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生成与发展论文(合集16篇)由网友“会说鸟语的神”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生成与发展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篇1: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生成与发展论文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生成与发展论文
解决发展题应该用什么策略?最佳策略是什么?这些问题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展开讨论有一定难度。那么怎么引导学生一起解决发展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呢?笔者认为,引导学生用合适的方法解决是重点,通过教师的解决策略引导,注重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关键。孩子是天真的,童年应该是无忧无虑的,我们的教学也应该成为学生美好童年的回忆,让数学变得有趣起来,让学生学得更加快乐是我们做教师的不懈追求和努力的方向。
一、从直观呈现到抽象数学
直观呈现的知识比较直白,学生容易理解接受,抽象知识理解难度系数增加,学生独立解决困难。一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低,对比较抽象的数学内容不能很好地理解。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画一画、摆一摆这种实践操作活动中,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成直观呈现的内容,从而理解数学知识的实质。学生在进行了多次画、摆之后,总结出解同一类型发展题的一般规律,从需要画、摆开始到有比较好的数感以及空间观念,能够通过思考解决问题。
除了画与摆,游戏活动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手段,把游戏引入数学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中,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自学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发展题有着题意难理解的特点,因为不理解题意,审题不清导致解题失败的学生占了大部分。因此,让学生弄清题意才是关键。而游戏活动是学生喜爱的一种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知识,学生感觉不到学习的任何负担,而是在轻轻松松的氛围中学到了数学本领。
二、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是掌握知识的一般规律,学习的过程必须是个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过程。
有些题目学生在审题解题时有一定的困难,所以问题的设置必须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难度也应不断增加,由浅入深,步步递进,把思维一步步引向纵深,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思维的拓展,并享受到成功的体验。这样,学生的认知面就会不断由“未知区”“最近发展区”向“已知区”转化,从而出色地完成教学的目标。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71页发展题:小红参加数学比赛,和参加比赛的每个人都握一次手,小红一共握了39次手,参加数学比赛的一共有多少人?可先让学生思考:小红去参加数学比赛共有5人,她和参加比赛的每个同学都握一次手,她共握了多少次?5-1=4(次)。小红去参加数学比赛,她和参加比赛的每个同学都握一次手,共握了6次,想一想参加数学比赛的一共有多少人?6+1=7(人)。通过思考,学生发现了握手次数与人数之间的关系,即:握手次数+1=人数。因此,该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49+1=50(人)。
三、一事多态,横向呈现
“一事多态”是指在相同的事件下,只是给出的条件有所不同,使之成为新的题目。让学生逐题进行分析与比较,在比较中找到题目中的不同点,并从生活实际思考,想明白题意,抓住题目的特点,理清思路,掌握解题的一般规律。这种系统思维训练的过程,有力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和灵活性,促进了思维的发散和整合。“一事多态”的练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碰到这样的题目,能全面地考虑各种情况,然后看透题目的本质及核心,进而正确地顺利地解题。
使用了直观呈现、由易到难、一事多态等这些方法后,学生积累了一些解题的策略,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教师通过策略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高涨,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学生学得主动活跃,感觉不到发展题的难度,而是感觉这样的题目非常有趣,能愉悦身心,并且有成功的体验,对发展题产生了亲切感,从此学生爱上了数学,觉得学习数学很快乐。
篇2: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促进大学生成长与发展论文
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促进大学生成长与发展论文
论文关键词: 大学生自我管理 成长与发展
论文摘要: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管理的价值偏失、管理的形式主义、管理的封闭性等。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议题。大学生管理要以生为本,以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主线,引导并加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
1.问题的提出
中央集权制的国家管理模式延伸到高校基层的大学生管理中,主要表现为注重高校学生管理者对学生的管理,忽视大学生自身对管理的反作用;注重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忽视自下而上的反馈作用;注重教育管理者的管理功能,忽视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功能。尽管近年来,随着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高校对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等方面给予了高度关注,大学生在协助日常的班级管理、社团活动、学风校风建设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大学生管理的权力更多的是在学工部、学生处、辅导员之间游离,学生对自身的管理权力是极其有限的,并未充分调动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发挥大学生自身管理的功效。面临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特征及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挑战,有必要对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考察与反思。
2.我国高校大学生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管理中价值取向的偏失
我国高校的大学生管理实践中,忽视大学生主体性、个性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少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官本位”思想严重,甚至把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作为自己的“政绩”来抓,操作上往往不顾学生态度、情感上的接受程度,而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学生的逆反心理就必然产生,管理工作也就会事倍功半。同时这样还会导致一些学生功利化倾向,把评优、评奖、入党等作为自己的积累资本。
2.2管理中的形式主义
2.2.1大学生管理者工作的形式主义。
在实际工作中,部分直接从事大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对学生管理工作缺乏真正的兴趣和热情,平时很少关心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交友等问题,遇到上级部门检查便临时部署学生工作,应急而设。
2.2.2学生社团活动的形式主义。
在大学校园里,有许多学生社团缺乏严密的监管机制,而且由于当前社团经费基本靠成员集资,实行自负盈亏的方式,为了扩充经费,各社团只是注重自身的宣传,以尽可能多地吸纳会员或社员和吸纳资金为目的,同时社团活动的开展并未做到有始有终。在社团活动中,有些学生社团并不能提供具有满足学生实际需求,提高学生能力的各种活动。因此,活动的质量、活动的效果难以得到保障,更达不到以此来发展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目的。
2.2.3管理方法上的形式主义。
目前我国高校在对大学生的管理中主要注重特定活动及比赛,而忽视对大学生日常状态下思想及行为的考察。管理育人是高校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学生管理工作者主动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融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将教育、管理、服务融为一体,而不是仅凭几次活动、几场比赛来实现管理育人。
2.3管理的封闭性
大学生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存在着隔阂。高校领导往往忽视了大学生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作用,在有意无意之中将学生管理者与学生分开,形成学生管理者阵营和学生阵营。有些直接从事大学生管理的人员往往把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作为实现个人某种目的的手段,因此与上层领导接触多,而不重视与学生的交往与情感的交流,管理的目的意图、方式方法、途径等往往只在管理者中流通,学生对此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大学生与管理者之间的鸿沟,往往使管理者和学生缺乏沟通,并在大学生中形成消极影响,致使部分学生个人本位价值观念更加突出,道德行为认知存在偏差,有意犯规行为增多等。
3.以“为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服务”为中心,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高校对学生管理的主要功能是正确引导学生,促进其成长、成才,并把社会、家庭、学校等外在要求转化为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高校要以“为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服务”为中心,增强大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需要特别重视大学生自身的内化和体验,注重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3.1建立完善的大学生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大学生的思想还处于尚未完全成熟时期,一直以来接受的都是理论和经验教育,对社会的复杂性和是非性还没有体验或者较深的体验,对一些事物的认识还浮于表面,因此大学生在乐于参与的同时却显得辨别力不足,容易误入歧途。因此,高校要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对学生严而有格,取法乎上;尊重、理解而决不迁就,把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起来。
完善的大学生管理制度应该包括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奖惩管理制度、学生社团管理制度、毕业就业管理制度等。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制度,必须科学、完善并可行,一方面要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另一方面要符合教育规律和德、智、体培养的目标,并且管理制度要随时代形势及教育发展而不断完善,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有了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高校还必须坚持不懈、狠抓落实,避免管理制度成一纸空文。
3.2建立健全大学生自我管理体系
3.2.1加强学生骨干队伍建设。
学生骨干队伍是联系学校、教师、同学之间的桥梁与纽带,起着先锋模范作用,是完成学校各项任务的一支重要力量。学生干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选拔要公开、公平、公正,要“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杜绝一些学生走后门等不良行为,克服学生的功利化思想,将那些有热情为广大同学服务且责任心强、思想品德好的优秀同学吸收到学生干部队伍中来。
对于学生骨干人员,大学生管理者要尽力创造实践机会,通过实践的磨练,增长其才干,培养其能力,同时开展必要的培训活动,使其尽快进入角色,端正动机,并掌握一定的工作方法与技巧。建立公开公正、操作性强的学生骨干人员考核制度,采用教师、管理者、同学、自身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定期对思想政治素质、学习成绩、工作实绩、平时表现等进行多方面评议,奖勤罚懒、奖优罚劣,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促进学生骨干努力学习、刻苦向上、不断进取、奋发成才,防止产生凌驾于其他同学之上的优越感,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和能力。
3.2.2发挥班、团学生干部在日常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大学生日常管理是一项繁重琐碎且需要耐心细致的工作。如果大学生管理者事事亲历亲为,不仅易于陷入疲惫不堪的状态,产生职业倦怠感,而且没有时间对自身工作进行总结、反思与研究,不利于学生管理者能力的提高及长远发展。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生会、班、团干部的职能,大胆放权让学生干部参与学生工作管理的全过程,如早操、寝室、晚自习、上课考勤、教室、班级等方面的管理,发挥他们在处理、解决问题中的主导作用。这样不仅减轻了广大学生管理者的工作负担,而且培养了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其主人翁精神。
3.2.3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主动参与,增强自我管理能力。
大学生不仅是高校管理的对象而且是管理的主体之一。缺乏大学生自身这一主体的任何管理活动,其成效必然是微小的,难尽如人意的,甚至管理是混乱的。因此,高校学生管理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为学生服务的管理意识,做学生自我教育与管理的引路人,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全员参与,做自身管理的主人。高校应创造良好的竞争与育人环境,实行班级干部轮换制度,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进取心,扩大学生干部群体,给全体大学生以充分展示自身才华能力的机会。高校应通过为同学服务的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等,与时俱进,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与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3加强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力争以心交心,以理服人。
管理活动首先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如果在交流中忽视平等性与理解性,管理必然失灵。行政管理与大学生自我管理是大学生管理者们应当考虑的首要关系,学生管理层要简政放权,在学生的宿舍、伙食及环境卫生等方面提倡学生的自我管理,在发挥学生自身作用的同时给予恰当的行政指导及引导,以平等对话代替行政命令。在大学生的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要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能够积极进行对话的心理环境和氛围,始终以平等的态度关注正在发展、成长的学生,既尊重他们的思维方式、情感、志趣,又尊重他们的个性。大学生在平等交流的对话中即管理实践中,体验人格的尊严,真理的力量,交往的乐趣和人性的美好,进而张扬自己的主体意识,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
总之,大学生的管理理论要与时俱进,管理实践要因时、因校、因人制宜。既要有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又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高校要结合本校发展现状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有的放矢,实事求是,既要晓之以理,又要动之以情,鞭辟入里,恰到好处。高校应以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主线,把加强管理与教育结合起来,以管理活动来教育学生,以育人来促进更好的管理。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普洛瑟,基思・特里格维尔.理解教与学:高校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6.
