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是……》教学设计

时间:2024-02-15 07:16:34 更多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科学是……》教学设计(共14篇)由网友“汉堡之家5896”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科学是……》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分享。

《科学是……》教学设计

篇1:《科学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电路图》是浙教版科学第三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是整章《电路探秘》知识的基础。学生只有完成对基本电路的构建,才能从电流,电阻,电压这三个物理量进一步研究电路。 并找出这三个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欧姆定律。本节主要是让学生对电路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内容主要分为电路和电路图两部分。重在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体现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如简单电路的构建,开关的作用,电路的连接,电池的短路,画电路图,电筒的电路图等都充分体现的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多感受,多体验是教学的关键。

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整章《电路探秘》的开始,电路对八年级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相对比较陌生。但是生活生产科技中到处都与电有关,学生还是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所以在教学中力图从生活出发,尽量做到生活化和实践性,让学生从实验室最简单的电路元件开始体会电路。初中学生的求知欲强又好表现,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设计了较多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科学学科教学目的,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了解生产、生活中的电;让学生从实验中理解电路的概念和开关在电路中的作用;知道电路元件的符号;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简单电路的连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尝试用符号表示电路中的元件,设计并绘制简单的电路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生活、生产、科技中电的了解,让学生认识到电的广泛性。体会物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通过探究式的教学活动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体味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终身探索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认识电路,理解各电路元件的作用

2、会画电路图

难点:在没有老师指引的情况下,学生尝试连接电路,自行分析电路故障并解决问题;会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图。

五、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实验探究为主,启发诱导相结合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注重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并结合多媒体,让学生在更感性的基础上获得知识。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并联电路示教板

2、学生分组实验(2人一组):电路板、灯(2个)、开关、导线、干电池(2节)、手电筒

七、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引入】

用多媒体展示秦淮河的夜景图。提问:你觉得夜景怎样?美在哪里?【用美丽的夜景导入新课,能让学生深刻体会电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并能积极激发学生学习电学的兴趣】师生讨论后小结:电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新课教学】

1、电路的组成

首先教师将让学生作一个“使一盏小灯泡亮起来”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合理选择使一盏灯亮起来(其中几组桌上少给了开关,少给了电池,少给了导线)一边让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发现并提出问题,一边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讲述开关,导线和电池的作用。然后教师将挑选用到开关盒不用开关都能让灯成功亮起的小组上台演示。教师问:这两种连接方式哪种更合理,为什么?教师将对开关进行“打开”和“合上”的操作,让学生观察电灯的“暗”与“亮”,感受开关的必要性。再进行提问:仔细观察,要使灯泡发光并可以控制,哪些元件是必不可少的?学生通过讨论、回答,最后总结引出电源,用电器并最终引出电路的概念。

板书: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用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路径称为电路。

2、电路的状态

用多媒体展示通路和开路的动态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两种状态下,电路有什么特点。通过教师的引路,学生讨论归纳得出:

通路:处处连通的电路,有电流通过用电器,用电器能正常工作。

开路:断开的电路,没有电流通过用电器,用电器不能正常工作。

接着,让学生讨论一个问题: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开路?学生讨论归纳得到的原因有:开关打开,接头松脱,接触不良,用电器坏了,导线断了等等。[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教师问:我们能否将电源两极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呢?

探究活动:用导线将一节干电池正负极连接起来,请学生用手触摸导线。

教师问:导线是否有发热现象?学生在触摸过程中能感受到导线发热,温度不断上升。学生通过回答“如果时间再长一点会如何呢”这一个问题,能很好的理解短路的概念,并明确短路的危害,同时,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加深学生的理解,牢记短路的危害。

3、画电路图

教师要求学生把自己设计的电路画出来,展示给大家看,比一比,看谁画的又快又好又易懂。学生成果展示,并互相评论。然后教师归纳:实物图比较直观,但画起来太复杂,有些复杂的电路图根本无法表示。所以有必要来学习一下电路图:用元件符号代替实物表示电路的图称电路图。让学生阅读课本中列举的电路元件符号。接着让学生对照桌子上的实物画出自己设计的电路的电路图。教师展示学生的电路图并进行评价。针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释并归纳画电路图的注意点:元件分布均匀,位置合理,导线横平竖直呈矩形,使图形美观。

4、串、并联电路

在了解了电路和电路图的基础上,教师将引导学生对电路进行深一步的探究。提供给学生一下电路元件:2个小灯泡、1个开关、1个电池组、若干根导线。让学生设法把两盏灯同时亮起来。学生完成后,请两组有代表性的上台演示。学生观察讨论来比较两组的异同。接着,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串、并联的电路实物图。并归纳出

串联电路: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电流流过的路径只有一条。

并联电路:用电器并列连接起来的电路,电流流过的路径有多条。(干路,支路)

通过串并联的实物图连接方式,要求学生画出串并联的电路图。然后与多媒体展示的串并联电路图进行比较,让学生自我评价,相互交流,反思并改进自己的不足处。做的好的教师给予肯定与表扬。【增加课堂的活跃气氛,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5、手电筒电路图

前面所学的电路图都是实验室中比较简单的电路,在生活中的电路往往会比较复杂,但也存在比较简单的。下面就来探究一下手电筒的电路图。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画出手电筒的电路图。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兴趣并能巩固知识。

【复习小结】

今天你收获了多少?

