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时间:2023-05-08 07:59:23 更多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伶官传序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精选18篇)由网友“爱吃橘子的海鲜”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伶官传序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希望大家喜欢!

伶官传序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篇1:伶官传序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芜湖一中  琚书萍

【教学目标】

1.通过后唐庄宗的成败阐述盛衰在于人事的道理。

2.学习正反对比的说理方法。

3.理解文中的名言警句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本文充分运用对比手法说理抒情。

2.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启迪人性。

【教学方法】朗读法  讨论法  点拨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同学们,标题中的“伶官”是一群怎样的人呢?(学生: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古时戏子大多地位低下,却能入朝为官,欧阳修为什么要为伶官作传呢?让我们走进文本,寻找答案。(板书:课题,作者)

二、因声求气  读通文意

1.请学生复述庄宗的故事。

2.诵读感知庄宗的悲剧命运。

活动一:一生读晋王遗言,其他学生评价。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皆为兄弟,而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点拨:读出晋王深深的遗憾,对敌人仇恨、对庄宗期盼的语气和情感。)

活动二:读庄宗的奋斗史和失败史,其他学生评价。

奋斗史:“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可谓壮哉!”庄宗凯旋时的豪壮语气,笔势激越,情调激扬。

失败史:“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何其衰也!”庄宗败亡时的衰颓语气,仓皇失措,笔势迂回,情调低沉凄怆。

(点拨:语言和情感一扬一抑、大起大落、荡气回肠、对比鲜明。)

3.教师小结:庄宗的兴盛和衰败用了鲜明的对比,其奋斗史164个字,得天下完成父亲遗命,耗时十五年;其失败史63个字,失天下只有短短三年,奋斗过程如此艰难,衰败却如此迅速,一溃千里,发人警醒。

三、提要钩玄  领会主旨

(点拨:学生诵读第一段,第三段“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至文末。)

1.一个叹词:呜呼

参考:欧阳修之子欧阳发《先君事迹》“先生自撰五代史,褒贬善恶,为精密。发论必以‘呜呼’,曰‘此乱世之书也’。” 这一声“呜呼”,以感叹发端,起笔不凡,突兀惊人。奠定全文沉痛的感情基调。

2.两个警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点拨1: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目的是什么?)

参考:对偶与对比,这是本文写作上的艺术特色,使行文说理更加透彻。

(点拨2:当我们读完经典作品,掩卷沉思,心里还留下什么?同学们将这两句警句放声读三遍。请同学当堂背诵。)

教育是什么?爱因斯坦说“在你离开学校后,忘记了学到的一切,最后剩下的就是教育。”

3.三组反问句: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品读反问句,欧阳修想突出强调什么观点?

(点拨:教师范读,学生讨论探究主旨)

参考:对比鲜明、前后呼应、层层递进,强调共同的观点:盛衰在于人事。

(小结:“岂独伶人也哉?”其意思是不独伶人,万事皆然。伶人地位卑微、作用渺小,却能够使庄宗迅速灭亡。欧阳修借伶官之祸来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励精图治,“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种教训上至君王,下至百姓,对于我们所有人都有永恒的价值。)

四、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让你产生什么联想?

(点拨:学生分组讨论,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开元君王唐玄宗,开创盛世,却因专宠贵妃,导致盛唐衰落;春秋霸主齐桓公,称霸诸侯,却因亲近小人,导致祸起萧墙;吴国国君夫差,雄霸南方,却因贪恋美色,导致国破家亡。先秦老子“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你所宠溺的一个不起眼的事物,可能会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同学们,想要实现理想,不仅要注重细节,更要学会节制取舍。

五、读史明理

课外阅读欧阳修《新五代史宦者传》,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伶官传序

欧阳修

庄宗之得失

讽谏政治       省察人性

张晴晴

[伶官传序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篇2:《伶官传序》学案 (高二选修)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其用法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

3.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

学习重点:

1.文中的关健字、词、句:

2.文章的议论思路。

自主模块

1.关于“序”

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其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本节课要阅读的《伶官传序》是为《伶官传》所作的序。

2.关于作者: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是北宋文坛领袖。

作为史学家,著有《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其中《新五代史》属二十四史之一。

3.背景介绍

由于本文是借古讽今之作,需简要说明写作的历史背景,应从“五代”和“北宋” 两个角度把握。

五代,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代。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被伶官所惑,伶官得以重权在握。当叛乱四起时,拥有兵权的伶官史彦琼拒不发兵,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伶官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

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告诫北宋统治阶级要以史为鉴。这是由于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

4.自读课文,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伶官    有的放矢     盛以锦囊     及仇雠已灭     溺

5.整体感知课文。

6.名句填空

(1)《书》曰:            ,              。

(2)                       ,                       ,自然之理也。

(3)                       ,                       ,岂独伶人也哉!

合作探究模块

一、学生朗读,教师正音。学生自读10分钟,完成下列练习

1、重要字词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岂非人事哉                  乃其无忘乃父之志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及凯旋而纳之

抑本其成败之迹

2、古今异义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        今:        )

至于誓天断发(古:        今:        )

3、词类活用

仓皇东出: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函梁君臣之首:

4、特殊句式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盛以锦囊--

告以成功--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5、翻译句子: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二、思考与讨论:

1.思考: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答:

2、思考: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据?怎样过渡到分析中去的?

答:

3、思考:从论证角度上考虑,作者采取了什么论证方法?

4、思考:作者从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中得到了怎样了结论?

5、归纳: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一条严谨的思维线索,它按照“提出论点--例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议论,显得中心突出,结构严谨。

6、思考:处于北宋中叶的欧阳修,为何要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

三、课堂延伸:

你学了这篇课文以后,从庄宗这一史实和作者这篇文章中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写一写

小结:

古人说得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我们要谨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再重复古人的悲剧!

当堂检测:

1、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从事:官名,这里指一般属官。

B、岂非人事哉!            人事:人的原因,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

C、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意气:偏激的`情绪

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忽微:微小的事

2、选出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负而前驱 B、一夫夜呼 C、仓皇东出 D、函梁君臣之首

3、下面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传说晋王李克用临终前交给庄宗三支箭,目的是希望庄宗牢记遗命,为父报仇。

B、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不在于天命,而在于人事。

C、庄宗把父亲交给的三支箭“藏之于袖”作战用兵时又“以一少牢告庙”,表现出对父亲遗命的恭谨态度。

D、作者认为,祸患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智用之人,会被自己溺爱的东西所害,这是一种普遍的历史经验。

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问题

存勖,克用长子也。初,克用破孟方立于邢州,还军上党,置酒三垂岗,伶人奏《百年歌》,至于衰老之际,声甚悲,坐上皆凄怆。时存勖在侧,方五岁,克用慨然捋须,指而笑曰:“吾行老矣,此奇儿也,后二十年,其能代我战于此乎!”存勖年十一,从克用破王行瑜,遣献捷于京师,昭宗异其状貌,赐以卮、翡翠盘,而抚其背曰:“儿有奇表,后当富贵,无忘予家。”及长,善骑射,胆勇过人,稍习《春秋》,通大义,尤喜音声歌舞俳优之戏。

注:(xīchì),亦作“”。水鸟名。形大于鸳鸯,而多紫色,好并游。俗称紫鸳鸯。

1.下列加黑的词意义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克用破孟方立于邢州。

B.从克用破王行瑜。

C.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D.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2.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的一句是

A.克用破孟方立于邢州。

B.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置酒三垂岗--在三垂岗设宴庆功。

B.克用慨然捋须--李克用手握着自己的胡须大发感慨。

C.遣献捷于京师--派他到京师去进奉战利品。

D.儿有奇表,后当富贵--这个孩子外表奇特,日后定当富有。

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李存勖通大义,善骑射,胆勇过人。

B.李存勖喜音乐歌舞排优之戏,应追溯到五岁那年在三垂岗的熏陶。

C.李存勖外表奇丑,但从小却深受昭宗的喜爱。

D.李存勖五岁就随父亲征战,屡立战功,李克用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继承己业。

篇3:《伶官传序》学案 (高二选修)

合作探究模块

一、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及特殊句式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推究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主谓之间取

岂非人事哉 --人的作用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丝带、丝绳,泛指绳索         及凯旋而纳之--收藏            抑本其成败之迹--或者;考察

乃其无忘乃父之志--你; 一定

(2)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官名,一般属官;今,干某项事业。

至于誓天断发:古,到了,达到,到……结局;今,表示另提一事

(3)仓皇东出:(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使动用法:使……兴,使……亡)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细小的事情;有勇有谋的人物)  函梁君臣之首:(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

(4)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状语后置 盛以锦囊--状语后置

告以成功--状语后置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表被动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被动句

二、1.答案: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板书) 盛衰成败,由于人事。(板书)

2、论据: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实。

过渡:文中“原庄宗之所以……可以知之矣”这一句。

3 答案:正反对比。(板书)

4、 参考:A“皆自于人。” 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C“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板书)

6、 参考:以古喻今,告诫当时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板书)

三、课堂延伸: 参考答案:a:小事不小 b:玩物丧志 c:事在人为 d:以古为镜

当堂检测1、C、2、D、3、B因文中并没有否定天命。

拓展练习1.C   2.D   3.D    4.A

拓展练习译文:李存勖是李克用的大儿子。早年间,李克用攻破邢州的孟方立,带领军队回到上党,在三垂岗摆酒宴请,歌手唱《百年歌》助兴,唱到歌中的老年阶段,歌声十分悲切,在坐的宾客心情都很凄怆。当时李存勖也在席间,刚5岁。李克用捋着自己的胡子,心中感慨,指着李存勖说:我们这一辈的人,都老啦。这个小家伙很令人称奇啊,后,希望他能代替我,在此地作战!

