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共14篇)由网友“淑儿”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人教版生物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篇1:《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蚕豆种子的构造:由种皮、胚根、胚芽、子叶等部分组成。
2、了解植物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各部分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3、运用感观及工具研究种子的内部结构。
4、培养探究种子奥秘的兴趣,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观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种子的内部构造;观察发芽的蚕豆,各部分的作用。
【教学难点】
认识胚根和胚芽、了解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各类种子、发芽不同时期的蚕豆、镊子、小刀、放大镜、观察记录表、相关课件。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知道生活中的各种植物的种子,但对于种子的内部构造并不了解,他们可能对探究种子的内部构造产生兴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小猫种鱼的图片)听过这个故事吗?
小猫很有趣,农民伯伯种的是植物的……
2、出示各种各样的种子,讨论不同点。
3、每一种种子都有自已独一无二的特征,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使命,如果条件合适,他们就会发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种子萌发的秘密,(板书课题)到种子的内部去探个究竟。
4、这里的“萌发”是什么意思?(发芽)
二、研究种子外部结构
1、那么,种子的外表有什么地方是相似的?
2、交流:都有一层皮,上面有一个月芽形的痕迹。
3、讲解:种子最外面这层皮叫种皮,想想它对种子有什么作用?(保护)
在种皮上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很特殊的地方,在哪儿?
它是种子从果实上脱落后留下的痕迹叫种脐,在种脐一端有个小孔,叫种孔。猜猜种孔有什么作用?(水分容易从种孔进入种子,促进种子萌发。)
三、研究浸泡的种子
1、刚才直接用眼观察,得到了许多科学信息,你们想不想知道种皮保护着怎样的生命呢?试着分一下,怎么样?
2、引导——浸泡
3、这三个烧杯是老师提前一天浸泡的10粒花生、
油菜、黄豆的种子,当初这三个烧杯里分别放了200毫升水,现在你发现了什么?
4、这水到哪儿去了?(种子吸收了。)
5、种子吸收了水分有什么变化吗?
(胖胖的,软软的,种皮像要涨破似的)
四、探究种子的内部构造
1、这些可爱的种子,现在我们可以和它们亲密接触了!
2、你准备怎么观察?
(请一生上前示范剥去种皮的过程)提问要注意什么?
(简介镊子的使用)
3、观察剥去种皮的种子。
4、继续观察:小心地将种子里的豆瓣分开,用放大镜观察在这两片豆瓣的连接处有什么,是什么样的?
5、画图记录种子的内部。
4、各组操作观察,教师巡视指导。
5、你能展示一下你的发现吗?
6、将这些种子的种皮剥开后,你们有没有发现它们有些共同点,是什么?
(都能分成两半;都有一个小芽等。)几片子叶?(两片)凡是具有两片子叶的植物叫双子叶植物,所以蚕豆是双子叶植物。还有……是双子叶植物,……也是双子叶植物。这个“小芽”是什么?(板书:胚根、胚芽)下面大家在你手中的种子里找一找胚根、胚芽。课件材料中指出胚根、胚芽。
8、找到了吗?在你画的图中标出胚根、胚芽、子叶各部分。
9、种子里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可以发育成一株植物。
五、观察发芽的蚕豆
1、你们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老师这里有一个问题:胚根、胚芽、子叶这些结构以后长成什么?各部分有什么作用?谁能猜猜看?
2、学生猜测。
3、大家的猜测很丰富!但要想知道结果,有什么好方法?
4、实验其实很简单。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小盒子,只要垫上一些棉花,并保持棉花湿润,然后把浸泡后的蚕豆种子放在上面就可以了。会做吗?
5、重点记录内容的讨论。
6、实验操作记录:
1)发放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
2)观察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外形。
3)解剖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
7、汇报交流研究发现。
8、讨论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9、大家想不想亲眼看一看种子萌发长成一棵植物的情景?
六、课堂小结。
篇2:《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内容简析
《种子的萌发》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第一节的内容,课标的内容标准是“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因此,本节课就是一个探究种子萌发所需环境条件的实验课,可以设计三个探究实验。第一个探究实验重在展示探究的一般过程,向学生介绍关于变量和对照实验知识(实验变量只有一个,设计的对照实验互为对照组);第二个探究实验,重在训练学生作假设和处理数据表格的能力;第三个探究实验重在训练学生作假设、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
由于本实验设计到三个实验变量,要求学生能自主学会设计对照实验、确定实验变量。所以,本节实验是七年级上册探究实验的核心实验,一旦学生熟练掌握,对后面的探究实验能尊定了良好的基础。
目标定位
学生已学过种子的结构,对设计对照实验也有一定基础。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提前在家中完成有关探究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和分析的基础上,对探究实验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目标如下:
一、知识目标:
1、说出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学会设计控制变量和对照实验。
二、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做出假设的能力。
2、培养学生学会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
3、发展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学会珍爱生命。
方法阐释
本节课主要采用温故知新的方法。在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中,不断运用学过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铺垫,让学生在学习只有一组对照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多组对照实验的设计。通过知识梯度由简到难的`自然过渡,能有效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通过小循环勤反馈,在每个环节后进行针对性的习题训练,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提高教学有效性,体验掌握新知的成就感。
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
学生提前完成的种子萌发实验的瓶子。
环节一利用视频,激情导入
教师视频播放种子的萌发过程,引出问题:这是一种什么现象?种子在什么环境下能萌发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形象的视频播放,让学生对被子植物种子的萌发过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通过设置环环相扣的探索点,有效积发学生自主探究的主动性。
环节二循序渐进,突破难点
第一步:根据书本资料做出假设,将假设的三个条件写于黑板上,运用所学知识让学生思考怎样设计对照实验?通过小组讨论、同伴互助、教师引导,让学生能自主设计对照实验。
