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共18篇)由网友“zaishuoyi5520”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篇1:如何有效的进行教学设计
如何有效的进行教学设计
如何有效的进行教学设计王春雷
我认为在教学设计时由于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的增加,在班级授课制中,传统的单一的课堂组织形式显然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出现了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发展学生学习潜能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因此,符合新课程理念和教学目标要求的新的课堂组织形式,也成为教学设计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
教无定法;教学有规。面对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哪些是教学设计中应优先考虑的方法?这些方法又该如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些都是制定教学策略的基本问题。在教学策略与方法的选择上,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地学习,这是新课程带来的变化之一。
虽然,教学方法灵活多变-,但是教学还需遵循一定的规律,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还需遵循选择的原则,一般教学论著作中对选择教学方法的原则均有过论述,认为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学科特点、教师特点、教学环境、教学时间、教学技术条件等诸多因素来选择教学方法。此外,除了需要依据一定的原则,还需要考虑适当的选择程序。
我们应该注意到,以往教师在设计这些教学方法与技能时,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对学法不重视。既然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就应该既包括教法也包括学法,但是,目前的教学方法都是仅仅从教师活动来说的。第二,教学方法的设计过于一般化,缺乏针对性。如“讲解”和“讨论”,“归纳”和“演绎”,“发现”和“接受”等。第三,对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方法缺乏研究。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不可能完全照搬已有的教学方法,这是没有人能够否认的,但是,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方法到底有哪些?很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探索。因此,在考虑教学方法的同时还需考虑学法指导。
我们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既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动机的激发,重视教学过程的情感化,还要考虑学生学习方式的养成,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更要考虑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策略来考虑学法指导。
(1)制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是把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放在首位,重在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营造一个可以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学习环境,让学生置身于民主的、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放飞思维、潜心探究、快乐创造。
(2)制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师要关注教学过程的问题化,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时间和空间;要关注教学过程的活动化,通过组织多形式、多层次的课堂讨论、交流、辩论、竞赛、操作、演示等丰富多样的亲历活动来充实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自我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3)制定促进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学设计中要考虑让学生学会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会探究,乐于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会评价,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和独特的见解;学会反思,敏于分析自身学习的得失,探索学习的规律。
MSN(中国大学网)
篇2:如何进行景物描写教学设计
训练目标:
通过训练旨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景物描写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 到实际的写作中。力求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改变学生刘作文的畏惧,激发起学生写作的兴趣。
训练重点:学会进行景物描写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服务于文章的主题。 训练过程:
一、激趣导入:
视频:出现一段合成的画面,要求学生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描述所看到的画面。
导入:当你看到千变万化的自然景物时,你一定很想把见到的美景记录下来,和别人一起分享,因此学会自然景物描写的方法是十分有用的。
二、感受景物描写的作用
引出几句课文中的景物描写,让大家讨论他们的作用
例一: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例二: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朱自清《春》)
(一)景物描写的定义
所谓景物,指自然风光和社会风情两种。前者着重表现自然景 象和人物活动的场景。后者偏重反映社会风气,风俗风情。景物描写包括自然景象,植物动物,古迹胜景,城乡风光天象气象,时序时节等。
(二)景物描写的作用
1、渲染气氛,
2、烘托人物心情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
3,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4、暗示社会环境,表现文章主题。
三、归纳自然景物描写的基本方法
1、调动感觉器官,仔细观察,抓住景物特征加以描写,才能写出景物的韵味。
视频展示:出现同一景物在不同环境、不同时间表现出不同特点的画面。
1、秀丽的瀑布——水流窄小,落差大,可以听到淙淙的水声。
2、壮观的瀑布——水流宽大,落差小,可以听到轰鸣的水声。 小结(方法一):调动感觉器官,仔细观察,抓住景物特征加以描写,才能写出景物的韵味。
抓住特征,准确用词,写出精神能否抓住景物的特点,关键在于作者细心的观察,并将观察所得铭记于心。正所谓“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因此,要求在观察中,善于抓住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中景物
呈现出的颜色、形态、声响、气味等方面特有的变化,善手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去观察、体会。这样,才能抓住景物特征加以描写。
a、定点观察
威尼斯是“海中之城”,在意大利半岛的东北角上,是一群小岛,外面一道沙堤隔开亚得利亚海,在圣马克方场的钟楼上看,用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远处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中国人到此,仿佛在江南的水乡;夏初从欧洲北部来的,在这儿还可看见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海水那么绿,那么醇,会带你到梦乡去。(朱自清《威尼斯》)
b、定景换点
月夜之下,站在果盒桥边,远望合掌峰,此刻竟成了一对恩爱的夫妻:外侧那“男的”绾着发髻,英俊潇洒;内侧那“女的”头插鲜花,婀娜多情......走近,来到灵峰招待所屋檐下,仰头看,只见一只展翅飞的苍鹰,凶悍无比,故叫:雄鹰展翅峰。再走几步,竟令我们羞而却步一夫妻峰竟又成了一位少妇丰满高耸的双乳了,故称“双乳峰”。
C、多个视角
只写静景,很容易使文章呆滞,而只写动景,又可能失去稳定。只有将静态描写景物形态特征和动态描写利于传神的长处结合起来,所绘景物才会具体、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描写景物需要绘形、绘色、绘声,仿佛使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这就需要尽可能选用那些生动形象的语言。因而要善于找到最能表现景物特征的动词和一些恰当的形容词,尤其要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但要注意不能堆砌词藻。
片断1:白雪纷飞中,已看不见屋桥的真颜,横在小河上的恰似一座云做的桥。孤身走在上面:静静的、轻轻的、软软的,就如走上了梦幻中的仙桥......
片段2:洁白的、厚厚的雪层罩在屋桥上,犹如给他加了一件漂亮的外套,几行歪歪斜斜的小脚印,恰如巧手的仙女新绣的花朵......
写作练习中,创新是灵魂,尤其在景物描写中更要求大家能有创新意识。以上三个片段中,描写对象同为“雪中的屋桥”,但小作者们思绪飞扬,视角各异,分别从个性角度描绘了屋桥之美,令人读来备感新奇而又欣喜。
练习:《雨中妈妈为我送伞》
D、融情于景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断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客观的,而写景之人则是有情的,作者对任何景物,总会有自己的感情。没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只不过是苍白美丽的“躯壳”,难以达到感人的目的;同时,观察、描摹景物的过程本身也是写作主观感受的过程,因此,要在写景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感情,寓情于景。写景贵有情,在描绘客观景物的同时,要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融注到作品中去,使读者产生共鸣。
以有情之眼看景物,景物从而变得富有灵性,充满精神。
如:好一片轻盈的娇鸣,我从睡梦中惊醒,这是一个美丽而恬静的春晨。宇宙为轻雾所笼罩,一阵阵的轻寒,微微地袭上了我的衣襟,太空晴、天一碧,只有一两片的云霞飞舞,东方天边的霞影,时刻在幻变中,如霜枫,如榴火,如玛瑙,如琥珀......倏忽间,一个像美人脸儿
般的朝阳出现了,她羞答答地露出云层,放射出万道光芒,照遍了大千世界,警醒了花草虫鸟沉沉的梦,照暖了这冷冷的心,照苏这世界上的'一切一切。
这段景物描写,从听觉入手,继而通过肤觉、视觉和感受等角度,表现出“一个美丽而恬静”的春天早晨的特点。
又如:......一棵棵柳树也变得沉稳起来,被银装素裹得像一位大家闺秀,淡而雅致;苍翠而庄重的冬青拗不过淘气的雪花,与瑟瑟的寒风玩儿起了捉迷藏的游戏;操场上也铺上了厚厚的白棉毯,新而明亮,让人见了心里发痒,直想躺在上面继续那朦胧的睡意...
3.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多媒体出事范例:雪花凌乱的飘舞着,像是姑娘的倾诉,絮絮不断......风走了,只有雪孤独的在空中盘旋。她像是充满惆怅的少女,失落而又无奈。漫步在雪中,眼前一片渺茫......向远处的路灯望去,那纷纷的雪花像千千万万的萤火虫在灯下飞舞......
--习作《雪飘时分》 生思考:分析这段文字写的好的理由?生自由谈。
师总结:用呆滞、干涩的语言去生硬描绘是难以写出动人之景的。因此,要大胆去放开思绪,在联想与想象的基础上恰当选用修辞手法来写景,才能充分展露景之“神”,以上范例的成功之处便在与此。
4. 安排好描写的顺序。
视频展示:“桂林山水”的画面。
提问:画面上有哪些景物?
——绿色的树林、山、江面、竹筏
篇3:如何进行景物描写教学设计
作文是孩子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能力。家长如何使孩子从怕写作文到爱写作文呢?依笔者之见,应当从培养写作兴趣入手,拨动他们爱好作文的心弦。
一、强化动机 引起兴趣
俗话说:“有钱难买乐意”。凡事乐意干,才会用心干、自觉干,也才能干好。我们不是看到有的班级因缺了一节体育课,许多孩子围着老师请求补课的事吗?若是两节作文课不上,孩子却像卸下千斤重担,心里暗暗高兴,是绝不会主动要求老师补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喜欢体育课,不乐意写作文,觉得作文是苦差
事。这种心理状态不改变,作文怎能写好?
