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时间:2024-03-10 07:13:30 更多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精选18篇)由网友“zqwc21”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篇1:《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设计者:张吉林           工作单位: 郧西县羊尾镇中心小学

教学内容

课题名称   乘法分配律    学科 数学 总课时   1

单元章节名称 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 页码   36 执教者 彭素娟

版本名称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年级 四 册  次 下册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继续由主题图引出的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通过让同学们分组讨论,自己探究及合作交流等方式,解决问题。再通过类比,让学生理解并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初步体会使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相对简便一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比较,对乘法分配律的归纳概括.

教学难点     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补充材料     导入投影片﹑主题图

教学流程(第  1    课时)

一﹑知识回顾

1﹑口答:说说什么是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请用字母表示出来.

2﹑口算: 40×23×25             125×16

要求学生回答出结果,并口述在口算过程中,使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这样计算有什么好处?

二﹑类比感知

1﹑投影出示:

4×(5+8)               8×(4+5)               (7+6)×3

4×5+4×8              8×4+8×5               7×3+6×3

2﹑分组讨论:(1)上面各组算式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2)根据这个特点,每组中的两个算式可以怎样连接起来,用以表示它们的关系?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3﹑你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学生自由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讨论举例,让学生初步体会出乘法分配律在形式上与前面学过的乘法的运算定律的不同,对将要学习的乘法分配律先有个初步的认识】

三﹑质疑释疑,研究归纳

1﹑出示主题图,根据图中信息,让学生讨论,你想解决什么问题?

2﹑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根据情况给予解答.

3﹑提出例3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4﹑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5﹑集体交流不同算法的解题思路.

方法一: (4+2)×25               方法二: 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6﹑分析比较:观察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

7﹑建立表象:以上两种算法的结果怎样?  (4+2)×25=4×25+2×25

8﹑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板书)

9﹑探究规律:

结合以上几个等式,让学生分组讨论:

(1)这些等式的左边是怎样的?右边呢?

(2)结果又怎样?

(3)从以上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如果学生在语言表述上有困难,教师可给予适当的提示.

(4)你能再举出乘法分配律的例子吗?

(5)能用字母表示吗?

(6)抢答:a(b+c)=?

(7)归纳乘法分配律并板书课题: 乘法分配律

四﹑知识巩固

1﹑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23+25)×4=(  )×4+(  )×4

18×(31+16)=18×(  )+18×(  )

(25+26)×a=(  )×(  )+(  )×(  )

53×a+47×a=(    +     )×a

48×a+(  )×b=(  )×(a+b)

25×36+25×64=25×(     +     )

2﹑连线

(25+24)×5             (25+75)×16

25×16+16×75           a×b+a×c

a×(b+c)               a×c+b×c

(a+b)×c               25×5+24×5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它与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有什么不同?

六﹑知识拓展

你会算吗?

111×999                999×222+333×334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探究,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七﹑作业:  教材38页6﹑7.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分配律:(a+b)×c=a×c+b×c

乘法结合律:(a×b)×c=a×(b×c)                (4+2)×25   =   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学生举例;……

……

……

篇2: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36页例题3乘法分配律

教材分析

本内容是乘法运算定律的最后一个内容,它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感性认识远远不够,且定律的叙述又比较繁琐。教材是按照提出“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植树”问题、列式解答、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从例题3的知识点看主要是乘法分配律及用字母表示的2种情况,但从做一做中体现出了把乘法分配律从右往左运用的情况。通过课堂的学习,让学生经历发现归纳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能进行一些简算。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接着学习的,但本节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概况、归纳能力的一个薄弱环节,而乘法分配律又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故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要求更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归纳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能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和主动探究精神,同学间通过合作交流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发现与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准备

课件    习题卡

教学过程

一、结合实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干旱图片,使生感受到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2、课件出示问题(一):一号井5吨/小时、二号井10吨/小时,两口井一共出水多少吨?请生用不同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师相机板书),说出算理并计算,发现两种方法表示的意义和结果相同,得出可以用“=”连接两个算式。接着请同学感受用那种方法计算更快?

3、课件出示问题(二):共有25个小组,每组4人挖坑、种树;2人抬水、浇树,一共有几名同学参加植树?请生用不同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师相机板书),说出算理,猜测结果,计算验证得出结果相同,同样可以用“=”连接两个算式。请同学感受用那种方法计算更快?

二、合作交流,探索发现新知

1、引出课题。通过观察得出2个等式都是由3个数组合而成的,这样的等式有什么样的规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新知--乘法分配律。

板书:乘法分配律

2、发现和归纳乘法分配律

(1)请同学们观察这2个等式,等号左边、右边是怎么算的?请生算一算,把你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好吗?

(2)请同学自己任意用三个数试着组成这样的算式,验证是否都具有这样的规律呢?

(3)生举例并展示,共同验证并读一读式子。

(3)具有这样特征的式子能举得完吗?讨论是否存在不符合这样规律的式子?

(4)同桌互相试着说一说规律,请生汇报,总结得出乘法分配律,请生打开书P36读一读。

3、用字母a、b、c表示这三个数,乘法分配律可以怎么表示呢?同学们敢接受挑战吗?4人小组讨论,请生汇报,说一说算式的意义并读一读。

三、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观察探索发现了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简洁的表示出来。下面同学们敢接受考验吗?

四、分层练习,逐级达标

1、填一填:习题卡  第一题

巩固乘法分配律并使学生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能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学了乘法分配律有什么用呢?习题卡中的例题你会选择哪种方法呢?请生选择方法,说一说理由。

2、看一看:习题卡  第二题

3、应用:请生完成书P38第7题。使学生感受学习乘法分配律的用处是使计算简便。

五、回顾课程,进行总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分析学习了新的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5+10)×24 =5×24+10×24

(a+b)×c=a×c+b×c

25×(4+2)=25×4+25×2

a×(b+c)=a×b+a×c

习题卡

填一填

1、(32+25)×4=32 ×(   )+25 ×(  )

2、(64+12) ×5=(     ) ×5+(     ) ×5

3、(7+6) ×8=7         8       6        8

4、(43+25)×2=

5、 3×6+7 ×6= (      +       )

看一看

下面哪个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9+28) × 56=19 ×56  +28      (        )

(7 × 3)× 32 = 7× 32 + 3 × 32  (        )

64×64+36 × 64=(64 +36) ×64    (        )

篇3:乘法分配律 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2、数学思考: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3、解决问题: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4、情感与态度:使学生欣赏到数学运算简洁美,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具准备: 课件

激问导学

一、激问导学

创设情境 激趣引思

提出问题 筛选重心

活动一:买衣服

1、阅读理解:你发现那些数学信息?

2、思考问题:请选择数学信息解答。

3、汇报、交流

体验学习

二、自主体验

发表、反思:学生激活经验,尝试体验,引发观点

活动二:计算周长

1、请你介绍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有哪些

部分组成?                       6

2、请根据所给的数据计算它的周长。

3、汇报计算情况。                       14

体验学习

三、合作体验

方法探究、学法指导、领悟提炼、培养学习能力 活动三:观察、对比

1、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2、结合活动说一说列式的含义。

3、试一试:你能用字母把列式转化为公式吗?

4、汇报、交流。

5、归纳、总结。

综合体验

四、实践体验

综合实践体验,拓展延伸,感悟内化,对知识进行多元化运用体验。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1)(24+8)×125=____×____+____×_____

(2)25×(20-4)=25×____ - 25×____

(3)45×9+55×9=(____+____)×_____

(4)8×27+73×8=8×(_____+_____)

2、下面各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吗?为什么?把能用的写出来。

(1)(12+31)+82       (2)17×17+15×16

(3)14×9+9×36         (4)(24+37)×8

3、思考题。

(1)9×47+53×9

(2)25×(100-4)

五、课堂学习体验小结

学生课堂学习评价,教师课堂教学反思,多元体验,共同发展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在计算中,你有哪些好的建议?(a-b)×c= ?   请你结合“买衣服活动”课后思考。

篇4:《乘法分配律》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一、      教学内容: P24  例2:

二、      教学目标:

1.      学会解答问题,在解答问题的过程当中理解并抽象出乘法分配律。

2.      正确运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3.      借助以有经验和具体运算,初步学会用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学习新知识。

三、      教学重难点:

正确运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四、      教学过程:

(一)出示例2(幻灯片)

学校为田径运动员选购12套运动衣,已知上衣57元,裤子43元。

(二)小组合作研讨:

1、请各小组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提出合适的问题,并解答出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2、根据解答问题,你们小组能总结出什么计算规律吗?