[2]朱文.新世纪高校大学生管理初探[J].前沿,,(4).
[3]许明璋,彭卓,张毅博.加强自我管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5.
[4]赵留舜.高校大学生厌学倾向初探[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3.
[5]杨桂敏.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4.
篇3:促进学生课堂生成的教学策略论文
促进学生课堂生成的教学策略论文
课堂生成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生成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整合进而产生新的思维产品的过程,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是我们教学中所需要追求的。
一、课堂的生成特性
在生成性的课堂中,教学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进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生成”的课堂是无法预期的,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意外”会被教师当作宝藏去发掘,尽量开采出更多的“无法预约的精彩”。
1.生成的民主性。一个动态生成的课堂.首先应该是一个民主的课堂。学生在民主的学习氛围中思维才会自主驰聘,思想才会不受束缚。才会闪现智慧的火花。在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学习伙伴、学习资源,也可以随时提出自己的疑问,还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此,课堂才会生成一个个生动思维成果,才会达到一个又一个新的境界。
2.生成的动态性。生成的课堂,是动态的课堂,是鲜活的课堂,是无法预知的课堂。在生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就像是朝着某一目标前进的小溪,他们在不断向前奔流的过程中。浪花飞溅,载歌载舞;他们在不停向前奔流的过程中,滋润了别人,历练了自己。
3.生成的多元性。生成的多元性。也就是它的多维度,指主体思维善于从事物的多侧面、多环节、多因素、多层次来进行思考,善于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从“顺”、“逆”、“纵”、“横”等多元的角度思考,体现了生成的多元性。
4.生成的创新性。生成的创新基础,学生任何生成的思维都含有创新的成分。在数学课堂中.学生找到一种新的应用题解法;在语文课堂中。学生造出一个非常有新意的句子;在科学课堂中.学生想到一种新的实验方法;在体育课堂中,学生想出一种新的游戏,这都是生成的过程,也都有创新的成分。尽管有时候这种新的方法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是只要是学生灵感进发的结果。就有创新之处,就值得肯定。
二、促进学生生成的课堂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创设有效的、真实的、民主的教学情境,是促进学生课堂生成的最重要的基础。它不仅要把学生带人到相对“真实”的学习环境(空间)中,还要给学生提供合适的机会(时间),让学生思维的火花能够点燃和燃烧。在教学科学课堂《挑西瓜》时,教师给每组学生一个西瓜,让他们运用各种方法去判断西瓜是否成熟。判断对的小组就可以吃到西瓜了。结果学生结合平时在西瓜摊上买西瓜的知识,生成了许多种“挑”的方法:有的听声音;有的看花纹和光泽;有的摸手感;有的看瓜蒂和背阴面;还有的采用水浮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最重要的就是真实的“挑西瓜”的情境。试想,如果教师只是通过图片或课件来让学生“挑西瓜”,是不可能有如此效果的。
2.实时点拔。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如何.能不能达到生成的目的,教师起决定作用。教师除了需要给学生创设_个良好的情境外,在关键处进行点拨显得尤其重要。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鹬蚌相争》一课时,一改平常的欣赏课文的作法,而是让学生用“作者”的.身份来看这篇课文。结果有的学生说:“课文中鹬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鹬的嘴被蚌夹着。怎么可能说话呢?”“还有写蚌得意洋洋地对鹬说:‘我就夹住你的嘴不放……’。蚌夹着鹬的嘴,怎么说话呢?”“蚌是软体动物,它的嘴在壳里,应该能说话。”结果全班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修改出了一篇新的《鹬蚌相争》。
3.生生互动。课堂教学中的生生互动通常表现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小组合作等形式。而我们常见的小组合作大多停留在小组讨论的阶段,而且容易存在时机不当、分工不清、规则不明、时间不足等问题,这样的生生互动往往只是流于形式,不能达到生成的效果。有效的生生互动。由于学生之间思维的接近和互补,更容易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一位教师在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比例》,时,在学生明确比例的概念后,拿出橙汁、矿泉水、白糖,让学生按一定比例调配出小组认为最好的饮料,记下配方,取一个名称,再想一句广告词。结果学生调配出了很多种可口的饮料。还想出了多种有趣的饮料名称和广告词,如:“‘快乐橙宝’,喝过忘不了”;“我们都是喝‘雪橙’成长的”。
4.引导探究。学生探究的过程,是最容易生成新的思维产品的过程。在发现问题时的好奇与假设,制订探究方案时的计划,发现新问题的解决方法,无不体现学生的生成。在教学《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时,教师先出示了一只小马铃薯和一盆水。问学生:“把这只马铃薯放入水中,它会沉还是会浮?”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回答,会沉下去.演示结果证实了学生的判断。教师又拿出一个较大的马铃薯和一盆水,问学生同样的问题。结果出乎学生意外的是大的马铃薯浮在水上。学生认为放大马铃薯的水可能是盐水。“怎么证明它是盐水呢?”有的学生回答可以尝一尝,有的学生回答可以配一杯盐水试一试;有的学生回答可以用水加热,把水蒸发掉;有的学生说可以把它涂在伤口上试一试会不会痛;还有的学生说可以拿一种可以与盐水产生化学反应的物品来试验。接下来,不同组的学生采用自认为可行的方法进行研究。在“配一杯盐水”的小组里,他们开始小心翼翼地往烧杯里加盐,结果总是不能让马铃薯浮起来。有的学生认为实验行不通,想放弃;有的学生却不断地加盐,并且不断搅拌,结果实验成功了。在“用水加热”的小组里,他们开始打了半烧杯水加热,很长时间还是不能把水蒸发掉。后来滴了几滴水在铁片上加热,很快就发现有白色的盐迹留在了铁片上。在学生这个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想出各种实验的方法,以及在实验中不断地调整,修正实验的方法,都是学生生成的过程,是学生成长的过程。
在生成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为了生成而生成,而应该把握一些教书育人的原则。既要让学生充分感觉心灵的自由。又要潜移默化地渗透主流社会的意识形态;既要让学生大胆猜测,放飞想像,又要尊重事实,讲究科学,既要有教师的宽容和学生的自主,又要有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律。
篇4:如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教学论文
如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教学论文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从一所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兴趣”,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训练学生读书能力的过程之一。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熟则不待解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那么地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如何进行引读说训练呢?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试验。收到一定效果,下面浅谈认识和做法。
一、多读少讲,在读得准确、流利上下功夫
一节课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自己读出汉字的读音,然后个别检查,看年进否读得准确,对比较容易读错字正音。注意做到教师少讲,让学生多读,以读为训练的主要形式,整堂课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读准每一个字音,做到不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复、不颠倒、停顿恰当、不顿读、不唱读,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总之在“准确”、“流利”上下功夫。通过一年的训练,我班学生在读课文时能做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发音准确、声音亮、按句逗停顿不唱读。
二、重视范读、领读,读中领会语言文字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入学儿童自控能力差,注意力维持时间短,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使学生疲劳和厌倦。所以我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和目的要求,有针对性的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老师范读、领读等,力求学生百读不厌,每读一次都有收获。而儿童的模仿性又很强,教师作适当的、及时的范读和领读是不可缺少的。在范读我注意把感情、语气以及音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示范给学生。例如,我教《小竹排在画中游》一课时,是这样领读的,先用轻松的语气,节奏较慢的语调领读的“小竹排,顺水流”,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接着欢早地领读“鸟儿唱,鱼儿游”,用声音渲染快乐的气氛;领读“两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则用欣喜的语气诱发学生对景物喜爱之情;最后充满激情地高声朗读“江南鱼米乡,小竹排在画中游,”将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语文论文《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跟随老师的领读,学生读着读着情不自禁地陶醉了,一个个犹如置身于美丽的江南鱼米之乡,亲身感受着那里风景如画,鸟语花香的动人美景。实践证明:学生十分喜欢听以及模仿老师范读,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快,教师的正确领读,将无声的书面的语言变成了富有感情色彩的口头语言,学生在跟读中不但能领会文意,展开想象,体验情感,而且能学会断句,纠正方言。
三、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
一年级的学生,语言正处在发展阶段,掌握的语言材料不多,不易完整地表达他们的意思,更难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我先引导学生读出课文中的语句,在反复熟读的基础上,再教给他们按照回答问题的形式用文中的语句引导回答。这样学生回答问题表达得确切,说得流利,畅通,帮助学生在读流利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又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进行说的训练,做到朗读与理解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读说相得益彰。如我教《三只白鹤》时,先向学生提出:哪只白鹤找到鱼呢?为什么只有第三只白鹤才找到鱼,而另外两只白鹤为什么找不到鱼?我让学生先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三只白鹤为了记住埋鱼地方用什么作标记,然后让学生通过思考再回答:(1)三只白鹤在什么时候埋鱼?(中午,太阳在正在头顶)它们找鱼又在什么时候?(第二天,太阳刚刚升起,在东边)。(2)第一只白鹤找到鱼吗?(太阳的位置变了,找不到)。(3)第二只白鹤又能找到鱼吗?(白云在天空中不断飘动着,位置不断地移动)(4)第三只把鱼埋在柳树旁,位置是固定的,所以,只有第三只才能在原来的地方找到鱼。以问促读,问读结合,读中有思,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读而后答,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利于学生的读说训练,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这样提高了说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学思维的发展。
四、读说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篇5:新课标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论文
新课标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论文
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们的教学行为发生了质的变化。课堂教学中如何真正贯彻新的课程理念,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是英语教师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在学习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认为有几个基本理念是需要理清的,因为教育理念能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下面就几个教育理念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同学,尊重个人差异
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新课标提出: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设计教学过程,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决不能以自己的认知去支配学生的思维,而应尊重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教师绝不能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一个学生,而应认识每一种个性都有他的优势和不足。承认并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是实施新课标的重要前提。当然,学生身上会存在些不足,如自制力差,不愿开口等,教师应从发展的角度去看待他们,帮助他们。
