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怎么设计(推荐12篇)由网友“柳智敏而好学”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怎么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重点:实验探究电荷作用规律。
难点:理解原子结构的基础上说出摩擦起电原因,导体导电原因。
篇2: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一、动手参与
小实验:教师展示一束下端扯成丝状、有些向四周散开的塑料捆扎绳。问:“为了让散开的塑料捆扎绳聚拢到一起,直接用手捋一捋能不能达到目的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想象回答。(引导学生得出:用干燥的手捋达不到目的,蘸水后再捋就可以了。)
引入摩擦起电。
二、新课
1、学生分组进行摩擦起电小实验完成任务:
1)带电体的性质:吸引轻小物体
2)怎样得到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
3)怎样得到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4)电荷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摩擦起电吸引轻小物体数量不同,为什么?
1)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符号Q
2)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符号是C。
3、演示验电器检验是否带电:
1)验电器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2)工作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4、自学课本原子结构内容,完成任务:
1)原子结构:原子由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
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所带电荷量为1.6×10-19 C。
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与核外所有的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物体对外也不显电性。
2)摩擦起电的原因: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能力强弱不同,相互摩擦时,束缚核外电子能力强的得到电子,束缚核外电子能力弱的失去电子。失去电子的物体因为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多余的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摩擦起电的实质: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注意:同种物质相互摩擦不能带电
5、区分导体和绝缘体
1)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
如:各种金属、各种酸碱盐的水溶液、人体、大地等。
2)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如:陶瓷、橡胶、塑料、纯净的油、干木头等。
3)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体叫做半导体。
如:硅、锗等。
4)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有大量的自由电荷;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电荷。
5)特别说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
三、课堂小结
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
电荷间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原子及其结构:原子由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组成
导体与绝缘体
四、课后作业
P25 知识点1、2、3
篇3: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1、通过摩擦起电的实验,总结出带电体性质,能说出区分正负电荷的方法,准确得出电荷作用规律。
2、通过演示实验,知道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了解电荷量。
3、通过自学,了解原子结构,能总结出摩擦起电的原因。
4、认识绝缘体与导体,能说出他们的区别与联系。
篇4: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怎么设计
【知识点津】
1、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原理。
【自学检测】
1、显微镜是由 和 两组凸透镜组成。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物镜成 、的像。目镜使“物体”成 、的像。
2、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 ,靠近眼睛的是 ,靠近被观察物体的是 ,物体经过 成一个放大的像,这个像再经过 放大,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到的小物体了。
3、望远镜是由 和 两组透镜组成。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物镜成 、的像。目镜使“物体”成 、的像。
4、望远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 附近成实像,目镜相当于一个 ,用来把这个像 。天文望远镜的物镜口径做的较大,是为了 。
5、我们不能看清一个物体,与物体对我们的眼睛所成的视角大小有关,物体离我们越近,视角越 ,看物体越清楚。
【学测同步】
知识点1 显微镜的原理
观察时,将小物体放在物镜焦距以外附近处,经物镜生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该实像恰好在目镜焦距以内附近处,再经过目镜放大正立的虚像。
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的焦距很短,目镜的焦距比物镜稍大。
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该物体应放在物镜的何处?
随堂练习
生物课上常用的显微镜能对微小的物体进行高倍放大,它们用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分别作为物镜和目镜,则物镜和目镜对被观察物所成的像是( )
A.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B.物镜和目镜都成实像
C.物镜和目镜都成虚像
D.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知识点2 视角
视角越大,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越大,人对物体看的越清晰。
视角的大小决定于物体的大小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物体越大,离眼越近,视角越大。
例2 小明观察远近不同和高矮不同的两根竹竿,眼睛感到最高的是( )
A.15m远1.7m高的
B.15m远1.5m高的
C.10m远1.7m高的
D.10m远1.5m高的
随堂练习
小明站在平面镜前,当他逐渐靠近镜子时,由于像相对于他的眼睛所成的视角逐渐 ,所以产生一种“像在变大”的错觉,其实所成的像的大小 ,因为平面镜成 的像。
知识点3 开普勒望远镜的原理
观察时,物体远大于物镜二倍焦距,经物镜生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该实像恰在目镜焦距以内附近处,再经目镜放大成正立的虚像。
例3 对于望远镜,若物镜焦距为f1,目镜焦距为f2,目镜与物镜的距离为s,则必有s<2f1+f2。这是为什么?