作文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表达能力,发展思维。然而能力靠多练、多练靠自觉、自觉靠喜爱。要使孩子喜欢作文,家长就必须强化孩子的学习动机,想方设法培养孩子的作文兴趣。一个人的兴趣与爱好往往是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的。家长应联系实际,逐步引导孩子认识作文是学好各门功课、做好各项工作必须掌握的一种重要技能。比如做笔记、写发言稿、写书信、开会记录、考试解答问题等等,都离不开作文。把学习目的教育渗透到作文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就能叩开孩子的心扉,使之成为强烈的学习动机、增强写好作文的信心,引起作文的兴趣。
二、开源拓流 诱发兴趣
要让孩子喜欢作文,就得引导孩子学会作文,使他们感到作文不难。孩子觉得作文很难,主要的难在内容上,也就是缺少写作材料。怎么办?一是多观察;二是多读书。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读书是写作的“流”。引导孩子作文应该开源拓
流,也就是注重开辟第二课堂,丰富学生的家庭生活。
还要引导孩子注意观察生活,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留心周围的事物,多看看,在观察中,培养孩子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养成眼看、耳听、脑想手记的习惯,在认识中学认识,在理解中学理解。为此,在观察生活中,引导孩子边看边想,多问几个“怎么样”、“为什么”,既能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又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彼此的联系,认清人和事物之间关系,逐步提高观察、思考和运用语言
的能力。
阅读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一环。家长应创造条件让孩子多读书。比如办好图书室、图书角;帮助孩子选订一份好的报刊;多留些自由支配时间让孩子读书、看报。无论是观察生活,还是阅读,都要让孩子用个 “小本本”,把所搜集的材料记下来,把优美的词句摘录下来。记,就是积累、就是储存。在引导孩子积累材料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掌握语言表达规律。对于那些好文章,就要指导孩子阅读,使他们在读书的过程中学语言、学思维,在头脑中积累材料、积累知识,在多读中求理解、在多读中学表达。眼睛看、心里想,口中念,从读书中积蓄词语,揣摩写作方法,开拓思路。正如古人所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
自知。”再说,孩子一边读,一边品尝、玩味,就会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其中的语言美、形象美,从而产生喜爱好文章的情趣,写作的积极性就激发起来了。
三、开展活动 激发兴趣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各种爱好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家长应组织通过丰富多彩的家内外活动巧妙地把作文训练寓于绕有兴味的活动之中,激发、培养他们作文的兴趣。比如,举办“我爱作文”报告会,“动笔写写”游艺会,“观察日记”展览会以及作文竞赛活动,组织“小记者”协会、“小记者”采访小组;开办各种形式的小报、小刊,让孩子自写、自编、自画,这可是培养
人才、培养写作文兴趣的好阵地。
提高作文能力要靠多写多练,在表达中学表达。问题是不要逼着孩子练,而是指导孩子练,要让孩子写自己熟悉的事物,写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想、所爱,
鼓励孩子各写所爱,自由练笔,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并把写日记作为正常练习的重点。总之,家长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孩子爱动笔、
勤动笔的良好习惯。
四、加强指导 增强兴趣
纵观目前孩子的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是通病。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指
导孩子把作文写具体呢?必须坚持四个原则。
一是指导孩子自己观察生活的原则。要孩子写自己的生活,必须指导他们学会观察周围的事物,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天地里,猎取作文材料,提高认识事物
的能力。
作文,不单纯是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而且也是认识事物能力的培养。记事,必须认识所要记述的事物;写人,必须熟悉所要表现的人物;写活动,必须了解活动的场面与过程;写景,必须亲眼观察过所描写的景物。孩子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那么为什么有些孩子一写作文时就感到头脑空空,而觉得没有东西可写呢?原因是没有认真观察生活,缺乏观察能力,对周围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当然,也就没有认识,因而也就无所表达。可见,孩子的表达,是以他们的认识为基础的。孩子的作文,就是写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有所认识,才有所表达。孩子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凭借观察,观察生活,对孩子来说,是新奇的、富有魅力的。家长辅导孩子作文时,要引导孩子去看看、去听听、去问问、去想想。现实生活绚丽多彩的画面,就会有声有色地进入他们的意识。认识,可以从这儿增长;智慧,可以从这儿启迪;材料,可以从这儿吸取。孩子对客观事物有个正确的认识,然后才能正确地表现事物,所以,家长指导孩子作文,万万不可
忽视指导他们自己去观察生活。
二是指导孩子运用语言表达的原则。孩子的作文训练,主要目的在于发展他们的语言,学会准确、鲜明、生动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所以,家长的作文指
导,必须坚持要孩子用自己的话去表达所要表达的事物。
思维是语言的核心,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作文是语言的训练,也是思维的训练。语言在他们全部的心理活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无论描摹事物,还是说明道理,都是和孩子的思维紧紧联在一起的。因此,只有要求他们用自己的话去写自己所要表达的事物,才能最大限度地使他们受到语言的训练,思维的发展。
三是指导孩子表达自己情感的原则。家长的作文指导,必须引导孩子作文时写真话、表真情。从语言与情感的关系看,语言是抽象的,但是语言一旦连缀成文,用于表情达意,它便有了血肉,有了情感,有了生命。这些生命的文字,如果是自己孩子写的,那么就应该表达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情趣。“文贵有真情”。因此,家长在指导作文孩子过程中,引导孩子去体验生活中的光明面,去写美的人物、事物、景物,就能激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追求和向往。
四是训练孩子自己修改作文的原则。家长要有计划地训练孩子自己修改作文,培养修改作文的能力,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说:“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这样做,不仅提高了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
力,还提高了他们的鉴赏能力,从而增强孩子的作文兴趣。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只要家长像春雨润物那样对循循孩子善诱,耐心指导,孩子就会逐渐喜欢作文、爱写作文、学会作文,作文也一定会走向一个
新的境界。
我是怎么培养孩子写作文的
尊敬的各位领导,给位老师,亲爱的孩子们: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来到这里,和大家一块儿分享我的孩子在写作文方面的一点儿做法,希望和大家一块儿探讨。
孩子不会写作文、孩子不喜欢写作文,这是让很多家长和孩子都很头疼、很无奈的事情。曾有很多家长问我:“你的孩子能说会道,思维敏捷,作文写得特好,有什么诀窍吗?”
“诀窍”肯定谈不上,我认为写作文就是说话,把看到的、想到的用笔写在纸上,这就是作文。写作文其实并不难,只要你会说话,你就会写作文,不要看得太神秘。我在培养孩子写作文的时候,就是做到了“四多”。多读、多看、多写、多鼓励。
多读,我们都知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经典名言吧,这句话就告诉了我们写好作文的前提必须多读书。我的孩子就特别喜欢读书,杨红樱的《笑猫日记》她读了一遍又一遍,读懂了书里的故事情节,她就欣赏里边的精美句子,还经常很有感情地朗诵给我听,每每此时,我都是和孩子一块儿陶醉着,赞赏着:真好!太美了!只要是健康的适合孩子年龄段看的书,都可以让她读,并不是只
有读作文方面的书孩子才能写好作文。博览群书,读书的范围越广,她接触到的词汇就会越多,积累的语言就会越来越丰富,俗话说,水到渠成,当孩子储存在脑子里的语言信息越来越多的时候,你就会真真切切地看到孩子‘下笔如有神’的神奇魅力。
多看,我说的多看,包括看电视和看风景两个方面。有几个家长告诉过我,孩子从上一年级开始,就不让他看电视了。我听了感到很震惊,坚决反对这种做法。如今是信息社会,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闭塞年代了。我的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大部分周末的时间都是她一个人在家,写完作业,她也会看电视,我们没时间陪她,有很多东西是孩子自己从电视里学到的。女儿上二年级的时候,我和她爸在聊工资的事儿,女儿跑过来,很神秘地问我:“妈妈,我们家发生‘经济危机’了?”“经济危机?什么意思?”我惊讶地问她。谁知女儿很认真地给我解释:“经济危机,就是咱家里没有钱了。”我崇拜地看着女儿,简直不敢相信这句话出自一个七岁孩子的口中。她不但知道这个词,还运用得恰到好处,我感觉太了不起了。‘经济危机’是她从电视里学到的。
看风景的过程,孩子会发出很多这样的感慨:哇,太美了!太壮观了......!这就是感受。写作文离不开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会情景交融,丰富多彩。我有空的时候,很喜欢和孩子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欣赏一下春暖花开,感受一下烈日炎炎,赞美一下硕果累累,体验一下雪花飘飘。每个季节的真情绽放都是孩子写好作文的素材。俗话说见多识广,如果有条件,也可以让孩子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的夏天,在孩子的恳切要求下,我花了2580元让孩子参加了一次历时六天的盛夏之旅。2580元对很多家庭来说不算什么,但这是我一个多月的工资,对我家来说,不是个小数目。孩子很珍惜这次机会,每去一个景点,她就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了下来。孩子回来后,我看到了孩子亲临其境时写下的旅游札记,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值!太值了!这么好的文章不是凭空想象就能写出来的,这是用钱买不到的收获。”还有今年夏天的山青夏令营体验,孩子写出的真情实感让我也感动地哭了好几次。写作来源于生活,多给孩子感受的机会,你和孩子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多写,俗话说‘熟能生巧’,写作文也是如此。我经常告诉孩子,写作文并不是只有写大事儿才有意义。在每天的生活中会发生很多很多的小事儿,你把其中的让你感动的或有趣的写下来就是一篇好的作文。可以是你看了一次搬家,可以是课间十分钟的游戏,也可以是老师一次生动有趣的讲课,还可以是有感于今天的某个节日等等,能写的东西太多了。只要你想写,每天都有写不完的东西。教师节她写出了对老师的祝福和对老师辛勤工作的感激;通过写国庆节的新世纪广场,她深情地赞美我们的祖国;在照顾小狗狗的吃喝拉撒的过程中,她悟出了母亲养育孩子的辛苦,在这篇作文中,孩子这样写道:“也许,小时候的我,比两只小狗加起来还要顽皮,可妈妈从未嫌弃,一把屎一把尿地把我养到今天。”孩子能写出这么感人的话,这正是她平时多写多练的结果。
多鼓励,这一点是家长说给孩子听的。不管孩子写得好不好,你都要多给他鼓励,赞赏是孩子积极写作的。我的孩子写完作文后,我是她的第一个忠实听众。只要孩子给我读她写的作文,我不管在干什么都会停下来,认真地、热情高昂地听孩子声情并茂的朗诵,孩子读完后,我会热烈地鼓掌并连声夸赞:“太
好啦!你真了不起,写作文的水平又有进步啦!”有时,我感觉孩子的作文某个地方表达得不是太好,我从来没有给她过否定,更没有让她刻意地去改,我认为这样会让孩子失去自信心。我通常用商量的口气和她探讨:“我觉得这个地方如果这样写会更好,你认为呢?”孩子心悦诚服地点头称好,下次写作文的时候,她就慢慢地学会了“推敲”。我真心地希望家长,不要吝啬你对孩子的甜言蜜语,多夸夸孩子,你的肯定和赞赏是孩子不断进步的良药秘方。
这一年多来,我的孩子写了近百篇文章,我都精心地给她写到了QQ空间的日志里,有时她的同学和老师也会欣赏并给她留下宝贵的意见,这也成了她写好作文的动力。
以上这些就是我对孩子怎样写好作文的一些拙见,对自己的方法实在不敢恭言,但我愿意和您分享,如果能对(您和)孩子有所启发,这实在是我想看到的收获!也希望学习您和孩子写好作文的一些方法,最后祝所有的孩子们再接再厉,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谢谢大家!
