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屏人教版的课文教学设计(共16篇)由网友“we333”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说屏人教版的课文教学设计,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篇1:课文《说“屏”》教学设计
课文《说“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2. 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3. 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4. 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教学过程
一、走入“屏世界”
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导语 设计
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二、自由诵读了解“屏”
积累词语、感知文意
三、深情美读说说屏
自主回答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2、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解释紧扣屏的用途。
明确: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种类: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
(多媒体展示不同种类的屏的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合作讨论回答
1、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2、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
理解诗意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3、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4、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1)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2)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5、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四、发挥想象设计屏
请发挥你的想象,自己动手设计一道屏,并为它写一段说明文字。
五、拓展延伸寻找屏
抛砖引玉
例:南朝 《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 《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 《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 《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 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篇2:八年级上册课文《说“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屏”的相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风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品味课文生动的说明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喜爱,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屏”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品味本文生动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教学方法:导读法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在古代有一种叫“屏风”的家具吗?
2、在我们学过的哪一篇古文中提到过“屏风”?
(《口技》于厅室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
在这场口技表扬中,屏起什么作用?(阻隔作用)
3、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屏,你们看看这些屏在色彩、造型还有画面方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答)
4、可见,屏既有实用功能又有艺术性的一面。大家知道吗?在我国,屏的使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并且在历代的诗词歌赋中留下了各种优美的身影。为什么屏总能牵动人的情思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陈从周先生笔下那富有诗意的“屏”,听一听作者是怎么说“屏”的?(师板书课题《说“屏”》)
二、明确学习目标
1、这是一篇轻松、随意的科学小品文。作为说明文的一种,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屏)
2、我们今天的学习任务是什么?让我们一起看一下(出示幻灯:学习目标)
3、请大家读一读学习目标
a.阅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b.品味本文生动的说明语言。
c.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老师想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可以吗?幻灯出示词语
2、指名学生读词。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现在让我们打开课本,读一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并思考这些问题:
1、什么是屏?文中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2、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读书时要求自由朗读,大声地读。
(二)、学生自由读文,思考问题
(三)、指名学生回答
1、什么是“屏”?
(屏者,障也。这是一个判断句,屏,是遮挡的东西。)
文中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作用:室外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
(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2、从作者对屏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喜爱、向往)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屏,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还有“心生向往之情” 抓住以生:“更觉得它实在微妙”。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
五、再读课文,研读赏析
1、本文把“屏”的知识介绍的这么详细,感情又这么的真挚,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呢?
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a.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怎样的表达作用?结合具体语句说一说。
b.作为科学小品文,本文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下定义:具体介绍,使说明更通俗易懂,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举例子:说明屏的作用,避免乏味枯燥的介绍,使文章生动有趣。
引用:增加了文章的诗意和韵味。
分类别:说明屏的种类多。)
(可以看出,说明方法的使用让屏这种说明对象的特点更加突出鲜明。我们在写作当中也要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说明方法。)
(本文把屏这种古典的家具介绍的这么典雅、古朴,不仅是因为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说明方法,而且语言也很有特点。作为科学小品文,本文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
学生找句子。
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些优美的原因,感知屏的美。
(既有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又有富有诗情画意的一面)
六、课堂小结及课外拓展
作者用准确、周密而又富有诗意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屏的相关知识,并且抒发了对屏的喜爱之情。也期待在今后的生活中,屏能重新大放异彩。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另外两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事物,请选择其中的一种为它写一段说明文字。
七、作业布置
课文里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查找资料,大致了解这些诗句的意思。并搜集整理有关屏的古诗句。
八、板书设计:略
篇3:八年级上册课文《说“屏”》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课文《说“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屏”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写法。
2、理解作者对屏风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课型设计:赏析探究课
学情分析:
1、很多学生对屏这一具体事物缺少直观性的了解,因此,教学开始,教师可通过出示小屏风并用多媒体展示屏风的图片,增进学生直观性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对于屏的学习和探究兴趣。
2、文中几处关于屏的古诗词,学生不易理解,可在课前布置学生查工具书理解诗词大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分三步
1、展示一件屏风:同学们,这是一件什么东西?
明确:这是一件贝雕的屏风。
2、你还见过什么样的屏风,在哪里见过的?然后投影屏风画片。
学生自由讨论,然后简单评述。
3、导入: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称,自古以来它就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于一体,虽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已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着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起来说“屏”。
作者简介:陈从周(1918—),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分四步骤
1、正音释义,积累词语
令人销魂齐声称道帷幕因地制宜伧俗得体
休憩擅长忒驻足雅俗之分
3、用一句话归结本文大意?
讨论后明确,本文介绍了屏的作用、种类和设置,流露出对屏的喜爱之情。
4、用文中语句回答什么是“屏”?用自己的话作一解释。
讨论后明确:第三段中“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是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三)理清思路,体会感情:分五步骤
1、本文在结构上有何特点?梳理一下作者的思路。
讨论后明确:总写—分说—总写
第一部分(1)充满深情引出“屏”
第二部分(2—4)介绍“屏”的作用、种类和设置
第三部分(5)再说“屏”的作用,点明写作意图
板书设计:
2、对屏的感情怎样?用文中语句说。
讨论后明确:富有诗意,令人销魂,心生向往之情,实在微妙,齐声称道
3、根据课文,说一说屏风有何作用?
