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秦统一全国教学设计(精选12篇)由网友“阿呆不呆”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人教版秦统一全国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秦的统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秦灭六国及其意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央集权统治的确立,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万里长城,灵渠;秦朝疆域。
二、通过阅读课文和相关课外书籍的活动,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多种途径,正确理解和处理历史信息。通过对秦始皇及其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学习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析人物、事件的方法,从而正确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通过思考和分析“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使学生明确综合分析问题的重要性,学会运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三、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秦始皇统一六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对中国历史的巨大贡献。但他的残暴统治也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埋下了秦朝短命的祸根。他所采取的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对中国的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一个是中央集权制的概念,一个是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与建立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关系。把对“中央集权制”概念的理解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主要考虑初中一年级学生对这一政治术语的学习和掌握有一定的难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与建立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关系这个问题,则更属于政治学范畴的内容,如何帮助学生把这个比较艰深的问题转化为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加以掌握,也是个难点。
地位分析:
“秦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这一课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战乱局面,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局面;秦统一后采取的措施,一方面维护了统一的成果,加强了秦的封建统治,另一方面又暴露了秦朝统治者特别是秦始皇的专横、残暴。正是这种严酷统治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和秦的灭亡。这些对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教法建议:
1.关于秦灭六国的讲授。
方法一:教师可利用幻灯片《秦灭六国图》,直观的向学生展示:从公元前230至公元前2,六国先后灭于秦,在公元前221年,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混战的局面。
方法二:教师可在导入本课时提问:战国七雄是哪七个诸侯国?建议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出战国七雄的方位图。教师可利用这个方位图,边讲边擦,灭一国,擦一国,直到六国全被擦掉,只剩秦国。指出在公元前221年,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混战的局面。
2.关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内容的讲授。
教师可用谈话法,引导学生从字面理解什么是中央集权?秦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包括哪些内容?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可用图示在黑板上归纳出或出示幻灯片--秦中央重要官职及分工,地方主要官职,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中央集权。
3.巩固统一的措施一目。
教师可利用幻灯片,或模型、实物,与学生讨论国家统一后,文字、货币统一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从而使学生更直观、形象的理解此举与巩固统一的关系,突破难点。至于焚书坑儒,教师讲明焚书、坑儒的概念,指出此举是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一项重要措施即可。讲课时可配合使用幻灯片。
4.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从商到秦的文字演化,用示意图表示出来(教师可让学习较好的学生到黑板上写出来,注意提醒篆字的写法):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
5.如何讲授秦疆域图与国家的疆界四至。
《秦朝疆域图》是我们在历史课是接触到的第一幅历史疆域图,如何通过疆域图了解一个国家的疆界四至呢?
(1)指导学生从图例中了解秦朝国土在图中的颜色,并准确地找出秦的都城和国界线。
(2)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识图方法,找出秦朝疆域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最远到达的地点,准确地说出这些地点的名称。
(3)为了便于掌握,可以在地图旁边设计一个《秦疆域》的简单示意图,如:
秦灭六国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是历史发展的巨大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第一,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第二,使人民获得了较为安定的生活和生产的环境,秦的统一,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主要包含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方面,即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机构的三公制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阐述了秦朝中央集权制与以前分封制的关系,分析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对后世历代政治制度的影响。通过学习本目,学生可以对什么是中央集权制,秦朝中央集权制是如何建立的,对后世历代政治制度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等问题有比较明确的了解。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秦灭六国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难点: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与建立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关系。
教学思想:
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利用课件和幻灯片,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手段:
课件,幻灯片
教学过程:
复习:
1.我国从什么时候进入封建社会?
2.战国七雄是哪七个诸侯国?
3.为什么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导入:
战国时期,七国割据称雄,不断进行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不利于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交流。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奴隶制被废除,封建经济和军事力量增强了,逐步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因此,七国中秦国最有实力统一六国。
一、秦灭六国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秦灭六国(前230--前221年)
提问:同学们还记得《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出处吗?
(学生回答:略)
直观的向学生展示:从公元前230年兼并韩国开始,到公元前221年兼并齐国,十年间,六国先后灭于秦,在公元前221年,秦完成了统一,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
提问:秦的统一有什么历史意义?
(学生讨论回答:略)
根据学生回答,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回答问题的方法。
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位灭掉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的秦君的风采。出示幻灯片:秦始皇画像及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让学生讲述对秦始皇画像的印象和感受。)
嬴政(公元前259--公元前2),姓嬴名政。秦庄襄王之子。13岁(公元前246年)即秦王位。22岁(公元前238年)亲政后,平定了宦官醪暧发动的叛乱,免除了相国吕不韦的职务。任用李斯、王翦等进行统一战争。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都城定在了咸阳。李白的诗句描述了威征六国,一统天下的雄姿和气概。
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可以说从军事上完成了统一大业,怎么做才能够巩固统一呢?仿效西周的分封制是不是明智之举?请大家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为秦王嬴政设计一个统治方案。(提醒学生注意:秦应该或者完成哪些方面的统一,例如最基本的日常生活方面。采取什么措施才能巩固这种统一局面?)
