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

时间:2023-12-14 08:07:56 更多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通用19篇)由网友“montage1984”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整理过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

篇1:《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悉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二氧化碳的主要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学生观察和描述有关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通过实验事实归纳二氧化碳的某些性质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二氧化碳有关知识的讨论,学会全面的熟悉与评价自然界中的物质,树立利用化学为人类进步服务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CO2、CO的化学性质

难点:CO2的溶解性和CO2与水反应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探究法,归纳法。

学习方法:

自学法,观察法,归纳法,练习法

教具预备:酒精灯、集气瓶、小花、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水等。

教学过程:

提问:写出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化学式,分析推测它们化学性质是否相同?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强调:分子结构不同使它们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

讲故事“屠狗妖的传说”引入新课: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的深山峡谷中,有一个闻名的屠狗洞,洞里有个屠狗妖,当人牵着狗进入洞时,人安然无恙,狗却昏倒,甚至死亡。科学家波尔曼决定探索此洞的秘密。他一手牵着狗,一手拿着火把走进洞里,没走多远,狗昏倒在地,他马上蹲下查看究竟,这是他感到呼吸困难,并看到手中火把的火焰飘忽不定,波尔曼抱着狗,跑出洞外,放声大笑:“这屠狗妖原来是…”大家猜想:屠狗妖是什么?引出二氧化碳的性质研究。

一、二氧化碳CO2

列举生活事实:冷饮店用雪状固体放入水中得到冰凉的汽水,雪状固体是什么?学生思考交流,教师引入学习内容,并提问:物质的性质包括那些方面?

[演示实验1]制取收集二氧化碳并验满(学生上讲台演示)

[演示实验2]向燃有高低不同两支蜡烛的烧杯中倾倒CO2气体。(让学生观察并说出现象作好记录)

[演示实验3]向一个收集满CO2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二分之一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让学生观察现象并讨论生活中的事实:如汽水、啤酒等中溶有二氧化碳)

根据以上3个实验,讨论并完成下列表格

1、物理性质:学生归纳,教师简单书写,强调干冰的用途

2、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讲解安全知识: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深井等地方要怎么办?鼓励学生发表见解最后得出结论:做灯火实验

(2)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

提问:CO2能溶于水吗?CO2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呢?

[演示实验4]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小花

第一朵小花喷上稀醋酸

第二朵小花喷上水

第三朵小花直接放入盛满CO2的集气瓶中

第四朵小花喷上水后,在放入盛满CO2的集气瓶中

学生观察四朵小花的变化,作好记录并对实验现象分析

再将第四朵小花取出小心加热,观察现象

学生试写化学方程式:CO2+H2O=H2CO3

教师取出小花在酒精灯上小心加热,学生观察现象并分析,写化学方程式

H2CO3=CO2↑+H2O

(3)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

学生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描述实验现象。教师讲解该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并说明这是检验二氧化碳的特征性反应。

CO2+Ca(OH)2=CaCO3↓+H2O

二、小结

学生交流收获,完成练习1-6(打印的反馈题)

三、布置作业

1、课后4、5题

2、网上查找出有关二氧化碳用途和对生活、环境影响的资料

四、板书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1、物理性质干冰

2、化学性质(1)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2)二氧化碳和水反应CO2+H2O=H2CO3

H2CO3=CO2↑+H2O

(3)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

CO2+Ca(OH)2=CaCO3↓+H2O

五、教后反思

本节课以小故事和学生身边的事例引出要学知识,激发了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教学中实验贯穿始终,学生爱好很浓,个个主动参与学习中,个个跃跃欲试,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生活中自己知道但无法解释的有关二氧化碳的现象,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率很高。存在主要问题是:由于条件所限,学生没有进行分组探究,多媒体没有应用其中。假如能把小故事和生活中的事例用课件展示出来,效果会更好。

篇2:《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CO2是继O2之后的又一重要气体。该气体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就有所接触,但对CO2的性质和用途未必有科学的认识。由于在O2的学习中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教材中关于CO2的基础知识,学生大都能通过预习来掌握。然而多年来的接受式学习,使他们的科学探究意识较为缺乏,看问题多停留于表面,缺乏深思的习惯。例如:当看到CO2通入石蕊试液中,石蕊试液变红,他们就会得出CO2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的错误结论。

本堂课准备从生活实际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CO2的性质提出一些大胆的猜测;在此基础上先由教师提出三个探究任务:⑴向石灰水中吹气;⑵向装有两只高矮不同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⑶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CO2,引导学生实验探究,并发现新问题:究竟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从而引发学生的再次探究。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使学生初步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学会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节课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改变学生接受式学习的心态;教学的核心是发现并解决问题。课堂教学的大致流程:

交流生活中有关二氧化碳的事例,

猜测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

学生分组实验,验证猜测。

交流实验现象,总结有关二氧化碳的性质

发现并提出新问题:究竟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讨论、设计、优化并实施探究方案。

交流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自主学习,小结性质、归纳用途。

实验延伸。

二、教案

课题

二氧化碳

授课人

高建萍

学校

湖北省武汉市水果湖一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CO2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并能举例说明。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CO2的化学性质,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体会合理的假设对探究的重要性,尝试根据实验现象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2、经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CO2性质的学习,加深原有的关于CO2的认识,学习运用科学的方法认识已经熟悉的物质。

2、通过实验探究CO2的化学性质,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体会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勇于实践对于人们认识物质的意义。

重点

二氧化碳与水的作用

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探究: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教学方法

基于小组合作学习基础上的实验探究。

仪器药品

集气瓶、烧杯、试管、玻璃片、铁架台、橡皮塞、导气管、吸管、胶头滴管、酒精灯、试管夹、铁皮、锥形瓶。

石蕊、石蕊试液、石蕊试纸、稀硫酸、蜡烛、石灰水、二氧化碳气体。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课前,请学生收集有关二氧化碳的信息。

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

组织学生列举日常生活或学习中与CO2有关的事例,推测CO2的性质。

教师归纳板书:

生活的事例性质猜测

(课件配合出示学生提出的事例和相应的猜测)

交流发言、讨论。

猜测:二氧化碳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二氧化碳可能溶于水;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可能会变成无色液体或固体。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在头脑中勾勒出对CO2的初步认识,将学生置于有意义的情景中,学习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事实做出合理的猜测。

组织学生第一次探究。

提出探究任务:

⑴向石灰水中吹气;⑵向有两只高矮不同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⑶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CO2。

多媒体播放自制的课件:紫色石蕊试液自述。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观看课件。

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集体交流、讨论实验现象;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产生认知冲突:究竟是什么物质使石蕊试液变色?

CO2与紫色石蕊试液的作用是本节课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学生缺乏对酸碱指示剂的感性认识,通过计算机设计拟人动画介绍紫色石蕊试液和石蕊试纸的组成、使用方法和特性,为学生开展实验探究奠定基础。

通过实验探究,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验证假设,并能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

组织学生第二次探究。

明确探究任务:探究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后,试液变红的原因。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猜测原因、设计实验方案。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验证假设。

组织学生交流、评价各小组的验证实验。

猜测:石蕊变红的可能原因有空气、水、二氧化碳与水作用后的产物;二氧化碳本身等。

设计实验方案:(一)向装有蒸馏水的试管中吹气,将所得试液滴到石蕊试纸上;(二)取两张石蕊试纸,一张滴蒸馏水、一张保持干燥,同时放入盛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分组实验。

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第二次探究的问题情景是建立在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CO2后,试液变红色究竟能说明什么问题的疑问之上的。由此产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做出新的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验证,真实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意识都得到了展现和提高。

引导学生自学。

根据有关CO2的性质,总结归纳用途。

自读教材P—115,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讨论、交流,归纳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

引导学生用化学的视角看问题,感受和体会化学的价值。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明白性质决定用途的道理。

设置实验情景:点燃高低不同的两支蜡烛,然后将一底部被剪开的饮料瓶罩在两支蜡烛上。

猜测哪一只蜡烛先灭;

观察实验。

课后对这一现象展开讨论,提出合理的解释。

再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将学生的探究欲望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板书设计】

篇3:九年级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了解二氧化碳在生活和生产中的用途。

3.了解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循环。

4.知道温室效应,了解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应采取的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及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

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及合作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二氧化碳功与过的教学,教会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

2.通过温室效应加剧对环境的危害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点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三、教学难点

1.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2.二氧化碳与石灰的水反应。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实验仪器(试管、集气瓶、矿泉水瓶、烧杯、吸管)及药品(二氧化碳、紫色石蕊溶液、醋酸溶液、蒸馏水)。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3分钟)

【创设情境】

视频播放《死狗洞》。

学生观看视频。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提问1】视频中提到的可以使火把熄灭的物质是什么呢?

