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 (教师中心稿)

时间:2023-10-02 07:23:31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伶官传序 (教师中心稿)(共8篇)由网友“ldgoback”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伶官传序 (教师中心稿),欢迎阅读分享。

伶官传序 (教师中心稿)

篇1:伶官传序(教师中心稿)

伶官传序(教师中心稿)

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知识目标:

A掌握实词:原,恨,其,乃,纳,何其,函,忽微,逸豫。

B、多义词:与,归,易,告

C、虚词:于,为

D、词类活用:兴,亡身,函梁,夜呼,东出,

F、古今异义:至于

3、能力目标:

A、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

B、掌握词类活用的相关知识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引出文章论题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叹,那么今天我们就由此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

二.作者作品与时代背景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四岁丧父,家境贫寒,刻苦自学,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及第。晚年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卒谥文忠。早年热心政治改革,但晚年对王安石变法有所不满。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积极培养后进,因而成为北宋中叶文坛领袖。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诗、词也有很高成就。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伶官传序》是他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写敬新磨善于讽谏,没有贬词。另三个人都出入宫掖,货赂交行,偶不逞意,即陷人于罪,破家灭族,使后唐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戒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

三、释题:

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四、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1.判断下列对划线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是否正确

A  以三矢(shi 弓箭)赐庄宗而告之曰(           )

B  在遣从事以一少牢(shaolao 指祭品)告庙(            )

C  请其矢,盛(sheng 丰盛)以锦囊(          )

D  方其系(xi 捆缚)燕父子以组(          )

E  及仇雠(cou 仇人)已灭,天下已定(             )

F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jing 衣襟)(            )

2.判断下列各句中停顿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A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C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D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五、阅读分析第一、二段

(一)补充注释

1.盛衰之理                             理:道理

2.岂非人事哉                       人事:人力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4.与其所以失之者                     所以:……的原因

5.而皆背晋以归梁                    以:而

6.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其:祈使副词,相当于“应该”“一定”的意思。

7.负而前驱                                      负:背负

8.及凯旋而纳之                           及:等到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用法和意义

1.知

A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C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D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2.与

A  与其所以失之者B  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C  无乃尔是过与 D  与秦而不助六国也

3.以

A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B  可以知之矣

C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D  而皆背晋以归梁

E  请其矢,盛以锦囊

4.乃

A  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B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E  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

(三)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3.此三者,吾遗恨也。 4.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5.请其矢,盛以锦囊6.夫晋,何厌之有?

7.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四)自读一二段,边读边翻译。

第二课时

一.背诵并复述第一课时内容(略)

二.分析阅读三四段

(一)补充注释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方:当;组:绳子

2.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匣子装着

3.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意气:气势,指骄傲之气

4.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迹:迹象

5举天下豪杰                                         举:全

6.数十伶人困之                                                  困:围困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1.方

A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B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十里,高万仞

2.盛

A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B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其非人事哉

C&n

篇2:伶官传序(教师中心稿)

伶官传序(教师中心稿)

执教:付令军

教学目标 :

1、 德育目标: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 知识目标:

A、掌握实词虚词:原,函  , 告,抑,本。

B、一词多义:与,归,易,告。

c、词类活用:兴,亡身,函梁, 夜呼,东出,

3、 能力目标:

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

教学过程 :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 新课导入  ,引出文章论题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叹,那么今天我们就由此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

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

二、时代背景简介:

五代 (907-960年),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徘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文中最后一段提到“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即指此事。

三.讲解:

(一)思考第一段: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或答“忧劳……”)

2.问:找学生翻译此句。 (用现代汉语概括这一句话。)

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明确:盛衰在于人事。

(2)由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例证法

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概括: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强调: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3)重点字词:

原  -- -- 名词用作动词,推究,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所以━ ━ …… 的原因

(4)如果我们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内容呢?

