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把字句教学设计(集锦19篇)由网友“凡于闹市手来”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改把字句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改把字句教学设计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
1.能用部首查字。
2.能熟练第拼读音节,正确地书写生字。
3.学会正确搭配词语。
教学过程 :
1.学习第1题。
指名说说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的方法步骤。
分三组各查一个带点的字,按要求填写。
交流、讨论,纠正错误。
指名中等生说说词语“宁静”“题词”的意思。
2.学习第2题。
自由拼读,作好答题的准备。
指名拼读音节,并组成词语说说。
指名在小黑板上正确填写相应的字。
封锁继续波涛平衡安危欢腾
集体改错。
3.学习第3题。
读题,明确题目的要求。
自学准备,想想两大组词语怎样搭配才恰当。
指名搭配词语并说说为什么。集体订正。
指名说两大组左边的词语还可以跟哪些词搭配。
完成作业 。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
1.能恰当地选择近义词。
2.能把三句话合成一句话,懂得怎样把句子写得简洁、明白;能照样子把“把”字句改成“被”字句。
教学过程 :
1.学习第4题。
辨析词义,指名说说。
指名说说选词填空的情况。
指名说说“坚定、坚强、坚决”的情况,并说为什么选这几个词语填写。
2.学习第5题。
读题,明确题目的要求。
出示小黑板,提问:第(1)句中有几个句子?都是讲谁?讲了几个动作?这些动作是否可以连起来?
指名把三句话合成一句话说说。
自学准备第(2)句。
3.学习第6题。
读例句,明确练习要求。
指名读例句,说说句子的意思。
比较上下两个句子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指名改写第(1)句。先说说“罗盛教把崔莹救出来了”这个句子,强调的对象是谁。再说说如果把强调的对象改成“崔莹”该怎样改写。(被字句)
指名中等生改写第(2)句。
完成练习。
4.自学短文《为邓爷爷表演》。短文中注音的是生字,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意思。
读全文,了解短文的主要意思。
填空:月()日,我(在什么地方)为邓爷爷表演(什么),邓爷爷看了我的表演(怎么样)
按照“表演前--表演时--表演后”的顺序分段,说说各段的段意。
第1段(1、2):主要写“我”来到工业展览馆为邓爷爷做电子计算机演示,心情十分激动。当看到邓爷爷和蔼可亲的样子,心情渐渐平静下来。
第2段(3、4):主要写“我”沉着地为邓爷爷做电子计算机演示,,邓爷爷鼓励我。
第3段(5):主要写“我”兴奋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默读全文,在文中划出邓爷爷和蔼可亲的句子和邓爷爷说的话;把划出来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
篇2:改把字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则成语故事,讲了一只狐狸借老虎的威风吓跑了森林中的百兽,告诉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就像狐狸那样,借着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他们自己根本没有什么本事。
学情分析:
初读课文时,可从看图入手,教师一边让学生看图,一边以讲故事的语气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细读课文,要抓住关键词句,指导朗读,让学生明白,真正厉害的是老虎,狐狸那神气活现的吓唬百兽不过是借了老虎的威风罢了。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认识“把”字句。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动物?
2、狐狸和老虎之间发生了一件事,今天我们要学第8课狐假虎威(板书课题)
3、学习题目中的生字
4、齐读课题。
二、初读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读完后画出生字词和小节号,自由站起来把所画生词读一读。
3、自学生字词
4、读课文,要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5、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齐读课文
四、教学生字
五、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剩余的生字
3、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新授
1、教学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看图。
(2)故事的起因是什么?你读懂了什么?怎么知道的?
(3)请你读出狐狸那害怕的样子。指读,齐读。
2、教学第2——5自然段
(1)在这关键的时候,狐狸怎么做的呢?自读第2——5自然段。
(2)你觉得狐狸和老虎怎样呢?从哪些词读出来的呢?
a、狐狸在想什么主意?怎样说才算“扯着嗓子”?有感情地读出狐狸那装腔作势的样子。
b、老虎被蒙住了,从哪儿可以看出?
c、这时狐狸越发胆子大了,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能读出它那装着不怕老虎的样子吗?练读,指读。
(3)这时,老虎开始上当了。
(4)分角色朗读第2——5自然段
3、教学第6——8自然段
(1)老虎既然松开了爪子,狐狸为什么不赶快逃命,反而要带老虎在百兽面前走一趟呢?
(2)自读第6——8自然段。想一想,为什么呢?(这时老虎还是半信半疑的,如果狐狸逃跑,会被老虎看破,所以狐狸装作“神气活现”,带老虎去百兽面前走一趟,这样老虎就会信以为真了)
(3)师引读第8自然段,这时森林里百兽看到狐狸这样,都很(),再往它身后一看,()
(4)这里该读出什么语气,为什么?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8自然段。
(5)老虎看到这,会怎么想?
(6)有感情地齐读第6——8自然段。
4、教学第9自然段
(1)齐读第九自然段
(2)你读懂了什么/
(3)再来看看题目是什么意思?
5、分角色朗读全文
三、教学生字。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会复述课文。
2、初步认识把字句,并能试着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分角色朗读
2、说说“狐假虎威”的意思
二、指导复述
1、看看图,想想故事,说一说。
2、看看老师的板书来记忆,说一说。
3、同桌互相说。
4、指名复述课文。
5、自由组合排练这个课本剧,指名上来表演。
三、认识“把字句”。
1、读读课后第4题的要求。
2、自读第一组的两个句子比较在说法上有什么不同。
3、小结:像在句子中用“把”的,通常我们把这样的句子叫把字句。
四、小结。
第三课时作业设计
一、加偏旁组字组词。
瓜____()假____()爪____()
昔____()元____()旦____()
二、将句子补充完整。
1、大大小小的野兽吓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的歌唱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船夫热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将下列句子改为把字句。
1、狐狸的话蒙住了老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教室被我们扫干净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把这个成语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你的朋友听。
篇3:对外汉语”把”字句教学设计
对外汉语”把”字句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把”字句是用介词“把”将谓语动词支配关涉的对象提到动词前面的句子,它是现代汉语中很重要、很有特色的句式。在我们日常交际活动中,“把”字句的使用频率很高,加之“把”字句自身的用法十分复杂,称它是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这篇教学设计将通过具体语境环境设计对“把”字句的基本形式、语法功能作用进行教学与相应的练习,以使留学生能够初步掌握“把”字句的用法和特点,能够在实际的语言环境中运用。
教学过程:
利用动作演示的展示技巧展示语法点(在进入教室之后,把教室的门关上)在正式上课后,通过与学生们的交谈,问学生相关的问题,“刚刚老师做什么了?”让学生用汉语表达出来,并写下同学们的答案,比如“老师关上门”。这时引出“把”字句,在黑板上写下“老师把门关上了。”这个句子,对这两个句子进行比较,引出了“把”字句的第一个作用,语用表达的需求,强调动作的处置结果,当然在这个时候不会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这样的一种语境情况,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把”字句的“处置”作用。同时这时也可以指出,我们说的“门”是大家都知道的,是指教室的门。
接着写出“把”字句的形式:
主语+(把+宾语)+谓词性词语
接着,问同学们这一句型的否定形式是怎样的,老师没有把门关上。
介绍“把”字句的否定形式,在“把”字前加上否定词“不”、“没”、“没有”。
在这之后,再通过动作演练的.方式,做把书拿起来这样一个动作,让全班同学进行练习,写出“把”字句以及它的否定形式,对这一基础的知识点进行练习。在这个训练的过程中,通过更多的例子,说明在“把”字句中,如果有否定副词或助动词,则应该出现在“把”字前面。
接着可以使用一些教具以及一些情景模拟的形式引出“把”字句,归纳法,列出一些“把”字句的一些句子,并找出规律,掌握“把”字句的语法意义,以及“把”字句中动词的特点。通过这样的练习和归纳,对“把”字句进行更深入的讲解。
在一开始的句子中,“老师把门打开了。”“我把饭吃了。”并让学生可以自己造句,归纳出第一种类型:动词+了(着)
我把地扫一扫、我把黑板擦一擦,说完这些,可以告诉学生们,“现在可以把你们的想法说一说”,得出第二类:动词重叠
第三类:动词+动量(时量)宾语通过答问的方式,给出非“把”字句的句子,让学生进行改写,我看了两遍书,让学生进行修改“我把书看了两遍了.”
第四类:动词是动结式、动趋式。这种较难理解,可以用具体情境的方式,那一本书拿到窗台上,让学生回答,老师把书拿到窗台上。
第五类:动词+介词短语老师把画挂在墙上、老师把书放在桌子上
第六类:动词+人称代词把书给我
针对这些情况,并不需要把具体的格式给出来,在一开始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能让同学们感受到“把“字句,在反复的练习中增强一定的语感。
课堂练习
在对这些形式进行了初步的讲解就要开始进行练习,在课堂上的练习主要通过。情景练习的方式进行训练。利用学生周围的场景和环境,我先做出示范,说出三个“把”字句。
“我把书扔掉了。”
“小明,能把字典借我吗?”