下面我们看看秦始皇是怎么做的。
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引导学生从字面理解什么是中央集权?秦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包括哪些内容?(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课件--秦中央重要官职及分工,地方主要官职。)
以皇权为核心的专制集权制度的建立:
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是秦中央政府的最高官员,他们都由皇帝任命,构成对全国发号施令的总枢纽。
在地方,秦朝实行郡县制。郡的长官叫郡守,县的长官叫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他们在地方上直接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使西周的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被郡县制所取代,大大削弱了地方政权的独立性。这是中国地方政区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郡县制在我国被长期沿用下来,影响十分深远。
秦始皇通过这一套专制集权制度,把全国一切大权控制到了皇帝手中,它一方面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另一方面又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
总之,这种君主专制,皇帝独裁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以及中央对地方政区管辖的行政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自秦开创后,历代封建王朝基本沿袭下这种政治体制。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统一。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加强专制,在文化、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教师可出示相关的秦统一六国货币图、文字图(见媒体资料),由学生讨论回答:统一的必要性;使用圆形方孔钱的优点;我国文字发展的源流。教师向学生讲解度量衡。度,是指尺寸的长短;量是指升斗的容积;衡,是指斤两的轻重。这些措施的实施,对于巩固秦的统一,加强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焚书坑儒
请学生看书回答:什么是焚书坑儒(出示焚书坑遗址和坑儒处遗址,见媒体资料),秦始皇为什么这么做?结果怎么样?
教师归纳:焚书坑儒是两个历史事件的合称,秦始皇用焚书坑儒的方法,目的是通过这种做法来反对效法古代的治理方法和反对以古讽今,但他却采取极其残暴野蛮的手段维护他那至高无上的权威。结果是摧残了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对于这一点,我们要予以否定。
三、修建长城和开发边疆
1.秦长城的修建
教师首先简介匈奴族。提问:秦统一后为抵御匈奴族的进攻采取了哪些措施?
教师最后指出:秦把原来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再向东西延伸,使其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绵延1万多里,用以抵御匈奴的进攻。这座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它显示着我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成就,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2.越族地区的开发
教师介绍越族。提问:秦是如何统治越族地区的?
重点介绍灵渠(出示相关图片,见媒体资料)。指出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连接了长江和珠江流域。梯级船闸的设计方法,比巴拿马运河早两千多年。灵渠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至今还能灌溉四万多亩田地。
3.秦的疆域
详见教法建议。
小结: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了解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篇章。他所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作用。下面,请大家归纳秦朝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措施。
板书设计
秦的统一
一、秦灭六国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秦灭六国
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1.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2.焚书坑儒
三、修筑长城和开发边疆
1.北击匈奴,筑长城
2.南征越族,凿灵渠
四、秦朝疆域
篇2:《秦的统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秦始皇吞并六国,结束了长期战乱,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1.秦的统一。包括秦统一的背景、秦灭六国的过程、秦朝建立的时间以及秦朝完成统一,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国家的意义。2.秦始皇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如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边疆建设开发等等。这些措施不仅在当时维护了统一的成果,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难点是: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学生分析
初一学生系统接触历史知识的时间很短,对枯燥无味的历史内容不感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电视剧或生活中看到或听到的有关秦始皇故事或传说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
设计理念
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秦统一的背景,能说出秦灭六国的顺序、完成统一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国家的时间、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的了解,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任务,历史实践和历史现象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什么影响”,使学生懂得综合分析问题的重要性,并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秦灭六国、万里长城”的幻灯片、“千古绝唱”的音乐,用硬纸制成战国是不同的货币、卡片上写上不同的文字。把学生分成七组代表各诸侯国。
导入新课
教师:前边我们学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中华大地上烽火连连,民不聊生,痛苦不堪。那么,这种状况是怎样结束的呢?学习了本课我们就明白了。(板书秦朝的统一)
一、秦王扫六合
教师:出示“秦灭六国”的幻灯片。让学生思考:秦灭六国的时间、顺序、以及秦完成统一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国家的.时间。
学生:从公元前230年开始,秦王先后兼并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在公元前221年,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教师:详细讲解秦灭每个国家的时间和过程。然后,把分成七组的学生,分别扮演起
提示与建议
利用复习前边课程和设问的方式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总结问题的能力。
利用表演节目,一方面增加学生学习兴
各诸侯国,演示课本阅读材料中的事件。然后在演示统一后这件事解决的结果。提出问题:秦统一全国的意义。
学生: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安定……
教师总结:秦的统一,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结束春秋战国的诸侯分立和相互混战,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局面。那么,为了保持大一统的局面秦王采取了哪些方法呢?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师:秦王为巩固国家的统一,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几方面采取了措施。政治上具体有哪些内容?学生思考。
学生: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大事由皇帝裁决皇帝之下设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地方实行郡县制。
教师: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并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建立了中
