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时间:2022-10-24 07:46:35 更多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通用17篇)由网友“sunshine”投稿提供,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过的《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供大家阅读参考。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篇1:《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张鸿森供稿

【教学内容】《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2-33页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明确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条件,并熟练地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能根据不同要求,正确的列出比例式。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求比值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1、什么叫做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今天是星期天,小瑜和小丽一起到文具店去买东西。

(1)小瑜用1 2元买了4本数学本,小丽用9元买了3本,谁买的本子便宜些?

(2)反馈:

①谁买的本子便宜些?说说你的理由。

②还有别的方法吗?

③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二、关键点拨

1、比例的意义。

出示课件: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时间(时)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根据表中的数量你能写出几个比例?你是怎么想的?他们的比值分别表示什么?

2、小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最关键是看什么?

3、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生讨论汇报: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课本第33页“做一做”第1题。

2、独立完成“做一做”第2题后反馈交流。

3、5:8和1:5 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你能想出一个办法给5:8找个朋友组成比例吗?

反馈:

(1)你给5:8找的朋友是(    ),组成的比例是(    ),向大家介绍你用了什么方法找到的。

(2)想一想,能与5:8组成比例的朋友能找几个?你认为这无数个朋友有什么共同特点?

四、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听课随想

反思与体会:www.xkb1.com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重视了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即在学生理解掌握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找准了新知识的生长点,为学生探究新知搭建了平台。 其次,主要采取探究的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小组合作,组间交流的作用。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教学,我都把知识的探究过程留给了学生,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共性让学生去探索,将学习内容的“大板块”交给学生,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空间。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获取结论,并对结果进行相互评价,从而使他们体会成功,共享合作学习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最后,针对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学习完比例后把比例和比混淆的问题,我还特意增加了比和比例从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方面进行横向对比的教学环节,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当然,纵观全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探讨的问题更贴近生活?教师要进行怎样的引导还值得我进一步思考。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张鸿森供稿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P34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材分析】

《比例的基本性质》这节课在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为下节课教学解比例打下基础。教材直接以比例“2.4:1.6=60:40” 教学比例各项的名称,即什么叫做比例的项,什么是比例的內项,什么是比例的外项。引导学生计算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并追问“如果把比例改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有什么关系?”即呈现:

“       2.4×40○1.6×60”。在此基础上,发现规律,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做一做”教学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个人认为这样的材料呈现方式至少存在两个弊端:(1)例题缺乏意义和挑战性,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2)没有给学生想想的猜想和验证的空间。

【教学目标】

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xkb1.com

【教学难点】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教学设想】:

1、教学情境的呈现

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就好比创建了一个充满引力的磁场,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课堂教学的“轻负高效”,增加课堂教学的厚度。为此,在准备这节课时,我对情境的创设有如下考虑:简单却能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

教材中直接呈现比例“2.4:1.6=60:40”,并跟进两个填空:两个外项的积是(    ),两个內项的积是(    ),从而得出结论: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个人认为这样的情境太直接,牵住学生的思维走,没有提供可探究的空间。为此,我简单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老师这里有一个比例“12∶□=□∶2”,不过它的两个内项看不清了,想一想,这两个内项可能是哪两个数?这个问题简单却开放,答案不唯一,为学生的思考打开了空间,同时学生可以通过求比值的方法解决:先填进一个数,然后就出比值,再确定另一个数。只要老师有意识的把学生的回答有序板书,可以达到引导有序思考的作用。

2、教学方式的选择

教育的真谛应该是促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当然需要积累一定量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思维水平的提升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引领学生掌握知识,更要侧重引领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探索知识形成过程的学习中,不断拓展思维的宽度和增加思维的厚度。

比例的基本性质本身并没有难度,难在通过观察、猜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这个结论的形成过程。我想,这个探究过程应该就是一个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吧。只有当学生经历了这个探究式学习过程,才有可能真正体验思考与合作的成就感,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3、练习的设计

(1)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旨在巩固对比例基本性质的掌握,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渗透假设、验证的解决问题方法,假设两个比能组成比例,然后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分别算出两个外项和两个內项的积。补问引出求比值的方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追问引领学生对求比值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和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进行比较优化,凸显了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2)根据乘法等式“2×9=3×6”写比例。既是对比例基本性质的逆用,又旨在渗透有序思考的解决问题策略和方法。

(3)如果a×2=b×4,则a:b=(    ):(    ),旨在将比例的基本性质逆用推广到一般。追问:如果a:b=4:2,则a=4,b=2。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旨在激发学生的思维矛盾,引领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体验变与不变的思想。那么a、b还可能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旨在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列举、归纳的过程,提升思维水平。

(4)猜猜我是谁?6:(  )=5: 4,旨在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渗透方程思想,为解比例的学生作铺垫。

【教学预设】

一、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ww w.xk b1.co m

1、呈现:4:5和8:10

(1)认识吗?叫什么?

(2)正确吗?为什么?(4:5=0.8,8:10=0.8,所以4:5=8:10)

(3)求比值,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介绍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4:5=8:10 中,组成比例的四个数“4、5、8、10”叫做这个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4和10”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5和8”叫做比例的內项。

3、你能说出下面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各是多少吗?

(1)1.4:  = :5  (2)  =

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猜数

呈现比例“12∶□=□∶2”。

(1)想一想,这两个内项可能是哪两个数?如1和24,2和12,……

(2)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

2、猜想

仔细观察这组等式,你有什么发现?(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两个內项的位置可以交换……)

3、验证

(1)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呢,有什么好办法?

(2)你觉得应该怎样举例呢?

(3)合作要求

1)前后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

2)每个同学写出一个比例,小组内交换验证。

3)通过举例验证,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4、小结

(1)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3:5=4:6,为什么两个外项的积不等于两个內项的积?

(2)其实我们的发现与数学家不谋而合,他们也发现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且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5、完善

(1)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个项,即a:b=c:d,那么,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示成什么?(ad=bc或bc=ad)

(2)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0:0=0:0,可以吗?

(3)比例的项不能为0。

6、如果比例写成分数形式 = ,这怎么相乘?

三、巩固练习,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1、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3和8:5       (2) : 和 :

(3)1.2:  和 :5   (4) 和

【学法指导:假设两个比能组成比例,然后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分别算出两个外项和两个內项的积。渗透假设、验证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1)先让学生尝试判断,再交流明确思考方法。

(2)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你能用求比值的方法1.2:  和 :5能否组成比例吗?

(3)这两种方法,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2、根据“2×9=3×6”写出比例,你行吗?你能写出多少个呢?

追问:你为什么写得这么快?有什么窍门?【渗透有序思考】

3、如果a×2=b×4,则a:b=(    ):(    );

如果a:b=4:2,则a=4,b=2。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那么a、b还可能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

4、猜猜我是谁?

6:(  )=5: 4新课 标第 一网

四、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反思与体会:

课中,猜数环节,学生举了一个这样的例子:12:60=1.2:20,这是一个出错的比例,因为12:60=0.2,1.2:20=0.6,两个比的比值不等,所以两个比不能组成比例,也可以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12×20≠60×1.2。学生报出错例后我没有及时处理,而是等到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过程得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一结论后,我才引着学生回头来看这个错例,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例子的错误性,并改正。也许这可以算本节课的一个亮点,教师抓住了学生的错误,把错误用作了很好的生成资源,从反面验证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但是,现在我还是耿耿于怀,我是否应该在学生报出例子后及时指出学生的错误,并引导学生利用求比值的方法进行改正。

篇2:解比例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导学内容:P35页例2例3,完成做一做及练习六7--11题

导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通过合作交流、尝试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导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导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预习学案

依照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

(1)72和24的比等于15和x的比。

(2)等号左端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0.4和16,等号右端的比是8:x。

(3)x和23 的比等于35 和14 的比。

(4)比例的两个外项分别是4和10,两个内项分别是x和28。

导学案

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

学习例2

(1)把未知项设为x。

(2)根据题意列出比例:x::320=1:10

(3)怎样解这个比例?解比例的根据是什么?

