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的乘方》教学设计

时间:2023-10-23 08:09:16 更多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积的乘方》教学设计(精选19篇)由网友“eddykid”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积的乘方》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积的乘方》教学设计

篇1: 积乘方教学设计

课题:

积的乘方

教学课时:

1课时

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积的乘方性质的过程,提高学生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理解并掌握积的乘方运算性质,能灵活运用积的乘方运算性质进行整式的简单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

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积的乘方运算性质进行整式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讲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流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

完成复习题(学生演排)

展示复习题:(ppt)

计算:(a2)4..a-(a3)2.a3

通过此题,让学生复习幂的乘方、同底数幂的乘法及整式加减的运算法则,为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回答。

1、展示问题(ppt)

已知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2× 103cm,你能计算出它的体积是多少吗?

2、点学生列出算式

3、提问:(2×103)3,是幂的乘方形式吗?(底数是2和103的乘积,虽然103是幂,但总体来看,它是积的乘方。)积的乘方如何运算呢?有前两节课的探究经验,请同学们自己探索,发现其中规律。

4、展示学习目标。

通过创设实际问题情景,得出积的乘方的计算问题,从而导入新课,并展示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要求。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1、自主学习,完成积的乘方运算性质的探究。

2、独立完成尝试练习题。

展示自学提纲:(ppt)

1.填空,看看运算过程用到哪些运算律,从运算结果看能发现什么规律?

(1)(ab)2=·()=()·()=ab()

(2)(ab)3=______=_______=a()b()

(3)(ab)n==

=a()b()(n为正整数)

2、请归纳出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

3、完成课本p98练习题

巡视学生完成自主学习情况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积的乘方运算性质的推导和简单运用,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

展示交流

1、交流自学提纲中的第1题,并说明每步的依据。

2、演排自学提纲中第3题,非演排学生思考查找评价演排学生的解题。

3、举手交流发言。

教师:

1、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

2、板书积的'乘方运算性质。

3、根据学生演排交流情况,适时点拨,归纳总结解题方法及注意事项。

通过交流展示活动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总结提炼性质及运用方法。

巩固训练:完成训练题

1、出示训练题:

计算:(-a)6-(-3a3)2-(2a)2.a4

2、点学生演排

3、请学生评价,适时点拨。

通过巩固训练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合作探究

1、独立思考问题

2、小组合作交流

3、班级交流、讨论

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拓展性质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拓展提升训练:完成训练题

1、出示训练题:

计算:(1)2xxxx.4xxxx.(-0.125)xxxx

(2)(2/3)xxxx.(-1.5)xxxx

2、巡视学生完成情况

3、组织交流、讨论,适时点拨总结。

通过提升训练延伸知识的运用。

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交流学习心得体会

1、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些什么?

2、组织学生交流并适时总结。

通过小结活动加深知识的理解。

当堂检测:独立完成检测题

1、出示检测题(ppt)

计算:(1)(-2m3n2)3

(2)(-a2)2.(-2a3)2

(3)(-x2y)3+7(x2)2·(-x)2·(-y)3

(4)(0.125)7×88

2、请学生演排,订正答案,统计学生完成情况

通过当堂检测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作业布置:完成作业

布置作业题:课本p104习题第2题

通过作业巩固知识

板书设计:

积的乘方

积的乘方运算性质:(ab)n=anbn(n是正整数)

积的乘方,等于把每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积的乘方性质的逆用:anbn=(ab)n

同指数的幂相乘,底数相乘,指数不变。

篇2:积的乘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经历探索积的乘方的运算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学习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理解积的乘方运算法则,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能结合以往知识探究新知,熟练掌握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推理思维,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

会用积的乘方性质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公式。

【课前准备】

自学课本P143-144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阅读。

自已阅读课本P143-144,尝试完成下列问题:

(1)(2a)3;

(2)(-5b)3;

(3)(xy)2;

(4)(-2x3)4

二、新课学习。

(一)引入:填空,看看运算过程用到哪些运算律?运算结果有什么规律?

(1)(ab)2=(ab)÷(ab)=(a÷a)÷(b÷b)=a()b();

(2)(ab)3_______=_______=a()b()。

(3)(ab)n=______=_______=a()b()

(二)阅读效果交流。

1、运用乘方的意义进行运算。

【教师点拨】关于第(2)、(3)运算,底数是ab,把它看成一个整体进行运算。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最后用同底数幂的乘法进行运算。

2、在观察运算规律的时候,从底数和指数两方面考虑。

【学生总结】我们可以得到的规律是:

符号表示:一般地,我们有(ab)n=anbn(n为正整数)

语言叙述:积的乘方,等于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三)阅读中学习。

1、例1、(1)(-5bc)3;(2)(xy2)2;(3)(-2xy3)4.

