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区分比和比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整理15篇)由网友“TeFuir”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区分比和比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区分比和比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整理和复习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区分比和比例。
2、使学生能正确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判断。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知识整理
1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形成支识网络。
2我们学习哪些知识?用合适的方法把知识间联系表示出来。汇报同学互相补充。
复习概念
什么叫比?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什么叫解比例?怎样解比例,根据什么?
什么叫呈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的关系?
什么叫比例尺?关系式是什么?
基础练习
1填空
六年级二班少先队员的人数是六年级一班的8/9一班与二班人数比是( )。
小圆的半径是2厘米,大圆的半径是3厘米。大圆和小圆的周长比是( )。
甲乙两数的比是5:3。乙数是60,甲数是( )。
2、解比例
5/x=10/3 40/24=5/x
3 、完成26页2、3题
综合练习
1、A×1/6=B×1/5 A:B=( ):( )
2、9;3=36:12如果第三项减去12,那么第一项应减去多少?
3用5、2、15、6四个数组成两个比例( ):( )、( ):( )
实践与应用
1、如果A=C/B那当( )一定时,( )和( )成正比例。当( )一定时,( )和( )成反比例。
2、一块直角三角形钢板用1/200的比例尺画在纸上,这两条直角边的和是5.4它们的比是5:4,这块钢板的实际面积是多少?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比例的意义
比例 比例的性质
解比例
正反比例 正方比例的意义
正反比例的判断方法
比例应用题 正比例应用题
反比例应用体题
篇2: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导学内容:P32--34页例1,完成做一做及练习六1--6题
导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2、通过引导探究、概括归纳、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初步感知事物间是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
导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导学难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判段两个数能否成比例,并正确的组成比例。
预习学案
1、什么是比?
2、 口算下面各比的值,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12:16 34 :18 5:3 10:6 6:10
导学案
探究比例的意义
例1 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时间(时)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80:2=200:5 5:3=10:6 6:10=9:15 802 =
像这样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比例。
练习:
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例是否正确
1、20:5=1:4 2、12 :13 3、0.6:0.2=34 :14
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
我们已经知道组成一个比的两个数分别叫做这个比的前项和后项,组成比例的四个数也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看课本48页,在图上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能找出哪些比来组面比例?
四人小组讨论,老师巡视,给予指导。
请小组汇报讨论结果,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将组成的比例分类板书在黑板上。
老师结合板书归纳:根据同学们找的结果,我们看到,这四面国旗的长与宽的比值都相等,所以每两面国旗的长与宽的比都可以组成比例。同样,这四面国旗的宽与长的比值也都相等,所以每两面国旗的宽与长的比也都可以组成比例。另外我们还发现每两面国旗的长与长的比值与宽与宽的 值也相等,所以每两面国旗的长与长的比,与宽与宽的比也可以组成比例。根据两个相等的比可以组成比例,从四面国旗的尺寸中,我们可以组成许多个比例。
二、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
80 : 2 = 200: 5 5 : 3=10 : 6 6 : 10=9 : 15
内项
外项
观察黑板上的比例式,你以发现比例的内项与外项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小组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并在比例式下板书如下,并说明:通过计算,我们发现两个外项的乘积等于两个内项的乘积。www.xkb1.com
802 =2005 80×5=2×200
53 =106 5×6=3×10
610 =915 6×15=10×9
小组合作,举几个这样的例子验证一下。
从上面的计算我们发现,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观察黑板上分数形式表示的比例式,内项乘内项怎样乘?外项乘外项怎样乘?得到分子与分母交叉相乘。
练习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的比例是否正确
1、6:3=8:5 2、0.2:2.5=4:50
3、2:3=12 :13 4、1.2:0.6=10:5
课堂检测新课标第一网
1、 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例是否正确:
(1)3:5=9:15
(2)2.5:5=25:0.5
(3)1002 =
(4)13 :2=16 :4
2、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的比例是否正确
(1) 6 : 9 = 9 : 12
(2) 1.4 : 2 = 7 :10
(3) 5 : 2 =58 :14
(4)34 :110 =7.5:1
3.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1)( )与 3 : 5 能组成比例。A. 10:6 B. 13 :15 C. 30 : 50
(2)( )与 5 : 8 能组成比例。A.15 :18 B. 10:16 C. 3 : 5
(3) 4 : 5 与( ) 能组成比例。A. 14 :15 B. 8:10 C. 15 : 12
(4) 7 : 9 与( ) 能组成比例。A. 70 : 90 B. 17 :19 C. 3 : 4
课后拓展xkb1.com
你能比较一下“比”与“比例”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吗?
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一、比例的意义 二、比例的基本性质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篇3: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三、比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32~34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2、通过引导探究、概括归纳、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初步感知事物间是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判段两个数能否成比例,并正确的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2、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值。
12:16 : 4.5:2.7 10:6
学生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问: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4.5:2.7的比值和10:6的比值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4.5:2.7=10:6)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比例的意义。
(1)出示P32例1。
每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分别是多少?指名分别算出一面国旗长和宽的比。
5: 2.4:1.6 60:40 15:10
每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值有什么关系?(都相等)
5: =2.4:1.6 60:40=15:10 2.4:1.6=60:40
象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例也可以写成: = =
(2)我们也学过不同的两个量也可以组成一个比,如:
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时间(时)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指名学生读题。
教师:这道题涉及到时间和路程两个量的关系,我们用表格把它们表示出来。表格的第一栏表示时间,单位“时”,第二栏表示路程,单位“千米”。 这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边问 边填写表格。)
“你能根据这个表,分别写出第一、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80:2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200:5
让学生算出这两个比的比值。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0:2=40,200:5=40。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比的比值。再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这两个比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相等,所以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组成比例。(板书:80:2=200:5)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指着比例式4.5:2.7=10:6提问: “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引导学生观察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然后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并让学生齐读一遍。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以后再看。例如判断10:12和35: 42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先要算出 10: 12= ,35: 42= ,所以 10:12=35:42。(以上举例边说边板书。)
(3)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教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引导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最后教师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4)巩固练习。
①用手势判断下面卡片上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能,就用张开拇指和食指表示;不能就用两手的食指交叉表示。)
6:3和12:6 35:7和45:9 20:5和16:8 0.8:0.4和0.3:0.6
学生判断后,指名说出判断的根据。
②做P33“做一做”。
让学生看书,不抄题,直接把能组成比例的两个比写在练习本上,教师边巡视边批改,对做得不对的,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做的,看看自己做得对不对。
③给出2、3、4、6四个数,让学生组成不同的比例(不要求举全)。
④P36练习六的第1~2题。
对于能组成比例的四个数,把能组成的比例写出来。组成的比例只要能成立就可以。
第4小题,给出的四个数都是分数,在写比例式时,也要让学生写成分数形式。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P34,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内项。
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内项。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我们知道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在比例的意义后面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80×5=400
两个内项的积是 2×200=400
“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板书:80×5=2×200“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这样的呢?”让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式。
通过计算,大家发现所有的比例式都有这个共同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规律说出来?
