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论文

时间:2023-04-08 08:08:19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如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论文(共13篇)由网友“DKid”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如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如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论文

篇1:如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论文

如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论文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实现角色的转变,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探索知识,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分析、理解和推理,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比较综合能力。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造网络的过程,教师是外力,根本的动力来自学生自身。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根本原因。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渴望获得科学的文化知识,并主动去认识它,探索他的一种倾向,使内部动力中最实现、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激励学习的最有效的动力。

只有使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课堂过程中,可以借助讲故事、游戏等提出一些挑战性的问题,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主动参与数学课堂。

引入新课的新颖,也能唤起学生的兴趣。当切入新课时,学生都抱有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这时,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惊奇、疑惑、新鲜、亲近等情感,使教学过程中自始自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吸引他们自主探索数学问题,还可以利用数学知识本身所具有的美去感染学生,激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自主地探索学习。例如:在引入《四种命题》时,通过投影演示一个故事情节:有一主人很热情地约了四个朋友一起过生日,结果只来了三个朋友赴约,主人见没到齐,便说:“该来的没有来。”过了一会儿,有一个朋友走了。主人说:“不该走的走了。”这时,另一个朋友也走了,主人见情形不对,对剩下的一位说:“我又没有说他。”结果三个全走了。动画结束之后,同学们议论纷纷,我说:“主人的朋友为什么走了?”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如果是我,我也会走的。”“为什么?”“主人说的话表达意思容易让人误解。”“对,所以说话的目的要明确,要有一定的逻辑性。”这时学生的兴趣很高,而且很好奇,同时,激起学生的探索欲,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在这个时候,自然而然地引入新课,整节课的气氛比较活跃,学生也积极主动去寻求知识。

要想上好一节课,引入新课是很重要的,刚开始就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就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营造课堂情景,激发参与课堂兴趣

在这种和谐愉快的氛围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由“被动”变为“主动”,使他们求知的欲望越来越强。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从而敢想、敢问、敢创新,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以幽默的谈吐吸引学生

幽默感在教师的语言修养中占据特殊地位。幽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使学生从抽象、机械的书本中看到生动鲜活的现实,教师如能做到教学语言风趣幽默,就可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就会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表象,便于其充分感知教材,并最终深刻的理解教材。例如:在讲《函数的单调性》时,将它比作爬山:单调递增——你每走一步,你的位置就高了,随着你步伐的增多,你的位置越来越高,那么就是随着自变量的增大,函数值也增大;单调递减——如下山,随着自变量的增大,函数值而减小。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并能很好地掌握知识。

2、设疑、解惑、以激发学生兴趣,并主动参与数学课堂教学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因此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在重点、难点,通过设疑、释疑,激发学生兴趣。

(三)让情感充满数学教学课堂

陶行知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尊重和爱护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充满信心,那怕是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手势,都会给学生带来安慰和鼓舞。

篇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历史教学能力的方法论文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历史教学能力的方法论文

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必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历史教学的能力。为了培养这种能力,我在教学中反复实践,探索出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实施读议讲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引导学生认真自学,内化课本知识。

上课前,可将本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和应达到的教学目标,以思考题的形式,通过幻灯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学。这样学生目标明确,心中有数,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巡回指导,解疑释惑,引导学生动脑、动口,自己获得知识,消化课本内容。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要耐心帮助,对一般学生不急于点破,而是通过启发使其独立思考解决。我还引导学生把握重点、难点,做出不同的记号,划出不同层次,总结出中心思想,对可读性较强的段落要学生朗读,从而使动脑、动手、动情结合了起来。

2.开展课堂讨论,活跃课堂气氛。

针对学生自学中发现的疑难问题,可选准其中既是教材重点又是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讨论可以是全班性的,也可以是分小组讨论,讨论时要求主动、积极,力求争出个是非曲直,尔后带着疑惑和验证的心理等待教师的归纳和总结。

讨论时切忌流于形式、漫无边际或千篇 一律地重复一个结论。讨论前要让学生准备好发言提纲,教师要做好课前的了解和指导,通过激趣或对话等手段把学生引入讨论情境,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从而形成师生共同讨论的热烈气氛。对每个发言的同学都要从不同角度给予肯定和表扬,即使观点不十分正确,也要肯定其敢于发表意见的精神,避免讨论陷入冷场。讨论后要归纳讨论中的意见,联系教材知识和社会实际进行归纳和总结。

3.精讲精练,点拨引导纠错,提高课堂效益。

要提高课堂效益,就要合理安排好时间,对学生讨论中的疑点难点精讲,引导学生掌握正确观点、纠正错误观点。教师同时拟定富有启发性的练习题,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在讲练中培养能力。

实践使我体会到,这样做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也形成了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起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

二、适当让学生编卷评卷,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能自己出题,是他们学会读书、读透课本、学有所得的一种自然结果。这样不仅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和巩固知识。我的具体做法是:学完一节或一课后,每个学生把自己学习中易混易错的知识点出成试题并做出答案交上来,教师经过反复筛选择优组合成一套试卷,并进行考试。试卷可以让几个学生评,也可组对组、班对班进行评卷,在评卷中对试卷中的各种错误予以纠正、解释和评价。

这样指导学生编卷评卷,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考学生的做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他们把握重点难点的能力,同时也做到了集思广益,试题更切合学生实际,实用性强。

三、参与复习训练课,增强学生的竞技能力

考试就是竞争,复习训练是增强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可根据教学目标、重点和热点,精心拟定试题,采用单位时间内答题然后由学生念答案教师评价的方法,有时也可采用讨论抢答或点将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一组出题,一组答题,然后由教师裁定。

总之,教师要培养学生动口动笔的能力。这样学生跃跃欲试,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他们争先恐后出题答题,在共同参与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教师也能及时得到反馈,从而及时查漏补缺。

复习训练中,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情景分析的能力,尤其是培养其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找到试题的最佳答案的能力。

四、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增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吸引力。

参加课外活动是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升华和参与能力提高的重要一环。改进历史教学,关键在于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的基本知识指导自己参加社会实践及分析问题。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后备课,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如参加访问、演讲辩论、办板报、写论文、成立历史兴趣活动小组等。教师要精心组织地合理安排,使不同个性、不同智力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使自我管理、自我评价意识和自我完善意识得到充分体现。每次活动结束后要指导学生进行认真总结,总结本身就是一次学生参与能力的检验和提高。

篇3:如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数学的习惯

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亲自探索发现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在自主学习中不仅获得新知识,而且学会如何学习。

创设情境,激发求知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必须使参与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迫切需要,而要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迫切需要,则必须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通常我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重视每节课的导入这一环节,例如,学习“认识几分之一”时,我从学生的熟悉的实物入手,课一开始,我利用课件出示了四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如果把2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如果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同学,又该怎样分?从而引出二分之一这个数,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的有利措施。