阅读后分析:本题是否是公式的直接应用?能否沿用公式的形式?

阅读后讲解:注意系数也要乘方,注意符号。公式拓展:(abc)n=anbncn

【教师点拨】在初学阶段,按照公式逐步运算。可与课前阅读题目相比较,考察题目间的联系和区别,运算的时候要注意符号。

2、例2、2(x3)2÷x3-(3x3)3+(5x)2÷x7

①阅读后分析:从形式上看,是公式的扩展,包含了多种公式的应用。并包含了多种运算。

②阅读后讲解:学会举一反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运算顺序要遵循先算乘方,后算乘除,最后算加减。

解:原式=2x6÷x3-27x9+25x2÷x7

=2x9-27x9+25x9=0

③阅读后反思:A、形式上包含积的乘方,也用到同底数幂的乘法。

B、“积”的形式,可以是几个多项式相乘。

C、用到整体思想。

【教师点拨】公式的拓展应用,上述例题易错点有系数忘记乘方、负数的乘方所得结果的符号。运算时注意运算顺序。

3、对应练习

(-2x3)3÷(x2)2+x13

①阅读后分析:本题既有用到积的乘方,又考察了同底数幂的乘法。按照运算法则运算即可,注意系数和符号。

②阅读后讲解:一般的运算顺序是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乘方的'先算乘方。

③阅读后反思:本题是公式的灵活应用,要求同学首先知道运算顺序,其次选对公式。

【教师点拨】运算要认真仔细、熟记运算法则。

三、课堂拓展练习。

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后面练习

an÷bn=(ab)n(n为正整数)

an÷bn=──幂的意义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ab)n──乘方的意义

【教师点拨】积的乘方法则可以进行逆运算。即an÷bn=(ab)n(n为正整数)。

2、对应练习:

例1、(0.125)7×88

阅读后分析:仿照阅读材料,可做适当变形逆用公式。

阅读后解答:

解:原式=(0.125)7×87×8

=(0.125×8)7×8

=1×8

=8

对应练习(0.25)8×4102m×4m×()m

【教师点拨】活用公式、逆用公式是本章的一个重点。

例2、已知2m=3,2n=5,求23m+2n的值。

阅读后分析:按照公式的逆用,求23m+2n的值,由已知条件不能求出m,n的值,因此可以想到将2m,2n整体代入,这就需要逆用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和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

阅读后讲解:学生黑板演示,学生纠错。

2、综合题

探讨如何简便运算:(0.04)20xx×[(-5)20xx]2

解法一:(0.04)20xx×[(-5)20xx]2解法二:(0.04)20xx×[(-5)20xx]2

=(0.22)20xx×54008=(0.04)20xx×[(-5)2]20xx

=(0.2)4008×54008=(0.04)20xx×(25)20xx

=(0.2×5)4008=(0.04×25)20xx

=14008=1

=1=1

【教师点拨】逆用积的乘方法则anbn=(ab)n可以化简一些复杂的计算。

【解题后反思】:这些练习用到了哪些知识点,体现了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

四、学习后小结。

重新浏览教材,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总结,教师强调三点:

1、积的乘方法则:积的乘方等于每一个因式乘方的积。即(ab)n=an÷bn(n为正整数)。

2、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因式的积的乘方也具有这一性质。如(abc)n=an÷bn÷cn(n为正整数)。

3、积的乘方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n÷bn=(ab)n,an÷bn÷cn=(abc)n,(n为正整数)。

【教师点拨】

1、总结积的乘方法则,理解它的真正含义。

2、幂的三条运算法则的综合运用

五、课后作业。

详见配套练习

篇3:《积的乘方》教学设计

《积的乘方》教学设计

课 题:积的乘方

教学课时:1课时

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积的乘方性质的过程,提高学生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理解并掌握积的乘方运算性质,能灵活运用积的乘方运算性质进行整式的简单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积的乘方运算性质进行整式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流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

完成复习题,(学生演排)

展示复习题:(ppt)

计算:(a2)4..a-(a3)2.a3

通过此题,让学生复习幂的乘方、同底数幂的乘法及整式加减的运算法则,为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回答。

1、展示问题(ppt)

已知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2× 103cm ,你能计算出它的体积是多少吗?

2、点学生列出算式

3、提问:(2×103)3 ,是幂的乘方形式吗?(底数是2和103的乘积,虽然103是幂,但总体来看,它是积的乘方。)积的乘方如何运算呢?有前两节课的探究经验,请同学们自己探索,发现其中规律。

4、展示学习目标。

通过创设实际问题情景,得出积的乘方的计算问题,从而导入新课,并展示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要求。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1、自主学习,完成积的乘方运算性质的探究。

2、独立完成尝试练习题。

展示自学提纲:(ppt)

1.填空,看看运算过程用到哪些运算律,从运算结果看能发现什么规律?