明确:写庄宗如何得天下,写庄宗如何失天下的内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写的。

(二)第二、三段

(1)由时间理出过程

庄宗李存勖(885━926)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庄宗多少岁,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

908年(23岁),“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与:给)

912年(27岁),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系:缚)

923年(38岁),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后唐。  (函:名作动,用木匣子装)

926年(41岁),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被动)

庄宗得天下用了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3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

“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强调“兴”“亡”使动用法。)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

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2)课文是如何表现他的“忧劳”的呢?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

篇3:伶官传序教案(教师中心稿)

伶官传序(教案)(教师中心稿)

邱龙涛

教学目标 :

1、德育目标: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知识目标:A掌握实词:原,恨,其,乃,纳,何其,函 组 告,抑,忽微,逸豫。

B、多义词:与,归,易,告。

C、虚词:于,为,

D、词类活用:兴,亡身,函梁,夜呼,东出,

F、古今异义:至于

3、能力目标:A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

B、掌握词类活用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

1、词类活用

2、课文第三段。

教学难点 :对名句的理解

教学方法: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

学法:学生学会积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时:一课时。

教学要点:

1. 导入  。2、简介背景:五代史(放入文中介绍)。3、简介作者:欧阳修。4、阅读课文。5、讲析课文,重点第三段,着重体味语气。6、拓展练习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三位文学家的`作品,苏洵、苏轼、王安石,今天我们学习欧阳修的作品,《伶官传序》。欧阳修不但是文学家,他还是一位史学家。他著有两部史书,一部是与人合编的《新唐书》,一部是《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今天我们学习《新五代史》中《伶官传》。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本文 “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对本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品味一下这篇文章。

二、释题:

师: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三、范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3分钟)

要求: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思考本文体裁。

学生质疑。师答疑,或请学习较好的学生帮助答疑。

四、讲析课文:

(一) 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判断一下本文的体裁?

本文是一篇史论。

(二)思考。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或答“忧劳……”

问:找学生翻译此句。

用现代汉语概括这一句话。

明确:盛衰在于人事。

(三)由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例证法“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A、概括: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强调: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B、如果我们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内宾呢?

明确:写庄宗如何得天下,写庄宗如何失天下的内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果写的。

(四)读课文二三段及注释,筛选下列信息:

师: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在李存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边讲边译,将翻译融入讲析中)

明确:

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三支箭分别代表他的三个仇敌,一个是梁,一个是燕,一个是契丹。

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翻译,强调“函”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用木匣子装……” 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五)师: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

并翻译。强调“兴”“亡”使动用法。

(六)课文是如何表现他的“忧劳”的呢?

明确:“其后用兵则遗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A问: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

B师问:这段记叙写得较细,有何作用?

明确:目的是说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那么这里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八)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的论证方法。

A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进行论证的部分。

篇4:伶官传序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伶官传序(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邱龙涛

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知识目标:A掌握实词:原,恨,其,乃,纳,何其,函 组 告,抑,忽微,逸豫。

B、多义词:与,归,易,告。

C、虚词:于,为,

D、词类活用:兴,亡身,函梁,夜呼,东出,

F、古今异义:至于

3、能力目标:A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

B、掌握词类活用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

1、词类活用

2、课文第三段。

教学难点:对名句的理解

教学方法: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

学法:学生学会积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时:一课时。

教学要点:

1. 导入。2、简介背景:五代史(放入文中介绍)。3、简介作者:欧阳修。4、阅读课文。5、讲析课文,重点第三段,着重体味语气。6、拓展练习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三位文学家的作品,苏洵、苏轼、王安石,今天我们学习欧阳修的作品,《伶官传序》。欧阳修不但是文学家,他还是一位史学家。他著有两部史书,一部是与人合编的《新唐书》,一部是《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今天我们学习《新五代史》中《伶官传》。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本文 “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对本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品味一下这篇文章。

二、释题:

师: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三、范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3分钟)

要求: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思考本文体裁。

学生质疑。师答疑,或请学习较好的学生帮助答疑。

四、讲析课文:

(一) 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判断一下本文的体裁?