李存勖11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攻破王行瑜。父亲派他去长安向皇帝报捷,唐昭宗认为李存勖相貌奇特,赐给他卮、翡翠盘,抚摸着他的背说:孩子你外表奇特,以后一定会大富大贵,到时候不要忘了我们李家啊。

李存勖长大之后,精通于骑马射箭,胆识和勇气都超过一般人,学习过《春秋》,略通大义,特别喜欢观赏音乐、唱歌、跳舞以及杂技之类。

朱华

篇4:《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江苏省怀仁中学 顾惠

教学目标 :

1.学生能够根据作品的文体特色,语言特点进行诵读.

2.学生能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感情,反复诵读文章,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文体特点和语言特点.

2.从读音、语气停顿、语调、表情达意等方面掌握文言文诵读的基本方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并对照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

二.全体学生齐读,进入学习氛围.

三.分析、朗读第一段:

1.请一位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朗读第一段,其他学生倾听.

2.全体学生齐读开头“呜呼”两字,揣摩语气

(这两个字的语气内涵比较浅显,学生比较容易把握,教师联系全文内容,提示学生)

答:“呜呼”这两个字,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慨叹,惋惜.

3.讨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1)请学生翻译:

国家盛衰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也是人事吗?

(2)打出幻灯片: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亦乃人事也.”

比较它们的异同,讨论他们的优劣.

(教师引导:原文采用反问句,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而改用陈述句后,语气、力度改变了.)

4.讨论:“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重点:原,推究. 所以,表……的原因.

(2)问:可以知之矣的之指代什么

提示: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庄宗的故事贯穿全篇,结果得出这个结论,或者说就是为了证明这个观点,证明这一句正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5.再次向学生明确全文慨叹、惋惜的基调,学生以这种基调再次集体朗读.

四:分析、朗读第二段.

1.学生自己揣摩晋王的临终遗言,并自由朗读.

2.请学生做示范朗读,并总结语气.

(教师引导:晋王的临终遗言,应该是语重心长,遗恨未消,用幻灯片打出)

3.有条件的教师可示范朗读,然后学生根据相应语气集体朗读.

4.问: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持什么态度?

教师引导: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是恭恭敬敬,兢兢业业.

5.问:这些态度可以从庄宗对待哪样事物看出?

答:从他对待晋王的遗矢可以看出.

6.请学生划出本段中与矢有关的、能体现庄宗恭敬的动词.

重点:受、藏、请、盛、负、纳(用幻灯片打出)

7.学生根据板书提示,熟读、背诵第一、第二段

8.抽查两位学生背诵,然后全体学生集体背诵.

五.分析、朗诵第三、第四段:

【一】1.先让学生朗读开头两句话,思考它们构成什么关系?哪些关键词可以看出?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函梁君臣之首 ,入于太庙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其意气之盛 ,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 ,天下已定 ,一夫夜呼 ,乱者四应 ,仓皇东出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君臣相顾 ,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 ,泣下沾襟 ,何其衰也!

2.学生回答:构成对比关系,关键词是盛和衰.

3.问:第一句表现盛的.,大家找找看哪些字词可以表现盛的气势.

4.生答:系、函、入、还、告、盛、壮哉

5.既然这些字词是表现盛的气势的,所以读的时候就应当重一点.

6.阅读讲究语气连贯,这一句首先让学生明确“方”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指出它的管辖范围.

(教师提示;方是正当的意思,所以应该管到“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7.相应的,让学生划分下一句,“及”管到哪里?

(引导:到“泣下沾襟”)

8.在点明语气和重音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自己把握朗读,教师适当提示,如“何其衰也”,最后两字应适当拖长.

9.请学生朗读,然后教师示范,最后学生集体朗读,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之所以这样设计,因为第一句是表现盛的,男生应该能体验出其中的感情,不会太小声,如果不幸男生没气势,就让女生大声朗读第一句,然后调侃男生,激励他们重新读,也顺势让学生熟读成诵.

【二】以上两句是形成强烈反差的,盛的时候是那么强大,但是却一下子衰败了,什么原因呢?作者似乎给出了两个供选择的理由: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幻灯片打出)

1.请学生翻译,重点是抑(或者)、本(推究)、自(由于).

2.这两句是问句,那么作者真的是有疑问吗?还是有明显有倾向的?

(这一问比较简单,学生应该能回答出,欧阳修倾向于后者,就是庄宗的盛衰都是由于人事.)

3.再来看下一句: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幻灯片打出)

篇5:《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盛”“告”“困”“于”“其”“之”等产件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体会一些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3、理解作者的思想主题和写作目的;体会围绕中心步步深入地进行论证的写作方法。

4、体会本文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表现主旨的方法。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用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层层深入的写法。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初中时我们学过《醉翁亭记》,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欧阳修的文学创作风格,体味到了他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洒脱之气。今天我们将学习欧阳修的另一篇传记《伶官传》的序言《伶官传序》,从中学习他的另一人生观点。

二、作者作品与时代背景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四岁丧父,家境贫寒,刻苦自学,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及第。晚年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卒谥文忠。早年热心政治改革,但晚年对王安石变法有所不满。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积极培养后进,因而成为北宋中叶文坛领袖。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诗、词也有很高成就。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伶官传序》是他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写敬新磨善于讽谏,没有贬词。另三个人都出入宫掖,货赂交行,偶不逞意,即陷人于罪,破家灭族,使后唐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戒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

三、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1、判断下列对划线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是否正确

A以三矢(shi弓箭)赐庄宗而告之曰

B在遣从事以一少牢(shaolao指祭品)告庙()

C请其矢,盛(sheng丰盛)以锦囊()

D方其系(xi捆缚)燕父子以组()

E及仇雠(cou仇人)已灭,天下已定()

F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jing衣襟)()

2、判断下列各句中停顿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C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D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四、阅读分析第一、二段

(一)补充注释

1、盛衰之理理:道理

2、岂非人事哉人事:人力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4、与其所以失之者所以:……的原因

5、而皆背晋以归梁以:而

6、尔其勿忘乃父之志其:祈使副词,相当于“应该”“一定”的意思。

7、负而前驱负:背负

8、及凯旋而纳之及:等到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用法和意义

1、知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C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D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2、与

A与其所以失之者

B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C无乃尔是过与

D与秦而不助六国也

3、以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B可以知之矣

C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

D而皆背晋以归梁

E请其矢,盛以锦囊

4、乃

A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E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

(三)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3、此三者,吾遗恨也。

4、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5、请其矢,盛以锦囊

6、夫晋,何厌之有?

7、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四)自读一二段,边读边翻译。

五、分析赏读

1、作者对天下兴衰持怎样的看法?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答:“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也在于“人事”;(后问讨论)

2、通过第二段的叙述来看,“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在于什么?

答:“忧劳可以兴国”。

3、晋王临终遗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单回答。

答:告知三件憾事,劝庄宗完成遗愿。

4、这两段各自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两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一段议论,二段记叙;总分关系。

六、自读并背诵一二段。

七、作业(略)

八、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背诵并复述第一课时内容(略)

二、分析阅读三四段

(一)补充注释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方:当;组:绳子

2、函梁君臣之首函:用匣子装着

3、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意气:气势,指骄傲之气

4、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迹:迹象

5、举天下豪杰

举:全

6、数十伶人困之

困:围困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1、方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十里,高万仞

C

2、盛

A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B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其非人事哉

C太后盛气而揖之

D请其矢,盛以锦囊

3、告

A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B则遣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D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4、困

A数十伶人困之

B天下诸侯已困矣

C牛困人饥日已高

D困兽犹斗,而况国相乎

5、于

A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B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C而皆自于人欤

D智勇多困于所溺

E霜叶红于二月花

6、其

A与其所以失之者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其后用兵

D何其衰也

E其真无马耶

7、之

A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B莫能与之争

C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E之二虫又何知

F吾欲之南海,何如

G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四)比较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3、与其所以失之者

4、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5、其后用兵

6、则遣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7、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8、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9、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10、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1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2、自然之理也

13、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

(五)解释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2、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3、负而前驱

4、函梁君臣之首

5、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6、仓皇东出

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六)朗读三四段,边读边翻译

三、分析与赏鉴

1、第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本段只要写庄宗失天下的经过,是对“逸豫可以亡身”的说明。

2、第三段和第二段是什么关系?试具体说明。

答:是对照关系。二段正面叙说,三段反面叙说。

3、第四段以问句结尾有何作用?

答:引人深思,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戒人们不要走历史的覆辙,记住“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教训。

4、(讨论)本文在写作构思上有何特点?

四、自读并背诵三四段

五、作业:课后练习

六、教学后记:

篇6:《伶官传序》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江苏省怀仁中学 顾惠

教学目标 :

1.学生能够根据作品的文体特色,语言特点进行诵读.

2.学生能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感情,反复诵读文章,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文体特点和语言特点.

2.从读音、语气停顿、语调、表情达意等方面掌握文言文诵读的基本方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并对照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

二.全体学生齐读,进入学习氛围.

三.分析、朗读第一段:

1.请一位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朗读第一段,其他学生倾听.

