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教材分析 备课资料(西师版三年级下册)(整理7篇)由网友“JaydenCool”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西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教材分析 备课资料(西师版三年级下册),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西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教材分析 备课资料(西师版三年级下册)
教材总体说明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一共安排了7个教学单元,其中穿插安排了3个数学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以“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为主要内容,这一领域里的内容共安排了3个教学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这是继上一学期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以后又一次集中学习整数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主要安排了整百数和几百几十的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和笔算、发现规律和用除法解决问题等内容。小数的初步认识只安排了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的认识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计算,并且只要求初步掌握。
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本册只安排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对称两部分。
本册教材将统计和概率的内容集中安排在一个单元,统计部分安排了数据的整理和求平均数;概率部分主要是认识一些简单的不确定现象。
本册教材一共安排了3个数学实践活动。
教材还配合乘法计算、小数的初步认识、对称等内容分别安排了“中国古代数学家杨辉”、“小数点的由来”和“对称与建筑”3个数学文化,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加深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
二、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
(一)教材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1.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的题材作为教材内容
2.充分利用儿童的已有生活经验
3.在习题中适当安排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
1.为的学习创学生设具体的活动情境
2.为学生设计恰当的问题情境
(三)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
(四)提示教学活动线索和学习方式
1.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式
2.为教学过程提示活动线索
(五)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1.继续提倡算法多样化
2.鼓励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3.适当安排了一些开放性的习题
(六)设计富有特色的实践活动
(七)有计划地介绍数学文化
各单元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一、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一)教材说明
1.本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包括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等内容。其中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学习的重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学习的直接认知基础。同时,本单元的内容又是后面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重要基础。
2.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图文生动形象,富有生活情趣。
(2)内容真实、丰富,具有现实性。
(3)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
(4)重视数学知识的整理。
(二)教学提示
1.注意发挥主题图和情景图的作用
2.重视学生对计算方法的自主探索
3.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三)各节教材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估算
本小节安排了4个例题,包括两位数乘整十数、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等内容。可用3课时完成教学。
单元主体图:通过体育馆的环境及设施,唤起学生回忆,激起学生学习的心理需要。
例1:教材通过利用主题图的资源,再次出现算体育馆A区座位有多少个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引出48×10后,重在理解48×10可以怎样算。
例2:主要是学习口算一个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方法。在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会口算48×10的基础上,继续学习 25×30的口算方法,体现口算方法的多样化。
例3: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让学生明确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既可以利用例2所学的口算方法,还可以直接口算一位数乘一位数(表内乘法),再在积的末尾添两个0。
例4: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本小节安排了3个例题,包括不进位乘法和进位乘法等内容。
例1:从生活情境中引出算式,探索多种计算方法和理解笔算乘法的算理等3个层次进行编排的。探索12×14的算法,教材提示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来探索。再次是理解算理,用竖式计算12×14明确第2步计算的积中的“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则是学生理解的重点和难点,
例2:用两只青蛙的对话情景引出算式,继续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一方面对进一步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并在次基础上总结算法。
例3:一方面是强化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的进位意识,另一方面是乘法的验算。教材中没有明确地提出验算的要求,而是用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再乘一次的方法来验证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发现规律
例1:通过情景图和表格,一方面能清楚地看出行驶时间发生变化,引起行驶的路程的变化,让学生从这种变化中去发现规律。
例2:是杨辉三角的运用,一方面让学生仔细观察已给出的4排数,去发现其中隐含的规律;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像图中同学们讨论填数和说说第4至7排分别怎样填数,既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解决问题
例1:以学生的春游活动为线索,通过用车的辆数和每车装的人数来计算参加春游的人数。教材引导学生先从情景图中去提取信息,再凭借已有知识经验用“每辆车的人数×用车的辆数”的方法去思考并解决问题。最后提出“还可以怎样算?”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例2:以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堆放物体的方法为例,让学生算出这样一堆饮料有多少听。本题是运用等差数列求和的数学方法解决。
例3:是乘法的估算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教材中提供的苹果重量的估算方法仅是其中的一种方法,广柑的重量怎样估算可以完全由学生自己选择方法。
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一)教材说明
1.本单元教材内容
全单元教材主要由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简单的换算、解决问题等内容构成。
2.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教材的设计思路由侧重于长(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到通过测量活动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面积和长(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3)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富有现实意义。
(4)让学生在经历操作、估测等活动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和合作学习的乐趣。
(二)单元教学提示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实践探索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上。
1.在动手操作中认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
2.突出学生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掌握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3.教学过程紧紧围绕发展学生空间观念这一主题展开。
(三)各节教材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
面积和面积单位
