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时间:2022-05-04 03:17:49 更多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共12篇))由网友“艾佳雪迪”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篇1:《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张晓刚

执教:山西省太谷师范附属小学   赵 伟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62页。

教材和学情分析

《三角形边的关系》这节课是人教修订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在平面图形里,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射线、直线、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有3条边、3个顶点、3个角,三角形还具有稳定性等知识,虽然知道三角形由3条线段围成,但是对于“任意的3条线段不一定都能围成三角形”这一知识却没有任何经验。学生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只是停留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只能初步感悟笔直的路比拐一个弯要近。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还可以在动手操作、体验理解、思考探索、生活应用等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的面积、甚至初中的勾股定理、三角函数等内容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目标

1.经历用小棒围三角形来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发现、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并运用这一发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探索活动过程中,积累猜想、观察、分析、对比、计算、比较、归纳、验证等数学活动经验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策略意识。

3.渗透建模思想,体验数据分析、数形结合方法在探究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

较短两根小棒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时能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学准备学生用小棒(每组5根)、记录单、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明明要做一个三角形的航模底座,于是他将一根钢管剪成了这样的三段。(师出示)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围不成三角形

师:其他同学同意吗?

师:为什么会围不成?(长的太长)

师:你们觉得怎么样就能围成三角形?

生:缩短最长边。

师:我们试试看。(缩短最长边)最长的钢管变短后还真围成了。

师:看来并不是任意三根钢管都能围成三角形,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之间一定是有关系的,那会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

(板书课题:三角形边的关系)

二、围三角形  探究三角形边的关系

1.围三角形的活动

师:接下来我们就借助小棒进行研究,每个信封中有4根小棒,上面标有小棒的长度。两人一组,每次任选3根小棒围一围,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把围的结果写到记录单上。好,开始活动。

(学生活动)

引导认为3 5 8厘米能围成的同学:3 5 8厘米这组小棒能不能围成?确实是围成了(师拍照)。

引导认为3 5 8厘米围不成的同学:3 5 8厘米这组小棒能不能围成?说说为什么围不成?3加5正好等于8,和8厘米的小棒就重合了(师拍照),当3厘米和5厘米的小棒拱起来时就更不能和8厘米小棒的端点重合了。可人家还真有人围成了(师操作)你们觉得这围成了没有?是啊,看似围成了,实际上小棒的端点并没有重合,还差一点点。所以这三根小棒围不成。如果让同学们知道了你这种想法,大家一定会很佩服你的。

2.汇报围三角形的情况

师:刚才通过动手操作我们发现有些能围成三角形,有些就围不成。(板书:能围成 围不成)谁来具体说说你们研究的.情况?

(尽可能让认为3 5 8厘米能围成的学生先汇报)

师:大家看看有哪些数据和你们的结果不一样?

预设一:若学生有不同意见

预设二:若学生没有不同意见

师:(生说师打问号做标记)还有不同的吗?打问号的小棒能不能围成三角形?我们怎么办呢?(怎么验证我们的猜测?)

生:再来围一围

师:是个好办法,那就听大家的,我们再围一围。(学生活动)

师:这是我刚拍到的照片(解决能围成的情况)

3 5 8厘米这组小棒,我拍到两组同学的照片,他们围成了吗?这组呢?

生:围成了。师:都认为围成了?(若生都认为围成了,教师放大照片问:再看看,围成了没有?)

生:没围成。(说说你的理由?)

(把照片放大)

师:如果再调整下去又会怎样呢?我们看看这个动画(出示课件)

你觉得这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请说出你的理由?(生述)

师评价:谢谢你, 你的表达真清楚 。

3 5 8厘米这组小棒,我拍到两组同学的照片,他们围成了吗?这组呢?

生:围成了。师:都认为围成了?(若生都认为围成了,教师放大照片问:再看看,围成了没有?)

生:没围成。(说说你的理由?)

(把照片放大)

师:如果再调整下去又会怎样呢?我们看看这个动画(出示课件)

你觉得这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3.探究围成三角形的条件

师:同样是三根小棒,为什么有些能围成三角形,有些就围不成?对比这些数据和图形,你们发现了什么?先独立思考,然后将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发现?

预设一

生:较短两根小棒的和大于第三根就能围成三角形;较短两根小棒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根就围不成。

师评价:说的真好!真是一名善于思考和总结的孩子。能举例子说说吗?

生:3 4 5厘米,3+4〉5,所以能围成三角形。3 4 8厘米,3+4〈8,所以围不成;3 5 8厘米,3+5=8,也围不成。

师:刚才这位同学找到了最短两根小棒的长度和与最长小棒的关系,在这三条边中,除了这两边的和3+4〉最长边5,其它两边的和与第三边又有什么关系呢?谁能也用这样的式子表示?

(生说出时师板书)

(生说不出时师引导:3加4大于5,3加5呢?)

师:同桌口算一下边长4 5 8厘米的三角形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关系?(生算)(教师发现一旦口算正确的学生就第一时间让写到黑板上)

师: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关系?(是)

师:观察这两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谁能根据你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若学生说不出:师:这是哪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呢?

这两边的和3加4大于5,3加5大于4,4加5大于3。

生:三角形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师:明白他的意思吗?谁能用你的话说一说。

生:三角形哪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

师:什么叫哪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生述)

师:理解的非常到位,每两边也就是任意两边。

师:是不是所有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这样吧,接下来我们在探究卡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并量一量,算一算任意两边的和是不是都大于第三边?

(学生验证三边关系)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是如何验证的?

生:*+*〉*   *+*〉*   *+*〉*

师:刚才我发现有一位同学的方法比较特别,(出示照片)(若出现这种情况:说说你为什么只计算较短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若没出现这种情况:谁知道为什么只计算较短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师:(生若说不出)最长边比另外两边都长,最长边无论加哪条边都比另一条边要长,所以就没有必要算了,只算较短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就可以了。

师评价:多么有创意的想法,有深度的思考,分析的太透彻了。这是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的最快方法。

师:有没有谁画的三角形,三边关系不符合这个结论的?有没有呢?

