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时间:2023-09-06 08:47:44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集锦20篇)由网友“Rebekah7”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篇1: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判断出应用题中所涉及的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通过复习,能够使学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熟练的解答应用题.

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熟练的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熟练的解答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总价一定,每件物品的价格和所买的数量.

(3)小朋友的年龄与身高.

(4)正方体每一个面的面积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5)被减数一定,减数和差.

谈话引入:我们今天运用正反比例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

二、探讨新知.

(一)教学例5(用比例解答下题)

修一条公路,总长12千米,开工3天修了1.5千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还要多少天?

1.学生读题,独立解答.

2.学生反馈:

3.分析:

(1)为什么需要用正比例解答?

(2)12和要求的天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4.小结:我们在做题时,根据注意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不仅需要判定运用什么比例方法,而且还要注意找准题目中的对应关系.

(二)反馈.

1.某车队运送一批救灾物品,原计划每小时行60千米,6.5小时到达灾区,实际每小时行了78千米.照这样计算,行完全程需要多少小时?

2.大齿轮与小齿轮的齿数比为4∶3.大齿轮有36个齿,小齿轮有多少个齿?

三、巩固反馈.

1.一张大纸,如果裁成长36厘米,宽26厘米的小纸张,可以裁成28张;如果裁成长18厘米,宽13厘米的小纸张,可以裁成多少张?

2.某车间有男工25人,女工20人.如果男工增加15人,要想使男工和女工人数的比不发生变化,女工应该增加多少人?

3.一项工程,10人去做24天可以完成;如果每人的工作效率不变,现在需要提前4天完成,需要多少人?

4.两个底面半径相等的圆柱体,第一个圆柱的高是第二个圆柱高的 .第二个圆柱的体积是60立方米,第一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1.生产小组加工一批零件,原计划用14天,平均每天加工1500个零件.实际每天加工2100个零件.实际用了多少天就完成了任务?

2.一个编织组,原来30人10天生产1500只花篮,现在增加到80人,按原来的工效,生产6000只花篮需要多少天?

六、板书设计

篇2: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判断出应用题中所涉及的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通过复习,能够使学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熟练的解答应用题.

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熟练的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熟练的解答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总价一定,每件物品的价格和所买的数量.

(3)小朋友的年龄与身高.

(4)正方体每一个面的面积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5)被减数一定,减数和差.

谈话引入:我们今天运用正反比例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篇3: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教案设计

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教案设计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

一、教学内容:

P113例5,练习二十三。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理解并掌握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正确的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

四、教学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五、教具准备:

小黑板。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自我增减

一、复习:

1、判断比例关系练习

出示一块小黑板,指名学生回答下列数量关系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

(1)、汽车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与行驶的时间。( )

(2)、把一袋大米平均分装成小袋,每小袋装的数量与装的袋数。( )

(3)、一段公路的长度―定,已经修完的长度与还没有修的长度。( )

(4)、总产量一定.每天的产量与生产的天数。( )

(5)、一本书的单价一定,售出的本数与总价。( )

(6)、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与它的.宽。( )

2、说出这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并列出相应的等式。

(1)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

(2)一列火车行驶360千米。每小时行90千米,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要行X小时。

二、复习用正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1、教师出示

例5:“修一条公路,总长12千米。开工3天修了1.5千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公路还要多少天?”

问:这道题可以怎样解答?题中的数量关系能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生:分析、讨论、交流并汇报。

师:巡视并提醒学生,题里问的是修完这条公路还要多少天?而不是求一共用多少天。在设未知数时要怎样设?列方程时应当怎样列?”

(1)、学生动脑想、动手试做。

(2)、学生相互交流并说解题思路。

(3)、教师分析并讲解解题思路。

①设修完这条公路还要X天: ②设修完这条公路一共要X天。

= (直接设未知数) = (间接设未知数)

(4)、分析比较两种不同的解法。

―是在列方程时,要使等式的每一边都是对应的量相比。如,在第(1)种解法中,等式右边的分母是修完这条公路还要用的天数x。上面的分子就要用还要修的长度来对应是l2-1.5而不是12。

二是在第(2)种解法中,列方程求出的是一共要用多少天,还要减去已经修的3天,才是还要多少天。

2、引导学生用算术解解答。能用几种方法?讲出每种方法的解题思路。

3、与算术方法解答联系对比。

教师概括:“用正比例关系解答的应用题,就是以前我们学过的‘归一问题’。如果题目中没有限定解法。用哪种方法解答都可以。

三、复习用反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例:一艘轮船从甲港驶往乙港,每小时航行25千米,12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多航行5千米,多少小时可以到达乙港?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学生尝试做题。

四、课堂练习。

1、做练习二十三的第1、2、3题。

做题时先让学生判断题中的数量关系成不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如果有时间,还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解题思路和方法。

五、总结。

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三的第4、5、6、7题。

自我加减

篇4:《用比例的知识解答应用题》课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正确判断出应用题中所涉及的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能够使学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熟练的解答应用题.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熟练的解答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总价一定,每件物品的价格和所买的数量.

(3)小朋友的年龄与身高.

(4)正方体每一个面的面积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5)被减数一定,减数和差.

谈话引入:我们今天运用正反比例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篇5:《用比例的知识解答应用题》课件

二、探讨新知.

(一)教学例5(用比例解答下题)

修一条公路,总长12千米,开工3天修了1.5千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还要多少天?

1.学生读题,独立解答.

2.学生反馈:

3.分析:

(1)为什么需要用正比例解答?

(2)12和要求的天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4.小结:我们在做题时,根据注意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不仅需要判定运用什么比例方法,而且还要注意找准题目中的.对应关系.

(二)反馈.

1.某车队运送一批救灾物品,原计划每小时行60千米,6.5小时到达灾区,实际每小时行了78千米.照这样计算,行完全程需要多少小时?

2.大齿轮与小齿轮的齿数比为4∶3.大齿轮有36个齿,小齿轮有多少个齿?