本节教材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两个内容,共由3个例题、2个课堂活动和练习六构成,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建立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概念,为后面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1.单元主题图:向学生展示了朝夕相处的教室,让学生看到教室里有很多的面。通过主题图的学习,为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有利于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面积的重要性。
例1:提供了观察物体的面和平面图形,让学生主要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来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物体的表面和平面图形都是有大小的,这种大小在数学上就称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面积。
例2:仍然是比较面积的大小,不过方法在例1的基础有了变化,通过比较的两面墙中贴瓷砖的大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大小、树叶的大小等,让学生产生统一面积单位的需要。
例3: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本小节主要包括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应用面积公式求面积,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以及比较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这节教材突出了探索性、实践性和应用性。
例1:是用任意个1cm2的正方形拼长方形,在拼的过程中去发现用的正方形个数与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的关系,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之间的关系。
例2:是测量出给定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之后,再用1cm2的正方形纸片去覆盖长方形,并发现面积的平方厘米数与长、宽厘米数之间的关系。通过上述两次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例3:先计算电视荧屏的面积,再计算遮电视机的方巾的面积,通过教师一句启发性的提问“正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很自然地过渡到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例4:有两项任务:一是估测,二是比较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简单的换算
面积单位的换算是面积教学中的难点之一,本节教材内容限定在“简单的换算”之内。之所以说“简单”,是因为一是涉及的面积单位换算在两个相邻单位之间进行;二是较大单位的数是较小单位的数的100倍、10000倍;三是单位换算只在两个相邻的单名数之间进行,不出现复名数与单名数之间的换算。本节教材的内容包括探索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共设计了3个例题和1个课堂活动。
例1:以求大正方形的面积的形式探索1dm2与1cm2之间的进率。
例2:hm2和km2三年级小朋友没有这些相关知识经验的感受,那么探索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以及hm2与m2、km2与m2之间的进率关系就更难了。因此,教材对这几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作了淡化处理。用“同样地”三字告诉学生,像上面那么去推导也一定能得出1hm2=10000m2,1km2=100hm2。
例3:是面积单位的换算在生活中的应用。简单的单位换算涉及的内容不多,所以只设计了课堂活动,没有设计习。
解决问题
例1:表面上是“估计图中大约有多少只企鹅”,实际是通过估计面积来估计企鹅的只数。这个问题不是要学生得出一个准确的答案,主要是让学生经历估计过程,获得一些基本的估计方法。
例2:主要是体现解决问题,教学的重心应放在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上。“给教室的地面铺方砖,需要多少钱?”选用不同价格的砖,需要的钱也就不一样。
实践活动 在实践活动基地
活动内容比较多,涉及的知识不仅包括数学方面的,也包括生物、气象等多方面的,一方面让学生强调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又强调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整个活动可以分为活动准备、开展活动、活动总结3个部分。
三、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一)教材说明
1.知识联系: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除法,以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学好这部分知识,对今后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主要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发现规律以及解决问题等几方面的内容。
3.教材编写:特别强调和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建构过程。在口算后面安排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笔算。
(二)教学提示
1.重视原有知识在新知识学习中的迁移。
2.联系现实情景,帮助学生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3.鼓励计算方法多样化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三)各节教材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单元主题图、2个例题、1个课堂活动和练习十一。
单元主题图:通过小猪吹泡泡比赛、小猫跳绳比赛等提供信息,提出了用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
例1:以表内除法以及整十数除以一位数为认知基础,学习整百数除以一位数除法。教材巧妙地把学生平分6株树苗的经验运用到平分6捆(600株)中来,由6÷2=3联想到600÷2=300,即6个百除以2得3个百,也就是300。同时,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
例2:是几百几十的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除法,通过情景图一方面通过这个实际情境让学生产生计算的需要,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前面学习的长方形面积知识。教材呈现由12÷6=2类推到120÷6=?的这种算法。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
本小节的教学内容包括2个例题、1个课堂活动和练习十二。
例1:教材通过学生看科技展览馆的一个情景引导学生体会估算的现实意义。教材一方面通过两个对话框介绍估算的方法。这里同样应体现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例2:编排意图与例1基本相同。只不过教材呈现的是舍去被除数个位上的数,将“243”看成“240”进行估算的方法。呈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不同估算方法出来。又为后面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检验做必要的准备,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以及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估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内容包括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以及商中间有零的除法等内容。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除法及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口算、估算的基础,因此,教材没有编写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的这类例题,而是直接进入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的学习。
例1:主要解决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中,当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时,要先用被除数的前两位除以这个一位数。
例2:通过小兔采蘑菇这个情况帮助学生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为商中间有0的乘法学习作准备。
例3、例4:学习商中间有零的除法,它一般有两种:一是零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是0;二是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时,就在那一为商0。
发现规律
例1:编排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在除法里,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几倍,商就扩大相同的倍数”这一规律。一方面再次让学生感受到探索规律是一种实际需要,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对除法的理解。
例2:一方面学生要发现规律,另一方面还要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所发现的规律。通过这个例题,学生经历了观察、探索、发现、归纳等过程,发展了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解决问题J
本小节安排的解决问题有如下特点:一是学习材料的选择有一定的现实性;二是这些问题都是用学生学过的知识能解决的问题。
例1:教材通过“可以这样比”、“也可以那样比”、“还可以怎样比”等提示性的语言,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着重呈现了两种比较方法:一是用每小时加工的零件个数来比较;二是用5小时分别加工的零件个数来比较。
例2:一方面要考虑如何租车全年级123人才能够坐;另一方面还要思考怎样租车才较便宜、合算。学生可能会通过猜测、验证、比较等方法来设计租车方案,可以促进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发展。
四、统计初步与不确定现象
(一)教材说明
1.知识基础:本册教材安排的统计初步和不确定现象,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统计与概率这一领域内容的进一步学学习。
2.教学内容:全单元安排了数据整理、平均数、不确定现象3个小节,其中包括7个例题,6个课堂活动和2个练习。在本单元后,还安排了1次实践活动。
(二)单元教材的编排特点
1.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统计的价值。