(三)小组汇报提出的问题并说出思维过程:

方法1:

上衣和裤子一共花多少元?

57×12+43×12

=(57+43)×12

=100×12

= 1200(元)

方法2:(57+43)×12

=100×12

=1200(元)

(四)小组汇报完,师进行总结:这两种方法的结果是一样的,我们可以在算式中间加一个“=”。

(57+43)×12=57×12+43×12

这又是乘法中的一个规律:请各小组讨论一下,用一句话概括一下

各小组汇报完后,师总结板书:

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乘这个数,然后把这两个积相加,它们的结果不变。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板书)

师:谁能用前面我们学习的用字母表示加法的运算律,来用字母表示一下乘法分配律?

小组汇报完后,师总结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a+b)c=ac+bc

(五)跟踪练习: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与字母:

(1).(80+70)×5=80×□+70×□

(2).(a+b)×9=a×□+□×□

(3).36×3+36×7=36×(□+□)

(4).m×53+m×47=□×(□+□)

(六)分组竞赛:

出示两组题:

135×6+65×6                (135+65)×6

23×9+77×9                 (23+77)×9

56×67+56×33               (67+33)×56

师:下面有两组题目,各小组先计算,然后观察这两组题目有什么联系 ?看哪个小组算得又对又快。

小组汇报结果:

师问:通过刚才的练习你们发现第二组同学做得快,谁知道第二小组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呢?

小组汇报理由

师:在第二组汇报的基础上进行总结。第二组的计算一个共同的特点是第二组的两个加数能凑成整百整千数。也就是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关键是为了应用使我们的计算简便。

五、      巩固练习:

(一)              火眼金睛辩对错:

(1). 12×(5+6)=12×5+12×6                (       )

(2). (a+b)×c=a+(b×c)                  (       )

(3). 12×4×4×13=4×(12+13)              (       )

(4). 78×101=78×100+78                     (       )

(5). (25+11)×40=25×40+11                (       )

(二)用简便方法计算:

(1). 39×14+61×14                      (2). 164×8+8×36

(3).(25+40)×4                       (4). 27×103

(5). 85×99+85

六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

教后反思:

本节课《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一个重难点。设计的主要目的:通过设计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总结抽象规律,并且运用规律使计算简便。

针对这个目的,我敢于打破教材,两课时的内容用一节课来上,重新设计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买运动衣的题目,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来总结抽象出规律,然后接着出示两组题目让学生分组竞赛,看哪组计算得又对又快,通过计算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乘法分配律,并让小组发现运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最后进行巩固练习。

优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觉教学效果不错,课堂容量比较大,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自主、互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已建构起来,学生在小组长的领导下已会自主合作探究知识。小组有着浓厚的学习氛围,能够做到互相学习,互相补充、汇报积极主动,课堂教学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状态。

不足之处:1. 学生看见听课老师有点多,有点紧张,没有发挥出平日的那种激情。老师的情绪也受到了孩子的影响。2. 电视效果不佳,影响到学生的反映

奎文区幸福街小学

篇5: 四年级下册数学《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特点。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正确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出示课件1)计算

35×2×5=35×(2×)

(60×25)×4=65×(×4)

(125×5)×8=(125×)×5

(3×4)×5 × 6=(×)×(×)

师:上节课,经过同学们的探索,我们发现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应用这些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今天咱们继续探索,看看我们又会发现什么规律。让我们一起走上探索之路。

二、探究发现

(出现课件2)

师:大家看,工人叔叔正在贴瓷砖呢,看到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发现有两个叔叔在贴瓷砖

生:我发现一个叔叔贴了4列,每列贴9块,另一个叔叔贴了6列,每列贴了9块。

师:你最想知道什么问题?

生:我想知道工人叔叔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按鼠标出示问题) 师:你能估计出工人叔叔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吗?

生:我估计大约有100块瓷砖

生:我估计大约有90块瓷砖。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瓷砖究竟有多少块。(学生做,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师: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做法?

生:6×9+4×9(板书)

=54+36

=90

分别算出正面和侧面贴的块数,再相加,就是贴的总块数。

生:(6+4)×9(板书)

= 10×9

=90(块)

因为每列都是9块,所以我先算出一共有多少列,再用列数去乘每列的块数,就是一共贴瓷砖的块数。

师:同学们的计算方法都很好,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种算法,你能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计算方法不同,但结果却是一样的。

6×9+4×9 = (6+4)×9(板书)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两道算式的特点,你能再举一些这样类似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教师板书)

师:这几们同学举的例子符合要求吗?请在小组中验证一下。 (小组汇报)

小组1:符合要求,因为每组中两个算式都是相等的。

小组2:在每组的两个算式中,一个是两个数的和去乘一个数,另一个是用这两个数分别是去乘同一个数,再相加,符合要求。

(板书用=连接算式)

师:比较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从它们的特点和结果相等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小组再讨论一下。

小组1:我们小组发现,只要符合上面题目要求的算式,结果都是一样的。

小组2:我们小组发现,两个不同的数分别去和同一个数相乘,然后再相加,可以先把这两个数相加再一起去乘第三个数,结果不变。 结论(课件2):师: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 乘 法 分 配 律。它是我们学习的关于乘法的第三个定律。

师:大家齐读一遍。

师:和同桌说一说自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字母来表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现在你能用字母的形式表示出乘法分配律吗?用a,b,c分别表示这三个数,试着写一写吧。

(a+b)×c=a×c+b×c

师: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三、巩固练习:

1、计算

(80+4)×25 34×72+34×28

师: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能否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2、判断正误

( 25 + 7 )×4 = 25 ×4 ×7×4 ( )

35×9 + 35

= 35×( 9 + 1 )

= 350 - - - - ( )

3、填一填

(12+40)×3=× 3 +×3

15×(40 + 8) = 15×+ 15×

78×20+22×20=(+ )×20

四、总结

师: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乘法分配律,你们真的很棒。乘法分配律是一条很重要的运算定律。应用乘法分配律既能使一些计算简便,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应用非常广泛。同学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牢记住它,希望它永远成为你的好朋友,伴你生活、成长。

篇6:人教版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本36页例3.

【教材与学情定位】

本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之中的一个规律性知识,是在学生学习认知了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加法、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之后的知识内容,其承载了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的内容,学生计算起来容易出现问题或者错误,总是会把其中一个加数与因数相乘,却把另外一个加数忽略。

【设计理念】

1、乘法分配律在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笔算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中已经有所渗透。乘法分配律的学习是否可以由此引入,由此加强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的联系,运用知识的正迁移,解决学生对乘法分配律难理解,易用错的问题。

2、乘法分配律到底难在哪里?是学生体验不到成功,还是乘法分配律作为简便运算的一个方法而不能体现其简便性。如果是又当如何体现,其教学的临界点在哪里?

2、乘法分配律必须在学生了解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吗?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是否可以进行导入?如果可行,是不是我们在一年的教学中把‘花开两朵单表一枝’做的太过了而忽略了另一只鲜花的存在?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引导学生概括、理解并且掌握乘法分配律,体会到乘法分配律作为一种简便运算的手段的可实行性和其存在的必然性。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从数字到图形到字母形式的转化提炼,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1.理解乘法分配律,体会其优越性。

2.乘法分配律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如何有效突破。

【教学过程】

1、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过两位数乘两位数,

出示:25×14=

算式表示什么意义?(14个25是多少。)你能计算这个题目吗?(能)完成在练习本上。

(师把25×14写在黑板左侧,指生上展示台展示自己的书写过程,并分别说明100是怎么求的?250呢?教师把学生的想法记录在展示本上)

过程:25

×14

100 25×4

25 25×10

350

问及全班,相同计算过程与结果的举手,师边走边问回到黑板刚才我们怎么计算的?100=25×4,再算250=25×10,然后把它们的积+起来,顺手板书(注意前后顺序先写右侧25×4,在写25×10最后写‘+’号)。注意看,前面明明是25×14,怎么在右侧却变成了25×10 和25×4?(实际上是把14分成了10+4的和)

师随生动:14分成(10+4)的和乘25

指25×14表示什么?14个25是多少

指(10+4)×25表示什么?14个25是多少?