最后教师归纳并板书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着80:2=200:5)教师边问边改写成: =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
“因为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所以,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
3.巩固练习。
前面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的。 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成比例。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3:4和6:8能不能组成比例。
(2)P34“做一做”。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1、说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2、填空
5:2=80:( ) 2:7=( ):5 1.2:2.5=( ):4
3、先应用比例的意义,再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那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 6:9和 9:12 (2)1.4:2 和 7:10 (3) 0.5:0 .2和 :
4、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2 、3 、4和6
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
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P36~37第3~6题。
六、课外补充,拓展延伸
1、判断。
(1)如果3×a=5×b,那么5:a=3:b。
(2) : 和 : 中,能与 : 组成比例的是 : 。
(3)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分别是7和8,那么两个内项的和一定是15。
2、用 、8、 、12四个数分别作为比例的项,你能组成几个比例?
3、请你用20以内的四个合数组成一个两个比的比值都是 的比例。
篇4: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官亭学区中心学校
教学内容: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 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 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点:比例的基本质性。
教学难点: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质性。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 什么叫做比例?
2. 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2.4:1.6和60:40
二、探索新知
1.比例各部分名称。
(1)教师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
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2.4:1.6 = 60:40
内项
外项
(2)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如: : = :
外 内 内 外
项 项 项 项
2.比例的基本性质。
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
(1) 学生独立探索其中的规律。
(2) 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3) 汇报你的发现,全班交流。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4) 举例说明,检验发现。
如: :0.5=1.2:
两个外项的积是 × =0.6
两个内项的积是0.5×1.2=0.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
如: =
2.4×40=1.6×60
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5) 归纳。
在比例里,两外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 填一填。
(1) =
( )×( )=( )×( )
(2)0.8:1.2=4:6
( )×( )=( )×( )
(3)4×5=2×10
4:( )=( ):( )
=
4. 做一做。
完成课文中的“做一做”。
5. 课堂小结
(1) 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
(2) 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三、作业
完成课文练习六第4~6题。
课后记:
篇5:比和比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上步理解和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区别有关易混概念,进上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
讲述本课复习课题并板书
基本概念的复习
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什么叫比?什么叫比例?(就学生所举的例子再让学生说说比和比例中各部分的名称),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是0?
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
说说比的基本性质的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的基本性质与比例的基本性质各有什么用处?
看教材95页的归纳整理,并把基本性质栏中的空填上,说说根据什么填写的?
完成教材95的“做一做”。
结合第3题让学生说说什么叫做解比例?根据是什么?
示比值和化简比。
独立完成教材96页上的题目。
说说求比值与化简比的区别?
(求比值是根据比的意义。用前项除以后项,得到 结果是一个数;化简比是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得到的结果是一个最简整数比)。
看书中的表,总结方法。
完成教材96页的“做一做”
比例尺
问题:1)什么叫做比例尺?说说“图距”、“实距”、“比例尺”三者之间的关系。
2)一幢教学大楼平面图的比例尺是1/100,这比例尺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比例尺除写成数字化形式处,还可怎样表示?
完成教材97页上的“做一做”。(理解比例尺实质上是一个比,此比的前项与后项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练习巩固
完成教材十九页第1~4题。
全课总结(略)
篇6: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1、
教学内容: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是比?
(1) 一辆汽车5小时行驶300千米,写出路程与时间的比,并化简。
300:5=60:1
(2)小明身高1.2米,小张身高1.4米,写出小明与小张身高的比。
1.2:1.4=12:14=6:7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 : 4.5:2.7 10:6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实物投影呈现课文情境图。(不出现国旗长、宽数据)
①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
②图中有什么相同之处?
(2) 你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
① 出现各图中国旗的长、宽数据。
② 测量教室里国旗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
(3)(指教室里的国旗)这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60:40=
(3) 操场上的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与这面国旗有什么关系?
① 学生回答长、宽比值。
2.4:1.6=
② 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板书:2.4:1.6=60:40
也可以写成 =
(5)什么是比例?
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可以明确告诉学生比例的意义,并板书: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6)找比例。
师: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
过程要求:
① 学生猜想另外两面国旗长、宽的比值。
② 求出国旗长、宽的比值,并组成比例。
③ 汇报。
如:5: = 15:10=
5: =15:10 5: =2.4:1.6
= =
2.做一做。
完成课文“做一做”。
第1题。
(1) 什么样的比可以组成比例?
(2) 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3) 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
(4)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检验各自所写的比例。
第2题。
(1) 学生独立写比例,看谁写得多。
(2)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一共可以写多少个不同的比例。
3.课堂小结。
(1)什么叫做比例?
(2)一个比例式可以改写成几个不同的比例式?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六第1~3题。
四作业
课后记:
教学内容: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 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 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点:比例的基本质性。
教学难点: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质性。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 什么叫做比例?]
2. 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0.5:0.25和0.2:0.4 : 和5:2
: 和 : 0.2: 和1:4
3. 用下面两个圆的有关数据可以组成多少个比例?
如(1)半径与直径的比: =
(2)半径的比等于直径的比: =
(3)半径的比等于周长的比: =
(4)周长与直径的比: =
二探索新知
1.比例各部分名称。
(1)教师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
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2.4:1.6 = 60:40
内项
外项
(2)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如: : = :
外 内 内 外
项 项 项 项
2.比例的基本性质。
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
(1) 学生独立探索其中的规律。
(2) 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3) 汇报你的发现,全班交流。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4) 举例说明,检验发现。
如: :0.5=1.2:
两个外项的积是 × =0.6
两个内项的积是0.5×1.2=0.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
如: =
2.4×40=1.6×60
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5) 归纳。
在比例里,两外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4. 填一填。
(1) =
( )×( )=( )×( )
(2)0.8:1.2=4:6
( )×( )=( )×( )
(3)4×5=2×10
4:( )=( ):( )
=
5. 做一做。
完成课文中的“做一做”。
6. 课堂小结
(1) 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
(2) 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六第4~6题。
作业
课后记:
教学内容:解比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能综合运用比例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解比例。
教学难点:解比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 什么叫做比例?
2. 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 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你用什么方法检验?
9:10和3.6:4 1000:0.2和10:0.002
: 和 : 和
4. 填一填.
(1) =
1.6×( )=( )×( )
(2)5: =2.4:1.6
5×( )=( )×( )
(3)8×0.1=1×
二探索新知
1.什么叫解比例?
(1)比例中共有几个项?有什么关系?
(2)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能不能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3)说明什么叫做解比例。
板书: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2.教学例2。
(1)出示课文例题和情境图。
(2)根据题意,描述两个相等的比。
(3) 指出其中的未知项,说一说你想怎样解答。
(4)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5) 汇报解答情况。
板书:
解:设这座模型的高度为X米。
X:320=1:10
10X=320×1 (问:根据什么?)
X=
X=32
或者:
10X=320×1 (问:根据什么?)