张舒展同学的妈妈
孩子写作时错字特别多怎么办?
可以这样,把孩子当天的作业拿过来,自己浏览一下看有多少错别字,然后不吭声让他自己找。等他全部找对了,你给予肯定。同时可以讲一个小故事,也可以联系身边的事讲讲,比如,一回家就把衣服扔在沙发上,过会忘记了,坐了上去,衣服皱了,或是不小心东西洒在上面脏了,都要花功夫去清洗或是慰炀。但如果一回来就把衣服挂在指定的地方,就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了。道理:第一次就要做正确。再总结一下,今天一共有X个错别字。希望明天会少一些。第二天照样检查,如果发现少了很多要给予表扬。对于连续两天都出现的错别字,要帮助他去识别。汉字最容易把形近字弄
错,你可以把常用的形近字列出来,训练他组词。孩子改错的过程中也可以用一本改错记录本,每次记录他错了哪些字,又自己花费了多少时间去改正过来,有没有反复错的现象发生。
篇4:如何进行数学应用题教学设计
1.培养学生认真仔细地审题
弄明白题意,认真审题是准确解答应用题的先决条件。因此,在教学中可先让学认真审题、读题。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根据解题要求读出题中直接条件和间接条件,构建起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确定数量关系。审题时还要多多地进行换说法,力求把每一说法的蕴含的运算意义都弄得一清二楚,明明白白,这样不仅能把题目审透彻,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为学生打开丰富的解题思路,使学生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灵活解题。
2.寻找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是指题目中已知条件、未知条件和问题之间,以及它们各自内部之间的相互关系,简单地说,数量关系就是题目中的相等关系。找数量关系就是用“相等”关系来表述题目。有的题目数量关系复杂,需要对已知条件 和问题进行全面仔细的分析研究才能找出。只有找出正确无误的数量关系,才能称得上真正理解了题意,才能正确解决应用题。.
3.教学生分析应用题常用的方法
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往往习惯于模仿例题的解答方法。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推理方法,帮助学生明确解题思路。常用分析应用题的方法有分析法和综合法,所谓分析法,就是从应用题中欲求的问题出发进行分析,考虑为了解题需要哪些条件,而这些条件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直到未知条件都能在题目中找到为止。
篇5:如何进行数学应用题教学设计
做好应用题的启蒙教学
简单应用题教学,其实从教10以内的加减法就已经开始。学生在入学之初,对汉字还不认识,因此不会出现文字叙述的应用题,对于“应用题”、“已知条件”及“问题”也难以理解,主要是与加减法的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对每一种运算的意义进行理解,即通过具体事物或直观教具让学生了解运算的意义与应用,并将直观的动作及语言有意识地联系起来,初步建立数量关系的概念。
此外,在解答简单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要把分析数量关系作为教学重点,不能交给学生一些死办法及解法公式,不然,会使学生养成死记硬套的习惯。为了给学生打好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让学生逐步能把应用题里的生活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可适当做一些文字题的练习。如:把5和3合并起来是多少?3个4是多少?把12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借用学生熟悉的实物或图片演示,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来叙述应用题,使学生认识到教师演示及叙述的事物都是常常在他们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并且也让学生对加减法的意义与应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此阶段,不能对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只要求学生会动手操作,可根据教师的引导复述题里告诉了什么,问的是什么,然后对算法加以选择,写出算式,口述答案即可。在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时,逐步向半文半图的应用题过渡,可训练学生看着题根据教师的.引导回答:题里说了什么?先告诉了什么?又告诉了什么?问的是什么?然后通过教师的帮助对应用题进行复述。在此基础上,再出现完全文字叙述的应用题,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已知条件”、“问题”及“应用题”等术语了。之后再教学生如何了解应用题的结构,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及解题步骤与方法。让学生对解答简单应用题的步骤进行了解非常重要。在教学之初就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养成有步骤地分析及解答应用题的良好习惯。
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不仅要求应用题的选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还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教学中,要让应用题的情节具有现实性,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除应用题本身的内容要联系实际外,还要扩大联系实际的范围,如在百分数应用题中增加利息的计算,以及一些保险、纳税等内容,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三(1)班今天要进行植树活动,要求分两组进行植树,即男生、女生各一组,老师准备了40棵树苗,你认为怎样分较合理?学生提出两种意见:一是平均分,即男、女生分到同样多的树苗;二是按人数多少分,即人多分到的树苗多,人少分到的树苗少。通过讨论、争议取得共识:按人数分较合理。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男、女生各分到多少棵树苗?当然,题中还缺少男、女生人数的条件,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感到面临的问题的确是他们自己的问题,从而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心向,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如,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学校养了12只白兔,7只黑兔,白兔比黑兔多几只?”时,让学生先摆出12只“白兔”,7只“黑兔”,使“白兔”和“黑兔”一一对应。然后引导学生说出白兔跟黑兔相比;白兔多,黑兔少;白兔可以分成哪两部分,理解从 12只白兔中去掉和黑兔只数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部分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只数,所以要用减法计算。通过这样的操作和分析,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关于这种应用题中较大数与较小数的数量关系的表象,理解为什么用减法计算,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篇6:如何进行数学应用题教学设计
一、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应用的难易不仅取决于数据的多少,往往是由应用题的情节部分和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程度所定。同时题目中的叙述是书面语言,对小学生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的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理解题意,即审题。审题就要读题,读题必须认真、仔细,通过边读边想掌握题中讲的是什么事情,经过怎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应用题的条件。结果怎样,则是所讲的问题。要想弄清楚题中给定的条件是什么,要求问题是什么?不仅要边读边想,在必要情况下还要借助简单的实物图或线段图来辅助理解,这样能把题目里难以理解的内容或抽象的概念简单化,具体化,把抽象的东西摆在眼前,便于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其题意。
例如,小学三年级课本中有这样一道题:鸡有24只,鸭的只数是鸡的2倍,欢鸡和鸭一共有多少只?题中哪些数据与问题有直接联系,哪些没有直接联系,如果在边读边想基础上再加简单的线段图帮助分析,学生就更容易知道条件是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了,否则对于抽象概念能力较差的部分学生就难以理解了。实践证明,学生不会解答某一应用题,往往就是对该题的题意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彻。一旦了解题意,其数量关系也将明了。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理解题意就等于解答应用题中完成一半的任务。
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步骤。
学虽然概括解题步骤是在学习了复合应用题时才进行的,但在开始应用题教学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按正确的解题步骤解答应用题,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特别是检查验算和写好答案的习惯。
一道题做得对不对,学生要能自我评价,对的强化,不对的反馈纠正,这实际上是一个推理论证的过程。完成列式计算只解决了“怎样解答”的问题,而推理论证是解决“为什么这样解答”的问题。然而很多小学生不善于从已知量向未知量转化,有时又受生活经验的制约无法检验明显的错误,因此,一要教给学生验算的方法,如:联系实际法、问题条件转化法等;还可以先由师生共同完成,然后过渡到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最后发展成学生独立完成。
在教学中还经常遇到学生不重视写答案,只写“是多少”就算完了的现象。答案实际上是很重要的,是一件事情的结束。我们做事强调有好的开端,也得有好的结束,那才是一件完整的事,我们做题就同做工作一样,应该有完美的结束。因此,不仅要使学生重视写答案,还要使学生学会写答案。
篇7:如何进行新的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新的教学设计
细节影响效率,细节决定成败。我们提倡细读文本,同时也提倡细设教学。教学设计的细节很多,这里只对设计视野、导语、问题、拓展、作业、板书等作一点探讨,希望能起到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1、设计视角要体现一个“广”字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尤其阅读教学设计,正如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说的,摸不着头脑,找不到视角,有些迷茫。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我想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拓宽教学设计视野,综合考虑读者、作者、编者、教者、学生“五个视角”,就能抓准细节,优化设计,增强实效。
怎样才能准确、深层次定位主题(“神”与“意义焦点”)?一定要在“法”“形”与“意义节点”“意义触点”中寻找,换言之,既要在内容结构中整体体悟,也要在词句等细节之处推敲。
2、设计导语要追求一个“新”字
导语是一节课的“开山斧”。一则好的导语可使学生的情趣油然而生,从而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学习课文。导语设计的总要求是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很多名师在课堂教学的开始,总会流露和表达出某种情调和趣味,无疑会大大增强课堂教学的现场效应。比如:有的讲一段“闲话”,有的说一段故事,有的设一处情境,还有的显一种姿势等等。导语设计一般有“四法”“五式”。“四法”:即以中心命题的课文,适宜“开门见山,直接释题”(如《五彩池》);那些节选的文章,则需要“交代出处,简介作者”(如《草船借箭》);成语故事、童话、寓言一类的课文,可以在导言中“提示中心,说明道理”(如童话《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寓言《滥竽充数》);古诗一类,可以在导言中介绍诗歌的有关文学常识(如《绝句》)。“五式”:即谈话式、复习式、悬念式、提问式、渲染式等。导语设计无论采用什么方式方法,都应该鲜明而有启发性,简洁而富有艺术性。
3、设计问题要讲究一个“巧”字
陶行知先生有这样一首诗《每事问》:“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这首诗充分肯定了提问的价值。要使学生“巧”提问,教师必须首先“巧”设问。
如何做到“巧”设问题?一是要以能激发师生互动与共鸣为原则设计提问;二是要以紧扣教学重点为基点精选关键提问;三是要以课堂教学需要为根据把握提问时机;四是要以拓展学生思维为目的预留想象空间。同时还要注重在问中求新、诱发想象、引发争论,采取正向设问、反向设问、侧向设问和多向设问等多种设问方式。4、设计情境要强调一个“活”字
营造教学情境是实施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的有效平台和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什么样的教学情境,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事先做好规划和预设。
小学低年级重要的是识字教学,重点应放在掌握识字方法、提高识字能力上。老师首先把所有生字置于一个大语境中(生字王国),然后采用注音读、指读、变化顺序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熟练认识生字,用自己习惯的方法记忆生字。
设计情境,包括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思维火花的思维情境、引导学生在参与中学习的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现代学习的平台的媒体情境和再现现实生活情境等等。情境设计要注重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体现灵活性、启发性和互动性。
5、设计作业要贯穿一个“趣”字
作业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一环。作业设计得好,既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好的作业设计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具有针对性和趣味性。小学生的行为方式受情绪影响很大,对感兴趣的事情会做得更有劲。兴趣性的作业设计正是迎合了小学生的这种心理。本案例中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作业,就能使学生乐于作业,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趣味性作业的设计包括预习作业、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和自主作业等多个方面,可以采用阅读性作业、图画制作性作业、观察性作业和调查性作业等多种形式。无论设计什么内容、什么形式的作业,都应有利于精讲精练,做到轻负高效;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做到喜闻乐见;有利于放飞学生思维,引领学生进行语文实践。
6、设计板书要注重一个“精”字
语文教学的板书,就是运用简洁、明确、醒目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在黑板上提纲挈领地再现语文教学的内容。板书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直观教学手段,既便于教师处理教材、组织教学,又利于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笔记能力。精美的板书,还能给学生以美感,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无论现代教学手段多么先进,都不能代替教师的板书特别是语文教师的板书。对语文教学板书设计的基本要求是“精”,具体表现为概括的准确性、计划的精密性、思路的条理性、内容的启发性、形式的生动性和书写的示范性。
总之,新理念呼唤新课程,新课程呼唤新课堂,新课堂唤新设计。新课堂的设计是一个无穷的研究创新领域,本专题只涉及了教学设计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等基本问题,还有诸多设计的细节问题、操作问题等待大家去探索创新
MSN(中国大学网)
篇8: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
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
案例教学是思想品德课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它在激发学习兴趣、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熏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民事权利知多少》一课是八年级上册人民版教材的内容,在对这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主要采用了案例教学法。
一、运用案例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出示了这样一个案例:农民赵某买了一台农用三轮车,将其租给邻居老李使用,每年收取租金20xx元。不料老李私自将车卖掉,谎称车被偷走,为此两人争吵不休。针对此案例提出两个问题供学生讨论:
(1)你如何看待老李的这种行为?