讨论后明确:①分隔作用②艺术点缀③可以挡风
4、屏风可以怎样分类?
讨论后明确:按其建造材料和装饰的华丽程度,屏风可以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5、作者认为屏风的设置应注意些什么?
讨论后明确:因场合不同,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风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都要做到得体。
(四)赏析语言,感受诗意:分为两步骤
1、本文是一篇介绍屏风的说明性小品文,但文中也有些记叙和旁引穿插于其中,从文中找出来,说说其作用。
如:①记得童年与家人……②后来每次……
③小时侯……④近来我也注意到了……
⑤古代的画中……⑥旧社会男女有别……
⑦从前女子的房中……
作用:①作者与屏相关的亲身经历穿插其中,给读者真切的实感。
②有意无意的旁引,向读者展现了旧时人们独有的文化现象和生活情景,有一种动人的温馨的情韵。
2、借助诗词赏析工具书,了解文中引用古诗词的.意思,说一说引用这些古诗词有何作用?
讨论后明确:
①“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们寂寞凄清的生活图景,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
②“锦屏人忒看得这韵光贱”。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杜丽娘,她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
③“抱膝看屏山”。
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
好处:1、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2、和展示屏风之美是相称的。
(五)总结积累,拓展延伸:分三步骤
1、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喜爱之情。希望引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们的注意,以期屏风在今后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2、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写“屏”的古诗词,写出来交流。
如: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方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鸟啼楚女眠。”
3、想象一下,屏风将来会有怎样的用途?
篇4:《说屏》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石河子第二十五中学 张焕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屏”的相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风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品味课文生动的说明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喜爱,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屏”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品味本文生动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教学方法:导读法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在古代有一种叫“屏风”的家具吗?
2、在我们学过的哪一篇古文中提到过“屏风”?
(《口技》于厅室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
在这场口技表扬中,屏起什么作用?(阻隔作用)
3、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屏,你们看看这些屏在色彩、造型还有画面方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答)
4、可见,屏既有实用功能又有艺术性的一面。大家知道吗?在我国,屏的使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并且在历代的诗词歌赋中留下了各种优美的身影。为什么屏总能牵动人的情思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陈从周先生笔下那富有诗意的“屏”,听一听作者是怎么说“屏”的?(师板书课题《说“屏”》)
二、明确学习目标
1、这是一篇轻松、随意的科学小品文。作为说明文的一种,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屏)
2、我们今天的学习任务是什么?让我们一起看一下(出示幻灯:学习目标)
3、请大家读一读学习目标
a.阅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b.品味本文生动的说明语言。
c.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老师想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可以吗?幻灯出示词语
2、指名学生读词。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现在让我们打开课本,读一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并思考这些问题:
1、什么是屏?文中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2、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读书时要求自由朗读,大声地读。
(二)、学生自由读文,思考问题
(三)、指名学生回答
1、什么是“屏”?
(屏者,障也。这是一个判断句,屏,是遮挡的东西。)
文中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作用:室外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
(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2、从作者对屏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喜爱、向往)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屏,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还有“心生向往之情” 抓住以生:“更觉得它实在微妙”。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
五、再读课文,研读赏析
1、本文把“屏”的知识介绍的这么详细,感情又这么的真挚,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呢?
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a.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怎样的表达作用?结合具体语句说一说。
b.作为科学小品文,本文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下定义:具体介绍,使说明更通俗易懂,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举例子:说明屏的作用,避免乏味枯燥的介绍,使文章生动有趣。
引用:增加了文章的诗意和韵味。
分类别:说明屏的种类多。)
(可以看出,说明方法的使用让屏这种说明对象的特点更加突出鲜明。我们在写作当中也要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说明方法。)
(本文把屏这种古典的家具介绍的这么典雅、古朴,不仅是因为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说明方法,而且语言也很有特点。作为科学小品文,本文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
学生找句子。
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些优美的原因,感知屏的美。
(既有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又有富有诗情画意的一面)
六、课堂小结及课外拓展
作者用准确、周密而又富有诗意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屏的相关知识,并且抒发了对屏的喜爱之情。也期待在今后的生活中,屏能重新大放异彩。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另外两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事物,请选择其中的一种为它写一段说明文字。
七、作业布置
课文里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查找资料,大致了解这些诗句的意思。并搜集整理有关屏的古诗句。
八、板书设计:
作用
说“屏” 分类 (喜爱、向往)
设置及其注意事项
说明方法:下定义、举例子、引资料、分类别
语言特点:准确、周密、富有诗意
小飞霞
本课教学实录视频下载地址:/sc/html_doc/36843.htm
[《说屏》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篇5:《说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湘乡市棋梓镇中学李江华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屏风、纳凉、帷幕、缓冲、造型、伧俗、雅俗之别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
1.体会生动,富有文采的说明语言。
2.理解文中古诗词的含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作者感情。
2.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操。
重点,难点:
1.体会生动,富有文采的说明语言。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教学方法:
1.从畅谈国粹导入,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阅读兴趣。
2.举办模拟招聘会,引导学生钻研课文,理解内容。
3.通过朗读课文,品味本文语言之韵味。
4.读写拓展,既为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为了提高写作水平。
教学过程:
一、畅谈国粹,激发情感和兴趣。
二、走近“屏风”,拥抱古老艺术之珍品。
举办模拟招聘会。
面试题:
1.屏是什么东西,有何用途?
