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1
一、听写积累,再显情感。
1.听写:捐赠、盲童、屡次、热泪盈眶、遵从、搂住
2.校对。
3.选择其中的几个,回想课文内容,说一句或几句话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话。
【设计意图】听写是一个常规性练习,现在把听写的词语与课文内容联系进行说话或写话训练,充分激活学生用词造句的经验,给学生更广的说话空间,更灵活的语言表达方式,富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既温顾了课文内容,又巧妙地进行了一次语言文字训练。
二、心灵体验,深化情感。
1.还有什么地方也令你深深地感动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最后两节。
2.重点研读:
(1)“骄傲”一词,文中几处用到这个词,说一说谁为谁感到骄傲?为什么?
(2)出示句子: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
①“这一刻”是哪一刻?
②那么,琳达的父亲留下的是什么?
③你能读出之中的骄傲吗?联系上文温迪说的话,以及下文琳达的动作神态。
【设计意图】温迪的骄傲来自于外公的无私捐赠,“我”的骄傲缘于14岁女儿那激动人心的肺腑之言,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这些,如何让学生体察?深入?抓住关键词“骄傲”,上引下联,左叩右击,在语言环境里品味,内化,读懂骄傲,生成骄傲,让每个学生都为这一幕精彩留下永恒的记忆。
三、质疑深入,延伸情感。
1.温迪说,她也要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这一刻,妈妈紧紧搂住温迪,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妈妈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是呀,温迪是妈妈的骄傲,也是我们大家的骄傲——
2.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能结束,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故事原文的结尾,读后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话想说。(配乐小提琴《爱的礼赞》)
那天我紧紧搂着温迪,没能想到,仅仅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身了……
当我签字时,她的话仍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三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
亲爱的瑞弗先生和太太:
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如果哪位被捐献者有机会到我们的家乡一游,并且爱上马,坐下描绘它们,我想知道那慷慨“施主”是谁。金发的温迪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3.(教师朗读)这是文章真正的结尾,读了听了以后有什么新的感受?
4.课前的那着诗就是获得温迪捐赠的角膜的人写出来的。现在假如你们就是重见光明的人,知道为你们捐赠角膜的人是金发碧眼的温迪,最想与温迪或者她母亲、还有外公她们一家人说些什么吗?
5.将想说的话写下来,用心写!
【设计意图】文章以母亲为女儿骄傲而戛然而止,留下了许多悬念:温迪后来真的做到了吗?她离开人世后,谁为她办理捐赠手续呢?她的女儿还是……?呈现原文结尾,还故事以完整,更震憾人心的莫过于此,这是一个悲壮而美丽的结局。这样设计安排,旨在激发学生的强烈情感,在对温迪一家尤其是对温迪的深深敬佩之余,获得对自我人生价值的追忆!
四、回归主题,升华情感。
1.链接相关资料:
①邓小平爷爷逝世后,捐献了自己的眼角膜,将生命的最后光辉献给了爱戴他的中国人民。
②深圳大学生吴翼飞捐赠角膜,让四位患者重见光明……
④捐肾救母,孝道感天下的孝子田世国,在20xx年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
⑤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能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2.温迪一家是伟大无私的,她的外公、她虽然永远离开这个人世,再也看不到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了,但她们的眼角膜却给他人带去了光明,带走了黑暗。让我们一起读课题——永生的眼睛。现在你明白课文为什么用《永生的眼睛》作题目了吗?
3.将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和身边的人听,唤醒人们的捐献意识。替重见天日的角膜受者写一封感谢信。
【设计意图】课文为什么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学完课文后,须画龙点睛。通过温迪和外公的事实,加入相关资料的链接,让每个学生懂得作者一家以及更多的人,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同时,培养学生努力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意识,和热心帮助他们延续生命的态度。
【课后反思】
1.《永生的眼睛》是“热爱生命”单元的一篇文章,展示了“我”的父辈为了他人能够更好的生活,尽自己最大所能来帮助别人延续生命、生活得更美好的可贵品德,并借此来教育所有的读者,宣扬了“一个人不但自己要热爱生活,活得美好,而且更要为他人生活的美好做出努力”的道理。虽说是教育,但这是语文课,我们在具体执行教学的过程中,不能离开语言环境进行空洞、抽象的说教,应让学生读中感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教材是一个例子,内容也相对简单,如果就文而文,一味地把文章内容展示给学生,更是显得刻板、程式化,所以必须对课文内容做具有个性特点的生活化的、活动化的处理和加工。引入的资料要恰到好处地呈现并与文本内容有机融合;延伸的实践活动也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切勿好高骛远;研读有一定内涵的句子必须在语境在进行,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个教学要贯串一条主线,实现各种资源在整合中融合,在融合中内化,在内化中升华。
3.学习这篇课文,不必强求学生作一些号召性的表态性发言,如:死后也要捐赠眼角膜,或让爸爸妈妈也去捐赠器官什么的。教育旨在唤醒,培养一种意识,树立起对生命的热爱,对他人生活的美好做出努力的愿望和热情。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学过的一些读书方法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生动细致的描写人物语言,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悟父亲捐献角膜这一举动的深远意义。培养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
课前准备:
1.按课文前的“连接语”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通过读书,上网等途径了解器官捐献的知识、史料及社会现状。
3.通过调查、采访,了解周围人对捐献角膜的态度。调查表如下:
姓名
年龄
职业
学历
1.您听说过捐献角膜吗?
2.您身边的人捐献过角膜或接受过角膜捐献吗?()
3.您对捐献角膜的人是什么态度?()
A. 觉得了不起B 。 认为出风头
B. 无所谓
4.您会捐献角膜吗?()
5.您对我国捐献角膜的现状有那些了解?()
教学过程:
阅读资料,交流感受。
1.《触摸春天》中盲女孩安静是那样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她多么盼望也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呀!她的愿望能实现吗?根据你课前搜集的资料和所做的调查说说你的看法。
2.师补充资料(投影出示)
资料一 长期以来,中国人信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观念,器官捐献,不能被大多数人接受。一个需要移植角膜的患者只有两千分之一重见光明的可能。
资料二 邓小平爷爷捐献了自己的角膜;张英瑜幼小的生命来到世界仅仅116天,而她的.角膜却给三位受捐者带去长久的光明。
4.看了这两段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多数感受:器官移植太难了,太重要了,捐献角膜的人很伟大。少数人会说自己会怎么做。)
导入新课,初步感知。
1.同学们感受颇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角膜捐献的文章《永生的眼睛》。(板书课题)看了这个题目,你想说什么?(学生有可能问什么是“永生”?为什么要用“永生的眼睛”为题?让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疑问、理解或猜测)
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引导正音。注意强调“遵”分清楚平、翘舌。
3.自由读文,说说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用一句话谈谈你读完这个故事后,有什么样的感受。(根据课前的调查、交流和感知,大多数学生会说爸爸和温迪很高尚。)
自主学文,感悟内容。
带着“为什么你觉得爸爸和温迪很高尚呢”这个问题去细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划下来。可以设身处地地去想,可以有感情的去读,也可以在感受最深的语句旁边做上批注。感到疑惑的地方多读读、多想想,做好记号。
合作学习,深化理解。
1.自学完的同学可以在组内交流读文后的感受,互相质疑。
2.全班交流。学生读出自己圈划的部分,并联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3.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来品读课文。(分角色替每个人物说明他自己的观点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弄懂:父亲很有爱心,他给盲人带来了重见光明的希望。而正是这种爱心,教育、感染了周围的人,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一功德无量的事业中来。
4.指导感情朗读。重点指导人物对话。(你觉得谁的话最感人?读一读,读出你的感情,感动自己,也让听的人受感动。)
5.课文的最后一段连续用到了“骄傲”这个词,每个“骄傲”都是什么意思?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应该怎么读这几句?让我们把 带有“骄傲”一词的句子读一读,结合你今天听到、看到、想到的说一说,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大致能说出这几个“骄傲”体现了作者和温迪在父亲的影响下,愿意为失明的人捐献角膜,并且为能够帮助别人而感到自豪。说明他们富有爱心,品德高尚。)
6.师加以引导:父亲离去了,他的爱心离去了吗?(帮助学生体会到爱心是永生的。从而真正理‘解永生的眼睛’。)
7.学生谈过后,教师总结:这几句话反映了人物的内心想法。读书的时候就要象这样,抓住重点的词句,反复去揣摩,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回读课文,总结收获。
1.从头再读课文,想一想学习了本文,你有那些收获?(侧重感受、词句积累和表达方法。)
2.学生总结写法。(找人物对话,再次读读,细细体会作者的细腻的表达手法。)
走出对话,链接生活
1.课文学完了,我们能不能为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唤醒人们的捐献意识做些什么呢?师生讨论决议:
a.将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和身边的人听。替重见天日的角膜受捐者写一封感谢信。
b.对搜集和调查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编写“捐献者之歌”手抄报。向小伙伴写一封倡议书。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3
【设计理念】
以“情”为主题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有一定内涵句子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
