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视觉享受,同学们请看……对称的运用真广啊,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一些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变换过程吧。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什么,都有哪些收获?
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去留心观察,我们就能发现更多的轴对称图形。只要我们用心去学习,我相信你们就是未来的设计师,设计出更加美丽的对称图片。
六、板书设计:
轴 对 称 图
形
对折
完全重合
每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1、找关键点
2、数出距离
3、标对应点
4、顺次连线
篇3:北师大版轴对称一教学设计
《轴对称》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感知对称、引入新课
师:今天上课之前我要送给大家一个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是什么? 生:(蝴蝶)
师:观察这只蝴蝶外形,有什么特点? 生:(左右一样,折起来两边完全重合) 师:这样的图形在数学上叫做什么图形? 生:(轴对称图形)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轴对称。(板书课题)
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过轴对称图形,谁来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什么特点?
生:对折后,完全重合,能找到一条或多条对称轴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一些轴对称的图形,我们一起去看看。 Ppt:出示图片:
师: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吗?找到它们的对称轴,并画出来。(强调:对称轴用虚线画) 师:你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师:我们以虎头剪纸为例,谁再来说说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师: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叫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它的对称轴。 充分感知、探究新知。
(一)、出示书上例1图。
师:这个松树图是轴对称图形吗?中间这一条直线表示什么? 生:从图中可以看出,如果把给出的松树图沿中间的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完全重合,这说明松树图是轴对称图形,中间的这条直线 师:图中点A和点A'有怎样的关系?
生:点A和点A'分别在对称轴的两旁,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是3,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也是3。
师:点A与点A'在这幅图中是一组对应点。
师:你还能找到图中其他的对应点吗?你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出每组对应点吗? (学生自己找,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如图所示,B和B'、C和C'、D和D'分别是三组对应点。
师:如果连接图中的点A与点A',你会发现什么?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生:点A与点A'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
师:连接B和B'、C和C'、D和D',还具有上述性质吗? 生:这些对应点的连线都和对称轴互相垂直。
2.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师:根据对称轴,补全下面的轴对称图形。
出示脸谱图。
2、出示脸谱图。
师:这是四个不同的脸谱,你们能把它们补充完整吗? 学生汇报:
师:能告诉大家你是怎样找的又快又准确的吗?
师: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画对称图形。
出示课件例2。
师:你能补全下面这个轴对称图形吗?画之前猜一猜,这是一个什么图形?(五角星)
师:那么请先思考一下怎样才能画得又快又好?先画什么?再画什么?同桌互相议一议,再用铅笔在书上试着画一画。 师:谁来说说你们是怎样画的?
生:我是这样画的第一步:找关键点。第二步:标对应点。第三步:顺次连线。
师:我们在补全对称图形时要先找出所给图形的关键点,然后数出或量出图形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再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出关键点的对称点,最后按照所给图形,顺次连结各点,这样就能画出所给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4、(出示做一做练习题)
师:学习了方法,现在就来试一试,画出下面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师:先想想补全后是什么?然后按照刚才同学们总结的经验,自己动手画出来吧!
师:谁再来告诉大家你是怎样画的?根据板书总结方法。
三、知识运用、巩固新知。
1、练习二十第1题。
师:下面这些是轴对称图形吗?画出它们的对称轴,看看能画几条?通过这几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生:(有的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有的有多条对称轴。)
2、练习二十第5题。
师:观察一下,下面的这些图形各是从那张纸上剪下来的?连一连。
3、刚才老师剪这只蝴蝶是把长方形纸对折了几次,如果把一张长方形纸连续对折3次,剪出的会是什么图案? 如果用一张圆形纸对折若干次,剪出的图形会怎样?
4、欣赏图片。
古今中外,有许多著名的建筑就是对称的,我们去看一看。(课件展示)漂亮吗?
四、全课总结。
欣赏完这些美丽的建筑,这节课也将接近尾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什么,都有哪些收获?
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去留心观察,我们就能发现更多的轴对称图形。只要我们用心去学习,我相信你们就是未来的设计师,设计出更加美丽的对称图片。
板书设计:
轴 对 称
对折后完全重合
1、找关键点
2、标对应点
3、顺次连线
篇4:北师大版轴对称一教学设计
《轴对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82页的内容及第84页练习二十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形,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通过数一数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概括出轴对称的性质。
2.会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掌握画图的方法和步骤:先画出几个关键点的对应点,再连线。
3.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审美观念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难点:
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对称、引入新课
今天上课之前我要送给大家一个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同学们请仔细观察,教师表演剪纸。这是什么?(蝴蝶)
观察这只蝴蝶外形,有什么特点?(左右一样,折起来两边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在数学上叫做什么图形?(轴对称图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轴对称。(板书课题)
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过轴对称图形,谁来说说什么样
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什么特点?(重点引导学生说出对折后,完全重合,能找到一条或多条对称轴)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一些轴对称的图形,我们一起去看看。 出示图片: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吗?找到它们的对称轴,并画出来。(强调:对称轴用虚线画) 师:你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师:我们以虎头剪纸为例,谁再来说说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演示后说明: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叫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它的对称轴。
二、充分感知、探究新知。
(一)、出示书上例1图。
1、师:这个松树图是轴对称图形吗?中间这一条直线表示什么? 师:仔细观察,看一看,数一数,你能有什么发现?