2.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把统计、平均数和随机现象有机结合起来。
3.提供自主探索的线索,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教学提示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统计的实际意义。
2.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3.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不确定现象。
(四)各节教材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
数据的整理
本节教材包括1幅单元主题图、2个例题和1个课堂活动。
单元主题图:以空气质量检测为题材,让学生感受到数据收集、整理的现实意义。
例1:以空气质量状况为题材学习统计,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制作统计图表和对统计进行简单分析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
例2:以统计长江大桥为题材,在互联网上下载的信息,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生学习中的应用的思想,给学生指明了收集数据的渠道和方法。教材用两个对话框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索整理的方法。
平均数
本书教材包括3个例题,3个课堂活动和1个练习。主要是通过丰富的实例,结合统计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例1:通过富有童趣主题图呈现信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例2: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教材重点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自主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例3: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材让学生在按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计算的基础上,学习根据计算对象的特点灵活选择计算方法。提高学生整体把握平均数的能力。
不确定现象
本小节包括2个例题、2个课堂活动和1个练习。
例1: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进行主观判断,说出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结果,进一步体验不确定现象。
例2:是让学生在玩扑克牌的活动中体验不确定现象,既要能说出可能发生的结果,还要能根据对象的特点判断可能性的大小。
实践活动 惊人的危害
教材共安排了7幅具有连续性的画呈现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数学知识去了解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污染状况,引起学生情感上的震撼,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体现数学课程的人文价值。
五、小数的初步认识
(一)教材说明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重要拓展,它与整数相比,在意义、书写形式、计数单位、计算法则等方面有某些相同的地方,但也有一定的差异。这里是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材中出现的这些小数的小数部分都只有1-2位,小数的计算也只涉及一位小数的加减。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
1. 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经历多样化的认识过程,突出对小数的初步认识。
2.充分利用现实生活题材,加强小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结合小数的初步认识安排数学文化,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学习小数的积极性。
(三)教学提示
1.突出小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小数。
2.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商品价格认识小数。
3.激励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4.重视整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在小数加减法中的迁移。
(四)各节教材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
小数的初步认识
本节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小数,教材安排了4个例题、2个课堂活动和1个练习。
例1:结合商品重量认识一位小数,让学生感受到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初步会读一位小数。
例2:结合商品价格认识两位小数。既要会读小数,也要能理解用小数表示的商品价格的实际意义,并在例1、例2学习的基础上用描述的方式揭示小数的概念,让学生初步获得对小数的感性认识。
例3:结合量身高学习用小数表示长度,借助已有的1m=100cm这些认知经验,经历将厘米转化成米并用小数表示的探索过程。
例4:结合分母是10、100的分数来认识小数,一方面是沟通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联系,为认识小数提供更丰富的题材;另一方面,通过把分母是10、100的分数用小数表示,为今后学习理解小数的意义作准备。
例5与例4具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初步明确了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的基础上,让学生同时用分数、小数去表示正方形方格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进一步沟通十进分数与小数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小数的认识。
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本节教材安排了2个例题,1个课堂活动和一个练习,并且只涉及一位小数相加减。教材在编排时,充分考虑了数学知识的这些内在联系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力求引导学生在原有认知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索,初步理解一位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例1:是学习一位小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教学的重点是怎样列竖式进行计算。教材引导学生按照整数加减法中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的道理列出竖式计算,这样充分利用整数的有关知识来学习小数加减法。
例2:学习一位小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它是在例1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教材通过“十分位上不够减,怎么办?”和“十分位上的数相加满10,怎么办?”这两个问题,突出本例题学习的的重点和关键。此外,教材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相同点和计算时要注意的问题,去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六、对称
(一)教材说明
第1学段只要求学生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本单元教材的内容包括了单元主题图、对称现象、轴对称图形和数学文化--对称与建筑等几部分,最后安排了一个实践活动--美化我们的小天地。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基础,是他们已有的一些生活经验及初步认识的简单图形,如学生已经认识的长方形、圆等几何图形是学习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基础。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2.体现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中去感受认识轴对称图形。
3.结合对称安排数学文化。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对称美。
(三)教学提示
1.通过动手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
2.加强合作与交流,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轴对称图形。
3.注意画轴对称图形方法的指导,使他们切实掌握画轴对称图形的一般方法。
(四)各节教材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
对称现象
这部分内容包括单元主题图、1个例题和1个课堂活动。
单元主题图:以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中的对称现象为题材引出对称现象,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感受对称现象在生活中的存在。
例题:通过实物图,让学生进一步去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美。
轴对称图形
教材安排了3个例题,两个课堂活动。
例1:与第115页的例题相比,不同的是第115页的例题呈现的是实物图,它以生活中具有对称现象的实物为基础。而第117页的例1是几何图形,它以对实物图的对称现象认识为基础。本例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图形中感受到对称现象,为例2认识轴对称图形作准备。
例2:学生在动手折的过程中认识轴对称图形,获得对轴对称图形的感性认识。
例3:在方格纸中画轴对称图形,需要一定的空间观念作基础,是学习的难点。教材一是用方格纸作辅助,二是只要求学生画简单几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实践活动 美化我们的小天地
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学生要综合运用测量、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有关知识,也可能用到对称的有关知识。教材中用6幅儿童喜欢的连环画来呈现活动内容,展示活动方法,6幅图大致可分为3个板块。第1幅呈现问题,第2-5幅体现让学生进行自主设计,第6幅图展示学生感受成功的乐趣,获得美的享受。
篇2: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两位数乘两位数