师:看来所有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

预设二

生:我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师:你严谨准确的语言和高度概括的能力很值得我们学习。能举例子说说吗?

生:比如3、4、5厘米的小棒,3+4>5,3+5>4;4+5>3

(学生说,师板书)

师评价:说的真好!你真是一位善于表达的孩子

师:谁能将这个三角形三条边长度之间的这种关系,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三角形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生:三角形哪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

师:同学们理解的都非常到位,同桌口算一下 4 5 8厘米的三角形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关系?(生算)(教师发现一旦口算正确的学生就第一时间让写到黑板上)

师: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关系?(是)

预设三

生:只要随便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就能围成三角形。

师:听了他的发言,你想说什么?

生:可3,5,8厘米,5+8大于3,但也围不成呀?

师评价:正是由于这位孩子用心倾听、深入思考才有了与众不同的发现,感谢你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

师:5+8大于3,3+8也大于5,为什么围不成呀?

生:可是3+5等于8,所以就围不成。

师:看来仅仅是其中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小棒并不一定能围成三角形,而必须是…… 应该说成是…… 哪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

生:三角形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师:明白他的意思吗?谁能用你的话说一说。

生:三角形哪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

师:什么叫哪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生述)

师:理解的非常到位,每两边也就是任意两边。

师:谁能举例子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比如3、4、5厘米的小棒,3+4>5,3+5>4;4+5>3

师评价:说的真好!仅仅用3个式子就很清楚的让我们理解了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师:同桌口算一下4 5 8厘米的三角形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关系?(生算)(教师发现一旦口算正确的学生就第一时间让写到黑板上)

师: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关系?(是)

四、应用所学,解决问题

1. 刚才我们通过动手实验,归纳总结出三角形边的关系,还找到了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的最快方法,其实今天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非常广泛的,它就在我们身边。看看这是谁呢?

***身高1.5米,腿长0.8米,有人说他一步能走2米。你同意他的说法吗?

预设一

预设二

生:一步不可能走2米。因为0.8+0.8小于2,所以一步不可能走2米。

师:你们觉得他一步(最多)能走多长?

生:1.6米

师:我们掌声请出***给大家走个1.6米

师:我想这是***十多年来第一次迈出这样的步子,* **不可能就这样走吧?

生:不可能。

师:(出示课件)走路时两腿的长度与两脚间的距离构成一个近似的三角形,谁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解释?

生: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0.8+0.8应大于一步的长度,所以一步的长度要小于1.6米。

生:走路时两腿与地面形成一个近似的三角形,0.8+0.8小于2就围不成三角形,所以不可能走2米,即使劈叉也不可能走2米。

师:什么是劈叉?谁能示范一下?(生劈叉)

师:我想这是***十多年来第一次迈出这样的步子,* **不可能就这样走吧?

生:不可能。

师:正如这位同学所说,走路时两腿的长度与两脚间的距离构成一个近似的三角形,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0.8+0.8应大于一步的长度,所以一步的长度要小于1.6米。

师小结:真聪明,真会学以致用。看到同学们学的这么认真,而且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明明也想请大家帮帮忙。

2.还记得明明做三角形航模底座的事吗?

为了做边长整厘米的三角形航模底座,明明将一根钢管剪成了3厘米,5厘米,10厘米。这样剪为什么会做不成呢?谁有什么办法帮帮他?7分

生:把10厘米的钢管据成7厘米。

师:谁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想?

生:3+5>7,就能围成三角形了。

师:孩子,你是这样想的吗?(是)

师:是不是只能锯成7厘米?还可锯成?

生:6厘米、5厘米、4厘米、3厘米、2厘米、1厘米

(学生对2分米和1分米两种情况进行质疑并发现锯成2分米和1分米不行)

师:最长可锯成几分米?最短呢?可以有几种情况?

师评价:集体的力量真大,把这个问题的方方面面都想到了。

(2)其实明明只对其中的两种方案比较满意,受这些图形的启发,你觉得是哪两种呢?请说说理由?生:C和E

师小结:说的真好,做成等腰三角形的底座确实好看多了。

(3)我们还能不能帮明明做出更加美观的边长整厘米的三角形底座?

(出示等边三角形底座图)怎么做?

生:剪成3个1厘米…… 师:为什么要这样剪?(三边相等更美观)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2厘米,3厘米,4厘米,5厘米(师:4厘米怎么剪?5厘米怎么剪?)

(4)按这几种想法做出的三角形底座就更漂亮了,如果你是明明,会给自己的航模选哪种底座?请说说理由。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上我们由刚上课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课堂上的分析问题,再到刚才的解决问题,尤其是在做航模底座的问题中,经历了做不成-能做成-更美观-实用性的系列研究过程,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的经验,这就是学习数学的价值所在。

篇2: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和直观操作活动,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和大于第三边。

2、感受动手实验是探索数学规律的途径和方法。

3、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观察、操作、比较、分析中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学难点:应用三角形边的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关键:借助实际操作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感受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我们上节课已经认识了三角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谁能说出它各部分的名称?三角形具有什么特性?

二、探索新知

师: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如果用一根小棒代替一条线段,围成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呢?

猜一猜,任意给你3根小棒,你能围成三角形吗?(能或不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咱们来动手操作,验证一下。

研究一:任取3根小棒围三角形,看能不能围成。

师:“任取3根”是什么意思?

对了,同学们自己随便取3根小棒试着围一围,多围几次。你发现了什么?