2.屏风怎样分类?
3.屏风如何设置?
三、朗读课文,体会说明的语言和方法。
师生合作朗读后探究:
1.本文说明语言的特色。
2.说明方法的运用。
四、对话作者,体会情感,总结拓展,课外写作。
1.体会作者的感情。
2.选取一种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物品,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一篇说明性文章。
板书设计
国粹屏风
分 渊
隔 远
空 作用 流
间 长
艺 分类 种
术 类
巧 设置 真
点 齐
缀 全
设计意图:
(一)关于教学目的:根据《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第四学段的有关目标及要求,结合本文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上述三维教学目标,并将能力目标之二确定为教学重点,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之二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关于教学方法:根据本文是说明文及学生对说明文的态度,为了激发学生对说明文的兴趣,我极力避免枯燥、沉闷的教学方法,而是设计运用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探究欲望的方法:“畅谈国粹”,意在一开始,就让学生结合平时积累,有话可讲,让同学们找到共同语言;“举办模拟招聘会”,意在紧密结合社会热点,迎合学生乐意关注的活动,激发学生在一种强烈的欲望中钻研课文,理解内容;在教学中安排朗读,旨在通过朗读,培养语感,理解说明文语言的精彩;“读写拓展”,更是为了将在本文的教学中学到的有关知识和方法,运用在实际中,学以致用,同时又提高写作能力。
(三)关于教学过程:为了体现新课标和新课改的要求与特点,我在教学过程的处理上,尤其费了心思。总体上,按照“激趣--初读--深究--拓展”四个步骤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方式处理,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探究的欲望。回顾这堂课,许多听课的专家和同行都说“高潮迭起,精彩处处”。
(四)关于板书设计:在设计板书时,我考虑,板书既要突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体现教学重点,同时又要精彩生动,具有美感,与屏风这一古老艺术珍品相称。经过再三思考,我将板书设计为屏风形状,将内容和重点拟成一副对联。从教学效果来看,果然精彩传神,听课者无不击掌叫好!认为匠心独运,锦上添花。
李江华
[《说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篇6:《说屏》公开课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菊泉中学 陈碧艳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能力目标)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2、进一步提高说明文分析和提炼的阅读能力。
3、体味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特色。
4、以屏为媒介,拓展延伸,激发学生对传统器物文化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1、阅读课文,解决字词,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2、选择生动有趣的句子品一品,体味语言特色。
3、搜集有关中国传统器物文化的资料:写一段话介绍一种像“屏”一样具有审美和实用价值的器物。
课堂教一学流程设计及学生活动要求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朗读关于“屏”的诗词
1、导入:走进“屏”的世界,感受屏风魅力: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展示古代的屏并配乐欣赏.(生说观后感,在哪里见过屏?自由答)
导语: 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提问:什么是屏?谁能最快根据文意给屏下一个定义呢?(“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5分钟)
活动一、大胆实践介绍屏(8分钟)
1、速读课文,提取信息,根据文中“屏的知识”回答:假如你是屏风店的老板,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屏风这种器具呢?
学习步骤:个人在文中圈划、提取相关信息,组织语言--个人展示--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总结要点:即本文围绕“屏”介绍的相关知识:屏的特点、屏风的作用、屏风的分类、屏的设置
要点:◆屏的特点:似隔非隔、在空间起着神秘作用、功能与美感相结合
◆屏风的作用:①分隔作用; ②艺术点缀;③可以挡风;④缓冲视线。
◆屏风的分类:①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②艺术上:雅俗之别 ③外形上:大小之分。
◆屏的设置:①大小因地制宜;②讲究造型、色彩、绘画;③设置与整体相称;④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得体。
活动二:读“屏”品“味”赏特色 (10分钟)
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语言充满诗情画意,生动有趣,现在就让我们选几句来品一品,感受文章独特的语言味。
学习步骤:小组交流,每人说一句--个人展示--其他同学质疑补充,教师点拨。
明确:通过品读,我们发现:
1、有一片“情”在:喜爱、向往、赞赏(对屏真挚的情感,感染力极强)
2、有一串“诗”在: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小结: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屏的相关知识,字里行间荡漾着对屏真挚的情感,特别是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语言生动有趣而富有文采。这也正是文章的写作特色。
活动三:拓展延伸“说文化”(18分钟)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像“屏”这样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较高的审美和实用价值的工艺品不计其数,他们慢慢演变成了一种器物文化,请同学们选择感兴趣的一种进行说明介绍。
要求:1、有条理说明。2、至少使用两种说明方法。3、最好能引用诗词使文章增添色彩。(配图或制作PPT)
或者:像“屏”这样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较高的审美和实用价值的器物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选择感兴趣的一种进行说明介绍。
学习步骤:小组交流,个人展示,2-3人,其他同学点评,教师点拨。
明确:扇子、茶具、陶器、椅子、床、窗、雨伞、漆盒、中国结、木雕、剪纸等.