第二步:教师让学生展示课前实验的结果,描述实验过程,能有效帮助其他学生对种子萌发实验的设计有一个初步认识。通过视频播放再次展示四个实验瓶中的具体条件,让学生思考四个瓶子中的条件和黑板上假设出的条件是否相对应,并在黑板上用“√”和“×”进行标注。
第三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旧知(一组对照实验中只有一个变量),根据所学知识让学生找出其中有几组对照实验,其控制变量是什么。通过练习进行巩固。
第四步:通过视频播放,让学生了解探究种子萌发的不同实验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教师质疑:种子的萌发需要光吗?种子萌发过程中要施肥吗?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分析讨论。通过师生合作,归纳得出:种子一般都播种在土壤中,见不到光。所以,大多数种子的萌发不需要光。由于种子的子叶或胚乳中储存了萌发阶段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所以在种子萌发过程中不需要施肥,如果施肥,也是用于幼苗的生长发育需要。通过练习进行巩固。
习题:将颗粒完整的活种子分成甲、乙两组,在约25℃的条件下分别播种。甲组种在肥沃、湿润的土壤中,乙组种在贫瘠、湿润的土壤中,这两组种子的发芽状况是:
A.甲先萌发 B.乙先萌发 C.同时萌发 D.都不萌发 答〔 〕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分解知识梯度,按照由简到难的顺序,设计环环相扣的探索点,有效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通过直观教学,帮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巧设探究点,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环节三自主探究,掌握新知
教师质疑:环境条件都满足了,种子就一定能萌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进行生命教育,感知种子萌发的不易。通过练习进行巩固。
通过学以致用,让学生学会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明白在农业生产上为了提高幼苗的成活率,播种之前必须测定种子的发芽率。通过知识拓展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知识拓展】
种子的休眠和寿命
有些植物的种子,有完整的活的胚,但在适宜萌发的条件下,仍不萌发,好像必定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睡眠”才能萌发,这种现象叫做种子的休眠。种子休眠是植物经过长期演化而获得的对外界条件以及季节性变化的一种适应。
例如生长在温带的植物,种子在秋天成熟,如果落到土壤里很快就萌发,不久寒冷的冬季就到来,幼苗就可能被冻死。如果种子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休眠,就可避过冬天。各种植物的种子,休眠时间的长短是不同的。小麦、水稻和棉花等种子的休眠期很短,种子收获后,很短时间就可完成。有的植物种子的休眠期需要几周,甚至更长的时间。经过休眠期的种子,播到土中后,如果不萌发,其中有一个原因可能是种子已失去生活力。因为种子有一定的寿命。不同植物的种子寿命长短有很大差别。例如:杨、柳的种子寿命只有10多天;大多数栽培作物种子的寿命为3~5年;桃、杏、李等种子寿命为5~6年;在特殊情况下,莲的种子寿命可长达千年。
有过这样的记载:新中国建立不久,科学家在辽宁省普兰店泡子屯附近的泥炭层中,挖出了沉睡1000多年的莲子。1951年把古莲子播下,它们竟在1953年夏季开出了艳丽的荷花。为什么古莲子千年不死?原因是古莲子表面有一层坚硬的既不透水又不透气的种皮,使种子在缺水缺氧(加上当地的低温)的情况下被迫处于休眠状态。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利用同伴互助,帮助学生掌握新知。通过学以致用和知识拓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有效地渗透生命教育。
环节四课前探究,加深理解
课前,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完成种子萌发过程的探究实验。课上,(组间进行交流)由各小组根据实验现象描述种子萌发过程的实验记录和结果。根据学生的疑惑,教师视频播放菜豆种子萌发长出根、茎、叶的动态过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质疑:(1)种子萌发为什么需要一定的水分?让学生明确种子萌发时只有吸水胀破种皮,才能促使胚的进一步发育。然后,胚根发育成根,胚芽、胚轴、分别发育成茎和叶、以及连接根和茎的部分。通过知识拓展,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种子萌发为什么需要水。(2)种子萌发与环境中的营养条件有关吗?视频播放有助于学生理解种子萌发所需的营养主要从子叶或胚乳中获得与环境无关。
【知识拓展】
种子吸水膨胀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你能不能想想到,小小的种子在吸水膨胀的时候能够产生多大的力量?让我们来做个简单的试验吧!取一个玻璃瓶,往瓶子里装满干大豆,灌满清水,盖紧瓶盖。然后,吧玻璃瓶放到温暖的地方。不久,干大豆就吸水膨胀了,以至最终十玻璃瓶爆裂开来。
据说,从前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干豌豆装满一个铁炉子,干豌豆吸水膨胀时,竟顶起了80千克的炉盖。更为有趣的是,人们曾经利用种子膨胀时产生的力量,解决了科学研究上的一个难题。原来,人的颅骨是有许多块参差不齐的骨组成的。相邻的骨片互相“咬合”在一起,使颅骨十分坚固,要想把一块块骨片完整的分离出来,那是十分困难的。17世纪的解剖学家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往颅骨里面装满干燥的种子,让种子吸水膨胀,结果一块块骨片都渐渐的彼此分离开来,丝毫没有损坏骨片和接合缝。
种子膨胀的力量能够顶起土壤中坚硬的土块,甚至可以顶起在体积和重量上超过它不止一倍的土块,这对幼苗的及时出土,是十分有利的。
从中,你有什么启发吗?
在此基础上,通过训练:(1)农业生产上如何促进种子的提早萌发?
(2)如果你到种子公司购买当年播种所需的种子,应选择什么样的种子呢?
(3)我国北方早春播种后,为什么要地膜覆盖?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将课内外探究实验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有效解决实验现象周期过长,课上难以观察的问题。合作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形象直观的视频播放,可将抽象问题具体化,较好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知识拓展,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学以致用,则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环节五达标检测,复习巩固
某同学设计了两组实验装置,用来探究种子萌发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他所使用的材料用具有烧杯、吸水纸、标签、清水、绿豆种子等。
篇3:《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植物的种子能够孕育生命,条件适宜时种子就会萌发,新的生命就会开始生长。
2、植物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
3、种子的各个部分在种子的萌发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进行对比实验并做记录。
2、运用感官和工具研究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探究种子奥妙的兴趣,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观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观察蚕豆种子的构造与各部分的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演示:课件
分组:培养皿、镊子、小刀、放大镜、浸泡2天的蚕豆油菜黄豆的种子、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复习:植物妈妈利用哪几种方法将种子散播到了远处?
讨论:种子在怎样的环境下可以萌发呢?