(4)一名同学到黑板解答。

从刚才解比例的过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新课标第一网

学习例3 解比例1.52.5 =6x

这个比例和例2的比例有什么区别?哪是比例的前项和后项?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应该怎样解?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像例3这种形式的比例要交叉相乘来解。

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变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课堂检测新课标第一网

1、解比例。

X:10=14 :13     0.4:x=1.2:2    1.2:2.4=3:x

2、汽车厂按1:24的比生产了一批汽车模型。轿车模型长24.92厘米,它的实际长度是多少?公共汽车长11.76米,模型车的长度是多少?

课后拓展

小芳调制了两杯糖水,第一杯用了25克糖和200克水,第二杯用了30克糖和250克水。

(1)分别写出每杯糖水中糖与水质量的比,看它们能否组成比例。

(2)按照第一杯糖水中糖与水的比计算,300克水中应加入糖多少克?

板书设计

解比例

解比例:求比例中的未知项。

例2 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320m。        例3 解比例 1.52.5 =6x

北京的“世界公园”里有一座埃菲            解:1.5x=2.5×6

尔铁塔的模型,它的高度与原塔高                1.5x=15

度的比是1:10。这座模型高多少米?               x=151.5

解:设这座模型的高度是x米。                     X=10

x:320=1:10

10x=320×1

x=3 新课标第一网

x=32

篇3:《解比例》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张鸿森供稿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P35例2、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理解解比例的意义,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正确的解比例,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列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1、什么叫做解比例

2、我国国旗的长与宽的比是3:2,如果我们学校的国旗长是240厘米,求我们学校国旗的宽是多少厘米?

(1)你会解答吗?独立解答后,同桌间相互说说想法。

(2)反馈交流

①240÷3×2=160(厘米)

②解:设我们学校国旗的宽是 厘米。

240:  =3:2

3 =240×2

=240×2÷3

=160

答:我们学校国旗的宽是160厘米。

(3)你是怎么想的?

二、关键点拨

1、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1)你明白第二种解法的意思吗?

(2)国旗长和宽的最简整数比和实际长度比可以组成比例,所以可以把国旗的宽设为 厘米,建立比例240:  =3:2,再通过解比例求出 的值。

(3)小结:这种方法叫做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解比例的方法

(1)你是怎样解比例240:  =3:2的?

(2)根据比例的意义,先求出3:2的比值,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求 的值。

(3)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求出 的值。

(4)怎样才可以确定 的值是正确的?(检验)

(5)你更喜欢哪种解法?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解下面的比例

:10= :    0.4:  =1.2:2     =

2、把左边的三角形按比例缩小后得到右边的三角形,求未知数X。(单位: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3、小丽调制了两杯蜂蜜水,第一杯用了25毫升蜂蜜和200毫升水;第二杯用了30毫升蜂蜜和250毫升水。

(1)分别写出每杯蜂蜜水中蜂蜜和水体积的比,看它们能否成比例。

(2)照第一杯蜂蜜水中蜂蜜和水的比计算,300毫升水中应加入蜂蜜多少毫升?

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板书。再让学生观察是否能成比例。

分析:第一个问题应该说比较简单,比分别是25:200和30:250。

四、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听课随想

反思与体会:

《练习六》的教学设计

张鸿森供稿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P36-38练习六。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小组代表展示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整理成果,小组内成员可以互相补充完善。

(可能出现文字整理和用具体例子并画图整理的情况。)

【设计意图:让每一位学生动起来,首先让小组内后进生先说,有优生补充。给每类学生展示的舞台。】

二、智慧大冲关

师:下面我们进行智慧大冲关,这里为同学们准备了几关练习题,看你能冲到哪一关。

第一关:我学会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1、下面是不是比例,为什么?

15:3    20:4    0.3:0.4=3:4      a:b=1:2

2、下面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3.6∶1.8和0.5∶0.25   40∶80和1/2∶1/4

18:12和30:20

有A类学生读答案,C类学生补充释疑。

生1:3.6∶1.8的比值是2,而且0.5∶0.25得比值也是2,所以他们能组成比例。

生2:3.6∶1.8=0.5∶0.25因为他们内项的积等于外项的积。

生3:我们要区分好比和比例。比例是一个等式,比不是。

师小结:我们可以根据两个相等的比叫做比例和比例的内项积等于外项积两种方法来判断是否能组成比例。

第二关:解比例,请独立做,比比看谁最认真。

X∶6.5=6∶4          5∶8= X∶16

由A类学生说答案,出现错题时给他一定的时间改错。

C类学生总结解比例需要注意的事项。

师小结:用内项的积等于外项的积来解比例。

第三关:请独立思考,有疑难点小组内讨论解决。

1、请大家用1,2,4,8这四个数组成一些比例

学生展示组成的比例并解释理由。

师总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基本性质的三种方法:①比例的意义;②比例的基本性质;③比的基本性质。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判断方法。

生继续展示其他的比例。

师:前面我们利用4个数可以组成8个不同的比例,并且从中发现了比例的基本性质。

2、a∶b=c∶d,如果把a扩大到原来的10倍,要使比例成立,则(    )

① b缩小到原来的          ②c扩大到原来的10倍

③d扩大到原来的10倍      ④c缩小到原来的

第四关:请自由组合,共同探讨,共同解决。

1、根据4×6 = 3×8写出比例,你能写出几个?

2、已知a和b都是自然数,3∶b=a∶8,你知道ab各是多少吗?

下课前2分钟,师出示本题的答案,请优等生们比较讨论。不做统一的讲解。

师:如果这道题同学有什么问题,可以课后问老师。

三、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听课随想

反思与体会:

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更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欣赏,更渴望享受成功的快乐。

在数学练习课的设计上,我摒弃以往的通学通练的模式,而是将练习题由易到难设计成几关,前两关是基础题,后两关是能力题。如此,让优等生能攻克更多的难题,更重要的是让后进生也能体验到冲关成功的快乐,增强他们的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不足之处:练习题的设计层次性还要再加强一些。第三关的题要再稍微降低一些难度,让A层次的学生有时也能做出来。

篇4: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解比例》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解比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方法是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通过解方程的方法来求解。学习这节内容,可以为接下来学习比例尺和用比例解决问题做准备。

二、教学目标

1、在解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解比例的方法。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体现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自主探究出解比例的方法,并能轻松求出比例中的未知项。

突破方法:小组交流讨论,探究比例中未知项的各种计算方法,并从中进行优化。

2、难点:灵活运用解比例的方法解决问题。

突破方法:了解各种和比例知识相关的问题,掌握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灵活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四、教法与学法

1、教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交流讨论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2、学法:学生独立探究,全班交流,优化出解比例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

1、教师:教材例题投影图。

2、学生:常规学习用具。

六、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1、复习

(1)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2)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8:20和7.2:8、100:0.2和10:0.0022导入新课

谁能很快说出下面比例中缺少的项各是几?(学生试说)14:21=2:、1.25:()=2.5:4

教师指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解比例的方法。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为学习解比例的知识做准备。互动新授

(一)教学例二

1、投影出教材第42页例二。

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高度约320m,北京的世界公园里有一座埃菲尔铁塔的模型,它的高度与原塔高度的比是1:10.这座模型高多少米?

2、阅读与理解

(1)学生独立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小组内交流获得的信息。

已知条件:埃菲尔铁塔的高度约320m,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与原塔高度的比是1:10。所求问题:这座模型高多少米?

3、分析与解答

(1)分析题意,根据题意描述两个相等的比。模型高度:实际高度=1:10。

(2)指出其中的未知项,说一说你想怎样解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合作交流。交流中既要听取学生的意见,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把比看作除法,那么x:320=1:10就可以转化成x/320=1/10,学生就可以运用原来学习解方程的有关知识来解;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x:320=1:10转化成10x=320*1来解。

(3)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情况进行板书。解:设这座模型的高度是xm。x:320=1:10

10x=320*1(问:根据什么?)x=320*1/10x=32

答:这做模型高32m。

(二)教学例三

1、出示教材第42页例三。

解比例2.4/1.5=6/x。

2、让学生说说这个比例中的内项和外项分别是什么。内项是1.5和6,外项是2.4和x。

3、学生独立解答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4、组织交流订正解:2.4*x=1.5*6x=1.5*6/2.4x=15/4

5、小结

提问:解比例的方法是什么?

