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语文教学设计(精选4篇)由网友“已退网”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语文教学设计,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篇1:《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语文教学设计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语文教学设计
这学期我们选修了先秦诸子散文,这些经典离我们很遥远,而且批量学习有时乏味。我在教学的时候尝试“让学生动起来”,读说写结合学经典。这里以《论语》的《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为例,展示一下我们的学习过程。
(一) 导入激趣
用古代的一副门联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古代很多人家的大门上贴着这样一副对联:“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耕读人家”。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又有着酷爱学习的传统。儒家学派历来重视读书,强调读书与做人并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说他不是“生而知之者”,又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战国时期的'荀子就曾经写过《劝学》就劝勉人们学习。我们看一下孔子主张怎么学习,都学些什么。
(二) 初读入境
(1) 学生诵读选文,创造文言环境。
(2) 同学结合注释扫清我脑子障碍、理解文本,有问题的提出。同学们争取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商量。
(三)师范品读
我品读第4则,希望能抛砖引玉,引来同学们更精彩的品读。我先朗读,接着翻译。“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一个人的品质要通过努力学习去完善,如果不加强学习,不善于运用,即使有“仁”“智”等美德也会害人害己。如寓言故事“东郭先生与狼”“农夫与蛇”中给主人公,就因为没明辨是非而带来麻烦甚至送了命。历史上的确有如此之“弊”,春秋时期,宋楚在弘大战,楚军正在渡河,宋有大将建议趁此消灭楚军。宋襄公为了表示“仁”,等楚军渡河再战。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也因伤了腿而送命。
(四)分组品读
同学们自由结合分组品读,要求读出思想,读出精神,对出对现实人生有指导意义、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展示品读要求:
(五) 成果展示
同学们把品读的成果展示出来。
学生积极展示自己,郇超、魏亚慧等人的发言赢得了阵阵掌声。
(六) 总结深化
人皆向往优雅的气质,而气质的变化,来自于勤向圣贤的学习与熏陶。古云“好学近乎知”,智慧与美德的结合是最美丽的气质。幻灯显示一副评价孔子的对联“爱物亲民德风万世,好学善诱师表千秋”。总结孔子有如下美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视天下众生为儿女,视儿女为天下众生。“纯中国学时期”的《论语》是我国文化传统最重要的根,多读《论语》,接近智慧、接近高尚,用它的光芒照亮美丽人生。
同学们齐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下课。
篇2:《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学设计 (高二选修)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涉及学习的思想
2.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教学重点】
1.主要是讲授第4则、第6则、第7则、第11则选文。
2.引导学生鉴赏第11则选文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掌握孔子所说的“学”的基本内涵
2.通过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教学方法】
1.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
(1)努力展示孔子思想的高度、深度及其现代价值。
(2)努力挖掘语料在写作方面可以赏鉴的那些要素。
(3)尽量联系学生的现实人生问题。
(4)注意从词汇、语法、修辞、古文阅读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引导、朗读、讨论、点拨
【课 型】 展示反馈课
【教具准备】 CAI课件 纸质学案
【课时安排】 2课时
【备课时间】 10月22日
教案(教学过程)
一、知识结构
1-3则:学习态度
4-6则:学习内容
7-8则:好学标准
9、11则:学习目的
10则:学习地位
二、点拨精讲(例题精析)
孔子所说的“好学”主要是从“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方面来说的。学习的具体内涵有:尊贤、孝亲、忠君、信友、食无求饱、居天求安、敏事慎言、就有道、正己过、不迁怒、不贰过、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人、学《诗》以言、学《礼》以立…… 。
三、教学步骤
1.分发《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学案练案(纸质)
2.要求学生按时自主完成《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学案练案(纸质)
3.科代表检查并通报学案练案完成情况
4.朗读课文《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5.课堂展示
6.问题点拨
7.练习反馈