二、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自从人类社会步入21世纪,我们便被信息化的浪潮所席卷,每时每刻我们都能见到前所未有的食物,听到前所未有的观点。面对信息化的社会,教育做出相应的变革,教育由原来的“授人以鱼”转向“授人以渔”。新课标明确提出“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把学习英语当成一件自己乐于做的事情,一种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学习是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手段,是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跟教师的教学生动和善于启发有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的运用各种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有关的活动:如音乐、游戏,竞赛等手段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2.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说,每个学生都有独立学习的内在潜力,也同时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使他们能可持续性发展,为他们终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应与家长一起帮助学生形成朗读、背诵、质疑等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
3.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拓展学生视野。如今学英语的条件越来越好,计算机、报刊、动画片等等,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接触英语的机会。教师不仅自己要善于开发课程资源,还要善于培养学生开发课程资源。
4.培养学生跨问文化积极意识。一位语言学家曾说过:在与外国人的接触当中,讲本族语的人一般能容忍语音或语法错误,相反,对于讲话规则的违反常被认为是没有礼貌的。可见,如果违背了非本族国家的文化习俗,就会冒犯对方,甚至引起文化冲突,造成双方感情上的不愉快。所以,教师在把握实用性、适度性和阶段性的前提下,通过与学生学习内容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因素,教师应渗透文化意识,并努力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
三、倡导任务型教学
新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任务型”教学所谋求的教学效果不单单是会几个单词,做几道题,而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其内在语言学习机制,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传统的英语教学非常注重语法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听说能力的培养,所以很多学生会做题,但不会与人交流。而语言是用来交际的,“任务型”教学能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使学生的语言具有实际意义。“任务型”语言教学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目标明确。任何教学都必须为教学目的服务,“任务型”教学活动也不例外。进行“任务型”教学前,要让学生明白任务的目的是什么,参与这个任务之后能学会做什么。成功的任务能使学生学会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流,并能在课堂中演练生活中真实交际时所要的语言技能。
2.与生活实践相联系。设计的任务要有趣味性,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能激发学生积极操作的兴趣和热情。
3.面向全体学生。“任务型”教学不能只为好学生而设计,而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让每个学生都有运用所学语言的需要,让每位学生都体会到交际成功的喜悦
4.教师的调控能力。“任务型”教学过程具有不可预期性,因此教师应能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有效调控语言学习中各种相对因素的平衡关系。例如,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的关系,口头与笔头语言形式的关系,并能及时调整自己对任务的设计,目标的确定,过程的安排等。教师不仅要明确每一阶段语言教学的具体目标,保证学生有必要的语言输入,并给与学生适时的语言支持。
四、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把评价体系分为终结性和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只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形成性评价着眼于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过程。新课程要求教师侧重于形成性评价,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体系相比,形成评价有着明显的特征。
1.学生是评价的主人。形成性评价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了了解自己的机会,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体系相比,形成性评价不是评价学生某各方面与别人相比谁优谁劣,而是为一名学生提供适合其自身发展的建议,增强每个学生学英语的信心。
2.评价的多元性。评价方式不同: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等等。评价内容不同:“听、说、读、写”的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等。
3.以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评价学生的重点放在学生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上,要从发展的眼光出发,而不是惩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在评价中重激励,重进步。形成性评价展示了学生在努力学习后所取得的进步和成绩,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对自己努力方向有明确的认识。
教学理念的转变是教学生命活力的不竭之源,随着课改的深入,我想我会更好的把握新理念,并在新理念的指引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做到与新课程共同成长和发展。
篇6:高中语文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论文
高中学生学习素质的提高,关键在于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作为训练思维的重要课程语文课,在新课标教学精神的指引下,课堂教学模式必然要有新的变化,才能适应有效教学的需要。近年来,语文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日趋严重,语文教育也因此受到严厉的批判。因此,与此相对的“有效教学”就备受关注和推崇。所谓“有效”,是指学生能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获得进步和发展,即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那么,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有效教学呢?
一、认真备课,合理利用教材
语文面广,知识点繁密,教师和学生在学习前首先面临的就是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的问题。长期以来,很多老师和学生面对平时四平八稳的课堂教学和突如其来的各种考试都在埋怨,使教学双方感到了空前的迷茫和无奈。究其原因,就是我们没有站在宏观的角度解决学什么的问题。作为教师首先要让自己明白教什么,让学生明白学什么,然后还要让学生清楚所学内容对自身成长进步及最切身利益高考的作用和意义,即为什么学,那么紧接着的是怎样教,怎样学的问题。解决好这三个问题便将语文教学导入了正确的轨道。
1、教师要通读教材,确定语文教学的目标任务。只有教师把教材通读后才会作到胸中有教材,有知识结构,明确重难点,激活自己的思想头脑,产生引进教材相关的课程资源并整合教材的想法。不仅明确了教学目标任务并且有了实施教学目标任务的思路和做法。
2、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要开展好教学,计划十分重要。这是实施教学以及可持续提高教学质量的工程体系。课堂教学计划的重点是理念更新和传统模式的改变问题,以及课堂结构的优化问题。第二课堂计划包括作业的种类及要求,落实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渠道和做法,学生语文成绩测试的方式以及活化语文知识的活动安排等。这些计划的制定,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运作。
3、安排组织是关键。如何落实计划,安排组织是关键。重点是安排学校规定的时间,如早读、课堂、辅导三块时间的安排。为了细化语文教学任务,且保证任务落实到位,教师可以成立学科委员会,其成员根据语文任务项目而定。这些成员必须是在语文学习的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这样的做法效果明显,改变了以往老师一人布置任务,学科代表一人艰难工作的局面。通过学科委员的带动作用,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激活了语文学习现状。
二、更新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
明确了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下一步就是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方法很多,但要落实到主阵地也就是课堂。老师必须明确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他是将师生个人语文学习公开化、透明化,是师生交流语文学习心得、学习方法、切磋技艺的舞台,其不仅包括方法技术的演练,也有个人情感、态度、思想、言行、习惯的熏染。其产生的效应和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因此,课堂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1、要坚持不懈的致力于更新自己做人理念和语文教学理念。理念带动一切。一个人成长的标志是超越自我,而超越自我的第一因素是理念的更新。只有不断开创新的自我才会创造语文教学的新理念。比如自己的理想追求,个人情感态度、思想精神领域的革新,耳闻目睹的一切都将影响语文教学理念的更新。那么新的理念,自主、创新、研究、合作等学习方式自然会成为自己语文教学的成分。
2、注重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更新,打破陈旧的模式。语文教学要坚决摈弃一讲到底的模式,要一改学生听、老师讲的单一方式为学生自主学习、老师适时引导、点拨的方式,打破以往简单单一的结构模式,要使课堂成为师生、生生交流的平台,形成动态的结构,拓展语文学习面,真正使语文课堂教学激情洋溢。
3、注重语文听、说、读、写等各项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必须重视语文能力的落实,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利用课前三分钟演讲,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口语训练;课堂上注重启发提问学生,重在问为什么,以此锻炼学生的思辩能力:注重诵读能力的墒讲,以此增强学生的语感;注重情感氛围的渲染,以此达到培养学生情感态度的目的。更新理念,改变方法,重视能力培养是语文教学的起点和归宿,课堂教学务必落实之。
三、强化第二课堂,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1、为了巩固学习方法以及强化应试能力,必须有计划地利用好课余时间,给学生布置适当的学习任务,如坚持阶段性地下发上乘的高考模拟题,让学生加强训练。
2、开展与语文有关的文体活动。如作文竞赛、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等,以此活化语文教学内容,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加强作业的检查评改。要加强作业的检查评改,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改变文面潦草的不良习惯。
4、重视平时的各种测试。要做到考前动员培训,考后评讲总结,以此反复进行,最终将学习语文的态度、习惯、方法等得以巩固,最终成为学生个人语文学习和应试的综合能力。
总之,只有从宏观上弄清了语文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的问题,教师才会步入提高语文教学的正轨,然后才能让学生明白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的问题,这样语文教师走出迷茫不再是幻想。有效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先引发其学习需要,再因材施教,从而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循序渐进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而这其中的每一个过程都是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的有机结合,所以,为“学”而“教”才能实现教与学的有效、高效。
篇7: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论文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论文