2.全体学生齐读开头“呜呼”两字,揣摩语气

(这两个字的语气内涵比较浅显,学生比较容易把握,教师联系全文内容,提示学生)

答:“呜呼”这两个字,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慨叹,惋惜.

3.讨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1)请学生翻译:

国家盛衰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也是人事吗?

(2)打出幻灯片: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亦乃人事也.”

比较它们的异同,讨论他们的优劣.

(教师引导:原文采用反问句,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而改用陈述句后,语气、力度改变了.)

4.讨论:“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重点:原,推究. 所以,表……的原因.

(2)问:可以知之矣的之指代什么

提示: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庄宗的故事贯穿全篇,结果得出这个结论,或者说就是为了证明这个观点,证明这一句正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5.再次向学生明确全文慨叹、惋惜的基调,学生以这种基调再次集体朗读.

四:分析、朗读第二段.

1.学生自己揣摩晋王的'临终遗言,并自由朗读.

2.请学生做示范朗读,并总结语气.

(教师引导:晋王的临终遗言,应该是语重心长,遗恨未消,用幻灯片打出)

3.有条件的教师可示范朗读,然后学生根据相应语气集体朗读.

4.问: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持什么态度?

教师引导: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是恭恭敬敬,兢兢业业.

5.问:这些态度可以从庄宗对待哪样事物看出?

答:从他对待晋王的遗矢可以看出.

6.请学生划出本段中与矢有关的、能体现庄宗恭敬的动词.

重点:受、藏、请、盛、负、纳(用幻灯片打出)

7.学生根据板书提示,熟读、背诵第一、第二段

8.抽查两位学生背诵,然后全体学生集体背诵.

五.分析、朗诵第三、第四段:

【一】1.先让学生朗读开头两句话,思考它们构成什么关系?哪些关键词可以看出?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函梁君臣之首 ,入于太庙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其意气之盛 ,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 ,天下已定 ,一夫夜呼 ,乱者四应 ,仓皇东出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君臣相顾 ,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 ,泣下沾襟 ,何其衰也!

2.学生回答:构成对比关系,关键词是盛和衰.

3.问:第一句表现盛的,大家找找看哪些字词可以表现盛的气势.

4.生答:系、函、入、还、告、盛、壮哉

5.既然这些字词是表现盛的气势的,所以读的时候就应当重一点.

6.阅读讲究语气连贯,这一句首先让学生明确“方”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指出它的管辖范围.

(教师提示;方是正当的意思,所以应该管到“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7.相应的,让学生划分下一句,“及”管到哪里?

(引导:到“泣下沾襟”)

8.在点明语气和重音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自己把握朗读,教师适当提示,如“何其衰也”,最后两字应适当拖长.

9.请学生朗读,然后教师示范,最后学生集体朗读,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之所以这样设计,因为第一句是表现盛的,男生应该能体验出其中的感情,不会太小声,如果不幸男生没气势,就让女生大声朗读第一句,然后调侃男生,激励他们重新读,也顺势让学生熟读成诵.

【二】以上两句是形成强烈反差的,盛的时候是那么强大,但是却一下子衰败了,什么原因呢?作者似乎给出了两个供选择的理由: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幻灯片打出)

1.请学生翻译,重点是抑(或者)、本(推究)、自(由于).

2.这两句是问句,那么作者真的是有疑问吗?还是有明显有倾向的?

(这一问比较简单,学生应该能回答出,欧阳修倾向于后者,就是庄宗的盛衰都是由于人事.)

3.再来看下一句: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

篇7:《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欧阳修

教学目标:

欧阳修了解欧阳修在宋代散文史上的地位和作者写作本文给伶人立传的目的。

1、德育目标: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知识目标:

A掌握实词:原,恨,其,乃,纳,何其,函 组 告,抑,忽微,逸豫。

B、多义词:与,归,易,告。

C、虚词:于,为,

D、词类活用:兴,亡身,函梁,夜呼,东出,

F、古今异义:至于

3、能力目标:

A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

B、掌握词类活用的相关知识。教学重点:

1、词类活用

2、课文第三段。

教学难点:对名句的理解

教学方法: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

学法:学生学会积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导入: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三位文学家的作品,苏洵、苏轼、王安石,今天我们学习欧阳修的作品,《伶官传序》。欧阳修不但是文学家,他还是一位史学家。他著有两部史书,一部是与人合编的《新唐书》,一部是《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今天我们学习《新五代史》中《伶官传》。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本文 “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对本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品味一下这篇文章。

二、释题:

师: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三、作者

宋仁宗景v三年(1036)至皇v五年(1053)间所撰。在二十四史中,有两部《五代史》:宋初宰相薛居正奉诏监修的称《旧五代史》,欧阳修撰的名为《新五代史》。《新五代史》以纪传体记载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的史实。其列传中有合传《伶官传》,记载了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门高等人为后唐庄宗所嬖幸并导致败政乱国的史实。和很多史学家一样,欧阳修编撰史书的目的是为封建帝王提供统治经验和历史鉴戒。因此,他除了记叙史实之外,还常常以“论”、“序”的形式发表自己的见解。本篇便是《伶官传》前的序论。

本文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作者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吉州永丰人。官至枢密副使,参加政事。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革新的领导人物。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文以韩愈为宗,大力反对浮靡的时文,倡导有内容的古文。他的散文多议论当事,切中时弊,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他积极培养、提拔、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工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上有很高的成就,其中以散文的造诣为最高。著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宋史》卷三百十九史传。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了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伶官,指古代宫廷乐官。本文是指供奉内廷,授及官职的令人。后唐庄宗李存猿栊伊嫒耍让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人仗其势,擅权乱政,使唐朝廷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终成叛逆,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以庄宗宠幸伶人,身死国灭的历史事实为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并阐明了国家盛衰成败由于人事的深刻道理。

四、时代背景介绍。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所惑,使其得以重权在握。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后又单人独骑逃走。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借事论理,指出王朝兴亡不在“天命”而主要在于“人事”。

五、学生自读课文正音。

强调:矢(shǐ) 盛:shèng(盛衰之理);chéng(盛以锦囊) 函(hán)

六,课文上的知识点

原:用作动词,推原,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函:动词,装在木匣子里。原意是匣子。

本:动词,溯本、推求,跟“原”意思相同。

七、自读要点(学生讨论)。

①找出论点。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无命,岂非人事哉!”连用两个感叹句表明作者对“盛衰之理”的重视,对“岂非人事”的强调,用一个“原”字推寻原因,点出庄宗得失之事,引出文章主要论据,确定全文论证的内容。“虽曰……岂非……”是反诘语气的转折复句,葸在强调后者。

②找出论据。

主要是叙述庄宗接受父命、报仇雪耻,后来由胜转败、由盛转衰的事实。

③文章如何通过正反论证突出中心论点的?

文章在叙事中融人作者的议论,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引史评史,就史论事,在真实记述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客观分析、评论,从中归结出道理,告诫人们汲取历史教训,这是史论文章的目的和特点。先写晋王临终遗嘱,庄宗恪守父命,出兵报仇,终于凯旋,有“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的“壮举”。证明“成则由人”的道理。

次写庄宗报仇雪耻后,以为大功告成,不思强盛,宠信伶官,由盛而衰,最后落得仓惶出逃、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的“惨状”,证明了 “败亦由人”的道理。文章用对比手法和情感强烈的句式,写出盛衰、成败两个方面,最终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印证了开头的论点,加强了文章的说理性,在最后一段进一步推论,仍用“方其……及其”的对比句式,推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扩展了论点,照应了题意,加强了文章的思想性。

八、讨论:如何理解文章内容与题目之间的关系?

伶官的情况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紧密,重点落实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过程直接联系起来,突出中心。

九、介绍《新五代史》,推荐课外阅读资料:

《新五代史》即《五代史记》,74卷,是一部纪传体史书,因为有薛居正编篡的《旧五代史》在前,故称之为《新五代史》。旧史记载了大量帝王“受命于天”等荒诞不经的事,欧阳修以为此书不宜于“垂劝诫,示后世”,故重新编写了五代史。列传皆用类传,有《家人》《一行》《义儿》《伶官》等传。推荐阅读《伶官传》及其他篇章。

十、板书设计

胜衰之理 岂非人事

(庄宗得失可知)

恪守父命  仇雠已灭

意气之盛 何其衰也

得之易 守之难

成败皆人

谦受益 满招损

历史教训:

“夫祸患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

十一、语言训练示例

将下面两段话改成对偶句,并试析两种表达的优劣。

①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试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修改:庄宗受矢,太庙藏之,每逢出征,则遣从事。以太牢告祖庙,请三矢于灵前。盛以锦囊,负以己躯。统师前驱,士卒争先。凯旋而还朝,纳矢而入庙。

试析:全部使用对偶句,显得板滞。奇偶并用,长短错落,给文章注入灵动之气。

②修改: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未及辞庙,仓皇东出,贼未及见,军已溃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试析:答案可参照(1)

篇8:《伶官传序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习“盛”“告”“困”“于”“其”“之”等产件文言词语的用法,《伶官传序》教学设计4。

2.体会一些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3.体会本文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表现主旨的方法。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用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层层深入的写法。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1.检查学生预习。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考查阅读课文的熟练程度,从而了解预读情况。

2有关的国王与国名:

课文第二段“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文中提到晋王、庄宗、梁、燕王、契丹、有的是王名(指人),有的是国名(也暗指人),请根据注释简述他们的情况(不要照读注解)。

3.时代背景简介:

五代(907-960年),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徘优(pái yōu,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文中最后一段提到“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即指此事。

4疏通课文:

(1)正音:矢(shǐ)盛(①shèng盛衰之理;②chéng盛以锦囊)函(hán)

(2)补充注释:

原—一用作动词,推原,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盛以锦囊—一“以锦囊盛”的倒装。用锦绫做的袋子装着。盛,装着,动词。

函—一动词,装在木匣子里。原意“匣子”。

本——动词,溯本、推求、跟“原”意思相近。

5.阅读提示:

这篇史论观点明确,论题突出,说理有力,条理分明。前段叙事,后段议论。通篇围绕“盛衰”二字下笔。文章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伶官传序》教学设计4》。连用两个感叹句表明作者对“盛衰之理”的重视,对“岂非人事”的强调。用一个“原”字推寻原因,点出庄宗得失之事,引出文章的主要论据,确定全文论证的内容。“虽曰……岂非……”是反请语气的转折复句,意在强调后者。

在论述过程中文章紧扣庄宗“得与失”“盛与衰”,说明立论的历史根据。全文的论据,主要是叙述庄宗接受父命、报仇雪耻,后来由胜而败、由盛而衰的史实。在叙事中融入作者的议论,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引史评史,就史论事,在真实记述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客观分析、评论,从中归结出发人深思的道理,告诫人们汲取历史教训,这是史论文章的目的和特点。本文在“写史”方面,文字精当。先写晋王临终遗嘱,庄宗恪守父命,出兵报仇,终于凯旋——有“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的“壮举”。证明“成则由人”的道理。次写庄宗报仇雪耻后,以为大功告成,不思强盛,宠信伶官,由盛而衰,最后落个仓皇出逃、土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的“惨状”。也证明了“败亦由人”的道理。文章用对比手法和情感强烈的句式,写出盛衰、成败两个方面。“方其……可谓壮哉!”“及……何其衰也!”两句末的两个感叹句,用词不同,却饱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可谓壮哉”在赞叹中含有轻蔑;“何其衰也”,在惋惜中蕴含谴责,都表达了作者对这件历史事实的鲜明的观点。接着又用“岂……欤?”“抑……欤?”反诰语气的选择复句强调后者,说明成败之事“皆自于人”的道理,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印证了开头的论点。为了加强文章的说理性,在最后一段中进一步推论,仍用“方其……”“及其……”的对比句式,推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扩展了论点,照应了题意,加强了文章的思想性。

[附]板书设计(可配合疏通课文书写)

6.怎样理解文章中文与题的内在联系?

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写作训练:

选择某一史实发表见解,自拟题目写一篇评论文章。

篇9:《伶官传序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认识“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观点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树立“兴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其用法,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

3、能力目标:诵读品味本文抑扬顿挫的语言特色,学会美文赏读。

二、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理解课文,掌握文中的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现象以及特殊句式。

三、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议论思路以及本文的中心。

四、教学方法:

点拨法探究学习法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引出文章论题

由杜牧《题乌江亭》引入

二、解题

三、了解背景,体会讽谏意味

四、听课文朗读,注意字音和断句。

五、疏通文意,课文探究学习

(一)第一、二段课文学习

1、强调重点字词

2、探究:

(1)、晋王临终遗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单回答。

(2)、通过第二段的叙述来看,“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在于什么?

(3)、这两段各自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两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二)第三、四段课文学习

1、强调第三、四段重点字词

2、探究:

(1)、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第三段和第二段是什么关系?试具体说明。

(3)第四段以问句结尾有何作用?

七、课堂巩固练习

1、古今异义2、词类活用3、特殊句式4、名句积累

八、美文赏读

1、结构美——探究对比论证手法和全文论证结构

2、文理美——探究主旨与教训

3、抑扬美——探究抑扬手法

4、文笔美——探究叙事简约、语言精警的特点、文句的对称美

九、拓展延伸

十、布置作业

篇10: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学习本文布局谋篇的特点。

3、理解文中阐发的“盛”“衰”;“得”“失”;“成”“败”;

“损”“益”;“兴”“亡”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文中关键字、词、句。

2、如何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

教学难点:

1、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的道理。

2、理解“谦受益,满招损”“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的启示。

第一节

一、导入:

西楚霸王项羽在乌江自刎前曾用这么一句话来总结自己惨败的原因----“天亡我也”。其实,不只是项羽,很多帝王将相都将自己灭亡的原因归结于天命,许多平民百姓也将人生的苦难、命运的坎坷归咎于天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一篇史论《伶官传序》,来探讨一下,事情的成败究竟是在天命,还是在人为呢?

二、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吉水人。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文学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提倡古文,批评北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他积极培养、提拔、奖掖后进,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上有很高的成就,其中以散文的造诣为最高。

三、解题:

伶: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

伶官: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

传:传记。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还有一种称为宴集序。

四、写作背景和目的:

五代的后唐国君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致使伶人重权在握。后来后唐发生兵变,而拥有兵权的伶人拒不发兵平叛,庄宗只得亲征,但败北,这时众叛亲离,伶人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

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借事论理,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而乱政的史实,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当时的统治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五、讲解1-2段重要词句。

1、一词多义现象。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C、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D、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A、与其所以失之者

B、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C、无乃尔是过与

D、与秦而不助六国也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B、可以知之矣

C、而皆背晋以归梁

D、请其矢,盛以锦囊

A、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十里,高万仞

A、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B、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其非人事哉

C、请其矢,盛以锦囊

A、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B、则遣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D、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A、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B、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C、而皆自于人欤

D、智勇多困于所溺

E、霜叶红于二月花

A、与其所以失之者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其后用兵

D、何其衰也

E、其真无马耶

A、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B、莫能与之争

C、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E、之二虫又何知

F、吾欲之南海,何如

G、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用法。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抑本其成败之迹

3、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此三者,吾遗恨也。

请其矢,盛以锦囊

3、解释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而告以成功

函梁君臣之首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仓皇东出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第二节

分析全文:

1、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是什么?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无命,岂非人事哉!”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2、欧阳修有没有否定天命的观点?

古代人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迷信地认为人的命运是由上天主宰,作为那个年代的封建士大夫,他没有否定这种传统说法,但用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

3、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据?运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论据:庄宗得天下[盛],失天下[衰]的史实。

例证法――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小结:提出全文的论点,并以唐庄宗的事例为证。

4、“呜呼”这两个字,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慨叹,惋惜。

5、晋王弥留之际为什么赐予庄宗三支箭?

赐箭的原因:勉励儿子誓报父仇。

6、庄宗对待晋王的遗命的有怎样的举动?这些举动告诉了我们什么?

受、藏、告、请、盛、负、纳。

接受遗命后,有矢志复仇的决心和意志,忠诚地执行遗命。

7、作者为什么如此详细的写庄宗忠诚地执行父命?

说明他的成功与他不断的努力分不开,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小结: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

8、矢志复仇的庄宗取得了怎样的战绩?作者赞叹庄宗的成功,这照应了前文哪些词语?

“方其…君臣之首”

“盛”“得天下”

9、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多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在极短的时间,说说庄宗失败时的处境?作者慨叹庄宗的失败又照应了前文哪些词语?

众叛亲离。

“衰”“失天下”

10、庄宗由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此句话是什么意思?

前一句是反问句,意为“不是得之难而失之易”。重点句是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

11、大家说说庄宗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并分析对比的作用?

通过强烈鲜明的对比“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满招损”“逸豫可以亡身”

在鲜明的对比中强调人事的作用,照应回应论点。

12、庄宗由极盛到极衰,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和引证

小结:评论庄宗的盛衰,阐明中心论点。

13、庄宗盛也人事,衰也人事,然而作者在100多年后的宋代中叶重提旧事,有何目的?

以古谏今,告诫当时的统治者:使“身死国灭”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忘记“忧劳兴国”的道理,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豫”之中,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小结: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一条严谨的思维线索,它按照“提出论点――例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议论,中心突出,结构严谨。

篇11: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根据作品的文体特色,语言特点进行诵读。

2、学生能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感情,反复诵读文章,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文体特点和语言特点。

2、从读音、语气停顿、语调、表情达意等方面掌握文言文诵读的基本方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并对照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

二、全体学生齐读,进入学习氛围。

三、分析、朗读第一段:

1、请一位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朗读第一段,其他学生倾听。

2、全体学生齐读开头“呜呼”两字,揣摩语气

(这两个字的语气内涵比较浅显,学生比较容易把握,教师联系全文内容,提示学生)

答:“呜呼”这两个字,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慨叹,惋惜。

3、讨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1)请学生翻译:

国家盛衰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也是人事吗?

(2)打出幻灯片: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亦乃人事也。”

比较它们的异同,讨论他们的优劣。

(教师引导:原文采用反问句,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而改用陈述句后,语气、力度改变了。)

4、讨论:“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重点:原,推究。 所以,表……的原因。

(2)问:可以知之矣的之指代什么

提示: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庄宗的故事贯穿全篇,结果得出这个结论,或者说就是为了证明这个观点,证明这一句正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5、再次向学生明确全文慨叹、惋惜的基调,学生以这种基调再次集体朗读。

四:分析、朗读第二段。

1、学生自己揣摩晋王的临终遗言,并自由朗读。

2、请学生做示范朗读,并总结语气。

(教师引导:晋王的临终遗言,应该是语重心长,遗恨未消,用幻灯片打出)

3、有条件的教师可示范朗读,然后学生根据相应语气集体朗读。

4、问: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持什么态度?