汇报

师总结:看来并不是随随便便的3根小棒就可以围成三角形,这里一定隐藏着什么秘密。我们继续来探究。

研究二:什么情况下3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1) 从你的小棒中找出不能围成三角形的3根小棒,并摆出来。

(2) 想一想,这3根小棒为什么围不成三角形呢?再小组内交流一下。

板书:围不成:较短2边的和小于第3边。

师:看来,较短的两根小棒长度的和小于第三根小棒时的确围不成三角形,除了这种情况,还有什么情况下3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呢?(自己摆)

生演示汇报。(较短两根小棒加起来的长度和第三根一样长的时候也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看来较短两根小棒长度等于第三根时也不能围成三角形。板书:较短2条边的和=第3边

师: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我们继续来研究(同桌之间摆一摆,并讨论)出示研究三:在什么情况下,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师:根据我们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较短两边的和小于第三边,较短两边的和=第三边,这两种情况都围不成三角形,那么你们猜测一下,在什么情况下,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板书:围成:三角形较短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师:我们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呢?我们来验证一下。找出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围一围,比一比。

汇报:同意吗?看来我们的猜测是正确的。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三角形边的关系。板书:三角形边的关系。齐读。

同意这种说法吗?

我们来观察这个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来比较一下它的三条边怎样(相等)。找不出较短的2条边啊!再看,我取2条长度相等的小棒,再取一个小棒围成了一个三角形,能找出较短的2条边吗?

现在矛盾出来了,我们说的三角形边的关系,应该是所有的三角形,这两种也是三角形,可是却不能用刚才这个结论来解释,对它们公平吗?看来。“较短”这个词并不恰当,这个词怎样改比较好?板书:任意。齐读

老师出示带有数据的三个三角形,你能根据这些数据来解释一下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吗?

师: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这个词很重要,接下来我们就用这个知识来做有关练习。

三、拓展练习

篇3: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是三角形的又一个重要特性。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及各部分的名称,了解了三角形具有稳定的特性等知识以及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较丰富的“弯路比直路要长”等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在本节课中教师注意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试验、操作、讨论和交流等活动,自主概括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本课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通过多种相关联的活动,自主探索三角形边的特性。

借助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实验操作、推理思考等都是学习理解抽象几何概念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主要途径。在本节课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通过实验、操作、思考、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探究发现、抽象概括出三角形边的特性——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整个数学活动可分为4个层次:⑴测量出实验操作的每根小棒的长度。要求学生测量出每根小棒长度,意在让学生感悟到三角形边的特性跟它的三条边的长度有关系,为学生在探究三角形边的特性时的思维活动给予“定向”。⑵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活动,意在让学生了解:任意的三根小棒首尾连接,有的能摆成三角形,有的不能摆成三角形。另外,教师在设计实验报告单时,有意识的让学生把能摆成的和不能摆成的分开记录。这样设计,方便学生对实验的结果进行观察、比较,进而发现规律。⑶小组内学生根据实验操作的结果,合作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这是新课程倡导“动手实践”的根本目的。⑷全班交流。学生把探究、发现的三角形的特性进行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地指导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概括。

2.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是本次课改的一大特色。然而创设情境不能仅仅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必须结合教学内容,隐含丰富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从数学角度去思考问题。本课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结合教学内容,选取学生熟悉的事例——小明上学的路线图来创设情境。通过“在小明上学的三条路线中哪条路线最近?为什么?”这样一个问题,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本节课的学习服务。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弯路比直路长”的经验,因此都知道走第2条路最近并能用个性化的语言解释。这个环节的教学是让学生用生活经验来解释生活事例。

如果让学生仅仅停留在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生活事例的层次和水平,那不是我们数学教学的目的。于是教师用线段连接小明家、邮局、学校,出现了一个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第2条路走的路程是三角形的一条边,第1条路走的路程是三角形两条边的和。再 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两边的和都会大于第三边呢?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非常自然地实现了从“生活化”到“数学化”的转变。整个教学过程,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帮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现实生活,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生活问题。

本节课,学生对“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特性的认识,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积极主动参与一个个相关联的活动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即:解释生活事例─动手实验操作─探索发现规律─抽象概括特性─运用深化特性。在这些活动中,既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清晰的认识了三角形边的特性,又提高了学生实验操作、分析思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篇4:《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探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初步理解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2、经历操作、发现、应用的过程,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3、激发学生探究愿望和兴趣,培养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探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应用数据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理解“任意”的含义。

教学设计思路:这节课,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课堂上,学生通过自主操作、自主估猜、自主探究、自主迁移,深入认识三角形。通过课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交流合作,学生自然、自主、自由地发展。

教学过程:

活动一:引发质疑,提出问题。

1、 出示各种三角形。(这些是什么图形,什么是三角形?)

2、 出示三根纸条红、蓝、黑。

师:我们把这三根纸条看成三条线段,你能把它围成三角形吗?

生代表上来围。师:你们觉得他围得怎么样?生补充围。我真佩服你的细心。纸条要顶点对着顶点,首尾相连,这样才能真正用上了这三根纸条的长度。

3、围三角形比赛,(看来同学们都会围了,现在我们来进行一场比赛吧。从信封拿出纸条1号袋红3cm,蓝6cm,黑11cm。2号袋红3cm,蓝6cm,黑5cm。

4、讨论

为什么有些能围成有些围不成,板书(围不成) (围成)它可能跟什么有关系呢?我们来猜想一下,你说:

生1:可能跟边有关。

生2:跟边的长短有关系。

师:那么三角形三边长短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课题:出示课题《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活动二:探索发现,总结归纳

1、动手操作:

师:刚才我们用蓝6㎝,红3㎝,黑11㎝,不能围成三角形,请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同学上来展示(看来不是操作不当,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生:11厘米太长了,那两根太短了。

师:上面这两根和下面这根比,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两根小棒之和小于第三根。

师:从你的回答,我听到了智慧的声音,以前我们总是考虑一根和另一根去比长,而现在却考虑用两根的和去与第三根进行比较,真了不起!

能不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呢?

生;3+6﹤11。

师:两边的和小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两边的和与第三边有怎样的关系就可以围成三角形呢?