学生小结。[学生各抒己见,总结有针对性。并能引导学生提出新的观点和问题,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巩固练习】

电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将探究引向课外,保持探究的连续性。

【布置作业】

课后要求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电路元件,自己设计一些小电路,画出电路图。

【板书设计】

电路的概念: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用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路径称为电路。

通路:处处连通的电路,有电流通过用电器,用电器能正常工作。

电路的状态 开路:断开的电路,没有电流通过用电器,用电器不能正常工作。

短路:电源两极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

电路图:用元件符号代替实物表示电路的图称电路图。

串联电路: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电流流过的路径只有一条。

并联电路:用电器并列连接起来的电路,电流流过的路径有多条。(干路,支路)

篇2:《科学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设计和制作立体支架。

2、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

教学重点:会设计和制作立体支架。

教学难点:搭建承受力大的高塔。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吸管若干、剪子、透明胶布。

教师准备:钩码若干、搭好的高塔、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出示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六边形,四种形状的支架。

上节课,我们用吸管作成了这些支架,回忆一下,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三角形的支架最稳固,所用材料最少。不稳定的结构,可以通过架梁的方式增加其三角形结构,使它变得稳定。)

(二)学习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课,搭支架,用学过的知识来搭高塔。

1、生看书21页,看这四幅图,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运用三角形结构。上轻下重。上宽下窄。使物体重心下移,更加稳定。)

2、你们想不想自己来做一个这样的高塔?我们先来画设计图,书76页高塔草图。

生画后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同时说出设计意图。

3、小组内协商,选一个可行的设计草图来制作。

4、师出示实验要求:

(1)使用剪子要注意安全。

(2)高塔连接处要粘牢。

(3)要用本组的材料,搭出美观、坚固的高塔。

(4)小组内要分工、合作。

生逐条读,师逐条讲解。师演示怎样在连接点紧密缠绕。强调要分工、合作。

5、生开始制作,师播放音乐,并巡视。

(三)评价

生做好的成品,展示,由其他生评价优、缺点,并找出原因。

师出示自制的高塔,演示可以承受很重的力,对比生制作的高塔,生找出不同点。

(三角形很多。每层柱子一样高。)

在搭建高塔的过程中,你们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这节课,有些同学的高塔没做完,有些高塔需要改正缺点,把你们的高塔带回家,把它完善,下节课带来展示,下课!

篇3:《科学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学生能自主探究出斜坡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愿意合作、能意识到证据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知识目标:知道斜面有省力作用以及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实践应用。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研究斜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斜面角度大小与省力的关系。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平板测力计、实验盒盖一块(10cm 20cm 25cm) 滚动球一个、铅笔一支、纸两张;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课件:工人叔叔要把一个很重的油桶搬上大卡车,可油桶太重了,怎么也抬不动。

提出问题:你们能帮他想想办法吗?

生:用吊车吊到车上;找一根长木棍,用杠杆的办法…… ;找一块木板斜搭在车上,再把油桶滚上去。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了这么多的办法,那么你们更喜欢哪种方法呢?

生:第三个,比较方便省力;

师:是啊,第三个是一个不错的办法,这个办法是从地面到车厢斜着搭一块木板,把油桶沿着倾斜的木板推上去。那么这块斜板我们称为斜面。什么是斜面呢?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把它从低处到高处搭成一个倾斜的平面,并沿着它向上搬运物体时,它就成为一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斜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斜坡的科学。(板书课题:斜坡的科学)

二、研究斜面的作用

1、讨论:一大桶油很重,一个人搬不动;可是沿着斜面,一个人就能把它推上汽车。这说明斜面有什么作用?

2、感受:把一个物体提高到一定的高度,体验利用斜面和不利用斜面有什么不同。

3、从以下三个角度分析斜面的工作图,提出自己的猜想:

(1)重物被抬高的高度是否相同?

(2)重物被抬高时所走的距离是否相同?

(3)重物被抬高时是否有其他物体帮助托住了该物体?因此我们认为,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师:怎样知道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生:通过实验

师:更准确说是对比实验。现在我们每个小组都有一个平板测力计、实验盒盖一块( 20cm 25cm10cm)、滚动球一个、尺子一把。 大家实验前要认真讨论,小组内要明确分工,作好记录。

4、设计实验方案,分小组开展实验。

生汇报实验方案

①将实验盒盖(光滑面朝上)的一头支在桌面上,另一头架在实验桌的栏边上,使其成为一个斜面。

②将滚动铁用测力计把它垂直提起,观察用多少力?

③把滚动铁放在斜面下端,通过测力计拉着它沿斜面向上滚动不同的距离,速度要慢、匀,观察用多少力?

④及时记录好有关数据。

师再强调要注意的问题。(参考P15)

5、分小组实验,分析整理。(分析以上实验数据,有什么发现?)

6、汇报交流实验结论。

斜面能省力

斜面越长越省力

斜面不省距离

二、联系生活,延伸问题

1、师:看来科学实验不仅能验证我们的假设,而且可能使我们获得新

的认识。那么在生活中你在哪使用过或见过斜面吗?(学生举例并说明,质疑。)

2、老师这儿也收集了一些照片请同学们看看,想想其中的奥妙,说说哪个地方应用了斜面?(出示生活中人们应用斜面的照片,让学生说说其中的斜面原理。如果学生在解释螺丝钉时有困难,可以用卷纸的方式进行演示。)

3、师:看来生活中斜面还真不少,其实咱们今天研究的只是关于斜面一小部分知识,关于斜面还有更多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呢。今天下课回去后,就请大家加倍用心地去寻找、发现生活中更多的斜面,好吗?

三、总结: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你觉得这节课自己表现怎样?哪个小组表现最好?

3、你还想探究什么问题?

4、斜坡的科学

活动一:研究斜面的作用

斜面能省力

斜面不省距离

斜面越长越省力

课后反思:

本课以“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为宗旨,力求在课堂中充分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自行探求知识的能力等科学素养。

本课教学分为三部分:首先,从问题入手设置情境,教学一开始就出示“工人叔叔搬运油桶”的画面,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帮

工人叔叔想想办法,很自然的引出斜面的话题,拉近学生与研究主题的距离,使他们更主动、更直接地投入到斜面的研究活动之中。接着,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研究斜面的作用。根据生活经验,学生很容易推理出斜面能省力,但是推理和假设并不一定是真理,必须用实验证明、用实事说话,才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表格统计每组实验的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学生得出“斜面能省力;斜面不省距离;斜面越长越省力”的结论。最后再学习应用,迁移拓展,探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课上孩子们都能积极投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中,课堂气氛活跃。

篇4:《科学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验蒙眼触摸的感觉,知道通过触摸可以感知物体形状。

2、能运用恰当的词汇描述触摸的感觉。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教学准备

1、小桶一个

2、土豆、西红柿、辣椒、胡萝卜、洋葱实物个一各

3、玩具:溜溜球、小摩托车、小钱包、粘粘球、眼睛、小瓶子、剪刀、梳子各一个

4、红领巾一条

教学过程

1、小朋友都有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小眼睛每天带我们去看大千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你们爱你们的眼睛么?

