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教学设计应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时间:2023-08-16 08:24:33 更多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有效的教学设计应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精选20篇)由网友“德尔斐神谕”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应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有效的教学设计应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篇1:有效的教学设计应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有效的教学设计是为了使教学更加有效,不论怎样设计,最终目的是要有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

1.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教学设计首先要关注、了解教学的对象——学生。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与要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有多少人掌握,掌握的程度怎样。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知识可以略讲或不讲,从而抓准教学的真实起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环节。

2.客观分析教学内容,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创造性的组织课时教学内容

什么样的课堂教学设计才算是有效的?这是一个课堂教学设计评价或诊断问题,它应以课堂教学设计任务的完成度为取向。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问题是我们应该确立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如何最优化的组织教学环节,怎样的教学效果才算是有效的或是高效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被看成是一种学生的“特殊的认识过程”,将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掌握知识的牢固程度作为衡量标准;以有效教学理念为比照,我们认为,当今的课堂教学设计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因此,我们应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进行解构,重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有效课堂教学设计模式。换句话说,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应是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应是动态生成师生教与学的智慧的教学;应是关注师生双方生命健康发展的教学。

⑴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在现实的课堂中,许多老师为了体现教学向生活的回归,往往致力于创设各种生活情境,却没有意识到课堂教学设计本身就是教师和学生的生活。所以说,课堂教学设计必须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学生应当成为课堂的主人。

⑵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中必须彰显教师的主体性

新课程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并不排除教师的主体性。因为课堂教学设计同样也是教师的生活,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应该充满智慧、激情、潜能和创造力。只有具有主体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主体意识的学生。教师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如何为学生发展创造条件上,体现在和学生的教学交往中怎样发挥引导的作用,更体现在对自我的认同和自我反思上。所以说,一节课展示的不仅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教学艺术,而且展示的是一位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独特的教学风格。

⑶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应促进师生智慧的生成

有研究者提出,要“让智慧回归教育,让智慧唤醒课堂”。实际上,评价一节课质量的高低,关键应看教师怎样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怎样在师生的教学交往、情感交流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动机。只有智慧的教师,才能创造出智慧的课堂,培养出有智慧的学生,才能使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

⑷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必须关注师生生命成长

有人说过,“课堂教学应被看成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

篇2:设计多样性作业 促进学生有效发展

设计多样性作业 促进学生有效发展

现行小学英语作业形式普遍是单纯地听磁带、朗读、抄单词等机械训练,这种机械固定、一成不变、缺少创造性的.作业将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挫伤学习热情,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我认为在家庭作业的设计上,应少布置一些以机械抄写、做题为主的练习,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需学生主动去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作业.这样既有利于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有利于学生个性化、自主化发展.

作 者:戎敏  作者单位:海安县大公中心小学,江苏・海安,226600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 年,卷(期): “”(29) 分类号:H319.6 关键词: 

篇3:坚持激励,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坚持激励,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刘建萍

激励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方法,更是一种教育思想。它强调主客体的统一,内外因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它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激发兴趣为先导,以开掘潜能为宗旨;着眼于学生学习动力系统及道德内化机制的完善,立足于他们主体性的发挥,从而促进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这是激励教育的实质,也是激励教育要达到的目标。

几年来,我校坚持激励的原则,把教育教学的各项活动建立在学生的兴趣、需要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启动他们的内部动力,促进他们得到主动发展。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开拓精神的跨世纪人才,关键是主动发展。而主动发展的内涵则应是以下四个方面:主动学会做人,主动学会学习,主动学会生活,主动学会创造。

我校是怎样坚持激励,努力促进学生朝这四个方面主动发展的呢?”

一、建立激励的管理模式,保证学生主动发展的时空

在学校管理的模式上,我们进行了以下几项改革。

(一)建立双重管理制度,提供学生主动发展的机会。双重管理,就是有关学生教育的各项活动的管理,除了由学校行政、教师参与外,还要有学生参与。

做到各项活动有学生参与组织,各项工作有学生监督,各项评比有学生意见。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教育。

(二)调整课程,保证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早在国家教委颁布新课程计划之前,我校就依据激励的精神,调整课程计划,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主动地发展自己。新的课程计划颁布后,我校根据其精神,进一步调整学生一日学习生活的时间,充实“活动课程”的内容。我们在各年级普遍开设了学法指导课,低年级增设了说话课,三、四年级增设了五笔字型课计算机课。我们还把有特色的文体活动和发展特长的活动纳入课表,从时间和内容上作了严格的规定。这些活动课程有:早晨的“自主10分钟”,两节课后的30分钟大课间活动,快乐的星期四 特长活动,周二的社会实践活动,周六的“红领中兴趣协会”活动。

(三)拓宽学生管理的权限,开阔学生主动发展的天地。我们赋予学生各种管理的权限,大大地调动了他们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他们在管理过程中,有批评帮助同学和评议教师的权力,有组织活动的权力,有评价各项活动的权力,有修改有关制度的权力。他们的管理时间长(学校一日生活).范围大(课内外、校内外),类别多(学校各级各类活动),职能高(下自学生、班级,上至教师、学校)。学生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也不断地自我完善,主动学会学习,主动学会做人。

二、开展各种激励性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

(一)“激情引趣”的课堂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全面育人的主阵地,是学校最主要的活动。几年来,我校广大教师在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课堂教学“激情引趣”教学法。它遵循教育规律,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征,创设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学习情境,运用各种激励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生在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中,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他们乐学、主动学,并归纳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切合他们自身实际的学法。我们把学生的学法小论文编印成册,向全校学生推广。

今年,无津科技出版社出版了我校学生的学法论文,题为《我有把学习的金钥匙》。

(二)丰富有趣的学科竞赛活动。我们设计了各种有趣的学科竞赛活动,为学生创造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机会。

(三)富有新意的传统教育活动。我们在各项传统教育活动中,注意运用激励手段,使各项活动富有新意,注入新的活力。例如,每周一的升国旗,我们开展了“争当升旗手”活动。升旗子由每班轮流选派,选派的升旗手可以是全面发展的优秀生,也可是进步大的后进生,还可选派为集体、为学校争得荣誉的学生。

升旗后,学校还要介绍升旗手的事迹,让他们站在台上接受全校师生的祝贺。这项活动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人人争当升旗手,班班争当升旗示范班。每次升旗仪式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积极向上的热情和爱国主义情怀。

再如,每年三月份的“学雷锋”活动,我们也尽量让它富有新意,年年有一 个新主题。在我校开展的“学雷锋,向同龄小伙伴献爱心”活动中,学生们热情高涨,积极向希望工程捐款1786元,捐献学习用品及童装数千件,受到山区人民的热烈欢迎。今年,我校又开展“学雷锋,雏鹰共展翅”教育活动,向蓟县山区五百户小学捐赠了一个班的全套桌椅,为全校六个班配齐了录音机,并选派教师和学生代表亲自送去,两校同学还交流了学法,受到山区师生的欢迎。此项活动受到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天津日报》分别作了报道。

(四)发挥潜能的红领中活动。要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着眼于他们主体性的发挥。因此,我们开展少先队活动坚持“三自”制度,即“组织自建、活动自主、阵地自管”,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我校的“当家作主,开好少代会”、“大队委竞选演讲”都是学生自己搞起来的,这已形成我校少先队工作的特色。

我校的“红领中兴趣协会”包括了科技、艺术、劳技、学科、体卫等五大项22个分会。每个协会坚持做到“四自”:自己招生,自己制定章程,自己制作会徽,自己聘请辅导员。在协会的.小大地里,学生的想象力充分地展示,兴趣爱好、创造潜能尽情发挥。

每天早晨课前的“自主10分钟”活动,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设计,自己主持,自己管理。这是一种锻炼自我管理能力的实践活动。学生设计的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如“一周新闻”、“知识大地”、“你来猜”、“科技长廊”等。在这短短的10分钟,他们尽情表演,充分展示才华。

我校还经常开展各种设计竞赛活动。如班队会方案,运动会方案,新年活动方案,学校板报设计,各种大会的会标、会徽等,就连期末各班成果展览都要评寻展览设计优胜班”。最能发挥学生特长,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数“争当小主持人”的活动了。这个节目主持人必须自己设计节目形式、节目内容,并由自己主持。我校李颖同学设计主持的一台节目被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选中,并获优秀奖。

三、建立激励的评价机制,提高学生主动发展的水平

建立激励的评价机制,培养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树立正确的评价观,这是提高他们主动发展水平的必要环节,也是检验他们主动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我们在形成激励的评价机制中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改革评价方法。我们一改过去教师一言堂的评价方法,鼓励学生参与评价。学校每项考评工作都要有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然后,有老师考评,学校综合。例如,我校试行的《学生思想品德评定手册》,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评定就是经过自评、互评、教师(科任教师和班主任)评的程序评定,并评选出先进典型的。

我们还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强化平时考查,重在能力考查,绝不以一次成绩或表现定“终身”。

(二)完善评价标准。运用激励的评价机制还应注意到学生的差异性。因此,我们不断完善评价标准,努力为各类学生创设发挥优势、获得成功的条件和机会。

例如,我校开展的评“十星”活动,就是根据学生不同的特长、优势制订的各种“星”的标准。这十星是:爱洁星、健美星、助人星、诚实星、文明星、勇敢星、自主星、乐学星、希望星、爱校星。这“十星”为各类学生带来了希望,只要符合一种“星”的标准,就可能成为校星,成为学生中的模范。他们渴求成功的欲望得到了满足,发挥潜能成为他们的需求,还能促进其他方面的提高,进而实现全面发展。

篇4:实施小组合作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实施小组合作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在班级授课中将学生按照认知水平、个性差异每三至四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通过组内互助协作,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由于构建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创设了新的学习氛围,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得到较好的发挥,主体性得到较好的体现,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使得各类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一、基本模式

“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包括”激趣导入、目标导学――小组互助、组际交流――汇报评议、剖析难点――当堂训练、归纳总结”四个环节。

(一)激趣导入、目标导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求知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带着兴趣了解学习目标,并根据目标自主、合作探究新知。这个环节对下面的探究新知起到了激趣、定向、铺垫作用。

(二)小组互动、组际交流。即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操作、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探究活动,同时将探究结果同邻组进行交流,验证本组合作探究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逐层揭示学习内容,提供合作探究素材,指出思考方向,指点探究方法,并对有困难的小组予以点拨,使之能较为顺利地进行探究。

(三)汇报评议、剖析难点。就是师生针对小组汇报的探究结果进行恰当评价,并对重点难点问题作讲解。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学生参与全班大讨论。汇报由小组长负责,也可指定小组成员汇报,其他人作补充。教师的讲解要准确到位,同时要设法让学生在解决难点中享受成功的乐趣。

(四)当堂训练、归纳总结。就是组织学生进行“矫正、强化、提高”性综合练习,并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组织小组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组建认知结构。

二、操作要领

“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由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带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通过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增强学生的求知信心,架设积极合作的阶梯,让每位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情境中积极观察、思考、讨论、发现,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实验操作,可以归纳为“八要领”,即分组――定标――激情――引探――释疑――导练――总结――测评。

1.分组。合理分组是组织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教师可根据班级学生性别、个性、特性、学习能力等因素,先把学生大体分成三级,然后按照甲――乙――丙或甲――乙――乙――丙等异质分成若干个3―4人合作小组。学生搭配应力求科学合理,以便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2.定标。教学目标是一切有意义的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制定教学目标必须做到具体化、过程化。教师应从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入手,从德、智、能等各个纬度把教学大纲具体化、过程化,设计容易操作、调控和评价的教学目标,使之成为激发学生参与探究新知的导航仪和催化剂。多数情况下,教学目标可由问题来指向和体现,使学习过程成为逐步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

3.激情。良好的师生情、学友情以及求知情是成功地实施小组教学的动力所在。通过巧妙的课堂设计、富有启发性的争论、诙谐的语言、多给学生关爱与赞美、多提供表现与成功的机会等手段创设生动愉悦的教学氛围,是激情的.重要策略。

4.引探。教师应逐个层次揭示学习内容,提供小组探究素材,帮助学生明确合作探究的方向及操作程序,指点探究方法。具体操作,教师先揭示学习内容,出示思考题,指点学生思考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当组内成员出现困难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组内合作探究。既要学会向别人请教,又要学会相互辅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趣、启思,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探究情境中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

5.释疑。学生在操作实验、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惑。教师在引探时就要搜集相关信息,以便化解难点。讲解难点前教师可先让小组汇报学习情况,然后根据难点鼓励一些学生当小老师进行讲解。若班内学生无法解决,则以教师的引导式讲解为主,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讨论。这样,既巩固了前阶段学习成果,又为后续学习扫除了障碍。

6.导练。先进行新知巩固性练习,再进行有坡度的,形式多样的变式和发展性练习,在练习中检测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矫正性练习,达到巩固深化的目的。对于练习结果,可采取小组互查互评的方式进行评价,教师作巡视指点或参与讨论。

7.总结。通过组织学生归纳总结,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从而建立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8.测评。在教学过程中(尤其在学生练习中),教师要随时参照教学目标根据反馈信息对学生掌握新知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同时运用合理的措施(如调整教学计划等)予以补救或提高,努力使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找到自信,从而向新的目标奋进。

三.实验体会

1.转变教师观念是提高“合作探、探究式”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师要改“授鱼式”教学为“授渔式”教学,把授知改为引导学生探究,把注重结果改为注重过程,把探究新知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2.教学“四环节”是一个有紧密联系,互相作用,互相制约的系统。但它是可变的。教师在具体操作时要根据不同教材、不同课型、不同学生灵活运用,进行创造性教学。这样,课堂教学才会真正实现素质化,不至于模式化。

3.实施小组合作教学,教师要使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充分参与求知过程,使之不断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再学习的欲望与信心。鼓励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切磋,培养良好的协作能力。

4.教师要充分发挥“以导促学”的作用,通过“诱、激、引、疏”,使学生达到“乐学、活学、善学”的学习境界。

篇5:园长应促进教师有效教学

园长应促进教师有效教学

自20世纪60年代起,研究教师教学有效性的学者越来越熟悉到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即课堂教学行为对教学效果──学生学习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说,成功的教学依靠于教师有效的教学行为。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非凡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西方率先提出了“有效教学”这一概念,并一直成为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探索的主题。