比例就是一种特殊的方程,不论在书写格式还是验算方法上,它与解方程都是相同的。解比例时,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按解方程的方法进行解答。

七、巩固练习

1、教材第42页“做一做”第一题

这道题设计了三道未知项的位置不相同以及不同形式的比例,通过练习巩固解比例的方法。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进行交流订正。

2、教材第42页“做一做”第二题

这道题的解题方法和例题类似,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3、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正好互为倒数,已知一个内项是3,另一个内项是多少?

八、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比例的知识。在解比例时,我们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成方程,再按照解方程的方法进行解答。

九、板书设计解比例

例2:解:这座模型的高度是xm。x:320=1:10

10*x=320*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x=320*1/10x=32

答:这座模型高32m。

篇5:《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张鸿森供稿

【教学内容】《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2-33页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明确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条件,并熟练地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能根据不同要求,正确的列出比例式。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求比值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1、什么叫做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今天是星期天,小瑜和小丽一起到文具店去买东西。

(1)小瑜用1 2元买了4本数学本,小丽用9元买了3本,谁买的本子便宜些?

(2)反馈:

①谁买的本子便宜些?说说你的理由。

②还有别的方法吗?

③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二、关键点拨

1、比例的意义。

出示课件: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时间(时)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根据表中的数量你能写出几个比例?你是怎么想的?他们的比值分别表示什么?

2、小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最关键是看什么?

3、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生讨论汇报: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课本第33页“做一做”第1题。

2、独立完成“做一做”第2题后反馈交流。

3、5:8和1:5 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你能想出一个办法给5:8找个朋友组成比例吗?

反馈:

(1)你给5:8找的朋友是(    ),组成的比例是(    ),向大家介绍你用了什么方法找到的。

(2)想一想,能与5:8组成比例的朋友能找几个?你认为这无数个朋友有什么共同特点?

四、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听课随想

反思与体会: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重视了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即在学生理解掌握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找准了新知识的生长点,为学生探究新知搭建了平台。 其次,主要采取探究的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小组合作,组间交流的作用。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教学,我都把知识的探究过程留给了学生,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共性让学生去探索,将学习内容的“大板块”交给学生,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空间。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获取结论,并对结果进行相互评价,从而使他们体会成功,共享合作学习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最后,针对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学习完比例后把比例和比混淆的问题,我还特意增加了比和比例从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方面进行横向对比的教学环节,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当然,纵观全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探讨的问题更贴近生活?教师要进行怎样的引导还值得我进一步思考。

篇6:比和比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上步理解和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区别有关易混概念,进上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

讲述本课复习课题并板书

基本概念的复习

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什么叫比?什么叫比例?(就学生所举的例子再让学生说说比和比例中各部分的名称),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是0?

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

说说比的基本性质的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的基本性质与比例的基本性质各有什么用处?

看教材95页的归纳整理,并把基本性质栏中的空填上,说说根据什么填写的?

完成教材95的“做一做”。

结合第3题让学生说说什么叫做解比例?根据是什么?

示比值和化简比。

独立完成教材96页上的题目。

说说求比值与化简比的区别?

(求比值是根据比的意义。用前项除以后项,得到 结果是一个数;化简比是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得到的结果是一个最简整数比)。

看书中的表,总结方法。

完成教材96页的“做一做”

比例尺

问题:1)什么叫做比例尺?说说“图距”、“实距”、“比例尺”三者之间的关系。

2)一幢教学大楼平面图的比例尺是1/100,这比例尺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比例尺除写成数字化形式处,还可怎样表示?

完成教材97页上的“做一做”。(理解比例尺实质上是一个比,此比的前项与后项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练习巩固

完成教材十九页第1~4题。

全课总结(略)

篇7:《比例的和复习》的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张鸿森供稿

【教学内容】《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64页练习十。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熟练掌握判断正、反比例关系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基础练习

1、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是成什么比例?

(1)每公顷产量一定,播种的公顷数和总产量。

(2)总产量一定,每公顷产量和播种的公顷数。

(3)从A到B地,所用时间和行走的速度。

(4)一个人的年龄和他的体重。

2、判断下面一些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除数一定,     和     成     比例。

被除数一定,     和     成     比例。

(2)前项一定,     和     成     比例。

后项一定,     和     成     比例。

3、判断下列关系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如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X+Y=K   X-Y=K   A×A=S   X×8=Y   A×H× =S

二、对比练习

上面各题学生作出了判断,并说明理由后,师指出:比值一定,也就是商一定,成正比例。因为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除法运算的结果商相当于乘法算式中的一个因数,即Y=KX,K一定。所以判断成正、反比例的方法,可以统一用乘法关系式来判断。把题目中的三种量列成乘法算式。如果一个因数一定,另一个因数和积成正比例,如果是积一定两个因数成反比例。

1、利用乘法关系式判断:

(1)每本书的单价×本数=总价     速度×时间=路程

(    )一定 (  )比例   (  )比例 (   )一定

(2)3X=Y   Y和X(   )比例

(3)     Y和X(    )比例

2、引导学生总结判断规律:一列(列出乘法算式)、二找(找出定量)、三判断(积一定,则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成反比例,其他情况则成正比例)。

三、深化练习

1、利用判断规律,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成不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房屋面积一定,铺砖块数和每块砖的面积。

(2)差一定,被减数和减数。

(3)圆的半径和周长。

2、从汽油的千克数,行的千米数和行1千米的耗油量这三种量中,分别说出谁一定时,谁和谁成什么比例?

3、从每千克花生榨油千克数,花生的千克数和花生油的千克数这三种量中,分别说出谁一定时,谁和谁成什么比例?

四、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听课随想

反思与体会:

《统计》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扇形统计图

彭月秋供稿

【教学内容】《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扇形统计图(课文第68页的例1,练习十一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正确描述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有关数据。

2、使学生能正确运用扇形统计图反映有关数据,提高处理数据的技能,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3、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Xkb 1.c om

【教学重点】扇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发现统计图中存在的数据不清的问题.

【教学关键】认真分析统计图中所反映的数据.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学习提示:

1、说一说扇形统计图的特征

2、关于扇形统计图中的

“其他”,你是怎样理解的?

尝试练习:

1、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2、有人认为A牌彩电最畅销,

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3、你有什么修改建议?

一、自学反馈

电脑课件呈现扇形统计图

某校学生最喜欢的文艺节目情况统计图

1、问: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1)喜欢同一首歌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45﹪

喜欢相声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18﹪

喜欢小品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25﹪

喜欢其他文艺节目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12﹪

(2)喜欢同一首歌的人数最多

绝大部分同学都喜欢同一首歌,小品和相声

喜欢其他文艺节目的人数最少

2、说一说这是什么统计图,它有什么特征?

(1)扇形统计图

(2)特征:可以清楚地反映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

二、教学点拨

电脑课件出示课本例题统计图

下面是一幅彩电市场各部分品牌占有率的统计图

(1)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A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20﹪

B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15﹪

C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10﹪

D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8﹪

其他品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47﹪

(2)有人认为A牌彩电最畅销,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①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题中的数量

小组交流,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②汇报交流结果

经过讨论,交流,使全体同学懂得:在“其他”里面还可能包含有比A牌更畅销的彩电.所以,从这个统计图不能判断出哪个品牌的彩电最畅销.

(3)建议

上面这幅统计图提供的数据不清,无法全面地反映有关彩电市场各品牌占有率的情况,你有什么修改建议?

