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市引出的问题》教学设计

时间:2022-12-26 08:00:51 更多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早市引出的问题》教学设计(推荐12篇)由网友“wasscoin”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早市引出的问题》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早市引出的问题》教学设计

篇1:《早市引出的问题》教学设计

〖同学实态

在前两个主题的学习与实践基础上,同学对社区的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对自身生活的社区的人口、历史、设施、变化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也有了比较具体的了解。具备了初步的社会调查能力。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自身社区或某个地区的早市,有些同学在自身或与家人购物的过程中,能够观察或感受到早市对人民生活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以和社区中因人们的一起需要而引出的损害社区利益的事情。但是由于他们年龄小、阅历浅、经验少,尚不具备运用正确的方法去发现、对待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据此,我预测在教学活动中,同学对自身社区的早市等问题该如何对待和解决,会取决于他们的感情和直觉。他们需要经历一个了解、感悟、研究、总结的实践和学习过程。这既是同学了解自身社区的过程,也是他们主动参与、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和生长过程。

〖教科书分析

《早市引出的问题》这一课题的教学内容围绕着早市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同学积极参与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同学民主自治意识。教科书中本课题的脉络与重点是: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继续培养同学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激发同学关心社区建设、参与社区建设的愿望,学会民主、平等地解决问题,在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教科书中选用了四幅反映社区早市中出现的典型问题的图画,并配有文字说明,使同学一看便能引起共鸣。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同学对社区早市在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和其存在的问题比较清楚,他们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教学从同学所熟悉的生活开始,从社区生活中一件很具体的事情切入,以此来引导同学明白早市是因为社区人们一起利益的需要而发生的,尽管它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解决。这样的设计为教师在教学中进一步拓展同学的视野、开拓他们参与实践体验活动的空间打下了基础。本课题所在的第三个主题是《社区需要我们的一起参与》,这个主题其实对本课题和其所属的其他课题规定了一个一起的范围,即社区的事情为什么需要社区人的一起参与,怎样一起参与。而本课题作为第三个主题的第一课,起到了引导的作用,以早市这个具体事例切入,引发同学考虑:社区人为什么以和应该怎样一起参与社区的事情。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课程资源不只仅局限于保守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同学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必需充沛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在同学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体验和解决问题等学习活动,更好地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使同学养成关心、理解社会的态度和行为。

针对本课题教学,我认为教科书上所提供的关于早市的内容,虽说是关系到社区人民生活利益的典型问题,但它只是社区生活中人们所能遇到的若干问题中的.一个。《早市引出的问题》这一课题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早市这个事例,引发同学考虑社区生活中需要一起参与解决的问题,激发同学一起参与社区生活的愿望。因此早市的问题只是一个引子,由此引导同学去了解、观察社区中其他的问题才是教学的重点,这些问题可能是同学以前所不了解的;或知道但不很清楚的;或虽没有意识到却正在影响着社区人民的生活或利益,并且一直得不到解决的棘手问题;或是他们在生活中所关注的其他问题。

在此基础上,引导同学在社会实践调查中深入了解社区问题,激发他们作为社区一员的责任感,发生一起参与、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愿望。为了达到以上目标,加之考虑到同学的好奇心强,愿意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且每个同学都具有发展潜能等特点,我采取探究式教学方法,给同学提供实践的空间,在课前将同学按住地分成小组,让他们带着事前设计好的问题走进自身的社区进行调查,以掌握第一手资料,用于课堂学习。让同学用自身的眼睛观察社区,用自身的方式研究社区,用自身的智慧解决社区存在的问题,是品德与社会课程基本理念的体现。同学在社会调查实践过程中既能情绪高涨,又能学会自主学习、勇敢探究、与人合作的正确方法。同学在教学交流中建立起对社区问题的客观认识,体会作为社区一员的责任。

另外,在课前,我对和近社区的早市拍摄了录像。在导入新课时,我将早市的录像播放给同学看,使同学发生一种亲切感,激起同学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自然进入主题。在探究活动中,我设计让同学以扮演方式模拟解决问题的方法,该活动符合同学喜欢模仿的天性,同时教师又能在同学的扮演中发现他们在解决问题时存在的偏差,便于有针对性地、和时地指导同学掌握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并借此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本课题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探究活动使同学发现社区人们的一起需要和社区中存在的问题。