X=
X=32
(6) 小结。
说一说你是怎样解比例的,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4. 教学例3。
解比例 =
过程要求:
(1) 学生独立练习,求出未知项。
(2)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 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
解:1.5X=2.5×6
X=
X=10
4.做一做。
5.课堂小结。
(1)说一说解比例的方法。
(2)你有什么不懂之处,与同学交流。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六的第7~13题。
作业:
课后记:
篇7:《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张鸿森供稿
【教学内容】《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2-33页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明确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条件,并熟练地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能根据不同要求,正确的列出比例式。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求比值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1、什么叫做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今天是星期天,小瑜和小丽一起到文具店去买东西。
(1)小瑜用1 2元买了4本数学本,小丽用9元买了3本,谁买的本子便宜些?
(2)反馈:
①谁买的本子便宜些?说说你的理由。
②还有别的方法吗?
③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二、关键点拨
1、比例的意义。
出示课件: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时间(时)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根据表中的数量你能写出几个比例?你是怎么想的?他们的比值分别表示什么?
2、小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最关键是看什么?
3、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生讨论汇报: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课本第33页“做一做”第1题。
2、独立完成“做一做”第2题后反馈交流。
3、5:8和1:5 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你能想出一个办法给5:8找个朋友组成比例吗?
反馈:
(1)你给5:8找的朋友是( ),组成的比例是( ),向大家介绍你用了什么方法找到的。
(2)想一想,能与5:8组成比例的朋友能找几个?你认为这无数个朋友有什么共同特点?
四、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听课随想
反思与体会:www.xkb1.com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重视了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即在学生理解掌握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找准了新知识的生长点,为学生探究新知搭建了平台。 其次,主要采取探究的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小组合作,组间交流的作用。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教学,我都把知识的探究过程留给了学生,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共性让学生去探索,将学习内容的“大板块”交给学生,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空间。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获取结论,并对结果进行相互评价,从而使他们体会成功,共享合作学习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最后,针对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学习完比例后把比例和比混淆的问题,我还特意增加了比和比例从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方面进行横向对比的教学环节,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当然,纵观全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探讨的问题更贴近生活?教师要进行怎样的引导还值得我进一步思考。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张鸿森供稿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P34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材分析】
《比例的基本性质》这节课在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为下节课教学解比例打下基础。教材直接以比例“2.4:1.6=60:40” 教学比例各项的名称,即什么叫做比例的项,什么是比例的內项,什么是比例的外项。引导学生计算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并追问“如果把比例改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有什么关系?”即呈现:
“ 2.4×40○1.6×60”。在此基础上,发现规律,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做一做”教学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个人认为这样的材料呈现方式至少存在两个弊端:(1)例题缺乏意义和挑战性,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2)没有给学生想想的猜想和验证的空间。
【教学目标】
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xkb1.com
【教学难点】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教学设想】:
1、教学情境的呈现
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就好比创建了一个充满引力的磁场,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课堂教学的“轻负高效”,增加课堂教学的厚度。为此,在准备这节课时,我对情境的创设有如下考虑:简单却能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
教材中直接呈现比例“2.4:1.6=60:40”,并跟进两个填空:两个外项的积是( ),两个內项的积是( ),从而得出结论: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个人认为这样的情境太直接,牵住学生的思维走,没有提供可探究的空间。为此,我简单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老师这里有一个比例“12∶□=□∶2”,不过它的两个内项看不清了,想一想,这两个内项可能是哪两个数?这个问题简单却开放,答案不唯一,为学生的思考打开了空间,同时学生可以通过求比值的方法解决:先填进一个数,然后就出比值,再确定另一个数。只要老师有意识的把学生的回答有序板书,可以达到引导有序思考的作用。
2、教学方式的选择
教育的真谛应该是促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当然需要积累一定量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思维水平的提升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引领学生掌握知识,更要侧重引领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探索知识形成过程的学习中,不断拓展思维的宽度和增加思维的厚度。
比例的基本性质本身并没有难度,难在通过观察、猜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这个结论的形成过程。我想,这个探究过程应该就是一个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吧。只有当学生经历了这个探究式学习过程,才有可能真正体验思考与合作的成就感,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3、练习的设计
(1)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旨在巩固对比例基本性质的掌握,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渗透假设、验证的解决问题方法,假设两个比能组成比例,然后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分别算出两个外项和两个內项的积。补问引出求比值的方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追问引领学生对求比值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和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进行比较优化,凸显了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2)根据乘法等式“2×9=3×6”写比例。既是对比例基本性质的逆用,又旨在渗透有序思考的解决问题策略和方法。
(3)如果a×2=b×4,则a:b=( ):( ),旨在将比例的基本性质逆用推广到一般。追问:如果a:b=4:2,则a=4,b=2。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旨在激发学生的思维矛盾,引领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体验变与不变的思想。那么a、b还可能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旨在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列举、归纳的过程,提升思维水平。
(4)猜猜我是谁?6:( )=5: 4,旨在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渗透方程思想,为解比例的学生作铺垫。
【教学预设】
一、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ww w.xk b1.co m
1、呈现:4:5和8:10
(1)认识吗?叫什么?
(2)正确吗?为什么?(4:5=0.8,8:10=0.8,所以4:5=8:10)
(3)求比值,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介绍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4:5=8:10 中,组成比例的四个数“4、5、8、10”叫做这个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4和10”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5和8”叫做比例的內项。
3、你能说出下面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各是多少吗?
(1)1.4: = :5 (2) =
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猜数
呈现比例“12∶□=□∶2”。
(1)想一想,这两个内项可能是哪两个数?如1和24,2和12,……
(2)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
2、猜想
仔细观察这组等式,你有什么发现?(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两个內项的位置可以交换……)
3、验证
(1)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呢,有什么好办法?
(2)你觉得应该怎样举例呢?
(3)合作要求
1)前后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
2)每个同学写出一个比例,小组内交换验证。
3)通过举例验证,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4、小结
(1)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3:5=4:6,为什么两个外项的积不等于两个內项的积?
(2)其实我们的发现与数学家不谋而合,他们也发现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且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5、完善
(1)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个项,即a:b=c:d,那么,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示成什么?(ad=bc或bc=ad)
(2)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0:0=0:0,可以吗?
(3)比例的项不能为0。
6、如果比例写成分数形式 = ,这怎么相乘?
三、巩固练习,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1、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3和8:5 (2) : 和 :
(3)1.2: 和 :5 (4) 和
【学法指导:假设两个比能组成比例,然后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分别算出两个外项和两个內项的积。渗透假设、验证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1)先让学生尝试判断,再交流明确思考方法。
(2)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你能用求比值的方法1.2: 和 :5能否组成比例吗?
(3)这两种方法,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2、根据“2×9=3×6”写出比例,你行吗?你能写出多少个呢?
追问:你为什么写得这么快?有什么窍门?【渗透有序思考】
3、如果a×2=b×4,则a:b=( ):( );
如果a:b=4:2,则a=4,b=2。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那么a、b还可能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
4、猜猜我是谁?