教师引导: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是恭恭敬敬,兢兢业业。

5、问:这些态度可以从庄宗对待哪样事物看出?

答:从他对待晋王的遗矢可以看出。

6、请学生划出本段中与矢有关的、能体现庄宗恭敬的动词。

重点:受、藏、请、盛、负、纳(用幻灯片打出)

7、学生根据板书提示,熟读、背诵第一、第二段

8、抽查两位学生背诵,然后全体学生集体背诵。

五、分析、朗诵第三、第四段:

【一】1、先让学生朗读开头两句话,思考它们构成什么关系?哪些关键词可以看出?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函梁君臣之首 ,入于太庙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其意气之盛 ,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 ,天下已定 ,一夫夜呼 ,乱者四应 ,仓皇东出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君臣相顾 ,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 ,泣下沾襟 ,何其衰也!

2、学生回答:构成对比关系,关键词是盛和衰。

3、问:第一句表现盛的,大家找找看哪些字词可以表现盛的气势。

4、生答:系、函、入、还、告、盛、壮哉

5、既然这些字词是表现盛的气势的,所以读的时候就应当重一点。

6、阅读讲究语气连贯,这一句首先让学生明确“方”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指出它的管辖范围。

(教师提示;方是正当的意思,所以应该管到“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7、相应的,让学生划分下一句,“及”管到哪里?

(引导:到“泣下沾襟”)

8、在点明语气和重音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自己把握朗读,教师适当提示,如“何其衰也”,最后两字应适当拖长。

9、请学生朗读,然后教师示范,最后学生集体朗读,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之所以这样设计,因为第一句是表现盛的,男生应该能体验出其中的感情,不会太小声,如果不幸男生没气势,就让女生大声朗读第一句,然后调侃男生,激励他们重新读,也顺势让学生熟读成诵。

【二】以上两句是形成强烈反差的,盛的时候是那么强大,但是却一下子衰败了,什么原因呢?作者似乎给出了两个供选择的理由: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幻灯片打出)

1、请学生翻译,重点是抑(或者)、本(推究)、自(由于)。

2、这两句是问句,那么作者真的是有疑问吗?还是有明显有倾向的?

(一问比较简单,学生应该能回答出,欧阳修倾向于后者,就是庄宗的盛衰都是由于人事。)

3、再来看下一句: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幻灯片打出)

教师讲解:庄宗的故事足以证明这两个道理,所以这一段综合运用了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都是为了证明这样一个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的庄宗后来居然被几十个伶人围困,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这就再次提醒人们,要注意到“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啊。

【三】分析“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用幻灯片打出。

1、学生集体朗读后,对照课下注释翻译。

2、提一位学生起来翻译,纠正错误,

重点:第一个于解释为在、从,第二个于解释为被,注意“智勇”的词性,可提示学生,根据文言文对偶句词性一致,前面的“祸患”是名词,所以“智勇”也是名词。

3、讨论“岂独伶人也哉?”,幻灯片打出。

先请学生自行翻译,然后提问学生,要注意填充省略的内容,

(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这样吗?)

4、谈谈这句话包含的内容和作用。

教师提示、引导:这句话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的批评朝政,提醒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深长,这就使事理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

5、如有空余时间,则加强背诵第三、第四段。

板书: 晋王: 语重心长,遗恨未消,

忧劳 盛

庄宗: 恭恭敬敬,兢兢业业

人事

还矢先王, 告以成功

宗 逸豫 衰

宠信伶人, 身死国灭

篇12: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伶官传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关于文言文阅读,《大纲》的要求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本文是一篇史论性文章。论述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文中涉及五代历史。阅读时必须首先弄清史实,理清文中提及的人物及其关系。文章平易流畅,论证条理井然,要求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论证过程和结论,然后让学生通过学习本文提高对史论的鉴赏水平,并就某一史实提出自己的见解,学会写评论文章。同时适应本单元教学要求,本课内容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

二、设计理念

适应“新课标”的要求,高中阶段要能达到初步鉴定文艺作品,能感受想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受到感染和启迪。要想实现这一要求,在教学方式上必须采用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为此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如次:

(新的课程理念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具体表现“三位一体”的理念,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下面我从这三个方面确定本课的具体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欧阳修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特点,理解积累这些词的用法:原、赐、抑、遗、负、系6个实词和与、其的义项和用法。

B、学习掌握词类活用的文言语法现象(名词活用为动词),体会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

A、采用由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逐渐深入,点滴理解

B、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合作学习,以学生为本,注重师与生的亲和力

B、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德育教育,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高二阶段正是夯实基础的关键时期,在教学中,应以抓基础为本。

教学重点:

1.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放声朗读,分段背诵。

2.识记11个词语,掌握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特征。

3.学习正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本文是“传序”,所以众多的史实都是正文的主要内容,这里可简约都尽可能地简约,因而也给阅读本文带来一定的困难,成为学习的难点,只要对涉及的人事有一般的了解即可。

四、教法学法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所以,我尝试使用以下教法和学法进行教学:1、情景教学法;2、诵读法;3、导读法;4、学生自主学习法;5、讨论法;等等。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兼一个早读)

时间安排:

1、利用早读通读熟读课文,重点解决字音、字型、断句、轻重音等问题,最好能播放录音,或教师范读。

2、第一课时注重基础知识。

3、第二课时注重能力提高。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有一幅很有英雄气的对联,里边闪烁着项羽的过人的胆识和越王勾践那超拔意志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其中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争霸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其实夫差打败勾践的故事,也有一断背景:夫差的父亲阖庐在与勾践的争战中被勾践所伤,临死嘱咐太子不忘杀父之仇,之后两年,夫差“习战射,常以报越为志”。终于困越王于会稽山,使勾践卑躬屈膝臣服脚下,吴国也因此而强大,伐齐鲁号诸侯,声震天下,其势可谓壮哉!等到吴王夫差宠信佞臣伯喜,诛杀诤臣伍子胥,沉湎一西施美色中,吴国也就走上了灭亡之路,最终被勾践围困于姑苏山,落得伏剑而死的可悲下场,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又何其衰也!

后唐庄宗与吴王夫差的命运是多么相像啊,由此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找朗读并纠正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错误。

2、播放课文录音,带入课文情景。

3、齐读课文,请一学生讲后唐庄宗的故事,并找出文中相应的内容。

4、归纳总结重点字词句的用法。利用幻灯片展示下列内容:

A、多音多义词①盛:shèng(盛衰之理);chéng(盛以锦囊)

②系:xì(捆绑);jì(打结)

B、词类活用①原:用作动词,推原,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②函(hán):名词活用为动词,装在木匣子里。

③本:动词,溯本、推求,跟“原”意思相同。

④夜、东:名词作状语。

⑤兴、亡:使动用法。

C、虚词其:副词

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祈使语气一定,应当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揣测语气大概,差不多

③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反诘语气同“岂”

④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婉商语气还是

⑤何其衰也

(三)、深入探讨

1、作者通过后唐庄宗由盛到衰的史实来证明观点:盛衰成败由于人事。不仅如此,文章最后还得出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其实,孟子早就说类似的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这两句话有何不同?

明确:孟子主要是在政治道德、人生哲理上给人以启示,而本文重在警戒,当今的统治者可要当心啊,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微,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繁荣的现象。

2、说说“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中的“常”、“多”字的意思。

明确:说明有例外的情况,这就需要有恒久的奋发图强的意志与抵制诱惑的毅力。举现实生活中事例两则。

(四)拓展

1、以下判断,你是否赞同?分小组讨论,后畅所欲言。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说得有理。

A毁树容易种树难B创业难守业更难

C种树难养护树更难D赚钱难失钱易

E得天下难失天下易

2、本文“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这个问题,作者的回答是怎样的?

明确:扣庄宗史实,欧阳修针对当时社会多停留“天命”的认识上的情况,他的回答是否定的。由此突出了本文的观点“盛衰成败由于人事”,也表现欧阳修重视人的因素的朴素唯物观点。

(五)作业针对文中提出的“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说说你的理解或启示,写一篇议论文。

篇13:《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欧阳修及《新五代史》;了解唐末五代及北宋的历史背景;掌握课文重点实词、虚词及各种文言现象;疏通文章大意;解读作者的深刻寓意。

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通过诵读,对本文在音韵上有一定的掌握,同时培养较好的文言语感;归纳法――通过对字词句的梳理,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现象;讨论法――通过让学生对关键问题进行讨论,得出结论;举一反三法――通过对本文的分析,引申到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教给学生做人和做事的道理。

教学重点  疏通文章大意,归纳字词句;深挖历史兴衰成败的教训。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史学观点,及文本以史鉴今、对比论证的手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人明史,引发思考

1.导入雨果在他的著名小说《笑面人》中写道:“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而余秋雨在《艺术创造工程》中则更为温和地说:“历史有自己的生命,它就像一个人,既随和又自尊。”历史给了我们无限的思考,指引着我们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前行。一千年前的欧阳修也用他的方式编纂了前人的历史《新五代史》,并在千古名文《伶官传序》中向我们发出振聋发聩的警示!他想对我们说什么呢?