【教师提问2】为什么人进入洞中安然无恙而狗却会死亡呢?

思考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
新课教学

(35分钟)

【展示】每一个实验小组桌上收集好的一瓶二氧化碳气体。 学生观察,归纳物理性质。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教师提问3】为什么在拥挤的人群里,蹲着比站着难受?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能力。
【演示实验】阶梯实验:倾倒二氧化碳。 学生观察。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教师提问4】蜡烛为什么会熄灭?蜡烛为什么是自下而上熄灭? 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投影】实验探究一——二氧化碳的溶解性 【分组实验】

①向集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倒入约1/3的水

②立即旋紧瓶盖

③振荡

学生观察现象并描述:矿泉水瓶变瘪了。

通过实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通过现象归纳结论的能力。
【教师提问5】矿泉水瓶出现变瘪的现象说明什么? 讨论分析原因,得出结论:二氧化碳溶于水。
【教师质疑】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也使二氧化碳的体积缩小呢?

【投影】碳酸饮料配料表:碳酸水。

学生根据碳酸饮料中的碳酸水大胆猜测:可能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反应。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投影】实验探究二──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介绍】刚才的实验并不能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我们需要借助另一种试剂——紫色石蕊试剂,它是一种酸碱指示剂,遇到酸可以显出红色。

【演示实验】①向盛有醋酸溶液的试管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

②将上个实验中矿泉水瓶中的液体倒入试管中,并滴入紫色石蕊试液。

学生观察现象:两个试管中紫色石蕊均变红。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师质疑】刚才矿泉水瓶中得到的液体中可能是哪种物质使石蕊溶液变红? 学生猜想使石蕊变红的物质:①水②二氧化碳③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新物质。 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科学品质。
【投影】请同学们利用以下实验用品:三条干燥的紫色石蕊滤纸、两个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蒸馏水喷壶进行方案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

【板书】

H2O + CO2 ═ H2CO3

学生讨论交流,确定实验方案。

【分组实验】

①将水滴在干燥的紫色石蕊滤纸上

②将干燥的紫色石蕊滤纸放入装有二氧化碳的试剂瓶中

③将湿润的紫色石蕊滤纸放入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小组汇报实验现象及结论。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探究过程,参与知识形成,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和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
【演示实验】将滴有紫色石蕊的醋酸溶液的试管进行加热。

【板书】

H2CO3 ═ H2O+CO2↑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分析原因。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师生互动魔术】吹水变牛奶

【板书】

Ca(OH)2 + CO2 ═ H2O + CaCO3↓

邀请一名学生用吸管向一杯无色液体中吹气,其他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 通过魔术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板书】

性质 → 用途

【引导】

请同学们跟二氧化碳的性质大胆推测其用途。

【投影】二氧化碳用途的图片

【播放视频】介绍干冰

学生大胆推测。

观看视频。

通过学生自行推测,使学生进步一认识性质与用途间的关系。
【展示】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循环图片

【投影】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越来越多吗?

学生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阅读课本,提取信息的能力。
【教师点拨】正是由于自然界中存在的二氧化碳产生了温室效应才使得地球表面温度适宜人类生存。所以在看待二氧化碳的问题上我们应该保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的看待问题。

【视频播放】电影《后天》片段

【教师点拨】但如果二氧化碳过量排放造成温室效应不断增强,势必会带来许多问题。

畅所欲言谈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做才算是低碳。 通过二氧化碳功与过的分析,使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
课堂小结

(2分钟)

【教师提问6】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二氧化碳的哪些特点? 学生总结归纳本节。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
【升华】一堂课的结束不代表我们的探究的结束。我们应该具有实验精神,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在探究中去解决问题,将所学的化学知识更好地应用的生产生活中。 聆听,讨论。 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养成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的品质。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这堂课我在设计中认为要更加直观地说明二氧化碳的性质,必须在实验中用新制的二氧化碳,虽然设计的思路是正确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样会造成较多的时间浪费在二氧化碳的制取上,学生感到不耐烦。实际上只要制取一瓶的二氧化碳,其余的实验可以用课前制好的二氧化碳,这样并不会影响学生的认知,而在课堂上能用较多的时间突破教学难点。

其次,应用多媒体教学中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特别是一些重点知识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记笔记,这堂课后,部分学生告诉我:“老师,你以后换页的时候能不能等我们抄完笔记再换?”。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改进。

对这一课进行全面反思后,我认识到要善于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巧妙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及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我受益非浅,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会使我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篇4:《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反思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反思

一、导入新课

师:利用PPT展示一张有关“温室效应”的图片,请同学们观看。然后提问这是一张什么图片?

生(齐):地球着火了!

师:没错!这是正在燃烧着的地球。由于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导致地球温度升高。

今天我们较全面地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二、学习新课

师:下面就《导学案》“自主学习”中的一个问题“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请同学们展示自学成果。

生1: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生2: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5.73×106Pa二氧化碳由气变液。

生4:-56.6℃,5.27×105Pa时二氧化碳由液变固。

生2:在讲“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时,必须强调在“通常情况下”.

生:按学习小组分组讨论。

师:同学们讨论结束,根据刚才的讨论先回答第一个问题。

师:请第一组同学回答。

生1:可以在水平杆的两侧分别挂一纸袋,此时平衡,然后向一侧倾倒二氧化碳,水平杆失去平衡。由此可以证明二氧化碳密度与空气密度大。

生2:先在烧杯中准备高低不同的燃着的两支蜡烛,然后从一侧倾倒二氧化碳,蜡烛自下而上熄灭。由此可以证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师:刚才一位同学的设计可以进行验证。展示两张幻灯片。

师:除了以上实验设计之外,还可以利用天平进行相关实验。

(老师准备充满二氧化碳的气球,将气球举高投放,气球掉在地上。)

师:这个实验能否证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若气球下沉,密度可能比空气大,也可能相等,还可能略小,要考虑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若气球上浮,密度一定比空气小。

(学生掌声)

师:下面请同学们回答第二个问题。

生1:先在软矿泉水瓶中收集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加入一定量水,旋紧瓶塞,振荡,软矿泉水瓶变瘪。

生2:先收集一试管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将试管倒插在水中,发现试管内液面上升,可以说明二氧化碳气体可溶于水。

师:刚才两位同学的回答很精彩,一般证明二氧化碳气体可溶于水就用这两种方法。同学们的思路可以在后面的实验当中进行验证。继续回答第三个问题。

生1:如果温度改变,二氧化碳的溶解情况会发生改变。

生2:“1:1”是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二氧化碳的溶解能力随压强增大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师:下面我们重点学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结合《导学案》的“合作探究1”来进行分组实验。

生:分组实验。

师:“倾倒二氧化碳实验”中“蜡烛自下而上熄灭”的小组请举手。

生:第2、4、7、8组同学举手。

师:请第四组同学展示“实验一”.

生1:将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盛有蜡烛的烧杯中,实验现象是:蜡烛自下而上熄灭。

生2:解释为: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另外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蜡烛自下而上的熄灭。

师:请第七组同学展示“实验二”.