“同学们,把你们的书翻到第9页。”
示范完后,让学生分组练习,通过这样的情景练习,学生可以体会出“把”字句的用法,同时让一个学生发出指令,另一个学生完成动作,使学生在轻松的语言环境中来理解和把握“把”字句。并鼓励大家能在日常交际的活动中进行“把”字句的使用。
篇4:改被字句练习题
(一)把“把字句”改成“被字句”
1.爸爸把儿子带到中心公园去玩。儿子被爸爸带到中心公园去玩。
2.妈妈把我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我的衣服被妈妈洗得干干净净。
3.鸭先生把小路打扫得干干净净。小路被鸭先生打扫得干干净净。
4.小闹钟把我吵醒了。我被小闹钟吵醒了。
5.小青蛙把荷叶当成了歌台。荷叶被小青蛙当成了歌台。
6大灰狼把小羊吃掉了。小羊被大灰狼吃掉了。7蒙蒙细雨把人们的衣服淋湿了。人们的衣服被蒙蒙细雨淋湿了。
(二)把“被字句”改成“把字句”
1.我被小蜜蜂蛰了。小蜜蜂把我蛰了。
2.小手被我洗得干干净净。我把小手洗得干干净净。
3.小周被同学评上了三好学生。同学把小周评上了三好学生。
4.小狗被我牵住了。我把小狗牵住了。
5.妹妹被我哄笑了。我把妹妹哄笑了。
(三)、按要求改写句子
1.清洁工人清理掉了一堆堆的垃圾。改成“把”字句2改成“被“字句一堆堆的垃圾被清洁工人 清理掉了。
2,熊猫有趣的动作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改成“把”字句改成“被“字句孩子们被熊猫有趣的动作逗得哈哈大笑。
一、改成“把”字句
1、一座堤坝被凶猛的洪水冲毁了。凶猛的洪水把一座堤坝冲毁了。
2、小菲的衣服被雨水淋湿了。
3、一项任务被同学们交给我。
4、一件最有意义的礼物姐姐送给我。
5、孩子的病被陈医生看好了。
6、我被这动人的情景吸引住了。
7、妈妈,晚饭已经被我烧好了。
8、山川、田野、村庄被白茫茫的大雪笼罩着。
9、那只大虫被武松使尽气力按定。
10、地面上的害虫被冰雪冻死了。
11、小草被人们叫做大力士,那是因为它有一种看不见的生命力。
12、书包里的小人书终于被我取出了装在。
13、我的衣服被雨水淋湿了。
14、小芳的文具盒被妈妈不小心摔坏了。
15、今天的家庭作业被小敏做好了。
16、太阳被满天的乌云遮住了。
17、李强被一本好书吸引住了。
18、一条越江隧道被工人们开凿出了。
19、敌人的一架飞机被英雄的人民空军击落了。
二、将下面句子改成用被字的句子。
1、森林爷爷把妖魔战胜了。
2、蚂蚁把一条大虫吃了。
3、蒙蒙细雨把人们的衣服淋湿了。
4、大雁总是把小雁护在翅膀底下。
5、我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样。
6、黄鹂把卷叶虫吃了。
篇5:改被字句练习题
雨水把我的衣服淋湿了。
2.小草被人们称为大力士。________被_______淋湿了。 ________把_______称为大力士。
3.蚂蚁把一条大虫吃了。
4.红领巾被我洗干净了。________被_______吃了。 ________把_______洗干净了。
把字句和被字句互改。
2. 雨水把我的衣服淋湿了。________被_______淋湿了。
3.蚂蚁把一条大虫吃了。________被_______吃了。
把字句和被字句互改。
3. 雨水把我的衣服淋湿了。________被_______淋湿了。
3.蚂蚁把一条大虫吃了。________被_______吃了。
把字句和被字句互改。
4. 雨水把我的衣服淋湿了。________被_______淋湿了。
3.蚂蚁把一条大虫吃了。________被_______吃了。
篇6:改被字句练习题
把字句与被字句练习
例:把字句: 大水把庄稼 淹没了 。(什么1) 把 (什么2)(动作/怎么样) 把字句:大水把庄稼淹没了。被字句:庄稼被大水 淹没了。(什么2)被 (什么1)(动作/怎么样) 被字句:庄稼被大水淹没了。
方法1:看到把字句时,先分析出什么1、什么2和怎么样,再将把字句改为被字句:什么2+被+什么1+怎么样方法2:理解句子意思,自问自答。如 “谁把什么怎么样”改为“什么被谁怎么样”(把字句改为被字句,就是什么1和什么2互调位置。)
一、我会把下面的把字句改为被字句。1、凶猛的`洪水把一座堤坝冲垮了。2、雨水把我的衣服淋湿了。3、陈医生把孩子的病看好了。4、这动人的情景把我吸引住了。5、我把晚饭烧好了。6、白茫茫的大雪把山川、田野、村庄笼罩着。7、激流把礁石冲走了。8、武松把那只大虫打死了。9、我把这道难题解答出来了。10、人们把小草叫做大力士。11、我把装在书包里的书取出了。12、老师把我的作业用红笔批改了。13、 小敏把今天的家庭作业做好了。14、空军把敌人的一架飞机击15、乌云把太阳遮住了。
二、把下面被字句改成把字的句子。
1、一座堤坝被凶猛的洪水冲毁了。
2、我被这动人的情景吸引住了。
3、山川、田野、村庄被白茫茫的大雪笼罩着。
4、 那块人们洗衣用的礁石被激流冲跑了。
5、那只大虫被武松使尽气力按定。
6、北纬17摄氏度以北不能种橡胶的极限,终于被我省科技人员冲破了。
7、北风吹来,地面上的害虫都被冻死了。
8、小草被人们叫做大力士,那是因为它有一种看不见的生命力。
9、装在书包里的小人书被我终于取出了。
10、天涯的最后一丝光亮被黑暗吞没了。
11、李强被一本好书吸引住了。
12、在这次乒乓球比赛中,五(1)班被五(4)班打败了。
三、将下面的句子分别改写成“把”字句和“被”字句。
1、夕阳染红了西天。
2、奇妙的植物猪笼草吃掉了一条蜈蚣。
3、战士们消灭了一批入侵的敌人。
4、孙青在操场上找到了丢失的钢笔。
5、少先队员黄远明搀扶盲人叔叔过了马路。
6、一阵清脆的铃声惊醒了睡梦中的小芳。
7、医务人员精心地治好了一个个病人。
8、熊猫有趣的动作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
9、树木挡住了风沙。
10、一条鲸鱼吃掉了一头海兽。
11、外祖父送给了莺儿一幅墨梅。
12、狂风刮飞了地上的落叶。
13、 森林爷爷战胜了妖魔。
14、蚂蚁吃了一条大虫
15、濛濛细雨淋湿了人们的衣服。
16、我洗干净了红领巾。
17、詹天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提前完成了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
18、我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样。
19、我终于取出了装在书包里的小人书。
20、黑暗吞没了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
21、雨水淋湿了我的衣服。
22、我的讲义从头到末藤野先生都用红笔添改了。
23、焰火照得夜空光彩夺目。
24、妈妈不小心摔坏了小芳的文具盒。
25、一只小花猫捉住了一只老鼠。
篇7:“把”字句的形式和用法
定义:
用介词“把”或“将”,把动词支配的成分,提到动词前来表示的一种句式我们称为“把”字句。
基本结构:
名(施事)+把+名(受事)+动+其它
运用“把”字句要注意以下几点:
1强调处置和动词的处置性
强调动作对引进的受事给予积极的影响,使它产生某种结果、发生某种变化或处于某种状态时,才能用“把”字句。
我看完了那本小说。──一般叙述
我把那本小说看完了。──强调对受事的处置。
没有处置性的动作──非动作性动词,不能用于“把”字句。
例如:
(1)屋里太热了,把窗户打开吧!(打开窗户)
(2)玛丽把房间布置得漂亮极了。(布置房间)
(3)*把花香闻到了。
(4)*把他认识了。
不能用于“把”字句的动词主要有以下几类:
感觉,认知──看见、听见、闻见、感到、感觉、觉得、以为、认为、知道、懂等
存在、等同──有、在、是;不如、等于、像等
心理──同意、讨厌、生气、关心、怕、愿意等
身体状态──站、坐、躺、蹲、趴、跪等
趋向──来、去、上、下、起来、过去等
例如:
(5)*大家把这个计划同意了。
(6)*他把沙发坐了一会儿。
(7)*我把西安去了一次。
2“把”的宾语有确指性
把那本词典递给我。
*把一本词典递给我。
“把”字宾语前尽量少用具有泛指意义的“一”。
3“把”的谓语不能是单个动词,尤其是单音动词例如:
(8)我把今天该办的事都办完了。(*把该办的事都办)
(9)他把衣服放到衣柜里了。(*把衣服放)
(10)把这杯奶喝了吧。(*把这杯奶喝吧)
一般来说,“把”字句的动词含有“分离开”的意义时,动词后只接“了”了,结构上是允许的。这类动词如:脱、拆、倒、扔、寄、发等。例如:
(11)他把毛衣脱了。(*他把毛衣穿了。)
“把”字句动词后一般要求接其它成分,这类成分包括:动词重叠式、动态动词“了”、补语、宾语等。例如:
(12)咱们把屋子打扫打扫。(重叠)
(13)把这些词记住。(补语)
(14)把这件事告诉他吧。(宾语)
篇8:改病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的:
1、能准确判定一个句子有无毛病;
2、能从语法方面指出病句类型;
3、能从逻辑方面判定句子表意是否合乎事理;
4、能从语言习惯、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等方面判定句子表达是否得当;
5、能针对病句,在不改变句意的情况下,进行恰当的修改;
6、能正确使用修改符号。
教学方法与设计:
1、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辨析病句的方法,然后作知识迁移,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解题能力。
2、精选典型题例,让学生通过示例便能总结出某种推断方法。
3、将本次专题复习设计为以“病句诊疗”为专题的复习课,指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在练习中领悟,在交流中提高,在讲评中明确。教师主要起引导及“点睛”的作用。
教学活动过程:
一、教师指导。(5分钟)
1、导入。
师:相信近期电视上正在热播韩剧《大长今》,让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中医的魅力。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医生,通过实例来学习诊断和治疗的方法。不过有所不同的是,我们今天要诊治的不是真正的病人,而是我们在学习文化课程时所遇到或自己所写出的病句。我敢保证,只要大家认真学习,从今往后,都不会再被“病句”困扰。