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要害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为校长,我们必须更新教育和教学观念,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对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重新定位,努力探索教学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突破口。许象国教授就这个问题给我们专门做了几次专题讲座,他教导我们在教学思想上,要建设以学为本的模式,坚持学为主体,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学施教,实现由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转变,由关注统一规格教学向关注差异性教学转变,由重视结果教学向重视过程教学转变,由程式化教学向个性化教学转变,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以选拔为主的评价向促进个性发展的评价转变,让学生发挥潜能,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勇于质疑,善于拓展,大胆创新,切实改变低效或无效教学的状况。学习后有了很深的熟悉。

首先,要使教师对有效教学和有效理念思维方式的认同

教师必须对有效教学和有效理念思维方式认同。具体指教师思考和研究教学有效性问题时对其所获得的理性结论的认同。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学形式的采纳,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效教学观念主要是体现在对教学和学生两方面的正确熟悉上。一方面教师要充分熟悉到,教学的有效性是建立在教师对教学的正确熟悉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活动的主人,使每一个师生都能向着自己“最近发展区”发展。

我校通过开展有效性教师和有效性课堂研讨,通过请教育专家讲座引领,通过教师论坛沙龙活动等让有效性观念和理念深入教师心中,让教师树立有效性地教育教学和发展地观念。我们还开展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小研究,分析数据,得出当前教师有效教学中的一些主要问题,并得到教师的一至认同。这些都印证了理念先行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第二,要积极进行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分析与指导的实践研究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害取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水平。从我们学校来看,由于我们持续地加强教师的专业行为练习与优化,在教研组内开展以教材解读、课堂治理、练习设计、试题编制等为重点的`系列练习,比如刘老师的“生活中的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张老师的“谈谈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苏老师的“物理教学中hands-on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等,使我校优秀教师的专业价值和示范作用得以充分实现,同时让一般教师通过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行为表现和特质,使自身的课堂教学行为更加规范有效。

我们一方面请专家来校指导教师学习研究有效教学领域的理论、经验、案例、方法、策略等,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来优化专业理念,提高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则指导教师进行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如:以案例为支撑的情境研究;以问题为驱动的行动研究;以群体为基础的合作研究;或是在实践经验之上的反思学习等等,使教师对教学中的复杂因素、动态情况能敏锐地洞察,迅速地作出判定,发现问题并及时调节与修正,比较有效地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炼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我认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主要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①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②增强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③ 引导学生有效地自主探索

④ 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⑤ 教师的有效讲解

⑥ 改善课堂提问

⑦ 努力构建开放的心理环境

第三,规范教学治理,努力提高学校工作的实效性

高质量的办学需要高效能的治理,为了要达到上述目标,我们学校的治理就必须向精、细、实发展,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治理的实效性。

一是要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明确培养目标,构建多层次的学校治理目标体系。

学校组织治理与其他企事业组织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教育机构,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学校的一切治理措施都要有助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了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还要构建多层次的学校治理目标体系。我校坚持“用爱心点亮每盏心灵之灯,以聪明助每位光新人成功”的办学思想,构建了包括学校整体的、部门的、学科的、年级的,乃至每一堂课的教育、教学和治理目标体系,使全校人员思想正确,目标明确,上下一心,形成合力,为创一流的学校教育质量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是优化组织结构,协调组织内部关系,建立坚强而有效的领导运作机制。

优化的学校组织结构、协调的学校组织内部关系,是增强学校组织治理有效性的组织保证。我们坚持学校重大事宜学校领导班子集体决策制度。作为学校领导者,尤其是校长要具有优秀的思想素质、良好的组织能力、灵敏的思维能力、坚韧不拔的毅力、较高的成就动机及娴熟的人际交往技巧,对学校的未来有清楚的远见,善于利用自己的权威并结合心理动机的激发来有效地影响全校人员。在搞好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和对全校教职工的领导与治理的基础上,强化对学校的教育与治理--既包括直接的教育与领导,也包括间接的组织与治理。我们充分发扬了光新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严格治理,真抓实干,积极进取”的优良作风,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努力实施成功教育光新化,使学校教学效率和质量稳步提高。

三是重视人力资源,提高人员素质,建设优质高效的教师队伍。

强有力的领导运作机制不仅要靠坚强的领导集体去推动,而且需要全体组织成员的共同努力。因为在影响组织有效性的诸因素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为了使学校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我校一直把教师队伍建设紧紧抓在手上。我们加强教师的思想教育,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准。我们重视教师业务培训,从多方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校逐渐培养出一支敬业、兢业、乐业的教师队伍。这是学校的教育教学迅速走上优质高效之路的重要保障。

四是增强时效观念,发挥岗位职能。提高学校组织治理实效。

时间是一种非凡的资源。因此,增强时效观念,发挥岗位职能,是提高学校治理实效的重要措施。校长有责任制,他的责任是使学校的全部工作创高业绩水平,如德育工作的创优,教学质量的提高,青年教师的培养,学校特色品牌创建等等。我校中层干部也有责任制,上示范课、听课、评课,以及检查备课、作业、辅导情况等等。教师也有责任制,既有备、讲、改、辅、考的过程治理目标,也有学生巩固率、合格率、毕业率、优秀率的“四率”指标,更有学生德育、业务进修和“手拉手”工作要求等。就这样,我们以教学为中心,制订了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各项工作治理考核评选奖惩制度。逐步形成民主、科学、严密的调控机制。

五是尊重组织成员人格,形成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的良好氛围。

岗位责任制虽然是增强组织有效性的重要法宝,但不是唯一的法宝。一个有效的组织应该是一个布满人情味的和睦家园。关心、理解也是治理。我们近年来,我们以对全校教师进行了家访;把教师家庭中的困难视为份内事,为之排忧解难。就这样,学校领导处处关心、爱护教师,努力给教师暖和、希望,从而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形成了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的教师群体。

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效益,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还有很多事要做,任重而道远,我们坚持不懈,继续努力。作者:王立

篇6: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研究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研究

一、一个严峻而重要的课题

教育的目标旨在学生的发展。发展是教育的目的和结果,也是衡量教育水平和成效的主要标志。发展的观点是现代教学观的一个主要观点之一。全教会决定指出了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即实现学生发展的方法应当是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那末,在当前影响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怎样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呢?从当前的现状来看,学生被动应付,失去主体意识,是影响学生发展的主要症结。传统的教育观念总是把学生当作需要接受教育的被动者,教师主要是依靠重复、强化和外在诱惑甚至肉体的威胁来维持学习活动,产生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活动,没有学生的主动性,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这种教育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它不仅使学习质量和效益降低,更严重的是压抑了学生作为人所必须具备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积极性。由此可见,促进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前提。

据于以上这些原因,我们提出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以研究、探索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规律及其方法体系。

二、学生“主动发展”的心理特征

“主动发展”的内涵是,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主体意识,有较高的成就动机;热爱学习,求知欲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会学习,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发展方向,并能通过自我评价不断掌握学习策略;有较强的选择、评价、研究信息和问题的能力,实现素质的全面提高,通过调查和观测,我们发现“主动发展”的学生有以下六种主要的心理特征:

(一)较高的成就动机

“主动发展”的学生有较强的成就动机,这种成就动机源于“成就需要”,他们具有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快尽好地解决某一难题的内心需求;渴望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本领。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学习任务,把失败看作成功之母,把成功看作进步的起点,学习中高度投入,乐于接受挑战,不断进取,努力实现自我提高的需要。

(二)浓厚的学习兴趣

“主动发展”的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勤于请教;喜欢读课外读物,积极参加课外兴趣小组,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并且主动地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他们的学习目标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

(三)稳定的学习情绪

“主动发展”的学生学习情绪稳定,不受或很少受外界刺激如奖励、惩罚、成功、失败的影响,始终能保持对学习的兴趣。他们善于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治理。不因取得一点成绩、得到某种荣誉而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不因受到挫折、遇到某种不愉快的事而心灰意懒,垂头丧气;能孜孜以求地朝着目标不倦地进取。

(四)顽强的学习意志

“主动发展”的学生意志坚强。为了实现自己的成就动机,能自觉地、独立地按照计划认真学习,基本不需要老师,家长的督促和管理;有毅力,学习中不怕困难,能认真克服困难,坚持完成任务,常常表现出百折不挠的良好品质;自制力强,乐于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并迫使自己全力完成,同时又能抵御不良环境的诱惑,心定神聚,精力集中。

(五)较强的学习能力

“主动发展”的学生自学能力强,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科学、有效。他们爱好提问,善于思考,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独立地思考问题,并在思考中寻找问题的解决,探究知识的规律,并形成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思维品质良好。有较强的批判思维能力,能对认知对象有严密、正确的分析、评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它是问题解决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元认知能力较强,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策略。

(六)良好的自我意识和归因品质

“主动发展”的学生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能正确地分析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已经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学习困难,能及时地总结经验,坚持好的,改正错的,并能制定新的努力目标。这些人有良好的归因品质,当学习成绩不佳时,能冷静分析,把它归之于努力程度不够,并对今后的学习持乐观态度,并坚持努力,取得学习主动权。他们最推崇自我努力感,强调努力会带来兴奋、自豪,而不努力会产生内疚感。不论学习成败,都会促使他们投入更多的精力,显示出更高的学习积极性。

以上六个因素分为情意领域和认知领域两大结构。前四种为情意领域,后两种为认知领域。可以用以下函数式表示:A =F(B,C)

其中A 为“主动发展”的水平,B表示成就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学习意志等情意水平,C表示学习能力、自我意识和归因品质、元认知能力等认知水平。也就是说,主动发展的水平主要取决于这六种心理水平,提高这六种心理品质,就能不断提高“主动发展”的水平,要提高这些水平,必须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致力于提高这六种心理品质,发挥它们的整合作用,有效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

为了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意志。良好的自我意识等心理品质和较强的自学能力、探究与创造能力、实践能力、评价能力等“可持续发展”的心理能力,我们认为应当实施以下四种主要的教学策略:

(一)激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策略

非智力因素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称。如果说,智力因素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工作系统,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动力系统。在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把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即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放在首位,重点培养学生较高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顽强的学习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些非智力因素的激发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

1、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要价值。布鲁纳说:“要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他感到这个学科值得学习。”要逐步树立并不断提高为国为民,以实现国家和全人类的宏伟目标作为个人努力学习的目标为抱负的志向水平。

2、正确运用肯定和奖励的评价方法。奖励具有促进的力量,促进学生努力向前,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获得学习预期的满足。

3、采取适当的竞争方法,适度的竞争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竞赛可以采取自己和自己竞赛的方法,即争取今年的成绩要比去年好,不必和别人比,只求自己的进步;也可以暗中选某一同学为目标,在学习上同他比赛;还可以采取集体竞争的方法,组成班与班、组与组的竞争,在竞争中激发互帮互学的团结协作精神,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竞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4、建立互尊互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到学校里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见裴姊娜:《发展性教学论》)。因此,教师要真诚地爱每一个学生,更不能歧视差生,班级要形成关心理解的亲密和谐的关系,让学生在班集体彼此尊重、共享快乐,从而真正满足主体的最大需要,激发起主动学习的强烈愿望。

德育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必须以德育为灵魂,努力使学生成为一个学习动机纯正、学习勤奋、进取心强、互帮互助的主动发展的人。

(二)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策略的教学策略

自从60年代提出“终身学习”的概念以来,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责任。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核心在于中小学生首要学习的是什么知识。正如笛卡尔所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此,权威人士指出,今天所教的百分之八九十应该放在科学方法论、教育方法、推理方法、搜集资料的方法、从事实中做出结论的方法以及分析综合事实的能力上面。学会学习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的根本途径。因此,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必须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策略。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可以采用以下几种重要方法:

1、在教学中注重学法指导。一句名言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深刻地指出了老师教的目的应当着眼于学生的学。整个教学过程其实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传授学法,使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

2、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自学。学习是学习主体的信息加工过程。学习越来越应当成为学习者主动和学习者推动的过程。根据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应当注重学生自学,在自学、讨论的基础上达到知识的掌握。这种能动式学习不但使学习过程有效,而且使学习者本身主动而自信。

3、指导学生学会自由学习。所谓自由学习,就是冲破教育框架的束缚,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地选择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21世纪,人类将面临信息化时代,当各种信息扑面而来时,我们必须学会选择、学会思考、学会广泛而有效地汲取。因此,我们的教学不能圃于仅有的几本教材,指导学生自由学习,广泛涉猎,学会找到正确的信息源,同时又能抵御各种错误信息,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4、指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人对事物的看法是由自己来调节的,学生要学会学习,必须学会自我评价,学会自我调节和监控,通过对学习过程、方法和效果的分析,学会学习策略,并运用学习策略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任务、确定发展方向、选择学习方法、培养并发展元认知。

以上四种措施既是逐层递进的,同时又是浑然一体的。通过不断地历练,达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策略的目的。

(三)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认知实践活动的活动性教学策略

许多教育理论家都反复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如皮亚杰、杜威、陶行知都是这样认为的。他们都强调了要让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建构形成他的智力的基本概念和思维形式,都强调从生活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的重要性。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活动教学”的思想再一次影响到课堂教学领域里来。我们把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认知和实践活动的活动性策略作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一条重要策略。

所谓活动性策略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自觉参与的课堂环境,开放的课外发展环境,使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达成认知、情感、行为目标的统一协调的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其核心是努力创设一种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其具体方法有:

1、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讨论、交流、辩论、竞赛等活动形式,完成教学目标。

2、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制作、动手操作,尝试错误和成功等活动,完成学习任务。

3、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学科兴趣活动,社会考察活动,各种内容的认知实践活动,培养并发展个性特长。

活动性策略是一个既古老(可追溯到人类开始有教育活动的远古时代)又新颖(一直到今天人们重新发现它的科学机理和应用价值,并正逐步被大家所接受)的'策略,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必将发出更加绚烂夺目的光辉。

(四)注重培养以质疑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为标志的探究能力的教学策略

质疑是一种在认知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思维活动,而批判性思维则是在思维活动中对认知对象的肯定或否定的思维方式。在学习中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在认知过程中敢于和善于评判,甚至提出不同的批判性的意见,对于促进学习主体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事实证明,那些善疑的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认知发展更快。而善于批判思维的人将获得更多令人喜欢的结果。批判思维是知识创新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大量培养“具有能进行批判思维、有效交流和解决问题的高级能力”的人才是美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见朱新坪《批判思维的教学与迁移》《教育研究与实验》第1期)。

教学论认为:有意义学习是唯一能够有意义地影响行为的学习。这种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发现、自我调节的过程,它是通过个人真实的体验来调节学习,无法由他人传达。通过这种方式学到的知识,有机地融汇到学生的整个个性结构中,而质疑和批判思维正是这种“有意义学习”的极好方式。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以质疑和批判思维为标志的探究能力,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指导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

[1] [2] 下一页

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产生的问题常常能显示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转变程式化的内容,以学生的问题来组织教学过程。教学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教学模式”的主要代表者苏联的马赫穆托夫早就指出,教学活动的重心应当转移到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中来,教师应着重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评议

学生可以从教学内容的正确性、推理的逻辑性、结论的合理性、语言表达的严密性等方面对教材以及教师的讲课进行肯定或否定的分析、评议。运用批注、写笔记、札记的多种形式训练批判思维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评议是自古以来我国教学的优良传统。我们在教学中运用评议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培养批判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水平的迅速提高。

3、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它对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需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形成一种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性学习的实质就是通过主动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认识和实践的各种能力。它不以取得现成的结论性知识为满足,而是在不断地研究中逐步掌握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积极的态度。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经常接触研究性质的作业,设计专题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让学生在处理信息、研究信息中发现真理、发展认知,培养和提高研究能力。

4.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和独创性的见解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必要的也是重要的方法。因为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义和独创性的见解,就是要求学生不是被动地掌握现成的知识,而是积极地开动自己的思维机器,主动地参与到对知识的内容与形式的构造中去,设法从个体水平上去改造、重组认识对象,努力赋于它一些独特的东西。简单地说,就是不能轻易地认可,而是要有效地去改造重构!