(1)(ab)2=( )·( )=( )·( )=a( )b( )

(2)(ab)3=______=_______=a( )b( )

(3)(ab)n= =

=a( )b( ) (n为正整数)

2、请归纳出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

3、完成课本p98练习题

巡视学生完成自主学习情况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积的乘方运算性质的推导和简单运用,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

展示交流

1、交流自学提纲中的第1题,并说明每步的依据。

2、演排自学提纲中第3题,非演排学生思考查找评价演排学生的'解题。

3、举手交流发言。

1、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

2、板书积的乘方运算性质。

3、根据学生演排交流情况,适时点拨,归纳总结解题方法及注意事项。

通过交流展示活动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总结提炼性质及运用方法。

巩固训练

完成训练题

1、出示训练题:

计算:(-a)6-(-3a3)2-(2a)2.a4

2、点学生演排

3、请学生评价,适时点拨。

通过巩固训练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合作探究

1、独立思考问题

2、小组合作交流

3、班级交流、讨论

1、出示问题:

计算:4.(-0.25)20xx

2、巡视学生合作学习情况,参与讨论。

3、组织学生交流讨论,适时点拨。

4、总结归纳。

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拓展性质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拓展提升训练

完成训练题

1、出示训练题:

计算:(1)22013.42013.(-0.125)20xx

(2)(2/3)20xx.(-1.5)20xx

2、巡视学生完成情况

3、组织交流、讨论,适时点拨总结。

通过提升训练延伸知识的运用。

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交流学习心得体会

1、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些什么?

2、组织学生交流并适时总结。

通过小结活动加深知识的理解。

当堂检测

独立完成检测题

1、出示检测题(ppt)

计算:(1)(-2m3n2)3

(2)(-a2)2.(-2a3)2

(3)(-x2y)3+7(x2)2·(-x)2·(-y)3

(4) (0.125)7×88

2、请学生演排,订正答案,统计学生完成情况

通过当堂检测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作业布置

完成作业

布置作业题:课本p104习题第2题

通过作业巩固知识

板书设计:

积的乘方

积的乘方运算性质:(ab)n=anbn(n是正整数)

积的乘方,等于把每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积的乘方性质的逆用:anbn=(ab)n

同指数的幂相乘,底数相乘,指数不变。

篇4:积的乘方教学反思

一、设计理念:

(1)数学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

(2)老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参与者。

老师的责任,是为学生的发展创设一个和谐、开放的思考、讨论、探究的气氛,创造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课堂教学境界,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中受到激励和鼓舞。

(3)老师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

老师不是简单地”教教材”,而是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老师教学修改珠教材知识。

二、教学方法:

本着“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我采取了启发式、问题教学法、小组活动互相辅助的教学方法,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自主探索、小组活动、集体交流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老师是通过对学生参与学习的启发、调整、激励来体现自己的主导作用,实现师生互动,共同发展。

三、在教学积的乘方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着眼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引入时,通过找规律及老师的讲解,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为进一步提出问题做好准备,激发学生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2)给学生提供探究和交流的时空,轻围绕本节课所学知识,设置智力大闯关的方式挑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学习的.轻松,学的开心。

(3)最后一关设置了利用知识的逆向思维,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4)把反馈矫正,评价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老师及时肯定,表扬激励,使学生保持兴奋,高昂的学习激情,在探究性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乐趣。

篇5: 积的乘方教学反思

本节课属于典型的公式法则课,从实际问题猜想――主动推导探究――理解公式――应用公式――公式拓展,整堂课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实际问题情境的.设置,在于让学生感受到研究新问题的必要性,带着问题思考本节课,更容易理解重点、突破难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积的乘方公式及其应用。由于在应用当中需要用到同底数幂的乘法和幂的乘方,也是为了引导学生回忆巩固前面的知识,所以在上新课之前先复习它们的法则。积的乘方公式的理解及应用时这节课的重点,首先要让学生理解这个公式,而要让学生理解这个公式,就要让学生理解积的乘方的含义。这组计算是以前的知识学生能够比较轻松完成,进一步让引导学生推导 (ab)的三次方和 (ab)的n次方。导出性质后,要通过一些实例说明其表达式及语言叙述中每句话的含义,以期学生更好的理解,并能在理解的基础上会用它进行计算。因此在后面设计了几个例题,以便学生进一步理解公式。

总的来说这节课还是讲解清楚了积的乘方的概念,并且也给了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训练,学生初步掌握了概念并能对它进行简单的应用。这节课的主要易错点是对符号的处理,这点在备课的时候我也考虑到了,因此在例题里我设计了一些学生易错的题让他们训练。