指10×25+4×25表示什么?14个25是多少?

可以画等号吗?可以

那下面这几个算式表示什么?也可以这样写吗?

【设计意图】

本环节设计主要是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算理的研究,打通与乘法分配律的关系,初步建立知识的感知。

出示15×12= 23×16=

学生观察:发现都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表示可以。

师指生描述算式的含义并由学生独立完成算式转换。

学生通过验证认识到:

15×12=(10+2)×25=10×15+2×15

23×16=(10+6)×23=10×23+6×23

16×25=(10+6)×25=10×25+6×25

现在还想等吗?

15×12=(10+2)×25=10×15+2×15

23×14=(10+4)×23=10×23+4×23

16×25=(10+6)×25=10×25+6×25

生:相等。

师:为什么?谁能说明白为什么仍旧相等?等号左边表示什么右边又表示什么?

生:等号左边表示10+4的和个23就是14个23是多少;右边10个23+4个23是多少。两边都是14个23是多少,所以相等。

师:读一遍等式,体会等式的意义。(此处不去小结,让学生初步意会到,但是不适合言传)

【设计意图】

本环节意在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存在,通过等号左右两边的关系和意义说明乘法分配律的存在的意义与其存在的实际价值。

师:同学们如果给你写出左边的算式,你能推导出右边的算式吗?

生:可以。

2、出示三道练习题目,(完成在练习本上)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总结规律

(20+3)×37=

(10+9)×23=

(32+25)×74=

学生写出正确的右半边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黑板和屏幕上全部内容,等号左边和右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你发现了什么?

生可能发现:左侧先算加法,再算乘法,右侧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左侧三个数,右侧四个数;

……

小结:两个数加起来的和乘第三个数,就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第三个数,然后把乘积加起来。

【设计意图】

通过仿写,学生体会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作用。深刻认知‘分别’的含义。

师抓住第二条,对呀,怎么多了一个数还想等?引导学生发现,屏幕红色字体呈现以(20+3)×37=为例说明是左侧括号里面的数分别乘括号外的数,所以多了一个。你能说出一组符合这个规律的数吗?

生一:(10+5)×74=10×74+5×74

同意的举手,鼓励的掌声送给他

生二:(10+7)×52=10×52+7×52

生三:(10+9)×24=10×24+9×24

生四:(30+2)×52=52×30+52×2

【设计意图】

学生如果完全可以自己仿制,说明这个内容孩子们真的掌握了,明确了,可以使用了,意思能够说明白了,但是仅仅是不能语言描述而已。

师:能说完吗?不能,看来这个层次的大家都没问题了,我出一个你会做吗?下面内容分层出示,体现知识层次性。

(16+△)×51=

(△+■)×○=

引导出字母形式:

(a+b)×c=

师:观察和班上和屏幕上的所有式子,你发现了什么?(可以进一步引导有规律吗?),同桌交流---组内交流(教师深入小组参与交流),全班交流。

【本环节学生必须充分的讨论,争论,作为教师必须在学生的练习中找到问题,并及时全班范围内解决。】

汇报时学生说的意思对就可以,多组汇报之后,逐步修正成比较完善的说法。教师出示规范的说法,学生自己说一遍,同桌互说一遍

小结:刚才我们从两位数乘法入手逐步发现: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把两个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相加,得数不变。这就是乘法分配律。

字母形式:(a+b)×c=a×c +b×c

也可以写成a×(b+c)=a×b+a×c

【设计意图】

本环节实现从数字到图形到字母形式再到文字表达形式的转化,提高认知难度的同时开拓新的只是先河,为五年级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

3、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4+6)×27 ○ 4×27+6×27

(14+86)×39 ○14×39+86×39

(100+1)×37○100×37+1×37

3×62+5×62+2×62=

集体订正,说学生的做法,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计算,感悟、发现乘法分配律作为一种简便运算的手段的优越性和可行性!

4判断:

(1)(36+27)×5=36×5+27×5 ( )

(2)(13+79)×12=13+79×12 ( )

(3)(34+61)×43=34×61+43 ( )

(4)(2+4+3+1)×5=2×5+4×5+3×5+1×5 ( )

手势表示,对的举对号,错误的举起十字。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学生判明乘法分配律易错题目的认知,避免今后的练习中出现类似的错误。

5、情景剧:生活中的握手问题:

两个学生到老师这里来看望老师,进门需要握手,通过握手分别对以上题目进行展示,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为什么不对,把知识做到最大程度的内化。

【设计意图】学生在今后的解决问题中难免碰到类似的错误,如何更加有效地突破其难点,设计一个小情景剧,学生一旦出现类似的错误,只要想起握手问题,将会很容易改正,有效的突破手段。

6、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乘法分配律,你能举例说明什么样的算式才符合乘法分配律吗,乘法分配律你会应用了吗?

师:透露个小秘密,这是我们四年级下学期的内容,距离我们还很远,而我们却掌握了这个规律,最后一次把热烈的掌声送给自己。

篇7:人教版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在全校领导和数学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乘法分配律得到了比较好的呈现和展示,课堂中展示了如下几个亮点:

一、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过渡到乘法分配律是可行的。

自我感觉这样的设计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碰到乘法分配律问题完全可以退一步,来更加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譬如学生碰到101×37 99×26等等类似的题目计算起来将更加游刃有余,从而最大程度上避免错误的发生。

二、实现了从数字到图形到字母的自然过渡。

这样的设计与执行,教师的导引学生的观察,而后的给左写右,然后的仿写,说一说。整整操作过程以庞大的数据说明问题,很大程度上自然有序的实现了从数字到图形到字母形式的转化,这个阶段奠定了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基础的理解和其字母形式的最初也是最真实的认知,有利于学生知识连续性的发展和练习中的应用。

三、情景剧的适时引入,促使学生认知更上层楼

生活中的握手问题与乘法分配律有异曲同工之妙,为此,在判断部分加上情景剧,其主要目的是提前的预见性,在学生没有形成问题的时候,我们预感到这里会出现问题而提前预设,从而生成学生的纠错能力,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力。

四、评价给力,激发学生思维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师一句肯定性的评价,一个赞赏的目光,一个给力的动作都会让我们的学生感到教师的鼓励,给自己的鼓舞。正是这样的兴奋才能促使孩子又不断地想法不断迸发出来,去发展,去实现教师所希翼的内容甚至还能出现更高的突破性发展,这正是良性评价的优点,也正是我在课堂上所使用的,这只需要我们教师适时的适度的给孩子们一个合理的良性的评价,而不是哗众取宠,为了评价而评价。

存在不足:

一、细节之处仍存有瑕疵。

个别之处感觉总是不尽人意,很大程度上感觉放不开,不敢放开,这样的感觉制约了课堂的发展,同时制约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也是我今后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这需要我们做好积淀的同时,给学生一个个升华的机会和时间以及空间,让他们真正的能够当家作主,用他们的语言进行阐述,进行思考。

二、落实上面书写部分尚显弱化。

为了避免学生出现不听课现象,我大力落实学生听课制度,让学生在课堂上最大程度的关注黑板,关注教师,关注其他同学的发言。这样确实提高了学生听得质量,课下反馈,学生听得不错,但是回头考虑,学生写的能力却被忽略,被弱化,长此以往对学生反而会造成另一个极端的不良现象,这更不是我想要的。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掌握好听与写的度,把握好时间分配,提高自己课堂组织能力,给学生一个全方位的发展机会和机遇,让他们在课堂上真正能够玩的开心,听得进去,说得出来,写的正确。保证人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人人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学习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

研修将全面结束,磨课已经接近尾声。而我们的教学却在新的平台上全面铺开,作为一线教师,需要我们以研修的精神为引领,以磨课的态度对待平时的每一节课,使我们的每节课尽量精品化,教师和学生能力增长化。让进步成为一种习惯,让成功一次次倍增叠加。

认知不当之处万望批评指正,不胜感激。谢谢!