随堂练习
下列关于显微镜和望远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过望远镜看到的是物体被两次放大之后的实像
B.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看到的是物体被两次放大之后的虚像
C.所有望远镜的物镜都相当于凸透镜
D.以上说法都不对
课堂小结
1、显微镜原理:物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投影仪的__________,能成一个 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 ,能成一个 像,经过两次放大因此我们看到的是一个 的像。
2、望远镜的原理:物镜的作用相当于一架照相机,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一个 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 ,因此我们看到的是一个 的像。
3、视角:物体对眼睛所成的视角越大,它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就越 。
限时检测
1、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 , 叫做目镜, 叫做物镜。物镜所成的像是 、的实像,它离目镜的距离在 。
2、望远镜中被观察物体到物镜的距离远大于 ,成的像到目镜的距离 。
3、做透镜成像实验时,烛焰的像在屏幕的下边缘处,如果不改变烛焰及屏幕的位置,而打算移动透镜使像移到屏幕的中央,应将透镜向 移。
4、显微镜最下端反光镜的作用是( )
A.反射载物片上物体发出的光
B.反射由目镜处射来的光
C.反射由物镜中射来的光
D.反射光源发出的光使其会聚在被观测物体上
5、同一个物体离眼睛越近,其视角( )
A.越小
B.越大
C.不变
D.无法确定
知识拓展
1、观察细胞等微小物体要用__________,观察远处的物体和天体的运动要用________。
2、显微镜和望远镜在构造上的共同特征是它们大都是由______组_________组成,并且大都相当于一个_________镜。
3、为了得到更加清晰的天体照片,可把天文望远镜安置在________外,以避免_______的干扰。
4、显微镜的反光镜用的是( )
A.凹透镜
B.平面镜
C.凸透镜
D.凹面镜
5、关于显微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镜有发散作用,目镜有会聚作用
B.物镜有会聚作用,目镜有发散作用
C.物镜得到放大的像,目镜再次等到放大的像
D.物镜得不到像,目镜得到物体放大的像
6、关于天文望远镜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让更多的光射入到物镜中
B.力求把物镜的口径加大
C.采用焦距很大的凸透镜作物镜
D.增大观察的视角
7、关于望远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的望远镜都是由两个凸透镜组成的
B.望远镜都是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构成的
C.除了凸透镜外,天文望远镜也常用凹面镜做物镜
D.只有用透镜才能做望远镜
篇5: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怎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3.知道浮力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通过收集、交流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重点: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用具:水、水槽、铁块、弹簧测力计、阿基米德原理实验装置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平常,我们见过船、鸭子能浮在水面,会游泳的人也可以浮在水面上,而铁块放在水面上就会沉下去,这是什么原因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与这些现象相关的知识。
二、新课学习
(一)浮力的大小:用测量法研究浮力
演示实验:如图,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记为G,再把此物体浸没在水中测它的重力,记为F,比较两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发现了什么问题?据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分析实验:浸入水中后,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说明物体受到了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浮力。浮力产生的原因就是物体受到向上向下的压力差。
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怎样得到,可以通过测量或者通过公式进行计算吗?