四、答案预设(详见CAI课件)
学案(学习活动)
一、导学预习题
1.请列举人格修养方面的名言
答: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水至清而无鱼,人至察而无徒;3.吾日三省吾身;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5.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6.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
2.“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的含义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答:一味喜欢仁义而不喜欢学习,它的弊病是愚蠢。
一个人的品质要通过努力学习去完善,如果不加强学习,不善于运用,即使有“仁”“智”等美德也会害人害己。如寓言故事“东郭先生与狼”和“农夫与蛇”中的主人公,就因为没明辨是非而带来麻烦甚至送了命。
3.给下列生字正音
葸( xǐ ) 悌( tì ) 笃( dǔ ) 贰(èr )
4. 辨析下列句子中的一词多义
贼:其蔽也贼( 害 ) 趋:鲤趋而过庭(快走 )
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强盗 ) (孔子)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趋向,奔向)
几落贼手死( 敌人 )
其太子丹乃阳会荆轲为贼(刺客) 就:就有道而正焉( 接近,靠近 )
是天下之大贼也(祸患,祸害 )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完成,达到 )
闻:子亦有异闻乎?( 名词,教导) 就能破之,尚不可有也(即使 )
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动词,听说 )
偷: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刻薄,不厚道 )
善为国者,仓禀虽满,不偷于农(苟且,得过且过 )
楚有善为偷者( 偷窃 )
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女”通”汝”) 好知不好学(“知”通“智”)
今也则亡(“亡”通“无” ) 出则弟(“弟”通“悌” )
6.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
①其蔽也贼:名词活用作动词,害人害己
②事父母,能竭其力:使动用法,使……尽
③贤贤易色:第一个“贤”,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贤;第二个“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有才德的人。
④不贰过:名词活用作动词,犯错误 ⑩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连词,表并列
⑤民斯为下矣:是 ⑾不如丘之好学也: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⑥古之学者为己: 为了 ⑿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⑦勇而无礼则乱:转折连词,却 ⒀君子笃于亲: 对
⑧鲤趋而过庭:修饰连词 ⒁ 敏于事而慎于言:在
⑨生而知之者:连词,表顺承
7.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a生而知之者,上也 (判断句) b君子笃于亲(介宾短语后置句)
c(我)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判断句)
d陈亢问于伯鱼日 (介宾短语后置句) e敏于事而慎于言(介宾短语后置句)
8. 试译第3则选文。孔子推许“好学”的弟子是谁?
译文:孔子说:“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一定有像我孔丘一样忠厚诚实的人,只是比不上我孔丘喜欢学习啊。”
答:孔子以“好学”自许。孔子又推许弟子颜回“好学”。他甚至感慨,自打颜回死后,自己再没有听说过好学的人了。
9.试译第4、5则选文。孔子所说的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译文4:孔子说:“仲由,你听说过六种德行、六种弊病吗?”仲由回答:“没有啊。”
孔子道:“坐下!我告诉你:一味喜欢仁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愚蠢(不应以仁爱之心对待的,却以仁爱之心去对待);一味喜欢聪明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放浪而没有准则;一味喜欢诚信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害人害己;一味喜欢梗直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因急切而伤害人;一味喜欢勇猛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乱、闯祸;一味喜欢刚强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狂妄而不知道天高地厚。”
译文5:孔子说:“一味谦恭而不拿礼来作节制就会很辛苦,一味慎重而不拿礼来作节制就会畏首畏尾,一味勇猛而不拿礼来作节制就会犯上作乱、闯祸,一味直率而不拿礼来作节制就会急切而伤害人。在上位的人对父母、亲族笃厚(即厚待父母、亲族),那么老百姓就会兴起仁厚之风;在上位的人不遗弃旧交,那么老百姓就不会不厚道。”
答:孔子所说的“好学”主要是从人格修养、道德实践的意义上说的,跟现在通常所理解的喜欢学习知识或技能不同。从一般意义上说,“仁”“知”“信”“直”“勇”“刚”是值得肯定的六种德行。需要注意的是,孔子认为好学就可以防止这些弊端。这意味着他所说的学,主要是一种道德修养,其基本内容是学礼、修身。
10.试译第6则选文。子夏的价值取向是什么?他所说的学的基本内涵又是什么?