1、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
2、口算乘法:整十、整百的数相乘,只需把前面数字相乘,再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就在结果后面添上几个0。
3、估算:18×22,可以先把因数看成整十、整百的数,再去计算。→(可以把一个因数看成近似数,也可以把两个因数都同时看成近似数。)
4、有大约字样的一般要估算。
5、凡是问够不够,能不能等的题目,都要三大步:①计算、②比较、③答题。→别忘了比较这一步。
6、笔算乘法:先把第一个因数同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相乘,再与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相乘。
7、相关公式:因数×因数=积积÷因数=另一个因数运算顺序:先乘除,再算加减;同级运算,应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内的运算。
多位数乘一位数
1、估算。(先求出多位数的近似数,再进行计算。如497×7≈3500)
2、①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②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3、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公式:速度×时间=路程每节车厢的人数×车厢的数量=全车的人数
5、(关于“大约)应用题:
①条件中出现“大约”,而问题中没有“大约”,求准确数。→(=)
②条件中没有,而问题中出现“大约”。求近似数,用估算。→(≈)
③条件和问题中都有“大约”,求近似数,用估算。→(≈)
小学数学必背公式
单位间进率
1公里=1千米 1千米=1000 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厘米=1000立方毫米
1吨=1000千克 1千克= 1000克= 1公斤= 1市斤
1公顷=10000平方米 1亩=666.666平方米
1升=1立方分米=1000毫升 1毫升=1立方厘米
数学小数知识点
1.小数的意义
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 得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可以用小数表示。
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一个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和小数点部分组成。数中的圆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左边的数叫做整数部分,小数点左边的数叫做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的数叫做小数部分。
在小数里,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小数部分的最高分数单位“十分之一”和整数部分的最低单位“一”之间的进率也是10。
2.小数的分类
纯小数:整数部分是零的小数,叫做纯小数。例如: 0.25 、0.368 都是纯小数。 带小数:整数部分不是零的小数,叫做带小数。 例如: 3.25 、5.26 都是带小数。
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数位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 例如: 41.7 、25.3 、0.23 都是有限小数。
无限小数:小数部分的数位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例如: 4.33 …… 3.1415926 ……
无限不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数字排列无规律且位数无限,这样的小数叫做无限不循环小数。 例如:∏
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个数叫做循环小数。 例如: 3.555 …… 0.0333 …… 12.109109 ……
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 例如: 3.99 ……的循环节是“ 9 ” , 0.5454 ……的循环节是“ 54” 。 纯循环小数:循环节从小数部分第一位开始的,叫做纯循环小数。 例如: 3.111 …… 0.5656 ……
混循环小数:循环节不是从小数部分第一位开始的,叫做混循环小数。 3.1222 …… 0.03333 ……
写循环小数的时候,为了简便,小数的循环部分只需写出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末位数字上各点一个圆点。如果循环 节只有一个数字,就只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例如: 3.777 …… 简写作 0.5302302 …… 简写作 。
篇3:小学语文六册复习资料006 备课资料(西师版三年级下册)
十八、按课文内容填空
1、 它来了!那 的体态,着一身 的羽毛, ,在春光中快乐地飞翔,发出 的啁啾声。
2、 蓝天下 ,水中倒映着 ;传统的 ,现代的 ,摇曳于小桥流水,一切是那么 。周庄,到处洋溢着水的 。
3、春天,树木 新的枝条, 叶子。夏天,树木长得 , 的枝叶把森林封得 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4、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 。有 的菩萨,有 的天王,还有 的力士。一尊卧佛长达15米,侧着身子, , 。看到这一尊尊 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叹。
5、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 。壁画上的飞天,有的 ,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 ;有的 ,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 ;有的舒展双臂,
6、走过任何一条街道,抬头向上看,家家都窗前都是 ,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 ,令人 ,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 看到;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 种的花。
十八、三年级复习课文内容部分
1、“比金子还贵啊,三月桃花水;比银子还亮啊 ,三月桃花水!”这使我联想倒 的句子。
2、《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是-- 代诗人--写的。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意思是:------------------------------------;《清明》是--代诗人--的作品。“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意思是:-----------------------------;你还知道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句有-----------------;----------------------(至少两句)
3、《绿手指》中法国当地人称-----------为“绿手指”;文中的“绿手指”是指----。
4、从第二单元的课文中,有《绿手指》里----------------的老奶奶;有《苹果里的星星》----------------的父亲;有《点金术》里----------------的麦得斯;有《花开了,就感激》里----------------的蓝蓝。
5、学习了《绿手指》这篇课文让我们明白了--------------------; 《苹果里的星星》让我们懂得了------------------; 《点金术》让我们知道了----------------;《小蓝裙的故事》让我们懂得了----------------; 《花开了,就感激》让我们体会到----------------。
6、《苹果里的星星》中“有些偶然的事情,会让我们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和收获。”从这句话中你想到了----------------------。
7、《江南水乡--周庄》这篇课文是从 、 、
这几方面描写周庄独特水乡风光的。
8、《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是按( )顺序把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展现得很充分。
9、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哪些人间奇迹?------------------------------(至少写出四个)。
10、你知道哪些描写流水声音的词语--------------(至少写出3个)
11、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好的读书方法?(至少写两条)
;
。
12、人类的老师有很多,请写出对应,蝙蝠-雷达; ;
; &nb
[小学语文六册复习资料006 备课资料(西师版三年级下册)]
篇4:苏教版小学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备课资料(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上册)
一、除法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在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和二年级(下册)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安排的。
全单元教学内容以笔算为主线。先通过比较容易的除法(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没有余数),教学除法竖式及除法的验算;然后教学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有余数的情况;最后教学商的个位上是0的除法。教材把口算、估算和解决问题合理穿插到各或练习中。单元教学结束时安排了场景型的实践活动《农村新貌》。本单元还编写了三道思考题,属于“弹性”的教学内容,供学生选用。思考题能帮助学生灵活地、综合地应用学到的基础知识,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教材有以下特点:
1.提供的学习材料能引发学生的操作活动,通过有序的操作带动有条理的思考,理解除法竖式的结构与算法。
除法竖式的形式和结构与加、减、乘法有很大的差别,理解并掌握除法竖式中的分段计算是学习难点。教材通过在平均分实物的操作和除法竖式之间建立一种对应联系,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难点。
教材里有三道例题教学除法竖式计算,第1页例题着重解决竖式的结构与计算步骤等问题。例题要求把46枝铅笔平均分给两名女孩,让学生经历每人先分得2捆再分得3枝,合起来是23枝的操作过程,理清操作思路是先40-2=20,再6-2=3,然后20与3合成23。再教学除法竖式,并在竖式上用两种色块显示分两步除的过程。竖式上商的数位很重要,教材由大卡通提出问题“2为什么写在十位上”让学生思考,联系分铅笔的操作理解各次商应在的位置。