2、如果有一天,你的小眼睛看不见东西了会怎么样?

3、老师今天带来了很多宝贝,一个神奇的小桶,里面满满的都是小宝贝,坐姿美老师就变出来(依次拿出蔬菜)

4、蒙眼游戏选一名幼儿,老师用光荣的红领巾蒙住其眼睛,从桶里取出小朋友指定的物品,并分享摸东西时的感觉,通过触摸感知物体形状、质地

5、将一名幼儿蒙住眼睛转三圈,在确定看不见老师的情况下,带他去触摸教室的物品,并说出是什么,其他小朋友不能告诉他

6、师小结:有时候我们的感官比眼睛更加值得我们信赖,通过感官我们可以知道物体的形状和质地,我们都有一双神奇的小手

7、结束教学。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幼儿始终是主体,他们通过观察、动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识经验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当然,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篇5:《科学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脉搏与心跳的关系

2、了解血液循环器官的构成及循环过程

3、能通过模拟实验推测出脉搏与心跳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用来制作简易听诊器的乳胶管和漏斗一套,模拟脉搏和心跳的气球、注射器、乳胶管,人体血管分布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知道,我们运动时心跳和脉搏都会加快,究竟心跳与脉搏有怎样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授

1、指导学生搜集自己运动前后脉搏和心跳的数据

(1)学生自己测量运动前的心跳和脉搏的次数

(2)运动后由自己测量脉搏,同时请一位同学帮助测量心跳。

(3)指出:在使用制作好的听诊器时,乳胶管的一端放在耳朵上,漏斗则压在胸部的中央附近,也就是心脏的部位倾听。

(4)把以上测得的结果填写在书本中的表格里。

2、指导学生认识心跳与脉搏的关系

(1)比较上面测得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2)组织交流各自的发现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结果作出概括,心跳和脉搏是一致的。并提出研究的问题:这是什么原因呢?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上的

(5)组织学生讨论:橡皮球、注射器活塞、乳胶管模拟的是人体的什么器官?

(6)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脉搏和心跳有什么关系?

3、指导学生阅读小资料

在指导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明白以下5个问题:

(1)产生心跳的原因是什么?

(2)血液循环的大致过程是怎样的?

(3)脉搏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4)人体比较容易模拟到脉搏的地方在哪些部位?

5)心脏跳动与脉搏跳动是怎样的关系?

三、本课小结

1、心脏跳动与脉搏跳动是怎样的关系?

2、心脏和血管有什么作用?

四、课外实践活动

1、介绍心跳与体育锻炼的关系

2、要求学生继续坚持上课制定的'锻炼计划,并要求测测自己在运动前后的心跳变化。

篇6:《科学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简单电路》,教材第30页至32页。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使学生亲身经历探究一个简单电路的构成,初步学会连接一个简单的电路。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简单电路的探究,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做科学的热情,体会探究、合作、交流的乐趣。

3、科学知识:

认识简单电路的组成,并能画出简单的电路图。

教学重点

认识简单电路的组成并画出简单的电路图。

教学难点

能连接稍复杂的电路。

教学准备

电池、电池盒、导线、小灯泡、小灯座。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新课。

二、亲身经历,科学探究

1、试一试。

用给定的材料,想办法让小灯泡亮起来,并观察是怎样连接的。

2、画一画。

用图表示出小灯泡亮起来的连接方法。

3、换一换。

提问:如果把小灯泡换成其他用电器又会怎样呢?

(1)把小灯泡换成小喇叭,会怎样?

(2)把小灯泡换成小电机,会怎样?

4、问一问。

(1)在连接过程中使用了哪些元件材料?

(2)怎样连接才会使小灯泡亮起来?

5、做一做。

(1)小灯泡亮时,怎样才能让它熄灭?

(2)小灯泡熄灭时,怎样才能让它亮起来?

(3)有更方便的办法来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吗?

请大家分组合作连一连。

6、说一说。

(1)这个电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2)你知道这些材料各自的作用吗?

三、合作参与,探索发现

指导学生分组动手组装一个简单的红绿灯,并使红绿灯按指令工作。

(1)红灯亮。

(2)绿灯亮。

(3)红灯、绿灯都熄灭。

四、回顾亲历,自主小结

1、今天我们探究了什么知识?

2、通过今天的探究活动,你知道了什么?

附板书设计:

简单电路

篇7:《科学是……》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天气的种类,关注天气变化。

2.能用天气牌对应相应的天气。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初步了解天气的种类,关注天气变化。

难点:能用天气牌对应相应的天气。

活动准备:

1.天气牌卡片1组。

2.在教师一角设置天气预报栏,标出“今天”、“明天”。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情景交谈,引起幼儿的兴趣。

(出示雨伞)指导语:“今天出门老师带了一把雨伞,穿的雨靴,小朋友们,猜猜今天是什么天气?”