篇6:积的乘方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探究新知”中,在这个运算过程中用到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同底数幂的乘法(或乘方的意义),但是学生在回答时除了回答以上内容外,还有一部分同学回答用到了乘法分配律。我听见后反问:“用到了什么运算律?”学生听我这样问顿时有几个不说分配律了,但仍有两三个同学还坚持。因为有领导听课,我想做到完美,所以就直接说:“这里用到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没有分配律。”而并没有讲解为什么没有乘法分配律,课堂教学继续进行。在学生板书解决练习题时,一位叫李晴的同学这样做了一道题目:(—2xy)3=(—2)3(x)3(—2)3(y)3=64x3y3。评析时很多同学都说“错了。”而这时我看了一下教室后面的钟表,时间不多了,于是我就画了个错号。下课后,我向其他老师请教,让他给我提一下缺点,在给了一番肯定之后,提到学生做的那道题,说我应该给学生讲解清楚这道题李晴为什么会错,错在哪里。我当时就想:学生这样做只是单纯的做错,没有这样讲的必要,并且只是她自己这样做,她知道错之后就会改正的。所以也没有放在心上。可是等到下午我改作业时竟发现:学生作业中的一道题目还是按上午的思路完成的。这时我意识到学生对这样的题目真的理解成了乘法分配律,于是,下午自习的时候我特地讲解了这种题型,给学生讲清了上午探究中的题目为什么没有用到分配律以及分配律应该在什么时候用。

对于这件事我进行了反思,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事情,是因为我在备课时备的不全面,没想到学生会把分配律与交换律、结合律混淆。在课堂教学时学生提到分配律时,为完整的完成自己设计的教学流程而没有认真的对待,给他们讲解清楚,致使学生模棱两可;而在练习学生出现错用分配律时,我又为了不拖堂,又是一提而过,使学生不知道自己错在何处,产生错觉,一错再错。究其原因,是自己上课前对学情分析不够,教学时太死板,只是一味追求自己所要的完美,而忽略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知识的能力。

这件事之后,我深刻的剖析了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深深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教学前的准备一定要细致认真,上课时要灵活驾驭课堂,因材施教;课下要经常与其他老师交流,取长补短。同时,也体会到反思对于老师的重要性,经常反思会使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促进自己教学能力的提高。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经常反思、坚持反思。

篇7:积的乘方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总体培养目标。注意从形成学生学习经验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增强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数学在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方面有特殊的作用,而这种锻炼老师不可能传授,只能是由学生独立活动过程中获得。

我在《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这节课,深入理解、研究教材中所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使用好教材的这些有效资源。提出适应学生学情的导学提纲,让学生围绕导学提纲进行自读、初构,明确教材中的知识,活化了教材内容,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我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改变教材的呈现形式,把静止的画面变为动态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有利于学生参加数学活动和引发数学问题的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地去进行探索,使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富有个性。

围绕导学提纲学生讨论、发出质疑,互教互学,我进行了适时点拨,在此基础上,学生把本节知识要点以构图的形式总结,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使知识条理化,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这精构过程中,教师不只是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通过创造性使用教材,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而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大都是一些条件充足、问题明确的标准问题,虽然有简洁的特点,却没有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究的空间。因此,在教学中,我以教材例题为基本内容,对教材内容作必要处理与适当延伸。把封闭的形式变成灵活的、开放的形式,教学内容的呈现要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补充一定的联系拓广问题会激发学生不断去探究,寻找不同的推导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求异思维与创新精神,也拓宽了教材资源,激活课堂教学。

实践表明,培养学生把解题后的再构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检验、反思的习惯,是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要求的作业是每节课后必须进行再构,利用作业的再构给老师提出问题,结合作业做一些合适的反思,对学生来说是培养思维能力的一项有效的活动。

篇8:积的乘方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有理数乘方的基础上展开的。这节课的重点是学生能说出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并用符号表示。难点在于利用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性质进行运算。为了吸引学生的学习,我主要通过计算(23)2,(a4)3,(am)5的引入。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让学生归纳出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交流各自的计算依据,发展学生的归纳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对于公式的记忆,怕有些同学记不住。因此,我把底数比作是同学的脚底板,指数是学生的手指,同底数幂的乘法比作同学手牵手。将课知识形象化,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

但是在课堂练习中,学生做题时候出现了很多错误,例如

1、负数的奇次方与偶次方的符号的混淆,(—2a2)2= —4a4,(—2a2)3=8a6(奇负偶正法)。

2、乘方运算的错误,如32=3×2=6。

学生分不清各种运算性质是错误的关键,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只能多练,这是一个熟悉的过程。培养学生把解题后的再构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检验、反思的习惯,是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要求的作业是每节课后必须进行再构,利用作业的再构给老师提出问题,结合作业做一些合适的反思,对学生来说是培养思维能力的一项有效的活动。