1、按课文前的“连接语”中的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崇高品质。
3、学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搜集有关包括眼角膜在内的器官捐赠资料。
2、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提出问题,搜集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诗歌引入,铺垫情感
1、出示诗歌:《你的眼睛》
你的眼睛
像远方淡蓝的大海,
那永恒的痛苦,
像尘土隐没在你的眼中。
你的眼睛是清泉,
它的希望的光照着我,
通过流水的闪烁,
宛如水底的珍珠。
2、(教师朗诵)这是一位曾经远离光明的人,在接受眼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光明后,为了表达内心的感受而写下来的。是谁为他捐赠了角膜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永生的眼睛》。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这不是一首普通的诗,这是一首获得温迪捐赠的眼角膜的人书写的情诗,表达了他重见光明后的内心感受。以此诗作导入,配之教师深情朗诵,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文兴趣,还能为课文的深入学习垫定了一个情感基调。
二、初读课文,感知语言
1、一读,做到不漏读、不错读,教师指导朗读难以读通的的句子,引导学生正音(捐赠、盲童、热泪盈眶、屡次、遵从、搂住),注意多音字“重”的读音。
2、再读,边读边思考边动笔,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和段落,并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设计意图:言语学习的起始环节,要让学生用足够的时间去读课文,做到不漏、不添、不错、不倒,读后订正,意在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正误的识别与判断能力,让学生画出令自己感动的语句和段落,能使学生初步感知这是一篇感情至深的文章。
三、读中品味,领悟情感
1、全班交流,学生读出自己圈划的部分,并联系谈谈自己的理解。
2、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父亲“教育”我的两段话,重点研读:
⑴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①读,自由谈感受。
②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谈感悟)
③如果是你,你能给予他人哪些东西?
⑵“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我的女儿温迪自幼酷爱画马,她的作品屡屡获奖。父亲接着说:“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①读,质疑。
②文中的“我”是谁?为什么会为“我”而感到自豪?从中体会到什么?
③如果你是那个接受眼角膜的盲童,在他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见到了世界、见到了阳光,见到了梦中的亲人……你最想跟温迪的外公,那个无私捐献眼角膜将你从黑暗带向光明的人说些什么呢?
⑶把父亲的两段耐人寻味的话连起来读一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送进去。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一环节,在学生自由感悟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读中谈感受,读中质疑,读中进行角色互换。文中父亲的一种无私情怀如涓涓流水渗入学生心田,受到刻骨铭心的熏陶和感染。
四、设置悬念,引发下文
1、大家回忆一下,作者也就是文中的琳达,一开始当她得知父亲要无偿捐献离开人世的妈妈的眼角膜的时候,她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当她听了父亲的话以后,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2、琳达把外公捐赠器官的心愿告诉她心爱的女儿──温迪时,她会有怎样的表现?
3、那个写诗的人的眼角膜是爷爷捐的吗?这个问题学生心中有疑惑,老师也很想知道,那么我们一同期待。
设计意图:父亲的话说给谁听?父亲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父亲的话是缘于“我”对父亲要捐赠死去母亲的眼角膜的不解和痛苦,“我”的不明白被父亲的话释然,“我”的痛苦难忍被父亲的平静和真诚所抚慰。这一环节,使学生能最终领悟琳达情感转变的精神力量的来源,还会对你、我以及温迪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最后的疑问是开课时种下的,再度提起,又一次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为下一节课营造了良好的开端。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4
【学情分析】
经过三年多的积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更强了,他们能自觉做记摘录笔记、独立识字、学词学句。在阅读中能通过做批注、自读自悟等学习方式,使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更趋于个性化,从而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教学内容分析】
永生的眼睛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女孩叫琳达。在14岁那年琳达失去了母亲,当医生取走她母亲的眼睛的时候,琳达不顾一切的冲出自己的房间,冲着爸爸说:“你怎么能这样对待妈妈,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这时,爸爸说:“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份。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他人的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原来,他和妈妈早已决定死后要捐赠器官了。
【教学目标】
1、按课文前的“连接语”中的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崇高品质。
3、学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2、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协作手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有关包括眼角膜在内的器官捐赠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提出问题,搜集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诗歌引入,铺垫情感
1、出示诗歌:《你的眼睛》
你的眼睛
像远方淡蓝的大海,
那永恒的痛苦,
像尘土隐没在你的眼中。
你的眼睛是清泉,
它的希望的光照着我,
通过流水的闪烁,
宛如水底的珍珠。
2、(教师朗诵)这是一位曾经远离光明的人,在接受眼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光明后,为了表达内心的感受而写下来的。是谁为他捐赠了角膜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永生的眼睛》。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4、交流资料
二、初读课文,感知语言
1、一读,做到不漏读、不错读,教师指导朗读难以读通的的句子,引导学生正音(捐赠、盲童、热泪盈眶、屡次、遵从、搂住),注意多音字“重”的读音。
2、再读,边读边思考边动笔,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和段落,并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三、读中品味,领悟情感
1、全班交流,学生读出自己圈划的部分,并联系谈谈自己的理解。
2、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父亲“教育”我的两段话,重点研读:
⑴ 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① 读,自由谈感受。
② 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谈感悟)
③ 如果是你,你能给予他人哪些东西?
⑵ “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我的女儿温迪自幼酷爱画马,她的作品屡屡获奖。父亲接着说:“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① 读,质疑。
② 文中的“我”是谁?为什么会为“我”而感到自豪?从中体会到什么?
③ 如果你是那个接受眼角膜的盲童,在他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见到了世界、见到了阳光,见到了梦中的亲人……你最想跟温迪的外公,那个无私捐献眼角膜将你从黑暗带向光明的人说些什么呢?
⑶ 把父亲的两段耐人寻味的话连起来读一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送进去。
德四、设置悬念,引发下文
1、大家回忆一下,作者也就是文中的琳达,一开始当她得知父亲要无偿捐献离开人世的妈妈的眼角膜的时候,她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当她听了父亲的话以后,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2、琳达把外公捐赠器官的心愿告诉她心爱的女儿──温迪时,她会有怎样的表现?
3、那个写诗的人的眼角膜是爷爷捐的吗?这个问题学生心中有疑惑,老师也很想知道,那么我们一同期待。
第二课时
一、听写积累,再显情感
1、听写:
捐赠 盲童 屡次 热泪盈眶 遵从 搂住
2、校对。
3、选择其中的几个,回想课文内容,说一句或几句话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话。
二、心灵体验,深化情感
1、还有什么地方也令你深深地感动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最后两节。
2、重点研读:
⑴ “骄傲”一词,文中几处用到这个词,说一说谁为谁感到骄傲?为什么?
⑵ 出示句子:
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
① “这一刻”是哪一刻?
② 那么,琳达的父亲留下的是什么?
③ 你能读出之中的骄傲吗?联系上文温迪说的话,以及下文琳达的动作神态。
三、质疑深入,延伸情感
1、温迪说,她也要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这一刻,妈妈紧紧搂住温迪,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妈妈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是呀,温迪是妈妈的骄傲,也是我们大家的骄傲──
2、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能结束,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故事原文的结尾,读后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话想说。(配乐小提琴《爱的礼赞》)
那天我紧紧搂着温迪,没能想到,仅仅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身了……
当我签字时,她的话仍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三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
亲爱的瑞弗先生和太太:
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如果哪位被捐献者有机会到我们的家乡一游,并且爱上马,坐下描绘它们,我想知道那慷慨“施主”是谁。金发的温迪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3、(教师朗读)这是文章真正的结尾,读了听了以后有什么新的感受?