三、巩固反馈.

1.一张大纸,如果裁成长36厘米,宽26厘米的小纸张,可以裁成28张;如果裁成长18厘米,宽13厘米的小纸张,可以裁成多少张?

2.某车间有男工25人,女工20人.如果男工增加15人,要想使男工和女工人数的比不发生变化,女工应该增加多少人?

3.一项工程,10人去做24天可以完成;如果每人的工作效率不变,现在需要提前4天完成,需要多少人?

4.两个底面半径相等的圆柱体,第一个圆柱的高是第二个圆柱高的.第二个圆柱的体积是60立方米,第一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1.生产小组加工一批零件,原计划用14天,平均每天加工1500个零件.实际每天加工2100个零件.实际用了多少天就完成了任务?

2.一个编织组,原来30人10天生产1500只花篮,现在增加到80人,按原来的工效,生产6000只花篮需要多少天?

篇6:用比例解应用题复习(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练习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2.复习用正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

3.复习用反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确定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数量关系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比例,确定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1.被除数一定,除数和商。

2.一条路,已修的和未修的。

3.梯形的上、下底长度一定,梯形的面积和它的高度。

4.每块砖的面积一定,砖的块数和铺地面积。

5.挖一条水渠,参加的人数和所需要的时间。

6.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和所行走的速度。

7.单位面积一定,播种面积和总产量。

8.时间一定,速度和距离。

9.订阅《北京儿童》的份数和所需钱数。

(二)复习应用题

1.某工厂八月份计划造一批机床,开工8天就造了56台,照这样速度到月底可生产多少台?

第一步,先找对应关系:

8天--56台

31天--?台

第二步,判断成什么比例?(每天生产的台数一定,成正比例。)

请你在对应关系的旁边写上“正”字,决定用正比例方法做。

解 设到月底可生产x台。

x=217

答:照这样速度月底可生产217台。

2.一批纸张,钉成20页一本的练习本,能钉600本。如果钉成24页一本的练习本,能钉多少本?

第一步,先找对应关系:

20页--600本

24页--?本

第二步,判断成什么比例?(纸张总页数一定,成反比例。)

请你在对应关系的旁边写上“反”字,决定用反比例方法做。

解 钉成24页一本的练习本,可钉x本。

24x=20×600

x=500

答:如果钉成24页一本的练习本可钉500本。

学生独立地用老师教的分析应用题的思路和方法在本上做两道题。

(1)火车3小时行135千米,用同样的速度5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2)有一批砖,25人去搬,6小时搬完,如果30人去搬,需要多少小时搬完?

(三)练习解答两步的比例应用题

1.李涛读一本书,每天读6页,30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多读4页,多少天可以读完?

黑板上的对应关系变成:

解  设x天读完。

(6+4)x=6×30

10x=6×30

x=18

答:18天可以读完。

2.在第1题的基础上,改变问题。

李涛读一本书,每天读6页,30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多读4页,提前几天读完?

对应关系:

解  设如果每天多读4页,x天读完。

(6+4)x=6×30

10x=6×30

x=18

30-18=12(天)

答:提前12天读完。

(指导学生分析、比较。)

以上两道题,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条件和问题发生了变化,使原来的题复杂了一步,但用反比例解的方法没有变。)

练习(学生独立分析,做题。)

1.一辆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3小时行驶105km。用同样的速度又行驶了1.2h到达乙城,甲城到乙城有多少千米?

解 设甲城到乙城有x千米。

3x=105×(3+1.2)

x=147

答:甲城到乙城有147km。

2.光明乡有144公顷水稻,5天收割了90公顷,照这样计算,剩下的几天可以收割完?

解  设剩下的x天可以收割完。

90x=5×54

x=3

答:剩下的3天可以收割完。

(再用间接设的方法做两道题。)

1.纺织厂的织布车间过去每人看16台织布机,每班需要42人,现在改进操作方法,每人看24台。每班可以节约几人?

16×42=24x

42-x

2.某机器厂原计划每天生产机器48台,15天可以完成任务,现在要12天完成任务,每天应增产多少台?

12x=48×15

x-48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了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分析、思考方法。拿到应用题不要急于先做,要先读题,找出对应关系,判断是正比例还是反比例,就可以正确解答了。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是有其独特的思考方法的,所以在教案的设计上重点放在指导、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思考方法上。

第一层次,先做判断练习,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因为这是正确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基础。

第二层次,进行最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训练,着重训练学生怎样找对应关系,如何正确判断,然后再动笔做题,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第三层次,进行间接设的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训练,目的是在原来分析问题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思维更高一步。

板书设计

篇7:用比例解答应用题的和复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页的4~5题,练习十九的第4~6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比例解答应用题的方法,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用比例解答应用题

教师: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有些应用题就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现在我们就来复习一下。

1.用小黑板出示第70页第4题

教师解释:运行一周就是绕地球一圈,人造卫星的速度是一定的。

提问“这道题有几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成什么关系?为什么?”(有两种相关联的量,因为转的周数/时间=速度,而速度是一定的,所以转的周数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

教师板书出解答过程:

解:设运行14周要x小时

6:10.6=14:x

6x=10.×14

x=148.46

x≈24.7

答:运行14周要用24.7小时。

2.用小黑板出示27页第5题

一个农业专业组平整土地,原来打算每天平整0.4公顷,15天可以完成任务,结果12天完成了任务,平均每天平整多少公顷?