篇8: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概括出这个定律。

2.培养学生观察、抽象概括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3.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渗透通过现象看本质和变中不变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归纳出定律

教学难点:抓住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特征和联系,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学具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引入

1、口算

A;B

(2+8)×5;2×5+8×5

(2+10)×3;2×3+10×3

(9+11)×6;9×6+11×6

(12+18)×5;12×5+12×5

(出现第四组口算题时,后一道先不出示,让学生猜一猜可能是怎样的口算题。学生猜后再公布答案。)

教师提出疑问:你们真厉害,一下子就猜对了。这里面有什么秘密吗?

2、我们观察这两组口算题的结果怎样?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等号左右的算式一样吗?

3、教师设疑:为什么上面算式不同而结果相等呢?结果相等的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刚才你们有是根据什么秘密猜出了最后一道口算的?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这个问题。

二、指导探索:

1、(小黑板出示长方形图)书P55的第3题:

学校要在这块长方形草地周围植树,你能算出这块草地的周长吗?

(1)学生动手,独立计算周长。

(2)汇报解答思路:(选代表回答)交流时要讲清每一步计算的.意义。

教师板书算式:(64+26)×2;64×2+26×2

(3)观察两个算式计算结果怎样?可用什么符号连接?并引导学生读一读这个算式。65×5+45×5=(65+45)×5

2、统计本班的男女生人数,写在小黑板上。

现在要求每人栽3棵树,那我们班一共能栽多少棵树?

(1)学生动手,独立计算棵树。

(2)汇报解答思路:(选代表回答)交流时要讲清每一步计算的意义。

教师板书算式:

(3)观察两个算式计算结果怎样?可用什么符号连接?并引导学生读一读这个算式。

三、尝试讨论:

1、从上课到现在,我们一共写了6组算式,他们结果相同,可是算式不一样,我们来找找看,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仔细观察这些算式等号的左边都是一些怎样的算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即时小结两个加数的和乘一个数并板书)

仔细观察等号的右边,这些算式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和左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小结两个加数分别乘第三个数,再把积相加并板书)

2、验证发现:

(1)是不是所有像这样写的两个算式就有这样的规律呢?你能照样子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并验证一下吗?

在写之前,先想一想,你写了2个算式准备如何验证?(引导学生用计算的方法验证)

(2)学生尝试写算式。验证,然后汇报交流。

(3)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板书学生的算式,并问学生是如何验证的?

(4)观察这些算式,等号左边有什么共同点?右边呢?等号左右两边有什么联系?

(5)小结:等号左边的算式都是两个加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积,等号右边的算式都是这两个加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两个加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不同的乘数;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一个乘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相同的乘数.

3、总结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你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个规律吗?

学生自编公式,集体汇报介绍自己写的公式。

四、反馈调节:

1、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解释,刚才你怎么猜出第四道口算题的?

2、现在我们把书翻到P55第1题,这些等式不完整,你能把它们补充完整吗?

先请学生读题目要求

(42+35)×2=42+35

2712+4312=(27+)

1526+1514=

72(30+6)=

学生自己思考,填写,校对时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思考的,填写的依据是什么?

2、书P55的第二题:在作业纸上呈现。

先请学生读题目要求,再独立完成,校对时说说自己是怎么判断的?

(64+36)×8=64×8+36×8

(28+32)×7=28×7+32×

15×39+45×39=(15+45)×39

40×50+50×90=40×(50+90)

74×(20+1)=74×20+74

25×(17+3)=25×17+25×3

再请学生在四组得数相等的算式中各选做一题,比比谁算得快。

学生选题计算。

交流都是选得什么题目?为什么选它们?(因为计算简便)

运用乘法分配律还可以使计算简便,该怎样简算,这是我们下节课学习的内容。

3、解决实际问题:

(1)变新授时的长方形题目为求这个长方形的长比宽多多少米?

让学生独立解答。汇报交流。(得到两种解法,板书)

(2)变植树题为求女生比男生少种多少棵树?

让学生独立解答。汇报交流。(得到两种解法,板书)

(3)现在你对乘法分配律有什么新的认识吗?

五、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乘法分配律吗?

篇9: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算律第56、57页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下节课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在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的过程中,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

3、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建立乘法分配律模型。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爸爸和妈妈都爱我。”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小明和小华都是他的好朋友。”这句话也可以怎么说?

生:……

师:真聪明,回答正确,在数学王国里也有类似的表达,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吧!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创设一个充满趣味的生活问题,引领学生发展自身的灵性,寻求数学知识,与现实问题之间的本质联系,促进学生感悟、内化、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二)解决问题,明晰算理。

1、情境一厨房贴瓷砖

(1)让学生从图中获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2)生汇报,师择取问题: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让学生用多种方法列综合算式解答问题,然后小组内交流算法及解题思路。

(3)组织全班交流,要求学生讲清楚是怎样想的。教师配以课件演示并适时板书四种算法:3×10+5×10;(3+5)×10;4×8+6×8;(4+6)×8。

(4)小组讨论:观察四个算式,哪两个算式联系紧密,是否可以用等号连接?

(5)全班交流。[(3×10+5×10与(3+5)×10联系紧密,可用等号连接;4×8+6×8与(4+6)×8联系紧密,可用等号连接。]

追问:为什么可以用“=”连接?让学生充分讲道理。

(6)比较:观察上面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第一组中的第一个算式里10出现了两次,而第二个算式里10只出现了一次,第一个算式没有小括号,第二个算式有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了……)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为学生创设了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根据主题图,提出问题并通过两种算式的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

2、情境二花圃

(1)让学生看图并解决问题。

(2)学生汇报算法及解题思路,师配以课件演示并板书:(30+25)×2;30×2+25×2。

师:这两个算式是否可用等号连接,为什么?(可以因为它们的结果相同,都是求篱笆的长,只是运算顺序不同。)

3、举实例

师:生活中,像用这样两种方法解决的问题很多,你能举个例子吗?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比如:

(1)老师买了5个篮球和5个足球,一个篮球50元,一个足球80元,一共花了多少钱?

(2)一辆中巴车限乘20人,一辆小轿车限乘4人,现在各租2辆,一共能坐多少人?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感受乘法分配律提供现实背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引导有效的交流,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所初步感知。]

(三)观察对比,概括规律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安排了观察总结、举例验证、抽象概括和尝试应用四个层次进行教学。

1、观察总结

(1)师:同学们,请观察黑板上这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吗?请小组内讨论交流。

(2)学生汇报(学生结合算式,能说出自己的发现即可)。

(3)教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指着算式小结乘法分配律的意义:两个数和同一个数相乘,等于把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4)师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从多组算式入手,通过观察比较,互相补充,在算式中寻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在分析题意中,找寻其存在规律的必要性,帮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明确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2、举例验证

让学生列举不同的算式来验证乘法分配律,再小组交流,集体反馈时教师有选择地板书学生列举的算式并适时表扬。

[设计意图:学生举例验证过程,是学生不完全归纳的过程,对于学生识记乘法分配律,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自己举例验证有利于学生将新的知识纳入到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

3、抽象概括

(1)让学生用a、b、c表示乘法分配律,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即时指导,再汇报交流,师板书:a×c+b×c=(a+b)×c,生齐读字母公式。

(2)让学生比较乘法分配律与“爸爸和妈妈都爱我,爸爸爱我,妈妈也爱我。”这两句话之间的相似之处。

生:a相当于爸爸,b相当于妈妈;c相当于我,爱相当于乘号。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历经归纳推理到抽象概括的过程,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

4、尝试应用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4×9+6×9……,说明乘法分配律是成立的;

(2)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

(3)教师巡视抽取有代表性的方法展示给大家看;

(4)再问这个算式还可以怎样表示?学生说出另一种算式,课件呈现4×9+6×9=(4+6)×9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自己喜欢的方式结合此题说说这个算式还可以怎样表示,学生的思考过程就是乘法分配律形式的再现过程,要让多个学生表达,在相互表达中,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四)挑战过关,应用规律:

第一关:请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个方格?(用两种方法列综合算式计算)。

(1)学生汇报算法;

(2)比较哪种方法比较简便?为什么?

第二关:填一填

①(12+40)×3=□×3+□×3

②15×(40+8)=15×□+15×□

③78×20+22×20=(□+□)×20

④66×28+66×32+66×40=(□+□+□)×□

(1)学生展示填写的答案。

(2)分别说说转化以后的算式和原来的算式比,哪一个让我们计算起来感觉比较简便?为什么?