生物学科如何落实素质教育,就目前来看,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不仅是主要内容和目标,更是突破口,因而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生物学科的当务之急。学生的能力最主要的学习能力,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只有具备学习能力的人,才能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便成为学科教学的主要目的,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表现。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其中的主渠道是学校教育,以课堂教学为模式,以知识内容为载体,以培养学习能力为目的。从事生物课堂教学几年来,我虚心学习先进经验,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生物课程标准,我探索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先进的教育思想是教育改革的先导,它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应着眼于为学生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知识的增长,学生在学校无论怎样努力,所掌握的知识只不过是海洋里的一滴水,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新知识来充实自己,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的人,而是具有学习能力的人。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是教学活动中的“导演”,教师要由传统的设计自我向设计学生转变,创设各种情景和条件,引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
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科学合理地制订教学目标
生物教学目标应从学生将要学习什么、达到什么程度等角度去制订,生物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学到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中主义等思想品德教育,如我在讲授《细菌和真菌的生活》这节课时除了制订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以外,还制订了德育目标,通过讲述八年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广大群众使用细菌战等可耻行径,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同时也教育了学生正确认识细菌的作用。教学目标的制订既要面向全体,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制订目标时,教师要从知识点的挖掘、知识点的深度、知识点的能力价值、知识点的德育价值等方面入手。
2.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所谓主导作用,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学生的学习内容,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如何指导学生去学。
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中的每个知识点,尽可能通过学生的口、手归纳出来,也就是教师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去设计学生。通过演示实验,把实验现象、反应方程式、归纳性质等知识点蕴藏在问题中设计出来,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归纳而得出结论,这样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习能力,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3.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教师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理论为指导,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根据学生能力的差异,创设恰当的情景,提出恰当的问题,为所有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创造条件,让学生经常处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矛盾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具体表现为争先恐后发言,努力表现自我,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享有同样的权利,为每个学生创造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
三、科学地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1.科学地创设生物教学情境
生物学习情境是指具有一定生物知识和情感氛围的学习活动,它有着承上启下、桥梁过渡作用。良好的学习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创设生物教学情境,可以通过观看录相、阅读历史材料、分析图表、观察实验、质疑甚至某个小故事或谜语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适时、含蓄地提出有趣、诱人且学生易于接受的问题,抓住契机,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的灵感。这样用问题把学生组织调动起来,用问题来组织教学,用问题来实现知识点的过渡,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欲罢不能,欲说还休。在《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在讲完了发酵的原理之后,就创设了一个学生分组实验、质疑、释疑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利用老师给他们的实验材料进行小组实验。这样不仅激活了学生思维,还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促进了学生主动发展。
2.提出的问题要有连贯性
生物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应事先把所要提出的问题设计成不同层次,使之有一定的连贯性,问题所包含的知识点之间相互联系且层层深入,这样使学生有一个完整、连贯、系统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沿着合乎逻辑的思路思考,便于学生对问题加深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问题的层次设计要与学生个体能力层次相吻合。应从学生潜在的水平出发,巧妙地设计思考的阶梯,诱使学生步步深入,拾级而上,层层推理,达到学生主动参与的目的,最终有效地促进学生深刻掌握知识并主动发展。
四、多媒体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科学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优化教学过程,增强课堂密度,加大学生的活动量。利用先进、直观、生动的电教手段,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内在潜能,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有时在教学实践中,我把电化教学手段与实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上只是我三年来生物课堂教学的点滴体会。当然,还有很多需要改进和学习的地方,这些都有待于我今年的教学中不断去摸索和学习探究。
篇8:关注个体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论文
关注个体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论文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智力与能力,性格特点有差异,学习的效果就会有差异。在相同的环境和相似的教学条件下,有的学生反应敏捷,学习速度快,有的学生反应迟钝,学习速度慢;有的学生易于通过听觉进行学习,有的学生易于通过视觉进行学习;有的活泼好动,有的沉默寡言。这就需要教育教学工作者在教育学生时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我所教的学生几乎都是来自农村的孩子,这些孩子天真无邪,善良淳朴。班级中有的孩子生活在高半山区,如:维城、雅都、黑虎的孩子都是说羌语。学习上困难重重,发音吐字不清楚,学习普通话更是走调,朗读课文结结巴巴,写话语句不通顺。面对这种情况,作为老师只有耐心教导,细心讲解,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直到孩子听懂为止。
此外,班上有一部分孩子是寄住在爷爷奶奶或其他长辈的.家里。而爷爷奶奶年龄较大,没有精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唯一能给孩子的就是吃饱、穿暖,不被冻着、冷着。没有父母的管教,有的孩子无论是行为习惯,还是学习习惯都一塌糊涂。随地吐痰、乱扔果皮垃圾、不洗澡、不剪指甲,整天坐在地上玩耍、交上来的作业本脏兮兮的、在书上乱写乱画等。针对这部分学生,我利用课余时间加强辅导,一边教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一边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只有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起自信心,他们的学习才会进步。
另外,在班上培养一批“班级小能手”,让他们对这些孩子进行“一帮一”,带动这部分孩子共同进步。
例如,要相信班上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也有自己的“闪光点”。王××就是班上成绩倒数的男孩子,但是他却是班上爱劳动的孩子。有一次星期五大扫除,王××来得最早。看到其他班的同学在扫地,他赶紧放下书包,拿起毛巾擦起玻璃。擦了一下,见玻璃上还有污垢,他向玻璃吹了一口气,再拿起毛巾擦,直到擦干净为止。看到这个孩子做事的认真,我不禁有些触动。上课了,我走进教室拿出自己提前准备好的红五星,说:“老师今天要给一位同学发奖,请大家猜猜他是谁?”孩子们东猜猜、西猜猜,谁也没有猜到王××。“今天,我要表扬的是我们班的王××。”孩子们向他投来惊奇的目光,“不会吧?”我很肯定地说:“对呀,没错。他是一个劳动积极的孩子,大家都还没到校,他就主动拿起毛巾擦玻璃,把玻璃擦得亮堂堂的。难道不应该表扬吗?”顿时,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看到同学们为自己鼓掌,王××露出了灿烂的微笑。从那以后,王××来得更早了,每一次扫地都很认真,而且学习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上课爱发言、爱动脑筋,作业认真完成,不懂就问。在期末考试时,他已经从倒数上升到了班上二十几名。他的性格也变得外向了,和他一起玩耍的朋友也越来越多。他已成为班上的“故事大王”。看到他的转变,我感到很欣慰。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棵还未定型的小树,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正确地引导,适当地培养,才会令他们茁壮成长。注重学生个体发展,努力塑造具有综合素质的新型人才,是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
篇9:抓住契机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论文
抓住契机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论文
新课标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吹进了一股春风,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课改的洗礼,不但使我革故鼎新,更焕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新的教学理念,赋予我新的教学行为;新的教材,又为我们师生的共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反思一年多的教学实践,虽品尝过几多苦涩,但收获更多的是欣慰。现列举几例,以就教于同行。
一、依据文本特点,为学生张扬个性创设舞台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合作、对话等学习方式,学生才能完成知识意义的构建。以往,学习教材中的名篇佳作,教师总要参阅“教参”,将文章剖析得面面俱到,企图通过教师的精彩讲解达到让学生心领神会的目的。结果事与愿违。新的教学理念让我认识到,只有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同时教师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依据文本特点,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文本的氛围,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迫不及待、跃跃欲试的心态下进入阅读,结果大不寻常。如在学习《皇帝新装》这篇童话时,学生对故事情节非常感兴趣,学生通过自学,合作探究,解决了课后的“研讨与练习”。而这个传统名篇,仅仅让学生了解其中的故事情节,掌握几个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刻地感受作家的神笔妙手,为此我翻阅了一些资料,觉得这篇童话非常适合改编成课本剧,通过学生的改编和表演,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有极大的兴趣与文本对话。主意一定,马上设计实施方案,在我的一番发动和指导之后,学生开始默读静思、潜心钻研课文。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自由组合编写小组,教师提醒学生可查阅一些相关资料,也可求助其他老师和同学,最终将课文改编成小剧本。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编写、排练,利用语文活动课汇报表演。考虑到这次活动的实效和参与面,限定表演队不超过两个。而那些不能参加表演的学生可以当评委。那次活动课,不仅令同学们难以忘怀,也让老师至今想起来也有几分激动。学生通过表演,传达着自己对童话的理解,将皇帝的昏庸、虚伪,大臣的阿谀奉承,骗子的狡猾、奸诈,小孩的天真无邪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博得了台下同学的阵阵喝彩。整节课学生饶有兴趣,主动活跃,并将其学习热情延续到课后。