4、课前的那着诗就是获得温迪捐赠的角膜的人写出来的。现在假如你们就是重见光明的人,知道为你们捐赠角膜的人是金发碧眼的温迪,最想与温迪或者她母亲、还有外公她们一家人说些什么吗?
5、将想说的话写下来,用心写!
6、指导朗读相关句子。(课件出示)
四、回归主题,升华情感
1、链接相关资料:
⑴ 邓小平爷爷逝世后,捐献了自己的眼角膜,将生命的最后光辉献给了爱戴他的中国人民。
⑵ 深圳大学生吴翼飞捐赠角膜,让四位患者重见光明……
⑶ 捐肾救母,孝道感天下的孝子田世国,在2004年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
⑷ 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能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2、温迪一家是伟大无私的,她的外公、她虽然永远离开这个人世,再也看不到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了,但她们的眼角膜却给他人带去了光明,带走了黑暗。让我们一起读课题──永生的眼睛。现在你明白课文为什么用《永生的眼睛》作题目了吗?
五、作业
将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和身边的人听,唤醒人们的捐献意识。替重见天日的角膜受者写一封感谢信。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6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言行进行生动描写,从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设计理念:
引发质疑,以疑导学,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自读自悟,同时注意进行适当引导点拨,引导学生领悟关键语句,把握文本精髓。
教学方法:
阅读法、讲授法、、自学法、情感教学法情、导读教学法
教学手段:
幻灯片、电脑多媒体
组织形式:
小组合作、小组交流、集体交流
教学过程:
激发学生兴趣
同学们好!老师好!我姓李,同学们可以叫我(李老师)哎!上课这前,我想出两个字谜考考大家,看哪些同学头脑最灵活、反映最快,有没有兴趣?(有)1、顶破天(夫);2、灭顶之灾(火)。同学们真聪明,回答的真棒!我现在很有信心,我相信今天我们一定合作的很愉快。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有)我这还准备有几个小奖品,一会发给上课发言最积极、最爱动脑筋的孩子。好不好呀!好!那我们就开始上课。
一、图片谈话导入
上课开始时我播放一组图片,问:“这几幅图漂亮吗?”生回漂亮,当放到最后这一幅时,我会问:大家看到了什么?生会说什么也看不到。我会接着说:“盲人眼中的世界就是这样——一片黑暗。上面这么多美丽的图片他们什么也看不见,多可怜呀!那么,我们健康的人能不能帮一下盲人,让他们重见光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永生的眼睛》(板书)齐读课题
那同学们,看着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眼睛怎么才能永生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地把课文读一遍,思考:1。琳达一家哪些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做了些什么?注意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4分钟读文,之后找几个学生读生字词,最后齐读。
提问:琳达一家哪些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做了些什么?
板书:
妈妈
爸爸捐献角膜
温迪
三、自读自悟,相互交流
1、同学们再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从中划找令自己感动的语句并划下来。想想为什么会让你感动?想好之后,相互交流一下。
2、好,现在谁愿意起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令你感动的语句。(你说你说每个学生回答过后,都予以肯定。)
刚才大家都说了令自己感动的语句,说得都很好,那么,我们来共同品味以下几个片段。
四、感悟重点语句
(1)、课件出示片段一:
“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爸爸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开。”
师:谁来读一读。(请你来读,注意这一片段中有一个词“哭喊”,请你哭喊的语气再来读一下。嗯,好多了!你再来读一下……。(找个读的最好的了奖品。)读了这些话,你有什么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爱,对父亲角膜捐献的强烈反对。)
师:是呀!每个人只有一位亲生母亲,是母亲养育了我,一点点把我抚养大,作者还没来得及孝敬自己的母亲,母亲就已经不在了。这时作者心里有什么感受(伤心、难过),就在作者无比伤心、无比难过之时,父亲竟然做出了将母亲身体的一部分给予别人的决定,这时作者心里会感到怎么样?(愤怒),那么,就让我们带着既难过又愤怒的语气来读一读这几句话!(你来读)
师:1、当我想起母亲照顾自己的一幕幕,使我忍不住冲着爸爸哭喊到……(你读)
2、我无法接受爸爸接受捐赠母亲角膜的决定我忍不住冲着父亲哭喊到……(你读)
3、那是最最疼爱我的妈妈呀!想到这里,我忍不住冲着父亲哭喊到……(齐读)
教师过渡:听着孩子的哭喊,面对孩子的指责,父亲又是怎么说的呢?
(2)、课件出示片段二:
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师:请你读一下。书中父亲在讲这几句话时,是怎样的语气?快找,书中有提示(平静)对!平静的语气。请你用平静的语气再来读一下。(进步很大,很好请坐。)你读、你读、读了这些话,你想说些什么?(父亲伟大、无私、富有爱心为什么?因为父亲觉得死后捐献器官来帮助别人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对呀!一般人能想到这些吗?能做到这些吗?伟大就是想到、做到别人想不到、做不到的有意义的事。咱们光评价父亲了,那母亲呢?谁来评价一下。(适当提示)母亲也很伟大,为什么?学生读“很多……”你找出来了,很棒!听请我的问题,你觉得母亲也很伟大,是吧!那为什么?用自己的话来说。(因为母亲也认为死后捐献器官来帮助别人是件有意义的事。(真棒!送你一个小奖品,希望你再接再厉))
师:父亲是伟大的,母亲是无私的,那就让我们带着对他们无比敬佩的心情来读一下这一部分。你来读!
献出自己的爱心,拯救他人的幸福,这是一位富有爱心的父亲。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一无私的父亲。
(三)、课件出示片段三:
“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
你来读,读了这句话,你想说什么?你感受到了父亲的什么?(父亲觉得能帮助盲童重见光明是一件高兴的事。)那我们就带着这股高兴劲、兴奋劲来读一读。你读,你读、齐读!
教师过渡:当温迪得知外公捐献器官的心愿后,深受感动,她也学着外公那样决定死后捐献角膜。作者为自己的女儿而感到骄傲。
五、拓展深化内涵
(一)资料补充。
师:其实课文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原文中还这样写道:
那天,我紧紧搂着温迪。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仍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三周后,我收到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你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仿佛还在不辍chuò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师:此时,琳达不再悲伤,因为她又一次想起父亲的话(出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生齐读)师:温迪14岁的温迪和我们学生年龄相仿,温迪可以做出死后捐献角膜这样伟大的决定并帮助了盲人,那么我们能为盲人做些什么呢?生回我死后也要捐献角膜。(真是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
(二)深化内涵,升华情感
师:还记得我信一上课提出的那个问题吗?(什么是永生的眼睛?眼睛怎么永生?谁来讲一下。一个人死后,通过角膜捐献,使盲人重见光明。自己的眼睛就会得以永生)。那么永生的只有眼睛吗?那还有什么得以永生?
师总结:对了!还有那无私奉献的精神,还有那关心他人的爱心。这些都会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板书:爱心永恒)。同学们,就让我们再次朗读课题,永远记住文中伟大的母亲、父亲和温迪。让我们对所有自愿器官捐献的人致以最最崇高的敬意!
六、布置作业(任选一题完成)
(一)思考自己最喜欢文中的谁?并对他(她)写一段话。
(二)写一篇器官捐献倡议书。
板书设计
永生的眼睛
妈妈
爸爸捐献角膜爱心永恒
温迪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默读课文,运用学过的方法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继续学习用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思想感情的方法,阅读课文,进一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4.学习作者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运用抓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导入:盲姑娘只能用手触摸春天、用心感受生命的美好。生命是美好的,谁不热爱宝贵的生命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看看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吧。
2.揭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
2.检查初读情况。
(1)检查生字词(课件出示)
捐赠盲童屡屡遵从搂住突如其来不假思索热泪盈眶栩栩如生重见天日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介绍自己是怎么概括的。
三、再读,迁移读法。
1.回忆一下,我们学习《触摸春天》一课,是怎么体会小女孩热爱春天、渴望自由的情感的?