生: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生:两边的和等于第三边。

(过渡)同学们有不同的猜想,生活当中许多重大发现都从猜想开始,但是光猜还不行,我们还得从实践中加以验证,接下来我们从探究验证我们的想法,我们把3cm和6cm两边的和不变缩短黑边的长度,为了便于研究,我们移到整厘米,注意刻度线对刻度线。一边围一边想,这两个结论是否正确,找到规律就可以不用每个刻度都要试,即动手又动脑,才是高效的探究。现在小组一起,可分工不同移动的刻度,要有一个同学作记录。(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来汇报一下你的操作结果。

请不同的学生汇报,教师在课件中输入数据和结果。

第二层:猜想,初步得出三角形边的性质。

师:长度是9厘米时,有争议,图形有些特殊我们重点研究它,请不能围成的同学上来说说不能围成的原因。

生:只要将纸条3cm或6cm稍微抬高一些,纸条3cm和6cm就不能首尾相连了。师:利用课件演示。问能围成的同学此刻的想法。(善于思考能接纳同学的建议很会学习)

生: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能围成,用3cm、6cm和7cm展示。

师:这个猜想对不对呢?这需要进行验证,看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3+6﹥7还有谁也得出这样的结论?指名说。

师:是不是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呢?我们用不能围成和围成对比看看。有谁改变主意了?

第三层:引发矛盾,突破难点

生:用3cm、6cm、11cm不能围成三角形,它也有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板书(3+11﹥6)

师:那这个结论正不正确,除了这两个算式还能写出第三个算试吗?

生:6+11﹥3 围成的呢,3+7﹥6 7+6﹥3。

师:还有别的算式吗?(没有)在围成三角形当中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而不能围成的只有两组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在数学中,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的,叫做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板书)

师:什么叫任意?

师:下面我们利用这个结论,再来验证一下3cm、6cm、4cm,是不是都具备这样的关系?

第五层:找出判断能不能围成的简捷方法。

师:在判断能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时候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是不是每次都要计算三组啊?在小组内想一想,说一说;引导学生发现,因为较小的两边的和都大于最长的边了,那么用最长的边加一条较短的边,就一定大于另一条短边了,所以呢?只要把较小的两条边,加起来与第三边进行判断,就可以了。

篇5:《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片断一]:动手操作,产生问题

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封闭图形,今天,老师想让同学们利用你们桌上的木条亲手搭建一个个的三角形,要求是每个三角形只能用三根木条,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学生:想!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开始活动。

(学生分小组活动)

师:每个小组利用桌上的六根木条共搭建了几个三角形?

学生:我们搭建了一个三角形。

师:剩下的三根木条能搭建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不能。

师:你们知道剩下的三根木条为什么不能搭建成一个三角形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我发现剩下的三根木条怎么连也连不到一起。

学生2:我们也是这样的。

师:“剩下的三根木条怎么连也连不到一起”说明了这三边在长短上有某种关系,你们能找出这三边在长短上有什么样的关系吗?

学生1:我们将较短的两根木条连接在一起与最长的一根木条相比较,发现较短的两根木条和起来还没有另外一根木条长。

学生2:我们把较短的两根木条连接在一起与最长的一根木条相比较,发现较短的两根木条和起来不是没有另外一根木条长,而是同另外一根一样长。

学生3:我们发现的结论与学生(1)相同,我们是通过用直尺分别度量这三根木条的长度,再计算、比较后发现的。

学生4:我们发现的结论与学生(2)相同,我们也是通过用直尺分别度量这三根木条的长度,再计算、比较后发现的。

师:下面我们将能拼成三角形的三边分开,象上面一样比较一下这三条边在长度方面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后汇报)

学生1:我发现较短的两条边加起来比最长的一条边长,同刚才的结论正好相反。

学生2:我发现我这个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加起来的和都比第三边长。

学生3:我的发现同学生(2)一样,也是这个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加起来的和都比第三边长。

学生4:“任意两边”是什么意思?我不太懂。

学生5:“任意两边”就是指三角形三边中的每两条边加起来的长度都比剩下来的第三条边的长度长。

学生4:原来是这样的。

(学生都有同感)

学生6:也就是说,任意一个三角形,它的三条边都存在这样一个特征: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

学生7:我想应该是这样的吧。因为我们的三角形不一样,但我们得到的结论都是一样的。

学生8:我看到书上也有同样的结论。

(学生都翻书看)

[反思]: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开拓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中,教师有意设置这些动手操作,共同探讨的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这种需要,由让学生在高昂的学习兴趣中学到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

[片断二]:及时练习,形成能力

师:同学们刚才表现得非常棒,你们棒在不仅爱玩,而且能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探讨,你们也能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的三角形的另外一个特征,现在你能运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判断给出的三条边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能!

师:请同学们翻书到第86页,自己独立做第4题。

(学生做完后汇报展示,并说明判断的`方法)

学生1:(1)、(2)、(4)这三组中的线段能拼成一个三角形,(3)中的线段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我是把每组中的三条线段两两相加,再与剩下的第三条线段相比较,其中(1)、(2)、(4)这三组中的线段每两条线段之和都大于第三条线段,所以它们能拼成一个三角形,而(3)中2+2〈6,所以这组中的三条线段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

学生2:我的结论同学生(1)一样,但我的判断方法与他不同,我是先找出较短的两条边,比较它们的和与剩下的第三条边的大小,如果和大一些,则能拼成三角形,如果和小一些,则不能拼成三角形。

学生3:学生(2)的方法只是一种巧合,他没有判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所以这种方法不行。

(学生对学生(2)的方法产生了争论,学生讨论一会儿后)

学生4:学生(2)的方法是对的,因为较短的两条边之和如果大于第三条边,则说明任意一条较短的边与最长的一边之和肯定大于第三条边,这也就更进一步说明这个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学生5:看来在判断某三条边能否拼成一个三角形时,用学生(2)的方法既快又对。

[反思]:课堂练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及时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教学中老师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即让学生用所学内容来说明为什么这一环节。同时我们也欣喜地发现,通过练习,学生还在原来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对原知识又有发展,找到了最佳的判断方法。学生的能力不可限量啊!