1.猜想:F浮= G—F,即弹簧测力计两次读数之差,这也是浮力的测量方法。
2.设计实验:播放动画:“对浮力大小的探索”——点击按钮“问题”。
3.进行实验,播放动画:分别点击按钮:实验一,实验二,分析实验现象
4.分析实验:播放动画:点击按钮:总结。
5.得出结论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表示:F浮 = G排 。为了更好地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将公式F浮 = G排 展开,即F浮 = G排 = ρ液gV排,这样就为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解答实际问题提供方便。
(二)物体的浮沉
利用课件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物体受到两个力(F浮 、G物)的作用:
当 F浮 >G物 时,物体将上浮;
F浮 = G物 时,物体将悬浮;
F浮 < G物 时,物体将下沉。
(三)物体的浮沉的应用
介绍如何调节重力和浮力来实现浮沉的。
1.密度计(初步了解)
2.潜水艇(不同状态下的受力情况)
3.飞艇(不同状态下的受力情况)
4.热气球(不同状态下的受力情况)
5.氢气球(不同状态下的受力情况)
三、小结:
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F浮 = G排 = ρ液gV排
各个地区的教科书并不是都一样的,上文学大为大家提供的是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希望教师们能够掌握教案的准备技巧。
篇6: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
2.知道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会使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4.了解原子结构及一个电子带的电荷量是e=1.6×10-19C。了解导体和绝缘体。
过程与方法
1.体会人们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过程。
2.通过实验,养成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电学,探究电的知识的兴趣。
2.在探究活动中养成同学之间的协作意识,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教学重点】
电荷种类及相互作用,验电器原理,原子结构。
【教学难点】
根据原子结构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自制多媒体、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颗粒泡沫屑若干。
学生分组:气球,颗粒泡沫屑若干、水、梳子、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塑料刻度尺、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激趣导入
【情境创设】
播放视频:有趣的放电现象。
【设置悬念】
同学们知道这种神奇现象的原理吗?
【引入新课】
这是一种放电现象,在了解“电”之前,可不要轻易尝试这种实验。神奇的电到底是什么?从今天我们就逐渐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让我们一起走进——两种电荷。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设置疑问,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认真观察、思考。)
有兴趣的观看。
交流热议。
二、探究新知
摩擦起电
【问题过渡】
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引导实验】
日常生活中与以上现象类似的例子很多,想用给你提供的器材和身边的物品,亲手试试吗?
【实验器材】梳子、塑料尺、气球、碎纸屑、轻小泡沫。
【提出问题】
1.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2.什么是摩擦起电?
3.你还知道哪些摩擦起电现象?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回答预设:
(1)梳子带电。
(2)摩擦起电。
篇7: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课件
学习目标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4、了解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学习重点
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学习难点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原理及电荷的移动。
教 具 丝绸、毛皮、橡胶棒、玻璃棒、散开的塑料绳,碎纸屑、验电器、金属棒
学法指导 阅读课本第32-34页,利用双色笔将书中重点勾画出来,看完书后对重点知识点默记一次,完成自学检测。
一、温故知新:
1、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 、构成的。
2、关于热机的效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热机做的有用功越多,效率一定越高
B.热机消耗的燃料越少,效率一定越高
C.热机做一定的有用功,消耗的燃料越少,效率一定越高
D.热机做功越快,效率一定越高
二、自主学习:
(一)、两种电荷
阅读课本32页至33页内容,请自主完成下列问题,思考:
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1.摩擦起电:演示实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现象:______________ _。说明摩擦过的物体能够___ __。
结论:摩擦过的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 。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 。
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①正电荷:被 摩擦过的 所带的电荷。
负电荷:被 摩擦过的 所带的电荷。
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同种电荷 ,异种电荷 。
3.电荷量:①定义: ,简称 。
②单位: ,简称 ,符号 。
4.验电器:
(1)构造: 。
(2)原理:两片金属箔带同种电荷由于 。
(3)用途:检验物体 。
(二)、原子及其结构
1、18英国科学家汤姆逊发现原子具有结构的秘密。
2、原子由___和____组成,位于原子的中心是_____,____带正电,____带负电。
3、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负电荷在数量上_____所以整个原子呈中性。
4、元电荷:电子是带有最小 的粒子,所带的电荷量为 。符号 。
5、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当两个物体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 ,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因为缺少电子而带 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 电。
6、摩擦起电的原因: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 ,使正、负电荷分开。
(三)、导体和绝缘体:演示图15.1-4、15.1-5
1. 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演示实验:
取两个验电器A和B。用金属杆把A和B连接起来,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A,可以看到A和B的金属箔都张开了。
改用橡胶棒把A和B连接起来,重做上面实验,可以看到只有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开,而B仍然闭合。
实验现象说明:电荷在金属杆中定向移动。
(1)导体: 的物体。如 、、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等;
(2)绝缘体: 的物体。常见的绝缘体有 、、、、玻璃、塑料等;
备 注
(3)自由电子:在金属中部分电子可以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内部自由移动,这种电子叫做 。金属导电靠的是___________