译文:子夏说:“尊重有才有德的人而看轻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自己的力量;侍奉君上,能够贡献自己的身家性命;跟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有信用:这种人虽说没学,我也一定说他学了。”
答: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常常把女色看成是美德的对立面,要求人们崇尚、爱好美德。在我国古代,侍奉父母和君上是人生在世的两大义务,子夏视之为人生两大要求。古人也非常重视朋友之间的关系,把它跟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并称为五伦。子夏提出的这四点,说到底都是道德修为,跟现在所说的学习知识或技能没有太大的联系,但是他却把做到这四点的人看成是学习过的人。由此可见,他所说的学的基本内涵,跟现在所说的学大不相同。
11.试译第7则选文。这则选文凸显了古人一种怎样的教育思想?
译文:孔子说:“有德者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勤勉于做事而谨慎于言谈,接近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的错误,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答:这则选文记载的是孔子的语录。这可以说是对“什么是好学”这一问题的一种回答,包括四个方面,前两个方面说的是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的是要做什么。孔子说能够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本点的教育思想。
12.试译第11则选文。孔子拿典籍教育后进的落脚点是什么?先秦儒家之教与学有何启发意义?
译文:陈亢问伯鱼(孔子的儿子孔鲤)说:“你从夫子那里得到过与众不同的教导吗?”
伯鱼答道:“没有啊。曾经有一次,(夫子)一个人站着,我孔鲤快步走过庭院(表示恭敬)。夫子说:‘你学《诗》了吗?’我回答:‘没有啊。’夫子说:‘不学习《诗》就不会说话(指话说得不漂亮、没有依循)。’我退回便学《诗》。后来有一天,(夫子)又一个人站着,我孔鲤快步走过庭院。夫子说:‘你学《礼》了吗?’我回答:‘没有啊。’夫子说:‘不学习《礼》,就不能立身处世、立足于社会。’我退回便学《礼》。就听说过这两件事。”
陈亢回去,高兴地说:“问一件事情,知道了三件事:听说了学习《诗》的'意义,听说了学习《礼》的意义,又听说了君子不偏爱自己的儿子。”
答:《诗》就是《诗三百》,经过孔子等人的阐释和传授,先秦时候它就已经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了。孔子非常看重《礼》,视之为政治教化伦理道德的根本。需要注意的是,孔子拿《诗》《礼》等典籍教育后进,落脚点显然是在立身处世方面。
一言以蔽之,先秦儒家之教与学,都侧重于道德完善方面的内容,跟今天有所不同。比起现今的教育来,那时候的教育当然有其局限性,然而现今的教育似乎也有一定的偏弊,就是相对忽视培育善德的意义,由此产生了一些不良的社会效果。而要纠正这种偏弊,孔子的思想是十分富有启发意义的,其启发意义主要就是:在努力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要努力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
13.培养德行和“好学”何者为先?根据第三、四、六则选文,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答:按照孔子的观点,“好学”的基本点是努力培养好的德行,所以培养德行和“好学”两者谈不上谁先谁后。然而现在所谓“好学”,内涵已完全不同。惟其如此,它跟培养德行之间就有了一个孰先孰后的问题。现今教育忽视培养学生美好德行的偏失必须得到纠正,从某种意义上说,培养德行具有根本的意义。
补充译文
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三、选择式板演展示、表演展示
四、自我创新展示(质疑问难)
①题目:
②答案:
练案(自主练习)
一、检测反馈题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C )
A.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B.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C.学而知之者,次也 D.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B )
A.民斯为下矣 B.不如丘之好学也
古之学者为已 又闻君子之远其子
C.勇而无礼则乱 D.君子笃于亲
鲤趋而过庭 敏于事而慎于言
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窘迫,受窘 B.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笃:笃厚
C.贤贤易色 贤:尊重,崇尚 D.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迅速,敏捷
4.下列各项中,加点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B )
A.恭而无礼则劳 B.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C.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D.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二、拓展提高题
阅读《论语》中的这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为政以德》)
5.选文中画线词语“均无贫”中的“均”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
答:不一样。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则是站在贵族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是要劫富济贫,而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孔子要人们严守礼制,各得与名分相应规格的财富,安于等级名分,不可互相侵夺,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
教 后 反 思
刘长风