2.作者简介: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著有《欧阳文忠公集》,史书《新唐书》《新五代史》。

《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山水之间也。

《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3. 解题。

伶: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

伶官: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

序: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4. 背景。

欧阳修为何写伶官传,还得从五代开始讲起。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朝 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短短53年间,先后换了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繁,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后唐庄宗李存勖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所惑。后叛乱四起,拥有重兵的伶官拒不发兵,而庄宗亲征又告败北,众叛亲离之期,伶官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了庄宗。

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了自己的感慨,写成了《新五代史?伶官传》。传中,作者对为庄宗所宠幸并为非作歹、败国乱政的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三人予以鞭挞,揭露他们把持朝政,以致后唐朝廷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的罪恶行径。本文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 所作的序言。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想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这一背景,我们在学习苏洵的《六国论》时就已经了解了。北宋外交上极端软弱,对不断进犯的契丹、西夏妥协退让、屈辱求和。每年都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想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二、初步朗读,理解文意

1. 指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 找出文章的论点和论据和结论。

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依据: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

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三、提要钩玄,研读文本

1.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⑴筛选信息,明确内容。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⑵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重要语言点:“原”“请”“组”“少牢”及活用、特殊句式等。

⑶在得天下的过程中,具体写了哪几件事?

9,23岁,受命继志。

9,27岁,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38岁,函梁君臣之首。

⑷写受箭时,作者用了一系列动词:受、藏、请、盛、负、纳,从这些动词可以看出庄宗对父亲遗命的态度是:恭恭敬敬。

⑸23岁袭晋王之位,先后攻燕国,破幽州,灭梁国,何等的雄姿英发。其意气之盛,又是何等的壮阔!以至于举天下之豪杰,都莫能与之争!思考:后唐庄宗为什么能够获得成功,建立后唐?用原文的话来回答。

参考:后唐庄宗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有着三支箭的鞭策,他怀着一股报仇的信念,时刻恭敬地面对父亲的遗愿。用原文的话来说就是“忧劳可以兴国”。

⑹播放微视频《得偿父命》,体会庄宗得天下之“盛”。

2. “与其所以失天下”

⑴筛选信息,明确内容。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⑵小组讨论、交流,明确重要语言点:“逸豫”“衰”“用事”等。

⑶计算一下,庄宗得天下,用了,作者写得很详细,可见得天下之不易和付出的艰辛。而失天下只用了3年!思考:为什么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内就身死国灭?用原文的话来回答。

参考:后唐庄宗获得成功之后,没有了奋斗的方向,于是贪图安逸,亲近伶官,导致身死国灭。用原文的话来说就是“逸豫可以亡身”。

⑷“伶人用事”的危害:联系“相关链接”,并播放微视频《身死灭国》,体会庄宗失天下之“衰”。

3. “抑本其成败之迹”

理解作者的认识:“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皆自于人欤”。

呼应篇首主旨:“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阐明作者的史学观点。

四、归纳文本,总结提升

1. 本文是欧阳修为《伶官传》作的序,可为什么主人公不是伶官而是庄宗呢?

参考:首先,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其次,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借古讽今,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希望北宋统治者励精图治。

2. 文章主旨: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讽谏北宋王朝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这是心忧国事的政治家机智巧妙而又委婉的劝谏艺术。

3. 全文的`脉络非常清楚,作者首先提出观点,然后进一步用事例论述,最后得出了结论。

观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论述:得(盛)―三矢―恭敬;失(衰)―伶官―宠幸。

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4. 文言知识归纳总结(见课件)。

五、不拘文本,延伸拓展

1. 探索兴衰成败的规律: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请同学们在古今历史上寻找一些事例来加以补充说明。

商纣王“好酒淫乐,嬖(壁音)于妇人妲已”,荒淫残暴,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的下场。

楚怀王贪婪成性,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言于不顾,最后落得个客死他乡的结果。

南唐后主沉迷于诗画歌舞中,不理朝政,最后落得个亡国奴的悲惨命运。

夫差纵情于声色犬马,酒池肉林中,不思国事,最后只能是自刎而死的下场。

唐玄宗重色思倾国,三千宠爱于一身,从此君王不早朝,最后天宝危机,酿成安史之乱。

一个个王朝如四季般不断轮回,一幕幕悲剧如连续剧般不断不演,让人唏嘘!历史就像一位老者,时时警醒着我们!所以,不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而唐太宗吸取前人教训,虚心纳谏,励精图治,迎来“贞观之治”,名垂青史。

齐威王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意见,兴利除弊,换来了诸侯“皆朝于齐”的盛世局面。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激励自己的斗志,以图复国,终于天不负苦心人,三千越甲竟吞吴,报仇雪恨。

所以,兴衰成败,不在天命,而在人事。

2. 历史的兴衰成败给予我们的人生启示。

首先,要注重生活中的细节,防微杜渐,谨言慎行。其次,要亲贤臣,远小人,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勤劳的精神。最后,要有忧患意识,保持谦逊的生活态度。

有些政府干部,先前艰苦奋斗,深入群众,有口皆碑,政绩显著。一旦身居高位,掌握实权,因为有个人嗜好,贪图逸豫,被别有用心者充分利用,拉拢腐蚀,开始拿一点,后来多拿点,拿去了国家的财产,拿丢了自己的前途,拿掉了家庭的幸福。

许多民营企业家(如山西煤老板)白手起家,以汗水浇铸辉煌,以诚信树立品牌。一旦功成名就,腰缠万贯,便张开巨嘴大吃,吃果子狸,吃活蝎,吃河豚,吃黄金宴……吃倒了品牌,吃去了信誉,吃掉了未来。

有些基层领导一步一个脚印,艰苦卓绝,带领群众走上致富道路,建设小康村,亿元村。但是成就事业之后,独断专横,飞扬跋扈,挥金如土,纸醉金迷,俨然一个土皇帝。最终身陷囹圄,悔不当初。

有的知识分子,年轻时志存高远,埋头苦干,成就辉煌事业,成为知名教授。得志之时便猖狂,或迷恋女色,沉溺享乐,身败名裂;或贪图金钱,抛弃事业,专事“招研”培训,斯文扫地。

总结:我们要有居安思危,谨小慎微,防微杜渐的心态,凡事要有归零的心,空杯去接受一切,“满招损,谦受益”,我们要常怀律已之心,常思贪欲之害,从政者要常修为政之德。所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3. 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已经告诫我们,要保有对安乐生活的一颗忧患之心,才能够让精彩岁月长存。希望同学们能够牢记这一点,以史为鉴,止于至善。最后一起齐读这几个警句来共勉!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满招损,谦受益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篇14:《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根据作品的文体特色,语言特点进行诵读、

2、学生能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感情,反复诵读文章,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文体特点和语言特点、

2、从读音、语气停顿、语调、表情达意等方面掌握文言文诵读的基本方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并对照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

二、全体学生齐读,进入学习氛围、

三、分析、朗读第一段:

1、请一位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朗读第一段,其他学生倾听、

2、全体学生齐读开头“呜呼”两字,揣摩语气

(这两个字的语气内涵比较浅显,学生比较容易把握,教师联系全文内容,提示学生)

答:“呜呼”这两个字,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慨叹,惋惜、

3、讨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1)请学生翻译:

国家盛衰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也是人事吗?

(2)打出幻灯片:“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亦乃人事也、”

比较它们的异同,讨论他们的优劣、

(教师引导:原文采用反问句,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而改用陈述句后,语气、力度改变了、)

4、讨论:“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重点:原,推究、所以,表……的原因、

(2)问:可以知之矣的之指代什么

提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庄宗的故事贯穿全篇,结果得出这个结论,或者说就是为了证明这个观点,证明这一句正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5、再次向学生明确全文慨叹、惋惜的基调,学生以这种基调再次集体朗读、

四:分析、朗读第二段、

1、学生自己揣摩晋王的临终遗言,并自由朗读、

2、请学生做示范朗读,并总结语气、

(教师引导:晋王的临终遗言,应该是语重心长,遗恨未消,用幻灯片打出)

3、有条件的教师可示范朗读,然后学生根据相应语气集体朗读、

4、问: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持什么态度?

教师引导: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是恭恭敬敬,兢兢业业、

5、问:这些态度可以从庄宗对待哪样事物看出?

答:从他对待晋王的遗矢可以看出、

6、请学生划出本段中与矢有关的、能体现庄宗恭敬的动词、

重点:受、藏、请、盛、负、纳(用幻灯片打出)

7、学生根据板书提示,熟读、背诵第一、第二段

8、抽查两位学生背诵,然后全体学生集体背诵、

五、分析、朗诵第三、第四段:

【一】1、先让学生朗读开头两句话,思考它们构成什么关系?哪些关键词可以看出?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2、学生回答:构成对比关系,关键词是盛和衰、

3、问:第一句表现盛的,大家找找看哪些字词可以表现盛的气势、

4、生答:系、函、入、还、告、盛、壮哉

5、既然这些字词是表现盛的气势的,所以读的时候就应当重一点、

6、阅读讲究语气连贯,这一句首先让学生明确“方”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指出它的管辖范围、

(教师提示;方是正当的意思,所以应该管到“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7、相应的,让学生划分下一句,“及”管到哪里?

(引导:到“泣下沾襟”)

8、在点明语气和重音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自己把握朗读,教师适当提示,如“何其衰也”,最后两字应适当拖长、

9、请学生朗读,然后教师示范,最后学生集体朗读,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之所以这样设计,因为第一句是表现盛的,男生应该能体验出其中的感情,不会太小声,如果不幸男生没气势,就让女生大声朗读第一句,然后调侃男生,激励他们重新读,也顺势让学生熟读成诵、

【二】以上两句是形成强烈反差的,盛的时候是那么强大,但是却一下子衰败了,什么原因呢?作者似乎给出了两个供选择的理由: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幻灯片打出)

1、请学生翻译,重点是抑(或者)、本(推究)、自(由于)、

2、这两句是问句,那么作者真的是有疑问吗?还是有明显有倾向的?