[片断三]:结合实际,学会运用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你们不仅掌握了判断某三条边能否拼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且还找出了最佳的判断方法。从这里可以看出,只要同学们肯动脑思考,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结论。下面请同学们观察小明上学示意图(电脑出示书第82页示意图),如果小明想走离学校最近的路,你认为他会选择那条路上学?

学生:他会走中间这条路。

师:你们是怎样判断的?

学生1:因为中间这条路是直的,其它的路是弯的,所以中间这条路最短。

学生2:如果小明走通过邮局到学校这条路上学,小明家、邮局、学校则构成一个三角形,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以知道,小明家到邮局,邮局到学校这两条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即中间这条路,所以中间这条路最短。

师:思考问题既要靠直觉,更要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就像学生(2)一样。另外请问从这副图还可以看出连接两点的线中,哪条线最短?

学生:线段最短。

[反思]:教材是学习的载体,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作用,挖掘教材的教育功能,而不要把教材撇开一边。从上面可以看出,这副图既能让学生领悟知识与实际的结合,又能从中学到另外的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片断四]:拓展延伸,丰富充实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老师欣喜地发现同学们不仅能自主、能动地学习新知,而且能将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下面老师这儿有几道题不知怎样解答,谁能帮一帮老师?(电脑出示题目)

题目一:已知两条线段a、b,其长度分别是2.5cm与3.5cm。另有长度分别为1cm、3cm、5cm、6cm、9cm的五条线段,其中能够与线段一起组成三角形的有哪几条?

学生1:长度分别是3cm、5cm的两条线段中任意一条线段能与a、b组成一个三角形,因为3+2.5>3.5,2.5+3.5>5。

学生2:长度分别是1cm、6cm、9cm的三条线段中任意一条线段不能与a、b组成一个三角形,因为1+2.5=3.5;2.5+3.5=6;2.5+3.5<9。

题目二:用长度为2cm、2cm、6cm、6cm、6cm这五条线段中的任意三条线段拼成一个三角形,你能拼成几种不同的形状?拼成的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1:我用长度为2cm、6cm、6cm三条线段能拼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的长度相等。

学生2:我用长度为6cm、6cm、6cm三条线段能拼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都相等。

学生3:我用长度为2cm、2cm、6cm三条线段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因为2+2<6,所以他们不能拼成三角形。

师:刚才学生1、学生2所说的三角形是两种较特殊的三角形,这些三角形我们将在下次课中学习研究。

题目三:用15根等长的火柴棒摆成的三角形中,最长边最多可以由几根火柴棒组成?

学生1:我想最多可以由9根火柴棒组成。

学生2:我觉得最多可以由8根火柴棒组成。

师:同学们敢于大胆猜想,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很好。不过同学们如果能通过实践,讲究事实依据,用理由来说服人那就更好了!

(学生分小组讨论、拼摆)

学生1:我们通过实践知道,最长边最多可以由7根火柴棒组成。

学生2:我们通过讨论知道,最长边最多可以由7根火柴棒组成。此时另外两条较短的两条边的和为8,大于最长边7,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可知,此时能拼成三角形,且最长边由7根火柴棒组成,为最多。

师:同学们今天表现非常棒,不仅能猜想,而且能通过实践,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老师为你们骄傲,我相信,只要同学们一如既往,灿烂的明天一定会与你拥抱。

[反思]: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敢于放手,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如此定会别有洞天。

[点评与拓展]:良好的教育一定要致力于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要能使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大写的“人”。本节课,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这一观点。先是设计了“拼三角形”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接着设计汇报展示这一环节,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在听别的同学汇报时,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在后面的教学中,该教师继续抓住这一教育思想对学生施教,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与价值,体验到了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快乐,取得了满意的教育效果。

篇6:《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量一量、摆一摆、算一算等实验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应用这关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各准备几根长短不等的小棒、直尺、探究报告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这是什么图形呢?(三角形)谁来说说什么是三角形?怎样理解这个“围”字(端点首尾相连)。同学们还知道三角形的哪些知识?关于三角形的知识还有很多,我们继续往下看。

二、动手操作,发现问题

师:老师这里有三根小棒,分别长3、5、10厘米,这3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师:谁愿意上来围一围?围的时候要注意小棒首尾相连。

师:这三根小棒为什么围不成三角形呢?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板书课题)。

三、猜想验证,发现规律

师:我们发现这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怎样做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换一根小棒

师:怎样换?同学们说的都是你们的猜想(课件1演示猜想1)

1、学法指导

师:你们的这些猜想是否正确,三角形的三条边到底有什么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做实验来验证一下,现在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材料:3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小棒各一根一起试着围一围三角形。同学们亲自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看看有什么结果。先看要求(大屏幕)。

操作要求:

(1)、2人一组合作完成四种拼法

(2)、围三角形时要注意首尾相连。

(3)、完成后,填写好活动记录表准备交流

第一根小棒长

第二根小棒长

第三根小棒长

能否围成三角形

2、动手操作,寻找规律(师巡视,并指导)

3、交流汇报,探究规律。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

小组上台展示,

3厘米、8厘米、10厘米   能

3厘米、5厘米、10厘米   不能

3厘米、5厘米、8厘米   不能

5厘米、8厘米、10厘米   能

师:其它组有不同意见吗?

师:仔细观察四种结果,有的围不成,而有的却能围成。这是为什么呢?先看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每组小棒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说说你能发现些什么?同桌讨论一下。能围成三角形的这几组小棒长度之间又有什么联系?