四、实践和初步成效

对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研究已经开展将近一年。认真构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使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必然途径。我们构建的模式有“主动发展”语文教学模式。“自学交流”数学教学模式。“交际英语”教学模式、“操练-探究”物理教学模式。“精制-掌握”化学教学模式等20多种模式,这些模式力图贯彻以上四种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主动发展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

这里以中学语文为例试加阐述:

中学语文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为依据,构建了“主动发展”语文教学模式,在松江六中建立试验点,并由区语文中心组的青年骨干教师带头实践,取得经验,然后通过一系列区研究课向全区语文教师展示汇报,在全区形成了一个研究、探索、实践“主动发展”语文教学模式的热潮。

“主动发展”语文教学模式构建了四种课型:

1、讲读课。以自读质疑、自行评价反馈为主要方法,把时间还给学生。其教学结构为:(1)激活情趣,自读质疑;(2)提示重点,自悟深思;(3)选点精读,自冶情性;(4)引导总结,自行反馈;(5)延伸课外,自求提高。

2、课外阅读课。开展课外自读是提高语文素质、促进主动发展的必经之道。每周至少开设1-2节阅读课,程序如下:(1)出示主题,自选读物;(2)指点读法,自读评点;(3)组织交流,自结自评。

3、语文活动课。老师指导学生开展演讲,办报、采风与多种形式的语文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增强与外界交往的能力,发展认知能力。其程序为:(1)提出要求,自定内容;(2)自编自练,相互合作;(3)交流展示,自行评价。

4、写作指导课。运用研究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呈现的材料自行研究作文规律,老师不是简单地讲授写作知识,而是让学生自行归纳。其教学过程为:(1)呈现材料,自读深思;(2)寻求规律,自行探究;(3)交流讨论,自行训练。

经过试验点老师和区骨干教师的积极实践,班级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气勃勃的喜人景像,课上学生或自读,或质疑,或讨论,或评点,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而老师则以辅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自学。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大为浓厚,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大为增强。教师只要尝试运用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他们的班级就呈现蓬勃向上的主动发展的崭新风貌。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明显高于平行班。

华阳中学胡伟勇老师根据“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教学重心放在对读物的评论批点上,然后以小组形式交流、反馈,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在实践这四条教学策略中走出了可贵的一步。这一模式不仅把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析、自评放在突出的地位,而且在备教学活动中,更多地考虑“学生活动”,创造了一种备课教案的新形式。教学时,胡老师总是注重让学生自己去诵读、领会,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在不长的一段训练之后,学生自学能力明显提高。

李塔汇学校的董青运用活动性教学策略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策略进行写作指导,学生的探究能力有了明显提高,松江六中马联明老师教学效果原来一直不甚理想,尝试运用“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后,学生都爱上马老师的课,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在区作文竞赛中获得的成绩远优于平行班。

通过近一年的实践,我们坚信,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路走对了。我们将继续深入地开展研究,根据四种教学策略成立四个子课题组,深入实验基地,运用实验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方法,圆满完成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的研究,并在研究和实践中,全面推进我区的素质教育,为我区教育登上一个新的台阶作贡献。

上一页  [1] [2]

篇7: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论文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论文

生物学科如何落实素质教育,就目前来看,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不仅是主要内容和目标,更是突破口,因而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生物学科的当务之急。学生的能力最主要的学习能力,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只有具备学习能力的人,才能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便成为学科教学的主要目的,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表现。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其中的主渠道是学校教育,以课堂教学为模式,以知识内容为载体,以培养学习能力为目的。从事生物课堂教学几年来,我虚心学习先进经验,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生物课程标准,我探索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先进的教育思想是教育改革的先导,它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应着眼于为学生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知识的增长,学生在学校无论怎样努力,所掌握的知识只不过是海洋里的一滴水,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新知识来充实自己,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的人,而是具有学习能力的人。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是教学活动中的“导演”,教师要由传统的设计自我向设计学生转变,创设各种情景和条件,引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

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科学合理地制订教学目标

生物教学目标应从学生将要学习什么、达到什么程度等角度去制订,生物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学到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中主义等思想品德教育,如我在讲授《细菌和真菌的生活》这节课时除了制订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以外,还制订了德育目标,通过讲述八年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广大群众使用细菌战等可耻行径,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同时也教育了学生正确认识细菌的作用。教学目标的制订既要面向全体,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制订目标时,教师要从知识点的挖掘、知识点的深度、知识点的能力价值、知识点的德育价值等方面入手。

2.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所谓主导作用,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学生的学习内容,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如何指导学生去学。

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中的每个知识点,尽可能通过学生的口、手归纳出来,也就是教师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去设计学生。通过演示实验,把实验现象、反应方程式、归纳性质等知识点蕴藏在问题中设计出来,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归纳而得出结论,这样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习能力,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3.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教师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理论为指导,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根据学生能力的差异,创设恰当的情景,提出恰当的问题,为所有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创造条件,让学生经常处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矛盾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具体表现为争先恐后发言,努力表现自我,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享有同样的权利,为每个学生创造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

三、科学地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1.科学地创设生物教学情境

生物学习情境是指具有一定生物知识和情感氛围的学习活动,它有着承上启下、桥梁过渡作用。良好的学习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创设生物教学情境,可以通过观看录相、阅读历史材料、分析图表、观察实验、质疑甚至某个小故事或谜语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适时、含蓄地提出有趣、诱人且学生易于接受的问题,抓住契机,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的灵感。这样用问题把学生组织调动起来,用问题来组织教学,用问题来实现知识点的过渡,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欲罢不能,欲说还休。在《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在讲完了发酵的原理之后,就创设了一个学生分组实验、质疑、释疑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利用老师给他们的实验材料进行小组实验。这样不仅激活了学生思维,还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促进了学生主动发展。

2.提出的问题要有连贯性

生物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应事先把所要提出的问题设计成不同层次,使之有一定的连贯性,问题所包含的知识点之间相互联系且层层深入,这样使学生有一个完整、连贯、系统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沿着合乎逻辑的思路思考,便于学生对问题加深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问题的层次设计要与学生个体能力层次相吻合。应从学生潜在的水平出发,巧妙地设计思考的阶梯,诱使学生步步深入,拾级而上,层层推理,达到学生主动参与的目的,最终有效地促进学生深刻掌握知识并主动发展。

四、多媒体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科学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优化教学过程,增强课堂密度,加大学生的活动量。利用先进、直观、生动的电教手段,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内在潜能,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有时在教学实践中,我把电化教学手段与实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上只是我三年来生物课堂教学的点滴体会。当然,还有很多需要改进和学习的地方,这些都有待于我今年的教学中不断去摸索和学习探究。

篇8: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研究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研究

一、一个严峻而重要的课题

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目标旨在学生的发展。发展是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目的和结果,也是衡量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水平和成效的主要标志。发展的观点是现代教学观的一个主要观点之一。全教会决定指出了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即实现学生发展的方法应当是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那末,在当前影响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怎样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呢?从当前的现状来看,学生被动应付,失去主体意识,是影响学生发展的主要症结。传统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观念总是把学生当作需要接受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被动者,教师主要是依靠重复、强化和外在诱惑甚至肉体的威胁来维持学习活动,产生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活动,没有学生的主动性,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这种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它不仅使学习质量和效益降低,更严重的是压抑了学生作为人所必须具备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积极性。由此可见,促进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前提。

据于以上这些原因,我们提出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以研究、探索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规律及其方法体系。

二、学生“主动发展”的心理特征

“主动发展”的内涵是,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主体意识,有较高的成就动机;热爱学习,求知欲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会学习,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发展方向,并能通过自我评价不断掌握学习策略;有较强的选择、评价、研究信息和问题的能力,实现素质的全面提高,通过调查和观测,我们发现“主动发展”的学生有以下六种主要的心理特征:

(一)较高的成就动机

“主动发展”的学生有较强的成就动机,这种成就动机源于“成就需要”,他们具有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快尽好地解决某一难题的内心需求;渴望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本领。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学习任务,把失败看作成功之母,把成功看作进步的起点,学习中高度投入,乐于接受挑战,不断进取,努力实现自我提高的需要。

(二)浓厚的学习兴趣

“主动发展”的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勤于请教;喜欢读课外读物,积极参加课外兴趣小组,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并且主动地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他们的学习目标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

(三)稳定的学习情绪

“主动发展”的学生学习情绪稳定,不受或很少受外界刺激如奖励、惩罚、成功、失败的影响,始终能保持对学习的兴趣。他们善于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治理。不因取得一点成绩、得到某种荣誉而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不因受到挫折、遇到某种不愉快的事而心灰意懒,垂头丧气;能孜孜以求地朝着目标不倦地进取。

(四)顽强的学习意志

“主动发展”的学生意志坚强。为了实现自己的成就动机,能自觉地、独立地按照计划认真学习,基本不需要老师,家长的督促和管理;有毅力,学习中不怕困难,能认真克服困难,坚持完成任务,常常表现出百折不挠的良好品质;自制力强,乐于接受挑战性的学

[1] [2]

篇9:注重教学实效 促进学生“主动”

注重教学实效 促进学生“主动”

注重教学实效促进学生“主动”

――钟村小学“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侧记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

下午好!

首先,我谨代表钟村小学全体师生欢迎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来我校参加今天的总结会。历时一周的研究周活动于今天将结束,在这里,我谨代表钟村小学全体师生有太多的感谢要说,首先感谢区教育局将这次承办研究周的机会给了我校,其次要感谢区教育局窦局长及所有学科的教研员们的多次磨课指导,还要感谢区各学科的骨干教师们的磨课指导。感谢这次研究周所有的授课老师。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注重教学实效 促进学生“主动”》――钟村小学“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侧记

基础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效率、效益的高低是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为此,近年来我校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开展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在学习其他学校课堂改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和推广“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新举措。

科学的理论是“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改革的根本保证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改革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坚持两个“坚信”,“四个转向”。坚信“最好的教育,是老师以最短的时间,给学生以启发和引导。”坚信“最好的课堂,是学生的学习行为积极、快乐地产生。”将注重教师的“教”转向更注重组织学生的“学”;将注重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否完成转向更注重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否达成;将注重教学活动的形式转向注重教学活动的实效;将注重中上等学业成绩的学生掌握情况转向更注重全体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是否都学有所得。使课堂充满了平等、和谐、开放的氛围,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协作、分享、竞争意识,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尊重学生,帮助学生,相信学生,赏识学生,使学生敢于交流,乐于展示,课堂成了孩子们学习的乐园。

丰富的内涵为执行“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明确了目标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分为四个阶段,并且规定了每一阶段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活动内容及活动任务。

第一阶段:目标定向(1分钟左右)

通过课前制作好的投影或黑板让学生看,让学生从总体上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学习目标由集体备课拟定)

第二阶段:自学质疑(5-10分钟左右)

“自学质疑”即是在老师研究、分析、处理教材的基础上,设计出导学问题和自学任务,通过诱导学生自学质疑,唤起求知欲望,鼓励学生在自学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以“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自主学习中去研究和生成问题、解决问题。

1、出示导学提纲

2、学生自学:

①依据导学提纲要求学生自读课文,看注释、看例题,做试验,做到基本理解教材内容。

②找出疑难问题,标记后作为下段合作探究内容。个别问题老师可点拨解决,倡导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同时生成新的问题。

③试做导学提纲中提出的练习。

第三阶段:讨论答疑(20分钟左右)

1、把学生自学中解决不了的难题、在自学中生成的问题及老师预设的问题形成合作探究的议题。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师与生之间、组与组之间、生与生之间、师生与多媒体之间多维互动式学习,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力争突破难点,解决重点。

3、及时小结。尽量让学生总结,老师点评,使知识上升到理论规律层面。

第四阶段:检测小结(5-10分钟)

1、完成随堂训练题。作为达标检测的试题具有巩固拓展性,可设必做题、选做题。

2、要求学生快速高效、独立完成。老师巡视督查,提醒纠正不良习惯和做法。

3、当堂完成作业。老师尽可能地现场批改部分作业,及时反馈矫正作业中的问题。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同学段、不同学科可以有优化和完善,但“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检测小结”等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且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的步骤应该保留,充分体现自主学习,即:自主预习,广泛搜集信息,初步感知;自主探究,充分交流合作,合理建构;自主练习,积极应用实践,全面提高;自主审查,互相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自主反思,自己反思学习的成败得失,不断进步。