趣,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解秦统一全国的意义。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央集权,从政治上巩固了统一。那么,经济文化上又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学生: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教师:秦始皇废除六国的文字,规定小篆为标准文字,后来又推广隶书。货币统一为秦国的圆形方孔货币。还统一了度量衡的标准。秦始皇的这些措施有什么作用(下面请同学们表演一个节目,首先让七组学生扮演七个国家的文学家,用自己国家的文字进行交流。再让他们用自己的货币去购买别国的商品)?然后让学生回答如果不统一有什么不方便的?统一之后又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文字不统一,不利于人们的交流,货币不统一,不利于人们经济的交流。统一之后有利于人们做买卖,有利于人们交往。
教师: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能促进各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有利于国家的统
让学生表演节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并有助于学生对统一文字,货币意义的理解。
一,这就是它的作用。秦始皇从政治、经济文化上采取了措施,从思想上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学生:思想上焚书坑儒。
教师讲解“焚书坑儒”的有关过程后,提出问题,有人认为焚书坑儒是一种野蛮的行为,也有人认为这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你们的意见呢?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回答。(不要求统一的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焚书坑儒是一种极其野蛮的做法,对古代文献的保存和学术的传授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对文化造成了严重的推残。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遭到极大的破坏。但是对当时的统治阶级来说这种极端的手段,也打击了旧贵族的反秦活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下边同学们想一下,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修筑万里长城(放映万里长城的图片)
这个问题主要是培养学生能够用辩证的一分为二的眼光看问题。
教师:修筑万里长城为什么说是军事上的措施呢?
学生:修筑万里长城可以防止匈奴对边疆地区的入侵,保护边疆人民的安全。
教师:虽然万里长城可以防止匈奴对边疆地区的入侵,但为了修筑万里长城,秦始皇动用了大量的民力,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放音乐“千古绝唱”)然后讲述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最后对全篇进行总结。由于秦始皇采取了以上措施,秦朝的疆域东到东海,西达陇西,北至长城,南抵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秦始皇在我国历史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课后,学生思考,如何评价秦始皇。
此问题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能够深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讲述与之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增长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客观分析问题、看待问题的能力。
篇3:秦的统一教学设计
秦的统一教学设计
〖内容标准〗
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①了解秦统一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的基本情况。
②知道秦始皇开创皇帝制度,推行郡县制,建立一整套官僚体制和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筑驰道,连接长城等加强和巩固统一措施的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①讨论秦建立统一国家的进步意义。
②识读“秦朝疆域图”,能指出秦朝疆域的四至,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③观察文字、货币、度量衡在统一前后的插图,指出统一后的优势所在。
④识读“秦代驰道示意图”能指出通往齐、燕地区和吴、楚地区的驰道;能正确指出秦长城西起和东至的所在地区。
⑤归纳秦始皇建立统一国家时的各方面活动,并就秦始皇建立强权正体和实行统一措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评价。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秦的统一,明确秦统一六国实现从小国林立到国家一统的演进,符合历史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②通过学习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感知这些措施对促进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和交流的作用,以及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③通过学习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秦始皇在统一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要点〗
1.重点 秦的统一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分立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国家,而统一的趋势则成为此后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秦始皇将战国时期的官制加以调整和扩充,建成一套适应统一国家需要的新的行政机构。成为我国长达XX年多年历史的基本制度。经济文化上的整齐划一举措,不仅加强了统一国家制度的交通,而且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总之,秦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难点 如何正确理解秦始皇的统一措施对我国古代民产生的深远影响,其中有利与不利因素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应根据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地从政治上的强权统治和经济文化上的促进作用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让学生能较全面认识统一措施的作用。
〖教学分析〗
1.秦灭六国
①指导学生运用第6课“战国形势图”,结合“秦兵马俑骑士与战马图”以及“长平之战”的材料,组织学生分析秦王政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掌握秦先后灭掉六国的次序。比如:蚕食韩魏,利于东进;长平之战,伤赵元气;十年激战,兼并六国。
②组织学生着重讨论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的进步意义。一是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小国林立的局面,完成了统一大业;二是有利于当时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是秦始皇在政治上采取的重大措施,运用“秦政治体制示意图”,向学生说明三点:
①回忆“三皇”、“五帝”,说明“皇帝”一词的名声煊赫与权力庞大。突出政自定“皇帝”称号后,这个称号延续了XX多年,直到清朝被推翻为止。
②介绍中央三公――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的职责、地位,介绍地方郡守、县令的职责、地位,强调中央和地方的官职都由皇帝任免,官员必须绝对服从皇帝。
篇4: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
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材内容:
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秦灭六国、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三部分内容是密切联系的,共同围绕秦统一中国这一主题。秦灭六国,完成了初步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统一的措施都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学情分析