(抓关键词语来体会。)
2.什么是“永生”?(不会灭亡,永不消失)课文哪些语句告诉我们妈妈、爸爸的眼睛是“永生”的?再读课文,找出这些语句来。
(生读书,勾画语句。)
3.汇报交流。
语句一: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教学指导:
(1)这句话的关键词是什么?(死、有意义)这两个词语告诉我们什么?
(2)妈妈这样认为,她又是怎么做的呢?
(3)想象:妈妈的眼角膜捐赠给了盲童,你仿佛看到他在干什么?(4)你觉得这里的“永生”是说什么?
语句二: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那多么美妙!
指导:(1)找出句子的关键词。(重见光明,多么美妙)
(2)什么事让爸爸觉得“那多么美妙”?
(3)想象一下:在父亲的帮助下,一些盲童重见光明,他们可以看见什么?(至亲至爱的家人,五彩缤纷的世界,玩耍的`场地,……)他们的心情如何?家人又会怎样?
(4)这句话表达了爸爸什么样的感情?
(5)你觉得这里的“永生”又指什么?
语句三: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母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
指导:(1)“这一刻”是哪一刻?
(2)“父母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他们到底还留下了什么?
(3)你觉得这里的“永生”是指什么?
4.思考讨论:
(1)读到这,大家发现课文中的父母和女儿都有一个什么样的共同心愿?
(2)为什么他们都有这样的想法呢?从这些想法和做法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5.教师导读。是的,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温迪说——
生读: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师: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我说——
生: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四、研读,体会写法。
1、刚才,我们是从哪些语句读出了父亲和温迪的美好心愿的?
2、发现了吗?课文都是怎么写他们的?
3、指名朗读他们说的话。
4.教师小结:课文通过人物说的话表现人们的品质,我们也是抓住了他们的话体会他们的美好愿望。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2、抓住语言描写体悟人物高尚品质,并学习作者的这种表达方法。
3、进行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人文熏陶。
教学重难点:
抓住语言描写体悟人物高尚品质,并学习作者的这种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的课文与捐赠角膜有关,课文题目是《永生的眼睛》。
看了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呢?题目为什么以《永生的眼睛》为题?
二、整体感知
1、大家已经预习课文了,现在检查一下你对文中字词的掌握情况。
个人读(1)读准音,②带着感情读四字词语。齐读。
2、复述课文内容,可以用到上面的词语。
三、探究文本
1、琳达一家人的行动让我们感到骄傲。文中有两处出现了“骄傲“这个词,请找出来读一读。出示:
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2、琳达一开始就愿意捐赠的父母的眼角膜吗?琳达开始的态度是怎样的?学习第四自然段。
3、此时的琳达对捐赠角膜是什么态度?那么是什么使她改变了态度?画下父亲的话,你觉得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有许许多多的人像父亲一样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孩子们,我看到泪水在你们眼眶中打转,就把你们的感情带到句子中,再读父亲的'话。
、就是父亲的话影响了我,在父亲与世长辞后,我遵从他的遗愿捐赠了他的角膜,不仅如此,这些话,这一切行为还影响了——温迪,所以温迪才会说(出示):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5、出示: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
那还留下什么呢,谁能说一说?课前我们提出的“永生”是什么意思?现在你明白了吗?(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爱心)
四、升化主题
琳达这一家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令我们感动,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这样的事例,请看:
出示:
1、邓小平爷爷逝世之后,捐献了自己的眼角膜,将生命的最后光辉献给了爱戴他的中国人民。
2、在广东省中山市,一个普通农民工郭光明在他发生车祸死亡后,家人将郭光明的心脏、肝脏、肾脏、眼角膜让北京、上海、广州的6名患者的生命得以延续或重见光明。
让我们来齐读这首诗,感受捐赠者的伟大与受赠者的快乐——
你的眼睛,像远方淡蓝的大海;那永恒的痛苦,像尘土隐没在你的眼中。你的眼睛是清泉,它的希望的光照着我,通过流水的闪烁,宛如水底的珍珠。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生字10个。
2、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捐献器官,帮助他人,并为此感到高兴和骄傲的高尚情操。
3、对自愿死后捐献器官的高尚行为产生敬佩之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体会、理解作者一家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
一、活动体验,交流资料。
1、请学生都蒙上眼睛,把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进书包。边做边想:假如你的眼睛失去了光明,会给你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学生体验,纷纷说。)
2、结合“初显身手”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3、师补充资料:
资料1、长期以来,许多中国人具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传统观念。因此对于死后捐献器官,大多数人不能接受。一方面需要移植角膜的患者多,而另一方面损献出来的角膜少,因此患者重见光明的可能性小。
资料2、张英瑜幼小的生命来到世界仅仅116天,而她的角膜却给三位受捐者带去长久的光明。
资料3、捐肾救母,孝道感天下的孝子田世国,在20xx年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
资料4、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能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4、交流了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5、揭示课题。从题目中,你能提出一些什么问题?(什么是永生?为什么要说“永生”?谁的眼睛是永生的?)
6、默读课文,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大多数学生根据课前的资料收集、调查和课上的交流、感知,会说爸爸和温迪很高尚。)
二、自主学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
2、为什么爸爸和温迪很高尚呢?
再次默读课文,独立完成课后的表格练习,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合作交流,深化理解
1、4人小组交流自学情况,互相质疑。
2、全班交流。
3、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来品读课文。
(1)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2)替每个人物说明他的观点,说一说,为什么这么做?
①琳达不愿意捐献母亲的.角膜,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她的这种心情?
②学生找出“我惊呆了――完整地离去”,指导朗读琳达强烈的痛苦和难以接受的感情。
[加深情感体验,和后面的自觉捐献形成对比,帮助学生更好的感受琳达转变的过程。]
③琳达一开始极力反对,她的看法改变了吗?简单说一说。(生说,师板书:)
(捐献角膜)母亲父亲女儿
(“我”的态度)不理解理解主动
[突出重点,对父亲的话进一步深刻理解。]
(3)重点理解爸爸的话;“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从爸爸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弄懂父亲很有爱心,他给失明者带来了重见光明的希望,而正是这种爱心、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教育感染了周围的人,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一队伍中来。]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5、课文的最后一段连续用到了“骄傲”这个词,每个“骄傲”都是什么意思?让我们把带有“骄傲”一词的句子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能从作者一家愿意给失明者捐献角膜,并为能够帮助别人而感到自豪,学习他们那富有爱心的高尚品德。]
6、父亲离去了,他的爱心离去了吗?在哪里得到了体现?
7、学生找出有关语句“温迪说,她也要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这一刻,妈妈紧紧搂住温迪,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妈妈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8、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能结束,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故事原文的结尾,读后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话想说。
“那天我紧紧搂着温迪时,没能想到的是,仅仅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小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萦绕在耳际:你想过如果什么也看不见会多么痛苦吗?
温迪去世三周后,我们收到了一封来自奥列根勇敢者角膜银行的一封信。
亲爱的里弗斯先生和太太:
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令爱――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终生享她的美丽。
如果哪位受捐赠者有机会到我们的家乡游玩,并且爱上了马,坐下描绘它们,我想我知道那慷慨的‘施主’是谁。金发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停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帮助学生体会带爱心是不会停止的,是永生的,进一步理解“永生的眼睛”。]
9、这是文章真正的结尾,读了以后有什么新的感受?
10、将想说的话写下来,用心写!
[帮助学生体会带爱心是不会停止的,是永生的,从而真正理解“永生的眼睛”。]
四、回读课文,课外延伸。
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你学习了这篇文章,有哪些收获?
2、师生共议:我们能不能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唤醒人们的捐献意识做些什么?
(1)将这个故事讲给家人或身边的人听。
(2)替重见光明的角膜受捐者写一封感谢信。
(3)利用收集和调查到的资料,办一份手抄报。
(4)写一封捐献器官倡议书。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9
【教学总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及新词,并用指定的词语造句。
2、领悟课文句、段、篇之间的关系。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快乐和骄傲。
【课时要求】
1、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快乐和骄傲。
2、领悟课文句、段、篇之间的关系。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通过学习,使学生对死后捐献器官的行为产生敬佩之情,从而改变传统的看法。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快乐和骄傲。
【教学难点】
抓住父亲的语言来理解一家人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看法的转变。
【教学思路】
1、课内外结合,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人们对器官捐献的看法。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来理解父亲的话。
3、读写结合,让学生通过写倡议书的形式向人们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继续学习,齐读课题:
2、师:
⑴本文主要讲的是有关器官捐献的事。
⑵这是个社会关注的问题,通过你对周围人的了解和网上查询的结果,谈一谈一般人为什么反对或不愿意捐献器官,他们是怎样想的?