(这一问比较简单,学生应该能回答出,欧阳修倾向于后者,就是庄宗的盛衰都是由于人事、)

3、再来看下一句: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幻灯片打出)

教师讲解:庄宗的故事足以证明这两个道理,所以这一段综合运用了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都是为了证明这样一个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的庄宗后来居然被几十个伶人围困,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这就再次提醒人们,要注意到“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啊、

【三】分析“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用幻灯片打出、

1、学生集体朗读后,对照课下注释翻译、

2、提一位学生起来翻译,纠正错误,

重点:第一个于解释为在、从,第二个于解释为被,注意“智勇”的词性,可提示学生,根据文言文对偶句词性一致,前面的“祸患”是名词,所以“智勇”也是名词、

3、讨论“岂独伶人也哉?”,幻灯片打出、

先请学生自行翻译,然后提问学生,要注意填充省略的内容,

(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这样吗?)

4、谈谈这句话包含的内容和作用、

教师提示、引导:这句话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的批评朝政,提醒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深长,这就使事理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

篇15:《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1、引异学生树立“兴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思想。2、引异学生诵读品味本文抑扬顿挫的语言特色。

本文是一篇史论,教学时可与刚学过的《过秦论》《六国论》进行比较教学,指导诵读,品味语言,由浅入深,启发诱导。力求学生在比较中解决问题,从启发中有所发现。

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引出文章论题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叹,那么今天我们就由此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

二、比较标题,换成史论题目

这篇文章单从标题上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序文,但从内容上它却和前面刚学过的《过秦论》《六国论》的体裁一样,都是史论,那么就这三篇文章的标题而言,如果站在史论的角度比较一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回答。

提示:《过秦论》《六国论》两个标题上都有一个“论”字,这是史论文的标志,而且从这两个题目上就可以看出文章的主旨,也就是说文章标题就是文章核心,就是文眼。而本文虽是史论,但它根本就不是站在史论的角度命的题,而是站在序文的角度命题的。

好,那么现在我有个提议,如果我们也站在史论的角度为本文更换一个标题,而且也要有一“论”字,还要能反映文章主旨,大家看要怎样改才好呢?(讨论)

提示:庄宗论、后唐论、盛衰论、兴亡论。这几个题目都是可以的,那么我们就把“兴亡论”确定为本文的新标题,它即简单又能反映文章论题。好,那么,下面我们就来认真地看一看由我们自己命名的名人的名作--《兴亡论》吧。

三、比较内容,探讨内在联系

既然这三篇文章都是史论,而且我们也给他们统一了标题形式,那么下面就请同学们先默读一遍课文,与前两文比较一下,看内容上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读完的同学请注意比较,找出比较点,列出发言提纲,准备回答。

提示:〈1〉都是史论,都是由历史事实得出经验教训。

〈2〉都论及国家兴亡的原因。

〈3〉再深一层,秦的兴,是由于历代君王的励精图治,秦的灭,是由于帝王不施仁政;六国破灭,则在六国之君争相赂秦,它们的兴亡都正如本文所讲的“盛衰兴亡皆在于人事”,它们都可作为本文论点的典型例证,因此本文论点有着更强的普遍性。

由此看来,这三篇文章的关系是越来越密切了。接下来我们再比较一下它们语言上各有什么特色。

四、比较语言,体会文章特色

《过秦论》语言:气势恢宏,酣畅流利,极富文彩。

《六国论》语言:斩钉截铁,雄健有力,不容置疑。

那么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呢?咱们先不看课文,先看一位名人对本文下的评语:

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此六一公平生最得意之笔,五代史第一篇文字,后学者当百读不厌也。

--清。沈德潜

沈德潜是清朝的一位著名学者,他对本文的评价可见是相当高的,那么本文到底是怎样的“得史记神髓”呢?咱们还是认真地品味一下课文。

首先请大家小声地诵读一遍课文,在读的过程当中注意品味本文是怎样地抑扬顿挫,何处该抑,何处该扬。请用升降符号在文中标出。

请两三名同学,按着自己的理解给大家解说一下本文是怎样地“抑扬顿挫”的,并作示范性诵读。教师给予补充纠正,并根据学生解说随手在黑板上画出起伏曲线,以示文中的起伏升降。

再请一两名同学进行分段诵读品评,比较优劣,矫正错误。

学生集体诵读品味,读出文章的音韵之美。

五、总结引申,导出兴亡规律

教师对着所画的起伏曲线解说:本文鲜明的抑扬顿挫的艺术特色,体现在庄宗的盛衰、兴亡、得失,以及作者对此感情上的抑扬、笔调上的起落之上。那么我们看一下,这些起起落落,实际上都是在围绕着什么上下波动的呢?

提示:“人事”,即盛衰兴亡之理。教师可随机在原起伏曲线中间划一横线,并在一端注上“人事”字样,即如:

看这一图象像什么?

价值规律。

那么咱们也把它称为“规律”看行不行?叫什么呢?

“兴亡规律”。

即是“规律”,就要用事实来检验它看是否正确:(教师提示学生讨论回答)

庄宗:忧劳则兴,逸豫则亡;

秦:仁政则兴,暴政则亡;

六国:抗秦则兴,赂秦则亡;

项羽:重贤则兴,寡谋则亡;

学生:勤奋则兴,懒惰则亡。

可见,一个人的兴亡、得失、成败,与天命神灵无关,关键在自己,事在人为。这也是“兴亡规律”带给我们的启示,希望同学们用这一“规律”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用幻灯显示)

篇16: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⒉介绍“序”

三、整体感知

⒈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⒉质疑解难

⒊思考:①概括庄宗一生的主要经历。

②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四、具体分析

㈠中心论点

⒈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923年,926年,参看注释,概括庄宗一生的主要经历。

明确: ①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

②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③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

④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⒉庄宗灭敌立国,用了时间;由盛而衰,只有短短的3年。这一盛一衰的关键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探讨:

①为什么用反问句提出中心论点?

明确:强调 “人事”(政治上的得失)的`作用。

②运用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中心论点的?

明确:例证法――后唐庄宗

“得天下”之“盛”→天下豪杰莫能争

对比论证﹤

“失天下”之“衰”→身死国灭天下笑

㈡具体论证

⑴导入

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而“衰”又是什么原因?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 “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⑵析“得天下”

a、课文是如何表现他“得天下”之“盛”的?描述他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雄武。

明确: “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忧劳可以兴国”﹤“系燕父子以组”

“函梁君臣之首”

b、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

明确: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

c、小结

庄宗不忘世仇,重任在肩,兢兢业业,负矢前行,终得天下,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⑶析“失天下”

a、庄宗“好俳优”,一些伶人“出入宫掖,侮弄缙绅”,致使“群臣愤激,莫敢出气,或反相附托,以希恩幸,四方藩镇,贿赂交行”,最后终于众叛亲离,不可收拾。课文怎样写其“失天下”之“衰”的?想象庄宗君臣凄然相向、泣下沾襟的悲惨情景。

明确: “仓皇东出”

“逸豫可以亡身”﹤“士卒离散”

“泣下沾襟”

b、小结

庄宗接受遗命,矢志复仇,终如愿以偿,大功告成,便一改初衷,宠幸伶人,以致政纲倾颓,身死国灭。这一“盛”一“衰”、大起大落命运,再次突出“人事”的作用。评曰:“叙唐庄宗处,倏而英俊,倏而衰飒。凭吊唏飒,虽尺幅短章,有萦回无尽之意。”

㈢结论

本来行文到第二部分,论点已得到证明,似乎应结束了,可作者为什么还写第四段?

明确:引出教训,借古讽今

①作者强调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局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声色犬马,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②含蓄批评朝政,讽谏北宋当权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五、课文小结

本文脉络清晰,首尾呼应,结构紧凑;叙事生动形象,精警有力;抒情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明·茅坤《唐宋八十家文抄》卷七十一评:“这等文章,千年绝唱。”清·沈德潜《唐宋八大家读本》卷十四评:“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第一篇文字。”

篇17:《伶官传序》导学案 (高二选修)

《伶官传序》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温淑娜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其用法;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

3.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

(1)《书》曰:                  ,                  。

(2)                             ,                             ,自然之理也。

(3)                             ,                             ,岂独伶人也哉!

二、基本知识了解

1.关于“序” :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其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本节课要阅读的《伶官传序》是为《伶官传》所作的序。

2.关于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是北宋文坛领袖。作为史学家,著有《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其中《新五代史》属二十四史之一。

3.背景介绍:由于本文是借古讽今之作,应从“五代”和“北宋” 两个角度把握。 五代,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代。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被伶官所惑,伶官得以重权在握。当叛乱四起时,拥有兵权的伶官史彦琼拒不发兵,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伶官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告诫北宋统治阶级要以史为鉴。这是由于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

三、给以下字词读音:

伶(   )官     有的放矢(   )     盛(   )以锦囊    仇雠(   )已灭

四、学习新课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

抑本其成败之迹:(              )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2)岂非人事哉:(              )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

至于誓天断发:(              )

(3)仓皇东出:(              )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              )函梁君臣之首:(              )

(4)盛: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  请其矢,盛以锦囊(                  )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              )(5)困: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智勇多困于所溺(                  )

(6)其: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

2、翻译句子: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

(2)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

(3)而告以成功 :                                                              ;

(4)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

(5)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

(6)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

五、 思考与讨论:

1.思考: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

2.思考: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据?怎样过渡到分析中去的?