6:( )=5: 4新课 标第 一网
四、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反思与体会:
课中,猜数环节,学生举了一个这样的例子:12:60=1.2:20,这是一个出错的比例,因为12:60=0.2,1.2:20=0.6,两个比的比值不等,所以两个比不能组成比例,也可以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12×20≠60×1.2。学生报出错例后我没有及时处理,而是等到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过程得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一结论后,我才引着学生回头来看这个错例,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例子的错误性,并改正。也许这可以算本节课的一个亮点,教师抓住了学生的错误,把错误用作了很好的生成资源,从反面验证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但是,现在我还是耿耿于怀,我是否应该在学生报出例子后及时指出学生的错误,并引导学生利用求比值的方法进行改正。
篇8: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重视了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即在学生理解掌握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找准了新知识的生长点,为学生探究新知搭建了平台。 其次,主要采取探究的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小组合作,组间交流的作用。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教学,我都把知识的探究过程留给了学生,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共性让学生去探索,将学习内容的“大板块”交给学生,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空间。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获取结论,并对结果进行相互评价,从而使他们体会成功,共享合作学习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最后,针对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学习完比例后把比例和比混淆的问题,我还特意增加了比和比例从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方面进行横向对比的教学环节,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当然,纵观全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探讨的问题更贴近生活?教师要进行怎样的引导还值得我进一步思考。
解比例的教学反思
本课时新内容不多,主要把新知识融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依靠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本课重点展示如何将新知识(解比例)转化成学生原有知识(解方程)的过程,并且这个转化完全建立在学生的自主探索上.教学中运用“同学们能运用原来学习的知识求出3∶8=15∶x中x的值吗?”的提问,密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学习的学习策略,然后运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归纳小结”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深刻理解到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我们有时要把未知的新知识转化成已知的知识来进行解答,而在本节课转化的过程中起到搭桥作用的知识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同时在练习过程汇总,我们应该结合比和除法和分数的联系,对解比例进行变式,例如在练习中给出:15÷5=60:X ;25/X=12:24等题目,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知识。
比例尺
本节课的整体设计思路是:“从实际生活出发引入──抽象得出概念──再回到实际生活解决问题.” 首先,从中国地图入手,设下悬念,诱发学生的求知欲.紧接着,让学生汇报自己预习的情况,注意从中捕捉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讨研究.我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手实践,操作,得出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的计算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通过创设设计学校平面图这一生活情景,使学生始终处于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状态,让学生自己思考需要提供什么条件才能完成,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数学问题,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这样让孩子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能力,通过本节课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在练习的设计上可以举面积计算的例子,强调比例尺只是距离比,不是面积比,同时可以举一些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扩大的例子,避免学生形成惯性思维。
正比例的意义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其实就是概念教学,要把概念中的重难点全部把握到位,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比较重视强调找到定值,结果却发现在实践中基础不太好的学生连相关联的两都找不准,所以在这次的教学中我利用表格,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观察、分析、概括,紧紧围绕判断正比例的两种相关联的两个量、商一定展开思路,结合例题中的数据整理知识,发现规律,由讨论表象到抽象概念,使知识得到深化。一步步帮助学生建立严谨的判断形成正比例的步骤,首先找相关联的两个量--判断两个量之间的变化规律--两个量的比值是不是定值,抓住本节重点,突破难点。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时间去说,小组之间每个同学选一题按照总结出来的步骤一步步进行判断,在反复的练习中,加强概念的理解,牢牢掌握住判断的方法。
反比例的意义
因为前面已经有了正比例意义的教学,反比例意义的教学可以放手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去进行知识的探索。所以本节课是通过知识引进、知识讨论、知识运用总结进行的。首先通过复习,巩固了正比例的意义。通过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反比例的意义”,过渡自然,知识做到了连贯性。在引导学生复习正比例学习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按照研究正比例的方法主动、自觉地去观察、分析、概括、发现规律,从而既学到了新知识,又增长了自学能力。最后还要有一个正反比例对比的教学环节,通过知识的对比,加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区别不同的概念,巩固了知识。学生的全面参与,培养了总结、区别、沟通的能力。练习的多样、及时,使学生加深概念的理解。
比例的应用(解应用题)
应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其实归根到底就是正反比例的判断,只是把它提高到了解决实际问题,要实际应用的高度,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总是觉得困难,其实就是不会审题,分析题目,
所以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还是结合前面学习的基础,着重培养训练学生的分析题目的能力,让学生从分析题目告诉我们的条件入手,先确定两个相关联的量--判断两个量之间的变化规律--两个量的比值或者乘积是不是定值--写出关系式--根据关系式列式,建立一个完整的解题模式,同时学会理解题目当中一些关键性的句子,例如:按照这样的速度;一件工作等等其实是告诉了我们什么条件。课堂上要多给学生机会去说去想,练习设计一系列的米题目给学生分析列式,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性。另外还要加强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和算术方法的对比,通过对比使学生意识到用比例知识解题目可以不把题目中的第三个量求出来,但算术方法却一定要,所以在解教复杂的应用题时,用比例知识会更有优势。
圆柱的认识
教学用书安排“圆柱的认识”为一课时,“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为另一课时。但在实际教学中,我觉得“圆柱的认识”这一课时里介绍侧面积的展开图,如果跟侧面积的公式的推导联系起来会显得非常的紧密;而且侧面积的学习对表面积又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须要让学生弄懂,所以我大胆的把“圆柱的认识及侧面积的计算”作为一课时来进行教学。教学圆柱的特征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一眼看上去,圆柱和我们以前学的立体图形有什么不同,找一找圆柱的特征,从许多各不相同的圆柱中粗略地找出圆柱的共同特征--都有两个面是圆,上下粗细相同,有一个曲面。然后再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认识各部分特点,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底面和侧面的名称,全面归纳各部分特点,抽象出圆柱的空间图形,建立圆柱的空间观念。探究侧面展开图时,先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教师课件证实后,学生再次动手操作,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或一张正方形的纸分别卷成一个圆柱体的侧面,卷成前后图形之间的关系就不言而喻了。对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亲自动手去体验,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新知识,可谓一举多得。在练习部分,为了提高效率,我采用了改变条件,一题多练的方法,如告诉周长和高求侧面积变成告诉半径和高应该怎么做,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拓展了思维。
圆柱的表面积
这节课的学习首先从复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入手,自然过渡到圆柱的表面积概念。因为前面已经推导出求圆柱体的侧面积公式。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上两个圆面积,引导学生理解圆柱表面积的意义,从而总结出求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认识到立体转平面、形变量不变的辩证关系,培养同学们的观察分析能力。本节课的练习设计是一个重点,要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设计的一些联系实际的应用题。安排有:只有侧面的圆柱形;只有一个底面的圆柱形;两个底面都有的圆柱形。同时计量单位有所不同。这样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灵活应用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最后要让学生小结计算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尤其要指出计算侧面积的时候要涉及到圆周长的计算,计算底面积的时候要涉及到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圆柱的体积
本节课的一个重点是“转化”,所以在教学中第一部分的内容就是复习。复习近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先为学生铺垫一个学习基础:把没有学国的知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第二部分,推导圆柱体的计算公式。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亲自动手切拼,把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结合课件不断的直观演示,找出近似长方体与原圆柱体各部分相对应部分,从而推出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用知识迁移法,把旧知识发展重新构建转化为新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形变质没变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第三部分,针对本节所学知识内容,安排适度练习,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当堂掌握所学的新知识,并通过练习达到一定技能。
圆锥的体积