(2)如果你是老赵,你该怎么做?通过讨论得出:老李不具备这辆车的所有权,不能擅自将车卖掉。从而导出要讲授的第一个大问
题——我们享有财产权。
二、运用案例讲授新课
法律常识部分的知识抽象、枯燥,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如果在教学中,多补充些有情节、有悬念、有血有肉、有名有姓、能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案例,往往能吸引学生,变枯燥为生动,变空洞为具体,变抽象为形象。
首先,为了讲清财产所有权的含义,我充分利用教材的案例《被扣押的自行车》进行详细的分析:
(1)你如何评价看车大爷的言行?
(2)看车大爷为什么不能扣押顾然的自行车?
(3)如果你是顾然,你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分析,学生对什么是财产所有权就能轻松地理解和掌握。
其次,为了讲清肖像权的含义,我充分利用教材的.案例《我什么时候拍广告了?》进行分析:
(1)结合案例说说厂家和广告制作商侵犯了王瑶瑶的什么权利,为什么?
(2)这种做法给瑶瑶带来了什么影响?
(3)你认为瑶瑶的父亲该怎样替女儿维权?通过分析,学生对什么是肖像权以及侵犯肖像权必须具备的条件有了清晰的认识。
三、运用案例巩固新知
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出示案例:某市某饮料厂举行展销会,与电视台商定对展销会进行现场录像,制成40秒的广告,每周播放两次,持续两个月,厂家付电视台人民币1万元。厂家还与市第一小学约定,由学校组织40名小学生在展销会上吹小号奏乐,届时有电视台在现场录像,并根据摄像制作广告。厂家给学校支付3000元的报酬费。展销会如期举行,电视台和学校各自履行了与厂家的约定。(40名小学生及其家长均不知此事)通过此案例加深学生对公民肖像权的理解及应用。
整个教学环节,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乏味的陈述,通过案例情节的逐步展开、内容的循序渐进,在期待和思考中,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清晰的认识,使知识得到了落实,能力得到了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了熏陶。
篇9:初中生如何进行自我评价教学设计
初中生如何进行自我评价教学设计
【辅导理念】:
初中生自我评价仍存在模糊性,高涨的自我意识使他们对外界的评价很敏感,处于自我认同危机之中。本次辅导主要是通过活动、问答、讨论等方式,在和同学的比较中,加深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因为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是认识自己的重要依据之一,把别人的态度和评价当作一面镜子,不管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你都可以通过分析和综合他人的评价,逐步建立起相对成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
【辅导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了解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勇敢地面对现实和未来的挑战;
2.通过活动,让学生发现自我,学会正确地评价自我,增强独立自主性和自我调控水平,不断趋向自我完善;
3.培养学生既能勇于接受他人否定的勇气和胸襟,又能坦然面对和笑纳自己,更好地促进人格发展。
【辅导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按学生数量准备“实话实说”卡片和“自画像”纸张;
3.布置教室,将椅子围成圈放,每把椅子背后贴一张写了某种外形特点和性格特点的纸条,纸的背面写上符合这些特点的学生姓名;
4.水彩笔。
【辅导过程】:
一、故事展示
1.播放录像:
一天小明和小天走在回家的路上,他们俩谈起今天的期中考试,小明一脸的灿烂,喜形于色地告诉小天:“嗨,今儿个真开心,数学考试嘛,小菜一碟,不是121,也是120分哦!唉,小天,你怎么不说话呢?”“我觉得自己比较笨,对数学不敏感,没戏呀,这次肯定又考砸了。”
第二天,数学成绩出来了,小明和小天又走在回家的路上,小明不以为然地说:“这次数学考砸了纯属意外,你小子完全是碰运气才考得这么好,本来你和我哪是一个水平呀!”小天还是一脸茫然地说:“我肯定不是你的对手,这次考试真是上帝走眼,把幸运给了我。”“是呀,下次我肯定全班第一,你走着瞧吧!”
2.教师提问:
(1)看了刚才两位同学的表演,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对小明和小天有什么看法?请同学各抒己见。
(2)在全面评价自己的问题上要注意两种错误的方法:一种是只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不足,这样会导致怎样的结果?另一种是只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看不到自己的优点长处,这样又会导致怎样的结果?
3.教师小结学生发言,引导:同学们一定要学会正确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那么你们想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吗?
二、活动:找位置
1.每把椅子的后面都贴有一张纸条,每张纸条上面都写着某一位同学的特点,比如:快乐不斤斤计较的人,内向而又敏感的人,喜欢流行音乐的人,崇拜周杰伦的人……
2.请同学们找准位置坐下,如果没有适合自己特点的位置,也可以坐在没贴纸条的座位上,当然还可以请同学帮着自己找位置。
3.同学们摘下椅子背后的纸条,看看纸条背面的名字是不是自己,如果是自己,就请站起来,念出纸条上的内容。
4.教师小结:在找位置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一起思考,怎样才能尽快找到自己的位置,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地了解自己的特点,如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能够找到自己位置的同学,说明对自己有了一定认识和了解,找错自己位置的人,看来对自己的了解还不够哦。下面我们接着猜猜“我是谁?” (1)(2)文章来源:unjs.com
个人本站内容,请务必保留上面文章来源信息!任何媒体未经许可不得任意转载!
三、猜猜“我是谁”,比一比,看谁猜得最准确
1.播放几位同学事先录好的磁带,磁带内容是自己外貌形象、性格特点、学习成绩、平时在校表现以及平时兴趣爱好等等。
2.听完一段录音后,请同学们参与猜一猜“我是谁”活动,到底我是谁呢?根据这段录音的内容、描写、自我评价、看看谁最先判断出“我是谁”。统计哪一段录音描写能让同学准确猜出“我是谁”猜出的.同学有多少,将统计数字写在黑板上。
3.教师小结:
通过猜一猜“我是谁”活动,我们可以判断出谁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更为准确。大多数同学都能猜出是“谁”的那位同学显然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比较客观、全面和准确,能得到同学们的认可。而少数同学,甚至没有一个同学能猜出“我是谁”,这些同学还有待于对自己作进一步的认识和评价。
四、活动:实话实说
1.找伙伴,两个同学一组,彼此为对方找优点和缺点,并将找出的优缺点填写在卡片上,也可请其他同学帮助找。在留言处,可以写上你的建议、认识,或想对该同学说的一句话、赠言等(在活动时,播放轻音乐,让学生在悠扬的音乐声中,默默地、真诚地、客观地评价同学,写出当面不敢说或不好意思说的话)
2.写完后,每位同学根据卡片上的姓名将手中的卡片交给该同学,所有拿到自己卡片的同学都会迫不及待地看卡片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看看同学眼中的自己,时而皱眉,时而点头,时而大笑,人人都在体验着自己的感受。
3.分享看完留言后的感受,请同学们说说心里话,说说自己以前没发现的优点和缺点,客观全面地评价自己。
4.教师小结:在同学们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综合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如家长、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不管是消极还是积极的,都会引起新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也会巩固和动摇已有的自我意识。我们正是在现有自我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他人的评价,逐步建立起相对成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
五、活动:自画像
为强化学生的自我认识,促进自我,正确评价自我,老师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纸,学生用水彩笔来画自己。画像可以有标题,可以无标题,标题可以自拟,如“中学生活的我”、“我的梦”等。每个人都可以用任何形式来画自己,抽象的、形象的、写实的均可以,只要能反映自己都行,它使学生发现隐藏在潜意识下的自我,不知不觉中对自己作评价和内省。画完后可将自画象挂在黑板上,让同学们不加评论地相互欣赏,最后由各位“小画家”对自己的作品加以解释,从而进一步地展示自我评价。
六、总结本次辅导
1.学生交流分享本次辅导活动的感受。
2.教师总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对自己也许会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每个人身上总有一些积极的东西,也有一些消极东西,虽然这其中有先天因素,但积极与消极比例的大小,我们都可以改变。每个人都有着很大的可塑性,特别是同学们的可塑性更强,当我们能正确全面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时,就可以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克服自身的不足。
3.出示成长絮语,全班分享。
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控制它的宽度;
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
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
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
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利用今天;
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
1 2
文章来源:unjs.com个人转载本站内容,请务必保留上面文章来源信息!任何媒体未经许可不得任意转载!
篇10:谈如何进行体育教学设计论文
谈如何进行体育教学设计论文
[摘要] 新课程标准下提出了体育教学设计的要求,这就是从教案走向教学设计的开始,文章论述了体育教学设计所包括的诸要素的设计方法及建议。
[关键词] 体育 教学设计 转变
体育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优化教学,它应用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与体育教学为基础对课堂进行预设。那么,如何设计体育教学设计,体育教学设计些什么呢?