经过不断实验、摸索,听了老师们的很多次公开课,发现这个模式操作起来还是有难度的,特别是质疑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指向性不明确,提出的问题没有什么探究的价值,因此,我们在窦局长的指导下,我们拟出如下模式:

第一阶段:目标定向

第二阶段:自主学习

第三阶段:讨论交流

第四阶段:检测小结

这样的四个阶段,老师们更易接受。

有效的措施使“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之花开遍校园

1.开展问题讨论,让广大教师关注学情

以问卷的形式分头调查了学生对课堂的需求和老师们对现有教学的感受,通过调查使广大老师认识到,老师要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教,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学,要充分研究学情。在广大老师清晰地看到了当前课堂教学的弊病以后,课堂改革提上日程。

2.抓学习培训,为广大教师启智充电

开展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索构建有效教学的策略体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一项重大探索。近年来,我校以破旧立新的改革精神,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和市内外、省内外成功的实践经验,先后邀请了市区教研员来校做理论指导,先后两次在区教育局的领导下,组织骨干教师赴教学改革的前沿-----江苏洋思中学,河南永威学校进行实地观摩,两所学校进步的教育理念和高效的课堂使观摩的老师们深受启发。两次学习观摩不仅坚定了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信念,也让教师们的探索方向更加明确。

今年3月初,我校教导处特意开展了一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培训会,专门带老师们再次学习了洋思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把我校的“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流程打印出来发放给教师们在组里讨论修改,通过学习、研讨、交流,教师们更深刻地体会到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今年9月底10月初,在窦局长的积极争取下,我校全体教师又赴江苏东庐中学考察学习,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有效教学理论培训、实践研讨或参观学习,为广大教师实践“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前不久,我校开展了 “我的课堂”教育论坛活动,老师们积极参与,畅谈心中的理想课堂,并且提出了许多很有创意的、好的建议和想法。老师们一致认为,“我的课堂”既是学生的课堂,又是教师的课堂;既有共性,又充满个性,在共同摸索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又能体现教师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以及作业布置等。这样的课堂应以面向学生全体,提高课堂效率为目标,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条件与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发展。

3.强推模式的执行,为广大教师搭建实践的平台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个新生事物,为了确保模式的顺利推行,我校成立了“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改革领导组和指导小组,由一把手校长陈志兵同志任组长,组织精干队伍,明确校教导处负责理论指导,各教研组负责具体实践。为此学校先后出台了《钟村小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方案》、《钟村小学“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解读》等。

自洋思、永威学校考察回来后,我们就在上一届六年级开设了有效课堂“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示范课、“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研讨课。

接着把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就向全校铺开,我校教导处每学期开学就制定了《钟村小学课堂教学改革行事历安排表》,上学期自2月下旬起一直到5月底,学校共安排了30多节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验课。

学校始终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实行每周听课制度。全校各年级各个教研组每周均安排1节以上的研讨课,教研组成员集体参与听课评课,一月一总结,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广泛交流,促进了教师的反思意识,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与此同时开展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优质课、优秀论文、优秀案例评比以及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成果向家长开放展示等活动,让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促进广大教师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不懈的改革使“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硕果累累

1、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积极地去思考、探索、发现,积极地参与展示交流,参与并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尊重;组内合作,组间合作形成习惯;汇报展示人人发言,学生独到的见解充分张扬了自己的个性。学困生得到了教师和同学的双重关注,基本实现了“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目标。

2、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在“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堂上,学生的综合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发现、自主探究,培养了自学能力。以小组为单位的互助学习,不仅是在学习知识上可以相互帮助,而且学生在长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关于倾听和采纳,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真正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合作学习时,学生倾听别人的发言,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及时发现别人的错误并给予补充和纠正,敢说、敢做、敢质疑。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不仅能够在自学过程中提出自己的问题,而且在听取别人发言时也能随时生出问题、及时质疑。学生逐渐在交往中学会了尊重他人,也学会了相互激励,相互赞赏,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近年来,学校先后有近10名同学在全国机器人比赛中获银奖,1项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获全国奖,4项小发明在省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二等奖,4幅“科幻画”获得安徽省二等奖,200多人次在省、市、区各类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5名学生在清华一条龙英语故事比赛中获得一、二等奖。学生多次参加市级器乐进课堂、合唱比赛中获得二、三等奖。

3、解决了当前课堂中存在的焦点问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当前导致课堂低效的许多原因,如:教师讲授时间过多,时间比例脱节、假问题组织教学、讲练分离、当堂反馈不能落实等焦点问题,在“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堂上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观。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学,用真问题组织教学,学生能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方法自己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讲解与点拔恰到好处,无效环节得到有效控制。学生有了自主思考、动手操作、巩固练习的时间,并且学习内容当堂反馈矫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4、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课改促使教师主动地从经验型向研究型方向发展。教育理论的学习提升了教师的理念,教师的学生观、教师观、知识观、角色观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变;习惯性的反思提高了教师的思辩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反思与探究中,不断优化自已的教学行为,课堂的能力提到了提高,综合素质得到了锻炼。在全国英语课堂教学录像课评比中1人获一等奖。省课堂教学大赛中1人获一等奖,3名教师的课堂教学示范课制成光盘在全省公开发行。近10名教师的教育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等在全国、省、市级比赛中获得一、二等奖。

我们模式的实践还处于初始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今后,我校将努力探索、深入研究,也恳请各位领导专家不吝赐教,以使我们的“问题探究式”课堂更有生机,使学生自主的课堂更快乐、更高效!

总之,我们正在实践,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面临着很多困惑,我们坚信,在市区教育局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只要我们持之以恒,边学习、边实践、边探索、边创新,就一定能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区实践的课堂教学改革路子,为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做出新的贡献。

-10-30

篇10:监控学生学习活动 促进主体主动发展

监控学生学习活动 促进主体主动发展

加强农村完小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监控,  培养

学生综合学力,促进主体主动发展的策略研究

内容提要: 监控学生学习活动,不仅反映了学生主体性的特征,也反映了教师的主体性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只是向导、引路人,更应成为参与者、活动者。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引”和“导”,另一方面要参与到学生中去,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活动,参与其间,监控学生的学习活动,去解破学生学习的密码。我们围绕情感、认知、合作探究、差异这四个维度进行监控整合的实践和研究,从而充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学力,发挥和施展了学生主体积极参与活动的才能,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真实和富有个性的共同全面的发展。

关键字:监控  活动  主体  发展

一、现状分析:

多年在中心小学工作,造成了对完小教学情况的知之甚少,甚至于一片空白。因偶然的原因,接触了完小的教学工作,却意外的发现了完小教学研究具有很广阔的天地,并且有其必要性,是可行的。

在当今众多的论题中,有关教与学方面的内容是很多的。其中涉及到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容也不少。然而,对于那些偏远地区的特殊学

校、特殊学生却关心不够。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校体制方面的;有社会环境方面的;有家庭素质方面的;有教师和学生方面的等各种原因。

< 1 >

在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完小的学生比起中心小学的学生(更无法与城市的学生相比)更缺乏自信心、学习被动、学习方式单一、参与意识不强。作为教师,虽有满腔的热情、认真的态度、努力的投入,但缺乏新型的民主的教学法,缺少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监控,从而导致了学生 和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和学的失控,学生综合学力低下,埋没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才能。为此,我们对本课题进行了实践和研究,并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绩。

二、  监控学生学习活动,促进主体主动发展的策略研究

     (一)、监控学生情感参与度,促进学生积极发展。

情感,人生来俱有,在这里,我们所说的情感度是指在学习数学

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对数学学习的一种投入程度。对于良好情感的形成及其在学习中的作用,涉及到好多方面的内容。本课题主要就学习环境、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方面给以阐述。

1、   以“境”激情

                               改变环境,创造环境

(1)、现状及影响。

家庭:完小的学生(特别是我们那些比较偏远地区的学生,)受到各方面学习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多。如我们学校有61.5%的学生来自于四川、贵州、河南等地,家庭生活条件差,住所不安定(  对 于 学 生 来说,就没有固定的学习场所)。作为家长,又很不重视小孩读书,更

< 2 >

不支持学校的工作,学生在上几年级、上了什么内容、他们在学些什么、是怎么学的,一概不知。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学习个别生“吃不饱”、部分生“吃不好”,大多数“吃不了”。学习很不系统,特别与当地学生相比有很大的落差。

社会:有特殊的学校,必有特殊的原因。象我们学校,地处偏僻,经费缺乏,缺乏优良的学习场所,缺乏必须的设备。这是其一。其二是学校生源以外地生为主,以农民子女为主,学生家庭住所又很分散,交通不便。导致了学生之间交流环境差,学生见而不识。

学校:学校偏僻,设备落后,生源质量差,师资力量就薄弱(特别是象美术、音乐、体育等课奇缺),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更谈不上,学生学习数学或者其他学科也就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总的来说,大多偏远的农村完小,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以上这样的一些问题。无论是学习的硬环境上(地理、生活条件、住所、学校设施设备、教学师资),还是学习的软环境上(学生家人、周边或者说社区环境、社会影响、校风、学风、班风等学生学习的时空条件和学生学习环境中的人际关系),都造成了完小学生的“三心二意”:“上

课听讲感到‘恶心’;做作业有‘惰心’;上课做小动作有‘惯性’。有点成绩‘得意’;观察事物‘随意’”。他们厌恶学习,更讨厌要动脑筋的数学及其作业。这种情况给数学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改变、提升学习环境的质量。

< 3 >

学习环境的质量是学生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为此,我们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操作:

       创造良好的校园数学文化环境。

为了数学教学,我们在校长的领导下,对于校园环境进行了改造,增加了校园文化方面的一些内容,更注重了有关数学内容的因素在校园中的挖掘。

                创造良好的班级数学文化环境。

在教室中增设数学角,几周中开设一次数学会,努力充实学生学习数学的空间,给学生创造交流数学的机会。

        创造良好的班内人际环境。

教师和学生之间: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困难要能有移情性的理解(对那些学习困难、生活困难的'学生的种种体谅和理解),不威胁、不引诱学生,给学生一个真实的老师、可信赖的老师、可接近的老师。总的来说,就是给全班学生创造一个充满安全感的人际环境。课堂是一个学生躲避风雨的港湾。

只有这样,学生的种种不足才能暴露出来,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有效的教学。

同年级学生和学生之间:多创造学生交流数学的时空条件。在课堂教学中,留出10分钟来谈谈学生学习数学的感受,对课程进行一些整合,去掉多余的练习,增加了一些现实和开放的数学题。

< 4 >

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创造学生之间交流的机会,开一些数学学习交流会,谈谈两个年级之间学习数学的一些想法和方法;高年级给低年级的数学辅导课;低年级对于高年级同学的学习汇报课等等。

基于对学生发展观的认识,我们认为,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尽可能的多创造一些我们老师力所能及的良好的物理环境、文化环境和人际环境。从而能进一步的去影响学生的“人性”,愉悦学生的“身心”,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个性”。从心理健康学这个侧面来说,那就是良好的学习环境能使人“舒心”、“变心”(改变心态)、“完心”(完善人的性格)。

2、   以“动”激情

                                    激发动机,养成态度

学习动机是非认知因素的核心因素,它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控制系

统,在学生能否主动学习中起到核心的作用,他是学习的内驱力,其外显行为是通过情感而表现出来的(想学或不想学,积极主动或消极被动)。

(1)、完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见表1-1)

(2)、培养和激发正确的学习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正象中国足球队外籍教练米卢所倡导的那样:不要为赢球而打球,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好的态度。也正是这个“快乐足球”的理念的指导下,米卢实现了中国人四十年的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也要有这种理念,要让学生能在正确的动机支配下,逐渐养成了一个

< 5 >

表1-1                完小学生学习动机类型及表现特征表

类型

家庭情况和动机特征

情感表现形式

学习行为和结果

百分比

自感堕落型

家庭贫困,无人管教;家庭条件较好,父母无法管教。此类人做事非常任心。

自感学习已经落后,于是在三、四年级开始丢三拉四,破罐子破摔,学习随意性强,不团结同学,不相信自己,不规范自己。

作业少做、不做,甚至于抄袭,即使有作业也是很不清楚。回家不拿书包,从不看书。

10%

随遇而安型

家境中等偏下,做事没有主见,更没有显性的正确动机。

从不主动要求什么,从不举手回答问题,可谓是不闻不问,两袖清风。

成绩一般,学习被动,作业能够完成,但从不主动校对。

35%

心动行止型

家庭情况一般,有正确的学习动机,但缺乏外显的表达,在一定的情境的作用下,也能表现其积极的行为,但持久性不长。

上课中举手持观望的态度,人云也云,人做也做,有积极的向往,但胆小怕事。

学习方法单一,效果欠佳。

45%

冲锋陷阵型

家庭条件较好,或中等以上,有正确的动机,良好的学习愿望。

上课积极发言,师生、生生间善于交往,但学生容易骄傲。

学习方法丰富,思维敏锐,作业超前。

10%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从而能够快乐而丰富多彩地学习数学。

< 6 >

了解自己,帮助纠正: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解剖学习动机的正确与否,以便对症下药。要长期的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换,行与行的交流。

制定目标,明确任务:教师要帮助学生指定近远期的学习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能够努力的让学生在目标的指导下,带着问题去学习数学。

要求自己,实现目标:目标能否实现,关键之一在于对自己的要求有多高,只要有正确的态度,如果能够实现从小的到大的、从少的到多的、从低的到高的转变,不管有多少,点滴也行,那就是一种成功,就是一种快乐。作为教师,不要刻意的去追求分数或等级,分数也好,等级也罢,那都将会或多或少的给学生一一种排位置、评档次的感觉。所以教师在作业批改中,可以采用给全优的学生打优,而其余的学生则是一种“?”式的批改,等到他改正后再评价。可以让他们先评价自己(评价自己的动机、态度、习惯以及学习行为),去体验到成功后失败的苦涩,体验到失败后成功的乐趣。也可以进行师生间的评价(权威式),但不要太频繁,主要应以生生评价、自我评价为主。这样可以减少更多的学习带来的痛苦或影响他们自尊的一些因素。从而可以进一步的去培养和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3、   以“美”激情

                   为教而美,为美而教

数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它来自于生活,成熟于实践,又服务于生

< 7 >

活和社会。而数学教学实则上是学习前人的生活经验,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较为抽象的思维过程,是思维训练的最好体操。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无不闪耀着数学美的光辉,如数学本身知识的简洁美、数学图形的对称美、数学的书写美、计算结果的确定性的美、语言叙述的简洁流畅美。如果学生能够发现这种美的存在,体验了这种美的乐趣,那么其就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学习数学的动力源,就会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我们认为,数学就是为这种美而存在,而发展的。而学生就会因为这种美而在情感上更加的投入。

(1)、为教学而美,为美而教学。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为实现这个美的教学,需要教师以课堂为抓手,把每一堂课都设计成一幅幅的美景,并以美促成教学的成功。而数学的点滴又来自于生活,体现了数学的种种美的因素,所以我们的教学应该朝着为了实现心中的美,创造出更多的美而进行。在教学中,我们设计的各个环节要体现知识发生发展的真实美,要挖掘知识内在的各种美育因素。

充分地利用教材,努力地体验数学知识本身的美。如:在教学循环小学时,我们先让学生去计算,并通过讨论共同发现这种具有“重复出现”,“依次不断”等特点,从而进一步发现这种数的结构美,及其在书写的简洁美。又如在教学式题时,我们利用式中各项的变化:

47÷9=5……2

A、    9×5+2=47         B、被除数÷除数=商   因数×因数=积

(47-2)÷5=9

< 8 >

让学生体会到算式中彼此间的联系和变化是数学的一种美。还如数学中图形美的感受,主要是让学生多观察生活,如房子、稻田、模型设计等,从中去感受数学中的对称、均衡、变化美。

充分体验数学思维过程的美。如在教学比例应用题之后,对原先的归一应用题进行了综合比较,从中找出了许多种解法:

小华3次搬砖15块,照这样计算,18次搬砖多少块?