学生七年级刚刚接触历史,对于一些专业术语难以理解,需要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通过直观形象的演示让学生理解“专制”“中央集权”“统一”这些术语;学生对历史课非常感兴趣,尤其有表演的欲望,可以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调动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让课堂变得更加灵动。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整体感知秦统一中国的基本事实,初步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知道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提高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
根据图片、史料分析秦完成统一的原因,提高学生论从史出、归纳概括的能力;通过绘制中央集权制度锻炼试图能力。通过课本剧提高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在情境中感知秦统一措施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秦始皇统一措施感受先民的智慧,培养家国认同感;通过对秦始皇个人事迹的学习,培养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秦的统一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个概念
五、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音乐片段《秦王扫六和》,同时展示与秦朝相关的图片。
提问:歌中的秦王是谁?
(一)、秦灭六国
讲解;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秦王赢政陆续灭掉六国,于公元前221年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小组讨论;假如你是赢政,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候统一全国呢?也就是说,此时有哪些条件促使统一的出现?分小组讨论。
统一的条件:①商鞅变法,国力增强;②顺应历史发展趋势;③重用人才,雄才伟略;④正确的军事策略。
讲述:秦统一的条件中,最主要的就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的统创造了条件。除此之外,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战国时期,战争不断,给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人民已经厌倦战乱,渴望统一。而战国时期,各国通过改革,社会经济都发展较快,经济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这与当时的政治局面产生严重的矛盾,诸侯割据,相互之间戒备森严,关卡重重,交通受阻,货币不统一,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因此,统一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秦的统一符合这种历史发展趋势。另外,秦王任用李斯、蒙恬、尉缭、王翦等许多有才能的人,自己又能礼贤下士,这也为其统一创造了可能。在统一的过程中,秦采取了正确的军事策略,灭六国的顺序基本上是由近及远,体现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与距离较远的国家先搞好关系,攻打近距离的国家,攻下之后再从此国出兵攻打下一个国家,减少了远距离行军造成的兵力损耗。正是由于这一系列有利条件的存在,秦王实现了统一大业。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1.引导:秦用十年时间完成了统一以后,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王必然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政治上,创设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讲述: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在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我们可以用下列图示来表示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又通过中央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这就是君主专制。这样,就形成了封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封建官僚制度使皇帝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威,皇权是权力的中心。
除此之外,秦始皇还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来规范统治秩序。战国时期,各国最高统治者都先后尊号称王,统一后,秦始皇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于是把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称为皇帝,以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并规定皇帝按照世代排列,第一代称始皇帝,子孙继位,为“二世”“三世”,至于万世,还规定皇帝自称日“朕”,皇帝的命令曰“诏”,皇帝的印日“玺”。从此,皇帝成为历代封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也是地主阶级封建统治的象征。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1.讲述:刚才我们介绍了确立中央集权制度。为了巩固统一,秦始皇还在经济文化上和军事上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经济文化上:如果在一个国家里,使用的是不同的货币,那么人们在经济交往中就会有很多不便。例如,在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有人民币、英镑,还有美元,而且这些货币分属不同地区使用,即一种货币只能在一个地方使用,那人们在不同地区进行经济交流时,首先得兑换货币,再进行交易,否则就会出觋用甲地的货币到乙地买不到东西的现象。度量衡也一样,如果不统一,那人们在进行交易时就得换算,非常麻烦。文字不统一问题更大,它带来的最大后果就是不同地区的人因为使用不同文字,根本就没有办法交流,更重要的是诏令下达到地方,官员会说看不懂而不执行,不利于国家统一。因此,秦始皇采取了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的措施。统一后的货币是圆形方孔铜钱,对度量衡的统一表现为对尺寸、升斗、斤两作出了整齐划一的规定,统一后的文字是小篆,后来又推广了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
军事上:在北方,对于匈奴的进攻,秦始皇采取了积极防御的策略,主要有三步。一是命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平原;二是把内地民众移居到河套平原垦田戍边,充实边防;三是修筑长城,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用来抵御匈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在南方,统一了东南、岭南等地区,为了加强对于越族的管理,兴修了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2.引导: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安定北边,开发南疆,使秦的疆域空前广大,下面我们绘制一张简图来进行识记。
(四)、教学反思
《秦统一中国》,这是古代史上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本课内容丰富、庞杂,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难以理解的知识较多。因此,本设计主要基于《秦朝的统一》这一课的重要地位和七年级学生的实际学情。设计中努力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在教学方法上,恰当地组织学生开展课堂活动。“中央集权制度”是本课的难点,为突破难点,让学生自主阅读找出相关问题的答案,并且让学生绘制出“中央集权制度”;为更好理解秦巩固统一的措施,设计《秦囧》情景剧表演,从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习兴趣。
篇5:人教版统一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7页的例8及“做一做”和练习一的第8、9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学会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判断物品合适的单位。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对比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不同的物品要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判断物品的合适单位。
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
学法:操作比较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课堂导语:
大家测量知识学得不错,想来考考大家,你们愿意接受挑战么?