指名学生读题,当学生说出每天平整的公顷数与时间成反比例后,让学生完成这道题,教师板书出解答过程。

3.总结

教师:像上面这样的题在解答时,先要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然后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再进行解答。

二.课堂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九第4~6题。90

1.第4题,先说明一下,农药是药液和水合起来的重量。再提示:第(1)题,要求配制这种农药750.5千克,需要药液与水多少千克,就先算出农药和药液的比、农药和水的比。

2. 第5题,让学生说一说根据什么来判断方砖的面积与方砖的块数成什么比例。

3.第6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说解答思路。

创意作业:回家搜集有关资料,编写有关正反比例应用题。然后小组交流。进行解答。

篇8: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及解答方法。

3.掌握解题关键:根据比算出总份数及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意义。

2.掌握怎样根据比算出总份数及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复习比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已知六年级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4。

男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  )∶(  )。

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  )∶(  )。

2.创设情境,提出课题。

(1)妈妈有10块糖,平均分给哥哥和弟弟。每人可以得到几块糖?(每人可分到5块糖。)

提问:妈妈是怎样分的?(平均分)

(2)如果妈妈分给弟弟6块,分给哥哥4块,弟弟和哥哥糖数的比是多少?(弟弟和哥哥糖数的比是3∶2。)

提问:这样分还是平均分吗?

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并不是平均分配,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好,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分配的问题。

(二)学习新课

1.讲解例2。

例2  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种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3∶2。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

(1)这道题是一道分配问题的应用题,想一想:分谁?按照什么分?求的是什么?

(2)分析思考:看到“播种大豆和玉米面积的比是3∶2”这句话你想到了哪些倍数关系?小组讨论。

④玉米的面积与播种总面积的比是2∶5,玉米面积是播种面积的

各小组选代表汇报,教师提前把学生要汇报的内容制成活动投影片,逐步出现。

(3)解答例2。

①试试看,用你学过的知识来解答例2,并在学习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②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方法a:3+2=5

播种大豆的面积 100÷5×3=60(公顷)

播种玉米的面积 100÷5×2=40(公顷)

方法b:总面积平均分成的份数为

3+2=5

③比较一下这几种方法中哪种方法更好一些?为什么?(第二种方法好,好想好算。)

说说这种方法的思路?(播种大豆和玉米面积的比是3∶2,就是说,在100公顷的地里,大豆地占3份,玉米地占2份,一共是5份,也就

(4)这道题做得对不对?如何进行检验?请你检验一下同组同学做得对不对?(可以把求得的大豆和玉米的总面积相加,看是不是等于播种的总面积。或者可以把求得的大豆和玉米写成比的形式,看化简后是不是等于3∶2。)

2.练习:第62页中的“做一做”(1)。

六一班和六二班订《少年科学》的人数比是3∶4,两个班共订了49份。两个班各订了多少份?

(1)弄懂题意。

(2)提问:这道题分配的是什么?按照什么进行分配?(这道题分配的是49份报纸,按照3∶4的比例分给六一班和六二班。)

(3)独立完成。组员之间互相检验。

3.学习例3。

例3  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1)小组讨论:这道题分配的是什么?按照什么来分配?(分配的是280棵树,按照一班、二班、三班的人数的比来分配。)

(2)提问:根据一班、二班、三班人数怎样算出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

(3)请你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①三个班的总人数:

47+45+48=140(人)

②一班应栽的棵数:

③二班应栽的棵数:

④三班应栽的棵数:

答:一班、二班、三班分别栽树94棵、90棵、96棵。

(4)同组同学互相检验。

4.练习:第62页中的“做一做”(2)。

一种什锦糖是由奶糖、水果糖和酥糖按照3∶5∶2混合成的。要配制这样的水果糖500千克,需要奶糖、水果糖和酥糖各多少千克?

(1)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2)同组同学互相检验。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板书课题: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想想看这种应用题有什么特点?(已知总数量和部分量的比,求部分量是多少。)解答这种应用题怎样想?(把一个总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就要先求出总份数,再看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接着就可以求出各部分量。)

回到准备题,问:平均分按几比几分配的?是不是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指出平均分应用题是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的一种特殊情况。

(四)巩固反馈

1.填空练习:

①把35千克苹果平均分成7份,每份(  )千克,2份(  )千克,5份是(  )千克。

2.专业户王大伯共养鸡和鸭2100只。鸡和鸭只数的比是4∶3。王大伯各养了多少只鸡和鸭?

3.第62页的“做一做”(3)。

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比是3∶5∶4,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36厘米。三条边的长度分别是多少厘米?

与练习题2有什么区别?

如果求它的最短边、最长边怎么求?

4.判断练习:(正确举√,错误举×)

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0分米,长与宽的比是3∶2,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分米?

(五)布置作业

第63页第1,2,3,4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复习分为两部分:首先是复习比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接着通过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题目为学习新知识创设情境,从而提出课题。学习新课部分中,例2、例3的教学有扶有放,例2侧重于引导、讲解;例3则是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之后独立完成,最后说说怎么想的,从而掌握解题关键。巩固反馈部分由易到难,逐步提高。第4题是学生很容易错的一道题,所以采用了判断的方法,指出易错的地方,引起学生注意。

本节课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活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篇9:简单应用题(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单应用题的结构,能够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和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正确选择解答方法.

2.通过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简单应用题的结构,正确解答简单应用题.

教学难点

掌握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

2.2+3.57   ×    ×1.2

1.4-    +0.5 11.3-8.6

(  +  )×12 (0.18+  )÷9 7.75-  -

2.下面各题只列式不计算.

(1)六年级学生为灾区捐款,六年级1班捐款105元,六年级2班捐款98元.两个班一共捐款多少元?

(2)学校图书馆买来150本故事书,借给五年级1班48本,还剩多少本?

(3)农具厂每天能够生产56件农具,7天能够生产多少件农具?

(4)水果店有24筐苹果,要6天卖完,平均每天要卖多少筐苹果?

(5)成绩展览会上要展出48本大字本,每张桌子上放8本,需要几张桌子?

(6)五年级有学生136人,其中  是女生,女生有多少人?

二、归纳整理.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复习这样的简单应用题.(板书:简单应用题的整理和复习)

(一)教学例1:某工厂有男工人364人,女工91人.这个厂的男工和女工一共有多少人?

教师提问:这道题有哪几个已知条件?

问题是什么?

问题与已知条件有什么关系?