篇5:全册教材分析 备课资料(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1、认识负数 6、小数乘法和除法(一)
2、多边形面积计算 7、公顷和平方千米
3、认识小数 8、小数乘法和除法(二)
4、小数加法和减法 9、统计
5、找规律 10、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数的概念的扩展,逐步形成对有关概念的理解;经历探索小数四则计算法则方法的过程,进一步理解运算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小数四则计算及混合运算;主动参与探索和发现规律的活动,提高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和数量关系的能力,增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问题的意识。
(2)使学生通过对平面图形的观察和简单变换等活动,经历探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掌握有关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具体情境中认识较大的土地面积单位,并初步形成相应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
(3)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初步体会用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信息,并能进行相应的比较、分析。通过开展实际调查活动,进一步掌握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增强统计观念。
2、数学思考:
(1)结合认数进一步发展数感。
(2)结合面积的测量和计算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面积公式和简单周期现象中规律的教学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4)结合统计表(图)的认识发展统计观念。
(5)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发展推理能力。
3、解决问题:
(1)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面积计算的问题、简单统计的问题、小数四则运算的问题以及简单周期现象的问题。
(2)能在现实情境中主动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3)能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
(4)进一步学会与他人合作、有正确的合作态度。
(5)能回顾反思学习过程,解释或评价学习的结果。
4、情感与态度:
(1)能积极参与各项数学活动,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经历探索数学知识与规律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与方法的价值。
(3)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努力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4)联系现实素材学数学,联系现实生活用数学,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
(5)通过阅读“你知道吗”等内容,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背景,体会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不断拓展视野、增强创新意识。
教材简析:
1、数与代数领域(第1、3、4、5、6、8单元)
本册教材在一至四年级主要教学整数的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整数的四则计算,并能应用有关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册教科书教学负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的意义、性质、和运算,这些内容涉及学生认识数范围的扩展。有利于巩固和加深学过的整数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并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同时也能为系统地学习分数只是做好准备。
此外,安排探索和应用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对于培养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进一步提高思维水平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空间与图形领域(第2、7单元)
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面积概念,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又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奠定了基础。通过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能进一步深化对面积概念的理解,促进对几种基本图形特征的认识。以前教学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只能计量相对较小的平面图形和物体表面的面积,用来计量土地面积就显得很不方便。为此,本册教材安排教学公顷和平方千米,既能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面积单位,也有利于学生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更多的实际问题。
3、统计与概率领域(第9单元)
本册教科书安排教学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统计表和单式统计图相比,复式统计表、图的容量大,能同时呈现更多的数据信息。教学复式统计表、图以后,学生就能对一些稍复杂的实际生活现象与问题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这对于学生统计能力的提高以及统计意识的增强是极有益处的。
4、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面积是多少 校园的绿化面积 了解周围的家庭)
(1)更加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应用。
《面积是多少》里的“分一分 数一数”与“移一移 数一数”渗透了初步的等积变形思想,为进一步探究多变性面积的计算方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校园的绿化面积》中的“想想算算”重点安排了“割补”的方法把稍复杂的平面图形转化成常见的基本图形的内容。
(2)更加重视实际应用。
《面积是多少》里估计树叶、手掌等物体表面的面积;《校园的绿化面积》中测量、计算草坪的面积、设计花圃;《了解周围的家庭》分别为城镇学生和农村学生设计的便于操作的调查活动等,都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便于引导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展开数学活动,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本册教材还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了十几则“你知道吗”和8到思考题,目的在于增加数学内容的弹性,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上得到尽可能多的发展。
课时安排:
一、认识负数 3课时
二、多边形面积计算 9课时
三、认识小数 8课时
四、小数加法和减法 7课时
五、找规律 2课时
六、小数乘法和除法(一) 8课时
七、公顷和平方千米 2课时
八、小数乘法和除法(二) 14课时
九、统计 7课时
十、整理和复习 5课时
(全学期大约有25%左右的教学时间留作机动)
篇6: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1 备课资料(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
(主讲:沈重予)
全册教材安排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下册)仍然分四个领域编排教学内容。在“数与代数”领域,继续教学整数的除法和乘法,包括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应用这些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继续教学分数,把若干个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首次教学小数,有一位小数的意义、读与写、大小比较、加减计算等知识;还教学时间单位年、月、日,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较大的质量单位吨。在“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学平移和旋转现象,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的方法;初步教学轴对称图形;继续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较简单的几何体,用图形表达看到的形状;教学面积的意义,常用的面积单位,以及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统计与概率”领域教学平均数的含义,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用平均数描述和分析一组数据的基本状况。联系上面三个领域的教学内容,编排了六次实践活动。“我们的试验田”是场景型的活动,在试验田场景里提出并解决与数学有关的实际问题;“运动与身体变化”是专题研究型的活动,用统计的知识与方法,研究体育运动引起的脉搏和呼吸的变化情况。其它都是操作(制作)型的活动。
另外,还编排了十多篇“你知道吗”,大致有两类内容。一类是与数学知识有联系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如划分一年四季的温度标准、大自然和建筑里的对称现象、物体在月球上的重只是在地球上的 等。第二类是有关数学的历史故事,如我国明朝“铺地锦”的乘法计算、古代和近代测量长度和物重的工具、出土文物上的几何形状、古代表示小数的方法等。这些内容能拓开学生的视野,增多知识,激发对数学与学习数学的热情。编排了十多道思考题,作为弹性的教学内容,满足部分地区、学生的需要。下面分单元介绍教材,提出的教学建议供广大数学教师参考。
各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除 法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材从二年级(上册)起教学除法,在二年级(上册)、(下册)和三年级(上册)里各有一个单元教学除法。
册次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 认识除法,口算表内除法。
用除法解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实际问题
