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翻译

时间:2023-07-20 08:30:12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伶官传序翻译(共9篇)由网友“再吃一颗苹果”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伶官传序翻译,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伶官传序翻译

篇1:伶 官 传 序

欧阳修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识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

篇2:伶官传序

伶官传序

[教学目的]

理解课文“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

学习一般史论提出论点,运用史实步步深入进行论证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翻译全文,理清结构,背诵第三段。

[教学方法]

诵读法、串讲法、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解题;翻译全文,理清结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没--通“殁”    却匈奴┓却:使……退却,

连却之┛    打退。

二、讲读新课

1、 解题(见注)

2、背景

五代时后唐庄宗称帝之后,迷恋伶人,“常与俳优杂戏于庭,伶

人由此用事”,朝政日非。后当他处于众叛亲离时,就是由于伶人郭

从谦(任指挥史)率领部下作乱,被乱箭射死的。因此欧阳修在本文

中发挥感慨,痛下针砭,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于“天

命”,主要在于“人事”。

3、译析课文

┏恪遵父命,终于报仇┓祸患常积于忽微

盛衰之理,在于人事┃                  ┃

┗自胜而败,由盛而衰┛智勇多困于所溺

4、朗读课文

生读━━教者示范━━生齐读

5、口试

翻译词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解内容与写法,完成习题。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

二、补充多义词

盛、困、微(见书)

三、回答问题

1、第一题:作者用什么方法安排材料(强盛的材料)的?

以“矢”为线索。

赐━━受━━藏━━请━━盛━━负━━纳━━还

2、文章怎样前后呼应的?

(见板书结构)

3、体现写作目的`的是哪一句?

“岂独伶人也哉!”

4、作者作序,为何很少提到有关伶官的事?

A、传内已写;B、重在警告。

5、结论有何现实意义?(讨论)

6、归纳写作特点

A、材料安排好;

B、论证方法好(对比;例证)

C、语言运用好(长短交错;感叹、反问加强语势)

四、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其”字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一定)

其后用兵        (此)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他)

六、创造思维训练

&nb

篇3:伶官传序..

伶官传序..

教学目标 :

1、德育目标: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知识目标:

A掌握实词:原,恨,其,乃,纳,何其,函,忽微,逸豫。

B、多义词:与,归,易,告

C、虚词:于,为

D、词类活用:兴,亡身,函梁,夜呼,东出,

F、古今异义:至于

3、能力目标:

A、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

B、掌握词类活用的相关知识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引出文章论题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叹,那么今天我们就由此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

二.作者作品与时代背景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四岁丧父,家境贫寒,刻苦自学,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及第。晚年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卒谥文忠。早年热心政治改革,但晚年对王安石变法有所不满。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积极培养后进,因而成为北宋中叶文坛领袖。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诗、词也有很高成就。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伶官传序》是他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写敬新磨善于讽谏,没有贬词。另三个人都出入宫掖,货赂交行,偶不逞意,即陷人于罪,破家灭族,使后唐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戒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

三、释题:

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四、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1.判断下列对划线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是否正确

A  以三矢(shi 弓箭)赐庄宗而告之曰(           )

B  在遣从事以一少牢(shaolao 指祭品)告庙(            )

C  请其矢,盛(sheng 丰盛)以锦囊(          )

D  方其系(xi 捆缚)燕父子以组(          )

E  及仇雠(cou 仇人)已灭,天下已定(             )

F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jing 衣襟)(            )

2.判断下列各句中停顿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A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C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D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五、阅读分析第一、二段

(一)补充注释

1.盛衰之理                             理:道理

2.岂非人事哉

[4]

篇4:《伶官传序》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仓皇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

人生中的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中积淀下来的,人的智慧和勇气常常被自己所溺爱的事物所困,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会这样吗?