小结:看来每一个小小的器物里都有一个迷人的世界。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像“爱屏、说屏”的陈从周先生那样潜心研究中国文化,为我们盛上丰美的文化大餐,我们更希望同学们多了解和喜爱中国器物文化,将中国文化发扬光大。
课后作业
1、请发挥你的想象,自己动手设计一道屏,并为它写一段说明文字。2、积累写屏的古诗词
陈碧艳
[《说屏》公开课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篇7:《说“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查字典,看注释,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如果学生家中有屏的小艺术品,也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导人新课。
学生拿着自己找的图片或小屏风,向同学作介绍,语言可能不生动,教师可以就此导人,看做者是怎样介绍的。也可以用古诗词中有描写屏风的诗句导人。
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
教师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
a.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b.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b.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
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研读与赏析。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a.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b.“…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
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篇8:说屏-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分析:
这篇文章介绍屏风的实用功能与艺术装饰功能,作者的着眼点在于对屏风的使用和设置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在今天得到更好的使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感知文中古诗句的意境美。 情感目标: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重难点分析:
这个教学重难点的提出,是基于学生语文底子薄,对屏风的了解甚少提出的,侧重于学生审美情趣的激发和语言感悟力的培养。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在生活中碰到了一个难题,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帮我解决。我的卧室也是我的书房。可是把学习的地方和休息的地方安排在一间房子里有很多的不便,而且也很不雅观。大家能不能想个办法将我这间小房子里的学习和休息的地方处理一下,以便让我的生活空间更舒心更方便呢。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对于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予以评说,从而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屏”)
3、教师课件展示几幅屏风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进作者
陈从周 (1918-)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著有《说园》等。
2、背景资料介绍
由于受到古诗词古画的感染和影响,陈从周从小就对屏风产生了喜爱和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认识更深,也就“更觉得它实在微妙。”作者写此文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
3、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流萤yíng 牡丹mǔ 锦屏jǐn 闺房guī 帷幕wéi
休憩qì 忒 :口语中读tei,书面读tuī
伧俗:粗俗、鄙浅。 纳凉:享受凉爽。纳:享受。
缓冲:使冲突缓和。 雅俗之分:高雅和粗俗的区别。 因地制宜:因:依据;制:制定;宜:适当的措施。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听课文朗读 思考下列问题
1、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该如何用自己的话给“屏”下个定义?
明确: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屏,就是用来遮挡的东西 。→下定义、作诠释的说明方法
2、作者介绍了“屏” 的那些知识?采用了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明确:屏的作用 屏的种类 屏的设置
逻辑顺序
屏有哪些作用?①分隔作用②艺术点缀③可以挡风④缓冲视线 屏有哪些种类?①按屏的建造材料,装饰的华丽程度: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②艺术上:雅俗之别。③外形上:大小之分。→分类别
屏的制作与放置要注意哪些问题? 得体 →造型精巧 色彩高雅 绘画有诗意
3、作者对“屏”的感情如何?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明确: 句子:“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1)把“屏”看作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表露了作者对屏风的情有独钟。
(2)受古诗词古画的影响,作者从小就对屏风产生了喜爱和向往之情。
(3)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也就“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喜爱 向往 赞赏
4、课文最后一段该如何理解?
希望建筑师和家具师能在屏风的使用上推陈出新。
(二)理解文中诗句,体会语言
? 自读课文,找出文中引用的古诗词并分析其作用
a.引用《秋夕》诗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秋夕》。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首诗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的图景。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凉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b.《牡丹亭》中“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是“太”的意思。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 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幸福的热望。 c “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
出自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写的是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应用古诗词的作用:开头→营造诗意氛围,引起读者兴趣。 中间→作用,补充屏风定义,语言生动有趣
结尾→增添情趣,留有余味。
四、知识拓展
中国传统器物文化有哪些?