二年级下册 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及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三年级上册 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并验算除法。
口算比较容易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估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十多。
把“和”或“剩余数”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础上,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包括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两部分内容。在计算这部分内容里又有口算、笔算与估算,以笔算为重点和教学主线,把口算与估算的教学与笔算有机结合、交融安排,使三者相互促进。在解决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里,既有已经教学的一、两步计算的问题,还有连除计算的两步解答的问题。前者结合笔算教学带着练习,后者编排例题新授。
全单元内容分三部分编排,第1~10页教学计算,第11~14页教学连除计算的实际问题,第15~16页是全单元内容的复习和整理。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口算的内容和教法。
本单元教学的口算有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百数或整十数的除法,如800÷2、300÷6。还有比较容易的几百几十的数除以一位数,商是几百几十的数或几十的数,如690÷3、280÷70。在这些口算里,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百数的除法在笔算之前,安排例题教学。其它口算都安排在笔算之后的“想想做做”里教学。
第1页上面一道例题教学600÷3,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是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的前提。教材从现实情境中引出600÷3,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思考算法并相互交流。表面上看,学生的算法各不相同,实质上各种算法是相通的。所以,通过交流大多数学生都喜欢从6÷3=2类推出600÷3=200。教材在“想想做做”第1题里及时引导学生应用这种思考,并在表内除法、整十数除以一位数、整百数除以一位数之间建立一种结构性联系。
第13页练习二第3题教学其它口算,以已经掌握的口算带出新的口算。其中第(1)小题的前两组口算,从表内除法带出几百几十(或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后两组口算从比较容易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带出相应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利用了知识间的结构性联系,通过推理获得新知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培养了主动学习的能力。第(2)小题是对比题组,把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商是几百几十和商是几十的口算题安排在一起进行比较,能加强对除法法则的理解。
2.笔算的教学线索和教学活动。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教学分两段进行,先教学计算法则,即先把被除数百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的最高位是百位;或者先把被除数前两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的最高位是十位。各安排一道例题。再教学商里有0的除法,包括商中间有0和末尾有0两种情况。商中间有0的除法,安排两道例题,商末尾有0的除法,在练习中带出。这样的安排,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算法。在具有扎实的计算能力的同时,数学思考也有所发展。
(1)关于笔算法则的教学。教材不是把法则呈现给学生,也没有把算法示范给学生看,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算法。一共编排两道例题教学计算法则,第1页的986÷2先把被除数百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是三位数;第3页的312÷4先把被除数前两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是两位数,两道例题设计的教学活动是“估计-感受”“思考-体会”“比较-综合”。
“估计-感受”。笔算前,在具体情境里估计得数,感受应该先把被除数的哪一部分除以除数。如986÷2的商是4百多→先把被除数的9个百除以2;312÷4的商比100小→先把被除数的31个十除以4。
“思考-体会”。两道例题都由大卡提出一个关于商的最高位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理性的思考。如商4百多,“4”要写在百位上;31个十除以4得7个十,“7”应写在十位上,从而体会商的最高位的规律。
“比较-综合”。第4页第3题对同组两题商的位数不同进行比较与研究,得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法则。
(2)关于商里有0的除法的教学。第6页教学“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第6~8页在得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某一步如果是0除以一个数,这一步商0;第9~10页在得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某一步虽然不是0除以一个数,但不够商1,这一步也商0。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教学分三步进行。首先从实际情境引出0÷3,联系生活经验,体会商是0。这是学生首次接触0除以一个数的除法计算,要体会这样的除法是存在的,商0是合理的。然后从0÷3=0类推0÷4、0÷9的商也是0。感受这样的除法算式很多,虽然除数不同,但被除数都是0,商也都是0。最后在较丰富的感性材料中概括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结论,并应用到相应的计算中去。
第6页下面的例题和第9页的例题都是教学商中间有0的除法。教学前一道例题,让学生应用已有的计算知识与经验,试着计算306÷3,提倡算法多样化,鼓励估算、口算或者笔算,在交流中理解商的十位上为什么写0。教学后一道例题,在笔算过程中,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解疑,突出十位上“不够商1就商0”。商中间是0的除法竖式有简便写法,这种写法要通过“呈现-比较-思考-模仿”的过程帮助学生掌握。首先仔细看教科书里的简便写法,再把这种写法和“萝卜”的竖式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并思考为什么这样简写。然后模仿这种写法的竖式,计算商中间有0的除法,逐渐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3.对估算的教学安排。
本单元的估算教学始终伴随着笔算,在笔算的前、后都安排了估算。
四道教学笔算的例题,都在笔算前先估计,通过估计为笔算导向。或是体会笔算应该先把被除数的哪部分除以除数,或是体会商里应该有0。
笔算教学后,又过估算总结计算法则。如果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大于或等于除数,商是三位数;如果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小于除数,商是两位数。
第5页练习一第2题要求估计商是几百多还是几十多,是在估计商是几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安排这样的估算有两个目的,一是进一步巩固除法计算法则;二是熟练除法的试商。教材引导学生应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如第5页第3题明确提出“估计一下,谁跑得快一些”;第15页第6题只要估一估就能知道200元钱可以买到的玩具。
4.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教学连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先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后用纯文字叙述的方式呈现。
图文结合呈现的实际问题比较贴近现实生活的情境,容易被学生喜欢和接受;图画和对话形象、直观、题意容易理解;生活经验有利于感受数量关系,容易想到解题的方法。也应该看到,图文呈现的信息源多头,几处同时呈现的信息缺少先后顺序。而且部分有用的信息隐含在图画中,有些比较明显,容易发现;有些比较隐蔽,不容易挖掘。教学图文结合呈现的实际问题要注意三点:一是通过“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搜集有用的数学信息特别要挖掘隐蔽的信息。二是通过说图意引导学生整理图文里的有用信息,理出数量间的联系和解决问题的步骤。三是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并通过交流体会策略的多样,但不要求一题多解。
纯文字方式呈现的实际问题把重要的数学信息精炼且有条理地表达出来了,收集和整理信息的任务比较轻。但是,缺少形象、直观的情境的支持,准确理解题意以及数量关系比较困难。教学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让学生独立看题,留足复述题意的时间。通过复述,完整地理解题意,唤起生活中的表象积累。二是寻找、组织有直接联系的已知条件,理出解题思路。三是妥然对待某些暂时无法解释、不能理解的解法。
第二单元 年、月、日
一、教学内容
二年级教学了时、分、秒,本单元继续教学年、月、日,常用的时间单位就都教学了。有关年、月、日的教学内容比较多,如平年与闰年、大月与小月、上半年与下半年、四个季度等。年与月、月与日、日与时之间的进率也各不相同,教材以年、月、日三个知识点为框架,组织合理的知识结构,把全单元内容分成三部分,第17~18页教学年、月、日的知识;第19~24页教学平年与闰年,在练习里带出季度;第22~23页是实践活动。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以年历卡为学具,组织多种学习活动,发现规律,获得知识。
教学年、月、日的知识,以年历为学具,依次组织了四项活动。一是在年历卡上找自己的生日,激发兴趣,学会看年历卡。二是观察年历,交流发现,突出一年有12个月,每个月的天数不都同样多。三是把各个月的天数填在一张表格里,初步了解每个月有几天,看到多数月有31天,少数月有30天,个别月是28天。引发把月份按天数分类的愿望。四是接受大月、小月的知识,知道一年里有几个大月,是哪些月;有几个小月,是哪些月。
为了帮助学生记住各个月的天数,安排了三项活动。第一项活动把第17页的表格里的大月涂黄色,小月涂蓝色。用色差帮助学生发现大月与小月基本上是间隔的,但有两处并不这样。一处是一月与三月这两个大月之间的二月不是30天;另一处是七月与八月,它们是连续的两个大月。第二项活动是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忆一年里的各个月的天数,并交流记忆的方法。第三项活动是用拳头帮助记忆。