三根小棒要围成三角形,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通过刚才的实验和分析,你发现三角形三条边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先看不能围成三角形的这组情况,谁愿意说说3、5、10这三根小棒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

生:

师:其他同学赞同吗?谁再来说一说。

师:我明白了,3厘米的边是不能和5厘米、10厘米的边围成三角形的,因为这两条边之和小于第三条边。(板书3+4〈8)你很会观察。(演示)

师:再说3、5、8这三根,同学们有些争议,到底它们能不能围成三角形呢?不能,为什么?有谁愿意谈谈?

生:3+5=8 重合了  不能

师:是这样吗?(课件演示)请看大屏幕。

师:真的是这样,通过演示现在明白这个同学的意思了吗?谁愿意再来说一说。

师:通过以上的动手操作和探究分析,我们发现了当两边之和小于、等于第三条边时,这3条边是围不成三角形的。

师:那么怎样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两条边加起来要大于第三边就行了。

师(板书):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我们来看看能围成三角形的这两组是不是这样的呢,3+8>10、8+5>10看起来是这样的。

3)师:回头看不能围成的情况,也有3+8>4、4+8>3、3+8>5、5+8>3(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情况,怎么就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有一种不符合就不行了。

师:看来只是其中的两条边之和大于第3条边是不完整的。

生1:加“任何”、“任意”。

生2:其他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条边。

生3:无论哪两条边之和都要大于第三边。

4、归纳小结

师:看来只是其中的两条边之和大于第3条边是不完整的,

师:这句话概括说就是: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任意)

师:是这样吗?再挑选一组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来验证:

生:3+4>5、3+5>4、4+5>3,

师:这个例子证明了你的想法是对的,这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都是: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齐读)

四、课堂小结

老师在生活中还看到了这么一种现象:(课件演示)公园里有一条这样的路,路的两旁是草坪,为什么很多人都往草坪中间走?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篇7:《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经历拼一拼、移一移等操作活动,探索、归纳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抽象概括能力,积累活动经验。

3.渗透模型思想,体验数据分析,数形结合方法在探究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

理解两条线段和等于第三条线段时不能围成三角形,理解“任意”二字的含义。

教学资源:

小棒、多煤体课件。

教学过程:

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研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课件)主题图。小明上学,你猜他会走哪条路?这条路与其他两条路相比有什么特点?(中间这条路直直的,是一条线段,上面哪条路是两条线段组成的,下面这条路是一条曲线。)小明为什么走中间这条路?(这条路最短)课件演示:三条连线比较长短(师:两点之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2.实物展台上放三根小棒:,现在这样围成三角形了吗?谁来围一围?刚才没围成三角形,现在就围成了,围成三角形的关键是什么?(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3.如果从三根小棒中拿走一根,剩下的两根能围成三角形吗?能想办法变成三小棒吗?(把一根小棒剪成两段,变成三根小棒)把两根小棒变成三根,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三角形边的关系。板书课题;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二、操作演示,观察发现。

1.(课件出示四根小棒)有四根小棒6、5、3、2(单位:厘米)

2.任意取三根摆一摆三角形,会有几种情况?(课件:①6、5、3;②6、5、2;③6、3、2;④5、3、2。

3.请同学们动手摆一摆,并填写好学习单,小组交流有什么发现?。

4.组织全班交流:学生边说,老师边课演示。

第一种情况:6+5>3,6+3>5,5+3>6;

第二种情况:6+5>2,6+2>5,5+2>6;

第三种情况:6+3>2,6+2>3,3+2<6;

第四种情况;5+3>2,5+2>3,3+2<5

5.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在能拼成三角形的各组小棒下面画“√”(单位:cm)

四、反思总结,自我建构。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这节课我们就研究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篇8:《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反思

一、教材解读

1.内容初探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四年级下册第62页的例4。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三角形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组成特征。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定理不仅给出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的标准。研究教材可以发现教材非常重视学生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的能力,学生通过动手围三角形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2.教材慎思

(1)教材提供了4组线段,这些数据是否足够支撑学生得出三角形三边关系?

(2)通过动手围,学生能否发现两条线段之和等于第三条线段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哪些因素又可能让学生产生误判?

(3)学生归纳总结时,易得“较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与书上原话有出入,如何沟通两者间的关系?

3.目标详析

(1)通过猜想、操作、验证等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由实物到图形的想象抽象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锻炼严谨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提升数学思维。

(3)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难点确定

探索并发现两条线段之和等于第三条线段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

二、核心任务的制定

为了达成目标,突破重难点,核心任务应设置为学生动手操作,发现并总结规律。为此需要确定两个问题:

1.怎样的学具更方便学生操作、观察?

2.提供几组怎样的数据,才能总结得到结论?

教材选择了学具“纸条”,并拼摆四组数据,其中第一组能拼成(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第二组不能拼成(两条线段之和等于第三条线段),第三组不能拼成(两条线段之和小于第三条线段),第四组能拼成(两条线段之和小于第三条线段,拼成等腰三角形)。

为了给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归纳总结更科学、更充分,决定增加操作数据:10cm,7cm,5cm,4cm,3cm。这些数可以组合成三种不同的情况:

第一种:10,7,5;10,7,4;7,5,4;7,5,3;5,4,3。这5组都能摆成三角形。

第二种:10,5,4;10,5,3。两条线段之和小于第三条线段,不能摆成三角形。

第三种:10,7,3;7,4,3。两条线段之和等于第三条线段,不能摆成三角形。这种情况学生是最有争议的,在课堂上需要重点研究。

“由三条线段围成(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的图形叫三角形”――这是书本上给出的三角形的定义。图1是学生用10cm,7cm,3cm这三条纸条拼成“三角形”,在学生眼里这是“每两个端点相连”的,其实不然