纸扇,剪纸、椅子,中国结、窗等。
篇9:说屏教学设计
《说屏》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小品说明文,学生学习时可以先结合现实生活、图片及文学作品等了解认识屏风,明确屏风作为一种历史传承而来的家具的作用──不仅仅是挡风、遮挡视线,更重要的是屏上有书有画,具有美感,充分认识屏风的实用和艺术装饰双重功能,特别是屏风的艺术装饰功能。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审美感受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2.体会本文生动、富有文采的语言。
3.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走近屏风
1.由学生搜集的屏风的图片、文字知识、见闻导入,引导学生进入屏风的世界。
2.让学生配乐朗读课文,总结出课文的结构思路,从文中概括出屏风的功能作用。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和概括能力。
课文结构思路:课文一开始结合自己的经历引出了屏风的特点,并指出设计屏风的关键之所在──在功能和美感上做文章,突出一个“巧”字。然后指出了室内、室外安置屏风的作用,并且不失时机地突出强调屏风的艺术装饰功能。接着联系现在屏风只注重实用功能而忽视了美感,实际是造成屏风发展的退步,作者提出了在屏风设计方面的看法。最后,作者希望借此引起建筑师、家具师甚至使用者和后人的注意,使屏风在今天得到更好的使用和发展。
屏风的功能:作者主要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了屏风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作者更强调艺术装饰功能。
(二)揣摩语言──感受诗意
本文虽然是说明文,但不像一般说明文语言那样平实,让学生勾画出文中富有诗意和韵味的语言,特别是引用的古诗词,分析、揣摩作者对屏风的情感和看法。
预想学生可能勾画揣摩的语句:
(1)“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
这里“诗意”一词,写出了屏风在作者眼中的美好感觉和印象,将读者引入美好的屏的氛围。
(2)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茧”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后来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佳句,见到古画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
作者这里用童年夏夜在庭院纳凉,富有生活气息和美感。“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茧”是唐代诗人杜牧《秋夕》中的诗句──秋夜,银白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让我们感受到屏风的美,的确,其情景让作者感受到深宫孤单宫女的极度悲伤、愁苦,故而喜欢咏屏的诗句,喜欢古画中的屏,从感性上让我们体验到屏的艺术美感。
(3)《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
汤显祖《牡丹亭》“游园”里的唱词,“锦屏人”是指闺中女子,“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这句词指的是闺中女子太过于惋惜这大好青春时光。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作者这里引用,为了突出屏风的艺术美感。
(4)屏也有大小之分。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闺房,皆可置之,因为场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
联系后文可见,这里的“大小”应该指的不同的人对屏风的不同的使用。
(5)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
“闲倚画屏”的意思是“闲着没事干,倚着画屏相思”;“抱膝看屏山”出自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写女主人公在小楼里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这里写出了看屏、处在屏中的生活有一种休闲恬淡之感。
(四)把握形式──探求蹊径
通过揣摩语言,会发现本文与一般说明文在表现形式上有区别,让学生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揣摩本文的语言形式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本文与其他说明文比较,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的能力。
本文是用散文笔法写成的比较轻松、随意的小品文,因此语言表达方式不同于一般平实的说明文。本文的表达方式除说明外,还有叙述、议论和抒情。作者陈从周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古园林专家,对屏风很有研究,又有较深厚的文学底蕴,因此作者用浓郁的抒情笔调和诸多事例的旁引,揭示了屏的文化韵味,也是本文与其他说明文不同之处。
(五)总结评价──回顾展望
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学生回答,师生补充。)
2.教师激励:陈从周以自己的责任心用饱含浓郁抒情的笔调,揭示了屏的文化韵味,也启迪着我们要为屏风乃至其他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说屏》课文原文
“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后来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佳句,见到古画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因为研究古代建筑,接触到这种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更觉得它实在微妙。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关键是在一个“巧”字上。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国人还都齐声称道。
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小时候厅上来了客人,就躲在屏后望一下。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在古时皇家的宫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
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屏也有大小之分。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闺房,皆可置之,因为场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近来我也注意到,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这是因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聪明的建筑师、家具师们,以你们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诚如是,则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
篇10:《说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2、了解屏的相关知识;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3、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
教法:导读法―――创设情景,指导、点拨。
学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实践提高。
情感态度目标: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2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学情分析】
在朗读能力方面,学生方言较重;在课文的整体把握上,能力比较欠缺,缺乏比较系统的学习方法;在品味语言能力上,由于本课诗词较多,难于理解。因此我在问题的设置和学法指导方面,尽量做到具体,注意梯度,易于操作。
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初一学习《口技》一文中有这样几句话:“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一人、一桌……”)
屏,就是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下面请看一下屏风的.图片。屏风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2、作者简介
陈从周1918—20xx)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音释义,积累词语。(多媒体展示)
屏风纳凉帷幕(蓦地、坟墓、朝暮、募捐、慕名、摹仿)伧俗忒雅俗等
2、学生听朗读,把握文章大意,回答以下问题。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
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解释紧扣屏的用途。
(2)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请找出具体句子。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一)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学生阅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讨论明确: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1、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2、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多媒体展示)
3、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二)文章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四、品味赏析增强语感
1、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并用“我最喜欢这个句子,因为它”的句式回答问题。(多媒体展示)
学生可能会提到的句子。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2、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五、总结积累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2、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多媒体展示)
六、布置作业
必做:
1、美读课文三遍。
2、想像屏风未来的用途,把你的所思所想写在作业本上。
选做: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
七、板书设计
说“屏”
陈从周
作用
↗↖
分类→设置
巧
李青涛