二、展开

1.教师介绍天气预报栏,引导幼儿认识几种天气牌。

指导语:“幼儿说说各种天气的不同特征,认识天气的标志。”

2.幼儿根据今天的天气选择相应的天气牌放到天气预报栏“今天”的下方。

指导语:“晴天的时候有太阳,我们可以干什么?雨天我们要注意什么?刮风的时候,我们又该怎么做?并请幼儿说说你喜欢的天气,为什么喜欢。”

3.引导幼儿通过多种方式(听广播或请成人帮助查询等)了解明天的天气,并将相应的天气牌放到“明天”的下方。

指导语:“明天天气有雷阵雨,出行的朋友请注意出行安全。请小朋友根据明天的天气选择相应的天气牌放到天气预报栏“明天”的下方。”

4.提醒幼儿每天根据天气情况及时更换。

教师小结:“引导幼儿说说天气除了可以用图画出来外,还可以用动作表示,说说用什么动作表示。手臂向上围一个圆当作太阳,表示晴天;张开五指,从头顶向下摇动手腕,表示下雨;高举双手,在头顶左右摆动,表示刮风;紧握拳头,轻敲大腿,表示下雪。”(幼儿自由表演)

三、结束

幼儿在玩游戏中结束活动。

篇8:《科学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折叠小人”活动中能够有所发现,提出问题。

能够从琴纳和牛痘的故事中受到启发,知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解答的过程。

知识与技能:

知道科学是什么。

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想知道,爱提问。

教学准备:

插图、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学生接触科学的第一课,对“科学”这一概念不能够深刻理解,只能获得表面意义上的理解,所以本课一开始用“当你听到‘科学’这个词时,你想到了什么”这个问题来激发学生去思考。凭已有经验,学生会把科学和科学家联系起来,和自己无关。教师这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来谈谈自己亲身的体验,学生很容易说出:由于好奇才做出这些事,这恰恰和科学家的工作十分相似。课后应布置学生搜集更多科学家的研究故事,让学生从这些科学家的研究中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本课谈科学是什么,应从外延上谈,而不是从内涵上去灌输,教学中不可要求学生谈什么是科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将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

2、提问:你知道科学是什么吗? (板书课题 )

二、探究新知:

1、了解科学是什么。

(1)、讨论“什么是科学?”

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引导学生看课本第2页插图,开阔一下视野。

(3)、提问:图上的人在做什么?让学生说一说插图的内容,教师适当地加以补充说明。

(4)、谈话:只有科学家那里才有科学吗?你有没有做过下面这些小朋友做的事情?(看书中图片)想一想,你为什么想做这些事情? (学生交流)

(5)、师生小结: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1)、可采取放录音故事、老师讲故事、学生自己阅读等不同方法让学生了解故事梗概。

(2)、提问: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琴纳是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医生。在故事的开始部分,他有什么发现?(学生交流)

(3)、正因为有了这个新发现,他想到并提出了什么问题?此后,他又分别做了些什么事情?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提出问题——寻找可能的原因——做试验证明——试验成功了。

(5)、你能按照上面的提示,复述一遍琴纳的故事吗? 学生复述故事。

(6)、搜集资料,找出其他科学家在研究活动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理解科学是什么。

(1)、教师讲解并演示活动方法,学生尝试操作。

(2)、要求学生边做边观察,然后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

(4)、提问:有谁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学生回答,若没有学生能说出来,教师作简单介绍)

三、全课总结:

1、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告诉我们科学究竟是什么吗?

2、学生分组交流,并向全班同学讲述自己的想法。

3、总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板书)

参考资料:

琴纳与天花

一七四九年五月十七日,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生于英国的格洛斯特,父亲是一个牧师。琴纳长大以后,立志学医。于是,他十三岁那年,就被送到到留德洛夫医师那里当学生。琴纳勤勉地工作着,帮助留德洛夫诊疗病人达七年之久。象许多科学的先驱者一样,他也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他研究地理,诸达诗文,富于乐器,喜爱雀鸟,还会制作气球。

勤奋的琴纳终于学成了!他获得了医学士的称号,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并开设了一家医院。 防治天花是当时医学上的一个重要课题,那时天花是人类疾病中最可怕的一种。天花患者的死亡率达百分之十,而幸存者也大都变成了麻子,许多人一谈到天花就谈虎色变。甚至认为,与其变成麻脸,倒不如死去。天花并不择人而染。乔治华盛顿在一七五一年患上天花,虽没有因此而丧生,却从此变成了麻子。一七七四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五死于天花。事实上,在那时没有麻子的脸是少见的。女人如果没有麻子,仅仅这一点,比起那些不幸的人们来,就被认为是美丽的了。

每年发生好几次天花流行使琴纳感到难以应付,眼看病人痛苦的死去,医生也毫无办法。可是奇怪的是,只要得过一次天花,皮肤上留下疤痕的人再也不会得第二次天花。而且,患天花的尽是地主、神甫和农民,那些从事挤牛奶的姑娘却一次也没有发生过。

琴纳开设医院后不久,就对防治天花发生了兴趣。他也许听过梅丽夫人的实验,但也许毫无所闻。然而,他确实听到过家乡格洛斯特广泛流传的一种说法,即牛痘既可以传染给牛,也可以传染给人。那里的人们认为,牛痘和天花是不能同时并存的。琴细想,自古以来挤奶姑娘和牧牛姑娘漂亮,她们没有麻脸。那么,牛瘟和天花又有什么关系呢?果真牛痘预防了天花了吗?

琴纳决心要解答这一连串的问题,他以顽强的精神对牛痘研究了二十多年。当时中国的种痘术已传到了欧洲,他仔细地阅读了有关种痘术的报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琴纳开始仔细地对家畜进行了观察,他观察了马的“水疵病”和牛的“牛痘”,最后得出结论。水疵病也好,牛痘也好,都是天花的一种。为什么得过一次天花而没有死去的病人,永远不再会得第二次天花的秘密了。原来是只要患过一次天花不死,就能在身体内部获得了永久对抗天花的防护力量。天花不仅危害人类,同样也袭击牛群,几乎所有的奶牛都出过天花。挤奶姑娘和牧牛姑娘在和牛打交道的过程中,因感染上牛痘而具有抵抗天花的防疫力了。牛瘟的秘密终于揭开了。琴纳决定给人们进行牛痘的人工接种来预防天花。