第三关:学校要给28个人的合唱队买服装,一件上衣58元,一条裤子42元,请你算算买服装要花多少钱?(用两种方法列综合算式解答)

(1)学生汇报算法。

(2)比较哪种方法比较简便?小结: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可以灵活选择算法,怎么计算简便就怎么算。

[设计意图:多样练习也是一种信息源,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深化理解、蓄积“能量”的过程,是学生拓展知识视野,完善认知结构,提升认识境界、增长人生智慧的过程。在练习中,帮助学生继续完善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五)课堂总结,梳理新知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加以梳理,最后质疑解惑。

[设计意图:让学生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对在获取新知中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反思,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3+5)×10=3×10+5×10

(4+6)×8=4×8+6×8

(30+25)×2=30×2+25×2

(35+65)×5=35×5+65×5

(2+3)×5=2×5+3×5

(a+b)×c=a×c+b×c

篇10:乘法分配律(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3.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应用.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  口算.

(27+73)×8    40×9+40×1    14×(10+2)   10×6+10×4

2.  用简便方法计算.(说明根据什么简算的)

25×63×4

3.  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0×5+5×80       (1250+125)×8

让学生说明是怎样算的?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刚才的比赛老师算得快,是因为老师又运用了乘法的一个法宝,知道了乘法的又一个定律可以使运算简便,你们想知道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2.教学例6:

(1)出示例6:演示课件“乘法分配律”出示例6 下载

(2)引导学生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

(3)教师提问:从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4)学生明确:每组中的两个算式都可以用等号连接.

教师板书:(18+7)×6=150

18×6+7×6=150

(18+7)×6=18×6+7×6

(5)教师出示:20×(15+9)=480

20×15+20×9=480

20×(15+9)=20×15+20×9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中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6)反馈练习:按题要求,请你说出一个等式.(投影出示)

(__+__)×__=__+__×

教师提问:像符合这种条件的式子还有许多,那么这些算式到底有什么规律呢?

引导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规律性

启发学生回答:首先是等号左边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其次是等号右边两个加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最后是等号左右两边的两个算式相等.

3.教师概括运算定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4.反馈练习:

横线上能填几?为什么?

(32+35)×4=__×4+__×4

(62+12)×3=__×__+__×__

教师:为了简便易记,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 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根据练习学生从而得出:    (a+b)×c=a×c+b×c

使学生明确:有的题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比较简便,有的题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比较简便.

5.教学例7:演示课件“乘法分配律”出示例7 下载

(1)出示例7:102×43

启发学生想:能否把算式改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然后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引导学生对比:(100+2)×43,102×(40+3)这两种算式哪种比较简便?

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改写成一个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教师板书:

(2)出示9×37+9×63

引导学生观察: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问:根据乘法分配律,可以把原式改写成什么形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9×37+9×63

=9×(37+63)

=9×100

=900

学生讨论:这样算为什么简便?

师生共同总结:①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式子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②在两个乘法式子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的那个数.

篇11:四年级《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P48~P49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这些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

2、增加学生之间的了解、同时体会到小伙伴合作的重要。

3、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出示:

125×8=25×9×4=18×25×4=

125×16=75+25=89×100=

教师请个别学生口算并说出部分题的口算依据及应用的定律。

2、再出示:119×56+119×44=

师;这一题,谁能口算出来?老师可以口算出来,你们相信吗?是不是老师又应用到数学的什么定律呢?你们想不想知道?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出示课本插图

师:你们看,工人叔叔正在工作呢,观察这幅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看到两个工人叔叔在贴瓷砖。

生:我发现一个叔叔贴这面墙壁,另一个叔叔贴另一面墙壁。

生:老师,我发现两个叔叔贴的瓷砖一起数的话,一行有10块,一共有9列。

师:你真细心。大家能根据获得的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问题,教师出示问题: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2、估计

师:谁能估计工人叔叔大约贴了多少块瓷砖?

学生试着估计。

3、列式解答

师:同学们的估计是否正确呢?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一下瓷砖究竟有多少块。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教师巡视。

师: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算法?

生:6×9+4×9(板书)

=54+36

=90(块)

师:这边的6×9和4×9分别是算什么?

生:分别算出正面和侧面贴的块数。

师:哦,然后两面的块数再相加,就是贴的总块数。你们明白吗?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生:我是这样列的,(6+4)×9(板书)

=10×9

=90(块)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吗?

生:两面墙共有9列,一行有6+4块,所以我先算出一行有10块,再用10×9算出共有多少块瓷砖。

师:你真行,找到了这种方法。现在同学们看一下这两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生:计算方法不一样,结果却是一样的。

师:所以这两个式子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数学符号连接起来?

生:等于号。

教师板书。

4、观察算式的特点

师:观察等号两边的式子,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生:等号左边的算式是两个加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积,等号右边

的算式是这两个加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生: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两个加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不同因数;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一个因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相同的因数。

师:是这样吗?你们能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吗?

5、举例验证

让学生根据算式特征,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

如:(40+4)×25和40×25+4×25

63×64+63×36和63×(64+36)

讨论交流:

(1)交流学生的举例是否符合要求:

(2)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

(3)还有什么发现?(简便计算)

师: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积等于每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加起来,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6、字母表示。

师: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你的发现吗?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教师板书:(a+b)×c=a×c+b×c并带读。

7、揭示课题。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课文第49页的“试一试”。请同桌讨论探究下面这些题目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1、(80+4)×25

(1)呈现题目。

(2)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能否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简便。

(3)鼓励学生独自计算。

2、34×72+34×28

(1)呈现题目。

(2)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

(3)简便计算过程,并得出结果。

3、让生观察:36×3

=30×3+6×3

=90+18

=108

师:你能说说这样计算的道理吗?

生独自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四、总结。

师: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乘法分配律,你们真的很棒。乘法分配律是一条很重要的运算定律。应用乘法分配律既能使一些计算简便,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应用非常广泛。希望同学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牢记住它。

篇12:四年级《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信息窗2《乘法分配律》。

【教材简析】

本信息窗是学生在学习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乘法运算规律的一个完善。本节课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以济青高速公路为素材,通过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两辆汽车提供的信息,引出了对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利用自己已学的知识体验推动新知识的学习,从而发展了学生的迁移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相遇问题的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亲历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推理等数学活动,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2.学生在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3.学生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亲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在猜想验证等自主探索活动中得出乘法分配律,使学生对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教学难点】

清楚地表述自己发现的规律,理解及应用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1.提出问题,列出算式。

出示情境图

谈话:瞧,这是济青高速公路!在这里,还藏着许多数学信息,让我们一起来找找吧!请你仔细观察,从图片和文字中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信息预设:大巴的速度是每小时行110千米,中巴的速度是每小时行90千米,两车同时相向而行,大约2小时相遇。

问题预设: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板书)

谈话:请你试着用两种方法在答题纸上解答。

生独立解答。

预设:

2.结合情境,感知规律。

提出要求:结合线段图说说算式每一步的含义。

回答预设:①我先算出1小时两辆客车一共行驶多少千米,然后再求两小时行驶多少千米。也就是济青高速的全长是多少千米。

②我先求这辆大客车2小时行驶的路程;小客车2小时行驶的路程。然后把这两部分加起来就是济青高速公路的全长。

【设计意图:把相遇问题通过学生的理解转化成数学问题,这是思维的抽象,也是数学化的过程,既能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营造研究的氛围,又使学生探究的问题清晰明了。结合情境理解算的合理性,利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存在。】

二、研究素材,猜测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算式谈发现。

预设发现:两个算式结果相等。可以用等号连接。

教师引导学生从算式结构和计算方法的特点观察算式的左边和右边有什么不同。

预设区别:①左边有3个数,右边有4个数,两个乘法算式中都有相同的因数2。

②左边有小括号,应该先算加法,再算乘法;右边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谈话:根据前面运算律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

预设回答:这可能又是一个规律。

【设计意图:抛开情境,观察算式,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两种方法的结果一样。通过观察算式结构和计算方法的不同,渗透规律特点。使学生建立“猜想是探究获得结论的前提”这样的研究意识。】

三、讨论交流,验证规律

1.举例验证规律。

谈话:这只是我们的一个猜想,你能再举一些这样的例子来进行验证吗?如果有需要,可以用计算器进行举例。

学生独立计算举例。

指生代表板演,再指一名学生举例。其余学生同位交流,并用计算器帮助同位验证。

谈话:请你先和同位交流你举的例子,并用计算器帮同位验证一下他的等式是否成立。

预设举例:(25+35)×4=25×4+35×4

(60+50)×2=60×2+50×2

(65+55)×42=65×42+55×42

……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像这样的例子举不完,可以用省略号表示。

2.观察几组等式的相同点。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几组等式的左边和右边分别有什么相同点。

预设回答:①这几组等式的左边都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

②这几组等式的右边都是把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3.总结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规律。

谈话小结:刚刚我们通过猜想、验证得出的结论就是乘法分配律。

教师出示乘法分配律。

谈话:请你边读边理解,并把它记在心里,比比谁记得又快又准确。

生按要求说什么是乘法分配律。

谈话:我们用这么多的算式和文字来表示它,麻不麻烦?有没有简便的方法?