篇9:积的乘方教学反思

1、在新课的情境创设教学中,我利用剪纸与切图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习性得到调动,在通俗生动的生活实例中,学生既可操作也可想象出可以运用的知识,由浅入深地进行阶梯式教学,从而为新知的探究与归纳做好铺垫。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课堂氛围深厚,达到乐中求学的目的。

2、在积的乘方运算法则的学习中,设计由数到字母的算式的计算,让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由具体到抽象,步步发现计算的规律,从而验证出法则的存在的合理性,满足了学生学习思维的可接受力和可塑造性。学生在这布局中能够发挥个人的能力,对法则的归纳轻松得手。

3、在积的乘方法则的运用中,既练习常规类型习题,又增加公式的逆用习题,环环紧扣,增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同时对问题的解答方式既采用口答、抢答,又进行个人独立完成,也运用小组合作,个人讲解的方式,让学生在多种学习方式中学会了知识,掌握了方法,提高了能力,发展了个性。

4、在学生对习题的剖析与讲解中,他们的思维与表达能力还需要不断提高,而老师的引导语言有时也不够精确,筛选的试题代表性不强,方向性不明,今后要全面改进。

篇10:积的乘方教学反思

本次参加了学校的一课二讲三讨论的活动,主讲课题是积的乘方,就本节课作如下反思:

本节课属于典型的公式法则课,从实际问题猜想——主动推导探究——理解公式——应用公式——公式拓展,整堂课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实际问题情境的设置,在于让学生感受到研究新问题的必要性,带着问题思考本节课,更容易理解重点、突破难点。

首讲是在142班,教学过程如下安排: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积的乘方公式及其应用。由于在应用当中需要用到同底数幂的乘法和幂的乘方,也是为了引导学生回忆巩固前面的知识,所以在上新课之前先复习它们的法则。

积的乘方公式的理解及应用时这节课的重点,首先要让学生理解这个公式,而要让学生理解这个公式,就要让学生理解积的乘方的含义。这组计算是以前的知识学生能够比较轻松完成,进一步让引导学生推导 (ab)的二次方、(ab)的三次方和 (ab)的n次方。导出性质后,要通过一些实例说明其表达式及语言叙述中每句话的含义,以期学生更好的理解,并能在理解的基础上会用它进行计算。因此在后面设计了几个例题,以便学生进一步理解公式。总的来说这节课还是讲解清楚了积的乘方的概念,并且也给了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训练,学生初步掌握了概念并能对它进行简单的应用。

第二次讲是在141班,这次采用了学案设计,能动课堂的教学方式,整节课老师只是布置任务,一切内容有学生自己完成,小组合作讨论,疑难问题集体解决,相比上一节课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增强,合作意思提高,不在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究,效果很好准备继续尝试。

这节课的主要易错点是对符号的处理,这点在备课的时候我也考虑到了,因此在例题里我设计了一些学生易错的题让他们训练。

从本节教学反思,让我体会到了如下的几点:

第一、课堂讲演精炼,到位,语言的准确性十分重要。

第二、对学生要大胆放手,充分体现学生主导性。

第三、多让学生之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总结。只有这样细心、耐心对待难点问题,学生才学得过手,也使得学生揣摩学习的基本方法。

今后我的备课和上课还得重新审视方方面面,务求让学生学得过硬,让学生从完全依赖教师过度到不完全依赖教师就是一个进步。学无止境、贵在坚持,经常反思、经常总结,快速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篇11:积的乘方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积的乘方公式及其应用。从实际问题猜想——主动推导探究——理解公式——应用公式——公式拓展,整堂课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实际问题情境的设置,在于让学生感受到研究新问题的必要性,由于在应用当中需要用到同底数幂的乘法和幂的乘方,也是为了引导学生回忆巩固前面的知识,所以在上新课之前先复习它们的法则。积的乘方公式的理解及应用时这节课的重点,首先要让学生理解这个公式,而要让学生理解这个公式,就要让学生理解积的乘方的含义。导出性质后,要通过一些实例说明其表达式及语言叙述中每句话的含义,以期学生更好的理解,并能在理解的基础上会用它进行计算。因此在后面设计了几个例题,以便学生进一步理解公式。总的来说这节课还是讲解清楚了积的乘方的概念,并且也给了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训练,学生初步掌握了概念并能对它进行简单的应用。这节课的主要易错点是对符号的处理,这点在备课的时候我也考虑到了,因此在例题里我设计了一些学生易错的题让他们训练。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1,、法则理解不到位。2、积的因式模糊不清。3、符号应该视为因式的一部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的几点:第一、不能把学生看得很聪明,该下细的地方就要反复讲解。第二、对难点问题要析出几条线、不同角度加以说明。第三、多让学生之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总结。