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

从每个学生的基础水平的个性差异出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是优等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困难学生被动、消极的旁听。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我是这样做的:提供适合各层次学生展开思维的问题信息,让他们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使全体学生都有动口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创设全体学生都能表达自己意见的情境,比较简单的问题,优先让学困生说,较复杂的问题让优等生说,再让差生说,让每个学生准备一副卡片,让全体学生用举卡片的方法来做判断题或是用手势表示,学生做出判断后再展开讨论。教师再次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时,要尽量是最初的几个发言者是意见不一样的同学,以促使其他同学从中思考、辨析,防止一些模糊认识掩盖在一边倒的“同意”声中。使全体学生都有动脑的机会。教师提问题,要尽量提一些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思考余地的,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和“跳跃”能力,设置“跳一跳摘果子”的高度,使之能感受成功的喜悦,因此,设计课堂练习内容要根据教材本身的逻辑性,以及学生认知的有序性,确定练习的层次,由易到难,以简到繁,既有坡度又有跨度,让学生拾级而上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学习,一般可分三个层次,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发展练习,设计练习还要考虑习题难易适度,要使中下生“吃得消”,优等生“吃得饱”,各在自己临近的思维发展区得到充分的发展。

让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发展思维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为数学学习必须通过自己的思考没有学生自己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在教学中,我大胆地放手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例如,“长方形面积”这节课,我就是通过层层设疑的提问,不断引发学生思考,激励了学生主动积极的去参加新知识的学习。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发现新知识,通过实践、观摩、操作、思考,终于发现长方形面积公式,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体验思维之趣,参与之乐,成功之悦。

总之,课堂教学必须激发认识兴趣,使参与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教师要创造条件让智力水平不同的学生拥有同等参与机会,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进行学习,提高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篇4: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论文

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论文

21世纪需要创造性人才。培养创造性人才,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与灵魂。培养创造性人才,就是要使学生具备创新意识。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如何把握新的课程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创设和谐课堂,营造适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氛围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前提。只有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增强教学过程中的开放性,使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在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得到培养。发扬教学民主,要求师生关系平等、和谐、融洽。这样学生对教学活动才有一种安全感和愉悦感,才敢于真实的表现自己,充分的展现自己的个性,自由的深入思考问题,创造性的发挥自己的潜能。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给学生自尊、自信,允许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尝试。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使学生身心处于最佳活动状态,心情舒畅地投入课堂,勇于思考,勇于创造。例如:在学习了平移和旋转之后,有一个剪纸人的实践活动。我们由剪一个纸人开始,逐步学习剪一排纸人、围成一团的纸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当学生学会剪4个一排的纸人后,我提议:大家想一想,怎么剪8个一排的纸人呢?试试看。全班同学迅速行动起来,一会儿,很多同学想出了答案,并剪出了样品。于是,我对这些同学进行了表扬。这时,突然有一个同学站起来高兴的大声说:“老师,我剪了一排花儿!”面对这位同学的突然发言,我没有批评。而是耐心的请他说一说怎么剪出来的,并给予了赞扬。这样,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了肯定,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动力。

二、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同其他学科相比,数学作为一门重要而应用广泛的学科具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独特优势,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挖掘。

1.要充分发挥数学的创新教育功能

数学从表面上看来是枯燥乏味的,然而它却具有一种隐蔽的、深邃的美,一种理性的美,一种真实的美,是反应客观世界并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科学美。这就使数学本身含有创造性的因素,既然这些创造因素较为隐蔽,这就要求师生努力去挖掘,因为创造是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生命力。

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我让学生把15根小棒分成5份,看有几种分法。学生人人动手,积极动脑,很快发现有很多种分法,如把15根小棒分为1、2、3、4、5根,或分为2、2、2、2、7根,或每份均为3根等。这样,学生的创造性大大得到了发挥。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同时发现只有一种分法使每份相同,从而又较好地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启发、诱导学生使他们的心灵触角从已知伸向未知,从而产生创新的动机。由于学生认识到创新活动的意义并对之产生兴趣而积极参与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在学习中敢于创新,从而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了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发挥了数学学科的创新教育功能。 2.要充分发挥数学的学科思维功能

数学具有逻辑的严谨性,它以尽可能完美的形式表现出来,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已略去了它发现过程的曲折,学生看到的只是概念、公式、法则以及由它们组成的演绎体系,而看不到这些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这给学生数学学习的“再发现”带来困难,数学学科中的“再创造”较之其它学科要求较高,数学学习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同时,数学教材不能完全适应学生的理解力、思维力和想象力,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创造”为学生展现出活生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帮助每个学生最终相对独立地完成知识的建构。由此可见,发挥数学学科的思维功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创新能力,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应用题的教学中根据“一本书,两次看完,第一次看了5页,第二次看的页数是第一次看的5倍”这三个条件,让学生通过联想可以解决这些问题:①第二次看了多少页?②第二次比第一次多看多少页?③第一次比第二次少看多少页?④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这样创设兴趣情景启动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能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观点总是富有新的创意。可见,数学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学科的思维功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放在首位,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创新能力的开发要求,把创新教育融入教学之中。

3.要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综合功能

创造能力与人的个性品质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决定了人们自觉提高和有效发挥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在众多人格特征中,自信心、探索欲、挑战性和意志力是创新个性的核心品质。同时,数学学科的功能是多维的,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它除具有发展思维这个基础功能外,还包含再现知识、认识世界的功能,形成学习方法的功能,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感和美育的功能等。构成数学学科这些功能的要素结构中各要素有着密切的联系。无疑发挥数学学科的综合功能,必然对人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篇5:浅谈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论文

浅谈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论文

内容提要: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是体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常规的教学手段不灵活,教学方法陈旧,活动内容枯燥单调,致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导致了学生对体育课的热情下降,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本文主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以便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体育运动,学生,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方法

我们都知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绝不能是一味的去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新课程标准已经明确的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课标还拓宽了课程学习的内容,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五个学习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在教学中,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教给学生主要的学习的方法,让课堂教学完全成为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参与、共同研讨的教学过程,进而做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那如何在体育教学的实践中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呢?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与一个人的追求有关,追求是人们用积极的行动经过努力争取,所达到的某种目的;学生在学习时有明确的需要和具体的指标,学生懂得经过努力会产生所需达到的效果,进而产生学习兴趣。所谓学习兴趣,是指学生的活动与其所具有的兴趣和追求;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自己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的前提。如何使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形成兴趣化呢?