类似的文章,都适当地采用了相应的形式,让学生在解读文本的同时,展现自己的风采和个性。
二、适时激励引导,为学生自主质疑搭建平台
以往的课堂教学,常常是“教师说了算,学生跟着转”,教师在台上启发再三,学生无动于衷的情形也屡见不鲜。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始终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去感知教材,并拥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我们教师研究的核心问题。我在课堂教学中,非常注重学生“问”的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如在新课导入时,我常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挑起学生“问”的欲望。 如,看谁今天提出的问题多,有价值?看谁提出的问题能难倒老师?俗话说,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会提出问题的学生才是会学习的学生等。久而久之,学生“问”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但起初所提的问题常是不着边际,或不关痛痒,经过一段时间的.诱导之后,同学们逐步明确了如何去读书,如何发现问题,如何提出问题。记得有几次,学生提出的问题深刻而独到,令老师始料不及;还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将整个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如,在教学《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时,有个学生提出:“贝多芬身高只有五英尺左右(一米五左右),为什么却称他为’巨人’?”“写贝多芬有’火一样’蓬勃的头发,表明他有火一样的工作热情和顽强的意志,而为什么文中还写到’他的脸上呈现出一种悲剧’?”问题提出来后,师生共同查阅资料,思索揣摩,讨论交流,课堂气氛异常热烈。
“疑是思之初,学之端”,“疑”是思维的开始,也是创造的基础。
实践告诉我,在教学中给学生留有提问的空间,学生就可以潜心阅读、精心钻研文本,就是给学生搭建起自主探究、主动发展的平台。
三、利用多种资源,为学生拓宽学习视野铺路
语文课标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为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开阔学生的视野,我想方设法创设多种形式的教学课型,如诗文诵读课、名著阅读课、口语交际课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语文实践活动,如有时让学生走出课堂,去亲近大自然。大自然是具有灵性的课堂,投入这个课堂,可以给人心灵以愉悦、生命以滋润。在学习朱自清的名篇《春》时,我采用现场教学,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聆听春天的声音,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做个观察小记录。回到教室后,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展现自己的发现,如:“我发现小草变绿了,嫩嫩的……”“我看见梨花醒了,桃花笑了……春天真是美不胜收!”学生用诗一样的语言来描述春天,抒发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同学们在展现自我的过程中,个个思维活跃,情趣激昂,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同时我还让学生将目光由家庭学校转向社会,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焦点,并在作文教学中开设“一周热点纵览”专栏,让学生把自己从各个渠道收集的热点焦点与同学交流,并从中筛选出优秀的打印成文。通过编写“纵览”,学生渐渐认识到:在我们的周围,还有一个异常广阔的世界,那里风起云涌,时常演奏着或喜或怒或哀或乐的“乐章”。这样学生在作文选材时,就会把触角投向这个多元化的“大海”,避免了以往那些老生常谈的琐事。
在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的过程中,我对“教学相长”有了进一步的感悟。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恪守“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宗旨,抓住机遇,创设契机,为学生的自主发展铺路搭桥。每每看到同学们学有兴趣,学有成效时,便更增强了我锐意进取的信心。我相信只要勇于实践探索,善于反思矫正,定会在课改的大潮中成为一个驾轻就熟的好水手。
篇10:班集体建设如何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发展论文
班集体建设如何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发展论文
现代班级管理的根本着眼点是“人的本身”,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已是教育发展的时代潮流。成熟的、有效的班级管理是以人的发展、主体性的激发、潜能的开发为主要目标,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为导向,逐步形成的班级社会心理共同体。班集体建设如何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笔者认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管理角色多样化,使学生个性得以彰显。班级建设要改变只许少数人进入班级管理的核心、其他人只能在规定的角色范围内按照要求去行动的传统管理分配制度,形成角色多样化的管理制度,把班集体当作全班学生个性发展的舞台,每人一个角色,让个性各异的人都参加班级事务,使每个人在集体中都能获得一个具有一定管理责任或服务责任的角色,处于一个能够发挥作用的地位:如轮流担任班级干部、学科代表、小组长等。由此既使学生获得了自信心、自尊感和归属感,还可以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潜力,增强成就感,同时还可以在工作中与他人互动,换位思考,发现自己的不足,形成宽容、诚实、有责任感等心理素质,同时也有助于班集体凝聚力的形成。
老师恰当指导,使班级活动自主化。班级管理历来重视活动,把活动作为增强集体凝聚力、检验学生意志品质、促进学生素质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活动应放手让学生自主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允许学生对具体活动方案、活动过程自我选择与决定。在活动中,教师既不能越俎代庖,完全按自己的意志包办一切,否认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能放任自流,听之任之。教师做引导式的旁观者,小结式的主持人。这种管理方式既尊重了每一个学生,尊重了他们的正当爱好和需求,有利于培养他们自尊、自强、自信、自制力和创造性的心理素质,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在合作中发展个性。
平等待生,转变班主任的认知偏差。班主任的工作作风直接影响着学生和班集体的心理气氛,学生不良心理素质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班主任的认知偏差有关,公平容易公正难。如在评价学生时容易产生“晕轮效应”,认为学习成绩优秀(低劣)的学生在性格、心理发展等其他反面都优秀(低劣);同是需要批评的,对优生是和风细雨,反之则气不打一处来。由此就容易使受偏爱的学生滋生骄傲体验,形成诸如优越感、有恃无恐等不良心理因素;使得不到老师喜爱甚至被消极偏见所困惑的学生滋生自卑感、陷入自尊心麻木、进取心淡漠的`心理体验,从而抑制了自身心理素质的其他闪光点。因此在班级建设中,班主任要关注每个学生基本品质的培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培养班级融洽、和谐、快乐、上进的心理氛围,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整体发展。
正确使用奖励,恰当使用惩罚。奖励是学生行为塑造与改造的重要手段。从学生心理素质发展角度而言,奖励可以唤起学生的自信,激发他们的潜能,满足学生爱与尊重的需要。奖励必须遵循以下原则:民主公开原则、准确性原则、恰当性等原则,从而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品质和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恰当的惩罚对于纪律管理是必要和有效的。但过于强调纪律与处罚的管理会造成师生之间感情隔膜和情绪对立,并使学生逐渐养成自卑、胆怯、缺乏自尊心和自信心、依赖、多疑、敌意、不合群等不良个性特点,使学生心理发生异化,引起种种教育病理。所以在使用惩罚时,要多做引导,增加惩罚中的说理比例,要有意识地对造成不良行为的动因进行充分的说理分析,不仅要指出所作的行为是不合适的,更要明确应有的正确行为,同时说服引导要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以及性格特征,对症下药,此外当学生接受并改变态度和行为后,还要及时评价并激励学生以后的态度和行为,以培养学生“知耻近乎勇”、“知错能该善莫大焉”的健康心理品质。
篇11: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论文
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论文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教师如果能采用恰当的策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正确的方向,让学生舔尝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那么学生就会在课堂的学习中获得长足的发展。
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充分发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得课堂上学习氛围的营造变得更加便捷和丰富,声、光、影的展示,让学生更加放松心情,快乐的沉浸在学习的氛围之中;教室内恰当而有趣的布置也为营造和谐的氛围点缀了更多的色彩;学生们在课堂上如果能及时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赞美和支持,他们的学习就会有更充足的动力。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从外部环境以及内在的人文关怀两方面入手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推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切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课时,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配乐朗诵、学唱歌曲、与作者对话等,运用多媒体,使课堂充满艺术的气息,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洋溢着思索的氛围,学生的语文素养及艺术修养均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创设开放的学习空间。学习既需要有主动性,更需要有创造性。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无疑来自于开放的学习空间。教师在课堂上要为学生自主创新创设足够的空间,而不能给学生的发展套上无形的枷锁。课堂教学要给学生课堂独立自学与思考、动手实践与探究、自主讨论与交流、静心思考与回顾的空间,甚至可以适当放手,让学生在适度的空间里展示自我,完善自我。学习状态可以自由些,学习方法可以多样些,学习内容可以广泛些,学习效果可以任意些,允许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发展,这样的课堂一定会是活跃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生命才会得以充分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变色龙》一文时,教师带领大家探究“奥楚蔑洛夫”这个人名的含义,在俄文中它的意思是“疯癫的”之意,大家也都赞同文中警官奥楚蔑洛夫的表现确实有些像疯子一样变化无常。然而一个同学却大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奥楚蔑洛夫一点也不疯癫,反而他很清醒。”师生听到这个声音都有些吃惊,但教师并没有简单地否定这个同学的观点,而是让他继续说下去:“不疯癫?也许你有你的道理,请你说下去。”这个同学回答道:“奥楚蔑洛夫表面上变化无常,其实他心中很清醒地把握住了一个原则,那就是无论如何都要保住自己的官职和性命,无论如何也不能得罪了上司,所以他才厚颜无耻地变来变去。”他的话音刚落,同学们就以热烈地掌声表达对他的钦佩和赞许。
开辟幽远的学习通道。课堂空间的开放不等于无的放矢,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开辟幽远的通道,一方面保证学生有长足的发展,一方面保证学生的发展不偏离正确的方向。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为学生的学习指路领航。课堂之始要为学生设立学习目标,课堂之中要为学生指点迷津,课堂之外要让学生做更多的拓展。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与时间,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活动中,用他们真诚的情感投入一次次交流与互动,用他们敏锐的眼光发现一个个有价值的问题,用他们聪慧的头脑化解一个个前进中的疑难。在这幽远的学习通道上,让学生的能力与情感都得以长足的发展,让学生的智慧与意志都得以充分的提升。
例如:一位特级教师在讲《草船借箭》一课中,组织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课文写诸葛亮的话有11次,只有一处有提示语,而且是个“笑”字:你能想象出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何而“笑”吗?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的同学说,诸葛亮在笑周瑜,笑他妒忌自己的才干,笑他设计圈套来陷害自己,结果都落空,这是一种胜利的笑;有的说,诸葛亮还在笑鲁肃,笑鲁肃宽厚仁慈,忠心为人,这是一种宽厚的笑;更有同学说,诸葛亮在笑自己,知天时,识地利,懂人心,这是一种自信的笑等。由此我们感到教师为学生指引出正确的学习方向是多么重要!正是教师深钻教材,巧妙地抓住“笑”字组织学生讨论,才使学生多角度地感悟到并表达出“笑”的意蕴。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课文,把握住了人物形象,而且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课堂是学生发展的土壤,是学生攀登的阶梯,是学生驶向理想彼岸的航船。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能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的出发点,周密计划,精心设计,灵活操作,细心呵护,相信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的生命一定会得到最美好的发展。