板书课题:种子的萌发
二、探究过程
1、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1)种子萌发的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首先要了解种子的内部构造。
(2)介绍实验材料。浸泡2天的蚕豆、油菜、黄豆的种子。
(3)演示解剖方法。示范用镊子剥蚕豆皮的方法,强调要领:a.不要着急;b.把剥了皮的蚕豆从开口的那边小心掰开,放在培养皿中。
(4)分组研究。研究重点:种子可以分成几部分?注意比较三种种子的异同。
(5)汇报交流。
(6)认识种子的各部分(画图)。双子叶与单子叶的例举。推测:种皮、胚根、胚芽和子叶在蚕豆种子生长过程中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2、观察发芽天数不同的蚕豆种子
(1)种子萌发的过程中种子的各部分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2)发放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
(3)观察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外形。
(4)解剖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
(5)汇报交流研究发现。
(6)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三、小结
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蚕豆的胚包括胚根、胚芽和子叶。
种子的各个部分在种子的萌发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四、质疑
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在种子结构上不同,花和受精过程也不同吗
五、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持续观察蚕豆种子发芽的变化过程并做好记录。
六、板书设计
种子的萌发
种皮 胚(胚根、胚芽和子叶)
↓ ↓ ↓
根茎和叶养分
篇4:《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知道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
2、知道植物种子萌发的过程,并能指出种子结构与幼苗各结构的对应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实验现象,分析种子萌发的原因,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初步树立内、外因辩证统一的观点。
2、通过了解种子的休眠特性、种子的寿命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图解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重点内容为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至于种子萌发过程中胚根、胚轴、胚芽以及子叶将成为幼苗的哪个器官前边已讲过。这里更重要的是种子能否萌发,在此要强调:
(1)一粒种子的萌发需要内因和外因条件,其内因有:胚的完好;胚乳或子叶内的营养贮存充足;种皮的完整以及是否处于休眠和寿命之内。外因有适宜的温度、水分和空气等。
(2)种子的萌发条件是农业生产上极为重视的问题,科学种田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提高种子的萌发率,而这恰恰是受种子萌发条件所控制的,所以,讲清楚种子萌发所需的各种条件是本课的重点所在。
种子萌发的条件和种子萌发的过程都可以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进行了解,关键是弄清种子萌发所需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过程中内部物质的转化。但初一的学生知识有限,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比较浅显、直观的例子加以说明。
种子的休眠和寿命虽然不是重点,但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尤其是种子的休眠是抵抗外界不良环境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性,暂时的休眠正是为了日后能够更好地萌发。这种特性对于保证植物种类的繁衍是有巨大意义的。关于种子休眠的意义,必须向学生讲清楚,不然他们会感到这是不可思议的。
三、教法建议
1、“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实验是不可能在课堂上当堂完成的,所以在上课前,可以发给学生一些种子,布置学生在家里进行有关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同时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上课时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讨论,配合教师事先完成的实验,完成有关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探究。
2、在本节的内容中,要想说清种子萌发的条件不难,难的是让学生明白种子萌发为什么需要这些条件,如果其中的某些条件达不到种子萌发的要求时会出现什么情况,解决这些问题仅利用课本中的实验是不够的,所以可以在课上或课下安排学生进行一些有关种子萌发的实验,以加深种子萌发条件的理解。
在种子萌发的三个外界条件中,需要充足的水分和适宜的温度这两项的原因,学生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至于种子萌发需要空气的原因,则比较抽象,要涉及到呼吸作用的概念,由于呼吸作用的概念要通过今后的不断学习才能逐步理解其中的道理。所以,教师在讲解时不易把这个概念讲的过于透彻,可以结合种子萌发的实验,分析一下在室温下完全浸没在水中的种子为什么没有萌发,时间一长,种子还会腐烂。这说明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如有机物的转变和运输,胚细胞对有机物的吸收、利用以及长成幼苗等生命活动,都需要有氧,只有种子不断地进行呼吸,才能保证这些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由于水中缺乏氧,种子就不能进行呼吸,一系列的生命活动就不能进行,种子也就不会萌发,甚至死亡。并且可以利用上课前2~3天,在培养皿里培养一批刚刚萌发的小麦种子,课前把这些种子和干小麦种子冲洗干净,以便上课时供学生咀嚼并领略萌发种子的甜味,让学生对种子萌发时有机物的转变具有感性的认识。
3、种子萌发的过程可以通过实物观察了解到,但教师要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分析出萌发条件(外界)促使种子内部有机物(内因)的转化并被细胞吸收,确保胚根、胚轴、胚芽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最后使胚发育成幼苗,帮助学生树立起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辩证观点。
4、关于种子寿命的知识,要尽量联系实际,如当地农民在贮藏种子时的经验。如果课时允许,还可以布置学生做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按组做发芽率的实验,并加以比较、分析。从实验中可以看出,陈旧的种子发芽率低。通过实验还可以看出种子是有一定寿命的。农业生产上为了保证出苗整齐,必须要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根据发芽率可以计算出每公顷应该播种的数量,做到节约播种。
篇5:《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重点:种子的萌发条件
难点: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时内部物质的转化。
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分析得出结论为主
设计思想:
采取观察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提前在课下进行实验,让学生从实验的.现象入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适当给以提示,最后由学生观察由教师完成课本上的有关实验,归纳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关于种子萌发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实验进行观察,并通过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及挂图来描述,最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关键的问题:一粒饱满的且胚完好的种子在得到充分的外界条件下是否一定能够萌发成幼苗?从而将话题引入种子的休眠和寿命的问题中。
教学过程:
(课前可提前一至两周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并随机的发给学生一些种子,让其根据自己的经验,让种子萌发。观察其萌发过程中的变化,并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记录。)
一、导入:
提出问题:
1、说明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及其作用是什么?
2、种子中含有哪些物质?
3、如果你是农民,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种子种在田里?
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总结,并引入课题:
种子里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这是种子能够发育成幼苗的内部条件。那么,是否种子具备了这些自身的内部条件就能萌发成幼苗呢?种子的萌发还需要什么条件,种子又是怎样萌发成幼苗的,这些内容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2、分析学生的实验,指出其中不科学或不准确的内容,如“学生很容易认为阳光也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
3、引导学生分析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并设计对比实验。
4、组织学生观察教师提前完成的实验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5、总结:
根据对实验的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的种子萌发时还受到一些其他的因素的影响,如:光照条件、酸碱性等。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实验时对种子萌发过程的观察记录。
2、出示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或课件,组织学生观看。
篇6:《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教材与学情分析:
《萌发的种子》这一课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四年级下期第二单元第六课时。“萌发的种子”的研究是一个长期研究的过程,也是生命单元唯一的一个长期研究活动,活动中教师要给足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研究的准备,培养学生对生命现象长期观察的素养。它仅靠课堂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适当的根据需要把某些研究延伸到了课外。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植物的种子能够孕育生命,条件适宜时种子就会萌发,新的生命就会开始生长。
2、植物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
3、种子的各个部分在种子的萌发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进行对比实验并做记录。
2、运用感官和工具研究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探究种子奥妙的兴趣,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观察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蚕豆种子的构造与各部分的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演示:课件
分组:培养皿、镊子、小刀、放大镜、浸泡2天的蚕豆油菜黄豆的种子、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复习:植物妈妈利用哪几种方法将种子散播到了远处?
讨论:种子在怎样的环境下可以萌发呢?