2.养成关心公共事务、热心社区服务的态度,树立社区小主人的责任意识。

3.培养同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

1.使同学知道积极参与社区建设是每个社区人的责任。

2.引导同学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参与社区建设的愿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本课的难点是:指导同学掌握参与社区建设的正确方法。

篇2:荷花镇的早市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能仔细观察图画内容,根据图片说说主人公所处的环境。

2、初步理解绘本故事,感知图画中的热闹场景,体会画面中人物的情绪。

活动过程

一、欣赏绘本封面,理解赶集,早市

T:封面上的人们在哪里?他们在干什么?

T:猜猜他们是谁?

T:穿红色衣服的小孩叫阳阳,蓝色衣服的是阳阳的姑姑。

二、欣赏绘本图片,大胆自由讲述图片场景及人物。

T:阳阳和姑姑在哪?

T:她们撑着船要去集市上给奶奶祝寿买东西,她们是从哪里去集市的?

T:她们来到一条水巷,这里的房子都盖在哪里的?

T:两边都是房子,中间一条小河,行成了水巷,在这儿,河就是路,船就是车。

T:这会儿,阳阳姑姑来到了哪儿?这儿的人们在哪里卖东西?

T:他们都生活在水边。

T:现在阳阳和姑姑走到了哪?

T:这条街看上去怎么样?

T:阳阳和姑姑穿过巷子,来到一家什么店?

T: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T:这里的人们表情看上去怎么样?

T:阳阳和姑姑定好蛋糕又买好鞭炮,卖鞭炮的地方在哪?周围的人们都在做什么?有些什么东西?

T:阳阳和姑姑又走到了哪里?为什么这里的人特别多?这里的人们都在忙着干什么?

T:阳阳和姑姑在买什么?

T:阳阳看见了什么?找一找阳阳走到了哪里?他在干什么?这里时卖什么的地方?市场上的.人越来越……

T:买好了东西,他们来到小桥边,停在那里做什么?姑姑在和谁说话?阳阳看见了什么?

T:“咚咚锵,咚咚锵!”这是从哪里发出的声音?

T:戏院里唱的是什么戏?人们喜欢听这些戏吗?

T: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T:除了菜市场很热闹,还有哪里也很热闹?

T:阳阳和姑姑又来到了哪里?这个地方和什么地方一样?

T:是的,他们取到了蛋糕准备回家了,可是,阳阳很舍不得?为什么?

T:是的,早市上十分的热闹,人们也很热情,可是家里也一定很热闹。

T:阳阳和姑姑又是怎样回去的?

T:你从饭桌上看见阳阳和姑姑买的东西了吗?买这些东西,他们经过了那些地方?

三、体会小镇上人们的幸福生活

T:你觉得小镇上的人们生活的幸福吗?

T:从哪里看出来的?请举例说一说,或者说一件你在图画中看到的幸福的事。

T:你有过河他们一样幸福的时候吗?请大家来说一说!

篇3:荷花镇的早市教学设计

荷花镇的早市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能仔细观察图画内容,根据图片说说主人公所处的环境。

2、初步理解绘本故事,感知图画中的热闹场景,体会画面中人物的情绪。

活动过程

一、欣赏绘本封面,理解赶集,早市

T:封面上的人们在哪里?他们在干什么?

T:猜猜他们是谁?

T:穿红色衣服的小孩叫阳阳,蓝色衣服的是阳阳的姑姑。

二、欣赏绘本图片,大胆自由讲述图片场景及人物。

T:阳阳和姑姑在哪?

T:她们撑着船要去集市上给奶奶祝寿买东西,她们是从哪里去集市的.?

T:她们来到一条水巷,这里的房子都盖在哪里的?

T:两边都是房子,中间一条小河,行成了水巷,在这儿,河就是路,船就是车。

T:这会儿,阳阳姑姑来到了哪儿?这儿的人们在哪里卖东西?

T:他们都生活在水边。

T:现在阳阳和姑姑走到了哪?

T:这条街看上去怎么样?

T:阳阳和姑姑穿过巷子,来到一家什么店?