你为什么要这样回答?

教师总结:

这道题中,需要求的结果与两个已知条件直接相关.只要把两个已知数合并起来,就可以直接计算出结果.这是一道简单应用题.

(二)变式练习.

1.改变问题:根据例1中的两个已知条件,你还能够提出其他问题,编成简单应用题吗?

①男工比女工多多少人?

②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几倍?

③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分之几?

2.改变条件:根据上面编出的应用题和列出的算式,你能够分别调换每一道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各编成两道不同的简单应用题吗?

①某工厂男工和女工一共有455人,男工有364人,女工有多少人?

②某工厂男工和女工一共有455人,女工有91人,男工有多少人?

③某工厂有女工91人,男工比女工多273人,男工有多少人?

④某工厂女工比男工少273人,女工有91人,男工有多少人?

⑤某工厂有女工91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4倍,男工有多少人?

⑥某工厂有男工364人,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  ,女工有多少人?

⑦某工厂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4倍,男工有364人,女工有多少人?

⑧某工厂有女工91人,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  ,男工有多少人?

教师提问:通过我们的编题,你发现了简单应用题的什么特点?你的收获是什么?

教师总结:从以上的编题可以看出,简单应用题都是由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的,而且问题与两个已知条件都是直接相关的.也就是说,都是可以由已知条件经过一步计算直接求出答案.

(三)复习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通过例1我们已经研究了一些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下面我们再来复习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出示下表)

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式

收入、支出、结余 收入-支出=结余

单价、数量、总价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速度、路程、时间

工作效率、时间、工作总量

本金、时间、利率、利息

1.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先举例说明数量关系的意义,在填出每组数量中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式.

2.根据这些数量关系式你能够各编出三道不同的应用题吗?

篇10:用不同的知识解答应用题

用不同的知识解答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1―112页,例6和“做一做”.练习二十七的第l一5题:

教学目的:整理和复习有关分数、比和比例的知识,并联系这些知识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应用题,以加深学生对这些应用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两块小黑板,一块写好如教科书第121页例6上面的练习题,另一块写好例6。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有关倍数、分数和比的知识

教师出示小黑板,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已知甲数是乙数的6倍,那么

(1)乙数是甲数的         ;

(2)甲数与乙数的比是(6):(1):

(3)甲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6):(7);

(4)乙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1):(7)。

教师:“通过以上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中数是乙数的几倍。那么乙数就是甲数的几分之一。”

“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也可以把乙数看作1份,那么甲数就是6份,甲乙两数的和就是7份。这样,很容易就可以得出甲数与乙数的比是6:1。甲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6:7等等。”

“弄清这些数量关系,我们就可以在解答应用题时灵活运用。有时用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解答.有时用分数解答;有时用比的关系解答,有时用比例的关系解答。总之,怎样方便就怎样解答。”

二、教学用不同的知识解答应用题

1.教学例6。

教师出示例6(如下),让学生仔细审题,找出题中有哪些数量,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少先队员在山坡上栽松树和柏树、一共栽了120棵。松树的棵数是柏树的.1倍。松树和柏树各栽了多少棵?”

指名学生说数量关系,教师帮助归纳整理:“题目中说‘松树的棵数就是柏树的4倍’,那么我们可以把柏树的棵数看作1份.松树的棵数看作4份: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它们之间的分数或者比的关系。由此,我们就可以用不同的知识来解答这道应用题。”(板书如下)

共120棵

松树                                     柏树

4份                                       1份

第一种解法:

教师:“我们先用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列方程解答。设柏树栽了X棵。请同学们根据‘松树的棵数加上柏树的棵数等于总棵数’这个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方程为:4X十X=120)

教师:“如果我们设松树栽了X棵:怎么列方程?”

学生:“那样柏树的棵数就是     X.列出的方程就是

X一     X=120,”

第二种解法:

教师:“根据题里的数量关系。我们还可以得出.松树的棵数与柏树的棵数的比是4:1。这样.我们还可以用以前学过的‘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答。”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集体订正:由于松树的棵数是4份,柏树的棵数是1份,总的棵数就是5份。所以,松树占总棵数的    。柏树占总棵数的     :

120×     =96(棵)                120×      =24(棵)

第三种解法:

教师:“根据松树的棵数与柏树的棵数的比是1:1,或者由松树占总棵数的      ,还可以进一步得出,松树的棵数与总棵数的比是几比几?”(答:是4:5。)

“那么,根据这个关系,已知总棵树是120棵。能不能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这道题?”(答:能。)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集体订正=

设松树栽了x棵,按比例关系列出的方程如下;

=

2.小结。

教师:“通过这道题以上几种不同的解法,使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与分数、比和比例之间的关系。应用这些关系,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来解答应用题。今后我们在解答应用题时,要把思路放得活一些,通过认真分析,弄清数量关系.怎样解答方便就怎样解答。”

三、课堂练习

1.做教科书第122页“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至少用两种方法解答这道题。做完以后,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可以把不同方法的算式或方程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比较。

(这道题最方便的解法是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

也可以用分数解答。由铜与锡的重量比是5:7,得知合金中铜的重量是锡的       。因此,锡的重量等于350 ÷      ,是490千克。)

2.做教科书第122页“做一做”的第!题和第3题。

先让学生自己选择一种方法解答.在集体订正时。看有没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哪种方法比较方便。然后告诉学生:“今后解答应用题时.只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一种自己认为最方便的方法解答就可以了。”

四、作业

练习二十七的第1一5题。(其中第1题和第2题只要求用两种方法解答。)

篇11:解比例(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

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解下列简易方程,并口述过程.

2  =8×9

(二)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

(四)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其他等式.

3∶8=15∶40

二、新授教学

(一)揭示解比例的意义.

1.将上述两题中的任意一项用  来代替(可任意改换一项),讨论:如果已知任何三项,可不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说明理由.