篇12:积的乘方教学反思

有了好的开始,幂的乘方积的乘方的教学就可以用好原有的课堂模式处理,在教学中,学生对法则的探究和归纳,计算中法则的直接应用、间接应用和逆向应用的操练,注意点和解题经验的强调,能够比较好地实施。

计算a12=2=()3=()4=()6,a12=()2×a2=()3×a3=()4×a4=()2×()3,转入逆向应用法则,逆向应用法则我是由学生独立探究的,特别是比较3555,4444,5333的大小,钱泽宇、顾家玉同学作了很好的变形,将这三个幂的形式转化成指数相等都是111,从而比较大小。计算2100×0。5100时同学们小组进行了探究,有一个班级的同学做得较好,为此,补充计算0。125×26030,小组研究,老师讲解,以求真正领会。

在计算2a2b4—3(ab2)2时,两个班的同学出现了同样的错误,第二项的计算错误地用了乘法的分配率。解题习惯和注意点要再三体会,“观察运算情形,注意运算顺序,用对运算法则,关注符号确定”,要提高运算的正确率,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反复指导,需要学生高度重视和反复训练,这个时候我们也就体会到,教学是“水磨的功夫”。

篇13:积的乘方教学反思

1、在新课的情境创设教学中,我利用剪纸与切图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习性得到调动,在通俗生动的生活实例中,学生既可操作也可想象出可以运用的知识,由浅入深地进行阶梯式教学,从而为新知的探究与归纳做好铺垫。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课堂氛围深厚,达到乐中求学的目的。

2、在积的乘方运算法则的学习中,设计由数到字母的算式的计算,让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由具体到抽象,步步发现计算的规律,从而验证出法则的存在的合理性,满足了学生学习思维的可接受力和可塑造性。学生在这布局中能够发挥个人的能力,对法则的归纳轻松得手。

3、在积的乘方法则的运用中,既练习常规类型习题,又增加公式的逆用习题,环环紧扣,增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同时对问题的解答方式既采用口答、抢答,又进行个人独立完成,也运用小组合作,个人讲解的方式,让学生在多种学习方式中学会了知识,掌握了方法,提高了能力,发展了个性。

篇14:数学积的乘方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有理数乘方的基础上展开的.这节课的重点是学生能说出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并用符号表示.难点在于利用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性质进行运算.为了吸引学生的学习,我主要通过计算(23)2,(a4)3,(am)5的引入.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让学生归纳出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交流各自的计算依据,发展学生的归纳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对于公式的记忆,怕有些同学记不住.因此,我把底数比作是同学的脚底板,指数是学生的手指,同底数幂的乘法比作同学手牵手.将课知识形象化,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   但是在课堂练习中,学生做题时候出现了很多错误,例如   1.负数的奇次方与偶次方的符号的混淆,   (-2a2)2= -4a4,(-2a2)3=8a6(奇负偶正法)   2.乘方运算的错误,如32=3×2=6   学生分不清各种运算性质是错误的关键,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只能多练,这是一个熟悉的过程。培养学生把解题后的再构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检验、反思的习惯,是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要求的作业是每节课后必须进行再构,利用作业的再构给老师提出问题,结合作业做一些合适的反思,对学生来说是培养思维能力的一项有效的活动。   数学积的乘方教学反思范文五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积的乘方公式及其应用。从实际问题猜想——主动推导探究——理解公式——应用公式——公式拓展,整堂课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实际问题情境的设置,在于让学生感受到研究新问题的必要性,由于在应用当中需要用到同底数幂的乘法和幂的乘方,也是为了引导学生回忆巩固前面的知识,所以在上新课之前先复习它们的法则。积的乘方公式的理解及应用时这节课的重点,首先要让学生理解这个公式,而要让学生理解这个公式,就要让学生理解积的乘方的含义。导出性质后,要通过一些实例说明其表达式及语言叙述中每句话的含义,以期学生更好的理解,并能在理解的基础上会用它进行计算。因此在后面设计了几个例题,以便学生进一步理解公式。总的来说这节课还是讲解清楚了积的乘方的概念,并且也给了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训练,学生初步掌握了概念并能对它进行简单的应用。这节课的主要易错点是对符号的处理,这点在备课的时候我也考虑到了,因此在例题里我设计了一些学生易错的题让他们训练。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1,、法则理解不到位。2、积的因式模糊不清。3、符号应该视为因式的一部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的几点:第一、不能把学生看得很聪明,该下细的地方就要反复讲解。第二、对难点问题要析出几条线、不同角度加以说明。第三、多让学生之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总结。