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是探索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在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教材继续渗透类比的思想,再次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从而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新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观察,先猜测圆锥的体积和什么有关,学生联系到了圆柱的体积,在猜想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白学习目标。教师从展示实物图形到空间图形,采用对比的方法,不断加深学生对形体的认识。然后通过老师演示试验,学生观察,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样,就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对圆锥的体积建立了鲜明的印象之后,就应用公式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起到巩固深化知识点的作用。在教学之后感觉到遗憾的是,由于教具有限,,如果每个小组准备一套学具,让他们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真切的参与到探究中去,这样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篇9:《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张鸿森供稿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P34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材分析】
《比例的基本性质》这节课在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为下节课教学解比例打下基础。教材直接以比例“2.4:1.6=60:40” 教学比例各项的名称,即什么叫做比例的项,什么是比例的內项,什么是比例的外项。引导学生计算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并追问“如果把比例改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有什么关系?”即呈现:
“ 2.4×40○1.6×60”。在此基础上,发现规律,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做一做”教学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个人认为这样的材料呈现方式至少存在两个弊端:(1)例题缺乏意义和挑战性,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2)没有给学生想想的猜想和验证的空间。
【教学目标】
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教学设想】:
1、教学情境的呈现
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就好比创建了一个充满引力的磁场,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课堂教学的“轻负高效”,增加课堂教学的厚度。为此,在准备这节课时,我对情境的创设有如下考虑:简单却能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
教材中直接呈现比例“2.4:1.6=60:40”,并跟进两个填空:两个外项的积是( ),两个內项的积是( ),从而得出结论: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个人认为这样的情境太直接,牵住学生的思维走,没有提供可探究的空间。为此,我简单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老师这里有一个比例“12∶□=□∶2”,不过它的两个内项看不清了,想一想,这两个内项可能是哪两个数?这个问题简单却开放,答案不唯一,为学生的思考打开了空间,同时学生可以通过求比值的方法解决:先填进一个数,然后就出比值,再确定另一个数。只要老师有意识的把学生的回答有序板书,可以达到引导有序思考的作用。
2、教学方式的选择
教育的真谛应该是促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当然需要积累一定量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思维水平的提升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引领学生掌握知识,更要侧重引领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探索知识形成过程的学习中,不断拓展思维的宽度和增加思维的厚度。
比例的基本性质本身并没有难度,难在通过观察、猜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这个结论的形成过程。我想,这个探究过程应该就是一个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吧。只有当学生经历了这个探究式学习过程,才有可能真正体验思考与合作的成就感,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3、练习的设计
(1)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旨在巩固对比例基本性质的掌握,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渗透假设、验证的解决问题方法,假设两个比能组成比例,然后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分别算出两个外项和两个內项的积。补问引出求比值的方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追问引领学生对求比值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和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进行比较优化,凸显了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2)根据乘法等式“2×9=3×6”写比例。既是对比例基本性质的逆用,又旨在渗透有序思考的解决问题策略和方法。
(3)如果a×2=b×4,则a:b=( ):( ),旨在将比例的基本性质逆用推广到一般。追问:如果a:b=4:2,则a=4,b=2。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旨在激发学生的思维矛盾,引领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体验变与不变的思想。那么a、b还可能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旨在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列举、归纳的过程,提升思维水平。
(4)猜猜我是谁?6:( )=5: 4,旨在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渗透方程思想,为解比例的学生作铺垫。
【教学预设】
一、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呈现:4:5和8:10
(1)认识吗?叫什么?
(2)正确吗?为什么?(4:5=0.8,8:10=0.8,所以4:5=8:10)
(3)求比值,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介绍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4:5=8:10 中,组成比例的四个数“4、5、8、10”叫做这个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4和10”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5和8”叫做比例的內项。
3、你能说出下面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各是多少吗?
(1)1.4: = :5 (2) =
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猜数
呈现比例“12∶□=□∶2”。
(1)想一想,这两个内项可能是哪两个数?如1和24,2和12,……
(2)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
2、猜想
仔细观察这组等式,你有什么发现?(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两个內项的位置可以交换……)
3、验证
(1)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呢,有什么好办法?
(2)你觉得应该怎样举例呢?
(3)合作要求
1)前后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
2)每个同学写出一个比例,小组内交换验证。
3)通过举例验证,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4、小结
(1)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3:5=4:6,为什么两个外项的积不等于两个內项的积?
(2)其实我们的发现与数学家不谋而合,他们也发现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且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5、完善
(1)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个项,即a:b=c:d,那么,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示成什么?(ad=bc或bc=ad)
(2)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0:0=0:0,可以吗?
(3)比例的项不能为0。
6、如果比例写成分数形式 = ,这怎么相乘?
三、巩固练习,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1、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3和8:5 (2) : 和 :
(3)1.2: 和 :5 (4) 和
【学法指导:假设两个比能组成比例,然后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分别算出两个外项和两个內项的积。渗透假设、验证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1)先让学生尝试判断,再交流明确思考方法。
(2)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你能用求比值的方法1.2: 和 :5能否组成比例吗?
(3)这两种方法,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2、根据“2×9=3×6”写出比例,你行吗?你能写出多少个呢?
追问:你为什么写得这么快?有什么窍门?【渗透有序思考】
3、如果a×2=b×4,则a:b=( ):( );
如果a:b=4:2,则a=4,b=2。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那么a、b还可能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
4、猜猜我是谁?
6:( )=5: 4
四、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反思与体会:
课中,猜数环节,学生举了一个这样的例子:12:60=1.2:20,这是一个出错的比例,因为12:60=0.2,1.2:20=0.6,两个比的比值不等,所以两个比不能组成比例,也可以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12×20≠60×1.2。学生报出错例后我没有及时处理,而是等到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过程得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一结论后,我才引着学生回头来看这个错例,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例子的错误性,并改正。也许这可以算本节课的一个亮点,教师抓住了学生的错误,把错误用作了很好的生成资源,从反面验证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但是,现在我还是耿耿于怀,我是否应该在学生报出例子后及时指出学生的错误,并引导学生利用求比值的方法进行改正。
篇10:复习内容:比和比例(二)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复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2.使学生能熟练地运用比例来解决有关问题。
复习过程:
一回顾与交流
1.正、反比例的意义。
(1)你是怎样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
学生回答要点:
正比例:
① 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 其中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也随着增加,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也减少;
③ 两种量的比值一定。
反比例:
① 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 其中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反而减少,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反而增加;
③ 两种量的积一定。
(2) 你能用字母表示正、反比例的关系吗?