一、教学方法的编写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需要,体育教学策略的设计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方式上,要改变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发挥主体作用,教师鼓励学生大胆体验、合作探究,发挥主动创造能力。教学呈现方式上,不光是先示范再让学生模仿学习,而是可以改变程序,先让学生尝试练习再在教师的指导下体验规范动作,主要是让学生感悟与体验,更多的让学生间接学到知识技能。在师生互动方式上,学生与教师的相互交流非常重要,而不是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单项传递,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在教学与的相互交流中共同发展。
二、教学目标的编写
传统的体育教学在这一目标的引导下,把体育课堂教学与竞技训练划上等号,加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也过于单一,没有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较少地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与个性的发展,从而使学生对体育的情感体验降低,学生缺少科学健康方法的指导,创新精神被抹杀。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新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学设计在目标的范围更加宽泛,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更加适合于学生综合发展的要求。如“图一”所示,五个领域的教学目标中,有操作领域的目标,有认知领域的目标,还有心理品质方面的目标。当然,教学目标确定之后,下一步就是要考虑教学目标如何进一步细化。目标细化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可操作性,并且对目标细化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目标达成后有明显的特征,可以测量出目标达结果。目标的细化包括三个要素,一是行为,即学生做什么、怎么做,二是条件,即在什么情况下达成目标,三是标准,即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也就是结果。最后是对教学目标进行评价,即对学习效果的评价,目标达成率高教学质量就高,如果教学目标制定与教学结果不相符,则要对教学目标重新制定或者重新调整教学过程。只有预先制定教学目标,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学习,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条件强化预期的行为,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教学过程的编写
教学过程是课堂的核心,也是教学设计的主要部分,在这一部分中,集中体现了教师教学思想、方法、策略和技术。教学过程的设计实际上是表现的教学的流程,按顺序按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教学过程设计中有课堂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展现教师如何 组织学生按预设的教学步骤、教学内容、能采取什么教学方法来达到高效教学的教学设计方案。
四、教学内容的编写
新课程标准中对教学内容的“放手”给体育教师们的教学敞开了空间,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分析不能仅限于教科书中内容的重、难点,还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如场地器材、学生的实际体育基础等对学习内容重新组合、建,场地器材是上好体育课的基本条件,大场地则设计大场地的教学,小场地刚有小场地的方法,器材的多寡也决定上课练习密度、强度等方面。学生的实际情况一般包括学生的体育基础与经验,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爱好、对体育知识的需求等,从终身体育终极目标出发,既要传承传统的体育内容,也要引入新兴项目,做到继承与发展相合,注重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健身性、综合性,结合体育课程各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学生的身心特点、各内容之间的联系、教学实际条件、师资力量,教学时数诸方面的因素,选择合适的、有价值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好学习的各个活动环节。
五、教学评价的编写
体育设计中的教学评价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一般情况下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调整也要依据教学评价结果。不要忘记,在教学中,教学评价应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根据教学评价对后来的学习作相应的调整与变通。体育教学效果的评价,不是仅仅看学生已经具备了什么样的能力,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步了多少,也即能力的变化程度。所以,教学评价的对象应该是学生进步的幅度、快慢,而不是学生的能力水平。
六、教学载体的编写
体育教学媒体是体育教学的硬件设施,用来辅助于体育教学,体育教学设计中的教学媒体含义非常广泛,除了基本的体育场地、器材以外,还包括计算机、录音机、摄像机等音响设备,也包括粉笔、黑板、体育服装、甚至语言、文字等媒体。在体育教学设计中选择教学媒体时,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做到最合理的搭配,做好最到位的辅助体育教学。媒体的利用要简单易操作、不耽误学生的学习时间。要强调一点的是,在利用媒体教学时不要本末倒置,特别是在公开课不要哗众取宠,而影响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一基本原则。
七、教学情境的编写
情境教学已经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的软件手段之一,被教师们普遍使用,情境教学法是根据教学内容,再根据对运动技能的价值判断,利用一定的背景为载体,创设出接近真实事件的学习环境,将学生的学习融入其中,“以玩中学”为主,让学生在轻松的游戏中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可以把呼啦圈与跳远结合起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创设出“小青蛙找妈妈”这一情景,让学生沉浸在童话般的环境中完成练习。
篇11: 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一、为什么要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学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他可能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
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呈现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它是我们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否具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是区别作为技术人员的经验型教师与作为研究人员的学者型教师的主要指标之一。
二、“教学反思”思什么?
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如何学;别人如何教、如何学;如何在教中学、学中教的问题。教师要反思的内容很多,但以下几方面是反思的重点。
反思成功得意之处。如教学中引起师生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上一些精彩的师生对答、学生争论等;教学思想方法和教学原则运用的体会; 教法改革和临时应变的教学措施;感受最深的教材改进和创造性的处理。这些可供以后教学时参考,有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的功效。 反思失误之处。侧重审视自己课堂教学的失误之处,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如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等等。对他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出深刻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教学时的借鉴,同时找到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和教学新思路,写出改进的策略和“二度设计”的新方案。 反思学生见解。学生的一些独特见解犹如智慧的火花,不仅能启发同伴,对教师的教学也有开拓思维的良好作用。如课堂上学生的独特见解、学生的精彩回答、学生的创新思维等都源于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源于学生对世界的独特感受,是十分丰富的可贵的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可利用的宝贵教学资料。
反思学生的问题和建议。学生在学习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也必然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是个别的,有些是普遍的,也有些是教师意想不到的,还有一些是富有创新性的。可能有的问题一时难以解答,教师就应及时记录下来这些问题,并及时反思,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对症下药。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教学思维和教学经验,另一方面也能促进自身教科研水平的提高。同时,还关注了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和体现了教学民主意识。还有对于学生的教学建议也应该做必要的记录和反思。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只有在教学工作中多多反思,总结发扬教学的成功经验,改正弥补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三、怎样进行“教学反思”?
(一)选准反思对象
“教学反思”的主要对象有:回顾反思、记录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和理念;观摩反思同事的教学行为和理念,参与集体交流研讨,诊断自己或同事的教学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分析反思公开发表的课堂实录(课例)意图、理念,对比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发现别人成果的可资借鉴之处。
(二)熟悉反思过程
反思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也有人以经验学习理论为基础,将教师反思分为以下四个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在此过程中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
(三)明确反思方式
1、内省式反思,即通过自我反省的方式来进行反思,可通过反思日记、课后备课、成长自传等方式完成。
2、学习式反思,即通过理论学习或通过与理论对照进行反思。
3、交流式反思,即通过与他人交流来进行反思,可用观察交流、学生反馈、专家会诊和微格教学等方法。观摩交流,即教师之间相互观摩,根据交流观摩的实际情景,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反馈,即教师通过从学生那里了解到的自己教学效果情况,分析提出改进措施,使之达到学生期望的效果。专家会诊,即专业研究人员、学校领导、同行教师定期对教师教学行为会诊,从中发现教师教学工作中的不足,并通过共同研究来解决问题。微格教学,即以少数学生、教师或专家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并把教学过程制成录像,课后反复观看交流,积极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4、研究式反思,即通过教学研究来进行反思。以研究的态度从事教学、以研究的视角反思教学、以反思的成果改进教学。
(四)掌握反思方法
1、自我提问法
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提高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如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在计划时间内回答完问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出现理解分歧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调整教学计划,怎样的策略与措施更有效”,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自我提问:“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
2、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如“合作讨论”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理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种“形式化”的讨论。“如何使讨论有序又有效地展开”即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问题确定以后,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一问题广泛地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制定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行动方案,展开研究活动,并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对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调整,最后撰写出研究报告。这样,通过一系列的行动研究,不断反思,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必将有很大的提高。
3、教学诊断法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教师不妨从教学问题的研究入手,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省法或小组“头脑风暴”法,收集各种教学“病历”,然后归类分析,找出典型“病历”,对“病理”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4、交流对话法
教师间充分的对话交流,无论对群体的发展还是对个体的成长都是十分有益的。如在集体备课时,教师可以向同事提出自己在教材解读、教材处理、教学策略、学生学习等方面遇
到的疑点与困惑,请大家帮助分析、诊断、反思,并集思广益提出解决办法。这样合作反思、联合攻关,可达到相互启发、资源共享、共同成长的目的。
5、案例研究法
在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当前教学的大背景,在此基础上,通过阅读、课堂观察、调查和访谈等形式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然后对案例做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教师既可以对课堂教学行为作出技术分析,也可以围绕案例中体现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进行研讨,还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学理论问题进行阐释。如发表于《中小学管理》第1期上的《一次失败的集体备课》案例分析,就是一个用案例分析法对一次集体备课行为的失败原因与启示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反思解读的典型案例。
6、观摩分析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多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并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在观摩中,教师应分析其他教师是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他们为什么这样组织课堂教学;我上这一课时,是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我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与他们相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从他们的教学中我受到了哪些启发;如果我以后教这一课时,会如何处理??通过这样的反思分析,从他人的教学中得到启发、得到提高。如前不久我观摩一位实习教师《我的读书生活》一课,遇到这样一个情况:教学完成后,教师请学生谈谈阅读的体会,学生们纷纷发言:“我喜欢读书,因为我觉得读书有无穷的乐趣。”“我用一句名言概括我的阅读体会:‘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读书虽然很苦很累,但为了将来的生存和发展,又必须下苦功夫读书。”“我觉得读书苦中有乐。”正在兴头上,班上一位后进生霍地站起来大声说:“读书苦,读书累,读书还要交学费。”引得全班哄堂大笑,部分同学还点头表示赞同,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实习老师慌了神,不知怎样应付,只好微笑着以一句“这就是你的体会?”草草收兵。可不能小看这个小插曲。因为它可以检验出老师是否具有教学机智,又关系到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还关系到老师是否对学生成长坚持了正面引导。这就是一个很有反思研讨价值的失败案例。
7、总结记录法
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细细想想:这节课呈现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安排是否合理,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学生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是否得到了富有成效的训练,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写生学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其成败得失的原因何在,还有什么困惑?等等。把这些想清楚,作为总结,然后记录下来,这样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经过长期积累,我们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
(五)养成反思习惯
教师的成长过程也就是不断反思、重构自己对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基本看法的过程。让教师真正意识到并切身体验到反思对其专业发展的作用,对于督促教师自觉进行反思、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自身也应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培养持之以恒的精神、创造良好的反思氛围,养成自觉反思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反思只是课后才做的事吗?