生1:“实验二”的实验现象为: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加热时,试管中液体由红变紫。

生2:经查阅资料“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由于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碳酸,碳酸使石蕊变红。

生3:相关的化学方程式:CO2+H2O=H2CO3;H2CO3■CO2↑+H2O

师:同学们的讨论和回答都非常精彩。请第三组同学展示“实验三”.

生1:“实验二”的实验现象为:刚开始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时,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若继续通入二氧化碳,浑浊又变澄清。

生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生成了难溶的碳酸钙;若继续通入二氧化碳,“浑浊又变澄清”是因为难溶的碳酸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又生成了可溶的碳酸氢钙。

生3: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CO2+CaCO3+H2O=Ca(HCO3)2

师:下面我将刚才同学们的展示做一总结。

(老师展示一张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幻灯片。)

师:在初中阶段仅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了解以上三个方面,其他的性质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进行。

(老师展示一张“菜窖”的幻灯片。)

师:进入菜窖时要先做什么实验?

生:“灯火实验”.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组交流讨论《导学案》中的“合作探究2”,然后由各组长负责对讨论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师:请第六组同学展示“问题一”.

生1:二氧化碳灭火器不能适用于所有的火灾。

生2:金属着火时,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器。例如,镁条着火,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器。

师:“问题一”解决得很好。下面请第九组同学展示“问题二”.

生1:不是二氧化碳直接和石蕊的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化学反应。

生2:二氧化碳和石蕊不直接反应,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师:请第二组同学展示“表格填写”.

生1:现象Ⅰ是紫花变红,现象Ⅱ是紫花不变色,现象Ⅲ也是紫花不变色,现象Ⅳ是紫花变红。

生2:前面同学回答得完全准确,分析为:稀醋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二氧化碳和水分别不具有酸性,所以不能使紫花变红,但当二氧化碳和水接触时可以先生成碳酸,碳酸具有酸性,能使紫花变红。

师:回答得很精彩!请第五组同学继续展示“问题四”.

生:二氧化碳和石灰水的反应就是二氧化碳和石灰水中溶质氢氧化钙的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碳酸钙是沉淀。

师:注意问题中的“结合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这一点,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时,二氧化碳首先和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再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最后将两个化学方程式加和得到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的反应。

师:请第七组同学归纳总结: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生: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可以做气体肥料等。

师:同学们请看图片。

(老师展示一张“二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的幻灯片。)

师:刚才同学们描述的主要是二氧化碳的用途,下面我将二氧化碳的用途做一总结。

(老师展示一张“二氧化碳的用途”的幻灯片。)

师: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三个方面的知识点,分别是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其中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难点和重点。

(老师展示一张“小结”的幻灯片。)

师:下面请同学们做练习。

师:今天的作业是理解巩固本节内容,完成《练案》6.3(一)。下课!

三、教学反思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是初中化学的重点之一。本节课的设计是以二氧化碳的性质尤其是化学性质为重点和难点进行。由于我校正在实施“学案导学,高效课堂”的课改活动,本节课的.设计应尽可能体现“学案导学”的教学思路。首先精心设计适合本节课的导学案。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结合本节课的内容适度地设,计学生分组实验和问题讨论,设计“问题”时时刻刻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考虑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等。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分组实验,而化学实验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同时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也很重要。为了使学生实验进行得较为顺利,在课前就“实验操作问题”作了特别强调。这些问题的设计,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宽松、开放、自由、探究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得到了释放,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发展,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精神,很多同学的回答非常精彩。在教学过程中,“学案导学”贯穿于整个课堂,实现了导学案的积极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嘴,增强学生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的能力。分小组讨论、回答,有利于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回答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篇5: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教学反思

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教学反思

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气体学生并不陌生。在生活中,学生虽然对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有一些了解,但都是零散的、初步的。本节课教学,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并与前面化学物质的学习联系起来,初步形成知识结构;同时,完善学生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动中作用的认识,完善一氧化碳在生活、生产中作用的认识。

本节教材的特点是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内容也较多,教学设计以化学性质为中心,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从实验着手,通过新旧知识联系、对比,结合性质与用途,使性质、用途紧密联系。一氧化碳还原性教学难点的.突破,从比较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组成差异入手,结合氧化还原反应中得氧与失氧分析,使学生认识由于在它们的每一个分子中相差一个氧原子,使它们的性质大不相同,一氧化碳还可夺取氧,具有还原性。并通过实验来论证自己的分析。

本节课以录像“屠狗妖之谜”和身边的事例引出,激发了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教学中实验贯穿始终,问题的设计,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宽松、开放、自我、探究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生活中自己知道但无法解释的有关现象,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得到释放,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发展,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精神。

最后,通过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在生活、生产中的作用讨论,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当中去发现问题,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篇6: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反思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反思

二氧化碳是本单元中最重要的物质,它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着手,多联系实际,突出趣味性,增强吸引力。课堂上教师采用讲授、设问、引导探究、讨论归纳等多种教法,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探究等多种学法。通过CO2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学会对比归纳的科学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学习大气中CO2含量与温室效应的关系,了解事物的两面性,树立环保意识。初步了解“节能减排”的意义。

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多,探究实验多,理解难度较大,因此学习完本节课之后,要及时地小结,辅以必要练习,使学生熟悉内容、理清思路,巩固所学知识。

我在上这节课时,感觉不好的地方有:①学生在做实验6—4时,一是时间过长,二是有部分学生做不到蜡烛熄灭;②做实验6—6时,纸花变色不够明显影响效果;③由于学生对碳酸、碳酸钙等名词感到陌生,这部分知识点学习大受影响;④整节课内容太多导致二氧化碳的用途以及“温室效应”的学习草草进行,所以下节课还要用半节课时间复习消化。

篇7: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实录及反思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实录及反思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实录及反思

李 琼

(甘肃省兰州树人中学)

一、导入新课

师:利用PPT展示一张有关“温室效应”的图片,请同学们观看。然后提问这是一张什么图片?

生(齐):地球着火了!

师:没错!这是正在燃烧着的地球。由于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导致地球温度升高。

今天我们较全面地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二、学习新课

师:下面就《导学案》“自主学习”中的一个问题“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请同学们展示自学成果。

生1: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生2: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生3:25℃时,二氧化碳的溶解度是:0.144 g/100g水。20℃,

5.73×106Pa二氧化碳由气变液。

生4:-56.6℃,5.27×105Pa时二氧化碳由液变固。

生2:在讲“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时,必须强调在“通常情况下”.

师:说得很好。下面我将同学们的回答做一总结。展示一张总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的幻灯片。对该总结,我提出三个问题:(1)如何设计实验验证二氧化碳密度与空气密度的关系?(2)如何设计实验验证二氧化碳气体是否溶于水?(3)通常情况下1体积的水溶解大约1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这个结果能改变吗?请同学们先分组讨论,然后分组回答。

生:按学习小组分组讨论。

师:同学们讨论结束,根据刚才的讨论先回答第一个问题。

师:请第一组同学回答。

生1:可以在水平杆的两侧分别挂一纸袋,此时平衡,然后向一侧倾倒二氧化碳,水平杆失去平衡。由此可以证明二氧化碳密度与空气密度大。

生2:先在烧杯中准备高低不同的燃着的两支蜡烛,然后从一侧倾倒二氧化碳,蜡烛自下而上熄灭。由此可以证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师:刚才一位同学的设计可以进行验证。展示两张幻灯片。

师:除了以上实验设计之外,还可以利用天平进行相关实验。

(老师准备充满二氧化碳的气球,将气球举高投放,气球掉在地上。)

师:这个实验能否证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若气球下沉,密度可能比空气大,也可能相等,还可能略小,要考虑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若气球上浮,密度一定比空气小。

(学生掌声)

师:下面请同学们回答第二个问题。

生1:先在软矿泉水瓶中收集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加入一定量水,旋紧瓶塞,振荡,软矿泉水瓶变瘪。

生2:先收集一试管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将试管倒插在水中,发现试管内液面上升,可以说明二氧化碳气体可溶于水。

师:刚才两位同学的回答很精彩,一般证明二氧化碳气体可溶于水就用这两种方法。同学们的思路可以在后面的实验当中进行验证。继续回答第三个问题。

生1:如果温度改变,二氧化碳的溶解情况会发生改变。

生2:“1:1”是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二氧化碳的溶解能力随压强增大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师:下面我们重点学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结合《导学案》的“合作探究1”来进行分组实验。

生:分组实验。

师:“倾倒二氧化碳实验”中“蜡烛自下而上熄灭”的小组请举手。

生:第2、4、7、8组同学举手。

师:请第四组同学展示“实验一”.