篇3:《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学设计(高二选修)
课程特点与教学建议
我们今天要讲的是关于选修课《先秦诸子选读》中《<论语>选读》单元的教学内容。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选修课也是基础教育课程的一部分。设计选修课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为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先秦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出现了许多学派,他们的论著代表着中华文化精神,对后世发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开设《先秦诸子论著选读》课程,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进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好学深思的探究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课程的开设方式,是采用综合性的模块,即从先秦诸子各学派代表人物(如孔子、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的著作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章或片段,进行阅读探究。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阅读和分析文本,来体会诸子言论及文章的妙处,来感受他们的深刻思想和智慧,来品味他们多彩的性情和个性。要落脚到人的成长与发展、立身处世、应对种种社会人生问题上,把对先秦诸子的学习,跟学生面临或关注的人生问题结合起来,启发学生多做相关性的思考。注意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充分挖掘先秦诸子那些具有艺术魅力的要素,把对先秦诸子的学习和必修语文课的学习结合起来。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共有七节,每一节基本围绕一个主题来选择和编排《论语》中的材料,所选择的材料往往是学习古代汉语的经典篇章,而且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第一节《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主要内容是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第二节《当仁,不让于师》,主要内容是孔子与弟子的关系。第三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主要内容是孔子的生存智慧。第四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要内容是孔子的“仁”的学说,亦即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第五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主要内容是孔子对“义”的持守。第六节《有教无类》,主要内容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第七节《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主要内容是孔子“学”这一概念的特殊意义。本单元采用现在这种形式编排,是为了使学生对《论语》及孔子有一系列专题性的了解,也是为了把《论语》中最精华的部分呈现给学生。
学情分析
对于孔子和《论语》,学生是比较熟悉的。初中学过《<论语>十则》和高中必修一的“名著导读”部分,把《论语》列为必读的内容。近年来,福建省高考把《论语》列为必考“三大文化经典”之一,学生从思想上极为重视。所以,学习本单元,学生不仅有兴趣,而且有基础。但是,《论语》内容言简意丰,博大精深,学生理解存在一定困难,需要老师有效地指导。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习选文,在学习中涉及材料的思想、表达艺术及词汇等多方面的问题。
2、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选文,比较深入地了解孔子的思想,尤其是了解他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3、使学生通过了解孔子的思想、通过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教学过程
本节主要内容是了解孔子“学”这一概念的特殊意义。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我们学习了第1-5则。以下是内容:
1、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论语季氏》)
2、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述而》)
3、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论语公冶长》)
4、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
5、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论语泰伯》)
一、疏通了字面意思,理解了并概括了每一则的内容。
第1则,孔子从人们获取知识的角度把人分为四个层次:上也、次也、其次也、下矣。
第2则,孔子说 “我非生而知之者”,而是“敏以求之者也”。
第3则,孔子说自己是个“好学”的人。
第4则,孔子好学可以去除“六弊”。
第5则,孔子说有礼可以去除四害。
孔子以好学自许,选文第3则就说到这个问题。但是,他所说的“学”跟我们现在常说的不同。
第4则选文,提到了“六言”和“六弊”。“六言”指的是六种德行,即“仁”“知”“信”“直”“勇”“刚”六种德行;而“六弊”则是六种弊病,即“愚”“荡”“贼”“绞”“乱”“狂”六种弊病。从一般意义上说,但是如果偏执于德行而不好学,就会产生种种弊端。孔子认为好学就可以防止这些弊病,这意味着他所说的“学”,主要是一种道德修养,简单地说,学的基本内容是学礼、修身,二者密不可分,甚至可以互相包含。
第5则内容则是对第4则的补充,突出学礼的重要性,其中的“勇而无礼则乱”和“直而无礼则绞”,则是直接对应第4则中“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可见,孔子所谓的“好学”很大一方面是指:学礼!