这种拼法属于端点不相连,如果要让三条线段真正端点相连,三条线段需各向两端延长一部分,这时两短边之和不再是7cm和3cm之和,已大于了较长边,三角形才能真正拼成。由于学具的原因,导致操作时缺乏严密性,从而产生了错误的结论。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水平还只限于直观,无法从理论的角度去理解或解释这一错误的现象。为了减小误差并方便操作,尝试把纸条变细,最后决定改用小棒。

通过以上思考,本节课的核心问题确定为: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

三、教学设计

本节课,我以问题导引学生“卷入学习”,利用核心任务,建构“生生互动”的“深究型对话”,开展“针对性助学”,帮助学生进行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深度学习。

我的课堂流程如下:

(一)新课导入

1.通过欣赏“跑男”片段,活跃气氛,利用陈赫劈叉问题,铺垫新知。

2.复习三角形定义,开门见山引出课题,大胆猜想,激发兴趣。

(二)探索新知

核心任务是选取三根小棒围三角形,完成表格。学生同桌合作,交流反馈,通过发表或解释自己的观点、倾听并深入思考他人的观点,突破难点,归纳小结出三角形三边关系。

(三)巩固提升

该环节安排了两道练习题,一道是书本上的判断题,学生学以致用,通过简单计算即可判断,巩固新知;第二道是在第一道的基础上,选取其中不能围成的226三根,通过思考“如果要换掉一个小棒,使得三根小棒能够围成一个三角形”,拓展学生思路,提升新知。

七、回顾反思

理想的课堂是学生发展的课堂,是主动、活动、生动的课堂,是学生在教师引领下自主探究的过程,也是以动态生成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本节课,通过对数学核心任务的设计和有效引导,让学生真正经历了探索和发现的研究过程,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接触到一些研究数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体会到探索发现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篇9:四下《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四下《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82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不同长度不同颜色的小棒若干根,实验表格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课件)同学们看,图上这些地方你们都熟悉吗?

(我们的学校、鼓楼商场还有学校后门的建设银行。)

师:如果把我们学校大门到建行看成一条直路的话,把这三个地方连接起来,就成什么图形?

师:老师从学校大门口到建行去取钱,有几条路可走?猜一猜我会走哪条路呢?为什么?

师:老师在银行取了钱后,现在要去鼓楼商场购物,又有几条路可走?我会走哪条路?

师:老师现在要回学校,我又有几条路可走?我又会选择哪条路呢?

师: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认为在三角形的线路中走其中一条边的线路比走另外两条边组成的线路近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师:大多数的同学都是从生活经验中发现走两条边的线路比走另一条边的线路远。那么,有没有别的办法证明我们的这种判断是正确的呢?

(学生困惑,沉默不语。)

师:今天我们就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一下,看看在三角形中,三边的关系是怎样的`?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二、设疑激趣,动手探究

师:(设疑)用小棒代替线段。请看,老师这儿有红、蓝、黄色的小棒若干根,任意拿三种颜色的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色的三角形吗?

(学生会出现能围成和不能围成两种情况。)

师:有两种意见,到底谁的猜测是正确的呢?让我们动手操作后再谈自己的发现。

师:我请一位同学上来任意拿出不同颜色的三根小棒,看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

(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同学看。)

师:这位同学围成三角形了吗?(根据学生的情况将数据填在表格中)你们想不想试试?

师:请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小棒,要求用三种颜色的小棒围三角形。看看哪些长度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哪些长度的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篇10:四下《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四下《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反思

一、关注学生亲身经历

本节课的一个突出特点就在于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上,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环节:一是导入部分:学生从5根小棒中任意拿出3根,摆一摆,可能出现什么情况?结果有的学生摆成了三角形,而有的学生没有摆成三角形,此时,老师接过话题:能否摆成三角形估计与三角形的“边的长度”有关系,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这样很自然地就导入了新课,为后面的新课做了铺垫。二是新授部分:学生用手中的小棒按老师的要求来摆三角形,并且做好记录。这个过程必须得每个学生亲自动手,在此基础上观察、发现、比较,从而得出结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中,我有意设置这些实际动手操作、共同探讨的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精神需要,又让学生在浓烈的学习兴趣中学到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二、练习设计层层深入

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练习:1、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2、小明从家到学校走哪条路最近? 3、寻找第三根小棒。4、如何将一根铁丝截成三段,且能焊成三脚架?

评价一节数学课,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练习得到的反馈。而学生之间参差不齐,为了能兼顾全班学生的整体水平,我在练习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层层深入的原则,先是基础知识的练习;然后用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增加拓展延伸题,让优等生在这个知识点上的学习更进一步。而每一道题都运用了本节课的知识,每一道题目的呈现方式又都不同。这样既能让后进生跟得上,又能让优等生吃得饱,从而让全班同学共同进步。

但是从教学过程中我也反思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没有及时捕捉学生的智慧。学生在思考“能围成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其中有一个学生说“我发现两条短边的和比另外一条边长时,就能围成三角形。”当时由于我考虑到为后面的“任意”二字做铺垫,并没有对学生的这个答案做过多的评价。其实这是判断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一种最优化的方法。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束缚在教材的条条框框中,而忽视了班上少部分同学的灵感和智慧。在课堂中,如果我能及时捕捉这一信息,并因势利导,我相信本节课,不仅能找出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还能找出能否三角形的三条线段的最优化方法,一定会为本节课增色不少。

从练习反馈中发现学生易错点,犯错的原因主要是学生未能认真审题。所以在以后审题教学中重视学抓关键词、培养审题习惯,提高解题效率。

篇11:三角形三边关系教案

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第62面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及两点间距离的含义,并在操作、观察、归纳等活动中发现、理解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性。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观察、归纳的能力。

3、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理解两点间的距离。

1、出示三角形ABC:从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三角形有哪些特性?

2、三角形里藏着的知识还多着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角形。

3、从A点到C点,可以怎么走?相同速度时走哪条路更快到达C点?

4、如果增加一条从A点到C点的线,还是AC最短吗?