2、播放种子发芽的录象,配上儿歌《小雨沙沙》
板书课题:种子的萌发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揭示课题。播放种子发芽的录象,配上儿歌《小雨沙沙》,很自然地引入了课题。这个灵感还来自于我的孩子,我觉得这首儿歌不仅和种子发芽很有关系,而且生动活泼、耳熟能详,学生都会唱,这样和学生很自然地亲近起来,学生也很容易从紧张的气氛中融入课堂。
(二)探究过程
1、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1)种子萌发的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首先要了解种子的内部构造。
(2)介绍实验材料。浸泡2天的蚕豆、油菜、黄豆的种子。
(3)演示解剖方法。示范用镊子剥蚕豆皮的方法,强调要领:a.不要着急;b.把剥了皮的蚕豆从开口的那边小心掰开,放在培养皿中。
(4)分组研究。研究重点:种子可以分成几部分?注意比较三种种子的异同。
(5)汇报交流。
(6)认识种子的各部分(画图)。双子叶与单子叶的例举。推测:种皮、胚根、胚芽和子叶在蚕豆种子生长过程中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2、观察发芽天数不同的蚕豆种子
(1)种子萌发的过程中种子的各部分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2)发放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
(3)观察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外形。
(4)解剖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
(5)汇报交流研究发现。
(6)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篇7:《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种皮 胚(胚根、胚芽和子叶)
↓ ↓ ↓
根 茎和叶 养分
本课教学方法设计意图:
为顺利完成本课制订的教学目标,抓重点,破难点,在《科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的科学探究程序进行探究。同时还以观察、提问、记录、讨论、小组实验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学生自主性探究式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
由于科学课堂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的特殊性,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始终注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亲自实践,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获得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是由一个个的活动构成。我在教学时设计了若干个活动,以求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思维循序渐进地发展。
篇8:《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观察发芽的蚕豆这部分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驿细小事物的观察能力。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这部分是在三年级下册三单元植物的一生里面已经研究过的,所以在这儿我只强调镊子解剖种子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其它的都放手交给学生去操作。
学生很容易得出蚕豆种子可以分成种皮、胚根、胚芽、子叶等部分。以前在三年级研究的时候还提到胚轴,这儿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胚轴就没有提出来了。
对种子各部分的作用也是采用“推测――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究方式。
出示图片:分别观察、比较发芽3天、发芽6天、发芽9天的蚕豆各有什么区别?归纳种子各部分作用。
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这是一个让学生自行设计研究的探究活动。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活动毕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让学生先自学P33页介绍的一个对比实验的研究操作过程,引导学生科学地研究问题。而且要求学生下课后继续研究并在第33页作好记录以后交流。并指出:“我们的科学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在课堂上研究,我们还应该在生活中也注意积累知识,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究,科学家们就是这样成功的。未来的科学家们就在你们中间。”鼓励学生继续探索。
(三)小结
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蚕豆的胚包括胚根、胚芽和子叶。
种子的各个部分在种子的萌发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四)拓展与延伸
出示的太空中的植物图片,学生观察。
设计意图:
旨在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励他们不断的学习和探索。
(五)质疑
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在种子结构上不同,花和受精过程也不同吗
(六)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持续观察蚕豆种子发芽的变化过程并做好记录。
板书设计:
篇9:生物教案-种子的萌发
生物教案-种子的萌发
植物种子的萌发(2课时)
第一课时(种子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观察种子结构并描述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观察、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观察种子结构并描述
三、教学难点:
从实验中观察、找到相应的结构
四、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1) 预习本课内容。
(2) 准备放大镜、小刀等用具。
2、教师准备
(1) 准备浸软的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
(2) 准备大豆种子及玉米种子结构图。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种子属于植物的生殖器官。绿色开花植物一般都是由种子萌发发育来的。那么, 种子有些什么结构呢?这些都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二、探究过程
(一) 种子的结构
分发给每个学生浸软的种子(一粒大豆、一粒玉米)。
(1) 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
(2) 解剖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结合挂图比较大豆和玉米种子的各部分结构。
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即先观察外部形态,再观察内部结构;指导学生解剖种子。对于大豆应剥去种皮后,从种脐相对的一侧轻轻分开两个豆瓣,再进行观察,对于玉米种子应在种子中央纵剖,仔细观察内部的结构。
组织讨论,通过问题提示,激励学生动脑思考,踊跃回答。
问题:1、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包括哪些结构?
2、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在结构上有何区别?
3、哪些结构和种子的萌发有关?
4、种子的重要部分是什么?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理清思路,种子的结构
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再找些其它植物的种子并观察其结构
课后反思
本教案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课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
2、 能力目标:学生设计探究实验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崇尚科学探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设计探究过程及对照实验
三、教学难点:
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和活动。
四、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1)预习本课内容
(2)准备未发芽的种子若干
2、教师准备:(1)种子萌发过程的多媒体课件。
(2)预先种植的几组的对照实验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棵:
一粒小小的种子萌发后为什么能发育成一株新的植物体?种子是怎样萌发的?种子萌发时需要什么条件?这些都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二、探究过程:
(二) 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1) 学生结合实际提出“影响大豆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
(2) 学生4人一组通过交流讨论提出种子萌发需要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的假设。
(3) 每组选择其中一个或多个条件进行探究实验。
(4) 分发给每组2~4;粒优良大豆种子。
(5) 各组自己准备材料用具,如培养皿、吸水纸、标签、清水等。
(6) 填观察记录表,如下表:
1
2
3
4
5
6
处理方式
探究的条件
水
空气
温度
预期效果
实验结果
教师:做实验前,指导学生将种子分成两等份,设置对照实验,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每天定时观察、记录,每天把实验现象及时反馈给教师。
(三) 子萌发的过程
学生:看关于种子萌发过程的多媒体课件,观察种子的个部分结构的发育状况,回答问题:
(1) 种子的哪一部分结构先发育?
(2) 胚根、胚轴、胚芽各发育成了新植株的哪一部分?
(3) 子叶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通过回答以上问题,学生对种子的个部分结构的功能有了更深得了解,从种子萌发过程的动画中,学生对种子萌发的过程有了形象、直观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补充、总结种子萌发的过程。
三、课堂小结
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种子萌发的过程。
作业
课后回家利用两个花盆,用沙子栽培两株植物,一株只浇水,另一株除了浇水外,还施加少量的氮肥,定时观察和记录它们的生长情况。
课后反思
本教案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够设计出探究性实验,从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和同学间的协作精神。
植物根的生长(2课时)
第一课时(根尖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识别植物根尖的基本结构及相关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实验操作、观察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识别植物根系的基本结构,说出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三、教学难点:
1、描述根尖各部分的细胞结构特点。
四、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1) 预习本课,观察教科书中的图5-3。
(2) 课前培养:利用培养皿培养小麦(大麦)种子,使其长出树条幼根。上课前一天,将幼根朝上放置,盖上培养皿盖(培养皿内保持较适宜温度),使根毛大量长出。
2、教师准备
(1)根据教科书,准备观察“根尖的结构”的材料用具。不同之处:一是准备小麦(大麦)种子萌发后的根尖,以备用肉眼或者放大镜观察。二是用压片法制作临时装片(用紫药水染色可观察到根尖各部分细胞的特点)。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资料:
1、 人曾对一年生苹果树苗的根系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其分支总数达50000条之多,而树干分支不过10条,也就是说根的分支能力是地上部分的数千倍。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产生疑问并自己提出问题,根的生长速度为什么这么快?根的结构是怎样的?为什么根毛这么多?等等。以此引发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提出问题,并作出最贴近问题答案的假设,训练学生掌握正确科学探究的方法,促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
二、探究过程
(四) 观察“根尖模式图”,掌握根尖的基本结构。
(五) 实验方案
1、 用肉眼、放大镜观察根尖,直观感受根尖各部分的`外观形态。]
2、 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临时装片,再观察根尖的永久装片,再对比“根尖模式图”,总结根尖的基本结构。
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结构时,要求学生从尖端向上依次观察,教师巡回指导,指出观察的方法和观察的角度等。组织学生讨论,通过问题讨论,总结出根尖的结构,随观察的次序提出问题: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的细胞的体积大小,排列和形态是怎样的?你还观察到哪些结构?