(提示:先看一看再数一数这个图有几个重要的点?这些点也就是这幅图的关键点)
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师说明:将一个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点称为一组对应点,如A是A’的对应点,也可以反过来说A’是A的对应点,不能单一的说哪个点是对应点。 小组汇报,引导学生填空:
(1) 点A和点A在这幅图中是两个对应点,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
)个小格。
(2) 点B和点(
)是对应点,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
)个小格。
(3) 点C和点(
)是对应点,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
)个小格。
(4)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 (5) 每一组对应点的连线都和对称轴垂直。
2、出示脸谱图。
师:这是四个不同的脸谱,你们能把它们补充完整吗? 学生汇报:
师:能告诉大家你是怎样找的又快又准确的吗?
3、小结: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画对称图形。
3(二)、出示课件例2。
师:你能补全下面这个轴对称图形吗?画之前猜一猜,这是一个什么图形?
那么请先思考一下怎样才能画得又快又好?先画什么?再画什么?同排两个同学议一议,再用铅笔在书上试着画一画。 师:谁来说说你们是怎样画的?
汇报,引导讲解:第一步:找关键点。第二步:标对应点。第三步:顺次连线。
小结:我们在补全对称图形时要先找出所给图形的关键点,然后数出
或量出图形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再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出关键点的对称点,最后按照所给图形,顺次连结各点,这样就能画出所给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4、(出示做一做练习题)
师:学习了方法,现在就来试一试,画出下面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先想想补全后是什么?然后按照刚才同学们总结的经验,自己动手画出来吧!
展示画法,谁再来告诉大家你是怎样画的?根据板书总结方法。
三、知识运用、巩固新知。
1、练习二十第1题。
师:下面这些是轴对称图形吗?画出它们的对称轴,看看能画几条?通过这几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有的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有的有多条对称轴。)
2、练习二十第5题。
师:观察一下,下面的这些图形各是从那张纸上剪下来的?连一连。
3、刚才老师剪这只蝴蝶是把长方形纸对折了几次,如果把一张长方形纸连续对折3次,剪出的会是什么图案? 如果用一张圆形纸对折若干次,剪出的图形会怎样?
4、欣赏图片。
古今中外,有许多著名的建筑就是对称的,我们去看一看。(课件展示)漂亮吗?
四、全课总结。
欣赏完这些美丽的建筑,这节课也将接近尾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什么,都有哪些收获?
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去留心观察,我们就能发现更多的轴对称图形。只要我们用心去学习,我相信你们就是未来的设计师,设计出更加美丽的对称图片。
板书设计:
轴 对 称
对折后完全重合
1、找关键点
2、标对应点
3、顺次连线
篇5:北师大版轴对称一教学设计
《轴对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82页的内容及第84页练习二十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形,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通过数一数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概括出轴对称的性质。
2.会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掌握画图的方法和步骤:先画出几个关键点的对应点,再连线。
3.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审美观念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难点:
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对称、引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些漂亮的图形,边欣赏边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有发现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轴对称图形的有关知识。
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老师手里的这只蝴蝶是轴对称图形吗?你是怎么判断的?生观察回答。
那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才是轴对称图形?明确对称轴,强调对称轴要画成虚线。
说明: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叫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它的对称轴。
二、充分感知、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1)师:给大家带来一棵大树,它是轴对称图形吗?你是怎么判断的?把大树请到格子图纸上,或许就有答案了。 师:追问中间这一条直线表示什么?
仔细观察,看一看,数一数,你能有什么发现?
(提示:先看一看再数一数这个图有几个重要的点?这些点也就是这幅图的关键点)
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师说明:将一个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点称为一组对称点,如A是A’的对称点,也可以反过来说A’是A的对称点,不能单一的说哪个点是对称点。
图中还有这样的点吗?学生展示。(对称点必须强调垂直,距离相等。) 师:如果我找到O点,你能找到它的对称点吗? 刚才找了那么多组对称点,你有什么发现吗? (一个轴对称图形中有无数组对称点) (2)用知识解决问题。
小组汇报,引导学生填空:
(1) 点A和点A′在这幅图中是两个对应点,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
)个小格。
(2) 点B和点(
)是对应点,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
)个小格。
(3) 点C和点(
)是对应点,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
)个小格。 (4)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
(5) 每一组对应点的连线都和对称轴垂直。
3、小结: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画对称图形。
(二)、出示课件例2。
1、师:你能补全下面这个轴对称图形吗?画之前猜一猜,这是一个什么图形?