一、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1) 出示教材第7页例8的情境图: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
① 学生比画13厘米,如果13厘米就这么长,旗杆不可能就这么矮。
② 我有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旗杆应该是13米高。
③ 10个小朋友的高度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④ 一支铅笔都不止13厘米,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
小结:像旗杆这样比较高的物体我们一般用“米”作单位。
(2) 使用交流。
你还能举出用“米”作单位的物体吗?
小组讨论,汇报。
交流后小结;一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用“米”作单位。
二、 新知拓展
我们学过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汇报。
三、 巩固练习
(1) 完成教材第7页“做一做”。
(2) 完成教材练习一第8题。
四、 总结提升
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需要探究的问题?
五、 课外延伸
教材练习一第9题。
板书设计
长度单位的合理选用
一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用“厘米”作单位;
一般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用“米”作单位。
篇6:人教版统一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为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习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1、教材知识结构和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有两方面的知识,首先由测量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介于同学们对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物体长度有直观的理解,所以本节课着重点应放在借助实际动手测量来帮助他们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引出国际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方便他们以后对测量的学习和应用)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学习,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学会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认识了圆柱、球、长方体、正方体这些立体图形,认识了人民币,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这些知识储备和学习习惯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使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厘米和米的进率关系。(二)能力目标:
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三)情感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团结合作的习惯。2、进一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四、教学重、难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量的计量应用越来越广泛。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是统一长度单位以及厘米和米。本节课先由测量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是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种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经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由于年龄较小,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
境,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让他们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识,此外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法,实现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学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习中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脑,在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的活动,让他们在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六、教学步骤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在古代,就有了计量的需要,最初是直接比较。比如,拿两条绳子比一比哪一条长,有时很不方便,人们就选取自己身体的一部分长度作为计量的标准,把要比较的物体同身体上选定的那一部分长度来比较,这样就产生了计量的单位。如一寸、一尺就是根据人体的一部分长度来确定的,把中指顶端一节定为一寸,把大拇指和中指张开的长度定为一尺(现在叫一扎)。裁缝在量一块布的长度的时候,有的用脚,有的用扎。同学们看这座漂亮的房子,我们想知道它有多长,也需要来量一量。(2)操作探究,感悟新知
现在我们来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度,有的同学选用小方块,有的同学选用三角形纸片,有的同学选用小刀,同一本数学书,他们的测量结果却是不一样的,同学们总结出了这是因为选用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我们要统一长度单位。(3)巩固操练
选用统一的长度单位小木块,来测量这些摆放整齐的物品。(通过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实际测量以后,体会到测量活动中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从而引出国际同意长度单位的新知)(4)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5)练习我们统一选用小方块来作为长度单位,测量一下这些物体的长度。用直尺测量铅笔的长度。(设计以上两个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七、课堂小结
在练习结束后,让学生来总结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提出新的要求,这能使学生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又引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八、课堂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以动手实践为主线,遵循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了“质疑—探究—释疑”的过程。教学中不仅关注到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且关注到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篇7:人教版统一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单位。
2、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在建立长度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难点
在建立长度概念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厘米尺,边长为1厘米的小方块,一根长5厘米的纸条,图钉。
教学过程
(“厘米”这一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而且较容易让学生认识。所以,我将“厘米”作为教学的基点和重点,首先来认识。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小方块,还记得我们上节课用这个小方块做了些什么事情吗?