注释

伶官:伶,戏子,或唱戏杂技演员,现代的娱乐人员。伶官:宫庭里供统治者娱乐表演的人物。可见封建朝代不思于民生,不思于进取,奢华淫乐而痛失天下!伶官尚能使天下易主,可见不居安思危之害!

理:道理。

岂:难道。

人事:指政治上的得失。

原:推究,推其根本,形容词用作动词。

世言:世人说。

以:把。

立:即位。

其:语气副词,表示期望、命令的语气,一定。

乃:你的。

庙:太庙,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

从事:这里指负责具体事物的官员。

少牢:祭品,用一猪一羊。牢,祭祀用的牲畜。

锦囊:丝织的袋子。

前:在前。

负:背负。

及:等到。

凯:凯歌,打胜仗时所奏的曲子。

旋:归,回。

方:正在。

系:捆绑。

组:丝编的绳索,这里泛指绳索。

函:匣子,名词用作动词,指用匣子装。

仇雠:“雠”与“仇”同义,仇敌。

一夫:一个人。

仓皇:急急忙忙的样子。

及:等到。

断发:把发髻割下扔在地上,表示甘愿掉脑袋。

抑:还是。

本:探求,考察。

书:《尚书》,儒家经典著作。

兴:使……兴旺。

逸豫:安闲快乐。

迹:迹象。

举:全,所有的。

莫:没有人。

忽微:极细小的东西。

所溺:沉溺迷恋的人或事物。

《伶官传序》赏析/鉴赏

北宋初期,薛居正编写《五代史》(《旧五代史》),认为王朝的更迭是由于天命所致,欧阳修对此不以为然。他自己动手撰写成了七十四卷的《五代史记》(《新五代史》),以史为鉴,以期引起宋朝统治者的警惕。《新五代史》问世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薛史不再被世人重视。欧阳修发议论喜欢用“呜呼”。《东皋杂志》的作者说:“神宗问荆公(王安石)‘曾看五代史否?’公对曰‘臣不曾仔细看,但见每篇首必曰呜呼,则事事皆可叹也。’余为公真不曾仔细看;若仔细看,必以呜呼为是。”这正说明了欧阳修编写这部史书的用意。

这篇序文与其说是写伶官,不如说是写庄宗。李存勖是一位英武果断之人,打仗时勇谋兼备。作者写他由盛转衰,教训十分深刻,十分惨烈。作者先从王朝更迭的原因写起,落笔有力,足警世人。这正是陆机在《文赋》中讲的“立片言以居要”。应该说,欧阳修的历史观比薛居正深刻,他认识到了“人事”的重要性。然后,作者回顾历史,概述了庄宗临危受命的情景。这段描述,言简意赅。随后,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描述了庄宗由盛转衰的过程。这是文章的重点。“方其……可谓壮哉!”极言庄宗志得意满,又为下文张本。“及仇雠已灭……何其衰也”,犹如从万丈高空跌落下来,与先前形成强烈反差。这样的对比给读者的印象极为深刻。作者的目的并不在于描述景象,而是总结历史教训。开头的“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虽然否定了天命之说,但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观点。当描述完庄宗由盛转衰的过程后,作者开始总结历史教训了。他先引用古书上的话,意在告诉读者,这个道理古人已经知道,庄宗没有记住前贤的话。然后作者道出自己的体会:“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读者至此,会很自然地想起另一位先哲的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看来,贤明之人都有些相同的见解。

从庄宗的盛衰史中,我们还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敌人往往是自己生存的必要条件。有敌人是坏事,但也是好事,因为他能使你警钟长鸣。庄宗之所以“壮哉”,就是因为敌人存在,激励他发愤努力,完成先王未竟的事业,告慰先王在天之灵。当敌人被消灭后,天下平定,庄宗就失去了警戒之心,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了,从此便沉溺于声色之中,在“逸豫”中葬送了自己,也葬送了国家。像庄宗这样的人,他的敌人被消灭,也就预示着他自己开始走下坡路。