1.1利用开始部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对于课的喜爱与否,开始总分起着较关键的作用,所以课堂的开始要设计成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求知欲;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创设最佳的教学情景,对学生进行教学活动。

1.1.1课前一分钟的应用:校要求每个学科都要有课前一分钟,在体育科的课前一分钟的设计中,我们想了好几个形式,有试过用唱歌的形式,但学生一边走一边唱时,没有了唱歌的感觉,而且学生的没有多大的兴趣;因此我们设计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活动:让学生叫口令,并进行原地的踏步两个动作;学生在做得时候非常的认真,声音响亮,步伐整齐有力;这简单的小动作,却能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一开始就可以投入到体育课的课堂当中。

1.1.2在课堂导入这一环节,应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适当的为学生创设一种富有激情、比较新颖的条件,让学生在有限的空间下进行无限的体育活动。

1.1.3准备活动的安排:准备活动一般的做法是采取全班一起做手操,也有设计成自由的课前运动,即教师的一边引导,一边跟学生一起自由练习,或者是小组结伴练习,让小组长带领小组的同学进行自编动作的运动。不同的组织方式可以给学生创造出不同的学习氛围,且能够诱发学生的练习激情,从而达到了热身的效果。在这样的氛围下,师生之间的距离也会得到一定缩短,为能顺利进入运动技能状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2在新授时,通过组织饶有趣味的游戏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兴趣广泛,好奇心也强;爱玩好动,是少年儿童的天性;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采用寓教学于游戏,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开展饶有趣味的游戏,同时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进一步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新课教学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过程,我们应尽可能地创造学习环境与学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这个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重视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让学生轻松地接受新知识。

通过不断的创设丰富多彩的游戏,既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组织能力,也帮助学生创造了一个公平竞争、彼此交流、巩固知识的理想场所,使后进生得到帮助和提高,也使优等生更可以找到自由发挥的空间。

1.3安排有趣的体育练习,激发学生的练习积极性

我们都知道:单一的体育练习非常的乏味,学生对此也会产生厌学的情绪,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都知道练习是学生各种技能的形成的基本途径。因此,体育练习的设计要尽量做到形式的多样化,内容的趣味化。

现在的小学生都喜欢“玩”,“玩”能让学生感受到快乐,而且它是一种培养体育兴趣的方法,让学生在一个生动活泼的环境、气氛中进行练习,情感上得到满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锻炼能力,使课堂气氛欢乐,有助于养成体育锻炼的终身习惯。从心理学角度看,用“玩”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和积极的态度,从而积极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它进一步转化为学生探索某项技术的求知欲。如:在上小学低年级30米快速跑时,根据教材的内容采用主题式情景教学,设置一些小游戏,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情景中“玩”,在“玩”中学习,在“玩”中体会,在“玩”中领悟,真正感受到体育课的乐趣。“玩”,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这样有目的的让学生去“玩”,还可以发挥学生的潜在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合理的安排“玩”的练习,既可以达到巩固学到的知识的目的,又可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1.4运用团队作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以往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急于把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缺乏自我学习、自我评价、自我教育的机会,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而运用小组的教学方法就可克服这样的问题:如在长跑练习中,教师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跑得最快的学生身上,于是,跑得越快越好的学生积极性就越大,而落在后面的学生更是失去信心,永远留在队伍最后。而采用团队竞赛合作学练教学方法,就可完全改变这种学习状况。在教学过程中如能根据每个学生特点分好小组,将教学任务下达给每个组的组长,那每个学生的目标就成为合作小组的目标。于是每个小组的每个成员为了小组的利益,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相互协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任务,增强了人和人之间的友谊,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2.从多方面教会学生学习体育的方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 生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学不能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上,要注重学生体育学习方法的指导。因此,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更要加强对学生体育学习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体育,使学生掌握正确的体育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在课堂中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个动作都看成是对学生的教育。只要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能够很快的获取知识,更能透彻地理解知识,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信心。

2.1从体育教学任务入手

在体育教学中,要从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出发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掌握全面锻炼身体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

2.2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

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这些特点直接影响着学法指导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在教学中,应以指导学生全面锻炼为主,以利于促进学生机能、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的发展,还必须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体育基础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尊重他们的个体发展需要,因材施教,促使学生的认识在不断发展,知识经验在不断积累增加。

2.3了解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

在不同学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比例,也在不断变化,所以,我们要根据不同学段的教学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为他们的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不同内容的体育教学,其之间的知识结构是相当复杂,但知识相互间往往存在着一些相同的成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灵活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的能力,达到“全员参与、主动学习”的目的。

3.在体育教学中采用激励方法,以保持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

激励教学,是体育教师的一门教学艺术;所谓激励,就是以综合的教育手段、方法为刺激诱因,满足学生积极心理需要,激发内驱动力,促使学生把外部刺激内化为学生个体自觉行为的过程。

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激励方式有以下几种:勉励式激励、参与式激励、期望式激励、宽容式激励、影响式激励……

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正确的使用这些激励教学法,将有利于学生掌握体育技术、技能知识,激发学生向更多的目标努力;但在使用时,却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以爱护学生为出发点,即要做到一视同仁,表现出对全体学生的真切的爱,不存在偏爱的心理;二是要实事求是,做到公正、合理、符合实际;三是运用的次数与人数要恰当;四是要对后进生优先,这样会促使这些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并会将这种积极情绪迁移到今后的学习中。教师的表率行为也具有很大的感召力,能对学生产生有力的感情激励作用。

因此我们有必要逐步提高使用激励教学法的艺术,并使之有效地发挥在体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中能让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才能真正让学生发现知识、掌握知识,也是提高学生身心素质最佳途径;通过不断地改进和更新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活泼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享受体育运动的乐趣,掌握体育运动技能,从内心体会到学习的愉快。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7

2、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1

3、刘一民:《论体育团队精神》,体育科学,2003,(3).

4、《试论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及其培养》,中国学校体育 05.5中

5、卢柳絮、郭邦士:《激励式教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运城高专学报

6、腾柏欣:《浅谈表扬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华章杂志,07.06

7、陈辉强:《试论体育教学中的“学”》,《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第一期

篇6: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论文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论文

关键词:关心体育 踊跃参与 体育职业化净化心灵

农村中学的体育设施因受到乡镇经济的牵制,所以大多数农村中学体育课比较难展开,学生体育运动达不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全国中学生中,农村学生占了好大一个比例,他们的体质增强是全民健身的基础。为适应新课程的实施,要让学生在有限的空间享受良好的体育生活,促进身心健康,鄙人认为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通过各种方法、方式,纵横于体育课堂内外,让学生热爱体育体验体育生活,吮吸体育文化的精髓。

一、强调智慧与健康的辩证关系,让学生关心体育锻炼

让学生懂得健康与智慧的辩证关系,明确体育锻炼可增进健康,而健康的身体又是发挥人的聪明才智的基础条件的道理。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体育锻炼活动,理论其能增强人的体质,促进大脑发育,可使脑获得充足的营养和氧气,有助于提高思维力,记忆力,可以提高脑细胞反应速度,有利于发挥脑的潜力,经常运动还可使脑子更清醒,有助于提高大脑对疲劳的耐受力,即促进学习,促进人的智力发展。人人都渴望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一个聪明的头脑。这一切从何而来?体育锻炼是基础条件。