2、何为“病句”?(提问)
顾名思义,“病句”就是有病的句子。句子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基本语言单位。想叫句子充分发挥交际作用,起码的要求是“字从文顺”,合乎语法规范。如果一个句子文不从,字不顺,不合乎语法规范,那它就有语病。通俗地说就是,凡是读起来不通顺,感觉别扭、含混不清的句子都是病句。
3、如何辨析病句。(参照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法,教给学生新颖实用易记的诊断方法。)
(1)感读——凭语感,凡是读起来别扭,听起来含混的,就可能有语病。如:她有一个女儿,同许多年轻的妈妈一样,愿意把孩子打扮的漂亮一些。
[辨析]谁“同许多年轻的妈妈一样”呢?读到这里,就含混不清。在“同”前加一个“她”字,语意就清晰了。
(2)梳理——由主干到枝叶逐步检查。先缩掉句子的附加成分,化简后,留下句子的主干(即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然后检查句子的主干,再检查附加成分是否有语病。此法能迅速地确诊句子的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等病因,实践中最常用。如: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和倾听着班长的报告。
[辨析]此句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同学们……注视着和倾听着……报告”,“注视着”同“报告”搭配不当。应改为“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班长,倾听着他的报告。
(3)类比——用同义词替换,关联词替换、仿照原句造句等比较法来检查语病。如:我们交流了意见,心情舒畅了许多。
[辨析]用同义词“交换”替换“交流”加以比较,“交换”比“交流”通畅,合乎习惯。
(4)分析——从事理上进行分析,检查是否自相矛盾和符合逻辑。
如:清晨,雄鸡报晓三更时,我起床了。
[辨析]“清晨”与“三更”不是同一时间,前后矛盾。
[过渡]辨析病句的方法已经教给在座的各位,相信大家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好,下面的时间就交给大家实际操练一下。
二、学生活动一:辨析病句病因。(5分钟)
先告诉学生病句的常见类型,给出典型的病例(每类3-5句,共25个例子),指导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先辨析后归纳出各类病句的病因。(每一类型交由一个小组去分析研究,活动最后环节由小组派代表上台来交流研究成果,其他小组可质疑或提出不同看法。)
病句的常见类型。
(1)成分残缺 (2)搭配不当 (3)语序不当 (4)指代不明
(5)否定不明 (6)词语误用 (7)不合逻辑 (8)重复堆砌
(9)一面与两面不对应 (10)并列不当
应该指出:病句的病因并不是单一的,分类的界限也不是非常分明,以上的分类主要是为了便于学习,利于掌握。
☆学生活动一:
(1)搭配不当
例1:我们的校长常常接待许多学生家长的来访和来信。(动宾搭配不当,宾语是并列的两项,“接待”可和“来访”搭配,删去“和来信”。)
例2:他的无畏精神时刻浮现在我的`眼前。(主谓搭配不当,“精神”与“浮现”不搭配。)
例3:我们坚信,有那么一天,中国的农业会成为发达的国家。(主宾不搭配,“农业”不能成为“国家”,应改为“中国会成为农业发达的国家。)
例4:只要增加投入,才能使粮食生产稳步增长。(关联词搭配不当,“只要……就”、“只有……才”。)
例5:秋天的香山是个美丽的季节。(主宾不搭配,可把“季节”改为“地方”。
(2)成分残缺或多余。
例1:听了校长的报告,使我受到极大的鼓舞。(缺少主语。应去掉“使”。)例2:我们正在努力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谓语残缺,句末加上“而努力”才通顺。)
例3:市政府严肃处理了水泥厂擅自提价。(宾语残缺,句末补上“的做法”才通顺。)
(3)词语误用。
例1:老师为了培养我们,可真是废寝忘食,处心积虑。(词语感情色彩与句意不合)
例2:今年的产量减少了一倍。(数量减少不能用倍数,应改为“一半”或“百分之五十”)
(4)指代不明
例1:张老师才到我校,许多老师还不认识。(到底是谁不认识谁?不明确,应在最后加上“他”)
例2:小明和小华的同学来了。
例3: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学家主要力量就用在这方面。
(5)语序不当
例1:博物馆展出了几千年前刚出土的文
例2:她做了两个丈夫喜欢的菜。(宾语的修饰语语序不当,产生了歧义,出现了“两个丈夫”的语义不清的错误,应把“两个”调到“菜”的前面。)
例3:赵老师亲切地走过来对我说:“你要注意保护视力啊!”(修饰语语序不当,“亲切地”与“走过来”应对调。)
例4:这里的情况,对于我们已经很熟悉。
(6)否定不当
例1:这悲壮的故事,怎能不使我不感动得流泪呢?(反问句中的否定词要注意,这句话最终表达了否定的意思,与本意正好相反。应把其中一个“不”字去掉。)例2:春运期间,为防止类似的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有关部门加大了监管与督查力度。
(7)成分重复多余
例1:你交来的稿件,正在进行排版。(删去“进行”)
例2:王总和李经理多次反复论证这套技改方案。
例3:为精简字数,我们不得不把这篇文章略加删改一些。(附加成分多余,“一些”与前面的“略加”重复,可删掉一个。)
例4:文艺百花园姹紫嫣红,万紫千红,气象万千。
(8)自相矛盾或不合逻辑
例1:中国长城是世界上没有的奇迹。(既然世界上都没有,那中国怎么又有呢?应把“没有”改为“仅有”)
例2:他的作文不但在全校冒尖,而且常常居全班之冠。(先在全班后到全校)例3:一天一夜没停的吵闹声又响起来了。
例4:五一期间,我校全体初三学生基本全都没有休息,在家认真复习。
(9)一面与两面前后不对应。
例1: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前后不呼应,前面的主语是正反两面的意思,后面的宾语只有正面一面的意思,前后不呼应。)例2: 团结一致是能否搞好工作的关键。
例3:具有健康的体魄,是关系到一个人能否取得优异成绩的基本保障。
(10)并列不当
例1:这个商店出售饮料、汽水和啤酒。
例2:参加这项活动的都是共青团员和中学生。
三、学生活动二:学习修改病句。(15分钟)
修改病句的主要方法:
(1)增——残缺的成分要增补上
(2)删——重复多余的词语要删除
(3)调——语序不当的要调整
(4)换——搭配不当的词语要更换
对于病句的考查,有时不限于辨析,而是进一步,要求修改。修改要以辨析为前提。我们通过辨析查明了病因,然后便可根据病症,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
应当注意的是,修改不是再造,切忌改变句子的本意。尤其应该注意,能调整语序的就不能增删,能改动一处的,决不能改动两处,改病句也应简要、高效。修改病句的原则是:对症下药、原意不变、多就少改。
☆学生活动二:学生在辨析病句病因的基础上对上一环节中的病句进行修改。答案在以上的环节中已有所体现,此略。
四、经典中考题回放。(学生活动三:12小题,10分钟竞赛)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D )
A.看到义务工作者们全心全意为“九运”忘我地工作,使我很受教育。(主语残缺,可删去“使”或在“使”前加“这”。)
B.青年歌手黄小芳的歌声,清亮、甜美、朴素、亲切,焕发着泥土的芳香。(搭配不当,“朴素”“亲切”不能修饰“歌声”,“焕发”不能与“芳香”搭配。)
C.父亲从头到脚凝视着面前的儿子,激动得热泪盈眶,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不合事理。“凝视”是指“视线不动地看”,而“从头到脚”则是移动了的,前后矛盾,应改为“打量”)
D.世界杯足球门票上最为显眼的是位于门票右上方的激光全息防伪标志。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A.把北山建设成省级森林公园,是当地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程。
B.发电站每年的发电量,除了供应给杭州使用外,还向上海、南京等地输送。(搭配不当)
C.自编自演的课本剧在发展个性、引导学生阅读名著,都有一定的作用。(成分残缺)
D.街道希望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开展法制教育,防止青少年不违法犯法。(否定不当,应改为“防止青少年违法犯法”)
五、学生活动四:教师指导学生小结。
六、布置作业
(1)各地中考病句题汇编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建设三峡大坝的过程中,无论工人们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们却能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B. 在列车长粗暴的干涉下,使爱迪生在火车上边卖报边做实验的愿望破灭了。
C.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香港演出大型音乐舞蹈《我的梦》,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D. 为了防止“非典”疫情不再反弹,市领导要求各单位进一步加强管理,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能否推进素质教育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B. 学校新的领导班子健全并建立了一整套班级管理制度。