篇12:促进高职学生发展课堂教学评价论文
论文摘要:
通过对目前的高职课堂教学评价现状存在的分析,引入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理论对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观的指导意义,提出促进高职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应遵循发展性、学生中心和全面性的原则,突出多元性、整体性和过程性的特点,教师应成为高职课堂教学评价的引领者。
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信念和价值目标在促进师生发展方面具有核心的地位和作用。一般来说,具有不同的价值信念就会产生不同的评价结果,课堂教学评价的强烈的实践指向性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持有不同的课堂教学观,就会形成不同的课堂教学和评价,产生不同的教学评价结果。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实质上就是教师深层的教学思想的具体化和现实化。
一、高等职业学校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
笔者十几年深入职业教学第一线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观察了大量的课堂教学。
虽然高等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在近十几年不断进行改革,逐步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内容的实践性,逐步重视教学评价作用,但是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是课堂教学评价缺失。教师、学生乃至学校都不太重视课堂教学评价的作用,由于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基础和课堂纪律等原因,有些教师只要完成教学计划就好,不太从教学效果上全面考虑受众接受程度。
二是课堂教学评价内容不全。许多课堂教学评价仅局限于简单的陈述性知识的再现。即使是公开课的教学活动,也缺少全体学生的参与性,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重视不够,教师为了按期完成教学计划,漠视学生的反映,甚至有些公开课教学用作秀的方式提问一些事先有所准备的学生,忽视真实的学生群体。
三是课堂评价主客体的单一性。整个课堂中的评价活动几乎限于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学生处于被动接受评价的地位,授课教师也听不到来自一线学生的意见,这对于师生成长均是不利的。
通过对部分教师和学生的深度访谈,我们发现,教师和学生所固有的知识观、教学观、学生观和学习观是导致以上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知识的权威和代表,教学就是教师按照预先设计的方案在规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场合内,按规定好的流程把知识和经验传递给特定对象的过程。所以,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教师单边的活动,学生只是遵守学校和社会所制定和沿用下来的习惯去接受教师给予的一切,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都成了没有感情的人。
虽然我国近年来课堂教学改革与实验很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传统的评价方式在我们职业学校教师的观念中仍旧根深蒂固。一些教改举措由于没有行之有效的思想理论指导而使改革表面化、公式化、表演化,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需要用坚实的理论基础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形成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课堂评价体系。
二、促进高职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意义
促进高职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建立在对评价对象的科学认识及教育教学方式的重新理解之上,是对人的本质,尤其是对人在教育视野中本质的重新解读和教育教学本质的重新定位。本文将从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三个方面对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理论基础做一个探讨。
(一)多元智力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thetheoryofmultipleintelligences)。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有七种紧密关联但又相互独立的智力组成,它们是语言智力、节奏智力、数理智力、空间智力、动觉智力、自省智力、交流智力。加德纳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多维地看待人的智力的视野和方法。
多元智力理论的广阔性和开放性对于我们正确地、全面地评价学生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多元智能理论说明,目前高职教育的课堂评价标准要多元化,不同个体的七种智力拥有的量不同,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评价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促进其优势智力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力领域迁移;评价的方法要多元化,不仅仅依靠课堂提问的'方式;评价的来源是学生的活动。因此,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关怀的参照下,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发现自身的优势智能领域,并协调发展。
(二)建构主义教学思想
20世纪后期,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开始盛行于西方。与传统的赫尔巴特“三中心”相反,建构主义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即要求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在与客观教学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学习者自己积极地建构知识框架。
建构主义给当代教育教学有益的启示是:教学决不是教师给学生灌输知识、技能,而是学生通过驱动自己学习的动力机制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课堂的中心应该在于学生而不在于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是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这样,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提出了基于学生主体的新的课堂评价标准:积极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学生可以进行及时的学习反思,获得积极的真实的情感体验等。
(三)后现代主义
在后现代主义看来,这个世界是开放的、多元的。承认开放性,也就为人充分展示生命的本真提供了大舞台。后现代主义以其兼容并包的宽容态度和尊重个性主体性的宽广胸怀给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的每个人开放了生命的空间。后现代主义注重过程的思想,目的与手段统一的观点均认为个体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得以不断的发展。
后现代主义给我们课堂教学评价提供的新视野是:每个学习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学不能以绝对统一的尺度去度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发展程度,要给学生的不同见解留有一定的空间。课堂教学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基于师生共同活动之上的课堂教学评价对学习者来说不仅是对现实状况的价值判断,其功能在于在促进学生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积极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上,促进下一步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所以,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教学,而不在于选择和判断。
三、对促进高职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
通过对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和后现代主义等基本理论的分析,我们体会到,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成长,发挥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作用。
(一)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1.发展性原则。评价的作用在于不仅仅区分教学是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而且要注意学生是否完成发展性目标。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学习评价不能只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简单的好坏之分,而在于强调其形成性作用,注重发展功能。一次评价不仅是对一段活动的总结,更是下一段活动的起点、向导和动力。
2.学生中心原则。评价的主体和对象应是学生。评价不能脱离学生,所有评价活动的宗旨在于促进学生进一步有效学习的进行,避免没有方向和低质量的评价。重视“以学论教”,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思维状态、交往状态和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3.全面性原则。不能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要以学生的各个方面为评价对象。首先要明确的是学生是人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人的一切活动,包括学习要受人的意识支配,所以教学评价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关注知识的掌握,更要促进其兴趣、爱好、意志等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二)促进高职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的特点
1.多元性。要充分调动不同的评价主体开展评价活动,而且也要尊重每个高职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有创见的思想,特别是在有争议的问题上更要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能力,促进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2.整体性。评价要关注高职学生整体、全面的发展,不能仅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每个学生都有其优势和弱势品质,教学就要长其长、短其短。在高职课堂教学中,尤其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3.过程性。评价要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师和学生要形成过程性和动态性评价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活动中自觉地开展评价,发挥评价的作用。
(三)高职教师应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发挥引领作用
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也是课堂教学评价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
1.营造民主平等的评价范围
教师要赏识每个学生,感受每个心灵,不能忽略一个学生,对于评价的对错,要保持宽容的态度。这样,才能确保反馈信息的畅通。
2.注意评价与教学过程的和谐融合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评价,要避免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也不适合过于繁琐的评价程序。
3.在评价过程中注重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个体的差异包括七项智能的差异、心理特征、生理特点和兴趣爱好的差异。教师要了解差异,重视差异,尊重差异,才能有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
4.指导学生积极开展互评与自评
让学生开展评价活动,体现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在主动构建知识的同时,也成为评价的主体,形成评价主体和客体的多元性。
参考文献:
[1]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教育研究.(9):71.72.76.
[2]高文.建构主义研究的哲学与心理学基础[j].全世界人民球教育展望.(3):4.5.
篇13:体育教学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论文
体育教学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论文
摘 要:运用文献法对体操教学中的保护和帮助进行探讨,阐述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和作用,探讨体操教学中正确运用保护与帮助的方法、手法,达到脱保的目的.