2.学生交流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把它改写成内项积等于外项积的形式,通过解已学过的方程,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3.教师明确: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二)教学例2.

例2.解比例 3∶8=15∶

1.讨论:如何把这个比例式变为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并求出未知数的解.

2.组织学生交流并明确.

(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改写为:3  =8×15.

(2)改写时,含有未知项的积一般要写在等号的左边,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简易方程的方法求解.

(3)规范并板书解比例的过程.

解:3 =8×15

=40

(三)教学例3

例3.解比例

1.组织学生独立解答.

2.学生汇报

3.练习:解下面的比例.

=      ∶  =  ∶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比例.想一想,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式转化成已学过的简易方程),然后再解简易方程即可.

四、巩固练习

(一)解下面的比例.

1.  2.  3.

(二)根据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

1.5和8的比等于40与  的比.

2.  和  的比等于  和  的比.

3.等号左端的比是1.5∶  ,等号右端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3.6和4.8.

五、布置作业

(一)解比例.

=    =    ∶  =3∶12

(二)商店有一种衣服,售价是24元,比原来定价便宜25%.现在售价比原来定价便宜多少元?

(三)一个梯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它的上底是3厘米,下底是5厘米,高是多少厘米?(列方程解答)

六、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该教学设计紧紧抓住“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与简易方程之间起到桥梁作用这一点展开,较好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参与教学过程、展示才华的机会,从而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12:复合应用题(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解答一组相关的应用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复合应用题是怎样在简单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析应用题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能够掌握复合应用题的结构,正确解答复合应用题.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复合应用题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

2.5×4 127+28 0.37+1.6 88÷16

3.37+6.63 8.4÷0.7 0.125×8 1.02-0.43

1.25+  1÷    ×16

2.要求下面的问题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1)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种多少棵?

(2)桃树的棵数是梨树棵数的多少倍?

(3)五年级平均每人捐款多少元?

(4)这堆煤实际烧了多少天?

(5)剩下的书还需要多少小时能够装订完?

(6)小明几分钟可以从家走到学校?

教师总结:

应用已经学过的数量关系,根据题目中的问题考虑需要哪两个直接条件,是我们分析和解答简单应用题的关键.

二、归纳整理.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复习复合应用题(板书课题).

(一)教学例2:

a.学生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每小时走3.75千米;实际每小时走4.5千米.实际比原计划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

b.学校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3小时走完11.25千米;实际每小时走了4.5千米.实际比原计划平均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

c.学校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3小时走完11.25千米;实际2.5小时走完原定路程.实际比原计划平均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

1.指名读题,学生独立解答.(学生板演)

2.小组讨论:这三道题都有什么联系?这三道题有什么区别?

联系:这三道题说的是同一件事,要求的问题也相同,都是求“实际比原计划平均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要求最后问题都需要先知道原计划每小时走的千米数和实际每小时走的千米数.

区别:

a、实际每小时走的和原计划每小时走的千米数都是已知的,只需要一步计算;

b、实际每小时走的千米数是已知的.原计划每小时走的千米数是未知的,需要两步计算;

c、实际每小时走的千米数和原计划每小时走的千米数都是未知的,需要三步计算.

3.教师质疑:对于不能一步直接求出结果的应用题,我们应该怎样进行分析呢?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试着分析b、c量道例题.

4.教师总结:从上面这组题我们可以看出,复合应用题都是由几个简单一步应用题组合而成的.在分析数量关系时我们可以从所求问题出发逐步找出所需要的已知条件,直到所需条件都是题目中的已知的为止.

5.检验应用题的方法.

我们想知道此题目做的对不对,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1)按照题意进行计算;

(2)把所求得的问题作已知条件,按照题意倒着算,看最后结果是否符合题意.

三、巩固反馈.

1.解答并且比较下面两道应用题,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1)时新手表厂原计划25天生产手表1000只,实际每天生产50只.实际比原计划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2)时新手表厂原计划25天生产手表1000只,实际比计划提前5天完成任务.实际每天生产手表多少只?

2.判断:下面列式哪一种是正确的?

(1)一个修路队要筑一条长2100米的公路,前5天平均每天修240米,余下的任务要求3天完成,平均每天要修多少米?

A:2100-240×5÷3 B:(2100-240)÷3

C:(2100-240×5)÷3

(2)一个装订小组要装订2640本书,3小时装订了240本,照这样计算,剩下的书还需要几小时才能够装完?

A:(2640-240)÷240

篇13:分数应用题(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方程方法和算术方法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一般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分析、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使学生正确地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一般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一)全体学生列式解答,再说一说列式的依据.

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2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3÷2-5

=6.5-5

=1.5(千米)

根据:路程÷相遇时间-甲速度=乙速度

(二)教师提问:谁来说一说相遇问题的三量关系?

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总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三)引新

刚才同学们练习题分析解答得很正确,现在老师把这道道中的已知条件改变一下,看看你们还会解答吗?(将2小时改为  小时)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1

例1.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  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2.学生尝试解答.

方法一:解:设乙每小时行  千米.

方法二:  (千米)

3.质疑:观察这道例题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应用题有什么不同?在解答时,两种解法之间思路上有什么不同?

相同: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相同;

不同:数据不同,由整数变成分数.

4.练习

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90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  小时后两车在途中相遇,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二)教学例2

例2.一个水果店运一批水果,第一次运了50千克,第二次运了70千克,两次正好运了这批水果的  ,这批水果有多少千克?

1.学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并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找到等量关系.

由此得出:一批水果的重量  第一次+第二次

2.列式解答

方法一:解:设这批水果有  千克

方法二:

3.以组为单位说一说解题的思路和依据.

4.练习

六年级一班有男生23人,女生22人,全班学生占六年级学生总数的  .六年级有学生多少人?

三、巩固练习

(一)写出下列各题的等量关系式并列出算式

1.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184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  小时后两车相遇,甲车每小时行33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打字员打一部书稿,每一天打了12页,每二天打了13页,这两天一共打了这部书稿的  .这部书稿有多少页?