其实不然,教学反思应贯穿于教师的整个教学生涯,而不是某一个阶段的特殊任务。“教学反思”不单单是教学经验、教训的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就一节课而言,教学反思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而不应该只是课后才做的事。课前反思可以明确目标,加强自觉实践;课中反思可以调控教学,提高教学效益;课后反思可以使教学经验理论化,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一句话,时时是反思之时,处处是反思之地。
五、如何写好“教学反思”?
(一)从文体结构上,我们建议把“教学反思”看成“一事一议”的实用性论文。其写作结构概括为“教学实例―得失(成败)分析―理性思考”,第一、二部分是“反”,第三部分是重点,应该详写,尽量写出深刻的切实可行的方案策略。
一般来说,首先叙述具体的教学活动(应该简略些),接着分析在这一活动中自己的成败得失之处,最后针对成败得失,结合新课程、新理念谈对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二)从写作内容上看,大致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选择话题来写“教学反思”:
1、写成功之处 如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有意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把他们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2、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刨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时的参照物。
3、写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地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事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写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5、写“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本节课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即使到位。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总而言之,写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将“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篇12: 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成长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无论前者还是后者,我们都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反思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否具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是区别作为技术人员的经验型教师与作为研究人员的学者型教师的主要指标之一。
怎样进行教学反思?何时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应贯穿于整个教学生涯,而不是某一阶段的特殊任务。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就一节课而言,教学反思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而不应只是课后才做。
一、课前反思,明确目标,加强自觉实践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所有的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道了什么。”这说明我们如何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上进行学习。因此教师在新课教学前,必须充分地了解关注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才能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这种反思就是要找到新旧知识的切人点,使教学在可预见性的前提下向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向发展。
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做教学前的反思。其实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教学实践表明,经过课前反思后的教学设计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达到了较好的效果。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
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课中反思,调控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尤其是进入新课程以后,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越来越具有挑战性,常常会有意外的场面突现。这就需要教师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引导他们走上自主探究的道路。
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困惑;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适时地调整、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课后反思,变过程终结为教学生成
教学后的反思是目前最广泛的反思形式,我们平时所说的反思,通常指的就是课后反思。随着教学过程的终结,教师淡出了课堂教学,学生得到了成长和发展。但教师发展并没有终结,而是由课内走向课外,学生是发展的,教师也应是发展的。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及时记下其中的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课后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其解决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
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教学后的反思使教学经验理论化。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一提高一再反思一再提高”的过程,教师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一个人或许工作20年,如果没有反思,也只是一年经验的20次重复。”没有反思,就没有觉醒;没有反思,也就没有飞跃。“反思”是思想者的灵魂,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老师既是探索者,也是思想者,只有不断地思考,才有进一步的探索和成功。那 些喜欢反思,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自己教学效果的教师,也会成为高人一筹的教师。
篇13: 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教学反思是教师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活动。如何进行教学反思?我有如下浅见。
1、教育观念的反思。一节课下来后,教师要从根本上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否体现了课改的要求,是否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教师要对自己在教学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教育观、课程观、学生观、评价观进行反思。只有这样教师的反思才能促使自身观念不断更新、不断发展。
2、教学任务的反思。这节课我想教什么?我教了什么?想教什么是指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我教了什么,则为一节课完成的教学任务。任务是否全部完成,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较好的突破。每节课后,教师都要反思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完成任务,是什么原因?重点没突出、难点没突破又是什么原因?如果这节课任务完成的好,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你又有什么收获?
3、教学能力的反思。教学能力的反思是指对自己教学功底的充实、教学经验的升华和教学习惯的革新。一名教师应当在具备教学基本功力的基础上追求专长突出。教师要对自己的能与不能有理智的认识。让自己在实际工作中扬长避短,形成适合自己情况的教学模式。这节课你是否运用了新的教法?是否把握住知识的停靠点,解决了“学会”问题?是否把握住情感激发点,解决了“乐学”问题?是否把握住思维展开点,解决了“会学”问题?是否把握住能力的生长点,解决了“精学”的问题?
4、学生学习行为的反思。教学任务完成的怎样,不仅看教师教完了没有,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学到了多少。教师所教的内容如果学生都掌握了才可以说教学任务完成了。这就要反思学生学得怎样。因为只有学生方法对头,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真正完成。那么,这节课是否你讲得精彩极了而学生听得糟糕透了?你是否只关注了自己的教法而忽视了主体?如果教师能让学生乐意地参与学习,那么,他们不仅能学到知识和技能同时相应的情感态度也可以得到升华。反之,学生往往只学到了知识和技能,相应的情感态度是不会得到提升的。因此,课后征求学生意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反思尤为重要。
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是教师对自我教学的重新构建。通过反思发现自身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寻求解决的办法和策略,再监测实施策略的效果,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认识自己、了解学生,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篇14: 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做教师的都有一个美好的心愿,那就是都想使自己的教学质量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可是事实如何呢?有的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真正是高质量的教学难寻难觅,甚至是教了一辈子书,却忍受了一辈子的痛苦,既享受不到成功的愉悦,又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其实这是很不幸的事情。
提高教学质量,就那么难吗?我们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一些认真地反思,也许会有助于我们的教学。
要想探讨教学质量问题,首先必须要明确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很多,比如先天素质、家庭影响、社会环境、办学条件等等,但是最基本的、教师可以观察到的、教师可以改变的因素主要有――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教学水平这三个方面。虽然只是三个方面,但是却涉及到我们教学的整个过程。对这几个方面我们该怎样去反思呢?
本人将从今天开始为战斗在第一线的教师们提出一些具体的参考意见,希望老师们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一、如何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行反思
学生学习主动性是在所有提高教学质量的因素中占据最重要位置的一个因素,如果离开了这一点,其他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在反思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去思考去观察:
1、每讲一篇课文之前,学生是否已经主动预习并能够从中找到问题了?对这些问题是否已经在思考了?
2、每当下课以后,学生是否围在你身边问这问那,使你离不开教室?并且学生都是在争先恐后地企盼着你的解答?
3、你与学生在一起相处的时候,学生有没有用一些难题来考考你?在这种情况下,你是怎样做的?
4、每当课堂教学进入讨论阶段后,学生有没有争先恐后发言的现象?并且是努力的在为自己的观点寻找依据?
5、每次布置作业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是否能够及时把作业交齐?作业完成的认真程度又是怎样的?
6、作业批改后,学生有没有与你发生过争辩?有没有为自己的错误而进行观点的阐述?
7、在课余时间或自习的时候,有没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在研究你这个学科?
8、学生在每次考试后,是不是在对自己的错误进行思考?还是仅仅满足于修改答案?
9、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疑难问题是否经过了深思熟虑后,才去请教老师?还是遇到问题不经思考就匆忙地向老师发问?
10、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仅仅局限于教材上的问题?有没有拓展自己的学习领域?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可以经过教师本身的观察与思考得到答案的。如果你在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中超过半数以上的问题都是否定的答案,那么就说明你的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就需要从学生兴趣的培养、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积极性的调动等几个方面查找自己的原因了。
二、如何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反思
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是教学质量得以提高的基础,也是学习主动性的升华,如果你没有注意学生学习能力培养,那么教师无论怎样努力,也是难以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对这方面应该怎样去反思呢?
1、在课堂讨论的教学环节中,针对某一个问题,你采取的是怎样的指导思路?是不是二名以上的学生回答不出来的时候,教师就急于把答案说出来了?
2、有没有具体措施来引导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深入思考?学生的回答教师不满意的时候你是怎样做的?是继续把问题进一步分解,还是转换了话题?
3、学生在对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中,教师是积极地旁观还是时常打断学生的回答?
4、在教学过程中,你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了吗?尤其是在布置背诵的任务时你是否告诉了他们怎样去背诵?
5、每一个教学阶段完成后,你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了吗?有没有做过把学过的内容进行梳理后整理在一起?
6、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时,是自己首先进行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还是先从教师那里得到指点后再去完成任务?
7、每次讲解习题时教师是否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理解后再去继续进行下一步的`分析?
8、在课堂上,教师能否创造出使学生与教师展开争论的契机?能否创造出使学生在课堂的讨论阶段展开相互争辩的教学情境?
9、讨论问题时,学生时常会存在不同意见的现象,教学过程中,你是怎样做的?是草草结束讨论,还是给以深入引导,尤其是在时间不够用的情况下,是否教师直接给出了答案?
10、每当学生课下向教师探讨问题时,教师是满怀热情地为学生指出解题思路,还是匆忙地敷衍了事?是教给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还是只告诉答案?
以上每一项内容都是紧紧围绕学生学习学习能力培养而涉及到的反思内容,在对自己是如何对学生学习能力进行培养的表现进行反思时,可以参照上面所列出的条款展开自我检查,如果有半数以上的项目都是否定的答案,那么你就要思索一下该怎样去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了。
三、如何对教师自己进行教学水平的反思
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评价,往往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其实最清楚的就应该是学生了。如果我们学会从学生的外在表现中发现自己教学水平的不足,那么你的教学一定会前进一大步的。我们在对自己的教学水平进行反思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观察。
1、在教学时,你的学生是以怎样的表情来听课的?是不是始终处于一种思考的状态?面部表情是不是有一种满足的微笑?
2、每当你提出一个问题后,是不是多数学生都会积极响应?进而展开热烈的讨论?还是处于一种沉闷的气氛中,学生不为教师的焦急所动?
3、课堂上你为学生留下的有效时间是多少?能不能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学生在积极地活动?
4、你在备课的时候,是否注意了学生的不同层次问题?是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思考题?
5、每一篇课文是否使用了不同的导入方法?在备课时是否去设计了一种堂堂有别、课课有新、篇篇有异的教学过程?
6、在讲解文章时,是否注意了利用教材中的空白,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能力,使学生享受到想象过程的神奇魅力?
7、教学过程中,是否注意到了对语言的锤炼?能不能保证每一节课都是在一种神采飞扬的精神状态下使学生受到感染?
8、是否注意到了课外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能否做到每一节课都为学生带来一些教材中所没有的新信息?
9、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做到把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并且是否做到了交融?