归一法        倍比法            比例法

15   X     3    18

 15÷3×18   15×(18÷3)       =    或    =

3   18    15    X

注重思维的训练,提高思维的水平,突出解题方法法的多样化,这是数学思维过程美的最好体现。

(2)、美在动手实践中。没有动手实践,很难发现数学真正的

美。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强调学生动手实践,努力的创设一种积极动手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如:在教学长方体这一节的内容时,我就让学生去做一做、想一想怎么做长方体,有什么特点。并能说一说:你觉得它好看吗?好看在哪里?通过这样的挖掘,学生懂得了长方体内在的结构,发现了长方体中好多美的东西,也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为美而教学,为教学而美应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教学中,我们努力渗透美的理念,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都应努力去感受数学美的存在和味道,去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并享受美所带给的乐趣。

< 9 >

(二)、监控学生知识累积度,促进学生真实发展。

对数学实现再创造,使数学顺应人类学习的需要,走向生活,走向大众,以其开放的体系再现数学的基本过程,再现数学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本节所想表述的知识累积度包括两个层面:知识累积的程度和速度。在课堂教学研究中,我们主要从情景入手,设计数学现实,给以学生思维的对象和思维的空间,从而进一步学习数学、体验数学、理解数学,达成知识的有效迅速地积累,促进学生真实发展。

 1、先用后学,呈现真实的问题情景。

数学是什么?似乎很难回答:数学是模式的科学,数学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数学是一种语言,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是一种精神。面对学生,我们说数学更应成为一个真实的生活、一个现实的问题。

数学取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否则,数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事实上,我们完小的学生比较接近于农业生产劳动,有过农业生产的点滴经验,但对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却往往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无法把平常的事作为课堂中的素材,其学习方法

单一,割裂了知识与现实的联系。如三年级数学作业册中有这样的题:(1)、301班有学生46人,302班有男学生21人,女学生22人。301班比302班多多少人?在教学中就出现了以下的方法;301-302=?(2)、甲、乙两辆汽车运化肥。甲车运4260千克,乙车第一次运100千克,第二次运1980千克。甲车比乙车多运多少千克?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要求把这件事能够在课堂里重现一下,

<10>

让他们体会这样一种情景。然而,还有一个学生不能把情景展现出来,演不好,也做不好。

这样一种情况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很不丰富的。所以我们在课堂里想法创设一种应用的情景,现实的背景,促使他们去操作,并掌握知识。

所以,我们倡导先用后学,能够在应用中,想到需要学什么;在情景中,去体会怎么学;在活动中,去感受为什么学。

引导学生去感知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去探求数学问题的解决趋势和途径。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鼓励学生去大胆运用类比、归纳、猜想,并凭直觉去解决问题。

  2、学后质疑,解决现实问题本质。

疑是问的基础。学后有疑是必然的,解决疑问是巩固学习、发展

学习的结果。

学后无疑,疑而不问,问而不决,决而无果,是当今完小教学的

最大缺陷。所以有关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学的当务之急。在教学中,我们把三四年级学生分成了两个阶段进行训练和教学(见下表):

表2-1

三年级(第一阶段)

四年级(第二阶段)

1

做到能够倾听老师对于学生的质疑。

1

对于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质疑。

2

创造教学情景,对一定的材料进行质疑。

2

对于自己所回答的问题和练习进行质疑。

3

做好记录,进行整理。

3

形成学生间讨论或者辩论的氛围。

〈11〉

质疑是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在课堂教学中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3、         疑有所思,实现知识的后继发展。

解决了疑问,找到了答案,实现了生活问题的数学化后。很重要

的一步是反思。我们采用了看一看、想一想、猜一猜、改一改的做法,提出他们自己独到的见解。如在四年级数学教材中,有这样的一个例题:一台抽水机3小时抽水420吨。照这样计算,5小时抽水多少

吨?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学,然后师生一起用列表的形式总结了第一种方法:(见下表)

表2-2

1小时

2小时

3小时

4小时

5小时

420吨

接着,我让他们一起根据表来分析以下的问题:

(1)、先说一说3小时和420吨有什么样的关系;

(2)、找一找5小时会和谁有关系?

(3)、列出式子:420÷3×5

(4)、再想一想还会有其他的方法吗?

从上表中,学生可以很容易的知道总量和时间的对应关系,时间和时间之间的倍比关系,从而列出另外一种方法420×(5÷3),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12>

从应用到学习,在学习中产生疑问、提出问题,根据问题进行反思,进一步解剖学习过程,并最终解决问题,回到现实。可以说这样一整套教学的思路,是我们取得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

(三)、监控学生合作探究度,促进学生共同发展。

完小学生的活动能力、交际能力较差,导致了学生间不善合作,

无法合作。所以在数学课堂中就不善表达,更不会动手操作。好多时候,往往是教师唱独脚戏,学生只是观众、听众,甚至于是局外人。为此,我们倡导在活动中合作,合作中探究的教学方式。

1、   活动中合作。

没有活动,就没有交流,更没有合作。反之没有合作就没有交

流,就没有发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促使数学活动的进行。

小学生处在自制力较差、注意力不能集中的年龄段。由此我们尽力挖掘教材中可以进行数学活动的因素,加大活动的力度,激发他们的各种器官进行协同作用。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公式时,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组,然后带领他们到操场去进行实地测

量。当他们完成了测量、统计、计算以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就加深了。并最终取得了教学的成功。

2、   合作中探究

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是一种探究型课堂教学的很好形式。有活动,

<13>

就有合作,就有探究的存在。通过合作交流、活动探究,可以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最终学习任务的完成。

但是,完小学生在这方面的体验也实在太少了。根据我们完小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三步走:(1)、从合作的形式上给予学生指导   分组、推选组长、协调关系、进行活动、互相交流。(2)、从合作的内容上进行筛选    对那些题目、方法、答案多样, 或在学生思考有困难时,或是问题涉及面较广时进行小组合作。如在教学三年级数学课本中这样的题目:学校买了一批书,其中故事书有28本,图画书有85本,那么科技书有多少本?我就是先让学生练习,然后再让学生分组进行合作讨论,探究产生问题的原因。

合作性的探究学习,促进了学生间、师生间的众多参与,为他们之间的互动发展提供了可能,培养了活动的能力,提高了合作交流的水平。

活动中合作,合作中探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整体快速向前发展。

(四)、监控学生学习差异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学生的学习是有差异的,这中间有智力上的差异,有非智力上的

差异、有男女生的差异。差异的存在也是必然的,主要是我们如何去缩小差异,而不是如何去加剧差异。当前,有好多人是这样去教学的:把班级中的学生进行分层,给优秀的学生“吃好的”,中等的学

<14>

生“吃中的”,后进的学生“吃少的”;对于他们的评价也是要求不同:优秀学生要求高,中等学生要求一般,差等学生要求低。概括地说就是进行了分层教学、分层评价。殊不知,这样却导致了更多的、更大的差异。有人作过这样的调查:有人对一个贫困县在金钱上给予支持,但是几年以后,这个贫困县却依旧贫困。这人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有人跟他说,因为那县自从有了金钱资助以后,就有了一种坐享其成的想法,不再动脑想改革,求发展的路子。从这件事上可知对于学生的教学也是这样的:你对他降低要求,他对自己的要求就越低,就与其他学生差异越远。为此我们想在教学中不提倡分层,不降低要求。而是采用目标具体化、内容形象化、方法格式化的教学指导方针。在具体的教学中,为了减轻差异生的学习负担,又要求达到同样的学习效果,我们提出了重在对学生的合作指导,而不是分层教学与评价;重在矫正学生心理偏差,而不是造就心理的落后定势;重在精炼教学内容、方法,提高教学效益,而不是单纯的为减轻学习负担而删减内容。如在教学文字叙述题时,我首先对题目进行了形象化的描述:244与46的和,除以2,商是多少?“过河(和)就上(商)”

然后再列式计算,并总结出两个字:一找,二换来帮助列出综合式。

最后归纳了几句顺口溜:“天平两边,半斤八两,一找二换,和差先算,括号不忘”。

当然,因为有差异,所以势必对差异要进行分析和研究,主要是给以指导帮助,而并不是减免“税收”,在心理上进行较多的辅导,

<15>

矫正其心理偏差,不断的给予鼓励和要求,在学习上给予较多的帮助和指导。分析差异,缩小差异,在差异中求得共同的发展,是我们研究的宗旨。

三、理论基础:

英国著名学者高尔顿认为:“我认为不存在热情的智力,也不存

在没有智力的热情”,推孟对800名超常儿童的研究表明,获得卓越智力成就的个体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只有良好的智力,热情、自信心等情感因素在他们的成功中也具有十分良好的作用。日本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泷泽武久在谈到发展学生的智力时强调指出:“不能无视情感的作用。情感交织在人的思维中,或成为刺激,或成为障碍”。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促成情感对学习的刺激作用,而不是障碍作用。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强调学习过程中顿悟、组织以及理解的作用,主张在学校教学中,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重视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认为“内部的力量大于外部的力量;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变化;在认知学习中,重要的是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及教学内容与背景材料的关系,而不是个别的零星的材料。

所以,我们在实施操作策略时,对学生知识的积累程度,对认知

结构的调控都非常重视。

心理学家加里培林认为“学习中的定向环节直接制约执行环节,而对学习成效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做数学”(Doing mathematics)是目前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的观点,它强调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

<16>

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数学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

学习差异理论认为:学习是有差异的,其差异是不可避免的,首先来自于其家庭。因为家庭的差异,造成了学生在群体中的差异,其次,即使我们用考试的方法将学生按学业成就水平分班,也会出现教学法专家A.A.已大尼伊在研究后所指出的:几乎每一个班级中,总可以挑出学习能力不同的三类学生。分班可以减少差异,但不可以消除差异。

四、一些探讨的问题:

学生是人,是一个可塑的、活动的、思想的、发展的一个整合人。在教学中,各种途径和方法都是综合的统一的有机整体。把学生看作主体也好,还是教师为主体也罢;以学生为中心也好,还是互动为灵魂也罢;以学生情感为基础也好,还是以动机作为保证也罢。这一切都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现在有好多人认为,数学或者是其他的一些研究课题要切口小,

易操作,从而把课题研究切得很小很细,导致了研究的支离破碎,根本无法适应时空以及人为因素等诸多条件。只为研究而研究,推广价值不大。

笔者以为,任何一种内容的研究,不管是何种模式和方法,还是策略都离不开具体的“因材施教”的这个“材源”“材质”、“材

<17>

量”。在教学过程中谁也离不了谁,所以我们认为研究课堂教学的课题要进行整合:对课程结构、教学方法、主体活动等方面进行整合;对情感参与、认知策略、个性发展等方面进行整合。今想以此观点与大家共同探讨。当然,本课题的研究还是较为肤浅的,有很多方面的不足,我们将继续在这方面进行实践和研究,将进一步研究整合课方面的内容。

参考书目:

《小学儿童如何学习数学》孔企平著

《教学论》李定仁著

《教学心理学原理》骆伯巍著

《数学教学理论》唐瑞芬著

《学生的学习活动》张爱华 孙毅伟著

《学习策略的理论与操作》张向葵  关文信著

《培养能力艺术》王增昌  王敏勤著

《学法指导艺术》蒋宗尧著

《学与教心理学》邵瑞珍

篇11: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差异性”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差异性”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重庆市巴南区接龙镇中心小学校 包代平

【摘 要】 教师在课堂上面对的是一群参差不齐的学生。由于教学的整齐划一,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这样的教学长此以往,会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差异性教学,促进学生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的数学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由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遗传因素等多种条件的影响,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兴趣、思维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完全不一样的。教师在课堂上面对的是一群参差不齐的学生。由于教学的整齐划一,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这样的教学长此以往,会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差异性教学,促进学生不同的发展。

一、确定差异性教学目标,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性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制定出有针对性,差异性的教学目标。如,学困生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掌握基础知识,获得基本技能,培养学习兴趣,形成解决基本数学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在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培养学习兴趣,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形成解决中等难度数学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习兴趣,形成解决中等偏难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很强的学生在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形成解决综合性数学问题的能力。具体每一单元或课时的目标要根据具体的.课程标准要求、内容、学生认知水平而定。学生的目标随着他们的知识、能力的提高发生相应的变化,即目标是动态的。这样,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会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已达到自己预期的学习目标。