本文是一篇史论。

(二)思考。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或答“忧劳……”

问:找学生翻译此句。

用现代汉语概括这一句话。

明确:盛衰在于人事。

(三)由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例证法“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A、概括: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强调: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B、如果我们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内宾呢?

明确:写庄宗如何得天下,写庄宗如何失天下的内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果写的。

(四)读课文二三段及注释,筛选下列信息:

师: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在李存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边讲边译,将翻译融入讲析中)

明确:

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三支箭分别代表他的三个仇敌,一个是梁,一个是燕,一个是契丹。

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翻译,强调“函”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用木匣子装……” 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五)师: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

并翻译。强调“兴”“亡”使动用法。

(六)课文是如何表现他的“忧劳”的呢?

明确:“其后用兵则遗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A问: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

B师问:这段记叙写得较细,有何作用?

明确:目的是说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那么这里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八)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的论证方法。

A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进行论证的部分。

明确:第三段的前两个大句子,和第四段开头两个句子。

B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一扬一抑的写法。读出语气,一赞一叹。

(九)由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此句话是什么意思?翻译。

前一句是反问句,意思与字面相反,意为“不是得之难而失之易”。重点句是哪句呢?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回应论点。强调“抑”,“本”字义。

此句为对句,又用了正反对比,句式工整,读之有节奏感。

(十)小结:作者采用对比论证(极盛与极衰)和例证法(李存勖的成败)。

(十一)学生齐读第四段,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论点。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翻译。结尾一句,以问句结束有何作用?

明确: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的治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五、总结:

全文围绕“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句来谈,因此这句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六、文是从序文的角度命题的,《六国论》《过秦论》是从史论的角度命题的,如果也从史论的角度给本文命题,而且也有一个“论”字,怎样改好?

如:《兴亡论》等。

七、品语言并读课文。

本文的语言最突出的特色是抑扬顿挫的笔法。以第三段为例,本段文字句式上有问句,有叹句,有骈句,有散句,有长句,有短句,读起来就有了抑扬顿挫的效果。从内容上看前一个大句子写的是“盛”后一个大句子写的是“衰”,读是注意语气。 问句读上扬调,叹句读下降调。

并做示范性诵读。教师给予补充纠正。

背诵第三段。

板书设计:(投影片二)

时间 事件 道理

盛衰之理 盛(得) 908年 接受三矢,继父遗志 忧劳可以兴国

在于人事

(论点) 912年 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 函梁君臣之首

衰(失) 926年 身死国灭 逸豫可以亡身

历史教训:“夫祸患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

“兴亡规律”。

即是“规律”,就要用事实来检验它看是否正确:(教师提示学生讨论回答)

庄宗:忧劳则兴,逸豫则亡;

秦: 仁政则兴,暴政则亡;

六国:抗秦则兴,赂秦则亡;

项羽:重贤则兴,寡谋则亡;

学生:勤奋则兴,懒惰则亡。

可见,一个人的兴亡、得失、成败,与天命神灵无关,关键在自己,事在人为。这也是“兴亡规律”带给我们的启示,希望同学们用这一“规律”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篇5:伶 官 传 序

欧阳修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识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

篇6:伶官传序

伶官传序

[教学目的]

理解课文“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

学习一般史论提出论点,运用史实步步深入进行论证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翻译全文,理清结构,背诵第三段。

[教学方法]

诵读法、串讲法、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解题;翻译全文,理清结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没--通“殁”    却匈奴┓却:使……退却,

连却之┛    打退。

二、讲读新课

1、 解题(见注)

2、背景

五代时后唐庄宗称帝之后,迷恋伶人,“常与俳优杂戏于庭,伶

人由此用事”,朝政日非。后当他处于众叛亲离时,就是由于伶人郭

从谦(任指挥史)率领部下作乱,被乱箭射死的。因此欧阳修在本文

中发挥感慨,痛下针砭,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于“天

命”,主要在于“人事”。

3、译析课文

┏恪遵父命,终于报仇┓祸患常积于忽微

盛衰之理,在于人事┃                  ┃

┗自胜而败,由盛而衰┛智勇多困于所溺

4、朗读课文

生读━━教者示范━━生齐读

5、口试

翻译词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解内容与写法,完成习题。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

二、补充多义词

盛、困、微(见书)

三、回答问题

1、第一题:作者用什么方法安排材料(强盛的材料)的?