板书: (一定)……正比例
(一定)……反比例
(3) 举例说明。
①牛奶的袋数与质量的变化情况如下。
牛奶的袋数 1 2 3 4 5
质量(g) 220 440 660 880 1100
说一说:
A这里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B什么量是一定的?
C这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D写一个等量关系式。
②每袋面包个数与所装袋数。
每袋面包个数 2 3 4 6
所装袋数 24 16 12 8
说一说:
A这里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B什么量是一定的?
C这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D写一个等量关系式。
(4) 判断下列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① 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② 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③ 订《少年报》数量和所需钱数。
④ 小明从家到学校,行走的速度和时间。
⑤ 圆的周长和半径。
⑥ 圆的面积和半径。
2. 用比例解决问题。
(1) 说一说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
① 学生回顾用比例解决问题的过程、步骤。
② 师生共同概括。
A认真审题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B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C设未知数X;D列出比例式(含有未知数);E解比例;F检验。
(2) 举例。
修一条公路,全长12千米,开工3天修了1.5千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公种一共需要多少天?
要求按照解题步骤一步一步完成。
① 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什么?路程(工作量)和时间
② 两种量成什么比例?说明理由:路程(工作量)
题中的等量关系应该怎样表示?
3天工作量=全部工作量
3天 全部时间
设未知数X,解比例。(过程略)
③检验。
二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七第3~5题。
复习内容:数学思考(一)
复习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形成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2.进一步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复习过程:
一回顾与交流
1.教学例5。
6个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
(1) 学生根据题意,画图连线。
问:这样连线方便吗?如果是8个点、10个点呢?
(2)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教师引导学生探索点的个数与连线条数的关系。
②小组交流。
③汇报思维的过程与结果。
教师整理后板书。
3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条)
4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6(条)
5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10(条)
6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15(条)
④你有什么发现?
⑤根据规律,你知道8个点、12个点、20个点能连成多少条线段?
学生交流后得出结果:
8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6+7=28(条)
12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6+7+8+9+10+11=66(条)
20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19=190(条)
2.教学例6。
学校为艺术节选送节目,要从3个合唱节目中选出2个,2个舞蹈节目中选出1个。一共有多少种选送方案?
(1)说一说你的思路。
第一步:从3个合唱节目中选出2个,看有几种选法。
第二步:从2个舞蹈节目中选出1个,看有几种选法。
第三步:把两次选法进行搭配,看共有几种选法。
(2)小组合作,画示意图说明各种选法。
(3)汇报,师生共同完成。
第一步:从3个合唱节目中选出2个。
有3种选法。
第二步:从2个舞蹈节目中选出1个,有2种选法。
第三步:把第一步的3种选法和第二步的2种选法进行搭配。
所以,选送的方案共有6种。
二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八第1~4题。
复习内容:数学思考(二)
复习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列表的方法解决有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复习过程:
一回顾与交流。
教学例6。
六年级有三个班,每班有2个班长。开班长会时,每次每班只要一个班长参加。第一次到会的有A、B、C;第二次有B、D、E;第三次有A、E、F。
请问哪两位班长是同班的?
1、 通过读题你能判断出哪两位班长是同班的?
学生很难做出判断。
2、 可以用什么方法把题意给整理、表示出来?
教师引导学生用列表的方法把题意表示出来。
如:用“∕”表示到会,用“○”表示没到会。
A B C D E F
第一次 / / / ○ ○ ○
第二次 ○ / ○ / /
第三次 / ○ ○ ○ / /
3、引导提问。
(1)从第一次到会的情况,你可以看出什么?可以看出:A只可能和D、E或F同班。
(2)从第二次到会的情况,你可以判断出什么?可以判断:A只可能和D或E同班。
(3)从第三次到会的情况,你可以判断出什么?可以判断:A只可能和D同班。
4、那么B和C分别与谁同班。
从第一次到会的情况可以看出,B只可能和E或F同班。
所以,C只可能与E同班。
二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八第5~7题。
篇11:解比例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导学内容:P35页例2例3,完成做一做及练习六7--11题
导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通过合作交流、尝试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导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导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预习学案
依照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
(1)72和24的比等于15和x的比。
(2)等号左端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0.4和16,等号右端的比是8:x。
(3)x和23 的比等于35 和14 的比。
(4)比例的两个外项分别是4和10,两个内项分别是x和28。
导学案
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
学习例2
(1)把未知项设为x。
(2)根据题意列出比例:x::320=1:10
(3)怎样解这个比例?解比例的根据是什么?
(4)一名同学到黑板解答。
从刚才解比例的过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新课标第一网
学习例3 解比例1.52.5 =6x
这个比例和例2的比例有什么区别?哪是比例的前项和后项?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应该怎样解?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像例3这种形式的比例要交叉相乘来解。
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变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课堂检测新课标第一网
1、解比例。
X:10=14 :13 0.4:x=1.2:2 1.2:2.4=3:x
2、汽车厂按1:24的比生产了一批汽车模型。轿车模型长24.92厘米,它的实际长度是多少?公共汽车长11.76米,模型车的长度是多少?
课后拓展
小芳调制了两杯糖水,第一杯用了25克糖和200克水,第二杯用了30克糖和250克水。
(1)分别写出每杯糖水中糖与水质量的比,看它们能否组成比例。
(2)按照第一杯糖水中糖与水的比计算,300克水中应加入糖多少克?
板书设计
解比例
解比例:求比例中的未知项。
例2 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320m。 例3 解比例 1.52.5 =6x
北京的“世界公园”里有一座埃菲 解:1.5x=2.5×6
尔铁塔的模型,它的高度与原塔高 1.5x=15
度的比是1:10。这座模型高多少米? x=151.5
解:设这座模型的高度是x米。 X=10
x:320=1:10
10x=320×1
x=3 新课标第一网
x=32
篇12:《解比例》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张鸿森供稿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P35例2、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理解解比例的意义,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正确的解比例,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列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1、什么叫做解比例
2、我国国旗的长与宽的比是3:2,如果我们学校的国旗长是240厘米,求我们学校国旗的宽是多少厘米?
(1)你会解答吗?独立解答后,同桌间相互说说想法。
(2)反馈交流
①240÷3×2=160(厘米)
②解:设我们学校国旗的宽是 厘米。
240: =3:2
3 =240×2
=240×2÷3
=160
答:我们学校国旗的宽是160厘米。
(3)你是怎么想的?
二、关键点拨
1、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1)你明白第二种解法的意思吗?
(2)国旗长和宽的最简整数比和实际长度比可以组成比例,所以可以把国旗的宽设为 厘米,建立比例240: =3:2,再通过解比例求出 的值。
(3)小结:这种方法叫做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解比例的方法
(1)你是怎样解比例240: =3:2的?
(2)根据比例的意义,先求出3:2的比值,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求 的值。
(3)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求出 的值。
(4)怎样才可以确定 的值是正确的?(检验)
(5)你更喜欢哪种解法?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解下面的比例
:10= : 0.4: =1.2:2 =
2、把左边的三角形按比例缩小后得到右边的三角形,求未知数X。(单位: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3、小丽调制了两杯蜂蜜水,第一杯用了25毫升蜂蜜和200毫升水;第二杯用了30毫升蜂蜜和250毫升水。
(1)分别写出每杯蜂蜜水中蜂蜜和水体积的比,看它们能否成比例。
(2)照第一杯蜂蜜水中蜂蜜和水的比计算,300毫升水中应加入蜂蜜多少毫升?