二、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爱好,让学生踊跃参与体育课堂

体育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与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一个人如果对体育活动感兴趣,就会积极参加,全力投入,活动的目的将是欲望的满足并由此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为此我们要在体育课堂上培养融洽的师生情感,点燃体育兴趣;加强学习目标的教育,通过培养动机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体育兴趣;结合体育教材内容特点,利用竞赛因素引诱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的好: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虽然能发现、培养学生兴趣,但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在变,他们的兴趣也时刻在变化,那么要巩固、稳住他们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所以我们光做到激发兴趣,吸引参与是不够的。还必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精心设疑,启发学生参与;信息反馈,强化学生参与;知识迁移,诱导学习参与;积极评价,鼓励学生参与;让学生恋恋不舍于体育课堂。

三、树立明星效益,让学生参与体育职业化,超越体育课堂

通过电视、录像、VCD、广播、报刊等媒体向学生开设欣赏课,使学生在欣赏时得到感官上的愉悦,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把情感和体育情感直接沟通,使得其情操受到陶冶。让学生在媒体中品味体育风尚,与体育明星一同分享体育竞技中的快感和荣誉。远者渲染体育明星及体育价值,使学生有追求、有梦想,且将自身和体育场景融为一体,置身于热烈的场景当中,沉浸于运动的魅力之中,得到赏心悦目的感受,去发散灵感,渲泄情绪,有强烈致力于体育事业的欲望。近者培育身边的体育尖子,培育一批有体育职业化倾向的倡导者,并付之于荣誉。不但能推出好的专业体育苗子,而且还能带动群体活动的开展,树立体育尖子品牌项目。让学生觉得自己的想象不是那么遥不可及,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初级体育职业化得到推广。

四、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要结合自身,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规范要求之中。要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体育史,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课堂教学中。要结合突出事件,历届体育盛会,寓思想品德教育于体育竞赛中。要结合团结合作、集体主义精神,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群体活动中。下意识开展德育教育,发挥集体力量的作用,不断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开拓精神,为树立良好集体意识、净化自身心灵打下坚实的基础。现在是高科技新时空,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课程标准,单凭学生的兴趣、刻苦训练和老师的挖空心思的钻研是不够的,这对现代体育来说是远远达不到目的的,还只局限于纸上谈兵和放羊式实践。要真正做到师生合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必须有家长的鼓励和社会各界的支持,让学生拥有多一点时空和运动器械,用自己的汗水来弘扬体育精神、焕发体育风尚,潜移默化中让体育运动逐步演变成体育生活。

人之所以能够活着是因为有生命力;能够坚强的活着是因为有精神支柱,能够健康的活着是因为有健康的精神寄托。古义体育活动是人类得以生存的一种最基本活动,是人类走向文明最早的学科,是人类必不可少的生活部分。同学们若能在体育生活中找到生活的乐趣,拾取生命的价值和正确的世界观,他们就能纵横于社会、纵横于世界,活跃于现实生活中。只有让同学们积极参与体育锻炼,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顽强拼搏精神,使他们身体好、品德好、身心都健康,才能更好的学习,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不息。

篇7:英语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论文

英语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论文

摘要:素质教育理念把培养初中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及人文素养作为英语课堂教学主要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习得英语基础知识、应用技巧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初中生综合素质的显著提高。本文就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人文素养是初中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指标,对学生是否具有优秀品质、高尚情操、博大胸怀等产生巨大影响。因此,要想显著提升初中生综合素质,就需要教师主动把人文素养培养提高到英语基础知识与技能教学等高地位,通过人文知识的渗透,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优化与发展。那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教师应该透彻研究的重点问题。

一、利用教学方式渗透人文精神

英语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是记录与反映英语国家生活及现象的一种载体,入选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中的篇目不仅涵盖有大量的语言基础知识,而且还蕴含有浓厚的人文精神。因此,要想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就需要教师在教授教材内容的时候,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规律、学习习惯等,尽可能选择或设计迎合其需求的教学方式,使得他们在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到人文精神。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初一下册Unit2《Whattimedoyougotoschool?》这一单元的时候,教师就应引导学生仔细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谈一谈“Myschooltime”,给予学生参与课堂的权利与空间,并指导学生分析“Whichsystemismorescientific?”在完成一个教学环节之后,教师应耐心地询问学生是否有不理解的地方,并以尊重学生的方式帮助他们查漏补缺,教学实践表明,初中生在教师给予的宽松环境中,都能积极地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分享给同学们,都能聆听到有趣的事情,从而使得学生在自由交流与讨论中,体会到被尊重的感觉,并感受到英语课程学习的趣味性,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英语学习积极性,最终推动自身人文素养的快速提高[1]。

二、利用实践活动渗透人文知识

英语课程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具有很强的生活实践性,只有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频繁地应用所掌握的英语知识与技巧,才能为他们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的增强提供保障。因此,在初中英语日常教学中,教师在开展课堂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还应依据教学目标及学生特点尽可能多地为学生组织实践活动,使得他们都享有应用英语知识的机会。本文在研究中发现,生活实践活动,可提高与激发学生英语课程学习兴趣,可为学生知识面的扩大开辟新途径,并且有助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优化。这就需要教师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像唱英文歌、英语主题班会、英语手抄报、讲英语故事、表演舞台剧、朗诵、演讲、辩论等。让学生在参与各种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积累大量的人文知识,以便促使自身英语素养的优化。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初二上册Unit1《Wheredidyougoonvacation?》这一单元的之后,教师就可组织一个主题为“Thewayofacivilizedholiday”的英语班会,让学生就度假中应该怎样处理垃圾、怎样保护环境、怎样与人相处等进行深入的交流,使得他们都能对文明度假的内涵有深入的了解,并获得大量的人文知识,从而养成文明出行、保护环境的习惯,最终显著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2]。

三、利用课外阅读渗透人文思想

英语课程的内涵与汉语一样等同于整个生活,对初中生来讲要想获得较高的人文素养,仅仅从教材中汲取人文思想,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借助课外阅读的方式尽可能多地受到人文思想的感染与影响。因此,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阅读需求及英语能力,恰当地为他们推荐一些英语课外阅读素材,使得他们都能在兴致勃勃的阅读活动中,受到人文思想的'启迪与熏陶,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价值观念,逐渐丰富自己的情感意识,最终更加主动地追求真善美。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Unit7《What’sthehighestmountainintheworld?》这一单元之后,教师就可推荐学生阅读与“Egyptianpyramids”、“TheLeaningTowerofPisa”、“TheGreatWall”等自然奇观有关的英语书籍,使得他们在欣赏美丽、神奇景色的同时,还可深深感知到人类巨大的创造力,从而激起他们保护这些景观的热情,并推动他们学习科学知识兴趣的提升,使得他们在丰富人文思想的激励中不断优化自身的人文素养。这就需要初中英语教师充分重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引导与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活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组建英语课外阅读兴趣小组,将有共同兴趣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就共同话题中的人文思想进行分析与分享,帮助他们人文素养的快速提升[3]。总之,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是优化教育质量的关键措施。因此,教师应明确人文素养培养的意义,并大胆创新培养方法与技巧,从而使得初中生在提高英语能力的同时还可同步提高人文素养,最显著优化初中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邵孔銮.人文教育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的渗透与应用[J].学周刊,,(25):125-126.