生1:将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盛有蜡烛的烧杯中,实验现象是:蜡烛自下而上熄灭。

生2:解释为: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另外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蜡烛自下而上的熄灭。

师:请第七组同学展示“实验二”.

生1:“实验二”的实验现象为: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加热时,试管中液体由红变紫。

生2:经查阅资料“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由于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碳酸,碳酸使石蕊变红。

生3:相关的化学方程式:CO2+H2O=H2CO3;H2CO3■CO2↑+H2O

师:同学们的讨论和回答都非常精彩。请第三组同学展示“实验三”.

生1:“实验二”的实验现象为:刚开始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时,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若继续通入二氧化碳,浑浊又变澄清。

生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生成了难溶的碳酸钙;若继续通入二氧化碳,“浑浊又变澄清”是因为难溶的碳酸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又生成了可溶的碳酸氢钙。

生3: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CO2+CaCO3+H2O=Ca(HCO3)2

师:下面我将刚才同学们的展示做一总结。

(老师展示一张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幻灯片。)

师:在初中阶段仅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了解以上三个方面,其他的性质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进行。

(老师展示一张“菜窖”的幻灯片。)

师:进入菜窖时要先做什么实验?

生:“灯火实验”.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组交流讨论《导学案》中的“合作探究2”,然后由各组长负责对讨论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师:请第六组同学展示“问题一”.

生1:二氧化碳灭火器不能适用于所有的火灾。

生2:金属着火时,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器。例如,镁条着火,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器。

师:“问题一”解决得很好。下面请第九组同学展示“问题二”.

生1:不是二氧化碳直接和石蕊的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化学反应。

生2:二氧化碳和石蕊不直接反应,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师:请第二组同学展示“表格填写”.

生1:现象Ⅰ是紫花变红,现象Ⅱ是紫花不变色,现象Ⅲ也是紫花不变色,现象Ⅳ是紫花变红。

生2:前面同学回答得完全准确,分析为:稀醋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二氧化碳和水分别不具有酸性,所以不能使紫花变红,但当二氧化碳和水接触时可以先生成碳酸,碳酸具有酸性,能使紫花变红。

师:回答得很精彩!请第五组同学继续展示“问题四”.

生:二氧化碳和石灰水的反应就是二氧化碳和石灰水中溶质氢氧化钙的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碳酸钙是沉淀。

师:注意问题中的“结合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这一点,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时,二氧化碳首先和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再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最后将两个化学方程式加和得到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的反应。

师:请第七组同学归纳总结: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生: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可以做气体肥料等。

师:同学们请看图片。

(老师展示一张“二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的幻灯片。)

师:刚才同学们描述的主要是二氧化碳的用途,下面我将二氧化碳的用途做一总结。

(老师展示一张“二氧化碳的`用途”的幻灯片。)

师: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三个方面的知识点,分别是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其中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难点和重点。

(老师展示一张“小结”的幻灯片。)

师:下面请同学们做练习。

师:今天的作业是理解巩固本节内容,完成《练案》6.3(一)。下课!

三、教学反思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是初中化学的重点之一。本节课的设计是以二氧化碳的性质尤其是化学性质为重点和难点进行。由于我校正在实施“学案导学,高效课堂”的课改活动,本节课的设计应尽可能体现“学案导学”的教学思路。首先精心设计适合本节课的导学案。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结合本节课的内容适度地设,计学生分组实验和问题讨论,设计“问题”时时刻刻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考虑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等。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分组实验,而化学实验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同时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也很重要。为了使学生实验进行得较为顺利,在课前就“实验操作问题”作了特别强调。这些问题的设计,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宽松、开放、自由、探究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得到了释放,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发展,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精神,很多同学的回答非常精彩。在教学过程中,“学案导学”贯穿于整个课堂,实现了导学案的积极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嘴,增强学生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的能力。分小组讨论、回答,有利于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回答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注:本文是作者参加甘肃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材料。

篇8: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反思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主要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其用途。二氧化碳是继氧气之后又一重要的物质,在初中化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节课的实验多、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多,如何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如何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让学生做到“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值得深思,本节课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现把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1、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率。在化学实验的讲述中,可以在课件上标出重点和显著符号,不仅引起学生的注意,与原来相比显得更加直接和直观,有助于教师对于内容的表述,从而不再受约束。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聚光灯使展示更加随意自如。有利于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例如在讲授二氧化碳的用途时,用聚光灯聚焦到一副图片上,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2、分组合作的探究有利于学生自主地位的体现。在讲授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我将班级分为四个小组,让学生亲自制取二氧化碳来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从中让学生既得到了展示也体验到了实验合作的乐趣。对于二氧化碳和水是否反应的探究,放手让学生分组充分讨论,确定合理的实验方案,然后选择优秀方案进行实验探究,这种立足于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的做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3、密切联系生活,让学生感觉化学就在身边,充分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一教学宗旨。例如在检验二氧化碳的性质时,让学生对装有石灰水的瓶子吹气,以及用所学的知识验证雪碧饮料中的气泡是二氧化碳呢等,都体现了用生活中鲜活的例子来演绎化学。

4、通过简单且易操作的实验探究来教学。对二氧化碳性质的知识内容,我采用了让学生设计实验,学生动手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的形式进行教学。所做的二氧化碳灭火实验是一个经典的化学实验。通过这个实验的展示,对其现象的深入剖析,可以得出二氧化碳的两个化学性质,即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一个物理性质,即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在分析的时候,充分地让学生讨论,从而使他们的思想火花互相交流、撞击,体现了合作学习、质疑的特点。

本节课要注意的地方,我认为对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还要挖掘其更多的用处,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再就是学生在实验后的师生的交流要充分,对化学知识的深化与应用方面还可以继续加强,在提问方式上还需要进一步设计,使问题的提出具有一定的深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篇9: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反思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这节课我作为公开课在本校进行了展示,当然存在着很多不足,希望能够得到各位老师、专家的指点,

如下我将介绍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思路以及我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教学思路:

1、首先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难点是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以及碳酸的分解。

2、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取了预习教学法、故事引入法、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拟人法。首先我将死狗洞的故事引入,激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奠定了基础。对于二氧化碳的一系列性质,我对学生提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怎么用小实验方便地进行验证呢?由于本节课的容量大,我在进行实验探究时,没有分小组进行实验,而只是教师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前,我都做好了大量的实验准备,比如事先收集好4瓶二氧化碳气体,用石蕊染成的紫色小花,阶梯上的两只蜡烛,等等。每做完一个实验,我都会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自行总结出实验现象及结论。最后,对于二氧化碳的用途,我请了3位同学以焦点访谈的方式分别扮演了主持人、二氧化碳气体、干冰。此时,课堂气氛异常热烈,同学们对二氧化碳的性质有了深刻的认识。最后,各小组代表纷纷争先恐后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3、由于课堂时间还算紧凑,最后剩余了1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课堂小测。

二、教学上的不足:

1、在课堂上的实验探究环节,我只是采取了教师的演示实验,而没有进行学生的分组实验,因为我考虑到本节课的容量大,担心时间不够用。这样一来,同学们只是做实验的旁观者,对二氧化碳的性质体会不够深刻。主要是考虑到这个实验器材太多,实验项目共有3个,实验内容也很多,而且在操作时还有一定的技巧,否则实验很容易失败。本节课时间确实不好分配,这也是我最大的困惑。希望各位同仁指点迷津。