以“矢”为线索。

赐━━受━━藏━━请━━盛━━负━━纳━━还

2、文章怎样前后呼应的?

(见板书结构)

3、体现写作目的`的是哪一句?

“岂独伶人也哉!”

4、作者作序,为何很少提到有关伶官的事?

A、传内已写;B、重在警告。

5、结论有何现实意义?(讨论)

6、归纳写作特点

A、材料安排好;

B、论证方法好(对比;例证)

C、语言运用好(长短交错;感叹、反问加强语势)

四、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其”字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一定)

其后用兵        (此)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他)

六、创造思维训练

&nb

篇7:伶官传序..

伶官传序..

教学目标 :

1、德育目标: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知识目标:

A掌握实词:原,恨,其,乃,纳,何其,函,忽微,逸豫。

B、多义词:与,归,易,告

C、虚词:于,为

D、词类活用:兴,亡身,函梁,夜呼,东出,

F、古今异义:至于

3、能力目标:

A、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

B、掌握词类活用的相关知识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引出文章论题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叹,那么今天我们就由此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

二.作者作品与时代背景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四岁丧父,家境贫寒,刻苦自学,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及第。晚年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卒谥文忠。早年热心政治改革,但晚年对王安石变法有所不满。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积极培养后进,因而成为北宋中叶文坛领袖。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诗、词也有很高成就。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伶官传序》是他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写敬新磨善于讽谏,没有贬词。另三个人都出入宫掖,货赂交行,偶不逞意,即陷人于罪,破家灭族,使后唐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戒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

三、释题:

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四、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1.判断下列对划线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是否正确

A  以三矢(shi 弓箭)赐庄宗而告之曰(           )

B  在遣从事以一少牢(shaolao 指祭品)告庙(            )

C  请其矢,盛(sheng 丰盛)以锦囊(          )

D  方其系(xi 捆缚)燕父子以组(          )

E  及仇雠(cou 仇人)已灭,天下已定(             )

F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jing 衣襟)(            )

2.判断下列各句中停顿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A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C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D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五、阅读分析第一、二段

(一)补充注释

1.盛衰之理                             理:道理

2.岂非人事哉

[4]

篇8:《伶官传序》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仓皇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

人生中的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中积淀下来的,人的智慧和勇气常常被自己所溺爱的事物所困,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会这样吗?

注释

伶官:伶,戏子,或唱戏杂技演员,现代的娱乐人员。伶官:宫庭里供统治者娱乐表演的人物。可见封建朝代不思于民生,不思于进取,奢华淫乐而痛失天下!伶官尚能使天下易主,可见不居安思危之害!