一七九六年五月十七日,正是琴纳四十七周岁的生日。这天,琴纳的候诊室里一清早就聚集了许多好奇的人,决定性的实验时刻来到了。琴纳抱着对自己理论的充分信心,亲自承担着令人毛骨惊然的风险和责任进行人体实验。他从挤牛奶姑娘尼姆斯手上取出牛痘疮疹中的浆液,接种到一个八岁小男孩菲普斯的身上。两个月后,他再一次给这个儿童接种,不过这次不是牛痘,而是真正的天花浆液。结果那个儿童没有感染上天花,他确实获得了免疫力。 为了慎重起见,琴纳还想再重复一次这个实验。为了找到一个明显的牛痘患者,他不得不等待了两年。两年的等待使他无比焦燥,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发表只实验过一次的研究成果,而是一直耐心地等待着。

一七九八年,琴纳终于又找到了一位牛痘患者,重复实验的结果也获得了成功。琴纳这才发表了自己的报告,宣布天花是可以征服的。

一七九七年,琴纳将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研究成果写成论文。送到英国皇家学会时,曾遭到了拒绝。一年以后,琴纳自己筹集经费刊印发表了这些论文,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有的表示坚决支持,有的怀疑,也有的反对。

在无数次实践的面前,一切怀疑、反对都被无情的事实所粉碎。天花可以用种牛痘的方法来预防,终于占据了历史上应有的地位,种痘在欧洲迅速传开了。 英国皇室的人也接受种痘。为了鼓励种痘,一八零三年成立了皇家琴纳协会,由琴纳任会长。天花所引起的死亡在十八个月内就下降了三分之二。

一八零七年,德国的巴伐利亚州实行义务种痘制。在巴伐利亚,现在仍然纪念琴纳的诞辰,并规定这一天为休假日。其它各国也都效仿巴伐利亚,就连当时落后的俄国也沿用了这一作法。在俄国,最初接受种痘的儿童被称作Vaccinov,这些儿童的教育费由国家承担。

在英国,医学界使琴纳享受荣誉颇费周折。一八一三年,琴纳被推举为伦敦医科大学的教授候选人,但是,校方却要以希波克拉底(约公元前460~前377,古希腊哲学家)和盖伦(129~ 199)的理论,即所谓医学的“经典”来考琴纳。琴纳对此加以拒绝,他认为,征服天花就充分具备了教授的资格。然而,大学当局却不同意,琴纳终于因此没有被选为教授。

一八二三年一月二十四日,爱德华琴纳去世,终年七十四岁。终生没有得到大学教授的头衔,但是,一个医生所能得到的一切荣誉,他都得到了。

战胜天花只不过是琴纳功绩的一部分。他的更重要功绩在于发现了预防疾病的办法,他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成功地对疾病进行预防的人。他利用可以产生免疫这一人体自身的机能,实现了对疾病的预防,从而成功地开辟了一个新领域,这个领域就是免疫学,并为此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琴纳的工作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征服了天花,他还给人类指出了征服其它危险疾病的道路。他向人类揭示,总有一天,一切传染病都将得到预防。琴纳的牛痘接种不仅使人类免受了天花的灾难,而且还鼓舞许多科学家不懈地向传染病展开了新的攻击。

居里夫人和镭

居里夫人,波兰裔法国籍女物理学家、放射化学家。19和丈夫皮埃尔居里及亨利贝克勒尔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又因放射化学方面的成就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95年,她与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移葬入先贤祠。她还是“居里学院”的创始人。

18,法兰西共和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表了一篇工作报告,详细地介绍了他通过多次实验发现的铀元素,铀及其化合物具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它能自动地、连续地放出一种人的肉眼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和一般光线不同,能透过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它同伦琴发现的伦琴射线也不同,在没有高真空气体放电和外加高电压的条件下,却能从铀和铀盐中自动发生。铀及其化合物不断地放出射线,向外辐射能量。这使居里夫人发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些能量来自于什么地方?这种与众不同的射线的性质又是什么?居里夫人决心揭开它的秘密。18,居里夫人选定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对放射性物质的研究。这个研究课题,把她带进了科学世界的新天地。她辛勤地开垦了一片处女地,最终完成了近代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并奠定了现代放射化学的基础,为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在实验研究中,居里夫人设计了一种测量仪器,不仅能测出某种物质是否存在射线,而且能测量出射线的强弱。她经过反复实验发现:铀射线的强度与物质中的含铀量成一定比例,而与铀存在的状态以及外界条件无关。

居里夫人对已知的化学元素和所有的化合物进行了全面的检查,获得了重要的发现在:一种叫做钍的元素也能自动发出看不见的射线来,这说明元素能发出射线的现象决不仅仅是铀的特性,而是有些元素的共同特性。她把这种现象称为放射性,把有这种性质的元素叫做放射性元素。它们放出的射线就叫“放射线”。她还根据实验结果预料:含有铀和钍的矿物一定有放射性;不含铀和钍的矿物一定没有放射性。仪器检查完全验证了她的预测。她排除了那些不含放射性元素的矿物,集中研究那些有放射性的矿物,并精确地测量元素的放射性强度。在实验中,她发现一种沥青铀矿的放射性强度比预计的强度大得多,这说明实验的矿物中含有一种人们未知的新放射性元素,且这种元素的含量一定很少,因为这种矿物早已被许多化学家精确地分析过了。她果断地在实验报告中宣布了自己的发现,并努力要通过实验证实它。在这关键的时刻,她的丈夫比埃尔居里也意识到了妻子的发现的重要性,停下了自己关于结晶体的研究,来和她一道研究这种新元素。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们从矿石中分离出了一种同铋混合在一起的物质,它的放射性强度远远超过铀,这就是后来被列在元素周期表上第84位的钋。几个月以后,他们又发现了另一种新元素,并把它取名为镭。但是,居里夫妇并没有立即获得成功的喜悦。当拿到了一点点新元素的化合物时,他们发现原来所做的估计太乐观了。事实上,矿石中镭的含量还不到百万分之一。只是由于这种混合物的放射性极强,所以含有微量镭盐的物质表现出比铀要强几百倍的放射性。