三、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内容。理清思路:根尖的结构
作业:课后找到其它几种根进行观察找到根的四个区
课后反思:本案例力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学生对所探究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中心和主体,以达到新的《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目的。
第二课时(根的生长)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说出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描述根生长的原因。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和为社会服务的观念和热爱祖国的良好素养
二、教学重点:
探究根的生长部位,描述根生长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探究根的生长部位实验。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四、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查询书籍、录象、网站,搜集一些有关绿色植物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水土保持方面的资料。
2、教师准备:(1)准备教科书第61页探究“根的生长部位”的实验材料用具(如长出2cm幼根的红豆的幼苗)。
(2)查询书籍、网站、录象,搜集一些有关根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作用和水土保持方面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株黑麦平均每天长出11490万条根毛,每天伸长80km多,从萌发到抽穗,约有150亿条根毛。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产生疑问并自己提出问题,根的生长速度为什么这么快?根的结构是怎样的?为什么根毛这么多?等等。以此引发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提出问题,并作出最贴近问题答案的假设,训练学生掌握正确科学探究的方法,促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
二、探究活动:
实验方案 :学生4人一组进行实验。
1、用放大镜观察根尖(长出2cm的红豆根),说出伸长区的外形特点。
2、 提出探究问题:根尖什么部位生长最快?观察前一天切去根尖的根是否生长?想一想为什么?
取一株根长约2cm的红豆苗,给幼根的各部位作标记,测量长度,认真培养,待生长24h后再作对比。
教师巡回指导,随时提示根尖所作标记的部位、长度和距离,应注意的事项等/组织学生讨论:标记做几条合适?如果画不上标记,应怎样处理?做标记是应注意哪些方面?这个实验证实了什么?什么部位能迅速伸长而使根的长度不断增长?进而总结出根生长的主要原因。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移栽植物时一般要带土?根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什么?联系实际,举例说说根的经济价值。
三、课堂小结:根生长的原因――根各部分的功能
作业
请学生课后查找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现状,谈一谈植物对黄土高原的保护作用,怎样才能重现黄土高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景色?
课后反思
通过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因渴望了解而产生探究的心理意识,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对问题的分析处理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态度,使学生在探究中感悟,促使他们成就感和自豪感的产生,并转化成为探究的动力。
植物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2课时)
第一课时(植物生长需要水)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说出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分及其原因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崇尚科学探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说出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分及其原因
四、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1)预习本课实验操作内容,
(3)查询书籍、网站、录象,搜集植物生长需要水方面的资料。
2、教师准备
(1)根据教科书,准备实验“外界溶液浓度影响根细胞的吸水”的材料用具。
(2)准备进一步探究的实验:两个新鲜萝卜,中央挖两个同样大小的洞,分别加入盐水、清水。
(3)制作“根毛细胞从土壤溶液中吸水”的剪贴图。
(4)查询书籍、网站、录象,搜集一些植物的生长需要水方面的知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农谚“有收无收在于水”请同学们分析这句话的意义,得出水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再提问吸收水是什么,导入新课,接着复习根的结构,引导学生回忆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和原因。
二、探究过程
(一)外界溶液浓度影响根细胞的吸水
学生4人一组。
1、准备的幼苗放入盐水中,置于光下,观察其现象。(出现萎蔫现象)
2、将幼苗迅速放入自来水中,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其现象。(茎和叶重新伸展开来,幼苗恢复正常)
教师:巡回指导,组织讨论:①描述现象。②幼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③盐水和蒸馏水相比有什么区别?同时引导学生总结:外界溶液浓度直接影响根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由③得出溶液的含义,接着指出水中溶解的盐的多少,可以用浓度的高低来表示。④自来水是溶液吗?(教师指出自来水中溶有极少的无机盐,所以是溶液。)
教师补充:在此实验中,清水和盐水存在于植物细胞的周围,所以称为“外界溶液”,盐水和清水哪一种浓度高?然后出示成熟的植物细胞图,引导学生从切西瓜流出西瓜汁的现象,回忆液泡及细胞液的知识。
提问:细胞液是溶液吗》为什么?请学生作出肯定的回答。
(二)根吸水、失水的原理
学生4人一组,取两个新鲜萝卜,中央挖两个同样大小的洞,分别注入清水和盐水,并使液面等高,过一段时间后,观察清水、盐水液面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①液面是否有变化?怎么变的?②为什么会出现此现象?经小组讨论、教师点拨,用学生拔河的活动来说明在盐水中植物细胞失水的道理,用学生的人数多少表示溶液浓度的高低,人多力量大,绳子就向人多的方向移动。这时教师马上指出:绳子移动的方向是不是代表了水移动的方向,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出水流动的方向,是从浓度低向浓度高,结果水分从细胞内流向细胞外,细胞就失水。使学生理解细胞失水的原因是:细胞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
让学生自己概括出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拓展学生知识面。
联系实际使学生明白细胞吸水和失水现象在生活中很容易看到,也是可以用其原理来理解的。
讨论回答:①糖拌西红柿后,盘中有何现象,为什么?②家中腌咸菜的缸内,过一段时间后,缸内的水面有何变化?③为什么发蔫的青菜放在清水中会硬挺起来?
(三)根毛吸水的道理
学生4人一组。
①出示“根毛细胞从土壤溶液中吸水”剪贴图;②根据剪贴图和教科书第54页第一段文字,总结出根毛吸水的道理。
教师补充:提出问题:①一般情况下,根毛吸水还是失水?②吸水的条件是什么?③水分如何进入液泡中?
设疑:什么情况下根会失水?烧苗的原因是什么?该如何补救?盐碱地为何长不好庄稼?
三、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理请思路:细胞吸水、失水的原理――根毛吸水的道理――合理灌溉。
作业:请同学们课后查找资料,了解根毛吸水、失水的道理。谈一谈合理灌溉、合理施肥在农业中的作用。
课后反思:通过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联系实际,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来验证原理。
第二课时(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知道三种无机盐(氮、磷、钾)的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和为社会服务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实验总结出三种无机盐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举例说明植物生长需要的主要无机盐及其作
四、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1)提前一段时间做课本第65页的实验“含氮无机盐对植物的生长的影响”。)
(2)前3~4周,每组分别在甲、乙、丙、丁四个瓶内用小石子培育幼苗(各组采用不同的材料,如玉米、小麦、蚕豆等),供给甲瓶不缺肥料的营养液,乙瓶缺氮的营养液,丙瓶缺磷的营养液,丁瓶缺钾的营养液,让学生每天进行观察,做好记录,包括:测量幼苗的高度,记录幼苗的高度,记录幼苗的颜色、茎叶的生长情况等。
2、 教师准备:
(1)前3~4周分别在甲、乙、丙、丁四个瓶内用小石子培育幼苗,供给甲瓶不缺肥料的营养液,乙瓶缺氮的营养液,丙瓶缺磷的营养液,丁瓶缺钾的营养液
(2)查询书籍、网站、录象,搜集一些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方面的知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复习根的结构,根的吸水导入无机盐的作用接着以农谚“收多收少在于肥”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再提问无机盐(即盐)有什么作用 ,导入新课,
二、探究过程:
1、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植物的根不仅能吸收水,还能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农田里的庄稼和其他植物为什么需要无机盐?又需要哪些无机盐?