关键词:体操教学;保护;帮助
保护与帮助是体操教学的一大特点,特别是在中学的体操教学中,由于学生身体素质不一,感觉能力不同,保护与帮助就尤为重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保护与帮助不但可以预防外伤的发生,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加快掌握动作的速度。
体操的教学动作具有惊险性、独特性,对于学生的感官有刺激作用,也能激起学生强烈的练习欲望,对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有着很大的作用。但体操教学要求在不同器械、不同类型、不同难度、不同空间中完成复杂的动作。因此,学生在练习中就容易出现摔下、跌倒、脱手等伤害事故。
在教学实践中,当学生发生危险时,给以保护与帮助,使学生摆脱危险的困境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但可以避免学生受伤,对其他练习的生也是一种鼓励,一种安慰,可以去掉学生练习中的心理恐惧感,增强自信心,以尽快的完成动作。
创伤学专家和科研工作者在研究了大量的运动为伤事例后得出出的结论是:体操教学和训练中的外伤事故是可以避免的。这就给我们中学教师在体操教学中增加了保护学生的强烈责任感。
保护与帮助的方式多种多样,在研究资料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得出以下经验:
一、不同阶段保护与帮助的运用。
动作技能的形成可分为粗略地掌握动作阶段,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亦即泛化、分化和建立动作定型三个阶段。由于保护与帮助的作用和目的不同,所以,不同阶段的保护与帮助的运用也是不同的,应根据各个阶段的生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各有侧重。 1、粗略地掌握动作阶段,也就是初学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大脑皮层兴奋性过度扩散,动作显得吃力、紧张、不协调,缺乏控制力,并出现多余和错误动作,甚至伴有恐惧害怕心理。所以,这个阶段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正确示范与简炼的讲解,使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取得感性的认识。然后,在学生练习时,主要采用直接帮助的方法,即采用托、送、挡、搓、拨、扶、推、拉、提、按等手法,来逐步消除学生的害怕心理,改进不合理的动作技术,并利用信号、标志物、器械帮助学生体会动作,树立学好动作的坚定信心。
2、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这个阶段,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过程处于分化阶段。上一阶段表现出来的紧张、不协调,动作技术不合理等现象己逐步消失,动作变得比较准确,能轻松顺利地完成成套技术动作;但还不够熟练和巩固。因此,这一阶段应继续强化动作的正确技术,进一步消除多余动作。主要采用保护与帮助交替使用的方法,既需利用直接帮助、间接帮助,也需利用器械保护和教会学生进行自我保护;从而达到改进技术和提高动作质量的目的。
3、巩固与运用自如的阶段。这个阶段由于大脑皮层兴奋过程高度集中,内抑制相当牢固,形成了动力定型。动作表现轻松自如,准确熟练,己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所以,这一阶段应从利用器械保护,自我保护逐渐过渡到完全脱保,独立完成动作,完善动作技术。下面试举例说明这三个阶段的各不相同的保护与帮助的方法。例:鱼跃前滚翻,初学阶段易犯没有向上跃,两手没有前撑,造成没有腾空过程,或者不敢做屈臂低头的动作。这是由于学生对鱼跃前滚翻的概念不清,存在害怕心理造成的。因此,在此阶段首先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正确示范下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然后主要采用直接帮助的方法对学生加以保护和帮助,消除学生的害怕心理。方法是:帮助者单膝跪在练习者的侧前面,一手托其肩,二手托其腿顺势前送,帮助其完成动作。进入第二阶段,学生经过练习,己能顺利完成鱼跃前滚翻的动作。但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高度、远度和身体的伸展度都不够,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采取加设障碍物的方法,即让练习者跃过一定的高度和远度的标志物,来达到提高质量的目的。进入第三阶段学生完成鱼跃前滚翻的能力已经很高了,达到了运用自如、完全自动化的程度。因此,这个阶段就可以让学生完全独立完成动作,并加大难度,精益求精,令动作更加优美。
二、运用保护与帮助应注意的问题:
运用保护和帮助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l、站位要合理。保护者所站的位置,应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与具体动作的`结构来确定。一般站在既便于帮助又有利于保护的地方,并且不妨碍练习者做动作。如,山羊分腿腾越,保护者的站位就选择在练习者落地的一侧,当练习者落地时,一手扶腹,一手扶背。一般采用的姿势应两脚开立,两膝微屈,这样既能用力,又便于移动,有利于应付突发事件。
2、部位要准确,要想用较小的助力取得较好的效果,部位必须准确。因为部位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助力作用的发挥,只要部位准确,有时用力很小也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就算助力很大也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3、时机要恰当,保护与帮助技巧的关键在于掌握好运用的时机,只要不失时机地,恰到好处地进行保护与帮助,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过早或过晚采用都会影响练习者动作的完成,而且可能造成伤害事故。
4、助力要合适。助力的大小,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决定。一般初学阶段助力要大些,随着动作熟练程度的提高,助力应逐渐减少,直至最后不加力,让学生完全独立完成动作。
5、方向要正确。体操的动作都有它的方向性的,因此,在保护与帮助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动作方向,否则,会直接影响到掌据正确的动作技术,从而影响动作的质量。
上述五个方面,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缺一不可的。因此,在运用保护与帮助的过程中,必须全面实施,不可单一进行,否则,不仅不能达到保护与帮助的目的。相反,还可能出现一些不应有的事故。
参考文献:
[1]杨绍虞.体操教学中的保护和帮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2]伊・阿・布拉昵科.体操教学中的保护和帮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3]公有才.体操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4]董汉英.略谈保护帮助在体操教学中的特殊作用[J].中学体育教学,1995(8).
篇14: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理论论文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理论论文
当今是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是对人才素质要求更高的文明时代。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善于学习的民族,我国古代、近代、现代出现了许多卓越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和科学家,他们之所以成为杰出的人,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知识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做好课前预习,引导学生自学
1、针对教学内容布置一定数量的练习题。如概念的填空、选择,容易混淆问题的判断等等。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解决不了的,带到课堂上,这种有针对的听课,比漫无目的地听效果好得多。这就使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收到了实效。
经过一段实验后调查,大部分同学喜欢这样做。对于一部分比较特殊的学生又采取以下方法。
2、给这些学生一定的压力,每次检查预习练习,首先检查他们的,做得好的给予表扬、奖励。这样做的结果是懒的同学不敢再懒,积极性也相对提高了。
3、给学困生布置一些简单浅显的问题,对他们多加鼓励,先让他们把简单的.、基础性的知识掌握好,不提过高要求。这样,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也就调动起来了。
4、讲些趣味性或现实性较强的案例、故事,然后让学生用书本中的知识来回答问题。这样做比较直观、生动,容易调动学生兴趣。
5、对学生预习进行由浅入深的精心指导。在学生已经有了预习的习惯和积极性,有意识地逐步提高要求,并写出预习笔记,这样,由易到难,虽难第二步的要求有了一定的难度。但因有前段预习的经验,学生们仍能快速有效地完成任务,从而达到预习目的。
我采用了这五种方法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都有一定的提高,学习有一定的进步。
二、把自学引进课堂,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对于小学生而言,缺乏独立学习的能力,因此把自学引进课堂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注重以教师为主,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千方百计地改进教法,正确处理教师、教材、学生三者间的关系,把教落实到学生的学上,落实到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学生的自学如“画龙”,教师的指导如“点睛”。两者结合,效果才好。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些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启发学生思维,这些都是教师引导学生自学所要做的前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自己能看懂的、能发现的问题、规律以及能说明的道理,都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先找、先说。只有当学生学习有困难时,才抓住知识的深化点、疑难点,进行引导、剖析。这样有目的、有计划地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自学的积极性,久而久之,自学能力一旦形成,相应的其它各方面的能力都会有所提高。
三、指导学生整理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的认识遵循遗忘曲线规律,为及时使学生减少遗忘,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复习巩固。总结归纳知识,不仅包括每节课的知识点还包括每个单元的整理复习,以及整册的总复习。不管哪一层次的总结归纳,都是对知识深化、精炼和概括的过程。而把知识系统化是保持记忆的主要手段,学生只有不断将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将其系统化、条理化才能促进知识的巩固、储存和应用。因此系统整理数学知识,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自学方式,如何指导学生整理知识。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指导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反复思考领会的基础上,理清教材中新知识展开的顺序,并根据这一顺序画出表示知识展开顺序图,例如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展开顺序后,引导学生对每一概念定义、公式深入研究,弄清它的来龙去脉,在整体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相互因果关系,从属关系,整理本章节教材的知识系统结构。
2、掌握知识的纵横关系。数学学科不仅是有逻辑上的严密性、系统上的完整性、正确思维的规律性等特点,而且各部分内容互相渗透,横向联系十分紧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到一定阶段时,根据需要和可能,引导学生围绕某一专题进行知识和方法的系统整理是十分重要。整理的方法是某一专题为线索展开,把分散在各章节中知识归类串起来,整理出数学知识交错的网状结构。
这种整理知识的方法,不仅便于学生理解、运用和记忆,而且还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学活动中不能只重视教师教的过程和方式,还应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和能力。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而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科学引导,教师的引导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最终达到发展的目的。
篇15:体育游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论文
体育游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论文
体育教学的策略是灵活多样的,不同的体育训练项目如果能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就能让体育训练更加生动有趣,达到有效完成教学任务,释放体育训练魅力。体育教师在运用教学方法时,要考虑到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学生的身心特点,以达到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游戏是小学生比较喜欢的活动形式,无论从生理学、运动生理还是教育心理来说,它都能激活学生的参与兴趣,使学生的中枢神经处于兴奋状态,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运动生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时,它最能促进学生条件反射暂时性神经的形成。在游戏模式中,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去参与训练,从而达到有效激活学生的训练思维,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技巧,增强身体素质。
一、运用体育游戏对体育教学的促进作用
1.启发学生的天性
小学生天性爱玩、爱活动,教师可以结合游戏教学内容,巧妙将低年级教材进行二次处理,通过整合游戏,使体育教学项目与游戏完美的融合起来,最终达到实现融娱乐、趣味、学习、教学为一体的新模式。如在学习队列队形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化整为零,结合游戏,使学生感受到体育学习的乐趣。如集合、解散、立正、稍息,教师可以巧妙融入游戏,让学生边玩游戏边学习这部分的内容,游戏为学生集中精力提供了载体,学生想更好地玩游戏,必须认真把握动作要领,并配合口令,从而能够自然地理解集合、解散的含义,并学会立正稍息的站姿,掌握动作要领。游戏能够将口令与动作融合起来,枯燥无味的'训练过程变成了学生乐于参与的游戏形式,教师再想在训练课堂所传授的内容也就无痕到融合在游戏中,最终助力学生有效掌握队列队形的内容。