[2]吴德井.初中英语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探析[J].考试与评价,,(08):75.

[3]苏波涛.重视文化内容渗透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以九年级GoForit为例浅谈初中英语文化教学[J].英语教师,,16(02):154-158.

篇8: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在课堂教学中,初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荒谬的、幼稚的,但这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想了解的,想探究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表扬学生勇于提问的精神,婉转、耐心地作出解答。也有的学生会向老师提出不同的见解,教师要鼓励这种“求异思维”,转变观念,和学生们共同讨论、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所谓“创新能力”是人们除旧布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即运用各种已知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产生出某种新事物能力。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构建能促进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组织形式,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由于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具有层次性和阶段性的过程,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日常的历史教学工作中,可从以下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设“互动式”的课堂合作教学模式

首先,教师要做到“知己知彼”,真正了解学生的疑惑之处。我国古代教育家张载说过:“学则须疑。”朱熹也说:“大疑则大进”。“疑者,思之始,学之端也。”“疑”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一把金钥匙。现在的初中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他们好奇好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潜力极大。而历史学科涉及的问题悬念多,范围大,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渠道特别广,关键是看老师怎样去开发。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容易忽略这一点。课堂上师生间的一问一答、寻求标准答案无疑是将学生的思维固定在教师已设计好的模式之中,学生们不会想问题,不会提问题,更谈不上什么创新。如何提倡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但是历史教学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必须打破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变学生单纯地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因而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再发现、再创造,将“单边式”的课堂教学转向多边“互动式”的课堂合作教学模式。素质教育强调“交流与合作”,即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为适应这种学习方式,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可采用“质疑—讨论—解疑”的“互动式”的课堂合作教学模式。其方法是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分析教材,然后再通过分组交流、讨论,使疑难问题得到解决。质疑就是为了解疑,讨论就是论疑和解疑的过程,这个过程正是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最佳时机,教师要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我发现初中学生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会产生疑问:1、以古律今的迷惑。初中学生常常以今人的思想和行动准则来度量古人。

给学生以充分发展的机会和自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不失时机地肯定学生的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鼓励他们的每一个进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受到努力的价值,从而更有利于师生之间乃至生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应从学生的疑惑点出发,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同时考虑到这些实际情况,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得心应手,既保护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又能充分为学生设疑解惑。

二、运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前,中学历史教学只注重历史知识的系统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教育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采取灌输式的一讲到底的“单口相声”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在学习中的独立地位得不到应有的确立,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要求以改变学生单纯从教师或书本上获取信息为从各方面获取有效信息,变学生单纯在学校学习为向社会学习和终身学习,这才是新形势下的教育目标。利用这一教学模式可采用多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如“主题规定型”开放式教学,即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规定的内容,要求学生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并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体现出来,这是中学阶段常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和学生共同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创新精神。这些都要求新时代的教师自身应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具备公平的宽广胸怀,丰富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开朗的性格,并具备自我完善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注重运用激励艺术,维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凭借良好的情感能力和技巧,架设师生情感的桥梁,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以最少的时间取得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从“之”以乐的人,才能真正全身心地投入。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勤于动手动脑学习意识,为了适应这种要求,教师应在历史课上充分利用历史故事、历史名人的`典型事例、利用祖国及家乡深厚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及巨大的发展变化等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进一步探索的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强烈的追求意识积极自觉地学习和探索。学生对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由原来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积极上进的学习风貌,在兴趣的吸引下,学生主动参与老师的教学过程,不仅轻松的接受了历史知识,而且懂得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学生的主动参与与体验是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身经验的最佳途径。教师应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考虑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分层次,有梯度,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要选择最佳的切入点,设疑引思,善问善诱,多创设一些悬念,多设置一些障碍,多营造一些氛围,多激发一些兴趣,让学生在频繁的思考和想象中体味“发现的喜悦”和“创造的喜悦”,点燃学生创新求异的火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做到:开启学生智慧的心灵,使其不断进取,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中学阶段正是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时期,因此,历史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历史创新意识的启发者和培育者,从多方面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造更充足的条件。在历史课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启发学生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创新、标新立异,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9: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多采用“填鸭式”教学。大多数教师是“满堂灌”,老师一味地讲解,学生处在被动的地位,老师教给学生的仅仅是死板的书面知识。忽视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这与素质教育的实质相悖。现代的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使其真正成为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学生直观认识事物的一种手段,观察能力是一种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语文教材中设计了很多配合教材的图画,这些图画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图画,先阐明观察的目的',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逐步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如在讲《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篇看图学文时,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俄国著名的画家列宾的油画中十一位纤夫的外貌、神态、动作,让学生通过观察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起学生对沙俄统治的强烈不满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从而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还有助于学生写好作文。学生只有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勤于观察,注意观察周围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才能掌握写作的第一手材料,才能写出好的文章来。

二、阅读能力的培养。

《大纲》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

它是识字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作文的能力;能够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这就充分揭示了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在平时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首先在思想上要有足够的认识:“怎么读都不过分”。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十年后学生很少记住教师精彩的讲解,而对课文中的精彩片断会记忆犹新。”的确,这充分道出了阅读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把阅读付诸于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的阅读,让学生有大量的时间来读,也就是说,教师要精讲,可以让学生自由朗读、默读、齐读、重点读、带着问题读、有感情地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会读,才能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比如学习《荷花》一文,教师要根据这篇课文写得非常优美的特点,设计大量的阅读练习,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

需要指出的是,阅读教学切忌让学生无目的地读。教师要进行适当的指导,有的放矢,精心设计好教案,这样才能事半功倍,达到阅读的效果。

三、自学能力的培养。

现行语文教材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有着明确的要求,主要体现在阅读课例、读写例话和基础训练当中。教师在进行这三项内容的教学中,要做到大胆地“放”,“放”中有“扶”,主要通过让学生自己来阅读、自己来练习解决问题,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正确进行思维的能力。通过自学,让学生找出重点句子,重点词语,并加深理解,然后从理解中谈出体会,最后再通过读来加深认识。如此,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自学能力就逐步提高了。

另外,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要突出训练的重要地位。过去的语文课多是教师讲,学生听,忽视语文训练,这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功能和性质。叶圣陶先生指出:“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同时也训练思想品德……”这就告诉我们,语文课应该突出训练,让学生在训练中发展思维,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完成语文课的任务。教师要彻底更新观念,不要对学生“不放心”,要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以致用,学会运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

篇10: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乐学、好学论文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乐学、好学论文

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我认为,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首先应该是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坚持进行乐学情绪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学生才会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最终可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几年来,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效的尝试。