①通过交流,使学生懂得:“其他”所占有的份额应该是最小的部分,这样才能全面地反映各个数量占有率的情况,突出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

②建议:在进行数据整理时,将“其他”当中的一些品牌彩电所占份额单单独计算,在统计图中详细标出它的占有率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一第1题

(1)说一说,你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2)从图中你能判断出喜欢哪种文艺节目的人数最多吗?为什么?

(3)你有什么修改建议?

四、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听课随想

反思与体会:

第二课《折线统计图》

彭月秋供稿

【教学内容】折线统计图(教科书第68页的例2,练习十一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角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根据统计图正确描述有关数据的变化情况,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2、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数量变化趋势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学习提示学习提示:

1、说一说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2、说一说这里病人数量的变化情况。

1、初看这两幅统计图,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2、你认为哪一幅统计图更能准确反映员工月薪变化情况?为什么?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一、自学反馈

1.出示统计图。

北京地区新增“非典”病人数量统计图

(4月26日~5月31日)

2.回答问题。

(1)这是什么统计图?

(2)这种统计图有什么特征?

(3)说一说这里病人数量的变化情况。

二、教学点拨

1、出示课本例题。

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图中的数量变化情况。

(1)7月份到12月份的月薪逐月上升。

(2)7月份:1000元

8月份:1100元

9月份:1170元

10月份:1240元

11月份:1300元

12月份:1400元

(3)8月份和12月份增加较大。

(4)两幅统计图反映的员工月薪增长情况是一样的。

2、初看这两幅统计图,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初看时感觉左图中反映的月薪增加比较大。

原因:左图纵轴上每格表示的数量比较小,折线向上的趋势不明显。

右图纵轴上每格表示的数量比较大,折线向上的趋势不明显。

3、你认为哪一幅统计图更能准确反映员工月薪变化情况?为什么?

(1)学生汇报自己的看法。

(2)说明理由。(左图每格表示50元,最高1格又表示100元,标准不统一)

4、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师生共同交流、讨论,使全体学生明白:在根据统计图进行比较,判断时要注意统一标准。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十一第2题。

(1)初看统计图,你感觉气温的变化剧烈吗?为什么?

(2)月平均气温的实际差距有多大?

(3)你会制作折线统计图吗?根据图中数据再绘制一个你认为较为合理反映气温变化的折线统计图

四、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听课随想

反思与体会:

篇8: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导学内容:P32--34页例1,完成做一做及练习六1--6题

导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2、通过引导探究、概括归纳、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初步感知事物间是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

导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导学难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判段两个数能否成比例,并正确的组成比例。

预习学案

1、什么是比?

2、 口算下面各比的值,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12:16   34 :18    5:3   10:6    6:10

导学案

探究比例的意义

例1  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时间(时)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80:2=200:5    5:3=10:6      6:10=9:15    802 =

像这样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比例。

练习:

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例是否正确

1、20:5=1:4        2、12 :13       3、0.6:0.2=34 :14

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

我们已经知道组成一个比的两个数分别叫做这个比的前项和后项,组成比例的四个数也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看课本48页,在图上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能找出哪些比来组面比例?

四人小组讨论,老师巡视,给予指导。

请小组汇报讨论结果,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将组成的比例分类板书在黑板上。

老师结合板书归纳:根据同学们找的结果,我们看到,这四面国旗的长与宽的比值都相等,所以每两面国旗的长与宽的比都可以组成比例。同样,这四面国旗的宽与长的比值也都相等,所以每两面国旗的宽与长的比也都可以组成比例。另外我们还发现每两面国旗的长与长的比值与宽与宽的 值也相等,所以每两面国旗的长与长的比,与宽与宽的比也可以组成比例。根据两个相等的比可以组成比例,从四面国旗的尺寸中,我们可以组成许多个比例。

二、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

80  :  2  =  200:  5    5  :   3=10  :   6    6  :  10=9  :   15

内项

外项

观察黑板上的比例式,你以发现比例的内项与外项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小组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并在比例式下板书如下,并说明:通过计算,我们发现两个外项的乘积等于两个内项的乘积。www.xkb1.com

802 =2005               80×5=2×200

53 =106                  5×6=3×10

610 =915                 6×15=10×9

小组合作,举几个这样的例子验证一下。

从上面的计算我们发现,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观察黑板上分数形式表示的比例式,内项乘内项怎样乘?外项乘外项怎样乘?得到分子与分母交叉相乘。

练习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的比例是否正确

1、6:3=8:5            2、0.2:2.5=4:50

3、2:3=12 :13           4、1.2:0.6=10:5

课堂检测新课标第一网

1、 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例是否正确:

(1)3:5=9:15

(2)2.5:5=25:0.5

(3)1002 =

(4)13 :2=16 :4

2、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的比例是否正确

(1)   6  : 9  =  9  :  12

(2)  1.4  : 2 =  7  :10

(3)  5 : 2   =58 :14

(4)34 :110 =7.5:1

3.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1)(  )与  3  :  5  能组成比例。A.  10:6   B. 13  :15   C. 30 : 50

(2)(  )与  5  :  8  能组成比例。A.15 :18  B.  10:16   C.  3  :  5

(3) 4  :  5  与(  ) 能组成比例。A. 14 :15  B.   8:10   C.  15 : 12

(4) 7  :  9  与(  ) 能组成比例。A.  70 : 90   B. 17 :19 C. 3 : 4

课后拓展xkb1.com

你能比较一下“比”与“比例”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吗?

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一、比例的意义                        二、比例的基本性质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篇9: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三、比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32~34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2、通过引导探究、概括归纳、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初步感知事物间是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判段两个数能否成比例,并正确的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2、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值。

12:16      :       4.5:2.7      10:6

学生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问: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4.5:2.7的比值和10:6的比值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4.5:2.7=10:6)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比例的意义。

(1)出示P32例1。

每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分别是多少?指名分别算出一面国旗长和宽的比。

5:      2.4:1.6    60:40      15:10

每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值有什么关系?(都相等)

5: =2.4:1.6    60:40=15:10      2.4:1.6=60:40

象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例也可以写成: =      =

(2)我们也学过不同的两个量也可以组成一个比,如:

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时间(时)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指名学生读题。

教师:这道题涉及到时间和路程两个量的关系,我们用表格把它们表示出来。表格的第一栏表示时间,单位“时”,第二栏表示路程,单位“千米”。   这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边问     边填写表格。)

“你能根据这个表,分别写出第一、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80:2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200:5

让学生算出这两个比的比值。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0:2=40,200:5=40。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比的比值。再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这两个比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相等,所以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组成比例。(板书:80:2=200:5)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指着比例式4.5:2.7=10:6提问: “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引导学生观察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然后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并让学生齐读一遍。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以后再看。例如判断10:12和35: 42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先要算出 10: 12= ,35: 42= ,所以 10:12=35:42。(以上举例边说边板书。)

(3)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教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引导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最后教师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4)巩固练习。

①用手势判断下面卡片上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能,就用张开拇指和食指表示;不能就用两手的食指交叉表示。)

6:3和12:6    35:7和45:9     20:5和16:8     0.8:0.4和0.3:0.6

学生判断后,指名说出判断的根据。

②做P33“做一做”。

让学生看书,不抄题,直接把能组成比例的两个比写在练习本上,教师边巡视边批改,对做得不对的,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做的,看看自己做得对不对。

③给出2、3、4、6四个数,让学生组成不同的比例(不要求举全)。

④P36练习六的第1~2题。

对于能组成比例的四个数,把能组成的比例写出来。组成的比例只要能成立就可以。

第4小题,给出的四个数都是分数,在写比例式时,也要让学生写成分数形式。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P34,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内项。

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内项。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我们知道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在比例的意义后面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80×5=400

两个内项的积是 2×200=400

“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板书:80×5=2×200“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这样的呢?”让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式。

通过计算,大家发现所有的比例式都有这个共同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规律说出来?