二、确定层次性的学习内容,让学生选择性学习

如何在课堂上让不同的学生学到对应层次的内容?教师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要注意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如小学阶段的“乘法分配律”教学。我如下设计:

首先,计算两组练习题:

(12+54)×5 12×5+54×5

(45+9)×845×8+9×8

(22+35)×6 22×6+35×6

教师以中等学习水平的做题速度为准,以这部分学生的完成情况决定是否停止做题。当优秀学习水平和中上学习水平学生做完这组练习题,其他学生还在继续做。这时,老师会对完成的学生提出新的要求:观察左边和右边的题,你发现了什么?当然这个要求也包括对正在不断完成的学生(部分中下水平的学生)。课堂上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部分学生已经在思考“规律”;另一部分学生还在埋头计算。

其次,观察发现规律。全班都停止计算了,当然,会有少数几个学生是完成不了的。教师引导:这两组题,他们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这个要求,中上学生已经思考过了,他们要做的是“用语言把这个规律如何描述出来或写下来。”中下学习水平的一些学生正在思考中,“相同点?不同点?”会提示他们观察思考的角度,学困生则刚开始思考。老师会留适量的思考时间(往往课堂上这时候就会小手举起来,他们已经发现了规律,正等着老师的一声令下――指名发言)。

然后,全班交流。全班交流,这是一个教学中重要的环节,让什么样的学生先起来说?或者后起来发言?直接会影响到整个交流的效果。也是让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学到新知的过程:学困生和中下学习水平的学生在倾听中发现规律; 中上学习水平的学生在交流、辨析中明确规律;优秀学习水平的学生在发言中提高概括能力。先让中下和中上学习水平的学生发言,交流想法,再让优秀学习水平的学生作补充、概括提炼,最后让学困生完整的叙述、加以理解。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掌握本节课最基本的要求,在数学上各有所获,得到相应的发展。

最后,应用规律。在这一环节,教师呈现难度不同的例题,由易到难,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以本节课为例,我会出现以下的例题:

例1:(28+44)×5

例2:12×24+12×76

例3:321×67+247×67+221×67+321×67

例1的学习,是乘法分配律的直接应用;例2的学习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应用,稍微有一点思考。这两个例题,都是全班学生必须掌握的,都是熟练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基本题型;在例2的掌握情况中,可以引导大部分的学生理解“24个12加上76个12,等于100个12相加”的算理,而要求学困生会做就行,不一定要理解算理。例3的练习,主要是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设计的,这部分学生做题速度快、理解能力强,让他们进行举一反三的练习;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则鼓励他们做,能做多少就多少;对学困生则不作要求,如果有学生做了,就全班表扬,以激励学习积极性。不同思维层次的例题,充分让学生选择,使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得到落实。

三、布置层次性的练习,让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练习这个环节,教师要把练习题梯度化,使每层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起点,拾阶而上。原则是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在完成习题的时间基本同步的情况上,既保证了学力弱层学生基本上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又使学力强层学生尽其所能,发展提高。

我把练习题分为基础题、巩固题、提高题三个层次。基础题巩固基础,控制难度,要求每一个学生必做必会;巩固题注重知识联系,强调拓展思维训练,要求除少数学困生外的学生必做必会;提高题突出灵活运用训练,探索能力延伸,鼓励中上学习水平的学生做,优生必做,中下学习水平的学生尽量做。在时间的安排上,完成时间基本同步。当学生做基础题时,以学困生的完成量为准,其余的学生同时可以完成巩固题,也就是当学困学生基本完成后,再组织集体评议;巩固题以中下学习水平的学生的完成情况而定,当这大部分学生都完成时,教师组织学生订正;提高题是留给有余力的学生完成的,可以个别辅导,也可以集体评议,根据课堂教学情况而定。各个层次的习题是同时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在学生做各层次的习题时,鼓励学生不停笔,继续做后面的习题;根据教学内容和练习题的必要性,还可以让学习能力强和较强的学生选做基础题和巩固题,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完成提高题。这样,不同的学生在相同的时间里,练习不同层次的题:优生得到充分的习题量,学困生也完成了基本的练习,而且还能达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效果;在班上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避免了“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中等生无聊”的现象。

篇12: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教育理论论文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教育理论论文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种简约的、经过提炼的认识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采用各种手段,把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中的精华变为学生头脑里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观察、操作、讨论等实践活动都带有明确的目的性,都是学生获取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这样的参与活动是紧密地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的,而不是盲目的、形式主义的。因此,为了更好地完成教育目标,教师只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那么如何设计教学过程呢?笔者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教师要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诱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学习情绪达到最佳状态。

二、精心设计新知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是儿童的天性。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操作,使其在操作中理解新知的来源与发展,体验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快。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促进了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主动发展。

2.挖掘智能因素,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在新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智能因素,设计层层深入的思考题,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动脑,深入理解,掌握新知,逐步体验和掌握数学思维方法,并主动地进行思考。通过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有序思考,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向上的思考状态。

3.树立主人意识,鼓励学生主动尝试。数学知识的联系非常紧密,新知往往是旧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尝试解决新问题。通过自己正确的推理、判断、概括,掌握新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三、精心设计练习,促使学生主动运用知识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形成技能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中要对课堂练习进行精心设计,做到目的性强、层次分明、突出重点、形式新颖,这样有利于学生在练习中轻轻松松地学习,使学生养成主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在练习中,一方面教师要创设竞赛氛围,激发学生练习的主动性,一方面可设计一题多解的练习,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另外,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中,教师要通过形式新颖、趣味性较强的练习题,变学生被动做题为主动参与,这样既能增大练习面,又能使全体学生主动参与。

总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必要且有效的手段,对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篇13: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几点尝试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几点尝试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几点尝试(正在评奖中) 浙江临海白水洋小学 刘彩琴     为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许多教师都很注重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这是因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还有利于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更有利于学生的和谐发展。在课堂教学上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我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创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只有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学生的心情舒畅了,求知欲旺盛了,思维也非常活跃、流畅了,这样,学生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群体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     在操作上教师要力求做到态度亲切。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当作一种奖赏和鼓励,从中感到温暖和甜蜜,这就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当学生有精彩的表现时,教师要给予表扬和激励;当学生回答有错时,教师更应该给予鼓励,因为他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思考,敢想、敢说,敢于质疑,无所顾忌,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达到获得知识,体验情感,促进发展的目的。      二、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     1、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主要是学生个体的事,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合作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要在引导每个学生在主动学习和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向对方学习,向优秀学生学习。 这是因为生生之间年龄、心理、水平相近,消除了学生的恐惧心理,此时交往最放松,而且,在交往中碰撞,在争论中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学习能力得到很好发展。

①创造讨论的机会。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依据一定目的,把握关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用自己认为最好的答案去“闭塞”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而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即使是学生不完整、不周密的发言,教师也不宜匆忙打断,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截断他们的思维活动。当学生能畅所欲言时,就有可能突破思维习惯,有所创见,并进一步使教师得到某些启发,修正事先不确切、不完善的认识,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     教学《将相和》中“渑池会”一段时,许多老师都组织学生就“渑池会上的斗争,是打成平局还是决出了胜负”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认为打成了平局,理由是赵王为秦王鼓瑟,秦王也为赵王击缶,一比一。也有的认为分出了胜负,理由是赵王是小国的王,秦王是大国的王,虽然都为对方演奏了乐器,但比较起来秦王更难堪;赵王鼓瑟是秦王叫鼓的,而秦王击缶是蔺相如叫击的,蔺相如只是赵王的一位大臣,比较起来,还是秦王更难堪。这样讨论,学生不但提高了阅读的能力,而且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见解,学习的主动性也得到极大发挥。     ②学习小组共同答题。为了切实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提高语文学习质量,在回答问题时,我往往采取“学习小组共同答题”的方法,让每一位小组成员充分发言,各自发表见解,又相互补充意见。这样,一个问题的解决就凝聚着小组所有成员的智慧。另外,小组学习是每个成员之间在思维上的合作过程,即把自己的思维融入他人思维的过程中。所以,在相同教学时间内,每个学生发言的机会大大增加了。在同龄人之间,大家畅所欲言,连胆小、很少发言的同学也有了开口的机会。此时,课堂上不只有回答问题的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还有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形成一种教师教学生,学生教学生,学生教教师的学习氛围,使听和说的训练比较好的落到实处,还培养和发展学生合作的学习能力,将会更有利于实现为全体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学会学习的目的。      2、开展辩论式学习    “辩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有效地缎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参与争论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寻求不同见解,学生学习的主体也就能够真正地确立起来。 辩论题的确定,影响着“辩论式”学习的.开展。我们要依据小学语文新大纲,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依据教材的内容,还要依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来确定辩论题。     (1)抓住课文中似乎有矛盾的地方进行辩论学习     在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提出,“小女孩冻死在街头,为什么说她脸上挂着微笑”,像这样的疑问表明学生动了脑筋,教师相机诱导,学生互相切磋、分析、争论,就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2)抓住课文中能产生认识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  在学习《将相和》一课时,我们组织学生围绕“蔺相如以‘璧上有点小毛病’为由,把已献给秦王的和氏璧要回来,这是不是骗?”这个论题,展开了辩论。学生分成了两大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学生对蔺相如这个人物又有了更高的认识,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      (3)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论题展开辩论  学习《赤壁之战》一课,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辩论题:“在这场战役中曹操该不该输?”这就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论题。无论学生站在哪个角度上谈这个问题,他都要谈到赤壁之战的过程,都要谈到赤壁之战双方胜与负的原因,还要谈到人物的性格特点。      3、师生换位     ①老师当学生。就是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学。老师当学生,实际还是老师,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学习,况且学生的见解常会启发老师。所以,老师要放下架子,诚心诚意当学生。那么,教师要以学习者的身份,以指导学生为主,以真实虚心的态度来换位,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②学生当老师。学生当老师绝不应做教师的“傀儡”。作为老师,要启发,不要代替。教师要多放手,少控制;要多鼓励,少批评;给学生以主动权、选择权,体念成功,建立自信心。  例如,在《小镇的早晨》一课教学中,基于本课重点段中的三个自然段结构相同的特点,我就在教学、扶学了前两个自然段之后,让学生在自学第三个自然段之后,自告奋勇地上台当小老师,那我就成了学生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然要深入钻研课文,作一番探究,当学生上台当小老师时,我和其他同学在认真倾听的同时,就对其讲解中的不当之处、有疑议之处作一番讨论、更正, 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极大提高,主动性得到进一步体现。     三、赞赏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添加剂     课堂上,学生最有效的直接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赏。所以,教师不要吝啬表扬,不要吝啬赞许的微笑,哪怕是学生非常微弱的思维火花,教师也应不失时机地加以“助燃”。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学识、经验和优点不同,教育教学内容、手段不同,要使赞赏达到最佳效果,就必须灵活掌握表扬方法,让它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表扬方法多样:明确而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记得很流利”,“你帮老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很有创新精神”,“你真棒”,“我相信你能行”,“我知道你会成功的”; 亲切而有力的动作,如点头以赞同,竖起拇指表示夸奖,与学生握手表示感谢,摸摸学生的头或拍拍肩膀表示欣赏;生动而自然的表情,如听学生讲话神情要专注、面带微笑,学生的问题提得好或回答得好显得惊讶、欣喜;还可以辅之于适当的小奖品。这些方法穿插揉合应用,效果将更显著。

篇14: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几点尝试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几点尝试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几点尝试(正在评奖中) 浙江临海白水洋小学 刘彩琴     为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许多教师都很注重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这是因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还有利于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更有利于学生的和谐发展。在课堂教学上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我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创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只有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学生的心情舒畅了,求知欲旺盛了,思维也非常活跃、流畅了,这样,学生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群体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     在操作上教师要力求做到态度亲切。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当作一种奖赏和鼓励,从中感到温暖和甜蜜,这就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当学生有精彩的表现时,教师要给予表扬和激励;当学生回答有错时,教师更应该给予鼓励,因为他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思考,敢想、敢说,敢于质疑,无所顾忌,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达到获得知识,体验情感,促进发展的目的。      二、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     1、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主要是学生个体的事,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合作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要在引导每个学生在主动学习和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向对方学习,向优秀学生学习。 这是因为生生之间年龄、心理、水平相近,消除了学生的恐惧心理,此时交往最放松,而且,在交往中碰撞,在争论中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学习能力得到很好发展。

①创造讨论的机会。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依据一定目的,把握关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用自己认为最好的答案去“闭塞”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而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即使是学生不完整、不周密的发言,教师也不宜匆忙打断,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截断他们的.思维活动。当学生能畅所欲言时,就有可能突破思维习惯,有所创见,并进一步使教师得到某些启发,修正事先不确切、不完善的认识,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     教学《将相和》中“渑池会”一段时,许多老师都组织学生就“渑池会上的斗争,是打成平局还是决出了胜负”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认为打成了平局,理由是赵王为秦王鼓瑟,秦王也为赵王击缶,一比一。也有的认为分出了胜负,理由是赵王是小国的王,秦王是大国的王,虽然都为对方演奏了乐器,但比较起来秦王更难堪;赵王鼓瑟是秦王叫鼓的,而秦王击缶是蔺相如叫击的,蔺相如只是赵王的一位大臣,比较起来,还是秦王更难堪。这样讨论,学生不但提高了阅读的能力,而且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见解,学习的主动性也得到极大发挥。     ②学习小组共同答题。为了切实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提高语文学习质量,在回答问题时,我往往采取“学习小组共同答题”的方法,让每一位小组成员充分发言,各自发表见解,又相互补充意见。这样,一个问题的解决就凝聚着小组所有成员的智慧。另外,小组学习是每个成员之间在思维上的合作过程,即把自己的思维融入他人思维的过程中。所以,在相同教学时间内,每个学生发言的机会大大增加了。在同龄人之间,大家畅所欲言,连胆小、很少发言的同学也有了开口的机会。此时,课堂上不只有回答问题的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还有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形成一种教师教学生,学生教学生,学生教教师的学习氛围,使听和说的训练比较好的落到实处,还培养和

[1] [2]

篇15:小学数学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愿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发展。因此数学教学正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造、主动学习。结合本人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一、深入钻研教学艺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导”要精彩。

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直接创设者。教师“导”入的语言、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探索知识的欲望。因此教师导入语言必须适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提高语言的艺术性,只有这样,上课伊始,教学便尽可能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投人到学习的整个过程中。