1.游戏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阶段,知识深度增加,知识面拓宽,学习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若适当采用游戏实验将学生置于一种自然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可以有助于学生掌握难点知识。例如,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一难点内容。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体会等位基因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我利用人类10对单基因控制的性状:有耳垂和无耳垂;卷舌和不能卷舌;发际有美人尖和无美人尖;拇指可向背面弯曲和不能向背面弯曲;食指比无名指长与比无名指短;左右手嵌合时右手拇指在上与左手拇指在上;双眼皮与单眼皮;有酒窝与无酒窝;正常足与扁平足;色觉正常与色盲;白化病与皮肤正常等进行游戏实验。

在课堂上采用不同性状的组合方式,请具有相应性状的学生站立,否则坐下。如有耳垂者站立,无耳垂者坐下;其中能卷舌者继续站立,不能卷舌者坐下;再其中有美人尖者仍然站立,无美人尖者坐下……依此类推。最后,在50人的班级中,往往实验到第七、八对相对性状时,站立的只剩下1人,说明这位学生在全班中的唯一性。而采用另一种不同的性状组合,最后剩下的又是另外一个人,也说明他在全班学生中的唯一性。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认识了人类的一些单基因性状,兴致盎然地参与在整个实验中,气氛异常热烈。然后,我适时地和他们一起计算这10对单基因性状的自由组合方式有多少种?得出210=1024种(假设不连锁)。学生恍然大悟:为什么采用不同性状组合后剩下的总是不同的人。从而,认识了生物多样性和特异性,进一步理解了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为知识的灵活应用奠定了基础。

2.多种学科渗透,使学生感受所学知识被应用的乐趣

如果所学其它学科知识能被用来解决本学科的问题,往往引起学生对自己能力的肯定,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在生物课教学中,教师创造机会增加学生的这种情感体验,将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数学知识方面,学习遗传变异部分内容时应用较多。例如计算配子种类,若3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3对同源染色体上,如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能产生几种配子?可用分枝法来做:可直观地看出有ABC、ABc、AbC、Abc、aBC、aBc、abC、abc8种配子。也可用组合法来计算,转化为数学组合题:有3个盒子,每个盒子中有2个不同元素,从每个盒子中任取1个元素,有多少种取法?如图:Aa Bb Cc学生会轻而易举地算出C12.C12.C12=8种的结果。在课本第141页中,为说明DNA分子的多样性,指出:“若1条多核苷酸链中有100个4种不同的碱基,它们的可能排列方式是1个非常巨大的数字。”师生可用排列法计算,得出:学生从数字上体会到DNA中蕴藏着巨大的遗传信息。

在化学知识方面,生物课的第一、二章内容与之有密切的联系。学习酶的专一性时,为了使学生更明确这种生物催化剂与化学催化剂的区别,我举例MnO2作为化学催化剂可催化截然不同的反应:而作为生物催化剂的蛋白酶,只能催化蛋白质这一类物质的分解,不能催化其它物质的分解。

学习糖类时,结合化学中有关知识,说明葡萄糖与果糖的同分异构关系;给出核糖C5H10O5与脱氧核糖C5H10O4的分子式,使学生直观看出其名称的区别;通过多糖、二糖的水解反应探讨它们与单糖的关系等,都可使学生不觉得死板。在物理知识方面,也与生物学有广泛的联系。学习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时,理解膜上蛋白分子多在ATP驱动下运动,那么磷脂双分子层的磷脂分子为什么也可在一定范围内运动呢?这里把握住分子运动论,问题便迎刃而解。学到中耕以促进根的呼吸作用时,不免要涉及中耕保水的问题,这里可以提示:土壤板结必形成土壤毛细管,水分会顺毛细管大量散失,而中耕的作用在于切断了土壤毛细管,避免了水分丢失。这时,学生为物理学的一些基本原理能解决生物学问题而欣慰,知识的掌握便自然一些。在哲学知识方面,生物学中许多原理能用哲学知识帮助理解:非生物与生物界的统一性;遗传和变异的辩证关系;蛋白质多样性与DNA多样性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生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的矛盾对立统一的关系以及生物发展进化原理等。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够准确应用哲学原理,理解以上思想,同时也学会了终身受益的思维方法。如在讨论遗传与变异的相对性与绝对性时,类比静止与运动的关系,学生得出遗传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正确结论。在地理知识方面,课本第7章生态系统部分与地理课有关内容重叠。介于学生对本部分知识已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学习时可以采用学生试讲,教师补充的办法。新型教法的采用使学生感到新颖有趣,能积极参与。其中学习到我国珍稀植物为什么多为裸子植物的问题,可引导学生联系第4纪地质大冰川对我国影响较小,使她成为许多地质时期植物的避难所,说明我国有大量残遗种的原因。在学习化石和地质历史年代表时,也可与地理知识结合。

3.介绍最新生物学成果,展望生物学发展前景,激发学生求知的渴望

我在教学中,常常搜集一些新的生物学成果介绍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当英国疯牛病肆虐的时候,我国采取了严密的防护措施以避免该病侵入我国。我适时给学生介绍疯牛病的最新研究成果:并非异常大脑蛋白引起该病,而是人们未知的病毒等常规感染因子造成,但不管什么引起疯牛病,它都会使人得致命脑病。学生们就会理解世界各国对此唯恐避之不及的心态了。

通过以上乐学情绪培养途径的实施,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情有独钟,在快乐的情绪之下,好奇多思,好学多问,为生物学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篇11: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论文

兴趣可激起学生的情绪,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和掌握知识,陶冶情感,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呢?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通过生动幽默、富有情感的语言来创设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师生情感交流及和谐状态的形成,使师生情感产生共鸣;“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促使他们主动发展。

二、巧设导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语是教学一篇课文的开场白,是教师在新课的开始阶段,从一定的目的出发,用很短的时间,并采取一定的方法或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心理情绪的重要教学环节。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往往得力于一个生动的导语,这是因为学生对每一篇新课文都有一种新鲜的感觉,都怀着新的兴趣和期待。因此精心设计好一个导语,因势利导,那么上课开始就能扣住学生的探究心理,激发其兴趣,活跃其思维,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是人们对事物进行形象感受最为直接的方式和方法。语文课堂教学中,可运用具体的事例(实例来自我们的生活,最好是接近学生的生活),去激发学生的乐学情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这样能促进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

1、迁移情境。

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原来的认知结构,以此为基点,营造一个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通过特例示范、教师点拨、学生互激、教师讲析以掌握新的知识的氛围,使学生掌握新的知识,教会学生迁移应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问题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性是思维的重要特征,思维火花总是围绕着问题进行操作的,而人的思维发展水平取决于思维操作水平。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或熟悉的生活实例或直观形象的实验演示引出疑问,制造悬念,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教师如果把知识创设成各种生动有趣的情境,则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诱导学生思考,训练学生思维。 3、质疑情境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要营造质疑情境,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胆质疑。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甚至可以是针锋相对的观点。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我们就给予肯定。这样做,其实就是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创新的精神。