最后教师归纳并板书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着80:2=200:5)教师边问边改写成: =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

“因为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所以,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

3.巩固练习。

前面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的。 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成比例。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3:4和6:8能不能组成比例。

(2)P34“做一做”。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1、说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2、填空

5:2=80:(    )      2:7=(    ):5     1.2:2.5=(    ):4

3、先应用比例的意义,再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那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 6:9和 9:12   (2)1.4:2 和 7:10     (3) 0.5:0 .2和 :

4、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2 、3 、4和6

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

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P36~37第3~6题。

六、课外补充,拓展延伸

1、判断。

(1)如果3×a=5×b,那么5:a=3:b。

(2) : 和 : 中,能与 : 组成比例的是 : 。

(3)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分别是7和8,那么两个内项的和一定是15。

2、用 、8、 、12四个数分别作为比例的项,你能组成几个比例?

3、请你用20以内的四个合数组成一个两个比的比值都是 的比例。

篇10:比例的应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教学要求:1、使学生能正确判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正确运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分析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却定那些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并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说正、反比例的意义。

2.下面各题有哪三种量?其中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哪两种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这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一辆汽车行驶速度一定,所行的路程和所用时间。

(2)从A地到B地,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3)每块砖的面积一定,砖的块数和总面积。

(4)海水的出盐率一定,晒出的盐和海水重量。

3.判断下列各题中已知条件的两个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是成什么比例,把已知条件用等式表示出来。

(1)一辆汽车3小时行180千米,照这样速度,5小时可行300千米。

(2)一辆汽车从A地到B地,每小时行6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行驶75千米

(二)新课

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1)用以前方法解答。

(2)研究用比例的方法解答

题中涉及哪三种量?哪一种量使一定的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系?

能不能利用这个关系式列比例解答?

解比例,同学自已完成,及时纠正。检验。

改变例1中的条件和问题

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照这样的速度,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教学例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需要行驶多少干米?

1、以前的发法解答。

2、怎样用比例知识解答?

3 讨论结果填书上。

4小结:用比例知识来解答应用题,就是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来解答。

整理和复习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区分比和比例。

2、使学生能正确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判断。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知识整理

1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形成支识网络。

2我们学习哪些知识?用合适的方法把知识间联系表示出来。汇报同学互相补充。

复习概念

什么叫比?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什么叫解比例?怎样解比例,根据什么?

什么叫呈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的关系?

什么叫比例尺?关系式是什么?

基础练习

1填空

六年级二班少先队员的人数是六年级一班的8/9一班与二班人数比是(    )。

小圆的半径是2厘米,大圆的半径是3厘米。大圆和小圆的周长比是(     )。

甲乙两数的比是5:3。乙数是60,甲数是(    )。

2、解比例

5/x=10/3                   40/24=5/x

3 、完成26页2、3题

综合练习

1、A×1/6=B×1/5              A:B=(   ):(   )

2、9;3=36:12如果第三项减去12,那么第一项应减去多少?

3用5、2、15、6四个数组成两个比例(  ):(  )、( ):( )

实践与应用

1、如果A=C/B那当(  )一定时,(   )和(   )成正比例。当(  )一定时,(  )和(   )成反比例。

2、一块直角三角形钢板用1/200的比例尺画在纸上,这两条直角边的和是5.4它们的比是5:4,这块钢板的实际面积是多少?

篇11:比例的应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页的例4~例6,练习二的第1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正确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设未知数时长度单位的使用。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一些比例尺不同的地图或本校、本地的平面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提问: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及化聚方法。

1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1千米=(     )米=(      )厘米

2.什么叫做比?

3.化简下面各比。        12 :8          10厘米:100厘米

2米:140厘米    3米:15千米        16厘米:90千米

二、新课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教室有多大,它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米。(长大约8米,宽大约6米。)如果我们要绘制教室的平面图,若是按实际尺寸来绘制,需要多大的图纸?可能吗?如果要画中国地图呢?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时也把一些尺寸比例小的物体(如机器零件等)的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再画在图纸上。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这就是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应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Xkb1.com

1.教学比例尺的意义。

(1)教学例4。

设计一座厂房,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上10米的距离。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让学生读题。指名回答:

“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面上10米的距离。)

“要我们做什么?”(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板书: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知道吗?实际距离也知道吗?各是多少?”继续板书如下: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10厘米 :    10米

“10厘米和10米的单位相同吗?能直接化简吗?”

教师说明:这两个数量的单位不同,所以先要把它们化成相同单位,再化简。

“是把厘米化作米,还是把米化作厘米?为什么?”(因为把米化作厘米后实际距离仍是整数,计算起来比较方便,所以要把米化作厘米。)

“10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把10米改写成1000厘米。

“现在单位统一了,是多少比多少,怎样化简?”教师边说边擦掉10和1000后面的单位“厘米”,并加上“ :”,板书成如下形式: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10  :  1000

请一名同学到黑板前化简这个比,别的同学在练习本上做。集体订正后,教师写出这道题的“答:…”。

然后说明:因为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经常要用到“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就给它起一个名字叫做“比例尺”。(板书: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有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也可似写成分数形式。(板书:或

图上距离 =比例尺

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

教师出示比例尺不同的地图和本地、本校的平面图给学生看,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比例尺各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最后教师指出:

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

②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如 1O厘米:1O米,要把后项的米化成厘米后再算出比例尺。

③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项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比如,例4中的比例尺通常写成:1:100=

(2)巩固练习。

让学生完成第6页的“做一做”。教师可提醒学生注意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化成同级单位。集体订正时,要注意检查学生求出的比例尺的前项是不是“ l”。

2.教学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师:知道了一幅图的比例尺,我们可以根据图上距离求出实际距离,或者根据实际距离求出图上距离。

(1)教学例5。

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离是15厘米。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新 课标 第一 网

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告诉了比例尺,又告诉了南京到北京的图上距离,求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

教师启发:因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要求实际距离可以用解比例的方法来求。

“这道题的图上距离是多少?”板书:15

“实际距离不知道,怎么办?”(用x表示。)在15的下面板书出x,并在它们中间画上分数线。

“因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要相同,所设的x应用什么单位?”(应用厘米。)板书:解:设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比例尺是多少?写成什么形式?”(写成分数形式。)最后板书成下面的形式:

15 =    1

x 6000000

指定一名学生到前面求X的值,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订正后,回答:

“现在求出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厘米,题目要求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应该怎么办?”板书:90000000厘米=900千米,并写出这道题的答。

之后,再回忆一下解答过程。

(2)巩固练习。

做第 7页上的“做一做”。先让学生说出图中的比例尺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再用直尺量出图中河西村与汽车站间的距离,然后计算出实际距离。集体订正时,要注意检查学生是否把实际距离化成了千米。

(3)教学例6。

出示例6:一个长方形操场,长110米,宽90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 的图纸上,长和宽各应画多少厘米?

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求什么。(告诉了操场的长和宽的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求长和宽的图上距离。)

教师:我们先来求长的图上距离。长的图上距离不知道,应设为x。(板书:解:设长应画x厘米。)长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它和图上距离的单位相同吗?怎么办?比例尺是多少?

然后让学生求x的值,并说出求解过程,教师板书出来。

“这道题做完了吗?还要求宽的图上距离。宽的图上距离不知道,应用什么未知数来表示呢?因为前面求长的图上距离时,已经用了x,这里就不能再用它来表示宽的图上距离了,要用其它的字母来表示。我们就用y来表示、”板书:设宽应画y厘米。让学生把这道题做完。最后教师写出这道题的答。

三、练习

1、比例尺=(         )          实际距离=(                )              图上距离=(                 )

2.2.5米=(         )厘米         0.00006千米=(            )厘米      0.032米=(        )厘米             350000厘米=(             )千米              3.5千米=(           )厘米

1、独立完成练习二第1题,并订正。

2、完成练习二的第2题、3题。

第3题,让学生先想想比例尺子 表示的意思。1厘米的图上距离相当于100厘米的实际距离。)然后再量出图中所示的宽和高,并计算出实际的宽和高各是多少。集体订正时,要让学生说说计算出的实际的宽和高的单位是什么。

篇12:用比例解决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导学内容:P59--60页例5、例6,完成做一做及练习九3--7题

导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实际问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能利用正、反比例正确解答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自主探索,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导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归一、归总应用题。

导学难点:正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预习学案

1.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不变,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的时间和速度。

看上面的题,回答下面的问题:

(1)各有哪三种量?