那么请先思考一下怎样才能画得又快又好?先画什么?再画什么?同排两个同学议一议,再用铅笔在书上试着画一画。 师:谁来说说你们是怎样画的?(找,定,连)
汇报,引导讲解:第一步:找出图形上每一条线段的端点。第二步:根据对称轴确定每一个端点的对称点。第三步:顺次连接这些对称点,得到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2、(出示做一做练习题)
师:学习了方法,现在就来试着画出下面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三、知识运用、巩固新知。 欣赏图片。
古今中外,有许多著名的建筑就是对称的,我们去看一看。(课件展示)漂亮吗?
四、全课总结。
欣赏完这些美丽的建筑,这节课也将接近尾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什么,都有哪些收获?
篇6:《炮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炮手》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描写炮手神态变化的语句,体会炮手的心情,理解炮手舍家为国的奉献精神。
2.认字7个,写字8个。学习多音字“喝”。继续练习独立识字。
3.理解“攻击、苍白、煞白、惨白、服从、瞄准、喝彩、原谅、低沉、财产”等词语。
二.重难点
通过人物的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
三.教学课时: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家是我们每个人栖息的港湾,你们喜欢自己的家吗?有一位炮手和你们一样,也非常喜欢自己的家,却亲手炸掉了自己的家,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就让我们去认识他--炮手。(齐读课题)
二复习巩固。
1. 复习课文中要求掌握的生字词,开火车读。
2.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随着隆隆的炮声穿越历史时空,一起来到一百多年前的法国,再次走进炮手的内心吧!请同学打开课文,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2.自由回答自己读懂了什么。
3.师:德军入侵法国,法国人民为保护自己国土奋起反抗,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你们希望谁赢啊?
4.老师和你们一样,也希望法国赢,因为对于侵略者,我们应狠很打击。这让我想起了当年日寇侵入我国时的情景,当时,他们的铁蹄踏遍我国的每一寸土地,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同学们,对于日本侵略者你们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5.炮手和你们一样,对于侵略者非常仇恨,因为侵略者占领了他们的家园,破坏了他们安宁的生活。
(二)学习二到十五自然段。
1.课件出示炮手家房子图,引导学生想象。
同学们,这就是炮手的家。红瓦、白墙,掩映在绿树丛中,多美啊!可以想象,他可能在这所房子中度过他的童年,这里有他最美好的回忆;也有可能这所房子是他和家人一起建造的,这一砖一瓦包含着他们多少心血和精力啊!可是现在他的房子却被德军给占领了,炮手必须亲手炸掉自己的房子,他的内心一定经过了苦苦挣扎吧!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二到十五自然段,拿起手中的笔,画出描写炮手神态变化的句子和词语读一读。
2生默读课文二到十五自然段,画出表现炮手神态变化的句子,读一读。
3. 指名回答,并读一读。
4. 找出三个最能表现炮手脸色变化的三个表示颜色的词:苍白、煞白、惨白。
5. 再读课文,结合课文插图,想象炮手的脸色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和同桌讨论一下。
6. 同桌讨论这个问题。
7. 生汇报什么时候炮手脸色变得苍白?
8. 想象炮手当时的心理活动并带着这种感觉读这一段话。
9. 生汇报什么时候炮手的脸色变得煞白?根据上下文理解煞白的意思,并指导朗读。
10.生汇报什么时候炮手的脸色变得惨白,读出炮手越来越紧张、恐惧的心情。
11.炮手的内心在痛苦地煎熬,你还能从这一段中的哪些句子看的出来?找出“这时,裹着厚厚大衣的军官在凛冽的寒风中打颤……”这句对比句,引导学生体会。
12.尽管如此痛苦,炮手还是开了这一炮,齐读这句话并想一想炮手开了这一炮后得到了什么和失去了什么?
13.回到上课开始的问题:炮手为什么亲自炸毁了自己家的房子?引导学生理解。
14.一炮过后,炮手家灰飞烟灭,将军和炮手有什么不同的反应呢?
15.引导生找出有关段落,对比读,想一想将军为什么喝彩,炮手为什么流泪,领悟此处亦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16.当将军不解地问炮兵的时候,炮手是怎么回答的,齐读这段话。
(三)小结。
1.多么无私的士兵呀,此时炮兵如果站在你面前,你最想对他说的话是什么?