篇15:数学积的乘方教学反思

在乘方和幂在这节课中,我在引入新知识的时候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比如,乘方和幂在这节课中是学生最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我在引出幂的概念时并未直接给出幂的定义,而是让学生回忆学过哪些运算,学生答:加减乘除。教师接着问这些运算的结果我们叫做什么呢?学生答:和差积商。教师又问:今天我们又学了什么运算呢?学生答:乘方。这时我才引入幂的概念:我们把乘方运算的结果称为幂。这样我就带领学生把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分得清清楚楚。学生之所以能分清这两个概念主要是因为我能够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出发引入新知识,这完全符合当今的建构主义理论。

篇16:数学积的乘方说课设计

数学积的乘方说课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和幂的乘方运算性质的基础上紧接着的第三种运算性质。它同有理数的乘方,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有着紧密的联系。结合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合并同类项等概念将幂的运算部分内容自然的引入到整式的运算,它是幂指数运算不可缺少的重要性质之一,它将为整式的运算打下基础和提供依据,是后继学习整式的运算的基础和桥梁。由此可以看出本节课的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学生后继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我把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的推导和运用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因为,性质的推导体现了乘方的意义、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综合运用,通过性质的探究过程既可巩固已学的数学知识,又可以提升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而性质的运用则是本节课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它是学生后续学习整式混合运算的基础。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和整式的加减运算的基础上,学习整式的又一种运算性质,在实际运算中,学生极易把这三种运算混淆。由此,我认为正确运用性质进行整式的混合运算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学生是在同底数幂乘法和幂的乘方的基础上学习积的乘方,为此,进行本节课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些知识经验创设教学情境。

2、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好本课的重要方法。教学中充分利用具体数字的相应运算,再到一般字母,通过观察、类比、自主探索规律,通过合作交流、小组讨论探索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新课标强调:课堂教学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就是要求教师通过科学的教学方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长足的发展。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尤其关注那些胆子小、能力弱的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动手,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使他们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在合作探索中养成争鸣、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使各类学生都有所收获、提高和发展。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我把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知识目标:在知识技能上,要求学生理解并准确掌握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熟练应用这一性质进行有关计算。

能力目标:在能力培养上,通过推导性质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应用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在情感态度上,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务实的学习态 度。同时在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渗透数学公式的结构美、简洁美,唤起学生对探索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与学法分析:1、教法分析:鉴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观察和想象等数学活动的能力和经验型的抽象逻辑能力。我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为指导,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采用引导探究法。鼓励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与同伴相互交流和总结归纳其中的规律,真正掌握本节课的关键----熟练运用积的乘方这个幂的运算性质,深刻理解这种运算的意义,在运算中避免与其他幂的运算性质互相混淆。从而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质的飞跃。同时,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应用,将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充分体现新课标理念中数学感知的直观性原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学法分析:新《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学习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我让学生采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目的是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过程,主动建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学生的学习是以其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现代教学理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

复习旧知―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学生自主学习新知--交流展示---巩固训练---合作探究---拓展提升训练---课堂小结---当堂检测---作业练习。

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等知识是本节学习的基础,因此,在新课前,我通过设计一道复习题:计算:(a2)4..a-(a3)2.a3,让学生复习这些知识,为学习新课奠定基础。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根据本节 课的教学内容和特点,我设计了一个实际问题: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2× 103c ,你能计算出它的体积是多少吗?让学生分析列式后导入新课。这有利于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既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之一。由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学生自主学习环节。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我采取任务驱动法,给学生拟定了自学提纲:

1.填空,看看运算过程用到哪些运算律,从运算结果看能发现什么规律?

(1)(ab)2=( )・( )=( )・( )=a( )b( )

(2)(ab)3=______=_______=a( )b( )

(3)(ab)n= = =a( )b( ) (n为正整数)

2、请归纳出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

3、完成课本p98练习题

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要求和方法,带着问题去自主学习探究。

在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后,我设计了展示交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我充分让学生暴露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组织学生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总结,让学生通过展示交流活动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加深对新知的理解。

在完成展示交流环节后,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设计了巩固训练环节。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演排,学生评价,教师点拨,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

在完成本节课的基本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前提下,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设计了合作探究环节,将所学知识拓展延伸。其合作探究的问题是: 计算:4.(-0.25)2013。通过这一环节,不仅将知识应用得以延伸,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交流能力。在学生完成这一环节后,为巩固成果,我还设计了一组提升训练题:计算:(1)22013.42013.(-0.125)2013 (2)(2/3)2013.(-1.5)201。

课堂小结可起到整合全课,复习巩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等作用,由此,我设计了之一教学环节。

当堂检测,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效果,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必须的重要环节,根据学习目标,我设计了一套当堂检测题:

计算:(1)(-23n2)3 (2)(-a2)2.(-2a3)2

(3)(-x2)3+7(x2)2・(-x)2・(-)3

(4) (0.125)7×88。

六、板书设计:合理的板书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强化印象等作用。板书要力求简洁、合理,突出重点。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为:

积的乘方

积的乘方运算性质:(ab)n=anbn(n是正整数)