10、在课堂上,你对学生是表扬多,还是批评指责多?当学生回答问题比较
篇15: 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我认真反思了几年来的语文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就是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一个要点是面向全体,落实到人人;一个要点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时代的产物。在语文教育改革中,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基本理念:六十年代强调打好基础,提出“双基”;七八十年代强调能力,提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九十年代以后,素质教育的思想渐渐深入人心,既然教育要提高国民素质,语文教育就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其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一句话,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追求。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在这方面,主要应体现在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强实践性,遵循汉字、汉语自身规律上。
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既学语文,又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必须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培养。以往我们有一种失之偏颇的认识,认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要靠系统的讲授语文知识,要靠在严整体系指导下的一步一步的语文训练。我们忽略了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这一基本事实,忽略了母语教育的诸多特点。母语教育与外语教育有本质的不同。母语教育有基础,有语境,有资源,这些是母语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学习母语应有别于学习外语,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的机会;二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中渐渐习得语文学习规律,不断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还体现在遵循汉字、汉语的自身规律上。比如,利用汉字形声、象形、会意等特点识字,利用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等指导写字;再如,利用汉字感情色彩强烈的优势,重视语感的培养,加强感悟和情感体验;又如,利用汉语言文化沉淀丰厚的优势,丰富语言积累,增加文化储备。总之,语文教育要重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
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习专题的提出,到学习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多实践的机会,有更大的创造空间。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使他们的主动精神和探究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语文综合学习,看重的主要不是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不是结果,而是学生学习、探究、实践的过程,是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责任感、合作精神等等。这些既是十分重要的语文素养,又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的主导作用绝对不应该因为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一方面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辅导、诱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其重点,一是提供交互式的学习的平台,二是精心组织学习活动。提供学习的平台,也就是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语文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交流、展示的机会。精心组织学习活动,要点有:组织好自学,核心是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在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控,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总之,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建构,在这种组织、建构中,逐渐提高语文素质,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建设开放的富有活动的课程体系,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
和其他课程一样,现行的语文课程在体系上存在一些弊端。如,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分追求语文学科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训练系统,把自己孤立起来;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忽视语文实践,特别是忽视联系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把自己封闭起来;课程过于强调统一、集中,东、西、南、北、中,亿万学生同时学习同一个教学内容,使课程变得凝固、僵化,缺少弹性。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建设上,倡导要有大视野,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所谓大视野,即语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教育要有时代气息,世界胸怀,超前意识,无论从观念、内容到方法,都要符合时代的需要,成为名副其实的21世纪的语文课程。
所谓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是要克服语文课程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种种弊端,在大语文教育观的指导下,实行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的根本变革,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不仅语文教科书增加选学、选读、选做的内容,教科书给地方、学校留有补充乡土教材的空间,而且鼓励教师开发、利用取之不尽的语文教育资源。在课程实施上,既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使其更富有活力;又要使教学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探索形式多样的、与自然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形式。可以说,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已成为深化语文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语文课程内容,由于地方、学校、教师参与开发,将成为源源不断、经常更新的一泓活水;语文课程体系,由于打破了学校与社会、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壁垒,逐步做到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综合性学习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相结合,将变得开放、创新,充满活力。
篇16:如何进行词汇教学
如何进行词汇教学
词汇学习对于外语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在词汇学习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和误区,本文的.目的就是教师应如何通过有效的课堂词汇教学来帮助学生完善词汇学习,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
作 者:唐兰 作者单位:青岛滨海学院基础文科部英语教研室,山东,青岛,266555 刊 名: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20) 分类号:H3 关键词:词汇 教学 策略篇17:如何进行作文教学
好的教育是用50个办法教育一个孩子,坏的教育是用一个办法教育50个孩子。同样,好的作文教学应该拥有足够多的方法与策略,以有效应对层出不穷、各色各样的问题。而所有的策略,都应该建立在能帮助孩子作文成长的基础上。
一本语文书,共八个单元,按规定,就要进行八次入轨入格的作文教学,作为第一次教学小学中高年级语文的我来说,作文教学是我最大的拦路虎。回想小时候的我,最怕写作文,也最怕老师布置写日记。日记日记,天天要记,记多了,也只能敷衍了事。本子写了不少,可作文并不见好。为了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又为了教好学生的作文,我想:能不能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在有效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乐于写作、愿意写作、能写好作!或许,这是我的痴心妄想!也许,是初生的牛犊不怕虎,我决定一改往常的教学方法,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作文教学之路,那就是:(1)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课堂中的小练笔和语文乐园的八次正规作文训练,借这两次机会给学生充分的展示平台,绝不增设另外的作文任务;(2)腾出时间引导学生进行海量阅读,进行经典背诵积累;(3)还学生自由玩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尽情体验生活。
怎样抓好每两周一次的作文课呢?以往的作文教学通常是分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基本上是作前指导。第二课时则是学生动笔写,写完后让学生稍作修改,然后要求学生誊写上交,再就是老师马不停蹄地批阅,最后在第二次作文时做一个简单的讲评。
我觉得,这样的环节,学生真正参与了多少,又收获了多少呢?这所有的主角都是教师这“孺子牛”在运作,而学生则成了旁观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写作教学的首要任务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写作的知识,而在于唤醒他们用笔说话的愿望,鼓舞他们用笔说话的热情,激励他们用笔说话的意志。如果学生不参与,任你教师的雷声有多响,可他就是充耳不闻,那你的教育就是无效的。我认为,从作文教学的过程来看,一次完整的教学应该分为三个阶段(两个课时):第一阶段是产生作文的思想情感内容,使学生将生活中的各种经历、感受体验以产生式的思维方式显性化(即作前指导);第二阶段是作文的构思、起草,即将产生的思想情感内容通过构思计划,形成有序的作文思路,并用语言表达出来(即课堂写作);第三阶段是指导学生修改与讲评。
作文教学的两课时到底怎样划分教学任务才更好呢?
我觉得第一课时:明确本次习作目标和要求,做好审题、选材、构思上的指导。上述指导要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尽量在15分钟时间内解决,然后剩余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堂写作并完成。第二课时:习作修改和讲评。(在具体的教学指导中,无论是修改还是讲评,都要紧扣本次习作的目标和要求。)
现具体谈怎样做好作文教学的三步骤。
第一阶段:作前指导。
我很欣赏管建刚的“我从不上作前指导课”论。他认为:写作内容,不是靠“指导”出来的;“作前”的写作技巧“指导”,也可以休矣(我认为这可以在语文阅读课教学上进行);他还特别提倡写后定教论。这与前面提到的作前指导要尽量在15分钟内完成相符合。
很多老师认为:作前不指导,学生怎么写得好呢?作前指导还要特别具体呢!主要是要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等问题。如果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怕一节课就只能进行作前指导了,那学生写、当堂修改在有限的两节课里又将是无法完成的。
我觉得:作前指导越具体,学生越离不开老师。就正如你对孩子管教得越多,孩子越不能自理,因为他已经习惯了你给他的安排。很多孩子在老师的当堂指导下,能写出较好的文章,但一旦没有了老师,就感到寸步难行,难以下笔。甚至在考试时,出现写不完、只写一点点、写偏题的现象。更有的老师,怕学生写不好作文,总要在作前指导后,还念上几篇范文,这样收上来的作文,看来看去基本上雷同,无新鲜感。我不知这样的作文看上去有啥意思?如果真这样,我觉得这就是教学的失败。
记得三年前学校因缺中高年级语文教师,我第一次毛遂自荐才得以教上三年级语文。记得刚接手,除了潜心研究怎么上好阅读课外,至于作文,就没有多少心思去研究了。记得第一单元作文教学就要上了,可我不知道该怎样上作文指导课,也看了许多相关书籍和资料,可那些方法在我心中都还只是些零散的技巧,没有形成系统性的东西,无法运用娴熟。也问过许多有经验的老师,他们都说要好好的进行作前指导,这是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可我不知怎样进行作前指导,没办法,我在第一次作文指导课上,只引导孩子们读懂了作文要求――写作范围。然后提醒孩子们在这个范围内想好自己将要写什么,然后在班内交流自己将要写的内容。(交流时不要想到让孩子人人都要去说,这是一堂课里无法达到的。只要点到几个孩子开好头,而人人都高举小手想要说的时候,你就鼓励孩子将自己的心中所想写出来。)最后告诫他们写时尽量要写清楚、明白,然后让其拟定题目开始写。当时作前指导大概只花了12分钟左右,我认为很不成功,可交上来的作文却各不相同,让我大开眼界,原来孩子的能力是不可藐视的!事过两天后,我在班上大肆表扬全班孩子,包括平时语文基础不好的孩子,我都兴高采烈地在班上念他的文章中的某一句或某一段,看到他们个个脸上堆满的笑容,我知道,我的第一把火烧起来了――学生已有了写作兴趣!有了兴趣,缺少了展示的平台,我就利用教室内的星级评价表格、教室外的优秀作业展示栏让学生充分展示,孩子的好胜心被我激起了,其作用不可限量!