预设回答:可以用字母表示。

教师要求学生在答题纸上试着用字母abc来表示乘法分配律。

学生试着在答题纸上写字母表达式。

指生板演(a+b)c=ac+bc。

谈话: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来表示,感觉怎么样?

预设回答:简洁、明了,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这就是数学的美,一种清晰而简洁的语言!

教师小结:刚刚我们经历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探究出了乘法分配律,还能用字母把这么多的算式写成一个算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举例说明规律的存在,鼓励学生表达这个规律,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学生经历观察、描述、操作、思考、推理、概括从“非正规化”到“正规化”的学习过程。】

四、巩固拓展,应用规律

1.连一连。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或字母。

3.火眼金睛辨对错。

篇13:四年级《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4~5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体会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有5个同学就要去参加“无锡市少儿书法大赛”了,书法组的张老师准备为他们每人买一套漂亮的服装,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交流算法,初步感知。

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再问:买5件上衣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吗?请同学们在自己的本子上列出算式,再算一算。

反馈:你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为什么这样列式?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再分别说说两个算式的意义。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帮助解释。

谈话:两个算式解决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它们的计算结果也相等,那你会把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教师板书,让学生读一读。

谈话:刚才我们算的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如果张老师不这样选择,还可以怎样选择?(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

提问: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

根据学生回答,列出算式:32×5+45×5和(32+45)×5。

再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启发:比较这两个等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深入体验,丰富感知。

引导:看表情,相信大家一定或多或少地发现了等式两边算式之间的联系。现在请每个小组拿出信封中写有算式的纸条,想一想在这几组算式中,哪些可以用等号连起来,哪些不能?

分组汇报、交流。引导学生说一说:最后两组为什么不能用等号连起来?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分别是多少?有办法使他们变得相等吗?

要求:你能写出一些这样的等式吗?先试一试,再算一算你写出的等式两边是不是相等。

学生举例并组织交流。

3、揭示规律。

提问:像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

谈话: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等式中存在的规律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反馈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学生可能用语言描述,可能用字母表示……)

小结:a加b的和乘c,与a乘c的积加b乘c的积的和是相等的。这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a+b)×c=a×c+b×c]

三、实践运用,巩固内化

1、“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下面我们利用乘法分配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在书上填一填。

学生完成后,用课件反馈。

2、“想想做做”第2题。

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课件出示题目,指名口答。

回答第2小题时,让学生说一说理由。

3、“想想做做”第3题。(略)

四、梳理知识,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想对大家说?

五、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第4、5题。

[说明]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感悟和发现乘法分配律,变教学生“学会”为指导学生“会学”。教学中,先组织学生通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两个不同的算式之间建立起联系,得到了两个等式,并比较这两个等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之后,给学生提供体验感悟的空间,为学生提供符合乘法分配律和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的五组算式,引导学生在小组辨析与争论中,进一步形成清晰的表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再写出一些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等式,既为概括乘法分配律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又加深了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随后的练习设计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形式活泼,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这些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改善学习方式。

篇14:四年级《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24-25页红点内容 信息窗2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步骤的观察、猜测、比较、概括,引导学生自己建构乘法分配律的全过程。

2.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掌握其数的特点和结构形式,并学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卡片(课前发给学生)

教学过程:

一、拟定自学提纲

自主预习

1. 创设情境:(多媒体出示24页情境图)

教师引导:同学们,请认真观察情境图,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 济青高速公路全长大约多少千米?

相遇时大巴车比中巴车多行多少千米?)

(教师把这两个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教师引导: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研究一辆大巴车和一辆中巴车在济青高速上相遇的问题继续探索乘法运算的规律。

2. 出示学习目标: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多媒体出示)

(1)运用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数学方法,通过自主解决上述问题,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会用自己的话表述,会用字母表示。

(2)乐于把自己学习的收获、困惑、体会与大家分享,乐于与同学合作。

教师引导:有信心达到这两个目标吗?(有!)

老师的指导会对你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请看自学指导:

3. 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24页到25页第二个红点前的内容,重点看图上同学的对话。思考:

(1)如何求济青公路的全长,有几种解法,如何列式计算。

(2)比较两种解法的计算过程和结果,你有什么猜想?再举几个例子来验证一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什么叫乘法分配律,如何用字母表示?

5分钟后汇报自学成果,看谁能独立用多种方法解答黑板上的三个问题,并能发现乘法运算的规律。)

4. 学生按自学指导自学,教师巡视,关注学困生。

二、汇报交流 评价质疑

调查学情:看完的同学请举手!看会的请放下。

1.小组交流:

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困惑和体会,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班内汇报:

师指小组选代表按顺序汇报自学指导中的思考题,其余同学随机质疑、补充。

课堂生成预设:

(1)济青高速公路全长大约多少千米?

教师追问:第一种算法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二种算法呢?

预设一:先算两辆车1小时共行多少千米,再算两辆车2小时共行多少千米,就是济青高速公路的全长;

预设二:先算大巴车2小时共行多少千米、中巴车2小时共行多少千米,再算两辆车2时共行多少千米。就是济青高速公路的全长。)

(2)相遇时大巴车比中巴车多行多少千米?

(110-90)×2 110×2-90×2

=20×2 =220-180

=40(千米) =40(千米)

教师追问:你能说说两种算式的意思么?

预设一:第一种算法是先求大巴车1小时比中巴车多行的路程,再求大巴车2小时比中巴车多行的路程;

预设二:第二种算法是先分别求出大巴车和中巴车2小时行的路程,再求大巴车比中巴车多行的路程。

(3)观察、比较两种算法的过程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一:第一种算法是先加(或减)再乘;

预设二:第二种算法是先分别相乘再加(或减),但计算结果相同。

(4)据此,你有什么猜想?

预设:两个数的和(或差)乘第三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第三个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或相减)。

(5)怎样验证你的猜想呢?

(师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学生观察、汇报。重点引导学生从计算结果,算式的结构和计算方法上比较。

通过观察,有何发现?引导学生回答:

举例验证:(125+12)×8 = 125×8+12×8

(40-4)×25 = 40×25-4×25

(8+16)×125 = 8×125+16×125

(80-8)×125 = 80×125-8×125

…… ……

(6)通过验证,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两个数的和(或差)乘第三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第三个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或相减)。

教师总结: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

(板书课题)你会用字母表示这个规律吗?

(用字母表示:(a± b) c=ac±bc)

三、抽象概括 总结提升

1.通过以上研究,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课堂预设:

预设一: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结果不变。

预设二:两个数的差乘一个数,可以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减,结果不变。

预设三:两个数的和(或差)乘第三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第三个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或相减)。

预设四:这个规律叫乘法分配律,可以用字母表示为:

(a± b) c=ac±bc

2.如果是多个数的和(或差)乘一个数,这个规律还存在吗?你怎样验证你的猜想?

课堂预设:

举例验证:(2+3+5)×4=2×4+3×4+5×4

(1000+100+10)×3=1000×3+100×3+10×3

…… ……

教师总结:多个数的和(或差)乘一个数,可以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或相减),结果不变。

设计意图:将乘法分配律适当拓展

3.在记忆这个规律时,应该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乘法分配律,避免常犯的错误。

课堂预设:

预设一:括号里的每一个数都要乘括号外的数。

预设二:括号里的数必须是相加或相减,如果是相乘就不是乘法分配律。

预设三:这个规律还可以倒过来看。

教师追问:怎样倒过来看?