(二)选择适当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一根长绳,第一次截去它的  ,第二次截去  米,还剩7米,这根绳子长多少米?

2.甲、乙二人分别从相距22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对走出,甲每小时行3千米,乙每小时行  千米,两人多少小时后相遇?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分数应用题和以前所学的知识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五、课后作业

1.商店运来苹果4吨,比运来的橘子的2倍少  吨.运来橘子多少吨?

2.一套西装160元,其中裤子的价格是上衣的  .上衣和裤子的价格各是多少元?

六、板书设计

分数应用题

例1.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

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例2.一个水果店运一批水果,第一次运了50千克,第二次运了

70千克,两次正好运了这批水果 的 ,这批水果有多少千克?

解:设乙每小时行  千米

答:,乙每小时行  千米.

解:设这批水果有  千克

篇14:用不同知识解应用题(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答应用题.

2.通过复习,使学生知道同一道题中,数量关系可以转化,用不同方法解答.

3.使学生知道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可以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的数量关系,正确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知道同一道题中,数量关系可以转化,用不同方法解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导入:我们已经复习了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了不同的应用题的不同分析、解答方法.今天我们就用我们学过的不同知识来解应用题.(板书课题:用不同知识解应用题)

2.填空:已知甲数是乙数的6倍.那么:

(1)乙数是甲数的

教师追问:为什么填  呢?这时两个数的倍数关系转化成了什么关系?

(2)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   )

(3)甲数与甲乙两个数的和的比是(   )∶(   )

(4)乙数与甲乙两个数的和的比是(   )∶(   )

教师提问:这时两个数的倍数关系转化成了什么关系?

教师总结:通过复习,我们发现了倍数关系、分数关系、比的关系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二、复习探讨.

(一)教学例6.

少先队员在山坡上栽种松树和柏树,一共栽种了120棵,松树的棵数是柏树的4倍.松树和柏树各栽多少棵?

1.学生读题,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

2.分组讨论:

(1)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2)松树的棵树是柏树的4倍,可以转化成哪几种关系?

(3)本题有几种解法?

3.学生汇报反馈.

(1)因为:松树的棵数+柏树的棵数=120棵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个等式列方程解应用题.

解:设柏树种了  棵.

120-24=96(棵)

解:设松树种了  棵.

120-96=24(棵)

答:柏树种了24棵,松树种了96棵.

(2)因为松树的棵树是柏树的4倍,所以松树和柏树棵树的比是4∶1.

所以根据转化的比的关系,可以用按比分配的知识来解答.

4+1=5

120×  =96(棵)

120×  =24(棵)

答:柏树种了24棵,松树种了96棵.

(3)因为松树的棵树是柏树的4倍,所以松树和柏树棵树的和是柏树棵树的5倍,我根据倍数的数量关系可以运用算术方法解题.

120÷(4+1)=24(棵)

120-24=96(棵)

答:柏树种了24棵,松树种了96棵.

(4)因为松树的棵树是柏树的4倍,所以柏树的棵数就是松树棵树的  ,如果把松树的棵数看作单位1,那么,120棵对应的率就是1+  ,根据倍数的数量关系可以运用算术方法解题.

120÷(1+  )=96(棵)

120-24=96(棵)

答:柏树种了24棵,松树种了96棵.

(5)因为松树的棵树是柏树的4倍,所以松树和柏树棵树的比是4∶1,松树和松树、柏树棵树和的比是1∶5,所以根据转化的比的关系,我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

解:设柏树有  棵.

∶120=1∶5

5  =120

=24

120-24=96(棵)

答:柏树种了24棵,松树种了96棵.

4.请你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你最喜欢那种方法.为什么?

5.教师总结:在我们解应用题时,一道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可以转化成不同解决形式.在解答时,我们选择我们熟练、简便的方法进行解答.

三、巩固反馈.

1.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下面各题.

(1)幼儿园买来120张彩色电光纸,比买来的白纸少  .这两种纸一共买来多少张?

(2)养鸡场的肉用鸡是蛋用鸡的3倍,肉用鸡比蛋用鸡多15000只.蛋用鸡和肉用鸡各养多少只?

篇15:比例的应用(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3.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从而正确利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列出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一)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二)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了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学过了解比例,应用这些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例的应用.

教师板书:比例的应用

二、新授教学.

(一)教学例1(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1.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140÷2×5

=70×5

=350(千米)

2.利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1)思考:这道题中涉及哪三种量?

哪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样知道的?

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教师板书: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教师追问:两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什么相等?

怎么列出等式?

解:设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  千米.

2  =140×5

=350

答: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

3.怎样检验这道题做得是否正确?

4.变式练习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行驶多少小时?

(二)教学例2(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例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要行多少千米?

1.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70×5÷4

=350÷4

=87.5(千米)

2.那么,这道题怎样用比例知识解答呢?请大家思考讨论:(投影出示)

这道题里的路程是一定的,_________和_________成_________比例.

所以两次行驶的_________和_________的_________是相等的.

3.如果设每小时需要行驶  千米,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谁能列出方程?

4  =70×5

=87.5

答:每小时需要行驶87.5千米.

4.变式练习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87.5千米,需要几小时到达?

三、课堂小结.

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正确找出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哪种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四、课堂练习.(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一)食堂买3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元?(用比例知识解答)

(二)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三)先想一想下面各题中存在着什么比例关系,再填上条件和问题,并用比例知识解答.

1.王师傅要生产一批零件,每小时生产50个,需要4小时完成,_______,_______?

2.王师傅4小时生产了20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_______?

五、课后作业.

1.一台拖拉机2小时耕地1.25公顷,照这样计算,8小时可以耕地多少公顷?

2.用一批纸装订成同样大小的练习本,如果每本18张,可以装订200本.如果每本

篇16:比和比例2(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及性质.

2.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学重点

整理比和比例、求比值及比例尺.

教学难点

正、反比例概念和判断及应用.