2.“导”要适度。

任何事情都有个“度”的问题,导入也要讲究个“度”,要导的适度,教师就要做到语言精炼而不冗长,简明而又准确无误,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语言的魅力,使他们对所学习知识通过教师的'语言表述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愿望,使他们想学习。

二、重视启发、诱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体作用

启发学生主动去思考,合理运用教学手段,让学生愿意去尝试、探索,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整个过程。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节时,用直观教学引入――建立数学概念――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运用迁移规律出示一个长方形,指出哪一部分是它的周长,并让学生计算长方形周长。

2.出示“圆”导入新课,先让学生找出哪一部分是圆的周长,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制作的圆,用手指出圆周。

3.让学生动手演示,感知“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介绍圆周率,理解π的意义,掌握π的数值。

4.师生共同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C=πd或C=2πr,最后举例一是求圆的周长,二是求圆的直径。

三、掌握学生认识规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正处在心理和生理发展初级阶段,思维水平比较低,对事物认识只能凭借直观,从简单逐渐到复杂,由个别到一般。理解问题的程度、水平有较大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用其认识方法去取代学生的认识过程。

例如,我在给学生讲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学生通过对长方体的实物观察,得出如下计算方法:

方法1:长×宽+长×宽+长×高+长×高+宽×高+宽×高;

方法2:长×宽×2+长×高×2+宽×高×2;

方法3:(长×宽+长×高+宽×高)×2。

这些方法说明学生的认识水平有差别,通过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第三种方法既概括又简练,提高了认识水平,使一些习惯于被动学习的学生转变为主动学习。

四、善于创设问题增境,调动学生积极动脑思考

要想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就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上使学生有效地把耳、目、脑、口充分运用起来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考。

1.会听。

课堂上,学生不仅要认真听教师讲,特别是自己搞得不太懂的地方。而且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特别是与自己思路不同处。为了训练学生听的能力,我进行了如下的练习:

(1)口算题由教师口述,学生直接写出得数。

(2)教学口述应用题,学生直接写出算式。

这样可以训练学生集中注意力,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2.会看。

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少讲,甚至不讲,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比较,作出判断。

3.会想。

首先要使学生善于想,这除了靠教师的启发点拨外,更要靠教师去“激励”、“促动”,促使学生去动脑想问题,教学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讨论,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4.会说。

在课堂上,要尽量让学生多说,要鼓励学生说,哪怕学生说的是错误的,让学生敢于表述自己的想法,特别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要给他们说的机会,说的自由。

总之,教学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使他们喜欢数学,乐学数学。

篇16:提高生物课堂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论文

提高生物课堂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论文

摘要:生物,在中学阶段是一门必修科目,在卫生职业中等专业的科目中处于“副科”的地位。由于学生对生物学科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为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生物;兴趣;主动发展

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深刻说明了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学习效果的好坏,与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密切相关,学习兴趣浓厚了,积极性就高,更能使其把学习当作一件愉快的事来享受,全身心投入,学习效果就明显提高,必能达到最佳的境界。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花时间少之又少的情况下,通过教学过程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向课堂要效率呢?

一、精心设计好一堂新课的导言

一堂新课的导言,是否能够吊起学生的“胃口”,是学生对本节课是否感兴趣的一个先决条件。一段好的导言,能够牢牢地吸引学生,增加课堂趣味性,使学生的“胃口”大开。我经常采用一些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而用以前所学过的知识又解决不了的问题来吊起、吊足、吊高学生的“胃口”。如在学习观察植物细胞时,我这样来导入:我们同学有这样的体会,在拌黄瓜菜时,在切好的黄瓜条上撒上盐,一会儿的时间盘子里会出现什么东西?学生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是水。我又紧接着问学生:为什么撒上盐之后盘子里会出现许多水呢?学生对此无法做出正确的回答,我就把解决这个问题的要点指出,学生会聚精会神地听讲,也会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确实离不开生物学,这样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也会与日俱增。

二、上好实验课,做好演示实验

我们都知道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研究生物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学生实验是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许多生物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正确的解释,各种生物体的结构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观察清楚,生物学的理论也是人们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通过亲手做实验所获得的实验能力、操作技能、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是学生必须具有的素质。由此可见,加强实验教学是全面完成生物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因而,凡是有条件或是难度不大的实验,我都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动手,调动起学习积极性。我在教学中除了做好分组实验外,还特别注意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和学生课外实验。如在学习蚂蚁的通讯时,我给同学们准备好了砂糖、木屑、培养皿、放大镜。首先让学生在培养皿里的一侧边缘上放上一堆小木屑,另一侧边缘上放上一小堆砂糖,然后让学生极其小心地(不使其受伤)抓来活蚂蚁放入培养皿里,拿放大镜进行观察。过一段时间后再让学生将这两只蚂蚁的触角全部剪掉,再重新放入培养皿中,再用放大镜进行观察。两次观察结果使学生很容易看出:未剪掉触角的蚂蚁很快利用触角找到砂糖而大吃起来,而剪掉触角的蚂蚁到处乱走,像迷了路一样,分辨不出砂糖和木屑。由此得出结论:触角是蚂蚁的嗅觉和触觉器官。这样就能寓教于乐,使学生在“玩”中获得知识,且知识掌握得既牢固又灵活。

三、上好活动课,促进科技活动的发展

有的.教师认为活动课就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玩玩,让学生从思想上、身心上彻底地放松一下,以充沛的精力去迎接下一堂课。而我却不这样认为,我认为生物学活动就是以生物科学为主要载体,以充分发展学生基本素质为目标,以最新信息和学生直接经验为主要内容,在教师地指导下,以学生主体活动方式组织的一种课程。生物学活动课的开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兴趣、开发智力、培养毅力、发展经济、丰富感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因而我把生物活动课摆在和课堂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如有一堂活动课我是这样安排的:带领学生到校园内走一走、看一看,向他们介绍校园内各种各样的植物名称、生活习性以及它们的分类学知识等。当这堂课快要结束时有位同学看到一棵开着黄花的猫眼草,问我:“老师,据说这种毒性很大,我看到牛、羊等很多动物都不敢吃它,也不去碰它,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针对这个同学的疑问,我就对同学们说:“这种草叫猫眼草,毒性很大,但是我们能不能把猫眼草的毒性变害为利,为人类服务呢?”于是,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争论得面红耳赤。我对同学们的意见进行筛选后,指导他们开展科技活动,利用猫眼草浸出的液来杀灭苍蝇的幼虫――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指导他们在实验过程中记好各种实验数据,并一一写出了很像样的论文。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

我们都知道,在传统的生物教学中,都是枯燥无味的讲解和抽象的理解,学生是不买账、不感兴趣的。自从电化教学的手段进入课堂后,为现代教育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使学生接受新知识、新内容更快、更牢固,课堂气氛更活跃,能突出教学重点,很容易解决教学难点,这些是其它任何手段都无法比拟的。如在学习观察鸡卵的结构时,以前只靠教师枯燥无味地进行讲述,恐怕讲上十分钟,全班能有四分之一的同学能理解也算是非常好的效果了。而在这一问题的处理上,我利用鸡卵的VCD光盘,轻轻地一点鼠标,就将鸡卵的结构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即使看上两遍也用不上三分钟。而这一过程的重点加难点也被学生理解了,这一过程不仅直观,而且形象,还能使学生掌握得更牢、更快。

五、网络与联姻生物,显出无限魅力

网络的发展为信息的获取、传递,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空间。面对着网络的巨大冲击,网络的信息量是无与伦比的。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可以在计算机上建立教师主页,并确定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提供相关课件和与教学内容相关网站的网址。比如,在教授生态系统与生物链时,课本上的讲解并不系统,也不直观,而且例子也缺乏典型性,于是我对学生说:“这节生物课,我们去微机室上。”学生一听都欢呼雀跃,上课时,学生进入教师主页,阅读本节教学目的、内容、及学习提纲,然后利用教师提供的课件和网址浏览相关网站进行自主学习,并在教师主页所设置的聊天室和留言板上探讨问题、发表观点和看法,学生热情高涨,一节课不知不觉过去了,效果良好。为了上好这样的课,教师应找一些最新的相关知识及其应用方面的网站、主页做成多媒体课件,上课时把课件和相关网址提供给学生,为学生的认知能力、个性爱好留下发展空间。

篇17:如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教学论文

如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教学论文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从一所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兴趣”,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训练学生读书能力的过程之一。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熟则不待解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那么地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如何进行引读说训练呢?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试验。收到一定效果,下面浅谈认识和做法。

一、多读少讲,在读得准确、流利上下功夫

一节课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自己读出汉字的读音,然后个别检查,看年进否读得准确,对比较容易读错字正音。注意做到教师少讲,让学生多读,以读为训练的主要形式,整堂课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读准每一个字音,做到不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复、不颠倒、停顿恰当、不顿读、不唱读,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总之在“准确”、“流利”上下功夫。通过一年的训练,我班学生在读课文时能做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发音准确、声音亮、按句逗停顿不唱读。

二、重视范读、领读,读中领会语言文字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入学儿童自控能力差,注意力维持时间短,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使学生疲劳和厌倦。所以我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和目的要求,有针对性的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老师范读、领读等,力求学生百读不厌,每读一次都有收获。而儿童的模仿性又很强,教师作适当的、及时的范读和领读是不可缺少的。在范读我注意把感情、语气以及音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示范给学生。例如,我教《小竹排在画中游》一课时,是这样领读的,先用轻松的语气,节奏较慢的语调领读的“小竹排,顺水流”,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接着欢早地领读“鸟儿唱,鱼儿游”,用声音渲染快乐的气氛;领读“两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则用欣喜的语气诱发学生对景物喜爱之情;最后充满激情地高声朗读“江南鱼米乡,小竹排在画中游,”将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语文论文《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跟随老师的领读,学生读着读着情不自禁地陶醉了,一个个犹如置身于美丽的江南鱼米之乡,亲身感受着那里风景如画,鸟语花香的动人美景。实践证明:学生十分喜欢听以及模仿老师范读,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快,教师的正确领读,将无声的书面的语言变成了富有感情色彩的口头语言,学生在跟读中不但能领会文意,展开想象,体验情感,而且能学会断句,纠正方言。

三、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

一年级的学生,语言正处在发展阶段,掌握的语言材料不多,不易完整地表达他们的意思,更难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我先引导学生读出课文中的语句,在反复熟读的基础上,再教给他们按照回答问题的形式用文中的语句引导回答。这样学生回答问题表达得确切,说得流利,畅通,帮助学生在读流利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又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进行说的训练,做到朗读与理解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读说相得益彰。如我教《三只白鹤》时,先向学生提出:哪只白鹤找到鱼呢?为什么只有第三只白鹤才找到鱼,而另外两只白鹤为什么找不到鱼?我让学生先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三只白鹤为了记住埋鱼地方用什么作标记,然后让学生通过思考再回答:(1)三只白鹤在什么时候埋鱼?(中午,太阳在正在头顶)它们找鱼又在什么时候?(第二天,太阳刚刚升起,在东边)。(2)第一只白鹤找到鱼吗?(太阳的位置变了,找不到)。(3)第二只白鹤又能找到鱼吗?(白云在天空中不断飘动着,位置不断地移动)(4)第三只把鱼埋在柳树旁,位置是固定的,所以,只有第三只才能在原来的地方找到鱼。以问促读,问读结合,读中有思,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读而后答,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利于学生的读说训练,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这样提高了说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学思维的发展。

四、读说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篇18:引导自主探究,促进主动发展的教学论文

引导自主探究,促进主动发展的教学论文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引导自主探究,促进主动发展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引导自主探究,促进主动发展《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探究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主动地发展。在教学中,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一、创设问题情境,明确探究目标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充满疑问的情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教师最好不要简单地直接出示,应该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发现并提出来。

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师通过多媒体创设了小明到超市购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观察这张购物图中有哪些数学问题,有什么数我们没有学过,从而引出课题,让学生初步认识小数。而后趁热打铁问学生:看着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纷纷提出想法: 想知道小数是怎样产生的,什么叫小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小数与整数有什么区别等。学生由此自然地明确探究学习的目标,进入跃跃欲试的探究状态。

二、引导独立探究,开发个体潜能

独立探索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方式。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发现有关的数学知识,是学生发展不可缺少的过程。因此,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探索的机会,学生只有通过自己观察、操作、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做数学”的活动,才能“再创造”出新的数学知识来。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时,33减8怎样算,教师大胆地让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探究。学生通过操作找到四种不同的'摆法:

(1) 3捆小棒全部打开为30根,与散开的3根合起来是33根,从33根中直接拿走8根,剩下25根。

(2) 从3捆中拿出1捆打开为10根,从10根中拿走8根剩2根,最后与2捆3根合起来是25根。

(3) 从3捆中拿出1捆打开为10根,再与3根合起来为13根,从13根中拿走8根剩5根,最后与2捆合起来是25根。

(4) 将散开的3根先拿走,再从3捆中拿出1捆打开为10根,从10根中直接拿走5根,剩下的2捆5根合起来是25根。

随后,教师让学生分别将自己操作小棒的过程在展示台上展示出来,并将结论有序、完整地口述出来。最后让学生评价哪种方法比较好。教学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们交流了多种观点,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值得注意的是,教学重点应该是让学生通过操作理解算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讲思维过程,将知识内化,不能把大部分时间放在操作上。

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探究,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发表不同意见。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

三、展开合作交流,发挥资源优势

合作交流是指让学生在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在小组范围内共同解决问题,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发挥资源互补的优势,从而达到共同提高、解决问题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为了探索圆的周长到底与什么有关,有怎样的关系,可以设计如下的教学过程(课前让四人小组准备好直径是1厘米、2厘米、4厘米、6厘米的圆片):

(1) 小组合作测量圆的周长;

(2) 同桌合作测量每个圆的直径(以上数据分别填写在事先设计的表格里);

(3) 观察思考,你发现每个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4) 同桌合作,用计算器计算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

(5) 计算直径是5厘米的圆,周长是多少。

这样有计划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知识技能的互补,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教师通过逐步引导学生合作讨论,使学生从被动到主动,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思维得到相互启发和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尝试实践运用,体验成功快乐