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板书。再让学生观察是否能成比例。
分析:第一个问题应该说比较简单,比分别是25:200和30:250。
四、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听课随想
反思与体会:
《练习六》的教学设计
张鸿森供稿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P36-38练习六。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小组代表展示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整理成果,小组内成员可以互相补充完善。
(可能出现文字整理和用具体例子并画图整理的情况。)
【设计意图:让每一位学生动起来,首先让小组内后进生先说,有优生补充。给每类学生展示的舞台。】
二、智慧大冲关
师:下面我们进行智慧大冲关,这里为同学们准备了几关练习题,看你能冲到哪一关。
第一关:我学会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1、下面是不是比例,为什么?
15:3 20:4 0.3:0.4=3:4 a:b=1:2
2、下面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3.6∶1.8和0.5∶0.25 40∶80和1/2∶1/4
18:12和30:20
有A类学生读答案,C类学生补充释疑。
生1:3.6∶1.8的比值是2,而且0.5∶0.25得比值也是2,所以他们能组成比例。
生2:3.6∶1.8=0.5∶0.25因为他们内项的积等于外项的积。
生3:我们要区分好比和比例。比例是一个等式,比不是。
师小结:我们可以根据两个相等的比叫做比例和比例的内项积等于外项积两种方法来判断是否能组成比例。
第二关:解比例,请独立做,比比看谁最认真。
X∶6.5=6∶4 5∶8= X∶16
由A类学生说答案,出现错题时给他一定的时间改错。
C类学生总结解比例需要注意的事项。
师小结:用内项的积等于外项的积来解比例。
第三关:请独立思考,有疑难点小组内讨论解决。
1、请大家用1,2,4,8这四个数组成一些比例
学生展示组成的比例并解释理由。
师总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基本性质的三种方法:①比例的意义;②比例的基本性质;③比的基本性质。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判断方法。
生继续展示其他的比例。
师:前面我们利用4个数可以组成8个不同的比例,并且从中发现了比例的基本性质。
2、a∶b=c∶d,如果把a扩大到原来的10倍,要使比例成立,则( )
① b缩小到原来的 ②c扩大到原来的10倍
③d扩大到原来的10倍 ④c缩小到原来的
第四关:请自由组合,共同探讨,共同解决。
1、根据4×6 = 3×8写出比例,你能写出几个?
2、已知a和b都是自然数,3∶b=a∶8,你知道ab各是多少吗?
下课前2分钟,师出示本题的答案,请优等生们比较讨论。不做统一的讲解。
师:如果这道题同学有什么问题,可以课后问老师。
三、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听课随想
反思与体会:
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更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欣赏,更渴望享受成功的快乐。
在数学练习课的设计上,我摒弃以往的通学通练的模式,而是将练习题由易到难设计成几关,前两关是基础题,后两关是能力题。如此,让优等生能攻克更多的难题,更重要的是让后进生也能体验到冲关成功的快乐,增强他们的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不足之处:练习题的设计层次性还要再加强一些。第三关的题要再稍微降低一些难度,让A层次的学生有时也能做出来。
篇13: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解比例》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解比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方法是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通过解方程的方法来求解。学习这节内容,可以为接下来学习比例尺和用比例解决问题做准备。
二、教学目标
1、在解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解比例的方法。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体现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自主探究出解比例的方法,并能轻松求出比例中的未知项。
突破方法:小组交流讨论,探究比例中未知项的各种计算方法,并从中进行优化。
2、难点:灵活运用解比例的方法解决问题。
突破方法:了解各种和比例知识相关的问题,掌握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灵活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四、教法与学法
1、教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交流讨论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2、学法:学生独立探究,全班交流,优化出解比例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
1、教师:教材例题投影图。
2、学生:常规学习用具。
六、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1、复习
(1)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2)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8:20和7.2:8、100:0.2和10:0.0022导入新课
谁能很快说出下面比例中缺少的项各是几?(学生试说)14:21=2:、1.25:()=2.5:4
教师指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解比例的方法。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为学习解比例的知识做准备。互动新授
(一)教学例二
1、投影出教材第42页例二。
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高度约320m,北京的世界公园里有一座埃菲尔铁塔的模型,它的高度与原塔高度的比是1:10.这座模型高多少米?
2、阅读与理解
(1)学生独立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小组内交流获得的信息。
已知条件:埃菲尔铁塔的高度约320m,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与原塔高度的比是1:10。所求问题:这座模型高多少米?
3、分析与解答
(1)分析题意,根据题意描述两个相等的比。模型高度:实际高度=1:10。
(2)指出其中的未知项,说一说你想怎样解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合作交流。交流中既要听取学生的意见,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把比看作除法,那么x:320=1:10就可以转化成x/320=1/10,学生就可以运用原来学习解方程的有关知识来解;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x:320=1:10转化成10x=320*1来解。
(3)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情况进行板书。解:设这座模型的高度是xm。x:320=1:10
10x=320*1(问:根据什么?)x=320*1/10x=32
答:这做模型高32m。
(二)教学例三
1、出示教材第42页例三。
解比例2.4/1.5=6/x。
2、让学生说说这个比例中的内项和外项分别是什么。内项是1.5和6,外项是2.4和x。
3、学生独立解答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4、组织交流订正解:2.4*x=1.5*6x=1.5*6/2.4x=15/4
5、小结
提问:解比例的方法是什么?
比例就是一种特殊的方程,不论在书写格式还是验算方法上,它与解方程都是相同的。解比例时,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按解方程的方法进行解答。
七、巩固练习
1、教材第42页“做一做”第一题
这道题设计了三道未知项的位置不相同以及不同形式的比例,通过练习巩固解比例的方法。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进行交流订正。
2、教材第42页“做一做”第二题
这道题的解题方法和例题类似,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3、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正好互为倒数,已知一个内项是3,另一个内项是多少?
八、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比例的知识。在解比例时,我们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成方程,再按照解方程的方法进行解答。
九、板书设计解比例
例2:解:这座模型的高度是xm。x:320=1:10
10*x=320*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x=320*1/10x=32
答:这座模型高32m。
篇14:《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2)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张鸿森供稿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P34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比例的基本性质》预习学案
学习目标:1.认识比例的内项和外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一、复习铺垫:
1. 叫比例。
2.什么样的两个比才能组成比例?
3.写出一个比例
二、自学探究:
1.例4:写出几组不同的比例。
2. 3 : 6 = 2 : 4
( )
( )
3.自主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观察四个比例,你有什么发现?