让学生计算20全年的天数有两个目的,一是牢固记住每个月的天数,二是教学一个需要记忆的知识:1年有多少天。学生的算法是多样的,如把12个月的天数依次连加;把7个大月天数加4个小月天数,再加2月天数……充分交流算法,有助于记忆每个月的天数与全年的天数。
2.逐渐发现平年与闰年的规律。
教学平年与闰年的知识,采取“发现”与“接受”、质疑与解疑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了三项连贯的学习活动。
第一项活动是观察和年2月的月历,发现这两年的2月的天数不同,并产生疑问。在此基础上接受平年与闰年的知识。
第二项活动是观察~连续的2月的月历卡,发现连续的四年里只有1个闰年,还有三个平年,并对此产生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学判断平年和闰年的一般方法--把公历年份除以4。
第三项活动是阅读教科书第20页的底注,了解对整百年是不是闰年的判断方法。
3.设计有趣的实践活动。
“生日快乐”是一次有专题内容的操作型实践活动,活动内容分三段编排。首先是相互“猜生日”,这是一段游戏活动。用间接的方式介绍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让同伴直接说出那一天。在间接与直接的互换中应用年、月、日的知识。然后是“统计生日”,这是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调查班级里同学的生日,按月分类整理人数,制作条形统计图,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分析、思考。最后是了解父母的生日,进行尊敬长辈的教育。让孩子记住自己父母的生日是主要的,至于怎样为父母过生日应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制作贺卡、纪念品或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第三单元平移和旋转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编写的,是以前小学数学里没有的。平移和旋转是常见的、也是比较简单的运动方式,教学平移与旋转的知识,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描述物体的运动,从而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首次教学平移与旋转,对它们的认识只能是初步的,只要求结合实例认识,不进行抽象的描述,更不下定义。在方格纸上平移的图形应该是直线图形,而且是比较简单的图形。只要求平移一次,或是水平地左、右平移,或是竖直的上、下平移。全单元内容分成三部分编排,第24页上面的例题教学平移和旋转现象,第24页下面的例题和“试一试”教学方格纸上平移图形,“想想做做”配合两道例题的教学。还有一次实践活动,用图形平移的方法制作花边。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认识平移、旋转的教学活动。
为了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教材设计了“观察”“判断”“寻找”“表示”四个教学活动。首先是观察例题里两组物体运动的图片,体会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第一组物体的运动是火车在直的轨道上行驶,电梯在电梯井里上、下移动,缆车挂在缆绳上移动。这些物体运动的共同特点是沿着直的路线移动,物体的每个部分都有相同的运动方向、运动速度和运动距离。第二组物体是风扇叶片、螺旋桨、钟摆的转动,它们运动的共同点是物体的每个部分都绕同一个点(或同一条直线)转动。引导学生想象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寻找同组三个物体运动的相同点,是感知平移、旋转现象的教学要领。
第二项活动是凭籍对平移、旋转现象的初步感知,继续观察其它物体的运动,丰富感性认识。“想想做做”第1题提供了九个物体的运动情境,让学生判断哪些运动是平移、哪些运动是旋转。这道题有两个作用,一是体会平移、旋转是常见的运动,二是加强对平移、旋转运动的体验。教学时要指导学生说完整的话,如图中的××在△△,或者图中××的运动是△△。
第三项活动是“想想做做”第2题,寻找生活中见过的平移、旋转现象。设计这项活动有两个目的,一是培养用数学眼光看待、理解、描述生活中常见现象的习惯和能力,二是检验学生是否正确体验了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
第四项活动是用手势表示平移和旋转,这是对这两种运动现象的感性认识的一次概括,概括方式的特点是不用语言,用动作表示。在学生手势表示时,既鼓励创新与多样,也要注意正确。
2.方格纸上平移图形的教学活动。
这部分内容分两个层次教学。第24页下面的一道例题是看懂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分两步进行。先是看着方格纸上小房图原来的位置和平移以后的位置,理解“小房图向右平移了6格”这句话的内涵。体会这句话讲了小房图位置变化的方式的是平移,平移的方向是向右,平移的距离是6格。从而明白,讲述一个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位置变化,需要讲清楚平移的方向和距离两个内容。还要体会“6格”是怎样数的,在实践和交流中得到数的方法。第二步是看看、数数金鱼图、火箭图分别向哪边平移了多少格,把小房图平移的体验应用到其它图形的平移上来。
另一个层次是第25页“试一试”,在方格纸上平移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在操作和交流中体会:要平移图形,只要平移它的各条边;要平移边,只要平移它的端点。从而整理平移图形的一般方法:先平移各个顶点,把相邻顶点连线,围成与平移前完全一样的图形。
在安排图形平移的练习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平移的图形要简单,边数不宜多,不要出现曲线图形;二是平移的距离要稍远些,防止图形平移前后有重叠的部分。
篇7: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3 备课资料(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
第七单元 轴对称图形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小学阶段第一次教学轴对称图形,首先结合实例感知对称现象,这是课程标准提出的内容与要求。生活中的许多物体具有对称特征,自然界有许多对称现象,联系实际教学轴对称图形离不开这些对称的物体和现象。初步认识对称的物体或现象,感受对称的奇妙与对称美,都有利于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教学重点是轴对称图形,编排了两道例题。前一道例题教学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让学生知道怎样的图形才是轴对称图形,学会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后一道例题是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通过创造性的制作,进一步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点。编写的一篇“你知道吗”介绍了许多对称的昆虫、对称的自然现象、对称的著名建筑,有拓宽眼界、丰富知识,激发兴趣的作用。“奇妙的剪纸”是一次操作型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剪出图案或花边。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先感受物体的对称,再体会图形的对称,加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第56页例题和“试一试”的教学分四步进行。第一步是观察天安门、飞机、奖杯三个物体,发现这些物体或是左右两边,或是上下两边,或是前后两边的形状、结构、大小都完全相同,从而接受这些“物体是对称的”这个概念。并带着这样的概念到身边去寻找对称的物体。为什么先教学对称的物体?有三个原因。一是对称原先是生活中的概念,如人的脸部左右两边基本相同,就说脸是对称的。随着概念在各个学科的深入应用,概念也就逐渐分化和严格。在数学里就有中心对称,轴对称和平面对称三种情况。联系生活经验,先建立生活中的对称概念,再形成数学里的轴对称概念,教学比较顺畅。二是许多轴对称图形就是对称物体某个面的图形,认识对称的物体为认识轴对称图形提供宽广的现实背景。三是可以组织对称的物体与轴对称图形的对比,使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清晰、准确。尽管天安门、飞机、奖杯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体,但要他们发现这三个物体的共同特征仍会有困难,教学时要给予适当的暗示或启发。如把手指或一根小棒放在天安门的中央,使学生注意到天安门的左右两边。
第二步是把天安门、飞机、奖杯的一个面画下来,得到图形,使研究的对象从物体转移为平面图形。这是教学不能忽视的环节,关系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是否正确,会不会与物体的对称特征相混淆。
第三步通过对折图形,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教材在第115页准备了天安门、飞机、奖杯的图形,可以把图形剪下来并对折。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剪、折两个图形,发现的才是这些图形的共同特点。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是轴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也是概念的重要内涵。完全重合的两边必定大小一样、形状一样。但是,大小、形状相同的两边有时并不完全重合。所以,要让学生在对折的活动中仔细体会完全重合的含义,建立准确的数学概念。教材在天安门图形上介绍了对称轴,它是折痕所在的直线。介绍对称轴能帮助学生接受轴对称图形这个概念,在本单元不要求学生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这是第二学段的教学要求。
第四步是判断四个几何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加强概念。判断的依据是图形对折,折痕的两边能不能完全重合。不仅凭视觉和想象作出判断,还要动手对折进行验证。平行四边形是判断的难点,要在对折活动中体会虽然折痕两边形状、大小一样,但不能完全重合,因此不是轴对称图形。要注意语言的严密,这个三角形(梯形)是轴对称图形,不能说成三角形(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因为许多三角形和梯形并不是轴对称图形。
“想想做做”选择了一些常见的图案、英文字母、部分国家的国旗、部分交通标志,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一方面使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二方面帮助学生丰富社会知识,三方面能激发学习兴趣。教学时要注意三点,一是对个别较难识别与判断的图案、字母,要给学生必要的帮助。如紫荆花图案,英文字母N、S、Z等。二是判断国旗的时候,不能只看整体形状,还要看图案,但不要关注颜色。三是结合判断交通标志,适当介绍这些标志的意思。
2.做轴对称图形,加深体验。
教材里安排了三次制作轴对称图形的活动。第一次是第57页例题,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制作。第二次是第58页第3题,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的另一半,组成轴对称图形。第三次是剪纸,做出轴对称图案或花边。这三次制作的目的,都是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体验。