学生4人一组。
1、观察课前培养的两株植物,对其生长趋势进行比较。
2、浇自来水和既浇水又浇含氮的无机盐,植物长势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组织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再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吸收什么形式的无机盐?明确根吸收的是溶于水中的无机盐,并提出:植物除了需要含氮的无机盐,还需要含什么的无机盐?它们对植物的生长有何作用?如果缺少有何症状?
2、关于氮、磷、钾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学生4人一组。
1、每组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幼苗,并出示实验记录:
2、根据实验记录以甲瓶为对照,比较甲、乙、丙、丁瓶内的幼苗的生长情况,有何异常?
从而逆向推理出氮、磷、钾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再根据其作用引导学生考虑在种植哪些植物时需要多施含此种无机盐的肥料。
接着,教师介绍这种无机盐含量较多的肥料名称。
最后,教师将各组缺少某一种无机盐的幼苗参混后,随机抽出几棵幼苗,让学生用刚学到的知识给幼苗诊断,鉴别幼苗的原因。
三、课堂小结:植物生长需要含氮、磷、钾的无机盐――合理施肥。
作业:课后回家调查自家周围的农作物,了解一下是缺哪种无机盐
课后反思:通过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联系实际,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来验证原理。
篇10:初二生物种子的萌发教学教案
初二生物种子的萌发教学教案
【学习目标】
1、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2、说出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环境条件
【学前准备】准备实验内容
【预习导航】
请你根据下面的资料,提出影响种子萌发的条件,并作出合理的假设。
资料一:播种前往往要在地里浇一些水,使土壤潮湿;如果刚下过雨,则不用浇水也可以播种;而在过于潮湿的地里播种,则种子不会萌发,反而会造成种子霉烂。你的问题和假设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二:许多农作物要在春天播种,而在天寒地冻时不适宜播种。
你的问题和假设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三:农作物播种前往往要先松土,使土壤疏松。
你的问题和假设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活动】
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1、请你针对预习导航中的一个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参考课本的方法步骤)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实验步骤:
得出结论:
课堂小节:(1)种子萌发的外界环境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种子萌发的内部条件是以及。
(2)有些种子的胚是完整的并且是活的,外界条件也适宜,但不萌发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想将种子邮寄给远方的朋友,种子袋内应采取哪些措施预防种子萌发?
【达标检测】
1、与种子萌发无关的`条件是
A.充足的水分B.充足的阳光C.充足的氧气D.适宜的温度
2、储存种子,什么样的条件有利于延长种子的寿命()
A.高温、潮湿B.高温、干燥C.低温、潮湿D.低温、干燥
3、冬小麦播种太晚会很难萌发,原因主要是缺少种子萌发所需要的()
?A.空气B.水分C.适宜的温度D.有生命力的胚
4、秋季小麦播种后,接着下了一场大雨,土壤浸水,小麦很少出苗,其主要原因是()。
A.土壤的温度过低B.土壤中养分流失C.土壤中空气不足D.土壤中水分不足
5、将煮熟的玉米种子种下去,在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空气条件下不能萌发的原因是()A.种子不完整B.处在休眠期?C.胚已死D.无供胚发育的营养物质
6、种子萌发时消耗的营养物质来自于()
?A.水分B.空气C.种子本身贮藏的营养物质D.肥料
7、将颗粒完整饱满的种子分成甲、乙两组,在25℃左右下分别播种,甲组种在肥沃湿润的土壤中,乙组种在贫瘠湿润的土壤中,这两组种子的发芽状况是()。
A.甲组种子先萌发B.乙组种子先萌发?C.甲、乙两组同时萌发D.乙组种子不萌发
8、在种子萌发实验中,选种的方法是选择()
?A.粒大饱满的B.粒大干瘪的C.随机抽取D.取发芽率高的
9、早春播种以后,用“地膜覆盖”的方法促进早出苗,其原因是()。A.保湿保温,有利萌发B.种子萌发需要避光C.防止鸟类取食种子D.防止风沙
10、把大米种到地里,没有长出水稻,原因是()
A.土壤温度太低B.土壤潮湿不够C.种子的胚已破坏D.阳光不够充分
11、在甲、乙、丙、丁四个培养皿内分别放等量的棉花,再将相同数量的豌豆种子放在上面,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培养。数日后记录发芽情况如下表:
装置甲乙丙丁
场所日光下日光下黑暗中黑暗中
温度23℃23℃23℃23℃
棉华干湿状态潮湿干燥潮湿干燥
数日后种子萌发状况[]全部萌发没有萌发全部萌发没有萌发
(1)根据此实验可得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是,若继续培养,几周后幼苗生长良好的是组。
(2)要证明“光照对种子萌发是否有影响”,在实验设计上可选用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3)请对上述实验条件稍加改动,设计实验探究温度对种子萌发是否有影响。
篇11: 七年级生物《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
《种子的萌发》这节课,我首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课前,学生自己就在家做了这个探究实验,上课时,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各小组都能较好地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果,并得出初步的结论。课堂上学习气氛宽松,学生参与度高。
除了探究课文中给定的几个环境条件外,我还让学生增加了一个项目,即探究种子萌发过程中,是否需要阳光。从而与植物生长的必需条件相比较,能加深记忆。并且这个项目只须通过生活经验就能验证的。
篇12: 七年级生物《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
视频回顾种子的萌发过程自然引入课题并板书――直接、省时;
一首小诗本想让学生理解根的顽强生长,但没有考虑到该课不是语文的阅读理解,所以出现了误解和卡克――应注意生物课的特点;
让学生观察培养的.幼根时问了“为什么这样多?”、“哪里长出来的?”两个问题,不太合适,应放在学习完结构和功能后学生才能答出――注意问题的问法和出现时机;
观察根尖的永久切片时,多数学生没有看到,就让学生做学案的题目了,就是对是否看到了教师也没有确认、落实,更没有对看不到的进一步地指导――注意给学生时间操作和结果的确认;
讨论根的生长跟谁有关?给学生的讨论时间太短――注意该讨论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生成,需要花费一点时间;
用课件显示枝条,不如展示实物――给学生直观的真实感受;
动画演示芽发育成枝条,给学生动态的连续印象――很好;
让学生摘取去掉叶片的带芽枝条的顶芽进行切开观察并让学生利用实物展台展示了切开的芽同时解说,这点很好。不足处:干嘛要去掉叶片呢?带叶不是更好吗?没有让学生认识顶芽和侧芽;实物展示要是进行放大的调节会更好些。
建议:先出示带叶枝条让学生辨认叶片、茎、芽(顶芽和侧芽),之后在学习芽的结构和发育不是更好吗?