注意:导体与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线。如:湿木是________,玻璃是_______,被烧红玻璃是_________。
三、知识点总结
摩擦起电及其原因、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导体与绝缘体。
四、自我检测
【作业布置】
篇8:中考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中考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4、知道导体和绝缘体,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现现象,归纳总结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生活实例,体会生活处处有物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学习过程。
(一)两种电荷
总结:摩擦过的物体具有了吸引______________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______________。习惯上我们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 ______________。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一填:
1、自然界只有______________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______________,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______________。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______________,异种电荷______________。
3、电荷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其单位是______________ ,符号______________ 。
4、验电器:
(1)验电器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验电器的用途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9:两种电荷说课稿
说教材: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一节的内容,这一节是电学的入门,也是电学内容中最基础的部分,对以后的电学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
2、知道电荷的种类;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工作原理;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过程与方法: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和感知电荷间作用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常用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摩擦起电实验现象,从而对电荷的探究产生兴趣,最后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
教学难点:电荷的认识及作用规律
说教法:
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讨论归纳法
说学法:
优点:本节课以生活中的电现象为引导,再加以实验为主导的教学结构,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从而便于学习。
缺点:知识点较为抽象,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由于学生基础较差,应以简单明了,深入浅出的步步引导。
说过程:
1)新课导入:有小游戏导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兴趣)
2)新课讲解:
i.小组实验探究法(如何让塑料尺子吸引小纸片)
ii.讨论、归纳法(得到摩擦起电概念)
iii.自主合作探究法(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
iv.实验探究、讨论法(验电器原理和电荷量)
3)评价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能提高实践能力,也能达到学习预期效果。
4)归纳总结:结合简单板书,让学生小结。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我感觉自己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一上课自己有点紧张导致自己口误比较多,教学设计上不是很合理,把两节课内容融合成一节课课堂容量比较大,时间把握的不准确训练题没有来得及做,本节课最大的缺点是有的演示实验没有做成功,有硬件上的不足,最主要的问题是自己准备不充分,总之自己需要改进和学习的地方还比较多,今后还需向各位同事请教。请各位老师提出批评意见!
篇10:两种电荷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并会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通过实验探究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作用及工作原理,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4、知道原子及其结构,摩擦起电的原因;
5、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了解电荷的定向移动和自由电子。
二、学情分析
摩擦起电是学生熟悉的电现象之一,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理解电现象的基础,本节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有很重要的地位。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摩擦起电现象认识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学难点:对电荷的认识;通过实验推理,得出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推理过程。
四、教学过程
讲授两种电荷
五、教学活动
(一)活动1导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粘”吸管比赛:用干燥的卫生纸摩擦吸管,并将吸管放在自己小组的`黑板上,看哪一组黑板上的吸管最多。
2、比赛结束,师生共同总结比赛结果,教师对表现好的小组进行鼓励。
3、设计说明: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会产生疑问:吸管为什么会“粘”在墙上?为“摩擦起电”现象的引入做好铺垫,同时通过该活动激发小组之间竞争,使学生快速进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二)活动2讲授
(1)合作探究发现新知两种电荷
1、探究一:(学生实验)用卫生纸摩擦吸管并将其靠近碎纸屑,观察发生什么现象?
思考:什么是摩擦起电?带电体具有什么性质?
教师巡视各组实验情况并进行指导,提示学生如何使现象更明显。
设计说明:带电吸管可以吸起纸屑,联系前面“粘”吸管比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自然明白了吸管“粘”在黑板上的原因,体验到摩擦起电的普遍性 。
2、探究二:(学生实验)
同桌之间进行实验:将与卫生纸摩擦后的吸管放在干燥的塑料水杯上,用另一根与卫生纸摩擦过的吸管靠近该吸管,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将与卫生纸摩擦后的吸管放在干燥的塑料水杯上,把梳过头发的梳子靠近该吸管,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教师深入学生当中,巡回指导。请学生演示自己做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阅读教材33页第一、二自然段。
思考:
(1)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_____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_____电。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什么?