篇11:《说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3、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4、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5、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6、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重点难点】
2、3、4。
一、教学过程
1、导语设计
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2、回忆学过的课文中提到的“屏”,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
《口技》:“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
屏的作用:遮挡视线。
3、学生列举生活中见到的屏,猜想它们的用途。也可以展示搜集到的关于屏的图片,并辅以简单介绍。
4、作者简介:
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5、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⑴正音释义,积累词语。
⑵配乐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⑶精读课文,回答问题。
自主回答:
①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解释紧扣屏的用途。
②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明确: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种类: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多媒体展示不同种类的屏的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
合作讨论回答:
③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6、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
⑴理解诗意:
①“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②“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③“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⑵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七、研读赏析
1、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2、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
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⑴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⑵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二、总结拓展
1、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
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2、拓展延伸:
查找积累与屏风有关的诗句:
例: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篇12:《说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屏”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写法。
3、理解作者对屏风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屏风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正音
屏风纳凉()伧俗()忒()休憩()帷幕()擅长()
2、释义
伧俗:粗俗鄙陋。
擅长:在某方面有特长。
雅俗之别:高雅与粗俗的分别。
二、指导学习研讨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
(2)作者简介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内容,试用一句话归纳大意。
明确:本文介绍了屏的特点、作用、种类和设置。
3、研讨
(1)本文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2)先用文中语句回答什么是“屏”?然后用自己的话作一解释。
(3)根据课文,说一说“屏”有何作用?
(4)“屏”可以怎样分类?
(5)作者认为“屏”的设置应注意些什么?
4、赏析
(1)深入体会作者在介绍“屏”的时候,为什么用上了“富有诗意”、“令人销魂”、“心生向往之情”等词句?明确:体现了作者对屏的喜爱之情,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本文是介绍“屏”的说明性小品文,但也有些记叙内容穿插其中,从文中找出来,说说其作用。
(3)文中引用了一些古诗词句,你觉得这样有什么好处?
三、延伸迁移
完成语段阅读
能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之一。20世纪以来,全球的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大大增加了对能源的需求。在各种能源中,化石燃料中的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的主要一次能源。据世界能源委员会统计,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可采储量,按1992年各国的产量计算,分别只能开采44年和60年;虽然可采储量还可能会有新的发现,但社会需求也在增长,特别是考虑到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油气燃料可供开采的时间不会很长。在化石燃料中,尽管煤炭的蕴藏量最丰富,但燃煤造成的严重污染使其不大可能成为世界范围的主要能源。虽然核聚变反应可提供清洁的能源,在海洋中蕴藏着约42万亿吨核聚变的主要物质氘,但核聚变堆研究的难度很大,估计要到下一世纪后期核聚变电站才有可能实现商品化。因此,在展望21世纪能源问题的前景时,可能不得不面对油气资源面临枯竭、核聚变发电又未能商品化的一段时期。为保证这一时期内人类有充足的清洁能源供应,利用太阳能来发电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太阳能是最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地球上的各种能源无不与之密切相关。事实上,太阳在地球的演化、生物的繁衍和人类的发展中,起了无比重大的作用,也为人类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能源。太阳内部不断进行的高温核聚变反应释放着功率为3.8×1026兆瓦的巨大辐射能,其中只有二十亿分之一到达地球大气高层;经过大气层时,约30%被反射,23%被吸收,仅有不到一半的能量8×1016兆瓦到达地球表面。尽管如此,只要能够利用其万分之几,便可满足今日人类的全部需要。
1、本文主要运用的两种说明方法是什么?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3、找出第一段的中心句写在下面。
4、结合选文说出太阳能发电的主要优势。
篇13:《说“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2. 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3. 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4. 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教学过程
一、走入“屏世界”
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导语设计
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二、自由诵读了解“屏”
积累词语、感知文意
三、深情美读说说屏
自主回答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2、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解释紧扣屏的用途。
明确: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种类: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
(多媒体展示不同种类的屏的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合作讨论回答
1、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2、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
理解诗意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3、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4、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1)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2)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5、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四、发挥想象设计屏
请发挥你的想象,自己动手设计一道屏,并为它写一段说明文字。
篇14:《说“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屏风的知识。
2、再次比较小品式说明文与规范说明文的异同。
3、体会本文语言轻松自如、古香古色的风格。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
2、通过查阅书籍、交流、讨论等方式,争取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有更广泛的认识和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屏风知识的了解,激发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屏风的知识。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生动的语言,弄懂文中引用诗句的含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屏风在现代生活中已经不常见了,但在古代,它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古人为什么对屏风情有独钟呢?且看《说“屏”》一文是怎样为我们介绍的。
二、整体感知
1、播放古筝音乐磁带,学生轻声朗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分四人小组讨论,思考下列问题。
(1)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2)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采用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3)作者对屏风的感情如何?作者写作此篇的用意何在?