二、课上联系个人生活体验,交流了学习感受。知道了:
(1)“好学”可以让人们--仁而不愚、知而不荡、信而不贼、直而不绞、勇而不乱、刚而不狂
(2)“学礼”则可以让人们--恭而不劳、慎而不葸、勇而不乱、直而不绞
三、布置完成课后习题一,写一篇读书札记。
【第二课时】
一、温习旧课,交流读书札记。(5分)
二、学习新课,逐则疏通与概括段义。
6、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
译文: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段解:本则选文记录子夏的话,说的是德先而文后的学习观。子夏说,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四点:即尊重贤德之人,孝顺父母,尽忠君主,取信朋友,那么这样的人就是学习过的人。可见,他所说的学的内涵主要是指品行修养方面。
7、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段解:本则选文记录孔子的语录。这是对“什么是好学”的又一种回答。他认为一个好学的人要做到以下括四个方面:尚俭,敏事,慎言,向道德高尚的人学习并随时改正自己的缺点。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
8、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论语雍也》)
译文: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段解:这里,孔子极为称赞他的得意门生颜回,认为他好学上进,自颜回死后,已经没有如此好学的人了。在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中,他特别谈到“不迁怒、不贰过”这两点,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学生,重在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
9、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宪问》)
译文:孔子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
段解:本则主要说求学目的的不同。
10、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段解:本则提到孝悌的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11、陈亢(gāng)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2)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3)其子也。” (《论语季氏》)
译文: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段解:本则选文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介绍了孔子所说的“学”的两项具体内容。孔子的弟子陈亢怀疑孔子为儿子开小灶,就问孔子的儿子孔鲤有没有从孔子那里得到与众不同的传授,孔鲤回答没有,并讲了关于学《诗》、学《礼》的.两件事,陈亢听后却非常高兴,说自己明白了学习《诗》和《礼》的意义。可见,孔子是拿《诗》《礼》等典籍教育后辈,其重点还是在立身处世方面。
可见,孔子所说的“好学”主要是从人格修养、道德实践的意义上说的,跟现在通常所理解的喜欢学习知识或技能不同。
三、思考探究:
1、孔子所谓的“好学”的内涵:学礼、修身,借“好学”来完善个人品德修养。孔子的“学”的内容非常丰富,我们试把本课中出现的加以具体概括:
对贤人--敬、对父母--孝、对君主--忠、对朋友--信、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事慎言、就有道、正己过、不迁怒、不贰过、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人、学《诗》以言、学《礼》以立、……
2、我们知道,孔子不仅这样要求自己,还是这样要求学生,更是这样要求他的儿子。那么,作为一个当代求学的青年,你是怎么看待这样的“好学”呢?请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说说你的理解或感受。对照一下,你觉得自己是个好学的人吗?