实践运用,是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强调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体验成功,使学生有探究的信心。首先要给学生以成功的期待,让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展示。如在教学“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一根绳子长120米,第一次用去了1/3, ?首先要求学生补充问题,再列式解答。有些学生可能会想到: 用去了多少米?还剩下几分之几?还有多少米?剩下的比用去的多多少?剩下的是用去的几倍?接着让学生选择自己能够解答的问题列式计算,并交流思考方法。这样设计,学生的思维能够有效发散,潜能得到了发挥,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其实,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便会激起他再次追求成功的信念和力量。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认知水平,为其创设成功的条件,想方设法使其成功。讲完线段这一概念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经过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一条。”“那在这条线段上再加一个点就有几条不同的线段呢?”教师边问边画示意图,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纷纷举手要求回答。教师再把问题引申一步:“若在这条线段上再加一点,又有几条不同的线段呢?”学生不自觉地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边画边数,力求得出全部正确的答案来。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经历解决挑战性问题之后获得高层次的快乐。

创设情境—独立探究—合作交流—实践运用,四个环节构成探究式学习的基本流程。每个环节中学生的活动是开放的,环节与环节是紧密相连的,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愉快合作的时间和空间,有助于学生获得充分发展。

篇19:初中数学教师促进教学和学生发展应具备的素养论文

初中数学教师促进教学和学生发展应具备的素养论文

初中数学教师在学生整个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不仅取决于数学科目是初中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还取决于初中数学教师是对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学生进行教育的教师,同时也取决于初中数学教师能否对数学科目进行有效的教徒直接决定学生的思想发展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甚至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初中数学科目的重要性、初中数学教师的地位,以及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效果的影响性等都决定了初中的数学教师应该具有不同于其他学段教师,甚至同样是初中阶段其他科目教师的一些基本素质和能力。在这里,笔者根据自己的一些教育教学的经验和自己的心得体会,来简要分析和总结一些初中数学教师在搞好教育和促进学生发展方面应该具备的一些基本素养。

一、初中数学教师要科学定位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

这是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具备的首要的基本素养。所谓的能够把握住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是指作为一名初中的数学教师,要能够对初中阶段的整个教育教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这些认识包括,作为一名初中的数学教师要知道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在整个基础教育体系,乃至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同时,这里也包括我国整个基础教育或国民教育体系的性质和基本的理念。“基础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也是奠基人生发展的教育。”

初中数学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初中阶段的特殊性,在整个基础教育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这种基础性作用具体说来就是初中阶段的教育,是小学阶段教育教学的提高,是对小学阶段基本生活常识教育的深化,同时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又是高中阶段教育教学的基础,因为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还要为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打基础。因此,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们首先应该在国民教育体系的层面对我们整个初中阶段担负的教育教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同时除了这个层次之外,作为一名初中的数学教师还要在把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放在国民教育体系认识的基础上,充分认识我们国民教育的性质,进而定位初中阶段教育教学的性质理念。我国国民教育的性质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我们目前的教育理念是素质教育。因此,这就决定了处于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初中阶段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教育,因为我们必须在这个层次上定位初中阶段教育教学的性质。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初中阶段的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应该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素养。

初中数学教师科学定位初中阶段的教学对初中教师的搞好教育教学和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素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作为一名初中的数学教师,对初中阶段教育教学的把握对搞好数学科目的教育教学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从表面上看无关紧要,但是从实质上,初中数学教师作为我国国民教育系列的教师,教授的是我国国民教育系列的科目,同时我国的国民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人才的,因而这就决定了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学会一定程度的“务虚”,在搞好业务的同时,要加强教育基本理论的学习,加强对国家关于教育大政方针的了解,进而对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有一个基本的定位。这样才能在进行业务教学时坚持正确的教育教学方向和育人理念。因此,科学定位初中阶段的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具备的首要基本素养。

二、初中数学教师要科学把握初中学生的成长发展。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除了要就有能够科学定位初中阶段教育教学的素质和能力外,要想完成初中教师的职责和使命,还要具备科学把握初中阶段学生成长发展的素质和能力。“教师面对的就是学生,学生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对象。一定意义上看,有什么的学生,教师就应该组织什么的教育教学。教师只有把握住了自己面对的学生,才能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具有针对性。”[2]

如上这些都是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明把握学生对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性。这些几乎都是教育教学领域的常识。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之所以要具备科学把握学生成长发展的素质和能力并不是这些一般的结论和常识使然,一定程度上,这里还有更为具有深入的根由。这种特殊的根由是由初中数学教师任教的数学科目以及把握学生成长发展状况对有效开展教育和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意义决定的。

初中数学教师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教师,是对学生进行一定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的教育。初中学生只有能够接受和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理解一定的数学思想和能够进行一定的数学思维,才能够有效地促进数学课堂知识的掌握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在这种层面上,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时必须充分把握学生在初中年级不同学段的成长发展状况,这种成长发展状况的把握主要是把握学生在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状况,核心是把握住学生在不同年级的思维发展状况。当然,具体方面看,这还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具有把握自己任教班级学生的发展状况,尤其是自己任教班级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因为,同样是处于某个年级,可能由于不同的生源以及教学差异,学生的认知和成长状况可能会有差异。在这种意义上,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不仅要加强初中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知识的学习,知道初中阶段学生认知或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还要善于深入分析把握自己任教班级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发展状况。初中数学教师只有善于了解和把握学生认知和思维发展状况,才能有效进行数学知识的讲授,才能使学生更容易更轻松更高效地学习,进而提高课堂质量。因而,把握初中学生认知和思维把握是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具有能力和素质。

初中数学教师要把握初中学生的成长发展状况。在与一般学生相比较的特殊性看,数学科目的教学不仅需要把握初中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发展特点,还要注意初中阶段学生心理社会性发展的特殊性。初中学生的心理的'社会性发展也决定了初中数学教师要把握他们的成长发展状况。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心理处于断乳期,他们处理关于自我、他们和自己学习和生活方面处于非常脆弱的状态,往往充满叛逆,往往彰显自己。因而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为了能够搞好教育教学,就要准确理解学生的这种心理发展特点,通过对这种心理发展特点的把握,了解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满足学生自尊心。因而,从这种角度看,初中学生特殊的成长发展阶段也决定了初中数学教师要把握学生的成长发展。

三、初中数学教师要科学掌握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

把握初中数学科目的教学内容是初中数学教师进行数学教育教学最为根本的素质和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向学生教授的就是数学科目,如果初中数学教师不能够对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课程内容的安排等方面有清晰的了解,那么就没法向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把握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就是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具备的根本素质和能力,是最为根本的基本功。初中数学教师要充分把握初中阶段的数学教育内容不是一般的意义上的对初中数学科目知识的了解和把握,而是要做一番深入分析以及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才能做到。就一般意义而言,初中数学教师几乎都是高等教育阶段的数学师范或相关数学专业毕业,因而在这种意义上不存在数学教师看不懂或不会讲解初中数学科目的问题。但这种只是一般的意义而言,最为根本的是作为一名初中的数学教师还需要对初中数学科目进行深入系统的了解,深入到初中数学具体的教学内容。

初中数学教师在掌握初中数学科目的教育内容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吃透初中数学的课程标准以及相关的教学要求,要知道初中阶段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基本目标、基本内容以及相应年级的教学内容。这是作为快捷地掌握初中数学科目内容的途径。二是要善于研读初中数学科目的教材。初中数学科目的教材往往是根据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进行编写的,是按照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内容进行编写的。研读初中数学科目的教材有利于更为具体地了解初中数学科目的内容。三是要善于总结初中阶段的一些基本的题型和解题技巧。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解决数学问题的形式来实现的,这些数学问题的解决一般表现为一些基本的题型,因而初中数学教师要善于把握初中阶段出现的题型以及解决方法。四是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中考题。虽然我们不主张应试教育,不应该为了考试而教学,但是中考考的不仅是知识;虽然中考是通过考试的形式来实现的,但它往往蕴含着大量初中数学科目要教学的内容,因而通过对近年来中考题的分析或追踪有利于掌握初中阶段数学教育的内容。只有做到如上这些,才能够对初中数学内容了如指掌,才能够在进行教育教学时做到游刃有余,才能使学生有效掌握初中数学的知识和思维方法,才能使学生形成相应的解题技能和素质。

总之,笔者根据自己的初中教学经验认为,初中数学科目的重要性,初中数学教师的地位,以及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效果的影响性等都决定了初中的数学教师应该具有不同于其他学段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初中数学教师从总体上应该具有三大素质和能力,即把握初中阶段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地位以及相关的教育理念政策能力,把握住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思维以及社会性成长发展状况的能力,把握对初中阶段数学的教学内容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初中数学教师,才能完成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促进初中学生数学素质和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林龙,王立仁。论作为学科建设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10):13.

[2]宋婧。简论小学教师的素质构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3):13.

篇20:高中语文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论文

高中学生学习素质的提高,关键在于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作为训练思维的重要课程语文课,在新课标教学精神的指引下,课堂教学模式必然要有新的变化,才能适应有效教学的需要。近年来,语文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日趋严重,语文教育也因此受到严厉的批判。因此,与此相对的“有效教学”就备受关注和推崇。所谓“有效”,是指学生能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获得进步和发展,即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那么,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有效教学呢?

一、认真备课,合理利用教材

语文面广,知识点繁密,教师和学生在学习前首先面临的就是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的问题。长期以来,很多老师和学生面对平时四平八稳的课堂教学和突如其来的各种考试都在埋怨,使教学双方感到了空前的迷茫和无奈。究其原因,就是我们没有站在宏观的角度解决学什么的问题。作为教师首先要让自己明白教什么,让学生明白学什么,然后还要让学生清楚所学内容对自身成长进步及最切身利益高考的作用和意义,即为什么学,那么紧接着的是怎样教,怎样学的问题。解决好这三个问题便将语文教学导入了正确的轨道。

1、教师要通读教材,确定语文教学的目标任务。只有教师把教材通读后才会作到胸中有教材,有知识结构,明确重难点,激活自己的思想头脑,产生引进教材相关的课程资源并整合教材的想法。不仅明确了教学目标任务并且有了实施教学目标任务的思路和做法。

2、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要开展好教学,计划十分重要。这是实施教学以及可持续提高教学质量的工程体系。课堂教学计划的重点是理念更新和传统模式的改变问题,以及课堂结构的优化问题。第二课堂计划包括作业的种类及要求,落实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渠道和做法,学生语文成绩测试的方式以及活化语文知识的活动安排等。这些计划的制定,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运作。

3、安排组织是关键。如何落实计划,安排组织是关键。重点是安排学校规定的时间,如早读、课堂、辅导三块时间的安排。为了细化语文教学任务,且保证任务落实到位,教师可以成立学科委员会,其成员根据语文任务项目而定。这些成员必须是在语文学习的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这样的做法效果明显,改变了以往老师一人布置任务,学科代表一人艰难工作的局面。通过学科委员的带动作用,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激活了语文学习现状。

二、更新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

明确了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下一步就是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方法很多,但要落实到主阵地也就是课堂。老师必须明确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他是将师生个人语文学习公开化、透明化,是师生交流语文学习心得、学习方法、切磋技艺的舞台,其不仅包括方法技术的演练,也有个人情感、态度、思想、言行、习惯的熏染。其产生的效应和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因此,课堂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1、要坚持不懈的致力于更新自己做人理念和语文教学理念。理念带动一切。一个人成长的标志是超越自我,而超越自我的第一因素是理念的更新。只有不断开创新的自我才会创造语文教学的新理念。比如自己的理想追求,个人情感态度、思想精神领域的革新,耳闻目睹的一切都将影响语文教学理念的更新。那么新的理念,自主、创新、研究、合作等学习方式自然会成为自己语文教学的成分。

2、注重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更新,打破陈旧的模式。语文教学要坚决摈弃一讲到底的模式,要一改学生听、老师讲的单一方式为学生自主学习、老师适时引导、点拨的方式,打破以往简单单一的结构模式,要使课堂成为师生、生生交流的平台,形成动态的结构,拓展语文学习面,真正使语文课堂教学激情洋溢。

3、注重语文听、说、读、写等各项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必须重视语文能力的落实,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利用课前三分钟演讲,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口语训练;课堂上注重启发提问学生,重在问为什么,以此锻炼学生的思辩能力:注重诵读能力的墒讲,以此增强学生的语感;注重情感氛围的渲染,以此达到培养学生情感态度的目的。更新理念,改变方法,重视能力培养是语文教学的起点和归宿,课堂教学务必落实之。

三、强化第二课堂,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1、为了巩固学习方法以及强化应试能力,必须有计划地利用好课余时间,给学生布置适当的学习任务,如坚持阶段性地下发上乘的高考模拟题,让学生加强训练。

2、开展与语文有关的文体活动。如作文竞赛、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等,以此活化语文教学内容,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加强作业的检查评改。要加强作业的检查评改,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改变文面潦草的不良习惯。

4、重视平时的各种测试。要做到考前动员培训,考后评讲总结,以此反复进行,最终将学习语文的态度、习惯、方法等得以巩固,最终成为学生个人语文学习和应试的综合能力。

总之,只有从宏观上弄清了语文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的问题,教师才会步入提高语文教学的正轨,然后才能让学生明白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的问题,这样语文教师走出迷茫不再是幻想。有效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先引发其学习需要,再因材施教,从而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循序渐进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而这其中的每一个过程都是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的有机结合,所以,为“学”而“教”才能实现教与学的有效、高效。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生成与发展论文

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小学低段数学课堂评价策略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音乐课堂的教学评价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基础会计》有效教学的策略的论文

变学习错误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资源数学教学反思

浅谈小学数学以学定教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户外教学在幼儿园各科活动中的有效的路径分析论文

对于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之策略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分析论文

有效的教学设计应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有效的教学设计应促进学生主动发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有效的教学设计应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精选20篇)】相关文章: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探讨2022-04-29

读《有效课堂的实施与策略》心得体会2022-05-07

新理论背景下的英语教育及英语教师素质的探究论文2023-10-02

物理高效课堂教学实施方案2022-10-30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优化论文2022-11-15

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初探的论文2022-05-06

班集体建设如何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发展论文2022-06-25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2022-08-07

通用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022-11-28

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论文2023-11-2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