2、学生讨论的时间不足。在第三个实验即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使紫色石蕊变红,实验分四个环节,我只是让学生讨论了每个实验的现象及分析,但没有让他们讨论每个实验的作用,以及此类实验的拓展,我也没有花时间去引导。

3、在二氧化碳的用途这方面,可能花的时间有点多,目的是激起学生的兴趣,但却顾此失彼。

三、困惑:

1、时间分配的问题。总感觉这节课的容量大,时间不够用。如果分组做学生实验,那么就没有时间进行习题演练和及时巩固了。最后只能忍痛割爱了,不做学生实验,可结果是学生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的印象不够深刻,凭的只是感性认识和做一个旁观者。希望各位同仁、专家指点迷津。

2、如何将二氧化碳的用途用尽量少的时间在课堂上完成,而且又要保证其生动性和趣味性。希望各位能给点建议,共同讨论。

四、教学体会:

通过本节公开课以及大家的评课,我有如下几点感受与大家交流共享:

1、备课要充分并讲究细节。一节课40分钟是由无数个细节构成,细节决定成败。教师是课堂的引领者,注重细节本来就是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一个要求,而且,我们的考试卷上的试题也注重对细节的考查。

2、课堂教学要注意情景教学,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比如在课前引入死狗洞的故事,我观察到学生的表情---很兴奋的样子,这样就达到了我预想的效果。可见情景教学的重要性。这也启发了我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设计真实有效的具体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主动性,以引起学生一定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活化所学知识。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反思,请各位同仁、专家对本节课进行批评指正!

篇10: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教学反思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主要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是继氧气之后又一重要的物质,在初中化学中占及其重要的位置,本节课的实验多、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多,如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如何引导学生讨论,值得深思。

由父女两个人下地窖惨死的故事情景引入课题,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为了达到教学的三维目标,我增加了一个讨论:发现有人晕倒在二三深的地窖里,如何救活他们?在课堂上,学生针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会异常热烈、超乎预料,各组的救人方法,有人赞同也有人反对,最后得出一些大家一致同意的方法,使所学的知识得到真正的应用,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但是有时学生会想出一些非常有争议的方法,不能在短时间里达成一致的意见,教师也无法从中做出明确的.裁决,这样就难控制教学的时间,本次的公开研讨课中,我没有像平时那样上课,让学生完全自由的发挥,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计划,我及时踩刹车,可以看出有不少的学生意犹未尽,想表达自己的看法,但是没有机会。基于上述考虑,本节课的有关实验无法全部安排一个向澄清的石灰水里吹气为学生实验,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取只能请一组学生到实验台上来完成;通过长漏斗向点燃蜡烛的烧杯里倒入二氧化碳气体,学生操作容易失败,本实验通过教师来完成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其他的实验因为操作复杂只好由老师来完成。

由于本校的实验室里没有播放视频的设备,有关“死狗洞”的视频是备而不用,只好口述,效果大打折扣。

我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创设民主、宽松、自由的气氛,让学生有一个表现的空间,但有些地方的设计不尽合理,考虑不周全,难以全部达到预期的目的。

篇11:《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教学反思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教学反思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一课在教科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一个很重要的探究点。本课的重点难点是:1、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2、二氧化碳跟水和石灰水的反应。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实验为主探索性质,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的特点是:

1、激起兴趣,人人参与

课的开始,首先播放了一段录像,让学生去破解“屠狗妖之谜”,并通过实验的方式去取证,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在这个过程中,我一共设计了六了实验,实验的材料如灭火器、气球、紫色的小花、矿泉水瓶等均取自于学生身边的物质;通过大屏幕展示后一目了然;实验操作简单易行,现象明显;实验结论环环相扣。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处于极度兴奋状态,都争着抢着去完成实验,并能根据实验现象及时做出分析和判断,使学生成为主动学习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学习的接受者。

2、设置问题,实验探究

本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①二氧化碳的密度是怎样的?你如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猜想?②矿泉水瓶变瘪的原因,除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之外,还有没有其它原因?③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物质都有什么?如何通过实验证明你的说法?④如何检验菜窖的安全性?如不安全,请你告诉农民伯伯该怎么做?这些问题的设计,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宽松、开放、自我、探究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得到释放,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发展,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精神,很多同学的回答出乎老师的想象。如有的同学“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口朝下放在燃着的木条上方”来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还有的同学设计出“将菜窖内放一种能和二氧化碳反应并放生成氧气的物质”来减少窖内二氧化碳的量。

3、习题训练,活学活用

作业的设置,本着使学生在课上学习的基础上,和生产、生活相联系。如;用石灰浆抹的墙壁为什么日久变硬?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应先做什么实验?二氧化碳能用于灭火利用了它的哪些性质?等等,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用化学知识化碳的功与过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习题是让学生将抽象化的东西应用到新情境中,用所得的结论去解释新的现象,既是对二氧化碳性质的完善,又是对它的复现,也有助于加深对二氧化碳性质的理解、记忆,增强了用所得结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作业的设置,还要考虑程度不同的学生,目的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4、查阅资料,评析二氧化碳的功过

篇12: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一、智能点拨

右图是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装置图,该装置图的特点是:

(1)打开弹簧夹,大理石和盐酸接触,发生反应;关闭弹簧夹后,盐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压回长颈漏斗,与大理石分离,停止反应。用该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可起到节约药品和取用方便的效果。下图装置中哪些可以起到与右图装置相同的效果?(填写编号)

(2)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有关二氧化碳的探究实验,以下是实验报告的一部分,请填写实验目的和有关实验仪器名称。

实验目的:

仪器和试剂:玻璃管、二氧化碳气体、肥皂水等。

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1、将标有“A”或“B”的两个空两桶(20xxmL)放在实验台上,往B量筒中充满二氧化碳气体。2、用玻璃管蘸取少量肥皂水,在两个量筒上方分别吹出一个肥皂泡(两个肥皂泡大小相仿,内含空气),使其缓缓落入两个量筒中,并观察现象。A量筒中的肥皂泡不久即沉入量筒的底部,而B量筒中的肥皂泡基本上不下沉,悬浮在中间,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分析:这是一道实验综合题,涉及实验的注意事项、装置的选择和改进、生成气体的探究等多个问题。结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的选择原则,装置的特点以及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等,再加上认真阅读题中说给条件作答。题中还考察了试验目的,仪器和试剂,实际上反映了中考改革的方向,就是让更多的学生要亲自动手做实验,不要背试验。

答案:

(1)BD。

(2)验证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或者比较二氧化碳气体和空气的密度大小);20xxmL量筒2只。

点评:块状的石灰石或者大理石很难跟稀硫酸反应,因为生成硫酸钙微溶于水,微溶的硫酸钙覆盖在大理石或石灰石的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一步发生,如果将石灰石或者大理石磨成粉末状再跟稀硫酸反应,则反应速率大大加快。

二、随堂反馈

1、小强在化学课上知道了蛋壳的主要成份是碳酸钙,决定制作一个无壳鸡蛋送给妈妈。他应该从厨房中选择鸡蛋和下列物质中的

A、味精B、白酒C、酱油D、食醋

2、有人想在一块大理石板上用化学腐蚀的方法刻上“热爱祖国”四个大字。请你提出一种腐蚀的化学方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请你完成以下操作步骤:

(1)将熔化的蜡液涂在大理石板上,并刻出“热爱祖国”四个字,使大理石漏出;

(2)

(3)清理掉字周围的石蜡。

三、火眼金睛

1、实验室制取CO2和O2的共同点是()

A、气体发生装置相同B、都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C、反应时都需要加热D、都可以用排水法收集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需要用的一组药品是()

A、大理石和稀盐硫酸B、石灰石和稀硫酸C、木炭和氧气D、碳酸钠和稀硫酸

3、证明集气瓶中收满二氧化碳的正确方法是()