4、合作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使学生之间产生互动,形成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相互帮助的良好气氛。这种情境具体体现在讨论式的学习和研究性的学习中。教师要善于设置具有思辨性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全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巧设提问,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提问是教师有目的地设疑,以引起学生积极的定向思考的一种方式,它是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有效控制手段。语文知识的传授离不开创造性的提问,适合学生思维心理特点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引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从而有效地唤起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当学生求知的渴望被激发后,才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会得心应手,教学效果就会明显起来。提问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如口头提问、书面提问、集体讨论、学生自己设问等形式和方法。还可以选择一些较为简单的故事让学生读后给老师提问,然后再让学生谈自己的感想,让学生感觉到课堂不只是教师的,也不是个别成绩优异者的,课堂是我们大家的课堂,我们在课堂中应发挥出自己应有的能量,变“苦学”为“乐学”。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离不开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强烈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积极引导学生,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感受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魅力,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并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篇12:课堂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论文

课堂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论文

一、培养学生勇于发现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无法通过教师的讲解来实现,而需要通过营造课堂教学氛围,联系生物科学研究的相关成果,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同时还要注重知行结合,给学生提供主动思考和动手实践的机会,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在学习植物的传粉、受精知识的时候,我就给学生讲了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介绍了他为了解决我国人民的粮食问题,不断研究创新,最终培育出优质高产的杂交水稻。学习遗传变异的时候,我给学生讲了“现代遗传学之父”孟德尔的故事,介绍他如何不畏寒暑,用整整8年的时间种植和研究豌豆,最终得出生物遗传基本规律的故事。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是在生物科学研究中,用于创新发现的人,听了他们的故事会使学生也忍不住憧憬,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知道,科学史上的很多发明创造是源于科学家最初的一点好奇心,因此,我也时常在教学中借助学生的好奇心理,来唤醒他们的创新意识。比如,在学习血型与输血的时候,我给学生讲了关于输血的故事:很早以前,战场上的医生见到有的战士失血过多,于是试着给他们输血,救活了战士,接着他们用同样的办法为

其他伤员输血,却发现有的人得救了,也有的人死去了。这是为什么呢?这时候,我就鼓励学生结合课本和生活,找到问题的答案。这个攸关生命的故事,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他们迫切的想要找到答案,思维变得活跃起来,甚至有些学生还因此联想到了器官移植与排异反应等问题,这也说明他们的意识与思维,正在向创新迈进。

二、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创新精神

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我国“两弹一星”奖章的获得者周光召也说过:“怀疑精神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正所谓“读书贵能疑,疑能得教益”。有了“质疑”,学生才能发现问题,进而探索解决问题,获得新知。可以说,“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初中生这个年龄,本就是好奇好问的,在教学中,我就利用他们这个特点,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并引导他们积极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另外,在释疑的时候,我还教育他们不能盲目相信,要学会独立思考,学会用多种方式、多种角度分析问题。比如,在学习种子萌发时,研究种子萌发需要哪些条件。我首先让他们先思考生活中怎么制作豆芽的,于是同学们纷纷回答,要有水,温度要合适。然后我就问这样就足够了么,于是我拿出事先制作好的一个烧杯,里面盛满了水和大豆,烧杯口覆有保鲜膜,“大家看,我把这个烧杯放在温暖的室内,里面也有足够的水,那么是不是能发出豆芽呢?”同学们开始各执一词,这时我又启发他们:“种子萌发也是一种生命活动,这种生命活动是否需要能量呢?大家能不能从细胞供能的角度来回答种子发芽还需要哪些条件呢?”这时候,有的同学开始认识到种子的萌发也是需要消耗能量的,但还是不能联系到萌发的外界条件,我继续解释:“我们已经学习了生物体依靠细胞呼吸提供能量,细胞呼吸(主要是有氧呼吸)需要氧气,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种子在萌发时还要提供一定的空气(氧气)。”就这样,通过我的设疑、质疑和释疑,学生明白了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接下来,我又拿出几个完整的浸泡过的大豆种子,分别当着学生的面用刀切除种子的胚芽和子叶,然后对他们说,“这里有些种子是不完整的,完整的那些种子有的是新收获的',有的是年前收获的,他们都能萌发成幼苗么?这个问题我们不在课堂解决,请大家回到家里像我一样处理这些种子,亲自试验看看吧。”经过刚才的一番质疑,学生的创新精神已经被激发,再听到这番话,纷纷表现出跃跃欲试的样子,迫不及待的想要亲身去找出种子萌发的条件和办法。

三、培养学生富于想象的创新能力

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学生的主体地位被长期忽视,“满堂灌”的授课方式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发展,创新能力的发展更加无从谈起。正值课程改革的大好时期,我们初中生物教师要把握好这一机会,将人文性与开放性渗透入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要知道,想象力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它能够帮助人跳出原有知识理解的框架,提升思维空间,得出新的认识。因此,我时常要求学生,要大胆的想象,不要墨守陈规。比如,在讲到植物的呼吸作用的时候,我就引导学生想象花盆底部小洞的作用,以及芦苇之所以可以长期生长于沼泽滩涂,与它的哪些特殊结构有关;在讲到原生动物的时候,我就引导学生想象草履虫的形态和运动的样子;做各种生物实验的时候,我都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尝试其他不同的设计方案。在这些训练中,学生的想象能力渐渐提高了,他们的思维定势被进一步打破,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总之,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今天,我们教师自身也要用于创新,不断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教育经验,深化教育改革,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生物教学的始终,把生物课堂变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广阔天地。相信,只要我们教师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我们的初中生物教学就会越来越有活力。

篇13:对于推动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调查论文

对于推动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调查论文

1课外体育活动兴趣

课外体育活动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组织形式,也是增强体质发展个性重要途径之一,为提高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效果,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活跃校园气氛,利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本文着重调查研究了右江民族医学院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兴趣、动机现状和特点,并对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探索一系列措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推动学校课余体育活动全面持久地开展,为在高校普及课外体育活动提供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随机抽取右江民族医学院临床系、影像系、护理系、检验系的2001、2002、2003、2004级部分学生。

2.2研究方法

2.2.1调查法:采用了调查问卷的形式,共发放400份,回收有效答卷478份,回收率为94.6%,其中男生246人,占43.6%、女生222人,占46.4%

2.2.2文献资料法:查阅、参考相关文章、专著等。

2.2.3数理统计法:在对回收的有效问卷归纳整理的基础上进行了常规统计。

2.2.4逻辑分析法:由统计结果进行推理分析、依照逻辑思维方式进行讨论。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大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感兴趣的因素分析