C. 这次会议规定每一位发言者的发言时间最多不能超过30分钟。
D. 关注野生动物的生存权,是很多国家动物保护法中的重要内容。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老师慈爱的笑容和亲切的话语时时浮现在他的眼前。
B. 只有不断学习,努力钻研,我们的学习成绩就会提高。
C. 经过反复推敲,他终于找到了解决和发现问题的好办法。
D. 这句话的后面,包含了多么丰富的关怀和祝福啊!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B. 高考失败,小镜伤心极了,他多么希望知心朋友和他分享这无限的苦恼啊!
C. 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上,人类就一直面临着两种挑战,一是来自人类本身,一是来自大自然。
D. 考生在考场上专心答题,而场外的老师和家长无时无刻都在焦急地等待着。
5、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内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劳动力资源丰富,是商家投资的沃土。
B. 通过“告别网吧”的主题班会,让同学们受到很大的触动。
C. 《现代汉语词典》是一本在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起着引导规范汉语作用的重要词典。
D. 草长莺飞的季节,我不禁怀念起遥远的江南水乡。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经过大家的努力,使我们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
B. 是否有“以农民为本”的理念,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C. 手机作为科技进步带个人类的新工具,本身并无利弊对错。
D. 即使一直没有试验成功,但他一点儿也不气馁。
7、修改病句:
(1)她的画简洁明快,跳动着青春的气息,一直都是同学们喜闻乐见的。
(2)齐晖的这篇作文,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在全市作文比赛中把它评为了一等奖。
(二)学生写心得体会。
篇9:对外汉语教学中把字句构成要素语义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把字句构成要素语义分析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把”字句一直是留学生学习的难点.“把”字句的生成与“把”字句各构成要素的语义类型及各构成要素之间语义的`相互制约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把”字句的各构成要素的语义进行科学地分析,有助于把难点相对分散,使学习过程更加符合科学性,为教学、教材编写提供参考.
作 者:肖祥忠 XIAO Xiang-zhong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刊 名: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JIAMUSI UNIVERSITY 年,卷(期): 26(2) 分类号:H193.5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把”字句 构成要素 语义篇10:“把”字句的教学方法(做教案供参考)
“把”字句的教学方法(做教案供参考)
大风把那棵树吹倒了。” 1“把”字原是一个动词,但现代汉语中除“把门”等少数短语外,一般只保存在复合词中,如“把握、把守”等。 2在“把”字句中,“把”是虚词,这种句型是用“把”(或“将”)将动词的支配、涉及对象放在动词之前的一种特殊的主谓句。例如: A)我们一定要抓住小偷。――我们一定要把小偷抓住。(We must catch the theft) B)你打扫一下房间吧!――你把房间打扫〈一下吧〉!(You clean the room ,please.) 说明:“把”字句一般都具有一种处置作用,动词的动作对“把”字引出的事物对象施加影响,使它产生某种结果,发生某种变化或出于某种状态。如课文中,火灾“烧”使“他的妹妹”产生的不良结果是“死了”。 3有些“把”字句,动词后头另有了宾语或复杂的补语,“把”字后的对象事物不能还原到动词后边去做宾语。 A)他让小王把铅笔放〈在文具盒里〉。――×她让小王放铅笔〈在文具盒里〉。 B)汤姆把画挂〈上了墙 〉。――×汤姆挂画上了墙。 4运用“把”字句受到限制的条件: A) 动词要有“处置”的意思,动词对受事要有积极影响,这类动词常是表示强烈动作的动词。 例如:“我知道它的名字。”――×我把它的名字知道。 说明:以下动词不能做“把字句”的谓语动词:(verbs that cannot be used as predication verbs of 把 sentences) ①不能带任何宾语的不及物动词,如“旅行、旅游、游泳、跳舞、合作、结婚、睡觉、吃饭等”。(intransitive verbs which cannot be follow ed by any object ,such as…) ②某些表示判断、状态的动词,如:“有、是、像、在、存在”(some of the verbs of judgment or state ,such as… ) ③某些表示心理活动或感官的动词,如:“知道、同意、觉得、希望、、渴望、期望、喜欢、爱、要求、看见、听见、学习”。(some of the verbs of expressing mentality or senses,such as……) ④某些表示趋向的动词,如:“上、下、进、出、回、到、过、起……”。(some of the directional verbs,such as……etc.) B)“把”字引出的`对象必须是确指的,不定指的宾语句子不能变成“把”字句。例如: ① 把书拿来。――“书”是确定的某本或某些书。 ② ×把一些书拿来。――改为:“把这些书拿来”。 C)“把”字句中动词前后总有别的成分,一般不能只用一个单独的动词,至少要带上动态助词(了、着、过)或是动词带的补语、宾语,或是动词前的状语。例如: ① 把茶喝〈了〉。 ② 把话说了〈一遍〉。 ③ 把地种上庄稼。 ④ 把脏水[到处]泼。 D)“把”字句中动词前一段不能加否定词、情态动词;情态动词、否定词,只能放于“把”字前。 例如:①我没有把消息告诉他。――×我把消息没有告诉他。 ②她愿意把钱给乞丐。――×他把钱愿意给乞丐。篇11:小升初改病句教学设计
小升初改病句教学设计
修改病句与标点符号的复习修改病句,先要找出病因,然后再着手修改。修改时,注意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常见的病句有以下几种:
(1)成份残缺。即句子不完整。如:“读了《革命烈士诗二首》后,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是谁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呢?没说出来。这个句子应该补上“我”或“同学们”一类词语。
(2)搭配不当。即句子的主要成份之间,附加成份和主要成份之间搭配不当。
如:“春天的苏州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把这个句子简缩后就可看出显然不通。只要改成苏州的春天是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就通顺了。
(3)前后矛盾。一句话必须合乎事理不能自相矛盾。 如:“我的回家作业基本上全部做完了。”回家作业要么是基本上做完 (还有少量没做),要么是全部做完(一点儿都没有剩下)。又说是基本上,又说是全部显然是矛盾的,两种说法只能保留一种。
(4)重复罗嗦。有些句子形容词用得过多,意思重复,甚至改变了原意。
把句子多余的词语删去,句子就明白简洁了。
如:“我一定要改正不好的缺点。”缺点当然是不好的,把不好的.删去句子就简洁了。
(5)不合逻辑。
如:“商店的货架上摆满了葡萄、苹果、梨和水果。”因为水果包括了葡萄、苹果、梨等,不能并列,所以应该把水果删去。
(6)词序不对。即句子里的词语排列的先后不合适。
如:“他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艰巨任务。”调整为他一次又一次完成了艰巨任务。
(7)形容不当。
如:“王老师讲完故事,教室里响起排山倒海的掌声。”教室里不可能出现排山倒海的掌声,形容不当,可改为热烈的掌声。
[练一练]
用修改符号在原句上修改。
1、造纸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2、《林海》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老舍先生写的。
3、他穿了灰色上衣,戴了一顶蓝帽子。
4、一进幼儿园,我就看见了一张张可爱的小脸听见了一阵阵动听的歌声。
5、大扫除开始了,男女老少都参加,男的干重活,老的少的干轻活。
6、这篇文章的内容比较优美。
7、夏天的庐山是美丽的风景。
8、小王用毛笔写字非常漂亮。
9、她焦急地等待着汽车开来的方向。
10、他戴着一顶蓝帽子,一条蓝裤子。
11、联欢会上,同学们唱了许多动听的歌和舞蹈。
12、劳动开始了,男的女的都参加,男的年轻的干重活,女的年老的干轻活。
13、秋天的田野一片迷人的景色,金黄的稻谷,雪白的棉花,碧绿的麦苗,多使人喜爱呀!