A、加入澄清石灰水B、加入紫色石蕊试液

C、把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D、把燃着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内

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一般有五个步骤:①检验装置气密性②按要求装配好仪器③向长颈漏斗中注入稀盐酸④收集气体⑤向广口瓶中放入几小块大理石,其中正确的顺序是()

A、①②③④⑤B、②①⑤③④C、②①③④⑤D、③④⑤②①

5、将珍珠加入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珍珠中含有下列离子中的()

A、氯离子B、硫酸根离子C、碳酸根离子D、氢氧根离子

篇13: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初中最为完整的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单元,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既能联系到碳单质,又学习到了碳酸和碳酸钙等化合物知识,同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本课题内容是本单元内容的核心和纽带。本节教材总体来说难度不大,许多知识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对二氧化碳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利用学到的化学知识理解和解释相关的化学问题,提高科学素养水平。

2. 学法指导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初三年级学生大多数处在14—15 岁的年龄段,正处在身心迅速成长的时期,大脑机能显著发展并趋于成熟,他们对化学的兴趣逐步由“直觉兴趣—操作兴趣—具有因果关系的兴趣向具有概括性的认知兴趣迁移”。往往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一类物质的规律知识,喜欢一些创造性的实验和观察活动。因此本节课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总结得出结论,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发展新知识,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合作学习,达到发展思维能力的目的。

3. 设计思路

本节课堂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也较多,因此,我在设计时以谜题为活动线,以获得二氧化碳性质用途为知识线。将二氧化碳的性质等知识搭上了趣味、愉悦、竞争的载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充分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一教学宗旨。

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二氧化碳,知道其重要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

(3)学会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设计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经过亲自动手实验,学生懂得二氧化碳可以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密度以及水溶性进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思维的严密性。

(2)通过用紫色石蕊试纸来进行实验探究,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3)通过二氧化碳的用途和对生活环境的影响,学生感受化学就在他们身边,增强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5. 教学重点、难点

(1)二氧化碳的性质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6. 教学方法

由于初三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移,他们习惯于依靠感性来认识事物,因此本节课以引导探究为主,多媒体为辅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体现学科特点,发挥实验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探索精神,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和探索知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7. 教学过程

8. 板书设计(略)

9.教学反思(略)

【案例点评】该教学设计立足于新课程理念,通过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

分析,制定教学目标,注重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在探究学习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涵盖了教学设计的各要素,包括教学目标、内容、策略等。

【理论点拨】化学教学设计是指化学教师运用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根据化学教学目标、化学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包括知识基础、能力发展水平、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等),对化学教学方案做出的一种规划。

篇14: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在这个课题之前学习了碳的单质,从本课题开始学习碳的化合物,碳的化合物中学生最熟悉的是二氧化碳。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推导出二氧化碳的性质。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学习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而碳酸不稳定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又能为以后继续学习碳酸盐与酸反应做好准备。本节内容起着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设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应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化学综合素养的构建。本节课是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采用“搜集相关知识—实验操作—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的学习方法,在实验探究中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应用,让学生在“做中学”。

二、实践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播放一段舞台表演视频,解释云雾缭绕的舞台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观察收集满二氧化碳的软矿泉水瓶,请学生结合生活常识描述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多媒体展示二氧化碳的三态变化,白板聚焦固体CO2相关知识,便于学生认识人工降雨原理。

【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展示一瓶汽水,引出合作探究1CO2的溶解性:

分组实验:向集满CO2的1号软塑料瓶内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扭紧瓶盖,振荡。请小组学生观察现象并讨论分析,得出结论:CO2能溶于水。

学生展开合作探究2倾倒CO2

分组实验:用火柴点燃烧杯中高低梯架上的两只蜡烛(梯架可稍提起以便点燃蜡烛),迅速将另一瓶CO2沿着漏斗(漏斗接近瓶底)缓缓倒入烧杯中,小组学生观察现象并讨论分析,得出结论:CO2密度比空气大,一般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学生观看“死狗洞”的视频认识这几条性质引出灯火实验的实用性。

师生合作探究3CO2与水的反应:

取探究1塑料瓶中少许液体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引出问题,使紫色石蕊变红的是什么?学生猜想:水?二氧化碳?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新物质?针对上述猜想展开探究,一片花瓣上滴加少量稀盐酸,一片花瓣滴加少量水,展示。再取一片干花瓣放入CO2中,一片湿花瓣放入CO2中,展示。然后取出湿花瓣在酒精灯上烘干。分析讨论,展示学生的导学案,点评。

汽水打开瓶盖,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解释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简介在生活中的应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19-121页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学生归纳:

1.二氧化碳的用途;

2.含量过高对环境的影响;

3.温室效应增强的原因、危害、防止措施。

多媒体展示防止温室效应增强的措施。

请学生板演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用途。最后点评。

学生小组讨论在生活中怎样做才算是低碳、环保。评出环保小组。

学生巩固练习。

篇15: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A:知识目标:

1.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归纳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2.使学生学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制备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方法、检验方法。

B:能力目标

1.通过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药品的选择,提高学生分析、判断、筛选的能力。

2.通过对仪器装置的选择、组装,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不同的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不同,学会思考问题、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C、情感目标:

1.通过实验的探究、观察、分析,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2.通过小组内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勇于动手,积极参与的精神。

3.通过二氧化碳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及有关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重点: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收集、检验及验满。

难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了解实验室制备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方法实验、讲解、总结。

仪器、药品:大理石、纯碱面、小苏打、稀盐酸、稀硫酸、石灰水、锥形瓶、集气瓶、导管、试管、药匙、镊子、火柴等

二、本节课教学过程

为达到本节课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本节课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复习提问】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的步骤:药品原理装置收集方法验证方法收集方法

①反应原理(药品)

②气体发生装置(反应物状态)

③反应条件

④收集装置

⑤气体密度及溶解性

⑥检验方法

⑦验满方法

⑧放置方法

学生回忆、讨论、填表在复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起对新知识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过渡>:制取氧气时可以用不同发生装置原因是什么?学生总结1、锻炼学生对学过知识的总结、归纳的能力。

2、对新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

①确定反应药品

②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确定气体发生装置,根据气体的在水中的溶解性和密度确定收集方法;

③验证和验满

下面大家能否根据总结出的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来研究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首先要考虑什么和教师一起整理制取气体的思路。

【实验准备】

阅读下列信息,并填写下列空白。

碳酸钠、大理石或石灰石等碳酸盐,均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等酸直接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铜与稀盐酸、稀硫酸等酸不反应。

二氧化碳的性质信息:

1.把燃烧的木条放入二氧化碳中,木条熄灭,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打开汽水瓶盖可观察到______,这个事实说明二氧化碳在水里的溶解性为______,且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3.向石灰水中吹气,现象为______,说明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以此来鉴定二氧化碳气体。

4.在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为1.977g/L,空气的密度为1.293g/L,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_______。学生阅读信息后,通过实验探究来确定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所使用的药品以及反应原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理解新知识。

【探究活动】展示大理石、纯碱面、小苏打、稀盐酸、稀硫酸等药品。指导探究方法、组织探究活动。

【巡视、指导实验】指导学生按操作规范进行实验,提醒学生认真观察现象。全班分为六个小组,自主选择不同药品进行探究。并由每组组长负责向全班通报实验现象以及实验结束的时间(以没有气泡放出为准)。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用那种药品最合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增强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观察能力、分析总结能力及严谨、认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态度,

【提问】: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用那种药品最合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讨论并回答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讲解】:通过实验我们知道:能生成二氧化碳的物质比较多。我们要根据反应的速率、收集的难易、药品的价格等多方面来选择适合药品。因此,制取二氧化碳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听讲,通过实验现象印证结论。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板书】1反应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提问】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确定你会选择怎样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呢?发生装置可选----------,收集装置可选------(从第2页所提供装置图中选)对照已给信息的思路,并思考、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活动与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仪器装置的设计供选仪器:(课本p111的图)1注射器材2锥形瓶3平底烧瓶装4烧杯弓蛇影5试管6集气瓶(带玻片)7长颈漏斗8漏斗胆9分液漏斗胆10带导管的双孔胶塞11.带导管的单孔胶塞12.水槽13.铁架台14.酒精灯

【提出问题】请你根据你们的思路,选择上面的仪器来组装制取CO2的实验装置,并设计出CO2的收集、检验和验满实验方案。

【引导交流】同学们已设计出不同的实验室制二氧化碳装置,请小组代表阐述一下你们小组设计的装置的优缺点,看看到底哪组装置是较好的

【继续引导交流】好,你们心目中基本都已确定了公认的最佳制取装置,那么如何收集、检验、验满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

【板书】

1、用什么方法收集二氧化碳?为什么?