(作为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
每次测量物体长短都用这样的小方块一个一个去摆太麻烦,有什么其他工具可以测量物体的长短吗?(尺)
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为了便于交流,尺上的刻度是统一规定的。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厘米。
(1)看一看。
将小方块的边放在厘米尺的刻度上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尺上每大格长度与小方块边相等。)
这个小方块,他的一边是1厘米,而厘米尺一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课题)
(2)比一比。
找一找,比一比,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教师出示实物图钉和手指,通过测量,学生清楚地看到并体会到1厘米的直观表象,学生练习用手势表示出1厘米的长度。
(3)认识厘米尺。
我们使用的这种尺每大格都有1个数字,因为这些数字都以厘米作为计量单位,所以叫做厘米尺。
(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许多知识是自己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也能够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
2、用厘米尺量。
(1)说一说。
厘米尺上1、2、3……这些数表示什么意思?(1厘米,2厘米,3厘米……)
让学生根据刻度表示出1厘米,2厘米的长度。
总结:从0到1有1个大格表示有1厘米,从0到2有2个大格表示有2厘米……
(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的长度。)
(2)比一比。
根据刻度比划出9厘米,10厘米,15厘米的长度。
(3)量一量。
取出纸条,量一量他有多长?
学生活动后汇报结果和测量方法,有两类策略,教师叙述后让学生找出化策略。(1、把尺子“0”刻度对准纸条左端,这时纸条右端对着5,表示5厘米。2、把纸条对准刻度,看占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分析:第2中数格子太麻烦,1要简单。
(给学生提供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长度单位表象进行估测,再利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总结用厘米尺测量物体的方法。
教师要提醒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左端。
质疑:如果“0”刻度与纸条左端不对齐,会出现什么情况?
右端所指数字与纸条实际长度不符合。
三、练习巩固。
(让学生看一看。估一估,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篇8:七年级历史上册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分析秦统一的原因,知道秦统一的过程及意义。
2、了解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3、知道秦始皇并能够正确评价,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史料和识读《秦朝形势图》、《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统一汉字》《统一货币》等图片材料,学习和运用搜集与利用历史信息的方法。
2、通过历史剧《秦囧》的表演,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及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
2、通过了解秦统一的过程和掌握秦巩固统一的措施,认识统一对历史发展影响,统一是历史的主流,进行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秦统一全国及其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
2.难点:中央集权制度;正确评价秦始皇。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参与,因此本课抓住七年级学生的此特点,根据西安当地历史文化利用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的图片导入,激发学生兴趣,编练历史剧《秦囧》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由于七年级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大多数来自于影视作品,思维以感性思维为主,缺乏一定的史料解读能力,本课用丰富的图片和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史料呈现鲜活的历史,符合学生认知的学习方式,有助于他们积极参与探究学习。
【教法与学法】
讨论法、图示法、情境体验分析法、材料解析法。
【教学过程】
主要结合我校“精讲多练,当堂达标”课改模式进行教学。
一、温故知新。提问 1、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2、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复习本课相关的知识。
导入新课——以秦始皇兵马俑我们身边的历史文化遗迹导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师生共同认定学习目标。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习任务。
三、达成目标、检查预习。
(一)、秦灭六国
1、秦国为什么能够统一全国呢?阅读课文P42,结合材料归纳秦统一六国的原因。
材料一:
战国七雄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严重破坏和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自然人心厌战,安定统一成为时代的呼声。
材料二 :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变法,经过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材料三 :
在统一全国前夕,嬴政招募并任用了李斯、尉缭、蒙恬、王翦等一大批杰出的文臣武将。尤为难得的是,他用人不疑,勇于认错纠错,表现出政治家的博大胸怀和气度。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分析材料得出秦统一的历史条件:
A、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B、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C、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善用人才,远交近攻,长平之战)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材料分析能力以及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秦统一时间及过程。
出示秦灭六国动态图,使学生对秦统一的过程有个清晰地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历史识图能力。
3、秦疆域图。通过历史地图,使学生掌握秦定都咸阳,以及疆域四至。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阴山一代,南到南海。
4、秦统一全国有什么意义?
分组讨论得出结果。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混战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1、皇帝制度的建立
材料1:“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史记·秦始皇本纪》
出示秦始皇图片及文字“我统一天下,德盖三皇,功过五帝”。
材料2:“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皇权至上
材料3:“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皇权专制
2、中央政权机构的建立
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
3、地方上—废分封,立郡县
材料阅读:
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 chóu),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置诸侯不便。”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篇9:七年级历史上册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5、思想上:焚书坑儒
廷尉李斯议曰:“……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以上材料反映的事件是什么?
如何评价“焚书坑儒”?——分组讨论
Ø 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中央集权
Ø 但长远看,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6、谈谈秦始皇。
“始皇暴虐,至子而亡”——《贞观政要》
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裂),掀翻一个世界。
——(明)李贽
“千古一帝”秦始皇背后的故事
统一全国后,每天确定阅览120斤文书的日定额,不完成定额,不能休息。他先后6次大规模巡游,进行实地考察,病逝于第六次巡游途中。
(1)、抛去对个人功利的追求,结合秦始皇的身份,请你谈谈是什么促使秦始皇做出如何丰功伟绩?