T: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T:这里的人们表情看上去怎么样?

T:阳阳和姑姑定好蛋糕又买好鞭炮,卖鞭炮的地方在哪?周围的人们都在做什么?有些什么东西?

T:阳阳和姑姑又走到了哪里?为什么这里的人特别多?这里的人们都在忙着干什么?

T:阳阳和姑姑在买什么?

T:阳阳看见了什么?找一找阳阳走到了哪里?他在干什么?这里时卖什么的地方?市场上的人越来越……

T:买好了东西,他们来到小桥边,停在那里做什么?姑姑在和谁说话?阳阳看见了什么?

T:“咚咚锵,咚咚锵!”这是从哪里发出的声音?

T:戏院里唱的是什么戏?人们喜欢听这些戏吗?

T: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T:除了菜市场很热闹,还有哪里也很热闹?

T:阳阳和姑姑又来到了哪里?这个地方和什么地方一样?

T:是的,他们取到了蛋糕准备回家了,可是,阳阳很舍不得?为什么?

T:是的,早市上十分的热闹,人们也很热情,可是家里也一定很热闹。

T:阳阳和姑姑又是怎样回去的?

T:你从饭桌上看见阳阳和姑姑买的东西了吗?买这些东西,他们经过了那些地方?

三、体会小镇上人们的幸福生活

T:你觉得小镇上的人们生活的幸福吗?

T:从哪里看出来的?请举例说一说,或者说一件你在图画中看到的幸福的事。

T:你有过河他们一样幸福的时候吗?请大家来说一说!

篇4:《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的是德国物理学家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学情分析】

作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的举和习惯。对于今天的学生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应注重课程的整合,有机渗透数学、音乐、美术、自然等方面的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学习方式的开放。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要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如观察、实践、调查、实验、模仿、体验等,让学生自主探索,从而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获得语文素养。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开放性教学,是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的关键。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难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师: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去阅读课文。

⑴ 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⑵ 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2、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

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熟读课文,交流感受

交流学习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的是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板书设计】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世界地图──遇到困难──寻找、考证

巧合? 不轻易改变 震惊地质界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

篇5:《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二、教学重点: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四、教学准备:世界地图,地球仪,幻灯片

五。学法指导: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师:同学们,我们地球分为五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学生回答)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2.分学习小组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

不懂的问题。

2)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

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

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

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

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

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

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

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

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

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总结课堂,迁移升华

1.交流学习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

什么”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

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学生可以继续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

篇6: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文中感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的重要意义。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在读文后能将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难点: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课前准备:地球仪和世界地图。

教学过程:

一、读题,设疑导入。

1、板书课题,读题。

2、设疑: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去阅读课文。

二、自读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自学反馈。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4、解释从课题中提出的疑问: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什么?

5、找出课文的相关段落,再次朗读。

三、细读课文,观察印证。

1、一边读课文的相关段落一边世界地图或地球仪,找到南美洲巴西的陆地和非洲西海岸的几内亚湾看看是否相魏纳格说的那样。再看看其他陆地与海岸线是否相似。

2、细读第五自然段的“崭新的奇想”。说说这个奇想与刚才的观察所得是否相同。

四、研读证据,探究过程。

1、研读第七自然段,对魏格纳的推理过程进行梳理。

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归纳。

a: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b: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c: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

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联系在一起的。

五、交流感受,迁移升华。

1、交流习文的感受和启示。

讨论: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交流并归纳: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学生可以继续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

相关资料

魏格纳(1880-1930)德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19,他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全面论证了大陆漂移学说。在书中,他综合地貌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等方面的知识和事实,从不同学科的角度,系统地论述了关于大陆漂移的观点和论据,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进一步论证大陆漂移的`假说,他先后4次赴北极的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并于第4次考察时不幸遇难。

大陆漂移说是解释地壳运动的一种学说,由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他根据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在形状上的吻合性和地层、构造、山脉的连续性,以及非洲、印度、澳大利亚大陆古生物的相关性等事实,认为地壳的硅铝层漂浮在硅镁层之上,大陆曾经大规模地水平移动过。在2亿年前,地球上的陆地是一块统一的连续体,叫“泛古陆”。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加上日、月引潮力的作用,自2亿年前的中生代开始,漂浮在硅镁层上的硅铝层逐渐自动向西移动。到第四纪初期,形成现代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轮廓。大陆漂移说问世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自20世纪60年代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理论提出后,大陆漂移说重新被人们所重视。