5、你怎么证明?(可以测量)

6、从比较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即两点间线段的长度最短,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间的距离。)

7、再来观察三角形ABC:能用算式表示AC短于另一条路吗?(AB+BC﹥AC)如果要从B到C呢?AB+AC﹥BC吗? AC+BC﹥AB吗?是不是三角形中两条边相加都会大于另一条边呢?下面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纸条,从中选择三根纸条,拼拼看。

⑴证明要用数据说话,你打算怎样做?

⑵拿出纸条后在自由本上记录三根纸条的长度,然后拼拼看,能拼成就在刚才记录的旁边打上对钩。

⑶学生开始拼

⑷学生汇报,并板演拼的过程。

⑸师记录(可以拼成的有:①15厘米、15厘米、15厘米,②15厘米、11厘米、11厘米,③15厘米,11厘米,8厘米,④8厘米、7厘米、5厘米。不能拼成的有:①15厘米、8厘米、7厘米,②15厘米、7厘米、5厘米。)

2、观察:能拼成三角形的三根纸条是否符合我们刚才的猜想?

⑴学生观察并计算

⑵全班汇报交流

⑶从刚才的交流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即:三角形里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⑷再来观察另外两组数据,为什么不能拼成三角形?学生观察思考。

⑸同桌交流。

⑹全班交流。即:三条边中若有两条边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边,就围不成三角形。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就是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判断下面各组中三条边能否围成三角形教案。单位:厘米

⑴9、7、6 ⑵8、5、3 ⑶20、15、7 ⑷17、8、8

①学生判断 ②交流判断的结果及判断的方法 ③从刚才的交流中同学们发现,要判断三条边能否围成三角形,其实只需要判断什么就可以了?

4、小结:同学们通过提出猜想,操作验证并归纳,我们发现了三角形的另一个特性,就是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而猜想、操作、验证、归纳能都是学生数学的重要方法。

三、练习

1、在能围成三角形的各组小棒下面画对钩。单位:厘米

⑴3、4、5 ⑵3、3、3 ⑶2、2、6 ⑷3、3、5

学生判断后全班交流。

2、用下面的6根小棒,你能摆出几种三角形(单位:厘米)

2、2、5、6、6、6

⑴学生独立思,并记录

⑵全班交流。(①6、6、6 ②6、6、5 ③6、6、2 ④6、2、5)

3、现在有两根小棒的长度分别是8厘米和10厘米,请问另外一根小棒的长度可以是多少厘米?最大呢?最小呢?你是怎么想的?

⑴学生思考 ⑵全班交流 ⑶讨论方法

四、评价反思

1、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

2、我们是怎样研究这个问题的?

五、作业

篇12:三角形三边关系教案

教学理念:

1、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之内容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一个内容,它是在熟悉了什么是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力求从实验入手,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判定如何才能搭成三角形,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大胆猜测、操作验证、修改完善、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最终发现三角形中三边之间的这一特殊关系。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操作经验和研究经验。

2、以活动为基础,在活动中探究新知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亲身实践”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本节课的设计我改变了“教师重讲知识、学生轻听知识”的模式,而是改为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作为目的,使学生的主题地位得到了落实,学生真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让学生经历探究数学的过程:猜测----实验----结论,感受数学思想在生活、学习中的应用。

3、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想象猜测,近一步深化空间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想象、猜测、实验,研究什么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发现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教法方法:

采用问题性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并结合先进手段实施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学法指导:

通过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活动,达到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的目的;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合作意识,养成及时回纳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渗透新课

师:今天我们打开课本的82页来认识一位小朋友——小明,你们看,他在干什么?

生:他去上学。

师:小明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线?(观察后指名说)

生:3条。

师:现在小明遇到麻烦了,我们帮帮他的忙好吗?

生:好。

师:小明今天想快一点去学校走哪一条路最近?(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然后指名说)

生:走中间哪一条路最近。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为什么呢?谁来说一下自己的`理由?

生:我量出来的。

师:谁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直走进,拐弯走远。

生:我们以前学过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有的是用测量的方法知道的,有的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有的是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但是生活中的这些路线我们是不可能用尺子去量出他的长度的,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师:下面我们就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知识看看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从小明到邮局再到学校近似于一个什么图形呢?

生:三角形。

师 :那中间这条路线是三角形的一条边,走旁边的路线实际是三角形的什么呢?孩子们仔细看一下?

生:另外两条边的和。

师:根据大家的判断,走过的三角形两条边的和要比第三条边长。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

【设计说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给学生创设出认识的生活情景,很自然的引入课题,容易产生亲近感。但后来的知识障碍让学生感到用以前的知识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必须用一种新的知识来解决,从而激发求知欲望,为下一步的探索新知做好铺垫。】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实验一:从准备好的小棒中任意取出三根摆一个三角形,观观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动手操作。 交流结果。

生:能。

生:不能。

师:有的同学用三根小棒摆成了一个三角形,而有的同学没有,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下面我们就对这两种情况做一个深入的研究。

【设计说明:学生自然已经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但对于什么样的三根小棒能摆成一个三角形还处于模糊状态。此时的两种结果正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2、实验二:进一步研究在什么情况下能组成三角形?

(1)从小棒中任意拿出三根,看观能不能摆成一个三角形?把能摆成三角形和不能摆成三角形的情况分别填写在表格实验内。

小棒的长度(厘米)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观课教学反思

小学四年级数学说课稿《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边的教学设计

《三角形边的关系》优秀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边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学教案

数学教案-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人教版八下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勾股定理逆定理证明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共12篇)】相关文章: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2023-09-29

关于余弦定理初中数学教学设计2022-08-18

命题及其关系说课稿2023-04-23

勾股定理说课稿北师大2024-03-17

勾股定理获奖说课稿2022-04-30

探索勾股定理教学设计2023-08-15

不等关系教学反思2023-09-10

勾股定理课件2023-11-25

三角形的特征2022-05-06

三角形的中位线说课稿2022-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