理:道理。

岂:难道。

人事:指政治上的得失。

原:推究,推其根本,形容词用作动词。

世言:世人说。

以:把。

立:即位。

其:语气副词,表示期望、命令的语气,一定。

乃:你的。

庙:太庙,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

从事:这里指负责具体事物的官员。

少牢:祭品,用一猪一羊。牢,祭祀用的牲畜。

锦囊:丝织的袋子。

前:在前。

负:背负。

及:等到。

凯:凯歌,打胜仗时所奏的曲子。

旋:归,回。

方:正在。

系:捆绑。

组:丝编的绳索,这里泛指绳索。

函:匣子,名词用作动词,指用匣子装。

仇雠:“雠”与“仇”同义,仇敌。

一夫:一个人。

仓皇:急急忙忙的样子。

及:等到。

断发:把发髻割下扔在地上,表示甘愿掉脑袋。

抑:还是。

本:探求,考察。

书:《尚书》,儒家经典著作。

兴:使……兴旺。

逸豫:安闲快乐。

迹:迹象。

举:全,所有的。

莫:没有人。

忽微:极细小的东西。

所溺:沉溺迷恋的人或事物。

《伶官传序》赏析/鉴赏

北宋初期,薛居正编写《五代史》(《旧五代史》),认为王朝的更迭是由于天命所致,欧阳修对此不以为然。他自己动手撰写成了七十四卷的《五代史记》(《新五代史》),以史为鉴,以期引起宋朝统治者的警惕。《新五代史》问世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薛史不再被世人重视。欧阳修发议论喜欢用“呜呼”。《东皋杂志》的作者说:“神宗问荆公(王安石)‘曾看五代史否?’公对曰‘臣不曾仔细看,但见每篇首必曰呜呼,则事事皆可叹也。’余为公真不曾仔细看;若仔细看,必以呜呼为是。”这正说明了欧阳修编写这部史书的用意。

这篇序文与其说是写伶官,不如说是写庄宗。李存勖是一位英武果断之人,打仗时勇谋兼备。作者写他由盛转衰,教训十分深刻,十分惨烈。作者先从王朝更迭的原因写起,落笔有力,足警世人。这正是陆机在《文赋》中讲的“立片言以居要”。应该说,欧阳修的历史观比薛居正深刻,他认识到了“人事”的重要性。然后,作者回顾历史,概述了庄宗临危受命的情景。这段描述,言简意赅。随后,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描述了庄宗由盛转衰的过程。这是文章的重点。“方其……可谓壮哉!”极言庄宗志得意满,又为下文张本。“及仇雠已灭……何其衰也”,犹如从万丈高空跌落下来,与先前形成强烈反差。这样的对比给读者的印象极为深刻。作者的目的并不在于描述景象,而是总结历史教训。开头的“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虽然否定了天命之说,但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观点。当描述完庄宗由盛转衰的过程后,作者开始总结历史教训了。他先引用古书上的话,意在告诉读者,这个道理古人已经知道,庄宗没有记住前贤的话。然后作者道出自己的体会:“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读者至此,会很自然地想起另一位先哲的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看来,贤明之人都有些相同的见解。

从庄宗的盛衰史中,我们还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敌人往往是自己生存的必要条件。有敌人是坏事,但也是好事,因为他能使你警钟长鸣。庄宗之所以“壮哉”,就是因为敌人存在,激励他发愤努力,完成先王未竟的事业,告慰先王在天之灵。当敌人被消灭后,天下平定,庄宗就失去了警戒之心,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了,从此便沉溺于声色之中,在“逸豫”中葬送了自己,也葬送了国家。像庄宗这样的人,他的敌人被消灭,也就预示着他自己开始走下坡路。

欧阳修在文章最后写道:“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庄宗不是一朝而蹈死地的,他也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他最后死在自己宠幸的伶人手里。这个现象启示我们,打倒自己的,往往是自己身边的一些人和事,或者就是自己。这些因素由小积大,由少积多,最后来个总爆发。这就启示我们,要防微杜渐,发现不良的苗头,立即改正,如此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欧阳修的这句话,其实是写给北宋最高统治者看的。北宋王朝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政权,正是因为不能自强,所以最后也落得个“身死国灭”。历史就是这样无情,也是这样惊人地相似。

沈德潜评论本文:“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此言达哉!

伶官传序的教案

伶官传序教案

伶官传序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伶官传序读后感

《伶官传序》读书心得

伶官传序翻译

《六国论》教学设计教案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虚词逐一精析学案: “之”

《六国论》的教学设计

高考英语复习指导:词汇复习九种方法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伶官传序 (教师中心稿)
《伶官传序 (教师中心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伶官传序 (教师中心稿)(共8篇)】相关文章:

高中常用文言文虚词2023-10-14

文言文断句标点的几种方式(网友来稿)2023-12-14

浅谈文言文的断句与标点2024-04-13

高中文言文虚词2023-10-12

新学期励志名言2022-08-25

文言文虚词2022-06-03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2024-05-16

国学美文经典名句2023-09-26

高二第二学期语文教学计划2023-02-13

成人高考《大学语文》文言文训练2023-04-1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