预设:几个数都乘同一个数,再相加或相减,可以先把它们相加或相减,所得的和或差再乘这个数,结果不变。

四、巩固应用 拓展提高

教师引导:怎么样?学会了吗?想不想挑战一下自己?

1.考一考(课件出示第26页第2题)

(1) 指4名学困生板演,其余同做在练习本上。

(2) 展示不同答案:谁的答案和板演者不同?请到黑板前展示出来。

课堂预设:(以第一题为例)

(80+70)×5 ( 80+70)×5

=80×70+70×5 =80×5+70×5

2.议一议

(1)你认为谁的答案对,为什么?谁的答案不对,为什么?

(2)第一种答案是把括号里的两个加数相乘了,不符合乘法分配律,所以错了;第二种答案符合乘法分配律,所以是正确的。

(3)用同样的方法评议其余3题。

(4)同桌互改

(5)统计错题情况,让小组代表说说错误原因。

(6)学生各自订正错题。

3.全课小结:你在本节课中有什么收获?

课堂预设:

预设一:我知道了什么是乘法分配律。

预设二:我又体验了探索数学规律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

预设三:我感受到我们山东省的交通真是便利,作为山东人我感到自豪!

五、当堂训练

1.出示课本第26页第3题

2.《新课堂》第17到第19页信息窗2第1课时内容。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的表现还满意吗?谈一谈你的感受。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分配律

济青高速公路全长大约多少千米? 相遇时大巴车比中巴车多行多少千米?

(110+90)×2=110×2+90×2 (110-90)×2=110×2-90×2

验证:

(125+12)×8 = 125×8+12×8 (40-4)×25 = 40×25-4×25

(8+16)×125 = 8×125+16×125 (80-8)×125 = 80×125-8×125

结论:用字母表示:(a± b) c=ac±bc)

(2+3+5)×4=2×4+3×4+5×4

(1000+100+10)×3=1000×3+100×3+10×3

拓展:多个数的和(或差)乘一个数,可以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或相减),结果不变。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第二单元的教学难点也是重点。这节课的设计。我是从学生的`生活问题入手,利用相遇问题展开。这节课我力图将教学生学会知识,变为指导学生会学知识。通过让学生经历了“观察、初步发现、举例验证、再观察、发现规律、概括归纳”这样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这节课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引入生活问题,激趣探究。

在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大量生动、具体、鲜活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就是从身边的生活中来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首先我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参加这次植树活动?”。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条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125+12)×8 = 125×8+12×8这个等式。然后请学生观察,这个等式两边的运算顺序,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左右两边的不同之处”,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同时利用情景,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乘法分配律”,为后来“乘法分配律”的探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提供学生独立探究的机会。

我要求学生观察得到的两个等式,提出“你有什么发现?”。此时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已有了自己的一点点感知,我马上要求学生模仿等式,自己再写几个类似的等式。使学生自己的模仿中,自然而然地完成猜测与验证,形成比较“模糊”的认识。

(3)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创设了条件。

为了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不是一句空话。在这节课上,我抓住学生的已有感知,立刻提出“观察这一组等式,你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吗?”。这样,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材料,提供猜测与验证,辨析与交流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力还给学生。学生的学习热情高了,自然激起了探究的火花。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整个教学过程都采用了让学生观察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我想:只有改变学习方式,才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

(1)本课堂我的教学程序是:先出示情景图,根据情景图上所给的信息列出算式:并且让学生说说这两个算式的含义,然后让学生读读这个算式(意图是让学生去感知乘法分配律),然后再让学生去写出两个类似的算式(意图是让学生体验乘法分配律)写完之后再板书几个同学所写的算式并选取期中一个同学的算式让他说说算式的左边为什么等于右边(110+90)×2=110×2+90×2);而且我还要求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来说(意图是让不同层次的同学们都能反复去感知乘法分配律),通过刚才的几道程序,然后再让同学们去总结这类算式左边和右边的特点,得出乘法分配律,最后通过练习巩固和加深同学们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原以为这样上会有一个比较好的效果,但是事与愿违,在要同学们独立写出两个类似的算式时,发现有小部分同学并不会写,所以本堂课后面部分上得就不怎么顺畅了。课后向老师请教得知,原来我的教学程序上出现问题了----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应该是先由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乘法分配律,再让学生写出类似的算式,体验乘法分配律,最后再通过练习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2)在要求同学们去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时老师没有很好的引导,导致同学对乘法分配律特点的认识比较模糊。

(3)在学生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时,我只是一笔带过的把乘法分配律通过课件再展示给学生们看了一遍,没有反复强调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导致学生没有较好的掌握乘法分配律。

2.使用建议:

(1)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激发学生探索的愿望。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主动实现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2)在练习时采用小组活动是必须的,这样学生之间可以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练习时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讨论时间。

(3)订正汇报时,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

3.急需解决的问题:

如何使课堂更加实用高效?如何解决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漏乘”问题?

篇15:四年级《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书第54的例题以及55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含用字母表示),初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让学生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展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点和难点:

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作好铺垫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两个运算定律,那谁来说说它们的名称和字母公式呢?(随学生回答出示小卡片: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研究乘法的另外一个运算定律。

二、联系实际,探究规律

1、谈话:五一快要来了,商场正在开展服装促销活动呢!一其去看看吧!

2、课件例题情景图。

(1)问: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短袖衫:每件32元;裤子:每条45元;夹克衫:每件65元。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

(2)问:李阿姨一共要付多少钱呢?谁能口头列出综合算式?

指名说出算式,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

(65+45)×565×5+45×5

让回答的两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即先算的是什么。)

第一个算式:先算买一套衣服用多少元。

第二个算式:先算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各用多少元。

(3)猜一猜:这两个算式结果会怎样?(相等)

(4)计算验证。

师:真相等吗?让我们动笔来算一算,男生算第一道,女生算第二道,做在自备本上。

集体交流,指名汇报计算过程。

(5)师:通过计算,我们发现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的确是相同的,可以给它们画上等号。(板书:=)我们把这个等式轻声读一读。(学生轻声读读这个等式。)

3、探索、发现规律。

(1)师:仔细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把你的想法与同桌交流一下。

同桌讨论交流,指名汇报,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学生可能说:等号左边有65、45和5这三个数,右边也有这三个数;都有乘法与加法;等号左边是65加45的和乘5,右边是65乘5的积加45乘5的积……)

(2)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初步得出:65加45的和与5相乘,等于把65和45分别与5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3)师:是不是所有这样的两道算式之间都有这样的联系呢?谁再来举个例子?

指名举例,计算算式结果,得出等式,教师板书。

师:会不会是巧合呢?请你在本子上再举些例子验证一下。(学生独立举例验证。)

学生汇报验证的结果。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三个等式。

问:还有许多同学要发言,说明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举得完吗?

师:这么多等式,看来这不是巧合了,而是藏着一定的秘密在里面。你有什么发现呢?再与你的同桌轻声说一说。

(4)指名2到3人说说发现,教师随机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发现:两个数的和乘第三个数,可以把这两个加数分别和第三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课件出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5)刚才几位同学在用语言叙述这个规律时感觉有些困难,你会用比较简洁的方法表示出乘法分配律吗?你可以用文字、图形、字母等表示它。

展示各种表达方法,集体交流,估计会有学生想到用字母或图形等来表达。

表扬写对的同学,并指出:刚才的这些表达方法都是可以的。特别是写出(a+b)×c=a×c+b×c的同学,你们和数学家想到一起了。在数学上,我们就用字母a、b、c表示三个数,这个规律可以写成(a+b)×c=a×c+b×c。(板书,顺着读,逆着读)

师:用字母公式来表示乘法分配律,你又有什么感觉?(简洁、明了)这就是数学的简洁美。

三、应用规律,巩固练习

1、对于今天学的乘法分配律会了吗?真的会了吗?好,那就考考你自己!(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横着看,在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后面画“√”。

学生自己判断。集体交流时指名说说是怎么判断的?

第3小题汇报时要问:为什么是对的呢?提醒学生注意74×1可直接写成74。

问:为什么你认为第4题不对呢?说说你的理由。怎样改就对了呢?