教学步骤

一、基本训练.

43-27

5.65+0.5 4.8÷0.4 1.25÷  100×1%

0.25×40   2-

二、归纳整理.

(一)比和比例的意义及性质.

1.回忆所学知识,填写表格【演示课件“比和比例”】

2.分组讨论:

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

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呢?

3.总结几种比的化简方法.【继续演示课件“比和比例”】

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除法

分数

(1)整数比化简,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2)小数比化简,一般是把前项、后项的小数点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位数不够补零),使它成为整数比,再用第一种方法化简.

(3)分数比化简,一般先把比的前项、后项同时乘上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使它成为整数比,再用第一种方法化简.

(4)用求比值的方法化简,求出比值后再写成比的形式.

解比例:12 :x=8 :2

4.巩固练习.

(1)李师傅昨天6小时做了72个零件,今天8小时做了96个零件.写出李师傅昨天和今天所做零件个数的比和所用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2)甲数除以乙数的商是1.4,甲数和乙数的比是多少?

(3)解比例:  ∶  =8∶2

(二)求比值和化简比.【继续演示课件“比和比例”】

1.求比值:4∶

化简比:4∶

2.比较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

一般方法 结果

求比值 根据比值的意义,用前项除以后项 是一个商,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

化简比 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 是一个比,它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

3.巩固练习.

(1)求比值.

45∶72    ∶3

(2)化简比.

∶    0.7∶0.25

(三)比例尺.【继续演示课件“比和比例”】

1.出示中国地图.

教师提问:

(1)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比例尺是  )

(2)什么叫做比例尺?这个比例尺的含义是什么?(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6000000倍)

(3)比例尺除了写成  ,以外,还可以怎样表示?

2.巩固练习.

在一幅地图上,用3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900千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在这幅图上量得A、B两地的距离是2.5厘米,A、B两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一条长480千米的高速公路,在这幅地图上是多少厘米?

(四)正比例和反比例.【继续演示课件“比和比例”】

1.回忆正、反比例意义.

2.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①收入一定,支出和结余

②出米率一定,稻谷的重量和大米的重量.

③圆柱的侧面积一定,它的底面周长和高.

(2)木料总量、每件家具的用料和制成家具的件数这三种量

当( )一定时,( )和( )成正比例;

当( )一定时,( )和( )成正比例;

当( )一定时,( )和( )成反比例.

(3)如果  =8  ,  和  成( )比例.

如果  =  ,  和  成( )比例.

(4)在一幅地图上,比例尺一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清楚的

篇17:按比例分配(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解:设氧为x千克。

x=(5.4-x)×8

x=43.2-8x

9x=43.2

x=4.8

5.4-x

=5.4-4.8

=0.6

以上方法4,5,6要写全过程。

(四)布置作业

(略)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通过复习,使学生认识到比与分数是有联系的。

2.讲授新课时,先讲了一个最一般的按比例分配题,练习1~3题以后出现另一种形式的按比例分配题,这里老师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一道题,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整数、分数、比和比例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明确,当题中给出比的条件时,可以直接用比例的知识解题,也可以根据整数、分数、比和比例之间的联系,把比所表示的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用分数、整数之间的关系来表示,并解答题。但是由于分析的思路不同,解答的方法也不同。不管学生采用哪种方法解答,老师都要加以肯定,并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解答。

板书设计

篇18:如何解比例分配应用题六年级教案设计

如何解比例分配应用题六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第十一册p5859,例2、例3,练习十三15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以及探求解决问题途径的能力。

教材简析: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根据两个量的比推想出各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我校四(3)班有男生30人,女生18人。体育课上,沈老师要把24个实心球分给男、女同学分成两大组进行练习,可以怎样分呢?男同学组、女同学组各能分到几个?

同桌讨论,再回答。

(估计学生回答:1、平均分,就是男生12个,女生12个;2、这样不合理。3、应该按人数来分,男女生人数的比是30:18,化简后是5:3,按这个比例来分较合理。)

师小结:这样24个实心球按5:3来分,男女生各能分到几个?你能解决这样问题吗?

二、主动探究,归纳方法:

老师把刚才的问题板书成应用题出示,并引导学生一起研究解决刚才的问题:

四(3)班体育课,沈老师要把24个实心球分给男、女同学分成两组练习,男女生人数的比是5:3,男女生各分到实心球几个?

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问题。有困难的同学老师建议画个图帮助理解。解答后同桌说说是怎么想的?

学生讨论后汇报交流,说说自己的思路及解答方法。生1:24(5+3)5=15(个)24-15=9(个);生2:先想男生是总人数的几分之几?5+3=8,男生是总人数的5/8。245/8=15(个)24-15=9(个)师补充:这样做,实际上是转化成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生3:24(5+3)=3(次)35=15(个)24-15=9(个);

方法引导:同学们想出了很多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些方法都可以,具体解题时用什么方法,同学们可以灵活地选择。

小结:我们分东西,可以用平均分,也可以按一定的比例来分。像刚才一样,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叫做按比例分配。(出示课题: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初步运用

师:这样的问题你能解决吗?

出示:学校买科技书和故事书共540本,其中科技书和故事书数量的比是5:4,两种书各买几本?

(2)出出金点子:

师:像这样按比例分配的问题在生产、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下面,我们一起来帮助出出点子,好吗?

出示:水果店的李经理准备用3600元买进一些水果,可以买哪些水果,按怎样的比例分配,每种水果各用几元?你帮助出出主意好吗?

学生先自己做,再交流。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哪些知识?并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会这些知识的?

五、课堂练习:练习十三14

篇19:《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教案设计

《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37。“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类型的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类型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用方程解答。

2、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迁移等能力。

3、建构知识间的联系,渗透“事物间是相互联系的”这一辩证思想。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数量关系,掌握分析方法。

2、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并解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下面这些句子中,哪两个量进行比较,谁为单位“1”?

