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教学设计

时间:2024-01-12 17:30:35 更多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礼记》教学设计

《礼记》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礼记》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礼记》教学设计1

知识与技能

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诵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能当堂成诵。

2.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认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2.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重点能对照注释翻译课文,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难点

1.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2.联系《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看有无相似之处。

教法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2课时

虽有嘉肴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它与《周礼》《礼仪》合称“三礼”。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汉民族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弟子乐正克。《学记》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齐诵读

1.生读课文,给难字注音,划分朗读节奏。

2.出示课件,认读,把握节奏。

(1)读准字音

嘉肴(yáo)弗食(fú)自强(qiǎng)

教学相长(zh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xué)

(2)把握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句问题。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吃)

③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④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是故:因此,所以)

⑤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反思;自强:自我勉励。)

⑥故曰:教学相长也(长:促进)

⑦其此之谓乎(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乎”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2)古今异义词。

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主旨今义:味美)

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学学半(古义:教今义:学习)

(3)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做好了一桌美味的菜肴,如果不亲自品尝,就永远不会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就永远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困惑的地方。

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知道自己不足,然后才能自己反省;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4.口头翻译全文,师生一起矫正。

1.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嘉肴”写起?

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

2.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3.“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得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4.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候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本文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虽有嘉肴类比引入弗食佳肴,不知其旨弗学至道,不知其善逐层论证学知不足,教后知困不足自反,知困自强引用作结——学学半,此之谓教学能相长实践出真知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的正确。

由此,我想到了教学活动。其实教学本身是一个双边活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不可能高效迅捷地获取知识;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便不得施展,事倍功半。就像《师说》中说的那样“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只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而已,就让我们共同学习吧。

大道之行也

同学们,在20xx年主席提出了“中国梦”这一伟大构想。其实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孔圣人就提出了一种社会模式,他称之为大同社会。那么大同社会到底是怎样一种社会呢?它具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就走进选自《礼记》的《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人民流离失所;周王室日渐衰微,礼崩乐坏。“士”私学兴起,形成了许多思想流派,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各个学派都提出自己的治国理念和主张,儒家提出了“上下有分,等级有序;尊贤礼士,君仁臣义;君民同乐,轻敛薄赋”的政见主张,以实现“大同”的理想社会。“大同”社会不仅仅是儒家治国理想,更是我国几千年来的梦想。

1.自由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句。

(1)掌握以下文言实词。(多媒体投影)

①大道之行也(施行)

②选贤与能(同“举”)

③讲信修睦(培养)

④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独,单独。亲,以……为亲)

⑤矜(guān,同“鳏”,老而无妻的人)

⑥皆有所养(供养)

⑦男有分(fèn,职分,职守)

⑧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恨)

⑨不必藏于己(私藏)

⑩谋闭而不兴(兴起)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贼,指作乱害人的事。作,兴起)

故外户而不闭(户:门。闭:关闭,插门)

(2)翻译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

②天下为公。

天下是公共的。

③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2.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读出课文节奏。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感知文章整体内容。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

1.再读课文,注意文中停顿:

(1)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2)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每组后当作一顿,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

(3)第三层:“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谋闭而不兴”中“闭”属下读。“而不闭”一语后停顿可稍长。末句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2.如何理解文中提出的概念:“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1)大道,指儒家推行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2)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3)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3.“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4.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5.任何想象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呈,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6.迁移探究

(开放性题目,分组讨论,在对比中思考,在思考中复习。)

(1)“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了(由此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也同样受到社会的照顾)。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象,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本文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1.结构严谨,说理透彻。

文章第一层首先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括并定名为“大同”。全面具体地展现了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

2.阐述道理,条理清晰。

文章在阐明“大同”社会政治纲领的内容时,按逻辑关系,由政权归属谈到政权所属的条件,最后谈到在德才兼备的领导者的管理下,所呈现出的诚信、和睦、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在阐明之后,很自然地阐述了在这些纲领维护下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分三个方面展开,从物质生活谈到了理想观念。既全面又条理清晰地反映了作者的思路。

3.运用排比,突出气势。

本文语言气势强盛,一气贯注,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文章通过运用排比手法来做到这一点。如“使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等语句,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

大道之行也社会纲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基本特征社会关爱,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理想社会谋闭不兴,盗乱不作外户不闭太平盛世心驰神往

教后反思

从军事的角度我认为:战场是瞬息万变的,课堂也是瞬息万变。因为人是战争和课堂的主导者,所以如战争的双方一样,学生的学情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前提的,这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调节学生学习的情绪,及时加以引导。再好的教学案需要实战检验才可以判定它的优劣。

《礼记》教学设计2

目标:积累文言词语,大道之行也教案课堂反思。疏通文意。了解大同社会的特点。背诵课文。重点:疏通文意。背诵课文。难点:文章语言的精美。过程:

一、导入:由桃花源引出人们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引出大同社会进而引出本文。介绍《礼记》。

二、读背课文。1读课文解决生字词,。读课文解决重点词语的意思。3读课文疏通文意。5再读课文试着背诵课文。

三、问题探讨:1大同社会的纲领是什么?2大同社会的基本特性是什么?3大同社会美好的前景怎么样?四、读诵课文。具体过程:176班,先利用课前十分钟让学生预习,重点自主解决词语和疏通文意。因此上课后,学生直接进行疏通文意环节。各小组找出重点词语解释并疏通选文的意思。然后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试着背诵文章。接着探讨三个问题。老师巡视,和学生共同讨论。明确问题的答案然后在黑板上板书答案。接着和同学们共同分析答案。然后,老师根据板书内容,引导学生背诵课文。最后学生反复读诵,品味语言的精美。175班因为没有进行预习,因此多加了一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的环节。因为175班的同学不宜使用分组讨论的方式,因此采用老师讲解和学生回答问题相结合的办法依次进行,文意疏通,问题探讨,背诵等环节。反思:因为有了预习学生能够直接进入滔滔环节,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但有的学生预习并不充分,只是等着别人的发言。因此监督是十分必要的`环节。文章不长内容也比较好理解,留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读背品味语言这一环节也不错。175班没有预习,学生给你学习积极性在打点折扣,效果自然不好。在这样的班课很难上好。讲的快了听不懂,讲的慢了,没人听。讲的深了思路赶不上,讲的浅了,学生便索然无味。兼顾全面的工作真难做。

国学礼记读后感

《礼记》读后感

礼记读后感600字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读《礼记》的心得体会

师德师风的名言名句

读《礼记·大学》高中生有感

《虽有嘉肴》阅读答案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大道之行也》学案 (八年级上册)

《礼记》教学设计
《《礼记》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礼记》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2023-01-30

《大道之行也》教案(八年级选修教案设计)2022-04-29

大道之行也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022-11-17

大学读后感1000字2022-06-04

八年级下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2023-08-27

《大道之行也》语文教案2023-05-19

人教版初中礼记教案优秀2023-11-08

关于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的教案2023-03-14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演讲稿2022-10-30

《大道之行也》2022-05-06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