篇7: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今天我们要阅读的这篇文章介绍的是德国著名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的故事齐读课题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师:同学们,我们地球分为五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学生回答)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2.分学习小组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三、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

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四、总结课堂,迁移升华

1.交流学习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学生可以继续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

五、留作业:

1.摘录课文中的好词

2.课下去查找有关大陆漂移说的其他资料。(选作)

篇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课文教学设计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课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学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并了解相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过程:

引入: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还写出了享誉世界的文学巨著《昆虫记》。那么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通过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发现什么呢?

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边朗读课文边查阅工具书,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小组内可进行交流、探讨。

2.简单的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默读导读和课文,质疑问难

1.通过阅读提出疑难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解决。

2.师生共同归纳问题,老师指导解决。

问题:

(1)魏格纳的奇妙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做了些什么?

(2)魏格纳发现了什么重要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3)魏格纳重大的发现靠的是什么?

细读课文,解决问题,交流所得

1.老师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由此体会魏格纳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

2.反复读第5自然段,理解大陆漂流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魏格纳是如何仔细端详地图的`。

3.默读第7自然段,记录下作者进行推理的过程,然后指名说一说。

4.师生共同交流读书体会,论证魏格纳成功的原因。

复述故事

指定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故事,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交流地理知识

相互交流展示自己了解的、搜集的有关大陆漂移的知识。

多角度体验观察的重要性

篇9: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的优秀教学设计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的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今天我们要阅读的这篇文章介绍的是德国著名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的`故事齐读课题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师:同学们,我们地球分为五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学生回答)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2.分学习小组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三、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

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四、总结课堂,迁移升华

1.交流学习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学生可以继续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

五、留作业:

1.摘录课文中的好词

2.课下去查找有关大陆漂移说的其他资料。(选作)

篇10: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

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七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课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中领悟观察、思考、论证的重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法指导】

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导语:

师:同学们,这是一张世界地图。我们地球分为七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学生回答)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师:就是这样一张普普通通的地图,面对它,德国著名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却有了重大的发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略读课文──

(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2、分小组学习课文:

⑴ 请同学们尝试用五分钟时间想办法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最难的或最喜欢的部分可以再反复地读一读,看谁最会利用时间。

⑵ 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⑶ 看到同学们的认真劲儿,我想把课文读通肯定没问题了,接下来让我们把课文读懂。大家知道略读课文前面都会有一段话提示我们怎么读懂课文,这段话又给了我们哪些提示呢?赶快读一读,划一划。交流。

⑷ 同学们互帮互助学得可认真了!刚才老师发现有同学读第二段课文有困难,确实这一段真的很难!现在你再去读一读一定会感觉顺畅许多!快,开始吧!

⑸ 理解第二自然段的重点词语:

魏格纳性格豪放,天生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静谧是宁静的意思,宁静而舒适的病房与魏格纳豪放好动的性格形成了很大的反差。魏格纳很不适应病房的生活,就有了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的感觉。

⑹ 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

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

3、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

4、读第7自然段:

⑴ 理解重点词语:

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魏格纳从那么多的资料中寻找证据,就好像大海捞针一样的困难但他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他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终于找到了证明这个学说的证据。从浩如烟海这个词语中我们可以推想出他所经历的艰辛与挫折。

⑵ 引导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总结课堂,课外延伸

1、交流学习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

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从魏格纳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

从魏格纳的发现到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不放弃自己的想法,努力克服困难找证据,我们体会到他是一个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他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他的这些品质也正是我们学习的地方。

3、学生可以继续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

【板书设计】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无意发现 寻找证据

产生奇想 引起震动

篇11: 工程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第十一册79页例9(第一教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工程问题的结构特点,掌握它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并能正确地解答工程问题的基本题。

2.培养学生解题的迁移能力,以及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让每位同学当公司经理,看哪位经理最精明。

出示:假如你是某工程队的经理,要修一段路,现有甲、乙两个工程队,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你想承包给哪个队?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生1:给甲队做,因为他完工时间比乙队少,……

师:仅考虑时间少行吗?