⑴一桶水用去3/4。 ⑵书的价钱是钢笔价钱的'1/3。

师:第一题是部分与总数的比,总数为单位“1”。第二题是一个量同另一个量比。和谁比?谁为单位“1”。

[点评: 通过对比练习, 帮助学生理解“两个数量的比较”有两种情况: 一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二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

2、出示准备题。说出关系式,再列式计算。

爸爸体重75kg,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7/15。

⑴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爸爸的体重×7/15=小明的体重 75×7/15=35(kg)

⑵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占小明体重的4/5,小明体内有多少千克水分?

小明的体重×4/5=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 35×4/5=28(kg)

二、探究新知。

1、激趣引入。

师:我们对自己的身体应该是再熟悉不过了, 我们的身体内有很多科学知识藏在里面呢,你们知道自己体内水分的含量吗?

[点评: 通过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情感,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数学活动中提高分析能力。 ]

2、出示:

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2/3,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照这样计算,小明体内有28kg的水分,和爸爸体内的水分差不多重了。可是小明的体重才是爸爸的7/15。

[点评: 设计有多余条件的问题, 让学生有目的地筛选,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应用题的结构和解题方法, 训练了学生整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

问题一: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出示思考问题,学生先分小组进行讨论。

①小明的体重与什么数量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②应该把哪个量看做单位“1”, 为什么?

③单位“1”所表示的数已知吗?

④怎样求单位“1”所表示的这个数?你能列出关系式吗?讨论后汇报。

方法一:

篇20:分数除法应用题(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够掌握用算术、方程法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小数应用题。

2.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渗透对应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会分析数量间的等量关系。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看句子列算式。

2.复习数量关系。

(1)行程问题中的三量关系式是什么?

(2)相遇问题与行程问题三量关系有什么区别?是什么?

投影出示:速度和×相遇时间=合走路程

合走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合走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3)它们同类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合走路程=甲走的路程+乙走路程

速度和=甲的速度+乙的速度

(二)导入新课

这些数量关系以前学过,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应用这些数量关系解决分数、小数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三)讲授新课

例1  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

1.读题,说出已知、未知条件分别是什么?

2.分析:

(1)这是什么类型的题?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相遇问题有什么区别?

(相遇问题,相遇时间给的是分数。)

(相遇时间,甲乙二人都行了这么长时间。)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数不可能都是整数,那就要用分数、小数来表示。这样的问题你们会解决吗?

(3)请同学们自己选择方法做这道题。

(4)投影反馈各种不同做法,讲算理。

说每步的算理。

解③  设乙每小时行x千米。

为什么这样列方程,根据是什么?

(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总路程)

解④  设(略)

列方程根据是:速度和×相遇时间=距离。

(5)对比用方程解答和用算术方法解答从解题思路上有什么不同?

(算术法是根据已知量,运用关系式,求出未知量;方程法是根据关系式确定等量关系,让未知数x参加运算。)

(6)小结:解答应用题时,首先明确数量之间的关系,灵活运用,选择多角度思考,用不同方法解答。

(1)读题分析:

这道题是一道什么样的应用题?

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步骤是什么?

(一、认真审题;二、分析重点句;三、确定单位“1”;四、准确画图;五、列式计算。)

(2)根据解题步骤同桌讨论后,说出解题思路。(重点句是“两周正好

共修的总和。)

(3)同学们自己画图,列式。(一生板演)

解①设这段公路长x米。

等号左边和等号右边各表示什么?

为什么这样列式?

以先求两周共修的,然后再求这段公路全长多少千米。)

(4)两种解法的思路有什么不同?

(方程法设全长单位“1”为x,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来列等量关系

出单位“1”。)

(5)例2与以前学的简单分数应用题的区别是什么?

(简单分数应用题是直接给出相对应的量率;而今天学的是运用对应思想,间接地求出相对应的量率。)

以上两个例题的学习使我们明白,在整数应用题时所学的数量关系,在小数、分数中照样可以应用,思路相同。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77页的“做一做”,任选一种方法列式计算,投影两种解法,区别比较。

方程法  算术法

解  设运来桔子x吨。

(用方程法解,思路清晰;用算术方法解逆向思维,尤其是加上0.5,不易理解。)

2.课本第78页的“做一做”,任选一种方法列式计算,投影订正。

3.选择正确答案。(举号选择)

(设钢笔价钱为x元)

第二月比第一月多生产30条。前两个月共生产毛巾被多少条?

(四)布置作业

第80页1~4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是分数、小数应用题的第一课时,关键要把整数之间的数量关系迁移到分数、小数范围内,目的是迁移、巩固、提高。所以在设计这节课的教案时,改变过去以老师讲解为主的状况,让学生互相讨论,说解题思路,大胆放手让学生试做,然后根据学生所做的情况,说算理,说列方程的依据,明确列方程的等量关系。由于分析、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以确定的等量关系式也不同,列的方程式也就不同,这样就从多角度复习了数量之间的关系,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分数应用题是这册书的重点。例2是在以前学过简单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出现的,引导学生通过充分说算理,正确地画出图形,列出方程式和算术式,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意义的理解。同时,向学生渗透对应思想,由简单的一一对应,向间接地求出相对应的量和率过渡,明确数量之间关系,为今后解决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做好铺垫。

教案设计注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不是老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而是为学生主动学习创设发展思维的环境。

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用不同知识解应用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总复习)

简单的统计(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用不同知识解应用题(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数的意义2(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相遇问题/分数(或百分数)应用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用数学(教案设计)(人教版教案设计)

简算复习(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集锦20篇)】相关文章:

数学思考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2023-04-17

平面图形的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总复习)2023-06-11

《-----伴我成长》写作指导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总复习)2023-10-10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区分比和比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2023-03-01

比的基本性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2023-08-10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022-08-29

小学六年级数学正方体表面积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2023-11-15

小学数学总复习讲解及训练(十)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2022-04-30

1总复习统计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2023-11-01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2022-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