积的乘方,等于把每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积的乘方性质的逆用:anbn=(ab)n

同指数的幂相乘,底数相乘,指数不变。

这样设计,突出了本课的两个知识重点。

篇17:《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教学反思》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教学反思》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地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为学生准备数学,即了解数学的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概念.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成“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并且能够通过自己的视角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把培养学生能力放于首位.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 实践表明,培养学生把解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检验、反思的习惯,是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解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但不同的.解题指导思想就会有不同的解题效果,养成对解题后进行反思的习惯,即可作为学生解题的一种指导思想. 反思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各方面的培养都有作积极的意义.反思题目结构特征可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反思解题思路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反思解题途径,可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反思题目结论,可培养思维的创造性;运用反思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组块,可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反思还可提高学生思维自我评价水平……,可以说反思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 有研究发现,数学思维品质以深刻性为基础,而思维的深刻性是在对数学思维活动的不断反思中实现的,大家知道,数学在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方面有特殊的作用,而这种锻炼老师不可能传授,只能由学生在独立活动过程中获得.因此,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要求作业之后尽量写反思,利用作业空出的反思栏给老师提出问题,结合作业作出合适的反思,对学生来说是培养思维能力的一项有效的活动.

篇18:七年级有理数的乘方教学设计

初一有理数的乘方教学设计

七年级有理数的乘方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比较好,课堂气氛活跃,有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设计我深深的感到,教师必须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要正确地认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流,要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才有效,才是真实的教学,通过富有创意的实践和探究,建构一个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师生、生生交往的课堂情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理数乘方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因此要从有理数乘方的意义。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有理数乘方运算顺序入手。从有理数乘方书写格式,有理数乘方常见错误以及拓展等五个方面来教学。不足之处是在小组交流过程中学生的发言过分地注重于探索的结果,尤其是问题8的探究学习,忽视了学生探索过程的展示。同时教师有些提问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篇19:积的近似值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较复杂的小数乘法(P.3页的例3~例4和“做一做”,练习一第10—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l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教学重点: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教学难点:正确点积的小数点;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l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教学用具:小黑板或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P.5页10题。

0.9×67×0.081.87×00.24×21.4×0.3

0.12×61.6×54×0.2560×0.5

老师抽卡片,学生写结果,集体订正。

2、不计算,说出下面的积有几位小数。

2.4×=1.2×=

3、思考并回答。

(1)做小数乘法时,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如果积的小数位数不够,你知道该怎么办吗?如:0.02×0.4。

4、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乘法。(板书课题:较复杂的小数乘法)。

二、新授:

1、教学例5: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56千米/小时,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

⑴想一想这只非洲够能追上这只鸵鸟吗?为什么?(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狗的1.3倍,表示鸵鸟的速度除了有一个非洲狗那么多,还要多,所以非洲狗追不上鸵鸟。)

⑵是这样的吗?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①怎样列式?

②为什么这样列式?(求56的1.3倍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使学生明确:现在倍数关系也可以是比1大的小数。

⑶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⑷算得对吗?可以怎样验算?

⑸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计算、验算,鸵鸟的速度是72.8千米/小时,比非洲狗的速度怎样?能追上鸵鸟吗?说明刚才我们的想法怎样?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题。

2、看乘数,比较积和被乘数的大小。

①(出示练习一10题中积和被乘数的大小)先计算。

②引导学生观察:这两道例题的乘数分别与l比较,你发现什么?

③乘数比1大或者比1小时积的大小与被乘数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因为1.20.4的乘数是0.4比1小,求的积还不足一个1.2,所以积比被乘数小;而2.4×3的乘数是3比1大,求的积是2.4的3倍(或3个2.4那么多),所以积比被乘数大。

④你能得出结论吗?(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这种关系初步判断小数乘法的正误。)

⑤专项练习

练习一12题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明道理,明白每一小题错在什么地方。

三、运用

1、做一做:3.2×2.5=0.82.6×1.08=2.708

先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2、P.9页13题

四、体验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P.8页8题

P.9页11、14题

六、板书

七、课后记

乘方教学设计

分数指数幂教案二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学知识点

幂的乘方教学反思

有理数教学设计

小学乘法数学教案设计

人教版因式分解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提纲

初中数学因式分解的定义

《积的乘方》教学设计
《《积的乘方》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积的乘方》教学设计(精选19篇)】相关文章:

初一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初一课本内容2023-07-21

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2022-12-07

人教版初二数学分式教学设计2022-10-13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2022-05-14

八年级数学期末考试知识点总结2023-05-10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2023-05-31

初一数学知识点总结之有理数2024-01-26

七年级上册数学代数式知识点总结2024-02-13

数学教学教学设计2023-04-15

初一数学上册北师大知识点总结2023-09-15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