生2:给乙队做,虽然他时间较长,可能修路质量好,……

师:有没有更好的方案呢?

生3:由甲乙两队合做,完工时间更短,可让两队优势互补,……

师:若甲乙两队合做,猜猜看,大约需要几天完工?

生1:小于10天,但大于5天。

生2:6天,可假设一段路长120千米,……

师:我们不妨计算一下,具体是几天?

[从实际事例入手,学生成为“经理”,突出了学习的主动性。选择的素材紧密联系本课时的'内容,学生在探讨解决问题的同时,兴趣盎然地进入学习新知的准备状态。]

二、教学例9

1. 出示例9:一段公路长30千米(60千米)[用黑卡纸盖住],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修完?

师:各位“经理”算一算,几天完成呢?[同学们议论纷纷,跃跃欲势,都想当个精明的“经理”。]

学生汇报计算的方法:30÷(30÷10+30÷15)=6(天)(板书)

师:请你说说每步计算的含义。教师依次对应板书“甲的工效”“乙的工效”“工作总量”“合做时间”并小结数量关系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合做时间

师:如果把30千米改成60千米,其他条件不变,合做时间是多少呢?(揭去黑卡纸)[同学们思考片刻,纷纷举手]

生:60÷(60÷10+60÷15)=6(天)(板书)

师:仔细比较这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1:合做时间都是6天。

生2:无论公路长多少,只要各自单独做的时间不变,合做时间不变。

师:是这样吗?同学们用不同的公路长度试一试。[学生为了得到证实,即刻得出了结论。学生有了展现自我的机会,同时启发了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方法。]师板书省略号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1:工作总量扩大了,工作效率也在扩大,而且扩大的倍数相同,所以时间不变……

生2:无论公路长多少,甲乙两队每天修的各自占总长的几分之几没变,……

师:(擦去30千米和60千米)如果没有具体的公路长度,这题还能解答吗?[学生陷入了沉思]可以把这段路看作什么?[学生立即恍然大悟]

生:把这段公路看成单位“1”。

师:甲乙的工作效率又如何表示呢?

生:1/10,1/15

师:同学们算一算,合做时间是几天呢?

学生列出算式:1÷(1/10+1/15)=6(天)(板书)

2.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工程问题”(板书课题)

师:你觉得工程问题有哪些特点呢?

生1:把工作总量看成单位“1”……

生2:工作效率用时间的倒数表示。

三、练习

1. 投影出示:教材第80页练习二十第1题。指名学生回答。

2. 导入部分加一个条件,假如现有三个工程队,丙单独修需12天完成,想一想经理安排合做的方式有几种?每种合做方式各需几天?(只列式,不计算)

(有4种,分别是甲乙合做,甲丙合做,乙丙合做,三队合做)哪种合做方式时间最少呢?请你把他们从时间少到时间多排列一下。(不计算)

[本题既巩固了新知,又渗透了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同时让学生领悟工效与所用时间的关系。]

3. 如果仅修这段路的一半,那么这几种合做方式各需几天呢?

四、应用

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投影出示:有一批布,如果只做西服的上衣可做20件,只做西服的裤子可做30条,请你算一算,这批布可以做几套这样的西服?

[本题的意图是学生能运用类比的数学方法解。即看成例9]

2.你还能想到类似的问题吗?

[课后教感:整个教学环节努力渗透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思想,立足数学要生活化,倡导学生为主体等,创设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学习数学的实际应用要比学纯数学知识有价值。]

篇12:烙饼问题教学设计

烙饼问题教学设计

《烙饼问题》是数学广角中“优化问题”的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通过讨论烙饼时怎样合理安排操作最节省时间,让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优化思想的应用。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不易理解的,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烙饼,但缺乏烙饼的实际经验,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演绎、例举、观察、合作讨论、优化等方法,由直观到抽象,帮助学生理解“怎样烙饼才最合理”的实践策略,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优化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并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化方案。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比较、讨论、思考等活动,寻找规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索和合作的乐趣,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体会优化思想的应用。

教学难点: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纸锅、彩色圆形图片、表格、练习题纸。

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煮熟一个鸡蛋需要5分钟,你知道煮熟8个同样的鸡蛋需要多少分钟吗?