2、怎样验满?为什么?

3、怎样检验所收集的就是二氧化碳?为什么?

展示交流:

①学生展示交流用本组给定仪器设计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成败的原因

②在交流展示实验装置的同时,与小组设计的另外几组实验装置进行比较,找出异同之处,反思自己所设计装置的不足,并总结归纳实验最佳装置

③讨论实验室制取气体,在选择仪器组装成装置时,要思考哪些方面的问题

学生联系生活讨论总结:

(1)收集方案及原理:向上排空气法,因为CO2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联系汽水里溶有CO2)

(2)检验方案及原理:无色无味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通入的气体为CO2。(联系小学自然课)。

(3)验满方案及原理:点燃的木条放在瓶口,若木条熄灭,则已收集满CO2。因为CO2不能支持燃烧(联系灭火器)。

创设真实问题情境,鼓励小组合作探究,激励创新,提高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促进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让学生对方案进行反思、诊断、改进、补充完善的群体探究方式,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使学生体验到探究发现的乐趣。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评价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

既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也充分把化学知识联系上了生活现象。

(运用探究成果)请用你认为最理想的装置制取CO2,用你设计的收集、检验、验满CO2的方案,动手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

〈巩固与提升〉

比较实验室制取氧气和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如:反应原料的状态,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制气体的反应装置、气体密度、气体溶解性、气体是否与水反应、制气体的收集及检验气体的方法。归纳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作业〉自己再设计出几套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案,然后用生活代用品在家进行家庭小实验。学生动手实验归纳操作步骤:

(1)检查装置气密性。

(2)放药品,连接仪器。

(3)收集。

(4)验满。

(5)检验。

回忆、比较、归纳。

积极响应。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自我归纳能力,体验科学发现的完整过程,再次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

通过知识的类比,让学生既巩固了旧知识,又获取了新的知识和技能,让自己的思维再次得到升华。

让学生思维得以继续扩展,真正感受到化学实验不用局限在实验室,可以无处不在。

【板书设计】:

(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在实验室里常用大理石(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CaCO3+2HCl=CaCl2+H2O+CO2↑

(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固液不加热型

(三)、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比空气密度大

(四)、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火焰熄灭,证明满了。

(五)、检验方法、;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三、课后作业

1.在你家的厨房里你能制取到二氧化碳吗?(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醋是酸)P112页第3、4、5题。

篇16: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 魔术——可乐喷泉

【物理性质】

色、味、态、密度

实验探究一:溶解性

将水倒入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旋紧振荡,观察现象。

介绍干冰,小结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过渡:二氧化碳能溶于水,难道就只是二氧化碳溶于水么?二氧化碳是否与水反应呢?

实验探究二:向溶有二氧化碳的溶液中滴入滴紫色石蕊溶液,震荡,观察现象。

现象: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分析:是谁让滴入的紫色石蕊变红的呢?

猜想1:可能是水

猜想2:也可能是二氧化碳

猜想3:还可能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新物质

演示实验,分析现象

实验探究三:水中滴入石蕊,与最初实验探究二的现象对比。

总结归纳:二氧化碳的性质

当堂练习、布置作业

篇17: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初步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科学素养: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

3、通过二氧化碳的不供给呼吸的实验,增强学生关心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加强环保意识。

重点、难点:

1、二氧化碳跟水和石灰水反应的原理。

2、由现象到本质的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提问):人和其他动物呼吸作用呼出的是什么气体?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消耗的又是什么气体?若没有这种气体,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还能进行下去吗?(学生阅书p85-86并回答)

(引入):从阅读知二氧化碳对于生命活动的作用是无比重要的,哪它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呢?

(学生操作):

(1)向已平衡的两纸袋中一只倾倒二氧化碳

(2)振荡连接好的汽水和澄清石灰水的两只锥形瓶

(3)向学生展示一瓶收集好的二氧化碳

阅书:p86-87及89干冰的妙用。

第1页

学生讨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教师总结板书):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2)在标准状况下,比空气略重(若收集时,用何方法?)

(3)易溶于水(若收集时,可否用排水法)

(学生实验):二氧化碳使蜡烛火焰熄灭的实验。(必须慢慢倾倒)

问:

(1)二氧化碳可以倾倒说明什么?

(2)蜡烛依次熄灭又说明什么?

阅书:(引出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学生讨论归纳:

(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2)通常状况下不燃烧(不象汽油等)也不支持燃烧(不象氧气)

板书: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学生实验)向充满二氧化碳和空气的两只集气瓶内分别放入两只动物

问:为何空气里的活着而二氧化碳里的不活呢?

讨论归纳: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不象氧气)

设问:如此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窑、干涸的深井,应该怎么办?

(阅书p87,讨论并加以演示)

(展示):两个集气瓶,其中一只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另一个是空气,来模拟两种菜窑,如何用实验的方法证明哪个能进,哪个不能进?

第2页

(演示):取两支试管,分别注入5ml的水,再分别滴入3-5滴紫色石蕊。向其中一只通二氧化碳,并和另一只试管作比较。

讨论:(阅书p87-88)为何会产生上述现象?

板书:

2、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

篇18: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一、发现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现代的教学,应以发现为重点,确实帮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怎样学习”。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首先课前布置学生预习:①阅读课本p113—p117的内容;②思考有关提纲中的问题;③分组准备有关的实验。从而培养学生

的课前预习能力,阅读能力,亲自动手能力和学生互助合作精神。

课堂中当我展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的课件后,接着提问:倒入二氧化碳的纸袋一端向下倾斜,说明了什么?让学生自己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接着让学生回答(提纲1):为什么在拥挤的人群里,蹲着比站着难受?这样既化解知识,使其形象化,把化学知识引入实际生活,又能培养学生观察和应用知识能力。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打开学生思路,我接着用课件继续提问:在以下的事实或实验中,哪些能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启发学生探索和发现,激发学生思维,并把化学思维引入课堂,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以达到教学目的。

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我在演示可乐瓶变瘪实验中,让学生观察、分析、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可溶于水,通过讲解分析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瓶内压强变小,外面大气压使瓶子变瘪,让学生意识到化学与相关学科的知识联系。然后提出问题(提纲第2题),听说一些饮料中溶有二氧化碳,请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展示一瓶饮料(雪碧),打开瓶盖后冒出很多气泡,请两个同学合作演示实验检验冒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从学生非常熟悉的饮料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补充检验饮料中溶有二氧化碳的实验,让学生合作演示,既培养学生亲自动手能力,又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