利用这种大同小异的方法,一年后,带着孩子们参加各种校级、区级作文比赛,均获得较好成绩。很多看过我班考卷的老师都说,尽管你班学生才进入四年级不久,可作文水平比六年级还好呢!听了这些,我认为这是我这个没有任何教学经验的老师歪打正着、教学方法得当带来的结果。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动学生的精神需求,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要唤起学生的写作冲动,首先要使学生产生好的情绪,打破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的平静状态,引起兴奋,调动潜在的需求,激发其写作的内动力,促其乐于写作。这就要求在指导时要启发学生打开思路,(不要局限于成人的眼光,用孩子感兴趣的事例来写)根据自己的作文内容自拟合适的题目,开始自由发挥,不要有太多的条条框框,禁锢学生思维,反倒不利于写作。
综前所述,作前指导应避免繁琐,注意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教会学生读懂本次习作要求,做好审题。二是尽快激起学生写作兴趣,引导学生根据习作要求想好写作材料:自己将要写什么?三是提醒学生将事情按顺序尽量写清楚,然后多给时间让学生动笔写。(如果是综合实践性较强的习作,可提前一周或几周让学生明确习作要求,放手让孩子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课上不再分析,而是以简短的话语导入,让孩子交流见闻、心得、感悟,气氛活跃了,有话可说了,就开始动笔写。)
第二阶段:学生将自己的思路形成文,动笔写习作。
我的习惯做法是:限时作文、及时鼓励
大凡人都有惰性,不是火烧眉毛的事,往往会一拖再拖,不到最后一刻钟似乎永远都做不完。学生写作文,不严格训练,也容易养成拖拖拉拉的习惯。写作心理学表明,适度的紧张可以使人集中全部心智,激发出最大潜能,达到最佳的写作状态。学生写作之前,教师应明确给他们一个时间概念,如30分钟完成习作。学生习作之时,教师千万不要喋喋不休,更不要催学生快写。在其间,教师也不应坐视不管,而是应巡视观察,发现问题要轻声进行个别辅导;对于写得好的,要进行星级奖励(只要某个词、某句话、某个段落或某个片段好都可以在习作薄上奖上一颗星,看一节课下来谁得的星多。),让学生乐于写下去,并立志越写越好。
第三阶段:习作修改和讲评。
我认为,作文教学最见成效的还是第三阶段。学生习作完成后,教师不要急于评价,而是应根据习作目标引导孩子进行自我修改习作。因为作文的真正精彩,是靠孩子自己改出来的。而孩子的作文水平也是在自我修改的过程中才真正成长起来的。教师讲的再多,改的再多,那是老师的心得、观点,可孩子仍然没有学会,作文仍不见长。故,我们应放手让孩子自己改习作。
如何教孩子自己修改习作呢?首先,引导孩子仔细研究习作要求。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习作,是否符合要求:哪些地方写得好,哪儿还需要改进。每次修改抓住“一点”,逐步提升学生的修改能力。其次,有效利用“读”。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在一字不落的“读”中就会显现出来。针对习作要求,反复阅读,用心揣摩,发现自己习作的“得意之处”,挖掘习作的“不尽人意”之处,进行修改。再则,充分利用“范文”。有的学生面对习作,会感到束手无策,这时教师要适时地为学生提供一些班上现成“范文”,让学生从范文中获取一些表达的智慧和修改的灵感,提高修改的质量。其实,还可实施多元评改的方式。如学生互改,师生共改,家长点评,网络评改等,只要能使学生感受到习作修改的乐趣,达到“文不厌改、欲罢不能”的境界,能够对学生习作起到促进作用,我们都可以尝试。
简单点说,作文教学中,其修改的基本步骤如下(也可围绕以下三方面设计表格来评价、修改):
1、根据本次习作要求进行结构方面的修改。关注所写内容是否切题。
2、根据表达目的进行作文内容方面的修改。检验所写事情与所讲的要求是否相符,看自己习作有没有将事情写清楚。
3、言语表达方面的修改,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有无错别字等。(这是每次习作都要涉及的共性问题。)
学生修改完后,教师再根据自己巡视学生作文时发现的问题及优点,选择典型材料进行习作讲评。我的作后讲评,包括三个环节:第一是“欣赏”。这一环节尽量面要广,因为这是作文带给孩子们的尊严和荣耀、自信和光荣,这是使他们对作文产生巨大好感并坚持写下去的理由!第二是“挑刺”。每次只讲一两个病例,集中诊治。这样一节课、一学期、一学年的累积下来,孩子的语言就会变得准确、顺畅、干净、利索。第三环节是“指导”。我习惯将“作前指导”的“活儿”移到“作后讲评”上来,这样就做到了“有的放矢”,学生受益匪浅,我也事半功倍。对于小学孩子而言,教师的习作讲评尤为重要。因为你在讲评时,实际上就是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修改作文。而修改和评价这两个过程往往被我们传统的经验给忽视了,总以为修改是老师的事,教师们最重视的应是作前指导,往往在这一环节花的时间最多,这也就是作文之所以进步不明显的主要原因。
其次,学生的作文能否出彩,主要靠评价与修改。通过评、改,可以改变学生作文内容空洞、思想贫乏、缺少真情实感等毛病。
这只是我,一个教学经验不足的一线老师的一点拙见。作文教学策略不胜枚举,我们不要奢望用一种或几种策略就能解决全部问题,也不要奢望穷尽所有的策略,因为任何方法与策略都是伴随新的教学问题而产生的。不管哪一条策略,都要切合孩子的作文心理,让孩子自如地用自己的话语方式进行更规范地表达,而不是要孩子“邯郸学步”,患上“失语症”。让孩子成为孩子,这应是作文教学策略中的策略。
篇18:如何进行作文教学
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学习是否过关的重要标志,是学生认知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写作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是造就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开启创造力的钥匙。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活动。所以新课改下的教育应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作文自然也应重视创新。通过《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加之自己几年来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注重平时积累,全方位、多角度的广泛搜集素材
1、生活积累 :
积累生活最直接的方法是向生活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事物持一种观察思考的兴趣与欲望,如此日积月累,他们的经验就会无限的扩大开来。然而,观察要讲究方法,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做到:一要有一定的观察顺序。在确定好观察的诸多对象后,要依照一定的程序进行,这样观察材料才有一定的条理。二要突出重点。大自然的事物很多,教师要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有意义的进行详细观察。
2、阅读积累:
积累经验的间接途径是向书本学习,让学生多阅读,多读好文章,从中摘录好词佳句名言,学习布局结构,感悟表达手法,进行反复诵读,牢固记忆,作文时便可左右逢源,信手拈来,巧妙运用,得心应手。
现实生活中有些事物光凭观察是远远不够的,客观事物呈现在眼前时,只是一个形象或一种现象。那么怎样才能把它转化成自己头脑中的东西,这就要靠分析思考来完成。有些事情不是简单地用几个词句能够记叙或者描述下来的,还需要运用联想的方法,这样才能生动具体地表达出来。
3、写日记、周记来积累。
进行日记、周记的练习。指导学生要把握写日记、周记的格式,然后让学生写。开始在检查时,我降低要求,只要动笔了就行,哪怕是只写了一两句话,时间久了,学生就会养成爱动笔的习惯。有了动笔的习惯,学生就会用眼去观察四周事物,专心去思考自己的见闻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丰富写作的素材。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组织学生看完一场电影,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促进作文的写作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都是从想象开始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学生的想象要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接触社会,接触自然,感悟生活,指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指导学生不仅学好课文,而且广泛地阅读课外书籍,充分地获取作文素材,是学生想象力的主要来源。
1、凭借词语,展开想象,进行片段写作。
汉语中有些抽象词语学生难以理解。对此教师可以设计小练笔,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使这些抽象词语形象化。这种小练笔同样能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力、提高习作水平的目的。
2、阅读之后,合理想象,续写作文。
不少课文的结尾言虽尽,意未穷,教师在阅读教学之后,可以及时顺着作者的思路让学生进行想象练笔,续写作文。由于这种续写是阅读之后及时进行的想象练笔,练笔内容适时迁移,学生易于接受,有话可写,乐于写。
3.利用插图,启发想象,进行练笔。
教材中有许多作文都配有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情趣俱佳的精美插图,是进行想象力培养的极好媒体。如教完《赠汪伦》这首古诗后,让学生仔细观察文中的插图,并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启发想象:插图上的环境是怎样的?是什么场面?俩人的外貌、衣着怎样?各在干什么?从他们双手抱拳拱手作揖的动作想象他们会想些什么?他们还会说些什么?让学生围绕提示认真思考,设立自主作文。
三、注重教给学生作文方法,落实作文指导
有了生活素材,还必须引导学生深化对素材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在其中的指导与其他语文训练一样要经历一段由“扶”到“放”的过程,并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1、问题导向明确。
由于小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性较差,虽然有时他们经过持续观察后占有的材料十分丰富,且富有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但是在他们的头脑里,这些材料是零乱的、分散的,没有大小轻重之分,尤其处于作文起步阶段的小学生,他们不会根据中心思想选取相关的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所以大多学生写起来思前不想后,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哪里就到哪里,这就难免出现辞不达意、详略不当的毛病。因此,教师有必要采用“问题”导向使目标明确。
2、示范结合实际。
示范学习指导在作文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结合学生实际进行一定的示范指导,方能使学生较快地领会取材的思路、写作的方法,并有助于其过渡到半独立和独立的主动习作实践。
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的教材就是最好的范文。入编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细致推敲的优秀文章,作者巧妙的构思,有序的写作,独特的观察视角等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让学生模仿优秀课文的写法进行写作,琢磨并领悟出作文的真谛。教师在教学每篇课文时都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个形象直观的例子,让学生潜心地去读,自由地去想,无拘无束地去议。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要点,再提供适当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借鉴迁移,巩固习作知识,为写好作文提供一条快捷之路。
3、练笔循序渐进。
在练笔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审题、选材、表达等方面应进行周全的考虑,分步让学生深入体会。如在一次关于爸爸的作文训练中,我采用了多步选择的方法。第一步:在生活日记中寻找关于爸爸的事例。第二步:采用以说为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各自爸爸特点的词语,有些词语不太准确,但经过筛选后,让学生选择一个最准确的。第三步:选择能反映爸爸特点的事例。第四步:学生练笔,选出一篇代表性习作进行点评。
四、注重作文的修改讲评
1、学生作文虽不是作家的创作,也不能写一次就完事,要让学生明白无论作文水平有多高一次性完成作文,肯定会有漏洞,会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必须要反复修改,要知道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正所谓“文章不厌千回改,精雕细凿始成金”。
2、要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写生动”。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具体生动则是文章的血肉,一副“骨架”加上“血肉”才能构成鲜活的生命体。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重视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写生动。
3、教师对作文的批改讲评是作文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环。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一文中说:“一个孩子,只要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的学习愿望就会消失……。”期望自己的劳动获得成功,这不仅是孩子也是成年人的正常心理需要。成败与否反过头来又会加强或削弱学习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作出适当正确的评价,尤其是表扬和鼓励,可增强学生内心的成功感,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动机。所以,我是对学生作文的每一点进步,或者一篇不太成功的作文中的某一长处常常给予夸奖,在眉批或总批中加以鼓励。在给成绩时,我不以一把尺子量全体,而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进步进行衡量。作文教学只要让学生有了丰厚的积累,文外功夫深,再结合其实际水平,抓住写作教学各环节进行技巧训练,他们就能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而且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
我相信教师只要在新教学理念的沐浴下,引导学生立足于生活实际,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再给予学生合理有效的作文指导,给他们表达的自由和空间,宽容每个学生的个性,一定会改变学生不愿意写作文的局面。每个学生都会乐于作文,乐于表达。我们要让作文成为学生表达生活的、体验生活的一部分,再也不把作文当作负担去对待了。
[如何进行作文教学]
★ 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共18篇)】相关文章:
教育教学论坛「39」如何写教案才能促进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2023-08-19
如何应对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2023-01-10
教师帮带计划2024-03-16
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率2022-11-01
开题报告的撰写方法及格式写作规范2023-05-30
毕业论文答辩常见问题及答辩技巧2022-12-14
数学如何提升教学质量2022-09-17
青年教师如何提高教学基本功的思考论文2023-08-01
课题研究个人总结2023-10-29
如何提高初中美术教学效率2022-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