预设一:40分钟(一个一个煮的)

预设二:5分钟(5个同时煮的)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能够遇到很多这样的数学问题,只要我们安排合理,就能达到既能节约能源,又能节约时间的效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学广角中的烙饼问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吃过烙饼吗?知道饼是怎样烙出来的吗?

看看小红的妈妈是怎样烙饼的?

引导学生看烙饼的方法: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

每次只能烙两张饼?(锅子一次同时最多可以放两个饼。)

两面都要烙?(两面都烙了才烙好了。)

每面3分钟。?

如果小红的妈妈要烙一个饼,需要多长的时间?

生:6分钟(演示)

说明:如果我们把饼的这一面叫着正面,另一面就叫做反面,正面3分钟,反面3分钟,所以一共要6分钟。

那如果要烙2个饼呢?需要多长时间?

预设一:一个一个烙,6+6=12(分钟)

预设二:两个同时烙:6分钟

问:1、为什么烙2个饼和烙1个饼用的时间一样多?

2、比较这两种方法那种更好?我们把这种用时最少的方法叫做烙两个饼的最优方法。

现在小红和爸爸、妈妈每人要吃一个,请问一共要烙几个饼?(3个)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

生讨论:说一说;预设一:6+6+6=18分钟预设二:6+6=12分钟

说明:在第二种方法里,本来一次可以放两个饼的,在烙第三个饼的时候只放了一个,这里是不是可能浪费了时间,那同学们想一想是不是有用时更短的方法?

两人一小组合作摆一摆:演示用时9分钟烙3个饼的过程。并将过程记录下来

饼1

饼2

饼3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小结:我们把这种烙3个饼用时至少的方法叫做烙3个饼的最优方法。

那如果要烙4个饼呢?至少要用多少时间?5个、10个甚至100个呢?

饼数

烙饼的'过程

烙饼的次数(次)

用的时间(分钟)

1

1正、1反

2

2×3=6

2

1正2正、1反、2反

2

2×3=6

3

1正2正、1反3正、2反3正

3

3×3=9

4

两张两张的烙,2+2

4

4×3=12

5

2+3

5

5×3=15

6

2+2+2或3+3

6

6×3=18

7

2+2+3

7

7×3=21

8

2+2+2+2

8

8×3=24

9

2+2+2+3

9

9×3=27

10

2+2+2+2+2

10

10×3=30

仔细观察上表,我们能有什么发现?

生讨论:

师在汇报的基础上总结:饼的数量为单数时,先两个两个的烙,最后3用3个最优法烙,当饼数为双数时,两个两个的烙就可以了。

烙饼的次数×烙一面的时间=最优总时间

巩固练习

妈妈用平底锅炸鱼,这个平底锅一次最多只能炸两条鱼,炸好一面需要3钟,两面都要炸,要炸5条同样的鱼至少用多少分钟?妈妈用平底锅炸鱼,这个平底锅一次最多能炸5条鱼,炸好一面需要3钟,两面都要炸,要炸15条同样的鱼至少用多少分钟?课堂总结生畅谈收获(略)

蓝天365范文

人际关系处理测试题

集市活动作文800字

《绿色长廊我设计》说课稿

爸爸的胳膊长阅读题答案

上品生活不着痕迹阅读题及答案

部门年度工作总结开头格式

部门工作总结开头

热闹的早市400字优秀作文

小学三年级教育叙事范文

《早市引出的问题》教学设计
《《早市引出的问题》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早市引出的问题》教学设计(推荐12篇)】相关文章:

爸爸的胳膊长现代文阅读题答案2023-04-23

夜市管理实施方案2024-04-10

如何突出中心教案2022-05-08

高中作文奥运见闻精选2023-04-14

商场感恩节主题活动策划方案2023-01-27

日常见闻高中作文2024-04-15

不完满才是人生阅读训练及答案2022-09-09

精神病心理测试题2024-01-31

心理抑郁测试题2022-05-06

季羡林散文《不完满才是人生》2023-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