欧阳修在文章最后写道:“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庄宗不是一朝而蹈死地的,他也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他最后死在自己宠幸的伶人手里。这个现象启示我们,打倒自己的,往往是自己身边的一些人和事,或者就是自己。这些因素由小积大,由少积多,最后来个总爆发。这就启示我们,要防微杜渐,发现不良的苗头,立即改正,如此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欧阳修的这句话,其实是写给北宋最高统治者看的。北宋王朝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政权,正是因为不能自强,所以最后也落得个“身死国灭”。历史就是这样无情,也是这样惊人地相似。

沈德潜评论本文:“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此言达哉!

篇5:伶官传序原文及翻译

伶官传序原文及翻译

原文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 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译文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留的仇恨;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哪里仅仅是伶人啊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1.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子装

2.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约:订立盟约

3.抑本其成败之迹 本:推究

4.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

名词作状语

1.负而前驱 前:向前

2.仓皇东出 东:向东

3.一夫夜呼 夜:在夜里

4.乱者四应 四:在四面

动词作名词

1.而告以成功 成功:成功的消息

2.泣下沾襟 泣:泪水

使动用法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亡使动

2.凯旋而纳之 纳:使收藏

形容词作动词

1.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乱:作乱

形容词作名词

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忽微:细小的事情 智勇:有勇有谋的人物

古今异义

1.与其所以失之者 与其:(古义)和他

(今义)在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

2.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 至于:(古义)相当于“以至于”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从事:(古义)官名,这里泛指一类官

(今义) 干某项事业;处理,处置;办事,办理事务

4.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人事:(古义)指政治上的'得失

(今义) 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人情事理

5.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所以:(古义)代词”所“与介词”以“组成”所“字结构,其义为”······的原因

(今义)常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6.还矢于王,而告以成功 成功:(古义)成就功业、政绩或事业

(今义)获得预期的结果,达到目的

重点实词

1.原庄宗之所以的天下 原:推究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系:缚;组:泛指绳索

3.抑本其成败之际 抑:或者

4.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举:全,所有的

重点虚词

1.其: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副词,表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应当”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代词,他,代庄宗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副词,加强语气,不译

2.以:与其所以失之者 介词,与”所“组成固定词组,表示”······的原因“

可以知之矣 介词,”凭借“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介词,“用”

篇6:《伶官传序》原文及翻译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 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译文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留的仇恨;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哪里仅仅是伶人啊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篇7:《伶官传序》课文翻译

原文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 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译文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留的仇恨;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哪里仅仅是伶人啊?

篇8:《伶官传序》课文翻译

原文:

君子所求于人者薄,而辨是与非也无所苟。孔子罪宰予曰:“于予与何诛①!”罪冉求曰:“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②。”二子得罪于圣人,若当绝也,及为科③以列其门弟子,取者不过数人,于宰予有辞命之善则取之,于冉求有政事之善则取之,不以不善而废其善。孔子岂阿其所好哉?所求于人者薄也。管仲功施天下,孔子小之。门弟子三千人,孔子独称颜回为好学,问其余,则未为好学者。闵损、原宪、曾子之徒不与焉;冉求、宰予之得罪又如此。孔子岂不乐道人之善哉?辨是与非无所苟也。所求于人者薄,所以取人者厚。

盖辨是与非者无所苟,所以明圣人之道。如宰予、冉求二子之不得列其善,则士之难全者众矣;恶足以取人善乎?如管仲无所贬,则从政者若是而止矣;七十子之徒皆称好学,则好学者若是而止矣,恶足以明圣人之道乎?取人如此,则吾之自取者重,而人之所处者易。明道如此,则吾之与人其所由可知矣。

故薄于责人,而非匿其过,不苟于论人,所以求其全。圣人之道,本乎中④而已。

【注】

①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②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③为科:评定等级。

④中:指中庸。

译文:

君子要求别人的东西很少,但分辨是非时却一点不马虎。孔子指责宰予时说:“对于宰予这样的人我能批评他什么呢?”指责冉有又说:“你们敲着鼓去攻击他就行了。”这两个人得罪了圣人,孔子好像和他们决裂了,等到评定学生等级时,挑选的不过几个人,因为宰予善长辞令而被他选中,冉有善长政事也被选中,并不因为他们的缺点而忽略他们的长处。难道这是孔子讨好他喜欢的人吗?只不过是由于对别人的要求很少而已。管仲的功绩造福于天下,但孔子却轻视他。有三千名学生,只表扬颜回好学,问到其他人,他就说,没听说谁是好学的。闵损、原宪、曾子等人都不在好学之列。冉求、宰予又这样得罪了孔子,难道孔子不喜欢谈论别人的长处吗?只不过分辨是非一点不马虎,要求别人的很少,别人向他学习的却很多。

分辨是非不马虎可以阐明圣人之道。假如像宰予、冉求这样的人都不可列入好的一类,那么就难找到十全十美的人了,哪能发现别人的长处呢?假如对管仲不去批评,那么从政的人只要做到这种地步就会停止,七十子都被称赞好学,那么好学的人只要像他们那样学习就会停下来,怎么能解释圣人之道呢?这样选取人的长处,我自己可以学习的就会很多,人们处世就会容易。像这样明白道理,那么我和别人运用的方法就很清楚了。

因此说对别人要求少,并非掩盖他的过失,谈论别人不马虎,才可以要求他全面。圣人之道,建立在中庸的基础上。《春秋》的大义难道比这还容易吗?

篇9:欧阳修伶官传序

伶官:伶,戏子,或唱戏杂技演员,现代的娱乐人员。伶官:宫庭里供统治者娱乐表演的人物。可见封建朝代不思于民生,不思于进取,奢华淫乐而痛失天下!伶官尚能使天下易主,可见不居安思危之害!

理:道理。

岂:难道。

人事:指政治上的得失。

原:推究,推其根本,形容词用作动词。

世言:世人说。

以:把。

立:即位。

其:语气副词,表示期望、命令的语气,一定。

乃:你的。

庙:太庙,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

从事:这里指负责具体事物的官员。

少牢:祭品,用一猪一羊。牢,祭祀用的牲畜。

锦囊:丝织的袋子。

前:在前。

负:背负。

及:等到。

凯:凯歌,打胜仗时所奏的曲子。

旋:归,回。

方:正在。

系:捆绑。

组:丝编的绳索,这里泛指绳索。

函:匣子,名词用作动词,指用匣子装。

仇雠:“雠”与“仇”同义,仇敌。

一夫:一个人。

仓皇:急急忙忙的样子。

及:等到。

断发:把发髻割下扔在地上,表示甘愿掉脑袋。

抑:还是。

本:探求,考察。

书:《尚书》,儒家经典著作。

兴:使……兴旺。

逸豫:安闲快乐。

迹:迹象。

举:全,所有的。

莫:没有人。

忽微:极细小的东西。

所溺:沉溺迷恋的人或事物。

伶官传序的教案

伶官传序 (教师中心稿)

伶官传序教案

伶官传序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伶官传序读后感

《伶官传序》读书心得

成人高考《大学语文》文言文训练

送谢吉人之官江左序文言文阅读答案

《六国论》的教学设计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虚词逐一精析学案: “之”

伶官传序翻译
《伶官传序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伶官传序翻译(共9篇)】相关文章:

高二第二学期语文教学计划2023-02-13

浅谈文言文的断句与标点2024-04-13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单项选择专项练习2022-09-20

高中文言文虚词2023-10-12

成人高考高起专语文怎样学习2023-11-28

高中常用文言文虚词2023-10-14

高考文言文虚词考点指导2023-03-12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2024-05-16

励志学习诗句2022-11-27

高起专语文试题答案2024-03-25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