(3)实验说明,吸管与梳子带_____电荷。
设计说明:本环节包括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两部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使其感受用推理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力求突出本节的重点。通过教师演示,使学生体验带电体间的作用规律。
(三)究三:(学生讨论)
用什么方法检验一个物体是否带电?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与评价。
教师演示验电器的使用,并让学生观察验电器张角的变化,使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得出正确结论。
观察思考:
(1)实验室里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验电器箔片张开说明它们之间存在_____力,由电荷间的作用规律可知,两个箔片带____种电荷。
(2)验电器的原理是什么?
(3)用带电吸管接触验电器金属球,再用带电橡胶棒接触金属球箔片张角会变大,猜想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识记: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
单位:库仑,简称:库,符号:C
设计说明:学生讨论可能会提出多种方法,教师给予评价后提出实验室中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教师亲自演示吸管和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情况,学生较容易想到带电多少发生变化,从而顺利进入电荷量的教学。
(四)探究四:(学生讨论)
如何利用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检验用卫生纸摩擦过的吸管带什么电?
思考:
(1)选择下列哪些器材?(橡胶棒、玻璃棒、毛皮、丝绸)
(2)如何判断吸管带什么电?
(3)如果吸管不带电,带电体靠近它时会出现什么现象?
(4)由上述推断可知:若带电体靠近某轻小物体,出现吸引现象,该物体一定带电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结束后,请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并进行适当评价。
教师演示:用带正电的玻璃棒靠近带电橡胶管,出现吸引现象,学生顺利判断出吸管带负电。再用该玻璃棒靠近不带电的吸管,同样出现吸引现象,学生观察现象基础上,得出3、4的正确结论。
设计说明:学生讨论之后,通过观察实际现象验证自己的猜想,印象深刻。本环节力求达到学以致用,将知识逐步深入,对新知进行全面考察,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理解更深入,突破本节的难点。
(五)探究五:(学生实验)
用卫生纸摩擦吸管,将与吸管摩擦过的卫生纸靠近碎纸屑,观察到什么现象?分析原因。
回顾现象,完成下列问题:
(1)卫生纸、吸管等物质是由_____、_____构成的。
(2)完成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完成问题后,教师分析摩擦起电的原因。
设计说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到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都带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
导体和绝缘体
(六)探究六:(学生实验)
把带电吸管的一端浸入水中再取出,将其靠近碎纸屑。
想想议议:碎纸屑能被吸起来吗?该现象说明吸管还带不带电?
(一)阅读课本34页思考:
实验1中用橡胶棒连接验电器时,验电器A、B金属箔的张角有没有变化?用橡胶棒将两验电器连接起来后,A的电荷量有没有变化,验电器B带不带电?
(二)观看视频:电荷在金属中的定向移动,回答问题。
实验2中用金属棒连接两验电器,验电器A的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____,B的金属箔片__________。
电荷在金属中可以__________,说明金属是可以导电的。
回顾探究六,说明水是____导电的。
(三)设计说明:学生在操作中得出“吸管上的电荷转移到了水中”,在此基础上,探究电荷能否通过橡胶棒、金属棒转移到其他物体,并为学习导体、绝缘体做铺垫。
阅读课本35页二、三自然段,了解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用手摸验电器金属球箔片闭合,说明人体是____。
(四)小组抢答:教室中的物体,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五)设计说明:本环节重点是通过实验认识到电荷在金属中的定向移动,为下一节“电流的形成”做铺垫;采用抢答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六、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1.关于绝缘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绝缘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导电
B.绝缘体不容易导电,也不能带电
C.绝缘体不容易导电,但能够带电
D.绝缘体内没有电子,因此它不容易导电
2.干燥的天气,用塑料梳子梳头,头发会蓬起来,如何避免这个现象?