2.学生说出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师相机总结出奉献精神,并板书。
3.带着这种感情分角色朗读课文。(四人小组合作、师生再合作读)
四.拓展延伸。
1.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普通的炮手,但他却为了祖国的利益做出了一件不平凡的事,他的这种舍家为国、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在我们身边、在我国历史上同样有过无数这样的英雄,说说你都知道有谁。
2.生自由说。
3.师出示课件(抗震救灾英雄图):大家一定不会忘记,在去年四川汶川县大地震中曾涌现出各种英雄,解放军叔叔的奋不顾身、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难忘。他们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拯救了成千上万人民的生命和财产。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他们的精神永远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让我们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五.课外积累。
师出示课件,展示关于奉献的名言警句,同时播放歌曲《奉献》。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记忆。
师总结升华。
六.布置课外作业:
1.续写:战争结束后,炮手回到家乡会发生什么事?
2.熟记文中的生字词。
七.板书设计:
炮手
|
家
|
奉献
[《炮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篇7:《炮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教材说明:
《炮手》记叙了一百多年前法国军队中一名普通炮手,为了革命,亲手炸掉了被侵略者占据的家园的感人故事。全文以对话形式为主,以人物的外貌、神态描写为辅贯穿全文,形象地突出了主人公--炮手复杂的内心世界,赞颂了他令人钦佩的奉献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字5个,写字9个。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炮手当时复杂的内心世界。
3、情感目标:受到炮手为了国家的利益“舍小家,为大家”的爱国精神的感染和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插图,看看图上画的是谁?他们在执行什么任务?你还发现了什么?
2、你还想知道什么?老师相信只要聪明的你用心去读课文,一定能从中找到答案。请孩子们打开课本翻到99页,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全文。给每段标出序号。
2、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勾画出生字词(不认识)。
3、小黑板出示生字词,开火车连读,齐读。(重点提示:黎、瞄、垮、煞、颤)
4、齐读全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5、试着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三、合作交流,具体感知。
1、默读课文,自己有什么想法或者什么问题。
2、再读课文,看看自己能解决刚才的问题吗?
3、小组讨论,自己有什么想法,解决了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还有什么问题?
4、梳理小组同学的问题,解决不了的,准备提出全班解决。
5、全班反馈,集中讨论解决提出的问题。
6、教师点拨,深入理解。问题:课文用了哪些表示颜色的词语来描写炮手不同时刻的神态?几次使用有什么不同?找出来反复读一读(苍白--煞白--惨白),用心品味一下炮手神态的变化。
7、联系上下理解词语:凛冽、喝彩、仅有。
8、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突出重点,精心品读。
1、师:同学们的问题解决了,我也有两个问题请大家解答,可以吗?
①为什么裹着大衣的副官冻得浑身打颤,炮手的额头上却滚下了大粒的汗珠?
②敌军驻地--红瓦白墙的农舍被击垮后,将军连声喝彩“干得好!”炮手的脸颊上却流下了悲伤的热泪。
2、读一读:找出这两处多读几遍,再联系前后内容,想一想。
3、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4、想一想:为什么炮手的神态截然相反?假如你是炮手,当时会怎么样呢?
心里会想些什么?这样写,你读了之后印象如何?
5、议一议(交流刚才的问题)。
6、读一读:有感情地读这两组句子,认真体会炮手的内心活动。炮手知道那是自己的房子,为什么还要开炮把他击毁?
7、分角色朗读全文。
8、说一说,这时你的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五、续写课文,拓展延伸。
战争带来的总是不幸和灾难,所以我们拥护和平、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愿我们的世界远离战争;愿每个人都拥有幸福的家园;愿我们永远享有宁静温馨的和平生活!请同学们想象战争胜利了,炮手回到亲爱的家乡,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学生续写。
[《炮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篇8:住新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住 新 房
一、 教学内容: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课本第26页的例题、试一试及相应的练习)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时主要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小学一、二年级一直有计算的内容,这部分是对计算的进一步延伸和提高,而三年级的上册所学的是一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主要是一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册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这部分内容,是对原来的乘法的质的突破,也是对后面进一步学习乘法打下最基础的基础。所以这部分的内容非常重要,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没有进位)的竖式以及十位部分怎样写。
三、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办学条件优越,教学设施一流,教室全部配备了多媒体,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提供了硬件保障。
学生在第五册已学习过两位数乘一位数乘法,本单元第一课时已学习“找规律”(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学生已经具备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能力。估计在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方法上,学生可能有难度,这是需要努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四、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住新房”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2)能熟练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进一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2)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五、教学重难点: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看图编题:
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参观一座美丽、壮观的高楼大厦。
二、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根据图中所提供的数学信息编一道数学应用题。
根据所编问题独立列式:14×12=
2、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探计和交流如何解决问题。
1)先尝试通过估算结果解决问题。
A、分组讨论不同的计算过程。
(引导学生关注估算过程及其特点,让学生质疑,发表意见。)
B、师:根据以上估算的结果,能判断“这栋楼能住150户”吗?