⑶询问班里同学是否愿意捐献器官?
二、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请你按照顺序默读课文,思考:
1、父亲是怎样教育作者琳达和女儿温迪的?
2、琳达和温迪对捐献器官有了怎样的看法和做法?为什么?
3、课文为什么以“永生的`眼睛”为题?
4、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词句,并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三、小组讨论
1、讨论要求:
由一个同学负责,其他同学帮助归纳答案。
2、提出不懂的问题,先在小组内讨论,解决不了的在班里进行讨论。
3、小组讨论,教师行间巡视。
四、学生集中汇报
第一种设想:
提问:你们在小组学习中遇到了哪些不懂的问题?
第二种设想:
学生不提出问题的情况下,按自学提示进行学习。
指导过程:
1、抓住父亲的语言:
⑴让学生读出父亲的语言。(两处)
⑵理解第一处(第三小节)的意思:
点拨:
你可以给予他人哪些东西?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身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让学生理解对自己重要的,对别人也同样重要)导读:采用师生对读的方法。
⑶理解第二处语言(第四小节)的意思:
点拨:
第二出语言与第一处语言有什么关系?导读:连贯地读父亲的话
⑷有感情的读父亲的话。(自由读,齐读)
2、理解自学提示第二题:
琳达:冲父亲哭喊、捐献父亲的角膜、捐献女儿的角膜。
温迪:神态、动作、语言。
指导学生理解“这一刻,我领悟到……一种骄傲。”
点拨:
体会这里的“骄傲”和末节中的“骄傲”的意思是否一样?母女俩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导读:学生回读父亲的话。
五、读写结合
1、学完了课文,你有了哪些新的体会?教师统计愿意捐献的人数。
2、询问学生怎样把学到的内容告诉别人,让所有的人都知道捐献的意义?
3、教写倡议书的格式。
4、学生动笔写。
5、读倡议书。
六、总结全文
放录音《爱的奉献》集体朗诵父亲的话。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琳达一家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自愿把眼角膜捐赠出来,他们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人敬佩,让人感动,也教育了周围的人,所以说他们的这种精神是永不磨灭的。
这篇课文语言美,情感美,人物形象鲜明,作者刻画了两个让人终身难忘的形象:善良,乐于助人的父亲和可爱、才华横溢的女儿。他们热爱生活、关爱别人,让人尊敬,让人怀念。
文中的父亲用耐人寻味的话语教育了“我”,影响了小温迪,使小温迪为妈妈和外公感到骄傲,“我”也为小温迪从小就具有爱心而感到骄傲。教学时,以“情”为主题组织教学,采用倒叙的方法,从故事的结尾出发,抓住“骄傲”一词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父亲话语的意思和“我”态度的变化,深入体会“永生”的含义,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学过的一些读书方法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生动细致的描写人物语言,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悟父亲捐献角膜这一举动的深远意义,培养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2、教学难点:
抓住父亲的语言来理解一家人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看法的转变。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及相关事例。
【教学过程】
一、阅读资料,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触摸春天》中盲女孩安静是那样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她多么盼望也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呀!她的愿望能实现吗?根据你课前收集的资料说说你的看法。
2、补充资料: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下面的资料:
(投影出示)
资料一:
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资料二:
目前美国有超过84000多名患者登记等待器官移植,而且每13分钟就会有一个新的登记等待患者。2004年仅有30%的.等待者获得了器官移植,而剩余的70%的等待者必须继续等待他们迫切需要的移植器官。不幸的是,每天有16个人会因为无法等到器官移植而丧失生命。
3、看了这两段资料,你想说什么吗?
二、揭示课题,初步感知
1、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角膜捐献的感人的文章《永生的眼睛》。(板书课题)看了这个题目,你想说什么?
2、检查预习情况:
指名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3、自由读课文,然后说说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动?
三、熟读精思,探究文本
1、文中有两处地方都出现了“骄傲”这个词,请找出这两句话,读一读。
2、出示这两句话:
“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说说谁为谁感到骄傲?为什么感到骄傲?
3、“我”一开始对捐献眼角膜这件事是怎样的态度?
阅读第四自然段,重点感受琳达那痛苦、难以接受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
4、是什么使我改变了态度?
学习父亲教育“我”的两段话:
投影出示:
⑴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⑵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你可以给予他人哪些东西?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这两段话之间有什么关系?
把父亲的这两段耐人寻味的话连起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悟。
5、温迪为妈妈和外公能捐赠眼角膜感到骄傲,实际上也是为他们的什么感到骄傲?有感情读读温迪说的这句话。
6、“我”为什么为温迪感到骄傲?
7、父亲离去了,他给人们留下了什么?课题中的“永生”指的是什么?
8、父亲这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和小温迪,“我”从原来的不接受到遵从,在到后来的自愿捐赠。阅读原文结尾:(出示)
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二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俄勒冈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五、感情朗读,深化主题
1、同学们,读了琳达一家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2、带着你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是人物的语言。
六、课外拓展,实践活动
1、向你身边的人讲述这个故事,并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向他们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2、写一封倡议书,号召你的小伙伴参与到器官捐献的事业中来。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就句、段、篇之间的关系。
2、体会作者一家人高尚的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快乐和骄傲。
【教学难点】
理解: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快乐和骄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永生的眼睛,在初读课文时我们对文章有了初步的理解,回忆本文主要写了什么?
2、一家三人捐献角膜,你想怎样评价这一家人?用一句话概括。
3、说一个人具有怎样的品质我们是从哪儿感受到的?其他人的语言,动作,神态等也可衬托出这个人的品质。
二、打开书,让我们到文中去找一找这样的语句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哪些语句表现了人物的品质;画在书上;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最后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
交流:
⑴你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
理解:
最珍贵:天冷时,棉衣最珍贵;最饿时,食物最珍贵;对于一个盲童什么最珍贵?棉衣,食物我们可以用金钱买到,但是对于一个盲童来说,失去光明,角膜将不能再生,而且也不能随时买到,角膜对于他们来说是极其珍贵的。
⑵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理解:
有意义:人失去生命,他的器官将失去价值,如果将对于自己将要失去价值的器官捐赠给急需它的人,使自己的生命在他人身上得以延续,为社会做贡献,那将是多么的有意义。
⑶父亲的话语给我上了人生中重要的一课,使我重新认识了人生,父亲的想法与开头作者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衬托出父亲是多么的高尚。
⑷带着这样的理解把你感受最深的语句读一读。
2、多少年过去了,父亲的思想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在他病重时还不忘捐赠自己的器官尤其是角膜。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找到令你感动的语句读一读,并写下你的感受。
交流:
⑴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重见光明,并像你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美妙。
理解:美妙高兴自豪:把别人的快乐幸福看成美妙,为她家的快乐而感到高兴,并以此为自豪,可见父亲的思想境界是多么的`高尚,他是多么的有爱心。
⑵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理解:骄傲:女儿也以此为自豪骄傲,可以体会到女儿的思想受父亲的影响也是如此的高尚,如此的富有爱心。
⑶父亲说了,也做了,言传身教影响了两代人,从温迪的眼神中作者看到父亲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⑷把令你感动的句子朗读出来。
3、捐赠母亲的角膜我不情愿,到了父亲时我遵从了他的遗愿,到这儿故事还没完。仅两周之后我又失去了女儿,在连受打击,极度悲伤的情况下,我主动捐赠了女儿的角膜,可见我的思想也发生了转变。到这儿,我们看到了一家三人捐献了角膜及他们的态度,那么社会反响怎样呢?齐读这封信。
4、女儿的生命终止了,但作者仿佛看到女儿的碧眼闪烁着光芒,眼睛仍具生命力。点题:永生的眼睛。
三、总结
1、多么感人的故事,父亲的爱心给盲人带来了重见光明的希望,父亲的爱心感染了周围人,使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一功德无量的事业中来。来,拿出笔,拟写一份倡议书,使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一伟大的事业中来。
2、这个故事令我们感动,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做一个富有爱心、乐于奉献的人。
【板书设计】
永生的眼睛
捐献角膜我的态度:不情愿
母亲
父亲遵从遗愿
女儿主动
乐于奉献富有爱心高尚品质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人教版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8课《永生的眼睛》
教学思路:
本文是“热爱生命”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感受生命的美好,体会课文中含义较深的词句。文中父亲的两句话含义颇深,需引导学生进行感悟涵泳,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落实单元训练重点的关键点。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捐献亲人眼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2、读懂课文内容,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教学难点:
领悟父亲的话的含义,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从故事中进一步感受生命的美好,体会人性的真善美,树立对器官捐赠的正确观念。
设计理念:
引发质疑,以疑导学,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自读自悟,同时注意进行适当引导点拨,引导学生领悟关键语句,把握文本精髓。
教学方法:阅读法、讲授法、对话法、电教法、研究法、自学法、情感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导读教学法
教学手段:录音机、投影仪、幻灯片、电脑多媒体
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对话式、小组交流、集体交流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有一个词语大家肯定非常熟悉!(点击课件出示:母亲)熟悉吗?