3.加油站规定:“严禁用塑料桶装汽油”,这样规定的理由是( )
A、塑料和汽油会起化学变化,使汽油变质。
B、汽油会腐蚀塑料,造成漏油。
C、汽油与塑料桶壁不断摩擦,使塑料桶带电产生火花放电,引燃汽油造成火灾。
D、汽油与塑料桶壁不断摩擦,使塑料桶带电,人触桶外壳会造成触电伤害。
篇1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电荷》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五章第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元电荷、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其中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 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2.过程与方法
● 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 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用具
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乒乓球,散开的塑料包装绳,碎纸屑若干
四、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观看动画“怒发冲冠”、录象“女孩头发竖起来”。
2、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进行新课:
1.摩擦起电 带电体
学生实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摩擦过的物体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衣服会粘在皮肤上,是因为梳子、衣服在摩擦过程中带了电的缘故。
介绍防止衣服产生静电的方法。
建议学生回去查找有关静电防止和应用的资料。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1)摩擦起电
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的例子。
(2)接触带电
除摩擦外,用接触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
女孩头发能够竖起来,是因为人体与带电体接触而使头发也带了电。
3.两种电荷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
演示实验: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实验:
用手捋散开的塑料包装绳,捋的次数越多,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导学生分析:
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质带电。带电后的物体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斥。
归纳:
这些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1)正电荷和负电荷
正电荷:指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负电荷:指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4.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1)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
例1: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例2:如果一个带电体排斥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2)用验电器来检验。
观察实物知道验电器的主要构造,通过实验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和作用。
实验(演示、分组):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此时金属箔片带_______电,用力多摩擦几下玻璃棒,再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变____________。
换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重做上面的实验。
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
小结:验电器是实验室里常用的一种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它是由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等几部分组成的。它利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原理,当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
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反映了带电体传给验电器的电荷的多少不同。
5.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电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库仑是一个比较大的单位。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上所带的电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量,大约有几十库仑。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物质的组成、元电荷的概念。
元电荷:最小的电荷。
电子:带有负电的最小的电荷。
6.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演示实验:取两个验电器A和B。用金属杆把A和B连接起来,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A,可以看到A和B的金属箔都张开了。
改用橡胶棒把A和B连接起来,重做上面实验,可以看到只有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开,而B仍然闭合。
实验现象说明:电荷在金属杆中定向移动。
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
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
巩固小结(板书设计):
5.1 电荷
1.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一一摩擦起电。
2. 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3. 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
4.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5. 电荷量的多少叫电量,单位是库仑(库),符号是C。
元电荷:最小的电荷
电子:带有负电的最小的电荷
6. 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
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
金属靠_____________________导电。
篇12:《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15、1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两种电荷》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五章第一节内容,本节需要一个课时。本节在整个电学部分起到基础支撑作用,是整个电学的基石与开始,学生对内容理解好坏,兴趣的产生与否,直接关系到后续内容的学习状况。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及电荷的定向移动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曾经学过,初中阶段应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实验分析,使学生了解“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还可通过学生小组展示摩擦起电现象小组分析的方式展开教学。电荷在金属中定向移动学生理解起来也较抽象,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加动画展示展开教学,便于学生理解。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及其结构,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
4、知道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发现其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学习电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荷量及其单位。
难点: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确定,电荷在导体中的定向移动。
五、教具准备 1.教师用器材:
玻璃棒、橡胶棒各二只,干燥丝绸、毛皮各一块,验电器、铁架台各一只。 2.学生用器材:
塑料杆圆珠笔,碎纸屑少许,足够全班同学使用的塑料薄膜若干片。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电的发现
公元前600年左右,古希腊的贵族妇女们外出时都喜欢穿柔软的衣服,胸前佩戴琥珀做的首饰。琥珀是一种树脂的化石,是当时较为贵重的装饰品。人们总是把琥珀首饰擦拭得干干净净。但不管擦得多么干净,又很快就会吸上一层灰尘,让人无法解释。当时,有个叫泰勒斯的人,经过仔细观察和思索,注意到挂在颈项上的琥珀首饰在人走动时不断晃动,频繁地摩擦身上的丝绸衣服,猜想奥妙在此。经过多次实验,发现用丝绸摩擦过的琥珀确实具有吸引灰尘、绒毛等轻小物体的能力,于是,他就把这种不可理解的力量叫做“电”。
2、小组展示摩擦起电现象
(1)用塑料尺子(塑料圆珠笔)在干燥、清洁的头发上摩擦后,塑料尺子(塑料圆珠笔)吸引轻小物体(可以让学生撕一些干燥的、较碎的纸屑)。
(2)薄膜与干燥的手摩擦后,塑料薄膜被手“吸住”了。
(二)新授知识
1、摩擦起电、电荷 学生分析回答,教师总结:
(1)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2)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2、两种电荷
(1)演示实验1:用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互相排斥。演示实验2:用毛皮摩擦过的两根橡胶棒互相排斥。教师做该演示实验。由两个同学来做该实验,其余同学们仔细观
察,认真思考,最后归纳得出结论: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2)演示实验3: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跟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该实验还可以让学生分组自己动手来解决——对照课本进行探索、验证。
师生共同归纳: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提出问题:在自然界中共有几种电荷呢?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可以将不同的带电体分别靠近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看看他们之间是怎样相互作用的?