(引导学生讨论,体会解决这个问题光靠估算是不行的,须计算。)
2)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①先让学生独立探索
(教师要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索计算方法,教师巡视课堂进行个别辅导。)
②小组交流
可以是同桌两人交流,也可以前后四人一小组进行交流。
③汇报结果
小组派代表汇报小组交流结果。通过汇报得出全班基本上出现以下几种计算方法。
第一种方法:14×10=140………………10层住几户
14×2=28…………………2层住几户
140+28=168…………… 12层一共住几户
第二种方法:12×14
=12×2×7
=24×7
=168
第三种方法:12×10=120
12×4=48
120+48=168
第四种方法: 1 4
× 1 2
2 8
1 4
1 6 8
把这几种计算方法都展示出来,然后要求:
1) 进行比较,哪些相同,哪些不同;
2) 哪些是你没有想到的,你能理解吗?
3) 比较,说说区别与联系。
主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教师加以归纳与指导。
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用竖式进行计算,必须让学生理解算式中的每一层含义。
通过提问,回答,教师板书:
1 4
× 1 2
2 8………………14×2
1 4 ………………14×10
1 6 8………………28+140
最后,强调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的格式,并再次强调理解对应位值要对齐的道理。
三、习题巩固
1、课本26页:试一试
2、课本27页:练一练
在交流时让学生说出算理
四、综合应用
陈老师班上有42名同学,她为同学们购置书包和文具盒。一个书包24元,一个文具盒11元。买书包和文具盒各花多少钱?一共花了多少钱?
五、课堂小结
你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
篇9:《猜一猜》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案例3
《猜一猜》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经历可能性的试验过程,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 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1、 能列出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 能够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
三、教具学具准备:
转盘、纸杯、白球、黄球和红球、盒子、图针、硬币
四、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
师抛硬币,让生猜想哪个面可能朝上?生:……。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可能性的问题。
(二) 探究新知:
1、 转转盘,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1) 猜想:
出示四个转盘:图
猜测:转动①号盘,指针停在哪种颜色上的可能性大?②③④号呢?让生独立猜测,并说一说想法。板书 :可能性大,可能性小
(2) 体验:以小组为单位各做10次实验。
(提示分工:一人转转盘,等指针停止后,把指针指向中央,其他人再转;小组学生轮流填表。全班分四个组,分别转①②③④转盘。)
(3) 汇报,全班交流。
2, 纸杯感受事件可能性有大小
(1) 猜想:抛出纸杯后,纸杯落地可能出现的情况。同桌交流并回答。
(2) 实验验证:
每人重复做5次,并记录表中。投影出示
落地的情况
1
2
3
4
5
(3)、汇报交流。
(4),师生小结。
3、摸球感知,进一步了解可能性
(1)、出示盒子:出示问题:(要求:先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填写)
分组实验加以验证、结论。
(2)、讨论:(课本76页)师:一次摸出两个球,可能出现哪些结果?先让学生看清楚箱子里放的球的颜色和个数。
①填表 ②小组实验 ③结论。
(三) 巩固练习:
P76试一试。抛出一枚图钉,可能出现什么结果?列举出来并验证。
(四) 评价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案例4
《猜一猜》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使学生能够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1、能列出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能够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
三、教具学具准备:
转盘、纸杯、白球、黄球和红球、盒子、图针、硬币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拿出硬币抛试,让生猜想:哪个面可能朝上?
导入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可能性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1. 转转盘,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出示四个转盘:图
师:如果转动(1)号转盘,指针停在哪种颜色上的可能性大?让生独立猜测,并说一说想法。如果转动(2)、(3)、(4)号转盘呢?