教学第57页例题要注意四点。一是适当出示一些材料,如纸和剪刀、钉子板和线、水彩画颜料和白纸,通过材料给学生启发,打开创作的思路。二是在制作前提醒学生想一想,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在制作后看一看,做出的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把数学概念贯穿在制作活动的全过程中,达到加强体验的目的。三是不要限于教科书里的几种制作方法,鼓励学生创新。四是加强作品的交流与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想想做做”第3题要注意两点。一是让学生独立地画,在画的过程中体会画的方法。二是通过交流明白制作的要领:先画出图形另一半的各个顶点,再连成图形。
第八单元 认识分数
一、教学内容
三年级(上册)初步认识分数,是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本单元继续认识分数,要把若干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在“想想做做”里还把1元、1米、1分米等计量单位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几角、几分米或者几厘米。
教学内容的编排是第64~67页教学整体的几分之一,第68~72页教学整体的几分之几,练习七是整个单元内容的综合练习。教学整体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教材又都分为两段,先用分数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表示整体里的一份或几份,再求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是多少个物体。安排后一段内容的教学,是为了进一步体会分数的意义。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循序渐进,认识整体的几分之一。
把一个物体(饼、苹果、圆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 个饼、苹果或圆片,每份是这个饼、苹果、圆片的 。这里的 既能表示一份的数量是多少,也能表示一份与整个饼、苹果、圆片的关系。由于这种双重含义,学生在具体数量的支持下,接受了分数 。把若干个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成2份(如6个苹果组成一个整体),其中的一份是3个苹果,这一份是整体的 。这里的每份个数与每份在整体里的关系不再是同一个数,这就构成了认识分数的难点。为此,教材循序渐进,小步子提升,引导学生体会分数的意义。
例题是每份1个,占整体的 。首先既用文字又配置情境图呈现实际问题,然后出现把一盘桃平均分成4份的集合图,指向集合图里的桃告诉学生,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显然,教材采用意义接受的方式教学分数的含义,集合图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教学要从实际问题出发,结合平均分的活动,使集合图成为动态的发生、发展过程,突出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它的每一份都是整体的几分之一。
“想一想”是每份2个,占整体的 。由于学生在例题里已经获得理解集合图的图意的经验,所以这里直接出现把一盘桃平均分成2份的集合图,看图说出每份是整体的 。要让学生充分交流得出 的思考,突出整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整体的 。
“想想做做”出现每份3个、4个的情况,不论每份的个数,它总是整体的几分之一。这些认识,在第1、2两题中通过比较才能获得。如每个球是一盒的 ,每个蘑菇是一盘的 ,为什么两个分数不同?原因是一盒皮球平均分成6份,一盘蘑菇平均分成5份。由于整体被分的份数不同,表示每份的分数也不同。再如6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和平均分成3份,表示其中一份的分数分别是 和 ;12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和3份,表示每份的分数分别是 和 。这些素材让学生反复体会,一个整体被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
2.举一反三,教学几分之几。
第68页例题教学整体的几分之几,和教学几分之一有相似的安排。先图文结合呈现实际问题,再用集合图表达实际问题的数学内容,然后指向集合图讲述 的含义。要注意的是, 的意义是在 的基础上描述的,突出了3个 是 。即一盘桃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盘桃的 ,3份是3个 ,就是 。
“想一想”变换了素材,让学生体验3个 是 。要引导学生应用例题里得到的体验进行推理,根据10个萝卜平均分给5只兔子,先想到每只兔子分得这些萝卜的 ,再想3只兔共分得3个 ,是这些萝卜的 。
“想想做做”第1、2题在丰富的素材中继续体会整体的几分之几,仍然要突出有条理地思考。从整体被平均分成几份,先想到其中的一份是整体的几分之一;再想这样的若干份,可以用分数几分之几来表示。如每朵红花是花的总数的 ,5朵红花占花的总数的 。在写山羊只数占羊的总数的几分之几时,学生中会出现 和 两个分数。要引导学生用 表示山羊只数与羊的总数的关系,因为只要把羊的总数平均分成3份,比 简便。
3.求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是多少个,进一步体会分数的意义。
第66页例题求整体的几分之一是多少个,第71页例题求整体的几分这有多少个。解决这些问题,要联系具体的材料解释分数的含义,并根据分数含义进行操作或列式计算。所以,起进一步体会分数意义的作用。
这些实际问题的教学,分成三个层次逐渐提高要求。首先在例题前铺垫,第65页第2、3两题,在图里涂颜色表示 、 、 和 ,在12根小棒里拿出 和 ,渗透了求整体的几分之一的内容。第69页第3、4两题,隐含了求整体的几分之几的思想。然后通过例题的教学,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2两题,依据分数的意义,先操作再列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让操作活动成为联系分数意义和算式的纽带,成为从分数意义到列出算式的中介。最后是“想想做做”第3、4两题,根据分数的意义直接列式计算,解决一些不容易操作的实际问题。
教学两道例题要注意三点。一是抓住分数的意义引导思考。无论求总数的几分之一还是几分之几有多少个的实际问题,都给出了一个确定的分数,这个分数的意义就是实际问题里的数量关系。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解释分数的意义,能够组织起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第66页例题“分得一盘桃的 ”就是把这盘桃平均分成4份,分得其中的1份。由此引发“分一分”的操作。通过分析数量关系和实物操作又能想到4÷4=1(个)的计算。学生经历“说分数意义-实物操作-列式计算-回答问题”等一系列学习活动,是把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化处理,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是进行推理发展数学思考的过程,分数意义是贯穿一系列学习活动的红线。二是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动手把整体平均分是对分数意义的理性思考拉动的操作行为,在解释分数意义的时候,会很自然地激起分一分的愿望。动手操作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往往分一分就得出问题的答案,教材为学生创造了动手分一分的条件,也多次提出分一分的要求。三是本单元给学生解决的实际问题都以现实的情境图出现,不要出现纯文字叙述的应用题。
4.教学十分之几的分数,为认识小数作准备。
第70页第7~11题都是十分之几的分数,编排这些题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进一步认识分数。这些习题把自然数1以及1米、1分米、1元等计量单位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这样,学生在三年级上、下两册教科书里学习分数知识,从1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到若干个物体组成的整体的几分之几,又扩展到1个计量单位的几分之几,被平均分的对象不断发展,对分数的认识也随之逐渐深化。二是为后面认识小数作准备。因为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份小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所以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需要十分之几的分数作基础。
四道题的编排是有层次的。第7题是认识十分之几的第一步,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10份,其中1份是这条线段的 ,7份是这条线段的 。学生首次学习十分之几,体会了十分之几与十分之一的关系。线段的两端分别表示整数0和1,在线段上能清楚地看到, 、 …… 这些十分之几的分数都在0和1之间。第8、9两题是认识十分之几的第二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在直观图形的支持下联系已经掌握的1分米=10厘米、1元=10角这些进率,以及对十分之几分数的理解,把几厘米写成十分之几分米,把几角写成十分之几元。第10、11两题是认识十分之几的第三步,提升前两步的学习,渗透有关概率的初步知识。
这些题要尽量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因为他们已经初步理解了分数的含义,有用分数表示图形、整体的一部分的经验。再加上多数题为学生提供了图形直观的有利条件,能支持他们思考。要充分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形成写分数的正确思路,培养推理能力,发展数学思考。
★ 《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西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教材分析 备课资料(西师版三年级下册)(整理7篇)】相关文章:
西师大版《翻越大雪山》教学设计 (西师版六年级下册)2024-03-12
人音版二年级下册第六课《愉快的劳动》的教学设计2022-11-11
西师大版《网上呼救》教学设计2024-03-27
一年级下册《森林,你好》优秀教案2024-01-03
西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松坊溪雪景》教学反思2023-11-16
《旋转和平移现象》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2023-07-11
第六单元《除法》单元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2022-05-06
四则混合运算 教案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2022-05-14
认识倒数 教学设计(西师版六年级上)2022-07-12
《装满昆虫的口袋》教学设计 (西师版二年级下册)2022-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