4.再写一个比例,看看是否符合你的发现。
三、迁移应用: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如果能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2:1和7:3.5 ( )×( )=( )
( )×( )=( )
四、你还有那些困惑?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1、课件出示:把左边的三角形按比例缩小得到右边的三角形。你能根据图中数据,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吗?各小组讨论,然后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写出几组不同的比例。
2.介绍比例中各部分的名称。
师:现在我们以第一个比例为例,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比例中各部分的名称?出示课件。
学生介绍比例的“项”以及“前项”“后项”的含义。
师:你能说出其它几个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各是多少吗?
师:很简单,我们来一个难一些的。 是指着分数形式的比例,请学生说外项和内项。
二、关键点拨
1、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现在在我们再回到大家刚才写的比,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些比例,你有什么发现吗?
师:请将你的发现告诉你的同伴。不过--,你先要好好想想,你所发现的是不是偶然现象?最好能举些例子验证一下,好吗? 这下,学生们又静了下来,认真地思考着老师的问题,许多学生在纸上写着比例进行着验证。
师:现在,请将你发现的规律与同伴交流一下,看看大家是否同意?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着热烈的交流和讨论,并积极代表小组进行汇报。
师:请个代表来说说你的发现。
生: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规律,比例中的两个外项的乘积与两个内项的乘积是相等的。我们还自己写了比例,发现这个规律是正确的。多让几个学生来说说。新课标第一网
师:老师这儿也有个比例(板书:3∶2=5∶4),怎么两个外项的积不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你们发现的规律可能是有问题的。
教师的这一问,还真把一部分学生给吓着了。不过,大家很快发现老师把比例写错了。
生:(机灵地)老师,你举的例子从反面证明了我们发现的规律是正确的。因为3∶2和5∶4这两个比是不能组成比例的。只有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师:很有道理!同学们通过观察,验证,自己发现了规律,这个规律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谁来说说什么叫比例的基本性质?
生答师板书: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齐读把你认为重要的地方加重语气读。xkb1.com
师:如果用字母表示即:A:B=C:D那么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
师: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掌握的怎么样
2、及时反馈:
出示口答:
1. 6:5=30:25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写成( )×( )=( )×( )。
2. A:5= B:3根据比例基本性质可以写成 。
3. 0:3=( ):5 0:3=0: ( )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3和8:5 (2) : 和 :
(3)1.2: 和 :5 (4) 和
【学法指导:假设两个比能组成比例,然后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分别算出两个外项和两个內项的积。渗透假设、验证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1)先让学生尝试判断,再交流明确思考方法。
(2)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你能用求比值的方法1.2: 和 :5能否组成比例吗?
(3)这两种方法,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2、根据“2×9=3×6”写出比例,你行吗?你能写出多少个呢?新课标第一网
追问:你为什么写得这么快?有什么窍门?【渗透有序思考】
3、如果a×2=b×4,则a:b=( ):( );
如果a:b=4:2,则a=4,b=2。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那么a、b还可能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
4、猜猜我是谁?
6:( )=5: 4
四、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 1×4=2×2
听课随想
反思与体会:
篇15:比的基本性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类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运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类比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意识,并能与他人互相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教学难点:化简比与求比值0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2、比与除法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3、除法中的商不变规律是什么?举例:6÷8=(6×2)÷(8×2)=12÷16
4、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举例: = =
二、新授
1、猜测比的性质:除法有“商不变性质”,分数也有“分数的基本性质”,根据比与除法和分数的关系,同学们猜想看看,比也有这样的一条性质吗?如果有,这条性质的内容是什么?(学生猜测,并相互补充,把这条性质说完整)
2、验证猜测的性质能否成立: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
6÷8=(6×2)÷(8×2)=12÷16
6:8=(6×2)∶(8×2)=12:16
6:8=(6÷2)∶(8÷2)=3:4
6÷8=(6÷2)÷(8÷2)=3÷4
3、小组派代表说明验证过程,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正式得出“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理地推断与猜想,把分数、除法和比联系起来,由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
4、教学例1
(1) 出示例题: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5∶10 ∶ 0.75∶2
(2) 引导学生审题,说说题目提出了几个要求(两个,一是化成整数比,二必须是最简的)
(3) 指名学生说出自己化简的方法,全班评判。
三、练习
1、P46“做一做”
2、练习十一第2题(提醒学生第二个长方形,长的那条为“长”,短的那条为“宽”)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比的基本性质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
(3)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以及探求解决问题途径的能力。
3、渗透数学的对应思想及函数思想,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自觉检验的好习惯,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解答比例分配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我们在教学中学过平均分,平均分的结果有什么特点?(每份都相等)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分配的合理,往往需要把一个数量分成不等的几部分,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按比例分配。
2、一瓶500ml的稀释液,其中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100ml和400ml,__________?(补充问题并解答)
二、新授。
1、教学例2。
(1)出示例2:
(2)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问:题目中要分配什么?是按什么进行分配的?(分配500ml的稀释液;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按1:4进行分配。)
(3)问:“浓缩液和水的体积1:4”,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在500ml的稀释液,浓缩液占1份,水的体积占1份,一共是5份,浓缩液占稀释液的5分之4,水的体积占稀释液的5分之1。)
(4)你能求出两种各多少ml吗?怎样求?(引导学生进行解题)
① 稀释液平均分成的份数:1+4=5
② 浓缩液的体积:500× =100(ml)
③ 水的体积:500× =400(ml)
答:稀释液100ml,水400ml。
(5)如何检验解答是否正确呢?(说明:检验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相加,看是不是等于稀释液的总体积;二是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写成比的形式,看化简后是不是等于1:4)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检验的目的不仅是验证解答的结果正确与否,更重要的是培养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养成经常地、自觉地进行评价的习惯。)
(6)学生试做:练习:做一做第1题。(订正时说说解题时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补充练习
(1)出示: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2)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问:题中要把280棵树按照什么进行分配?(着重使学生明确要按照一班、二班、三班的人数的比来分配,即按47:45:48来分配。)
(3)根据一班、二班、三班的人数怎样算出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使学生明确:要先算三个班总共有多少人(即总份数),然后才能算出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
(4)怎样分别算出各班应种的棵数?引导学生解答:
① 三个班的总人数:47+45+48=140(人)
② 一班应栽的棵数: 280× = 94(人)
③ 二班应栽的棵数: 280× = 90(人)
④ 三班应栽的棵数: 280× = 96(人)
答:一班栽树94棵,二班栽树90棵,三班栽树96棵。
(5)学生进行检验。
(6)学生试做“做一做”中的第2题。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二的第1、3题。
四、布置作业。
练习十二第2、4、5、6、7题。
★ 用不同知识解应用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总复习)
★ 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 小学数学总复习讲解及训练(十)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区分比和比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整理15篇)】相关文章:
六年级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 (西师版六年级下册)2024-01-14
第六单元扇形统计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2023-12-21
相遇问题/分数(或百分数)应用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2022-05-07
六年级复习比和比例教学设计2023-11-21
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2023-01-27
人教六上数学教学计划2023-10-22
人教新课标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2024-01-24
《-----伴我成长》写作指导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总复习)2023-10-10
用数学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2023-10-24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教案2024-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