体验:同学们的说法各不相同,这还需要我们用实验进行验证。以小组为单位每人各做10次实验。
(提示分工:小组长记录,一人转,等指针停止后,把指针指向中央,再转;全班分四个组,分别转①②③④转盘。
汇报:师生小结。板书:可能性大,可能性小。
2、 抛纸杯,进一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1) 猜想纸杯抛向空中后落到地面,可能出现几种情况?让生猜后回答
(2) 实验验证:
俩人一组,每人重复做5次,轮流作好记录。投影出示统计表。
落地的情况
1
2
3
4
5
(3) 全班汇报,师生共同小结。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
抛出一枚图钉,可能出现什么结果?并进行验证。
师强调注意安全。
2,摸球游戏。(课本76页)
(1)要求:先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填写
(2)分组实验加以验证
(3)结论。
3,讨论(课本76页) 师:一次摸出两个球,可能出现哪些结果?小组讨论并填写表格 ①填表 ②小组实验 ③结论。
(四)、评价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篇10:《天外来客--陨石》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一、教材内容分析
这是一首描写陨石知识的诗歌,语言流畅,通俗易懂。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了解陨石的奇妙,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天外来客--陨石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积累词语,并能灵活运用。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读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三、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天外来客--陨石的资料,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四、教具准备
学生:提前搜集有关陨石的资料,可以问爸爸妈妈,可以看课外书、电视节目。
教师:搜集有关陨石的图片及其它资料。
五、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观察法、谈话法、以读代讲。
六、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谈“石”激趣,导入新课。
1、谈“石”导入
同学们,这是一个“石”字,谁能变个字形小魔术,在它的上、下、左、右任意一边加一部分,使其成为一个新字?(学生自由说)一个小小的“石”字就这么有趣,大自然中的石头就更有趣了。
[以游戏方式导入新课,使学生在课开始就充满兴趣]
2、教师出示“宇宙来客”陨石图
同学们请看,这是一块石头,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谈自己的发现:这是一块巨大的石头,它上面写着醒目的四个大字“宇宙来客”……)的确,这不是一块一般的石头,它来自浩瀚的宇宙,是天外来客(板书:天外来客)它的名字叫陨石(板书:陨石)
[教师出示“宇宙来客”陨石图,巨大的石块,赫然醒目的“宇宙来客”四个大字,给学生视觉带来巨大的冲击,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探索欲望增强。]
(二)展示资料,了解陨石
1、关于陨石你了解了哪些知识?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
2、教师展示资料: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出示:流星雨)1976年 3月8日,在我国吉林省下了一场奇特的雨,从天空中降落下来的不是雨滴,而是大块的石头,景象十分壮观,这就是流星雨。在这次流星雨中降落下来的石头共有100多块,最大的重达1770千克。(出示各种形状的陨石)陨石的形状各异、大小不一,有的如米粒,有的似龟壳,千姿百态。
[通过展示资料,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对陨石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学习诗歌做好了铺垫,由于农村学生受条件所限,搜集的资料总是有限的,教师补充一些资料是非常必要的。]
(三)自读诗歌,整体感知
1、关于陨石我们课本上有一首诗歌,同学们想读吗?
2、学生边读边标出不认识的生字,采用识字方法独立解决,教师引导学生辨别重点字词。
3、学生反复读诗歌,要求:读后告诉大家有什么收获?
4、学生汇报读书收获,教师对汇报情况进行点评。
[通过自读诗歌,学生对诗歌进行整体感知]
(四) 再读,理解内容
1、同桌合作读书,要求一人读一小节,读后互相评一评。
2、同桌合作读展示,集体评议。
3、教师范读。
4、学生评价教师朗读情况。
5、学生自读:注意每句话后最后一个字的读音。
6、指名读,集体评议。
7、集体交流读懂的内容。
(教后补记:我知道了陨石是石头也是星星、我知道了陨石是与大气摩擦产生的、我发现这首诗歌的每小节后的字的读起来非常顺口,让人越读越能读出其中的韵味来……)
[注重了以读为主,读的形式多样,同桌读、教师读、自己读、指名读,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内容,感受诗歌的音韵美,让学生在读中感受陨石的奇妙。]
8、学生质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集体讨论后解答。
[学生的探索欲望一旦被激发,他们的潜能是无穷的]
(五) 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1、想像:假如你是一块陨石,你从遥远的天际来到人间,你想向大家说什么?
[以童话般的方式让学生来总结,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
2、谈自己的愿望(出示陨石图)面对天外来客-陨石,你想对它说什么?
[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使情感得以升华。]
3、播放歌曲《蓝猫淘气三千问》主题曲。
教师总结:是啊,只要我们爱说爱问爱动脑,天下的事情就能明了,让我们带着心中大大的问号,继续去探索大自然无穷的奥秘!