我还让一位同学示范下面的演示实验:在一个烧杯中放入两支高低不同的燃着蜡烛,往其中倒入二氧化碳,两支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其他学生观察现象并分析讨论得出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实验中瓶子里的二氧化碳可以像倒水一样倒入,同时说明了二氧化碳的哪一点物理性质?学生开始回顾前面知识点,得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培养学生分析同一个实验的不同现象,从实验现象差异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验证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中我让学生分组实验:取四朵用紫色石蕊溶液染成的干燥小花。第一朵喷上稀醋酸,第二朵喷上水,第三朵直接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第四多小花喷上水后,再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老师分析指导:第一朵小花变红说明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第二朵第三朵小花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和水都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然后提出问题第四朵小花为什么变红呢?学生(猜想):①是二氧化碳?②是水?③还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的新物质?学生(设计实验):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一个实验来进行验证。学生接着开始(讨论交流):请各小组展示方案。最后进行(实验探究):选择学生有代表性的一组,让他们分析原因,从而得出结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通过这个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获得结论,解释交流”这一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二氧化碳和石灰水的反应时,学生展示:每个实验小组自己预先准备的两瓶石灰水,其中一瓶敞口,一瓶密封保存。与学生一起讨论完成提纲第4题,提出问题:敞口的石灰水上面有一层白色固体,这是什么物质?进行猜想:是不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发生反应?设计实验:往澄清石灰水吹气。观察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并得出结论——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了不溶于水的碳酸钙沉淀的缘故。通过观察、推理、加上学生的参与,一下子把课堂气氛推到最高潮。接着又提出问题:为了使用石灰浆抹的墙壁快点干燥,为什么常在室内生个炭火盆?为什么开始生炭火盆的时候墙壁反而变潮湿?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这样不仅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体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讲到这里我引导学生及时归纳总结二氧化碳的三点化学性质,并用课件展示。后转换思维角度,让学生利用所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可促进植物光合作用、作灭火剂,可制造化肥,在工农业生产上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样既能使学生懂得学习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际意义又,了解二氧化碳重要的用途,加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四、自我评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这节课以学生进行课堂实验探究为主,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协助学生归纳、总结教学重、难点。学生在“问题情景—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自行建构。在探究学习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体会到合作探究的快乐,且能对所学的内容有较深的理解和掌握,基本是一堂成功的课。但也有不足之处:这节课由于学生实验多,学生进行实验的节奏有点快,使个别学生有点措手不及;在学习“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时,应以此引导学生关注资源、环境等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获得更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篇19: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性质和用途,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些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并能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在实验中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分析实验的能力,通过交流讨论得出实验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

2、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

3、通过介绍温室效应的形成,增强环保意识;学会用辨证的观点认识CO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难点: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及碳酸的不稳定性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情境教学,交流讨论,总结归纳,设疑

教具准备:

大试管,铁架台,导气管,集气瓶,玻璃片,盛蜡烛的烧杯,木条,火柴,酒精灯,试管夹,玻璃管,可乐(1瓶),塑料瓶(集满CO2)药品:紫色石蕊试液,稀盐酸,大理石,蒸馏水,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实验室里采用什么药品制取CO2?实验装置需要那些?如何收集CO2?

二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投影)

(一)赞美二氧化碳的诗

(二)“屠狗妖”之谜

三讲授新课

(讲解)本节我们来探究CO2的性质(板书)课题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联系前面已学知识,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接触了CO2那些性质?)下面我们来收集一瓶CO2气体

[演示实验6-3]制取二氧化碳

(实验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检验CO2已经收集满?)展示收集的CO2,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并作记录。(板书)

(一)物理性质1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分析)由验满实验可得出,CO2性质不同于H2,O2,它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那么,CO2能用于灭火吗?

[探究实验6-4]倾倒CO2,熄灭蜡烛

(强调注意观察2支蜡烛熄灭的先后顺序,学会描述现象,并作记录)

(小结)倾倒CO2气体好象倒液体一样,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容器,烧杯里2支蜡烛都熄灭,且是下面先灭,上面后灭。说明了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证明了CO2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也体现了它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板书)物理性质2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思考)你还能设计方案证明CO2密度比空气大吗?

(讲解)CO2常聚积在地势较低的地方,比如山谷,菜窖,枯井,山洞里。(实物展示)一瓶可乐

(设疑)汽水中含有什么气体?静置时,为什么看不到气泡?学生答:含有CO2,因为CO2溶于水中了。(讨论)设计什么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探究实验6-5]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实验观察现象:瓶子向内凹陷。

分析得出:CO2能溶于水。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中约能溶解1体积CO2,增大压强会溶解更多。生产汽水,啤酒等就是利用CO2这一性质。

(思考)可乐,雪碧打开瓶盖时为什么会冒出大量气泡?(解释)打开瓶盖,气压减小,CO2就会从瓶里向外冒。(过渡)CO2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和水发生化学反应?

[实验引导]向稀盐酸中滴加几滴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分析。

(讲解)紫色石蕊遇酸变红色,石蕊是一种植物色素,能在酸性,中性或碱性环境中显示不同的颜色。

[补充实验]向盛有蒸馏水的试管内通入CO2气体,然后滴加几滴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分析。

(讲解)CO2水溶液也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紫色石蕊又遇到酸了吗?

[学生质疑]此实验不能充分说明CO2一定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可能是溶于水的CO2使紫色石蕊变红的;也可能是水使紫色石蕊变红的。接着做对照实验,在水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不变色。由于石蕊试液中本身含有水干扰,所以改进实验,见[探究实验6-6]

(多媒体展示[探究实验6-6]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分析实验现象)

(1)喷水,只和水接触紫色石蕊不变色,说明紫色石蕊变红不是水的`原因;

(2)直接放入CO2中,只接触CO2紫色石蕊同样不变色,说明紫色石蕊变红不是CO2的原因;

(3)而喷水后放入CO2中,紫色石蕊变红了。说明CO2和水反应生成了酸,即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板书)化学性质2CO2+H2O===H2CO3(讲解)雪碧,可乐等常被称为碳酸饮料。

(设疑)如果把变红的溶液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呢?[补充实验]碳酸受热分解现象:红色又变回紫色。

(分析)碳酸不稳定,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板书)H2CO3===CO2↑+H2O

(设疑)可乐中气体成分是什么,怎样检验?

学生发言:打开瓶盖,塞上单孔塞,将导气管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是否变浑浊?[学生实验]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

(分析)石灰水是氢氧化钙水溶液,变浑浊是因为生成难溶于水的碳酸钙。(板书)CO2+Ca(OH)2===CaCO3↓+ H2O

(用于检验CO2)

(联系生活实际)展示装过石灰水的玻璃瓶,敞口放置在空气中,内壁会变白,液面上有一层白膜,这是什么物质?为什么?学生回答:石灰水与空气中的CO2发生反应,生成了白色不溶性碳酸钙。(投影)资料:干冰的应用

(板书)物理性质4固态叫干冰,易升华。

(过渡)我们知道物质性质决定了物质用途,你根据CO2性质能归纳它有哪些用途?(投影)二氧化碳的主要用途

(过渡)CO2有这么多用途,它是否多多益善呢?(投影)二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讲解)CO2本身没有毒性,当它在空气中超过正常含量时,会对健康产生影响。可见,CO2不能供给呼吸。尤其在人群密集的场所应该注意通风换气。

(讨论)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之前,应该注意什么?学生答:应检测,CO2含量是否对人的生命构成威胁。(投影)灯火实验(投影)全球变暖图

(讨论)1什么叫温室效应?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有哪些?

2温室效应有哪些危害?如何采取措施缓解温室效应?

(小结)由于空气中CO2含量增多,而导致全球气温升高,即温室效应。缓解温室效应可以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大面积植树造林,种花种草,开发新能源。

四总结归纳本节主要内容

五巩固练习(投影)

六布置作业基础训练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一

化学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教案

《二氧化碳的性质》的教学反思

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说课稿

制取二氧化碳教学反思

《一氧化碳》化学教案

《二氧化硫》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性质教学反思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通用19篇)】相关文章:

奇妙的二氧化碳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2022-08-16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2023-03-20

二氧化硫教案2022-04-29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2022-04-30

人教版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2024-02-17

《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学反思2022-07-29

曹帅的教案--氧化还原反应2022-11-24

氧化还原反应说课稿2022-09-26

苯化学教案2022-05-02

化学教案-第三节 氢气的实验室制法2023-12-28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