2、母亲是生我们,养我们的人,母亲就是我们温暖的家。可是,不幸的女孩──琳达,却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永远地失去了自己的母亲。
3、点击课件播放“悲情轻音乐”,并出示课题及作者(18、《永生的眼睛》),再范读出示:
那会儿,我的内心一直笼罩着巨大的悲哀与苦痛。一想到从此以后我再也得不到妈妈的呵护了,泪水便不由自主地流淌下来。我无法面对没有妈妈的孤零零的生活。
(就在母亲去世的当天下午),一位警官来到我们家,对父亲说:“先生,您同意医院取用尊夫人的眼睛角膜吗?”
4、面对这个近乎没有任何人情味可言的要求,我的父亲,会作何反应?痛失慈母的我,又会作何反应?
二、初读课文,体会“我”对角膜捐赠的反对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借助屏幕上的温情提示,自由地读读课文,(点击课件出示温情提示)。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遇到难读的地方就多读几遍。好,开始吧!
(温情提示内容:“角膜”、“角膜移植”、“器官移植”相关知识)
2、学生借助温情提示,自由读文。
3、反馈学习生字词情况:
读完了课文,谁来跟这几个朋友打个招呼?
盲童、屡屡、搂住、遵从
4、交流读文体会:
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体会到了?
(1) 课件出示句子一:
“当然可以。”爸爸痛快地回答。
(2) 课件出示句子二:
“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爸爸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开。”
(抓住“当然”、“ 痛快”体会父亲对角膜捐赠的支持;抓住“怎么能、、冲、哭喊、应该”等处体会我的反对;同时进行感情朗读)
(3) 是什么让我如此反对呢?(预设:对母亲的尊敬和爱)
(4) 反复引读:
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开。
师:“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深爱着母亲的我无法接受捐赠母亲角膜的决定,使我忍不住冲着父亲哭喊……
师:使我忍不住深深地责怪父亲……
师:使我忍不住痛哭失声……
三、浏览课文,感受“我”态度的转变
1、同学们,一个对捐赠母亲角膜如此强烈反对的“我”最终会不会同意器官捐赠呢?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读课文,找一找能够体现我同意“角膜捐赠”的语句?
(学生读文)
2、交流,引导质疑:
课件出示:
父亲与世长辞后,我遵从他的遗愿捐赠了他的眼睛角膜。
师:请同学们也来读读这句话,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根据学生提问,梳理出主问题“我为什么同意了器官捐赠?是什么让我接受了器官捐赠?”)
四、精读课文,探究“我态度转变”的原因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至9自然段,用笔划出有关的语句,并反复地读一读,想想从中读懂了什么?
(学生默读课文,四人小组交流)
2、交流学生学习体会:
句子一:
课件出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1)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句话的?
(2)再读这句话,思考“在父亲的眼里,怎么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预设:我们的死亡之躯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这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3) 引用资料,比较理解:
课件出示: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角膜捐赠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① 数百万的患者渴望得到的是什么?我们能给予他们什么?而父亲呢?
② 反复引读(个体读──集体读):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师:因为在很久以前,我的父亲就认为……
师:了却自己的心愿,拯救他人的幸福,这是一位博爱的父亲……
师:“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一位崇高的父亲……
句子二:
课件出示:“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父亲接着说:“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1) 初读,指名说“你读懂了什么?”
(抓住“美妙、自豪”等词语体会父亲博大胸怀。)
(2) 引导联想:
(个体想──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也来读读这句话,想一想透过父亲的话,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3) 结合想像,感情朗读。
(4) 再度想像,回归课题:
师:是啊,我们会为这位父亲骄傲,透过盲童那双重见光明的眼睛,仿佛还看到了什么?那是一双“永生的眼睛”(回归课题,点击出示)
句子三:
课件出示:
孩子热泪盈眶,她跑到外公的身边,紧紧地拥抱他。
(1) 初读,指名说“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体会到的?”
(抓住“热泪盈眶、跑、紧紧、拥抱”体会温迪的感动,感受父亲对 “我” 的影响)
(2) 感情朗读。
(3) 拓展想像:
温迪会对外公说些什么呢?仿佛在对我们说些什么呢?
(预设:“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让我们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等)
五、感受父亲对家人的影响
1、你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温迪受到了外公深深的影响?请划出有关的句子细细地读一读,再把你的感受和小组的`成员交流交流。
划句子,读一读;小组交流;集体交流。
课件出示:
句子一:“我把外公捐赠器官的心愿告诉了温迪。孩子热泪盈眶,他跑到外公的身边,紧紧地拥抱他。”
句子二:“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句子三:“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
2、的确,父亲的言行,不仅影响了琳达,也深深影响了温迪。在这一刻,琳达深切地领悟到“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眼角膜”!
课件出示句子: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眼角膜!
齐读。
那么,除了眼角膜,父亲究竟还留下了什么呢?请谈谈你的感受。(父亲留下来的更重要的是他那一心为他人的幸福着想、为帮助他人而感到快乐和骄傲的高尚品质,它已根植于后人的心中,并将世代相传。)
(“除了眼角膜,父亲究竟还留下了什么?”这个问题引领着学生从更高的层面去思索父亲捐献角膜的意义,深化了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六、质疑深入,延伸情感。
1、温迪说,她也要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这一刻,妈妈紧紧搂住温迪,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妈妈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是呀,温迪是妈妈的骄傲,也是我们大家的骄傲——
2、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能结束,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故事原文的结尾,读后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话想说。(配乐小提琴《爱的礼赞》)
那天我紧紧搂着温迪,没能想到,仅仅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身了……
当我签字时,她的话仍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三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
亲爱的瑞弗先生和太太:
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 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如果哪位被捐献者有机会到我们的家乡一游,并且爱上马,坐下描绘它们,我想知道那慷慨“施主”是谁。金发的温迪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3、(教师朗读)这是文章真正的结尾,读了听了以后有什么新的感受?
4、课前的那着诗就是获得温迪捐赠的角膜的人写出来的。现在假如你们就是重见光明的人,知道为你们捐赠角膜的人是金发碧眼的温迪,最想与温迪或者她母亲、还有外公她们一家人说些什么吗?
5、将想说的话写下来,用心写!