(4)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点拨:
(1)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2)作者采用逻辑顺序,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①屏风的作用:室外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②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③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3)作者喜爱屏风,对屏风充满赞美之情。作者写作此篇是希望今天的人们能很好地吸收古代文化艺术的精华,并使之在新社会有更好的发展。
(4)文中用了引用、作诠释、举例子、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例如:
引用:“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作诠释:“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举例子:“在古时皇家的宫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
分类别:“按屏的建筑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3、理解文中诗句,体会语言的生动、古朴
学生活动:学生朗读课文,找出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
教后反思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使我们了解了有关屏风的知识,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无穷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篇15:《说“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掌握重点字词。
(2)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屏风的有关知识
(3)理解文中古诗词的含义,体会文本诗情画意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字典、找资料,掌握字词,了解作者。
(2)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
(3)通过查阅书籍、交流、讨论等方式,争取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有更广泛的认识和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屏风知识的了解,激发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和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屏风的知识。
2、难点
体会文章生动的语言,弄懂文中引用诗句的含义。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一、新课导入
教师出示一面屏风,由此导入:1.同学们,这是一件什么东西,谁能说明一下?2.大家回忆一下,那篇课文中提到过这东西?3.除老师提到的外,你还见到过什么样的屏风?
二、介绍屏风历史、作者,讲解生字词
1、屏风历史
早在商周时候就有屏风的记载,它起到分割空间,美化环境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其制作和装饰都已经相当精美。
2、走近陈从周
陈从周,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著有《说园》等学术专著。
3、指导学生积累生词
流萤(yíng)擅(shàn)长忒(tui)伧(cāng)俗
帷(wéi)幕休憩(qì)
伧俗:粗俗鄙陋。休憩:休息。得体:恰当,恰如其分。
三、整体感知,课文分析
学生自读课文,分四人小组讨论、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屏?请同学们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明确:“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2、作者介绍了屏的哪些知识呢?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多媒体展示)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3、作者对屏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在文中划出关键句子。
关键语句:“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四、研读课文,探究合作: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
1、理解诗意:
①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 “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③ “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2、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3、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
文中用了引用、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引用:“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下定义:“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举例子:“在古时皇家的宫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
分类别:“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4、作为科学小品文,本文在语言上有哪些特点?
明确:准确、科学、严密、有文学色彩。
语言不乏说明文的准确,简明。既有语言平实的一面,又有富有诗意的活泼的一面。如“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华丽程度,分为金屏等。”这就是平实的语言。再如诗句典籍的应用,就是富有诗意的,语言。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有关屏风的诗句吗?
例: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六、小结: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七、布置作业
1、想象一下,屏风将来会有怎样的用途?
2、完成【一课一练】相应练习。
篇16:《说“屏”》教学设计
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3单元。
【教材分析】
本文是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为现代中国的建筑师、家具师们所写,希望他们“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特别强调屏风的文化价值。编者在课文前所作的“阅读提示”有准确的引导,重点放在屏风“总是能牵动我们幽微的情思”,这“情思”二字确实十分紧要。作者和编者都在告诉我们,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小品文,有较强的抒情性,又富有文化内涵,谈的是器物文化,就是“先人善于在功能与美感上做文章”,这正是本文的艺术个性所在。因此,应引导学生了解屏风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感受文章浓浓的诗意和韵味,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初步接触并积累了一些说明文知识,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凭借自身的知识经验走进文本上,让他们在逐步深入的阅读体验中,了解屏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概括、筛选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并通过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体会小品文优美的语言,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点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了解屏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3)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
(2)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讨论交流等方法积累屏的有关知识,感受屏文化的内涵;
(3)通过赏析研读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说明性小品文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语言;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方法】
自读与点拨相结合。
【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和诗词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进“屏”
导语: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成就辉煌。故宫就是杰出的代表,从它的整体到局部,无不显出一种难以言表的美。古人为了追求室内的审美效果,还创造了一种叫“屏”的器具。古朴典雅的屏往往会给人无限的遐想,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留下各种优美的身影。屏为什么总能牵动人们幽微的情思呢?我们今天就共同走进陈从周先生的《说“屏”》,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吧。
二、欣赏图片,初识“屏”
课件展示5幅屏风的精品画面,每幅依次出示,并辅以简单介绍。学生欣赏屏风,初步认识这种古老的传统器具。
(介绍:屏风有插屏和围屏之分。插屏多是单扇的,围屏由多扇组成,少则二扇,多则十二扇,能随意折叠,可宽可窄,使用方便。制作屏风,一般采用木板或以木料为骨,蒙上丝织品作为屏面,用石、陶、金属或其他材料做柱基。屏面饰以各种彩绘,或镶嵌不同题材的图画,也有全素的屏风。在我国,屏风的使用虽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留存的实物甚少。不过在古诗文中却有很多的咏屏佳句。)
三、初读课文,了解“屏”
(一)走近作者(多媒体展示)。通过预习让学生说说对作者感兴趣的地方。
(二)积累生字词。
帷幕伧俗忒:太文化休憩:文化享受,身心休息。韶光:美丽的春光,韶:美。诚:这里是“果真”的意思。
根据所给的意思,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无益地耗费劳力。
2.恰当,恰如其分。
3.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
4.果真如此。
(设计意图:扫清阅读障碍,让学生掌握识字的方法,达到识字辨形的目的,培养学生的习惯。)
(三)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整体感知课文。
1.以古筝曲为背景,教师范读,配精美的屏风图片。
2.学生听读、赏读并勾画介绍屏知识的句子或段落。
3.教师出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多媒体展示:(1)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2)作者从哪几方面介绍了关于屏的知识?]