科学的道路从来就不平坦。钋和镭的发现,以及这些放射性新元素的特性,动摇了几世纪以来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科学家们历来都认为,各种元素的原子是物质存在的最小单元,原子是不可分割的、不可改变的。按照传统的观点是无法解释钋和镭这些放射性元素所发出的放射线的。因此,无论是物理学家,还是化学家,虽然对居里夫人的研究工作都感到有兴趣,但是心中都有疑问。尤其是化学家们的态度更为严谨。为了最终证实这一科学发现,也为了进一步研究镭的各种性质,居里夫妇必须从沥青矿石中分离出更多的、并且是纯净的镭盐。

一切未知的世界都是神秘的。在分离新元素的研究工作开始时,他们并不知道新元素的任何化学性质。寻找新元素的唯一线索是它有很强的放射性。他们据此创造了一种新的化学分析方法。但是他们没有钱,没有真正的实验室,只有一些自己购买或设计的简单的仪器。他们出于工作效率的考虑,分头开展研究。由居里先生试验确定镭的特性;居里夫人则继续提炼纯镭盐。

19年底,居里夫人提炼出了十分之一克极纯净的氯化镭,并准确地测定了它的原子量。从此镭的存在得到了证实。镭是一种极难得到的天然放射性物质,它的形体是有光泽的、象细盐一样的白色结晶。在光谱分析中,它与任何已知的元素的谱线都不相同。镭虽然不是人类第一个发现的放射性元素,但却是放射性最强的元素。利用它的强大放射性,能进一步查明放射线的许多新性质。以使许多元素得到进一步的实际应用。医学研究发现,镭射线对于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作用大不相同,那些繁殖快的细胞,一经镭的照射很快都被破坏了。这个发现使镭成为治疗癌症的有力手段。癌瘤是由繁殖异常迅速的细胞组成的,镭射线对于它的破坏远比周围健康组织的破坏作用大的多。这种新的治疗方法很快在世界各国发展起来。在法兰西共和国,镭疗术被称为居里疗法。镭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对于促进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在实际中的应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明朝大医学家、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生于医生世家。他自幼跟着父亲上山采药,并学着加工药材。从20岁起,他就独立给人看病了。

在李时珍任职太医院前后的一段时期,经长时间准备之后,李时珍开始了《本草纲目》的写作。在编写过程中,他脚穿草鞋,身背药篓,带着学生和儿子建元,翻山越岭,访医采药,足迹遍及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广大地区,以及牛首山、摄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走了上万里路,倾听了千万人的意见,参阅各种书籍800多种,历时27年,终于在他61岁那年(1578年)写成。

《本草纲目》凡16部、52卷,约190万字。全书收纳诸家本草所收药物1518种,在前人基础上增收药物374种,合1892种,其中植物1195种;共辑录古代药学家和民间单方11096则;书前附药物形态图1100余幅。这部伟大的著作,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的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是到16世纪为止我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

篇9:《科学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黑龙江是个物产的丰富地方,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量地。

2.知道黑龙江有两种农作物:一种是粮食作物,一种是经济作物。着重让学生了解玉米的生长过程和用玉米做的食物。

教学重点:了解黑龙江的农作物玉米。

教学难点:玉米的生长过程和玉米食物。

教学过程:

一、同学们,我们的家乡黑龙江不但风景优美,而且物产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同走进黑龙江,来了解一下家乡的农作物。

二、通过蔬菜、粮食知道什么是农作物。

(1)角、辣椒、西红柿等图片,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蔬菜作物。

(2)米、大豆、高梁、小麦、水稻等图片,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粮食作物。

(3)引导知道蔬菜作物、粮食作物统称为农作物。

三、认识玉米

1.谜语引入。有个老头子,头上长胡子。

脱下绿袍子,满身是珠子。(谜底:玉米)

2、了解农作物玉米。

(1)示课件了解玉米的生长过程。使学生知道每一株玉米都是从播种到育苗。从出土到田间管理。经过施肥,撒药,除草,打叉,到后期的拿大草,到现在成熟大约要100多天。农民伯伯劳动的辛苦,不容易,教育学生要尊重农民的劳动,爱惜粮食。

(3)了解玉米的种类。

按颜色分类:黄玉米、白玉米、黑玉米、红玉米、花玉米等。

按味道分:

1)常规玉米:

2)特用玉米:甜玉米、糯玉米和爆裂玉米、优质蛋白玉米。

(4)了解玉米食品。

大查粥、馒头、发糕、窝头、玉米饼、玉米粥、玉米肠等。同时教育学生从小就要养成不偏食的好习惯。

四、认识大豆

1、利用课件了解大豆的生长过程。

2、了解大豆食品。

豆腐、豆浆、豆奶、豆油、酱油等。

五、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家乡黑龙江富饶美丽的地方,我们从现在起就要努力学习,长大后把家乡建设的更加富饶和美丽。

篇10:《科学是……》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能猜想蝌蚪的五官并大胆的表述自己的想法。

2.利用放大镜观察蝌蚪的五官,验证猜想。

活动重点:

能猜想蝌蚪的五官并大胆的表述自己的想法。

活动难点:

初步尝试运用猜想--验证的科学方法。

活动准备:

1.教师教具:蝌蚪透视图、观察记录表

2.幼儿材料:蝌蚪、放大镜

3.预知经验:活动前观察过蝌蚪

情景设置:

游戏指认五官,让幼儿可依据人体的五官位置去推理蝌蚪的五官。

活动过程:

一、游戏:眼睛在哪里?

音乐游戏《小手拍拍》幼儿跟着音乐唱五官,指认五官的位置。

二、猜想蝌蚪的五官在那儿?