七、回归主题,升华情感。
1、链接相关资料:
课件出示:
(1)邓小平爷爷逝世后,捐献了自己的眼角膜,将生命的最后光辉献给了爱戴他的中国人民。
(2)深圳大学生吴翼飞捐赠角膜,让四位患者重见光明……
(3)捐肾救母,孝道感天下的孝子田世国,在20xx年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
(4)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能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5)长期以来,许多中国人具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传统观念。因此对于死后捐献器官,大多数人不能接受。一方面需要移植角膜的患者多,而另一方面损献出来的角膜少,因此患者重见光明的可能性小。
(6)张英瑜幼小的生命来到世界仅仅116天,而她的角膜却给三位受捐者带去长久的光明。
温迪一家是伟大无私的,她的外公、她虽然永远离开这个人世,再也看不到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了,但她们的眼角膜却给他人带去了光明,带走了黑暗。让我们一起读课题——永生的眼睛。现在你明白课文为什么用《永生的眼睛》作题目。
3、将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和身边的人听,唤醒人们的捐献意识。替重见天日的角膜受者写一封感谢信。
八、布置作业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写一封号召人们支持器官捐赠的倡议书。
3、谈感想:学习了这篇课文以后,你一定有许多话要说,把它写下来。
九、板书设计:
18 永生的眼睛
母亲 父亲 女儿 (捐赠角膜)
(不理解)——→(理解)——→(影响)(“我”的态度)
教学反思:
教学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在课前展开调查访问、搜集资料,了解到捐献器官在中国面临着重重困难,身边的许多人不愿意捐献器官导致器官供体严重缺乏,患者的迫切需求与器官来源十分紧张形成重大的矛盾。有了这样的感受,再来学习课文,学生自然会对琳达一家人产生无限敬佩之情。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自读自悟,训练学生把握关键,突出重点,整合、梳理自己获取的有用信息,提高阅读效率。
教学结束后,以教材为依托,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确立探究的主题,从解读文本成为“读者”到感悟课文成为“学者”,最后提升认识成为“作者”的过程中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地感受语文的魅力。从而训练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样,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能力会不断得到提高。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13
【学习目标预设】
1、知识与能力:
学习本课生字,积累本课词语;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培养有感情朗读的能力;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读中感悟,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本内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父母亲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学习其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课前谈话预设】
讲美军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录找阵亡士兵遗骸的故事,展现人们对人遗体的尊重。
【教学流程预设】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有一个词语大家肯定非常熟悉!(点击课件出示:母亲)熟悉吗?
2、母亲是生我们,养我们的人,母亲就是我们温暖的家。可是,不幸的女孩──琳达,却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永远地失去了自己的母亲。
3、点击课件播放悲情轻音乐,并出示课题及作者(18、《永生的眼睛》),再范读出示:
那会儿,我的内心一直笼罩着巨大的悲哀与苦痛。一想到从此以后我再也得不到妈妈的呵护了,泪水便不由自主地流淌下来。我无法面对没有妈妈的孤零零的生活。
(就在母亲去世的当天下午),一位警官来到我们家,对父亲说:先生,您同意医院取用尊夫人的眼睛角膜吗?
4、面对这个近乎没有任何人情味可言的要求,我的父亲,会作何反应?痛失慈母的我,又会作何反应?
设计意图:配乐范读,展现琳达痛失慈母后的悲痛情绪,从而调动学生情感,促使其移情考虑问题。逝者已去,作为女儿此时最应做的莫过于让母亲静静离去,而一位警官的突然造访,却使得事情的发展显得扑朔迷离。故事讲到这儿,嘎然而止,要求学生去读文本,有效地激起学生的读书欲望,也为父亲同意角膜捐赠,我反对角膜捐赠的冲突做好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体会我对角膜捐赠的反对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86页,借助屏幕上的温情提示,自由地读读课文,(点击出示温情提示)。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遇到难读的地方就多读几遍。好,开始吧!
(温情提示内容:角膜、角膜移植、器官移植相关知识)
2、学生借助温情提示,自由读文。
3、反馈学习生字词情况:
读完了课文,谁来跟这几个朋友打个招呼?
盲童、屡屡、搂住、遵从
4、交流读文体会:
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体会到了?
⑴ 课件出示句子一:
当然可以。爸爸痛快地回答。
⑵ 课件出示句子二:
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爸爸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开。
(抓住当然、痛快体会父亲对角膜捐赠的支持;抓住怎么能、、冲、哭喊、应该等处体会我的反对;同时进行感情朗读)
⑶ 是什么让我如此反对呢?(预设:对母亲的尊敬和爱)
⑷ 反复引读:
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开。
师: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深爱着母亲的我无法接受捐赠母亲角膜的决定,使我忍不住冲着父亲哭喊
师:使我忍不住深深地责怪父亲
师:使我忍不住痛哭失声
设计意图:采用一个欲擒故纵的教学策略,在此处将父亲对器官捐赠的态度与我的态度进行对比,突出了我对捐赠事件的强烈反对,从而预设冲突,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为本课的后续教学设作好铺垫。
三、快读课文,感受我态度的转变
1、同学们,一个对捐赠母亲角膜如此强烈反对的我最终会不会同意器官捐赠呢?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读课文,找一找能够体现我同意角膜捐赠的语句?
(学生读文)
2、交流,引导质疑:
课件出示:
父亲与世长辞后,我遵从他的遗愿捐赠了他的眼睛角膜。
师:请同学们也来读读这句话,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根据学生提问,梳理出主问题我为什么同意了器官捐赠?是什么让我接受了器官捐赠?)
设计意图:找到恰当的教学切入口是组织好通篇教学的关节点,更是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的索引和文眼。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紧抓我对捐赠器官一事的态度为线索,前一环节充分渲染我的反对态度,本环节展现我遵从父亲遗愿捐赠角膜,这样就制造出最大的心理冲突,此时将我的态度作一前后比较,引导学生质疑,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梳理出本课研究的主问题是什么让我接受了器官捐赠?这样学生的探究就展开了。
四、精读课文,探究我态度转变的原因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至9自然段,用笔划出有关的语句,并反复地读一读,想想从中读懂了什么?
(学生默读课文,四人小组交流)
2、交流学生学习体会:
句子一:
课件出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⑴ 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句话的?
⑵ 再读这句话,思考在父亲的眼里,怎么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预设:我们的死亡之躯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这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⑶ 引用资料,比较理解:
课件出示: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角膜捐赠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① 数百万的患者渴望得到的是什么?我们能给予他们什么?而父亲呢?
② 反复引读(个体读──集体读):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师:因为在很久以前,我的父亲就认为
师:了却自己的心愿,拯救他人的幸福,这是一位博爱的父亲
师: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一位崇高的父亲
句子二:
课件出示: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父亲接着说: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⑴ 初读,指名说你读懂了什么?
(抓住美妙、自豪等词语体会父亲博大胸怀。)
⑵ 引导联想:
(个体想──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也来读读这句话,想一想透过父亲的话,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⑶ 结合想像,感情朗读。
⑷ 再度想像,回归课题:
师:是啊,我们会为这位父亲骄傲,透过盲童那双重见光明的眼睛,仿佛还看到了什么?那是一双永生的眼睛(回归课题,点击出示)
句子三:
课件出示:
孩子热泪盈眶,她跑到外公的身边,紧紧地拥抱他。
⑴ 初读,指名说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体会到的?
(抓住热泪盈眶、跑、紧紧、拥抱体会温迪的感动,感受父亲对 我 的影响)
⑵ 感情朗读。
⑶ 拓展想像:
温迪会对外公说些什么呢?仿佛在对我们说些什么呢?
(预设: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让我们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等)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进入了探究与体验相结合的阶段。在心理冲突的推动之下,学生要在本环节中完成对是什么让我接受了器官捐赠这个问题的探究,但本文是一篇人文性比较强的文章,仅采用探究的方式来解读显然是不够的,应当在探究的过程中展开体验式学习,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成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深层解读和对人文思想的深度领悟。新课程关注的不只是学习结果,更关注的是学习过程,也就是说一定要探究学生是怎么学习的,学习的过程中,表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本环节,或许让学生找到体现我态度转变原因的语句并不难,但他们在寻找过程中所经历的思维、感悟过程,却是我们必须关注的,也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教师必须引领学生钻到文本里面去,也必须引领学生将所得倾吐于自己的表达之中。教师紧抓是什么让我接受了器官捐赠这个主问题,学生就会顺着问题追究下去。学生寻找理由,教师从旁引导,以移情体验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到新鲜,同时也很乐意参与。通过读句子、说体验等活动,促使学生能多元化地理解文本、进行想像和表达,体悟文本的人文内涵。
五、回归课题,升华情感
1、引读(课件出示):
是啊,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
2、解读句子:
自由地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读懂了什么?(父亲还留下了什么?)从哪里读懂的?(抓住真正,远非来理解)
3、回读父亲的话:
师:父亲还为我们留下了激动,留下了幸福,留下了一双永远闪亮的眼睛。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再来听听父亲说过的话(课件播放《爱的奉献》并出示父亲的话)
师:父亲曾平静地对我说──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师: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师:父亲愉快地说──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
师:父亲骄傲地说──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4、回归课题,升华理解:
师:是啊,同学们,父亲的眼睛真是一双永生的眼睛(课件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读一读课题,你读懂了什么?