14、我们班的好人好事和李刚助人为乐的好事,受到了学校的表扬。
15、晚霞把山峰、田野、村庄、大地映红了。
16、所有的全校师生都参加了植树劳动。
17、多读好书,可以丰富和提高我们的知识。
18、王红学习养成了认真的好习惯。
19、我估计他这道题一定不会做。
20、夏天的小兴安岭是壹年中最好的季节。
21、这学期,我校开展了“手拉手”的热潮。
标点符号
一、书名号。
知识提要:书名号一般用于书名、篇名、报刊名、歌曲名、电视名、电影名等。注意:1、相邻两个书名号之间无需用顿号隔开。
2、书名号使用的范围很广,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使用。 例题:
1、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2、我很喜欢读《石灰吟》和《墨梅》这两首诗。
3、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真精彩!练习:
1、在美国看到祖国的水兵 听到歌唱祖国的乐曲 作为中国人 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兴奋呢
2、我订了 少年文艺哥白尼小数报等报刊杂志。
3、我喜欢看这两部电影爱德华医生和雨人
二、省略号。 用法归纳:
1.表示说话的断续。
“可是.......太太......我不知道.......你一定是认错了。” (莫泊
桑《项链》)
2.表示列举的省略。
“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 (鲁迅《故乡》)
3.表示说话的中断。
“我立刻胆怯起来,我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就不清,......其实有没有灵魂,我也说不清。”” (鲁迅《祝福》)
4.表示语意未尽,让人思索。
“原来如此……”(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
5.表示引文的省略。
古老的钟嘶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用法(表示列举的省略 )
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什么呢?
用法(表示说话的断续 )
6、表示沉默:
例题:
1、黄山松千姿百态,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A
2、王强对老师说“《石灰吟》我会背了。千锤万击出深山……”B
3、小鹰急促地喘着气,对老鹰说:“现在……我总算……会飞了吧!”C 练习:
1、漂亮的螺壳、来回穿梭的游鱼、五彩缤纷的蠕虫……( )
2、他气喘吁吁的跑来说:“你……你们……快……快去看看。”( )
3、她轻轻地哼起《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
4、花开花落,候鸟迁徙,四季轮回,潮汐涨落……自然界的周期重演现象可曾引起过你的注意?( )
篇12:《把盐藏起来》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
教学目标
1.对盐溶解的快慢提出假设,设计对比实验。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3.培养敢于、善于提出猜想与假设,愿意合作与交流,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对盐的溶解快慢提出假设,设计对比实验。
实验器材
每组:食盐一小杯、烧杯二个(大小一样)、筷子一根、水壶一个(盛水)、勺子二把、水槽一个。
教师:热水一壶、大烧杯一个、盐一小杯、勺子一把、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你们以前上科学课看过电影吗?今天上课前谭老师带大家看电影,电影的名字叫《闪闪的红星》,电影讲述的是1933年冬天,敌人把红军封锁在山上,红军缺少食盐。一名小红军潘冬子和一名宋爷爷奉命给红军送食盐的故事。他们完成任务了吗?
课件:播放电影片段。
2.电影好看吗?小红军完成任务了吗?你有什么疑问或问题吗? 学生提问:小红军是用什么方法把盐带上山的呢?
是啊!小红军把盐藏在哪儿带上山的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第四单元第一课:把盐藏起来
板书:1 把盐藏起来
(二)自主探究一
1.猜想与假设:小红军用什么方法把盐藏起来的呢?请说说你的想法?(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2.分析与解释:在同学们的这些想法中,你认为哪些方案是不可能的?哪种方案是最有可能的?为什么?(课件:把盐藏在水里。)
3.实验与验证:盐能藏在水里吗?我们得通过实验进行验证。老师这已经准备了一个盛水的烧杯和一些盐,下面我把一勺盐放进水里,请大家仔细观察盐在水中的变化。(老师演示实验)
4.实验揭谜:哪位同学说说你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什么现象?(课件:实验情况:盐在水中不见了。)
像盐这样消失在水中的现象叫溶解。
(三)自主探究二
1.提出问题:小红军很聪明,把盐溶解在水里,可是他当时的处境一定非常危急,需要尽快地将盐溶解在水中,请分组讨论一下,小红军用什么办法才能将盐尽快地溶解在水里呢?
板书:尽快
(1)小组讨论。
(2)小组汇报,教师适时板书。(搅拌、加热)
2.选择主题:
你们真聪明,想出了两种办法,这两种办法到底行不行呢?得通过实验来验证。每个小组不需要两种办法都进行实验验证,只要对其中一种办法进行验证就可以了。现在老师分配一下,1至5组选择第一种方法(搅拌)开展实验,6至10组选择第二种方法(加热:往杯里加热水。)开展实验。
3.设计实验:我们应该怎样设计实验才能看出这两种方法是否真能让盐溶解得更快一些呢?
(1)根据你们组分配的方法讨论一下怎样进行实验。
(2)汇报实验设计,老师适时引导。(①用两个杯。②杯中盛同量的水。③同时放进一小勺的盐。④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一杯加热,一杯不加热。)
板书:对比实验
4、实验验证:各组都设计好了自己的实验方案,在实验开始前老师还有点温馨提示:
(1)(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①组长做好分工,严格按设计方案开展实验。
②同时在两个杯中加入一小勺盐。需要热水的组由老师给你们倒。
③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认真分析实验结果。
④注意安全和卫生。
(2)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现象和结果。(课件:通过搅拌、加热水、会使盐溶解得更快一些。)
5.(课件)小红军真聪明,利用盐可以溶解的水中的特点,把盐藏在水中,还可通过加热水、搅拌的方法使盐溶解得更快些。你还有什么问题吗?(课件:可是小红军又是怎样把盐水带上山的呢?)
课件:接着播放电影片段——揭谜
现在你知道小红军是怎样将溶解后的盐水带上山的吗?(渗到棉衣里带上山的。)
6.小红军用到的“溶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用到,想一想,你一定能想出这样的例子的。
(1)学生举例。
(2)老师课件演示。(多好吃的糖果啊!要使口中的水果糖溶解得更快,我们没有马上喝热水、更没有搅拌,你是怎么做的呢?)
板书:碾碎
所以在我的发现中还要增加一种方法,那就是碾碎。(课件:碾碎)
(四)拓展探究
同学们,一堂有趣的科学课就要结束了,在这节课中我们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验证终于揭开了小红军藏盐之谜。小红军利用盐可以溶解的特点顺利完成了任务,把盐水渗在棉衣里带上了山。你还有什么疑问吗?(课件:盐水渗在棉衣里,盐怎么出来呢?)
回去后大家可以好好思考这个问题,下次课我们一起研究。
板书设计:
1 把盐藏起来
搅拌
加热对比实验
碾碎
篇13:《把盐藏起来》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1.面对学生:小学
2.学科:科学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小科学家记录本
教学课题:
把盐藏起来
学习目标:
对盐溶解的快慢提出猜想与假设,通过设计对比实验,知道加热、搅拌、研碎等方法可以使盐溶解得更快。能自己设计实验验证加快盐溶解的方法。经历问题——假设——实验——汇报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培养敢于提出猜想与假设,愿意合作与交流,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把盐藏起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大象版《科学》第三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单元属于综合探究活动单元,总体的二级目标是“对实验现象的原因进行猜想和假设”的具体探究能力训练。
盐是同学们最常见的物质,但是他们对盐的一些特性不是十分了解。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盐会有进一步的人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通过对比实验过程,使学生理解加快溶解的.方法,难点是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
教学方法:
分析问题、提出猜想、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实验验证、总结评价、知识运用。
教具准备:
盐、冷水、热水、筷子、烧杯、小科学家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闪闪红星,小红军带盐的故事)。
师:猜猜看,小红军是怎样把盐藏起来运到山上的?学生提出猜想。
二、探究新知。
自主探究,合作闯过。
第一关:探讨小红军怎样藏盐?让学生分组讨论小红军是怎样把盐藏起来的?交流自己的猜想,选出最佳猜想并简单的说出理由?
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出“像盐这样消失在水中的现象叫溶解”。并板书溶解的概念:像盐这样消失在水中的现象叫溶解。(板书)
第二关:探究加快食盐溶解的方法
【设计方案,集体交流】
用实验验证猜想,让学生小组为单位到材料超市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实验材料。
在实验揭秘时,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实验结果。
【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根据学生的汇报,(师适时板书)搅拌、加热、碾碎。还有几种方法合用。
第三关:联系实际学科学
分组讨论,交流汇报:怎样能帮小红军将盐尽快的溶解在水中?
【总结评价,知识运用】
三、拓展训练
师:故事中的小红军也很聪明,他把盐化成水藏在棉衣里带上山。那么,盐该怎样取出来呢?