芽的发育连线,学生已经在学案上完成了,改为实物展示即可,不必再在课件上重复一个标准答案了;
植物需要营养物质,先说了结论之后在让学生看实验的结果和现象,顺序颠倒了;
亮点:有显微投影,准备了实物枝条,切开观察了芽。
篇13:《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分析
小学科学的每一节课都是学生长期科学实践的一个片段,这些片段相互联系,相互支撑,与学生生活中的认知相互作用,共同组成学生的学习进程,学生在实践中逐渐领悟最基础、最核心的科学大概念。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他们掌握这些科学核心概念的过程不是总朝向目标直线前进,更像是不断修正、不断接近真相的螺旋式的道路。下面以我在兰州研讨会上执教的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新的生命》单元《种子的萌发》一课为例进行分析。
《新的生命》单元前五课安排的是植物开花、授粉、结果、种子传播以及萌发等学习内容,隐含的核心概念是进化论的基础——生命的繁殖。种子的萌发是植物新生命的开始,也是亲代生命的延续。教材多次设计了种子萌发活动:三年级在种植实践中对种子的萌发过程与生长过程进行观察,体验植物的生命循环,关注“变化”;四年级细致分析生命的繁殖历程,解释种子萌发的内因,关注“结构与功能”;五年级研究影响种子萌发的外部因素,关注“系统”。不同阶段的学习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
一、学生前概念调查分析
《种子的萌发》这节课的中心问题是:种子怎样长成植物?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三年级种植物的经验,让他们知道了大多数植物都是由种子发育而来,给种子提供水分、土壤、阳光等条件,种子就会萌发。但是,他们缺乏系统的观察和理解,并不完全知道种子发芽其实需要两大条件: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外界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自身原因包括饱满、完整、不在休眠期的活胚。
在课前,我利用前测单向学生提问:“种子里边是怎幺样的?”对学生的前测单进行分析,我了解到学生已经知道“胚根”“胚芽”这几个词,但是种子的内部结构,他们却分割成了“地图”的样子。这样的记录单不在少数,说明学生在上这节课之前,他们虽然知道这几个词,但是尚不明确种子里边到底是怎样的。
二、仔细观察,规范记录
在回顾了前概念调查活动之后,教学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观察活动。首先是观察菜豆种子并绘出内部结构图。对于学生的记录,我要求他们做到清晰、准确、完整。由于上课的.是三年级学生,考虑到他们的实际能力,在解剖种子的实验操作和记录上,我向学生提供了技术上的帮助——亲自解剖一颗菜豆种子,并且示范如何记录。
清晰:描述应当是清晰和准确的。
完整:对种子的所有要求观察的部分都应当进行观察和描述。
准确:记录纸呈现的内容应当尽可能接近实物。
清晰、完整、准确的记录是科学探究的基本要求。回顾博物学产生以来的对大量动植物的观察、记录和整理,无不是清晰、完整、准确的典范。丰富、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为达尔文写作《物种起源》、植物学家
进行系统分类、孟德尔发现遗传学定律等科学史上伟大的发现奠定了事实性基础。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对观察和记录的要求更加细致甚至苛刻。有人认为目前学生的水平达不到,不应该提这幺高的要求。但是,如果不告诉学生规范的科学记录应该是什幺样子的,那我们指望他们什幺时候能做到呢?科学实践本身包含了反复进行的大量的技能训练。最初,部分学生做得还不够规范是正常的,在我们对学生的观察记录持续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和标准上的要求之后,他们会做得越来越好。?
三、重复观察,严谨比较
学生解剖种子之后,会发现原来里边有一个“小芽”和两个“肉”,这和他们之前的预想完全不一样,我顺势提问:“其他种子和菜豆的种子一样吗?”学生齐声回答“不一样”。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还希望观察其他的种子,这时,我再出示更多的种子,并要求学生用刚才的方法像科学家一样继续重复观察。
在这个环节,学生将观察不同的种子,如果第二次观察的种子和菜豆种子都有相似的结构,学生就会感觉到这些相似的结构对于种子来说可能意义重大。?一粒种子的内部结构是这样的,另一粒也一定是吗?不同种类的种子呢?正是由于重复观察,使我们可以排除掉偶然因素,找到它们的共性,这也是科学严谨性的体现。由于重复观察,当学生解剖玉米等单子叶植物的种子时,会发现子叶的片数不一样,会发现还有“胚乳”的存在。当然,本课因为课堂时间和学生发展水平等因素,没有引入单子叶植物的种子。
四、建构联系,科学预测
通过两次解剖种子,学生对种子的内部结构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根据种子各部分的形态等特征,他们能够推测种子各部分可能的功能,并进一步预测各部分的结构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对学生来说,研究这些有一定困难,因此,我提供了一组种子萌发的图片,学生结合之前的观察结果,预测就有了比较扎实的基础,能够初步建立种子结构和功能之间的联系,但正确性还有待验证。在最后的种植活动中,学生持续观察种子萌发过程中各部分的变化,能够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种子的胚和幼苗之间的联系,并使课堂上新建立的种子内部结构与萌发间的联系,由静态变化演变成连续变化的动态过程。
我们要让学生保持开放和接纳的心态,随时面对变化和差异的产生,并随着新证据的发现而修正自己原有的理念。如很多学生预测胚芽会长成幼苗的叶子,是不是这样呢?最初的胚芽确实长成了头两片真叶,还有两片真叶中间的未分化的芽。幼苗的芽接着长成新的茎叶,甚至会分叉。这些现象说明什幺呢?说明学生并不是进行一项观察就能得到科学答案,而是经历了不断修正的过程,科学家在进行研究时也是这样的。随着新方法、新证据的出现,科学理论将不断地得到调整和完善。
重庆市北碚区朝阳小学
篇14:七年级生物教案:种子的萌发
七年级生物教案:种子的萌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知道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
2、知道植物种子萌发的过程,并能指出种子结构与幼苗各结构的对应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实验现象,分析种子萌发的原因,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初步树立内、外因辩证统一的观点。
2、通过了解种子的休眠特性、种子的寿命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图解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重点内容为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至于种子萌发过程中胚根、胚轴、胚芽以及子叶将成为幼苗的哪个器官前边已讲过。这里更重要的是种子能否萌发,在此要强调:(1)一粒种子的萌发需要内因和外因条件,其内因有:胚的完好;胚乳或子叶内的营养贮存充足;种皮的完整以及是否处于休眠和寿命之内。外因有适宜的温度、水分和空气等。(2)种子的萌发条件是农业生产上极为重视的问题,科学种田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提高种子的萌发率,而这恰恰是受种子萌发条件所控制的,所以,讲清楚种子萌发所需的各种条件是本课的重点所在。
种子萌发的条件和种子萌发的过程都可以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进行了解,关键是弄清种子萌发所需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过程中内部物质的转化。但初一的学生知识有限,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比较浅显、直观的例子加以说明。
种子的休眠和寿命虽然不是重点,但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尤其是种子的休眠是抵抗外界不良环境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性,暂时的休眠正是为了日后能够更好地萌发。这种特性对于保证植物种类的繁衍是有巨大意义的。关于种子休眠的意义,必须向学生讲清楚,不然他们会感到这是不可思议的。
三、教法建议
1、“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实验是不可能在课堂上当堂完成的,所以在上课前,可以发给学生一些种子,布置学生在家里进行有关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同时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上课时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讨论,配合教师事先完成的实验,完成有关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探究。