总结:这双眼睛里留下了捐赠者宝贵的角膜,留下了父亲的谆谆教导,留下了为别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更留下了生命的崇高价值。这真是一双永远闪亮的永生的眼睛。
设计意图:此环节,本课教学的点题、升华部分。将父亲的话在此作一汇总,并作配乐朗读,用意在于加深对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人文把握,体悟父亲的崇高人格,为最后的点题做好引子,使课题及其内涵的揭示成水到渠成之势。
六、布置作业
写一封号召人们支持器官捐赠的倡议书。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14
【教材分析】
眼睛是人体的一个器官,我们拥有它,是幸福,是平安,是无法比拟的财富。当我们失去生命时,尚好的眼睛如果能带给失明者以光明,我们的眼睛将得到永生。《永生的眼睛》这篇课文语言美,情感美,人物形象鲜明,主要记叙了琳达的母亲、父亲、女儿无私地把自己的角膜捐赠给需要他的人,并为死后能为别人做点什么而感到快乐和骄傲。故事中的每个人物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所以如何引领学生与这些人物进行心灵的交流,是教学的关键。
【学情分析】
本文涉及角膜捐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所以在课前让学生做初步的调查,了解周围人对待角膜捐献的看法。在理解课文内容时,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熟悉文章内容,触动心灵,升华情感。
【教学目标】
1、认字8个,写字7个。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独立识字。
2、理解“给予、振聋发聩、热泪盈眶、捐赠、天壤之别”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品味“永生”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对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在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正确认识器官移植,培养博爱、奉献的精神。
4、继续练习写批注笔记。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琳达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受到人性的陶冶。
难点:通过一定的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让学生与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铺开文路
1、听写词语:捐赠、角膜、痛苦、骄傲。
2、分析词语,复习课文主要内容。
3、揭示本节课任务——理解琳达对捐赠角膜的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
二、研读课文,文人交融
(一)默读课文,思考:
是什么让琳达对捐赠角膜的认识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边读边划出相关的词句,在边上写写自己的体会。
(二)集体交流
1、受父亲的影响
出示父亲的话语(随机出示),理解,朗读。
(1)、“你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
父亲在什么情况下说出这样的话?读。
为什么父亲能平静地说?读读第四自然段,从中找依据。指名说。指导读。
(2)、“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而重见光明,并像你的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么美妙!”
补充资料,想象盲童重见光明会有什么美妙的事发生。
(3)、“ 想想看,另一对父母,如果他们的女儿也能像温迪一样将会多么自豪。”
品味父亲的大爱品质。读。
2、受温迪的影响(随机出示)
(1)、出示:孩子热泪盈眶,走过去紧紧地拥抱外公。
此时的温迪会在心里对外公说些什么?指名回答。
(2)、出示9—11自然段母女俩对话的部分:
“妈咪,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而感到骄傲。”
“这令你骄傲吗?”
“当然,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送给失明的人。)
师生分角色读母女俩的对话。
师:温迪为妈咪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妈咪做了什么,外公呢?
指名回答。
从温迪和妈妈的对话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孩子?指名回答。(3)、出示: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献出的远非一副角膜,他所遗留的仍辉映在我女儿的眼睛里——怎样的一种骄傲!
思考:他究竟还留下了什么?
指名回答。
3、品味琳达的品质。
(1)、师:(配乐)有感情地朗读:我的可爱的小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一辆卡车无情地碾过正在策马扬鞭的她。
同学们,琳达此时心情怎样?伤心欲绝的她又是怎么做的?请大家读——(继续配乐,学生感情朗读):“当我签字时,她的话萦绕在耳际:你想过如果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2)、从这里可以看出,琳达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指名回答。
(3)师:她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啊!所以这个时候这封信一定能够抚慰这位伟大母亲的心灵。你愿意轻声地读给琳达听吗?
(课件出示信的内容:亲爱的里弗斯先生和太太,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令爱——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终生分享她的美丽。)指名读信。
思考:他们分享的仅仅是温迪的美丽吗?还分享了什么?
指名回答。
三、读题解题,体会品质
1、齐读课题。
2、永生的仅仅是他们的眼睛吗?
指名回答。
3、再读课题。
四、补充资料,升华情感
1、琳达的一家是伟大无私的,他们虽然离开了我们,但这种爱心的传递,永远也没有消失过,请看——
(大屏幕出示捐赠角膜的图片及资料。)
2、引导学生谈一谈学习收获。
3、总结。
五、作业超市,课外延伸。
摘抄课文中令你感动的词句。
将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或身边的人听,唤醒人们的捐献意识。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就句、段、篇之间的关系。
2、体会作者一家人高尚的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快乐和骄傲。
【教学难点】
理解: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快乐和骄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永生的眼睛,在初读课文时我们对文章有了初步的理解,回忆本文主要写了什么?
2、一家三人捐献角膜,你想怎样评价这一家人?用一句话概括。
3、说一个人具有怎样的品质我们是从哪儿感受到的?其他人的语言,动作,神态等也可衬托出这个人的品质。
二、打开书,让我们到文中去找一找这样的语句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哪些语句表现了人物的品质;画在书上;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最后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
交流 :
⑴ 你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
理解:
最珍贵:天冷时,棉衣最珍贵;最饿时,食物最珍贵;对于一个盲童什么最珍贵?棉衣,食物我们可以用金钱买到,但是对于一个盲童来说,失去光明,角膜将不能再生,而且也不能随时买到,角膜对于他 们来说是极其珍贵的。
⑵ 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理解:
有意义:人失去生命,他的器官将失去价值,如果将对于自己将要失去价值的器官捐赠给急需它的人,使自己的生命在他人身上得以延续,为社会做贡献,那将是多么的有意义。
⑶ 父亲的话语给我上了人生中重要的.一课,使我重新认识了人生,父亲的想法与开头作者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衬托出父亲是多么的高尚。
⑷ 带着这样的理解把你感受最深的语句读一读。
2、多少年过去了,父亲的思想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在他病重时还不忘捐赠自己的器官尤其是角膜。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找到令你感动的语句读一读,并写下你的感受。
交流:
⑴ 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重见光明,并像你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美妙。
理解:美妙高兴自豪:把别人的快乐幸福看成美妙,为她家的快乐而感到高兴,并以此为自豪,可见父亲的思想境界是多么的高尚,他是多么的有爱心。
⑵ 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理解:骄傲:女儿也以此为自豪骄傲,可以体会到女儿的思想受父亲的影响也是如此的高尚,如此的富有爱心。
⑶ 父亲说了,也做了,言传身教影响了两代人,从温迪的眼神中作者看到父亲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⑷ 把令你感动的句子朗读出来。
3、捐赠母亲的角膜“我”不情愿,到了父亲时“我”遵从了他的遗愿,到这儿故事还没完。仅两周之后“我”又失去了女儿,在连受打击,极度悲伤的情况下,“我”主动捐赠了女儿的角膜,可见“我”的思想也发生了转变。到这儿,我们看到了一家三人捐献了角膜及他们的态度,那么社会反响怎样呢?齐读这封信。
4、女儿的生命终止了,但作者仿佛看到女儿的碧眼闪烁着光芒,眼睛仍具生命力。点题:永生的眼睛。
三、总结
1、多么感人的故事,父亲的爱心给盲人带来了重见光明的希望,父亲的爱心感染了周围人,使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一功德无量的事业中来。来,拿出笔,拟写一份倡议书,使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一伟大的事业中来。
2、这个故事令我们感动,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做一个富有爱心、乐于奉献的人。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永生的眼睛评语50字2023-08-21
四年级语文下册:《永生的眼睛》2022-07-14
永生的眼睛测试题2022-05-26
永生的眼睛 教学设计(网友来稿)(S版六年级下册)2022-05-25
《永生的战士》读后感作文2022-09-28
那一刻,我永生难忘初二作文2023-08-02
永生的眼睛读后感2022-08-14
眼睛的说课稿2022-05-06
母爱永生作文2023-01-31
妈妈的爱令我永生难忘作文2022-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