让学生课下先进行猜想,试着探究,并记录下来。
四、学习小结
像盐这样消失在水中的现象叫溶解。
加快溶解的方法有搅拌、加热、碾碎
教学反思:
本课是以一个故事“小红军巧带盐”而引出教学内容的。这个故事有许多值得我们去猜想并深入拓展的教学内涵。
首先,小红军急中生智,到农民家里把盐倒在锅里,然后怎么办?要让学生充分猜想:有的可能猜想小红军在锅里加很多水把盐藏在水中,这就是溶解;有的可能猜想小红军在锅里加适量的水,使盐最大限度的藏在水中,这就是饱和溶液,因为只有制成饱和溶液,才能在水中藏最多的盐。
其次,通过封锁线时,敌人没搜查出什么东西,就放他过去了,小红军是怎样把盐带上山顺利完成了任务的?也要让学生充分猜想:有的可能猜想小红军把棉衣浸在锅里的盐水中。让盐水完全渗透到棉衣里,然后把棉衣穿在外面通过敌人封锁线;有的可能猜想小红军把棉衣穿在里面通过敌人封锁线。
猜想之后,再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帮小红军选择藏盐的正确方法。《把盐藏起来》一课的教学过程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线,使学生亲身经历“问题——假设——验证——总结——应用”的活动过程,在引导学生探究活动中,不断的提出新的问题,促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步步推进,提高了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篇14:《把盐藏起来》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把盐藏起来(盐的溶解)
教学目标
1、对盐溶解的快慢提出假设,设计对比实验。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3、培养敢于、善于提出猜想与假设,愿意合作与交流,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对盐溶解的快慢提出假设,设计对比实验。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准备
食盐、烧杯、筷子、热水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前我们进行了大胆的猜想,积极的验证。老师这还有更难的呢!敢接受挑战吗?(敢)好,让我们走进第一关,智力猜猜猜,(闪闪红星,小红军带盐的故事)请大家开动脑筋猜猜看,小红军是怎样把盐藏起来的?(板书课题) (用生动的故事,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故事情节造成的悬
念,引起学生大胆的猜想,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自主探究
1、学生交流自己的猜想 请大家分组讨论,选出我们的最佳方案(学生选择,并简单的说出理由)
看来大家一致认为,盐能消失在水中,到底猜得对不对呢?想不想通过实验来验证?(想)那么,要做这个实验需要什么器材呢?(生交流) 请各组组长来材料超市选择你们需要的材料。(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伙伴,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自主的交流方案,自主选择实验材料,这样学生才会有一种我就是科学家的感觉,科学活动才是愉悦的)
2、实验揭秘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小组报告) 对,盐真的能化在水中,那么像盐这样消失在水中的现象叫溶解。(板书)同学们,你们太棒了,老师宣布,第一关成功!让我们走进第二关:比比谁最快!
3、探究加快食盐溶解的方法 小红军很聪明,把盐溶解在水中,但当时处境一定非常危急,请大家分组讨论一下,怎样能帮小红军将盐尽快的溶解在水中?
(生分组讨论,交流汇报) 想法非常好,这些方法到底行不行呢?得通过实验来验证,现在请个小组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
大家真了不起,设计好了自己的实验,老师很佩服你们!在做实验之前老师有几点要求: 实验用品要轻拿轻放,注意安全。 分工合作。 用简单的语言填写实验报告单。 好,现在实验开始。 汇报交流。谁能根据以上小组的汇报,对加快食盐溶解的条件总结一下? 生总结汇报。 刚才大家参与得非常积极,实验做得很认真,还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真是太棒了,老师兴奋得告诉大家:第二关闯关成功!下面让我们走进第三关,看谁想得多!
4、联系实际学科学 其实,溶解在我们生活中用途特别广,现在请大家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溶解?怎样加快溶解?第三关闯关成功!
三、拓展探究
看来,我们大家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不仅心细,而且聪明。故事中的小红军也很聪明,他把盐化成水藏在棉衣里带上山。那么,盐该怎样取出来呢?想知道吗?请大家课下先进行猜想,试着探究,并记录下来,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所发现。
篇15:《把盐藏起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对盐溶解的快慢提出假设,设计对比实验。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3、培养敢于、善于提出猜想与假设,愿意合作与交流,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实验器材:
食盐、烧杯、搅拌棒、凉水、热水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充满挑战与刺激的闯关游戏大家喜欢玩吗?(喜欢)。想不想参加呢?(想)。好,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次《科学大闯关》,好吗?(好)。好,大家准备好接受挑战了吗?(准备好了)。
第一关(放幻灯):看谁懂得多。老师引导: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一样东西,它是可以吃的,谁想来尝一尝?尝完了要给大家说一说它的味道怎么样,你认为它是什么?有人愿意来试试吗?(同学品尝并发言)。好,再来找第二个人尝一下,第三个人再尝一次……看来这些同学一致认为这是盐。那好,下面让大家来观察一下,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到底是不是盐。每小组派一名同学来老师这领一份样品。学生观察2分钟后:下面请大家来说说,你观察后觉得这是不是盐,它有哪些特点?你对它又有哪些认识和了解呢?(学生发言)。好,大家都说的很好,老师宣布:第一关,闯关成功。
老师给大家增添一些关于盐的小知识作为奖励(放幻灯):粗盐和细盐。粗盐是为经过任何加工的由海水直接晾晒过后形成的结晶,含有一些杂质;细盐便是有粗盐经过加工提炼而成的小颗粒结晶,也就是我们平时所吃的食用盐。
下面,让我们走进第二关(放幻灯):智力猜猜猜。首先来看一段与盐有关的小故事:小红军巧带盐。阅读,接下来我们就来开动脑筋猜猜看小红军是怎样把盐藏起来的?这也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主题(板书课题:“把盐藏起来”。)
二、自主探究
1、学生交流自己的猜想
下面,请大家来说说,小红军到底是怎样把盐藏起来的。(举手发言)。看来大家一致认为,小红军把盐放到了水里,到底猜得对不对呢?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对不对?接下来我们就亲自动手做一做。下面请先看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实验材料有哪些(放幻灯)。实验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实验要求(放幻灯)。下面就请同学们利用这些实验材料验证一下盐是否真的能消失在水里。好,实验开始。
2、实验揭秘
小组内实验。老师提示:好,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说说看在刚才的实验中你是怎么操作的,又看到了什么样的现象?(学生汇报)。
老师总结:对,同学们观察的都很认真,盐真的能化在水中,放到水中的盐慢慢的就消失了,那么像盐这样消失在水中的现象叫溶解。(幻灯片:像盐这样“消失”到水里的现象叫溶解)。
下面同学们观察一下,老师这里用了一个双引号“”,那谁能说说看这里的消失为什么要加上“”呢?(学生发言)。老师评论:对了这里的消失不是真正的消失不见了,而是我们的肉眼看不到了,其实是它溶解到了水里。好,同学们,看来这第二关我们都猜对了,老师宣布,第二关成功!接下来让我们走进第三关:比比谁最快!
3、探究加快食盐溶解的方法
同学们,刚才的故事当中,小红军很聪明,把盐溶解在水中,让敌人看不到盐,但当时一定时间紧迫,处境非常危急,下面请大家分组讨论一下,看看怎样能帮小红军将盐尽快的溶解在水中,以免耽搁时间被敌人发现?(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老师总结:大家的想法都非常好,老师这里给大家进行了一下总结,要帮助小红军快速把盐溶解到水里,有这些方法,我们来看大屏幕(幻灯片:1、用玻璃棒搅拌2、把盐放入热水3、把盐研碎),这些方法到底管用不管用呢?得通过实验来验证,现在请每个小组任选其中一种方法来验证。学生实验并总结汇报。
老师总结:刚才大家参与得非常积极,实验做得很认真,而且都帮助小红军快速的把盐溶解到了水里,老师兴奋得告诉大家:第三关闯关成功!下面让我们走进第四关,也是最后一关,看谁想得多!
4、联系实际学科学
同学们,其实溶解在我们生活中用途特别广,现在请大家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溶解?(学生举手发言,教师评价)。第四关闯关成功!
三、拓展探究
看来,我们大家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不仅心细,而且聪明。故事中的小红军也很聪明,他把盐化成水藏在棉衣里带上山。那么,到了山上,该怎样把盐取出来呢?想知道吗?请大家课下先进行猜想,试着探究,并记录下来,下节课我们再进行探究。
篇16:《把盐藏起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把盐藏起来》是大象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水和盐的故事》的第一课。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猜想与假设,实验。本单元属于综合探究的单元,本节课用“小红军巧带盐”的故事引出教学内容,让学生充分猜想并深入研究,为下节课“水落盐出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1、知溶解的概念。
2、对食盐溶解的快慢提出猜想与假设,通过设计对比实验,知道加热、搅拌、碾碎三种方法可以使盐溶解得快一些。
能力目标:
能自己设计实验验证加快食盐溶解的方法。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应用”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
情感目标:
培养敢于和善于提出猜想与假设、愿意合作与交流、持之以恒等科学态度。
法制目标:
通过战争年代与现实生活水平做比较,使生能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知在生活中应勤俭节约,反对浪费。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实验的过程,使学生理解盐加快溶解的方法。
教学难点:
对比实验过程,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
教学准备:
盐、搅拌棒、冷水、热水、烧杯、钥匙、蒸发皿(盛盐用)、量杯、水槽。
教学过程:
一、影片引入
1、观看电影《小红军巧带盐》片段。
师:提出问题,小红军完成了什么任务?
生:回答
师:根据学生口述故事情节并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
教师准备电影片段,学生进行精彩的观看,有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电影片段造成的悬念,有助于学生进行大胆猜想,有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学习新知、开始实验。
1、研究盐能否藏在水中
师:提出问题,小红军是怎样把盐藏起来的?