学生分析并演示将塑料尺与干燥头发摩擦后分别靠近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观察现象分析。
教师小结:
(1)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2)人们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3)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我们已经知道物体可以带电,那么,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了电呢?
3、验电器:教师与学生共同认识验电器,教师演示学生分析: (1)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2)原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4、电量:电荷的多少叫电量。电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C(请同学们认真看下面的有趣实验,注意验电器金属箔片发生的变化)。
教师演示实验:先用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使玻璃棒带电后再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同学们仔细看验电器的箔片有什么现象发生?能解释一下吗? 再用橡胶棒与毛皮摩擦,使橡胶棒带电后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你能解释吗?
教师小结:正负电荷放在一起会互相抵消。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中和。
5、原子及其结构
以课件展示与师生交流的方式展开
学生思考: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通常情况下,为什么物体不带电?(学生看书思考)
教师讲解并解释摩擦起电的实质: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原子整体不显电性,物体对外也不显电性。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束缚电子本领弱因为摩擦会失去电子带正电荷,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荷。所以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
6、导体与绝缘体
(1)演示实验: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用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看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B的金属箔片张开了师:说明金属杆中有电荷在定向移动。金属中存在大量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叫自由电子。可见金属是导电的,像金属这样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常见的导体有:金属、人体、食盐水溶液、大地等)。
(2)接着老师让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用橡胶棒把A和B连接起来。看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B金属箔片没有变化。师:电荷不能通过塑料杆定向移动。可见塑料不善于导电。我们就把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常见的绝缘体有:橡胶、玻璃、塑料、陶瓷等。)
通过实验演示和多媒体动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三)、学生小结:
1、摩擦起电
2、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原子及其结构:原子是由原子核(带正电荷)和核外电子(带负电荷)组成的。
5、导体与绝缘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因为有大量的自由电荷)。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体内几乎没有自由电荷)
(四)、课堂练习
1、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 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用 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2、人们把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上带的电荷叫 ,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 。
3、自然界中只有 种电荷,它们间的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互相 ,异
种电荷互相 。
4、实验室里常用一种叫做
的仪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它的原理是 。
5、电荷的多少叫 ,简称 ,它的单位是 ,符号是 。
6、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做 。
7、加油站规定:“严禁用塑料桶装汽油”。这样规定的理由是___________。 A、塑料与汽油会起化学变化,使汽油变质; B、汽油会腐蚀塑料,造成漏油;
C、汽油与桶壁不断摩擦,使塑料桶带电,产生火花放电,引燃汽油,造成火灾; D、汽油与桶壁不断摩擦,使塑料桶带电,人触到桶的外壳会造成触电伤害。
8、讨论:有一带电体,当它与另一轻小物体接触时,该物体立刻被吸引过来,此时我们能否判定轻小物体一定带电?请分析、解释。
9、有甲、乙、丙3个轻质塑料小球,分别悬在细丝线上,用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甲球时,甲球被排斥开,但甲球吸引乙球,而乙球排斥丙球,那么甲、乙、丙球各带那种电荷?甲球与丙球是吸引还是排斥?请说明理由。
★ 初中物理的教案
★ 化学教案-原子
★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怎么设计(推荐12篇)】相关文章:
物理开学第一课2023-10-01
电压教案示例之二2022-11-06
初三化学教案2023-10-30
初三化学教案人教版2023-06-09
初中化学备课范文2023-01-28
我们身边的物质的化学教案2022-05-05
高一物理《磁场 磁感线》教案与物理考试注意事项2023-01-08
初三物理全一册教案有哪些2023-07-30
第一节简单的磁现象优秀教案2023-09-21
初三化学方程式总结2023-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