(2)其中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

(3)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是按怎样的规律变化的?他们成是什么关系?

导学案

1、学习例5

(1)出示例5: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2.8元。李奶奶家上个月用了10吨水,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

(2)学生读题后,思考和讨论下面的问题:

① 问题中有哪两种量?

② 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 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3)根据上面三个问题,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4)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12.8/8=χ/10

8χ= 12.8×10

χ=128÷8

χ= 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5)将答案代入到比例式中进行检验。

2、修改题目:王大爷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多少吨水?(学生独立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并交流订正,使学生明确例5的条件和问题改变后,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变,只是未知量变了)

3、学习例6新课标第一网

(1)出示例6:书店运来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2)学生根据例5的解题思路,思考:题中已知两个量?什么是一定的?已知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思考后独立解答。

(3)指名板演,全班评讲。

4、做一做:教科书P59“做一做”1、2题,让学生先判断两个量的关系,再进行解答。

巩固练习

1、教科书P61练习九第3、4题。学生读题后,先说说题中哪个量是一定的,再独立进行解答。

2、完成练习九第5、6、7题。

总结: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课堂检测

一、填空

1、车轮直径一定,所行的路程和车轮的转数成(    )比例。

2、因为每度电的价格一定,所以电费和用电的度数成(  )比例。

3、如果苹果的总重量一定,那么箱数和每箱的重量成(  )比例,也就是说,每箱的重量和箱数的(    )相等。

二、解决问题

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的距离是400千米,需要行驶多少小时?xkb1.com

2、一个修路队,原计划每天修400m,15天可以修完。结果12天就完成任务,实际每天修多少米?

3、学校用同样的方砖铺地,铺5m2 ,用了方砖120块,照这样计算,再铺23m2,一共用了这种方砖多少块?

课后拓展

如图,有一只老鼠沿着A→B→C的方向逃跑,同时有一只猫也从A点出发沿着A→D→C 的方向追捕老鼠,在E点将老鼠捉住。已知老鼠的速度是猫的58 ,且CE长9米。求平行四边形ABCD的周长。

板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

例5 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       例6.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

是12.8元,李奶奶家用了10吨水,水        捆18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

费是多少元?                              多少包?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      解:设要捆x包。

12.88 =x10                                  30x=20×18

8x=12.8×10                               30x=360

8x=128                                    30x=36030

x=1288                                       x=12

x=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答:要捆12包。

篇13:《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张鸿森供稿

【教学内容】《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59-60页例5、6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掌握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能正确运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2、提高学生对应用问题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和对正、反比例的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1、今天的学习从一个简单的图形开始,(如图)。每个小长方形完全相同,紫色部分表示多少?

2、预设:

(1)60÷2×3=90(用总数除以份数,可以求出每份是多少;用每份数乘份数,可以求出总数是多少。)

(2)解:设紫色部分表示 。

÷3=60÷2

(3)解:设紫色部分表示 。(板书)

(4)解:设紫色部分表示 。

3、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二、关键点拨

1、指着解法(3),你是怎么想的?

生: 都表示一个小长方形是多少。每个小长方形完全相同,说明比值一定,所以大长方形表示的数和小长方形的个数成正比例。

【若冷场,可提示: 分别表示什么?大长方形和小长方形表示的数成什么比例?】

2、汽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56千米,要几小时到达?

(1)学生独立用比例解答。

(2)汇报交流,说说你的想法。

3、你认为用比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关键是什么?

(1)找出题目中的一定量;

(2)根据一定的量,判断相关联的两个量成什么比例。

三、巩固练习

1、一辆汽车3小时行驶18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对比练习

(1)小明读一本书,每天读25页,16天可以完成。如果每天读20页,多少天可以读完?

(2)小明读一本书,每天读25页,16天可以完成。如果每天少读5页,多少天可以读完?

3、一根木料,锯3段需要9分钟,如果锯5段,需要多少分钟?(用比例知识解)

四、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听课随想

反思与体会:

《练习九》的教学设计

张鸿森供稿

【教学内容】《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61-62页练习九。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正确地解决有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基础练习

1、判断下面各题中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

(1)三角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2)水池的容积一定,水管每小时注水量和所用时间。

(3)总面积一定,每块砖的面积和砖的块数。

(4)在一定的时间里,加工每个零件所用时间和加工零件个数。

2、说一说。

(1)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2)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

二、综合练习

1、用比例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1)有一批纸,可以装订每本24矾的练习簿216本,如果要装订成每本18页的练习簿,可以装订几本?

(2)装订一种练习簿,装订200本要用4800页纸,有1页的纸可以装订多少本?

过程要求:找出相关联的量,判断成什么比例;写出关系式;列式解答,指名两位学生板演。

2、引导比较。

(1)说出题中数量关系,写关系式。

每本页数×本数=总页数

(2)说一说哪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3)针对以上两题,说一说思维过程和解题步骤

① 找出题中数量关系,判断哪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② 根据等量关系列比例式、解比例、检验。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九第6、7题。

四、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听课随想

反思与体会:

《比例的整理和复习》的教学设计

张鸿森供稿

【教学内容】《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63页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明确比和比例的联系与区别。

2、使学生能正确地、熟练地解比例。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判断。

【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1、关于比例的知识,通过你自己的整理和复习,谁愿意来说说,比例单元有哪些知识?

2、哪些是你学得很精彩的?哪些知识你还有遗憾?

二、比和比例的意义

1、什么是比?

2、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3、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指名口答,出示表格填空。

意义 项数 基本性质 举例

比例

三、解比例

1、什么叫解比例?

2、解比例是解方程吗?解方程也是解比例吗?为什么?

3、解比例。

完成课文“整理与复习”第2题。

过程要求:

(1) 学生独立练习活动。

(2) 说一说解比例的步骤,每一步运算的根据是什么?

(3) 请学生上台板书。新课标第一网

(4) 师生共同评价,并强调书写格式。

四、正(反)比例的意义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

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关系?

3、比较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 关系式

正比例

反比例

4、你是如何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

学生通过交流,概括出“一找、二想、三判断”。

一找:哪两种上关联的量。

二想: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写出关系式。

三判断:联系关系式,看商一定还是积一定,判断成什么比例。

5、完成课文“整理与复习”第3题。

过程要求:

按复习中概括“一找二想三判断”三步骤进行练习。

(1)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

(2)说一说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写出关系式。

(3)这里哪一种量一定,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五、巩固练习

1、判断下列关系式中,两种变化的量成不成比例?若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被除数÷除数=商      (2)被除数÷除数=商

(3)因数×因数=积        (4)因数×因数=积

2、完成课文练习十第1~3题。

六、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听课随想

反思与体会:

www.xkb1.com

篇14:用比例解决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P59~60例5、例6,练习九3、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一、归总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2、提高学生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和对正、反比例的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解答应用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归一、归总应用题。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课件出示)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2、下面各题中各有哪三种量?那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怎样?它们成什么比例?你能列出等式吗?

(1)用一批纸装订练习本,每本30页,可装订200本,每本50页,可装订120本。

(2)一列火车从甲地到乙地,2小时行驶6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8小时可行240千米。

(3)读一本书,每天读20页,6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读5页,需要x天读完。

3、课件出示例5情境图,问:你能说出这幅图的意思吗?(指名回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想请我们帮她算一算,你们能帮这个忙吗?

(1)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

(2)引入新课:象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讨论如何运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这类问题。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学生再次读题,理解题意。思考和讨论下面的问题:

① 问题中有哪三种量?哪一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是变化的?