“孩子们,小蝌蚪有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吗?在那儿呢?”请幼儿表述自己的猜想,师幼共同记录观察记录表。

三、分组观察蝌蚪,验证猜想

每组分发一盆蝌蚪、一个放大镜,请幼儿观察蝌蚪,验证猜想。

四、小结:

蝌蚪是两栖类个体发育的一个初级阶段,早期的小蝌蚪,体呈圆形或椭圆形,外形似鱼,具有侧线器官。由于口内尚未出现孔道,不能摄取食物;以后眼与鼻孔相继出现;头下有吸盘,可用来吸附在水草上。头两侧具有外鳃,有呼吸功能。尾大而扁,内有分节尾肌,肌节的上下方有薄膜状的上下尾鳍,能帮助蝌蚪在水中游泳。口出现后,以唇部的角质齿刮吃藻类,开始在水中独立生活。大多数蝌蚪为草食,有些种为肉食,甚或食其同类。其变态顺序是∶前后肢发育→尾消失→ 肠缩短→鳃消灭→肺发育。变态完成后便成为小蛙离水登陆。

篇11:《科学是……》教学设计

[活动目的]

1、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2、让幼儿了解风的成因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录音机 磁带 幼儿操作材料和玩具若干 笑脸娃娃 哭脸娃娃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听欢快音乐拍手进教室。

(二)基本部分

1、请幼儿观看昨天户外 “找风”游戏的录像;

探讨:

(1)你是怎样找到风的?

(2)你是怎么感觉到风的?

(3)教师小结,请幼儿欣赏风的课件。

2、请幼儿在活动室里寻找风,发现风,变出风来;

(1)请幼儿自己探索变出风来 ;

(2)教师出示材料,请幼儿利用操作材料变出风来;

(3)探讨:你是怎样变出的风?

(4)请幼儿观看课件: “风从哪里来”

3 、小朋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风,你知道都有哪些风吗?

教师结合课件简单评析小结。

4、教师出示笑脸娃娃和哭脸娃娃,引起幼儿兴趣;

(1)请喜欢风的小朋友站到笑脸娃娃的旁边,不喜欢风的小朋友站到哭脸娃娃的旁边。

(2)为什么喜欢(不喜欢)风? (配合图片展示)

(3)教师和孩子一起统计得分并小结;

5、教师通过课件丰富幼儿关于风的知识;

(1) 请幼儿观看课件

小朋友你们知道吗,风还有许多好处和害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 讨论:台风。龙卷风力量强大,给人们造成了许多危害,怎样才能控制这些风呢?

(三)结束部分:

(1)请小朋友来当小小科学家,让风来为我们做好事;

(2)听音乐拍手出教室,自然结束。

篇12:《科学是……》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和欲望。

2、能按一定顺序操作,会整齐地摆放学具,培养良好的操作习惯。

3、感知碘遇淀粉、碘遇大苏打水所发生的变化,初步了解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准备

1、教具:背景相同的图片两张:一张用清水画动物,另一张用米汤画动物。

2、学具:碘酒、清水、大苏打水、米汤或淀粉液若干,各装在有标记的小瓶里(每桌一份);棉棒、画纸、抹布各若干。

活动过程

1、引起兴趣,导入课题

⑴看一看,想一想:出示装有碘酒的瓶子,引导幼儿看一看,闻一闻,说一说这是什么?什么时候会用到这种药水?

注意教给孩子正确闻化学药品的方法:一只手将瓶子放在鼻子附近,另一只手左右煽动,以免药品气味过大,刺激幼儿鼻腔粘膜。

⑵出示挂图,引出课题:

小熊和伙伴们玩捉迷藏游戏。可小熊找呀找呀,找了房前,找屋后,还是找不到伙伴们,请小朋友帮他找一找。

⑶请个别幼儿用碘酒分别在两张图上涂抹——找动物。

引导幼儿观察:一张图上的小动物找到了,而另一张图上的小动物没有找到。(一张图上的动物用淀粉液绘制,另一张图上的动物用清水绘制)鼓励幼儿自己动手探索,揭开谜底。

2、试一试,讲一讲:幼儿探索,教师参与指导。

⑴引导幼儿看一看,闻一闻:分辨清水、米汤或淀粉液。

⑵指导幼儿分别用清水和淀粉液分别画一幅画。引导幼儿观察:晾干后的画,什么也看不见了。

⑶指导幼儿用棕红色的碘酒涂色,观察两张画的变化,并向同伴讲述。

⑷组织幼儿讨论,使幼儿知道:用淀粉液画的画遇碘酒后变成蓝色,显示出小动物;清水画的画遇碘酒后没有变色,显示不出小动物。

3、启发、鼓励幼儿讲述碘酒在人们生活中的用途。

4、引导幼儿观察大苏打水(无色、透明、但有一种气味),启发幼儿用大苏打水将小动物隐形,观察碘酒遇大苏打水后发生的变化,并讨论变化的结果。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探讨。

篇13:科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

2、能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

教学重点:

不断改进观察的方法,解决观察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教学难点:

对观察方法的探究。

教学准备:

放蚂蚁的瓶子、白纸、放大镜、水、水槽、三、四块塑料泡沫、昆虫观察盒、毛笔、水彩笔、玻璃片(投影片)、沙、绳子、几条硬纸条、记录纸和笔。

教学活动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你们带来了什么?

2、出示课题:蚂蚁。

二、激发探究欲望。

1、说说你是怎样捉到蚂蚁的?

2、学生画一只蚂蚁。选几幅展示。

3、比较。为什么有的会画错?

三、引导探究。

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分组自行探究。

教师不时穿插到每个小组的旁边观察学生的活动。密切注意学生在做什么?说什么?争论什么?扯得太远要帮助他们回到主题上来,钻进“牛角尖”得要帮助他们跳出来。

在学生的观察活动中,要适时引发学生的思考,“你是怎么想的?你认为怎样?你能不能再看看?你能不能换一种材料再试试?

四、开展研讨、说蚂蚁。

1、把材料从学生处拿开。

2、说说刚才的研究中你们遇到了那些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的?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让我们一起解决。

通过刚才的研究,你们发现了什么?