学生自读完成后,4人一小组,讨论后明确:A.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B.本文从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介绍了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阅读,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课文。)
四、精读课文,介绍“屏”
情境创设:根据文中关于屏的知识,结合以下情境,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表演。(多媒体展示:假如时光倒流500年,你是一家屏风店的老板。
1.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屏风这种器具?
2.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摆放屏风时应注意的问题?
3.你将购进什么特点的屏风,能使你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4人一小组分析讨论,明确要点,共同表演。
明确要点:
1.向顾客介绍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使用人可根据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选购所需的屏风。
2.向顾客介绍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3.向顾客介绍屏的主要特点:功能与美感相结合,造型轻巧,色彩不伧俗,绘画富有诗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筛选、归纳和概括关键信息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小组分工合作的能力。)
五、研读赏析,走进“屏”
设问一:作者给我们介绍了屏这种造型精巧,用途广泛,历史悠久且有深刻文化底蕴的工艺品,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屏的感情如何?
学生思考、明确:喜爱和向往。
引导学生继续深入理解:这种喜爱和向往之情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呢?
引导学生抓住以下关键语句: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作者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感性认识);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理性认识)。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设问二:这些句子自然流露出作者对屏那种喜爱和赞赏之情,那作者还借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呢?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并用“我最喜欢这个句子,因为它”的句式回答问题。
全班讨论明确:作者巧妙地引用了不少古诗词,表达自己的感情。
引导学生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
学生可能会提到的句子: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是杜牧《秋夕》中的句子,指导学生抓住句子中“冷”、“轻”、“小”等字,体会诗歌中幽婉凄清的意境。
提问:为什么作者在这里会引用这样的一句诗歌呢?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予以明确:作者开篇的引用给我们营造俊逸清雅的艺术氛围,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予以明确: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企盼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小结:我们体会到文章所用的说明方法中最吸引人之处的就是引用,那作者巧妙的构思、优美的语言展现出文章有怎样的特色呢?
教师简介说明文的特点,学生讨论本文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
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说明性的小品文。
1.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2.文章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点拨:文章语言生动而富有文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屏的感情,大量诗词的引用使行文中荡漾着诗情画意,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文中古诗词的含义,培养学生对古诗词,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感受浓浓的诗意,进一步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同时了解说明性的小品文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六、拓展延伸,积累“屏”
1.展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屏风的诗词,共赏佳句,并说明理由。
例: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2.想一想,说一说,我们生活中哪些器物能反射出传统文化的影子,折射出中国人民的智慧?
提示:纸扇、桌椅、门窗、茶壶、文房四宝、中国结、陶器、瓷器、剪纸等。(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小组讨论,推荐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有机会走出课本,走进生活,更多积累诗词,更好地感悟作品的魅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七、思维迁移,书写“屏”
布置作业。(多媒体展示。)
1.妙笔生花。请发挥想象,自己动手设计一道屏,并为它取一个合适的名字,送给你的亲朋好友。
例:锦上添花、胸有成竹、鹏程万里、岁寒三友、松鹤延年……
2.跨越时空,走近名家。假如你是个电视台记者,准备采访陈从周教授,做一个有关“屏”文化的专题谈话节目,你打算设计哪些话题来请教?
①学生分组讨论设计。(问题可结合课文,也可来自课外。)
②集体交流、整理话题。
③现场就这些话题采访学生,要求能结合课文和资料作答。
④指定几位学生做记录,整理成一篇访谈录,与课文比较,体会本文语言以诗入文的典雅,行文穿插叙述的灵巧,用词浓郁的抒情色彩。
3.小器物,大文化。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物品、器具,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还有审美价值。请以《漫话________》为题,写一篇400字以上的文章,畅谈它们的文化内涵。
例:纸扇、陶瓷、盆景、剪纸、刺绣、篆刻、木雕……
★ 《说屏》教学设计
★ 说屏教学设计
★ 说教学反思
★ 说屏教学方案
★ 说屏教案

【说屏人教版的课文教学设计(共16篇)】相关文章:
说课评课收获反思范文2022-05-06
说屏读答案2023-09-12
《松鼠》教案2(人教版八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2024-03-27
语文阅读课的教学计划2022-12-07
课文《说勤奋》教学反思2024-01-19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学计划2023-01-23
听课记录表范文2023-03-26
《客人到家我说请》教学反思2023-03-30
八年级语文上册老王教案精选2023-02-05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24-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