六、教学反思:
从本节课教学效果来看是比较成功的,反思自己教学之所以取得成功取决于能正确分析本班学生实际。本班学生非常喜欢诗歌,但以前学习的诗歌多是琅琅上口的儿歌或是故事性强、形象鲜明的叙事诗,《天外来客--陨石》是一首描写科技知识--陨石的诗歌,能不能上好这节课在我心中是个悬念,在分析学生特点后我想: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是关键,因此在上课之前调动学生搜集资料,教师也搜集一些比较有趣的资料,让学生对陨石有个初步的了解,再来学习诗歌就会感兴趣了。好在这首诗歌非常注重押韵,就如学生总结的:我发现这首诗歌每一小节后面的字读起来非常顺口,让人越读越能读出其中的韵味。
教学过程中,通过游戏、观看流星雨,在课开始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又通过展示资料、
读书展示、想像自己是陨石、对陨石诉说自己的愿望,给学生创设了一定的情感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天外来客--陨石》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篇11:《铺地面》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案例7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体会面积换算的必要。
2、使学生体会面积单位 之间的换算关系。知道1dm2=100cm2,1m2=100dm2,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面积换算。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重点难点:
1、知道1dm2=100cm2,1m2=100dm2,
2、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尺子、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若干个及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①出示投影: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a、测量物体表面的大小,要用面积单位。 ( )
b、常用的面积单位有m2、 dm2、cm2 m ( )
c、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不同的计量单位。 ( )
②选择,将序号填在括号
a、一块手帕的面积约是4( ) [①dm2 ②cm2 ③m2]
b 、一座5层楼高13( ) [①m、② dm、③cm]
c、度量正方形的边长要用( ) [①面积单位②长度单位③分米]
③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说一说1m2、1 dm2、1cm2大约有多大?
2、师对复习情况进行简单小结,随之出示投影P50“铺地面”问题。
面对这个问题小明是怎样回答的?他非常自信地说:“我还以为什么难题呢?不就是5×5=25只要一块就行了。”
师:对于小明的回答,同学们觉的对吗?(小组讨论不对的原因)
交流时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师要引导他们:小明的回答是不对。因损坏的方砖的面积是5×5=25(dm2) 每块方砖面积 是25cm2,,同是25但他们的单位不同。
师:请同学们闭上想一想::1dm2有多大?谁来用手比划一下?
引出课题:看来“单位”在数据中是十分重要的,是不可省略的,这需要我们掌握一些单位间的进率,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讨论学习“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个问题。
板书:面积单位间进率。
二、探索新知:
1 dm2=100cm2
①首先让学生猜测:1 dm2=( )cm2
(无论学生猜测的结果如何,教师都不要忙于下结论,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来验证)
②在教师的引导下去验证:
拿出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想办法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可以分组,也可以独立解答,集体交流时,可能有两种情况出现:
a.以“分米”为单位的,面积是1×1=1dm2
b.以“厘米”为单位的,面积是10×10=100cm2 从而得出
1 dm2=100cm2
让学生回答:两个结果中间为什么划等号?
4、出示投形进行理论验证:
5、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摆一摆(拿出一张边长是1分米的卡片和1平方厘米卡片若干个),
先让学生猜一猜一横行能摆多少个面积是cm2正方形?能摆几排?
师:全摆满共多少个面积1cm2的小正方形?(学生很快得出结论,全摆满能摆10×10=100个,也就是1 dm2 =100cm2 )
师:通过同学们测量计算验证和摆方格验证同学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指板书: 1 dm2 =100cm2
6、用同样的方法探究1平方米与1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
三、解决:“铺地面”问题
师:同学们前面小明没有解决问题,现在能解决了吗?
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师:板书:
①1、5×5=25(dm2 ) ②5×5=25(dm2 )
25dm2 =2500cm2 1dm2=100cm2
2500÷25=100(块) 100÷25=4(块)
4×25=100(块)
答:略。
四、巩固新知
①P51练一练。1、2。
五、思维训练: P51 第3题。 练习二。 第6题
案例8
《铺地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铺地面的具体生活情况,体会面积单位间换算的必要性。
2、使学生体会面积单位间的关系,知道1dm2 =100 cm2 1m2 =100dm2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
1、知道1dm2 =100 cm2 1m2 =100dm2
2、使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边长是1dm正方形,格子纸、尺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我们刚学过哪些面积单位?1m2 1dm2 1cm2 各是多大?(生比划)
3、出示:课本50页铺地面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说出题中的数学信息,让学生提出有关数学问题。
二、探讨新知
(一)探究1dm2 =( ) cm2
1、估一估。1dm大约有多少1cm2
2、让学生拿出面积是1dm2 卡片和方格纸,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
3、讨论。 1dm2 = ( )cm2
4、集体交流。各组汇报测量结果。(一横行摆10个,摆10行所以,10×10=100(个))
根据汇报情况板书:1dm2 =100 cm2
师出示:2dm2 =( )cm2 25dm2 =( )cm2
(二)探究1m2 =( )dm2
可用同样方法让学生探究1m2 与1dm2的关系。
三、巩固新知
出示:1、做一做。
2米2 =( )分米2 3分米2=( )厘米2
500厘米2=( )分米2 400分米2=( )米2
2、学校办公室地面是用边长是50cm的方砖铺成,共用144块地板砖,请你算出办公室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四、课堂小结:让生谈收获。
五、课外实践
测量自己家住的房子的占地面积。
案例9
《认识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教学设计
数学目标:
1、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能感受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并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
2、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作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利用数据资料、图片资料,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学生认识面积就单位公顷、平方千米,感受1公顷、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
中国地图、多媒体课件,测绳。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兴,引出新知
师:我们前面学习过哪些面积单位?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师:同学们能比划出它们的大小吗?