2、掌握得真不错!下面打开书看55页“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填写后,指名汇报。

讨论第2小题时问:两个乘法中相同的乘数是几?应该把相同的乘数放在括号外面,而且这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用!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课件出示长方形菜地:长64米,宽26米)

问:图上给我们提供了长方形菜地的什么信息?

你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它的周长吗?

(1)学生完成在自备本上,指名板演两种不同的方法。

(2)集体交流,出示:(64+26)×264×2+26×2

师:刚才大家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了长方形的周长,看这两道算式,问:哪种算法比较简便?它们的结果怎样?符合什么规律?

师:看来我们早在三年级学习长方形的周长时就已经接触过乘法分配律了。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题目,观察这两组算式,想想每组中两个算式的结果是否相同?为什么?

比一比:请你从每组中各选一道喜欢的算式进行计算,比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计算后,集体交流:你们选的哪两道?为什么喜欢这两道?

(估计大多数学生会选择(64+36)×8和25×(17+3),因为这两道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这两道计算起来比较麻烦的算式如果让你来计算,你有什么好方法吗?(出示2题)

指名说计算过程,教师用课件展示简算过程。

小结:看,我们学会了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计算麻烦的题目变简单了。明天我们还会更深入地来学习简便计算。

5、谈话:开学初,学校为了丰富大家的大课间活动,购买了一批体育器材,看看是什么?(课件出示图片和信息:空竹每个17元,飞盘每个8元,铁环每个15元。)每种玩具都购买了60个,一共要花多少钱?

学生独立完成在自备本上,投影展示不同的算法。

观察这个等式,你有什么想告诉大家吗?

师小结:看来,乘法分配律不仅可以是两个加数的和乘第三个数,还可以推广到3个加数的和去乘,甚至更多的加数呢!

四、总结回顾

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篇16:四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使学生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3、能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2、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发现、探究的意识。

2、让学生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归纳出定律,会运用乘法分配律。

难点:抓住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特征和联系,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昨天,同学们通过微视频自学了什么内容?(乘法分配律)

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深入的学习乘法分配律。

二、交流自主学习任务单

师:通过观看《乘法分配律》的微视频,你知道了什么?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如何理解乘法分配律)

(一)小组交流:任务一

1、任务一: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从“举例”、“意义”和“用字母表示”这3点展开交流。

2、学生汇报:

师:谁有不同的举例?像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多少个?(无数个)

通过举例,你有什么发现?

(揭示乘法分配律的意义: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用字母表示:(a+b)×c=a×c+b×c

a×(b+c)=a×b+a×c

师:“分别相乘”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字母表示说一说。

(二)小组交流:任务二

1、任务二:理解乘法分配律

从“画图”、“乘法的意义”这2点展开交流。

2、学生汇报:(画图理解)

师:谁有不同的画法?(课件演示)

仔细看图和等式,谁看懂了?说给大家听。

1、求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4×2+6×2=(4+6)×2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师:看来,我们在三年级学习的长方形的周长公式中就孕伏了今天学习的乘法分配律。

2、组合图形大长方形的面积:

4×2+6×2=(4+6)×2

师: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中也有乘法分配律,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理解乘法分配律,很好。

3、结合乘法分配律来理解多位数乘法的笔算。

25实际上是把12分成25×12×12+( )进行计算=25×( + )

师:同学们能联系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真棒!只要你做一个有心人,你就会发现其实数学中有些新、旧知识是有联系的。

4、乘法的意义理解乘法分配律。

4×2+6×2

表示:( )个2( )个2

一共( )个2

所以:4×2+6×2=( + )×2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哪些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并说说判断理由。

56×(19+28)=56×19+28( )

32×(7×3)=32×7+32×3( )

64×64+36×64=(64+36)×64( )

2、脱式计算:(两种方法计算)

(8+4)×25(8+4)×25

师:你喜欢哪种计算方法,为什么?

3、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25×48 34×72+34×28

99×38+38 73×30-3×30

4、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套运动服上衣65元,裤子35元。李阿姨购进了42套这种运动服,花了多少钱?(列综合算式解答)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篇17: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p28页、练习六习题6——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区别乘法的运算定律。

教法:

启发引导法、归总法

学法:

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

1、板书课题

2、揭示目标: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正确的区别乘法的运算定律。

二、自主学习:10分

1、同桌互相说一说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2、用字母式表示各个乘法的运算定律。

3、填空:

(8+2)×125 =

3×2+7×2=

5×86×2=

(4+2+8)×125=

(3号发言,5号评价,1号补充)

三、合作交流:5分钟

1、124×99+124怎样简便计算?

2、52×48-48×48怎样简便计算?

(1号回答其他成员补充)

四、指导练习:5分钟

103×12 20×55 24×205

五、小结检测:20分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体会?

篇18: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3.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具:

教学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比赛激趣,提出猜想

(1)、同学们,学习新课前,我们先来一个小小的数学热身赛。请大家准备好纸和笔。 (请看大屏幕,左边的两组同学做第一小题,右边的两组做第二小题,看谁做的又对又快,开始)

7×28+7×72

7×(28+72)

(2)、评出胜负。(做完的同学请举手,汇报计算过程。可以看出右边的同学做得比较快,(问同学)你们有什么意见吗?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吗?)

这两道题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可以用一个等式表示:

7×28+7×72=7×(28+72)

(3)命名猜想。

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我们就先将他的这个发现命名为××猜想。(板书:猜想)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我们下面就一起来验证一下这位同学的猜想在其它的题里是否也成立。

2、商场 “五一”举行让利大折扣,王老师趁这机会去为参加校园歌手比赛的五位同学挑选服装,请看大屏幕:(出示情境图)

(1)看到这幅图画,你了解到了什么信息?你想提什么问题?

(2)你能用两种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吗?

(3)学生独立列式,教师巡视

(4)交流反馈:你是怎么想的,怎样列式计算?

板书:65×5+45×5 (65+45)×5

(5)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3、举例验证,进一步感受

认真观察屏幕上的这个等式,你还能举出含有这样规律的例子吗?(板书:举例)

把自己举出的例子在练习本上写一写,谁来说一说自己举的例子,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等号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可举三个例子)轻声读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4、归纳总结,概括规律。

(1)现在谁能说一说这些等式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总结)(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

(2)刚才我们用举例的方法验证了××猜想,在举例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与结果不一样的例子?能不能举一个这样的反例。

(3)看来这个规律是普遍存在的,××同学,恭喜你!你的猜想是正确的'。这个规律在数学上叫做乘法分配律。

(4)像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等式中存在的规律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反馈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学生可能用语言描述,可能用字母表示……)

用字母表示:〔a+b〕×c=a×c+b×c

用语言叙述:两个数的各乘第三个数,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第三个数相乘,再求和。

(5)大屏幕出示关于乘法分配律的总结,学生齐读。

三、探索发展,应用规律

(1)、我们发现了乘法分配律,那么它对我们的计算有什么帮助呢?(板书:应用)

(2)对,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请同桌合作研究下面这些题目怎样计算比较好?请看大屏幕:谁来读一下题。

(8+4)× 25 34 ×72+34 ×28

(完后让学生汇报计算方法,重点说这两题都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四 、巩固内化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填写,指名报,全班共同校对。

明确:根据什么这样填写?第1题和第2题在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自己判断。然后请生说说判断的依据。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每位学生都用两种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指名板演。

明确:这两种算法有什么联系?符合什么规律?

小结:通过长方形周长两种计算方法的比较,也说明了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使我们看到,乘法分配律我们早已不自觉地在运用了。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各自按运算顺序计算,指定两人板演,共同订正。

提问:每组两道算式有什么联系?哪一题的计算比较简便?

小结:有时是先乘再求和比较简便,有时是先求两数的和再乘比较简便,大家要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灵活对待。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人教版乘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一个数除以分数/第四课时:分数混合运算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苏教版小学数学计划1-6年级全套二年级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教学计划(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下册)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

百分数练习二十一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精选18篇)】相关文章: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知识要点及教学目标1-6年级五上册 教学计划(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2022-12-18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2023-11-09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023-04-17

练习课/除法验算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2022-09-26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2022-07-23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2023-10-17

人教版乘法交换律教学设计例题五2023-02-06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2022-09-18

人教版四下营养午餐教学设计图2022-04-30

相遇问题/分数(或百分数)应用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2022-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