每组选出一个学生代表小组发言,研讨中发现的事实有另一个学生记录下来。

教师把学生的观点板书下来,即使错误的发言如果全班同意也要先记录下来。当学生的发言出现矛盾时,当场讨论解决。教师要注意把握方向,对于怎样更好地观察蚂蚁,蚂蚁身体的特点这些问题一定要讨论。

五、课外延伸

1、刚才我们初步观察了蚂蚁,实际上还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你们想不想继续研究?下课后,每个小组继续研究蚂蚁,下节课我们举行一个蚂蚁信息报告会。

2、看蚂蚁的反应,猜测蚂蚁的想法,送蚂蚁回原来的地方。

篇14:科学教学设计

一、基本信息

(一)名称:电能从哪里来

(二)所属教材目录: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三)教材分析:电不是自然存在的能源,而是由其他能源(风能、水能、热能等)转换来的二次能源。

(四)本课共有三个活动:

1、了解各种各样的电池。教材中列出了干电池、光电池、蓄电池、纽扣电池,以帮助学生了解他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了解它们把哪些能量转化成了电能。

2、我们来发电。教材中安排了用电动机模拟发电的活动。教材中的用电动机来发电,难度很大,小电动机很小,露出来的小螺丝口很难拴住绳子,为此,我对这个实验进行了改进。详见教学过程,活动一。

3、了解发电真的电能从哪里来。

(五)学习情况分析:在上一课中,学生认识了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磁能,这一课认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成电能,这就使学生更深入地认识电能与其他形式能量的互相转化;第一课中学生已经能够制成电流检测器。学生对于电转化成磁有了直观感性的认识,这一课将磁铁也缠上线圈,移动起来,反过来,就产生了电,可以用第一课的电流检测器来检验磁能是如何转化成电能的。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电池是把化学能或者光能转化成了电能,电能都是其他形式的能转化来的,发电的方法有多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阅读资料认识电能的来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三、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第二个活动,我们来发电,将磁能转化成电能。

(二)难点:电能都是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来的。

四、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本课采取,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完成对“电能是哪里来”的理解。

1、借助第一课和前几课对电产生磁,引出电能转化成磁能,进而通过分组实验,探究磁能转化成电能的过程直观看到电磁之间的互相转化,转化的方法。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发电厂的电是哪里来的。

2、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解剖一节电池,让学生观察电池的内部构造,理解电池作为有毒垃圾的特殊处理方法。

3、做一个浓盐水电池和水果电池,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能可以转化成电能。

五、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解剖好的一节1号电池

2、铜片、锌片、导线、浓盐水

(二)为每个小组准备:

1、电流检测器(罗盘和线圈组成的)

2、条形磁铁

3、导线一米长

4、手摇发电机

5、实验记录单一份

六、教学过程

(一)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二)教师活动

(三)学生活动

(四)设计意图

(五)导入(1分钟):同学们好,这个单元第一课我们学习了通电导线和线圈能引起磁针的'移动,那么如何磁铁移动是不是会产生电流呢?

(六)出示做好的电流检测器,说说构成和使用方法。

(七)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

(八)新授

活动一:我们来发电(分组实验)(20分钟)

1、每组一块条形磁铁,将导线缠到磁铁上,和缠到铁钉的方法一样,注意两端留出线头,以便和电流检测器相连。这样一个简易的发电器就做好了,我们在进行电产生磁的实验中,发现小磁针来回晃动。那么我们现在来回晃动磁铁,是不是就产生了电呢?

2、观察各组的实验情况,适时停止实验,进行小结。

3、教师小结:

(1)这个实验说明了,电能是从磁铁晃动来的。磁能可以转化成电能。

(2)手摇发电机,也是利用摇把摇动使磁能转化成了电能。

4、那么电能都是从磁转化来的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书本的63页,各种各样的电池。

(1)各小组按照老师要求,做出简易发电器,然后,开始实验如何证明这个发电器发出了电,如何和我们前面做的电流检测器连在一起。

(2)讨论交流实验发现:

a、电能产生磁

b、磁铁来回移动产生了电,电流检测器里面的小磁针摆动起来了。

(3)给每组下发手摇发电机,让每个学生进行操作,观察小灯泡是否亮了,进一步了解发电机的原理。

(4)动手操作,教师适当引导做出简易发电器,再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通过动手操作,真正理解磁能是如何转化成电能的。

活动二:各种各样的电池(演示实验)(10分钟)

1、提问:教材中列出了哪些电池,说说是将什么能转化成了电能。大家一定对电池很感兴趣,下面请大家看看老师解剖好的一个一号电池,看看它的内部构造。

(1)教师解剖一个一号电池,让学生观察里面的化学药品。

(2)浓盐水电池:将铜片和锌片(废电池外壳)插入盛有浓盐水的杯中,用导线连接在“电流检测器”上,可以看到产生了电流。

(3)水果电池:做一个水果电池,将铜片和锌片插入水果中,也可以产生电流。

2、请学生思考回答:电池为什么不能乱扔?同学们感兴趣的话,可以回到家里,也尝试做一个水果电池。

教学生活化在科学教学的作用科学教学论文

小学科学实验论文:如何进行科学实验教学

科学教师教学论文

的幼儿园科学教研组工作计划

构建概念图优化科学复习方法教育论文

小学科学教育下的生活化教学探讨论文

科学教研组的工作计划

农村小学科学教学计划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4篇

小学科学教学计划

《科学是……》教学设计
《《科学是……》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科学是……》教学设计(共14篇)】相关文章:

四年科学教学计划小学2023-06-25

科学教研组工作心得体会2022-07-24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论文2022-08-09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二2022-09-24

小学科学课堂主题教学计划2023-09-03

科学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心得体会2022-05-06

科学教研组教学工作总结2022-10-27

科学教研组教研工作计划2024-03-13

小学科学教研组的工作总结2022-11-10

高等民族院校环境科学实验教学探究的论文2023-05-25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