师: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面积单位,来测量我们的操场,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到操场去认识比平方米大的面积单位,板书课题
二、实践活动,建立概念
(一)认识公顷。
1、学生体会1公顷的大小(到操场实际测量)
①教师把全班学生分四组。
②每组组长负责分工测量、记录。测量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学生均匀站在每条边上。
③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调整学生活动中的误差。
④完成后让学生看一看这个正方形有多大?估一估有多少个1平方米?告诉同学们这么大的面积就是1公顷。
1公顷就是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
2、让学生计算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就是多少平方米。
教师根据汇报板书:
100×100=10000m2 1公顷=10000m2
3、实践应用。(回到教室)
①出示课本情景图片,它们的面积是3公顷,让学过想象一下它有多大?合多少平方米?
②课件出示天安门广场图片,天安门就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面积约是40公顷合( )平方米,想象有多大?
出示故宫图片,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故宫,占地70平方米,合( )公顷,想象有多大?
③学过估一估:我们的校园占地约( )公顷。
(二)认识平方千米
1、师:刚才我们实际测量面积是1公顷的正方形,同学样想象一下100个那样大的正方形有多大?
师:这么大的面积就是我们这一节所学的另外一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平方公里),同时板书:1千米2就是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
让学生结合实际想象边长1000米正方形的大小。
3、实践应用。
(1)出示中国地图:
问:谁能说出我国领土的面积有多大?你是怎样知道的?想象有多大?
(2)出示:
①地球上陆地总面积是1.49亿平方千米,海洋总面积是3.61亿平方千米。
②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斯1710万平方千米,其次是加拿大997万平方千米,我国960万平方千米居第三位。
(3)2千米2=( )公顷
4000公顷=( )千米2
(4)开垦一块边长是200米的正方形荒地,这块地面积是多少公顷?合约多少平方千米?
三、思维训练
1、一块正方形的稻田周长是2400米,这块稻田面积有多少公顷?
2、一个长方形植物园占地35公顷,它的边长是700米,宽是多少米?
3、课本53页练习二第7题。
四、小结
五、课外实践
1、调查所在城市广场占地多少公顷。
2、调查所在城市占地多少平方千米。
篇12:《小心书橱》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要求:
1、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以及课文的中心思想。
2、掌握课后思考题,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掌握本课的生字生词。
4、能背诵诗文。
教学重点:
了解诗文大意,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诗文,掌握本课生字。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初读诗歌,会认识中的生字词。
2 熟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对小书橱的喜爱。
3 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导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小书橱?说说你从中获取了那些知识。
今天,老师带领你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板书《小小的书橱》,看看小作者是怎样写他的小书橱的。
二自读课文,学习字词。
1 自由读书,花初步认识的字,用自己的认字方法认识它。
2至明看火车,检测识字情况。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1 自读诗歌。
2 读完诗歌,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3 你从那些地方感受到小作者喜爱读书?
作者为什么把书橱比作是“广阔的世界,浩瀚的海洋?”
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指导学生朗读、感悟2-5小节,体会读书的乐趣。
读最后一小节,面对书中的无穷的宝藏,我们应该怎样做?
四配乐朗读,放飞想想谈感受。
1 指名配乐朗读课文。
2 学完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可以结合自己读书的感受来谈。
3 生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五总结评价,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有感情地再读诗歌,进一步感受诗歌内容。
2 完成古诗《观书有感》。
3 会写本课生字。
导学过程:
一直揭课题
二感情朗读,回顾全文。
三完成读一读,背一背《观书有感》
1 自由读古诗。
2 再读古诗,结合插图,自悟诗意。
3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古诗。
四指导写生字
1 学生观察生字,提出不会写的字全班交流解决。
2 重点指导“瀚、尊”
五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鼓励孩子积累好词好句,摘抄有关读书书的名言警句。
[《小心书橱》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轴对称二教学设计(锦集12篇)】相关文章:
第六单元《除法》单元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2022-05-06
第2节抛硬币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2022-11-21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中位数》教学反思2023-12-08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复习计划2023-02-10
小学下册数学《回收废品》教案2023-05-12
空间与图形--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六年级总复习)2024-04-27
三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计划2023-04-16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工作计划2023-07-01
北师版初一地理下册知识点总结2022-05-19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2022-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