作为统治者,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
(2)、正确评价秦始皇——分组讨论
四、回扣目标——以结构式板书进行课堂小结。
篇10:七年级历史上册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通过相关的史料使学生对皇帝制度的建立有了充分的了解,同时通过《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性、创新性,以及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影响。
(三)、巩固统一措施
出示材料:
“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说文解字》
了解秦巩固统一措施的必要性。
通过历史剧《秦囧》了解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情境一
旁白:公元前2,一个原秦国人驾着马车、带上了足够多的钱,踏上了周游全国的旅途。然而他一直梦寐以求的旅程结果却……我们拭目以待吧!
秦人:唉!又累又饿,我要休息会!我从咸阳出发,走到韩国区域。因为我的车比韩国的大,韩国的道路太窄,车过不去,我只好步行。
1、 交通上: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驰道
出示秦直道的图片,秦朝道路图,得出作用:加强了各地的交通往来。
情境二
旁白:秦人路过一家布店,于是兴致勃勃地去订做了一条长裙,做好了穿在身上,却发现是条短裙,他很生气。
情境三
秦人:我的旅行啊,还怎么继续,既然如此,付钱吧……
做衣服的:我不收秦国货币,我收赵国货币
旁白:一车的钱秦人根本没地方用。没办法,他只好把身上的玉佩抵押给了他。
2、经济上:统一货币 统一度量衡
出示秦统一货币图,度量衡图,了解其作用: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情境四:
卖衣服的人让秦人写个抵押玉佩的字据,可是他写的字卖家都看不懂,秦人对他的旅行失望极了。
3、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出示秦统一文字图,得出作用: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4、军事上: 北筑长城, 南修灵渠
臣自追随吾皇以来,备受重用,奉命统率30万大军镇守北疆。今北方匈奴不断侵扰,百姓苦不堪言。臣以为应早早提防。请皇上下旨定夺。 ——蒙恬
得出秦修长城的目的——抵御匈奴南下。
出示秦疆域图,了解秦长城。
篇11:七年级历史上册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五、检测目标——巩固练习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 国家是( )
A夏 B商 C秦 D汉
2、秦始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不包括( )
A加强皇权 B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C焚书坑儒 D实行分封制
3、秦朝开创了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的(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4、下列措施属于秦始皇首创的是( )
A地方设县 B修筑长城
C用圆形方孔钱 D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5、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象征。秦修筑长城主要是为了( )
A统一六国 B抵御匈奴
C开发北部 D旅游观光
6、下列关于灵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B由李冰主持开凿
C解决运输问题
D利于开发南方地区
六、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撰写“秦始皇之我观”的小论文
预习第10课完成:1、秦暴政的表现
2、分析秦灭亡的原因
篇12:《秦朝的统一》教学设计
《秦朝的统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识记:
1、了解秦统一六国的基本情况及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2、知道秦统一中国的时间都城及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3、理解秦统一中国的意义及巩固统一各项措施的作用。
能力培养:
1、讨论秦建立统一国家的进步意义。
2、识读“秦朝疆域图能指出秦朝疆域的四至,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3、观察文字、货币、度量衡在统一前后的插图,指出统一后的好处
4、识读“秦代驰道示意图”能指出通往齐、燕地区和吴、楚地区的驰道能正确指出秦长城西起和东至的所在地区。
5、归纳秦始皇建立统一国家时的各方面活动,并就秦始皇建立强权正体和实行统一措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评价。
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明确秦统一六国实现从小国林立到国家统一符合历史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2、通过学习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感知这些措施对促进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和交流的作用以及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3、通过学习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秦始皇在统一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秦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理解秦始皇的统一措施对我国古代民产生的深远影响其中有利与不利因素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应根据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地从政治上的强权统治和经济文化上的促进作用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让学生能较全面认识统一措施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我国从什么时候进入封建社会?
2、战国七雄是哪七个诸侯国?
3、为什么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教师导入:战国时期,七国割据称雄,不断进行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不利于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交流。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奴隶制被废除,封建经济和军事力量增强了,逐步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因此,七国中秦国最有实力统一六国。(多媒体出示秦始皇画面和李白《古风》诗句并向学生播放《秦王扫六合》的歌曲,即歌曲的歌词,创设情境让学生提前感受到“扫六合”的气氛,产生学习的注意力及好奇心)提问:“秦王”指的是谁?(秦始皇)“扫六合”是什么意思?(统一天下)
二、学习新课:
(一)秦灭六国
1、读本节内容,思考:
秦王嬴政在多长时间内、运用什么策略先后灭掉了哪六国?