体育活动作为一种社会的实践,兴趣无疑是学生从事这项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存动力,只有学生养成了体育锻炼的兴趣,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才能完成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为了准确地反映大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状况,将选项分为“很感兴趣”“感兴趣”“不感兴趣”和“讨厌”四种态度进行调查。第一种:“很感兴趣”。这一类学生喜欢体育锻炼,并且积极主动,坚持不懈,很乐意地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第二种:“感兴趣”。这类学生不够主动,但能坚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并完成一定的活动内容;第三种“不感兴趣”。这类学生态度消极,对课外体育活动应付了事;第四种“讨厌”。这类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有抵触情绪,经常寻求各种理由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调查结果(见表1)“很感兴趣”占23.2%,“感兴趣”占42.9%,从总体上,对课外体育活动感兴趣的大学生占该群体的74%以上。但是男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程度更大,有80%的男生对课外体育活动感兴趣,这与男性生性爱动、活泼爱动的性别特点是基本一致的。但是还有14.97%大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持有无兴趣、无所谓态度和8.2%对课外体育活动有抵触情绪的人群,是个不小的数字。这反映体育对大多数大学生有较大的亲和力,但仍有一定比例的学生态度较模糊,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一定比例的学生是因为不擅长体育活动或者没有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那么,这部分大学生的体育意识淡薄,有待于教师进一步的教育和引导,尽快提高其对体育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水平。

3.2大学生最喜欢的体育项目

由表2知,医学院校大学生最喜参加的课外体育活动项目依次为(1)健美操,(2)篮球,(3)足球和羽毛球,(4)乒乓球,(4)排球,(6)武术,(7)跑步,(8)游泳。男、女生由于性别上的差异,所喜欢的课外体育活动的排序有较大不同。女生对体育项目的选择依次为健美操、篮球、羽毛球、跑步、乒乓球、排球、游泳、武术等运动项目。有37.2%的女生喜欢健美操,可以看出对一些对抗性小、参加人数、运动量可以随意控制,又能培养和体现女性优美的项目比较偏爱,但也有14.3%的女生喜爱篮球,说明仍有部分学生喜欢有碰撞和对抗较大的项目。男生则喜欢运动较为激烈、集体对抗性较强的项目,首先活动是篮球,其次是足球、乒乓球、武术、排球和羽毛球、健美操、游泳、跑步等运动项目。

3.3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动机

动机是直接推动和维持大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内部原因和动力,是激励大学生去达到某一目的的主观原因,大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是推动和维持体育活动进行的心理动因,是决定体育活动效果的重要因素,只有充分地了解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动机,才有效引导和发展学生的正确动机,提高课外体育活动的效果。从调查结果(表3)来看,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价值取向于主要集中于:第一目的是锻炼身体,强身健体,第二是满足个人运动爱好,享受运动乐趣,第三是丰富生活情趣,第四是发展个性、寻求心理平衡这四个方面,总体看来有34.4%的学生认为强身健体最重要,其次是运动娱乐、丰富生活和发展个性、寻求心理平衡、应付考试、提高学习效率、竞技比赛等。这说明民族医学院在校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出发点是基本正确的,他们所接受的体育教育知识对其进行体育活动的理论知识程度和层次加深,从内心到行动都已经深刻认识到体育活动对人体健康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说明,大学生已把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交流,沟通感情,建立良好人际桥梁,大部分学生已具有了较强的活动独立性和一定的体育能力。可见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已从过去的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这反映了大学生体育认识水平的提高。

3.4影响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比较多,主要影响因素。

3.4.124.1%的学生认为“场地、器材”是影响其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首先因素。学校运动场地设施是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物质保证。学校运动场地设施的类型、状况和规模,都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运动项目、组织形式、活动方式等。高校近几年来不断扩大招生名额,加上体育经费跟不上,导致体育教学设备不完善,场地、器材严重不足,严重影响了教学和课外活动体育活动的连续性。长期以往,使得部分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失去了兴趣。

3.4.220.7%学生认为“没有时间”是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学生普遍反映,文化课安排得太多、太满。另外,调查显示:有相当部分课余时间被其它活动所占据。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学电脑或上网占据着大学生的课余时间,由于电脑的普及和社会需要的不断增加,使得大学生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电脑学习和操作上,而上网、游戏的乐趣更使得很多的学生兴趣、爱好发生了转移,课余时间选择玩电脑的人数越来越多。电脑、网络游戏等的冲击力不可谓不强且不可避免,因此,如何因势利导,大力宣传体育健身,是摆在体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

3.4.316.3%的学生认为“组织指导”是他们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又一重要影响因素。目前大多数大学生还没有形成自我锻炼的习惯和能力,因此仍需要人组织、指导,而现在学校在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方面表现的不尽人意,除组织校内的各项竞赛外,多采用放任的态度。由于没有合理的引导与正确的指导,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表现出随意性、无序性、不系统性和无科学性。

3.4.4调查显示:“无运动兴趣”、“没有适合的运动项目”、“受同学的影响”等其它因素也对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形成了一种阻力。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民族医学院校大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较为正确的认识,超过74%的大学生表示对课外体育活动有兴趣;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主要是强身健体,其次是运动娱乐、丰富生活和发展个性、寻求心理平衡等。

4.1.2民族医学院校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运动项目选择上,男、女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大部分女生选择一些对抗性小、参加人数、运动量可以随意控制,又能培养和体现女性优美的项目;而男生则喜欢运动较为激烈、集体对抗性较强的项目。

4.1.3缺乏场地器材、没有时间、缺乏组织指导成为影响民族医学院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4.2建议

4.2.1改革教学模式,并在教学内容上尽可能兼顾学生的体育兴趣,满足学生自身需要。

4.2.2加强课外活动的组织工作,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学生体育骨干,特别是体育教师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加强组织及辅导工作,在课外活动中起核心作用。

4.2.3学校环境差阻碍了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因此各级学校领导要重视体育场馆的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应增加之方面的投入。学校也要在现有的条件下,以改造旧设施为重点,在高效益、少投入的原则指导下进行扩建和改建,以适应学生的需要。

4.2.4以俱乐部和体育协会的形式,开展小型多样利于满足学生健、美、乐目标要求的课外体育活动,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院科研工作总结报告

大学论文如何避免重写

年度第一学期的教科室工作总结

小学体育论文:快乐游戏 激发体育学习兴趣的论文

模块化教学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实践及评价论文

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理论论文

学生自主参与在经济学教学的作用论文

如何解决中医学毕业论文中存在问题的探究

小班教师教学论文

硕士毕业论文改革实践研究论文

如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论文
《如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如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论文(共13篇)】相关文章:

第一学期沙口小学教科室工作总结2023-12-18

医学本科生素质培养论文2023-07-01

小学上学期教科研工作总结2022-06-23

湖北大学学科教学郑蕊研究生论文2022-07-28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主体性分析论文2024-03-06

体育研究生毕业论文2022-07-31

小学科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论文2022-08-25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论文2023-12-23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论文2022-05-06

人文地理学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实践探索论文2023-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