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并设计实验验证。
师:巡视。
生:汇报猜想及实验方法。
师:发放实验器材。
生:开始实验。
师:要求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生:口述实验现象。
师:引导生知溶解的概念并板书。
设计意图:
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自主交流设计实验方法,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是学生学习合作的好伙伴。
2、探究加快盐溶解的方法
师:小红军真聪明,用溶解的知识把盐成功的带到山上。可当时的情况非常紧急,稍微慢一点就有可能被敌人发现。那小红军是怎样将块状盐尽快的溶解在水中的?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并设计实验验证。
生:各组交流想法并设计实验验证。
师:巡视。
生:汇报。
(1)、把食盐放在水里搅一搅会溶解得快些。
实验方法:把相同的盐同时放入相同的冷水中,一个搅拌,另一个不搅拌。
(2)、把食盐放在热水中会溶解得快些。
实验方法:把相同的盐同时放入相同数量的热水和冷水中同时搅拌。
(3)、把食盐碾碎后溶解得快些。
实验方法:把两块大小相同的块状盐一块碾碎,另一块不碾碎,同时放在相同的水中搅拌。
师:点评实验方法并发放各组所需的器材。
生:开始实验。
师:要求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并写出实验结论。
生:各组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
师:引导生小结盐快速溶解的几种方法。
设计意图:
在充分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实验方法,说出实验现象,只要学生动手参与、仔细观察并动脑思考了,就一定有收获。教师需要给学生足够的`引导与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探究活动获得成功后的成就感。
三、知识拓展
1、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说说怎样使块状的盐快速溶解?
生:交流后回答。
师:评价并补充。
2、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溶解?怎样可以加快他们的溶解?
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师:评价。
设计意图:科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教师及时把科学与生活进行联系,不但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而且也使溶解的知识更加实用,能为生活服务。
四、渗透法制教育:
师:课的一开始我们观看了小红军巧带盐上山的过程,那时他们在战场上打仗。盐吃不上,饭也吃不抱,生活怎样?
生回答:非常艰苦。
师:我们现在的生活怎样?
生回答:非常好。
师:可没有他们的艰苦战斗我们现在的生活就没这么美好。在生活中我们应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并大力宣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我们从小要养成不浪费,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力争做一个勤俭节约的好学生。
设计意图:
通过比较,使学生知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在生活中应养成良好的习惯,力争做到不浪费,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
五、课堂小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1、像盐这样“消失”在水中的现象叫溶解。
2、加快食盐的溶解方法有加热、搅拌、碾碎三种方法。
3、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否把溶解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4、我们从小要养成不浪费,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力争做一个勤俭节约的好学生。
篇17:《把盐藏起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对盐溶解的快慢提出假设,设计对比实验。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3、培养敢于、善于提出猜想与假设,愿意合作与交流,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对盐溶解的快慢提出假设,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对盐溶解的快慢提出假设,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食盐、烧杯、筷子、热水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播放视频《闪闪的红星》中小红军带盐的故事,请大家开动脑筋猜猜看,小红军是怎样把盐藏起来的?(板书课题:《把盐藏起来》)
二、自主探究
1、学生交流自己的猜想
请大家分组讨论,选出我们的最佳方案(学生选择,并简单的说出理由)……
看来大家一致认为,盐能消失在水中,到底猜得对不对呢?想不想通过实验来验证?那么,要做这个实验需要什么器材呢?(生交流)
请各组组长来材料超市选择你们需要的材料。
2、实验揭秘。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对,盐真的能化在水中,那么像盐这样消失在水中的现象叫溶解。(板书:溶解)同学们,你们太棒了。
3、探究加快食盐溶解的方法
小红军很聪明,把盐溶解在水中,但当时处境一定非常危急,请大家分组讨论一下,怎样能帮小红军将盐尽快的溶解在水中?(生分组讨论,交流汇报)
想法非常好,这些方法到底行不行呢?得通过实验来验证,现在请个小组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
大家真了不起,设计好了自己的实验,老师很佩服你们!在做实验之前老师有几点要求:
(1)、实验用品要轻拿轻放,注意安全。
(2)、分工合作。
(3)、用简单的语言填写实验报告单。
4、汇报交流。
谁能根据以上小组的汇报,对加快食盐溶解的条件总结一下?
刚才大家参与得非常积极,实验做得很认真,还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真是太棒了,下面让我们看谁想得多!
5、联系实际学科学。
其实,溶解在我们生活中用途特别广,现在请大家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溶解?怎样加快溶解?……
三、拓展探究。
看来,我们大家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不仅心细,而且聪明。故事中的小红军也很聪明,他把盐化成水藏在棉衣里带上山。那么,盐该怎样取出来呢?想知道吗?请大家课下先进行猜想,试着探究,并记录下来,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所发现。
教学反思:
本课是以一个故事“小红军巧带盐”而引出教学内容的。这个故事有许多值得我们去猜想并深入拓展的教学内涵。
首先,小红军急中生智,到农民家里把盐倒在锅里,然后怎么办?要让学生充分猜想:有的可能猜想小红军在锅里加很多水把盐藏在水中,这就是溶解;有的可能猜想小红军在锅里加适量的水,使盐最大限度的藏在水中,这就是饱和溶液,因为只有制成饱和溶液,才能在水中藏最多的盐。
其次,通过封锁线时,敌人没搜查出什么东西,就放他过去了,小红军是怎样把盐带上山顺利完成了任务的?也要让学生充分猜想:有的可能猜想小红军把棉衣浸在锅里的盐水中。让盐水完全渗透到棉衣里,然后把棉衣穿在外面通过敌人封锁线;有的可能猜想小红军把棉衣穿在里面通过敌人封锁线。
猜想之后,再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帮小红军选择藏盐的正确方法。
《把盐藏起来》一课的教学过程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线,使学生亲身经历“问题——假设——验证——总结——应用”的活动过程,在引导学生探究活动中,不断的提出新的问题,促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步步推进,提高了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篇18:致使义把字句的句法语义语用探讨
郭 燕 妮 毕业论文网BR>提 要 致使义把字句是处置义把字句功能扩展的结果, 但二者在句法结构、 句式语义和语用价值上存在明显差异。文章在分析致使义把字句的结构特征的基础上, 再借鉴“ 原型施事” 和“ 原型受事” 的理论重点分析了它的整个句式语义, 发现致使义把字句中作为施事或当事的“ 把” 字宾语却具备了“ 原型受事” 的“ 非意志性” 、 “ 变化性” 和“ 受动性” 特征, 从而发现句子的成立要受到相关条件的制约; 接着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分析了致使义把字句的语用价值, 发现致使义把字句是一种能够表达不如意效果从而追究责任这种语义的适宜句式。
关键词 使用意图 信息类型 相关信息 上下文 语义关系 可推断性
把字句是一种很重要的句式, 在汉语中运用非常广泛, 前辈与时贤们对此已经做过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关于把字句的意义, 最传统的说法是王力先生( 1 9 8 0提出的“ 处置” 说, 认为“ 把” 的宾语的语义角色属于“ 受事” , 动作行为对“ 受事” 有所处置, 即施加某种影响。但是随着语言的发展和研究的深人, 人们发现不少“ 把” 字宾语为非受事成分的把字句用处置概念不好解释。于是, 蒋绍愚( 1 97 、 19) 、 邵敬敏( 2 。 。 5等方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致使” 说。这种说法认为: 由于“ 把” 字功能扩展, “ 把” 所引进的名词性成分是谓语动词的施事或当事, 去掉介词“ 把” 后, 所剩的部分是可以独立的一般施事/ 当事主语句, 这种把字句表达的就是致使义, 句中的“ 把” 可看作虚化的动词, 其理性意义相当于“ 使” , 致使义把字句是处置义把字句功能扩展的结果。我们认为这种说法从历史的角度考虑问题, 是符合语言发展的事实的。我们要讨论的是, 这种把字句与受事类把字句比较起来在结构上具有哪些特征, 整个句式表达什么样的语义, 具备什么样的语用价值, 以及句子的成立要受到哪些条件的限制。下面, 我们就从句法、 语义和语用三个角度对致使义把字句作一些尝试性的分析。
一 结构特 征
根据“ 把” 字宾语的语义类别及谓语结构的构成成分, 我们将致使义把字句分为三类:
1 . 1 “ 把” 字宾语是施事, 谓语是单音节不及物动词或动宾词组。例如:
怎么忽然把个晴雯姐姐也没了, 到底是什么病?(红楼梦》 7 回) 。
( 2 ) 我老年不幸, 把儿子、 媳妇都亡了, 丢下这个孽障种子。(儒林外史》 2 回)
() 宝姑娘那里, 出去了一个香菱, 就冷清了多少, 把个云姑娘落了单。( 《 红楼梦》 7 回)
( 4 ) 把他低低的进了学罢。(儒林外史) 回)
钱学烈( 1 9 9 2和蒋绍愚( 1 9 9 7强调, 这类句子不能像受事类把字句那样转换成述宾格式,
只能变成施事主语句:
・ 晴雯姐姐没了。 儿子、 媳妇都亡了。
・ 云姑娘落了单。 他低低的进了学。
1 . 2 “ 把” 字宾语是施事, 谓语是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 后面带有表示程度的补语。例如:
( 5 ) 把花姑娘急疯了!(红楼梦)3回)
( 6我烦你做过什么, 把你懒的横针不拈, 竖线不动。(红楼梦》 6 回)
( 7到七日上, 把个白白胖胖的孩子跑掉了。( 《 儒林外史》 6回)
我们没有将“ 把个宝钗气怔了(红楼梦》 4回) ” 这类句子纳人, 因为这类句子谓语是及物动词, 属于受事类把字句, 它可以转换成相应的被动句“ 宝钗被气征了” , 而施事类把字句则不可以,即不能说“ 花姑娘被急疯了” 、 “ 你被懒的横针不拈, 竖线不动” 、 “ 白白胖胖的孩子被跑掉了” 等。1 . 3 “ 把” 字宾语为当事, 谓语是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 谓语后面有时带补语。例如:( 8 ) 说到“ 欺负” 两个字上, 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 转身就走。(红楼梦》 2 3回)() 想到此处, 倒把一片酸热之心一时冰冷了。(红楼梦》 1 1 3回)(0 ) 严贡生把脸红了一阵, 又彼此劝了几杯酒。(儒林外史》 6回)( 1 1 ) 一夜, 又梦见你把腿跌折了。“儒林外史》 1 回)
前四例的当事是人体器官, 钱学烈( 1 9 9 2区分了这类句子与“ 把头扭过来” 、 “ 把手举起来” 这种
同样以人体器官作“ 把” 字宾语的受事类把字句, 认为受事类把字句能处在祈使句中, 其中人体
器官作为动作涉及支配的对象。如:
・ 请把头扭过来! 请把手举起来!