四、司马迁对孔子的评价。
原文: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háng)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zhī,恭敬)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判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史记孔子世家》)
译文:
太史公说:《诗》中有这样的话:“像高山一般令人瞻仰,像大道一般让人遵循。”虽然我不能达到这种境地,但是心里却向往着他。我读孔子的著作,可以想见他的为人。到了鲁地,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辆、衣服、礼器,目睹了读书的学生们按时到孔子旧宅中演习礼仪的情景,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徘徊留恋不愿离去。天下的君王直到贤人也够多的了,当活着的时候都荣耀显贵,可是一死什么也就没有了。孔子是一个平民,他的名声和学说已经传了十几代,读书的人仍然崇他为宗师。从天子到王侯,全国谈六艺的人,都把孔子的学说做为判断衡量的最高准则,可以说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五、课外继续阅读《史记孔子世家》,熟悉孔子的生平。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以《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读孔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读书札记。
平时可以经常访问我们学校的语文组网站,这里有我们试卷、周练的电子版和答案,有同学的优秀的作文和读书札记,还有老师的文章。
追忆
篇4:《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高二选修)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文本的大意,进一步巩固文言词语和句式;领悟孔子的学习观。
2、过程与方法:以诵读的方法贯穿始终,提高学生的文言语感和诵读能力;引导学生联系旧知和生活体验来理解文本;把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和教师的引导点拨有效地结合起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品读使学生深入了解孔子的“好学”思想;通过引导学生和文本的对话、生生对话及师生对话,使学生领悟孔子关于“学”的内涵及其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并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确认识孔子的学习观,并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评价。
2、领悟孔子“学”内涵及其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并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读法
3、合作探究法
4、点拨法
[教学设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每天都在学习,却很少有人认真的思考过“究竟什么是学习”的问题,有人说,学习是学习者把外界的经验、知识、信息内化为自身素质的过程,也有人说,学习就是收集积累各种信息,并进行思考的过程。那么孔子又是怎样认识学习的内涵的呢?对于孔子的学习观我们该如何认识呢?我们到底都该学习什么?让我们一起通过品读《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来寻找答案吧!
二、回顾旧知,提出问题
上节课我们从语言的角度梳理了本课的文言知识,疏通了本文的大意,在初步阅读中,我们很容易发现本课谈论的话题是什么呢?(生答)那么,围绕“学习”这个话题,你认为我们应该认识有关学习的哪些问题呢?生答,教师板书。下面就让我们在这节课的学习之旅中去解决这些疑问吧!
三、品读鉴赏,解决问题
(一)初步品读,解决“why”的问题:
1、学生齐读1、2则,思考问题:孔子认为人为什么应该学习呢?
明确:一般的人都并非“生而知之者”,所以应该努力学习(当然,孔子还有“学而优则仕”的思想)。
2、那么,到底有没有“生而知之者”呢?
明确:有,但非常少。如据说白居易是婴儿时就能认识“无”字,皇帝生而神灵。
3、在第3则中,孔子以好学自许,你是否赞同呢?
明确:赞同。
拓展:在《论语》中,被孔子许为好学者仅三人:孔子、颜回、孔文子。(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 ‘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其好学表现在(1)好问。韩愈在《师说》中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意思是说,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向郯子请教官职的名称,向苌弘请教关于音乐的事,向师襄学过弹琴,向老聃问过“礼”的知识。据《史记》记载,孔子除了明确拜过郯子、老子、师襄子等为师,而且更注意向社会贤达求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改过。颜渊“不贰过”,孔子曾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3)善于发挥,不拘泥于从师所学之义。孔子曾称道颜渊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子贡也曾赞颜渊为“闻一知十”者,自己仅是“闻一知二”者。(4)一以贯之。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5)乐以忘忧。孔子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读《易经》韦编三绝,去太庙“每事问”,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颜回做到了“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二)合作品读,解决“what”和“how”的问题: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有选择的进行品读鉴赏。
教师提出小组学习的要求:①每个小组应明确分工,每位成员积极参与,适当的用笔记录;②每个小组必须从4、6、7、11四则中选取一则,再从5、8、9、10中任选一则进行品读鉴赏;③每个小组发言时,须先朗读、释义,再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来谈认识,最后由一名成员进行小组自我评价,或总结,或补充,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问,可以提出来由其他组的同学解决;④对于其他小组的发言内容,自己可以提出异议。
2、小组交流品读结果,教师根据各小组的品读结果进一步启发学生深思,适当拓展。
(1)品读第4则:“仁、智、信、直、勇、刚”都是人们需要追求的美好品德,在追求这些美好品德的同时,孔子认为还需好学,那么怎样把追求这六种品德和好学结合起来呢?