2、在本节的内容中,要想说清种子萌发的条件不难,难的是让学生明白种子萌发为什么需要这些条件,如果其中的某些条件达不到种子萌发的要求时会出现什么情况,解决这些问题仅利用课本中的实验是不够的,所以可以在课上或课下安排学生进行一些有关种子萌发的实验,以加深种子萌发条件的理解。
在种子萌发的三个外界条件中,需要充足的水分和适宜的温度这两项的原因,学生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至于种子萌发需要空气的原因,则比较抽象,要涉及到呼吸作用的概念,由于呼吸作用的概念要通过今后的不断学习才能逐步理解其中的道理。所以,教师在讲解时不易把这个概念讲的过于透彻,可以结合种子萌发的实验,分析一下在室温下完全浸没在水中的种子为什么没有萌发,时间一长,种子还会腐烂。这说明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如有机物的转变和运输,胚细胞对有机物的吸收、利用以及长成幼苗等生命活动,都需要有氧,只有种子不断地进行呼吸,才能保证这些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由于水中缺乏氧,种子就不能进行呼吸,一系列的生命活动就不能进行,种子也就不会萌发,甚至死亡。并且可以利用上课前2~3天,在培养皿里培养一批刚刚萌发的小麦种子,课前把这些种子和干小麦种子冲洗干净,以便上课时供学生咀嚼并领略萌发种子的甜味,让学生对种子萌发时有机物的转变具有感性的认识。
3、种子萌发的过程可以通过实物观察了解到,但教师要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分析出萌发条件(外界)促使种子内部有机物(内因)的转化并被细胞吸收,确保胚根、胚轴、胚芽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最后使胚发育成幼苗,帮助学生树立起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辩证观点。
4、关于种子寿命的知识,要尽量联系实际,如当地农民在贮藏种子时的经验。如果课时允许,还可以布置学生做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按组做发芽率的实验,并加以比较、分析。从实验中可以看出,陈旧的种子发芽率低。通过实验还可以看出种子是有一定寿命的。农业生产上为了保证出苗整齐,必须要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根据发芽率可以计算出每公顷应该播种的数量,做到节约播种。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种子的萌发条件
难点: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时内部物质的转化。
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分析得出结论为主
设计思想:
采取观察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提前在课下进行实验,让学生从实验的现象入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适当给以提示,最后由学生观察由教师完成课本上的有关实验,归纳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关于种子萌发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实验进行观察,并通过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及挂图来描述,最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关键的问题:一粒饱满的且胚完好的种子在得到充分的外界条件下是否一定能够萌发成幼苗?从而将话题引入种子的休眠和寿命的'问题中。
教学过程:
(课前可提前一至两周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并随机的发给学生一些种子,让其根据自己的经验,让种子萌发。观察其萌发过程中的变化,并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记录。)
一、导入:
提出问题:
1、说明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及其作用是什么?
2、种子中含有哪些物质?
3、如果你是农民,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种子种在田里?
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总结,并引入课题:
种子里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这是种子能够发育成幼苗的内部条件。那么,是否种子具备了这些自身的内部条件就能萌发成幼苗呢?种子的萌发还需要什么条件,种子又是怎样萌发成幼苗的,这些内容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2、分析学生的实验,指出其中不科学或不准确的内容,如“学生很容易认为阳光也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
3、引导学生分析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并设计对比实验。
4、组织学生观察教师提前完成的实验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5、总结:
根据对实验的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的种子萌发时还受到一些其他的因素的影响,如:光照条件、酸碱性等。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实验时对种子萌发过程的观察记录。
2、出示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或课件,组织学生观看。
3、教师结合种子萌发的实物进行总结:
菜豆种子的萌发过程:
(1)种子吸水后,体积胀大,种皮胀破。
(2)胚根首先伸长,突破种皮,发育成幼根。
(3)子叶以下的胚轴伸长,带着两片子叶伸出土面。
(4)子叶分开,黄白色的胚芽在光下逐渐变绿,发育成茎和叶。
玉米种子萌发的过程:
(1)种子吸水后,胚根先从种子里伸出,发育成幼根。
(2)胚芽由胚芽鞘保护伸出土面,子叶留在种子里。
(3)胚芽鞘里的胚芽长出新叶。
4、提出问题:“以上介绍的种子萌发的过程只描述了种子外部形态的改变,那么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其内部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实验:请几位学生分别尝尝萌发的小麦种子和干燥的小麦种子,有什么不同感觉。
请参与实验的学生介绍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
萌发的种子有甜味,干燥的种子没有甜味。
启发学生分析讨论出现这种实验现象的原因。
组织学生发言。
总结:
干种子里的淀粉没有发生转化,不含糖分;萌发的种子里的淀粉已转化为糖,所以有甜味。由于淀粉不溶于水,所以必须转变成能溶于水的糖后,胚才能吸收利用。菜豆种子中子叶里的营养物质经转化后运送给胚芽、胚根和胚轴;玉米种子中胚乳里的营养物质经转化后由子叶吸收转运给胚芽、胚轴和胚根。
(三)种子的休眠和寿命:
1、提出问题:”我们家中贮存的种子,并不都能萌发。这是什么原因呢?"
2、组织学生分析原因(提示:(1)种子是由细胞构成的,有生命的。(2)种子形成多数是在秋季。)
3、总结:
种子是具有一定寿命的,所以存放时间过长的种子有可能已经死亡。而刚成熟的种子也不能萌发,是因为它们正处在休眠时期,这是种子在形成后,对寒冷的冬季适应的结果。
4、出示实物投影,介绍种子发芽率测定的方法。
三、巩固:(如时间不够,可做为课下练习)
1、我们吃的绿豆芽,主要是由种子的哪部分发育而成?
2、子叶出土与不出土的种子,在播种时深度上有什么不同?
板书设计:
【人教版生物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共14篇)】相关文章:
生物中考复习重点知识清单初中2023-04-10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生物复习提纲2023-10-25
人教版初中生物鸟的教学设计2023-02-03
鸟类教学设计初中生物人教版2023-07-06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2022-05-16
《植物种子的萌发》说课稿2023-12-05
人教版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2022-05-08
初中生物说课稿《开花和结果》2022-07-26
如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论文2023-04-08
利用种子的萌发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学反思2022-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