. 而施事类把字句一律不能放在祈使句中, 因为句中谓语是不及物的, 只能表示某种状态和
变化, 不能对人体器官产生处置或支配的作用。下面的句子都不成立:
・ ’ 请把眼睛圈儿红了。 ’ 请把一片酸热之心一时冰冷了。
・ ’ 请严贡生把脸红一阵。 ‘ 请你把腿跌折了。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得知致使义把字句跟处置义把字句在结构上主要的区别有两点: 一是“ 把” 字宾语的语义类别不同, 致使义把字句的“ 把” 字宾语是施事或当事; 二是谓语结构的构成成分不同, 致使义把字句的谓语动词大都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这两点使得致使义把字句不能像处置义把字句那样转换成述宾句式、 被动句式或祈使句式。再进一步分析, 又发现在把字句与其他句式变换的过程当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第二个特征, 即正是由于谓语动词的不及物性决定了谓语动词不能对事物产生支配作用, 从而使得致使义把字句不能发生相应的转换。那么, 第一个特征对于从本质上区别处置义把字句有什么作用?这些特征对于致使义把字句的整体句式语义会产生哪些影响?下面我们就通过对句式语义的分析来寻找致使义把字句的更深层的解释。
二 句式 语 义
崔希亮( 1 9 9 5将把字句语义分析为两类: 结果类和情态矢量类, 认为薛凤生( 1 9 8 7的“ 由于A的关系, B变成了V P所描述的状态” 的语义解释不能解释情态矢量类把字句。金立鑫( 1 9 9 7在崔希亮( 1 9 9 5的基础上将把字句的语义类型分成三类: 结果类、 情态类、 动量类, 但他认为这种语义解释还不是构成“ 把” 字句的充分条件。张伯江( 2 0 0: 3 9从整体出发, 运用原型施事和原型受事的理论对把字句进行分析, 将把字句“ A把B V C ” 的句式语义整体表述为: “ 由A作为起因的、 针对选定对象B的、 以V的方式进行的、 使B实现了完全变化C的一种行为。 ”沈家煊( 2 0 0 6 : 5 8曾指出: “ 一个句式是一个完形( G et a t只有把握句式的`整体意义, 才能解释许多分小类未能解释的语法现象, 才能对许多对应的语法现象做出相应的概括。 ” 张伯江( 2 0 0 0从整体出发分析问题的思路很具有启发性, 能概括更多语义类型的把字句, 但对于致使义把字句仍然有不适应的地方。如果将致使义把字句的句法格式抽象为“ 把+N P +V P ” ,首先, “ 把” 字前经常不出现起因, 或者起因根本不可知; 其次, “ 把” 字后的名词N并不受把字结构中动词V的影响, 而是受“ 把” 字前某人或某事的影响, 前文也分析过, 这类把字句的V大
都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 处置性本来就不显著; 再次, “ 把” 字前某人或某事对名词N产生的影响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更多的时候只是一种单纯的状态。
把字句是一个表义非常复杂的句式, 我们不能指望对其做出一种涵盖一切的解释, 任何盲目的努力都只会使人陷人一种窘境。为了更有利于揭示把字句的特点, 我们将致使义把字句单独拿出来, 以“ 把” 字宾语的语义角色特征为突破口, 借鉴原型施事和原型受事的理论, 来分析整个句式的语义。
程工( 1 9 9 5 ) , 徐烈炯、 沈阳( 1 9 9 8 ) 介绍了D o w t y 关于原型施事和原型受事的理论, D o w t y认为原型施事的特性包括意志性、 感知性、 使动性、 移位性、 自立性, 原型受事的特性包括变化性、 渐成性、 受动性、 静态性、 附属性。通常所用的题元角色是原型蕴涵不同组合的结果, 比如“ 施事” 至少要包括意志性或使动性, 具备越多特性施事性越强, 反之就越弱; “ 受事” 至少要包括变化性和任一其他特性。张伯江( 2 0 0 0 : 3 1在此基础上得出了一个假设: “ 凡是处于动词后面的成分, 不管它是不是最典型的受事, 都会或多或少地具有一些受事的性质; 凡是处于动词前面的成分, 不管他是不是最典型的施事, 都会或多或少地获得一些施事的性质。 ” 我们讨论的致使义把字句中“ 把” 字的宾语居于动词前面, 语义角色是施事和当事, 理论上应该具备原型施事的特征, 排斥原型受事的特征,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 把” 字的宾语失去了原型施事最典型的意志性和使动性特征, 表现出原型受事的变化性和受动性特征。下面我们就通过分析加以论证。
2 . 1 把字宾语的非意志性
致使义把字句中“ 把” 字的宾语多为施事, 施事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意志性, 即施事可以通过施事者的主观愿望控制动作作为, 但考察发现致使义把字句中的施事不能通过主观愿望来控制动作作为, 表现出非意志性, 也就是说, 施事者发出不发出动作并不是施事者的主观愿望所能决定的。例如:
( 1 2偏又把凤‘ r 头病T。(红楼梦》 7 回)
( 1 3 ) 打紧又被这瞎眼的亡人在路上打个前失, 把我跌了下来, 跌的腰跨生疼。(儒林外史》 2回)
例中的谓语动词“ 病” 、 “ 跌” 代表的动作行为并不是施事“ 凤丫头” 、 “ 我” 主观愿望能够控制的,施事表现出非意志性, 而这一特性对把字句的VP结构产生影响, 要求与非意志施事相匹配的VP结构中的V一定不能是自主动词( 也包括形容词) , 而要求是非自主动词。因为自主动词能表示有意识的或有心的动作行为, 这种动作行为能由动作发出者做主, 主观决定,自由支配, 这与施事的非意志性相悖; 而非自主动词表示无意识的、 无心的动作行为, 这种行为不受动作行为发出者的自由支配, 动词前一般不能加“ 想” 、 “ 愿意” 、 “ 敢” 等表意愿的情态助动词, 这与施事的非意志性相吻合。所以, 致使义
篇19:致使义把字句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
致使义把字句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
致使义把字句是处置义把字句功能扩展的结果,但二者在句法结构、句式语义和语用价值上存在明显差异.文章在分析致使义把字句的结构特征的基础上,再借鉴“原型施事”和“原型受事”的理论重点分析了它的整个句式语义,发现致使义把字句中作为施事或当事的.“把,,字宾语却具备了”原型受事“的”非意志性“、”变化性“和”受动性“特征,从而发现句子的成立要受到相关条件的制约;接着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分析了致使义把字句的语用价值,发现致使义把字句是一种能够表达不如意效果从而追究责任这种语义的适宜句式.
作 者:郭燕妮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100875 刊 名:汉语学报 英文刊名:CHINESE LINGUISTICS 年,卷(期):2008 ”"(1) 分类号:H1 关键词:使用意图 信息类型 相关信息 上下文 语义关系 可推断性★ 复习计划
★ 复习计划作文
【改把字句教学设计(集锦19篇)】相关文章:
学期语文工作计划2022-10-02
三年级上册语文试卷2022-11-26
小学生三年级语文上册的期中试卷2022-12-08
三年级语文上册试卷2022-05-07
苍南县五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卷2023-03-30
四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卷2024-02-24
二年级下学期期末的复习计划2022-09-25
三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卷2022-10-28
盘点我的作文550字2023-07-21
四年级语文试卷2024-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