2.发挥学生的直观模仿能力
小学生善于模仿,而思维想象比较弱,游戏为学生的模仿提供了载体,但也为学生的想象提供感性载体,特别是游戏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动能为学生感性认知体育训练项目提供载体,从而达到既发挥学生的直观模仿能力,又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
3.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投掷垒球是小学体育教学中比较难的内容,一方面它对学生的技术和身体素质要求比较高,另一方面它在生活中运用得较少。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单纯地让学生重复某个动作,或者教师一遍又一遍的传授技巧,学生就会感受训练过程的枯燥,进而产生抵触情绪,从而不利于学生的持续训练。为此,教师把棒垒球的规则、场地稍做改动,编成游戏《我是勇敢的小投手》,让它适合小学生,收到很好的效果。学生不但在课上认真地参与,在课后亦主动的练习。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技能,又提高了兴趣,还带动他们对体育的兴趣。
4.在体育游戏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作风
体育游戏因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所以深受学生的喜爱。教师要在游戏中要求学生完成一些规定性动作,以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的良好品质。在一些集体游戏中,参与者要团结互助、互相帮助、互相配合才能完成游戏,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
二、选择与采用体育游戏应考虑的几个方面
1.内容与选择
在选择体育游戏时,教师要认真考虑游戏与体育训练的关系,不要为了激活学生的兴趣,随便引入游戏,这样会导致游戏与体育训练项目产生脱节。教师在选择游戏时,要考虑游戏内容与教材之间的联系,特别要注意学校的场地、学校的器材、学生的人数、体育训练的内容,从而使游戏能与训练项目紧密联系起来。
一般性游戏。它主要以激发学生的训练热情、提高学生的灵敏度,主要运用于运动过程中。如夏季下午的体育课、冬季比较寒冷的体育课,学生会因为气候的问题而不想参与,此时,教师引入游戏则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并起到提高皮肤温和伸展关节韧带的作用,最终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
专业性游戏。它主要和某个运动项目相结合,属于“定制型”游戏。这种游戏隐含着为实现某个教学目标而预设,它要求有一定的运动量和难度,学生通过游戏能够更扎实的掌握某项运动技术与技能,特别是某种动作要求学生通过不断地练习和强化才能实现的,学生会因为反复训练而产生枯燥和单调的情绪,此时,专业性游戏则能让学生在积极的训练中更好地掌握某个动作,以达到强化训练的目的,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放松性游戏。它主要的目的在于缓解、恢复,学生通过一节课的训练会产生疲劳的感觉,此时,适当的增加一些游戏能让学生放松身心、消除疲劳,使学生的情绪得到调节,体力得以恢复,并产生持续体育训练的信心。
2.注意体育游戏的负面效应
体育游戏也存在着一定的负面效应,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体育游戏中的伤害事故;二、体育游戏易造成学生间的不团结;三、体育游戏还会造成学生思想涣散紀律不整。
为防止游戏负面效应的产生,在教学中必须注意:一、强调游戏规则和要求,做好裁判工作。在游戏之前,教师要将游戏规则告知学生,并要求学生要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创造性的活动,教师则根据学生的游戏情况进行评价。在游戏中,如果有裁判的游戏,裁判员必须做到严肃、认真,并公平地对游戏过程进行评价,使游戏可以顺利进行,又促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游戏。二、游戏分组时,要做到机会均等。每个学生都是体育训练的主体,机会均等能让学生感受到游戏的公平与乐趣,而分组的合理性又为游戏的精彩进行提供保障。三、重视思想教育。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强调组织、纪律性教育,使学生可以在安全的前提下参与游戏,以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
3.杜绝游戏的“偏食”现象
游戏教学中的“偏食”现象是指游戏过程学生的参与情况,即在一个游戏中有的学生忙的不亦乐乎,有的学生则在一旁“晾着”,坐冷板凳。
总之,游戏是学生乐于参与的一种活动形式,它也是体育锻炼的良好方式,想在体育课堂更好地整合体育游戏,教师要充分挖掘适合小学生特点的游戏方式,巧妙与体育训练内容完美融合起来,最终借游戏激活体育训练课堂,全面促进学生体育素养的发展。
篇16:开发利用美术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论文
开发利用美术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论文
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实施美术课程总目标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所以,《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非常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并在《标准》第四部分“教学建议”中把它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等并重。如果能大力开发、充分利用各种美术课程资源,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智能、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下面就此结合笔者的一些做法,简要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美术课堂教学生成资源的开发利用
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并不是一厢情愿的事,会受到教师、学生及活动环境、条件设施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所以,教师决不能一味为了赶任务而照本宣科,无视在美术活动中不断生成的新的教学资源,以致丧失许多宝贵的机遇。这就要教师具备灵活敏锐的教学机智,时时关注活动的进展情况,及时对收集到的反馈信息进行处理,挖掘并筛选出有价值的教学活动生成资源加以充分利用,就一定能大大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自主性、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1.妙用习作,激趣解难。
如,笔者在第七课纸风铃《人教版,小学美术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以下简称(一上)》的教学活动中,先引导学生欣赏、分析纸风铃实物,尔后拿出纸杯和线,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将线穿过杯底、如何不让杯子上下移动”。只见部分学生一手拿纸杯,一手拿长线,犯难了――“老师,我不会!”“这么难!我不高兴做了。”“别着急,也别泄气。老师相信你们会想到办法的。”
笔者在巡视中无意间发现,有位学生将线穿过了杯底、再用线把纸卷缠绕打了两个结,分别紧贴在杯底的里外面,有效地阻止了纸杯的上下移动。妙!笔者眼睛一亮,欣然让这位学生拿着自己的“杰作”上台展示,并鼓励他为大家示范、讲解。别的学生看到了,既很羡慕,又不服输,制作纸风铃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摆在学生面前的一道难题也迎刃而解。
从中可以看到,教师巧妙地借用学生习作和学生示范,促进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凸显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了教学活动效能。
2.抓住错误,巧做文章。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师生都难免会不经意地犯一些错误。对这些错误是当头棒喝还是熟视无睹?从另一角度看,只要动一动脑子,这些“美丽”的错误就会变成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生动鲜活的可贵资源。
因为这些错误是学生在成长道路上出现的,这些错误是学生遇到挫折、暂时失败的外在表症。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错误,分析错误,促使学生学会从错误这个“反面教材”中受到来自另一方向的启发;让学生明白,要正视错误,而不是回避错误,更用不着掩饰错误;只要你仔细研究错误,照样能学到更多有用的东西。
3.体验真实,激活思维。
如在第四课淅沥的小雨(一上)一课的教学活动开始时,外面下起了雨。后来在大家讨论如何运用学过的彩线连彩点的方法来表现雨景的时候,笔者就索性让学生到教室外面去看雨、玩雨。多部分学生在走廊里站着观看雨景,而一些调皮的学生则撑着伞走进了雨中,或是张开了双手去抓雨,或是在雨中转着圈,还不断地欢呼着……
笔者一边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一边启发思考、交流:雨随风飘落下来是什么样子?雨落在头上、脸上感觉有什么不一样?看到这些,你想到了什么?
由于适时而充分利用了天气资源,在真实的活动情景中,学生很快进入了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异常活跃。学生作品中的雨点、人物及雨具等都生动鲜活、具体形象,整体水平较高。
4.因势利导,提升情感。
有时,笔者还针对学生在美术欣赏和创作过程中流露出的个人情绪、认识态度等,及时鼓励,树立榜样;积极引导,增强“免疫力”,变消极为积极,变有害为健康,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艺术情感。
二、课外美术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实施美术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要树立大美术的教学观。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美术课堂教学生成资源的开发利用,我们还要把眼光投向课堂以外更广阔的世界,包括校园内的、校园外的(如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可被利用于美术教育的各种信息、设施、条件及丰富的自然资源,都可进行有针对性的、较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1.关注生活,感受快乐。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许多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事,也许对老师和父母来说算不了什么,但对学生却是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
如,今年10月中旬的一天晨会课上,我校大队部精心组织了一次新队员入队仪式。下课了,戴上了崭新红领巾的一年级学生像过节一样,个个脸上洋溢着阳光般灿烂的笑容。有的像快乐的小鸟一样飞出了教室,洒下了一路的欢笑。有的三五成群围在一起,正在相互切磋着戴红领巾的经验呢。
笔者见此情景,遂改变原有计划,临时添加、精心组织了一次以《我戴上了红领巾》为题的美术创作活动。笔者通过引导学生忆一忆、演一演、说一说、画一画和评一评等形式,创设真实情景,启发学生关注生活中发生的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和事,“放大”自己独特而丰富的真实情感,尽情感受生活的快乐。
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教师就要做有心人,要经常关注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生活,与学生一起体验、一起放飞,引领学生既学会关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又能结合“六一”儿童节、教师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重要事件等体验生活,用智慧和双手去赞美生活、美化生活,从而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自主、健康的发展。
2.师法自然,植美于心。
笔者在教《水墨游戏――山水》一课时,努力开发本镇的自然资源,充分利用东、西两山同夹一镇一河的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安排两课时,先用铅笔写生,再指导学生自主运用水墨工具开展水墨游戏,大胆尝试以独特的水墨语言来表现美丽家乡的自然风光。
通过学生与自然的直接对话和写生体验,拓展了学生的欣赏视野和思维空间,在学生幼小的心里播下了美的种子,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3.面向社区,空间广阔。
为了学生自主而全面的发展,我们还要开发利用学校所处社区内的美术课程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公园等公共场所,街镇上的休闲广场、街道、桥梁、建筑、雕塑、橱窗和广告等,以及社区内举办的各种含有美术因素的活动。这为实施美术新课程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条件。
综上所述,美术课堂及课外都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美术课程资源。只要我们能始终本着“以人为本”“一切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效能,就一定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从而不断把美术新课程的实施推进到更高的层次。
参考书目:
1.《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尹少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2.《中国美术教育》(2004.6),周德藩,《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2004年12月。
★ 对话教学 论文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生成与发展论文(合集16篇)】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论文:简约课堂焕发新彩2023-01-22
数学教学课堂管理实效性探讨论文2023-11-03
认知语言学的语言学基础论文2022-09-13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论文2023-09-27
认知语言学哲学基础与语言教学论文2023-11-20
课堂教学中教学媒体选择的博弈论分析论文2022-10-16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创新分析论文2022-07-22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2022-05-05
数学教学类论文2023-05-28
化学教学论文模板2023-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