明确:在学习中完成对这些品德的定位和制衡,即应明辨是否去做,做到什么程度。
(2)品读第5则:本则和第4则有什么内在的关系?
明确:第5则是对第4则内容的补充,指出了“好学”的内容在于学礼,有礼则可以去除四种危害,突出了学礼的重要性。
拓展设问:你所了解的人中,那些人做到了“故旧不遗”?
举例(参考):朱元璋当皇帝后费尽周折要找到年轻时和他一起种田的田兴,和他共享荣华富贵;汉光武称帝后找到同学严光叙旧;韩信不忘漂母给他饭吃的旧恩,做了楚王后奉黄金千两给漂母。
(3)品读第6则:这一则证明了学问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学问的目的不是文学和知识,而是做人做事。
(4)品读第7则:孔子对君子德行的要求有哪些?
明确:尚俭、敏事、慎言、就道、正己。
拓展: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5)品读第8则:从孔子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颜回的好学表现在哪些方面?由此可知孔子所说的好学的标准是什么?(可联系第7则作答)
明确:颜渊好学表现在“不迁怒,不贰过”;孔子衡量人是否好学的标准是人的实践行为和心理修养。
(6)品读第9则:在这一则中孔子指出了古今之人求学的目的,你如何看待孔子的.这一观点,联系自己的实际来谈谈。
拓展: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论语泰伯》。
这是孔子的感叹:一般人跟他求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学问,而是为了俸禄。
(7)品读第10则:在孔子看来,追求学问中应把什么放在首位?
明确:应把修养德行放在首位,在此基础上再去学习文化知识。
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呢?
(8)品读第11则:从这一则中你看到了孔子的那些品质?
明确:诗礼传家,毫无私心。
四、整理探究,提升自我
1、讨论:结合本课内容,说说孔子所说的“好学”主要是从哪个方面说的?学习有哪些具体的内涵?对你有何启发?
2、作为当代的求学者,你怎样看待这样的“好学”?你认为培养德行和“好学”哪一个应该为先?
明确:我们应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德为立人之本。学习的具体内涵有:尊贤、孝亲、忠君、信友、食无求饱、居天求安、敏事慎言、就有道,正己过、不迁怒、不贰过、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人、学《诗》以言,学《礼》以立……
五、再读孔子,升华认识
阅读司马迁评价孔子的文字,结合自己对孔子的认识写一段评价孔子的话。(50字左右)
原文: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通“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zhī,恭敬)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判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史记孔子世家》)
译文:
太史公说:《诗》中有这样的话:“像高山一般令人瞻仰,像大道一般让人遵循。”虽然我不能达到这种境地,但是心里却向往着他。我读孔子的著作,可以想见他的为人。到了鲁地,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辆、衣服、礼器,目睹了读书的学生们按时到孔子旧宅中演习礼仪的情景,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徘徊留恋不愿离去。天下的君王直到贤人也够多的了,当活着的时候都荣耀显贵,可是一死什么也就没有了。孔子是一个平民,他的名声和学说已经传了十几代,读书的人仍然崇他为宗师。从天子到王侯,全国谈六艺的人,都把孔子的学说作为判断衡量的最高准则,可以说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六、评价自我,总结收获
围绕孔子所谓的“好学”这一话题,评价自己是否算得上“好学”?用简洁的语言总结自己这节课最大的收获。
七、布置作业,继续延伸
阅读《史记孔子世家》,以《我心目中的孔子》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读书札记。
赵亚平
★ 孔子的教学名言
★ 古代名人名言名句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语文教学设计(精选4篇)】相关文章:
孔子的名人名言2022-11-03
浅议孔子的仁学思想2022-12-19
国学经典读后感600字2022-08-14
信而好古述而不作--解读孔子的编辑思想2022-12-18
国学经典名著读后感2023-03-16
论孔子的教学思想论文2023-04-16
国学经典读后感2023-05-29
国学读后感2022-12-18
孔子的有关教育的格言警句2023-01-26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2022-08-14