② 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 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2)根据上面三个问题,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3)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12.88=χ10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8χ= 12.8×10

χ=128÷8

χ= 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4)将答案代入到比例式中进行检验。

2、修改题目:王大爷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多少吨水?(学生独立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指名板演并交流订正,比较两题的异同点,使学生明确例5的条件和问题改变后,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变,只是未知量变了)

3、教学例6

(1)出示例6情境图,你能说出这幅图的意思吗?(指名回答)

(2)学生根据例5的解题思路思考:题中已知两种量?什么是一定的?已知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

(3)学生独立解答。

(4)指名板演,全班交流。

三、巩固提高。

做一做:教科书P59“做一做”1、2题,让学生先判断两个量的关系,再进行解答。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能说给大家听听吗?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五、课堂作业。

教科书P62练习九第3、7题。

自行车里的数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巩固比例知识,了解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变速自行车的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过程与方法: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获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做事认真,用数学眼光透视周围事物,增强数学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变速自行车能变速的原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说一说你了解到的有关这两种自行车(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知识。

2、自行车里会有数学问题吗?想一想。

二、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

1、提出问题:两种自行车,各蹬一圈。能走多远?引出学生对自行车里的数学的研究。

2、分析问题

(1)学生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方案一:直接测量,但是误差较大。

方案二:根据车轮的周长乘以后车轮转的圈数,来计算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

(2)讨论: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

前齿轮转的圈数× 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转的圈数× 后齿轮的齿数

3、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数据并求解。

(1)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车轮的周长×(前齿轮的齿数 :后齿轮的齿数)

(2)分组收集所需要的数据,带入上述模式,求出答案。

4、汇报结果。

各小组展示并解释本组的研究过程和结果,在比较结果。

三、研究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1、提出问题: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1)了解变速自行车的结构。(有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

(2)根据这个结构,可以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2、分析问题,求解,汇报。

3、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得最远?

四、学以致用

一辆变速自行车有2个前齿轮,分别有46和38个齿,有4个后齿轮,分别有20、16、14、12个齿,车轮直径66cm。小明从家到学校有一段平路和不是很陡的上坡路。平路1000米,上坡800米,小明如何使用变速车比较合理?小明骑车走这段平路至少蹬多少圈?

五、课堂小结

自行车里的学问可真大,你还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解决吗?

[自行车里的数学]

1、踏板蹬一圈,是不是车轮也走一圈?

2、踏板蹬一圈,所走的路程与什么有关

3检测

(1)、一辆自行车的车轮直径是0.7米,前齿轮有48个齿,后齿轮有16个齿,蹬一圈自行车前进多少米?

(2)、一辆前齿轮有28个齿,后齿轮有14个齿,蹬一圈自行车前进5米。求自行车的车轮直径。(保留两为小数)

篇15:《解比例》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张鸿森供稿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P35例2、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理解解比例的意义,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正确的解比例,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列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1、什么叫做解比例

2、我国国旗的长与宽的比是3:2,如果我们学校的国旗长是240厘米,求我们学校国旗的宽是多少厘米?

(1)你会解答吗?独立解答后,同桌间相互说说想法。

(2)反馈交流

①240÷3×2=160(厘米)

②解:设我们学校国旗的宽是 厘米。

240:  =3:2

3 =240×2

=240×2÷3

=160

答:我们学校国旗的宽是160厘米。

(3)你是怎么想的?

二、关键点拨

1、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1)你明白第二种解法的意思吗?

(2)国旗长和宽的最简整数比和实际长度比可以组成比例,所以可以把国旗的宽设为 厘米,建立比例240:  =3:2,再通过解比例求出 的值。

(3)小结:这种方法叫做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解比例的方法

(1)你是怎样解比例240:  =3:2的?

(2)根据比例的意义,先求出3:2的比值,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求 的值。

(3)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求出 的值。

(4)怎样才可以确定 的值是正确的?(检验)

(5)你更喜欢哪种解法?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解下面的比例

:10= :    0.4:  =1.2:2     =

2、把左边的三角形按比例缩小后得到右边的三角形,求未知数X。(单位: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3、小丽调制了两杯蜂蜜水,第一杯用了25毫升蜂蜜和200毫升水;第二杯用了30毫升蜂蜜和250毫升水。

(1)分别写出每杯蜂蜜水中蜂蜜和水体积的比,看它们能否成比例。

(2)照第一杯蜂蜜水中蜂蜜和水的比计算,300毫升水中应加入蜂蜜多少毫升?

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板书。再让学生观察是否能成比例。

分析:第一个问题应该说比较简单,比分别是25:200和30:250。

四、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听课随想

反思与体会:

篇16:《灯光》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理解革命先烈对未来的憧憬和为此作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重点 体会郝副营长生前所说的话,从而感受今天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11、灯 光

深情地 憧憬

壮烈地 牺牲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化设计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朗读

三、观察插图,理解课文2-5节

四、默读训练,理解课文6-10节

五、总结

1.师述:每当晚霞渐渐隐褪,带走最后一抹阳光时,意味着夜幕已悄然降临了。每逢此时,人们有的在灯光下欢聚一堂,叙说亲情;有的在灯光下愉快地作一次书中散步;还有的则徜徉于五彩缤纷的霓虹灯下的人流中,尽情地享受着休闲时光……灯光是人们夜色中的明珠,更是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朋友。(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十三课《灯光》中讲述了一个在解放战争时期,郝副营长憧憬灯光并为之献身的感人故事。

3.出示课题。

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自学课后习题,抄写词语。

1.请同学看插图,默读课文,找到文中描写插图的相应内容。

2.指名读文:

3.自由朗读,图文对照,请你谈谈你看懂了读懂了什么?

师抓要点,有机点拨。

“憧憬”是什么意思?他憧憬什么?为什么郝副营长对灯光的憧憬是深情的?

4.文中哪些地方要读出深情的语气?

5.引读,第二节中的第1、2句向我们交代了郝副营长是--(著名……经验),他今晚的战斗任务是--(由他……道路)

1.过渡:郝副营长美好的憧憬实现了吗?

2.齐读第10节。

3.师述,这位年轻的战斗英雄,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祖国下一代能拥有良好的学习条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自己却没来得及看到憧憬已久的电灯,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4.默读回答问题:

郝副营长从深情美好的憧憬到献出22岁的年轻生命而未见成电灯,这期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了呢?分小组自学课文

出示:默读回答问题。

(1)突击连的任务是什么?

(2)战斗打响后,后续部队为什么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

(3)郝副营长是怎样牺牲的?

5.交流自学情况:

6.师述:是啊,我们年轻的战斗英雄的壮举令人钦佩不已。他用壮烈地牺牲换来了围歼战的胜利,自始至终没有考虑个人的安危。他认为自己为革命的胜利而牺牲是毫无遗憾的。

7.选择文章的中心

出示小黑板,选择文章中心,并说明理由:

①歌颂了他热爱生活的好品质。(舍主取次)

②刻画了他在危急时刻,急中生智为大部队燃书照明自己牺牲的感人事迹。(主要内容)

③歌颂了他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孩子们能有一个幸福的明天而不惜献身的崇高品质。

8.指导朗读第6-8节

英雄可歌可泣的事迹令人敬仰,现在老师和同学们-起配合有感情地朗读第六至八节。

每当夜幕降临,我们都能在灯下学习生活,又怎能忘记那些诸如本文主人公那样的英雄们,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并为之发愤图强!

齐读课题

读课文、朗读

看插图,默读课文,找到文中描写插图的相应内容。

(读)大约一切准备……憧憬里去了。

自由读,谈谈读懂了什么

自读,指名读。

引读

齐读第2-5节,注意读出深情的语气。

快速默读第6-10节,哪一节中直接告诉了我们?