论据:

过渡:

3.思考:从论证角度上考虑,作者采取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

4.思考:作者从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中得到了怎样了结论?

明确:

5、教师归纳: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一条严谨的思维线索,它按照“提出论点--例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议论,显得中心突出,结构严谨。

6、思考:处于北宋中叶的欧阳修,为何要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

明确:

六课堂延伸:  你学了这篇课文以后,从庄宗这一史实和作者这篇文章中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

七小结: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温淑娜

篇18:伶官传序(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伶官传序(苏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伶官传序》教案

周  珍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指出史论的一般写法。

过程与方法:

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满招损,谦得益”“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

对人生的启示。体会本文的现实含义。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过了是宋朝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在这两个朝代之间又有无数个小的王朝在历史的长河中交替出现,它们就如同昙花一现般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它们本如流星一般的在夜空划过,但是事隔多年后,人们还要旧事重提,将那段尘封的史事昭然于天下,宋代的欧阳修就做了这么一个史记之人。我们今天就来拜读一下欧阳修先生的《伶官传序》,看老先生在这片史论性的文章中到底要向我们讲述什么呢?

二.诵读指导

总体:

1、回顾一下“什么叫做序”;

(其实我们在高一时就学过一个单元的“序”,比如《呐喊》自序、《宽容》序言、《名人传》序);《伶官传序》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

2、什么是“伶”或“伶人”呢?

答:“伶”是指封建时代演戏的人,即“艺人、乐工”;“伶官”是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

(“传”记述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败政乱国的史实。)

3、既然是这样的几个人,地位、身份都不高,并且又是败政乱国的人,为什么要替他们做传呢?(平时我们读到过的传记,一般是为英雄人物、英雄豪杰作传的,是吧?为什么要替伶官作传呢?好,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

(一) 指导诵读第一段

1、翻译“盛衰之理”一句(注意语气:感叹语气的反问句);从中确定两个内容

(①谈论什么问题②对于“盛衰问题”有怎样的观点)

2、比较两句话①“盛衰之理,并非天命,实乃人事也。”

(意思改变了,原意是既不否认天命的说法,更强调了人事的作用;现在变成了“完全否定了天命这种传统的说法,而完全是人事的原因”)

②不改变原意,改成“盛衰之理,虽曰天命,然亦乃人事也。”

(意思是不违背了,但区别在哪里?语气的变化,从带感叹语气的反问句变成了陈述句,意思是一样,但改过之后力度不够,语气不强)

3、从第二句话“原庄宗…”可以得到什么信息?(作者提出了论题、论点,该去怎么证明?)

答:用“得(失)天下”两方面事例来证明

4、分析“所以……者”结构(比较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答:……的原因;表作用、表目的

5、解释“原”;第三段“抑本其成败之迹”的“本”

答:推究(原因),做动词 ;现在的一个词语“原本”,是否有所体会?

6、“呜呼”一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个字?(“唉!”)为全文定下了怎样的感情基调?(“叹惋”,开篇就给人一种哀婉之情,叹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二) 指导诵读第二段

师:庄宗为什么得天下,怎么得天下这些都吸引着我们心。欧阳修又是怎么向我们讲述的呢?(全班齐读第二段)

师:整个故事围绕什么东西在叙述?出现了几个人物?生:(三矢)(“晋王”和“庄宗”)

1、“得天下”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概括)具体又怎么做才得到天下的呢?(可以用原文回答,也可以自己的话概括)

2、比较《五代史》里怎样得天下的一段话:

(1)先比较前半段“武皇

世传武皇临薨,以三矢付庄宗曰:“一矢讨刘仁恭,汝不先下幽州,河南未可图也。一矢击契丹,且曰阿保机与我把臂而盟,结为兄弟,誓复唐家社稷,今背约附贼,汝必伐之。一矢灭朱温。汝能成吾志,死无恨矣。”庄宗藏三矢于武皇庙庭,及讨刘仁恭,命幕吏以少牢告庙,请一矢,盛以锦囊,使亲将负之,以为前驱。凯还之日,随俘馘纳矢于太庙。伐契丹,灭朱氏,亦如之。又武皇眇一目,世谓之独眼龙。性喜杀,左右小有过失,必于死。初讳眇,人无敢犯者。尝令写真,画工即为捻箭之状,微瞑一目。图成而进,武皇大悦,赐与甚厚。…一矢灭朱温”,在原文中用哪几句话来叙述这件事情的?哪个更简洁?

答:意思一样,都是为了明确仇敌,欧阳修的文字更简洁、利落一些;

3、“汝能成吾志,死无憾矣”对应课文的哪句?

答:“此三者,吾遗恨也”,这三个仇敌是他今生不能灭掉的,抱恨终生,带有抒情的气氛;

“与尔三矢,尔其……”的“其”的翻译(表祈使语气,“应当、一定”)

(带有语气:刚才的“抒情的气氛”与这里的“祈使语气”,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他的父亲在临终之时的嘱咐或者说遗愿,叙说自己今生不能完成的志向,肯定是非常感人的,但《五代史》里则无法体会。体会欧阳修的用语精妙,该渲染的地方渲染了,该简洁的地方简洁了;)

(从新旧五代史的对比,可以看出欧阳修的文笔不是一般人所能比拟的)

4、再从动词上来体会一下本文的.语言,请找出与“矢”有关的动词:

晋王:赐而告        庄宗:受而藏     (用兵时:)请 → 盛 → 负 → 纳

(三) 指导诵读第三段

1、“失天下”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呢?又做出了怎样的行动呢?(有没有讲?为什么?)

答:具体失天下的过程没有,在正文里在《伶官传》,“欲知后事如何,请听正文分解”

2、如何得(失)天下,有怎样的具体描述?我们太简略了,只用了得(失)天下六个字,怎么表明他得天下啊?这里没说他“称帝”,你怎么知道他得天下了呢?

答:“方其系燕父子…”已经报仇成功了,仇人要么抓住了,要么被杀掉了;(“以组”、“函”)

3、又如何表明他“失天下”了呢?(“君臣相顾…”)

(小结:这一段浓缩了一个历史事实,首先庄宗威风凛凛地统一天下,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雄武,意气非常的盛!到庄宗君臣凄然相向,泪下如雨的悲惨情景,风声鹤唳,特别狼狈

4、一盛一衰,不仅在语言上有强烈的“对比”,本来中间是搁着三年,三年之前威风凛凛地大败敌人,三年之后却是如此的狼狈,但却把三年时间缩在一段里面,或者说是“一夜之间”,放在前后对比,“一盛一衰”,有什么效果?或者你能不能体会到作者的用意?为什么把“盛衰”放在一段里面?中间无任何过度,疾风急转之下,由盛直接到衰

“对比”是一种方法,对比的目的到底何在?(可结合论点进行分析,“盛衰由于人事”)

(用事例对比鲜明的论证出论点)

(拓展:①“项羽”:临死之前怎么总结自己一生的业绩,他说:“天亡我,非战之罪。”

②《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九死一生的一个人,尤其是华容道上,被关羽放掉了,很多人说诸葛亮已经计划周详了,连关羽可能会放掉曹操,他都算到了。就有人说“天不灭曹”)

结合我们课文,大家想想,到底是“天灭”还是“人事”?

5、再回到“庄宗”身上:“得天下”背景、做法都交代了,有父亲的临终遗志,有自己接受遗托之后的励精图治,然后才能“得天下”;等到他平定天下之后,人很容易躺在自己铺好的温床里,“仇雠已灭,天下已定”,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现在是享受、享乐的时候了,最终导致了“一夫夜呼,乱者四应”的局面,所以他的“盛、衰”都是有原因有背景的,有具体的做法,才会有这样的结果。结果并不是上天注定的,而是有人为的因素,这就证明了本文的论点“盛衰由于人事”。

6、对于这段历史,欧阳修的发出了怎么样的感叹?

答:《尚书》里的“满招损,谦得益” → 欧阳修得出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分析:“岂……欤?抑……欤?”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和现代汉语的哪种句式相同?)

(答:"难道……吗?或者……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选择疑问句)

(四)指导诵读第四段

1、结论已经有了,那么写后面的还有没有必要,为什么?

答:有必要。起到了“照应文题”(“数十伶人困之”)和“点明主旨”的作用。

2、先再进行一次对比,“盛与衰”的对比;分析“为天下笑”的文言句式

3、从对比中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一个教训?关键落脚点还是在“逸豫可以亡身”,为什么“逸豫可以亡身”,进一步地深入,推出了一个新结论,是什么结论呢?并分析其中文言知识

答:“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与所溺”

高二第二学期语文教学计划

备课组教学计划

下学期高二语文教学计划

高二下学期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六国论》教学设计教案

备课组学期教学计划

高二下学期语文教学总结

高二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个人

下学期高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伶官传序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伶官传序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伶官传序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精选18篇)】相关文章:

新课标小学语文优秀诗文背诵篇目2022-04-30

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2023-02-01

《虞美人》教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2022-09-22

第二单元教材教法分析:意象、意境(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2022-11-21

高中语文学期教学计划2022-05-07

语文备课组教学计划2024-05-06

《六国论》的教学设计2023-06-26

伶官传序读后感2022-11-10

伶官传序教案2022-08-03

伶官传序的教案2023-06-05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