①指导学生运用第6课“战国形势图”结合“秦兵马俑骑士与战马图”以及“长平之战”的材料,组织学生讨论分析秦王嬴政采取什么策略先后顺序灭掉六国的?比如:蚕食韩魏,利于东进;长平之战,伤赵元气;十年激战,兼并六国。教师可利用幻灯片《秦灭六国图》直观的向学生展示从公元前230至公元前221年六国先后灭于秦在公元前221年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②教师提问:秦的统一有什么历史意义?
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
秦统一的历史意义:一是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二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三是有利于当时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过渡语: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可以说从军事上完成了统一大业,怎么做才能够巩固统一呢?下面我们看看秦始皇是怎么做的——
(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教师引导学生从字面理解什么是“中央集权”。
2、学生自读本节内容,秦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包括哪些内容?(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可用图示在黑板上归纳出秦中央重要官职及分工、地方主要官职),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中央集权”。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是秦始皇在政治上采取的重大措施运用“秦政治体制示意图”向学生说明三点①回忆“三皇”、“五帝”说明“皇帝”一词的名声煊赫与权力庞大。突出政自定“皇帝”称号后这个称号延续了2000多年直到清朝被推翻为止。②介绍中央三公――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的职责、地位介绍地方郡守、县令的职责、地位强调中央和地方的官职都由皇帝任免官员必须绝对服从皇帝。
3、引导学生分析秦始皇建立强权正体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可从巩固国家统一和加强统治两方面进行分析。
教师指导学生看《秦朝疆域图》,了解一个国家的疆界四至。
过渡语:除了政治上建立强权正体外秦始皇在经济和文化上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呢?”导入“统一措施”一节——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在经济、文化、交通、军事方面秦始皇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一呢?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看书、小组讨论回答:
1、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2、文化上:统一文字。
3、交通上:统一车轨,修建直道和驰道。
4、军事上:修建万里长城。
(教师可出示相关的秦统一六国货币图、文字图,由学生讨论回答统一的必要性;使用圆形方孔钱的优点。我国文字发展的源流。教师向学生讲解度量衡。度,是指尺寸的长短;量是指升斗的容积;衡,是指斤两的轻重。这些措施的实施对于巩固秦的统一加强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统一文字为小篆货币为圆形方孔的半两钱。还颁布了全国通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的计量标准。
运用教材的插图、资料引导学生对文字、货币、度量衡进行统一前后的对比观察明确其优势所在。修建长城,教师首先简介匈奴族。提问秦统一后为抵御匈奴族的进攻采取了哪些措施。教师最后指出秦把原来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再向东西延伸使其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绵延1万多里用以抵御匈奴的进攻。这座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它显示着我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成就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组织学生开展对思考题“秦王朝进行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道的统一,你认为好处在哪儿?秦的统一相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分立其进步又在哪儿”的讨论。
课堂小结:归纳秦始皇在建立统一国家上的各方面活动并就秦始皇建立强权正体和实行统一措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评价。
课堂训练(略)
板书设计:
秦的统一
一、秦灭六国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秦灭六国
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1、文化上:统一文字
2、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
3、交通上:统一车轨,修建直道和驰道。
4、军事上:修建万里长城。
教学反思:
这节课内容多、年代久,如何让学生对这一课感兴趣,又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我有以下几点思考: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知识的价值。由于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很多学生感觉历史“无用”,若教师再不充分发掘历史学科知识的价值,把课上得枯燥乏味就很难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众所周知,历史知识是丰富多彩的,历史又是与现实紧密联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注重联系现实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让学生认识到学好历史知识用处很大,就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
其次,利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传统的历史教学大多是“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师讲重点、学生划重点、考试考重点,一味的“满堂灌”自然提不起学生的兴趣。现在,学校电化教学手段都比较齐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录像片等先进教学方式,适时播放一些历史或考古记录片,展示一些图文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上可以采取自由辩论、小品表演、论文答辩等适合学生特点的活动,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那教学效果也就好多了。
【人教版秦统一全国教学设计(精选12篇)】相关文章:
荆轲刺秦王(高一必修教案设计)2022-04-29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重点复习提纲2023-07-16
人教版中考历史教学设计2023-01-09
人教版高中语文阿房宫赋教案优秀2022-07-21
人教版中考复习资料历史2022-04-30
《荆轲刺秦王》教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2022-12-04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2023-09-22
文质兼美奇文共赏(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2022-10-16
人教版高中物理复习提纲有哪些2022-09-25
人教版八年级下历史教学设计2022-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