齐读第10节。

默读回答问题:

答题的方法与步骤。

(1)理解题意

(2)找出内容

(3)摘取要点

(4)组句答题

交流自学情况:

朗读第6-8节

完成课后题3,背诵6-9节 引导通读全文,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引导学生悟文章写作方面的特色。(倒叙、前后照应)

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走出回忆,悟作者对先烈的怀念;写由“灯光”所想到的,在读文中融入深深的怀念。

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题3,背诵6-9节

[《灯光》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篇17: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重视了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即在学生理解掌握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找准了新知识的生长点,为学生探究新知搭建了平台。 其次,主要采取探究的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小组合作,组间交流的作用。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教学,我都把知识的探究过程留给了学生,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共性让学生去探索,将学习内容的“大板块”交给学生,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空间。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获取结论,并对结果进行相互评价,从而使他们体会成功,共享合作学习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最后,针对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学习完比例后把比例和比混淆的问题,我还特意增加了比和比例从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方面进行横向对比的教学环节,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当然,纵观全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探讨的问题更贴近生活?教师要进行怎样的引导还值得我进一步思考。

解比例的教学反思

本课时新内容不多,主要把新知识融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依靠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本课重点展示如何将新知识(解比例)转化成学生原有知识(解方程)的过程,并且这个转化完全建立在学生的自主探索上.教学中运用“同学们能运用原来学习的知识求出3∶8=15∶x中x的值吗?”的提问,密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学习的学习策略,然后运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归纳小结”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深刻理解到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我们有时要把未知的新知识转化成已知的知识来进行解答,而在本节课转化的过程中起到搭桥作用的知识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同时在练习过程汇总,我们应该结合比和除法和分数的联系,对解比例进行变式,例如在练习中给出:15÷5=60:X ;25/X=12:24等题目,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知识。

比例尺

本节课的整体设计思路是:“从实际生活出发引入──抽象得出概念──再回到实际生活解决问题.” 首先,从中国地图入手,设下悬念,诱发学生的求知欲.紧接着,让学生汇报自己预习的情况,注意从中捕捉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讨研究.我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手实践,操作,得出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的计算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通过创设设计学校平面图这一生活情景,使学生始终处于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状态,让学生自己思考需要提供什么条件才能完成,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数学问题,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这样让孩子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能力,通过本节课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在练习的设计上可以举面积计算的例子,强调比例尺只是距离比,不是面积比,同时可以举一些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扩大的例子,避免学生形成惯性思维。

正比例的意义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其实就是概念教学,要把概念中的重难点全部把握到位,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比较重视强调找到定值,结果却发现在实践中基础不太好的学生连相关联的两都找不准,所以在这次的教学中我利用表格,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观察、分析、概括,紧紧围绕判断正比例的两种相关联的两个量、商一定展开思路,结合例题中的数据整理知识,发现规律,由讨论表象到抽象概念,使知识得到深化。一步步帮助学生建立严谨的判断形成正比例的步骤,首先找相关联的两个量--判断两个量之间的变化规律--两个量的比值是不是定值,抓住本节重点,突破难点。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时间去说,小组之间每个同学选一题按照总结出来的步骤一步步进行判断,在反复的练习中,加强概念的理解,牢牢掌握住判断的方法。

反比例的意义

因为前面已经有了正比例意义的教学,反比例意义的教学可以放手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去进行知识的探索。所以本节课是通过知识引进、知识讨论、知识运用总结进行的。首先通过复习,巩固了正比例的意义。通过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反比例的意义”,过渡自然,知识做到了连贯性。在引导学生复习正比例学习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按照研究正比例的方法主动、自觉地去观察、分析、概括、发现规律,从而既学到了新知识,又增长了自学能力。最后还要有一个正反比例对比的教学环节,通过知识的对比,加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区别不同的概念,巩固了知识。学生的全面参与,培养了总结、区别、沟通的能力。练习的多样、及时,使学生加深概念的理解。

比例的应用(解应用题)

应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其实归根到底就是正反比例的判断,只是把它提高到了解决实际问题,要实际应用的高度,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总是觉得困难,其实就是不会审题,分析题目,

所以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还是结合前面学习的基础,着重培养训练学生的分析题目的能力,让学生从分析题目告诉我们的条件入手,先确定两个相关联的量--判断两个量之间的变化规律--两个量的比值或者乘积是不是定值--写出关系式--根据关系式列式,建立一个完整的解题模式,同时学会理解题目当中一些关键性的句子,例如:按照这样的速度;一件工作等等其实是告诉了我们什么条件。课堂上要多给学生机会去说去想,练习设计一系列的米题目给学生分析列式,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性。另外还要加强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和算术方法的对比,通过对比使学生意识到用比例知识解题目可以不把题目中的第三个量求出来,但算术方法却一定要,所以在解教复杂的应用题时,用比例知识会更有优势。

圆柱的认识

教学用书安排“圆柱的认识”为一课时,“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为另一课时。但在实际教学中,我觉得“圆柱的认识”这一课时里介绍侧面积的展开图,如果跟侧面积的公式的推导联系起来会显得非常的紧密;而且侧面积的学习对表面积又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须要让学生弄懂,所以我大胆的把“圆柱的认识及侧面积的计算”作为一课时来进行教学。教学圆柱的特征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一眼看上去,圆柱和我们以前学的立体图形有什么不同,找一找圆柱的特征,从许多各不相同的圆柱中粗略地找出圆柱的共同特征--都有两个面是圆,上下粗细相同,有一个曲面。然后再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认识各部分特点,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底面和侧面的名称,全面归纳各部分特点,抽象出圆柱的空间图形,建立圆柱的空间观念。探究侧面展开图时,先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教师课件证实后,学生再次动手操作,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或一张正方形的纸分别卷成一个圆柱体的侧面,卷成前后图形之间的关系就不言而喻了。对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亲自动手去体验,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新知识,可谓一举多得。在练习部分,为了提高效率,我采用了改变条件,一题多练的方法,如告诉周长和高求侧面积变成告诉半径和高应该怎么做,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拓展了思维。

圆柱的表面积

这节课的学习首先从复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入手,自然过渡到圆柱的表面积概念。因为前面已经推导出求圆柱体的侧面积公式。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上两个圆面积,引导学生理解圆柱表面积的意义,从而总结出求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认识到立体转平面、形变量不变的辩证关系,培养同学们的观察分析能力。本节课的练习设计是一个重点,要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设计的一些联系实际的应用题。安排有:只有侧面的圆柱形;只有一个底面的圆柱形;两个底面都有的圆柱形。同时计量单位有所不同。这样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灵活应用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最后要让学生小结计算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尤其要指出计算侧面积的时候要涉及到圆周长的计算,计算底面积的时候要涉及到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圆柱的体积

本节课的一个重点是“转化”,所以在教学中第一部分的内容就是复习。复习近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先为学生铺垫一个学习基础:把没有学国的知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第二部分,推导圆柱体的计算公式。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亲自动手切拼,把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结合课件不断的直观演示,找出近似长方体与原圆柱体各部分相对应部分,从而推出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用知识迁移法,把旧知识发展重新构建转化为新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形变质没变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第三部分,针对本节所学知识内容,安排适度练习,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当堂掌握所学的新知识,并通过练习达到一定技能。

圆锥的体积

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是探索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在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教材继续渗透类比的思想,再次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从而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新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观察,先猜测圆锥的体积和什么有关,学生联系到了圆柱的体积,在猜想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白学习目标。教师从展示实物图形到空间图形,采用对比的方法,不断加深学生对形体的认识。然后通过老师演示试验,学生观察,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样,就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对圆锥的体积建立了鲜明的印象之后,就应用公式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起到巩固深化知识点的作用。在教学之后感觉到遗憾的是,由于教具有限,,如果每个小组准备一套学具,让他们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真切的参与到探究中去,这样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数学思考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有的人(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教学设计)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区分比和比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相遇问题/分数(或百分数)应用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圆柱的表面积》的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用不同知识解应用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总复习)

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平面图形的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总复习)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通用17篇)】相关文章:

百分数练习二十一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2023-12-20

小学数学总复习讲解及训练(十)2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2022-12-29

小学数学总复习讲解及训练(十)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2022-04-30

小学数学总复习讲解及训练(八)2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2023-03-15

1总复习统计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2023-11-01

比的基本性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2023-08-10

《一夜的工作》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2022-12-17

第二课时:折线统计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2022-10-16

《为人民服务》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2023-03-21

四、统计制作扇形统计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2022-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